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线课程建设成果

在线课程建设成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在线课程建设成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线课程建设成果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146 ― 02

自2003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在全国各高校范围内普及和推广历经了十余年的时间,为了进一步巩固和优化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十二五”期间,教育部提出,在各高校原有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符合当代大学生需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完善与优化,使其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更适应网络传播及符合当代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从而充分地发挥其引领及示范作用,为其他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在当前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远程教育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作为现代信息化教育的核心产物,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启动,是教育部从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提出的新举措。《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及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开放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精品、优质课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1〕。

由于在教育部出台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技术规范和评审指标》中,对网络共享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内大部分高校在此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高校尚未建立有效的建设策略和方案,建设进展较为缓慢。因此,应如何突破原有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更新理念、创新机制,探索出符合现代高校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已成为目前各高校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本文将以齐齐哈尔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为例,重点阐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思路,以及所采取的举措,为其他兄弟院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二、齐齐哈尔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之路

齐齐哈尔医学院是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一所教学型医学院校,是典型的地方本科院校。齐齐哈尔医学院原有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20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6门,在2014年6月,我院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启动了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的实施计划,经过两年来不断的建设与完善,已形成了具有医学课程特色与优势的基础-核心课程体系,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一)总体思路

1.创新教学理念

我院根据医学教育的发展,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情感”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养成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基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改变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补充,符合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形势,服务地方人才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

2.改革教学方法

将微课、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应用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辅助地位,转变为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更新实验项目,增加研究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重,使学生在既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战略举措

1.动员与宣传

为了更好的完成精品资源共享课初期的建设工作,达到预期的建设效果,使老师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该项工作中,我院采取了一系列的动员措施。在校园网上了相关通知要求,召开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动员及布置会,传达了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布置了工作方案。在全院范围内大力宣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全院师生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用,发动全院师生凝心聚力,积极作为,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设计优质网络平台

与以往的精品课程相比,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课程的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课程设计应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要有效的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特别是实践环节,是原精品课程比较忽视的环节。我院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标准,重新建立了网络平台,每门课程均制作了主题定位明确,课程特色鲜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网页。优化了教学资源模块,更新了教学大纲、重点难点、演示文稿、授课录像等教学内容;部分课程根据教学特点及需要,增加了在线测试、案例教学、实验设计、病例讨论等栏目;每门课程均增设了互动空间,学生可实时在线与教师进行交流,及时的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

3.打造精品教学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是对以往精品课程中教学资源的重复利用,而且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原有的教学资源推陈出新,使其表达更加准确,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例如:文档语句表达要简洁、格式要规范;图片尺寸应合理,清晰度较高;演示文稿内容要准确、系统、完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教学录像画面及音质要清晰流畅。资源内容兼容性要强,在主流浏览器下,均可正常显示、播放及下载;知识产权要清晰,尽量使用原创作品,如转载,须注明出处〔4〕。

4.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

集中培训了课程负责人,使他们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设计、组织管理及实施等方面有所提高,帮助他们能够快速应对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并能够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管理提出合理的改革建议;分批培训了负责课程建设的网络管理员,使其了解国内外知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掌握信息化建设应具备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丰富了其课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多次培训了教学一线教师,让他们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他们能够积极的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依托互联网辅助课堂教学的环境下,运用高超的教学智慧,娴熟的教学技能,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圆满的完成教学过程。

5.出台有力保障措施

我院已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纳入到年度工作计划及“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制定了详细的规划目标及具体的建设指标;设置专项经费,每年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管理及完善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教学资源的制作、优化,教学团队中教师的学习、交流及培训,网络平台的维修与维护等;定期对团队中的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及时获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掌握教育教学中的新思路、新内容和新趋势,将这些教育理论运用到课程建设中,以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水平〔5〕。

(三)取得的成效

1.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使学生在线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让学习者体验到自主的,全凭兴趣的学习方式,其教学资源形式的灵活性,更符合现阶段90后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习习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得到了确立。

2.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应用,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共享与协作的精神,将优质的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实现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满足了我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享受高质量医学教育的迫切需求〔6〕。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齐齐哈尔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增加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发展的局限性,使其建设的步伐及质量受到影响。第一、缺乏有效的传播途径。通过对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同学们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知晓途径极其有限,有的同学对其用途不够了解,登录后只是简单的浏览。第二、学校网络环境存在局限性。由于宽带流量、登录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者在浏览网页的时候,不是很顺畅,经常会出现无法登录、限制访问的情况,大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有效的整改措施。首先,我们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受众人群,加大校内外的宣传力度,让师生可以通过更多渠道知晓、了解精品资源共享课,使其能够真正的应用于教学、服务师生。再次,我们要以“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引进先进的网络设备,改善和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及良好的网络环境。

总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涉及面非常广,对其进行建设、完善及研究是国家及各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所要开展的重要课题,要将精品资源共享课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不断地探索、分析、总结、改正。

〔参 考 文 献〕

〔1〕王娟,孔亮.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93-99.

〔2〕方光华.综合性大学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7-26.

〔3〕李海萍,龚晓群.国家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研究的实践和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143-144.

〔4〕胡声洲.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与共享推动对策探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06):73-74.

在线课程建设成果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专项课程;开发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教育理论和人才培养模式,它的出现旨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良好适应,从而培养和造就大批新时期国家建设所亟需的创新创业人才[1]。

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要求各高等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其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立足于专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促进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由此,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职院校同样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高职院校应以《意见》为纲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此提高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其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高职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只有通过教育实践,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才能转化为具体能力。这个转化过程中,有效的课程载体是不可或缺的。依托专门的创业创新课程,学生在了解创新创业理念和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助具体的创新技巧和方法,把握好身边有限的创业机会,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和实际就业质量。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给予创新创业教育以高度的重视,然而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开展实施方面却存在较多的误区,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归入学校学工部门或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范畴,形式上等同于学生毕业前的岗前培训,而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却被排除在外。实际上,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安排普遍较为紧张,其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课程展开的。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在实训室里实训实践以及课后完成作业,都是与课程教学紧密相联。在此背景下,抛开课程建设来探讨对于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这是严重脱离目前高职院校教育实际的。另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当前都积极兴办各种各样的“创业园”或“创业一条街”,以期通过提供便利的实体创业场地,由此为学生打造创业的“孵化器”,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其创业能力并能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事实上,创新创业能力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学生必须通过后天的勤奋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仅仅提供创业场所还是不够的,高职院校必须依靠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现阶段,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未将创新创业课程真正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课程的性质定位、课时安排、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亦未能得到明确。比如说,从2009年起,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商职院)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虽然要求各专业必须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专业安排的创新创业课程名称五花八门,往往名不符实,而且通常只是在就业指导课中增加一部分内容或者挪移在第二课堂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一种“空泛化”的特点,效果自然难以保证。

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尽快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去,而且是专项的创新创业课程。专项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必须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切入点,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并安排具体实施的职能部门进行监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二、高职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与传统课程相比,高职院校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强化了够用知识点和技能点,突出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使学生获得与创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必须紧密依托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式的同步创新。

2010年5月,浙江商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统一部署,结合学校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启动了校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经过教师申报和学校评审,当年有《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创新创业指导》、《电子创新制作》与《会计分岗模拟》等四门课程立项为校级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并分别给与1万元的课程建设经费支持。浙江商职院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由此拉开序幕。2011年11月,学校将于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进行了组织验收。四门课程经验收合格后被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除了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课件等常规内容之外,这四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课程建设核心目标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课程通过大量的创新思维故事和经典思维案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程同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自身的专业找出或总结出创新思维的案例,在课堂上和其它同学一起分享,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从时代的要求出发,总结成功创新与创业实践的感受和从事创业教育的经验,广泛汲取中外有关创新创业理论的精髓,探讨和总结创业活动的一般规律,在具有较为真实的仿真环境中,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一方面了解企业创办的基本要求和流程,为以后的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丰富相关专业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全方位的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二)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课程建设过程中强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会计分岗位模拟》课程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一方面,贴近中小型企业经济活动,有针对性地讲述企业理财业务、会计账务处理、内部审计业务的新经验、新情况,尽量从浙江中小企业实际出发规划现代企业理财活动、会计业务处理活动的内容及问题,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快;另一方面,按照会计业务证帐表处理、阅读会计报表撰写分析报告、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财务评价、企业厂房设备更新改造建议、通胀条件下企业存货模式决策、中小企业信用政策制定程序、中小企业股票投资跟踪分析、紧缩环境下企业融资策略研究和书写商业计划书等八项工作任务展开情景教学,让学生在调查、讨论和分析的过程中及时吸收和消化必要的理论知识。

《电子创新制作》课程结合应用工程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在课程内容的安排方面着重了工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组按“工程感知—理解与贯通—技能培养—综合创新”的渐进过程,将课程内容分入门、提高和创新三个层次,体现出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化。同时,课程负责人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发了9个教学项目配套的硬件电路原理图、PCB布局图、器件清单、软件程序流程图、源程序、制作成品外观图、关键部件外观图以及必要的机械结构图、加工图、装配图文件和实物等,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教学效果倍增。 转贴于  (三)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程教学方法的互动性与实践平台综合性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积极为学生搭建网上自学、网上交流、网上咨询、网上讨论的实时与交互式教学平台。课程通过网站积累和分享各类教学资源,为师生共同提供最新社会动态与市场资讯,使学校与社会形成零距离接触。经过近3年的教学实践,课程负责人开办了《大学生创业教育》职业博客,方便校内外学生在线访问学习,收集了大量创业案例、形势与政策,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2011年,在学校的得实网络教学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后,课程教学人员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教学资源,积极讨论课程建设内容,初步形成15个班级的网络教学平台,将传统的教学资料迁移至到网络上,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与完成作业;同时,课程教学人员又开发新的网络教学手段,如协会活动分享、第二课堂等栏目,为师生在课后的交流创造了更方便快捷的路径。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课程建立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网站,在网站上开设教材建设、教学课件、习题思考、创新案例、创新作品、互动空间、在线答疑等栏目,方便学生的学习的预习和复习;同时,课程负责人还建立创新思维QQ群,每学期建立一组QQ群,实名注册(组别、专业和姓名),实现和学生的在线互动交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学习疑问。

三、高职院校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不足

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与具体实施,确立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和切入点的发展思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空泛化”和“低效化”的问题。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专项创新创业课程刚刚起步,所以课程建设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纠正。

(一)课程的教材建设成绩还很欠缺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托,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发展离不开支撑性教材的建设。然而,目前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建设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市场上已经出版发行的教材还很难与新开设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配套,而且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发行是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一般都是以教师自己编写的讲义为主开展教学。比如,浙江商职院目前的四门专项创新创业课程中仅有《创新创业指导》一门课程,其课程负责人组织编写了配套教材并已出版发行,其他三门课程都使用讲义形式的教材辅助教学;其二,各课程教师编写的讲义质量不高,缺乏系统性,知识点比较零乱,照搬照套其他课程内容的现象比较明显,缺乏创新创业课程应有的特色。

(二)课程的建设成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推广

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具体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以及课程的辐射作用是否得到有效发挥。目前的专项创新创业课程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一方面没有能够及时转化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驱动力量,比如将课程的实施与学校创业园的工作安排紧密联系,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专项创新创业课程的成果未能主动地向其他课程进行辐射,实现成果的共享,带动其他课程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渗透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共同发展。

(三)课程组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在线课程建设成果范文第3篇

一、高校建设MOOC网络课程的必要性

(一)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MOOC是一种当前最新潮的、在线的学习形式,学习者可以是一个地区,也可以是来自全球不同国籍和民族的人;学习语言可以是母语,也可以是世界流行的英语、法语等其他各国语言;学习内容可以全球名校、名人主讲的课程,知识涉及各个领域,学习者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即使不以获得MOOC证书为目标,也以自己想学内容、合理应用为目标,改变以往学生考试及格做为课程教学的成果指标。

(二)解脱学习者学习时间及地域的局限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在课堂上老师现场讲,学生当堂听,讲解内容不具有重复性。而MOOC的学习可以使学习者依据自身情况,自行决定学习的时间、设备和地点,学习过程中可以略过或加快熟悉内容的视频的播放速度。对于知识点复杂或学习困难的部分视频,可以重放,或放慢视频的播放速度,达成弹性和有效的学习。

(三)加强学习者的课程交流

MOOC的学习可以让学习者及时针对测验结果或者虚拟实验进行效果反馈,并且可以在讨论区与网络上的其他学习者共同探讨,加强学习者的课程交流,也可以相互分享自己的作品。

二、目前高校MOOC网络课程建设情况

高校MOOC网络课程平台建设也遇到很多问题,首先是让课程学习者接受,从传统课堂到网络课程自主学习,需要一个过渡过程,很多学习者容易半途而废,不能从头到尾完成课程;再者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也需要耗费很多的人力物力;另外网络课程平台的管理也具有很大的难度。

三、MOOC影响下应用型高校优质网络课程建设路径

(一)课程的选择

高校应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结合相关的企业、行业特色,有针对性的推出网络优质课,不应只重数量,关键是课程的建设的质量保证,这样开出的网络课程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在众多慕课平台,众多课程中脱颖而出。

(二)课程的建设

确定好要建设的网络课程后,需要调研课程各个内容在社会的应用,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课程,选择合适的人员进行课程授课,团队成员有主讲、辅助、课件设计、视频制作等台前和幕后相关人员。人员不局限于高校教师,可以是企业的技术人员、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经验丰富的讲授者抓住学习者的认学心理,带动理论与实践知识顺利进入学习者的知识体系。

(三)课程的推广

MOOC课程有互联网思维,不以某一章或某一学时为单位,具有模块化,碎片化思想。如何让学习者对该校的该课程感兴趣,这就需要建?O好之后,需要进行合理的推广,让学习者了解到课程。

(四)课程建设成熟后的培训

在线课程建设成果范文第4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 网站建设 交互式学习模式

【基金项目】南京邮电大学教学研究重点课题(JG00211J60)、精品课程研究课题(4700210X09)。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07-02

1.引言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于2003年由教育部启动,至今已有超过3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涵盖了高等教育中主要的学科和专业。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凸显课程教学改革成果,介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教学互动、学习交流的平台。网络化的精品课程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获取优质教学资源的极大便利,也充分反映出了网络平台和技术对于课程学习和推广的重要意义。

由于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的重要观察点,要求精品课程网站充分呈现教学队伍的实力、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教学条件的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教学效果的反馈以及特色等。因此,现阶段有不少精品课程网站的规划建设思路都是以评审指标为出发点,而忽略了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以指导和辅助教学实践为最终目标。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核心应该是让学生分享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成果,实现学科之间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师生间和学生间信息交流的平台,真正能起到指导教学实践的作用。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各项功能中,提供教学互动和便于学习交流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近年来,教育界和学术界逐渐形成共识,以交互式学习模式及其需求为出发点,建设精品课程网站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先进性和示范性,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资源共享和辐射作用。本文结合南京邮电大学精品课程“光纤通信与数字传输”的建设,讨论了基于交互式学习模式的精品课程网站的研究与建设。

2.交互式学习模式

关于交互式教学模式,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内涵与外延也不尽相同,不同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界定。Moore(1986)通过描述交互的三种类型——学生与课程内容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等来定义教学交互;Jonassen 从交互的活动性角度提出,交互意指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的连接活动,或称为相互作用,使学生能够进入真正的对话、分析和回应过程之中,其过程越成功,交互的质量就越高;陈丽等提出教学交互是一种发生在学习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事件,它包括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和各种物化的资源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一般认为,应从学习资源的交互性和教学系统的交互性两个方面来分析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是指媒体能够直接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某一个或某一些品质,包括了媒体界面的交互性,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教学评价等等;教学系统的交互性是媒体能够支持人与人之间相互通信与作用的能力和特性。而交互式学习模式则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借助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资源,由学习者自主进行的一种双向交流式学习方式。

相关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和年级阶段的学生有各自的学习过程特点, 面对同样的知识点或者问题, 进行理解、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资源类型的需求和资源的表现形式的喜好并不相同。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站的规划和建设中,必须牢牢把握基本的教学和学习规律,从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使用者角度,深刻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把使用者最需要的内容充分反映在精品课程网站中,特别是要遵循教学规律,把握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需要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及内容,突出课程网站在教学互动中的有力支撑作用,而不是仅仅面向课程评估的一、二级指标和观察点。

3.基于交互式学习模式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思路

有关文献统计了10门网络课程的交互式学习模式使用情况,按其使用频数依次为①E?鄄mail、②学习论坛、③留言板、④QQ、⑤在线答疑。可见,非实时的交互手段如E?鄄mail、学习论坛、留言板等仍然是当前网络课程的主要选择,这些手段缺乏足够的时效性,缺乏实时的在线答疑等交互方式。

根据交互式学习模式的需求分析和精品课程指标体系关于课程网站建设的要求,我们认为,基于交互式学习模式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思路应该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以使用者感知为核心,突出用户中心的体验。

根据相关研究,使用者对于网络业务和应用的主观满意度(感知程度)对于业务和应用的普及和推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考虑到精品课程网站的用户基础、教育水平、网络工具应用熟练程度和上网工具等的不同,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基本设计时除了满足一般性的清晰美观等基本需求外,不宜使用过于新的技术平台架设课程网站,同时也不宜在网站的首页框架中设置过多的动画等插件,以免对不同类型的用户终端设备(PC、笔记本、手机、平板电脑等)访问造成影响。

(2)以师生互动为中心,突出交互栏目的显著地位。

精品课程网站的内容一般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资源、互动栏目等多方面的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集中反映。多数精品课程的网站都未把交互栏目置于最显著和最易获取的位置,用户(包括教师和学生)往往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在网站的栏目中找到互动菜单或链接。此外,从大量用户体验可知,如果一个应用需要点击打开三级以上菜单才能访问的话,对该应用的使用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站的互动栏目设置中,除了要把相关的链接(菜单)置于显著的位置外,还可以采用诸如浮动式互动窗口或弹出式交互窗口等手段以突出。

(3)以实时反馈为目的,突出交互手段的交互。

传统的精品课程网站中师生交互部分往往存在较严重的滞后,不能实现即时的双向信息互通。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现阶段许多教师都是教学科研双肩挑,除教学以外的工作非常繁重。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师而言,需要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教师不能及时或无暇对课程网站中用户留言或邮件进行及时回复。对此,考虑到手机在教师和学生中已经基本普及,因此可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中,通过开放的API接口等技术手段实现与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博客、微博等即时通信工具的接口,当有新的用户留言或邮件到达时,及时推送短信或微博更新通知到课程负责人或教学团队教师手机上,以便及时回复。

4.“光纤通信与数字传输”精品课程网站建设

“光纤通信与数字传输”是本科通信工程和网络工程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使课程网站充分为交互式学习提供便利的手段,我们提出以用户(教师和学生)为出发点设计网站功能和建设网站内容。在课程网站建设的实践中,始终把网站建设的目的定位于服务教学实践,把最终用户是教师和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在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和建设时,突出了以下要素:

(1)稳定的平台,可靠的访问。现阶段有越来越多的包括3G手机、平板电脑和智能终端等新型用户侧设备,其操作系统和运算能力与PC存在较大差异(如苹果公司的IPAD就不支持流行的flash)。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就有在课堂上结合知识点进行讨论,学生同步利用3G手机访问课程网站的情况。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需要把面向绝大多数类型终端应用考虑进来,不宜把过多的动画、视频和特效等加入精品课程网站,以免影响访问和受众。

(2)清晰的架构,便捷的使用。根据心理学家George A. Miller的研究表明,人一次性接受的信息量在7个比特左右为宜,因此在精品课程网站架构中我们也把主要栏目设置为7个,充分体现了结构清晰,内容明确,便于操作。将课程网站中用户最需要的交互式教学内容置于总体框架的顶级菜单,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3)突出互动性,方便师生交流。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中,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留言版和E?鄄mail等手段,同时还积极引入了精品课程网站与短信平台的互通手段。借助精品课程网站的开放接口以及和运营商的良好关系,初步搭建了与通信网络的对接平台。当有新的学生留言提问时,可向预先设定的教师手机推送短信,便于教师及时登陆进行回复互动(也可以根据需要定时推送短信),从而实现了教学互动的无缝连接。

5.结束语

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网络表现形式,也是实现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基础平台。为适应交互式教学模式的要求,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中必须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使得教师和学生成为网络教学资源的第一使用者,通过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便利的互动交流手段,为培养具有良好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撑。本文结合“光纤通信与数字传输”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实例,讨论了基于交互式学习模式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措施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

[2]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 [EB/OL]. http://.cn

[3]孙启武.教师互动行为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在线课程建设成果范文第5篇

关键词:热能系统分析;最优化;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艾萍(1968-),男,内蒙古兴和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张炳文(1953-),男,天津人,东北电力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吉林 13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83-02

教育部2003年发出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力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1]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基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现了东北电力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办学的基本特色,这是我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出发点。我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依托学校原有优势着力在相关学科的交叉结合部开拓新专业方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2]

当前我国火电厂每年烟尘排放量约360万吨,占全国工业烟尘排放量的35%,火力发电厂又是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排放的有害气体进入大气,形成酸雨等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使大气环境日益恶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作为火电厂生产的主要专业,深知自己的使命“在满足供电供热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煤炭消耗、降低环境污染”,选择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深化,描述愈来愈定量化、精确化,节能减排成为电力规划建设和电站运行的努力目标”。基于此并为满足“一实两创”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从2002年开始,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了“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该课程的设置主要为了使学生掌握火力发电厂节能减排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针对“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综合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多门专业课程(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泵与风机、热力发电厂)的知识点,以及现代运筹学理论和微机编程技巧,以火力发电厂节能减排、减少消耗的若干决策问题为训练科目,培养本科生解决本专业决策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减少消耗的总方针,符合热力发电厂“以安全发电供热为条件,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为目标”的设计、运行基本原则。所以,将“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使其更适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深入认识本专业各门课程相互关联的实质内涵,有利于学生早日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跨越,有利于学生上岗后早日成为节能减排工程师,是培养“一实两创”人才的需要,是国家节能减排事业的需要。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实现的。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及课程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3]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对“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进行精品化建设和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

课程是由一个或几个学科的若干内容按一定的体系与结构组成的教学基本单位。课程建设包括形成和决定课程质量的各种条件和内涵建没:教学文件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4,5]

1.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课程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从长远来看,教学团队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将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远程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联合体、学分互认的发展,学生选课时可选择各学校精品课程,通过网络学习最适合他的课程,因此各学校教学团队的激烈竞争将不可避免。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良好的教学条件,能否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因此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高、素质好,团结合作,并有学术带头人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应该是由治学严谨、知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把关,由经验丰富、思想成熟、学有专长、教有成效的中年教师作中流砥柱,由年轻力壮具有教学科研良好素质的青年教师冲锋陷阵的合理匹配的有机整体。其职称和年龄结构,主讲教师的高、中职比和任课率,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比,科研成果率等均能达到结构合理,既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又具有相当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融合多门课程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关联节能减排。在热力发电领域,无论是设备制造、工程设计还是电站运行,到处存在着“以安全发电供热为条件,以降低能耗为目标”的决策问题,直接关联着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组一直为将“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成为培养节能减排工程师的培养平台而努力。结合火电厂在节能减排中的基本任务,精心编排了教学内容,融合了包括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泵与风机、集控运行、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高等数学、运筹学在内的多门课程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对热能系统或设备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学生针对火电工程实际决策问题建立数学优化模型,并编制微机程序求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决策问题的能力。

3.重视教材建设

国内已经有一些关于火电厂热能系统综合分析与节能减排技术方面的教材,但是,都存在着某方面的不足:主要介绍其他行业的热能系统,火电厂的内容很少;主要针对小机组介绍,不能满足当前超临界600MW及1000MW机组的需要;原则多,应用少,只能作为一般的概念了解,不便于使用操作;由于峰谷差别日益加大,600MW机组也参加调峰调频,给定功率是多数机组的运行方式,例如有些教材中假设“余下的排挤抽汽(1-α1-2)将直达凝汽器”,在给定功率的运行方式下,必然引起发电功率的变化,调节汽门将关小,以改变蒸汽量,维持给定的功率。

本课程组编写的教材将克服上述同类教材的不足和缺点,达到教材建设目标。本教材的特色是“融合多门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点是“学生作业内容关联节能减排”。

本教材建成后,将成为:融合了汽轮机原理、锅炉原理、泵与风机、集控运行、热力发电厂、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高等数学、运筹学、微机编程等多门知识点的综合性教材用书;火电厂热能系统分析工具书和节能减排工作手册,其内容包括火电厂和热电厂的各种装机方案。

本教材将在人才培养中起到如下作用:各门课程知识点得到多次强化和应用训练;提高学生对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建立数学优化模型的能力;提高学生使用电脑编程求解的水平;提高学生参加热力发电节能减排工作的技能和意识。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采用的练习题都是每个火电工程实际存在的优化决策问题,以下举两个编程练习的例子:

编程练习一:以优化运行减少消耗为题材,与学生林志峰共同发表了论文《给定出力660MW机组最佳真空确定方法》(《汽轮机技术》2008年第5期)。该论文介绍了功率控制方式下单元机组最佳循环水量的寻找方法。传统的最佳循环水量寻找方法,也是目前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是在汽轮机入口参数和调节门开度不变的前提下,寻找使供电功率达到最大的循环水量。这种方法不适合于功率控制方式下的单元机组。为此,本练习建立了全面的单元机组资源消耗数学模型,其C程序可以在1~2秒钟内求解得出给定发电功率下使资源消耗最低的最佳循环水量,能够为机组的在线优化运行提出合理建议。这里,资源消耗包括燃料费、水费和排污费。编程练习一的资源消耗数学模型符合汽轮机原理的有关定性结论,其微机程序给出的优化结果符合运行常识,学生得到了达到或接近实用水平的训练。

编程练:考虑更多因素的单元机组冷端优化设计参数。《火力发电厂水工设计技术规定》指出,新建火力发电机组,要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变化规律和循环水管道系统布置方案,对于冷端设计参数(凝汽器换热面积、循环水量、冷却塔淋水面积、凝汽器管材规格、凝汽器管长度、循环水管道规格、循环水泵扬程、循环水温度)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内进行多方案的优化计算。但是,目前火力发电设计单位没有包含上述多变化因素的优化计算方法和微机程序,手工进行优化计算又难以达到要求。为此,本练习建立了全面的单元机组冷端优化设计数学模型,考虑到有离散变量,采用枚举法求解,编制调试了Auto Lisp实用程序,计算结果符合正常规律,优化计算时间为1.5~2小时,为火力发电设计单位提出一个合理可行的优化设计工具。

三、“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直接、具体实施环节,也是“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头戏。

第一,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工科学生素质。课程组在指导学生完成编程作业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深入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第二,建设课程教学网站。在“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现有QQ群的窗口内扩建成课程教学网站,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推荐教材、参考教材、参考文献、动态习题集、QQ在线答疑。教学网站内容与课程组教师授课内容一致,课程组教师也使用相同的授课计划和教案,于是,教学网站的投入使用,不但方便了学生,也扩大了课程组的教学容量。

第三,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放在教学目标的第一位。对主要方法,要讲清思维本质、应用原则与其他方法的联系,要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等。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对所学知识的阅读、理解、分析和总结环节,勤于动脑和动手,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推理的逻辑性和表达的数学性。

第四,开发应用CAI课件,迈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步伐。

第五,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受益。根据个体学生的不同类型,学生受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其一,综合性实用性的规划教材、随时可用的教学网站、老师实时在线的亲切感觉,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学生创建了良好的、温馨的自主学习环境;其二,对于死记硬背、不习惯于研究学习的学生,动态习题集是通过考试的捷径。

四、结论

通过对“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设置的目的、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革和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设置主要为了使学生掌握火力发电厂节能减排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对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采取了研究性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方法,并引进了多媒体、QQ群答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热能系统分析与优化”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其他类似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黄德群.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特点、问题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0,(5):64-68.

[2]范宝忠.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2):89-90.

[3]雷炜.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03-106.

[4]夏晓烨,段相林.课程建设的内涵、目标及相互关联[J].中国大学教学,2007,(9):59-60.

在线课程建设成果范文第6篇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面对全校师生及社会学习者开放共享,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对课堂教学内容起到了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不受时间限制,利用零散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在线学习环境;社会学习者可以通过平台,获得免费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从而自主完成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

1.网络平台框架的设计思路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突破了原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机制,探索出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符合医学教育特点,体现高校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的课程平台。

1.1明确建设目标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师生提供免费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使学习者通过网络可以自主学习基础医学课程,更好的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1.2转变教学理念

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未来发展为中心。从重视教师课堂讲授,转变为重视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从重视教师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和助力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培养的导师,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探索知识的能力。

1.3改革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学重点从过去关注教师应该教什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希望怎么学,效果如何;以传授学生高效的学习方法为主旨,设置了病例单元,自测单元,增加了案例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真正让更多师生受益。

1.4创新机制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了虚拟仿真实验单元,该平台不但应用于理论课堂教学,在实践课堂中,教师也引导学生登录网络平台,结合实践操作,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2)师生共建。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设计及制作,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协助老师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对该课程的相关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2.模块的设计

围绕建设目标,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及“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模块设计,本着突出特色,强化基础的原则,共设置了三大模块:基本资源模块、拓展资源模块和交流互动模块。

2.1基本资源模块

基本资源模块主要以强化基础医学知识为主旨,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既突出了基础医学知识的量大面广的特征,又突出重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少走弯路。该模块由若干个教学单元组成,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重点与难点、授课教材等,资源的形式主要以WORD、PPT、视频等形式为主,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资源。

2.2拓展资源模块

拓展资源模块为丰富教学基本要求的辅助元素,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自行设置。如系统解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设置了人文教育单元,旨在传播大爱精神,加强学习者的科普教育及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机能实验学是一门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拓展资源模块主要以实验教学为主,包括经典实验、综合实验、自主实验、虚拟实验等单元,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旨在巩固和深化课堂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3交流互动模块

交流互动模块主要包括通知公告、最新动态、互动空间等单元。通知公告可以随时与课程相关的通知,如教学竞赛、在线测试通知、实验室开放通知等;最新动态主要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研究成果以及展示师生在工作学习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等;互动空间主要是为师生之间提供在线交流的平台,为学生进行在线辅导答疑等。

3.建设成效

(1)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是顺应时展潮流,推动我院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任务。(2)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让学习者体验到自主的,与自身兴趣有关的学习方式,其资源形式的灵活性,更符合现阶段90后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习习惯。(3)在服务本校师生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服务社会的职能,为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

4.保障措施

(1)科学制定课程建设规划、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纳人到年度工作计划及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制定了《基础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管理办法》,使课程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2)设置专项经费支持,每年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教学资源的制作、团队中教师的交流培训、网络平台的维护等。

(3)定期对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及时获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掌握教育教学中的新思路、新内容和新趋势,将这些教育理论运用到课程建设中,以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水平。(4)制定规范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评价体系,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与完善,以保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5.讨论

在线课程建设成果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会;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资源库

当今,网络已融入生活的各个领域,方便快捷的网上购物、网上学习已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正日益普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山东省教育厅对精品资源共享建设和推广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2015年4月1日)等系列文件。表明国家对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的重视和鼓励。本人参与过《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国家资源库部分内容建设,主持了山东省精品课程建设,2015年主持了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资源库建设。本文谈了课程建设的切身体会,供各位同仁共勉和交流,望对将进行课程资源建设的同仁有所帮助和启示。

一、明确建设目标,做好顶层设计

首先要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明确课程资源建设的目的、目标和用途,做好顶层设计。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数字化网络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此目的,依据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在中药及相关专业中的地位及岗位工作中的作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顶层设计:确定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课程进程、实训项目及教学单元和考核标准等;依据各教学内容的作用,确定资源类型及相关素材,进行基本资源建设、拓展资源建设及资源冗余等相关内容建设。保证资源的丰富性(课程资源能覆盖课程所有基本知识点和岗位基本技能点)、实用性(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做一体化实施过程)、方便性(视频、动画、仿真等)。实现集教学、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企业培训、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库。

二、课程资源库与精品课程建设不同

1.服务对象不同。精品课主要服务于在校师生,而课程资源库服务对象更广,除了在校师生外还包括企业同行和社会学习者。

2.建设内容不同。精品课以教材内容为主,展示课程实施过程,包括:教学的模式、方法、手段及资源等;课程资源只是其中一部分。而资源库服务人群广,建设内容要求更丰富、实用和全面;建设内容不能仅局限在课本上,扩展到了生产、社会实际中,兼顾到社会人员、企业员工培训及职业能力提升等。

3.评价方式不同。精品课以教学效果为标准验证课程的质量,强调学生参与(教学及评价);而资源库中各学习者根据需要,各自获取所需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线检测学习效果。

三、注意事项

1.为了便于使用者学习和索取,应将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合理分配;首页一定设置搜索引擎和在线检测系统,方便使用者检索、利用资源和自测学习情况。

2.因资源库的受众不仅是教师,更包括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所以课程资源库不能仅是课程学习资源的仓库,还要有示范性和普适性;要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以课程为框架进行课程设计。不仅要有基本资源、拓展资源还要达到资源冗余,以方便教师和社会学习者根据实际需要搭建课程。

四、建设意义和收获

1.促进教师课程的开发能力资源库的建设,引入了新型的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设理念、模式、技术与机制。无论是直接参与开发建设的教师,还是应用建设成果的教师,都能在广阔的平台上相互交流,便捷地获取丰富多样、先进实用的教学素材与信息。这些必将促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资源建设能力及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

2.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资源库中丰富的仿真性和互动性的实训教学平台,依托先进网络技术支撑,“学生”不需到实际工厂就可以通过模拟软件体验到中药生产、服务工作流程、技术操作;通过反复地模仿与训练,提高实训效率。同时,大量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3.为社会相关人员提供学习平台,为药品生产、经营等企业在岗人员提供服务,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增强了高职院校服务医药产业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

4.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促进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就业。校企共建课程资源库,深化了校企合作;同时,资源库平台中嵌入校企就业包,使校企交流更方便,在技术培训、员工培训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企业就业包为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多功能服务,促进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就业。

数字化网络学习时代已经到来,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都不会等闲视之,快快参与吧!

在线课程建设成果范文第8篇

1《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1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高校专业划分亦是如此。目前的中药学包含众多专业,其中《中药药事管理学》是中药类众多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各专业职称晋升及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所涉人数众多[3]。因网络课程具开放性、共享性特征,故《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不仅可以满足中药类不同专业众多学生的在线自主学习需求,也有利于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利用效率。1.2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近年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药事管理学》课程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已面向中药类相关专业全日制本科、专科、成人教育本科、成人教育专科等不同层次的众多学生授课。通过《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可为高校内外相关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资源共享服务,尤其对于成人在职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职人员因平时工作繁忙,无法进行正常在校学习,通过网络远程学习可以弥补缺憾。1.3适应时政性强的课程特征《中药药事管理学》是一门时政性、实践性强的课程[4]。由于中药生产、研发、流通、注册、监督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而中药药事管理一直处于动态变化或调整之中。相对而言,《中药药事管理学》教材建设滞后,内容显得陈旧。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可以实现教学内容与现时政策、法规同步更新,便于学生及时了解中药药事管理政策、法规的更新、修订情况。另外,在课程网络论坛中开设药政新规动态网页,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内容。

2《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目标

2.1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转变《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将遵循现代教育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新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老师通过《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同时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按相应程序通过网络获取所需学习资源来进行自主学习。由于网络教学强调学习过程的跟踪管理、注重学生学习行为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综合评定的形成性考核评价指标,这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综合评定,因而《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有助于教学理念的转变。2.2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认识网络教学规律与特征,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深化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因此,网络课程建设将有力推动《中药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例如,通过邀约中药学行业资深人士参与相关视频录制,介绍行业现状与人才需求状况,能够提升《中药药事管理学》课程的网络教学效果。此外,网络课程建设有助于推进案例教学、模拟实践教学、讲座教学、辩论教学等各种新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丰富网络教学资源。2.3实现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转变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还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5]。与此相适应,应对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加以改革,即实行学分累积、弹性学制。就《中药药事管理学》课程而言,教学管理人员可通过网络平台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教学管理,依据教学安排,对教与学的情况、进度进行跟踪、记录后形成动态教学信息,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另外,《中药药事管理学》课程通过网络进行注册,而试卷、成绩等可由系统自动生成。

3《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思路

3.1紧扣大纲制定课程标准《中药药事管理学》课程标准应以提高中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为该课程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与学的考核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网络课程标准,需要对教学大纲进行深入讨论和修订,使教学大纲充分反映中药学实践各个环节的特征,体现中药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卓越性和创新性。《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标准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3.2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的重要素材。因此,能否提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是衡量《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网络教学资源素材通常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电子教案、电子讲稿、教学视频、电子习题库、试题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包括图片素材、动画素材、音效素材)、相关学习资源网址链接、课程考核办法等内容。因此,《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资源素材库应是一个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和方便性的知识库,能够有效服务于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教学。3.3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新技术与手段以网络信息与多媒体技术为依托的教学新技术是当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其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电子课件、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使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状态。因此,将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应用于《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可以使抽象理论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理解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3.4设置合理的网络教学平台模块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学生提供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由功能不同的模块组成。《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功能模块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教师各自需求以及教学活动中的师、生网上互动效果。教师可以随时对教学情况进行管理,如查看所授班级学生信息、课程信息、编辑课件、布置作业、审批作业、在线答疑、在线考试、统计学生学习情况等,学生可以适时查看课程内容、安排学习计划、提交作业、在线交流、查看考试成绩等。《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各个模块及功能如下:用户管理模块用于管理员、教师、学生等不同用户注册、登录;课程概况模块提供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内容;教学资源模块提供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模块的功能是在线阅读或下载电子教材、各种案例、相关资源链接、习题库;互动模块的功能是开辟公共论坛,以利于网上答疑、留言与讨论;考核、评价模块的功能是创建实时测验、生成在线成绩簿以跟踪、统计学习过程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及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等。3.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传统教学过程不同相比,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师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即由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熟悉网络教学规律、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以及具有统筹各种网络教学素材的能力。因此,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制订切实可行的师资发展规划,通过定期培训来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此外,邀请专家做有关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进修学习等方式也是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有效途径。3.6制定完善的网络教学评价体系与传统课程教学相比,网络课程教与学的活动在时空上分离。为了保证《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质量,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基于网络教学规律与特点,在制定《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应对网络教学的过程与效果进行充分论证和评估,从学生、教师、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学习支持与服务等方面入手,筛选出适于网络教学评价的指标与要素,由此建立一套符合《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教学规律的质量评价体系。

作者:黄和平 孔成诚 冯鑫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2]石睿,王亮,邓居英.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智能化设计与实现[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11,32(4):44~47.

[3]黄和平,陈卫东,黄鹏,等.安徽中医药大学药事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1):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