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孝道文化内涵

孝道文化内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孝道文化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老龄化问题;孝道文化;重建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养老方式主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中,重建孝道文化、采取法律手段等来维护和保障老龄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关键。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取其精华,与当代孝道文化相结合,重建与新型社会相适应的农村孝道文化体系,共同促进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加入孝道文化,使孝道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氛围和风尚,引领农村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开启新的里程碑。

一、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现状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年龄的划分标准,发达国家65岁以上人群为老年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60岁以上人群为老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规定,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为老年人。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显示,到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有2.02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了14.8%,按世界通行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即为老龄化社会,那么我国早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相对于城镇人口来说,我国农村的老年人口绝对数目和人口所占的比例都比城镇人口高;农村的老年群体生活水平和条件远低于城镇水平;农村老年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而言也比较差,虽然政府近年来推广“新农活”、“新农保”一类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惠民政策,但仍存在较大问题。最后,农村的老年人群及所直接交往的主要群体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比较差。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的现状令人担忧,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及整改。

二、我国农村孝道文化的衰微及其成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原有的生活模式几乎不见踪影,自给自足、邻里乡里互帮互助、厚道淳朴等生活态方式被市场经济的功利性所侵蚀,变得以利益为中心、以利益为目的,农村流传千百年孝道文化也随之衰落。对传统美德的不断淡化,导致农村老年人晚年生活不甚理想。我国农村孝道文化的衰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青少年一代不理解甚至不知孝的含义。孝道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涵,是一个完整、规范的体系。对于“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孝道,当代青年人是非常陌生的,不知道孝为何物,要做到孝谈何容易。

其次,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到青年人甚至孩子之后,其原因是家庭经济体制和关系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过去家庭中老年人代表了最高的家庭权力,子女一律听从家长的安排,这成为衡量子女孝道的标准。而现在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老年人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对所涉及到的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显得非常落伍,老年人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就可以主宰家庭一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而且子女外出务工见多识广、接受了很多新事物,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都紧跟着社会和时代的步伐,他们的收入也是远远高于老年人,是家庭里的经济支柱,这些都改变了各种资源在农村家庭里的配置,对孝道文化的根基有很大的冲击力。

再者,当代农村的文化环境中对老年人的尊重意识不强,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与老龄人生活脱节,其生活质量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孝道文化的衰微就成必然了。

三、农村孝道文化的重建

1、孝道文化重建的深层解析及立足点

我国传统理论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即孝道,孝被认为百善之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溯,其显著特征是对孝的强调,认为孝是所有伦理道德的基础,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孝道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形态,是中国人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人伦关系模式,中国传统农耕模式使得孝道文化具有农村文化的特点。子女依赖老一辈的生产资料、管理经验和农耕技术来生活,所以让父母得到最好的赡养,这也是孝的浓缩;“孝”作为与人相处之道,不止局限于自己的父母,它的道德内涵包括由父母的敬爱推及其他的长辈。由此可见,农村孝道文化深厚的根基有利于农村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农村孝道重建一方面要立足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基础,另一方面立足我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基础,文化和社会的根源就在于此。农村孝道文化的重建和传统孝道文化是分不开的,其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及行为方式存在深刻的影响。农村孝道文化渗透在农民生活的各方面,如风俗、信仰、价值观念、思考方式等,还包括民间流传下来的带有文化记忆的建筑、手艺等。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抛弃孝道,则会受到社会的谴责。随着现代化各方面飞速发展,孝道在增加了新的内涵之后,应批判性的加以改造后继承和发扬,力争为老年群体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2、农村孝道文化重建的策略和措施

孝道文化重建需建立好农村的的孝道规范,农村孝道文化是集孝道观念和伦理精神为一体的完善的规范体系。因此,应该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吸收传统孝道文化中的精华,使其能够进一步适应农村孝道文化建设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

另外,传统的道德教育核心是孝道,应大力加强民族风俗、尊老爱幼、赡养老人等习俗的宣传、教育,如创建“孝子模范”、“和睦家庭”“道德先锋”等评选活动,树立好孝道榜样,给予其崇高的社会荣誉,形成一种有效践行孝道的激励机制。

此外,农村孝道重建完善养老制度是关键,这种制度可以打破孝道文化中家庭养老模式的局限,使孝道文化中物质承载功能和精神功能达到平衡。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后,把老年人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这也是孝道文化建设中高一层次的敬亲。家庭、社会养老机制的有机结合,是建设农村孝道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3、农村孝道文化建设中的法制建设

通过法律的支持和维护,农村孝道文化的着力点在于建立较完善的大众道德价值观念和解决老年人的社会伦理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法律来规范。我国《宪法》、《婚姻法》明确提及成年子女应履行对父母赡养的义务,应在物质赡养基础上增加精神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应明文规定不履行精神赡养义务的子女应受相关法律制裁,并要求其进一步丰富精神赡养的内涵。

与此同时,还应建立比较完整的社会救助制度,实现法制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引入和实施《社会保障法》、《社会救济法》等法律法规,并制定和完善社会的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等制度都极为必要。

形成系统化的法律咨询和援助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立老年人法律咨询中心和服务站,及时提供其高质量服务。因此,需不断加强执法监督的力度,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有效及时的处理老年人问题,加大打击违法行为的力度,在法治和道德双重作用之下,大力推动农村孝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快农村孝道文化建设的步伐,共同创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健康和谐发展的新道路。

四、结语

农村孝道文化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吸收和弘扬;重建与当代相适应的老龄道德伦理和农村孝道文化处理好社会;家庭中的各种矛盾;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使其老有所养,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孝道文化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同时还深刻影响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因此,孝道文化建设已成为当代我们应努力实践和关注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唐琼,戴平安.农村孝道文化的衰落和重建[J].湖北社会学2010,10(6):106-111.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第2篇

重阳节是我国文化当中传统节日,是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并且随着时间不断的流逝,形成了许多的文化,重阳节送什么花给老人最适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1年重阳节给老人送什么花最适合。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重阳节送什么花给老人最适合桂花

古代人们就常把桂花作为珍贵礼品馈赠,而桂花是吉祥、爱情、高尚的象征。母亲的柔情和关爱我们从小就能感受到,我们感受最浓烈的也是母爱了吧,那么这种花就是很好的选择了。

康乃馨

康乃馨被东西方人们称为母亲之花,是给女性带来好运气的礼物。所以,康乃馨非常适合在重阳节对妈妈表达自己的爱,通过花告诉家人你爱他们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真心与情意。

石斛兰

石斛兰,花色有白、黄、紫、粉红,这是很多人喜爱的一种兰花。而黄色的石斛兰是非常适合送给父亲的鲜花,寓意父亲的刚毅、亲切而威严,表达对父亲的敬意,父爱是无言的伟大。

黄水仙

黄水仙,花色为黄色,温柔和煦,清香诱人,是人们非常喜爱的花卉之一。用鲜花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尊敬、爱护之意的话,黄水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而且喜欢这种花卉的人多数都具有高贵的气质。

万年青

万年青在中国有悠久栽培历史,因其名称和果色(红)吉利,历代常作为富有、吉祥、太平、长寿的象征,深为人们喜爱。我们当然希望父母健康长寿,无病无灾,就让我们把我们的心意寄托到花里,让花带给父母答案吧!

重阳节庆祝什么日子吉利,庆祝美好生活。

重阳节是在农历九月九日,日月逢九,双九相重,所以称“重九”。《易经》以九为阳数,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敬祖——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魏晋时期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代沿袭。受儒家影响,至今国人将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以祭拜先人的方式慎终追远,饮水思源。

敬老——新时代的“老人节”

九九与“久久”同音,重阳节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内涵。西汉时人们就开始设宴求寿。**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秀传统产生自蒙昧时期,经历了风风雨雨和时间的考验。由传统上升至法律,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敬孝——孝道传统的承载

一个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谓五常,是家庭和睦兴旺的根本。中国诸子百家思想虽各异,但无不注重孝道。老人渴望孝道,因为其急需人赡养;中年人渴望孝道,因为其不可避免的走向老年;孩子渴望孝道,没有孝道也就没有慈爱;社会渴望孝道,没有孝道,社会将变得冷漠;国家渴望孝道,没有孝道,国人将不忠于国。

感恩——蕴含普世价值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第3篇

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史料记载,孝道文化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于西周正式形成。《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在“三德三行”(至德、敏德、孝德、学孝行、学友行、学顺行)思想的指导下,“孝”成为西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伦理价值观念。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汉代的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将佛道思想有效的吸收融合,系统地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7]。由此可见,孝道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孝道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养亲敬亲尊亲、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等思想在孝道文化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爱敬忠顺”是孝道文化的鲜明特征。爱敬之于家庭,忠顺之于社会[8]。“爱敬”强调不仅要让父母老有所依,从物质条件上养活父母,使他们吃穿不愁,还要让他们老有所乐,心情舒畅地度过晚年生活。“忠顺”将孝道扩展到整个社会。从最初孝道的引申含义来讲,“忠顺”突出了弥足珍贵的民主管理思想,然而在封建社会中,“忠顺”逐渐为统治阶级利用,成为其驾驭统治人民的有利工具,精神内涵逐渐发生异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今“忠顺”倡导的是要善待他人、社会和大自然,促进人、社会和大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这对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富有参考价值。

二、传统孝道文化对感恩教育的价值

孝道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人伦道德的基础,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义。1.传统孝道文化体现了养亲敬亲尊亲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具有亲和力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家庭逐渐形成了“421”结构,家庭结构的小型化造成了一个孩子要负担起两对父母和四对祖父母的格局,年轻人养老负担逐渐加重。基于现实的压力,一些年轻人的孝道观念受到了严峻挑战,越发迫切需要我们重拾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感恩的根本体现。曾参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由此可见,用孝道文化来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其肥沃的文化土壤,更具有亲和力[9]。行孝道除了应满足长辈们的物质需要外,还要更加注重其精神需求,只有这样,年老的长辈们才不会觉得因为衰老而没有生活保障,他们的心灵才不会孤独和空虚,我们的家庭才会和谐。2.传统孝道文化体现了博爱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富有感召力孝道除包含“养亲敬亲尊亲”外,还强调“推恩”。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意就是在人与人相处中,应当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以求达到博爱的境界[10]。博爱思想所憧憬的是一个高度和谐的理想社会。不同家庭、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角度、不同知识背景的师生在一起接触和交流,发生一些观念冲突或摩擦不可避免,但是只要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以博爱求理解,以博爱求支持,哪怕陌生人的一个眼神,一次抬眉,一个点头,都会让我们心中漾满甜蜜;哪怕同事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声关怀,都会让我们梦里充满美好。3.传统孝道文化体现了生命教育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在传统孝道文化中虽然没有生命教育的概念,但无论是“孝”字中的意蕴还是孝道教育,无不鼓励着我们要关注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命[11]。然而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现象令人担忧。“富士康”集团的“十连跳”事件,中山大学博士论文未写好跳楼自杀事件,等等,无不震撼着我们的眼睛,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孝子的第一件要事。传统孝道文化激励着大学生要培养自尊自爱精神,明白珍惜生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这是对大学生最好的感恩教育。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到来导致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膨胀。传统文化所构建的意识世界受到了严峻挑战。大学生忽视周围家人、朋友、师长对自己的关爱,专注于自己的世界中,屡见不鲜[6]。1.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1)家庭生活漠视亲情。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应当精心培养。但是长辈们爱幼的本能,使得一些孩子基本上没有接触艰苦环境的锻炼和熏陶,加之父母的娇宠和溺爱,导致部分大学生从小就不懂得生活的来之不易,许多人形成了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回报的心理。山西长治上党老区一位“无奈的老农”在痛陈儿子不知感恩时感慨道:“不知在大学里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从近年来媒体对此类新闻的报道来看,这种现象绝非个别。(2)人际交往漠视友情。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也都离不开人际交往。由于受自我中心思想、自我封闭、社会功利和猜疑妒忌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与别人沟通时很少在意别人的感受,也不懂得换位思考。在与别人相处时,缺乏理解、宽容和合作,遇事容易斤斤计较,容易发生冲突。从清华大学朱令被舍友投毒,到云南大学马加爵用铁锤敲死舍友,再到最近刚刚发生的复旦大学林某投毒杀死舍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学生因口角捅死舍友等事件,那一颗颗漠视友情的心,震惊的不仅仅是社会和他们的家人,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3)学校生活漠视恩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给他人提供帮助的人需要的仅仅是精神上的认可与理解,而不是回报。但是如果好心人的一片热心换来的是冷漠,那无疑会令人寒心,从此社会上可能会少一个热心人。在感恩意识缺失的今天,发生在我们身边漠视恩情的案例还少吗?有些学生把尊敬老师当成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时对老师尊重有加,一旦毕业跟老师形同陌路;有些学生通过社会资助完成学业,然而当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时,再去资助别人的寥寥无几。2.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1)传统孝道文化在历史传承上的脱节[12]。传统孝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对于这样一笔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历史上是高度重视甚至无限拔高的。如《孝经》把孝确立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最高原则。但是从“五四”以来,特别是在十年“”中,片面否定传统文化思想,让沉淀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伦理道德规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践踏和摧残,家庭文化的政治化倾向造成了中国传统家庭由重视孝道向片面否定孝道转变,导致社会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家庭文化中的仁爱美德被不断削弱、消失。历来广泛倡导的感恩思想在如此不利环境中无法得到有效继承和发扬,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来说更是如此。(2)社会功利化的驱使。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讲求知恩图报,修身立德。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利益的驱使,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和自我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多带有庸俗的功利色彩。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难免受到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在个人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有些大学生对利益的过分追求,迫使自己丧失了心灵的激荡和升华,感恩更是无从谈起。(3)代际关系的转变和代沟问题的加剧。现代社会打破了传统家庭的稳定性,使得代际关系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年轻一代大规模涌向城市,与年老一代城乡分居的现实,加剧了代际之间的冲突,扩大了代沟。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年轻夫妇既要背负事业和自身小家庭的负担,又要以笑脸展示于4位老人面前,如此种种令他们身心疲惫,往往使他们忽视尽孝。而父母养子防老的心态较重,对子女能否“行孝道”有着较高的要求。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要求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瞻养父母,而且要在精神上尊敬父母。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大一部分人已经能实现“经济上尽孝”,但也有一部分人出现了尽孝方式上的偏差,认为钱能解决一切,忽视了老人的内心需求。(4)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错位。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父母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逐渐养成了孩子养尊处优的习惯;怕孩子吃亏,慢慢培养了孩子自私的心理。学校教育中注重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加之学校缺乏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效引导,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弱化和湮灭。因此,“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他们不知国家和社会的培育之恩,不知集体的扶助之恩,更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以传统孝道文化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神实质使得其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更具活力,同时大学生感恩教育又是传播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渠道。以传统孝道教育为工作切入点,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符合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和感恩意识的形成过程,也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1.在传承传统孝道文化精髓中加强感恩教育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为此,当我们以传统孝道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必须对传统孝道文化进行一些重新解读和有效梳理,提取其中精华,并结合新形势下感恩教育的新要求进行重新诠释,进而在继承中加强感恩教育。一是要注重吸收孝道文化精华,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从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和感恩习惯4个方面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道德修养;二是注重吸收习俗文化中“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光荣传统。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被国内普遍认同的“母亲节、父亲节”等“洋节日”都是优秀习俗文化的体现,社会对这种节日的需求,正体现了我们对“养亲、敬亲、尊亲”“知恩、识恩、感恩”的渴望。2.在拓展传统孝道文化载体中加强感恩教育“五四”特别是十年“”中,“孝道文化”被主观地框定在“政治教育”范畴,在德育理论、德育实践中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3]。因此,在崇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今天,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吸取古代德育教育的成功经验,以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和传统孝道文化为平台,重构学校德育教育新体系,探索校本德育新途径。一是实施“孝道与感恩教育进课堂”计划。在《思想道德理论与法律基础》等必修课和其它选修课课程中开展孝道与感恩教育,实现学校德育教育与孝道教育的对接。二是实施“孝道文化特色校园创建”计划。在学校适当之处建立一些亭台楼阁、雕刻等具有孝道文化特色的“艺术景点”,在图书馆、教学楼楼廊墙壁两侧等地尽可能镶嵌上孝道文化有关的名言警句或绘画等作品,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孝道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三是实施“五个感恩”计划,即定期围绕孝道和感恩教育主题开展感恩党、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同学系列活动,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传统的真谛。3.在构建传统孝道文化教育长效机制中加强感恩教育德育教育既是一个复合工程,也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感恩教育只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而传统孝道文化教育也仅仅是感恩教育的一个视角。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识恩、知恩、报恩,需要不断丰富传统孝道文化载体,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感恩文化长效机制。一是构建“明德育人”长效机制。要使学生“明德”,家庭、学校、社会各自承担着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家庭要以亲情为纽带,注重学生习惯养成和道德的启蒙教育;学校要以改革评价体系为切入点,注重知与行的有机结合;社会则要以给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为突破口,注重环境育人、氛围育人。二是构建“教书育人”长效机制。要把感恩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着力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同身受。三是构建“管理育人”长效机制。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各级管理工作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学生言传身教,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模范的行动带动学生,以出色的工作影响学生,齐心协力推进感恩文化建设。四是构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要把握好每一个服务环节,做好每一个服务细节,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营造出浓厚的“怀、大承担、大责任”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享受学校各项服务的过程中感受感恩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弘扬优良传统孝道文化的过程中让崇尚感恩之风盛行。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孝道 孝道缺失 大学生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013-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织进一步加强,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尤其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孝道缺失现象,比如错误的价值观、感恩意识缺失、盲目攀比等。这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孝道教育将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 孝道教育的必要性

1.孝道的内涵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中华文化的根基。那么,何为孝呢?《尔雅》将“孝”定义为“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将“孝”定义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儒家孝道思想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其内涵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孝养。即从物质层面上赡养父母、照料双亲,这是孔子孝道教育的最低层次要求。父母含辛茹苦地将子女抚养长大,当他们老去,没有经济来源,无法照顾自己时,子女应当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孝养他们的责任。任何子女都不能以任何借口拒绝履行这种义务。第二,敬亲。孝不仅需要体现在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而且还要体现在尽可能地满足父母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孔子曾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如今的孝是指只能够养父母,但人们也能养犬马,如果对父母只养而不敬,则和饲养马又有什么不同呢?实际上,孔子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仅仅满足父母物质上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真心实意地爱父母、尊敬父母。尊敬父母具体体现在多听父母的话,不与父母顶撞,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要顾及父母的感受。第三,孝谏。人总会犯错,父母也一样。当父母犯错时,子女应当采取恰当的方式向父母谏诤。孔子曾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说,子女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犯错误的地方,我们不能采取默许的态度,而要委婉地进行劝告。即使他们不听,也不要触犯他们,更不要怨恨他们。第四,扬名显亲。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光宗耀祖是儒家孝道的重要内容。孔子曾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告诉我们,每个子女都担负着光耀门楣的责任。第五,爱护自己,使亲无忧。孔子曾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子女都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保持健康的体魄,不要让父母担忧。

2.孝道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存在着封建文化、享乐文化、庸俗文化等多种消极文化,受此影响,少数大学生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尤其是孝道缺失严重。少数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追求庸俗,只关注金钱、物质、地位、享乐。少数大学生虚荣心极强,盲目攀比。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父母大吵大闹,甚至动手。更有少数大学生因为小小的困难或挫折而选择轻生,给父母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例1:少数大学生平时喜欢大吃大喝,不思进取,对学习不感兴趣,只顾吃、喝、玩、乐。这反映了当今少数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他们认为人生在世就是“吃、喝”二字,于是把大量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吃、喝、玩、乐上。他们抱着“及时行乐”的观念,整日浑浑噩噩,浪费了大好青春,辜负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

例2:一个女大学生强迫其母亲给自己买高档的电子产品,还振振有词地说:“不给我买,就让我丢脸去吧!”在这个女孩看来,母亲不满足自己的要求就是让自己丢脸。实际上反映了当今少数大学生总认为自己从父母身上取得的一切都是应当的。他们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盲目攀比,总是要求父母给自己买这、买那,从不考虑父母的经济能力。当父母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他们就会非常生气,埋怨父母没本事,有时甚至会对父母大打出手,这给父母增加了许多生活上的压力。

例3:一个女大学生因感情问题而选择轻生。近些年极少数大学生轻生事件屡见报端,引起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他们的轻生行为不仅说明了他们缺乏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而且给各自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一些大学生遇到学习、恋爱、人际关系、就业等问题而无法很好地解决时就轻率地选择了轻生。

二 孝道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研究

孝道教育属于人文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把孝道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多样的教育形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生命意识和节俭意识。

1.孝道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观点,是一定社会群体中的人们对各种现象比较系统的、综合的、稳定的观点和看法。它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一旦确立就比较稳定。价值观有正误之分,当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相一致时,该价值观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崇尚孝道是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中国传统孝道要求每个子女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光宗耀祖。对于大学生而言,践行孝道就是要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争取实现父母的期望。通过形式多样的孝道教育方式,可以引导大学生“行孝”,激发大学生励志图强,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孝道教育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

孔子在《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必须珍惜,不能损坏,否则就是不孝。当今,极少数大学生因为一点小挫折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种行为是不负责任的,是对生命的漠视,是对父母的极大不孝。通过孝道教育来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从而提高其生命意识。当大学生接受了孝道教育后,他们的感恩意识就会增强,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父母生养他们的艰辛,也就不会采取极端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3.孝道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

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中都存在着一些大学生盲目攀比的现象,追逐名牌,比吃、比喝、比穿,不顾及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给父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通过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可以引导他们更好地关爱父母、体谅父母,让他们明白父母挣的每一分钱都不容易,都付出了很大的艰辛,要谨慎合理地花父母给的每一分钱。孝道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盲目地攀比,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是不孝的行为,从而引导他们合理消费。

三 结束语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孝顺父母是古今人们倡导的为子之道、做人之本,也是现代社会对人们最基本的文明要求。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成长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能顺利完成。一个大学生只有充分领悟孝道的内涵,并积极践行孝道,人格才会更加健全,才会更加知恩图报,才会成为品德高尚、对国家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李丹主编.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读本・孝道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孝道;审美文化;现实关怀

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整个华夏民族,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人把孝视为立身之本,安国之基。“孝”字最初见于殷商卜辞。在甲骨文中,孝字的上部是个老人,弯腰弓背,而孝字的下部是个孩子,伸出双手,托着老人,作服侍状。《说文解字》对孝作了生动而准确的解释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就是在物质上奉养父母。由此可知,孝是一个具有审美文化属性的概念,它体现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和谐相处,符合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一、汉代孝道审美文化的历史演进

汉代孝道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孝道观念萌芽于父系氏族社会,伴随着父系制家庭的出现以及对父子关系的明确而产生。到了周代,封建制度确立,宗族制度随之产生,因此出现了五伦观念: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孝道观得以作为一种伦理观念正式形成。周朝统治者很注重孝道,主张在家孝顺父母,在朝廷忠于君王。《礼记.坊记》中载:“修宗庙,敬祀事,使民追孝也。”春秋战国时期,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关系确立起来,“父慈子孝,兄爱弟敬”遂成为一种无形的规则。百家争鸣带来了思想的革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建立了以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并将孝作为“仁”之本,对其进行大力宣扬。孔子十分重视母女之间的关系强调要尊重父母,孝敬父母,在父母跟前敬孝,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儒家经典《孝经》是孝文化的典范之作。到了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孝道文化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孝廉”成为汉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准则,为广大学子僻出一条入仕之道。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孝道的一个朝代,自汉惠帝以后的汉代皇以“孝”为谥号,如孝文帝,孝武帝等。《孝经》在汉代特别受人重视,孝道观在汉代大兴,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伦理道德。汉代孝道文化虽然从目的上来讲是一种政治手段,但它的内核却具有审美属性,它引导人们积极向善,有利于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它将百姓紧紧团结在统治者的身边,也体现出了汉代的大美气象。

二、汉代孝道审美文化的利弊

汉代孝道文化作为一种传统审美文化,它既有反映历史进步性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性的一面,所以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1.汉代孝道审美文化的利处

汉代孝道文化在定程度上可以引导人们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构建和谐社会等。这是它有利的一面。汉文帝是历史上非常贤明的皇帝,汉代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从他开始的。汉文帝不但治国有方,而且他还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他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并且坚持以仁孝治理天下。文帝平日里很忙,要处理各种事情,但即使这样,他都每天向母亲请安,一有空就陪伴在母亲左右。后来他的母亲病倒了,文帝请来最好的医生诊治。他常常在完成公务后,亲自去母亲寝宫,长时间的守护在母亲床前。看到母亲憔悴的面容,文帝更是食不甘味,夜不能眠。他亲自为母亲端水送药,一心想着让母亲尽快好起来。就这样,汉文帝身为一国之君,将母亲侍奉了整整三年,在三年时间里,他很少宽衣解带,生怕母亲突然呼唤时,不能在第一时间赶到母亲身边。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汉文帝还学习医学知识,所用汤药的药效、剂量,都牢记于心母亲每次服药前,文帝必会亲自先尝,才放心地端给母亲。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汉文帝的治国之道,宣扬他的仁义和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当中的第二孝。

2.汉代孝道审美文化的滞后性

汉代孝道文化虽然在加强个人修养,维护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它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汉代孝道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扭曲之势。汉代的孝文化片面的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而不提父母对子女的慈。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个性自由受到极大的限制,主动权被抹杀。他们夫妇情投意合,生活幸福,但焦母却全然不顾二人的感情,将没有任何过错的儿媳妇赶回娘家,无情的剥夺了两人的婚姻自由,而且为了传宗接代还要为儿子介绍东家贤女罗敷。刘兰芝的哥哥为了家族利益,不考虑兰芝的想法,就逼着兰芝嫁给太守之子。双方家长的专制行为最终酿成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殉情的惨剧。在文中,焦母有绝对的权力,可以任意对待儿媳,而儿媳却不能反抗。勤劳的兰芝被婆婆冠以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恶名。兰芝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也只能忍受被遣回家的悲剧命运。《孔雀东南飞》深刻的揭示了畸形婆媳关系的罪恶。

三、汉代孝道审美文化的现实关怀

反观汉代的孝道文化,从本质上说还是为了面向现在,面向未来。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经济与科技的渗透,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扩大,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它成了描述文化总体性的一个重要概念,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当代社会,它呈现出了一种五光十色,生动直观,视听兼备的艺术文化形态。在当代社会,它代表了一种五光十色,生动直观,视听兼备的艺术文化形态,具有感性化,形式化,消费性等特征,这不得不说是人类文化的一大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人们过于注重视听方面的,滋生了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对事物的判断力下降,致使孝道等传统文化的地位不断下降。子女对父母的重视程度大不如以前,于是出现了新时期的“孔雀东南飞”。子女长大后一个个都飞走了,剩下孤零零的父母守着空荡荡的家。更有甚者,子女不愿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对其拳脚相加,把父母扫地出门。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弘扬孝道势在必行。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推崇孝道的朝代,反观汉代孝道文化,就是为了批判性的继承它,建设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新孝道观。新的孝道观要注重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双方之间多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子女主动孝敬父母,赡养父母,父母尊重子女的个性自由,给子女一定的选择权。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子女犯错,父母当有意识的引导其改正错误,父母犯错,子女可以委婉的指出,提醒父母改变做法。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仅应该建立在礼数的基础上,更应建立在爱的基础上。

汉代孝道审美文化虽然有不合理的成分,但它所包含积极的、美的因子却一直影响着人们。孝道,成为了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批判性的继承汉代孝道文化有重要的意义。相信在正确的孝道观的指导下,《孔雀东南飞》的悲剧不会重演,父母无人赡养的惨状不会再出现,中国社会能够真正达到和谐。(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晏培玉.对于孝文化建设之难点“婆媳关系”的思考[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8~71.

[2]涂爱荣.中国孝道文化的历史追寻[J].学术论坛.2010,9,156~159.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第6篇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孝道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11-03

孝道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人们一谈到孝道,就认为那是封建腐朽的东西,从而持否定态度,以致它从我们的课本中消失了,从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了;孝道教育几乎被全盘抹杀,传统的“孝道”美德正渐渐地被遗忘,出现了严重的孝道缺失的道德危机。“百善孝为先”,“夫孝道,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人类最基本的伦理,被称为元道德,它是一切道德习惯最原始的来源,离开孝道谈道德是缘木求鱼,舍本就末,故应把孝道纳入到我们的德育体系中,学校德育应该补充孝道内容。

一、青少年孝道缺失的表现

孝道在发展,孝道的内容在不断扩大。孝道原本所涉及的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人伦关系,以“事父母”为核心;后来,其内涵不断延伸,外延不断扩展,逐渐融入了“兄友第恭,义行天下”,乃至于“居处不庄,非孝道也;朋友不信,非孝道也;战阵不勇,非孝道也。”以至达到了“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道也”的广泛境界。可见,传统孝道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几乎包括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伦理。依照孝道的内容,来观察当今青少年的行为举止,很多已经严重背离最基本传统孝道的要求,衍生了一系列道德问题。

(一)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

事亲是孝道最朴实的元认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对于父母的孝敬是人情的自然回报。孝道的本义就是指子女能善事父母,《说文解字》称:“孝道,善事父母者也。”事亲的内涵又是多层次的。

1.不养亲。“孝道有三,大孝道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可见,在“善事父母”里,最基本的又是养亲,即赡养父母,这是做子女的起码义务。当今物质条件的改善,对于青少年来说无须养亲,相反的是,如今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父母的包办,不但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报,而且产生了反作用。过惯了娇生惯养生活的独生子女,久而久之,已根本不懂物力维艰,饭之不易,养成了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依赖父母的坏习惯。空余时间,从不分担家务事,好与富裕家庭攀比,没钱就要,要不到就闹,有的还以不学习、离家出走、殴打父母来威胁,甚至还出现了弑母的惨剧。

2.不尊亲。所谓尊亲,即对父母的尊敬。如果说养亲是从物质上对父母的供养,那么尊亲则是从精神上对父母的孝敬,这也是人之为孝的明显标志。“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相对来说,精神的孝道显得更难得,更可贵。“养可能也,敬为难。”子夏问孝道,孔子也说:“色难。”如何尊敬父母,要做到“孝子之有深爱也,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曾子说过“孝道子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也就是说,子女要尊敬父母,必须做到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让父母身心愉悦,使父母心情快乐,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今天,不少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然而,子女却少有主动给父母长辈请安,嘘寒问暖,关心父母健康;更不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稍好点的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做事板着面孔;差一点的则逆反、抵触、顶嘴、较劲。父母为此身心憔悴,无计可施。

3.不顺亲。孝道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无违”,也就是顺亲,即按照父母的合理的意见办事,不违背父母的意愿,更不能忤逆父母。“孟懿子问孝道,子曰:‘无违。’”“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畜即顺的意思。但并不是说不论对错,都无条件的听从父母,对父母的失误,要适当的“谏亲”,以防陷父母于不义,不“谏亲”也属不孝。不过,“谏亲”也要和声细气,不能斥责或讽刺。时下,不少学生自以为上了中学了,知识比父母多了,便看不起父母,对父母所谓的“无知”不是悉心劝谏,而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倘若与父母意见不同,则更是蛮横地坚持己见,以自己的“特权”威逼父母让步,而很少与父母坦诚交流、民主协商。

(二)在校园生活中的表现

孝道的感情是可以迁移的,通常在家孝顺的孩子,在学校必然表现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顺可移于长,治可移于官。”孔子也说:“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当然,我们今天强调孝道,并不是为了防止“犯上作乱”,只是为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一个孩子,如果连对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赡养、不尊敬,还怎能去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呢?眼下,不少独生子女不仅缺乏感激他人之心,缺乏孝敬长者之心,还养成了强烈的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习惯。他们纪律松懈,学习慵懒,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更不知道尊敬师长,甚至目无尊长,出言不逊,对抗、辱骂、挖苦、讽刺师长。

与传统“孝道”紧密相关的是“悌”,所谓“悌”,就是兄弟姐妹,延伸至同辈、同学、同事,都要相互爱护,相互关照。做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当今,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享受的都是父母长辈的无私的爱,却很少懂得去主动关心别人。因而,与同学相处,不少孩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宽容和忍让,遇到小矛盾,不是自我批评,相互体谅,息事宁人,而是一味指责别人,甚至搬来家长或朋友,扩大事态,激化矛盾。部分学生缺乏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对集体的事漠不关心,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总之,缺乏孝道的孩子大部分表现为做事不努力,对物不爱惜,对人不感恩。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第7篇

7月13日,北大校长周其凤在家乡为老母亲祝九十大寿时,在众人面前向老母亲跪下。事后不久,最初是在浏阳的一个论坛里贴出,而后微博上就出现了许多现场照片,图中,周其凤跪在90岁老母膝前,母子相拥而泣,有媒体还披露了当时的详情。

或是因为周其凤是公众人物,或是“下跪”本身就充满噱头,本是一桩普通的“尽孝”之举,却在舆论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赞赏者多为这一幕母子情深而感动,认为:一位大学校长能为母亲生日下跪,那么他不仅是我们学术上的楷模,更是道德上的楷模。这一跪甚至已在当地传为美谈,很多家长都拿这件事来教育孩子要孝顺长辈。“百善孝为先”,是微博上评述此事件引用最多的“名言”。

批评者中,有人认为下跪充满封建思想,是极度私人化的事情,没有必要在公众场合大肆宣扬,怀疑这是“衣锦还乡”式的炫耀。更有论者直指周其凤在作秀,在“消费亲情”。

且不提消息来源如何,这件事本身就值得考量。道理很简单,在北大,周其凤是校长;而在母亲面前,他永远是儿子。为母亲拜寿是所有儿子的义务,至于拜寿采取什么形式,是子女的选择,只要不有违公众道德规范,就无可指摘。作为公众人物,北大校长应当接受监督。就其工作而言,批评也无可厚非,但批评者最好能分清公域私域。这私事本身无从指责,“拉郎配”般的言论略显莫名。

视线再回到“孝”的本身。其实孝道文化的内涵,在伴随中国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渐次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被称为古老的“东方文明”。

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诗经》中也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u)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从西周王朝开始,统治者主张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而自秦代后,历代朝廷也都注意从正面导向,官修正史中都立有《孝义传》,就是表彰孝子,让他们青史留名。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

孝道文化内涵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诗经;孝道观念;兴变

《诗经》是记录孝道观念的重要典籍,从中可以发现不少孝祖、祭祀等文献资料。然研究者多从卜辞、金文与典籍中追溯孝的源起,从儒家经典中明确儒家孝道,显有学者研究孝在这之间的嬗变。笔者拟以《诗经》中记载,试图对《诗经》中孝道观念的兴变作探讨,以揭示其在孝的整个演变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孝的源起综述

孝最早追溯于商代卜辞。但因西周前的史料甚少,资料有限且多以传说为主,考古发现的金文、铭文相关记载少而解读分歧多,固从第一手资料中尚难考定出孝道的起源。如李宝库在《一颗闪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中认为“孝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康学伟在《先秦孝道研究》指出孝产生于原始社会衰亡期;章太炎以“《孝经》皆取夏法”为论据,认为孝起源于夏朝;杨荣国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以“殷王小己死了,他儿子武丁曾为他守丧三年”为证,确认商代存在孝道;王常坤在《先秦儒家孝道研究》中同样认为孝产生于殷商时代;肖群忠从政治上的传子制度和尊祖敬宗的祭礼过程两方面来论证孝起源于周代。上述观点论据多不充分,难圆其说,如郑慧生在《商代‘孝’道质疑》中以商代卜辞中未发现有武丁守丧的记载及守丧之制线索等对杨荣国的观点提出质疑。虽定论难下,说法不一,但纵观各家之言,具有信史依据的孝道观念在西周前出现并滥觞于西周是多数研究者的共识。

二、《诗经》中的孝道观念

殷商时期,孝即是祭拜祖先,天、上帝与祖先崇拜交织,追孝、享孝是其主要内容和形式。西周末,国家衰败,生活困厄,出现疑天、怨天的社会思潮,天和上帝遂与祖先分离。王慎行在侯外庐氏研究了《诗》、《书》以及金文中的“德”字后得出“德以对天,孝以对祖”的基础上,得出周人德孝并称,德孝的相对统一是周人孝道观的重要特征。固西周孝道观具有两重涵义,即对父母先祖的孝以及对天和上帝的孝。

《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於天。……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克配上帝。”

《大雅·大明》:“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周颂·清庙》:“秉文之德。对越在天。”

《周颂·时迈》:“昊天其子之,……我求懿德。”

《周颂·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周颂·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示我显德行。”

以上例中“德”换做“孝”诠释,并无不顺,且德皆是对于“天”而言,孝是德的最初概念,而德是孝的真谛。对西周诸王而言,尊崇天命,郊祀上帝,报答黄天上帝,对上天行孝即称“德”,这就是“敬天”、“敬德”。《诗经》中不乏对王者孝行的颂扬:

《大雅·文王有声》:“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王后烝哉!”

《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周颂·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维予小子,夙夜敬止。於乎皇王,继序思不忘!”

以上分别是对文王继承先人遗志致孝思,武王永言孝思和成王永世尽孝的德行歌颂,西周将追继先祖遗志、完成父兄事业称为“追孝”,孝道观念遂在西周盛行。除君王外,另有赞美西周王室和贵族享孝先人,皆有孝子孝孙的:

《小雅·楚茨 》:“孝孙有庆,报以介福。……徂赉孝孙。苾芬孝祀。”

《大雅·既醉》:“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周颂·雍》:“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周颂· 载见》:“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

除此之外,从《诗经》中又可探知西周的孝增添了敬奉父母的涵义,已由祭祖追孝向善事父母过渡。既表现出了对父母的服从和敬养,又有苦于兵役不能赡养父母的忧伤与哀痛。如下所列:

《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唐风·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父母何食?”

《小雅·》: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小雅·斯干》:“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将仲子》中,虽有意仲子,却不敢同仲子相会,只是因为父母可畏。《蓼莪》是典型讴歌孝子的篇章,诗中写出儿辈由于兵役无法赡养、伺奉在世父母的悲叹,表现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而《斯干》又表明了周人已经对孝道观念有了深刻的认知,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简言之即是“父慈子孝”。

《大雅·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岂弟君子,四方为则。”

《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

《小雅·天保》:“吉蠲为饎,是用孝享。”

综上所列,周人在孝的对象上进行了延伸,除了郊祀上帝,祭享先人,还包括奉养父母,宗庙、大宗、朋友、兄弟和神明,对象广泛。而从孝的基本内涵来看,孝已然由最初的敬天发展到敬人,由祭天拜祖到奉养父母,这为孝的转型与定向发展起了决定作用,是最终确定的传统儒家孝道观念的基石。

三、结语

西周后,春秋战国是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先秦诸子对此深刻反省,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孝已从西周初的“追孝”、“孝养”发展到孔子所谓的精神上的“孝敬”;从“孝友”发展为儒家的“孝悌”;从“孝死”进而发展为“孝生”。无论是从对象还是形式,或是内涵上来讲,《诗经》中所反映西周的孝道观念,是中国传统孝道观念最终确立的重要转型和定向时期,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诗经译注》,周振甫,中华书局出版2002年版

[2]侯外庐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李宝库:《一颗闪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4]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五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5]王常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

[6]王慎行:《论西周孝道观的本质》,载《人文杂志》199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