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遗迹调查报告

历史遗迹调查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历史遗迹调查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遗迹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学;思考

所以做好教学思考大有好处。可以发现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使教学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将教学中的光辉处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使教学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思考,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也可以通过对自身行为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课后思考不但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教学,而思考过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研究能力。有助于实践智慧的生成。

教师可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例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搜集整理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编演小历史剧等。根据新课标理念,以下几种方法切实可行。

1.课堂讨论、辩论,学会合作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其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才能解疑。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合作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关于的性质,笔者在教学中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设置新的问题情境“有人认为是一次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此你有何看法?”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性质的热烈讨论。又比如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教学中先投映出恩格斯和列宁评价拿破仑的两段话(恩格斯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而列宁认为拿破仑战争最终变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恩格斯为什么肯定拿破仑而列宁为什么否定拿破仑,正确认识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进入深层次的思考。

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可以开展类似的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2.撰写历史小论文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它包括写作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3编演v史剧。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

4考试。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新课程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学习档案。通过建立历史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应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历史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教学思考注意事项:

1.思考时除了思考一般性的教学问题之外,应注意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除了依据教师自身的思考、感受以及同行的意见开展思考之外,要注意搜集并利用学生的反馈、感受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历史遗迹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大学生和高校教师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

一、高校生产性旅游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

(1)高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综观当前国内高职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刚刚起步,只要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即实训室已经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功能,就可以认定为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只有达到上述三个目的,才是真正的生产性实训。(2)高校生产性旅游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的经营模式。采用加盟经营模式,主要是指高校旅游专业和旅游企业双方共同经营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校旅行社,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实训。旅行社建立有外联、计调和财务等部门,通过引进先进的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为师生旅游服务,从而提高学生导游服务和旅行社管理能力。高校旅行社职能是:一是安排游客的旅游线路,处理游览景点的关系利益分配,提高服务质量;二是搞好市场宣传促销,加强和校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的横向联系。

二、高校旅行社的目标市场调查报告分析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

1.大学生旅游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大学生旅游观念的变化促进旅游发展的强大动力。学生旅游对素质教育的意义重大,符合学生特色的旅游路线倍受社会、家庭、学校的青睐。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通知要求,2012年4月1日起,凡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的游览参观点,将全面落实青少年门票价格减免优惠政策;再加上寒暑假等假日交通优惠政策为学生出游也提供了极大便利。当今全国高校数量已达2000多所,在校生人数超过2000万人,大学生规模居世界第一;未来五年中国高校学生将以每年10%速率扩招。按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10年国内旅游总人数为21亿人,学生出游人数占出游总人数的14.7%,学生人均花费为449.3元/人,如果学生每年出游1次,学生旅游的收入是:21×14.7%×449.3=1386.9亿多元,约占2010年国内旅游总收入(1.26万亿元)的1/9。从以上一系列数据来看,大学生旅游市场已占有相当比例,初具规模。为了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我们有必要对有关大学生旅游需求的调查报告进行分析。

2.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1)2010年首份《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分析。这项调查由中国青年报社与高校传媒联盟大学生旅游实践营共同实施,调查范围涵盖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10所著名高校953名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出游意愿强烈,出游频率活跃,七成被调查者平均每年出游频率在5次以内;48.7%的被调查者是从网上获取旅游讯息,通过旅行社获取讯息的,每10个被调查者中只有1人;在3天以内短途旅游中,52.8%的被调查者每次花费100元~500元,在3天以上的长途旅游中,每次花费超过1000元的被调查者占到29.8%,其中15.4%的被调查者每次花费超过2000元。(2)2011年大学生旅游现状的调查报告分析。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旅游市场需求调查》(原始数据来源: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http:///report/1036509.aspx),做以下相关调查报告分析:第一,出游态度。大学生对于外出旅游持高度认可的态度,接近80%接受调查学生认为旅游可以丰富大学生活,增长见闻;但调查的问卷里仍有被调查者认为旅游影响学习,增加经济负担,数量虽然不多,但旅游给大学生带来的经济压力还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

第二,出游目的。排在前二位的分别是开阔视野,体验不同的文化生活;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娱乐休闲。调查结果显示:现今大学生对于多彩世界的渴求,对于新奇,刺激生活的体验,是当代大学生所普遍追求的生活方式,旅游正成为了这种追求的最好载体;压力较大,旅游的目的是放松心情。

第三,出游时间选择。大学生时间的充裕性决定了其旅游时间的自由程度。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在法定长假或寒暑假旅行。出游停留时间:对于旅途时间的长短选择,有44%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出游二三天,40.88%选择4~7天,而只有12.58%选择了一周以上两周以内。大学生习惯性选择短途旅行。

第四,出游空间选择。将空间选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目的地距离选择,一是目的地类型选择。就目的地距离选择而言,一半以上的接受调查大学生愿意在国内寻找旅游吸引物,所在城市及其周边旅游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就旅游景点类型而言,依次为自然风光、主题乐园、历史遗迹、民俗风情、都市景观等,比较少的是探险及购物类的旅游目的地。目的地距离选择:国内游所选比例最高,占66.04%;所在城市及其周边占26.42%;省内占6.29%;国外占1.26%。目的地类型选择:自然风光景区所占比例最高,占91.82%。

第五,价格敏感程度。出游费用来源最多的是家人,占73.58%。可支配费用(生活费用中扣除衣、食、交通、通讯、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必要日常生活开销):每学期有1500元左右的占比例最高为21.38%。可以看出大学生愿意支出的出游费用就不会太充裕,将近半数的学生愿意接受的旅游支出(3天)范围为1000元以下,大学生对价格十分敏感,在购买旅游产品时,主要考虑其性价比;资金仍然是制约大学生出游的主要原因。

第六,出游率。出游率集中在0~3次,其次是4~6次。

第七,旅游信息来源。大学生信息来源比较广泛,各种媒体方式都有涉及,如报纸或杂志(26.42%)、互联网(71.07%)、旅游宣传册和画报(22.64%),另外的信息来源是朋友熟人的介绍(61.01%)。可见对于大学生最好的宣传方式莫过于网络。

第八,旅游方式。选择自助游人数占问卷总人数的71%之多,其次是学生社团或班级组织的团队游(24%),到旅行社报团(5%)。这说明:如今大学生崇尚自由,不喜欢被团队束缚;学生消费能力不高,无法支付较高的团费和购物;当前全包价旅游服务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家更倾向于零包价的旅游产品;传统全包价旅游产品在未来发展前景有待观察。

第九,对旅行社选择。大学生在选择旅行社时,其中最关注的是出游过程中的服务态度(32.08%),关注程度较小的是旅行社品牌(5.03%)。在服务质量方面,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住宿和餐饮(47.4%),其次是购物和娱乐(24.8%)。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因此导游在安全提示方面应多做些工作,同时旅行社在安排住宿和餐饮时应考虑适合的档次。

(二)高校教师旅游需求调查报告分析

截至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共有教职员工多达147万余人(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目前,高校教师旅游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调查报告分析:根据以下调查报告:长沙市12所高校教师旅游客源调查报告(共发放了1100份的问卷)、广州大学生城十所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实际调查、携程“2011年旅游者出游意愿调查报告”(全国各地数千名网友参加调查)、旅游网络消费者需求特征问卷调查http:///report/1038525.aspx,对高校教师旅游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类调查,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进行具体分析:第一,学历结构。有较高的文化背景。教师的高文化素质形成了教师的相对较强旅游消费需求和特殊的旅游消费倾向。

第二,旅游态度。认为旅游比较重要占30.91%、重要占18.18%和非常重要占10.91%,总共超过半数。旅游目的:主要是休闲娱乐和观光旅游。

第三,人均月收入调查——相对较高的经济收入。目前国内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就国内和其他行业比较,具有相对较高和稳定的薪金收入水平,使教师具有在较大的旅游消费潜力。4000~5000元的占36%;5000元以上占32%;3000~4000元占29%;2000~3000元以下占3%。旅游预算:计划每人支出5000~10000元的比例(29%)最高。半数消费者会增加旅游支出,尤其是计划人均消费万元以上的比例明显提高。52%的游客将增加旅游预算;44%保持稳定;4%计划减少支出。

第四,出游时间选择。高校教师拥有充裕的闲暇时间。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法定或学校规定的假期安排,每年寒暑假有将近70天的时间,周末有60天的时间,以及黄金周假期等。出游时段比较集中。有占53.34%的教师认为最合适出游时间是暑假,暑假是高校教师真正的旅游黄金时间。认为“五一”和“十一”是合适的出游时间的人分别为14.37%和9.66%;愿意寒假出游的人就少得多,比例仅占8.91%;说明教师在旅游时间的安排上可以理性地避开两个黄金旅游周的高峰,将近2个月的暑假为教师出游提供了充裕的时间。

第五,出游障碍。没时间和价格高成为阻碍教师出游的最大障碍,认为“没时间”的有38.18%,由此知道老师的闲暇时间不多,在假期要再学习,或做科研或是到外面讲课、参加会议以及受邀参与一些项目等。认为“价格太高”的教师比例为36.08%,这说明旅游产品价格对于老师而言觉得还稍微偏高。此外还有认为安全没有保障(14.48%)、要照顾子女(10.60%)等其他原因。

第六,旅游目的地选择。高校教师表现出较明显的偏好性集群。有30.48%的教师希望到自然风景区旅游,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偏爱;有17.81%的教师选择去异域风情旅游地,由此可知国际旅游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少数民族聚居区也以其独特的民俗、美丽神奇的文化吸引了众多教师(13.78%)。而人文色彩较浓的景区也很吸引教师,15.94%选择去历史悠久的古都旅游;乡村旅游开始受到关注,已有8.85%选择。相比之下,现代化都市和宗教朝圣地就显得不那么受青睐,分别只有6.80%和6.26%。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旅游吸引物居首位,占40%;旅游产品价格占25.45%;安全占12.73%;时间长短占10.91%;交通住宿和距离远近均占5.45%。

第七,旅游信息获取渠道。42.23%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最佳途径为媒体(包括:广播或电视、报纸或杂志占和网络),因为这样的信息可靠,准确。13.21%的高校教师是通过相关书籍,通过旅行社的占11.84%,经朋友推荐的占7.36%。

第八,旅游消费方式选择。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高校教师选择跟家人旅游,占67.74%;其次是选择个人游的,占14.21%;而只有8.36%的高校老师选择跟旅游团。

第九,旅游费用结构。餐饮和住宿占较大比例。住宿方式选择:更愿意选择特色旅馆占54.55%;旅游购物选择:喜欢购买当地特色产品,占67.27%。

三、高校旅行社的调查报告分析

为了开拓具有巨大潜力的高校师生旅游市场,建设高校旅行社,对我校旅游学院159名师生做一个关于高校旅行社的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1)普通旅行社存在的问题。一是旅行社制定计划时没有将师生的需求充分考虑,导致师生游兴不足;二是自费项目在合同中没有体现,购物次数增加未经旅游者的同意,引起游客不满;三是对高校群体消费的宣传力度不够,而且相关信息缺乏针对性。

高校旅行社和普通旅行社对比

建设高校旅行社的优势:依次是必要性、便利、贴近、实惠。对高校旅行社建立的优势调查表明:普遍认为有必要建立高校旅行社。由于高校旅行社设在校内,和学生联系密切,因此服务速度快,学生旅行更加便利。高校旅行社由学生自己来经营,更了解学生自身的需求,更能考虑到学生的经济能力状况,量体裁衣,做出适合的服务产品,设计出了各种富有个性的贴近学生品味的旅游产品,物美价廉,旅游费用更实惠。

(2)建设高校旅行社的必要性:觉得非常有必要的所占比例最大。

(3)对高校旅行社的态度:若成立以高校为平台,提供住宿饮食,专业导游,自定线路,价格相对低廉,融入校园文化的高校旅行社,态度是选择的比例最大。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高校师生的旅游需求分析和对高校旅行社的认识,我们大致可以得出结论:(1)大学生消费水平偏低,可承受的旅游消费大概在1000元左右以下,高价位的旅游产品在大学生群体中不畅销,同时大学生对旅游旅游产品的质量要求高;高校教师计划每人支出5000~10000元的比例(29%)最高。半数消费者会增加旅游支出,尤其是计划人均消费万元以上的比例明显提高。(2)大学生旅游目的排在前二位的分别是开阔视野,体验不同的文化生活;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娱乐休闲。高校教师表现出较明显的偏好性集群。有30.48%的教师希望到自然风景区旅游,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偏爱;有17.81%的教师选择去异域风情旅游地,由此可知国际旅游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3)大学生选择自助游人数占71%之多,其次是学生社团或班级组织的团队游,如今大学生崇尚自由,不喜欢被团队束缚;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高校教师选择跟家人旅游,占67.74%。(4)消息来源主要来身边朋友的介绍,以及旅游门户网站的宣传;大学生信息来源所占比例最高的是互联网(71.07%)另外的信息来源是朋友熟人的介绍(61.01%)。43.23%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最佳途径为通过相关旅游指南的书籍和网络,因为这样信息可靠,准确。(5)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在法定长假或寒暑假旅行;有占53.34%的教师认为最合适出游时间是暑假,暑假是高校教师真正的旅游黄金时间。与暑假相比,愿意寒假出游的人就少得多,比例仅占8.91%。(6)对高校旅行社建立的优势调查表明:依次是必要性、便利、贴近、实惠;建设高校旅行社觉得非常有必要的所占比例最大;对高校旅行社的态度是选择的比例最大。

参 考 文 献

[1]彭丹,吴凯,陈薇.长沙市12所高校教师旅游客源调查报告[J].调查与分析.2005(8):51~53

[2]李军,李力.广州大学生城十所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实际调查[J].商场现代化.2008

[3]湖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09旅游管理2班大学生旅游消费课题组.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报告.2011

[4]gin桑.旅游网络消费者需求特征问卷调查.问卷星http://

——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2012

[5]雪中寒梅.当代大学生的旅游市场需求调查.问卷星http://——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2012

[6]陈启婷.大学生旅游市场调查问卷.问卷星http://——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2011

[7]江娟,钟晶灵.我国大学生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J].企业导报.2010(4)

[8]2011年旅游者出游意愿调查报告.携程旅行网

历史遗迹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手段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

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将美育

限定在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领域内,这就限制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范围。 其实各学科从不同层面都

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自身美育的优势,尤其是历史学科,因为历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历史教学中饱含

着丰富的审美情感。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呢?现从以下四个方面谈

谈我的认识。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热爱美。

历史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纵观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

卷。历史教材本身就是审美教育的宝库。教师要全面熟悉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

现美、热爱美。美育通常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类。所谓自然美,就是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

,既包括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如祖国的壮丽风光,又包括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如秦朝修筑的

气势恢弘的万里长城,埃及充满神秘色彩的金字塔等。欣赏自然美,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祖国、对生

活的热爱和激情,丰富想象力,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所谓社会美,是指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

呈现的美。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灿若星辰的民族精英、古今中

外的风流人物,他们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奋斗不息,他们是心灵美的光辉典范,展现出人类创造历史

的执着追求、闪光的智慧 、高尚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这足以震撼学生心灵,唤起学生共鸣,激发

奋发向上的情感力量,激励学生追求美、热爱美、创造美。所谓艺术美是指各种富丽堂皇的建筑、各具特

色的雕塑、琳琅满目的工艺品、价值连城的绘画、书法、文学戏剧作品等等。艺术美对人的心灵和情感产

生强大的穿透力, 陶冶和净化着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运用多种直观教具,创造出审美的历史情境 ,引导学生感受美、追求美

历史虽然已经飘逝,不能直接感知,但历史文物、历史图片和历史遗迹是可以直接感知的。因此

,历史教师要善于通过文物、模型、地图、图片以及电影、电视、录像等直观教具进行历史教学。这些直

观教具不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刺激人的视觉、听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

历史形象,烘托出浓厚的审美氛围,而且可以以事物的外在美来揭示事物本身所蕴涵的内在美,激发学生

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讲“秦

汉时期的文化”一节时,可播放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资料片,指导学生观察兵马俑的阵容和肖像

特点,在学生感受、感叹兵马俑阵容的严整宏伟、肖像的栩栩如生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历史形

象的表象看到隐藏在其背后的实质,引导他们将兵马俑的庞大阵容与秦国富国强兵的内在史实联系起来,

还可以引导他们将兵马俑拱卫秦始皇陵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激发审美想象力,激励学生探索美、追求美。

3.通过跨学科整合渗透,引导学生感悟美、鉴赏美

历史学科包罗万象,涵盖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等,历史学科这一综合性特

征,决定了历史教学必然涉及其他学科,比如涉及语文、美术、音乐、地理等。传统的历史教学难以用相

关学科专业的语言把教材中蕴涵的美生动具体地呈现给学生,对学生审美教育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层,限

制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感悟

美、鉴赏美的能力呢?跨学科整合渗透教学不失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跨学科整合渗透教学是根据不

同的教学内容,探索历史教学与其它学科的结合点,变单一的知识结构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学科知识通

过整合、相互渗透、交叉,得以综合运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

域、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对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 譬如文化史教学中教师要引进美学理论,有针对

性地渗透美学方面的知识,从美学角度分析作品的立意,无疑会有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审

美能力。当然, 教师还可借助学生的才艺,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如让学生吟颂唐诗宋词、

鉴赏名篇名画、演奏音乐家的名曲,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而且提高

了审美鉴赏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美、创造美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体验美、创造美的舞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受到美的强烈感染和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创新和实践能力。 例如

,可以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编演历史剧(角色扮演)、写小论文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比如在讲“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课时,我把全班学

生分为五组,让他们分别扮演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少数民族,各组学生踊跃参与,积极出谋

划策,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与中原民族的友好往来,学生通过创造性的发挥

表演,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情感的体验,同时也实践了一次创造美的过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

以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展览馆、博物馆、名胜古迹、瞻仰名人故居、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等,作为课

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的怀抱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我曾利用暑假让学生以自

愿分组的形式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一组社会调查的内容是走访本市的风筝制作艺人,他们倾听了民

间艺人讲授风筝制作的历史和制作技艺,欣赏了色彩纷呈、美妙绝伦的风筝,并在民间艺人的指导下亲自

动手制作了风筝,之后写出了很有价值的社会调查报告。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了民间艺人传承民间文

化遗产的艰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增长了知识,开拓了思维,从而提高审美水平和审美创造力。

总之,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时,教师对历史教材美育因素的挖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

法的使用,教学活动展开的形式等,都直接影响着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效果。教师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是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前提和有力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理

历史遗迹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学生;教学;资源;兴趣;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1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教育应重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从事农村学校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二十余年了,感受到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知识面的限制,他们学习历史仿佛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积极性不高,更谈不上历史素养的培养问题,要实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十分困难。

怎样来扭转这个观念和改变这种局面呢?我认为首先要改进的是教师教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学风浓厚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他们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把历史学习作为“史为我用,我要学史”的内化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1.巧用教材。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其中的文字资料,图片、图表是我们获得历史信息的重要来源,教学时,要巧妙而有效的安排、运用、我们要主要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2.勤看书、报。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但她不是唯一的资源,而图书、报刊可以对教材资源进行有效补充。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他们摘录,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历史知识,提升学习历史兴趣有帮助。而教师自己也要加强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和保存,作为教材资源的补充,也可对学生产生影响,引导学生涉猎历史知识。

3.利用乡土、社区资源。家里的老人,附近的历史建筑,家中的老物件(族谱、实物、照片等)都属于乡土资源,能让学生觉得真实、亲切、还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他们身边,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探究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听爷爷奶奶讲过去的事,看我家附近有哪些年代久远的建筑或遗迹,找我家有什么能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老照片或实物,把他们记录下来,写成调查报告交上来展览交流。

4.利用广播影视等音像资源。广播影视是鲜活而又生动的教学资源。近年来,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央视或某些地方台创办的“探索”“档案”“史海沉钓”等栏目,这些文献记录片一般能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能公正、客观的还原某些历史人物和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历史有着重大的帮助。教师要多鼓励,引导他们从这些角度了解和感受历史。

5.用好信息、网络资源。这些是历史教学中方便快捷的教学资源。“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人教社―初中历史”初中历史教学网“历史图片素材”我们不妨去浏览和精选如纪念之战胜利70周年专题,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专题及时下载保存,对我们生动的再现历史,不无裨益。

总之,我们应当树立在“生活中寻找历史,在生活中发现历史”的观点,把能为历史教学服务的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起来,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历史靠近学生。

二、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

如果说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的话,那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就是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的动力。一堂好的课堂设计是贯穿整堂课的灵魂。

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首先要备教材,要熟悉新课程标准,它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等方面给了教师备课以指导性意见,教师备教材就要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

其次备学生,要求以学生为本,全面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以及他们学习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设计才是有效的,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优选教学手段

课要上得好了,还需要好的工具辅助,这就是常说的教学手段,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有板卡图表、实物、音像资料,多媒体技术等。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是能生动地逼真的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四、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农村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缺乏关怀和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对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只是简单的批评指责,而是多沟通、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原则的宽容和指导,对于他们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及时的发现并予以表扬,有了爱和宽容做基础就有了信赖,这就为有效的教学打开了一扇门。

让课堂成为民主的课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这是让学生成为教学中学的主体的重要环节。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前面讲的那些教学方法才能得以实施,学生才敢想,想说,敢动、想动,否则怎样调得动,他们的思维,拿什么来展示,他们调查的结果和积累的知识。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历史遗迹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作为资源短缺、相对封闭的农村中学能否突破自身局限,将地域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品格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拓展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呢?

我们将当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深入探究整理,从红色文化、历史人文、孝老传统、古村落保护四个层面开展德育工作,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开设校本课程、校园文化育人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形成了彰显地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的特色德育体系。

我校地处风景秀丽的淄川东南山区的马鞍山脚下、淄河河畔,学校所辖区域位于古齐鲁两国交界处,拥有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马鞍山抗战遗址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资源得天独厚。因此,我们结合本地地域文化特色,着眼于德育活动的目标、活动内容和实施方法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一、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红色抗战文化是革命先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以此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教材,更具教育意义。淄河中学依托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鞍山抗战遗址,将“弘扬马鞍山抗战精神,做英雄传人”作为学校德育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革命前辈不畏强敌的革命斗志和英勇献身的无私精神。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学生到马鞍山抗战纪念馆举行缅怀革命先烈的仪式。学生通过参观展室、听取讲解、敬献花圈、活动感受征文等形式接受教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学校还聘请了当地驻军参与学校国防教育。通过军训、参观军营等活动,优化了行为习惯,增强了纪律意识,加深了爱国情感。

二、挖掘人文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淄河地区民风淳朴,人文历史厚重,地处古齐鲁两国交界处,其辖域内存有大量古齐长城等遗迹,民间流传有“孟姜女哭长城”、“孙膑梦泉”等传说。淄河地区是被专家认证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起源地,而孟姜女哭长城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些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人文资源,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天然宝库,有丰厚的群众基础。淄河中学深入挖掘整理这些资源,编写校本教材《魅力淄河》,建立校园地域文化系列文化长廊。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开展“孟姜女小调传唱”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耳闻目染,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学校还聘请了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专家巩曰国教授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讲座。

三、巧用孝老文化资源,进行孝老美德教育

淄河地区自然居住环境好,民间多有长寿者,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曾报道淄河地区多有长寿老人,这与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关,也与当地孝老敬老的美德传承有关。“孟姜女”、“顺天姑”孝老爱亲的民间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学校将这些民间故事等进一步挖掘,编入校本课程《魅力淄河》,并配以开展“关爱老人――走进敬老院”、“青年志愿者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使孝老爱亲这一传统美德在淄河中学蔚然成风。

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赴淄河敬老院开展慰问老人活动。为老人们打扫房间,用自己的零用钱为老人们买样慰问品成为同学们的学期必修课。同学们怕老人们外出走失,还为老人们定制了印有电话的特制“证件”。淄河中学校外德育基地在淄河敬老院挂牌,孝老敬老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对于散居在各村的孤寡老人,由学校政教处牵头,分片分组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活动。

四、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014年,山东省住建厅等三部门联合评选出的山东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中,我市共有16个,学校所在的太河镇就有9个村落榜上有名。这些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认识到这些价值,从而积极行动起来,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学校做了各种形式的探索。

学校成立探究小组和古村文化志愿保护团队。引导学生对辖域内的古树、古碑、古井、古桥、古庙等古迹进行探究和保护,将探究和了解到的情况汇总形成调查报告,并查阅和寻求保护措施。通过古树、古碑等调查保护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环保意识。

历史遗迹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泛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大众化、日常化、自助化趋势的加强,城市突出的形象品牌设立在目的地日趋激烈的竟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对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增加旅游者的重游率以及口碑宣传尤为重要。因此,如何更加全面的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并运用恰当的营销手段进行推广宣传,以进一步实现城市旅游管理和发展符合游客需求变化成为当前城市旅游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但是笔者发现目前大多数城市旅游形象呈现出陈旧化、趋同化的特征,很多城市并没有根据游客需求的变动和自身资源的特点来改善提升旅游形象,更没有对旅游形象进行有效的宣传营销。

郑州是河南省旅游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到访郑州的旅游者人数逐年增多,然而根据对到访游客的调查,大多数旅游者对郑州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感觉一般,缺乏个性,游客满意度较低[1]。本文即以郑州城市旅游形象提升为例,探究转变提升郑州城市旅游形象的方法,以此推动郑州旅游的发展,并为其他类似城市的旅游形象塑造提供相关借鉴。

二、城市旅游形象相关概念

根据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目前存在的有关城市旅游形象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众多学者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义共同点都是从城市的整体出发,是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对城市旅游的综合性认识和评价。综合各类观点,本文认为,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在某一阶段内在内外部公众心目中呈现出的独特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让公众记忆深刻的印象总和。

三、郑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现状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地处中原地带,是全国交通枢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古都之一、同时还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然而,在2010年国家旅游局的第一、第三季度全国五十个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中,郑州位列倒数第二。同时,旅游者对郑州的印象大部分还停留在少林寺、二七塔、烩面等传统旅游资源上,对郑州的形象定位大多认为是交通枢纽,而不是旅游发达城市。由此可见,郑州要取得旅游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尽快转变并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四、转变提升郑州城市旅游形象对策及展望

目前为人熟知的郑州旅游宣传口号是“天地之中,功夫之都,中国郑州”。然而,本文认为,“天地之中,功夫之都”这一城市形象略显陈旧,是目前人们已经达成共识的,很难在对旅游者形成新的吸引力。本文在此提出了“舞在天地之中,绿在豫都商城”这一宣传口号,笔者认为,郑州城市旅游形象的转变提升可以根据这句口号来开展。具体如下:

(一)舞

“舞”字在这里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同时又在读音上与“武”相同。郑州知名度最高的旅游景点非少林寺莫属。要转变城市旅游形象,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原来的旅游形象。少林寺已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目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其认可度和美誉度。旅游相关部门应对其进行严格的整顿和监管,提高少林寺的整体服务质量,避免过度商业化。从而提升郑州旅游的整体形象。

(二)天地之中

这里的天地之中也有两层含义,其一指的是郑州登封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其二是指郑州的地理区位。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已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相关部门和旅游企业应对此加强宣传力度,并将其与少林寺景区紧密联系起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提升郑州旅游形象建设;从地理区位来转变提升郑州城市旅游形象,主要是要对交通进行改善。郑州是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这是人们存在共同认知的。近两年,郑州国际航空港的建成为郑州的交通发展锦上添花。旅游部门和企业需要做的是提升交通运输部门的服务质量,改善火车站、高铁站、汽车站和机场周围的环境。这些交通枢纽站点是郑州城市形象的门面建设,旅游者进入郑州必先经过这些交通枢纽站点。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改善周围环境对转变城市旅游形象至关重要。

(三)绿

郑州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绿城。以前的郑州绿草如茵,行道树十分茂盛。近二、三十年来,随着郑州经济的发展,郑州的绿色已经越来越少。旅游者普遍喜欢前往自然环境良好的目的地旅游。绿化水平集中展现了一个城市的自然环境,也是该城市旅游形象的载体[2]。因此郑州市旅游部门应重视绿城建设,进而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四)豫都

豫都,即指郑州是河南省的省会,是河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但由于其城市旅游形象一般,郑州的旅游在全省的中心地位并不显著,甚至不及开封洛阳。为此,郑州可以发挥其现代都会的优势,进行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开发娱乐业[3]、小吃一条街等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转变旧的城市形象。

(五)商城

商城在这里也有两层含义。一指郑州曾是商朝的国都,二指郑州商贸的发展。从这两方面都可以开展郑州城市旅游形象的转变提升。郑州的旅游资源主要就是文化资源,但其知名度较低。郑州市区内最大的商朝遗迹――商城遗址,目前的开发并不理想。很多前来参观游览的旅游者对商城遗址感到失望,对郑州的城市旅游形象感到不满。旅游部门和旅游开发商应重视商城遗址的发掘保护和开发,并进行有效的宣传,使之成为郑州城市旅游形象的又一亮点;郑州自古以来商贸业都较为发达,但如今郑州商业的发展对旅游者并无太大吸引力,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作用不明显。因此,要发挥商业对城市形象的推动作用,政府和企业应推出具有郑州特色的旅游商品并保证其质量,推动商业街发展。同时,要尽可能多吸引国内外的知名企业的投资和入驻,以增强对郑州形象的正面宣传,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以此来提升郑州的城市旅游形象。

五、结语

历史遗迹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耶克斯---多德逊定律”, 历史教学,学习动机,学习效果

在新时代,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后,在基础教育中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因此,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也就成了众多教师与学生的努力方向。“耶克斯---多德逊定律”较为详尽的论述了学习效果、学习动机与学习任务的关系,为历史教学指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关于学习效果与学习动机关系的论述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就认识到了,情绪对人的心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凡是复杂困难的工作,在工作程序上必定含有多种因素的交互配合的关系,如果心理压力过高,思考稍有疏忽,就难免忙中出错。简单工作多属重复性的活动,此种活动日久便会形成自动化的连锁功能,至此地步,不须认知思考,若有心理压力存在,不但不致影响自动化功能的进步,反而有可能使自动化的速度提升。但是这种认识一直没有形成体系。

1909,心理学家耶克斯(r.m yerkes)与多德逊(j.d dodson)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动机水平、工作难度与学习效果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图1所示),这被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

耶克斯和多德逊认为人的意志行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是激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引起人的行动的内部原因和推动力量。人的任何意志都存在着动机激活水平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动机激活水平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对行为效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产生阻碍作用。

在学习中,他们认为学习动机存在一个动机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这种关系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难易程度等因素而变化。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改变。一般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

图1 学习效果、任务难易程度与动机水平关系图

总的说来,若要维持最佳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与任务的难易程度呈反相关的趋势。即对于难度较小的学习任务,若要维持最佳的学习效果,就得需要最大的学习动机;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若要维持最佳的学习效果,则需要较小的学习动机;对于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需要的学习动机为中等。

二、“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对历史教学的启示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对此,笔者根据“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得出了一些对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耶克斯——多德逊”定律,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不管是何种性质的学习任务,都必须要有相当的动机水平。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此如下一些方法我们可以借鉴。

1.合理运用历史故事与历史。

2.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选择多种教学工具和教法。

3.活动中提高学生兴趣。

4. 分层进行,培养学生的能力。由于高中生禀赋、家庭条件、知识基础各不相同,因而他们在学习上必然会产生差异。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教学时,教师就必须进行分层教学。

(二)根据不同性质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高中生的历史学习任务的从难易程度上可以分为简单的任务、复杂的任务和中等程度的难度;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有将其分为知识与能力类、过程与方法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类。但是,根据“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各种教学任务所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所需要的学习动机水平是不一样的。对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

1.知识与能力类。“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灵活布置学生的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一方面,具有巩固功能,即通过作业练习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具有检测功能,即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作进一步的教学安排。因此,家庭作业一直以来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

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对家庭作业必须讲究。高中生学生历史作业的生成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第一,课堂教师布置的统一作业;第二,学生在社会调查基础上撰写的论文、调查报告;第三,学生课余时间制作的历史模型、编绘的历史图表及历史课件;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历史的重点、疑点问题的探讨与进一步学习过程中的笔记、体会及总结报告以及对历史专题问题提出的见解与看法等。总之,家庭作业的布置必须多元化。

(四)把握教学工具与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不管是对于何种性质的学生学习任务,多元化的教学工具与教学形式都是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

1.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依据本地区的特点和自身的需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材。

2.教师、家庭与社区三者相结合。第一,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第二,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等,有利于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社会的变迁,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第三,社区资源包括社区的图书馆、资料室、少年宫、文化宫以及人力资源等。

3.多种资料同时采用。第一,图书馆中涉及历史课程资源的主要有: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报刊、历史文学艺术作品等。充分利用图书馆,对历史教学具有积极作用。第二,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第三,历史遗存包括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第四,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和进行远程教育等。

总之,“耶克斯——多德逊”定律为新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提供了一套思路。通过把握学习任务性质与学习动机、学习效果间的关系构建起高中历史课堂的“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高中历史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大昌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必修一、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遗迹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方法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26-02

当今世界国与国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其竞争的根本就是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为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推行了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以新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重建学校课程。历史学科是反映过去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通过实践去感知,学生感觉与现实相差太远、乏味单调,教师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出现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如何提升中学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点粗浅之见。

一、利用多媒体实现历史课的再现教学,让教学更形象、直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多媒体教学更加符合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历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全部的过去,记载人类过去的斗争、挫折、胜利的历程。历史学科特点的突出性在于它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历史学科与中学其它学科相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人们无法再次去经历、去体验。我们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间接的历史材料去想象历史、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初中学生一般年龄结构大致在13-15周岁,处于生长发展时期。而初中学生知识结构还不丰富,接受能力还处于感性认识的时期,认识方法上还需要更多形象直观。对任何现象追求新奇,直接经验少,抽象思维不足,虽然空间知觉方面抽象性有所增强,但仍离不开直观表象的支持,特别是对于较为复杂的抽象关系的理解,更需形象具体。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会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就会将过去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展示得清晰、直观。例如将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或拍成照片,录像片以视频采集的形式转化为数字电影模式的文件,照片也可以扫描成各种图片文件,再根据需要进行编辑,加之教师的艺术性加工,形成具有系统性的课件。在讲《》时,我制作了一个电脑课件。搜集了很多有关的历史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还配了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气氛。最令学生震撼的是我剪辑了电影《》中的片断,血淋淋的场面让学生无比悲愤,很多学生甚至义愤填膺,握紧了他们的小拳头。此时,不用我过多讲述,学生自然明白了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也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思想教育目标。

二、利用历史活动课的开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通过开展历史活动课来促使学生抓好“基础课”这个源头之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基础的知识作为指导。换句话说,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前提和条件。历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直接体验为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非课程教学形式,其与历史课程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历史课程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历史活动课侧重于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和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历史活动课强调的是: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自主地钻研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且,一切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作为保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观点”,离开了这“四基”,历史活动课必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个人的知识主要来源于间接经验,这也是人类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历史的特殊性在于其过去性和不可重演性,不可能去亲自体验一番。作为基础的历史知识的掌握,依然是要通过课程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完成。那么,我们如何在历史课程教学中贯彻“四基”教学?面对着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先抓住五个”w”, what, when, where, who, why”,也就是“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谁、为什么”,把握这“五个”历史要素,而这正好可以通过活动课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和钻研问题。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历史活动课也就能生动活泼而又丰富多彩地顺利开展起来。把历史课程教学和历史活动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必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从而完成和实现我们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2)通过历史活动课明确学生“主角”地位,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教育和学习的中心,强调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和创造精神,注意学生的自我组织和互相启发。如果我们把历史活动课比喻成一幕话剧的话,里面的全部“演员”都是学生,他们之间的互相配合和角色的发挥是整个话剧成功的关键。因此,他们是整个话剧的主角。虽然说教师的导演地位不容忽视,但教师所起的作用也只是诱导、引导和宏观上的指导而已。通过历史活动课才能更突出学生的“主角”地位。历史活动课当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角”地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首先要大力提倡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内容、形式,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满足和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要求。其次,实行激励机制,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独立思考和自我创造,使他们在历史活动课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充分施展个人才能,自由飞翔。再有,活动课中要实行“无统一的标准答案”评价方法,倡导创新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的“主角”地位的实现,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贯彻“爱国主义”的主线,激发学生积极性和热情,提高课堂有效性

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说历史课堂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试验场”和“检验地”。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提高本民族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的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足以使每位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教育和感知形成的;要我们的学生去领略万里长城的雄伟,秦始皇兵马俑的威严,故宫的悠远、深邃,都江堰的千秋泽被,三峡工程之壮观恢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其可行性很小,但如果能从我们身边的、具体的资源中找到爱国主义材料,其可行性就大了许多,并且有血有肉。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认为:“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这就为我们的历史课堂提供了一个方向和线索。历史课堂通过对乡土史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历史跳动的脉搏,使学生认识到故乡的祖祖辈辈,父老乡亲和各族各地的人民一样,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使学生从热爱自己的故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和古往今来的父老乡亲入手,升华至热爱伟大祖国和各族人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爱国主义主线呢?可参考以下措施。

其一,要求学生对故乡的某个历史遗迹,或文化留存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