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教学核心素养

幼儿园教学核心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幼儿园教学核心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幼儿园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学前教育是人一生中启发智力、身心健康成长的启蒙阶段,有着自身固有的特殊规律。在此阶段的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显著区别在于“寓教于乐”,而非以系统知识学习为主。因此,融入音乐元素进行教学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形式。作为学前教育教学工作者,除了专业教育理论素养外,具有较好的音乐素养则是高素质幼儿教育师资至关重要的必备素质。音乐素养是一种综合的素养,不仅有音乐技能(包括声乐、钢琴、舞蹈、合唱指挥等)还应具备音乐知识,音乐审美、音乐教育等因素的要求。是新世纪高素质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根据理论、技能、教育三个层面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音乐素养构成划分为:音乐理论与欣赏、音乐技能与表演、音乐审美与教育三个方面。①目前,国内外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音乐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上均从培养标准、课程设置、培养评价、考核体系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较好的研究和探讨。但忽略了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教师的培养,应服从服务于该地区学前教育的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习俗等特点,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元素(包括少数民族歌曲、器乐、舞蹈、戏曲元素等四类元素)融入该专业教师音乐素养培养的课程体系中,从而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质量,这是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幼儿园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质量,就要明确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分析出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进而分析出教师自身音乐素养的缺失。只有从学前教育师资音乐素养培养这一源头抓起,才能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质量。

(一)教学目标设定方面的问题表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应着重关注幼儿对美的感受,为幼儿提供机会,并为幼儿表现美提供必要的技能上的帮助。而实践中,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音乐教育只是唱唱跳跳。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存在注重唱歌技能的教学,而忽略了培养幼儿主动学习和充分利用身体各种感官去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能力的现象。教师过分强调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幼儿内心的感受,造成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出现了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的局面。

(二)教学内容设定方面的问题表现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在幼儿园音乐教学及活动中,一方面可使幼儿熟悉的少数民族音乐、歌曲自然地融入幼儿园教学级生活中,保证幼儿学习的初始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幼儿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与传承。但大多数教师们却忽略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本身所具有的少数民族歌舞方面的生本资源。为幼儿设定的单一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学、活动陷入了呆板、乏味的境地,不能够很好地提起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方式设定方面的问题表现

音乐教师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化,影响着幼儿创造力的发挥。教师上音乐课往往只想到要教给学生什么内容,而忽视了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习得的音乐、舞蹈的现有水平,以及幼儿在此基础之上的进一步需要及兴趣。由于没有对这些要求进行评估,采取较合适的教学方法,也就不能够给予幼儿自己自由活动的条件,让其自己去思考一些问题。模式化的教学不仅成了定式,而且禁锢着教师的思想和教学行为,阻碍了幼儿创造力的发挥。

(四)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表现

教学评价是教师发现、分析、研究、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本地区多所幼儿园的教学中,大多数幼儿园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价的积极性不高,而主要是以教师互评和自评为主,极少与外请专家、家长参与评价相结合;而在评价内容方面,主要围绕教师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水平,以及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调查。而忽略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本身所具有的少数民族歌舞方面的基础并对此进行培养的评鉴,这样相对单一的评价手段及内容标准的设定致使教师只能关注到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而不能对幼儿一生可持续的发展做全面的认识和分析。

三、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从源头抓起,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元素有效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应着眼于研究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音乐素养的培养内容本土化,改善教学策略,优化培养途径与方法等问题。从培养思路与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加以研究,达到使该专业教师具有较好的且能够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音乐素养及能力的培养目标。具体为:

(一)培养思路与目标方面的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如果仅仅定位于适应现实的幼教实践,完成一般教学常规要求,是有局限的。在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应是基于幼儿园教师实际工作要求,进行的创新幼教实践②。其核心问题是: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这是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应有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看:该专业的学生音乐技能培养应与当地民族的音乐、文化、生活相结合,注重幼儿所具有的生本资源,在教学中融入学生更加熟悉的本土化的音乐、歌舞、戏曲等音乐元素,以更利于学生学习、掌握;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出发,融入或创新学生所熟悉的本土化的音乐元素,以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更加能够潜移默化地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完成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目的。

(二)课程教学、训练内容设置方面的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培养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整合性”的体现。③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同样也应该遵循面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际需求这一原则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适切性与互补性结合,④精选、梳理利于幼儿熟悉的音乐曲调、形式、表现手法等音乐元素。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习俗等特点,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元素(包括少数民族歌曲、器乐、舞蹈、戏曲元素等四类元素)合理融入该专业学生教学、训练内容中。通过这样的积累,其目的是使得该专业的学生在职前就有较熟悉的,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教学技能得以掌握,以利于学生今后在民族地区能够更顺利地、有创造性地展开教学活动。

(三)教学方式方面的分析

显然,要培养学生较为熟练的音乐技能,整体提升音乐素养,紧靠课堂教学赋予的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知识、技能的消化吸收,还是在各个运用领域的表现能力、表现水平的提升,都需要有大量的课外训练进行强化,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这种强化不仅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系统进行更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舞蹈资源进行有效渗透。在日常学习中,根据“木桶效应”原理,根据学生对本民族音乐舞蹈的生本资源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促进学生共同成长。在考核中强调全组成员的综合水平和表现能力,以激励领先同学热心帮助落后者,落后同学努力改进自己,以避免自己作为“短板”而影响团队水平,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幼儿园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农村幼教;素养提升

一、信息时代下我国农村幼师的群像

(一)专业素养不够,知识缺乏

农村幼儿教师,出自学前教育专业的比例不高,幼教的专业素养也不太高,其知识结构相对欠缺和不完善,也没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呈一种消耗多、吸收少的状态。在他们当中,教育教学知识、理论知识、心理健康等等专业知识尤为缺乏。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村幼儿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另外,许多农村幼儿教师观念陈旧,缺乏对幼儿独立人格意识的培养,加之信息闭塞,缺少主动学习意识,使农村的幼教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幼教能力得不到提高。他们在教师活动中很少组织幼儿开展“动手”“动脑”“动口”的教学活动,更是不能妥善地处理幼儿之间的小矛盾,常常使用命令或者是批评的口吻来否定幼儿,严重制约着农村幼师素养的提高。

(二)教育理念落后,重保轻教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目前许多在农村从事幼教的工作人员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已经远远地落后于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幼儿教师就是照看幼儿,只要能保障幼儿的安全就行;幼儿园教学就是教幼儿认字,算术、唱歌或者跳舞,很多的幼儿教师认为简单的汉字和算术自己就能教,根本不需要对外学习。在农村的幼儿班中,教师们多数不会唱、不会跳,更是不懂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对幼儿的教学,重保轻教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幼儿园运用现代化技术的现状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乃至世界发展的主流,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也成为开拓人类思维能力的工具。对于幼儿园来说,中小学的信息化教学开展得较早一些,受关注的程度也比较高。但是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近些年来,从普通的黑板演变到高清的触控黑板,再从传统的课堂模式走向网络化的远程互动教学,多媒体数字教学的覆盖和转变让许多的幼儿教师们措手不及,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三、顺应信息时代提高农村幼师素养

(一)更新观念,提高农村幼教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在信息时代,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幼教素养,还需要新的观念和理论去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幼儿教师的观念层面化是实现现代教育化的核心思想,对于一名农村幼师来说,要及时更新观念,不能穿新鞋走旧路,从而提高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

(二)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意识和态度

幼儿教师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态度,才能积极地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并确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从教的观念,掌握信息技术以及与网络有关的通讯技术,不断地开发和设计出优秀的教学资源,才能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幼儿教师的幼教信息素养和幼儿的学习水平。

幼儿园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接受美学;读者中心;故事教学;问题;启示

1 故事及故事教学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幼儿阶段是最爱听故事阶段。听故事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故事对促进幼儿的发展,尤其是语言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

幼儿园故事教学是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教学事件。无论是语言教学活动中专门的故事教学活动,如神话、童话、寓言、诗歌、散文的教学,还是其他领域中穿插的简短的,为服务于教学目的而设计的故事教学,都是幼儿园教学事件。甚至在幼儿休闲,娱乐活动时间,教师都会让幼儿或者自己亲自讲上一两个故事。可以说,故事教学构成了幼儿园全部教学活动的一大部分。

幼儿园的故事教学总体来讲,可以粗略地分为完全的故事教学、不完全的故事教学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半完全的故事教学三类。完全的故事教学,如语言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发起和组织的阅读教学活动,也即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明确目的的活动。是一个有准备、有导入、有步骤、有问题引导、有讨论交流、有评价的完整的教学活动;不完全的故事教学是穿插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随机进行的故事讲述活动,它的计划性、目的性都是很随性的,可能教师是为讲而讲,幼儿则为听而听的。半完全的故事教学其目的性和计划性等则居于完全的故事教学与不完全的故事教学之间。如幼儿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穿插的某些简明、短小,以说明或强调所讲内容的故事。

2 幼儿园故事教学的接受美学分析

2.1 关于接受美学

首先要说到的是解释学。解释学是一种方法论。它抛弃了传统解释观对文本的固着和对解释者个人成见、经历、所处社会现状的回避,而主张解释者带着自己的成见进入解释对象的领域,通过将自己和解释对象融合创造出新的视野。解释学基础上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意义=作者赋予的意义+接受者领会并赋予的意义。它的核心概念是“读者中心”,作品的意义取决于读者的存在,文本必须要读者赋予其意义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从作品的维度看,作品具有“召唤结构”,需要读者填补“空白”以满足“期待视野”。姚斯把期待视野分为“生活的期待视野”和“文学的期待视野”两类, 生活的期待视野包括读者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和状况、教育水平、性格气质、价值观和道德观等等;文学的期待视野包括以往的阅读经验、审美观和审美情趣以及素养等等。也就是说读者是利用其“期待视野”来进行作品“空白”的填补的。

2.2 幼儿园故事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 故事教学中忽视幼儿的期待视野,漠视幼儿的“读者”地位。对幼儿来讲,同样有其自身的“期待视野”。而我国幼儿园当前的故事教学中恰恰是忽视了幼儿这个“小读者”的“期待视野”,低估了幼儿这个“小读者”对作品“空白”的填补能力――教学中既低估了幼儿的能力,也忽视了幼儿的主动性,剥夺了幼儿(作为幼儿园故事教学中真正的读者)赋予作品意义的权力。幼儿园故事教学仅仅把教师赋予作品的意义――通常具有较强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正统的”意义――强加给幼儿,甚至以幼儿“掌握”这个意义作为教学唯一目标。这样的故事教学完全是本末倒置,埋葬了故事教学的生命意义,故事教学的目的甚至直接指向了“背故事”。

2.2.2 故事教学的程式化使故事教学散失了生命力。从幼儿园故事教学的结构来看,通常也是遵循这样的结构:教师引出――幼儿回答――教师评价。教师引出表现为教师讲故事、提问题,预设成分占大部分。而且引出的问题中关注选择(是否题)及结果(陈述事实)的题目占绝对比例,能够提供给幼儿表达个人意见或解释个人想法,可以进行反思性表达的问题极少;幼儿回答则是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评价遵循的是教师预设逻辑框架,也即幼儿的回答与教师预设的作品意义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越高,将会得到教师更多的肯定评价。

2.3 接受美学对幼儿园故事教学的启示

故事教学必须重视读者,即幼儿的存在。因为他们是故事意义的真正解读者。要重视儿童的发展水平,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兴趣爱好、阅读经验、审美情趣等都不同,对故事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因此他们对故事意义的解读和体验也不同,不能强加给幼儿教师认为的,或者例5: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他们再生一个色盲男孩的概率是多少?生一个男孩色盲的概率是多少?

解析:色盲男孩的概率=色盲男孩在全部后代孩子中的概率=1/4;男孩色盲的概率=后代男孩中患色盲的概率=1/2。

多种遗传病并存,且有伴性遗传时,因为性别由伴性遗传决定,所以不管性别在前还是在后,一律不用乘1/2

例6:一对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白化病且色盲的儿子,他们再生一个白化病色盲男孩的概率是多少?生一个男孩白化病色盲的概率是多少?

解析:白化病色盲男孩的概率=白化病的概率×色盲男孩的概率=1/4×1/4=1/16,男孩白化病色盲的概率=白化病概率×男孩中色盲的概率=1/4×1/2=1/8。

参考文献

1 张泉.世纪金榜高中全程复习方略:生物[M].延边大学出版社,2013

幼儿园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幼儿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88-02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与释义

1987年,Ewing等人在《美国生物学教师》发表研究报告时,使用了生物科学素养(biology literacy)这一概念。此后,又陆续有人发表了关于生物学素养的文章,虽然都使用了生物学素养,但这些文章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讨论生物学素养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目的来论述。

1993年,美国BSCS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BSCS还具体的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的具体特点:他应该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正确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我国的《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生物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幼师生应该掌握的生物学素养

《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大纲》提出,要使学生“获得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在能力方面也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等仪器和用具,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设计自然角的能力”,“自制玩教具的能力”,并对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还提出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养成不断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合作精神”,“初步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活和幼儿教育实际”。从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特点的分析可知,幼儿师范生学习生物学课程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运用语言智能、数理智能与内省智能,还非常需要拥有运用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能力。

总之,五年制幼师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具备的生物学素养是学生在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能够拥有必需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初步的教学能力。

三、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不良现状

(一)幼师学生“重文轻理”和性别比例失衡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五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就表现出“重文轻理”的特点,很多学生甚至认为幼师学生主要是学习音乐、美术、幼教等专业知识,对生物学学习的热情和重视程度自然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我国幼儿师范学校招收的多为无法顺利升入高中或高考无望的初中生,这些学生的分数往往远低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学习能力及自主性较差,又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其科学素养的难度很大。此外,幼儿园在招聘幼教老师时,容易倾向艺术表现能力强、幼教专业知识比较扎实的毕业生,而对求职者是否具有足够的科学素养不太重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后果是幼师生为了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会重视艺术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几乎不会把多余的时间花费在生物学的学习上,据了解,很多学生在钢琴、舞蹈、活动设计等技能技巧课程上花费了绝大部分时间。显然这一现象对幼师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十分严重。

其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往往一个班一个男生都没有或有一两个,至多也不会超过四分之一,男性对理科知识的掌握一般较之女性有优势,这种男少女多的招生模式势必大大影响我国幼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幼师学校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影响

以某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按教学大纲要求原本应该一周开设三课时的生物课,减至一周两课时,这样势必带来教师在教学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生物实验教材也很难得到补充和更新;实验经费更是难以落实。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不全,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匮乏,更不要说学生能锻炼出开展生物科学活动的能力。笔者对五年制专科毕业生进行的访谈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足量的、实用的生物学知识,这一点从300份问卷调查和历年学生测评成绩中也得到了证实。

由于缺乏重视,最终导致大多数毕业生对从事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信心不足,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实习学生一般会避免开展以生物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活动课和探索活动;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也大多是以语言表达、艺术教育、幼儿心理等为研究课题,鲜少有学生敢于涉及生物学与幼儿科学教育方面的研究,究其原因,与幼师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薄弱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调查分析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习中发现,无论是刚刚走向教学岗位的实习教师,还是已经有多年幼儿园教学经验的幼教老师,在开设对外公开课和评优课时,都很少选择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素养课,其根源就是对自己生物学素养的不自信。同时笔者在旁听幼儿园教师授课过程中,多次发现一些教师出现了明显的生物学常识错误,如“小溪里游过来一条大鲨鱼”、“柳絮就是柳树开花”等,课后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时,也常常提供错误的答案或者用模糊的概念搪塞幼儿,事后也很少去查阅资料寻求正确的解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指导幼儿完成青蛙简笔画时,幼儿提出的问题“青蛙的前后肢有几个指(趾)头”,教师的回答是随意而不准确的。在室外观察课上,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的幼儿园教师在访谈中承认,在准备科学活动时,一般只要把教材熟悉一下就可以了,教材都是按照步骤来,即使孩子提出的问题他回答不出,也不会傻在那儿,仍然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不管是否真正明白这个科学原理,只要按照教材去讲,一步一步的,就可以掌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节奏。这就直接导致很多幼教老师对教材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不求甚解,自然也不会投入时间精力来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生物学素养,而这些事实说明,目前幼儿教师在对待生物学本质、生物学严谨的实验精神认识上存在缺陷,而这对我国要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下一代是不利的。因此,探究幼儿教师的生物学素养,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也是迫切的。

(二)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

1、生物学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是实施幼儿教育的主阵地,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科学教育的实施,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师范是幼儿教师的母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幼儿园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提高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对幼儿科学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2、幼儿园保教工作中除了科学课以外,其它学科教学、环节几乎都离不开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作为一位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3、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任何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1997年9月18日在杭州浙江大学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如果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工程的发展,跟物理学、化学的发展历程相比,不仅花费较少,而且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计算。”杨振宁教授大声疾呼:“所以,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人应该组织起来,不惜成本,走入生命工程的第一线,走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生命科学要发展,需要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人才。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幼师学生是生物教育逼在眉捷的任务。

五、提升幼师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对策

(一)重视生物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学习的兴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师学生的“重文轻理”造成了自然科学认知结构的不良,从而渐渐失去了科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唤起兴趣是幼师学生有效学习生物学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每当我们致力于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便最大限度提高意义学习和保持时,我们就深入到了教育过程的核心。”为此,要注意知识学习的基本性与基础性,有效激活学生认知结构的知识生长点,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样化,尽可能运用多媒体和实践操作方法等,开展多种生物兴趣小组和生物知识竞赛,改变因中学阶段过高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对生物学的枯燥看法和态度,逐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

在现代教育观下,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已经从传授科学知识、经验转向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态度及科学探究能力、思考能力。重视现代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对于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幼儿未来的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并且对幼儿未来进行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培养幼儿师范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时候,应注重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的培养。比如在生物课程设置和成绩考核上都可以做出相应调整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生物学探究能力和研究精神,如提高自主探究学习的课时比例,增加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教学实习活动等。

(三)幼师学校要加大对生物学课程的设置,建立系统的生物科学教育体系

课程建设是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推动素质教育的核心举措,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主要渠道。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水平,就应该建构系统的的生物科学课程体系,保证足够的课时量,加强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完善实验室的配置,经常开设生物学科普讲座、进行科技竞赛,指导学生选修与生物技术应用有关的选修课等;同时还可以把生物学教育内容渗透于人文社会课程中,另一方面,从人文学科中挖掘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从而构建系统、有效的生物科学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

幼儿园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一、建立并完善幼儿园教研管理机制

1.以园为基,建立教研机制

首先,幼儿园应加强幼儿教师人员配置,做好统筹规划,确保人力资源配置合理、高效。幼儿园应建立园本课程科研小组,并形成以园长为首,以教研组为核心,以优秀骨干教师为基础的高效人力资源体系,通过合理的任务分配和明确的教育目和园本课程开发目标,使教师等人力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提升园本课程建设水平。其次,建立并完善教研机制,为园本课程的实施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幼儿园可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园本培训,包括专题式培训、参与式研讨培训、案例分析式培训等,通过一系列教研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此外,幼儿园还可通过积极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包括课题研究、教学比武和各类技能大赛等,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2.以研为实,倡导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也是决定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教学反思水平师。基于教学反思的重要价值,幼儿园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反思活动,从而为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依据。幼儿园可利用例会开展教育活动,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与其他幼儿教师分享,与此同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有效反思,并在反思中改进自我,重建教育生活。幼儿园还可以通过教学日志的形式进行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幼儿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反思,如采用录音笔、观看优秀课程等形式,为幼儿教师答疑解惑,不断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二、更新观念、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

1.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一种根植于教师思想内部的、可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产生影响的思想观念。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环节。作为幼儿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错误认知,重视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将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通过教研能力的提升,坚持从理论到实践再到反思的教学过程,不断提升幼教专业能力。

2.促进专业知识提升

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途径较多,包括阅读书籍、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和主动进行教学反思等。书籍是幼儿教师丰富知识、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渠道。幼儿教师应在工作之余,多阅读一些学前教育方面的专刊、书籍,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等,更全面及时地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为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术交流会议是幼儿教师提升专业知识的必要途径之一,通过学术交流会议,幼儿教师可以接触到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并通过观察和自身实践,不断进行反思,通过总结,使自己得到提升。幼儿教师应在幼儿园的工作中认真观察、主动调研、不断参与各种讲座和培训,并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反思,总结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日后教学。

3.多途径发展专业能力

幼儿园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时期;幼儿园;优化管理模式

前言

众所周知,管理工作涉及到幼儿园的方方面面。作为幼儿园中的一项系统且庞大的管理工程,幼儿园管理工作不仅要求管理者应具备远见卓识的洞察力,而且还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跟随时展的脚步;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因此,在实际幼儿园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者需充分发挥管理作用,积极创新管理制度,建立个性化的幼儿园管理模式,进而实现幼儿园预期的管理目标。

一、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创造舒适良好的工作环境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发展之中,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幼儿园日常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当然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教师身上的长处或优势,最大程度上地为幼儿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便利。此外,管理者还要充分尊重并肯定每一位幼儿教师的教学工作,关心并爱护幼儿教师,努力营造良好舒适的工作氛围,倡导互帮互惠的学习风气,时刻关注教师的价值与奉献。与此同时,管理者与幼儿教师在进行交流与沟通时,保持平等的人格身份,减少与幼儿教师之间的身份差距,运用自身强大的个人魅力以获取每一位幼儿教师的信赖。因此,管理者要把握每一位幼儿教师的特性,在安排课程教学时要扬长避短,物尽其用。由此可见,幼儿园管理工作人员应积极地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创造舒适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管理优势,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加强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幼儿园自身的综合实力

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更加舒适且安全的学习环境,满足幼儿全方位的发展需求,幼儿园加强对园区整体的容貌建设,努力改善教学基础设施,提高幼儿园自身的育才形象,进而挖掘幼儿的学习潜质与兴趣,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与探索精神,提高幼儿园自身的综合实力。此外,管理者需积极引导幼儿教师设计班级环境,从而使得整个幼儿园充满童趣,解放幼儿的天性,启迪幼儿的心灵。例如,管理者可结合园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幼儿的作品,在班级走廊上悬挂幼儿参与各种活动的照片,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洞察力,而且对幼儿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管理者还需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技能,及时更新他们的教学观念,鼓励他们深入学习,开展科研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三、建设独具特色的幼儿园文化,塑造幼儿园自身的内在形象

所谓幼儿园文化,就是指幼儿园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自觉形成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环境氛围等诸多思想方面的结晶,并且对幼儿园日常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每一所幼儿园都有其自己独特的幼儿园文化,而健康优秀的幼儿园文化能够有效地指引幼儿园未来的发展方向,展现幼儿园自身的教育形象,进而成为重要的幼儿教育资源。因此,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具备创新意识,建设独具特色的幼儿园文化,而且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幼儿园管理思想,促进幼儿教师齐心协力为幼儿服务。此外,在幼儿园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者也需要做到有张有弛,宽严结合,一方面,要捧着一颗仁慈之心对待全体教职工,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定严格的制度规范幼儿教师的行为与习惯,同时管理者也要发挥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形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尽力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得他们的特长能够获得充分的展示。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发挥“双教合力”优势

学前教育中的家园合作形式是大多数幼儿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这就充分表明:在幼儿成长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而且也促进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能够全面察觉幼儿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学习情况等诸多方面,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此外,幼儿园可定期开展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实际教学活动,分享幼儿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园管理质量与水平,发挥“双教合力”优势。

五、建立健全幼儿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学管理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核心与关键。因此,幼儿园在开展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明确管理目标与管理方向。幼儿园的教学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日常幼儿教学水平和成效,而影响幼儿园教学管理水平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幼儿教师。由此可见,管理者只有抓好教师这个关键因素,才能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效果。

幼儿园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7篇

关键词:转岗教师;培训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83-02

为了满足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国务院于2010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但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工作,促进其专业化成长,成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矛盾,2010年我国投入大量资金,启动了“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项目,加大了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并于2011年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该《标准》成为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转岗教师培训课程建构的基础

国家要发展学前教育,首先应从改善和提高幼儿教师素养着手,“国培计划”和各级各类培训抓住了幼儿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幼儿教师,通过对教师实施全面、专业的培训,来改善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并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不管哪种类型的培训,都应以国家的政策和法规为依据,立足当地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满足参训教师的发展需求。

1.立足国家的政策与法规。国家的政策法规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方向标,在政策法规中,明确规定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等若干问题。针对幼儿教师开展的培训活动应以国家的政策和法规为依据,并与其保持一致。通过培训,帮助参训教师解读政策法规,并遵守幼儿园工作规范和要求,提高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将《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贯穿于培训之中。

2.立足当地及幼儿园实际情况。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域、各民族的独特文化和历史背景,造就了我国多元化的学前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应考虑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各地的文化、历史背景及特点来设计培训课程,使课程具有实用性与独特性,易于参训者接受,并能学以致用,因地制宜。

3.立足幼儿园转岗教师的需求。转岗教师中,部分教师为未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且新入岗;部分教师为中小学教师,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但不熟悉幼儿园教育的特殊性和科学性。针对不同的教师,在培训之前,应做好参训需求调查,明确每一位教师的学习及发展需要,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安排。

二、培训课程目标的建构

培训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前提和起点,在课程的建构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培训目标应以《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为依据,依照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中各项目具体目标任务,制定符合转岗教师发展需求的目标。目标的制定可以从师德和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师德和理念,通过培训深化转岗教师对幼儿教师角色、职能以及角色专业化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职业幸福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儿童观。二是专业知识,帮助参训教师掌握系统的学前教育知识,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掌握基本的保育教育知识,了解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共性和差异等。三是专业能力,初步掌握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提高游戏活动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能力,具备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设计与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及教学评价与反思的能力等。

三、培训课程内容的建构

1.围绕两个《标准》设置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依照《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和《“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的基本要求进行架构和设计,将建议课程内容和自主设置课程内容相结合,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通识课程和特色课程相结合,通过几大模块内容的整合,循序渐进地、全面系统地为参训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

2.增加选修课程,注重因人施教。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关注教师个性化的需求,通过对参训教师培训前的需求调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转岗教师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不是很强,而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又特别需要这样的技能来做支撑,为此,我们开设了部分的选修课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从中选择部分课程进行学习并完成相应的考核任务。

3.突出地方特色,引导教师关注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任何课程都根植于一定的地区,并受其民族文化的影响。丽江是一个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的城市,为了帮助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参训教师,进一步关注幼儿生活,掌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提高其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中,增设了具有丽江特色的五大领域教育实践与研讨活动。

4.增加实践学时,注重理实结合。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特别关注学习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为了帮助转岗教师尽快将所学的专业理念、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课程加大了实践学时的比例,将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除了安排大量的技能实践与分组实践活动外,还专门开设了8个学时的跟岗实践活动,要求参训教师在幼儿园优秀教师和高校教师的双重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培训课程的实施

课程的实施,力图做到方法的有效性,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强调“参与式”、开放性和创造性,做到“四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业务指导与品格熏陶相结合。在培训方法上尽量采用交流研讨、实地考察、课例观摩、案例分析、跟岗实践、技能训练等,让教师在玩中学、做中学,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获得发展。同时,搭建教师交流平台,让参训教师在学习中、学习后仍然能与专家、教师及同行交流,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幼儿园教学核心素养范文第8篇

在国内一些大城市,教师也将信息技术能力作为儿童的必备生存技能。几乎每个幼儿园教室都配有计算机和相应学习软件,可以带动儿童唱歌跳舞、绘画、游戏等。信息技术图像声音等多媒体的介入,使幼儿的学习轻松愉快,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从国内外的形势看,信息技术技术进入幼儿园教学是当今学前教育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已经很广泛,幼儿园也基本都备有信息技术等多媒体教学硬件。幼儿园也把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作为研究课题,刘萍老师的《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研究》入选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研究课题,可见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幼儿园课堂。在本地,我们通过对城区和乡镇幼儿园的调研也了解到,幼儿教师还不具备自主开发适合幼儿课件的能力。很多教师只习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二、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两点定位

为满足社会对幼儿师资的需求,培养新形势下适应国家要求的专业人才,学校需改革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因为课程设置是专业设置的核心),要提高认识、改变教育理念、并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新的定位。

1.信息技术课程内在价值的定位。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必须注重课程的内在价值,而内在价值的实现分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计算思维能力目标。2011年第三届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ICECT2011)基于计算思维的特征,制定了一个可操作的定义,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指明方向。该定义认为:“计算思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过程”。专家认为,发展学生“数据抽象、模型建设、自动化实现”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重要内在价值。我们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力争不偏离这一定位,使信息技术课程内在价值落到实处。二是现代教育技术目标。包括信息技术的photoshop图片处理能力、flash课件制作能力、基本的网页能力。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图形图像处理、课件制作和网页制作能力。

2.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在对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定位的同时,还要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工作所面临的对象———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我们不能不考虑孩子各年龄段的真正需求,更不能站在成人的人生观角度去对孩子的儿童观指手划脚。因为,我们不能完全代表他们,从他们是独立的个体角度来说不合适,从我们的年龄和他们的年龄特征角度来说也不合适,从科学的幼儿教育角度来说更不合适。因此,我们在进行专业定位时,既要考虑时代的要求,还要考虑孩子的需求。当前形势下,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幼儿园活动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信息技术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能力。我们要培养的应该是综合素质较高的、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新形势下幼教改革计划与发展需求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三、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

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信息技术课程涵盖的内容不断扩充,美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形态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信息素养课程、计算机科学课程、教育技术课程以及行业组织课程。初等教育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信息技术技术课程时,可以参照美国标准,我们不妨把它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素养目标。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信息素养的目标,主要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方面。美国学校图书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与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汇总做得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新形势下,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我们在开设信息技术课同时,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帮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使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目标。学前教育专业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系统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具有钢琴、舞蹈、声乐等过硬的专业技能,具有科研、管理、教育能力的专科以上层次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调查发现,高达86%的学习目标定位为通过等级考试,而调查显示“会使用计算机开发制作教学课件”的只有30%。这显然偏离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初衷。所以我们在多样化课程设置的同时要给学生说明,让学生把目标定位于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为将来的工作学习做准备上。学前教育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除了教授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如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等)和基本的信息素养外,还应该在课程中设置适合幼儿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如儿歌动画制作、使用图形处理软件进行幼儿园主题墙饰设计。由于受课时安排的限制,部分教学内容采用选修方式进行。培养学生教学管理能力、多媒体课件开发能力、简单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以及引导幼儿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的课程评价

评价即评判课程实施的价值。孟子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课程评价的目标在于创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课程设置提供信息。一般的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两个部分。我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评价。

1.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对象的评价活动,它主要存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或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评价主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使用小组测评、学生档案袋、作品评比等方式。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机制为学生提升自己、发展能力搭建自己的知识平台,为以后的工作需求做准备。

2.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即对教师的工作及其绩效进行评价的活动。教师评价可以通过教学、社会服务、教学科研等三方面进行评价。学校可以放弃以往的闭卷考试方式,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考试系统,通过先进的考试系统更客观、公平公正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还要纠正“等级考试与毕业证挂钩”的举措,在教学中兼顾两者,找到平衡点,让学生既符合等级考试的要求,又注重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