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护理的主要特点

儿童护理的主要特点

儿童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儿童;计划免疫;心理干预

为了正确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1],积极做好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并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儿童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2],目前,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学研究及护理已得到广泛重视。在护理工作中,要获得儿童的配合,除了护士熟练的注射技术操作外,还必须针对儿童注射及注射中不同的情感及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心理护理方法,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以适应环境、配合接种,保证预防接种的顺利进行。

1 一般资料

2009年1-12月到本院计划免疫预防接种门诊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6385例次,年龄1个月~7岁。按照湖北省计划免疫程序进行接种一类疫苗及二类疫苗。

2 儿童心理特点分析

2.1 社会因素

首先,现在绝大部分儿童是独生子女,平时受到长辈们的过分宠爱、呵护,使部分儿童养成娇气、任性、爱哭闹的性格特点。其次,家长们对计划免疫工作的认识欠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方式、方法和程序的了解程度不够。

2.2 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婴儿期对母亲有着强烈依恋感,避开和拒绝陌生人,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主观感觉和要求,主要表现为焦虑、啼哭、寻找亲人。幼儿期情绪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见到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衣,手拿注射器,很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甚至抗拒和躲避行为。学龄前期初具个性特点,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喜欢受到表扬,智能发育更完善,好奇、多问、好模仿,言语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容易受工作人员的言语影响。学龄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情绪相对稳定,亦喜欢受到表扬,好表现自己,对工作人员预防接种知识的宣教似懂非懂。

2.3 个性气质因素

不同的儿童个性差异很大,其心理特点也很不相同。

3 心理干预方法

3.1 创造温馨和谐环境以稳定儿童情绪

预防接种门诊环境尤其重要,接种环境以卡通化的特色布置,周围张贴一些色彩鲜艳与宣传预防接种有关知识及画面,能够让儿童看懂、听懂,提高儿童的认识,缓和儿童对陌生环境的紧张不安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接种。设置有候诊室、登记室、接种室、观察室、各室应保持通风、空气清新,尤其冬、夏季要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

3.2 做好宣传,取得家长配合

取得儿童家长的配合是接种顺利进行的关键。接种前必须向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配合要点及免疫接种程序等,使家长理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争取家长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

3.3 与儿童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

计免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沟通技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接种完毕后的儿童,集中在观察室,不再进入候诊及接种室,防止他们哭闹影响别的孩子,保证接种顺利进行。

3.3.1 婴幼儿期

从接触开始就以微笑、抚摸、闲聊、哄逗等表情语言或予其喜爱的玩具分散其注意力,当注意力转移后即给予接种,接种时及接种后继续哄逗他们开心或嘱咐家长安抚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接种。

3.3.2 学龄前期

先与他们亲切闲聊,称赞长得漂亮、穿得好看,使他们对工作人员产生亲切感,给他们留下热情、和蔼、耐心、亲切的良好印象,并带其观看其他儿童接种时的勇敢表现,减轻他们紧张恐惧情绪,接种时表扬他们勇敢,接种后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使其今后的预防接种能更好地配合[3]。

3.3.3 学龄期

应以表扬、鼓励等方式取得儿童的信任,同时给以讲解相关易懂的计划免疫知识、预防接种的好处等,并用浅显易懂语言耐心回答他们的提问,让他们明白预防接种的目的,尽可能促使儿童主动参与配合。一般不需采用威吓及强制手段,对不合作儿童多采用示范法,必要时取得家长的配合结合适当的强硬措施,注射后则要表扬鼓励,不伤其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3.4 工作人员素质要求

随着现代儿童预防保健工作的发展以及“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深入贯彻执行,要求计划免疫门诊接种护理人员应该是多元化角色,不仅要求掌握良好的业务技术,还要求护士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观察问题,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善于与儿童沟通;要有爱心,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应变能力;要仪表端庄,穿着整齐,对来注射的每一位儿童多鼓励、微笑服务,热心接待每一位儿童及其家长,把每一位儿童都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应用不同心理护理,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做到人性化、亲情化服务;应熟练掌握正确的注射技术,改进注射措施,接种动作稳、快、准、接种的准备时间不要太长,做到安全注射,尽量减轻和消除注射时的疼痛刺激。

4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的预防接种越来越普及,预防接种的人群不断增加,预防接种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也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一项基本国策。在预防接种工作中,不仅要求护士具有熟练的业务素质,还应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医德医风,热心、耐心、细心的服务,亲切的语言、和谐的态度,争取家长及儿童的信任与配合,保证预防接种工作顺利进行。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心理护理,使预防接种工作在轻松的环境及气氛中进行,对预防接种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耀星.免疫预防与疾病控制.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

儿童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模式

流浪儿童作为当今社会的特殊弱势群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流浪儿童的实践研究日趋增加,特别对于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如何通过各方力量救助和保护流浪儿童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参与主体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内容研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流浪儿童救助参与主体的问题;流浪儿童救助内容及成效问题;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当前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主要是由政府包办、社会参与程度低,但社会组织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成功案例仍然值得学习参考。另外,各地官办救助机构在救助实践中也发展出了特点各异的多元合作救助形式。由此,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参与主体应该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多方合作的复合式主体,但三个主题在救助保护领域中的参与程度、实施情况上存在差异。

(一)官办救助机构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参与的主导角色

我国官办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起步较晚。1995年公布的《关于转发〈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提出了“可在流浪儿童较多的城市试办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的内容,随后民政部在全国收容遣送站内首批设立福州、金华、岳阳、宝鸡、贵阳、郑州、吉林、南宁、合肥、牡丹江10个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由此开启来了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事业。2003年,通过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废除了先前的收容遣送制度,自愿救助制度由此确立,这也是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重要转折。2006年,民政部印发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和《关于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意见》,为我国官办救助保护机构工作提供了细则化的规定,并对各级政府部门提出了明确的职责分工,推动了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事业的规范化、人性化。由此,形成了以政府主导为主,由民政部门负责,以及当地公安、市容等部门的配合,在官办救助管理站或者救助保护中心等专门的救助机构内完成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是一种应急性临时救助为核心的集体养护模式。

官办救助机构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担当主要责任,并在国家力量支持下得以迅速发展。2011年,当时的民政部窦玉沛副部长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建立了310所流浪儿童救助中心,而在“十二五”期间,民政部将在一些人口大县和一些流浪儿童比较集中的地方,再建设一批流浪儿童救助中心,同时对现有的救助机构要完善其行为矫正、文化培训、心理疏导和技能教育等方面的功能。

(二)社会组织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参与中的补充角色

笔者对近10年来国家出台的有关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各项政策意见进行整理中发现,在当前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对社会参与的“引导培育”是国家的重要任务,同时实现官办救助机构与社会参与的“优势互补”则是重要目标。在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了“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基本要求。随后,在2012年《民政部关于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是创新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制的重要举措,是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是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摆脱困境的重要力量”,明确了社会力量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在目前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实践中,社会组织的参与度低、服务开展困难的现状仍不容忽视。虽然国家政策意见提出了引导培育民间力量和社会组织,使其参与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基本原则,但却没有明确民间力量、社会组织的参与方式、内容和机制,也未提出政府与民间力量、社会组织建立的具体合作关系和政策框架。正是由于民间力量、社会组织的参与缺乏政策制度的足够支撑,社会组织的“黑户”身份、资金来源不足、服务水平低、工作人员素质差等困境成为当前发展的障碍。

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但是也不乏成功的范例。例如,云南昆明家馨社区儿童救助服务中心的发展经验。该机构于2004年由云南省民政厅与世界宣明会合作支持下成立,是当地民间社会救助机构,主要为6至18岁流浪儿童提供“回归家庭——就业——重返校园”的综合服务。2009全年共资助42名流浪儿童到正规学校上课,资助153人次儿童到医院就诊,协助13名流浪儿童返回家庭,转介工作及职前培训13名儿童(数据来源于家馨社区儿童救助服务中心2009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三)多方合作的复合式主体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的创新角色

2013年刚刚的《民政部关于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明确相关部门、基层组织、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各类志愿者的工作职责和协作程序,建立完善监测、预防、报告、转介、处置等保护体系,形成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的工作要求,这标志着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多元合作方式在国家相关政策上得以确定和鼓励。

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实践中,部分地方救助机构总结发展出了各具特点的多方合作方式。以重庆为例的官办机构与高校合作的形式,重庆救助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合作启动的“救助社会工作”项目,在中心设立社会工作工作岗,引进高校教师参与督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参与服务的基本形式,笔者也作为服务提供者通过参与式观察、工作记录、问卷、服务对象感受表达、访谈服务对象及机构工作人员等方式对了解中心的救助现状。

二、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主要模式

根据《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要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内容包含:以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服务、对残障身心障碍等流浪儿童的特殊服务、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治服务、其他服务五项内容。但受资金匮乏、专业人才不足、对救助机构的激励不足等多方面条件制约,多数地方流浪儿童救助机构的工作内容仅限于生活保障和安全保障,在对儿童的教育上则无章可循。

笔者基于文献回顾发现,在对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模式探讨中,基于当前官办流浪儿童救助机构的文献占其中的大部分。同时,依据学者们总结归纳出了不同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模式,笔者在此重点介绍以重庆、郑州、秦皇岛、广东四地救助机构为例的救助保护模式。

(一)以重庆为例

自2011年重庆救助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合作启动的“救助社会工作”项目启动以来,直至2013年以官办机构与高校合作为形式的“重庆模式”,在流浪儿童教育上日趋完善,同时社会工作新理论新视角的运用,也使受助儿童得到更好的服务。“重庆模式”立足于集体养护的机构背景,探索以优势视角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传统流浪儿童的教育视角转换——由“问题为本”转向“优势为本”,将生命教育作为介入手段,以挖掘流浪儿童的抗逆力为目标,以引进专业高校教师做服务督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以实习身份担任机构社工的基本形式。

(二)以郑州为例

“郑州模式”是以家庭、社区为基础、综合性和连续为特征的流浪儿童保护体系。2006年以来,“郑州模式”不仅在儿童保护服务体系建设上日趋完善成熟,更上一层楼,而且郑州模式已成为中国儿童福利理论创新与儿童服务政策框架设计的典范。郑州市救助管理站,以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中心为依托,以“全天候街头救助点”为纽带、以“类家庭”和“家庭寄养”为途径,以“技能培训”为手段,以“跟踪回访”为巩固的,注重调研为基础,与高校社工师生合作为专业支持,参与社区预防为辅助。并针对流浪儿童群体救助保护、教育、行为矫正的独特工作方法,明确提出“有教无类”教育原则,有的放矢、共性、个性化、共性与个性结合教育方案。

(三)以秦皇岛为例

通过多种途径打造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新模式,并主要通过:(1)建立全天候开放式的“流浪儿童之家”,以志愿者为主,为流浪儿童进入救助站打造过渡平台;(2)通过基线调查,对本市儿童从源头上控制其外出流浪;(3)营造保护儿童社会氛围,扩大社会参与,联合其他政府部门、地方高校、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

(四)以广东为例

“类学校”式救助。以开展“类学校”式职业教育为救助重心的广东省流浪儿童保护中心,在开展流浪儿童“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推行培训安置,与东莞市樟木头劳动保障分局签订培训、就业、安置协议书,为流浪儿童搭建有效的就业培训平台。

三、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近的发展中,可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探索出了以上各具特色救助保护模式。但是,在对部分文献进行二次分析中,笔者发现当前官办救助保护机构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并将其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集体养护下,“机构病”强化流浪儿童“被排斥”地位

当前官办救助机构采取的是以应急性、临时性为核心的“集体养护”救助模式,其着眼点主要是流浪儿童当时面临的具体困境,而较少关注产生这些困境的深层次个人、家庭及社会原因。集体养护下的儿童由于生活在非正常的环境中,往往出现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适应问题,即所谓的“机构病”。另外,集体养护使流浪儿童处于与社会隔绝的相对封闭空间中,而当前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内容单一,教育方式落后等问题,加剧了儿童在集体养护的非正常环境中的“异化”。

(二)问题视角下,救助保护工作忽视儿童能动性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中,流浪儿童常常被标签为“问题儿童”、“不良少年”等等,这样的“标签化”无疑是对流浪儿童个体的怀疑和排斥。然后,对流浪儿童面临的文化排斥,正是当前救助中的常常忽略的。在救助机构内,服务过程往往是评估、诊断——分析其不利境遇——得出“偏差行为”、“不良心理”等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流浪儿童的个体都遭到了忽略。反思我们的救助实践,不难发现这事实上并非对他们实施了有效救助,反而强化了他们的挫折感和自卑感。

(三)临时性的救质下,救助保护工作缺乏持续性

当前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只是一种临时性救助,并非积极的长效机制,因此流浪儿童权益保护效果难以起到长效作用。同时,这样的救质也造成,“回归社会”的救助保护目标面临被简化为“回归家庭”的矛盾。最终,由于缺乏持续性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即从预防到救助到回归的体系化救助保护,面临常常儿童被遣返回家后,留不住,再次流浪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刘继同,王素英,张其安,谢小卫.“郑州模式”的制度创新、基本经验与未来发展方向[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02).

[2] 刘永旭.秦皇岛市——多种途径打造儿童救助保护新模式[J].社会福利,2007(03).

[3] 丹,凤阳阳.抗逆力视角下的流浪儿童救助模式探析——以重庆市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2).

[4] 薛在兴.社会排斥理论与城市流浪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10).

[5] 王舒捷.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的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

[6] 李晓凤.优势视角社会工作辅导在流浪儿童工读学校的介入空间——以中国某流浪儿童工读学校为个案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儿童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第3篇

【摘要】尽管现代口腔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儿童牙病患者在就诊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畏惧心理仍普遍存在。笔者主要针对儿童牙病患者在就诊、治疗过程中及护理特点作一总结。

【关键词】儿童;牙病;恐惧;治疗;护理

【Abstract】Although the modern oral cavity technology had the very big progress,child odontopathy patients in received a medical examination and 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appear dreads psychology were still generally to exist.The author makes a summary mainly aim at the child odontopathy patient in the cours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the character of nurse.

【Key Words】Child;Odontopathy;Fear;Treatmemt;Nursing

在口腔医院儿童牙病门诊,儿童在就诊及治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感,表现为害怕、紧张、哭闹、不愿与父母合作,不愿接受诊疗,从而影响治疗时间及效果,故应在术前作好儿童患者的解释工作,消除儿童就诊时的心理恐惧,取得儿童患者的合作,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治疗和护理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选择:本组病例均来源我院儿童口腔门诊。2000~2006年,就诊时有心理恐惧的学龄前儿童1000例,其中年龄最小3岁,最大7岁,平均5岁,女550例,男450例。

1.2 方法和内容:治疗的主要项目:①龋齿治疗300例,其中女160例,男140例,年龄3~7岁;②牙髓治疗200例,女115例,男85例,年龄3~7岁;③乳牙滞留拔除300例,女180例,男120例,年龄5~7岁;④牙外伤100例,女40例,男60例,年龄6~7岁;⑤窝沟封闭100例,其中女50例,男50例,年龄6~7岁。

对就诊有心理恐惧的儿童,在治疗前经心理诱导和解释后,消除心理恐惧后配合治疗与不配合治疗的人数及比较见表1。

2 讨论

2.1 从表1可见,患儿年龄越小,不愿配合医生诊疗的比例增大。

2.2 引起患儿恐惧的原因:①诊疗中的造成疼痛(注射、制洞);②奇形怪状的诊疗器械;③轰鸣作响的特殊设备(综合治疗台);④刺鼻难闻的药味;⑤陌生的环境。3~5岁儿童以视觉性恐惧为主,6岁以后才伴有抽象性恐惧。

2.3 在诊疗过程中对儿童心理及行为的诱导方法:①语言交流:在诊疗前对儿童进行语言交流,要了解儿童语言的特点,才能与儿童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②鼓励法:以鼓励为主。③示范法:给患儿交待诊疗要求和注意项时,应作示范。④适应法:让患儿逐步适应诊疗器械后方可操作。⑤短时操作法:儿童患者好动,尽量争取在短时间内完成诊疗。⑥观摩交流法:有恐惧的儿童,可让其观摩合作儿童的诊疗情况,再让合作儿童讲述自己的诊疗感受和体会,达到消除恐惧,接受治疗的目的。⑦环境感化法:营造适合儿童特点的诊疗环境。

2.4 对拒不合作儿童的处理方法:主要采取固定法。

3 护理特点

3.1 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儿童牙科医护人员除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素质外,还应具备与此相应的“三勤”、“五心”。“三勤”就嘴勤、眼勤、手勤。“五心”就是责任心、细心、耐心、爱心、童心。

3.2 对儿童的心理护理:诊疗前医护人员对就诊患者态度和蔼、耐心解释,通过对儿童患者的七个诱导方法,获得儿童患者的信赖和家长的支持,消除恐惧心理,达到完成诊疗的目的。

3.3 嘱儿童患者在诊疗前排尿、排便,诊疗时正确,全身及口腔肌肉放松。冬天要保暖;夏天室温要适合,以防感冒。

3.4 在诊疗中嘱患儿勿动、勿说话、勿闭口,积极配合医生。医护人员技术要精湛、尽量争取在短时间内稳、准、好、快地完成诊疗。

3.5 护士在诊疗前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治疗中配合要熟练,按治疗步骤及时准备好所需药物、各种调拌的充填材料应迅速、及时准确完成。

3.6 治疗中协助医生保护患儿的舌和黏膜,并协助防护,保证治疗工作顺利完成。

3.7 对拒不合作的儿童患者,护士要协助医生采用固定法,以防发生意外。

通过我院多年临床实践证明,对有恐惧的儿童患者经过行为诱导、说明,可使恐惧减轻或消失,取得儿童患者的合作,达到完成牙病的诊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石四箴.儿童口腔医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6~77,89~91.

[2] 肖明振.口腔内科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52~253.

[3] 搂静霞.口腔医疗护理手册.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77~79.

儿童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儿童 意外伤害 急症救护

儿童意外伤害的主要原因

跌落:跌落伤是城区儿童常见创伤之一,更是农村儿童伤害的首位原因[1]。受伤原因以玩耍和运动为最多,造成农村儿童跌落的外部原因是农村存在高危自然因素较多。城镇建筑高层平台是儿童跌落的重要原因,水泥或瓷砖地板不如土质有缓冲弹性,儿童跌落发生率虽低,但因跌落致伤住院率却高。

交通事故:尽管交通事故不是0~14岁儿童主要死因,但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交通事故引起的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男孩骑自行车的机会和时间比女孩多,因而男孩车祸发生率比女孩高。

溺水和窒息:多项研究表明,溺水是我国0~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1位原因,5~9岁年龄组又高于其他年龄组。窒息是我国0~4岁儿童死亡的第2位原因,也是婴儿意外死亡的第1位原因。农村多于城市,是城市的4.5倍,监测资料表明67.3%的窒息死亡发生在睡眠中,因衣被等堵塞口鼻所致,也有吃奶呛塞、堵死以及气管异物等[3]。

烧伤及烫伤:烧伤及烫伤也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

中毒:在小儿内科急诊中,中毒引起的伤害占绝大多数,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儿童年龄小、活动性大、识别能力差、家长缺乏防范意识。中毒儿童中,80%来自郊区农村,原因是农村儿童接触毒物机会多,又缺乏识别农药、鼠药等毒物的知识,成人疏于教育和对毒物的安全保管。近年来,学校食物中毒在我国亦呈大幅度增加趋势。另外,一氧化碳中毒、药物中毒等均为儿童意外伤害的致病原因。

校园暴力和自杀:校园暴力也是引起儿童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自杀则呈低龄化趋势。

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

加强儿童意外伤害的监测:我国尚无完整的儿童伤害监测系统,可以借鉴各国成熟经验,结合具体国情、体制等特点,设立监测点,对伤害发生及死亡进行监测,在积累一定经验及不断改善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最终建立全省乃至全国的监测系统。

开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在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中,首要措施是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增强儿童青少年自身及其他人群的安全意识,并通过其知识――态度――行为的转变[4],避免伤害的发生或降低伤害损失。

采取防范性措施:加强对危险源的管理调查与监测。资料表明,儿童接触或暴露于存在危险因素的环境,受到伤害威胁的危险度明显增大,只有小部分伤害是由突发灾害和其他自然因素造成,更多的是可以预防的不安全行为,因不小心、没留神、未经心、考虑不周的生活方式所致,是可以控制及预防的。

法律的强化:建立健全保护儿童安全的法律法规,借助法律影响人们的行为,可避免某些可能诱发伤害的因素。

加强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策略:近年来,针对学生的校园暴力案逐年上升,因此,现阶段应提倡采取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性儿童伤害干预措施。

儿童意外伤害急救特点

院前急救的特点:①院前急救设备:救护车辆及基本设备,用于院前急救的基本生命支持,用于院前急救的高级生命支持,主要包括便携式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气管内插管用具、静脉导管、输液泵、装运暖箱等。②院前急救及转运:建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急救医疗技术人员队伍,负责24小时出诊和现场抢救、转运任务。转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确保转运安全的关键,设计转运患儿观察表,由专业人员密切观察病情,填写病情观察记录表。病情需要用药和应用有关抢救技术时,均应进行登记;转运开始前及转运结束的病情状况需详细记录;在接受转运前根据诊察的病情向家长通报,介绍路途的危险性及注意问题,征求家长的理解、同意和签字后开始转运。

急诊室抢救的特点:①体现急诊意识是关键:无论从规章制度、操作常规、抢救程序、人员配备、医疗仪器、药品供应,以及科室位置、布局设施,均要围绕“急”字进行严密安排,做到“稳、准、快”。各项记录项目齐全,认真填写,数据准确可靠,接诊时间、抢救经过、转院时间、好转或死亡时间应认真记录。②人员专业化,同时还需要有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③抢救程序化:各种技术操作应有严格的适应证和操作具体步骤,有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监护措施,以即时性护理为主,对伤情变化予以动态评估,凡适合患儿的护理诊断都可以确认,并施以相应治疗及护理。④管理制度化:加强设备及人员的有效管理,要求在儿童意外伤害的急救中,医护人员要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详细的病史和抢救记录,做到真实、准确、及时、完整。⑤法律相关性:儿童意外伤害常常涉及与法律相关的问题,医护人员有责任保护儿童在法律上的权益,对有可能的人为伤害、车祸等创伤,应予报警,并保存相关的利器、残片等,标记后置贮物袋中封存,并详细记录,尽可能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在儿童意外伤害的急救别强调人员专业化和默契的医护配合。

抢救程序、技术操作、监测手段、病情观察、治疗措施以及心理护理等各环节都非常重要。掌握儿童意外伤害急救的特点,以提高救护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谭宗奎,陈庄洪.儿童坠落伤的致伤规律与特点.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7,12(1):56-57.

2 杨功焕,周脉耕,黄正京.中国人群1991~2000年伤害死亡的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193-198.

儿童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采用方便取样法,于2014 年3 月至2015 年3 月期间,选择在我院儿童保健中心接受保健护理符合纳入标准的80 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儿童家长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愿意让儿童接受保健护理;年龄3 个月( 接受保健护理的初始年龄3 个月) ;发育正常,体健,未患有先天性和后天性疾病。其中,男42 例,女38 例。年龄范围: 0~ 7 岁,平均年龄( 3. 6 1. 2) 岁; 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实验组包括20 例男童和20 例女童,平均年龄( 3. 5 0. 8) 岁,对照组包括22 例男童和18 例女童,平均年龄( 3. 7 0. 9) 岁。将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做t 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为同质资料,具体可比性。

1. 2 方法

对对照组儿童实施常规护理,对实验组儿童除实施常规护理外,还实施保健护理,保健护理的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 婴儿期保健护理: 此期,婴儿生长发育比较迅速,但是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因此极易引发消化系统疾病,故应加强针对消化系统的护理。尽量采用母乳喂养6个月左右,断奶前应做好准备;为婴儿做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身体出现的问题;进行婴儿泳疗,婴儿抚触和婴儿感统训练,提供适当的户外活动,使其全面成长;做好疫苗接种。

2. 幼儿期保健护理: 此期,幼儿会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并不断模仿,家长不应做过多的干涉,加强保健护理,应做到:断奶后保证幼儿充足的营养供给,健康喂养,保证食物的多样化;生活要有规律,并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做身体检查,并做好日常的防护工作,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增强亲子互动时间和丰富亲子互动内容。

3. 学龄前期保健护理: 学龄前期是儿童的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智力的迅速发展期,此期做好重点护理:注重儿童的教育与思维方式的形成,培养其正确的兴趣爱好,锻炼思维的想象力;做好每年的常规检查,预防各种常见病;做好安全教育工作,防治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

1. 3 评价指标

选择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身长、体质量、发育商作为评价保健护理的干预指标。本次研究统计缺铁性贫血及佝偻病的发生率和百分比。发育商用Gesell 发育量表进行测评,该量表包括5 个维度: 分别是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个人交往。

1. 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 0 进行统计学分析,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系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描述,两组比较用卡方检验; 身长、体质量、发育商系计量资料,用平均数 标准差描述,两组比较用t 检验,P 0. 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儿童营养性疾病发生率的比较( n = 80,频数,百分比)显示,保健护理可以降低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

2. 2 两组儿童身长、体质量的比较

两组儿童身长、体质量的比较( n = 80,平均数 标准差) 显示,保健护理可以增加儿童的身长和体质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2. 3 两组儿童发育商的比较

两组儿童发育商的比较( n = 80,平均数 标准差) 显示,保健护理可以提高儿童的发育商,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3. 讨论

儿童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信息化教学;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R47-4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5-31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6-0078-02

中职院校儿科护理教学,应该从学科的实践性与探究性入手。儿科护理存在着特殊性,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书本知识变为自身能力以达到最好的实践效果。在传统意义上的护理教学中,教师更为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通过大量的文字讲解以及实例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性认识,但是忽视了儿科护理的动手实践性,而患者家属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相应的医疗单位,在为儿童进行护理时存在一些技术上的不足。所以儿科护士应注重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在关注患儿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所以,中职院校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和实践应变能力。

一、儿科护理

(一)儿科护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应加大力度培训护理人员的素质,科学系统地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儿童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年纪较小,自身表达能力也较弱,不能有效表达疼痛程度。同时儿童的身体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身体各项生理机能以及对疾病的免疫功能较差,易受到疾病的感染。如果此时护理人员对患儿护理不当,极易让患儿产生一些并发症,从而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儿科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及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当儿童患有疾病时,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仔细的记录,在用药时也要对药品名称以及用量进行认真的审核,确保用药安全,同时要及时关注儿童的面部表情变化、儿童的精神状态、儿童的排便情况等,从不同方面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儿童疾病的治疗不仅需要医生的诊治,更需要有效的护理,如此便能够在减少儿童不适之感的同时,促进儿童恢复健康。所以在中职院校儿童护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对儿科护理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儿科护理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儿科护理时,为了保证患儿的治疗效果,必须注意以下要求:第一,一般护理,护理人员要加强与儿童家长的沟通,保持房间通风,确保空气、温湿度和光照合适,避免灰尘和异味刺激;让儿童根据天气变化注意加减衣物,避免劳累,确保睡眠充足。第二,家长要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儿童的心理情况,而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专业的护理方案制订,同时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儿童的诊治医师和儿童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用药时要注意问清楚患儿是否存在过敏史,防止其出现皮肤过敏情况,并且护理人员要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不正常反应,特别是在患儿哭闹时要观察是否与用药有关,当患儿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时要及时对护理方案做出更改,积极主动地告诉儿童家长相关的护理方法。第三,进行儿科护理时,如果需要家属辅助,就可以向患儿及其监护人普及基础知识,强调护理的重要性以及对患儿疾病治疗的意义,并向其讲述注意事项,特别指明对患儿治疗不利的方式,从而提高家属及患儿的依从性和配合性。此外,儿科护理人员要更加具有同情心,安抚儿童家长,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同时,也应该主动拉近与儿童的距离,获得儿童的信任,使其主动地配合自己的工作。

二、中职院校儿科护理信息化教学的积极作用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的事项较多并且颇为烦琐,同时需要了解的护理知识也相对较多,但是对中职院校护理系的学生来说,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能够掌握、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当前教学方式依旧以灌输式为主,单纯地讲解书本知识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还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所以,中职教师在进行儿科护理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使用视频、音频、图片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活跃护理课堂的教学气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以年轻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在信息化教学中,利用海量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可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断增强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护理知识的认识。

三、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灵活运用互联网教学

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时可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做好课前导入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并且进行自主学习。第二,课中重点教学,提高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進行重点教学,在课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的护理知识讨论,互相帮助,完成实践任务。第三,课后巩固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微课,录制教学视频,上传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在课下进行巩固练习。

(一)课前导入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教师可以先发布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资料,学生需要先阅读文字资料,再观看视频内容。视频中,护理人员在进行儿科护理时,有些操作是不正确的,学生需要根据文字内容以及护理知识,指出视频中护理人员的错误操作,并且说明这个错误操作会给儿童带来什么危害,应该如何纠正。同时课前导学能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查询,提高学生对儿科护理的重视程度,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内容。

例如,播放的视频中,一名两岁的幼儿因为肺部炎症引发支气管炎,感染引发荨麻疹,需要留院治疗一周,护理人员小刘由于刚刚进入医院,对一些相关的技巧掌握不牢,在对患儿进行用药时没有仔细对药物名称以及用量进行检查,当准备给患儿注射药物时被护士长发现并进行了阻拦,才避免了一起事故的发生。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从而导致在工作中忽视了对细节的检查。通过近些年儿科护理不当的案例可以看出,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很容易忽略一些细节,加之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因而在对儿童进行护理时易出现问题。让学生观看这个视频,能使其明白在对儿童进行护理时对细节进行检查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工作量较大时更须仔细核对,避免医疗事故的出现。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护理人员需要投入十分的精力,守护儿童健康成长。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细节培训,向其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为其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中重点教学,提高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

课中,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问题回答情况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最大化地利用课堂时间,与周围的同学和教师进行探讨。同时教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在课堂上与经验丰富并且常在医院工作的护理专家进行视频通话,让专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对儿科护理的常见情况进行分析,除此之外,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护理难题并且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的护理实践练习。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有重点的指导,因为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小组的每名学生都要完成一次儿科护理工作,通过模拟护理工作中的步骤,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进行改正,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纠错,可以提高小组的协作探究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在学生进行模拟实践时,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工作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儿童病患进行护理时缺乏耐心,并且面对儿童的哭闹没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这些是实际护理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为此,在模拟护理实践中,学生应培养自己的耐心,并且学会转移儿童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从而使儿童更好地配合治疗。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加强儿童心理学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学习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在进行儿科护理时能够灵活地转变护理形式,增强儿童的信任感,让儿童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人员。

(三)课后巩固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课后,教师可以使用微课,构建线上线下统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课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教师可以录制关于儿童常见疾病护理的视频,突出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如没有检查药品用量以及名称、儿童的忌口食物等,让学生能够在课下根据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学习与模仿,加强自身对儿童疾病护理的重视,这样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有所依凭,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减少儿童病患的疼痛,减轻家长的担心。

儿童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青海省;农牧区;留守儿童;现状;社会工作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日益迅速,城市和农村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改革。农牧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农牧区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西宁市、格尔木等地方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因此,在青海省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一、青海省农牧区留守儿童的特点

青海省留守儿童问题相对于其他地区有很大的独特性。青海省不仅存在农业经济,在很多地区还存在牧业经济,海东地区以及海北部分地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同时,海南、黄南、玉树、果洛等地居民多以放牧为经济主导。虽然两种经济发展都出现了留守儿童的问题,但是,问题出现的原因不尽相同。农业区主要是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或从事第三产业而导致大量青少年留守在家,而牧区主要是在实行了牧民定居政策之后,父母去山里放牧或外出打工,孩子因学业需要留守家中。相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对于牧区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几乎为零。

二、青海省农业区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2007年,青海省妇联在海东地区循化、华隆、乐都等县进行了调研,[1]并且在西宁市部分学校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问卷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的占44.6%,至少有一方在外地打工的占55.4%,在省内打工的占18.4%,在省外打工的占81.6%,有少数农村留守儿童不清楚父母在什么地方打工。由此可以看出,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外省打工的占很大比例,尤其是新疆、山东、广东等劳动力输入大省,每年可以吸纳大量农民工就业,然而这些省份和青海相距甚远,所以,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只能一年或半年回家一趟,大大减少了与子女的相处时间。

1、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调查显示,青海省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占47.7%,隔代监护占50.9%,亲戚代管占0.3%,非亲代管占0.6%,监护缺失(自我监护)占0.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海省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占很大比例,这两种监护模式对于青少年成长都有不可避免的影响。

(1)单亲监护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在这种监护方式下,母亲(或父亲)既要操持家务,还要在生活上照顾老人和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孩子,况且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往往承担着不同的角色,而单亲监护造成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必定会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研究表明,单亲教养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内向、自卑、悲观、自闭的情绪。

(2)隔代监护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这是父母外出务工,子女代委他人看管的做常见的类型。李根寿指出,“留守儿童目前的监护状况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使他们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2]虽然隔代监护相对于亲朋代管和自我监护,能更加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爱和温暖,但是隔代监护也有很多弊端。老人大多年老体弱,思想守旧,文化程度地,经济条件差,和青少年存在明显的代沟,缺乏与青少年的情感交流,很多老人仅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简单的生活方面的照顾,没有精力和能力对孩子在学业和情感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

(3)其他监护模式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农村儿童的监护模式还包括亲戚代管,非亲戚代管,自我监护。亲戚代管和非亲戚代管对青少年除了心理方面的影响之外,有的还包括物质方面的影响,亲戚朋友大多都有自己的孩子,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交予有子女的亲戚朋友代管,而亲戚朋友对待自己子女和留守儿童时表现出的无意或有意的对待不公平,都会对留守儿童造成物质和精神上的伤害。另外,自我监护虽然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占极小一部分,但是,自我监护对于青少年形成的影响和构成的威胁是最大的。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的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和是非观念还不成熟,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放任不管会对其成长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2、留守儿童学习现状

留守儿童多为学龄期的青少年,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大多在学校表现出学习成绩差,常有迟到,旷课,逃学等不良习惯。一方面,部分打工父母对子女学习的总体期望不高,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另一方面,作为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这样一种特殊的监护模式,这些监护人普遍家务繁重,或者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自律能力较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特殊的关系,使得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一般都采取认可的态度,缺乏及时有效地约束管教,造成留守儿童散漫,叛逆,出现行为偏差。

3、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是,青海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使得其在心理方面出现较多青少年阶段容易出现的困惑和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亲情缺失。父母的爱和情感是其他监护人无法扮演和替代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子女身边,并且缺乏电话,信件等方式的联系,造成其心理上情感空白。孩子们特别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并且表现出对于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渴望。叶敬忠认为“留守儿童们往往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他们很希望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享受他们的关爱,照顾以及全家团圆的幸福,然而,家庭的现实无法让他们呼唤父母的回来,城里的生活又让他们觉得遥远,陌生而又难以融入。尽管如此,很多孩子还是表达了父母回到了他们身边的愿望”。[3]

(2)性格缺陷。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与父母的交流沟通机会,监护人则对他们的关注不够,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和智力的发展,部分儿童表现出心理方面的异常,如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3)行为偏差。根据省妇联的调查结果,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一大半孩子有说谎话,打架,任性等不良习惯,有些孩子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金钱加放任的教养模式,使得部分留守儿童养成乱花钱,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惯,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和逃学行为,认为自己长大后也可以像父母一样外出务工,上不上学都无所谓。这些孩子在行为习惯方面往往表现出两个极端,一方面,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保护,他们表现得胆小,懦弱,自闭;另一方面,没有父母的约束和父母在金钱上的过分供给而导致行为失范,脾气暴躁,浪费奢侈等行为。

三、青海省牧区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相对于农业区,社会和政府对于牧区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度几乎为零。本人于2012年5月初至2012年11月初在青海省海南州GH县HMH乡参加了为期半年的社会工作集中实习。下面就以GH县HMH乡为例,对于青海省牧区留守儿童现状做出分析。GH县HMH乡位于青海湖西岸,该地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产业形式以牧业为主,是青海省典型的牧业区。该地区近年来相继推广牧民定居政策,该政策大大推动了HMH乡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牧民的生活和出行,也大大改善了牧区孩子接受教育的状况,但是由于牧民定居改变了牧民以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牧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牧民定居后,由于定居点远离自家草场,牧区居民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必须每年在草场定居,跟畜放牧,如此,很多家庭中青少年的父母每年约三分之二的时间需住在草场放牧,牧区留守儿童问题也油然而生。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牧民仅靠放牧已经逐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牧区有很多人也开始外出打工,这也进一步导致牧区留守儿童数量增加。我们发现,在该地区,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牧区留守儿童辍学现象严重

牧区大部分地区发展落后,牧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其他地区,这导致他们对子女受教育的观念十分淡薄,认为读书无用,孩子应该去牧场放牧的观念盛行。实习期间,在与当地学校老师交流过程中了解到,该地学生辍学现象十分严重,学校每年需要组织老师去学生家中给家长做思想工作,或者劝解家长让孩子继续读书才能勉强保证生源不被流失。大部分辍学的孩子都会跟随父母去牧场放牧,而有些孩子则会在父母外出打工或者去放牧的时候自主辍学。在与该地一辍学的学龄儿童交谈过程中,当问及为什么不继续接受学校教育时,他表示,父母常年在外,自己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家里很多事情没有能力去做, 自己是被爷爷奶奶劝退学的,父母对于这事也没有表示反对。该留守儿童还表示,自己不久就会去牧场帮父母放牧,认为自己长大后可以像父母一样以放牧为生,无需读书。另外,在与学校老师交流中了解到,该地区学生汉语成绩普遍较差,而学校对于汉语学习要求比较严,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厌学,出现逃学、辍学的现象。

2、政府和社会缺乏对牧区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历来人们对于留守儿童的概念往往仅仅停留在农业区,社会和政府对于牧区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几乎为零,牧区留守儿童问题不仅缺乏资料研究,甚至有时候人们都没有意识到该问题的存在,但是,牧区留守儿童问题和留守儿童的比例甚至超过农村地区。

此外,青海省牧区留守儿童身上也普遍存在农业区留守儿童所有的问题。

【注 释】

[1] 2007年,青海省妇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队深入到海东地区乐都县、循化县、化隆县进行留守流动儿童工作调研.

[2] 李根寿,廖运生.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思考.2005.12.

[3] 叶敬忠.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6.4.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 鞠青.中国流浪儿童研究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尚晓媛.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现状与对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儿童护理的主要特点范文第8篇

【关键词】儿童;牙髓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7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91-02

牙髓病是指牙髓组织的疾病,包括牙髓炎症、牙髓坏死和牙髓退变。由于牙髓组织处于牙体硬组织包绕之中,只通过根尖孔、侧副根管与外界联系,牙髓急性炎症时,血管充血、渗出物积聚,导致髓腔内压力增高,使神经受压,加以炎性渗出物的刺激使疼痛极为剧烈。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患龋病乃至牙髓病的比例逐渐增高,因为牙髓病疼痛而就诊的儿童也越来越多。我作为一名口腔护理工作者就必须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以便更好地完成儿童口腔患者的护理工作,提高医疗效率。

传统观念里,总认为心理问题只会发生在成人身上,其实不然。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儿童也会有心理问题吗?很不幸地,答案是肯定的。我将近年来在儿童口腔科记录的1432例牙髓病患儿的心理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合作程度高:能自觉配合治疗的全过程,患儿无恐惧、哭闹等表现。

合作程度中:有恐惧、哭闹等表现,但在家长和医护士人员的解释、和患儿互动、劝说下,20分钟之内能配合开始治疗的患儿。

合作程度低:有严重的恐惧、哭闹等表现,在家长和医护人员的解释、劝说下,需20分钟以上才能接受治疗或最终都无法接受治疗的患儿以及强制治疗的患儿。

1~3岁组的儿童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多很难经过解释、劝说改变成合作,多用强制方法进行治疗。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合作程度好的儿童越来越多,但是年龄的增长的同时,儿童强制治疗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甚至导致最终无法进行治疗。3~6岁组使用语言进行心理护理是此期的重要环节,平时能像他们的母亲一样关心他们,成为他们心理上的母亲,这样就能给治疗带来许多方便之处,应具备慈母般的心,在治疗中做到态度和蔼,动作轻柔,解释清楚,使他们减少对陌生环境、陌生面孔及各种各样的器械的惧怕心理。6~9岁组鼓励患儿其勇敢的精神,讲英雄故事,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并用儿童的语言与其说话,关心体贴他们,可以使患儿消除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9~12岁组此期小孩多是已经上学的学生,大部分只通过言语交谈就能配合治疗,他们虽有畏惧心理,但是我们通过鼓励为主,应用示范法和适应法,就能让其好好的配合治疗。

3 讨论

3.1 儿童的心理特点

3.1.1 恐惧心理:恐惧心理的原因很多。医院的大环境,诊疗时的疼痛,口腔科特殊设备所发出的声音,难闻的药味,见到别的孩子在就诊时哭闹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就诊时的疼痛。所以我们在治疗前应给患儿介绍环境,器械的用途,告诉患儿怎么配合医生和护士,尽量减少不良刺激。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医护人员态度要和蔼、耐心、热情,多鼓励和表扬孩子,用做游戏、讲故事等方法鼓励小孩扮演小医生、小护士,以利于儿童在游戏的同时较好的理解治疗,以降低恐惧心理。

3.1.2 依赖心理: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宝贝,幼儿对家长(尤其是母亲)的依赖程度都很高。主要表现为认生,不愿和家长分开。故让一名家长在儿童身边有利于儿童配合完成诊疗。但对于过分溺爱孩子,表现出比孩子更紧张的家长还是请到诊室的外面等待比较好。

3.1.3 情绪表现形式:主要表现在一时性、爆发性、兴趣性、真实性。儿童在治疗时一旦出现疼痛,就会出现强烈的爆发性的反应,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以防止意外的发生。除了要具备轻、准、稳、快的操作技术外,还要注意随时和患儿沟通,只要孩子能坐上牙椅就要表扬他,鼓励他。我们要有母亲般的关怀,可以握住小孩的手给予轻轻的安抚。同时我们专业技术要熟练、动作要轻柔,在准确的时间准确的位置传递准确的器械来配合医生完成治疗。对于拒绝合作的儿童可让他看合作儿童的治疗,当他有一点合作的表示时要给予及时的表扬以激发他的自尊心。

3.1.4 好胜心和虚荣心:儿童喜欢被表扬,被表扬后表现得非常兴奋,往往能勇于克服困难,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与儿童的交流是第一步,我们的语言中要充满爱心和童心。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向儿童传达信息,要用和蔼、亲切、友善的动作来缓解儿童紧张、恐惧的心理。除非不得已,一般不轻易进行强制治疗手段,我们不能给儿童幼小的心灵造成恐怖的治疗体验。

3.2 与儿童家长交流的重要性: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对于孩子所受的疼痛,家长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特别表现在急性发作的孩子身上,有时候孩子还没有哭闹,家长(尤其是母亲)已经泪流满面了。并且儿童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心理,非常重视家长的动作和表情。所以在与儿童进行交流的时候不要忽略他们的家长。凡是和儿童疾病有关的诊断、治疗目的、方法、费用、预后等都要和家长说明同时告诉家长,家长的配合对儿童疾病治疗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的表现对儿童的影响。所有的治疗都要获得家长的同意后进行。这对避免日后的医患矛盾是非常重要的。做好护患关系,在做好患儿心理工作的同时,也建立良好的护士与患者及家长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家长的情绪,言行会对患儿产生直接的影响,故应消除家长的顾虑,增强信心,这是给患儿的心理支持。作为儿科护士,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不仅要具备一般护士应具备的能力,还应有母亲一样的关怀,避免造成患儿不良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护理措施。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还需要医护人员进一步地总结经验,并对儿童牙髓病治疗的护理从心理上给予高度的重视,才能在良好的医患关系及充满爱心与和谐的氛围中,使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确保他们的身体康复,心灵阳光开朗!

参考文献:

[1] 杨新强,雷霆,田霞.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6-8-27

[2] 章魁华.口腔医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