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协同理论;问题;路径

一、协同理论的内涵及其主要观点

(一)协同理论的内涵

协同理论由来已久,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物理学家HermannHaken创造了协同学理论。HermannHak-en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多个系统组成的统一体,统一体可看作为一个大系统,而其他元素则是一个小系统。无论何种属性的系统,在整个大环境中,大系统和小系统之间呈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进而构建出一个平衡的系统结构。协同理论是透析事物自组织规律的行为科学,它从演变的角度来探究人类社会系统和外界信息、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1]。

(二)协同理论的主要观点

首先,各个子系统之间内在联系构成协同效应,整个系统整体产生的效应大于子系统独立运行累计总和。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大系统内,不仅存在各个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同时也存在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关联运动作用会逐渐凸显,进而产生协同效应[2]。其次,自组织是大系统内事物根据一定规律形成的有序功能,是一种无外部指令也可自主运行的功能。从客观角度看,自组织是相对他组织而言的一个概念,自组织功能实现来自于系统内部,他组织则来自于外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协同理论的必要性

(一)共同的培养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针对德育教育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战略,即“立德树人,坚持德育先行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强调将德育渗透在教育系统方方面面,同时加强家庭、社会方面的引导,进而形成系统合力。同时,要不断丰富德育形式、内容,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来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由此可见,《纲要》中的指导内容,对高校德育教育系统的协同提出了一定要求,高校思政教育中子系统能够构成协同效应,也必须协同,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国民教育目标[3]。

(二)系统的整体性

高校德育中各项教育措施虽然有不同功能,但是通过有序整合,可构成一个合理的运作整体。也就是说,只有高校德育教育中各个子系统能够构成一个合理的运作整体,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高校思政教育系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子系统之间的累积、相加,子系统之间呈现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每个子系统也需要体现其独特的存在价值。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令人侧目,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诸多问题,比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等等,针对这些社会问题,国家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理念,旨在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不协调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引入协同理论,不仅是为了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也是为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四)抢占思想意识领域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机构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思维引导,让受教育者形成符合当前社会情况的思想品德,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多元文化碰撞、国际化程度深化、互联网快速发展对高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造成了诸多影响。而高校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前沿阵地,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将协同理论引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引导意识主流阵地,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作用,让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国家需求高度统一,促使学生形成可抵御不良思想的正面力量。

(五)提升思政教育效能的需要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在长时间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约束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良性发展。而协同教育机制能够让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发挥有效合力,能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能,促进思政教育体系中各个主体的有机互动,进而形成一个高效联动机制,解决高校思政教育现存问题,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六)优化学生素质结构的需要

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在不断增多,但是人数和当前学生素质结构却出现了矛盾。我国历来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指导思想,但是诸多高校却忽略了“立德树人”思想指导意义,高校教育学院化、专业化、技能化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学生总体素质。将协同理论引入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助于协调高校中各项教育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力。

三、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职能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由学生处、共青团委、教学部门三个组织承担,三个组织在思政教育中发挥不同的教育效能,承担不同的工作职责。教学部门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教学;学生处负责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共青团委则负责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从客观角度看,三个部门的工作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三个队伍工作却各司其责,缺乏有效沟通,这就严重削弱了高校思政教育效果。

(二)教育资源间缺乏有效的优化措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班主任等等工作并没有构建起一个系统性、多层级的教育体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只从自己工作角度出发,没有从整体教育成效上进行考虑,没有形成一个“思政教育共同体系”,各个组织、各个主体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无法落到实处。从客观角度看,高校是我国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机构,但是高校中教育资源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各自为战,从而导致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的取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高校思政教育相关制度不够健全,许多教师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存在不严谨、不规范等等问题,“形式化”的问题屡见不鲜,导致高校中思政教育制度成为了“空中楼阁”,无法真正发挥保障效能;第二,学校方面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投入高校思政教育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无法支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

(四)高校思想认知存在偏差

国家对德育教育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但是诸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都存在问题,对德育教育内涵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缺乏足够认识,对理论、实践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度,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焦点在课程教育上,而没有关注整个思政教育体系,进而导致思政教育工作缺乏有效衔接。所以,需要及时更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观念,纠正理论认识偏差,为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奠定基础。

四、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顶层设计,促进“大思政”格局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将工作重心放在思政教育宏观层面上,注重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以及宏观协调,将“协同育人”作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体制建设的基本内容,确保高校中各项思政教育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协同力量。主要围绕管理、教学、服务三个方面,全面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职责以及任务。同时,还要深入挖掘管理、服务方面存在的思政教育因素,将德育落实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实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建立起全员育人的有效工作机制,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

(二)树立协同理念,贯穿高校人才培养过程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所以,要从“以生为本”基本理念出发,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思维方式,调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高校中各个部门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对“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有透彻认识。通过有组织、有层次的教育活动,适当调整工作方式,并且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以及飞跃。

(三)着力构建各教育载体,多部门联合构建合作机制

高校要充分利用各方教育资源,从多方面、多角度构建协同教育机制。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媒体,让媒体在思政教育中发挥优势;其次,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实际状况,采用多样化的载体开展思政教育,秉承“因材施教”教育理念,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选择合适载体进行教育;最后,要结合传统教育模式以及新型教育模式,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将二者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实现多种教育模式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及有效衔接。

(四)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思政教学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培养策略

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最集中和最根本的价值内涵,对学生行为准则和思想动态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高校作为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和宣传的重要阵地,如何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大学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1]。通常在思政教学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大学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重要性具体表现如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认同时代前沿精神。时代前沿不仅能体现群体接纳与追求的前沿精神,还能彰显民族的时代人格和核心价值观,促使民族不断前行和发展。通常前沿精神追求主要指的是人们在现实社会背景下,通过不断创造实践而产生的精神集合,其时代先进价值理念和历史规律相契合,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可以说,大学思政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能使学生认同新时代前沿精神。

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中国梦”的理想。理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目前党和群众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百年强国梦想。大学生作为这个梦想的中坚力量,在大学思政教学中需要加强中国梦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将民族繁荣发展与自身人生理念相结合,在理性思考中了解中国梦内涵,明白只有在核心价值观实践中才能实现中国梦理想[2]。从这一层面而言,在大学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对“中国梦”理想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大学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策略

(一)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地位

在大学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狭隘的功利主义思维和个人成功学理念,坚持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引领,培育“四有”新人。同时需要关注公共领域和整体国家社会,重视公共能力培养,始终树立“培养具有独力人格的公民”的教育理念。此外,思政课需要从国家意识形态方面出发,对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整体把握,坚持思想性和政治性的原则,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目前我国呈现多元文化价值观,西化与本土、现代与传统、非主流和主流等价值观鱼龙混杂,因此思政教学中应该明确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面临的多元价值观和文化掺杂的环境,加强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优化组合教学内容

对于大学思政教学而言,教育主旨与核心价值观教育主旨具有一致性,教学内容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加以充分反映,因此将核心价值观培养内容渗透到思政教学中,具有良好的对接性和适应性。大学教师在思政教学活动中应该对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进行充分挖掘,并将其渗透在思政教学中,优化组合现有思政教学内容[3]。这样才能有效展现核心价值观主旨思想,让学生了解新时代先进文化和人文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共同理想等,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在实践活动中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

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社会成员生活在文化氛围中,接受着文化氛围的陶冶,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自身价值观。校园文化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在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高校可以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出发,优化新媒体运用,积极组织“法律知识专场”和“校园文艺活动”等,营造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善用新媒体进行交流与沟通,了解社会主流价值观。另外,大学生在校必修课程就是社会实践,只有将社会实践和理论教学有机融合,以实践论和认识论为依据,加强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而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增强爱国主义热情和社会责任感,还能发展和完善核心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因此加强社会实现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四)提高思政教师素质

思政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效果,因此高校需要鼓励教师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程,具有全面性及综合性特点,涉及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建设等内容[4]。思政教师必备的素质就是政治思想素质,而这是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属性,需要教师深入理解核心价值观,加强自身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建设,从而有效落实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提供导向作用,让学生从思想深处认同和内化核心价值观。

思政教育与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紧密联系,在思政教学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需要始终坚持核心价值观地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提高思政教师素质,强化网络监管。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自身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实现核心价值观培养目标,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仕钧.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维度下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探微[J].教育与职业,2015,21:60-62.

[2]唐仕钧.论高校思政教学中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5,29:48-50.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第3篇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及国内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学习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时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与精神风貌,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出现了巨大变动,所以,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在工作中积极创新,迎合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

一、多元化价值观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问题

1.角色转变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们必须积极树立现代科技意识,紧跟时代步伐,在实践中养成注重创新的科学素质,面对当前呈爆炸性增长的信息浪潮,如何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多样化价值观念影响下顺利完成自身角色的转变,作出最佳选择,顺利参与社会进步发展,是当前思政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2.引导个人取向

面对来自世界的影响和冲击,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思想观念方面向着多元化和复杂化发展,在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极易出现个人主义倾向,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目前不少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学生群体中盲目崇洋媚外、愤青、拜金、急功近利者不在少数,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对其以后的生活就业都有一定影响。所以,在思政教育中做好学生人生指导教育,给予其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是引导他们最终成功成才的关键,也是思政教育工作所必须解决的难题。

二、多元化价值观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1.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是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的前提。理念创新下,要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积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主体性理念和渗透性理念。以人为本必须紧抓“以谁为本”和“以谁的什么为本”两个核心,展开实践探索,纵观全局,兼顾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需求,实现其根本利益。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树立主体性理念,尊重其人格、个性、基本权利、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将思政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结合,培养其独立自主,激发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求学发展中树立时代精神,真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隐性教育理念是一种特殊的理念,要通过合理运用环境的影响力来督促学生成长,比如营造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督促学生积极健康成长,组织各类有益的学习娱乐活动让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发展,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让学生逐步端正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更好的感悟生活的价值与意义。

2.体制创新

体制上的创新主要是针对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机制进行创新,在工作中创建一体化育人的教育环境,综合党委领导、党政群众力量扶持教育工作开展,做到各部门各司其职,权责分明,构建起科学、高效的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新工作机制的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以党委组织和干部、思想政治教师、政治辅导员为骨干的工作队伍,各自发挥自身优势,从教育大局和微观教育两种途径入手加强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创新工作机制的影响,对大学生各种价值观的养成贡献力量,让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观,成长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二是以高校党委为核心,在校内行政工作方面全面展开政治思想教育,在充分提升核心领导集体教育意识的情况下,配合高效、科学的运行管理体制,将行政管理的力量与教育熏陶的力量相结合,共同配合优质完成教育工作,让高校大学生在创新的氛围中尽情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认识,成为我党优秀的后备军队,在未来进入社会后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3.方法创新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创新是得以发挥其影响力的关键。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价值取向扭曲、信仰迷茫、道德滑坡、缺乏勤劳与艰苦奋斗精神、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诚信缺失、心理问题多等,这种现状都意味着必须在方法上积极创新以更好的影响大学生精神思想。方法创新上首先要坚持从人的生物性出发,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差异需求和自然本性,重视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协调解决,通过发挥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力来更好的提升学生觉悟;其次要将一般管理与特殊管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关注学生心理弱点,关注弱势群体,服务困难群体,发挥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力;最后要把对大学生的普遍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营造良好人文氛围,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加强大学生纪律教育、科学教育、思想教育等,利用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的力量提升其自我管理意识,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获得积极的自我成长。

4.内容创新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顶层设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反思

一、“顶层设计”理论的内涵

“顶层设计”最初为引进的工程学概念,英文为“Top-down”。 它被定义为从最高端向最低端、从一般到特殊展开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顶层设计”方法实质上是“将系统理念贯穿于该系统内的各子系统之中,每个子系统同样需要经过提炼的理念并向下一级系统延伸,直到阐明系统的基本要素为止。

目前学界针对“顶层设计”的研究基本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建筑学、工程学的应用领域,以及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领域。其中,主要是在工程学应用领域内,在这里“顶层设计”就是一个总体规划的具体化。在工程学中如果光有规划,缺乏具体的实现手段,则有可能导致在总体规划之下又出现各自为政、分兵把口的局面,造成资源难以共享,信息难以互联互通的后果。因此传统的“顶层设计”理论着重解决的就是子系统如何有效统一在总规划中,其实质就是如何将系统理念贯穿于整个子系统中的理论。

二、顶层设计理论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顶层设计”是全新的现代科学设计方式,它适用于教育或学校的科学发展设计,同样也适用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划。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阐释顶层设计理论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运用,但在有意无意间,顶层设计理论却逐渐和高校发展规划等同起来。事实上,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明确的是高校的发展目标,规定了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强调宏观性、原则性和前瞻性;而高校的顶层设计,是从其功能和社会角色入手,强调组织的系统化、管理清晰化、措施的可操作性。就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发展规划可以是宏观的、抽象的,但其顶层设计必然是系统的、明晰的、可实施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顶层设计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与我们常说的发展规划是有联系有区别的。

三、“顶层设计”理论视角下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顶层设计理论的特征有三点:一是顶层决定性,即高端决定低端,顶层决定底层,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是顶层设计的灵魂;二是整体关联性,顶层设计理论是一个工程学概念,尤为强调系统的作用,它注重母系统与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系统化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三是过程的可操作性,顶层设计理论不完全是一个抽象概念,作为一个管理体系,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对每一个层级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范,对顶层目标的完成有清晰的界定,因此它必然要求系统的运转过程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过程可以控制、结果可以反馈。参考这些因素,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认识不统一,缺乏核心理念。

每所高校与思政相关的部门都有各式各样的表述繁杂的教育理念内容,有的相互重叠,有的互不相干,有的甚至相互矛盾,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却不得而知。这就给高校内部各机构教育理念的摩擦创造了条件。

(二)目标众多,终极目标不明晰。

学校思政教育各部门都有相应的目标,诸如德育目标、教学目标、后勤管理目标、特色教育目标等等。这些目标经常变换和更改,而学校思政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什么却很模糊。由此,基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往往只能清除最直接的二等、三等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却难以详述,给教育工作带来了难以言明的困惑。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缺乏系统整合。

学校内思政教育各部门或多或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无法形成合力;学校发展理念与实际运作游离,理念和目标成了一种虚假的摆设;思政教育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不匹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例如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管理,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有专门的奖学金助学金发放系统、有财务处学费管理系统、有教务处选课系统、医保系统、住宿管理系统、团组织团员管理系统、党员管理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分属不同学校机关管理,各系统相互独立甚至不兼容,人为割裂了本应统一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设计缺乏参与主体的广泛认同。

很多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理念、思路、计划和措施并不是在征得广大师生员工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由学校几个领导研究形成的。没有广大师生的知晓和认同,再好的发展理念和计划都难以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甚至会招致巨大阻力和抗拒。因此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参与需要纳入学校发展的系统设计。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诸多现实问题都需要倚重“顶层设计”才能予以解决的。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基于核心理念的系统目标的构建,因此就要求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进行组织系统和非组织系统的系统设计,并使其最终体现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管理的“顶层设计”中。

本文系苏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项目《顶层设计理论视角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秦明.学科生态承统棋型的建构和解读闭[J].西安电子料技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2007.

[2]徐敦楷.顶层设计理念与高校的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8.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理;大学生;思政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关联度

一、引言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这种多元化的思想通过网络、手机等信息平台不断输送到大学之中,很多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一些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大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现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护理专业的大学生今后是要从事高级护理工作的,他们直接面对患者,在急症、输液室等地,他们需要一线的操作,这样实际的操作都是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具有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这都是需要在校期间,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断树立护理专业大学生对护理工作的热爱和敬畏,换句话说,就是有效的思政教育是大学生提升自我职业操守的思想教育基础。因此,其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关联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存在难度

高校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进校的时候与临床等医疗主体专业的学生高考成绩差不多[1]。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到了实习阶段之后,他们从事不同的工作,其工作的强度也是不同的,这样就给护理专业的大学生造成了很多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转变成他们对护理专业的思想抵触情绪,这时候再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的接受程度将大大降低,思政教育的难度将不断增大,同时在专业的思想教育中,由于他们对护理工作本身就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对于护理职业的积极性教育也就自然变得很困难。另外护理专业的一部分学生进入这一专业的动机不是喜欢这一职业,而是被动的一种选择。因此在对他们进行相关的思政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他们很难听进去,例如职业操守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爱岗敬业教育等都是没有讲解的基础,因为他们对护士这一行业根本不感兴趣。

(二)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之间缺少比较的关联度

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教师与专业思想教育的教师在知识的交流上存在真空,他们基本上没有交集,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基本都是专业哲学专业的高材生,他们对的中国话、群众路线的必要性、“三严三实”的主要含义等思政基本教学内容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这些党的最新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然而这种讲解只是思政的基本理论教育,列举的事例也都只是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对护理专业的涉及不是很多,或者设说基本上没有涉及,这样的思政教育虽然可以构建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对其专业思想教育涉及不是很多,两者教育的关联度相对比较薄弱。

三、两种教育的相似性

(一)教育目的相对统一

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构建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2]。所谓的人生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对待社会和他人的一种思想理念,道德规范等,这种基本的思想理念需要通过相关的教育实现,从学生时代不断养成高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专业思想的教育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构建对待某一专业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换句话说,这就是一种职业操守。在不断了解本专业相关职业理念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的认识护理专业的从业道德底线和标准,由此可见两种教育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具有相似性。

(二)教育的内容存在交集

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涉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对于社会问题的道德底线。护理专业的思想教育主要是涉及到本专业的主要护理理论实践知识教学,学生通过这些护理理念的认识,不断构建出自己今后从事护理行业的一定职业准则,这种职业准则就是属于社会问题的一种道德底线的认识。因此,两种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相互之间的交集。

(三)两种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存在类似性

不管是思政教育,还是专业思想教育,都是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两种教育思想都是属于一种人生理念教育,一个更加宽泛、一个更加具体,两者都是属于思想教育,是道德品质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两种教育在教学方法都可以采用一些案例式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形式,构建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性的提升,同时相关的多媒体课件、互动式白板教学等都是可以应用到这两种教育之中,在教学形式上,两种教育具有相似性。

四、构建思政教育与护理专业思想教育关联度的措施

(一)实现两类课程教学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单纯的思政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营造为主要目的,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在单纯思政教育理论相对比较精通,但是针对护理专业的一些专业思想认识缺少专业知识。他们在给护理专业大学生讲授思政理论的时候,缺少护理专业的相关知识。不断构建思政教育的教师在业余时间与护理专业的教师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只有多接触、多了解,才能实现思政教师在思想不断构建护理教育思想,同时在护理专业的教师心中也不断构建更多的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的思政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方向。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融入对象领域的教学案例,实现两种教育的相互交融。

(二)实践环节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结合

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专业思想教育,都是需要进一步构建学生参与教学的实践。因为只有开展相关理论知识的实践,才能保证相关的教学内容可以被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两种教育都是存在实践环节,换句话说,两种教育的结合点之一就是实践环节。教学过程通过实践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联系,更好地实现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提升,实现学生职业道德的升华。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两类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实践时间的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可以保证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同时实践教学的内容选择不能太孤立,需要选择具有护理专业道德操守的实践环节,这样才能实现学生

(三)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两种教育质量的提升

由于两者教育目的、内容、形式上存在类似性[3]。在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具有类似性,引入更多的案例式教学模式,在案例选择方面更多的融入护理专业的实践内容,这样可以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融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更多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课件、互动式白板教育、微课教学等都是可以实现这两种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这些手段的灵活应用。

五、结语

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构建全方位人生价值观的同时,更加需要构建护理工作的从业操守,换句话说,对于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中需要整合更多的护理专业思想教育理念,同时护理专业思想教育中也需要贯穿更多人生价值观的营造,实现两种教育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杨坤蓉,文霞,欧阳寒雪,王羽,艾玉萍,王大刚,等.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初探――以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学生为例[A].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2015,12:169-170.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第6篇

首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强化学生管理工作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式虽然有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其宗旨是一致的,即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开展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并最终形成综合能力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底线、也是高校正常教学秩序得以维系的生命线,因此,将思政教育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的要求,使得学生管理更加贴近学生。其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强化学生管理工作更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方式仅仅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手段而非目的,高校的教育宗旨是要培育人格健全、能力突出、知识渊博的新时期人才。但以上能力的培养和习得是在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前提之下的,况且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明意识的提升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思政教育的强化是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而对实际践行。再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也是“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的题中之义。高等教育要想取得理想成就就必须走法制化路线,而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其内在的思想道德素质、坚守社会主义底线,而且还有助于在其内心逐渐衍生出自觉遵守法制、依法行事的理念,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思政教育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制意识的培养都大有裨益,可谓“一箭双雕”。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不足和缺陷

(一)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变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当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而高校中沿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思路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致使现有的规章制度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就是思路过于僵硬、缺乏灵活性和弹性。另一方面,我们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社会制度、法制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差距,若是完全套用较为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的学生管理经验也不完全妥帖。基于以上宏观经济的格局变化,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必要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新机技术发展带来的多元化信息获取途径更加凸显了传统学生管理方式的落后与弊端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以移动互联、手机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又异军突起,这种情形给我们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提供了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利的途径,但也给传统以课堂教育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正确分辨真伪、去伪存真,从中选取适合自己的知识内容加以消化、吸收,并在此过程中坚定自身的思想政治立场,不为外界聒噪的舆论所影响是当前学生管理方式亟待改变之处。第三,高等教育改革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近年来,针对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就业形势,我国高校在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这些新举措从长远来看无疑将会促进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由于教学改革在短期内极有可能带来诸多方面的“阵痛”,因此或许会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与挑战。

三、思政教育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措施与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关键、也是高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新格局的开创具有里程碑式的作用和意义,具体说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机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强化课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阵地”地位

无论形势如何发展、方法如何更新,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帮助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立场都是开展该项工作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在所有的教育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我们理应强化并继续夯实思政教育的基础。尽管我们强调课堂通识教育在思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方式方法的创新和授课方式的改进,以求得更为稳妥、有效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达最基本、最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应该以教材为准,同时又不拘泥于此,注重学生在掌握原有基础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路,以此来开拓自身思路、坚定政治立场,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学生工作管理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兴科技来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展开开辟新思路

关于高校学生管理方面,笔者以为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导方式,因为这一方式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往往会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更有甚者会使得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畏难情绪、反感。有鉴于此,笔者以为要充分实现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完美融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整个教育系统的中心环节,“想学生之所想”,广泛利用学生充分接触且具有广泛兴趣爱好的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诸多方式来开辟新的思政教育“新阵地”,也为实现学生管理新局面的打开奠定基础。

(三)教师应着重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教学方式,并增强学生管理的能力与技能

俗语曰:打铁还需自身硬。同样,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展开也与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上述所提及的无论是坚守课堂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也好,开辟新兴的思政教育的“新阵地”也罢,两种措施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思政专业教师的引导和激发,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受到激励、从而促进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这一层面来看,思政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者,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课堂讲解与自身的行为表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力量以及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教育工作者应当多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在传播理论知识时,能够令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以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的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为祖国未来的建设培养出品行端正、素质高尚、意念坚定的全方位人才,为未来边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师还要加强思政教育介体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教学关系需要一定的中介才能完成。真正认识事物,就需要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实践。因此,我们工作中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化,从而易于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吸收,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培养学生明确的政治导向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坚定政治思想为目标,以爱国主义政治教育为重点,弘扬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强化心里内涵和文化修养,提升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多种方法的结合,注重教学的层次及创新,避免生硬的课堂讲授模式,强化课堂间接灵活针对性,多做一些校园宣讲或演讲活动,增加调查研究,关注时事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师要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学生管理工作

现阶段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前人无可比拟的辉煌成就,但是社会的飞速发展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尤其是在现在网络和多媒体异常发达的时代,多媒体和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充斥着各种诱惑和陷阱,一些负面的东西对我们尤其是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高校进行学生工作的管理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不正确的价值观给学生带来的冲击。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工作方面,要求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积极应对,让学生在一个好的氛围下健康成长。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缺乏人文和精神教育。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所关注的重点,而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精神教育则关注的较少,出现了明显不足的现象。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大学生缺乏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现象就是因为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缺乏人文教育和精神教育。其次,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还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教育。专业的心理辅导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才能够更加充分的发挥出其作用,但是目前有许多高校对专业心理辅导教育不太重视,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来为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这样单靠简单的思政教育不能有效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排解,致使大学生出现价值观扭曲道德水平不高的现象。再次,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还缺乏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对学生也很重要,学生对法制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不仅能够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侵犯而且还能够约束自身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教育资源缺乏,不能够为学会生提供有效的法制教育,只是学生的法制知识缺失。最后,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的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都是学校主动开展的活动,而且都是以教育者的高姿态身份出现的,忽视了的主体地位。大学生的自主性较中学生要强很多,具有比较强的主动精神,如果在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出现忽视学生主动性的现象,学生就只能被动的接受思想的灌输,这样不仅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展开,而且学生的个性需求还得不到展示,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也就调动不起来。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高校应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高校思政教育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做出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才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我们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把现代学生管理的艺术融合进去,我们已经不能再单纯的进行理论知识教育了,要让把思政教育的核心内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把高校思政教育和学会说呢过管理工作艺术完美的结合起来。同时我们还可以不断更新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现阶段的互联网媒体发展非常的快速,我们何以把思政教育和互联网结合起来,找到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顺应学生的喜好更加有效的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第二,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对高校思政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顺利高效的展开,所以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帮助大学生疏导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让大学生拥有健康发展的心态。第三,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也就是说我们要让思政教育走出课堂教育的模式,可以让大学生在集体活动和日常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启发式的教育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第四,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改变自己的学生管理思想观念,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个性较高的学生。因为这样能够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学生的需求,顺应了学生的发展特点开展教育。第五,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应该真心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比较快,学校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的真正想法和真正诉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还要尽力帮助贫困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和家庭不幸的学生,为学生创造温馨的生活环境,让集体的呵护和关心帮助学生快速健康成长。而且还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尊重学生取得的成就。第六,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注重人文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应该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因为这样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学生优秀的人文素质,这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想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三、小结

高校在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人文精神,让思政教育在学生管理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进而培养出思想道德素质高尚和综合能力水平超高的一流人才。同r还能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进而保证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礼.论高校思政课与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

[2]孙宝民.浅析高校思政课与学生工作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机制[J].中国人才.2013(03).

[3]宋德源.加强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协调配合[J].现代教育科学.2013(05).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核心范文第8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思政工作;问题;建议

本文结合了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实践探索,理论联系实践,分析了应用型本科和工程教育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应用型工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政治性工作。与学术型高校不同,应用型职业教育具有典型的职业特征,隶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因此在学术型高校中应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一定完全适应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如何在工程教育中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是适应用型本科教育建设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二、相关概念

1.应用型本科。应用型本科是国家教育部对教育体系的结构性调整而出现的,其隶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突出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2014年3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综上所述,应用本科,在国内,是伴随国家经济结构转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而新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

2.工程教育。工程教育占中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毕业生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国工程教育,已经在规模了取得了瞩目的建设成绩。在内涵建设上,建立了完整了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标准。从专业类别来看,工程教育涉及机械、土木、食品、运输、计算机、轻工、材料等工科类领域。培养的目标是工程师或具备工程师能力。

三、应用型工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分析

1.重能力、忽视思政工作,是主观因素,要转变教育观念。很多新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领导和思政工作教师往往还没有转变教育观念,片面地认为应用型本科是低层次的教育,相当于职业培训。因此,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很可能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用型本科教育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一线技术师、工程师、技能师的重任,虽然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但是职业人的要求中,德育仍然不可忽视。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要转变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思政教育工作。

2.找关键要素与核心内涵,突出重点,找好思政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能够对于专业工程实践在社会、健康、伦理、安全、法律以及文化诸方面涉及的因素与应承担的责任进行辨别。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要素和核心内涵就是要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与培养目标相对应的思政教育工作。

3.校企共抓,全程育人,做好校内和校外两个思政教育工作领域。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与学术型人才培养不同,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有大量的企业实习实践教学,以突出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培养。因此,在发挥好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做好校内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常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等,在企业实习实践阶段要利用好企业指导教师、企业党政宣传部门的作用,做好创新意识、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教育。

4.探索思政教育工作新方式、新方法。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因为学生不是长期在学校上课,有大量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实践。因此传统学术型高校的思政教育模式并不适应,其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围绕学生在校的前提而设计的。对于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认识到与传统高校人才培养的不同,探索班级博客、微信群聊、QQ群、贴吧论坛等思政教育工作新方式新方法,建立交流式的、分享式的、聊天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四、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还属于新事物,各高校都是新探索,如何进一步加强应用型工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新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院校的重要研究课题和系统工程,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胡建,谭伟平.优化知识强化能力内化素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2

[2]孔繁敏.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许成鹏,王峰.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

[4]刘化波,李燕妮.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学生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校辅导员,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