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是高校党委要深入学习中央及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把社会实践纳入高校教改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

【本页关键词】论文写作 期刊征稿 论文投稿

【正文】

2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2.1 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是高校党委要深入学习中央及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把社会实践纳入高校教改的重要内容;二是具体指导社会实践的学校团委、学生处应深刻理解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对高校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理清思路,科学设计社会实践的内容和途径,选派优秀指导教师,确保社会实践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三是各系(院)应广泛宣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积极探索专业实践新路子,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2.2 科学规划和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一是高校应把实践育人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思考;二是围绕目标,研究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外条件,周密部署,逐一落实。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工作:一是科学设计社会实践的内容;二是设计多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特别是要加大课程教学实践化力度,拓宽社会实践的渠道和空间。2.3 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评价标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评价是提升活动质量,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内在要求。社会实践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1)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社会效应。社会实践活动是否被社会所认可,取决于它给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产生了多少影响。(2)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所起的推动作用。社会实践是对所学知识、所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有效检查的主要方式,通过实践能否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促进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3)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能更好的服务社会。2.4 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有力保障,要给予足够重视。这就要求高校对基地建设要有长远的规划,要具有融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按照双向受益原则,积极为实践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加强合作关系,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也要防止重建设轻培育和利用的现象,克服形式主义的做法,把工作做实,保证工作的效果。[3]2.5 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要实现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广泛性,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必须健全三个机制或制度: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实践项目审批制度,完善活动资金申报审核标准,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和保障;二是建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机制,协调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践的矛盾,促使大学生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扩大实践活动的范围,拓展实践活动的空间,延伸实践活动的效用;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他们的安全知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和社会保险机构、安全机构的联系,建立一个社会实践安全保护网络,确保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消除家长担忧,确保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总之,社会实践作为课堂教育的必要延伸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

【文章来源】/article/43/6390.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重视不够。一是学校认识不到位。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大学生群体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开开眼界,增长点知识。因此在具体工作部署中,不能给予社会实践活动应有重视和支持,严重影响了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用的充分发挥和目标的实现。二是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变革使得学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趋于收缩状态,难以满足更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甚至存在社会实践活动是投入大效益低的偏见。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校只能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该活动。而正是由于资金经费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只能是自找实践场所和单位,难免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使得部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三是部分高校师生的科研水平和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很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引不起社会实践单位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话动的广泛开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流于形式的倾向。据统计,相当一部分学校的社会实践,形式单一,缺乏深度和广度。把社会实践“运动”化,每年6—9月抓一抓,然后就放下;实践活动的主题每年随上级主管部门发文而定;实践的组织管理,除了团委和各院系外,其它部门只是流于形式,尚未形成规范化管理。由于投人少,经费短缺,许多学校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大多数以分散返乡调查实践为主。这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专业性的指导,缺乏各种保障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一种虚多实少,流于形式的活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社会实践活动最能吸引大学生的地方就在于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而社会实践基地能较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但现实中多数高校没有自己的社会实践基地,这造成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时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推广,也不利于实践活动的不断创新。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缺乏系统性、层次性,运作不规范、不稳定,基地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造成基地建设难,稳定更难的现状。个别条件较好的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着年年开拓新基地,年年流失老基地的现象,根本无法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和实施。缺乏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需花大量精力四处奔波寻找社会实践场所,直接影响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实践要真正使双方受益,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那种一年换一个地方的形式是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很多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支教扫盲等形式,仍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而缺乏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改革与创新;二是内容空泛不丰富,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往往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没有针对社会实际,与社会热点结合不紧密;三是注重表面效应,缺乏实效性。大学生社会实践仍然存在宣传得多,实际做得少,假期响应号召临时做得多,平时坚持经常主动做得少的现象。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加强研究和宣传力度。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把它纳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一项常抓不懈、常抓常新的工作,在人员、经费上予以充分的保证,确保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宣传这项活动对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保证这项活动能健康、顺利、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导和管理是提高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组织保证。首先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领导,设立对内组织和对外联络的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其次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制定与大学生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系统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并编写教程,规定实践课时数、学分,规定实践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要求,配备专门指导教师,使之成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各种评优评奖挂钩。对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应制定鼓励政策,把社会实践工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同等看待,并与教师职称评定、评优挂起钩来。最后要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对于富有创新,而且卓有成效的社会实践项目给予综合测评加分,并给予适当的奖惩,提高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了从部分高校、部分学生的个别行为到普遍要求;从相对单一与散乱的游击型向有计划有组织型转变[1]。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和价值取向。如何进一步使实践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和长期化, 充分发挥活动对大学生教育的增效功能,巩固已有成果,建立稳定的活动机制,本文从剖析社会实践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出发,为构建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提出一些建议。

1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关注,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时代的发展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范围、途径等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原有机制的弊端日趋凸现,长效机制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与高校教改目标不相适应。1.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由于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导致组织保障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很多高校的领导重课堂轻实践,对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社会实践活动不予重视和支持;二是很多高校职能部门对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狭隘、不够深入,使活动缺乏广度和深度;三是具体系(院)对社会实践教育探索不够,缺乏思路,没有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组织领导不力。[2]1.2 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总体的规划和设计目前,很多高校对社会实践缺乏总体的规划和设计。一是不少高校对活动过程缺乏研究,难以把握活动的要义,思考不全面,方法不得当,活动效果与期望值相距甚远;二是很多高校对实践活动缺乏系统的运行机制,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往往彼此分离,难以改进社会实践工作;三是在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缺乏科学的设计,针对性不强。1.3 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效果评价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评价是否科学,能否对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帮助,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社会实践活动效果的取得具有长期性, 是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这使得人们不知道怎样来评价活动效果,社会没有一个标准来作出中肯的评价,所以很难得到极大的关注和支持。1.4 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稳定和高质量的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理想,缺乏稳定性和教育性,使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和有效进行。一是对基地建设的意义认识不清,工作乏力, 基地数量少、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学生教育的需要;二是校地双方的职责义务不够明确,使实践活动无法深入落实;三是不少学校社会实践不稳定,教育内容变化无常,难以对学生某一思想产生深刻影响;四是少数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徒有虚名,如学生不知基地、不安排到基地、单位不愿意接受等。1.5 大学生社会实践资金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实践资金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表现为:一是高教投资机制改革使得学校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相对减少,难以满足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二是由于缺乏应有的协调机制,使课程实践活动不仅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也会打乱整个教学秩序,社会实践活动只能在假期进行,其时间和空间难以拓展;三是对安全估计不足,致使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使学生及家长担心而不愿参加。

2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2.1 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完善社会实践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是高校党委要深入学习中央及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充分认识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要性,高度重视,把社会实践纳入高校教改的重要内容;二是具体指导社会实践的学校团委、学生处应深刻理解社会实践的内涵和实质,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对高校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理清思路,科学设计社会实践的内容和途径,选派优秀指导教师,确保社会实践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三是各系(院)应广泛宣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积极探索专业实践新路子,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2.2 科学规划和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规划:一是高校应把实践育人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思考;二是围绕目标,研究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外条件,周密部署,逐一落实。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工作:一是科学设计社会实践的内容;二是设计多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特别是要加大课程教学实践化力度,拓宽社会实践的渠道和空间。2.3 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质量评价标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评价是提升活动质量,构建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内在要求。社会实践质量评价标准主要包括:(1)社会实践活动产生的社会效应。社会实践活动是否被社会所认可,取决于它给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产生了多少影响。(2)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所起的推动作用。社会实践是对所学知识、所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有效检查的主要方式,通过实践能否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促进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3)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积极影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能更好的服务社会。2.4 建立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有力保障,要给予足够重视。这就要求高校对基地建设要有长远的规划,要具有融教学、科研、生产、育人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按照双向受益原则,积极为实践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加强合作关系,促进共同发展。与此同时,也要防止重建设轻培育和利用的现象,克服形式主义的做法,把工作做实,保证工作的效果。[3]2.5 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要实现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广泛性,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必须健全三个机制或制度: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实践项目审批制度,完善活动资金申报审核标准,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和保障;二是建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调机制,协调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践的矛盾,促使大学生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扩大实践活动的范围,拓展实践活动的空间,延伸实践活动的效用;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他们的安全知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和社会保险机构、安全机构的联系,建立一个社会实践安全保护网络,确保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消除家长担忧,确保实践活动顺利开展。总之,社会实践作为课堂教育的必要延伸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提升教育效果,使大学生能够走出校门学习并掌握高效工作的方法和规则,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我国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是社会调查、专题调研等“项目化”社会实践,打工、实习等“体验式”社会实践,作品创作、辅导班等“学习创作型”社会实践,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及一些社会服务、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虽然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置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但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应付性、形式化等现象,背离了社会实践的“初衷”,产生了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大学生对社会实践认识有偏差。很多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学校派发的任务,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实践活动是学校强加于学生的“负担”。在这种想法驱动下,实践活动变质为“观光旅游”,调研报告成为“纸上谈兵”。据南京工程学院2017年在校内发放并收回的84份电子问卷、593份纸质问卷显示,虽然多数人愿意关注和了解社会现实,为将来的就业做充分的准备,但依然有26.19%的学生参加暑期实践仅仅是因为学校的要求,甚至有1.19%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没什么用。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选择的实践与本专业无关,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二是学校、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有效的引导。当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还不够,学校对社会实践的研究、指导力度还不能满足学生的期待和要求,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设定、跟踪指导和总结检查不够科学和及时,部分大学生在寻找实践基地时或多或少会遇到问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时有发生。据南京工程学院问卷调查显示,在实践的困难选项(多选)中,难以确定实践项目占比58.33%,找不到参与的伙伴占比45.24%,资金不足占比41.67%,不知道实践做什么占比45.24%,没有实践的途径占比58.33%,没有感兴趣的项目占比37.90%。这几项数据显示出,学校缺乏合理的社会实践引导机制,即便有兴趣愿意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也难“觅其门而入”。

三是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功利性目的突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估一般是由学校出具评分细则进行打分,通过社会认可度反馈和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来进行考核,还有些学校将社会实践与学分、评优联系起来。而由于参与实践活动群体庞大、实践方向分布广泛、数据量庞大零散等原因,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往往具有很大难度,评价机制缺乏灵活性,在学分、评优的诱惑下,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存在着功利性。比如一些学生实践还没开始就紧锣密鼓的联系媒体报导,因为能否在媒体发表新闻关系着实践队伍是否能评上省优秀实践队,对学生评干评优也有影响,在社会实践效果难以评定的情况下,媒体宣传成了一个重要指标。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1.高职院校实现办学目标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已然成为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举足轻重作用的人才培养基地。在此过程中,高职教育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目标不明确,这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有准确的自身定位,在教学中突出特色、深化改革,将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办学目标。《意见》不仅明确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还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各高职院校为了培养更多的能够从事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需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结合,逐步建立起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机制。

2.实践单位人才储备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互动双赢的必然要求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而许多用人单位却产生用工“紧张”的局面,企业无法通过正常招聘途径招入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在于当前应届毕业大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团队意识不强,而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了解本单位实际情况、能够立刻胜任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不适合的现象,是一个一直困扰企业和高职院校的难题。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企业可招聘优秀的在校大学生到企业实习,在实践中对他们的成绩、能力和行为进行综合分析,从中挑选适合单位发展要求的人才。同时,大学生在实践当中锻炼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既能实现实践单位人才储备的目标,又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实践单位与大学生的互动双赢。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1.社会环境和舆论导向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和设计,使社会实践仍处于课堂教学的从属地位。加之社会上“高学历”和“多证书”的录用人才标准,使得实践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新闻媒体等在报道中一般聚焦于高职院校校园建设和毕业生就业率等问题,很少关注和报道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导致大家对社会实践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无法引起足够重视。

2.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缺乏根本创新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脱离实际,存在“形式化”严重的问题,导致绝大多数社会实践活动仅做些简单的参观、走访和调查后便草草收场,使社会实践活动成效大打折扣。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践内容体系形式单一,往往局限于社团活动、暑期“三下乡”、参观访问、“四进社区”、支教支农等,没有切实考虑学生的专业特色,社会实践与专业关联甚少,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3.社会实践载体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社会实践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是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桥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由于数量少、类型单一,提供的岗位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导致大部分学生需要自己联系单位。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缺乏稳定性,许多实践基地仅昙花一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无法持续开展。再者,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缺乏专业特色,部分基地只是单纯地挂牌,难使大学生达到真正锻炼自己、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不能获得实践教育的良好效果。

4.社会实践评价和激励标准有待完善

社会实践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定和考核。但目前高职院校评定和考核模式较为单一,既没有规定学分,又没有制定出必要的考核手段,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和教师的参与热情。高职院校在考核时往往只抓典型的活动积极分子进行表彰,剩下的都是合格。这种平均主义,缺乏对大学生实际表现的科学分析和考评,更无法与奖学金的评选、推优入党和推荐就业等挂钩,对学生缺乏制约力。因此,时常出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弄虚作假、滥竽充数等现象。此外,对参与实践的指导教师缺乏考核评价,未将其工作表现和成绩与评选先进、评定职称挂钩,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激起教师的参与热情,挫伤教师开展实践教育的积极性。

三、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思路和对策

1.社会要努力营造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氛围

要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长效机制,需要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营造“人人重视社会实践、人人关心社会实践、人人支持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首先,高职院校要改变原有的旧观念,重新对大学生培养目标进行定位。高职院校必须面向市场,积极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及时调整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重视大学生实践教育,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培养满足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产品”。其次,政府各级部门要积极调控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环境与微环境。政府通过对大学生实践的支持与部署,有效提高大众对社会实践的现有认识,为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再次,网络、电视、报纸等不同形式的社会媒体可以加大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宣传。通过深入报道大学生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内容,对实践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个人进行深入报道和后续追踪,扩大实践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力,从而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形成引导和推动实践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2.国家要积极引导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评估体系

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保障和支持。制定完善的专项规章制度,提供权威的法律依据,明确制定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地、经费,以及社会各界的权利和义务等相关内容,不仅能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法可依,还能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章”可循。除制定规章制度外,还应该建立起完善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评估体系,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经费、效果、影响等方面情况进行详细的监督、指导及评估。对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进行奖励,给予经费支持,对敷衍了解、弄虚作假的学校则予以通报批评,并将评估结果进行公开,对高职院校形成有效的制约力。

3.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在实践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创建完善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体系。社会实践内容要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内容各异、形式多样、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多样的实践教育内容体系。在“三下乡”、“四进社区”等传统实践项目的基础上,使活动内容向纵深方向发展。要针对不同家庭情况、不同年级、不同性格的学生做出符合他们特点的社会实践内容安排,既要整体统筹规划,又要区分个体实际,使实践教育落到实处。社会实践内容要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锻炼才干、提升内涵。二是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全方位保障机制。高职院校要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足发展,就必须针对当前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与完善各项保障制度,逐步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系列保障机制,作为社会实践顺利开展的坚实后盾。首先,高职院校要根据相关精神指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章可循,层层落实;要协调学生和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构建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保障。其次,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综合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逐步推行社会实践教师“双导师制”,指导、组织和协调大学生社会实践,从而保证社会实践顺利进行。再次,要努力开拓思路,整合社会资源,多渠道地筹措社会实践经费,确保资金供应,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进行。最后,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对实践活动进行严密的组织,经常举办安全教育、消防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教育、自护自救教育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实践教育活动安全开展。三是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评激励机制。在社会实践考核中要确立“以评选促进发展”的目标,本着定性与定量的原则,以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精神鼓励为主的激励方式,激发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最终使社会实践深入发展。在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考核时,评价方法要趋于灵活,不能仅看重实习报告,还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定。考评成绩要纳入大学生综合测评当中,计入学生档案,并与大学生奖学金评定、优秀大学生评选、推优入党、推荐就业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项目挂钩,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4.社会实践基地要配合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关键词:毕业生 社会实践 就业能力 促进作用

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主要是因为刚毕业的学生缺乏社会工作与生活经验,社会适应能力弱,角色转变速度慢,需要再塑的成本太大。这就说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能力不强。高校要改变这个状况,在培养学生时就要注重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应该要求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具体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了解社会、了解民生,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

社会实践从狭义上讲,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假期实习,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而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从广义上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除了课堂教学以外的一切实践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往往被称为是第二课堂。

现在,国内外学术界对就业能力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有人认为,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就是普遍的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特殊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辽宁师范大学的张丽华认为,就业能力的结构由5个维度构成,即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09届本科毕业生五大类能力类别中对应的最重要能力是积极学习、科学分析、时间管理、指导他人、疑难排解和电脑编程;高职高专毕业生五大类能力类别中对应的最重要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科学分析、谈判技能、疑难排解、安装能力。笔者从事高校就业工作多年,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经过学校教育,完成学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某个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它包括获得职业的能力和持续从事职业、获得职业提升等方面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变化,就业能力的内容和重要性的优先顺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前的大学生就业都是包分配、专业对口,铁饭碗,就业能力方面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组织服从精神、实干精神。而现在大学生就业都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所学专业不一定就是所从事的专业。就业能力方面更加看重自主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主要的就业能力就是: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计算机操作等动手操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广义的社会实践包括大学生在假期中的实习,教学实践、实验、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还有利用课余时间所参加的一切学生活动,包括兼职、社会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等(如暑期的“科教文卫三下乡”“爱心进社区”“志愿者服务”)。它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1.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是学生就业前的“预演习”,能够让学生提前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象牙塔里很多的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过于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他们借助社会实践这个平台,通过各种切身感受和体验,了解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全面了解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通过自身状况分析,自我条件评判,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大大减少了学生在就业时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等情况的发生。

另外,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与广泛的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交往的过程中,增强了获得个人社会角色的能力。

经常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抗挫力。学生通过组织安排、协调管理、处理应急突发事务,各司其职,经受磨炼,对于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都是一个极好的锻炼。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多彩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加快学生社会化步伐。

2.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是无法完成实际的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从同事、同伴中学习具体的应用能力,实际的操作能力。尤其是那些操作性、应用性强的专业,如计算机、会计等,所以需要通过实践实习,亲自上手实干,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请教有经验的长者来学会如何处理问题和完成任务。

另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会碰到除了同学、老师以外的各种人群,学生可以从各类人身上学到很多课堂上老师教学所涉及不到的东西。例如,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同事和领导的关系,如何协调工作、学习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知识都是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也就决定着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力的高低。

同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发现自己哪方面知识欠缺和不足,这样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3.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各种从未碰到过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新局面,需要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来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这样的创新能力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加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提炼和升华。尤其是现代快节奏社会中,人们每天面对各种数量巨大信的息,种类繁多的知识,需要产生丰富的联想,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找到多种事物的结合点和交叉点,从而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方式方法。

通过社会实践这个载体,学生可以把学校习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所需的技能结合起来,开辟新的工作方式方法,为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更多的途径。

4.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操作等动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现代社会,无论学生从事哪个行业,多多少少都要跟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或者计算机等自动化机器相接触。如何准确高效地利用这些设备,为学生在一线岗位上所用,需要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学习、试错、熟练、提高、发展。如作为办公室文员,该如何使用复印机、传真机、电脑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会计该如何使用电算化的系统和软件,这些基本的操作能力是学校课堂理论教学所未能检验的,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它,学习它,掌握它。利用长期有效的社会实践,就能够使得学生在就业前充分全面的掌握这方面的操作和动手能力,为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时,学生对时间的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体现和提高。

三、如何发挥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1.政府和高校要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功能,建立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作用,协调社会各界的资源,指导和帮助高校建立各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化。

社会各界尤其是用人单位对于高校安排的短期教学见习、长期教学实习、寒暑假的岗位体验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要欣然接受,并且提供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给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对在岗位上的实习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指导和培训。使得在校大学生经过短期的社会实践,能够真正认识到行业前景,岗位要求,全面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为毕业后更加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也时要充分考虑社会实践的需要,把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用文件和规定的形式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利用各种资源为在校学生创作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如与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长期输送学生去一线工作岗位体验生活。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采用订单式培养,如酒店管理专业的“世贸班”,“迪拜班”。如两年在国内学习,两年在澳大利亚实习的“中澳班”等,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具体的应用相结合,真正做到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学以致用。

2.专业教师、就业指导老师重视社会实践的功能,建立长期跟踪指导机制

专业老师在完成规定的课堂教学任务之外,要积极投入到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对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境、疑惑等要及时给予指导。包括学生日常的教学见习和实习,寒暑假的“科教文卫三下乡”“爱心进社区”“志愿者服务”等,并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作为学生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专业特色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并且定期督促和检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完成的质量和数量,把社会实践划入学生评优评奖的考核范围之内,对于从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动员,适时的开展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总结和经验交流大会,营造社会实践育人的氛围。

3.学生要重视社会实践的功能,自主自发地投入到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

在校学生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把它看成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入职前的体验式培训和锻炼,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另一种形式。除了参加学校规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色,积极主动地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如利用课余时间去兼职,体验各种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如参加各种公益劳动和志愿者服务,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

参考文献:

[1]余亮,鲁玮.暑期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2010,(1).

[2]仪富强,师韵茗.浅谈社会实践对学生就业的推动作用.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3]屈善孝.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会实践教学;高等教育;观念转变;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1-0035-02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普遍情况是重视理论教学与考试,而对社会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事实上,社会实践教学是学生接触社会、丰富阅历,获取求职资质及相关工作经验,缩短进入社会后的思维、技能磨合期,早日成才的重要环节。真正做好这一环节的教学,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1-3]。这方面,我们确实有必要向欧美国家学习,他们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贯重视,也有相应的良好社会氛围[4]。例如,国外大学会通过课堂的讨论、讲座、实验等形式,通过所学知识的运用和练习来巩固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课堂外通过实习、小组活动、参与科研和操作实践等课外活动来锻炼学生实际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而我们目前的大学教育活动还是主要局限于课堂里,局限于老师“满堂灌”的讲授形式。

当然,不可否认,当前国内一些大学已经开始有这方面的意识,对实践教学做了相应的要求[6-7]。但是,大都流于形式,学生往往应付了事,学校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做统一的规范要求。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的实践意识不强,不能充分意识到实践环节对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是学校、家长和社会也没有为他们做好相应的准备和衔接。

首先,学校本身对教育过程中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当然也就无法带动学生的普遍重视。学校大多政策和奖励措施的制定还是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因为考试结果一般比较直观,易度量,而实践成果可能要等几年,甚至十几年,在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中慢慢体现出来。学校的政策导向不够重视实践环节,当然无法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样的,高校教师们一方面受学校政策导向的影响,另一方面因为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自己难以产生教育的成就感,也必然消极应对教学实践环节。另外,现在高校教师都普遍肩负着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考核压力也比较大,很难将大量精力放在考核方式不明确,产出缓慢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其次,家长们一方面怕孩子参与社会实践太过辛苦,另一方面对孩子外出参与社会实践的人身安全问题有所顾虑,对高校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也多是持保留态度,而这样不够积极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心态,进而影响到整个教学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再者,整个社会大环境也缺少相应的氛围,对于大学生利用假期组织有社会实践性质的活动,各行各业也不大愿意接收,因为“还不够添麻烦的呢”[5]。而且,因为现行管理和考核制度的不健全,企业很难在自己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个过程获得实际意义上的经济回报,相关部门也缺乏这方面的宏观政策调节和倾斜,使企业缺乏动力。一方面,不论是哪个领域,企业对新入职人员的培训费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往往时间有限,前期大量的培训投入与后期所能获得的产出往往不成正比。另外,在实践过程中企业也需要对参与实践学生的人身安全承担一定的责任。对企业来说,这些都会造成他们生产的经济成本增加,因而除了一些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大多企业都选择了“趋利避害”。正因为上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们真正意义上参与社会实践可谓困难重重,因而也就造成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和认知非常有限。怎样引导大学生主动选择接触社会,走出所谓的“象牙塔”,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就业压力普遍大的情况下,需要将“学以致考”旧理念转变为“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才是社会教育之本,能否学以致用是社会验证人才价值的根本标准[4]。

要实现学校、社会教育資源的双向对流,做好社会实践教育,首先学校自身应做好观念调整,充分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促进学生职业规划和顺利就业的重要性,老师和相应的就业部门也要做好引导。高校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而应当是一种长期的正确有效引导,甚至是终身的正确职业观的引导。但是现在高校普遍缺乏这种意识,除了一些常规的职业发展培训讲座,更多的是放任学生自己去做盲目的职业定位,去求职。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缺乏社会实践训练,自我定位与社会现实相脱节,而用人单位又觉得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自我定位不准确,缺少实践训练。怎样破解这个死循环?还是得从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着手。

社会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毕业工作前,与社会和专业领域最紧密的一次接触和历练,对他们日后职业规划和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所以对学生来说,需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教育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蜻蜓点水式的,需要每个学生拿出一整段的时间,真正参与其中,提前体验即将面临的职业生涯,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以至于是否适应这一类型的工作,是否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有的学生甚至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在就业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是再好不过的。对用人单位来说,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短期内可能给他们造成一定的麻烦,但从长远来看,是利远远大于弊的。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本是很低的,远远低于对正式的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成本,相较于对入职员工的培训完再淘汰,社会实践是更低成本的人才筛选方式;其次,由于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相互不了解,容易失之交臂。而社会实践活动,恰好为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提供一个相互了解的机会。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帮用人单位找到最合适的人选。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不足之处,查漏补缺。当务之急是尽可能的发动高校、社会,当然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对大学社会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培养掌握一定的知识理论技能,同时也能指导和应用于实践的真正“人才”,既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又提高了大学生们在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险峻的大环境下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富林.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76-76. 

[2]赵小花.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8):147. 

[3]王武.浅谈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探究及意义[J].中国科技博览,2014,(47):3-4. 

[4]陈超,赵可.国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32):33-37. 

[5]何志成,赵宇明,范金鑫,张大勇.假期是大学重要的教学环节——浅谈大学教育改革之假期[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年9月11日。 

[6]赵海敬,范健文,杨磊,朱蕊.关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探究及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26-227.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最有效的显性方法之一。近年来,各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并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达到了让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和“磨炼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由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教育研究者应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和研究力度,尤其是要重点研究如何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以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2009年3~4月,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华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8所院校进行了“关于四川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共发放问卷2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0份。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建设、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初探、构建多元化渠道以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责任感培养、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与之适应的激励模式,以及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和满意度等。本文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动机入手,对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动机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了解社会,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面临日渐增大的竞争压力,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即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而具备上述能力的基础是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对社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因而“扩大知识面”是必需的。学生看重的不再是经济回报,而是“经验”回报,是内在需求。大部分大学生更渴望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增加竞争的筹码。据调查,80、90后大学生并非外界某些报道所言的“失去信仰的一代”,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依然很强烈。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而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比例只占2.03%,这说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大学生成长需要的物质条件已基本能够得到满足,尽管如此,高校教育工作者仍然要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

中国教育需要完成从“近代”向“现代”的转型,即实现教育理论形态上的彻底转换,这就需要创新教育理论,吸取时代的先进文化,满足时代的新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指出:“系统即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结合在一起并具有特定功能,达到同一目的的有机整体。”社会实践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和谐、高效地运行,才能获得系统效益,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最大化。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只需要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快乐求知,在实践中为生活做准备。与其他载体相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个载体有显著优势,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在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尽可能满足大学生的实践动机。然而,目前政府、社会、高校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认识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例如我们经常出于思想道德教育、就业、实习等目的来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心理动机的考虑。如果社会实践的设计不能较好地为学生的实践动机服务,就不能调动起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社会实践往往不易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育从来都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最有效的工具。大学生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现实生活,重组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应根据这些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提醒学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增加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扩展知识面、巩固专业知识、提高技能水平。高校应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目标,并依靠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有效途径实现这一目标。虽然还有极少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自己成长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只是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被动的行为,但毕竟绝大多数学生参加实践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积极的内在动机使他们对社会实践保有持续的动力和热情。总之,教育工作者不必过多地强调动机的形成,而更应该根据学生参与实践的不同需求来调整指导的侧重点。

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可行性

一般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1)满足高校教育教学的要求的,例如辅助教学、培养科研能力、国防教育(军训);(2)追求一定物质回报的,例如勤工助学、家教或者能够增长其他社会经验的;(3)满足自我社会价值体现的,例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首选的是公益性或事业单位,其次是企业,再次是机关单位。大量大学生愿意到公益性的或事业单位参与社会实践,其主要动机来源于实现自我价值,学生更注重的是在实践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体验,这也为我们服务于学生社会实践创造了可行性。然而,虽然可行性很高,但有效性偏低,即没有充分实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同时由于绝大部分学生都首选公益性的或事业单位,这也增加了组织工作的难度,毕竟公益性的或事业单位的容纳力是有限的。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一个富有逻辑的结构系统,它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及其接受能力的发展程度相适应。高校要依据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思想实际、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确定教育内容的广度、深度、进度和强度,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这个主体性综合体系中,反映了对教育对象的层次要求。在此基础上,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整合教育内容,构建“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拓展性内容”的和谐体系。社会实践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采用何种方式主要的是要看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但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非一定呈正相关,可行性高的有效性不一定高,有效性高的可行性不一定高。 转贴于

调查显示,最想去农村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只占4.64%。虽然我国高校一直有安排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去参加社会实践的优秀传统,但现在这一传统正在逐渐消失。其中有45.4%的调查对象来自城市,他们对农村应该有好奇感、新鲜感;有超过50%的调查对象来自农村和乡镇,他们对农村也应该有深厚的感情。归根结底,愿意去农村参与社会实践的人数少的原因在于大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差。由此可见,我们还需要在引导、号召大学生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上多下工夫。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指导川北医学院影像系2009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时,选择了位于小凉山地区彝汉杂居区的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当地的条件十分艰苦。我们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改变了传统的“三下乡”做法,主要安排了大学生深入基层调研彝族的家庭结构、计划生育状况两个内容。由于事先动员到位,具体操作适当,并且还安排了让担任该县县医院院长的学长“现身说法”,也安排了先期到该县工作的几位学友陪同参加调研的大学生走进彝族的村寨,还特别安排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例如带领学生泡温泉、去黑竹沟探险等。最终,这次社会实践的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没有出现最初预想的对艰苦的民族地区的排斥情绪,而且问卷调查完成得也很出色。不少学生都觉得当地的卫生资源匮乏,特别需要自己,这里才是他们建功立业的地方,还有几名学生与当地医院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还有不少学生为当地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而惋惜。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更多的手段消除学生对社会实践地点的片面认识,使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评价。

三、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性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自己的最大影响在于,社会实践是“培养勇于进取等良好品质的途径之一”,其次是“锻炼自己,检验所学知识的机会”,再次是“直接参与现实生活”。可以说,大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性认识是到位的。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来说,部分同学更愿意参加社会实践,他们认为能在社会实践中学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不到的东西,并且更加生动、形象。认为,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辩证统一,它既是人对客观环境的改造过程,也是客观环境决定和影响人的过程。“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今天我们提倡的“和谐教育”,就是要帮助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是要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的统一,是和谐教育的内在价值诉求。所以,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必须要坚持基于其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更加注重活动的有效性。社会实践应当确定“以人为本”的理念,帮助大学生获得整体、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其个性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弥补其他教育方式的不足,促进教育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增加其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