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对中医养生学的意见和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针对现在一波接一波的养生热潮,层出不穷的养生主张真伪难辨。日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院士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Student BMJ》上发表述评,呼吁严格监管养生类电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请媒体健康地传播和普及科学正规的医学知识,切莫误导大众。
养生节目“占领”黄金时段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人们更加关注如何吃得健康长寿,养生意识日益提高。为迎合大众的养生诉求,电视台养生类节目异军突起,已经超过了上百档,并占据着不少电视台的黄金时段。
现在最红的一档养生节目,就是北京电视台的《养生堂》和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都是讲老百姓身边的养生治病小常识,受到中老年人的关注。
吴孟超院士认为,电视养生类节目火爆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有所提高;其次,电视具备一定程度的权威性,成为公众对健康知识的最主要来源;此外,电视媒体大力宣扬防病抗病的养生疗法,迎合了公众强身健体的需求。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国玺补充说,还有一个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的原因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老百姓只好从其他渠道寻求强身健体的方法。
电视养生类节目五宗罪
不过,也有人对电视养生类节目的权威性提出质疑,这些电视上侃侃而谈的专家为我们提供的养生常识是否靠谱?想当初张悟本就曾经在《百科全说》上大谈“绿豆养生法”。
中医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重点推荐的首席健康科普专家温长路教授用“偷梁换柱、以偏概全、囫囵吞枣、瞒天过海和混淆是非”五句成语来概括当前养生类电视节目的五宗罪。
“这五个关于养生的问题需要得到澄清,属于伪中医养生范畴,是造成老百姓养生意识混乱的重要原因。”温长路说。
温长路说,偷梁换柱是指电视上的所谓专家把各种说法都塞入养生。“就像人口渴了要喝水一样,其实喝水也是养生,所以养生是人类本能的保护措施,不是复杂的事。”养生应该是真正符合科学的理念的,是经过科学家们提炼并符合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和习惯,对人体健康有利的部分,而现在“总有人把过去文人著作中一般的说法,或者老百姓的个案个例一股脑儿拿来都冠以养生的帽子,有些方法还不分青红皂白,人人都可以使用”。
另外,以偏概全,抽象中医的个性化理念。“有伪专家提倡吃什么养生就号召大家一起,这是不对的”。比如气候干燥的西部和气候湿润的南方,如果用同一种方法让大家去吃就会“吃”出问题。
所谓囫囵吞枣是指混淆食养与食疗的概念。很多养生家把所有的食物都说成是珍贵的药,把所有的药物和食物都结合起来,这是对中医概念的混淆。食养和食疗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食养运用的是食物的营养作用,按照营养素、维生素、微量元素,以营养为主要目的;而食疗就有治疗性质,有严格的用量、禁忌症等。食物有治疗作用,但绝不等同于就可以把它拿来当药。
另外,一些专家习惯瞒天过海,夸大药物或食物的作用。药物和食物的作用都是有局限的,没有最好的药物、万能的药物可以包治百病,一些养生专家夸大了食物和药物的作用,因此就出现了吃绿豆、吃泥鳅包治百病的事例。
混淆是非是指迎合“以补为尚”的世俗偏见。老百姓以补为尚,总认为养生就是补,温长路说,“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事实上,中医对补是很严格的,且将之细分为劲补、温补和平补,根据每个人身体呈现的状况,决定该用哪种方式进补。
温长路认为,一些人借着中医和中国文化的深厚关系,以及老百姓对中医的信赖,“打着中医的旗帜到处乱讲”从而让中医成了养生乱象的替罪羊。
收视率为王是主要原因
“电视台简直成了养生台了,随便打开电视挑一个频道,有时候北京台几个频道都是不同的养生健康专家在宣讲,简直是狂轰乱炸。”一位观众对电视上泛滥的养生节目提出了他的看法。
一些专家的观点也相互“打架”,比如,有养生专家说菠菜豆腐可以同煮,黄瓜西红柿可以同食,但又有养生专家说吃了就会出问题。到底听谁的?观众被搞得很是困惑。
“这些问题要首先问责电视媒体盲目追求收视率的不负责任的炒作和宣传。其次,监管部门反应迟滞,准入审查制度缺失,以及权威卫生机构未及时回应,也都难辞其咎。”吴孟超院士一针见血地指出。
一位南方电视台养生类电视节目编导私下无奈地告诉记者,收视率是决定电视台一个节目好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而养生类节目是老年观众最喜欢的节目,他们也是收视率统计的重要部分,所以,养生类节目才会如此火爆,占据电视节目的黄金位置。
对于专家审核方面,养生类电视节目的编导说,现在对于专家的界定并没有太明确的规定,节目组在选择嘉宾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的考虑,不仅考虑专家的权威程度,还要在外表形象、语言能力等方面符合电视媒体的特有规律,这样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收视效果。
“自从张悟本事件曝光后,我们在专家的选择上要求明显严格了许多,力图从源头上杜绝伪专家的出现。但是,很多时候,我相中的专家没有时间,有时间的专家又不够权威。”这位编导告诉记者。
作为权威的电视媒体,如何成为类似张悟本这样的“伪专家”的表演舞台呢?张国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大众对健康养生的强烈需求和专家资源的匮乏之间的矛盾造成的。
“电视上的养生专家伤不起”
“对电视台做养生节目的专家应该适度宽容,而不应该过分地挑剔。”张国玺不同意用“泛滥”一词来形容目前的电视养生类节目。
张国玺也曾经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做过养生类节目,称“在电视上做科普节目不容易,特别是做健康科普更不容易。”
虽然出现了一些江湖骗子冒充“养生专家”,但是,张国玺认为不要因此把电视养生类节目一棒子打死,因为大部分电视养生节目还是能传播健康科学的养生知识的。
“养生类节目深受中老年观众的欢迎,广大群众希望更多地了解健康知识,以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让自己不得病或少得病,电视的养生类节目在宣传科学的健康理念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中医强调‘治未病’,西医强‘预防为主’,宣传健康知识就是为人民的健康长寿服务。我国拥有那么多的专家,两院拥有那么多的院士,但在电视上做科普宣传的有几个人,有几个院士?”张国玺反问道。
为什么很多专家不愿意在电视上做科普节目呢?张国玺说出了其中的原因――“吃力不讨好”。“很多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是养生专家穿着得体、侃侃而谈的一面,但是谁又能知道他们的苦衷呢?”
据张国玺了解,很多专家在外面做科普都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而科普工作不但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还往往被单位里的人看成是“不务正业”,因为科普工作和科普文章既不能评职称,也没有经费支持。
一方面是人民大众对健康养生类节目需求的日益强烈,另外一方面是没有更多的专家愿意来电视台做科普宣传,这就给“张悟本”一类的“假养生大师”提供了机会。
自从张悟本事件被媒体曝光后,卫生部、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单位呼吁权威专家来占领科普市场,中华中医药学会还在全国遴选出了28位首席健康科普专家。但是,愿意走上电视来为大众普及养生常识的专家与群众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
同时,张国玺也体谅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苦衷,“一周出几次门诊,每次都要看几十个病人,下午再去电视台做节目,别说老专家,就是年轻人也没有几个能吃得消。”张国玺说。
“电视上的养生专家伤不起!”张国玺强调,很多专家告诉他,现在完全是出于一份热情,一份对大众健康知识的责任心在支撑着他们在电视上做科普,如果社会上在对这些专家“说三道四”、“鸡蛋里挑骨头”,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谁还愿意到电视台为全民健康做科普宣传呢?张国玺也希望提意见的专家先做三年的科普宣传工作,也到电视台的养生节目做客,然后再来提建议,这样可能会更加合理。
电视养生节目应该加强监管
关键词:中医;个体;学习;传承
中图分类号:11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7-1452-05
关于中医学面临的困惑――如何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张功耀事件更进一步加重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虽然这其中有很多关键问题是需要政策决策者作为的,但我们每个中医从业者自身是否就做的很好呢?如何独善其身,认识好、传承好中医,若有可能对中医有所发扬是本文要与大家交流的话题。
1 明确自身定位
首先应该先弄清两个问题:中医行业的定位如何?中医个人的前程如何?笔者认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意见。看清行业形势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明晰传统中医的优势和不足,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之后,有助于中医从业者真正传承好中医。
1.1 中医的现状 目前对中医学现状的认识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看法。
第一种看法主要来自高层人士和消息层面,是比较乐观的。他们认为随着世界卫生组织将医疗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医学界越来越重视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而传统中医学始终强调天人相应,一直重视情志对疾病的影响。这种先天优势是西医学所不具备的;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日益主张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疗法,因此应用天然植物药和物理疗法的传统中医药学必然会受到日益的推崇。比如,迈博健康资讯(http://省略)说:全世界草药市场正以每年百分之十以上的速度迅速增长,世界卫生组织在世界各地设立了27个“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其中亚洲的15个中心中,13个与中医药有关;目前全世界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各国(不含中国)执业针灸师和中医师不下30万人,仅伦敦就有600多家中医诊所;美国和欧洲逐步放松对中医药的控制,如美国近期专门制定了“关于天然植物药品的研究指南(草案)”,澳大利亚已开始对中医药立法,这一切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空前良好的机遇。
另一种看法则是沉重而悲观的,越到基层感触越深。那就是在中医药广告满天飞,各路名中医聒噪异常,中医院校招生规模节节攀升,表面形势一片繁荣的背后,中医院所收治的病种及在国内医疗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却日渐减少,经济效益也日渐下降,但这些只是显性的、突出在外表的、容易看到的问题;现今中医院西化明显,采用中医治疗手段的比例日渐下降,甚至如同遮羞布般的有名无实,即使是中医传统优势病种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医队伍良莠不齐,抛弃中医、甚至诋毁中医的绝非个别,中医硕士、博士、教授,乃至各级政府册封的“名中医”们在骨子里轻视中医,否认中医的亦非罕见,而在这些同行中能背出200首方剂、写出200味中药、背出20种脉象者能有多少?更不要说他们能对中医经典有多少认识了!这些隐性衰退更可悲、更值得深思!英谚说:“离教堂越近,离上帝越远”(The nearer thechurch,the farther from God),这种情形在中医内部的确有所体现。
1.2 自身的定位一俟踏进中医这个门坎,不管是喜欢或是厌烦。中医已经成为我们身上抹不去的烙印,不论是否愿意承认,在别人眼里我们就是中医,我们的个人疗效即代表中医的治疗水平;无论是否关心,我们自己中医功底的高低决定了中医事业的生存或衰落,而中医的发展与否又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自身的前程,两者互为因果。
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大小是由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的,而现今中医界恰恰缺乏热爱专业的优秀人才。
从中医高校的生源质量上看,在全国高校中多属于中上水平,凭自身努力考上研究生的要好一些。
从就业上看中医高校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分配率是较低的,多数的学生多需要回生源地人事局进行二次分配,这与一流高校也有很大的差距,中医研究生分配形势很好,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在职研究生课程班的日益普及,这种文凭优势正渐渐淡化,将来对真实本领的需要会日益突出。
从人才培养的投入和产出上看,一个真正的中医人才成长周期较长。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收入颇丰的西医,而付出相同的努力是不可能在中医上有相同的收获的,这种努力和回报严重失衡也进一步加重了优秀人才的流失。对那些能坚守中医的优秀青年人才而言,使命感是他们最重要的支撑,因为社会没有为这些仅有的人才提供合理的安身立命的物质支撑和评价体系。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论语・子张第十九》)。中医学何尝不是如此?对于了解中医、深入中医的人而言,中医是那样的珍贵;对于中医浅尝辄止的门外汉而言,中医却可能是一文不值。“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因此在短暂的人生过程之中,尽快摆正自身位置,努力培养中医学习兴趣,尽量充实完善自我,否则尽快离开这个专业是大家不可回避的问题。
2 如何学习中医
很多老中医都谈过学习中医的方法,比如《名老中医之路》这套书。他们从自身学习经历人手,将一生成功经验和失误的体会合盘托出,以求后学者少走弯路,其意殷殷,其心眷眷,甚是让人感动。笔者本没有资格在此说教,但因老先生们多是私塾出身,皆深受诗书之熏陶,师承方式迥异于我们,因此难免有距离感;而我们之间相似的高校教育模式,使得我们有了交流的必要。以笔者个人的体会和对别人的学习,觉得需要做到下面几点。
2.1 多读书作为学院教育批量培养出来的新中医,我们被要求面对的是前人删节、整理出来的较为条理的、程式化的统编教材。虽然我们不得不遗憾地看到现在的部分中医教材越来越象是西医教材的中医名词翻译版,中医理论也越来越支离破碎,但是笔者还是认为应该先学好,这样才能对中医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则应该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尽量多看些传统中医书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多向古籍寻根,根深才能叶茂。
根据前人的总结,读书的人手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从源到流,先难后易,即先研读《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再旁及后世各家,这是许多古代大家学医的方式,需要有扎实的古文素养;第二,从流到源,先易后难,即先研习后世医家的临床经验,再追溯钻研经典理论。笔者认为对于古文底子薄的新中医而言,适于选择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后一种方式。笔者本人就是先从建国后的老中医医话、医案人手,培养出兴趣后,再追溯阅读老中医推荐的有
共性的书籍。笔者大学时就有同学直读《千金》、《外台》,结果挫伤了学习热情,后来改行不作中医了。
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历代医书又浩如烟海,所以读书还应该注意精、泛得当。《伤寒论》、《金匮要略》应该是反复研读的,这几乎是每一位名老中医们都一再强调,同时也为学有所成的年轻中医所推崇的,比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认为:“当前中医庸俗化的趋向比较突出……辨证论治成为一种踏虚蹈空式的游戏,而临床疗效的不明显又极大的挫伤了他们(青年中医)研究中医的热情,究其原因,主要应归结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功底不深……”。当然,多数老中医也强调了《黄帝内经》的重要性。后世其余诸家多可泛读,当然涉及你喜欢从事科室病种的相关书籍应当详析。在笔者看过的不多后世医书中,比较喜欢《医学衷中参西录》和《医林改错》。前者尊古而不泥古,发挥而不离宗;后者仅寥寥五万言却几乎每方必效,其中尤以活血诸方为后人推崇,对活血实践多向突破,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再看现今“著作”,每每洋洋洒洒百万言,却常常空洞无物,读之如同嚼腊!笔者常和学生说:一个中医如果一生能有一个方子在后世广为应用就已经名垂青史,若有一个理论为后世认可,就可以称为大医了,因为这两种情况都会对中医有了一定的发扬!王请任身处清代中叶,离我们不到200年,张锡纯则更是近在民国,此二人在中医理法方药基本固定完备如同今日的情况下,尚有如此发挥,实在是激励我们奋发的楷模!
多读书还能相互参照,易于理解。比如说,《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温热论》中记载“(温病)初病齿缝流清血,痛者,胃火冲激也;不痛者,龙火内燔也”,龙火不好理解把握。但是如果看过《医贯》这本书,一切就迎刃而解了,因为赵献可谓:“相火者,龙火也,雷火也……不知其性而以水折之,以湿攻之,适足以光焰烛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以火逐之,则焰灼自消……龙雷之火每当浓阴骤雨之时火焰愈炽,或烧毁房屋,或击碎木石,其势诚不可抗,惟太阳一照其火自灭……故惟八味丸桂附与火同气,直入肾中,据其窟宅而招之”。
至于古代经史子集,如有精力也应阅读,这样可以弥补我们同古人在文化之间的裂隙,更好的领悟中医古籍。秦伯未先生曾回忆其在上海求学时,校长丁甘仁先生就要求学员背诵《古文观止》,学员们初起都不理解,后来则深受其益,这与所谓“秀才学医”是一个道理。岳美中还建议多读杂书,他就曾经从《清稗类抄》学到了一个治疗被猫咬伤中毒致死(从其症状描述上,我怀疑是鼠疫)的方子。多读书这点笔者做得很不够,大家共勉之。
2.2多思考子曰:“学而不思财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习中医不仅需要背诵,更离不开思考。有很多人说:学习中医靠悟性,笔者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这容易把中医推向神秘化,忽略了它直观形象的一面,更否认了思考――这个学习中医必须的艰苦过程。试问:没有系统学习,没有认真深入的思考,怎么能够凭空领会中医?怎么能够凭空“悟”出中医呢?
应当学会把学到的中医知识前后联系、贯穿,尽量用一元论的方式去解释,能理解、能解释的最好,不能理解的除非能证明其错误,否则应当存疑待考,不要轻易否定,如果是教师,更不要在学生面前随意诋毁,以免误人子弟。比如,《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中“妇人妊娠食雀肉,令子”这句话曾被许多人,包括中医人士当作笑谈,而现代研究发现麻雀肉中富含性激素,这虽然不能证明上述记载就一定正确。但是却让一千多年前的记载又重新生动起来,而一个负责任的医师一旦了解这个记载就不应该再建议孕妇吃麻雀。
当然读死书那样的反面例子更是比比皆是,比如笔者本科时的一位讲授推拿学的教师为了嘲笑阴阳理论而画了一个圆,并用一横一纵两线将其分为四份,上是阳,下是阴,左为阳,右为阴,他机械地认为,如按照阴阳理论,则左下或右上就无法归属,乃称之为“不阴不阳”,因此还博得了一片共鸣的笑声。要知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范畴。无限可分且可互相转化,要想判断一个事物的阴阳,得看其参照物是何。呜呼!对中医的基本要求是“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可是连中医教师都对阴阳这样的基本概念也缺乏理解,实为中医之大不幸!
多思考、勤总结是提高中医水平的必由之路,举例来说,我们在读案侍诊时都会发现许多老中医治疗很多疾病常常应用半夏、陈皮二药,如此平淡,却每每取效,这种情况不能随便忽略而过,应当仔细探究。察半夏《伤寒论》人方18次,《金匮要略》36次,橘皮《金匮要略》人方3次,方后加味1次。考虑到此二药陈久者良,是二陈汤中的主要药物,因此分析二陈汤加减变方治疗疾病特点,可以进一步把握其用药思路。现将常用方剂中含二陈汤加减者分析如下。
(1)最简方:①小半夏汤(半夏、生姜)治“心下有支饮”“诸呕吐,谷不得下”。邪去正安。②橘皮汤(陈皮、生姜)治“干呕,哕,若手足厥者”。逐阴即回阳,通阳不在温。③润下丸(陈皮、甘草)可利气化痰。
(2)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乌梅、生姜)治痰基本方。
(3)二陈加减方:①+枳实、胆星=导痰汤,治顽痰老痰,胶结不化。此二药尚不如礞石、皂荚力猛。②+枳实、竹茹=温胆汤,治胆虚痰热,虚烦不眠,惊悸吐涎。《备急千金药方》之温胆汤无茯苓。本方更有多个变方,如偏补的十味温胆汤,偏清的黄连温胆汤,偏化的涤痰汤等。+桃红、青柴、香附、赤芍、苏子、腹皮、桑皮、木通-茯苓=癫狂梦醒汤,治气血凝滞,痰瘀蒙蔽心窍之癫狂。神志病治痰为常法。③+人参、白术=(橘半)六君汤,治脾虚基本方。脾虚即生痰,故需化痰理滞,不可因其平淡而轻视。东垣调理脾胃诸方每以此为底。④+人参、白术、黄芪、黄连、白芍、泽泻、羌独、柴防=东垣升阳益胃汤,适用于脾虚湿停,清阳不升诸证,用之得当,效果颇佳。调中益气汤与此类似,不多论及。⑤+人参、白术、黄芪、干姜、黄柏、苍术、天麻、泽泻、神曲、麦芽=东垣半夏天麻白术汤,治脾虚生痰,风痰上扰,晕眩头痛。《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不可同日而语。⑥+人参、白术、枳朴、干姜、黄连、神曲、麦芽-陈皮=东垣枳实消痞汤,治虚痞纳呆倦懒。⑦+连翘、莱菔子、山楂、神曲-甘草=丹溪保和丸,治食积亦需化痰,值得注意。再加白术为大安丸、消补兼施。家父曾患肤痒,一医以此治愈。⑧+栀子、黄连、草蔻=清中汤,治胃火心腹疼痛。不用甘寒养阴,反用辛燥化痰。⑨+枳实、胆星(导痰汤之意)芩连、萎仁、杏仁-甘草=清气化痰丸治痰热内结、肺失肃降之咳嗽痰黄、胸膈痞满。此为常法。⑩+苏子、苏叶、当归、前胡、厚朴、肉桂一茯苓=苏子降气汤,治下虚上盛之痰喘。⑾+当归、熟地=景岳金水六君煎,原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不好理解。我认为阴虚兼痰可以仿此为治。⑿+枳壳、朴硝-陈皮=指迷茯苓丸,治饮停中脘,流溢四肢之臂痛肢肿。⒀+霍香、厚朴、苍术一茯苓=不换金正气散,治瘴疫时气,
霍乱吐泻。霍香正气类之。⒁+人参、苏叶、葛根、枳壳、桔梗、前胡、木香诸味=参苏饮,治气虚外感。此方去参、葛、木香加杏仁即为杏苏散,治外感凉燥。⒂其余如平陈汤、五积散(含平陈汤)、六和汤等等不予赘述。
由上可见,内伤外感皆致痰邪为患,脏腑经络均可受其累及,兼虚兼实,或寒或热,变化多端,这不正是古人所谓“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吗,复杂的疾病我们也能一元化解释。明乎此,我们临床应用二陈时自然有种从容不追之感,余皆仿此。
2.3 多侍诊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而作为医生每天面对的则是活生生的人。无论书上把某个方剂论述的如何透彻,把疾病的辨证过程描绘的多么详细,用药写的如何清晰,但是如果你从未跟从过任何老师,看得过鲜活的实际例子,那么当你面对患者的症状繁杂不清、主次不显时,仍然会觉得茫无头绪,无处下手。一个好的中医能把方子用活,能从纷杂的症状中很快缕清脉络,分清主次,抓住主证,让人有拨云见日之感。
笔者本人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求学期间有幸跟随多位名老侍诊,亲眼目睹许多精彩案例,让笔者一生受用。比如母校2002届一博士生在毕业前夕突发感冒,发热恶寒,咽痛,周身疼痛不适,体温39-40℃,自己服用速效伤风胶囊一类的感冒药以及解热镇痛类西药,每服药后即见汗出,体温随之稍退而后复作,多次服用不见缓解,被其同学扶入邹德琛老师诊室,患者表情痛苦,面色秽腻,身体微颤,发热有汗,畏风寒,尿少,舌淡苔白,脉缓,余证同前。侍诊者意见纷纭,但多数人考虑其扁桃体肿大,且病发夏季,主张重用清热解毒之品,邹老指出这就是桂枝加附子汤证,论日:“太阳病,发汗后,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遂书该方1剂,第2天已见该学生面清目朗,谈笑如常了。其他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段富津教授用补中益气汤原方八味药治疗气虚发热案;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马宝璋教授以清热解毒、化瘀除湿法治疗妇人腹痛,少腹如扇,得热则舒案;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琪教授以绀珠正气天香散合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妇科王维昌老师用升阳益胃汤治疗一例胃气上逆之呃逆(取能升才能降之意)久治不愈案,在此限于篇幅,不作详述。这些非常精彩这样的案例,能激发我们学习中医的热情和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希望将来的中医工作者也会发自内心地说:“这病西医不行”,而不是反过来。
跟随名师学习几乎是历代名医共同的学医之路。如李东垣捐千金求学于张元素,尽得其传;王海藏先后师从张元素和李杲;温病大家叶香岩更是先后师从十七人,《名老中医之路》之中记载也绝大多数如此。当然也有不同意见,比如民国名医张山雷先生曾说:“医书论证,但记其常……惟医案则恒随见证为转移,活泼无方,具有万变无穷之妙,俨如病人在侧,警咳亲闻,所以多读医案,决胜子随侍名医而相与晤对一堂,上下议论,何快如之!”笔者比较认可他的观点,的确,读好的医案医话是享受,这种快乐的感觉无法细说,但是问题要辨证的看:首先,张本人就先后跟随了不下四位名师,这对于其成名不能毫无关系;再者,书有好坏,师亦有优良,好老师能将平生所学倾心传授,其作用就算是好书本也难以完全替代;第三,医案共同之处是记录效案的正面例子多,而描述无效和失误的反面例子太少,这与临床实际情况不符,是其不足之处;第四,多跟多问还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经验,比如岳美中算是没有正式拜师、自学成才的少数人了,但是他十分注意向他人学习。晚年还向蒲辅周老中医学习到了如何用散剂缓图法,治疗体弱易感、卫外不固者,收到了汤剂急治无法取得的疗效。
当然要找到好的、值得侍诊的优秀中医越来越难了,这是后人学习中医面临的最大难题。笔者本科课间实习时,所在医院中很多中医医生不会开中药,需勉强为之时,则找本杂志将上面报道的治疗同类疾病(西医诊断的病名)方药照抄了事,根本没有什么辨证论治!在解释临床疗效差时,他们也把责任推给中医。在笔者了解范围内的全国其他中医院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有必要作一个抽样调查,现在中医研究生导师这个群体中,信奉中医的人有多少,通读一遍中医四大经典的人有多少,善于用中医解决临床问题的有多少,能教给学生中医思维的人有多少。
如果跟随不信仰中医的医生学习,反而有害。我们如何应对这个问题呢?读案是很好的弥补和扩充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案就是侍诊。受地域、时间所限,一个人师从范围不会很大,但读医案却不受此种限制。有侍诊经历后再读医案的收获效果要远远好于没有侍诊前,其价值对将来学习中医的人意义可能会更大。侍诊读案还应注意不要偏于一门,比如笔者大学同学在跟随善于养阴的某位医师后,便不分对象,每方必入水牛角、生地,这就是学偏了。在侍诊初期每个人都会有过类似的经历,想要避免,就得要打好基础,兼收并蓄,多侍诊、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
2.4 多实践中医是实践性医学,所有的理论经验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也是为了临床诊治疾病服务的,因此学习中医离不开临床实践。陈修园就提倡白天看病、夜晚读书,李克绍老中医也强调要与临床结合,认为“撇开临床,单从文字上抠字眼,断章取义,牵强附会,或画蛇添足,强使古书符合自己的意见,就必然走入迷途”。笔者体会单独诊治疾病是对自己辨治能力和所学知识的全面检测,无效时则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督促自己进一步学习研究;取效时则能积累经验,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据笔者了解,许多在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也有从来没有为人看过病、开过方、针过灸,这种情况在本科生中更多。笔者曾经问过他们原因,回答是不敢独立诊治、机会少或者不爱好、不想诊治。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不亲自尝试,个中滋味永远也体会不到,开始阶段不实践,一方面影响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随着学历、职称越来越高,患得患失感会越来越强,将来则更不敢独自处方用药,多数会落到人云亦云的田地,就像前述的部分医生一样。
实践的机会可以自己找。首先,自身就是很好的实践对象,比如学习针刺手法时就必须拿自己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较快地体会到针尖在不同组织结构时医者手下的不同感觉;只有这样才能同时体会到得气时医者针下沉紧感和患者穴位处的酸麻胀痛感,更加深刻地领会得气的涵义;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怎样的运针手法才能使患者即有针感又减少痛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领会各种针刺手法,等等,这些都需要实践,靠凭空想象和所谓的“悟”是不可能达到这个境界的。笔者在大学时已经把自己四肢和腹部常用穴都针过了,所以在给患者治疗时,心里就有底,手法也尚可,现在不经任何心理诱导下烧山火也有一定的成功率。再者,对于自己的家人亲友也要勇于承担起一线保健医的职责,不要总是推委转荐别人,就算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亲友仍然
会是你重要的患者来源。
任何人都有蹒跚学步的时候,就算名医也可能失手,南京干祖望教授在其随笔中就记述过上海一名医被人送了一匾,上书“功同良将”,取“一将成名万骨枯”之意。对于刚开始从业诊治患者时尤应注意安全。笔者的建议是没有把握的处方要少开,以便第2天调整;不熟悉的药不用,以免出现毒副作用;开方后发现不妥之处,要及时告知患者停服、更改,生命健康,千金所系,不要放不下面子。笔者独自看病较早,在学习中药方剂时就给亲友诊治疾病。因此正反两方面体会都不少。大二曾治一失眠患者,方用朱砂安神丸加减,当时因朱砂用量没有记好而开了10g,第2天患者主诉:眠佳,但心中不适。查阅书上朱砂建议用量0.3-1g,长期过量服用可致汞中毒,《本草从新》谓“独用多用,令人呆闷”,《本草纲目》载其“下涎损脾”(张锡纯用较多朱砂治疗霍乱是例外),不免心中惶惶。此案对笔者的教育意义甚大,此后笔者对中药学下过一番苦功,对药物掌握和理解明显提高,在这里说出它,希望对初学中医者有借鉴。
在诊治疾病时还应注意结合西医诊断,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以免延误病情。笔者看过一个月经失调患者,经某省级西医医院两位教授诊治未愈,子宫内膜厚2cm以上,但是仍不主张作诊断性刮宫,经朋友介绍找笔者诊治,因属于熟悉的专业内疾病,故多次建议其诊刮,但患者未同意,用中药调理后,月经规律两月,但内膜厚度未减,其后复见阴道少量褐血淋漓,屡经塞澄不止,经动员诊刮后诊断为子宫内膜癌术后补充诊断双卵巢交界性肿瘤,随后于前述,医院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因为雌激素依赖性肿瘤不能应用激素替代疗法(HRT),所以手术后用中药丸剂调理善后,患者状态良好,没有出现卵巢切除后常常出现的严重的围绝经期综合征表现,患者因此对笔者十分感激。
笔者的另一位患者宋某也是一个很值得介绍的病案:患者于产后4天出现腰痛,于某医院埋踝针未效,20天后左大腿根痛,平卧时左腿比右腿长4-5cm,行路不便,经介绍来诊,初见这个患者,笔者真感到茫然无处人手,记忆中只有中国中医研究院岳美中先生曾以半夏天麻自术汤治疗一例左右半身发育不均衡案,但彼为先天,此为后天,显然。不同。因病症特殊,毫无把握,为避免延误病情,故建议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院骨科诊治,经诊未见明显异常。患者看笔者年轻,所以并没有再次找笔者诊治,而是到哈尔滨某著名骨科诊治1周无效,因行动不便加重,复求笔者往诊试治。及至病家,见患者汗出较多,神情疲倦,自诉畏风,恶露已尽,乳汁尚可,余证同前,舌淡苔白,脉滑略细。与当归补血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鸡血藤、木瓜、威灵仙、杜仲、川芎,5剂后证大减,欣喜异常,自己出门来复诊,后经加减调理,共14剂愈。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各项并无明显先后主次之分,而是应当互相结合。互相补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读书多、中医理论扎实是思考、侍诊、实践的基础;勤思考是消化读书、侍诊、实践学来知识的途径;侍诊是实践的铺垫,两者能将读书、思考来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是读书、思考的动力和问题来源,带着问题读书更有针对性,效果更佳。以上一点浅见,希望能对初涉中医的同行有益。
3 如何发展中医
总结目前中医发展趋势,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向:第一、西体中用,即还原分析。这个方向已经是目前中医(含中西医结合)界的主流方向,许多人认为这是中医的唯一出路,这是中西医结食、中医现代化的必须之路。应该说在建国后此方向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青蒿素等一批新药的问世,但探其实质,此即是民国时期“废医存药”政策的翻版。笔者个人认为,这个方向的确是很有价值,需要一部分中医药工作者继续研究下去。但问题是不应该要求所有的中医都走这条道路!试想,若真到“废医”那天,没有深谙中医理论医家存在,将来面对SAPS这类新型疾病时,还怎样“存药”?
虚假医疗广告发展成为举国上下深恶痛绝的诟病,面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铮铮建言,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明确表示:上报国务院,取消医疗广告!引起媒体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各方评论不一。
医保报销政策,成绩不小,问题不少!全国政协委员周超凡用事实说话,详尽披露出来,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对中医中药现代化产业化问题,吴以岭委员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令业界人士深思。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与温总理的报告内容相呼应,其仁旺其格委员建言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医药,对蒙医蒙药事业给予倾斜投入!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创刊后,记者首次获准采访“两会”,本期用较大的篇幅报道业界委员的声音。关注医药产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为大众健康“鼓”与“呼”将是本刊不变的宗旨。
现行医保报销政策谁来动刀?
以科技创新、学术创新,加快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发展少数民族医药亟需政策倾斜
蒙医蒙药现况令人堪忧
现行医保报销政策谁来动刀?
医保报销政策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是我国人民福利中的一件大事。到2004年8月底,全国共有11847.6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能保证这些参保人员的合理用药需求,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多年来,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懈努力下,我国医药费报销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广大群众的医药费报销问题,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虽然2004版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我国现行的医保报销政策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方面甚至干扰了国家的有关政策,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不同的意见越来越多。
在十届政协三次会议上,曾参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审评咨询专家,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周超凡郑重向大会递交提案,建议“改革现行医保报销政策,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本刊记者就此进行了独家专访。
现行医保报销政策不利药品企业公平竞争
记者:据有关统计,按照国家药典委员会品种标准,截止到2003年11月,我国现有批准上市的药品品种14000种(每个剂型一个批准文号为一种),化学药大约占6000种,中药占8000种。在2004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医保报销药品有2960种,仅占上市品种的21.1%,其中化学药1700种,占西药总数的28.3%,中成药1260种(含民族用药47种),占中药总数的15.75%。大约11040种药品没有进入现在的医保药品报销目录,约占上市药品品种的78.9%。您作为专家如何看这一问题?
周超凡:11040种药品不能平等进入市场竞争,导致人们用药没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人们需要更多安全有效的药品,而不仅仅是这2960种。我国80%的药厂都是中小企业,为了一个药品品种的研发生产而投入巨资。一旦不能进入医保目录,此药品基本上就失去了市场,因此生产企业不得不停产或者转产。如果企业的巨大投入没有回报,就很难生存下去。而且,药品不能平等上市竞争,甚至干扰破坏了正常的商品(药品为特殊商品)竞争规律,违背了国家有关政策,影响了价格机制的调整作用。
限制医生自由选择用药的权力
记者:医生为病人治疗时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病情、副作用最小的药品,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可问题在于,我国现有78.9%的药品不在医保目录,无法报销,如果患者要用非报销品种,实质上被剥夺了应该享受的医保费用。
周超凡:是这样的。医保药品目录外的药品价格相对比较高,患者难以接受,医生只能违心采用报销品种,使用药不能得心应手。通常医生的处方很少开不能报销的药物,不能仅仅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开处方,更多要考虑的是病人的经济负担能力。
病情多种多样,个体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治疗的药品也需要多种多样。现在由于医保药品的数量有限,固定使用一些药品,时间一长就产生药源性病的疾病,以后再患上这种病,这种药品就对此病失去疗效,这对广大群众的生命健康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影响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
记者: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要靠临床实践的支持。目前我国医药临床经验的积累是少数药物提供的,医生很少接触没有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更谈不上了解这些药品的疗效,这极大地影响了医生临床经验的总结。
周超凡:如果一个国家药品经验的总结仅仅由批准上市的21.1%的药品提供,不全面也不科学,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自然受到影响。更严重的是,大部分药品不能进入医保,一部分药品生产企业也不会再继续生产这些药品,同时企业研发新产品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这样会对我国的医药科技事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长期下去,会形成恶性循环,阻碍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药品目录的服务重点不清晰
记者:事实上,威胁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敌人,大多还是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中毒抢救的急性病和一些专科疾病。现在医保目录的药品遴选是在一类选出一些比较好的品种作为报销品种,一类可能会选择几种甚至上十种,但是这类里可能并非是常见病和多发病。
周超凡:这种没有量化原则和量化标准遴选药品的方法,基本上是综合性、宏观性、概念性的评价,如果一直按照这种方法来遴选药品,就很难满足人们广泛用药的需求。遴选药品的人在遴选药物时,考虑较多的还是药品的疗效和副作用,往往对价格和普通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考虑的较少。另外,对于14000种药品,加上每年递增的新品种,翻来覆去评价,越评越麻烦,浪费国家经费,难以选出理想的药品,又不能充分发挥现有药品的作用,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不正之风,滋生腐败。因此,需要对医保药品目录的遴选方法进行改革,要用全局思想和发展观点来制定科学合理的遴选方法,选出对大多数人、对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最合适的药品。
两个目录分工不明确
记者:现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选定国家基本药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选择医保报销的标准品种和数量,制定医保药品报销政策。社会各界反映,医保药品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之间没有合作点,各干各的,形成重复劳动,给国家人力、财力造成一定的浪费。
周超凡:现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本上不起作用,形同虚设,医保药品目录参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不多。目前不但有全国医保目录,而且还有地方医保目录,如上海和北京就有各自的医保药品目录。这种情况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给不正之风开了后门,不仅医药专家有意见、知情群众有意见、而且WHO官员和专家也有看法,所以应该虚心倾听各方面的合理意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
重建国家基本药物领导小组
记者:您呼吁,我国医保药品目录和报销政策已经到了需要尽快改革的地步。可是,改革医保药品目录和医保报销方法的工作比较复杂,涉及部门多,一两个部局难以完成,必须有统一的组织。
周超凡:我已建议该项工作要由国务院高层领导来协调,由国务院相关部门来落实,由国务院任命国家基本药物领导小组的组长,参加成员包括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国家财政部、国家商业部等部门,这些参与部门的领导任副组长,同时还包括专家学者、与此相关领域代表、以及相关社会人士等,群策群力,共同协调。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分别设立基本药物办公室和报销品种办公室,共同处理日常工作。目前可以是一个兼职的组织形式,如果时机成熟,国家也可以考虑正式编制。
实行国家基本药物报销制度
记者:实行国家基本药物报销制度的目的在哪?应如何实施?
周超凡:实施国家基本药物报销制度,就是要改革现行的药品报销目录和基本药物目录,把现在的医保药品报销目录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合二为一,统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考虑到和国际接轨,应该称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了突出报销的问题,可以暂名为国家基本药物报销制度。
在国家基本药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制定国家基本药物政策,遴选基本药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可以一起参与研究制订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不必单独选品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物,就是医保药品报销的标准品种。这样不但能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国家基本药物的遴选方法需要改革
记者:您提出最重要的是对医保药品目录的遴选原则和方法进行改革,寻找最科学的遴选方法。
周超凡:应该在每一基础类选出一个代表品种,按照药品的药理、病症等分类,每一类分到不能再分的最小的类,定为基础类,在每一基础类遴选出一个代表品种,作为报销的标准品种。这样14000多个品种,就能全部上市,自由流通,供人们治疗时选择使用。
当然,这个标准品种必须要符合大多数人能够报销的程度,遴选的药品不但要质量好、疗效好、副作用小,而且要考虑价格、来源和群众的承受能力,选出对人们最合适的药品作为标准品种。所以,标准品种的遴选应该坚持临床必需、安全有效、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和保障供应的原则,每一基础类选出一个标准品种,而且这个标准品种要以国产的同类品种为准。
实行标准定额的报销制度
记者:您还建议实行标准定额报销制度。
周超凡:药品报销不必受目录限制,对于药品的报销规定,第一,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全部报销。第二,非国家基本药物品种也可以报销,但只能报销与基本药物报销目录中同类标准品种相同的费用,超出部分自己负担,节余归己,不能退还现金,存入医疗报销的个人账户,留作以后支付其他医疗费用。这样就算国家报销的费用没有变化,但是用药的范围全部放开,病人和医生可以根据情况,自由选择用药。
记者:这样的报销制度好在哪?
周超凡:如此报销不但可以解除物价问题,而且可以促进企业14000多个品种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没有进入医保的药品就会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价格,这样可以解放上市的全部药品品种,病人可以自由选择用药,又能发挥社会现有的全部药品的作用,使制药企业活跃起来,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真正地做到优胜劣汰。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5年调整一次
记者:您甚至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调整时间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周超凡:我国基本药物目录的调整是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每两年调整一次。对于一个新品种,短短的两年时间,不能很好地反映一个药品的临床疗效,而且,国家的经济投入也较大。
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卫生资源的增长是一致的,国家每五年制定新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落实新的卫生资源的比例,由这个比例决定医疗报销费用是否会增长。所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每五年调整一次比较合适,在这个期间,可以充分地总结经验和教训,解决出现的问题。
以科技创新、学术创新加快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吴委员,我是……”“好啊,欢迎你来!”电话打到中协宾馆709房间,报出家门后,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北以岭医药集团董事长吴以岭教授很爽快地约定了采访的时间、地点。
这几年,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遭到各大媒体的多轮“轰炸”,他们变得出言谨慎,甚至躲避记者,吴以岭委员的态度让记者意外的高兴!
主导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不片面追求与美国FDA接轨
记者:吴委员,您每年的提案都很有份量,我注意到您今年就“发展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又递交了提案。
吴以岭:从根本上确立中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过去几年我国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国家八部委成都会议共同制定《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将我国中药产业作为重大战略产业加以发展,并强化对中药产业的政府扶持;国家发改委“十五”期间支持“中药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国家科技部自1992年开始实施《中药现代化行动纲要》,但总的看来支持力度仍然不够!中医药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与国外相比中医药制备工艺及市场占有率仍然落后,因此我建议确立中医药的战略地位,将“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科技专项,纳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尽快提升我国中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核心竞争力。
记者:现在有一种现象,动不动就与美国FDA接轨,很多中药或保健品以进入FDA临床前试验为荣,很多人对中医中药西化十分忧虑,您怎么看?
吴以岭:这个问题很好!这也是我建议要实施振兴中医药产业发展战略重要性的问题。作为传统医药大国,我国应主导制定中医药的国际标准,让世界中药与中国标准接轨,这样我国中药产业就可以逐步占据世界中药市场的主动权,切不可片面追求与美国FDA接轨,那样将使我国中医药产业永远处于被动地位,也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我们要根据中医药自身特点建立中医药创新成果的评价体系,要区分原始性创新、延伸性创新、整合性创新等不同层次,要对中医学术体系和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始性学术创新及新药研发成果进行重点激励与扶持。
记者:听得出来您对确定中医药产业的战略地位问题十分关注,甚至心急如焚。
吴以岭: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健康产业将成为朝阳产业,这将给中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但国际中草药的市场份额高达300亿美元,而我国仅占3%-5%,这与我国传统中药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而且我国现有西药99%是国外专利或仿制药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应成为我国的独特优势,两千年中医理论与治疗方药是中药新药研发的巨大宝库。此外,近年来国外大型制药企业已经加快抢滩中药产业,因此急需确定中医药产业的战略地位。
学术创新中医药实现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关键
记者:建国后50多年来,中医药界对中医药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现实情况却存在诸多不足,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2005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医药的理论创新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中医学术理论创新研究滞后主要原因是什么?
吴以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观念滞后:不能充分认识中医学术创新对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带动作用,未能将其放在核心位置加以重视和支持。国家支持主要偏重于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药,对中医学术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加以创新研究支持不足,导致解放后几十年来原始性理论创新成果很少;二是医药脱离:无视基础性研究的不可替代性,重术轻理,重药轻医。在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大多是脱离中医理论指导,采用西药理化方法,从中药中分离、提纯有效成份,以Ⅰ类新药、Ⅱ类新药为目标,片面强调中药现代化,追求与美国FDA接轨,未能重视以中医学术创新带动方药研究的中医药发展的历史经验。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对代表中医理论创新的复方药物立项支持不够,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按西药审批办法审批中药,对复方药的理论创新及处方依据重视不够,导致低水平研究和大同小异的重复研究过多,更缺乏体现中医理论特色的证候学药物。上述现状严重影响了中医学术的创新研究,更难以带动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
记者:学术创新是中医药学学科发展的灵魂和核心,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根本保障。中医学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发展和繁荣都是在吸收当时最新的科学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学术创新而实现的。我看到您的提案指出,只有遵循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中医学术理论,才能带动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使传统中医药学跟上时代步伐,走出国门造福人类。
吴以岭:我建议支持中医学术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又充分汲取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要建立起新的辨证分析理论,使之成为既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又充分吸收现代科技,整体综合和微观细分相结合,概念清晰、论述准确、能为医学界广泛理解和接受的现代中医理论体系。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就这一重大课题组织论证,明确定位、统一认识,减少无谓争论,加大扶持力度及基础性研究的投资力度。
记者:现代临床应用的著名方剂都是某一重大学术理论创新的代表性方药。在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医药学始终遵循着自己的轨迹和规律,您强调说,与时俱进的学术创新是其保持蓬勃生机的内在动力。
吴以岭:中医学术理论创新,将直接带来临床疗效的提高以及创新药物的研发,中医“理法方药”的一体性不应人为割裂,不应片面强调中医现代化,要以中医学术发展带动中医现代化,以中医现代化带动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在国家有关部门重大中药专项立项中,要突出中医学术创新性和指导性,对具有理论创新体现中医理论特色的复方中药,应给予支持与立项资助,使我国在21世纪生命科学的新历史时期,再涌现出一批理论创新、证候明确、应用广泛、流传后世的千古名药。
记者:河北以岭医药集团创建10周年庆典活动,我和国家药监官员、知名中医药专家及外国驻华大使应邀出席,并参观了新建制药厂及医药研究院,亲身感受到您领导的企业发展迅猛,后劲十足。
吴以岭:河北以岭医药集团自创办以来,坚持以中医学术创新为先导带动中医药现代化与产业化,通过络病理论创新带动现代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芪苈强心胶囊的研发,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创新药物,发展成国内医药界具有较大影响的现代化医药产业集团。集团医药研究院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理论课题―“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对络病理论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轨迹进行深入探讨,较为准确地把握了络病理论发展的学术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络病学说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络脉与经脉在时空方面的差异性探讨络脉气血运行特色和功能实现形式的特殊性,对复杂生命现象做出更深刻的解释,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经国内著名专家鉴定后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按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进行的,初步建立起‘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的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国内外属创新性成果。”可见只有遵循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创新发展中医学术理论,才能带动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中药现代研发体系
记者:近年来,国际上一些跨国制药公司加强了对中药的研究和知识产权的占有,国外许多资金雄厚、科研实力强大的药厂将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作为一大研究方向,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大量收集我国中药处方信息,通过改变剂型、添加剂、工艺等方法,抢占中药知识产权,严重冲击着我国的中药品种。
吴以岭:目前我国一些现行制度还不利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流失还比较严重。我已建议有关部门,结合中医药自身特点,尽快研究切实可行、适应传统中医药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加强对某些制约中药专利保护环节的对策研究,从制度上促进中药专利的产出和保护。
记者:您还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中药研究开发体系,是中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基础。为什么强调以企业为主体?
吴以岭:企业在一线能直接感觉市场的需求,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中药创新体系,允许具有高层次科研队伍和科研实力的企业成为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各种工程的技术中心。对企业创新药物研发的科技投入要从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真正发展起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先导型现代中药企业。同时要加强校企、院企联合,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的优势互补。
记者:据我所知,我国中药产业多数为近十几年来创办的,规模较小,创新能力差,在国内市场尚难与国外大型制药集团抗衡,更难以争夺国际市场。
吴以岭:这是客观现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建以来,在加强医药企业规范管理的同时,大力支持中药企业,对促进中药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次我建议要进一步制定振兴民族医药产业的政策,重点扶持一批已经形成市场规模、科技含量高、有快速发展前景的科技先导型中药企业,从税收优惠、科研立项、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支持,促其做大做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企业。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前50名的中成药进行跟踪,实施品牌培育计划,加强保护与支持,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药品牌产品。
加入WTO是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国家扶持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政策,现代中药制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加快现代中药研究,建立一批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先导型现代中药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只要各级政府支持,政策到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和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坚持中医理论创新和现代中药同步发展,我国必能涌现出一批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先导型现代企业,实现民族医药的快速持续发展。
发展少数民族医药亟需政策倾斜
“少数民族医药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发展少数民族医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制定长期规划,加大扶持力度,使全国的少数民族医药工作更上一个台阶。”3月7日上午的第十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联组会上,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蒙医科主任其仁旺其格委员就“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医药”的发言,引起与会委员和媒体的关注。本刊记者就此作了深入采访。
记者:我国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出神奇的医学文化。您先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其仁旺其格:除中医中药外,目前已整理出医学资料的少数民族有30多个,包括蒙、藏、维吾尔、傣、壮、苗、瑶、彝、侗、土家、朝鲜、回回以及哈萨克、布依、哈尼、仡佬、羌、佤、景颇、水、怒等民族。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现在许多外国人,不仅仅是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还有欧美一些人对我国少数民族医药特别感兴趣。少数民族医药的地位到底怎么样?
其仁旺其格:由于各民族的发展条件不同,文化背景各异,其医药文化的发展程度亦有别,有的历史悠久,著作丰厚,自成体系;有的资源丰富,但没有文字,直到现在才用汉文总结了自己的医学理论和药物知识,但他们都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一部分,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医药汇集了各少数民族的医药文化精华,是我国不可忽视的卫生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利用本地的药物资源,因地制宜,治疗本地区、本民族的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疑难病,解除众多病人的痛苦,为当地的医疗、保健工作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者:他们的发展现状如何?
其仁旺其格:据我了解,截止2003年底,我国有卫生机构83,733个,卫生队伍总数4,826,592人,其中民族医医院157个,有床位58,293张,从业人员总数8,712人。另外,还有民族医诊所359个,人员总数673人。已有4600余名民族医人员获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14个民族医专科被列为重点建设单位,部分民族药品已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目录。全国有高等民族医药院校3所,蒙、藏、维三个民族医药学科被列为重点学科。编纂民族医药教材76门,研究完成了《中华本草(民族卷)》中的蒙、藏、维药部分,组织开展蒙、藏、维、傣等15个民族的60部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布依族医药》、《彝族医药基础理论》等30部著作的整理编辑工作已经完成。有报道说,某民族地区民族医每年治病的工作量达到了县以上各级各类医院和其他部门医疗机构诊疗任务的总和。
记者:据我所知,目前,少数民族医药的研究绝大部分停留在文献研究与整理上,对方剂的开发、剂型改革、工艺改进和技术的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全国至今没有一家能代表国家级水平的民族医药研究机构。
其仁旺其格:是的。不过有一些自成体系,具有完整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民族医药,在其发源地或发展区域内根深叶茂,从业人员比较多,医教研机构也有一定的规模。此次会上,我建议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将这些相关专家、机构整合起来,建立一家能代表他们的民族医药研究最高水平的研究院或研究中心,统一管理和负责当地民族医药的研究工作;同时要尽可能集中业界优势研发力量,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使研究队伍结构合理、全面。
记者:信息化浪潮冲击各行各业,民族医药在这方面是否还得走较长的路?
其仁旺其格:在基础研究方面,为了继承民族医药理、法、方、药,归纳总结前人经验,对系统科学研究提供可靠而便捷的信息支撑,必须做好信息数字化基础工作,建立基础理论、各家学说、病因病机与诊断、治则治法、药学、方剂学、药物化学、药用动植物矿物学、预防与养生学、针刺与灸疗、放血疗法等内容的信息数据库。
记者:由于民族医药专业院校建立时间较短、底子薄、设备简陋、技术相对滞后、迎合市场需求等原因,民族医药院校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出现了一些“西化”现象,削弱了民族医药教育,导致学生的民族医底子差、基本功不扎实的局面。如何扭转这一现象?
其仁旺其格:一方面要加大对民族医药的支持和宣传力度,增加投入很有必要;另一方面,应当让民族医药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去办学,不能硬拿西医学的办学方法和特点来衡量和规范民族医教育,而且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应有侧重面,以满足社会和医院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求,打好基础,逐渐建立民族医药学的终身教育体系。
记者:有人曾经提出,加快民族医药的产业化进程,把民族医药作为民族地区支柱产业来发展,您怎么看?
其仁旺其格:这对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医药自身的发展,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事情。但是民族医药自身的发展和强大应先于产业化过程,或者说,在基础与临床研究达到一定规模,科技含量明显提高,人才需求基本满足,临床医学、医学教育和研究方面有了比较雄厚的后盾时,才能实现产业化,并将成为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
记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医医院一般都建院时间短,底子薄、层次差距不大,长期以来对民族医临床教学重视不够,投入严重不足,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医院首重医疗,能胜任民族医临床教学的基地绝对数量不足,带教质量不高。现在招生规模的年年扩大,临床实践质量必将继续下滑……
其仁旺其格:在民族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看清它的后果,下大力气改变这一局面。让学生在实习中不间断地到临床工作第一线去体验,在反复临床实践中,增强感性认识,使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不断强化基本功,锻炼临床工作能力。
记者:您的建言铿锵有力,可操作性很强。
其仁旺其格:只是谈一些具体的想法,尽自己作为医卫界委员的职责。就少数民族医药发展,我向国家有关部局郑重建言:
1.制定少数民族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督促实施。
2.实施国家中医药法律法规,根据地区和不同民族医特点,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或条例。
3.把扶持少数民族医药事业与扶贫、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扩大投资来源。
4.单列少数民族医药事业费。
5.搞好少数民族医医院建设,同时做好师承教育。
蒙医蒙药现状令人堪忧
“作为医疗卫生行业主力军的蒙医蒙药事业,目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蒙医药机构大多是从综合医疗机构中分离出来的,起步晚、底子薄、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多年来政府没有给予蒙医特殊的倾斜政策,更没有专项建设资金,历史欠账较多。” 其仁旺其格委员见到记者,就快人快语,直奔主题。作为医卫界唯一的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就此关心的问题向大会递交了提案。
记者:近年来,当地政府在此方面是否有大的动作?
其仁旺其格:为了弘扬蒙医蒙药,从科研、生产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但是由于财政困难,很难拿出更多的资金,业务用房紧张、技术装备落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记者:我每年从北京回内蒙古采访或探亲,看到许多牧区、乡村百姓生活依然很苦,缺医少药,有病看不起硬拿命扛着的现象令人心痛!
其仁旺其格:2004年初,政协对蒙古族聚居的几个旗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解困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发现蒙古族聚居区的区域性贫困问题的确十分严峻,这一地区和农牧民已成为特殊贫困区域和特殊贫困群体,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基础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农牧民缺医少药,就诊医病难,因病致贫返贫率较高。
记者:我在内蒙古看到许多苏木、乡镇卫生院条件简陋,我真担心,这样的医疗机构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能够有保障吗?
其仁旺其格:贫困农牧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得不到及时医治,往往小病拖成大病,使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据了解,因病致贫返贫达40%左右。基本设施薄弱,房屋、设备陈旧,一些旗县的基层卫生院房屋大多数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有50%的房屋趋于危房,急需进行重建或翻修。医疗设备残缺不全、陈旧老化,严重影响卫生院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工作。
记者:内蒙古近几年经济发展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为什么在关乎民生的医疗卫生方面却如此落后呢?
其仁旺其格:基层卫生院实行差额补贴、自收自支的机制,财政只负担医务人员工资总额的25%,其余75%的工资和医疗经费全由卫生院自理。这样,不仅医务人员工资难以按月足额发放,就是常用药和生理盐水都难以保障,加之贫困户赊款打针吃药,加大了卫生院的经济负担。有些卫生院由于设备简陋,缺医少药,就诊病人就更少,收入下降,无力维护医院正常开门就诊。
关键词:食品相关生活方式;市场细分;绿色食品消费群体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3)08-0043-10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自三聚氰胺事件给中国奶制品行业沉重一击后,瘦肉精、牛肉膏、墨汁粉条、毒腊肠、染色馒头、皮革奶等问题的连续曝光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食品安全已上升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国家从立法及行政管理方面加大了力度,2009年6月1日,我国正式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法》;2010年2月9日,一个被寄予厚望的高层食品安全议事协调机构——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2011年5月,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其他省市也纷纷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2012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表明了国家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常抓不懈的决心。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还需要企业的努力,加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担当。李勇军(2012)和孙敏(2012)在其研究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除此之外,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在食品安全的生产和监督中得到消费者的支持和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的“2010-2011中国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显示,近七成(66.4%)受访者对食品没有安全感,对于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超九成人(94.5%)表示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存在问题。在关于食品安全消费的低谷中,如何提振消费者对安全食品消费的信心,促进安全食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发展,是解决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为此,本文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将广泛运用于西方社会的食品细分研究量表进行了中国文化背景的修正,探讨了如何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意愿。在二十多年的食品细分研究中.该量表曾运用于在新加坡、台湾等地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食品消费研究中,但本文第一次结合中国文化进行了修正,扩大了量表的东西方文化适用性。此外,食品满足着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在当下中国的食品安全正处于薄弱环节和敏感时期,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表现出特殊的关注,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解决目前的食品安全提供了一个全新思路。
二、文献回顾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态度取决于消费者的食品相关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成为学术界进行食品消费者市场细分普遍使用的细分变量。丹麦的食品领域的消费者关系研究中心(下文简称为MAPP)开发了一个跨文化的食品相关生活方式(Food-Related Lifestyle,下文都简称为FRL)量表,这是严格按照手段一目的链理论(Means-EndChain Theory)来开发的,是第一个根据生活方式的手段一目的链理论开发的生活方式量表(见图1)。FRL量表测量消费者对于购买、准备、消费食品产品的态度,揭示了人们是如何将食品与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的。再者,食品相关生活方式又联系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FRL量表包括了5个方面,23个维度,每个维度各有3个题项,共有69个题项。FRL量表的5个方面及23个维度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FRL量表曾被运用到英国、丹麦、法国、德国、西班牙、克罗地亚、爱尔兰等欧洲国家的研究,后来也被应用到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中国台湾、韩国等非欧洲国家。在这多国家的研究中,FRL量表的跨文化有效性多次得到检验。在多个跨国家的研究中,检验FRL量表的因子不变性,发现因子的协方差结构不变,从而验证其跨文化有效性。在对比不同国家数据的均值后,通过FRL的跨文化效度检验、FRL的同一文化内的稳定性检验以及修正FRL的跨文化效度检验三个步骤,也同样证实了FRL量表是具有跨文化有效性。
然而,近年来,一些学者将FRL量表运用到东方食品市场的研究中,发现在西方背景下开发的FRL量表,并不完全适应东方文化和生活习惯,需要对其进行一定修正。其中,2008年初在中国的广州、成都、武汉、南京、北京、长春六个城市曾开展了的一个食品安全研究项目,MAPP研究中心的KlausG.Grunert教授,即FRL量表的开发者之一,对收集的FRL量表的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在69个题项的量表当中,他们根据信度和效度共删除了29个题项,占了量表题项的42%。分析结果显示,FRL量表的部分能够很好地测量中国的食品相关生活方式,部分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对广告的态度”、“专卖商店”、“新奇性”、“生态食品”、“烹调乐趣”、“方便”、“妇女职责”等维度。
目前,关于食品相关生活方式市场细分的研究,主要是运用西方文化背景下开发的FRL量表,虽然FRL量表具有跨文化有效性,但是根据以往的文献,将其直接运用到东方文化的食品市场研究中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故此,本文的创新之处就是: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对FRL量表进行修正,重新开发原量表中不能测量中国食品相关生活方式的部分,使之能够运用到中国的食品市场研究中;并运用修正FRL量表作为绿色食品市场细分工具,从得出的细分群体中识别绿色食品消费群体,针对其不同的特征给绿色食品生产和经营企业提供营销建议,该研究有助于从生产、经营和消费环节促进食品安全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根据研究的要求,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是为了获得被访者在食品相关生活方式、人口统计方面以及绿色食品购买意愿的基本情况,因此,问卷的内容共分为3个部分:(1)修正FRL量表;(2)购买意愿量表;(3)人口统计变量量表。
(1)修正FRL量表:本文是在以往东方国家或地区的FRL研究成果以及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FRL量表进行部分修正。其中,由于不符合中国目前的情况,“妇女职责”维度被删去。有些维度被替代,如由于中国市场上较少有食品专卖商店,用“购买渠道”维度替代了“专卖商店”;由于中国食品消费者没有使用购物清单的习惯,因此将“购物清单”的维度改为“购物计划”;“烹调乐趣”和“寻找新方式”合并为“烹调的参与”。有些维度虽保留,但根据中国食品消费者的定义对其题项进行了修正,如“新奇”、“口味”、“便利”、“零食与正餐”、“安全感”等维度。根据中国食品消费者的特征,增加了“对专家的依赖”、“养生”、“外出用餐”等维度。
(2)绿色食品购买意愿量表:该量表采用购买意愿量表,共4个题项,沿用了7点李科特量表,7表示“完全同意”,1表示“完全反对”。该量表的题项为:“我愿意尝试绿色食品”、“如果刚好在商店里看到绿色食品,我会购买”、“我会主动搜寻绿色食品”、“我会购买绿色食品”。
(3)人口统计特征:人口统计变量的设计主要参考了国外食品市场细分研究结果,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最高学历、经济状况、职业,共6类变量,该部分数据通过定类变量来获得。
(二)预调研和数据收集
预调研的对象为食品消费者,笔者通过互联网随机发放问卷来开展预调研,样本量为30。根据对预调研的数据因子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的结果,并结合被访者的反馈,经过再次讨论和推敲,对FRL量表进行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形成最终修正量表。
本研究以18周岁以上的城市居民消费者样本总体,正式调研于2011年4月初开始,访问对象均为食品消费者,数据收集是通过两种渠道进行。一种是实地调研,选取了广州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的三家大型超市,对从超市购买食品出来的消费者进行随机拦截问卷调研,共收回309份有效问卷。在实地调研中,所有被访者都是在经过培训的访问员的协助下,采用一问一答方式独立完成问卷,所得数据真实可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另一种是通过网络向外派发问卷,共收回102份有效问卷。在被访对象中,女性所占的比例-略大,为58.1%,男性为41.9%;年龄以年轻人为主,18-25岁占了45.2%,26-35岁为25.6%,36-45岁为9.0%,46-55岁为9.9%,55岁以上为10.4%;关于被访者的婚姻状况,未婚占到近一半,为49.8%,已婚为44.5%,同居、离婚、丧偶占到5.7%;大多数被访者受教育程度较高,大专、大学及以上为63.1%,高中及中专为20.3%,初中为12.2%,小学及小学以下为4.4%;被访者经济状况中等的所占比例最大,达到65.7%,较好的、富裕的分别为19.1%、0.9%,不是很好及困难的占到14.3%;关于被访者职业,主要以非体力劳动者为主,达到48.2%,无业者为19.6%体力劳动者及未填写者为32.2%。
四、数据分析
本文的数据分析是通过SPSS19.0完成,首先对问卷FRL量表的各个方面以及购买意愿量表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最终的修正FRL量表,并对该修正量表以及购买意愿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然后用FRL变量作为聚类依据,对样本进行两步骤的聚类分析,得出食品消费者细分市场,并通过方差分析,判断绿色食品购买意愿在不同细分市场中的差异,从而识别出绿色食品消费群体。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对修正FRL量表的五个方面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KMO检验和巴特利球体检验(Bartlett's Test 0f Sphericity),数据输出结果显示KMO值均大于0.5(介于0.646与0.787之间),巴特利球体检验结果显著,说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按方差最大旋转法(Varimax)对因子进行旋转,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作为因子,并选取因子载荷大于0.5的题项,最终得出25个因子(其中:购买方式得出8个因子,品质取向得出7个因子,烹饪方式得出4个因子,消费情景得出3个因子,购买动机得出3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介于56.54%与69.82%之间,表明因子保留了原始数据中较多的信息量。最后根据因子内的题项及其所反映的意思,对因子进行命名。
(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修正FRL量表的五个方面总体α值介于0.596与0.834之间,均具有可靠的信度。通过因子分析得出的25个因子,一些在量表设置中的维度分拆成2个因子,有22个因子的α值都高于0.5,属于可接受的信度水平,其中,“产品信息”、“广告态度”、“绿色健康”、“性价比”、“全家协助”、“烹饪创新”、“购买意愿”等因子的α值高于0.7,具有较高的信度;而“菜市场购买”、“养生”、“自我实现”3个因子的α值略低于0.5,由于不影响其所在方面的总体信度,本文予以保留。
2.效度分析。本研究在大量阅读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FRL量表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并在修正量表的过程中,与原FRL量表的开发者之一丹麦奥胡斯大学的Grunert教授关于量表修正的题项进行请教和探讨,并得到Grunert教授的肯定。此外,本研究进行了预调研,根据预调研的结果对题项作再次的完善。综上,本研究修正的FRL量表,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和预调研修改后,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另外,通过因子分析来验证量表的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的限制条件较少,这样来检验效度比传统效度检验方法更佳。本研究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每个题项都在有且只有1个因子的因子载荷大于0.5,可见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没有任何1个题项在1个以上因子的因子载荷大于0.5,可见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三)聚类分析
本文采用两步聚类分析方法(Two-Stage Cluster)来确定分类个数并进行聚类分析。该方法的第一步是通过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的离差平方和法(Ward’s Method)得出初步的聚类结果和聚类中心,并根据结果输出中的凝聚状态表(Agglomeration Schedule)的凝聚系数来确定分类个数。第二步是用快速聚类(K-Means Cluster)的方法,根据第一步中确定的聚类中心和类别个数进行分析,得出最终聚类结果。根据该方法,本文将样本聚成了5类,各细分群体的聚类变量均值及方差分析、人口统计变量分布情况及统计检验分别如表2、表3所示。
(四)细分群体命名及描述
本研究根据表2的聚类中心距离(数值越大,表示对相应的聚类变量认同程度越高,0表示总体均值)和表3的人口统计变量分布情况来对5个细分群体进行命名,分别为“传统居家型”、“保守节约型”、“现代都市型”、“享乐探险型”和“淡漠便利型”。
1.传统居家型。该细分市场共31人,占样本总体7.5%。他们在购买食品时,会制定详细的购物计划,他们的价格意识不强,会享受购物的过程。在购物时,他们非常重视专家的意见和食品标签,但不迷信广告。他们既会去超市买菜,也会到菜市场买菜,力图选择最优食品。他们十分重视食品的新鲜、健康和养生的属性,同时也对食品的口味有很高的要求。他们喜欢和家人朋友外出吃饭,并认为这是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另外,他们会从饮食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而且乐于接受陌生的食品。在人口统计变量上,该群体以女性为主,主要是中年人,介乎36-55岁之间,多为已婚人士,经济状况较好。
2.保守节约型。该细分市场共68人,占样本总体16.6%。他们的价格意识很高,会享受购物的过程,并制定详细的购物计划。他们十分重视食品标签,偶尔会根据专家的观点来调整自己的购物行为,但对广告却抱有不信任的态度。他们有时去超市购买食品,有时去菜市场,这主要是决定于哪个地方能够买到更为便宜的食品。他们喜欢物美价廉的食品,注重食品的新鲜、健康、养生的属性,但不大注重食品的口味。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叫外卖或者买熟食回家,哪怕是与亲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也极少外出就餐,平时也不怎么吃零食。在人口统计变量上,该细分市场以女性为主,多数为已婚人士,年龄较大,46岁以上的人群较多,学历偏低,很少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经济状况中等。
3.现代都市型。该细分市场共80人,占样本总体19.5%。他们最为享受购物的过程,却不会制定任何购物计划。购物时,他们不怎么关注食品标签,偶尔会关注食品广告,但他们十分重视营养专家的建议。他们不在乎食品的价格,光顾较多的是价格较高的便利店。他们喜欢新奇口味的食品,很重视食品的口味,也很注重食品的新鲜和养生等属性,但却不讲究食品的绿色健康属性。他们认为,外吃吃饭是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他们最能接受陌生的饭菜,不会因为不熟悉的食品而感到不安。在人口统计变量上,该群体女性为主,年轻人较多,介于18—25岁之间,多数为未婚人士,高等学历的占绝大多数,职业多为行政人员。
4.享乐探险型。该细分市场共98人,占样本总体23.8%。他们会享受购物的过程,偶尔也会制定购物计划。他们最喜欢看食品广告,在购物时受食品广告的影响最大,他们不怎么关注食品标签。他们经常去超市购买食品,很少去菜市场。他们十分喜欢尝试特色风味的食品,也看重食品的绿色健康和新鲜的属性,但却不讲究养生,认为中医养生是不科学的。他们非常喜欢叫外卖和买熟食回家,经常与亲人朋友外出聚餐,很喜欢吃零食,有时候甚至用零食替代正餐。他们能够从饮食中获得自我价值的提升,喜欢得到别人和自己的称赞。在人口统计变量上,该群体无明显特征,在各变量上的分布与样本总体分布相近。
5.淡漠便利型。该细分市场共134人,占样本总体32.6%。他们很不喜欢购物,不关注食品标签,也不在乎食品的价格。他们不太在乎食品新鲜、健康、口味、物美价廉等属性,也不喜欢尝试特殊风味的食品。他们喜欢叫外卖和买熟食回家。他们经常外出用餐,并不会从熟悉的食品中获得安全感,也不太会从饮食中获得快乐。在人口统计变量上,该群体的男性居多,多为未婚人士,主要以年轻人为主,介于18-25岁之间,学历较高。
(五)绿色食品购买意愿与细分市场关系探讨
前文已经将人群划分为5个细分市场,并检验了细分结果的有效性,下面将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来分析绿色食品购买意愿在不同细分市场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据此识别出绿色食品消费者群体。方差分析的结果如表4所示。
从以上结果可见,方差分析的结果显著,决绝零假设,表明绿色食品购买意愿的在5个细分市场间存在显著差别。其中,绿色食品购买意愿最高的是享乐探险型(Mean=0.47,SD=0.09)和保守节约型(Mean=0.43,SD=0.11),其次是传统居家型(Mean=0.29,SD=0.21),接着是现代都市型(Mean=-0.10,SD=0.08),最低的是淡漠便利型(Mean=-0.50,SD=0.07)。享乐探险型、保守节约型和传统居家型的购买意愿均高于样本均值(Mean=0.02,SD=0.05),现代都市型略低于样本均值,而淡漠便利型低于样本均值。
从表5可见,LSD检验结果显示享乐探险型、保守节约型和传统居家型的绿色食品购买意愿分别与现代都市型和淡漠便利型存在显著差别,而现代都市型和淡漠便利型也存在显著差别。因此,综合考虑各细分市场间的绿色食品购买意愿的差别和其与样本均值的比较,本研究将享乐探险型、保守节约型和传统居家型归属为绿色食品消费群体,现代都市型为潜在绿色食品消费群体,而淡漠便利型为非绿色食品消费群体。
五、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背景下开发的FRL量表进行部分修正,使之适合运用于中国的食品消费者研究。经过数据分析后,验证了该修正FRL量表具有较高的可信性和有效性,接着用修正FRL作为聚类变量,对样本总体进行市场细分,最终划分出5个细分市场,分别是“传统居家型”(7.5%)、“保守节约型”(16.6%)、“现代都市型”(19.5%)、“享乐探险型”(23.8%)、“淡漠便利型”(32.6%)。通过识别绿色食品消费群体,发现“享乐探险型”、“保守节约型”和“传统居家型”为绿色食品消费群体,“现代都市型”为潜在绿色食品消费群体,“淡漠便利型”属于非绿色食品消费群体。
(二)实践启示
根据前文的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将享乐探险型、保守节约型和传统居家型归属为绿色食品消费群体,对于该群体要巩固和扩大其绿色食品需求;现代都市型为潜在绿色食品消费群体,对于该群体要充分挖掘和激发其绿色食品需求,提高其绿色食品购买意愿;而淡漠便利型为非绿色食品消费群体,对于该群体在营销资源较为有限时可以暂缓考虑。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了解不同的细分市场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也是造成不同细分市场的绿色食品购买意愿不同的原因,本研究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特征,归纳总结了5个细分市场的主要特征,见表6。
从表中可以看出,保守节约型和传统居家型这两个细分市场的消费者非常相似,他们都很讲究食品的健康,这恰好是绿色食品最突出的品质之一,因此,对于这两个细分市场,绿色食品具有很大的营销优势。针对这两类型的消费者,绿色食品企业最需要做的是通过加大其绿色理念的宣传,突出绿色食品的健康品质,如通过食品标签和营养专家的方式来进行绿色理念的宣传。另外,在购买渠道方面,两个细分市场的消费者既会到超市买菜,也会关顾菜市场,而目前国内的绿色食品销售渠道主要局限于大型超市,因此,绿色食品企业也可在菜市场设置绿色食品销售点,在大型菜市场中设置绿色食品专卖摊档甚至专卖商店,以方便消费者的购买。
另外,由于传统居家型消费者的价格意识不高,是一个顾客价值颇高的群体,鉴于传统居家型消费者还很注重食品的口味,绿色食品企业也要加大对绿色食品研发投入,改良绿色食品的口感,使之能烹调出既健康、又美味的食品。
与传统居家型不同,保守节约型的消费者在生活上十分节约,非常看重食品的物美价廉的品质;再者,保守节约型的消费者在思想意识上较为保守,难以接受陌生食品。绿色食品在国内还是一种新兴且价格较高的食品,要彻底打开保守节约型消费者的市场,绿色食品企业可以通过免费品尝、体验使用、特价包装、有买有送等促销方式吸引该细分市场;并通过派出绿色食品营销人员到销售现场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和沟通,开展关系营销,使消费者把绿色食品纳入其饮食习惯当中,并在购买和消费绿色食品时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
享乐探险型和现代都市型的消费者都追求新奇、创新的饮食体验,并且都能够在饮食中实现自我价值。绿色食品企业可以通过各种特色宣传推广活动,如参观绿色农场、举办绿色主题活动等,增加该类型消费者的参与性。在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上,这两个群体都会根据食品广告来调整购买决策,绿色食品企业可以通过在广告上融入绿色食品的新奇、创新理念,来吸引该群体消费者。
根据前文的数据分析可见,现代都市型的绿色食品购买意愿要低于享乐探险型,且略低于样本均值,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前者平时多在便利店购买食品,而目前国内绿色食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在大型超市。同时,由于该细分市场的消费者比较注重饮食健康,而且价格意识不高,具有很大的购买潜力,而且缺乏购物计划,容易产生冲动购物,因此,根据其食品购买渠道和购买食品的习惯,绿色食品企业可以把绿色食品引入便利店中,并通过将绿色食品摆放在显眼位置、采用颜色鲜明的包装等方式来吸引消费者眼球,增加其对绿色食品的购买意愿。
享乐探险型的绿色食品购买意愿是最高的,根据特征表述可知,他们喜欢品尝价格昂贵的、珍稀少有的食品,平时有吃零食的习惯,甚至用零食替代正餐。因此,绿色食品企业可针对这一特征,开发新产品,包括绿色奢侈食品、绿色营养品、绿色山珍海味、绿色零食等附加值更高的绿色食品。
最后,对于淡漠便利型的消费者,由于他们喜欢外出吃饭和追求便利饮食的特征,绿色食品企业可以通过与餐厅合作,为其提供绿色食品来打造绿色主题菜式供顾客选择,生产便利型的绿色速食食品等等。
(三)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