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汽车制造发展现状

汽车制造发展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汽车制造发展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汽车制造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通过10余年的宣传和推广,Telematics在发达国家市场已经度过了起步期,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稳定的产业链合作及商业模式运营。

在中国Telematics正处于起步阶段,部分车载信息服务领域,如车载导航,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未来1-2年内,随着移动运营商3G网络的建成及完善以、国家对ITS重视程度的提高及汽车规模的不断增长,国内Telematics将迎来需求井喷的发展机遇期,Telematics业务也将从导航、交通信息、定位的基本功能走向资讯、安全、娱乐、咨询、远程救援、远程诊断全方位服务,业务提供方式也从单向业务转向互动业务。移动运营商、汽车制造商、汽车电子设备制造商、软件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都可能从Telematics产业发展中获益。

目前中国Telematics产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产业链的不完善及可盈利且持续稳定商业模式还没有形成,归根到底还是没有找到该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企业或对客户的实际需求或客户现在及未来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其意义在于整合现有资源或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创造价值,通过能产生企业/行业合理利润的业务流程运作满足客户需求。

总结国外Telematics的发展经验,结合国内产业发展现状及具体国情,提出了5种现有和潜在的商业模式。这些模式的优劣及未来的发展是现有Telematics产业企业及潜在进入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未来是其中一个或几个模式主导市场,还是有更好的模式取而代之是产业内厂商或潜在进入厂商最为关注的。

《Telematics系列报告-商业模式评估与创新设计报告2009》在结合产业专家意见对企业运作模式和用户需求的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七大因素主导未来互动电视商业模式的成功,分别是价值链健康高效性、可赢利性、未来潜力、不易效仿性、对客户价值、资源整合性、不利因素克服能力,依据此研究提出了Telematics模式评估体系,对5种商业模式进行了评估,以期为Telematics相关企业发展以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第1章TELEMATICS的概念和定义7

1.1 TELEMATICS的概念7

1.2 TELEMATICS系统结构8

1.2.1按照硬件结构划分的子系统8

1.2.2按照功能划分的子系统8

1.3 TELEMATICS主要行业性组织与研究机构10

第2章TELEMATICS产业发展现状12

2.1全球TELEMATICS产业发展现状12

2.1.1 Telematics产业发展概况12

2.1.2 Telematics产业规模及发展趋势预测12

2.1.3 Telematics普及率及其趋势预测13

2.2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TELEMATICS产业发展概况14

2.2.1北美市场14

2.2.2欧洲市场15

2.2.3亚太地区16

2.2.4中国市场18

2.3全球TELEMATICS产业发展基本特点19

2.3.1产业生命周期19

2.3.2产业发展均衡度20

2.3.3商业模式的逐渐成熟21

2.3.4产品运作趋向以整合式平台提供多样化服务22

2.4中国TELEMATICS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3

2.4.1中国前装市场机遇与挑战23

2.4.2中国后装市场的机遇与挑战24

第3章TELEMATICS发展中存的在问题26

3.1缺乏统一的TELEMATICS系统标准26

3.2缺乏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26

3.3缺乏成熟的产业链整合模式26

3.4汽车销售商态度问题27

第4章TELEMATICS产业链分析28

4.1产业链组成及各自责任28

4.1.1 TSP 28

4.1.2内容提供商29

4.1.3设备厂商29

4.1.4网络服务提供商30

4.2产业链代表企业分析31

4.2.1 TSP厂商31

4.2.2内容提供商34

4.2.3设备厂商36

4.2.4网络服务提供商41

第5章TELEMATICS商业模式分析45

5.1价值链及业务模式分析45

5.1.1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45

5.1.2汽车制造商主导模式47

5.1.3汽车制造商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模式49

5.1.4独立TSP运营模式50

5.2业务内容分析52

5.3收费模式分析54

5.4盈利模式分析55

5.5客户价值分析56

5.6终端发展分析56

第6章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59

6.1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体系59

6.2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方法61

6.3 TELEMATICS商业模式分析62

6.4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63

6.4.1价值链健康高效评测63

6.4.2可盈利能力评测64

6.4.3未来潜力评测65

6.4.4不易效仿性评测66

6.4.5对客户价值评测66

6.4.6资源有效整合评测67

6.4.7不利因素的克服评测68

6.4.8 Telematics商业模式等级评估69

第7章对TELEMATICS商业模式创新设计建议72

7.1业务模型设计72

7.1.1业务演进趋势72

7.1.2业务功能演进——安全、效率、便捷73

7.2价值链及合作模式74

7.3盈利模式76

7.4广告发展策略76

7.5终端发展策略77

7.6市场推广策略79

7.6.1产品策略79

7.6.2服务策略79

附件 81

关于我们81

服务内容82

价值与特色82

最新报告清单83

部分客户85

法律声明86

图表1 TELEMATICS综合服务示意图7

图表2 2006-2011年全球TELEMATICA产业规模及发展趋势13

图表3 2007-2012年北美TELEMATICS新车型设备前装率发展及预测13

图表4 2007-2011年全球新车TELEMATICS设备装备率发展及预测14

图表5 韩国政府推动国家信息化与车载信息服务相关政策17

图表6 2006-2010年TELEMATICS全球各区域发展规模比较21

图表7 TELEMATICS产业的商业运作模式22

图表8 TELEMATICS产业链结构图28

图表9 TELEMATICS服务提供商(WIRELESS为例)服务运作示意图29

图表10全球知名TELEMATICS内容提供商汇总36

图表11 开展TELEMATICS业务的部分知名硬件设备商37

图表12 开展TELEMATICS业务的部分知名软件企业39

图表13 开展TELEMATICS服务的部分知名电信运营商42

图表14 TELEMATICS移动运营商主导模式产业价值链45

图表15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TELEMATICS商业模式企业功能定位46

图表16 TELEMATICS汽车制造商主导模式产业价值链47

图表17 汽车制造商主导TELEMATICS商业模式企业功能定位48

图表18 TELEMATICS汽车制造商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模式产业价值链49

图表19 TELEMATICS汽车制造商与移动运营商合作模式各方企业功能定位50

图表20 TELEMATICS独立TSP运营模式产业价值链51

图表21 第三方TSP主导TELEMATICS商业模式企业功能定位52

图表22 中国市场TELEMATICS各应用服务潜力评价54

图表23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体系60

图表24 TELEMATICS商业模式评估方法61

图表25 TELEMATICS商业模式分析62

图表26 TELEMATICS商业模式价值链健康高效性评测63

图表27 TELEMATICS商业模式可盈利能力评测64

图表28 TELEMATICS商业模式未来潜力评测65

图表29 TELEMATICS商业模式不易效仿性评测66

图表30 TELEMATICS商业模式对客户价值评测67

图表31 TELEMATICS商业模式资源整合性评测68

图表32 TELEMATICS商业模式不利因素克服能力评测69

图表33 TELEMATICS商业模式综合评估70

图表34 TELEMATICS业务规划72

汽车制造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电池技术 思考分析 对策探究

一、引言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也正在加速迈入成熟期,这给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的发展机遇。长期以来,在传统汽车技术上我国远远落后于德国、日本以及美国等汽车制造强国,而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上,由于产业才刚刚起飞,我国在某局部技术与模式上还存在结构性优势,因此我国政府、企业、个人能否有效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机会窗口,将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本文重点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探究我国应该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方向,以期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效、蓬勃、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对策研究

对于国家来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对于企业来说,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市场;对于个人来说,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知识。因此,本文在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对策研究时,从国家、企业、个人等多方面视角来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策略。

(一)持续强化技术创新,掌握核心科技

毫无疑义,技术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在其技术体系还未充分成熟时,强化技术创新、掌握核心科技是做大做强的根本。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来说,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做大容易,做强难,在资本要素逐步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汽车生产能力的扩张相对容易,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则十分艰难。在汽车制造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的技术,尤其是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国家与企业都不能再走技术空心化的道路,因为在传统汽车制造我们就是因为在技术创新上远远落后于人,所以才造成国产车一直难以受到国人肯定的关键性原因。即使到现在,虽然国产车的销量在持续上升,但这也多是因为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仍旧不高,处于价格的因素而选择国产,一旦进口汽车的税费降低,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会更加艰难。总而言之,持续强化技术创新,掌握核心科技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心所在,必须坚持强化、不断推进、全面落实。

(二)不断塑造优质品牌,优化成本管理

塑造优质品牌是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根本。但要纠正的一个观念是,塑造优质品牌技术的确是核心要素,但是绝不是单纯的通过技术来塑造优质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事实上只有技术领先的企业也不一定能将自身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虽然,整车控制器(VCU)、电机控制器(MCU)和电池管理系统(BMS)是新能源汽车的三大核心技术,但是对于售后、成本、社会责任等方面也必须考虑。因此,我国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在核心技术、员工发展、售后服务、社会责任等各方面进行优化,要形成以先进的技术为核心、以优质的服务为支撑、以负责的态度为根本、既满足客户消费需求也满足员工职业发展的综合经营管理体系,不断优化成本管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扩张普及阻力,不断的提升技术稳定性,提升新能源汽车在消费者心中的信任度。

(三)明确技术发展方向,实现稳健发展

新的产业必将出现许多新的模式与方向,因此正确选择发展方向决定了未来在该产业的发展层级。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当前,许多世界汽车巨头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利的申请上不遗余力,但是对于自身的全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利都给予免费开放。近两年,从丰田汽车到特斯拉,新能源汽车公司都宣称要把自己全部的技术专利免费开放:2014年,特斯拉宣布将公司的电动车专利免费授权给其他汽车公司;2015年,丰田汽车在CES宣布将与其他汽车生产商分享5700项氢燃料电池专利,且在2020年前不收取任何使用费,其中有关氢生产和供应的70项专利将无限期无偿提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全世界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方向选择还未形成一致性看法,尤其是对于电池技术的选择存在广泛争论。各大汽车制造巨头明白,无论选择哪一种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系统性缺陷:需要一个广泛的基础设施来支撑,例如充电桩。因此,单凭一个公司的力量无法做到,必须争取、依靠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力量支撑,所以将现在已申请的新能源技术免费共享,吸引更多的公司来使用,来提升自身技术路线的成功率。由此,我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时候,也必须充分考虑我们对于新能源汽车技术方向的选择,从而实现稳健发展。

三、研究结论

总而言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必须突出技术创新、强调品牌塑造、注重方向选择,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满足客户的消费需求与实现员工的职业价值,最终达到兴国、强企、富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丽玮.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07).

汽车制造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一、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及在我国行业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包括低碳燃料内燃机汽车和电动汽车两大类,低碳燃料内燃机汽车包括天然气、生物燃料和其他代用燃料汽车;电动汽车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汽车。具体分类见下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面临全球汽车产业重新洗牌带来的发展机遇,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策略至关重要。

(一)行业发展初级阶段政府的政策保障支持

只有国家对企业前期投入提供补贴,并落实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才能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整车成本降低。所以在目前我国政府应当要以财政专项补贴、减税等财税政策为引导,建立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包括贷款、融资、产业政策等,多渠道聚集资源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

(二)新能源汽车动力技术的选择

根据各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投放次序,分析发展路径中的各个步骤,可以判断,国际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近期将以混合动力为主,未来看好纯电动汽车。

1.低碳燃料内燃机的燃料来源和燃用性能限制了发展前景

天然气、石油液化气(LNG)是传统的低碳燃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矿石能源的依赖,而且其能量密度较汽/柴油有较大差距,多年来主要局限于公共交通领域;生物燃料主要是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需占用大量土地,在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发展受很大局限。

2.混合动力技术较为成熟,成本控制较好,但减排空间有限

混合动力汽车以热能和电能两套系统驱动汽车,可以有效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但其减排并不彻底,而且同时搭载两套动力系统,不仅增加了购车成本、操控难度和复杂性,也额外增加了车的自重,降低了汽车的整体能效,只是作为电动汽车发展的中间阶段。

3.电动汽车盈利的关键在于以电池技术攻克续航能力与成本堡垒纯电动汽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使用便利性问题:由于电池容量相对有限,与汽/柴油车相比,车载能量少,续航里程偏小,充电站数目少,专业快充网络尚未健全。

第二,电池组一致性问题: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需上百个单体电池组合使用,若需保持电池组性能一致,难度较大,且一致性又影响到电池组整体寿命。

第三,电池组初置成本较高问题:现阶段制造工艺限制了电池成品率的提高,造成动力电池生产成本偏高,导致纯电动汽车整车成本明显高于传统汽车。

4.燃料电池汽车最具潜力,技术有待突破,成本较高,可望长期发展燃料电池不存在原料来源限制,以氢气为燃料源,排放物为水,实现了零排放,是真正清洁能源,能源利用效率可在70%以上。有待突破的关键点是:

第一,燃料电池使用成本高,以贵金属铂为催化,且需经常更换催化剂材料,成本高昂,技术难度大;氢气制造成本高,每公斤氢气价格为汽油的8倍,储运难度大;稳定性差、复杂路况性能衰减。

第二,燃料电池能量密度低,需要加氢网络,但氢气的低成本储运难度较大。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前景

(一)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消费国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6%。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和全球主要汽车消费市场,比原先预计的提前了5~6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孕育着新能源汽车市场。

(二)成本下降进一步促进需求

有报告指出,预计在未来的几年间,汽车制造商的混合动力系统成本将会大幅下降。近日,摩根大通在一份公布的报告中指出:"汽车制造商生产混合动力系统的成本有望下降67%之多"。同时,报告中还预测全球汽车市场的混合动力车型在未来的十年间有望达到年销售960万辆的水平,在全球汽车市场份额将达到10.2%。

(三)“环保、高油价时代”必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统计,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长可能使气温在未来100年上升5.8℃。气候变暖已经使我们生态环境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同时,全球石油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不断勘探和开采,石油这一不可再生的资源趋于贫乏,世界已跨过了“低油价时代的门槛”步入“高油价时代”。如果新能源汽车得到快速发展,以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1.2~1.5亿辆计算,可年节约石油约3200~3300万吨,可替代石油约3110~3200万吨,节约和替代石油共计6300~6500万吨,相当于全年全国用油需求削减20~25%。这对于居民、国家和全社会社会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汽车制造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Liu Hanbing

(Shaanxi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Xi'an 710014,China)

摘要:实施汽车逆向物流,不仅能使物流企业提高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也能重新获得报废汽车及其零部件的使用价值,更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文章在分析了国内外废旧汽车逆向物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废旧汽车逆向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不足,提出加快发展中国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的对策,为我国汽车逆向物流向着环保、经济方向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Abstract: Implementation of the auto reverse logistics, not only makes the logistics enterprises improve service levels and operational efficiency, also can regain the use value of scrap motor vehicles and parts, and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resource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verses logistics development status of waste automobile,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restraining factors of development of reverse logistics of waste automobile in China. It also presents the countermeasure for dealing with accelerating our development of reverse logistics of waste automobile, and offer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own reverse logistics.

关键词:废旧汽车 逆向物流 对策

Key words: waste automobile;reverse logistic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011-02

0引言

逆向物流就是从客户手中回收用过的、过时的或者损坏的产品和包装开始,直至最终处理环节的过程。然而对产品再使用和循环的逆向物流控制研究,却是过去的十年里才开始被认知和展开的。我国对汽车逆向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晚,其定义可归纳为:汽车逆向物流是以满足顾客和保护环境为出发点,根据实际需要,对汽车产品和相关信息实行从下游到上游的物流活动,包括退回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两大部分。其中,退回物流指不合格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物等从需方返回到供方的物流活动,如汽车召回;废弃物物流指将已失去经济活动价值的原使用物品,通过回收、检测、处理等,送到专门的处理中心所进行的物流活动,如报废汽车的处理。

对于报废汽车来说,由于其零部件经过长时间的运转均已磨损,汽车性能大幅降低,如果继续使用,会排放出大量有毒、有害气体;此外,废旧汽车报废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和交通安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出发,回收报废汽车不仅可以降低汽车制造企业产品原料的消耗,再利用给汽车制造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1研究我国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的必要性

1.1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传统模式的报废汽车回收是采用物料单向运作,很容易带来环境污染,也会因焚烧、填埋带来资源的浪费。报废汽车的随意丢弃或不合理处置,都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污染。回收一部报废的汽车所取得的材料,几乎能够再生产一辆新的汽车。对汽车企业的逆向物流实施进行有效的控制,不仅能够节约资源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还能节约原生资源、避免资源浪费,更有利于环保,最终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

1.2 立法约束,顺应潮流在加入WTO后,制造符合国际标准及出口地区产品标准的产品尤其重要。对汽车产业而言,我国的汽车若想开拓国际市场,就必须要适应出口国相应的环保法规。2006年我国颁布了《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对汽车生产和销售,及相关企业启动、开展,并推动汽车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报废、回收、再利用等项工作进行了立法规范。依据该政策内容,到明年,我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并建立回收利用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

1.3 提高满意度,实现顾客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客价值已然成为了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汽车逆向物流的实施,能够从根本上消除顾客购买产品的后顾之忧,并能确保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得到及时的退货或处理。一个企业要想获得社会公认可及长足发展,只有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贯穿绿色理念,才能提高顾客满意度,从而让消费者认可企业以及企业所生产的产品。

1.4 大势所趋随着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需求欲望的增强,致使国内汽车需求不断的扩大,每年报废汽车数量大幅度上升。人们越来越频繁的更换现有的产品,必然增加了更多处理汽车运输包装、生产废料以及废旧产品等问题。研究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的问题紧迫而具有现实意义。

2国内外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现状对比

在国外发达国家由于年报废汽车量相当大,已基本形成了汽车产品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回收利用的一个良性循环体系,报废汽车成为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产业。如1991年美国出台了关于回收利用废旧轮胎的法律,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也多次举办以“全寿命周期管理”和“再制造”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已经成为美国对再制造行业立法和制定标准的基础。美国的废旧汽车逆向物流主要是通过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进行,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美国报废汽车的再利用率也已达到95%。再如日本通过专业的回收企业、产品制造商、二手经销商共同作用形成的回收网络,使得每年约500万辆汽车被报废,除去出口国外的汽车,有400多万辆车要在日本本土进行报废处理。日本政府的目标是,到2015年汽车实现95%的回收利用率。还有,德国政府于1991年公布了有关废车处理的政府令,1998年4月开始实施关于废车拆解的政府令,2000年制定了统一法令,决定从加强生产者责任的方针出发逐步走向无偿回收处理,2003年欧盟成员国实行欧盟新的汽车报废政策。德国由全国废旧汽车回收网络的回收企业,对废旧汽车进行拆卸、循环、再制造。德国现有汽车拆解企业4000多家,这些企业都有联邦议会发的执照,其中有1400家由汽车工业协会ARGE发执照,报废汽车回收率已接近100%。

而在中国,废旧汽车报废更新管理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初才有了正规化管理。从现阶段我国报废汽车回收现状看,形势非常不乐观。2007年应该报废的汽车数量为300万~600万辆,但2006年数据表明,仅有38万辆车被拆解。目前我国正规的拆车企业只有1000多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其中60%~70%的企业,年拆解回收量在100辆以下。回收拆解企业处理能力小,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了报废汽车倒买倒卖的现象。由于存在许多非法回收企业倒卖、拼装,大量应该报废的机动车流入二手车市场或贫困地区,严重扰乱了车辆报废市场,造成无序经营和市场混乱,导致了我国每年实际回收报废汽车的数量较少,回收率较低。另外,我国废旧汽车回收的环保要求很低,对拆解场地也没有要求,不易处理的材料比如废油、塑料、橡胶等随意堆放、倾倒或燃烧,对于无价值的废弃物仍旧采用掩埋的方式,严重的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资源。而且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汽车回收行业从业人员中,企业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1%,其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7%。

3我国废旧汽车逆向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通过国内外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的发展现状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废旧汽车逆向物流起步较晚,许多方面都不完善,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3.1 从汽车制造企业到消费者普遍缺少绿色环保意识在发达国家,一般都规定了报废车辆回收率的目标值,且开发新车所用材料也必须满足相关的环保要求。汽车生产商会根据规定的回收率,设计、开发汽车新产品,并保证能够达到政府规定的目标值。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标准化程度还比较低,且我国国民的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对汽车逆向物流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废旧汽车的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了大量的二次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

3.2 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有效的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美、日、德三国均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汽车制造商有回收报废汽车的义务,并规定了对报废汽车的回收标准和回收率,对拆解企业也有具体的要求。而我国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废旧汽车回收管理法律、法规,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不够完善,致使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责任不明确,行业管理混乱。汽车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机电类产品,其逆向物流系统要求有相当高的柔性化,国内一些企业仅着眼于企业的短期收益,不愿在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建立上花费资金,未能形成有效的逆向物流信息系统。

3.3 回收技术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我国对废旧汽车拆解业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技术装备落后,拆解手段原始。回收拆解企业,主要靠出售废钢铁获利,采取破坏性拆卸手段,导致废料成分混合,再生利用价值低,造成零部件回收利用率低、回收利用的附加值也低。

3.4 废旧汽车回收市场混乱在国外发达国家,已通过法律规定了汽车制造企业有回收报废汽车的义务,回收渠道较为规范。并且许多制造商将废旧汽车的逆向物流作为企业的另一利润源泉,形成了完善的逆向物流系统。而我国废旧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数量有限,规模又小,还存在个体经营现象,离汽车回收产业化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再加上我国回收企业的资质认证控制不严格,造成恶性竞争,增加了回收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废旧产品回收拆解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我国废旧汽车回收网络处于起步阶段,投资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的资金也少,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逆向物流网络和有效的逆向物流信息系统。

4中国发展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的对策

针对我国废旧汽车逆向物流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本着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文章提出以下发展策略,希望能更好地加快我国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的发展。

4.1 政府角度针对现有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并加大对汽车逆向物流的重视和监管,最大程度地减少车辆在生产过程及报废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具体做法有:①规定汽车制造企业必须对自己所生产的汽车负责,以督促企业在汽车回收上进行投入;②制定汽车合格标准,即规定汽车从生产出到报废的时候,回收利用率能达到某一标准才被认可为合格产品,否则,严禁汽车进入市场;③对报废汽车回收企业进行资格认证,并颁发相关证书,对黑市上的违规企业要坚决严厉打击;④制定汽车报废的标准,并督促其相关人员严格执行这一标准,严禁汽车超期限使用,使得每年都有稳定的报废汽车数量。

4.2 企业角度政府出台的相关立法规定会给企业带来的新的要求和压力,企业只要予以配合,则可借此机遇,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4.2.1 在汽车产品设计中融入绿色理念相对于传统设计而言,绿色设计其制造的产品,不仅满足用户需求和企业赢利,而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会力求将环境和资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程度。在产品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产品结构的可拆装性、可维修性、可回收性、可重复利用性、组件的兼容性以及产品的持续适用性,从而增强产品的可回收性,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污染。

4.2.2 建立完善的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系统首先要设立相应的逆向物流管理部门,专业的管理人员,可以防止对逆向物流的管理流于形式,同时也要对相应人员做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培训等。在汽车回收网络建设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先进经验,建立全国汽车联合回收网络。联合回收网络,不仅是整合单个汽车切合的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网络,而且要最大程度地将各个企业的网络进行整合。专业回收处理中心,是进行汽车回收逆向物流的重要结点,它是逆向物流和技术结合的产物,其利用了汽车专有技术,对废旧汽车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并将废旧汽车处理后合理配送到最需要的地点,使废旧汽车的价值再现最大化和对环境影响最小化。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完善的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网络的同时,还应建立一套相对应的逆向物流信息系统,这些数据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行业的发展决策都将是最基础的数据支持。

4.2.3 加强废旧汽车回收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目前中国的汽车回收技术还相当落后。为了改变资源利用率低的状况,在技术化的进程中,应充分发挥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生产制造相结合。同时完善“绿色技术”体系,包括用以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通过产研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企业技术开发的速度,也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先进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有能力、有实力的大型汽车制造商也应参与到汽车回收的技术改进中去。在我们自身回收技术有限的情况下,还应多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尤其应注意回收量大的废旧物回收物流技术的创新。最后,还要加强新材料、新结构的使用和推广。

4.3 消费者角度抓住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好时机,加大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的宣传力度,力争让老百姓们都了解废旧汽车逆向物流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人们对废旧汽车逆向物流重要性的认识。①逐步培养并建立消费者自觉的绿色消费习惯,让公众自觉抵制环境污染严重、能耗大的产品。②自觉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合法途径报废车辆。目前与正规回收拆解企业的报废车辆补贴相比,消费者在汽车的黑市交易下可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所以为杜绝这种现象,不仅需要国家采取相关的补贴政策,更需要消费者的自觉行为,以减少拼装车上路带来的安全隐患与环境污染等问题。③充分利用舆论媒体等方式,多角度倡导绿色环保意识,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参与能力。只有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业的市场环境得到充分改善后,报废汽车的回收问题控制才能得到保障。

有效的实施废旧汽车逆向物流,从企业层面看,即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又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汽车生产企业可以从逆向物流发生源头中找到企业在生产、管理、服务中所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这些都能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设计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另外,从社会层面看,废旧汽车逆向物流能有效降低汽车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也同样能给每一位消费者带来直接的利益。这样看来,重视发展废旧汽车逆向物流,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1]贺团英,马天山.国外报废汽车逆向物流运作机制探析及启示[J].交通企业管理,2009,(6).

[2]李文杰,李珂.我国报废汽车逆向物流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10,(11).

[3]杨英惠.中国报废汽车的回收[J].现代材料动态,2010,(3):1-6.

[4]葛沙沙,吴婧,崔孟亭等.美日德中汽车再制造比较和借鉴[J].现代零部件,2009,(9):68-71.

汽车制造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国民经济水平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这一发展现状也使得人们对日程生活质量需求不断提升,汽车作为代步工具为千家万户带去便利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国家汽车领域相关企业为了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需求,进一步提出了以制造高效、节能、安全且舒适产品为最终目标,为消费者提供最佳服务的行业宗旨。至此,现代电子技术在我国汽车工业领域应用范围得到有效扩展,逐步成长为现代汽车产业不可或缺专业技能。特别近几年随着国家汽车行业与电子技术产业共同进步,汽车性能更加依赖于现代电子技术,因此电子行业技术创新很大程度为汽车电子技术事业提供了发展空间,使其现代化技术日益走向成熟。现阶段,可以说汽车与电子技能领域相结合发展成为了推动国家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进程最大动力。

1 汽车电子技术概念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及汽车工业与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汽车中,电子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是指车体电子操作装置与车载电子控制装置相结合总称,而汽车电子控制装置主要包括汽车发动机系统、车身控制装置与底盘装置。在汽车制造与生产中充分运用现代电子技术既能有效提升汽车安全性能,还能为消费者带去更多休闲娱乐空间。目前,汽车已不再只是作为代步工具存在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之中,并且丰富了人们多媒体娱乐活动。现代汽车走向电子化这一转变过程,不仅增强了汽车行业电子科技技术使用比重,更重要的是有效完善了汽车整体性能,对未来汽车行业发展前景来说,是一次强而有力变革。

2 汽车电子产业装置

2.1 电控喷油装置

在现代汽车工业制造生产领域,机械型燃油与机电联合型燃油喷射装置应用逐渐呈现下坡路趋势。现阶段,大多数制造商与消费者都更加青睐于电子控制喷油装置系统。该系统相比较于早前机械式样喷油装置具有更加优质性能,该系统可以始终汽车发动机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同时其运行功率始终符合国家环保、节能目标。因此受到现代汽车工业广泛传播与使用。先进的电控喷油装置经过多次实验考察、调整,最终确认了发动机工况与实际操作最相符合的供油规律,技术人员将这些客观规律重新整理、编排成为最新操作程序存放置微型储存器之中,应用于发动机装置测量空气流量环节。电控装置排气管包括氧气、进气温度以及机器转速等工作参数,将几种数值应用运算程序进行运算,再与机器工况运行相关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凭借对比结果适当增减供油量,使其达到最佳数值,为装置内部发动机日常工作提供最优环境保障,提升综合性能。

2.2 电控点火系统(ESA)

电子点火系统(ESA)一般由微型机、系统感应器与接口、实行机构等几部分组成。这一电控装置能够根据汽车传感机器以及内部发动机各项有效数值进行准确计算,以此来实现与调整汽车发动前的点火环节。电控点火装置(ESA)可以最大限度做到节约燃料能源,具有降低空气污染度等优势。此外,该机器装置还能完成智能操作、自行控制以及自我诊断过程等各项目。通常,电子点火系统(ESA)在汽车制造与生产领域内部被称之为是能够达到最高节能效果装置,真正帮助城市落实环境保护工作。

2.3 电控自动变速器(ECAT)

汽车电子变速机器(ECAT)是一种能够有效依照汽车内部发动机承载量,汽车行驶过程中车速、驾驶员操作参数等数据经过计算机判断,从而依赖电控实现汽车变速器换挡的内部装置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ECAT)具有强大加速功能,感应度高等特点,这一优势能够帮助系统自动向驾驶员准确反馈行驶中路面实际情况以及汽车运行过程中实际负荷状况。

2.4 电控转向助力装置

汽车电子转向助力装置主要是利用电动机器与蓄电池联合发电来帮助直流电机替代原先较为传统液压助力器进行工作。这类微型机器相比较于传统液压助力机器具有更强大配置,该机器内部零件有所减少,体积也有适当缩小并且拥有最佳转向作用,这一微型机创造与投入使用大大提升了汽车运行中的转向功能,也为改善汽车低速行驶过程中稳定性与机动功能提供了有力条件。

2.5 多媒体娱乐、通讯系统

主要包括车载多媒体系统、驾驶员信息系统、语音系统、智能交通系统(1TS),车辆导航系统(GPS/DGPS等)、计算机网络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等。用于联结“人-车-外界环境信息”以及协调整车各部分的电子控制功能。

3 我国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进程

现代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之中的应用理所当然是将最先进汽车设备同高效率电子科技相结合从而诞生的高质量高性能产物,设备制造与生产过程关联到两个事业领域问题。从当前汽车制造业发展现状来分析可知,汽车设备与电子技术的结合应用是该领域发展进程之中最重大也是最具革命意义的革新,已逐渐成为行业衡量现代汽车质量水平最直接依据。探讨至今为止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3.1 零部件生产

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被称之为汽车电子技术领域发展第一阶段。这一过程最主要任务致力于研究开发单一,独立的现代电子器械部件装置,这一研究很大程度改善与优化了日后汽车产业内部细小零件功能,最大成就便是利用现代电控装置取代了原有传统机械系统。该阶段主要制造的机械零件设备包括电控点火装置、电控发电机、电压调节器、整流器、与电控闪光设备等。20世纪是国家将电子技能与汽车设备联合发展关键时期,这期间生产出的零部件、机械设备在现代汽车制造中得到了充分应用,上述零件,设备的问世是开启我国电气化时代最重要标志,为此后我国汽车电子技术行业发展奠定了强大物质基础。

3.2 电气化设备

20世纪70年代开始直至80年代初期定义为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进程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将工作重心致力于电气化设备制造与生产,同时明确了汽车电子系统发展大致方向与后期目标,为真正实现现代汽车电子功能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这一时期最能体现电气化技术装置归功于集成电路与微型电子处理器设备,它们至问世以来就受到行业内部大范围应用,两种设备从根本上实现现代汽车电子领域发展目标。在设备使用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基础电气化设备理论知识研发出各种新型、先进的电气化装置。例如目前我们得到大范围使用的汽车安全气囊,为驾驶员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防抱死制动装置(ABS)保证了汽车车轮和地面之间最大附着力;汽车喷射装置有效帮助控制汽车汽油喷射等作用。现代化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第三时期主要为汽车行业开发了各项独立控制设备,为优化汽车整体装置提供了极大帮助。

3.3 电控装置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是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进程第三阶段。第三阶段被称之为汽车电控发展最重要环节,许多高质量电子装置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力发展,汽车普通电子产业技术逐渐开始向电控技术领域转型,相关行业陆续出现电控功能强大的全面管理设备,这一集中管理装置主要将微型系统作为控制中心,以此替代传统独立电控装置得到大量应用,这一转变过程同时也为国家现代化智能电控装置发展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汽车电子技术电控装置发展第三阶段出现最为典型装置主要集中在管理系统当中,例如有关于汽车舒适电控装置以及较为传统电控装置等。另外,90年代初期随着大量集成电路技能逐渐发展且在计算机控制工作中不断得到应用,这一技术创新很大程度为汽车整体功能和微型机器电控工作提供了便捷,比如汽车发动机与变速器相结合形成的动力传动控制装置、防滑控制装置以及防抱死制动系统等。

3.4 智能化装置

从1995年至今将这一过程称之为我国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发展进程第四阶段,也是至今为止最后一阶段。这一历史时期主要以制造、生产现代智能机器设备为主要目的,截止到今天一共生产了包括智能导航装置、智能电子地图、智能电控驾驶装置在内等各种现代化智能系统,并且在现代汽车领域发展中得到了广泛推广与使用。智能系统充分应用了当前社会计算机控制技术,最大程度实现了智能电控实用与可靠性特点,满足了各设备系统协调与共享需求,为现代汽车生产,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自动驾驶、导航系统,为驾驶者操作过程带来了更多便捷。

由此,以分布式控制系统为基础构造汽车车载电子网络系统是很有必要的。大量数据的快速交换高叶靠性及价廉是对汽车电子网络系统的要求,在该系统中,各处理机独立运行,控制改善汽车某方面的性能,同时在其他处理机需要时提供数据服务。主处理器收集整理各从处理机的数据,并生成车况站=通信控制器保证数据的正常流动。该网络系统具有分级分布式控制系统结构。除有分布式系统固有的些优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1)灵活的组成结构。针对不同的汽车电子设备配置。无需对整个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就可以使用,扩展容易;(2)系统构成方便。本系统所用软硬件均为普遍流行的器件。设计人员易于进行开发和升级;(3)数据的一致性。所有子系统均使用同一数据,不仅减少了传感器的使用,而且还由于数据的同一性提高子系统的控制精度。解除了子系统采集转换数据所带来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4)生产成本降低。由于所需传感器、导线束及接插件的减少,使得生产成本降低和安装工作的减轻;(5)由于大量数据的交换流通,使在不增加硬件的条件下提高、扩充子系统的功能成为现实。(6)使车载电子设备的自诊断成为现实。

4 我国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发展问题

4.1 汽车电子信息化技术

现代电控功能中信息化技术一般是指包括通讯与国家网络TCP、IP,全球定位装置GPS以及地理信息装置GIS等技术理念。将上述几种高科技系统应用于现代汽车电子技术研发过程之中,能最快速实现最佳质量信息传递、自动报警、跟踪、语音通讯等一系列实用性、智能化服务功能。此外,各装置间资料库还可通过110、120等专业系统进行信息传递,实现各资料库之间广泛结合。

4.2 集成安全装置

现阶段,汽车制造与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安全系统主要集中于主动与被动两个安全装置。现代汽车电控安全系统一般由多项电子技能组成,其中就包括微型控制系统、传感器设备以及电控装置等。通常,这类安全装置可根据当前较为先进集成与电控技术研发出最适合各类型车辆安全系统,例如帘式头部安全气囊、安全带电控装置、转向柱能量吸收装置、膝部安全系统等装置,这些装置的发明与应用都能为驾驶员驾驶过程提供最佳安全保障。

4.3 传感器装置

现代汽车安装传感器目的主要是为了最大程度促进汽车电控化、自动化以及高端化发展进程。随着现代汽车应用电子技术范围不断扩展,一定程度提升了汽车电控、自动化作用,这也使汽车制造越来越依赖电控传感器装置。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汽车电控装置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每一类型车辆对电控传感器需求都有所不同。智能动力装置通过对电子控制装置的连续改进,使其具有载荷自动转换功能。并使其功率消耗,为进步满足电子控制装置的要求。应使之采用数字式通断控制,并带有超载保护装置。因此,这时候开展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传感装置异常关键。同时还能有效帮助现代汽车传感设备逐渐向集成化多功能微型机器方向深入发展。

4.4 节能环保

现代汽车环保性能是直接影响和决定全球汽车领域事业发展趋势最重要因素。现阶段,汽车环保性能标准要求所有种类汽车务必采取环保节能的柴油发动装置,并推测与其相适应电控设备。一般来说,柴油发动装置相比较于传统汽油装置所需成本更加经济性;其次节能电动汽车作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主要趋势,可将其分为纯电控、混合控制与燃料控制三种类型。另外,许多汽车生产商都在致力于研究开发压力传感器等专业系统,以此进一步为汽车行业节能减排事业贡献自身力量,保障汽车燃料经济性特征。

5 结束语

近几年,随着电子科技技术不断发展,在现代汽车行业生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这一新型应用转变也使汽车逐步由原先单纯、传统机械产品成长为集高效率、高技能为一体现代化产品,从根本上取代原先相对较为陈旧老装置,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子汽车产品。在许多西方国家很早之前就已经逐步将先进电子技术投入到汽车生产之中,为国家汽车领域发展进程奠定了强大基础。目前,我国该行业电子技术应用与发展暂时还处在初级摸索阶段,仍然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间断开展探讨研发以及改修工作。可以相信电子技术将成为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汽车行业主要发展潮流之一,人性化电控装置也将作为行业发展趋势得到大力推广,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不断出现更多集经济型、舒适性、安全性、高效性于一身的现代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与装置,为人们日程生活、工作带来更多便捷与享受。

参考文献

[1]许伟.中国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展望[J].山东工业技术,2014(24):24.

[2]陈天殷.汽车电子技术展望[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4(4):1-3.

[3]姜岚.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探究[J].电子测试,2014(17):110-111.

汽车制造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我国现已能生产重型机床、各种精密的高效率的机床。机床的性能也在不断提升,有部分机床已临近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生产的采用数控系统的机床采用的是模块化的设计理念,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电路板,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产数控机床的精度,系统的可靠性也得到了保证。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虽已取得不小的成就,但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有很大的差距。高精度机床的产量、专业化水平和质量保证等方面不足,管理和工艺水平相对落后,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需要提高的。

2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

2.1数控技术在机床中的应用

数控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在机械制造过程中机床的控制能力,也就是使用计算机控制机械制造的过程,计算机通过控制机床进而控制加工过程。计算机数控技术在机床上的应用在我们现代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产品的精度。

2.2数控技术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

近20年来汽车行业发展尤为迅速,在飞速发展的道路上,汽车零部件的加工水平也不断提高,数控技术的到来,加快了复杂零部件的制造过程。由高速数控机床和高速加工中心组成的新型生产线有极高的效率和很好的柔性,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能跟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投资一次,受益长久。这种形式尤其适用于汽车的制造,有资料显示采用新技术可以使汽车制造业节省40%的成本。在21世纪的汽车工业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的。

2.3数控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煤炭是我国使用最广泛的能源,在国民生产中占用重要地位,因此为满足需求,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高煤炭的开采效率,那么对于煤炭开采所使用的开采装备的生产制造必须得到保障。采用了数控技术的机床可以大幅的提高机械加工精度,保证加工质量。对机械精度要求不同的零件采用不同精度的机床进行加工可以提高加工效率,也可以对现有机床进行改造,改造的数控机床成本低,简单容易操作,同时功能上能满足要求,适应各种需求。本文来自于《科技创业家》杂志。科技创业家杂志简介详见

3结语

汽车制造发展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现代汽车;传感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TP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8-0035-02

汽车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引擎。而新兴的车用电子系统也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机械结构,据预测,未来汽车整车费用的30%将来自电子产品。在汽车电子产品中,传感器已成为关键的基础配套产品,汽车电子化和自动化程度越高,传感器就越显重要。一辆普通轿车上安装的传感器数量为几十到一百,而高级车的传感器则更多。在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汽车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也都加大了对其资金投入与研发。

1 车用传感器的概述

1.1 车用传感器的概念

车用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它可以感受到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各种物理信息的变化,如车速、各种介质的温度、发动机转速等,并将这些变换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号,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显示、存储、记录和控制等要求。使汽车工作在最佳状态,如图1所示:

1.2 车用传感器的特点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信息检测与传输装置就是众多的汽车传感器,可对温度、压力、位置、转速、加速度、流量、湿度、电磁、光电、气体、振动等信息进行实时、有效而准确的监控。由于汽车驾驶环境的差别非常大,这就要求汽车传感器必须具有稳定性和精度高、响应快、可靠性好、抗干扰和抗震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2 车用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2.1 国际发展现状

车用传感器和传感技术发展迅速且应用日趋广泛。美国、德国、日本等传统汽车生产大国仍是传感器市场分布最大的地区,而东欧和亚太地区的传感器市场增速最快。现在市场上已有检测磁学量、力学量、热学量等各种微型传感器,使得汽车能得到更多的反馈信息。同时,非接触传感器的发展也较快,如汽车上的雷达和光电传感器等。目前国外在新型传感器技术的研发上处于领先水平,各国在传感器领域的竞争将加快新一代传感器的开发速度和产业化。

2.2 国内发展现状

中国市场是车用传感器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汽车传感器的销售额也逐年迅猛增长。但由于我国的汽车传感器研究发展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产业化配套体系,只能生产零散的产品,如车速传感器、曲轴位置采用的是电磁式等老式传感器,存在着信号精度、匹配性、低速检测、抗干扰性、耐环境能力差等诸多问题。因此,国内许多传感器厂积极引进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这些厂商大多采用与国外企业合资的方式来提高产品质量。避免了之前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和使用寿命短等弊端。

3 传感器在汽车中的具体运用

现代汽车中传感器的数量非常之多,但大致分布于发动机控制系统、底盘控制系统、车身控制系统和导航系统这四大车用系统中,其中各个系统包含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传感器。

3.1 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用传感器

汽车的发动机系统是汽车动力的核心部分,它所包含的传感器自然也很多。例如: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位置和转速传感器、气体浓度传感器和爆震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提高了汽车的发动系统运行的效率。它们将检测到的信息通过转换电路反馈给发动机的控制单元,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发出控制命令给相应部件,实现对发动机系统的控制,如图2所示:

3.2 汽车底盘控制系统用传感器

底盘控制用传感器主要用于控制车身的底盘,保持汽车行驶的平衡,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底盘控制系统是汽车安稳运行的基石,它主要包括:变速器控制系统、悬架控制系统、动力转向系统、制动防抱死系统等。

3.3 汽车车身控制系统用传感器

车身控制用传感器主要为了提高汽车行驶过程的舒适度和可靠性。针对车主对光线、温度和湿度等不同的要求,车身控制用传感器提供了日照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另外还有门锁控制中的车速传感器、安全气囊系统中的加速度传感器和保持车距的距离传感器等等,这些传感器的综合运用,使得汽车的设计更加的人性化。

3.4 汽车导航系统用传感器

近年来,基于GPS/GIS(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导航系统发展迅速,汽车的制造与生产中也广泛地使用这一导航系统来帮助车主了解行驶过程中道路的概况。导航系统的检测部分也由许多传感器组成,主要有:陀螺仪、罗盘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和方向盘转角传感器等。

4 车用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随着汽车传感器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通过近几年设计特点与制造趋势,不难分析出未来汽车用传感器会朝着智能化、多功能化、微型化等方向发展。(1)智能化是指传感器带有CPU(中央处理器),是微型机与传感器的综合体。利用微型处理器高效率的信息分析与处理优点,可以使得系统在极短的时间内能综合分析工况并给出执行命令。(2)多功能化是将传感器功能复合化。使得一个传感器能够检测到多个物理量,节约了车身空间和材料。(3)微型化是指传感器从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而来的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微型传感器同时将微米级的敏感元件和数据处理、信号处理器等集成于一块芯片之上,不仅可节约成本,而且还具有体积小、便于封装等特点。

5 结语

现代社会中,随着汽车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汽车,所以汽车的各方面性能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现状,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多,例如它的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娱乐性等诸多方面的需求。而这些需求都需要借助众多汽车传感器来实现,它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领域的研究核心。发展至今,传感器已成为汽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应用于汽车的各个方面,在汽车控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预见,在新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之下,传感器在汽车制造产业方面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刘艳玲,韩莉.车用传感器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电子技术, 2008,(5): 46-50.

汽车制造发展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铝合金半固态成形

0前言

半固态加工技术主要应用于汽车零件制造方面,另外,在军事、航空、电子以及消费品 等方面也进行了产品开发。多数情况为铝、镁合金的半固态压铸、模锻以及注射成形。所谓半固态金属加工技术即在金属凝固过程中,进行剧烈搅拌,将凝固过程中形成的枝晶打碎或完全抑制枝晶的生长,然后直接进行流变铸造或制备半固态坯锭后,根据产品尺寸下料,再重新加热到半固态温度,然后进行成形加工。金属半固态成形技术(Semi-solid metal forming,简称SSM)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者M.C.Flemings等人首次提出,该技术具有高效、优质、节能和近终成形等优点[1~3],可以满足现代汽车制造业对有色合金铸件高致密度、高强度、高可靠性、高生产率和低成本等要求,因此倍受汽车制造厂商以及零部件配套生产厂商的重视。

1.半固态成形工艺

半固态金属加工技术主要有两种工艺:一种是将经搅拌获得的半固态金属浆料在保持其半固态温度的条件下直接进行半固态加工,即流变成形(Rheoforming);另一种是将半固态浆料冷却凝固成坯料后,根据产品尺寸下料,再重新加热到半固态温度,然后进行成形加工,即触变成形(Thixoforming),后者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占主导地位。通常铝合金的半固态加工技术主要有三道工序:半固态坯料的制备、二次重熔和触变成形。触变成形作为半固态加工技术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影响半固态成形件组织和性能的关键工序,直接影响着半固态成形件的组织和性能。半固态金属加工技术可分为半固态金属铸造法和锻造法。

1.1半固态铸造工艺

半固态压铸工艺是目前半固态金属铸造成形的主要成形工艺。半固态铝合金压铸是将半固态坯料二次加热至坯料组织恢复到40%~60%球状初生固相颗粒和共晶液相共存的固液混合态,随即用夹持工具夹持到压铸机压射室中压铸成形。

半固态压铸工艺与普通液态铸造相比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①铸件的凝固收缩减小,铸件尺寸精度高、外观质量好,减少了机械加工量,甚至可以得到无机械加工余量铸件;②提高铸件力学性能。③消除了常规铸件中的块状晶和粗大树枝晶,铸件组织细小、致密,分布均匀,不存在宏观偏析;④金属充型平稳、无湍流、无飞溅,而且充型温度低,延长模具寿命;⑤简化铸造工序,降低能耗,改善劳动条件,由于凝固速度快,生产率也得到提高。

1.2半固态锻造工艺

在国内生产汽车铝轮毂工艺基本上为低压铸造方式,但对于大尺寸轮毂,必须以非铸造方式生产的轮毂。目前,锻造铝轮毂以载货车和大型客车铝轮毂生产为主。半固态锻造工艺,是指坯料在半固态下也就是在含有30%~50%液体状态下在专用锻压机上一次快速成形。此法的关键是必须制取细小的均匀的球形晶粒坯料,然后按所需质量锯切成锻造坯料,在自动控制加热温度的炉内加热到半固态,由压力机一次压制成型。

锻造半固态金属可以在较低的压力下进行,这使得一些传统锻造无法成形的形状复杂构件可以在半固态金属锻造方法来生产,半固态锻造可以成形变形力较大的高固相率的半固态材料,并达到一般锻造难以达到的复杂形状。而且,可以用于制造用普通锻造难以成形的许多超合金,有可能用半固态锻造技术制造出特殊材料的耐热零件。半固态锻造是在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线上进行,具有生产率高、再现性强、尺寸精密、切削加工量少等优点,此工艺方法应该是我国汽车铝轮毂生产的新途径。

2半固态成形技术应用现状

自金属半固态成形加工技术概念出现30多年的时间以来,得到国际上广泛关注,并已成为当今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已开始应用于汽车制造业,进入商业化生产,并展示出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从1988年开始,美国的AEMP公司(Alumax Engineered Metal Process),为Bendix牌小轿车生产了250万件铝合金主制动缸,为Ford汽车公司生产了250万件铝合金压缩机活塞,其成品率几乎为100%[4~5]。到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很多大的汽车制造商都开始大规模采用半固态技术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半固态成形技术的主要市场是汽车工业,成形工艺以铝合金的触变成形为主。目前,用半固态成形技术生产的汽车零件包括刹车制动筒、转向系统零件、摇臂、发动机活塞、轮毅、传动系统零件、燃油系统以及汽车空调零件等,已经应用于一些名牌轿车上,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制造业,尤其是汽车、摩托车、机械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为半固态技术开辟广阔的市场。中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将为国内带来大量产品的国产化要求,特别是随着环保和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工业发达国家将能耗相对较高的制造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客观上为半固态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半固态成形法是目前铝合金零件成型的先进技术,国内对这种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实际应用得很少。

3. 半固态成形技术的发展趋势

半固态加工技术虽然在国内外都有较多的研究,我国在半固态金属成形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国外相比还相对落后,甚至在某些领域还是一片空白,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水平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需要采用各种新工艺和新材料来装备我国的汽车工业,而推动半固态金属成形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是目前的关键。就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半固态金属成形技术的发展动向如下:

(1)触变成形存在产品成本高;生产过程控制任务重;设备投资大等缺点。而流变成形具有流程短、能耗低、设备投资小、连续性强、生产率高等优点,于是流变成形的研究和应用目前重新成为半固态加工技术领域的热点,更多的研究人员会转向金属的半固态流变成形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以降低半固态产品成本,节约能源。

(2)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发出了半固态成形过程数值模拟软件,但应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流变成形和触变成形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促进半固态金属成形的理论研究将是另一热点。

参考文献

[1] 张莹,黎和昌等.半固态金属成形技术的发展现状[J].江西科学.2004,22(2):138~1142

[2] 杨湘杰,郭洪民.非枝晶铝合金(A356)半固态感应加热模式及控制模型[C].中国压铸、挤压铸造、半固态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001.

[3] 李明茂,杨斌,王智祥.半固态金属加工技术.铝加工[J],2004,(158):42~45

[4] 张奎,刘国钧等.半固态金属制备原理与应用[J].稀有金属.1998,22(6):447~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