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等教育的特点

中等教育的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中等教育的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等教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等教育结构 职业技术教育 改革 启示

目前,世界各国在全面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都把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中等教育结构是指中等教育阶段的各类学校教育之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其中主要是指中等普通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两者之间的组合比例关系。

一、国外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类型

目前,世界各国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分流”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指的是中等教育阶段分别设置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学生分别“流向”不同的“渠道”,分别接受普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

在美国,高级中学分设学术科、职业科和普通科,分别设置为准备升学的学术课程以及为就业或受中等及专门训练的职业课程。有些发展中国家从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就开始“分流”。在印度尼西亚,与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相并列,设置有职业技术初中和职业技术高中。职业技术初中招收小学毕业生,包括技术初中、商业初中、家政初中。职业技术高中招收普通初中和职业技术初中毕业生。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交叉”

有些国家,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分流”的基础上,普通教育学校进行一些职业教育,职业技术学校在侧重职业技术教育训练的同时要求完成普通教育,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交叉”,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韩国,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分别设置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初级中等教育阶段除普通初中外,也有商业初中等),普通高中设有职业培训(男生)和家政(女生),均为必修课。职业高中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包括普通高中的全部课程,自1986年起至今,进一步提高了职业高中的职业技术教学水平。

(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融合”

有些国家把普通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直至使两者一体化,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融合”。在瑞典,60年代中期以前就在中等教育阶段分设各自独立的普通高中、工业高中、商业高中和各种职业学校。1966年,决定调整为设置五种课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的高中和三种课制(社会科学、经济学、工业学)的两年制专科学校,保留职业训练学校。1968年,又决定将高中专科学校和职业训练学校加以合并,从1971年起设立综合制的高中(gymnasiaskola)。综合高中设置了两年、三年、四年等不同修业年限的理论性和职业技术课程,既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活生涯做准备,又为学生提供普通理论和实践教育,还为学生毕业后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做准备。从1988~1989学年开始,综合高中的两年制课程延长到三年,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比例得到扩大,但不会使两者之间产生任何矛盾。

有个别国家在初级中等教育阶段就开始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融合”。在坦桑尼亚,中等教育分为“普通水平中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和“高水平中学”(五年级和六年级)。普通水平中学课程实行多样化和职业化,分设农业、工业、工艺和家政共四种“技能侧重班”,每个学生入学时必须选定至少一种专业课程,通过毕业考试取得毕业证书,成绩优良者,可进入高级中学或技术中学和专业学校。

(四)普及义务教育后实行职业定向

普及义务教育之后实行职业定向教育,在于使学生为毕业后参加生产劳动和选择职业做好心理上和实际上的准备,并紧密结合社会用人部门的需要定向培养,解决学校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脱节的矛盾。

在南斯拉夫,中等定向教育为期四年,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各两年。实施定向教育初期,第一个阶段以讲授统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为主,同时开设技术生产原理和实际训练课程;第二阶段,以专业基础课、具体的专业课的实际训练为主。从1986年起,采取从第一学年开始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并进的做法。课程比例按两者成反比的方式安排。例如,第一学年普通教育占70%,职业教育占30%;以后普通教育时间逐年减少,逐步让位于职业技术教育。第四学年,职业技术教育增加为70%,普通教育则减少到只占30%。这样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对于今后熟练工人和半熟练工人来说,在他们完成初等学校课程后,可以立即选择具体的职业。

二、国内外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特点

当前世界各

国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所采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总的方面来看,各国的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1)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彼此渗透、互相结合,向统一方向发展(亦即人们所说的“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成为目前各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中呈现出的一种明显的动向和趋势。(2)中等教育结构的层次和类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采用种种不同的形式来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使得中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更趋于多样化。

笔者认为,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迥异,所确定的中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也不宜整齐划一,不可能也不应该来个“一刀切”。当然,具体到各个国家来说,总得有个“章程”。如何使中等教育合理、协调地向前发展,是我们乃至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中需要积极探索和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国外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因为我国的具体情况与其他国家不同,所以对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所采用的形式也不宜强求一律,更不应不问具体条件盲目地追求“向外看,齐步走”。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积极而又稳妥地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使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组合得当,保持一定的、恰当的比例关系,使各类中等教育合理、协调地向前发展。

(一)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多年来的中等教育重教强于重学,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单一和枯燥。久而久之,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成为储备知识的仓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与思维活动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同其他中等教育一样,也必须走出“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学生对未来知识、高新技能探索发展的误区,以人为本,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通过教育创新,建立创新教育机制,创造有利于个性成长、个性特色充分发挥的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向创新型、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规范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及培养标准,加快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办学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构建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在管理体制上要扩大中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性,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发展多样性的需要。同中等教育一样,职业技术教育同样也需要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与交流,进行双向沟通,及时获得国际方面新信息。同时还要以市场经济的观念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树立竞争、优化意识,把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放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思考,使之形成具有内涵的宽广性、内容的全程性、对象的全民性、层次和形式的多样性、体制的开放性和融通性、机制的灵活性的职业技术教育新意识。

 (二)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材内容的陈旧与单一及在较长时期的相对不变,对在这些专业出现的国际新动向、教学针对性思路转变较慢,诸多种状况已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谈不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要推动新世纪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就必须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形成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形成强调基础、精练专业技能、重视实践、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其次,要开发建设一批具有相关性或融合性的多科集一科的综合性或现代化的新型课程,拓宽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再次,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先进设备引入到各学科中去,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接轨国际经济将带来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大改组,社会对技术人才的专业、规格、类型等需要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市场经济具有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也是多层次的,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应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与调整专业结构,密切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加大传授学科知识和科技成果力度,彻底改变单一类型、单一规格、单一层次人才培养的局面,切实根据社会各界需求,为社会培养出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优秀实用型人才。

(三)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更需加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力度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及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是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这是因为:

第一,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在其发展中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办学设施匮乏、师资水平不高、实训手段落后、教育质量不高和学生就业困难等因素。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所强调的实践教学条件,如果完全靠学校是很难实现的,特别对那些根据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新开发的专业来说。由于办学经费的不足,在短时间内投资建设功能齐全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是不现实的,即便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建立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也可能存在与学生未来工作

的真实职业环境有一定差距的现象。而依托企业与之合作办学,即可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又可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问题;既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接触到生产一线正在使用的设备、采用的工艺,又改善和充实了学校的办学条件,降低了办学成本。

第二,通过产学合作、校企结合,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与企业合作进行专业设置,可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企业合作进行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制定,可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企业合作落实实习项目和实习基地,可保证专业技能的实践性;与企业合作进行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可保证师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应用的先进性;与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就业指导、顶岗实习和就业聘用工作,可保证中等职业教育的稳定性,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过程必须贴近社会需要和生产实际,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相结合,学校教育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相结合,教育科研和生产相结合,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才能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四)改革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国际化、全球化,主要标志是教师与学生的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对正在走向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来讲,在前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方法和手段,以适应频繁的国际交往、广泛的国际合作。同时,我国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还应加强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通过与企业、工厂、公司等单位合作,有效地把学校科研与企业密切联系起来,将学校的科学技术和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还可以通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习,吸取其他中等职业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等,有选择性地为我所用。这不仅对活跃青年教师的学术思想很有益处,而且还能有效地激活教师的创造意识与奋发向上的创造精神,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普通中等教育的不足。不论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交叉”,还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融合”,其目的均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则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国际靠近、接轨,就是使我国职业技术院校教育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和标准接轨,规范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培养标准,加快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办学和管理体制的创新,构建多样化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体系,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也可参考“普及义务教育后实行职业定向”的模式,坚持学历教育与职后培训并举,扩大职后培训的规模、层次、数量,以适应经济发展对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还要注意在发展中实现互补、互接、以我为主,将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化、民族化与地方性相结合,立足民族之根,凭借地方之水,汲取国际之养分,把我国中等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周济.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结合道路[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7).

[2]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司.国外教育情况专题[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

中等教育的特点范文第2篇

本文不拘泥于某一个国家和地区,而是力图从世界背景看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现状,并尽可能地依据具体数据来说明观点,从而鲜明地区别于我国很多学者在介绍外国私立教育时所常用的定性方法。

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希望为教育决策提供些许相关决策支持材料。1997年10月开始实施的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明确提出:“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机构作为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补充”。这句话既明确了国家政府对我国民办学校给予鼓励和支持的良好愿望,也对民办学校的“补充”功能作出了原则性的规范。然而,这里的“补充”是维持民办学校现有办学规模的补充,还是允许其适度发展的补充,尚无明确说明,只能等待《条例》的“实施细则”来作出规定。而本文可作为“实施细则”的一个小小的注脚,因为我国民办学校规模的预测和确定,不能完全忽视国外相关领域的实践、发展和经验。

本文数据全部取自于《世界教育报告》里的有效数据。所谓“有效数据”,就是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既有八十年代的数据,也有九十年代的数据。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一个时期的数据,则不在选择之列,因为无法作前后对比。在这一原则下,笔者选择了98个国家和地区的私立初等教育的数据和78个国家和地区的私立中等教育的数据。数据均为同一个指标,即私立学校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通过对这个比值的对比和分析,我们将得出几点结论,并将结论作浅近的定性分析。

二、98国私立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1)本表依据的是1980年至1992年间私立初等教育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值的变化情况,例如美国,1980年的比值为11%,而1992年的比值为10%,其变化特征为下降,尽管下降幅度很小。

(2)在98个国家和地区中,私立初等教育覆盖的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有所提高的国家和地区有53个,占54%;有所下降约有28个,占28.6%,而没有变化的有17个,占17.3%。

(3)表明:国外的私立初等教育,尽管在各国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但发展和上升的势头是明显的。

释读和分析:

(1)表明:私立初等教育规模在0~4%之间的有26个国家,占26.5%;在5~9%之间的有17个国家,占17.3%;在10~24%之间的有34个国家,占34.7%;在25~49%之间的有11个国家,占11.2%;在50%以上的国家有10个,占10.2%。

(2)比值在25%以内的国家有77个,占78.6%;在50%以内的国家共88个,占89.8%;

(3)由(1)和(2)可以得知,大多数国家的私立初等教育规模都在25%以内,因而只能是公立初等教育的某种补充。

三、78国私立中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1)依据的是1980年至1992年间私立中等教育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值的变化情况,例如比利时,1980年的比值为64%,1992年的比值为66%,其变化特征为增加或上升。

(2)在78个国家和地区中,私立中等教育覆盖的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有所提高的国家和地区有42个,占53.8%;有所下降的有31个,占37.9%;未发生变化的有5个,占6.4%。

(3)私立中等教育,就全球范围而言,上升势头是明显的。

(1)博茨瓦纳的私立中等教育增幅最大,上升了31个百分点;加篷的降幅最大,下降了26个百分点。

(2)增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的,有9个国家;降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的,有4个国家,升降幅度最大的国家,其升降幅度全部在5个百分点之上;如果与表2相比,则可发现私立中等教育的变化幅度大于私立初等教育。

(3)就地区分布而言,升降幅剧烈的国家和地区多位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发达国家基本不在此列。

(1)在比值排名前10位的国家中,除孟加拉国、斐济和毛里求斯以外,其它国家的比值均有上升。

(2)在比值排名倒数前10位的国家中,除斯里兰卡和希腊未发生变化外,其它国家的比值也都有所上升。

(3)从表7与表3的比较中可以发现:私立中等教育相比于私立初等教育,发展的势头更为明显一些,例如就比值排名第10位的数字而言,私立初等教育由1980年的55%下降到52%;而私立中等教育同期则由48%上升到62%。

(1)私立中等教育规模在0~4%之间的有7个国家,约占9%;在5~9%之间的,有14个国家,占17.9%;在10~24%之间的,有26个国家,占33.3%;在25~49%之间的,有19个国家,占24.4%;占50%以上的国家有12个,占15.4%。

(2)如表8所示,比值在50%以内的国家,占84.6%,而在其中,比值在5~49%之间的国家有40个,居三分之二多。

(3)如果按照10个百分点划段,那么则发现:10%以内的,有23个国家;11~20%之间的,有17个国家;在21~30%之间的,有12个国家;换言之,多数国家的私立中等教育规模在30%以下。

(4)可以发现:多数国家,私立中等教育的规模要大于私立初等教育的规模,因为私立初等教育规模在25%以上的国家,仅占21.4%;而私立中等教育规模超过25%的国家,约占40%。

四、结语

自1980年至1992年,私立初等教育规模有所下降的国家和地区有28个,占98国的28.6%,私立中等教育规模有所下降的国家和地区共31个,占78国的40%弱。由此我们可从反方向得出:世界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是明显的。私立中小学教育继战后初期的大发展而曾出现较为严重的下滑,那么为什么八十年代以来能够出现这种反弹呢?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增加教育服务的品种,扩大家长和学生的选择。而选择的背景,自然是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的反映,以及人们对公立教育信心的不断下降。因此,鼓励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成为不少国家的共识,这里的鼓励不是以牺牲公立教育为代价,而是尽可能的创造适度竞争的氛围,以带动公私立教育质量的共同提高。如果说传统上私立教育的发展往往是与宗教因素、个人行为相关更多的话,那么这个时期政府行为的日益凸现则是其突出的特点。

(1)智利的私立初等教育增幅最大,上升了20个百分点;格林纳达私立初等教育的降幅最大,下降了84个百分点。

(2)在变化最为剧烈的国家和地区中,增幅在7个百分点之上的有8个,降幅在7个百分点之上的仅有3个。

(3)增减幅在5个百分点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5个,占98国的15.3%,说明多数国家的增减幅在5个百分点之内,私立初等教育变化的相对平稳是明显的。

(4)就地区分布而言,增降幅较为剧烈的国家和地区多在非洲、拉丁洲和亚洲,很少出现在欧洲(东欧除外)和北美洲,说明这些地区的私立教育发展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不大可能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公私立初等教育的平衡已基本形成。

(1)本表的两组比值代表了两个极端,虽然就统计而言,它们都不在常态分布范围之里,但12年间未出现较大的起伏,也可能暗示出私立初等教育机构与其环境已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契合。

(2)这些国家的比值,无论是特殊的高,还是特别的低,绝大多数都有程度不同的上升,尽管上升的幅度多数在两个百分点之内。

中等教育的特点范文第3篇

五版之“G63 中等教育”类目的演变,研究了用于进一步复分的“专类复分表”变化?文章

中对“总论复分表”中与教育有关的“-4 教育与普及”的演变进行了比较分析?经过

不断修订的《中图法》之中等教育类目设置日趋成熟,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够及时增加反映

新科技和新主题的类目?

〔关键词〕《中图法》;中等教育

;类目演变;专类复分表;总论复分表

DOI:10.3969/j

.issn.1008-0821.2014.01.007

〔中图分类号〕G254.11;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1-0032-05

Analysis of Category Evolution o

f Secondary

Education in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

Li Yimei Wang Sai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

00,China)

〔Abstract〕”BZ〗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 is a large comprehensive taxonomy in curr

ent,which is widely used in China.A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category evol

ution of“the G63 secondary education”in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 from th

e first edition to the fifth edition were made at first.The changes of Special S

ubdivision Table were studied.After comparison and analyses of the evolution of

“-4 edu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of General Compound Table,it can be concl

uded that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Category Settings in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

ation after these revision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pplicable the categories of

new technology and new topics can be added time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

ty.

〔Key words〕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the secondary education;category evolution;special subdivision ta

ble;general compound table

中等教育是指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中等教育在整个

学校教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类中等学校,普通中学

为其中主要部分,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以及为国家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双

重任务?中等专业学校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1]

?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是我国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部大型综

合性分类法,不仅图书情报部门类分文献使用,而且在图书发行?各类数据库乃至互联网也

得到了应用?在《中图法》类目中,中等教育类目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能让读

者快速?准确地获取相关图书,依据《中图法》对中等教育图书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全面?

科学的分类是必要的?本文通过《中图法》从第一至第五版的不断修订来比较分析“中等教

育”类目的演变过程?

1 《中图法》及其中等教育类目

概述

《中图法》是以科学分类和知识分类为基础,并结合文献内容特点及其某些外表特征进行逻

辑划分和系统排列的类目表?《中图法》从1971年开始编制,1974年出版试用本,1975年第

一版,1980年第二版,1990年第三版,1999年第四版,2010年第五版?与《中国人民大学图

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国

档案分类法》等分类法相比,《中图法》更新及时,能反映新学科的发展?虽然《中图法》

编制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中图法》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分类法,

已成为当今我国图书馆?信息机构用来编目标引和检索的重要知识组织工具?经过四次修订

后的《中图法》第五版更具有实用性和时代特征,更能充分反映和体现信息组织?知识组织

?文献组织的工具性,更好地满足文献标引,信息?知识?文献检索的需求[2]?

《中图法》分为5个基本部类,22个基本大类?中等教育属于五大部类中的社会科学部类,2

2个基本大类中的“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而G大类是狭义的,包括新闻?广播?

出版?图书?博物?档案等文化事业,以及科学研究事业和教育?体育,即一般所说的文教

事业,概括为一个类组?“G4 教育”类目下设有“G61/79 各级教育?各类教育”,各级教

育首先根据阶段分为“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G62 初等教育”?“G63 中等教育”

?“G64 高等教育”等,然后再根据具体阶段依研究范围分[1]?中等教育类目“

G63 中等教育”在各级教育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 《中图法》第一版至第五版中

等教育类目演变

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知识?新主题不断出现,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图法

》不断修订,同时中等教育及相关类目也在不断变化?

2.1 第一至第五版之中等教育类目演变

自从1975年10月《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一版出版,历时35年,经历了4次改版,直到2

010年的第五版,中等教育的分类体系已成规模?中等教育类目变化见表1?

1990年,《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三版出版?和第二版相比,第三版在中等教育的教材

?教参的归类问题方面做了较大的改动[8]?为了增强细分度,增添了两个分别用

于教学法?教学参考书和教材?课本的专类复分表?

专类复分表的标记符号采用阿拉伯数字,自然科学各类的专类复分号前一律冠“0”,专类

复分表的两侧用竖线标记,以示醒目?《中图法》第三版至第五版中等教育类目之专类复分

表演变情况见表2?

3 《中图法》第一至第五版中等

教育类目演变分析

3.1 中等教育类目演变分析

通过表1中等教育类目演变情况可以看出,1975年第一版在教育总论之后采取了先按国家地

区分,再按各级各类教育列类的方式?但是,人们在使用《中图法》第一版的过程中已经发

现:把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材”?“课本”等都归纳在国家之下有明显的不

合理之处,结果是把具有共性的反映各级各类教育特点的教学用书均按国家地区分割开来,

表现在不同国家出版的同一学科的中小学教学用书无法集中在一起,不便利用[9]

?因此,在修订第二版时,着重对“G4教育”的分类体系进行修订?

1980年出版了《中图法》第二版?从第二版中等教育的分类体系类目变化可以看出,《中图

法》第二版已经改变了第一版中“教育”大类先按国家分的体系?同时,在《中图法》第二

版的使用说明中已经指出:本类所属的各项文化工作的序列原则,除“G8体育”类按体育运

动项目编列外,一般均首先序列理论与方法,最后序列各国事业概况[10]?从而

可以看出,第二版的分类方法较第一版更为科学?

在对中等教育的图书进行分类时,主要参考 “G633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和“G634 教

材?课本”类目?《中图法》第二版使用说明中已指出:对这一范围的图书分类时应注意:

G633除收各科教学法著作外,还收各科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参考资料以及考试复

纲?复习资料和试题汇编等;G634除收教科书外,还收结合教学大纲所写的补充教材,关于

学生课外读物?自学丛书?各科习题?题解等,虽然与教育有关,但也属于科学的普及读物

宜入有关各学科?各科竞赛试题亦各入其类[10],但这一规定在分类时不易掌握

,容易使得相同学科性质的图书分入不同性质的类目中,而同属于中等教育类目的相关图书

分入各学科类目,不便于集中摆放,不利于读者查找?

1977年9月恢复高考,第二版在类目“633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下增加了注释“高考

复纲,高考试题汇编入此”,这也正说明了《中图法》的修订与时俱进?

1990年,《中图法》第三版出版?为了增强细分度,在“G62 初等教育”类目下的“G623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和“G624 教材?课本?学生参考书”类目增添了两个分别用于

教学法?教学参考书和教材?课本的专类复分表?而“G633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依

据G623?G624下的专类复分表,而“G634 教材?课本?辅助教材”则仿分G633?

另外,第三版在“G633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下添加了注释:“职业高中基础课教学

法?教学参考书亦入此”?“专业课教学法?教学参考书各入其类”?这样使得该类目更具

准确性和科学性,使得在给有关职业高中基础课教学法?教学参考书方面的图书进行分类时

,这些图书有更明确的位置?

1999年3月,《中图法》第四版出版?由于《中图法》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及其规范化的要

求,从第四版起,《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全称改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不变

?

与前三版相比,第四版停用“G5 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并入与其含义等同的“G51 世界教

育事业”类;停用“G6 各级教育”与“G7 各类教育”类目,并入其上位类“G4 教育”?

2010年9月,《中图法》第五版正式出版?与第四版相比,第五版在中等教育类目下的类目

设置及专类复分表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增加了少量的复分标记,第五版使用手册指出:为增

强类目复分助记性?降低复分难度,对这些类下无直接复分仿分注释而通过指示性类目注释

出需复分的类目的类名后增加了复分标记[11]?通过以上类目可以看出:第五版

在各个学科类名右上角添加了圈码“⑨”,圈码“⑨”主要是指专类复分表?一般性问题或

仿分?这样就更突显了在类分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教材?课本?辅助教材时可以依照

专类复分表进行复分?说明《中图法》在中等教育类目的编制已经成熟,已经得到了大多数

人的认可?

3.2 专类复分表演变分析

从《中图法》第三版开始,在“G62 初等教育”类目下设立了两个专类复分表,这就较好地

解决了关于“教学参考书”的认识问题,从表2中可以看出“教学参考书”指的就是教师参

考书?教学辅导?指导读物?教师手册应入G623和G633,而学生用的学习资料,自学读物?

课外读物?习题?问题解答?考试试题与题解?学生手册入G624和G634[12]?与

第三版相比,《中图法》第四版的G623与G624下的专类复分表的某些类目进行了调整与归并

,使之一个用于教师用书的复分,另一个用于学生用书的复分,避免了两个复分表的交叉

[13],使分类人员在使用时不会产生分歧,从而更有利于读者查询相关图书,因而

,第五版的对G623和G624的两个专类复分表没有做任何修改?

由此,分类人员可以根据这两个专类复分表对中等教育的图书进行更详细,准确的归类?在

使用时应注意:专类复分表中的号码不能单独使用,必须要与主表中的有关类号结合使用,

应在主表的有关类号后先加“0”,再加专类复分表的号码?例如,《中学化学教材教法》

一书是针对中学化学老师编写的,并且是有关教学法方面的,因此,应入G633.8,如果再

细分的话,可按照专类复分表复分,所以,该书的分类号应该为:G633.802?

4 总论复分表中“-4 教育与

普及”的演变分析

《中图法》共有8个通用复分表,其中总论复分表列出了教育及普及的内容?主表中任何一

级类目均可使用它复分,复分时将有关号码加在主类号之后即可?

4.1 总论复分表中“-4 教育与普及”的演变

如果将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按学科分入有关各类时,可按照总论复分表下的“-4

教学与普及”类目进行复分?总论复分表编列出各学科门类均可遇到的共性区分内容,如理

论?方法?机构?教学?参考工具书等?复分号由标记符号短横“-”与数字组成?以下列

出了《中图法》从第一版到第五版总论复分表中“-4 教学与普及”的号码变化情况,

见表3?

表3 总论复分表中“-4 教育与普及”

4.2 总论复分表中“-4 教育与普及”演变分析

《中图法》复分表的修订一般仅局限于扩大类目外延?增加新类目?增加细分层次?增加注

释等,尽量保持某个复分子目号所表达的主题基本不变[13]?从《中图法》第一

至五版的总论复分表中“-4”变化表可以看出?

第一版和第二版总论复分表“-4”类名为“教学与普及”,类目及细分层次没有大的变

化?

1985年出版的第三版开始“-4”类名从“教学与普及”修改为“教育与普及”,类目主

题内容基本不变,只是教育比教学的概念范围有所扩大?除此之外,还增加了细分类目“

-40 教育组织?学校”,并将类名“生产实习”修改为“实习”,这种改变表明,教育教

学的实习范围有所扩大,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实习?

1999年出版的第四版与第三版相比,在总论复分表类目“-41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中

增加了“课程”,从而构成了新的类名,同时把类目“-42 教学方法?教学参考书”修

改为“-42 教学法?教学参考书”,“-44 习题?问题解答”修改为“-44 习

题?试题及题解”,“-45 实习”修改为“-45 教学实验?实习”,可以看出,随

着教育制度的改革,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变化,教育教学的要求更加具体

,也增加了教学实验的内容?

2010年出版的第五版与第四版相比,尽管G633中等教育类目内容变化不大,但是总论复分表

“-4”还是有一些变化的,类目“-43 教材” 修改为“-43 教材?课本”,

“-45 教学实验?实习”修改为“-45 教学实验?实习?实践”,同时增加类目“

-46 教学设备”和“-47 考核?评估?奖励”?从以上变化可以看出,增加了教育

教学的实践环节及教学设备的内容?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教学内容更加具体?

总之,经过不断修改的《中图法》总论复分表中“-4 教育与普及”类目,紧跟教育教

学改革的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更便于管理者类分及读者查询反映新科技?新主题的相关图书?

5 结 语

从1975年至今,《中图法》已经修订到了第五版?在《中图法》4次的修订过程中,中等教

育的类目也在发生着变化,整体来说《中图法》的修订比较及时,基本上保证了新颖性,适

应了社会的发展,也适应了知识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也会不

断地出现,中等教育类目的变化也会成为必然,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用户对分类法应用的需

要?

参考文献

[1]白国应.关于教育文献分类的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02,15(

2):30-38,50.

[2]卜书庆.网络环境下《中图法》发展及第五版述要[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

37(3):92-99.

[3]《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M].北京:科学技术

文献出版社,1975.

[4]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M].第2版.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0.

[5]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M].第3版.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6]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M].第4版.北京:北京图书

馆出版社,1999.

[7]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M].第5版.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8]徐云先.《中图法》第三版关于“教材?教参”归类问题[J].楚雄师专学报,19

91,(2):78-83.

[9]刘大有.谈《中图法》的教学用书分类[J].图书馆学研究,1992,(3):40-45

,99.

[10]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使用说明[M].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11]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

使用手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12]王文杰.教育类教材?教学参考书分类探讨[J].晋图学刊,1995,(1):39-

40,51.

中等教育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等教育短跑教学

前言

在中等教育学校中很多学生都对短跑的了解较为浅显,在练习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每个动作,完成的动作规范性欠佳,有些学生认为动作练习没有必要,只要简单的跑步就可以,这些误区的存在导致短跑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科学的短跑动作是大量运动员以及专家长期总结、实践的结果,具有科学性、有效性,能够让短跑运动变得更加轻松自如。在短跑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之后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的短跑能力得到提升。

1、学生体能特征分析

对于中等教育院校学生来说,其身体仍然处于成长期间,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候对学生的体能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学生的体能特征是教学的基础,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能特征才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提高短跑速度的同时不发生身体损伤。

1.1、客观评价学生

短跑项目与其他田径项目有一定区别,短跑项目的刺激性非常显著,通常在毫秒之间就能够分出胜负。为了让学生的短跑速度得到提升,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起科学、客观的评价系统,对学生的综合体能进行评判,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让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1.2、开展专项训练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展开具有针对性的短跑训练,这就需要对训练方式进行科学的选择,实现长效性的短跑训练,提升学生短跑能力,让教学活动具有良好的有效性。

1.3、制定系统性的教学体系

对于中等院校的学生来说,展开短跑训练能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所以,从体育教师的角度出发,要将短跑训练作为长期训练计划,制定有机的教学整体,在长期的训练中实现预期的训练目标。在训练学生时,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完善训练安排,让每名学生都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要在训练中对短跑相关因素加以考虑,让学生的短跑技能不断提升。

2、体能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2.1、个性原则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制定学生的体能训练时要对学生的个性予以尊重,结合短跑项目的运动特点,制定符合的训练方法,让学生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自身存在的不利因素得到弥补。通过短跑项目训练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为每名学生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2.2、循序渐进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短跑训练时教师需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使用的训练动作由易到难,训练时间也应当逐渐延长,让学生适应短跑训练的强度,防止出现身体损伤。教师只有对训练强度以及训练方式加以控制,才能够让学生的短跑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3、整体性原则

对于短跑教学来说需要具有整体性,如果在训练中完全针对学生的某项素质进行提升,就会导致学生的短跑能力得不到增强,单一的运动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运动能力出现偏差。如果忽略整体性展开短跑训练就会导致学生的机体受到损伤,阻碍学生健康成长。所以,要想让学生的综合运动能力得到强化,就需要重视学生运动能力的协调发展,进而带动短跑能力的提升。

2.4、专项化原则

教师在展开短跑训练时,重视整体性的基础上还需要让训练内容趋于专项化,从训练中突出短跑的特性,这就要与专项化原则相符合。从短跑的发力特点出发,制定有效的训练方法,对短跑训练进行合理规划。教师在强化学生短跑技术时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让体能训练变得更加专业化。

2.5、反馈性原则

在进行短跑教学时,体育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信息,如果对体能信息更新不及时会导致教师的分析工作开展受阻,体能训练系统的能效无法得到提升。所以,在提高学生短跑能力时要建立体能信息反馈机制,对学生的实时体能进行全方位分析,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短跑教学的新理念

3.1、重视送髋练习

对于学生的短跑训练来说,要对学生的送髋练习加以重视,包括小步跑、高抬腿跑以及后蹬跑。通过小步跑的练习需要让学生学会腿在着地以及蹬地时的技术,在完成这一动作时需要放松膝关节,脚掌主动踩地缓冲后进行蹬伸,让身体重心向前移动。在练习高抬腿跑时,要感受蹬伸时的关节受力、发力情况,要对摆动腿侧骨盆进行最大限度上提。当大腿抬高一定高度才能够让腿部向前摆动,增加每步的长度。在进行后蹬跑时,要对送髋技术进行仔细感受,需要支撑腿在完成蹬伸动作的同时,让腿向前移动,通过髋部的力量带动腿部运动,膝关节先做出向前运动的动作。学生在跑步过程中每步的长短,身体向前移动的速度都离不开后蹬作用,同时还需要发挥出身体协调能力。

3.2、将速度作为训练核心

短跑对运动员的速度以及力量都有很高要求,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静止状态向高速状态的转变难度非常大。所以,对于中等教育学校中的短跑教学来说,需要将节奏、速度作为主要训练内容,让学生的绝对速度得到发展。在训练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加速高抬腿跑、减少步幅间隔跑以及小步跑等。

3.3、展开力量训练

要想让速度得到提升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力量作为支撑,对于很多世界级的短跑运动员来说力量训练都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基础所在,他们能够有效的将力量与速度进行完美融合,将力量优势转化为速度优势。我国在短跑运动上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由于我国短跑运动员在力量训练上存在不足,没有展开有效的专项力量训练。这就需要在对学生进行短跑教学时候重视力量训练,增加髋关节伸肌以及踝关节相关肌群的训练,增加最大力量。

3.4、重视心理素质提升

在短跑运动发展到如今程度,比赛的紧张程度不同以往,参加短跑项目的运动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激增。所以,中等教育院校在进行短跑训练时候不能忽略对学生的心理培养,让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体育态度,面对比赛有良好的心态,保证能力的稳定发挥。首先,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在短跑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短跑活动的兴趣,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参加比赛时候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教师还应当带领学生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训练,让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进而让学生增强参加比赛的自信心。其次,培养学生的稳定性。在短跑比赛中需要运动员能够稳定发挥自身能力,这就需要通过训练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让完成的动作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在比赛中能够有效的进行自我情绪调节。当学生在参加比赛时候所处环境非常不利,就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自我调节,让自己最佳的水平能够发挥出来,只有稳定的发挥才能够在比赛中取得胜利。

4、提高中等学校短跑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4.1、理论联系实际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都执着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以重视,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非常低,与学生的发展相背离。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加以考虑,在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将其应用在短跑项目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对短跑充满兴趣。长期的重复性训练难免会让学生生出厌烦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活动的方式进行调剂,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中。此外,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行强化,对相关的新兴理论知识加以了解,帮助学生加深对短跑项目的认识,并通过实践明白短跑训练的意义所在。中等教育学校的学生身体仍然处于发育阶段,体育锻炼对于学生身体的成长有积极作用,作为体育教师应当在提升短跑教学有效性的同时重视学生生长发育,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4.2、让学生学会放松

在短跑运动中放松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放松能够让学生的身体处于更加协调的状态。合理的放松能够让学生避免出现身体上的损伤,还能够让短跑能力得到提升。有教师针对放松的影响进行实验,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组直接做短跑练习,一组在跑前作必要放松。教师在对两组学生都进行一段时间训练后,得到的数据非常明显,做放松的小组短跑成绩提升了5%,而没有进行放松的小组仅为1.8%。通过实验表明,放松训练对于学生短跑能力的提升有明显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放松训练时候需要从身体以及心理两个层面展开,教会学生基本的身体柔韧性练习方式,让学生的肌肉能够得到放松。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短跑放松能力可以通过两个动作的学习来实现,耸肩与沉肩就是引导学生放松的有效手段,两者同步练习能够让学生知道肌肉处于放松状态的感觉。

4.3、完善短跑训练方法

在短跑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重视训练方法的多元化,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完成训练。短跑项目与其他田径项目相比较为枯燥乏味,这就使得学生坚持训练的难度增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各类不利因素都考虑其中,让学生能够对短跑训练充满兴趣,持之以恒的进行短跑练习。很多学生对篮球、排球、足球一类的运动都有极大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球类运动展开短跑训练。球类运动大多需要学生具有爆发力,这与短跑的要求具有一致性,因此,让学生练习短跑爆发力的时候可以告知学生该训练对于球类技能提升的意义,让学生明白短跑训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短跑训练中。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需要对下列几点加以重视: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客观因素以及教学规律加以尊重。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需要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让学生的能力得到科学合理的发展。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短跑的相关技术,保证学生练习动作的准确性,包括摆臂动作以及腿部动作,之后让学生在球类竞技中将学习的动作加以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其次,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训练。有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强,具有较大力量,但是身体协调能力略显不足,而有些学生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力量却稍显欠缺。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训练,让学生具有更强的短跑技能。此外,教师还应当对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加以弥补,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让短跑教学真正适合学生的体能发展。

5、结束语

中等教育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原;患者;用药依从性

红原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对生活在这里的人群的生理、心理等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其用药依从性。本文就对红原县378名患者用药不依从性及其原因、针对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的药学服务及其内容、药师在提高用药依从性的作用等问题,结合查阅文献进行阐述和分析.旨在了解高原患者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地用药,并为高原患者提高用药依从性提供科学依据,最终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原始资料为2009年1月至12月我院就诊患者的378份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就诊类别、所患疾病种类、药品了解程度(见表1)、用药依从情况(见表2)、用药不依从情况(见表3)、用药不依从导致的后果(见表4)及提高用药依从性方法(见表6)等。然后分别进行列表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378份问卷调查中,门诊患者172例,住院患者206例;女:男=134:244,平均年龄42.17岁。被调查的对象主要分布的情况为邛溪镇及麦洼乡85人(62.0%);患者以牧民占绝大多数275人(72.8%),患者文化程度主要是中等教育程度以下299人(79.10%),现将378份问卷按患者的文化程度分为大专以上、中等教育程度、文盲3组。患者所患的疾病主要有高原病157例(41.5%),心脑血管病106例(28.0%),呼吸道疾病65(17.2%),日光性皮炎33(8.7%),大骨节病17(4.5%)。

表1 378名患者对药品知识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

依从性分类 大 中等教育程度 文盲 小计

了解药品知识 9(2.3%) 3(0.8%) 0(0%) 3.10%

不太了解

药品知识 36(9.5%) 23(6.1%) 15(4.0%) 19.60%

不了解药品

知识 34(9.0%) 76(20.1) 182.(48.1%) 77.30%

表2 378名患者用药依从性调查结果

程度 大 中等教育程度 文盲 小计专以上

完全依从 28(7.4%) 17(4.5%) 46(12.2%) 24.10%

部分依从 42(11.1%) 46(12.2%) 89(23.5%) 46.80%

完全不依从 9(2.3%) 39(10.3%) 62(16.4%) 29%

表3 378名患者用药不依从性调查结果

大 没有配方取药 服药剂量错误 服药时间错误 漏用或多服 过早停止服药

大 31(39.2%) 13(16.5%) 21(26.7%) 16(20.3%) 8(10.1%

中等教育程度 46(45.1%) 34(33.3%) 13(12.7) 13(12.7%) 2(2.0%)

文盲197名 25(12.7%) 61(31.0%) 97(49.2%) 24(12.2%) 13(6.7%)

小计278名 67.00% 80.80% 88.60%

表4 5378名用药不依从性产生的后果

大专以上 中等教育程度 文盲

造成疾病治疗失败 58(15.8%) 88(23.3%) 144(38.1%)

造成自身的中毒危险 16(4.4%) 8(2.1%) 19(5.0%)

干扰新药的临床试验 5(1.4%) 6(1.6%) 34(9.0%)

表5 378名患者用药不依从性的原因调查结果

语言障碍 生活无

规律 用药方案复杂 经济承受能力不足 不清楚用法用量 药物不良反应 医务人员服务 患者以为自己病情好转 药物剂型不合适,色味差 受社会不良广告宣传影响 擅自改服所谓的编方或秘方

大专以上(n=97,%) 0(0) 9(11.4) 23(29.1) 18(22.8) 3(3.7) 36(45.6) 12(15.2) 26(32.9) 22(27.8) 14(17.7) 9(11.4)

中等教育(n=288,%) 173(60.1) 102(35.4) 78(27.1) 129(44.8) 81(28.1) 151(52.4) 58(20.1) 61(21.2) 45(15.6) 56(19.1) 49(17.0)

文盲(n=197,%) 185(93.9) 172(87.3) 83(42.1) 98(49.7) 103(52.3) 91(46.2) 43(21.8) 56(28.4) 16(8.1) 12(6.1) 85(43.1)

表6 提高用药依从性的方法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简化治疗方案 加强用药指导 错开用剂型、剂量 加强患者健康教育 降低药费

大专以上79人 79(100%) 68 (86.1%) 45(57.0) 8(10.1) 52(65.8) 49(62.0)

中学以下102人 84(82.4%) 51(50) 91(89.2) 43(42.2) 86(84.3) 76(74.5)

文盲197人 91(46.2) 41(20.8) 182(92.3) 156(79.2) 175(88.8) 182(92.4)

3 讨论

本次调查对象是地处高原的红原县藏族患者,其中以牧民占绝大多数275人(72.8%),文化程度主要是中等教育程度以下

299人(79.10%),高原病是危害藏族患者的头号疾病,这是处于高原特定环境下的常见病、多发病。多数藏族患者对所服药品知识不太了解,从表1可以看出文盲患者不太了解药品知识程度最高,从表2可以看出文盲藏族患者用药不依从性比例较大。因此,医务工作者平常要多学当地藏语,这样有利于加强医患语言沟通,药学工作者在调配药品的过程中多用藏语给患者明确交代药品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让大多数患者正确了解药品知识,才能使患者自觉服药,提高其用药依从性。

调查对象中藏族患者用药不依从人数为287人(75.8%),其不依从方式主要有没有配方取药、服药时间错误、服药剂量错误。这表明大多数患者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而选择用药不依从,调查显示,藏族患者选择不依从的主要原因是语言障碍、生活不规律、经济承受能力,用药方案复杂等。这可能与大多患者都是牧民,文化程度低,藏汉语言沟通存在难度,以及红原卫生知识普及程度差有关。,因此,藏族患者应采取不同的咨询内容。对藏族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嘱咐其养成规律的生活,克服恐惧心理,避免使用昂贵药。尽量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详细说明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4 结论

针对藏族患者用药不依从性的特点,广大医务工作者应拓宽医学及医学心理学知识,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患者的信任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医务工作者要做到用药简单、方便、疗效好,使患者乐于接受,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普及用药知识,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达到最佳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永乐.药物治疗的依从性[J].国外医药,抗茵素分册,1997,18(2):159―161

[2] 李东,孙业红,朱永泉.病人的依从性与老年化的关系[J].中国药业,2000,9(10):61

[3] 齐晓涟,王育琴.老年不同人群用药依从性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2):141

中等教育的特点范文第6篇

摘 要 我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不仅关系到运动员自身的发展,而且与我们当前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从文化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着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对各个阶段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提高起到作用。

关键词 运动员 文化教育体系 阶段

迎着第30届伦敦奥运会的来临,引起全世界对竞技体育的关注,隐藏在背后的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却处在跛足地位。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运动员学历偏低,文化水平较差,不同教育阶段都普遍存在问题。

一、不同阶段运动员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阶段

1.过早脱离教育大环境

我国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训练低龄化现象非常严重,使得运动员小学5-6年级就离开了全日制学校,投入到运动队集训中。这种运动员文化教育过早的脱离教育大环境,使得这些运动员九年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根本完成不了《义务教育法》里面规定的教学任务。

2.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运动队领导只关心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运动员文化素质的高低与各级领导、管理人员和教练员的切身利益无关,对文化学习置之不理。运动员自身意识不到文化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对文化教育学习普遍缺乏自我约束力。

(二)中等教育阶段

1.文化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缺失

中等教育阶段一般是大龄项目,从事这一项目的运动员从小脱离正规的小学教育,中学阶段跟不上,上课听不懂,形成恶性循环,文化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学训矛盾更加突出

进入中等教育阶段之后,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参加比赛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训练的强度也就会越来越大,相应的学习时间就会减少,学训矛盾就会更加的突出。

(三)高等教育阶段

1.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用人需求

相当部分高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呈现有形式、无内容,有内容、无效果的现象。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课程开设不完善、教材内容陈旧等问题,与社会需求相脱钩。

2.高校专业设置有限,运动员择校余地小

目前,我国设有体育类专业的高校并不多,尤其在一些综合类高校中,几乎没有运动员可以学习的专业,部分项目优秀运动员到普通高校就读的机会微乎其微。

3.高等院校办学目标不明确

有很多的高校召来的现役运动员主要是为本校打比赛,根本不会理会他们的文化教育。造成了在高校跟在训练队没有区别,没有解决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根本问题。

二、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提高对策

(一)基础教育阶段

加强法制化建设,把运动员的九年义务教育真正纳入运动员正常工作中并使之法制化,做硬性规定。参赛资格与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相挂钩,这会对运动员本身的自觉性学习形成一种督促的作用,也将会对教练员形成一种压力,使得两者都会加强对文化教育学习的重视。

要使运动员本身、领队、教练员等相关人员意识到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对教练员来说,要把运动员文化教育成绩与教练员的直接利益挂钩,以使所有教练员都认识到文化教育是训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运动员本身,应多进行思想教育,给他们讲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像邹春兰这样的真实的故事。

(二)中等教育阶段

教学形式的积极变革和创新。在运动员进入高中学习之前,应该视情况采取分组教学、个别教学、一对一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于经常外出比赛和训练的运动员,采用“送教上门”的形式,进行“课堂、随队、网络”教学三结合措施,从而才能保证文化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教学内容上,完善课程设置和教材。大运动量训练后保证学习好基础知识的情况下,适量的减少相互重复性难度性大的学习内容。

在教学时间上,针对运动员每年比赛季节和文化学习时间的特点,对运动员文化教育授课时间实行“三学期制”。这能尽可能保证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巧妙的解决学训矛盾之间的关系。

(三)高等教育阶段

地方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引导退役运动员,提高他们的文化教育意识,使他们能够更加自觉的进入学校再深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适度扩大体育类专业课程设置,使运动员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优秀运动员各有自己的特点、长处和对未来的规划,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专业可选择。

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更加完善,进一步打破四年毕业的时间期限,给运动员大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高质量地完成学业。

三、小结

运动员无论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中国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与训练之间的矛盾一直很突出,但几乎所有人都把运动训练作为首选,但是运动员文化教育在我国的体育事业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只有真正的做到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职责分工,但又互相促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参考文献:

中等教育的特点范文第7篇

    高中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其功能当然是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当大部分高中毕业生不能上大学而必须走向社会时,高中教育的这种功能应该是首要的,而且,这种功能的实现形式也常常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当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都能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时,高中教育的这种功能仍然是必要的,但它的具体实现形式与内容却必须有所变化。根据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这种变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即是加强与大学的衔接,增加课程与教学的选择性、学术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或者说,这种背景中的高中阶段教育应该在培养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为能够上大学的年轻人作好接受高等教育的准备,进而成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变化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间断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规律,也是符合高中阶段教育实际的。

    高中教育的这种变化及其定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必须适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也是学制的基础。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儿童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矛盾统一。就间断性而言,指的是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不同阶段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矛盾、任务与特点。由此,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方式与内容也是不同的。例如,学前教育由于儿童的认知结构尚未分化,其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只能是游戏。而国外的某些国家甚至根据儿童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规定在某一年龄段之前必须根据学生的本性进行教学。这也是教育学中所谓“成熟原则”与“适应原则”的主要内容,即根据儿童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别以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成熟程度与适应社会的要求为基础,选择与安排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从理论上讲,这种间断性也是学制体系的重要根据,目前所谓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于大学的年龄与体制安排,都应该是根据儿童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这种间断性特征决定的。从这个角度说,高中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应该符合中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应该有它自己独立的功能与价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样,连续性也是儿童与青少年成长及其教育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连续性指的是,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种连续性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过程是一个整体,应该具有一种整体的教育观念与制度安排,各个阶段的教育应该服从这种整体性。其二,儿童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教育的不同阶段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或衔接的,而不能是隔离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在他晚年的力作《经验与教育》中,修正了自己早期进步主义的缺陷,把连续性作为教育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从现实的角度看,教育的这种连续性要求教育的每个阶段,包括学前、小学、初中、高中与大学之间,都应该充分考虑上下和彼此之间的过渡与衔接。按照杜威的观点,如果教育的不同阶段与不同部分之间缺乏这样的过渡或衔接,则属于彼此之间的“隔离”,而这种教育的“隔离”,则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他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恳请大家“注意到学校制度各个部分的隔离现象,注意到在教育目的上缺乏统一性”。他自己绘制了一张学制图,说明学校制度本身的彼此隔离,并且说道:“我不想指出,过去存在于学制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的隔离、分离现在仍然存在。然而必须承认,迄今为止,它们从来也没有结合成为一个完全的整体。教育管理方面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将这些不同的部分统一起来。”用一位中学校长的话说,不考虑这样的衔接,不仅是教育的浪费,而且是学生生命的浪费。从高等教育的角度讲,这种“衔接”和“准备”,不仅要求高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且希望能够改变目前高中教育中分科教育以及各种应试教育的现象,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的要求。

    高中教育的这种定位及其变化,也是符合高中阶段教育现实的。实际上,高中阶段的教育一直在努力实践着这种连续性。所谓高中阶段教育形态的多样性,以及所谓综合高中的改革等,都是在保持其独立性的同时,力求实现与不同方面的衔接与连续性,包括为高中学生毕业以后走向社会、走向职场以及走向大学作准备。显然,在70%以上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够上大学的现代教育体系中,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连续性及其衔接,已经成为高中教育阶段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这种连续性和衔接中最主要的取向。这种以学生发展需要为根据与目的的改革,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以人为本”原则的体现。还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定位不仅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多样化,而且其本身也为高中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非常广泛的基础。因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纲要》语),高中阶段的教育,特别是其教育内容与要求,不能像作为义务教育的初中那样,具有同一性和强制性,而是必须尊重在身心发展方面已经越来越分化的高中学生的选择和自主性,尊重他们未来发展取向的多样性。而这样的选择性、学术性与多样性的学习与教育,既为高中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高中阶段教育的这种定位及其变化,正是反映和体现了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一方面,这种定位及其变化并不会改变高中阶段 教育的基本性质,也能够继续保持其体制、层次与管理方面的稳定性。尽管按照这种定位,部分高中学校,特别是发达省区和城市的高中学校,以及部分优秀高中学校,应该作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过渡与衔接,为高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作好准备,但它仍然属于中等教育的范畴。这意味着,高中阶段教育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和系统,并不会因此失去其自身的价值而从属于高等教育。另一方面,这种定位及其变化又突出和强调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开放性与发展的特征,反映和体现了相当部分的高中阶段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联系与衔接。虽然它在整体上仍然属于中等教育,但它已经开始具有了若干高等教育的特征,成为了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十分关键的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中等教育的特点范文第8篇

中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双重任务。中等教育偏重理论的应用,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及技术的掌握,因而中等院校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应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专业设置情况及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而确定。

1.遵循中等院校图书馆的藏书规律。中等院校图书馆的任务、性质决定了图书馆藏书建设特点及其藏书结构。中等院校图书馆应依据本校专业设置特点、学科发展方向、科研项目需求,选择收藏相应的文献,这是所有中等院校图书馆应遵循的普遍规律。

2.充分体现中等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特点。中等专业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管理、艺术、师范人才的专门教育。中等专业学校在一定的文化程度(初、高中)的基础上,进行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等院校图书馆收藏文献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一是基础性文献,既满足初、高中中专学生对基础课学习所需的教材、课本、辅助教材、教学参考书等;二是专业性文献,既收藏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所必需的专业文献资料,以形成有具体学科特点的藏书体系;三是有关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及边缘学科的资料。中等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等院校图书馆藏的基础性特点、专业性特点、对口性特点。

3.突出本校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具体需要。中等院校图书馆对本校所设专业的文献要重点收藏,为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要尽可能去收藏有关“三基”的文献,且要全面收藏各专业范围内各学派专著及评论、人物传记、期刊及各种工具书,满足师生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另外,中等院校由于学校专业特点及办学水平不同,图书馆收藏文献不能强求一律。各馆应根据本校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学科、学术层次、语种及载体文献,组织合理的藏书结构。再者,各校的重点学科及其所占比例不同,其具体学科和文献学术水平及文献收藏完整度要素必然有所不同,应各自形成各馆独具特色的藏书结构。

二、中等院校图书馆藏书结构优化分析

藏书结构是图书馆贮藏文献的总结构。由于馆藏是由多个要素组成,藏书的总结构则由多个要素子结构组成,藏书结构的子结构有文种结构、载体结构、书刊结构、学科结构等级结构及文献收藏完整度等,藏书总结构呈多维结构。

1.文种结构。以中文为主,辅以外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l展,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与国际交流频繁,必然需要大批熟练掌握外语应用能力的各种专门人才。国家教委明确要求: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外语课,各类中等专业学校也十分重视外语教学,因而中等院校图书馆相应要收藏一定数量的外语文献,如:英、日、俄、朝鲜等语种文献。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是在教学上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图书馆收藏的外文文献就要相应地通俗易懂,考虑到中等院校学生的外语基础水平。为了满足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要求,图书馆还要较完整地收藏有关学科和课题的外文文献。

2.书刊结构。以图书为主,其次期刊。在具体工作中,应该着重从能够代表某学科领域较高的科技水平、学术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及情报密度较大、利用率高、出版寿命长、稳定性强、有一定知名度的书刊资料角度出发进行收藏。特别是期刊内容新颖,报道信息快,深受师生的欢迎。究竟重点收藏哪些期刊,则由本校的需求所决定。由于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他们对文化生活类的文献阅读需求较高,因而必须收藏一定数量的课余读物.根据中等院校学生的特点,必须突出如下几个方面内容:(1)结合树立牢固专业思想的教育,多藏些适合青年特点的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及国情教育的思想性刊物;(2)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应尽量多藏各种普及读物。(3)为提高师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多收藏较高学术水平和利用价值的专业性期刊,对本校重点学科的期刊要重点收藏,并较完整地收藏信息型刊物,以供了解科技动态。各馆收藏刊物的程度,以满足本馆读者的80%需求和条件允许为准。

3.载体结构。以印刷型载体形态为主。由于各校图书馆的任务和办观条件有差异,对现代载体文献的要求有所不同。随着中等院校办学档次的不断提高,国家级重点学校和省部级重点学校的相继出现,各馆应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起码要藏有较完整的外语学习磁带,并备有一定的声像文献。条件较好的馆也应配有缩微资料、光盘等缩微型和视听型载体文献。

4.学科结构。以专业学科为主。根据中等院校图书馆藏书对口性特点,中等院校图书馆应完整地收藏本校所开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这是中等院校馆藏书的主体。对专业文献要求学术层次要深,对其他学科可以是简明介绍性的文献。本校重点学科或专题文献力争达到较完整级,而且其相关、边缘及交叉学科文献也应适当收藏。

5.等级结构。文献的学术水平与潜在价值、读者学术文化水平及用途,决定文献收藏的目的。不同收藏目的的文献便形成馆藏的层次结构。藏书的等级一般可划分为研究级、学习级、及消闲级三大层次。现阶段由于中等院校多层次办学,学生的知识层次不同,相应的图书馆藏书等级结构也应不同。中等院校图书馆的馆藏可有教学研究级、部分专科生学习级、普通中等院校学生学习级及课余级,可谓四级结构。不同类型(或级别)的中等院校图书馆的藏书登记结构状况可有差异。总之,要以较完整地收藏普通中等院校学生学习级文献为主,适当藏有专科生学习级文献,少量收藏研究级文献以满足教师教学科研的要求。为培养既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又较强操作技能的应用型、技艺型专门人才,课余级文献与期刊一样,要突出收藏思想政治教育、拓宽知识面及培养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文献,力求达到较丰富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