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

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肥料;测土配方施肥;安徽霍邱

霍邱是个农业大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后,霍邱县的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1982年被列入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县,粮食总产由1984年的42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120万吨,2004年、2005年、2006年粮食产量位居全省第一,连续3a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05年、2006年连续3a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县常年播种面积21万公顷以上,其中水稻11万公顷,小麦6.67万公顷,肥料投入的增加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霍邱县土壤养分含量状况

2006年,霍邱县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共采集土样4 000个,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化验,全县土壤养分含量平均:有机质18.2g/kg、全氮1.15g/kg、速效磷23mg/kg、速效钾76mg/kg、缓效钾536mg/kg、有效硼0.32mg/kg、有效锌0.82mg/kg,铁、锰含量都较高,在100mg/kg以上。同1984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所测数据相比:有机质含量略有增加;速效磷含量增加迅速,达到丰富水平;速效钾、有效硼含量下降较快;有效锌有下降趋势。目前施肥方向应以氮、钾及中、微量元素硼、锌为主。

2肥料及测土配方施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

2.1肥料对农作物增产的贡献与潜力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化肥的增产作用占到农作物产量的40%~60%,最高达到67%。据霍邱县土肥站2006年进行的农作物“3414”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农民常规施肥比对照增产42.3%,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比对照增产61.4%;小麦,农民常规施肥比对照增产52%,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比对照增产80.6%。

2.2肥料对培肥、改良土壤的作用

随着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作物从土壤中带走了更多的养分。肥料的投入不仅满足了作物生长需求,而且弥补了作物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防止了土壤肥力的耗竭,科学合理地施肥还可以培肥和改良土壤。无机肥料的特点是养分单一、含量高、释放快、易被作物吸收利用。无机肥料投入可以及时供给作物所需养分,满足作物各个生育期的需要。而有机肥料养分齐全、含量低、释放较为缓慢,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它的投入,既补充部分养分,又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缓冲能力,提高土壤酶活性,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2.3肥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现代农业正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要求农业必须符合“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等特点。肥料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物质投入,在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要达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平衡农田养分的输入和输出。因此,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合理地使用肥料,做好农田养分的管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不合理的使用肥料,必将导致肥料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农产品品质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等负面效应,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3肥料应用及测土配方施肥前景展望

3.1调整氮、磷、钾施肥比例

目前,霍邱农民施肥经验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为依据,形成了一种习惯,致使出现高产不高效、高产不优质、高产高投入等现象。原因在于农民对测土配方施肥认识不够,施肥比例不合理,盲目施肥现象严重,造成了肥料利用率低。我国氮肥利用率只有30%左右,施肥只重视氮、磷,不施或少施钾肥,氮、磷、钾比例仅为1∶0.41∶0.16。霍邱的农业要上新台阶就必须大力宣传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调整氮、磷、钾肥比例。

3.2重视有机肥料中、微量元素施用

近年来,霍邱县“重无机、轻有机,重用地、轻养地”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同时不重视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分析结果,霍邱县90%地方缺硼、60%缺锌、大豆产区缺钼现象严重。因此,增加有机肥料投入,提高有机肥料品质,重视中、微量元素的施用,对提高土壤肥力,矫治中微、量元素的缺乏有很大帮助。

3.3加速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

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分析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绩效评价与路径优化研究”(批号:AHSKY2015D37)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25日

中国一直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下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破制约农村发展瓶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重大意义。但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很长一段时间集中于城镇领域,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依然存在着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出现严重漏洞,这些问题依旧制约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以对于我国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投融资之路尤为重要。

一、农村基础设施分类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一)根据农村基础设施经济社会性质分类。按性质的不同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1)经济性农村基础设施,这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物资供应设施、能源供给、交通运输、邮电通信设施、水利、农田治理改造等;(2)社会性农村基础设施,这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政策法规、农业信息、农业科研、农村居民教育设施、技术推广、农村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

(二)根据农村基础设施资金密集程度分类。按资金密集的不同进行划分可以分为:(1)资金密集式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设施、灌溉和农田水利设施等;(2)非资金密集式的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培训机构、金融信贷机构、农业实验研究等;(3)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如法律咨询、政策咨询和文化咨询的机构等。

(三)根据农村基础设施运营方式分类。按运营方式的不同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1)收益性农村基础设施,这类基础设施类似于“私人物品”或者可以说是私人物品的“准公共物品”。这类基础设施具有部分消费上的竞争性,但是也还是具有公益的性质,包括收费道路桥梁、现代粮食物流、燃气供应、供水、冷链物流、粮油粮食现代仓储处、经营性医院和学校、旅游景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等;(2)准收益性农村基础设施,这类基础设施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俱乐部”产品类基础设施,如农村电网、农村供水系统、固体废物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小型水电站等;另一个是优效性基础设施,如农村电网、农村供水系统、粮油粮食、医疗卫生机构等;(3)非收益性农村基础设施,这类基础设施属于“纯公共物品”,具有强烈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特点,又分为全国性纯公共产品和区域性纯公共产品两种。全国性纯公共产品包括义务教育、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大型性的全国水利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区域性纯公共产品包括一般农村公路、村内街道、村庄排水设施、病虫妨害治理、动植物检验检疫等。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

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从国外先进的投融资模式中吸取经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新形势,从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来看,仅仅依靠政府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是远远不足的,这时候需要政府引导多种融资方式、多种供给主体的供给体制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这才是最好的选择,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水平的出色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缓解农村基础建设中政府的经济压力,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这一方面,发达国家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一)PPP投融资模式。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首字母缩写,从字面上来说就是政府相关部门和私人部门共同合作的融资模式,进一步说,政府与私人部门以规范的合同或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共同来提供公共设施、服务或者某些项目,因此形成一种相对规范的合作伙伴关系。PPP融资模式在我国公共项目建设中基本上运用于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将政府部门政策权力与私人部门的资金供给、管理技能相结合,充分利用私人资金,形成一种全新的合作经营关系,政府并不是把全部的风险加诸于私人部门,而是由双方共同承担责任与风险。但是,运用PPP融资模式需要有一定的条件,首先需要保证私人部门在项目上有盈利的可能性,这点上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作为补偿,比如税收、贷款、土地等来提高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其次,注重政策的灵活性与吸引力,在运营农村基础设施期间,给予私人部门相应的运作空间,充分尊重私人部门的运作能力,即简政放权;最后,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成果,引进私人资金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需要资本,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引进人才和先进的技术,这样才可以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节约成本,提高投资项目的质量和效率。PPP融资模式,在充分运用私人资本,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的同时也减轻了政府初期建设投资负担和风险,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BOT投融资模式。BOT是英文BuildCOperate-Transfer的首字母缩写,翻译过来就是建设-经营-转让这样的一个过程,具体来说是指政府与私人部门签订期限项目合同,由私人部门承担具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按照合同规范收取相应费用获取利益,当届满后,政府或相关机构收回该设施所有权。实质是国家为了获取最终的所有权而出让经营权。其特点是让渡经营权来引入私人资本,弥补了财政资金不足而无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最终获得所有权,同时也吸收了外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但是BOT模式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BOT模式参与部门庞大,目前来说实施的难度较大,需要各方的协调配合程度较高;其次,使用BOT模式进行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来说资金规模较大,风险也较大,需要政府部门有足够的能力与经验进行管理;最后,由于BOT模式下,项目的经营权在私人部门手中,属于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政府无法获得收益,因而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公益性下降。在这种风险下,要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性,在项目进行之前做出完善的融资结构与项目计划,来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进行。同时,可以在国内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确保项目的成功进行。

(三)PFI投融资模式。PFI是英文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私人主动融资”,是由英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通过政府招投标进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由获得项目的私人部门进行建设与运营,届满后交还给政府,由政府部门或者项目使用方支付一定费用。PFI模式的特点是私人部门的投资,也就是主要依靠私人资金的参与,参与的项目基本以基础设施为主体,甚至注册相关公司专门为项目服务。但是,在这种融资模式下需要政府部门以强大的公信力为其进行担保,以确保有能力购买或者租用农村基础设施。另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普遍特点是投入大、见效慢,政府需要对私人部门的贷款或者发行企业债券等融资手段进行完善,拓宽其融资渠道和手段。PFI模式更加强调私人部门主动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私营部门的资金获得有效服务,而不是为了拥有基础设施项目的所有权。因此,PFI模式具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弊端,如高投入、低效率和资源的高消耗等缺陷。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适用范围

(一)PPP投融资模式与收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运营方式的不同进行划分,可以将农村基础设施分为收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准收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和非收益性农村基础设施,而PPP模式更多的适用于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和准经营性农村基础设施,这也是目前适用程度最广泛的一种模式。(1)PPP模式有利于实现政府职能转型,吸收民间资本,更是可以减轻财政负担,使政府更好地实现监管职能;(2)有利于吸收民间部门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办事效率,推进传统技术的改革;(3)有利于降低资金和完工风险,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降低工程造价。

(二)BOT投融资模式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由于BOT模式进行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的资金规模较大,风险也相对较大,需要政府有足够的管理能力与资金规模,因此一般采用BOT投融资模式进行的项目都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BOT模式项目的作用。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采用BOT模式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可以:(1)将一部分风险转移给民间部门,转嫁政府财政负担;(2)建设更加庞大的基础设施,更好地服务农村生产生活;(3)拓展民间资本投融资方式,改善投资结构,打破资金制约。

(三)PFI投融资模式与民间企业主导型。英国首先提出来的PFI投融资模式旨在吸引民间资本共担风险,与其他两种模式不同的是PFI投融资模式的主体公司可以不具备开发能力,而将相关项目给其他具备能力的公司进行开发。(1)由于风险巨大,公司会尽可能使各项资源得到最大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机关单位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的现象;(2)PFI投融资模式在项目特许期满后,可以通过续租等方式继续运营,保证了民间资本的收益;(3)对于PFI投融资模式,政府需要对最低收益做出担保,以保证项目的可行性。

四、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见,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多种融资模式进行建设,是打破资金制约的一个有效方式。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复杂性,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财政资金、建设需要以及投资回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革传统投资模式,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才能使多种融资模式发挥出更大的、应有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惠恩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7.

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发展 农村劳动力 农民工

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推行,迄今为止已经有30余年的时间。在一定历史阶段,因为自主决策权的下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大发展。但是,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我国农业尤其是现代化农业、大农业发展的桎梏。

一、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尤其是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绝大多数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的农业发展形势仍较为落后,许多因素制约甚至阻挠着农业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形式

受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村的农业经营形式仍以小农经济、粗放型经济为主。第一,各个家庭承包的土地割裂化现象严重,每块土地的面积相对较小;第二,种植作物较为单一,以粮食为主,粮食生产主要满足家庭需求;第三,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绝大多数农村的土地生产形式仍停留在手工劳作阶段,机械化水平低,作物种植技术含量低。

(二)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及障碍

第一,人才与技术难题。一是缺乏农业技术指导型人才,农民在土地耕种上存在极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二是缺乏土地养护人才,农村土地污染、浪费现象严重,土地生产效率过低;第二,劳动力难题。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抽离,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40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者高达80%。劳动力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

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城乡环境的差异,一是工资待遇的差异,二是所处环境的差异,三是身份的差异。

(一)城乡企业待遇差别

第一,农村经济落后,乡镇企业较少,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需求;第二,乡镇企业多为农产品初加工企业,盈利空间相对较小,再加上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众多,工人的薪酬总体偏低。而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企业的劳动力需求相对较大,劳动力的就业选择余地大,薪酬与乡镇企业相比,也相对较高。

(二)教育等社会性基础资源的差异

第一,乡镇企业的规模较小,多数乡镇企业的组织机构建设不完备,尤其缺乏可满足劳动力需求的激励机制、保险缴纳机制,劳动力的安全感相对较低;第二,农村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为了进一步摆脱家庭的落后境况,新生代农民期望后辈可以受到更为良好的教育;第三,农村的人文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劳动力的抉择。

(三)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属于文化研究的概念,用较为简明扼要的话语解释,就是自身定位与他人定位的结合体。在农村,劳动力的身份就是农民,在城市,劳动力的身份就是城市人。身份存在差异,自身要求也会相应地出现异同。绝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希望在城市被边缘化,也不希望在农村被中心化,皆是因为身份认同的关系。

三、基于劳动力视角的农业拓展形式问题

解决劳动力出逃问题的重中之重为解决劳动力问题。农村尤其是农村企业要设法留住农民,留住人才。向农业要效益,为农民创收,用效益反哺农村的基础建设,增强农民的自豪感。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在深入分析地方优势及地方土质特点的基础上,集中种植某一种或某几种作物,并在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建设与该种农作物加工相关的企业,精细化、规模化生产。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地方产品优势、特色优势。农业必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才能使农民真正创收。

(二)推广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的意域较广,生态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皆属于创意农业的范畴。我国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民风、耕种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其次,我国的地形、气候复杂多样,适宜耕种的作物更是千差万别,尤其适宜发展旅游观光型农业。目前,我国正在筹备建设或集中建设经济协作区,经济建设的相对集中化,更为生态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三)鼓励农户强强联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创收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业经营面积及技术支持的局限。改观这种局面,首先,要打破单打独斗的耕种形势,鼓励农民承包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第二,鼓励农民强强联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最大范围地利用合作社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技术资源,带头发展农业;第三,鼓励农村建立村镇银行,发展小额贷款,为农民创收提供资金支持。

四、结束语

只有解决劳动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只有解决农业发展形式的问题,才能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劳动力问题。留住劳动力,需要搞活农业,将农业做大做强,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大农业。

参考文献:

[1]邵腾伟,冉光和.基于劳动力有效利用的农业产业化路径选择[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年10期

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水务矛盾;现状;原因;对策;安徽临泉;陶老乡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263-01

1 水务矛盾现状

陶老乡地处临泉县南部,与河南省隔河相望,内有大沟1条,中沟2条,电力排涝站6处,涵闸9座,节制闸2座,地势北高南低。现有人口45 000人,耕地3 066.67 hm2。由于地势低洼,每年汛期都有大面积土地受涝;干旱季节又缺乏充足的灌溉水源。这一水务矛盾凸显了该乡中小水源工程和配套工程不足,配套引水设施缺乏,有水时留不住,要水时引不来,严重制约了该乡社会经济的发展。

2 产生的原因

2.1 沟河不畅

由于缺乏维修经费和有效管理,现有中小沟内杂草丛生,淤泥满沟,造成容量小,水流流速低,农田积水不能及时下泄外排[1],及至外河水位上升后,又只能开启电机水泵进行机排,白白丧失了自流自排的大好时机,使得内部积水,大面积农田受淹,农作物受涝,农业损失相当严重。另外,广大农民为了生产生活方便,在有些沟河上修建了临时通行路坝,汛期未能及时拆除,也延缓了积水的外排时间。

2.2 排涝站老化,装机容量小

6处电力排涝站均为1984―1986年修建,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机组老化失修,运行时故障叠出,效益降低。由于受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在设计施工时只是根据该乡的面积进行计算[2],而现在汛期来临时,不仅有该乡辖区的地面积水,还有临近乡镇的客水来犯,使得排涝站的排涝压力陡然增加,有时开机排涝不但不见积水下降,反而上涨,依靠现有的装机容量进行排涝显然是力不从心。因此,每到汛期强降雨,该乡低洼地带都是一片。

2.3 水源缺乏

由于陶老乡缺乏工程措施,地表水无法被拦截存储,抗旱时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因而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并且该乡地下土质构造复杂,沙层少,地下水资源缺乏,现有水井出水量小,依靠打机井取水抗旱不能满足需求,有时40~50 m深时仍不见地下水。

2.4 水利工程欠账

陶老乡水资源缺乏,抗旱时无水源可利用,凸显水利工程欠账严重,比如集蓄水工程、调水工程、引水工程、防渗工程等。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该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短板,是影响该乡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也是影响该乡农民持续增收的最主要的瓶颈。这些工程欠账,推助了抗旱无水源问题的发展,也使水务矛盾进一步激化。

2.5 科技推广不到位

水利新科技在该乡没有得到有效推广,比如防渗渠道建设、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等。如果这些新技术能够在该乡得到大面积推广,那么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抗旱水源的问题,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更大的效益。

3 解决对策

3.1 疏通河道

对管辖范围内的中小沟分年度、分步骤进行疏通治理。除了清淤除杂之外,对于沟河容量达不到排泄要求,束缚积水下泄的,要适当扩宽加深,增大容量[3]。另外,对于设在沟河上的临时路坝要全部拆除,不留余地,不留后患。

3.2 改造电力排涝站,扩大装机容量

6处电力排涝站现有的装机容量不能满足排涝要求,要对其进行改造。一是增加机组,根据汛期水量的大小,特别是历史最大洪水,确定装机容量。比如陶东电力排涝站和陶西电力排涝站,现在均有4台机组,水泵型号均为20ZLB-70型,出水口直径为500 mm,设计机排流量分别为2.60 m3/s和2.48 m3/s,配套电机均为55 kW(4台)。现在可以考虑在这2个排涝站各增加4台机组,使排涝流量均达到5.00 m3/s左右;二是对原有机组设施进行改造更新,防止运行时故障叠出,包括配电线路、电机、水泵;三是可以考虑在合适地点再增加新的电力排涝站,例如枣里村的田湾和周庄村的郑台。

3.3 调节水源

陶老乡的水务矛盾归根结底就是水源的问题,也就是丰水季节水源太多,造成内涝,而枯水季节又没有水源可以利用进行抗旱灌溉。解决此矛盾的根本办法就是对水源进行调节,使得丰水季节不致造成内涝,枯水季节又有水源可以利用,为此,可以进行集蓄水工程建设。在该地,就是提倡开挖水塘,把丰水季节的水蓄起来,到枯水季节进行有效利用。例如可以在枣里村的徐新庄和陶老村的陶老2处锅底地,分别开挖大面积的水塘,这样既能存储调剂水资源,又可以进行水产养殖,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开源,一举两得。在其他地方可以结合旧村庄改造工程,开挖大塘,增加蓄水量,缓解水务矛盾。

3.4 水利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建设包括引水工程、调水工程、输水工程和相关的配套工程,以及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生产桥梁。例如在临艾河两岸,可以增加引水口进行引水灌溉,地势低洼的进行自流灌溉,地势较高的可以考虑修建引水泵站进行二级(下转第267页)

(上接第263页)

提水灌溉,辅之以必要的输水渠道。若枣里村的徐新庄和陶老村的陶老2处“锅底”水塘建设成功,可以考虑在这2个水塘处建设2处引水泵站,并修建输水渠道,把南部低洼地带的水输送到北部地势较高地带使用。这样可以对水源进行合理调节调度,迁移利用,在中小沟上不会出现堵坝现象。

3.5 推广现代水利科技,节约水资源

陶老乡本身水资源就缺乏,由于现代水利科技在该乡没有得到推广使用,致使水资源利用率很低,这就加剧了该乡水务矛盾。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应大力推广现代水利科技,如喷灌、滴灌技术及渠道防渗技术等,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资源浪费,并按照作物的最佳需水量进行灌溉,使作物生长发育处于最佳水分环境,产量达到最高,既不浪费水资源又能满足作物的需要[4],用少量的水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以此来缓解水务矛盾。

3.6 改善种植结构,优化作物品种

于南部易涝区种植改良水稻和其他耐涝作物品种,例如玉米品种农大108、小麦品种豫麦70-36。北部易旱区,可种植耐旱作物品种,比如玉米品种郑单958、中科4号、农大108,小麦品种泛麦5号、豫麦70-36等。

4 参考文献

[1] 钟素萍.农田水利建设欠账严重 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仅为设计能力四成[N].南方周末,2011-04-28.

[2] 张春园.努力开创农村水利工作新局面[J].中国水利,2000(2):6-8.

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范文第5篇

一、我国当前农业化肥使用问题以及环境问题现状概述

在我国,化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现代化学投入要素,化肥的使用让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农业所消耗的化肥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这也间接地推动了我国化肥工业的飞速发展。到了最近几年,我国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消费国,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化肥使用强度已经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一点六倍以上,可以说是十分巨大的消耗。

同时我国农业生产中过于大量使用化肥引起了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农业土壤、水体污染以及大气环境质量严重衰退等恶劣的情况,可以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便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的过量使用,据调查,我国的水体污染的最主要的根源便是农业的非点源污染,同时也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我国的化肥使用大多使用在粮食以及蔬菜等农业作物上面,氮肥的使用导致每年大约有十七万吨的化肥流失,而这十七万吨的化肥中又有超过一半的化肥顺着农田直接流入长江黄河以及各大河流,这种化肥的流失现象导致了我国许多地区出现大范围的环境生态系统功能紊乱,对于周边的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许多农业专家研究了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形式之后,得出结论,我国的主要水体污染,主要是由于周边的农田、农村畜禽养殖地带、城乡结合部的生活排污以及农业化肥大量排出导致的,这些农业污染最终导致水体的氮磷富营养化,产生赤潮等许多严重的现象,给环境的生态平衡带来了严重的打击。甚至农业的环境污染远远地超过了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工业污染,并且更加难以治理。更加严重的是,经过调查表明,我国的农业化肥存在严重的过量使用的情况,过量使用的化肥已经多达总用量的一半,同时,我国仍然没有从微观的农户角度对于使用过度的问题进行研究,当前的形势十分严峻。

二、防治对策讨论

在我国,大部分的化肥使用超标问题都是由于我国的国内劳动力生产成本过高导致,成本过高,导致人们过量使用化肥对于农作物进行催熟催大,从中赚取更大的利益,同时我国传统的农业深入人心,农民们一直无法改正种地便要多多施肥的落后观念,导致了化肥的越用越多,因此,想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就要从以下几点人手。

1.调整方向,推广信息

要做到对化肥使用量的控制,首先需要对于农业技术培训以及推广的方向进行有效的调整,将更多的合理使用化肥的思想传达给农民。在进行农业政策的制定时,首先要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方向进行有意识的调整,要摒弃传统的农业落后思想,不单单要对于微观化肥的销量以及作物产量的观念进行转变,更是要将这种观念转变为社会以及环境成本等直接性的利益问题这种全新的观点上来,另外,对于农业推广的服务进行加强可以让农民更加全面的对于有机肥以及化肥方面的知识进行吸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农业知识的宣传,让农民学会在实际的施肥过程中将有机肥以及化肥结合使用,最大程度地减少因化肥的使用过量导致的浪费,同时防止化肥过量导致的环境污染。

2.创造规范的化肥市场环境

当前情况下对于化肥市场的环境进行规范行动刻不容缓,规范化肥市场环境可以让许多质量差,肥力不够充足的劣质化肥流通量减少,提高农民买到手的化肥的质量,可以有效地对于市面上流通的化肥质量进行提高,从某些方面上来讲可以对于化肥使用的强度进行降低,通过国家对于化肥的生产以及贩卖的部门监察力度进行进一步的加强,可以十分有效地防治大部分低劣化肥的大量流通,一定程度上规范化肥市场的环境,提高化肥的效力,减少使用量。

3.使用环境立法以及经济手段

想要对于农民的施肥行为进行规范和调控,就需要政府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通过使用环境立法以及经济手段进行调控,需要我国政府部门鼓励农民减少化肥的使用,同时通过立法限制化肥的生产,对于有机肥以及化肥的质量标准进行制定,同时建立良好的农业耕作技术体系,另外可以征收环境税防止农民过量使用化肥破坏环境。

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一般均衡;经济学研究方法;经济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155-02

18世纪70年代的工业革命之后,在市场的指导下全球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类物质文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斯密发表《国富论》以来,对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吹捧一直就是主流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萨缪尔森在他编写的那本著名的经济学教科书上这样写道:“现代经济学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理解亚当•斯密的论点(指“看不见的手”原理―引者)的准确含义。”尤其是在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第一次提出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一般均衡体系存在着均衡解,而且,这种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状态,并同时满足经济效率的要求。自此,一般均衡状态成为经济学领域里理想的模式,在静态均衡状态时各类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安排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意义是符合公平正义原则的,并建立以此为标准的规范经济学分析方法,在此方法下有效地评价现实社会各类经济现象的效率问题。并且在判断一种经济制度安排时,着重考虑的是它是否内生的趋向于一般均衡状态,如果在理论上能够证明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经济运行有一般均衡的趋势,那么就接受这种制度安排。

1 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怀疑观点

15世纪前后,欧洲随着贸易特别是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经济思想界普遍产生了重商主义观点。由于重商主义的研究视野集中在流通领域,论证财富的产生只能在流通领域,在这样的观点下自然而然是支持政府干涉经济的运行,在国际上扩大出口限制进口,而在国内支持出口品的过大投资及生产。近代经济科学是在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时候开始的。这种经济视角的改变,所带来的观点同以往的重商主义是完全相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它坚信市场经济完美的运行机制的逻辑终点便是政府的自由放任,无为而治。

然而就在同时期,有学者对这种制度是否能解决社会的长远发展问题提出了质疑,马尔萨斯对人口数量增长的关注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的,并消极地看待发展前景。首先他从人性的两个公理出发,得出了人口数量几何增长的结论。由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投入到土地上的劳动力所得到的报酬会越来越低,进而导致粮食产量边际增量会越来越低,最终粮食的产量会到达最大值进而决定了人口的数量。在这样的逻辑推理下,所得到的结果绝非一般均衡状态那样令人向往和期待。贫穷和失业一如既往地存在着,未来不见得会比现在好,也许会比现在更加糟糕。

继马尔萨斯之后,对私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质疑声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是马克思。他从劳动价值论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后盾对私有产权制度市场经济运行的后果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马克思首先是肯定资本主义的强大的物质生产能力,他甚至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比过去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还要多。但是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却是毫无顾忌的给予否定,认为这是一种“剥削”的制度。传统上认为马克思批评剥削的原因有三个,一是针对于当时童工的泛滥,劳工工资的低微,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但这不是主要的出发点,如果马克思真对此过多的关注的话,那么批评这一现象的最好做法是站立在社会学的角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上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对剥削的批评;二是站立在劳动价值说的基础上,若以此作为批评剥削行为的主要原因,那么它就不可能协调劳动分工存在的机制与它的合理性方面的关系,也不能很好地解释资本存在的现实性与它在理论上发挥效用的非正义性之间的关系,因为历史上人类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路径是没有错的;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不协调性,雇佣劳动制度下的“剥削”性质最终会导致生产的中断,社会的动乱,经济系统的崩溃。他认为这种制度安排是内生性的不稳定,经济危机每隔10年爆发一次就是最好的例证,进而否认一般均衡理想模型的标准性意义。在这点上不同,是马克思同以后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发生分歧最主要的地方。

2 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倾向

按照西方经济学者的说法,马歇尔和瓦尔拉斯等人在完全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假设前提下,以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分析市场价格的形成,进而解决资源的配置和报酬问题。他们建立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根据这一模式各类生产要素均得到了他们应有的报酬,消费者也能够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

从此以后,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就以这种先入为主的理想模式作为评价标准和分析的终点来认识现实的经济问题,以此来判断各类市场和政府及制度失灵现象并给出相应的对策。钱颖一教授在《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这样写道:“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钱教授在这里所谓的视角是从实际出发看问题的角度,实际上是经济假设前提。行为假设的初始给定是很重要的,在保持某一理论体系逻辑不变的前提下,仅仅由于行为假设的改变,该理论便可能面目全非。分析工具也就是逻辑演绎的具体形式,它可以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钱教授认为“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这三个部分最重要的是参照系,钱教授建立参照系的重要性在于“它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未受过现代经济学训练的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会因为没有参照系而缺乏主线和深度。若前提所假设环境条件是符合经济效益所要求的,也就是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的,那么经济分析的结果是找出均衡解来,而均衡解所流露出来的含义很明显是经济行为主体之间是没有利润的,社会中是没有失业的。

同样,田国强教授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一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一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①界定经济环境;②设定行为假设;③给出制度安排;④选择均衡结果;⑤进行评估比较。”在这五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中,最有启示意义的是均衡结果的选择和评估比较。什么样的均衡结果是我们所想要的取决于经济环境的界定和制度安排下的各类价值判断。田国强教授认为对均衡结果选择有决定性影响的评估标准有两个,一是帕累托最优或改进,因为它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对一个经济制度给出了资源是否被浪费的一个基本判断标准;另一个是激励相容,它评价的是自利的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冲突程度,个人的行为是否在客观上为社会工作。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代经济学在分析经济问题的时候,不管使用的是数学模型还是各种图像模型都有一种寻求稳定均衡的倾向。这些均衡形式在假定条件的协助下成功的避免了外部环境改变的影响,并且在理论分析上它代表的是资源合理状态。然而,人们在理解参照系的均衡状态时却忽视了一个很有启示的结论,那就是在这种均衡中各经济生产单位是没有利润的,社会上是没有失业的。失业与利润之间是否有着相互之间互为变量的关系?

3 现实经济运行机制与一般均衡模式

如同经济学家们在研究厂商的经济行为时所给定假设那样,也就是企业的一切行为最终能从追求利润的动机中得到解释。尽管有的时候,这一假设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批评,认为现实中人问题的存在会使得这一动机发生变异,但是没人能够提出更好的前提条件或者抽象说出更好的环境描述,因此接受这一假设有着合理的原因。没有一个企业或者行业能够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长期存在,利润的存在是企业长期性存在的基础。

我觉得很有必要说明为什么企业需要利润来支撑它的存在,企业的存在可以描述成为是一种产品的生产持续存在。从社会的角度看,这需要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存在着有购买能力的需求存在;另一个是这种产品能够在不大量消耗能源和破坏环境的情况下生产出来。很明显,利润主要是来支持后一个原因的。厂商理论在分析其原因时,通过不同的市场结构之间的比较,发现垄断因素是利润存在的原因。尽管产品之间的替代能减少垄断因素,但现在企业都普遍意识到,应该通过品牌而非产品来加强其垄断的因素。可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下,垄断因素不再存在,利润和失业也不再存在。这样的均衡暗示着我们什么呢?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将永远都无法达到这种状态,也就是我们无法到达完美状态时的和谐。那么我们现在的努力是一步一步的朝着和谐发展还是仅仅在维持稳定的发展,不确定因素是否能在根本上清除。

在农耕社会的自给自足经济中,经济行为的动机不管是从个人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角度出发,都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而非对利润的追求,有趣的是在这样的动机行为下失业现象是不存在的。尽管历史学家在阐述社会发展的原因时,将人口压力转变为动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近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中,威胁文明从来不是人口过多,使得文明崩溃和消亡的,也不是内在的原因,而是外部的压力。在工业文明的社会中,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赞同,潜在GDP增长率的水平下,社会上存在一个自然失业率。GDP增量中扣除折旧的那部分与自然失业率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马尔萨斯.人口原理[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4]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5]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

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

人类所居住的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已经历了大约46亿年的漫长岁月。在各种自然力的作用下,地球环境一直不断地发生着相对缓慢的变化,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造山运动,都曾强烈地改变地球面貌。然而自人类出现以来,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交互作用和叠加影响已使地球环境以前所未有速度与规模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类活动也相应成为全球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最活跃的营力。其中,土地利用作为这一营力的最主要的作用方式,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与交叉作用最直接与最亲密的关系,日益成为事关生态环境和谐的最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的深入,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以及其他污染的侵入,使土地不仅在数量上有所下降而且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主要表现为土地浪费、土地闲置、耕地锐减、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用地结构不合理、忽视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土地资产流失、违规、违法现象严重等,这些问题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后果。

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严峻现实与调控手段的缺乏却使这一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从“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来看,“吃饭”与“建设”的目标分别由“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率”、“新增建设用地量”等具体指标加以落实与调控,而“保护环境”的任务虽然也有生态建设项目等措施支撑,但事关任务实施成败的调控媒介残缺与监控手段定位的模糊,却使该目标仅流于华而不实的措辞。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地利用”这一事关生态环境和谐的关键因素的良性作用发挥,也恶化了二者相互依赖、协同演化的宏观环境。

水土流失作为一种严重的生态问题,涉及到人类生存的最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需要得到多方面的关注与重视。

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③地面物质组成。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2)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化肥、农药等的大量投入以及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土壤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严重威胁当地土壤水、肥环境和设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地形支离破碎,植被严重破坏、植物退化、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功能急剧衰退,属于生态脆弱区。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实施的区域之一。近年来该区开展了大量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建设工作,特别是1999年国家在西部10省363县开展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对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格局及生态环境产生了强烈影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第一,泥沙淤积下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该区多年平均年输入黄河的16亿吨泥沙中,约有4亿吨沉积在下游河床,致使河床每年抬高8-10厘米。目前,黄河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6米,其中河南开封市黄河河床则高出市区13米,形成著名的“地上悬河”,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人民生命安全。

第二,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该区水资源相对匮乏,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8。年降雨量只有200-700毫米,而蒸发量则高达300-1800毫米。同时,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损失,每年需200-300亿立方米的水用于冲沙入海,降低河床,使有限的水资源更趋紧张。

第三,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减少了耕地,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开荒种地,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四,恶化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植被,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范围的地表,形成沙漠,一遇大风,沙尘四起,形成沙尘暴。

针对黄土高原的具体情况,需要秉持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压缩农业用地,重点抓好川地、塬地、坝地、缓坡梯田的建设,充分挖掘水资源,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基本前提)

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3.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适当压缩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轮封轮牧。

粮食浪费最主要的原因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产权房;农村征地;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城乡一体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7-273

小产权房通常是指在中国农村和城市郊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设的用于销售的住房。由于集体土地在使用权转让时并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因此这类住房无法得到由国家房管部门颁发的产权证,而是由乡政府或村委会颁发,所以也称乡产权房。[1]

1 小产权房出现的原因

1-1 对大量违规违法用地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监管不力

我国住房改革制度从出台到现在,一直没有相关的法律对其进行有效的保证,也没有承认它的合法性。并且对于小产权房的建设我国法律规定从规划、建设、开发到销售等多个环节都要经过房管局、消防、国土等的依法监督和管理。如果相关部门对小产权房进行有效、严格的监管,就不会发生小产权房的问题,也就不会存在小产权房的公开买卖等违法行为。这是我国相关部门监管不力造成的,严重影响了我国法律的权威性,阻碍法律的执行。

1-2 价格低廉满足了人们的消费需求,高利益成为小产权房发展的推动力

随着我国住房的价格不断上升,再加上土地资源的紧张,我国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不了人们的住房需求,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价格低廉的小产权房。由于小产权房不需要土地转让金和相关的税费,也没有开发商在中间提高价钱。所以,小产权房的出售价格很低,人们一般能够接受小产权房的价格。这对于许多工薪阶层的人们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人们即使冒着产权风险也不惜购买小产权房。[2]对于那些出售小产权房的村民来说,进行小产权房的建设的时候,除了建安费外不需要其他的费用,他们出售的价格是其建设费用的好几倍。村民为了获得巨大的收入,不惜想尽办法建设小产权房,加之政府没有严厉的打压措施,所以使得小产权房的发展越来越快。

2 小产权房的危害

2-1 危害国家的粮食安全

小产权房的建设必定会占据更多耕地,这与我国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相违背。某些地方政府不顾法律的要求,违法进行土地的征用,大规模的建设小产权房,严重威胁了我国粮食安全,使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从而使我国的粮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2-2 购房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对于购买者来说,他们买的小产权房在法律意义上只有土地的使用权利,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所以,购房者对小产权房具有使用、出租和赠予的权利。但是一旦发生土地的征收、面临房屋拆迁问题的时候,购房者的权利就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由于购房者的权利不受法律的保护,所以购房者不会得到全面的补偿,甚至有的政府根本不补偿。除此以外,当小产权房发生诉讼时,法院对于小产权房的买卖也不会承认,这样就使得购房者的权利得不到保证。[3]

2-3 对我国房地产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房地产的开发成本中,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的税费所占的比例是50%,但是由于小产权没有这种费用,它在出售的时候价格就非常低。这样就使得小产权房的买卖严重破坏了房地产市场公平交易的原则,构成了不正当的交易现象,不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除此以外,小产权房还存在着私自开发销售的现象,这些现象相关部门都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不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3 有效解决小产权房的措施

3-1 完善我国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

我国一些发达城市的房价已经严重超过了人们的收入,比如北京、上海等地,住房问题已经成为这部分地区人们最主要的生活问题。再加上政府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在购买条件和数量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限制,不能很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小产权房在价格方面的巨大优势,使得小产权房存在较大的生存空间。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减少小产权房的交易,就必须完善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为人们提供更多廉价的住房环境,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

3-2 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征地补偿标准

就目前我国对农村土地进行征收的工作而言,很大程度上对农民的利益造成损害,是对农民利益的剥夺,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比如补偿不公平、补偿的标准低、范围窄等,这就加剧了农民进行小产权房交易的现象。农民为了实现自己土地利用的最大化,选择从事小产权房的交易。[4]所以,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入手,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不断完善集体土地的征收制度,从而适当对农民进行土地征收的补偿,提高补偿的标准,有效保证农民的利益,从而有效解决小产权房的问题。

3-3 建立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市场

我国现有的城乡二元土地结构,使得小产权房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在完善相关土地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房地产的市场中,使农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谈判权,能够行使协商和建议的权利。除此以外,为了解决小产权房的问题,我们还要积极地进行新市场下土地流转制度的探索工作,利用市场上的土地分配方式,对土地的价值进行有效的评估,从而实现我国农村集体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相同的地位,进而有效解决小产权房的问题。

3-4 对小产权房进行区别对待

在对待小产权房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我们对小产权房的使用不进行有效的调查、不分情况的就进行拆除,这势必会造成我国资源的严重浪费。[5]在对待小产权房的问题上,我们可以通过几种方式进行解决:

①有效治理。对于那些符合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小产权房,我们可以通过对其进行有效证件的办理、通过补缴各种土地出让金和相关税费的补救性措施,将小产权房纳入我国保障房的体系中。这样不仅有效解决了我国住房困难的问题,为中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住房环境,同时也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的小产权房的问题,保证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那些施工和设计上不符合规定的小产权房,我们也可以通过有效的整改之后按照上述的方式进行处理。②对小产权房进行依法取缔。对于建立在耕地和基本农田基础上的小产权房,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我们就必须对其进行依法取缔,恢复原有土地的用途,进行粮食生产,以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有些小产权房是在违法的前提下,对土地进行利用和规划,对于这些小产权房也应该进行拆除。其中进行拆除的费用需要开发单位承担,同时开发商应该将购房的费用返还给购房者。

4 结 论

综上所述,我国小产权房的出现和发展是由于我国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小产权房的价格低廉造成的,它给购房者、粮食安全和我国房地产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但是,只要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等,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和解决小产权房的问题。这需要我国从制度、社会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有效保证人们的权利,为人们的住房提供有效的保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石磊-小产权房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3-

[2]丁璞-小产权房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黄永焕-浅析小产权房的危害及其解决对策[J].青年与社会,201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