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媒介融合特点

媒介融合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媒介融合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媒介融合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合新闻;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10-0016-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介行业也发生了彼此相互融合的局面。因为媒介的融合,数字技术的加入,导致了信息处理、传播等技术和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人们对新闻传播的形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所以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出现了融合新闻的现象。在本文中,会针对媒介融合,融合新闻以及融合新闻的传播进行简单的分析。

1媒介融合的相关内容

1.1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的相关定义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都是一些学者对其进行相关的论述,一般存在两种说法,即广义说和狭义说。从广义方面来说,媒介融合就是将所有相关的媒介进行融合,并且将相关的运行要素也一并进行融合。从狭义方面来说,媒介融合就是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媒介彼此结合在一块,呈现出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无论是广义中的概念还是狭义中的概念,媒介融合都指出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合作,彼此渗透的特点,这种结合,不仅仅是指传播技术,传播形式,传播工具的相互融合,更是指彼此之间的运行机制,信息生产理念等相关的规定也要进行相应的融合。

1.2媒介融合呈现出的特点

首先,媒介融合后的媒介内容呈多媒体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广播技术等相关技术的相互融合,为信息的生产提供了高科技的保障,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相互融合下,信息的内容就呈现了新的姿态,在对信息生产的过程中,利用技术对信息进行图片,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呈现和传播方式进行创造。然后,经过上一条的简单分析,就会很容易的发现,媒介融合后无论是生产信息还是传播信息,都利用了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这就说明媒介融合后呈现出了技术化的特点。最后,媒介融合后的媒介世界呈现出更加系统化的特点。因为各种媒介进行相互融合,融合后的结果肯定是彼此之间取长补短,进行优势互补,所以说融合后的媒体会更加的具有系统性。

2融合新闻的相关内容

2.1融合新闻的概念

融合新闻与媒介一样也没有具体的概念或者定义,只是存在形象化的概念。对于融合新闻,有时候也会被人们称为多样化新闻,它主要是指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从事新闻职业的工作者,他们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它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是由各种不同的媒体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针对新闻的搜集,生成,传播等程序进行操作的结果。

2.2融合新闻具有的特点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信息的相关工作都是利用多种特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在此基础上,观众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自己所关心的新闻信息内容进行相关的设定。综上所述,融合新闻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融合新闻是一份具有多样化特点的产品;其次,因为多种媒介的参与,所以融合新闻会进行全介质的传播;最后,因为个人可以进行新闻内容的相关设置,所以它又具有私人化需求的特点。

3融合新闻的传播效应

3.1融合新闻内容的传播效应

在融合新闻内容方面的传播效应具有两个:一是,长尾效应,它是指融合新闻的内容涉及的方面或者领域比较的全面或者多,所以它容易为新闻行业带来可观的效益;二是,叠加效应,它是指融合新闻内容由于各种媒介的相互融合,导致融合新闻所传播出的新闻内容具有更加功效的特点,绝对是大于各个媒介独自产出的效果的简单的相加。

3.2融合新闻报道方式的相关传播效应

首先,面对着多种媒介的传播,融合新闻的报道方式也就变得各式各样,由于新闻都是由某个窗口弹出来的,所以说融合新闻报道方式具有“窗口效应”。其次,因为媒介融合后,新闻的内容也将是相互参考的内容所以,只要某一个媒介生产出某个信息,其他的媒介也将会得到相应的相关内容,根据物理现象中的水波能产生共振的特点,所以就将融合新闻的这种现象称为“波纹效应”。

4促进融合新闻传播的相关策略

由于各个媒介都会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以要想将融合新闻的内容进行完美地生产,就要进行以下的策略。首先,利用各个媒介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将不同的工作分给不同的媒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也就是要将单一化的内容生产模式演变成利用全媒体进行生产的模式。其次,融合新闻相关的内容制作工作和工作等,也都要利用彼此合作的方式进行。

5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各个媒介就在时代背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为了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进行了相互融合,同时又促进了新闻行业的发展,推出了融合新闻这一新产物,为了能够保证融合新闻的健康发展,对融合新闻进行详细的了解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琳.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闻传播效应与策略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4.

媒介融合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传播策略

一、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多媒体性

信息技术、广播技术、数字技术等新旧媒体之间相互融合,为信息内容的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新旧媒体的相互融合下,信息内容也呈现了新的姿态,信息生产过程中,利用高科技技术对信息进行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多种方式的呈现,传播方式也出现了不同。在传统新闻传播媒介中,单一的传播途径难免会出现新闻趋同化、内容娱乐化的倾向,为了迎合收视率,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新闻视野过窄,同时针对突发性新闻的应对也缺乏一定的能力,影响新闻的时效性,并且在新闻报道中难免带有主观性,使得新闻对民众的吸引力降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和新闻内容都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二)技术性

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体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技术性。媒介融合背景下,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成为新闻传播的技术保障,新闻传播越来越离不开先进的技术设备,只有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作为保障的新闻传播和媒介,才能达到新闻快速和广泛传播的目的[1]。媒介融合背景下,新旧媒体融合可以有效提高新闻传播的即时性,将新媒体技术充分参与到传统媒体新闻制作和传播中去,利用视频等方式,促进新闻内容的多样化,有利于新闻内容的传播。

(三)系统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旧媒介之间相互融合,彼此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融合后的媒体会更加呈现系统性特点。在新闻传播中实现由传统的权威性媒体进行广泛报道,由新媒体进行细节报道和实时报道,新闻传播更加呈现系统化的特征。在传统媒介背景下,受众只能单向接收信息,媒介融合背景下新旧媒体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利用二者的优势,填补二者在新闻传播上劣势,并实现新闻传播的系统化和专业化,是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

(四)互动性

媒介融合背景下,观众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自己所关心的新闻内容进行互动,通过手机客户端、网络平台等等实时关注新闻事件进展,并进行即时互动,发表自己的意见[2]。互动性将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发展趋势,新闻传播的广泛性离不开新闻即时互动。传统媒介缓解一般没有条件去关注观众的反馈,或者观众的反馈较慢,在新闻传播中缺乏民众对新闻内容的意见和看法,大部分新闻传播媒介缺乏民意反映的平台和渠道,部分新闻关注度不够,都会影响到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件的影响力。

(五)介质性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内容和媒介会更加呈现一种多样性特点,多种媒介的参与使得新闻传播会是一种全介质的传播,新闻传播既可以借助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可以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利用多种介质实现新闻的广泛传播。

(六)私人化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大量应用,使得个人也可以进行新闻内容的相关设置,因此新闻传播又具有私人化的需求特点。在新媒体平台上,比如网络、手机新闻APP等,可以根据用户平时的使用习惯,推送相应的新闻内容,比如生活、财经、国际等等板块,提高用户的阅读效率,同时促进新闻内容的传播。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效应

(一)长尾效应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会产生长尾效应,由于大多数的传播媒介仍然采取传统的传播方式,比如电视、广播等等,其余的传播媒介大多为网络媒体,新媒体发展时间短,市场占据的份额较小,但是发展速度快,在新闻行业逐渐占据了长尾区域,传统媒体也逐渐向新媒体方向扩展,比如在微博平台经营自己的公众号等等,运用网络媒体的力量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从而提升媒介融合的发展空间[3]。

(二)叠加效应

媒介融合背景下叠加效应是利用多种媒介,有效融合各种媒介和传递方式,提高新闻的覆盖面,使其更加具体而广泛,提高新闻的影响力,比如在夏季一些自然灾害报道中,在传统的电视媒体、广播等媒介对自然灾害的广泛报道外,也可以在微博公众号和论坛上对自然灾害报道详细和具体地进行报道,群众可以对事件进行了解,提高新闻的影响力,扩展新闻的影响区域,最大程度上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

(三)窗口效应

媒介融合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获取和传播新闻内容,可以有效提高新闻媒体的影响力,从而提升新闻价值,在互联网技术保障下,新闻报道可以更加全面,并及时进行下一步的报道,提高新闻内容的关注度。

(四)波纹效应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在传播过程中相似的新闻内容也会被不断提起,在众多媒介影响下,相似新闻都加快传播速度,人们也会去了解新闻报道,对新闻内容更加深入地进行探讨,促进媒介融合渠道的多样化,也提升了新闻的影响力和覆盖面[4]。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策略

(一)新闻内容需要更加多样化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要提升传播速度,就要重视新闻内容,内容的多样化是新闻媒体在媒介融合时代稳步发展、吸引观众的基础和前提。受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的限制,媒体在获取新闻内容时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媒介多样化的今天,新闻传播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的新闻媒介,及时获得第一手资料,使得新闻内容更加及时、真实。工作人员也可以利用各种媒介收集和整理新闻信息,使得新闻内容更加全面具体,满足新闻内容多样性的需求,减少传统的新闻背景下的新闻重复的问题[5]。新闻传播中,传统的传播媒介比如电视、报纸、广播等更加侧重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官方微博和微信等传播内容上更加趋近于细节报道,可以使民众获得更加全面的新闻内容。

(二)注重新闻媒介的新旧交融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进行新闻传播,需要将新旧媒体进行有效结合,通过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保证新闻核心内容的真实性,利用新媒体来加快传播速度,获得第一手资料,拓宽新闻传播范围,并从中更新新闻资料和信息,将观众引导到新闻传播过程中,增加用户与新闻媒体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吸引大众对于新闻内容的关注度,提升对新媒体的认可度,为新闻传播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6]。

(三)注重新闻的层级开发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要打破传统媒介束缚,不断改进,向层级开发靠拢,进行多种媒介的融合,深入挖掘新闻内容和资讯,对新闻内容进行全方位报道,体现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将传统媒体只能通过文字和图片来表达的内容通过新媒体支持,利用影音和视频表达出来,还可以在网络中与网友进行互动,对人们对新闻内容的看法进行深入挖掘和报道,满足公众的互动需求,也可以深入对新闻内容进行分析,提升新闻质量。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要多利用各个媒介的优势将新闻内容完美地呈现出来,利用各个媒体的特点,做好分工合作,将不同的工作分给不同的媒介,从而发挥各个媒介的优势,将单一化的内容生产模式演变为全媒体生产模式。

媒介融合特点范文第3篇

1.全媒体的传播能力

为了更有效地配置媒介资源,媒介融合使得媒介内容的跨平台流动变得常规化,新闻素材的跨媒介采集将一次性完成,而新闻产品的加工方式与渠道却是多元化的,新闻信息资源得到了全方位的深度开发。这就迫切需要负责内容生产的媒介从业人员具备跨媒介的采写编能力。那些传统媒体专门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等从业人员将被精通多种媒介技能的跨平台的全媒体人才所取代。这就要求记者在具备较高新闻理论素养和采写技能的基础上,熟悉各种媒介技术,如摄影、摄像、移动媒介的使用、网络技术等,并能根据不同媒介的特点,采集到适应该媒介的新闻素材。

2.全媒体的信息整合能力

全媒体传播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信息量大大超过需求。媒体从业人员的核心竞争力从新闻事件的第一时刻的报道,转换为对新闻事件合理筛选和深度解读。②所谓合理筛选,就是精确把握受众的信息需求,为用户定制媒介信息的量和形式,避免受众被信息的所淹没。传媒人生产的内容要实现跨媒介平台的流动,同一内容既有适合报纸的图文版,又有适合电视的视频版、还有适合IPTV的互动版,多渠道多平台的,给从业人员的跨媒介整合传播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容制作人员需具备全媒体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当新闻发生的时候,记者要能根据新闻的要素,选择合适的媒介平台和展现形式,并通过互动平台及时评估新闻报道的效果,调整后续报道的方向。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实施媒介联动,参与的媒介从业人员要熟悉各种媒介形式的运作规律,深谙不同媒介传播的利弊取长补短,整合和配置不同媒介的资源,发挥资源最大化,获得最优的传播效果。

传统网络新闻实务课程对媒介融合能力构建的不足

网络新闻实务是一门近几年来在全国新闻学专业广泛开设的文理结合的实务类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网络新闻业务素质,在笔者所在学院一直将该课程作为网络传播方向核心专业课程来打造。该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设,在学习该课程前一般学生已学习过平面设计、网站开发、网站动画设计、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新闻摄影等专业前置课程。学生应通过网络新闻实务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完成全媒体业务采写编评的综合训练,加深对不同媒介形态的理解,完成融媒介能力的蜕变,但从传统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来看并不是很理想。

1.教材建设滞后,实验案例不足

由于国内和国外新闻传播课程体系上的差异,加之网络新闻实务是一本相对较新的课程,在国外引进契合该课程的教材少之又少。国外教材以克雷格的《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为代表,但该教材仅仅涉及网络新闻的采写,对其它媒体形式少有谈及。在国内高校相关教材较为常见,其中以彭兰的《网络新闻编辑教程》、詹新惠的《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李凌凌的《网络传播与实务》、张鹏的《网络传播技术与实务》,这些教材的作者高屋建瓴,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对网络传播现象做一番独特审视,对网络传播给传统传播学理论带来的挑战与问题,选择重要的对象进行研究。像彭兰老师的《网络新闻编辑教程》以网络新闻的选择、加工、整合与延展这四个层面为基本框架,系统梳理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原理及具体操作方法,涉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新闻信息的编辑,以及新闻专题组织、论坛管理、受众调查、博客运用、新闻传播效果评估等,对网络新闻编辑的新工作领域进行了前瞻性思考。③这些教材都很优秀,但普遍都存在一个时效性的问题,绝大多数教材是在2010年前出版的,互联网发展很快,新的应用和服务形式层出不穷,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同时教材的编写人员大都在教材中体现了教学案例,但这些案例不具备实验室上机动手操作训练的可执行性,很难转换为学生实验室实验的指导。

2.教学实践平台缺乏,实验师资不足

囿于新闻传播教育传统的文科理念,国内很多高校新闻学院都存在实验室建设缓慢,教学实践平台缺乏的问题。像网络新闻实务这门课程仍沿袭传统教学法,采用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单一形式,课堂知识的信息传递总体上呈现单向路径。学生缺乏实践与应用环节,所接受的刺激不能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具体就网络新闻实务这门课程而言,教学实践平台的缺乏会直接导致学生对不同媒体形式缺乏直接的感受,而学生全媒体素养和不同媒介信息整合能力的提升恰恰是要以这种直接感受为基础,再通过媒介融合试验中心的媒介融合来塑造。遗憾的是很多高校的新闻学院跨媒介的教学实践平台是缺乏的。同时很多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师都是文科背景,技术类的实验师资严重不足。网络新闻实务实验教学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不同媒介形式内容的采写和媒介内容的转化,都要辅助于适合的计算机软件。大型媒介融合实验室软硬件环境需要具备跨学科专业基础扎实的师资来拓展和完善,并编写试验案例,指导学生的试验过程。复合学科背景师资的严重不足,是影响高校新闻传播全媒介教学实践水平的一个瓶颈。

依托媒介融合实验室网络新闻实务教学改革策略

媒介融合实验室在国内并无明确的概念,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钢教授认为,媒介融合实验室应具备多功能、可扩展、融合性的特点。多功能是指该实验室能承担过去多个类型实验室才能承担的教学工作;可扩展是指该实验室能根据未来的需求进行修改、更新,增加新的功能;融合性指的是该实验室不仅是一个小型的媒体信息的采集中心,还是各类信息的加工中心和中心。④以此概念为参考,笔者所在高校也在积极进行媒介融合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尝试,四川外语学院融媒介实验室由四部分组成:印刷媒体实验室、视觉传播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和跨媒介实验室。建成了集采、写、编、排于一体,不仅能输出报纸的大样,而且能够完整地制作数字报,还具有平面广告制作、网页制作、图片处理与管理、数据调查分析等多种功能的媒介融合实验室。网络新闻与实务课程依托媒介融合实验室多种媒介的实践课,在仿真或真实的媒体环境中进行,不但可以让学生试验将不同的新闻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介形式并创作出媒介产品在融媒介平台上,而且可以通过融合新闻的制作,让学生体验对多种媒介资源的创造性复合,实现学生由技术复合到内容复合、创意复合、经营策划复合的能力再造。

1.设计媒介融合案例,编写实验指导教材

融媒介实训案例的不足,一直是当下网络新闻实务教学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总结现有市面上的教材,对其中案例加以分解和深入,与业界应用结合,从主流网络媒体获取一些最新案例,从案例的策划、实施到效果测评等多个环节加以梳理,编写实验指导教材是推动网络新闻实务教改走向深入的关键。融媒介案例实训是网络新闻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重大新闻实践中融合新闻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再现其内容生产的过程,从策划、素材采集、编辑制作到内容各个环节设计实验过程,让学生去完成各个环节的实验。实验完成后根据实验结果,教师从不同的媒介视角进行分析解读和点评。此外,当前在业界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产品并无定型,媒介内容生产机构都在积极探索融合新闻的制作。通过网络新闻实务课程构建学生的融媒介技能是该课程的高端定位,课程中的实训案例的编写也尝试在融媒介产品研发上做出探索,结合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尝试进行融媒介新闻的创作,让学生参与主导研发的过程,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和辅导,根据不同媒介的特性为内容制作选择合适的媒介形式,对其中创意新颖的融媒介新闻产品,通过融媒介实验室综合平台推荐给业界,形成媒介产业价值的良性互动,推动媒体行业的整体发展,以行业需求拉动媒介融合实验室自身建设。

2.模拟教学仿真媒介环境,提升媒介融合理解力

所谓模拟教学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充当各种角色,根据所提供的背景资料,进行模拟性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在网络新闻实务教改中使用模拟教学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基于媒介融合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多媒介平台,基于整合方正鼎新数字报刊解决方案、开源CMS和电视录播系统,让学生在实验室熟悉有多种媒体采、写、编、评的全部流程,并掌握基本技巧与方法。实际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全媒体报道小组,模拟实验目标设定为对重大热点事件的全媒体报道,学生在小组内部的角色可以进行轮换以体验不同的业务流程。学生模拟实验不限时间,穿插在一学期授课过程中,不限地点课下同学仍可以通过管理员分发的账号通过校园网继续自己的实验,最终实验成果为实际对用户的媒介融合报道作品。基于新媒体的互动性,在模拟教学实验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可以根据受众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传播技巧,完善自己的实验作品。学生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传播媒介和内容表现形式造成传播效果的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跨媒介传播的原理,加强技巧与方法的使用。

3.改善实验师资队伍,创新授课形式和内容

媒介融合特点范文第4篇

媒介融合的特征

媒介融合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提出的,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概括起来说,媒介融合具有如下特征:

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出现的。技术的融合,主要是指所有媒介内容的数字化。当文字、图像和声音都被转化为数字信息以后,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就被大大扩展了,这就是使得它们可以在不同的媒介平台之间自由流动。如“电子报纸”就是将报纸搬上网络,但在编排方面甚至版式设计上都保持着原有的报纸风格;还有“网络电视”,人们通过机顶盒的发明和使用,把互联网和电视合为一体,这就是“网络电视”。再如“手机报”,人们将报纸编排的内容,通过网络发送到手机用户,再一次打破了已有媒介的界限,开辟了一个新闻视听的新时代。

媒介融合是媒介新闻资源的共享。一个媒体集团内部不同的媒体平台,可以通过媒介融合达到分享新闻资源、共享一切的目的。比较典型的如一些报纸的电子版的新闻大都来自该报纸的印刷版,现在我国还不允许报业集团涉足广播电视,所以现在报业集团的新闻资源的共享,主要是报纸和网络的共享,因此媒介融合可以达到综合利用媒介资源的目的,降低媒介传播成本,提高新闻信息传播的效率,充分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扩大受众群体。

媒介的融合促进了新闻传播业务的变革,产生了“融合新闻”。融合新闻不是媒介之间在新闻报道上的合作和联动,而是根据不同媒介的需要,将同一内容的新闻素材制成不同的新闻产品。

媒介融合是媒介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新闻媒介融合发展,新闻传播走向“融合新闻”。“融合新闻”无论是作为媒介组织间的合作,还是作为未来新闻媒介的新闻生产模式,都是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整合与重构,这种变革对于各类型传媒实现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说媒介融合推动了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比如对于新闻来源,新闻的采集和,过去主要是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以及新闻热线,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手机、博客、BBS、播客等都成了不容忽视的新闻信息源,且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东南亚海啸、伦敦地铁爆炸事件,第一时间发出的报道都是出自“草根记者”。

融合新闻需要由团队合作来完成,如果某地发生了一个突发性事件,编辑部立刻向现场派出采访小组,小组由有经验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电视录像记者或熟悉各种技术手段的“多媒体记者”组成。他们将采集的素材迅速传回编辑部门,然后再由精通各类媒介的编辑在图表制作和设计网络交互式传播的专家配合下,制成不同类型的新闻产品。也许他们的第一批产品是用于网站的简讯、图片或是用于广播的口播新闻,紧接着也许是为电视提供的能够比较完整地表现事件现场的电视节目,最后也许才是为报纸提供的既有更多文字信息,又有相关背景资料介绍的深度报道。

如河南口报与大河网共同主办的《焦点网谈》栏目,实现了记者与读者的直接互动。再如大河网与河南移动联合推出的“手机报”业务,推出了数字报纸业务。报网互动为区域性报纸打破传播的区域限制提供了渠道和平台。

媒介融合促进媒体经营模式的融合。媒介融合不仅产生了优质的新闻,使报纸上多了可读性的深度报道、电视上有令人惊叹的画面、网络上有更丰富的信息,媒介融合还拉动了发行量、收视率和网页浏览量的提升,促进了媒体经营模式的融合。对多媒体平台进行打包销售的策略,实行广告套餐,给媒体带来更多利益。

媒介融合对新闻创新的影响

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趋势,传统媒介要创新发展,就要走融合之路,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融合。

媒介融合促进新闻理念的创新。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使新闻媒体出现许多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面临许多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理念要不断创新,解决媒介融合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媒介融合促进新闻理念的创新,新闻理念的创新又反过来加快媒介的进一步融合发展。理念一变大地宽,理念更新了,才能出新思路、新方法,才能有新视角,才能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

媒介融合就是新闻传播手段的创新。媒介融合特别是新闻融合,就是运用多种新闻传播手段将新闻报道出去,其实际就足新闻传播手段的创新。反过来说,新闻传播手段创新的表现就是融合。新媒体新闻一般都简短、直观、重视标题,这些传播手段,现在被传统媒体创新并运用。如报纸开始强调色彩的运用,重视发挥图表的功能,版面设计也较多使用模块化,一版都有重要新闻的导读等。

媒介融合促使新闻内容深度创新,增强新闻内容的竞争力。“内容为王”是新闻传播的立足点,可读性是新闻的生命线,这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力的关键。新媒体具有多维、互动、形象等特点,因此,传统媒体在内容上的创新,突出表现在增强新闻的深度、厚度、可读性上,并增加与读者的互动。媒介融合为新闻内容的深度创新提供了基础。新闻内容的创新要注重策划,向策划要可读性、要深度,有策划才会有亮色。

媒介融合要求新闻采编体制的创新。新闻采编体制、业务流程在媒介融合的背后要有新的突破。旧的采编体制要调整与改革。现在有一些广播电视集团已建立新闻采编中心,统一采编制作音频、视频节目,然后向下属的广播电台、电视频道、网站输送。有的报业集团也对所属的子报、网站、手机短信所需新闻采取共同采访分类制作的方式。

媒介融合对新闻采编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人才的使用机制也要创新。加强新型人才的培养,增强采编人才的团结协作精神。媒介融合的记者成了多面手的全能记者,比如一个记者出去采访,他不仅要做电视报道,还为报纸和网站写作,跨平台工作加大了记者的工作量,如果他没有得到更多报酬,那么同工同酬的原则就会被丢弃,所以相关的机制也要创新,要建立新的薪酬奖惩制度。

媒介融合特点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对传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面貌和运作方式,也使广告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传播方式的变革,了解广告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以使广告活动更好地应对媒介融合的新环境。

随着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又称媒体融合)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门话题。“媒介融合”概念是舶来品,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雯发表《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一文,首次向国内介绍了“媒介融合”。之后,国内学术界开始讨论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论界定,近几年的研究,绝大多数从新闻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分析国内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前景,从宏观层面上探讨媒介融合带来的传媒产业的影响,微观层面上则关注媒介融合对新闻业务变革引发的变化。实际上,媒介融合对社会结构和传播方式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面貌和运作方式,也打破了中国广告业的生态,使广告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分析媒介融合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革,探索广告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在广告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综合此前学者对媒介融合的认识,媒介融合大致包含三层含义:一指媒介功能的多样化,即各种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指单一媒体融合了多种媒体的功能,强调单一媒体对不同传播手段的整合;二指不同媒体之间的联盟与共融,即传媒业内部不同媒介间的联合,主要指不同媒介之间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强调信息内容针对不同载体的整合传播;三指传媒产业与通信产业等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指大传媒产业的形成,强调媒介产业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笔者认为,未来的媒介融合,是以数字和网络为基本平台、多种媒介形式为终端的媒介形态。数字和网络是信息传输的基本载体,电脑、手机、电视等成为信息输人和输出的设备。媒介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即时、移动、交互”,使大众可随时、随地地传受任何信息,信息传播方式随之发生变革,传统的广告传播思维也需要大的突破。

从针对不同受众群的传播到针对某一受众群的传播

传统媒介受到传播技术的限制,信息传播的时空性有较大局限。例如,电视媒介由于收视终端的限制,受众一般只能在固定场所主要是家里进行收看。受众的信息接收就要受到生活、工作的时间规律的影响,对传统媒介来说,也就无法一天24小时对同一受众群体进行信息传播,造成了传统媒介特别是电子媒介必须对传播时间段进行划分,根据不同时间段能接触到媒介的受众进行信息内容定位。以中央电视台一套2010年3月2日的节目编排为例,早上8:35安排了针对老年观众的《夕阳红:老年人家园》,下午4:58编排了针对家庭妇女的《天天饮食》,从17:43到19:00,是针对少儿观众的《动画城》和《智慧树》,而针对中青年上班族的节目则集中在晚上,也就是所谓的“黄金时段”。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首先把传播时段进行划分,再找出每一时段主要的受众群体,根据其需要制作、播放信息内容。这种情况下,媒介可能只需要关注非主流受众在非黄金时间的信息需求和主流受众在黄金时间的信息需求,媒介以受众为中心,是以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受众群体为中心,也就是媒介要面对不同时间段所对应的不同受众群体进行内容制作和营销。

而随着无线和移动技术的发展,单一媒介融合了多种媒介的功能,如手机融合了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的功能,网络受众的媒介可得到性大大加强,受众全天24小时暴露在媒介中,随时随地都可接收、阅读和上传信息。这时,媒介传播要考虑的就是怎样针对受众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需求来传播信息了。对于融合多种传播手段的媒介来说,就是针对受众在不同时间段传播信息,信息的传播手段则根据信息的内容灵活选择,可能有时候是手机报,有时候是手机电视,有时候是短信。对于整合了不同媒介形式的传媒集团来说,则是如何针对类别受众根据不同时段进行不同媒介的信息传播。此时,媒介面对的就是类别受众群体的全时间段。媒介以受众为中心,就是选择某一类或某几类受众为服务重点,分析具体目标受众群在不同时间段的信息需求和媒体接触习惯,打造适合他们的信息内容,并选择不同的媒介进行传播。

这种变化对于广告传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媒介组织来说,其广告传播的对象不再是不同时间段的不同受众群体,而是精准的某一类别受众群体。这对要求媒介组织对于受众有更深人更全面的了解,要深人到他们生活的每时每刻,形影相随。对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媒介投放不再是在众多的媒介中选择目标受众可能接触的时段或版面,而是选择与自己的品牌形象相符合、目标受众相吻合的媒介、覆盖目标消费群体的生活时空。同时,在信息全天候围绕受众轰炸的媒介融合环境下,信息针对受众搜索的反应能力更加重要。广告主与媒介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分众传媒致力打造的“中国生活圈媒体群”,就是融合媒介针对特定受众群体进行全时空传播的典型案例。

从渐进式传播到整合传播

对传统媒介来说,由于其传播手段都是单一的,不管是印刷媒介还是电子媒介,其信息传播从时间顺序来看,都是线性的,即媒介如果要对某一信息进行多次传播,只能在不同时间段上进行渐进式的深人传播。传统媒介组织对信息内容特别是新闻传播的思维方式不外乎 随着新闻事件的发生做跟进式报道和进一步挖掘新闻背后的价值两种。但对融合媒介来说,除了传统媒介的纵向传播思路外,因为对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思考重点转向如何对同一个信息素材针对不同载体形式进行加工处理,再选择适当的媒介组合进行,也就是同一信息在不同媒体形式或媒介间的整合传播,实现最终信息产品的差异化和最优化。如果说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线性的、平面式的,那么融合媒介的传播方式就是立体式的。

媒介融合对媒介组织在新闻信息处理上的要求同样体现在广告传播上。媒介组织不再只是单纯地销售媒介的“留白”时间或版面,媒介组织销售的是其目标受众的生活时空,或者说“生活场”(“场”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外界环境,“生活场”所指的是与个体行为活动相关的各种人、事、物)。广告传播的效果不再只是依靠媒介或内容产品的收视率或发行量,更多的是媒介的整合信息传播能力。“一个媒介所赖以赢得竞争、赢得对手的主要因素,决不只是靠具有原创性的独家新闻,而是靠独家的、具有原创性的信息加工标准、加工方式、信息处理手段及信息表现方式。’,峻对于广告主和广告公司来说,多媒体的媒体形态为产品及品牌的营销打造了全新的3600的体验环境,广告创意不再仅仅是创造广告,更应该是创造品牌的体验。

从信息的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

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以媒介组织为主导的单向传播,虽然受众通过来信、电话和短信等方式可以进行信息的反馈,但这种参与的力量是十分弱小的。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传播的能力,他们不但可以通过手机短信评论节目、投票、参与节目和点播节目等,还可以借助手机、博客、播客、BBS等新闻,表达观点。“草根记者”的新闻报道、DV、彩信图片上报纸、上电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单方面的填鸭式的传播向双向互动交流的传受合一转变,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动权日益上升,受众成为播众。

媒介融合带来的双向传播对广告传播最大的影响就是互动与内容共创。互动性对广告效果的提升作用已无须赘述,媒介融合为传受双方的互动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表达方式。但多样化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手段给受众带来的显然并不只是与传播主体的即时交流,受众在广告传播中不再只是被动的客体,其不但与传播者的地位日趋平等甚至能反客为主,成为传播中的主导者。技术的进步打破了媒介组织对于传播渠道的垄断,来自公众的创造力喷薄而出。受众直接参与到信息内容的创意和制作中,进行内容共创,将成为丰富广告创意、提升广告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2006年百事可乐举办了“百事我创巨星广告你做主”活动,面向消费者征集广告剧本,再在网上进行评选,活动共收到近9000个剧本。之后,百事可乐又策划了“百事我创Flash动画征集大赛”,根据“巨星广告你做主”的优秀创意,面向Flash爱好者群体征集Flash动画广告片,大赛提供巧个“百事我创”活动中的优秀剧本,参赛选手可以根据剧本制作30-60秒的Flash广告片,主题人物以周杰伦为主,参赛选手也可以自由发挥创意,自由创作。2007年,百事可乐再次策划了“百事我创我要上罐”活动,在全国消费者中遴选21位上罐英雄,打造中国消费者肖像罐,创造了206596081次网页点击率、143987068投票人数、25690003人参与活动、7525488个讨论留言帖、上传相片2465159张的惊人的参与记录。这几个活动中,百事可乐都充分利用了多种媒介形式,调动消费者参与广告甚至是产品包装的内容共创,极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关注度,加强了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更使消费者获得了深刻的品牌体验,获得了远胜于硬性广告投放的传播效果。

从单一的“信息条”传播到综合的“信息包”传播

在泛媒体的大背景下,传播活动空前活跃,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海量信息在丰富人们信息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的烦恼,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阅读有效信息,成为受众对信息传播的新要求。传统媒介在信息内容方面更重视“时效性”与“独家性”,在媒介融合时代,人们对专业媒介组织筛选、整合信息的更多依赖决定了媒介的信息产品应该完成从“信息条”到“信息包”的转变,受众需要的不只是一“条”信息,而是与某一人物或事件相关的一“包”信息(之所以称为一“包”而不是一“组”,是因为“组”只是“条”的累加)。信息传播内容从分散到整合,对媒介组织的信息整理、加工能力(或者说打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媒介融合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影视广告;教学改革

0 引言

教育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在近几十年时间里的发展常态。当前,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更是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及时作出调整,将学术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同步也是新时期下高校教育的主要责任。由于各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媒介融合这一大背景已经初步形成,各种形式的传播媒介相互交融也使得很多原有的影视广告制作方式及原则需要调整。大众审美及其接受信息偏好上发生的新转变更是要求此类专业人才在进行影视广告制作与传播学习上进行转变。

1 媒介融合及影视广告学概述

1.1 媒介融合概述

“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媒介融合涉及广播、电视、电影产业、信息通信产业、电子制造产业、出版产业等多个产业,各个产业的规模、组织、市场结构及组织的市场行为都在不同的层面促进或制约着媒介融合的范围和程度。媒介融合在内容的集约化生产方面,不仅表现在传媒组织的合作,还表现为内容生产的全民写作。媒介融合的途径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内容融合和渠道融合。内容从物理形态上看,可以分为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从媒介载体上看,可以分为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上的内容。

1.2 媒介融合对影视广告学产生的影响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其对于整个影视广告学的理论与内容都产生了影响。理论学说本质上来源于具体实践,其本身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开展。此外,媒介融合对于高校开展的影视广告学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影响。例如,当前各种传播媒介的相互融合使得影视广告教学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发生了改变。这一环境下各种信息传播的渠道与形式发生了“交叉”,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也需要进行更为广泛涉猎。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使得这种影响变得越发明显,在媒介深度融合这一趋势已经不可逆的情形下,越来越多的高校也注重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 媒介融合下影视广告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人才供给与需求变化上的同步

媒介融合背景下影视广告学教学改革的进行有利于其在人才供给上与外部需求间保持同步。高校是社会人才主要的培养“基地”,在供给和需求这一模型下,社会上对于人才需求产生的变化也会使得高校在人才供给上产生变化,而这一变化最终也会作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国内在人才培养方式上经历了多次调整,特别是当前经济社会在发展中对于人才的综合要求不断提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是需要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上进行一定改革。改革不能单独以抽闲的改革目标为中心,更是要结合具体的外部行业发展变化及行业大环境来进行。

2.2 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外部要求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使得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转变,新课改明确提出了“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这一人才培养新目标。在高校影视广告教学之中,结合媒介融合这一大环境进行的教育改革不仅是相应新课改目标的一种积极行动,更是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外部要求。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方式都已经发生了转变,教育教学创新式方法的数量也逐渐提升。这一现象也倒逼着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高校教育需要进行具体的改革以适应整个教育体系产生的调整。

3 媒介融合环境下影视广告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3.1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媒介融合环境下影视广告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需要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为基础。传统理念下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并未对于媒介融合环境的特点进行良好结合,这也使得最终培养出的专业人才难以在社会上对于自身所学进行有效利用。教育方法上的创新应当以教师为主要的创新主体,例如,教师可以考虑引入“微课”这一新型教育方法对于媒介融合环境的一般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在常规教学活动中进行穿插。“微课”这一时间较短,教学效率高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教学的主要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可以对于当前高校其他学科内的优秀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借鉴,使得影视广告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更为效率。此外,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也要结合具体的教育活动开展实际状况,避免因过度创新或盲目创新对于常规教育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3.2 结合行业环境变化开展教学活动

媒介融合环境下影视广告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从本质上要求教育教学活动需要与行业环境的变化相结合。具体来说,高校影视广告专业学科教师在开展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时需要对于自身学科当前出现的一些新理论有所掌握,并对于当前学科所属的行业环境进行准确分析。在进行常规课堂授课时,教师也要将整个行业在发展上的变化、趋势、特点等对于学生进行及时的传递,使得学生本身能够对于外部就业环境有更为清醒和全面的认识。

3.3 重视教学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成功高效融合,媒介融合环境下影视广告教学改革的具体实现需要高校对于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进行一定提高。首先,高校需要加大对于校内影视广告专业信息化教学的软硬件投入,使得学生在校内不仅能够学习到理论知识,更能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具体操作来提升其知识运用能力。其次,地方高校需要提升影视广告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使得教师在利用信息化设施进行教学时的效率有所提升,增强其对于学生作品进行点评与分析的能力。最后,信息化教学更是需要对于云技术进行更广泛的应用,鼓励教师与学生利用云技术在互联网上进行媒介融合背景的了解及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

4 结语

媒介融合环境下影视广告教学改革十分紧迫,人才培养方式上的不当不仅影响了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的最终就业,更是会使得影视广告行业在发展上不得不面对人才断层的窘境。国内影视广告行业拥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对于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需求也逐年加大。依托媒介融合的新特点,新趋势对于影视广告专业学生进行一定的针对性教育也是新时期人才强国战略达成的组成部分之一。

参考文献:

[1] 文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影视广告教学改革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2):33-35.

媒介融合特点范文第7篇

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五种媒介正逐步走向融合,“媒介融合”早已悄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纸质媒介传播、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传播、电信传播的形式不再泾渭分明,传播的内容也逐渐混杂,甚至趋于重复。

从世界范围内看,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在学界提出“媒介融合”概念之前,不同媒介间的“合作”、“集成”就早已开始进行了。待到传播技术的发展逐步成熟,新的信息传播载体次第出现,“媒介融合”的趋势也随之愈发明朗,它己经成为传播媒介未来发展的一个必然。

一、道阻且长:当下我国媒介融合发展中报纸传播危机常存

媒介融合的趋势虽然早已出现并势不可挡,但我国的媒介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各种阻碍仍然存在并制约着融合的进一步进行。如行业壁垒、行政壁垒往往会使不同地域、不同形态的媒介画地为牢,无法突围。

另外,传统媒介的组织机构形成已久,管理风格仍局限在传统的单一方式内,缺乏宏观的调控与策划,无法最大限度的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对资源共享、新闻共筹、统一策划、分工协作的需要。

肇始于几年前的“报网内容版权”之争至今仍未得到共识,报业的“冬天”愈加寒冷,说明媒介融合始终未从理念层次上深入媒介的日常运作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只做自己最擅长最适合的新闻,在并适宜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情况下谋求大集体的协作,这是所有媒介融合新闻生产过程中应该遵循的第一原则[1]。今天,传统媒介必须进行改变,寻求数字化转型以拓展新的生存空间。

与此相应,也要改变信息传播“唯我独尊”的传统意识,不是倚仗自己强大的信息采编平台垄断信息,对新兴媒介横眉冷对,而是厘清彼此的优势与合作契机,将信息分流给更适宜的媒体。

二、应势而变:媒介融合推动报纸新闻传播模式变革

媒介融合促成的“融合新闻”其实是对新闻“真实、迅速、新鲜”三大本质特点的深化与巩固。而其重点不仅在结果,更在于融合理念对整个新闻生产过程的渗入。

(一)新闻信息的采集与交流要融合

新闻信息的采集是新闻生产的源头工作。媒介融合时代,便利的技术条件无疑也增加了大量的信息源。web2.0的出现,使内容生产不再为媒介组织所垄断,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当前web2.0相关技术中的“blog”和“im”(即时通讯)等生成新的内容。这类软件已成为我国上网用户使用率最高的软件之一,如《杭州日报》用msn聊天软件,通过设立“杭州日报热线新闻”来搜集各种新闻线索;《都市快报》也通过msn,由记者在网上组织话题,吸引读者参与,次日见报[2]。更多的电视节目也会留下qq号和msn号,让更多感兴趣的观众随时交流,提供一般记者“鞭长莫及”的即使新闻。这不仅节约了时间、人力物力,扩大了新闻源,也更有效地实现了新闻传递的时效性。

对于融合新闻的采集,更先进的做法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与信息中心,集纳新闻信息组建历史资料库,以供编辑随时选用。当所有信息(包括天气、航班、服务等)的共享与流动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平台,信息的自由选择将更自由。但是这需要组织的密切合作,实施的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

(二)新闻信息的整合与创意要融合

新闻融合是媒介融合的主体,媒介外在形态的融合及环境的支持与变革,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准确、迅速、便捷、生动的传递新闻内容。然而我国新闻融合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媒介融合”的速度。面对不同形态媒介大量的信息需求,传统媒介依靠即成的采编系统牢牢把握话语权,事无巨细全写全报。新型媒介缺乏成熟的采编系统,只能以简单的采写加上大量复制的信息来架构体系。这不仅引起了内容版权之争,更使得信息日趋庞杂、铺天盖地,一方面混淆了受众的视听,使有用信息不易辨别,另一方面也削弱了媒介的良性竞争。

基于此,内容重整是关键。将已有信息以专业化眼光进行整合分类以适应不同媒介的特性,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急需“即时播报”的新闻快讯,可以交给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进行快速传递;虽已即时传播但尚且“有待深化”的新闻,可以随后在传统媒体进行详细报道;重要信息需要“深入解读”,更多信息需要“内容扩展”以提供全面的新闻视角,可以利用报纸及网络链接方便进行;相比而言,传统纸质媒体的公信力更适合针对特大新闻、有社会价值和影响力的新闻“发展系列报道”,并通过网络手机媒体“引起讨论”,通过电视访谈等形式进行点评,对容易产生误解的信息,社会上流传的错误的行为及价值观等及时“树立导向”;而更加生动、能够增强新闻理解程度和感染力的视频、音频亦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手机传递。

此外,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根据新闻敏感的

能力,对可以产生“相似”、“相对”、“相关”、“相应”的信息进行深一步的探讨,挖掘或许具有潜在意义的大新闻是开掘新闻资源十分必要的手段。

(三)新闻内容的归置与表达要融合

五种媒介有其各自在传播中的特点与侧重点,如纸质媒介虽便携但难于保存,时效相对较差;电波媒介依赖设备与信号,转瞬即逝,视听效果虽佳但不宜于思索反刍;而网络与电信媒介(手机)便携,具有完全的即时性,声光色等视听感觉俱佳。将相应信息投放适宜的媒体,使其在传递这类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使新闻“致效”,是这些媒介求得生存共赢的不二法门。

如何利用不同形态的媒介准确完美的将不同信息呈现给受众,是媒介融合时代需要不断探求的问题之一。在传统媒介新闻产品的呈现过程中,都注重强调单一方面的“美”,视觉、听觉或者娱乐感觉,主要是适应传播媒介的特点而生。随着科技的融合,媒体新闻呈现出多样化的效果,这就要求信息呈现方式跟随科技的进步而做出改变,即产品呈现的效果融合。

具体而论,首先要注重整体配合,强调新闻事件之间的联系。新闻视觉呈现不是简单的版面稿件的安置,而是根据稿件内容的配合,求得文字和图片所要表达的合理、适宜的意义,并把它们准确传达给受众。在新闻融合过程中,必须注意各个媒体之间文本的转化,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整体性效果。

其次要尽可能增强视觉表现,最大限度的利用二维和三维空间。媒体科技融合为新闻报道视觉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着力让受众既能在二维空间上进行阅读,又能在三维空间上进行信息交流[3]。

最后,不能忽视符号的表现力度,传递新闻的活力。视觉美感向来是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可以根据受众的个人喜好定制符合其需求的个性化界面和新闻阅读方式,或者以图片配以简单的说明文字来呈现一段新闻要说明的内容。

(四)新闻成品的传递与反馈要融合

在新闻生产中,信息传递是促使新闻致效的决定性工作。而这就需要加强内容的综合性与链接性。如英国《泰晤士报》,网络版要比报纸版更加丰富,而且可以连接到其他与内容相关的网站,便捷的提供更多的信息。除此之外,媒体还可以利用网站来进行次日纸媒体重要内容的预告导读。而纸媒体所无法呈现的相关新闻的音频、视频资料,相关事件的读者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数据资料库,甚至一些flash读者测试等,都可以在纸媒上进行相关引导,告知读者,促使他们去登陆网站享受相关新闻信息的服务。

新闻信息的反馈机制是新闻传播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媒介融合能够更好的利用新兴媒介的快速反馈与即时交流特性,为信息的流动沟通提供畅通的渠道,对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也会产生有宜的影响[4]。

(五)新闻生产者要形成技能融合、协同合作的理念

媒介融合要求新闻融合,而融合新闻的生产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复合型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高的外语能力、精通计算机与网络、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传统新闻从业者的必备技能和极高的新闻敏感,以适应技术性、专业性极强,融合度极高的融合新闻的生产。

此外,互动与内容共创向新闻从业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要求记者编辑不仅要做好“把关人”,还要担负起“公共论坛主持人”的新角色,组织与各类新闻相关的对话甚至观点交锋,将公众意见纳入新闻传播的范畴内。

媒介融合特点范文第8篇

媒介融合的现实意义

媒介融合,又被称为媒体融合,简单地说,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形态所呈现出的一种全新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莱恩・布鲁克斯教授在2006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讲座中解释说,“媒介融合”是一个新闻学上的假设,其核心思想就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①

这一设想最初是源于传统媒体在面对新兴媒体时的竞争压力。比如报纸受到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影响,其市场不断被侵占,出现了发行量下降、广告收益滑坡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传统媒体势必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与新兴媒体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融合,从而更好地占有媒介市场。例如,1992年美国的《圣何塞信史新闻报》就创办了全球第一份电子网络版报纸,中国的《杭州日报》也在1993年成为国内第一份拥有网络版的报纸,这些都是传统媒体自觉融合网络媒体的最早尝试。而开办于2002年3月的北京“千龙网”,则首次以产业的形式实现了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的融合,随后上海九家单位联合成立的“东方网”、广东报业集团与广播电视、出版单位联合打造的“南方网”,都成功地实现了跨媒介的融合。

如果这些还只是媒介融合的浅层次尝试,那么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坦帕新闻中心则是媒介融合的典型案例。它是由《坦帕论坛报》、坦帕电视8频道和省略新闻网站组成,这三家媒体同属于Media General公司,在同一写字楼同一平台上办公,有各自独立的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但实行资源共享。②它设有一个“多媒体新闻总编室”,统管三类媒介的新闻报道,这样同一新闻信息就可能通过不同的形式,被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从而使三种新闻媒介在新闻采编方面实现了联动。

从目前全球范围内媒介融合的实例来看,它具有明显的存在优势。各种大众媒介从独立经营转向联合运作,这样在新闻信息的采集上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闻生产成本,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重复投入。并且,各种媒体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也能凸显自身的特点,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生产出个性化的新闻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同时,各媒体间的强势联合又会牢牢占据市场,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正如莱恩・布鲁克斯教授所指出的:“媒介融合”是不可逆转的潮流。③

媒介融合的限制因素

政策限制。由于我国目前的政策体制,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有新闻采访报道权,特别是在进行跨地区、跨媒体的新闻采访时,除了少数中央级媒体外,多数媒体仍然要受到诸多政策的限制。绝大多数的网络媒体没有采访报道权,同时也不允许兴办电视台、报纸杂志;而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但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台。在这种情况下,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多媒体平台往往搭建不起来,至多成为报纸加网络或电视加网络的简单模式,这就抑制了我国新闻媒介融合向纵深化和多样化的尝试和发展。

管理模式简单,融合深度不够。就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媒介融合的媒体组织来看,多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各自为政的层面上,如央视与央视国际网站、人民日报与人民网等媒体,类似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新闻中心这样的融合媒体在我国尚未出现。

人才匮乏。媒介融合需要的是能够进行跨媒体新闻采写的“多面手”,在作同一个报道时,他们既要为报纸提供文字报道,又要为广播电视提供音响报道、音像报道,还要为网站提供网络报道。而目前能够胜任这种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还极其匮乏,新闻院校也往往停留在单一类型新闻人才的培养上,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新闻从业人员或在读的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多方面培训。

公众素养有待提高。媒介融合使得新闻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在传统大众媒介垄断新闻传播的时代,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是新闻信息的主要提供者,新闻信息的采集与也主要依靠职业新闻工作者。而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新兴媒体的不断介入,使得普通公民可以借助手机、博客、播客等手段自由新闻,例如在东南亚海啸和伦敦地铁爆炸事件中,第一时间发出的现场新闻报道都是出自普通公民而非职业新闻记者。这表明新闻传播的主体正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而转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原来单一的传受关系也将随着这种公共交流平台的建立而改变。因此,对参与新闻传播的公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要能熟练掌握新兴媒体技术,提高对新闻信息的识别和采集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良好的法律观念和道德意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倡导规范的社会伦理道德,从而营造出更好的媒介环境。这将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媒介融合的必由之路

打破政策限制和行业壁垒。推进媒介融合,做大做强我国的媒介集团,必须加快推进我国新闻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向新媒介授予新闻采访报道权,扩大新媒体在我国新闻采制和传播中的主动性和话语权,使其具备传统媒体的部分特点,并将其与自身的优势结合起来,逐步向集团化、融合化的媒介组织发展。其次是要逐步打破现有新闻体制区域限制和行业限制,推动现有传媒组织跨地区、跨行业的整合,特别是要鼓励传统传媒向多媒体经营,因为只有在多媒体的经营过程中才能使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得到复合性使用,才能使传统媒体的品牌产生更大效益,④从而打造一批具备一定示范作用的媒介集团。

强化媒介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资源整合。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内部的体制与管理也提出了挑战。传统新闻业务以单一媒介形态为基础,它所运用的技术手段也相对有限,如报纸新闻以文字和图片传播为主,电视新闻以图像和声音传播为主,在此基础上,各媒体形成了自己的组织结构和新闻采编流程。而媒介融合就是要打破这种限制,在跨媒介介质的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从而产生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新的媒介生产流程。新闻信息的采编不再是一报一台各行其事,而将变成一种跨媒介的团队合作。在这一背景下,新闻报道小组不再是单纯的报纸记者或电视记者,而是为媒介集团中所有媒体采集新闻的专业记者团队。新闻报道也将以网络、电视、文字等多种形式,依据不同媒介在时效性和受众互动方面的优势以不同的时间和形式,从而全面反映新闻事件全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这也使得新闻采集的独立性大大增强了,很难严格区分某一次新闻报道是从属于某一个单一媒体的,而是从新闻传播效果最优化的角度,运用尽可能多的技术手段来完成新闻的制作和。这也就是说,新闻采集是一次性完成,新闻的加工方式与渠道却是多元化的,新闻信息资源由此得到了全方位的深度开发,新闻产品链由此形成。⑤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动媒介融合的分工重组。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新闻体制很难在短期内产生类似于美国坦帕新闻中心这样的融合媒体,即便将来产生也只能是少数巨头式的多媒体集团。现有媒体仍要立足于自身的既有传统和优势,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与不同媒介进行分工合作,尤其是要通过利益的合理分配促进分工的专业化,使各个媒体包括单一媒体在这种大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正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向全国39家党报集团发出的倡议:组建全国报业内容联盟,共同制定向网络媒体提供新闻内容的定价规范,合理利用价格杠杆,提高网络转载的门槛,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让新闻内容回归自己的价值。⑥由此可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将是媒介融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放日报的呼吁既使我们看到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重要性,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现有的分配机制是不尽合理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加快“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媒介融合对职业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跨媒介的新闻工作能力,能够同时为报纸撰写文字稿件、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写稿。这类人才的培养通常有两个渠道,其一是对现有新闻工作者进行再培训,如对文字记者进行摄像技术的培训,让报纸编辑学习一些音频视频编辑技术等;其二是对目前新闻学院的课程设置进行相应改革,多借鉴国外一些优秀新闻院校课程设置的经验,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得到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从而成长为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而对于一些专家所提到的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则必须在媒介融合的实践过程中自觉地锻炼产生。

注释:

①③《聚焦媒介融合和公共新闻――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Brian Brooks教授系列讲座》,《国际新闻界》,2006(5)。

②④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介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7)。

⑤蔡雯:《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新闻战线》,2007(1)。

⑥肖景辉:《报业巨头羊城“论剑”》,《传媒》,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