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范文第1篇

毋庸置疑,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工具性,但同时它也是一门人文学科,它与学生的生命教育紧密相连。生命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由是观之,两者对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关注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认真钻研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找出其与初中生生命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并在教学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渗透。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虽然没有专门的章节讲解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也没有独立的篇幅介绍生命教育的知识,但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在关注生命,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例如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对挫折问题的阐述,及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挫折的双面性,指导他们调节和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面对挫折与压力,积极乐观地笑对生活。再如,苏教版教材中提到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里的“和谐”不仅指集体、国家、社会方方面面的安定有序,也指成长中的社会个体尤其是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侧重于知识记忆和理论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优势,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命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让阳光洒进每一个学生的心房。

二、充分利用节假日、时事热点,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真谛

思想品德学科既然离不开社会现实、时事热点,那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节假日,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真正含义。比如在母亲节、父亲节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谈谈父母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过程中给予的生命恩情和倾情付出,一方面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神奇,另一方面,让他们受到感恩教育,从而更好地领悟生命的真谛。再如在“世界精神卫生日”“国际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时,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教导他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此外,结合时事,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时事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将其与生命教育有效整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四川雅安地震中,发生了许多让人感动的事,出现了很多令我们难忘的人。年轻的武警战士们为了早日赶赴灾区,日夜兼程,为了避让群众车辆,坠落悬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们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生命诚可贵,但怎样的生命最有意义?活着仅仅是生命存在的状态,生命的真谛在于奉献,在于我为他人、社会、国家做了什么。通过学习时事,学生在思考、辨析中会对生命产生更深的感悟,这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

三、融入社会生活实践,指导学生实现人生意义,体会生命价值

生命过程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个体生命的本性和创造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生命教育,尤其是针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生命教育,必须要提高他们的个体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精神。任何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教育都是没有前途的教育,同样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的生命关怀与教育也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在教学“自我保护”相关内容时,我们可以模拟各种不同的生活情景。比如遇到突发事件如何处理,遇到灾难如何避险,遇到紧急情况如何寻求帮助等。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总结出基本的自防自救方法,掌握一些及时应对灾难的技能,以备不时之需。学为所用,学以致用,生命教育的很多理论来自于对现实经验的总结,它能较好地提高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个体生命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初中生物;意义;对策

生命教育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初中生物是一门揭示生命奥秘的学科,它解释了一些常见的生命现象,比如,植物向光生长,人为什么会长大,人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伤口会愈合等。因此,生物课堂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好平台,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谈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一、引入生命教育的意义

初中生物包含很多生命教育的知识,为生命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初中生物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已成为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生物学主要是探讨生命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具体以动植物以及人体为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自然。在中学课堂中进行生命教育,加强学生对生命的深刻认识与理解,生物学这门学科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从植物的生长中,学生可以了解生命的全过程;从人类的进化和人的遗传发育中,学生可以体会生命的艰辛,进而促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把生命教育渗透到课堂中的对策

1.对课本内容进行延伸,认识生命之奇妙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应该把握课本知识和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开始新课的讲解前,在网上搜集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充分利用多媒体在课上对这些资料进行放映,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奇妙,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比如,在讲解“被子植物的一生”这一内容时,我在课上放映了有关植物生长的纪录片,在影片中,有些种子被埋在土质肥沃的地方,有的种子被埋在少水的地方,还有的种子被埋下以后,上面盖上了石头。在影片中,无论埋在哪里的种子,最后都能突破层层阻碍,长成植物。通过影片,学生都被生命的顽强毅力深深折服,植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呢?再比如,在讲到“生物圈中其他生物”这一章时,我给学生放映了纪录片三文鱼洄游。三文鱼洄游是一种正常的生物现象,但是这个洄游过程本身就非常励志。通过对影片的观看,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启发学生珍爱生命,并在有限的生命过程中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2.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初中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因此在生物课堂上,我们不妨尝试新的导课方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比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章,在上课之初,我就先提问学生:“有没有哪些诗句中体现出绿色植物的?比如,桃花依旧笑春风。”经我这么一提示,学生立马反映过来,纷纷将自己知道的诗句说了出来,然后我就接着让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中都描写了哪些植物。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安排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发挥出自己的主体作用。再比如,讲解“传染病和免疫”这一章时,我先让学生课下搜集一些关于天花的资料,并引导学生朝着中国古代帝王的方向去搜集,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分享给其他同学。经过学生的搜索,可以加深学生对传染病以及人体免疫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生命的热爱。3.巧妙布置作业,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在初中教学体系中,生物占得分值不高,有些学生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及家长对生物课程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就导致学生在做课下作业时,将生物作业放到最后,做作业也不够认真,如果没时间甚至不做生物作业。面对这样的现实,生物教师要学会巧妙地布置作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生物知识。比如,在讲到“植物光合作用”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家中进行实验,植物可以选择小草,做四组对比试验,将一组植物放到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一组放到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但要罩上玻璃罩,一组放到阳光可以照到的地方,另一组放到阳光可以照到的地方但上边要罩上玻璃罩。让学生每天进行拍照并做好文字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生命成长的美好,在感悟生命的同时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神奇,并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充满热情与兴趣。总之,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有关生命科学的自然学科,以生命教育的视角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生物教师应该正确把握课本知识和实际的结合点,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让学生深刻感受生命的美好、生命的可贵,从而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素云.浅谈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科学教育,2007(2).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范文第3篇

长期以来,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孩子们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桩桩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引导未成年人走出误区,教育他们珍爱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二、活动目标:

(一)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生命的价值,学会悦纳自己生命,了解自己的生命多么的美丽,从而学会珍惜生命。

(二)通过签订生命盟约,达成珍惜生命的承诺,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引入课题

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长大后。阿巴格离开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1.这个故事,说了什么?

学生会有各种回答,预计会涉及:生命,生命的过程,生命的意义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的词语,逐词出示课题:生命,美丽的旅程

2.引入:世上的每个人,甚至每个生命体,都有自己的生命旅程,只有经历所有的历程,我们的生命才算完整。今天我们来讨论这个话题,一起走进这个旅程,一起畅想,一起去经历美丽的生命旅程。

(二)展示美丽画面,欣赏生命

1.首先让我们走进丰富美好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美好 欣赏大千世界的视频

分享:欣赏了这样的片段,你有什么感受?

(三)生命体验游戏,激发对生命的珍爱

1.音乐冥想

从你出生开始,你的生命旅程就开始了,现在请保持最舒服最放松的姿势坐好,然后闭上眼睛。【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生命――美丽的旅程】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教案――生命――美丽的旅程。请随着音乐,跟随老师的提示,对自己不同生命阶段的自己的生命状态进行想象。

2.心理体验游戏――《生命的抉择》

①从你现在的年龄开始算,你的人生之路还有漫长的60年、70年甚至80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你想做些什么事情?(请学生回答)

生命数轴: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100(岁)

②请选择其中的6件事写下来――这6件事应该是你经过思考后,发自内心的认为是你人生中最应该去做、最有必要做、最值得做的事情。想好后,请用简短的语言快速地写下来。写的文字自己能看懂就可以了,不需要告诉别人。(播放音乐,请学生动笔完成。)

③进行抉择游戏。

教师渲染:受日益恶劣的环境威胁,你只能再拥有30年的生命了。生命缩短,你能做的事情也只剩4件了,请用笔把另外2件划掉。划掉的事情将永远不再有机会完成,即使是你十分不愿割舍的,也再不能实现了。

因为疾病的侵扰,你被迫还要在舍弃将近20年的生命,从余下的4件事情中再减掉2件吧。请开始行动,划掉的事情今生将与你无缘了。

因为战乱的原因,你的生命只有1年的时间了,短短的一年中,你只能做好1件事情,请你把你无力去做的事情划掉。划掉意味着永远的舍弃。

因为灾难的不期而至,你的生命只有1天了,你已经无力再做任何事情了,请舍弃最后一件事情吧。这件事情的消失意味着,你什么事情都无法实现了。

3.分享:生命旅程中你曾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可是现在它们都无法实现了,你愿意吗?你有什么感想呢?能跟大家分享吗?

四、悦纳生命,呵护生命

(一)⒎⑺伎迹荷命是如此珍贵、丰富而又不可重复,不禁让我们肃然起敬。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生命呢?①出示不珍爱生命的有关图片。看到这些揪心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②欣赏舞蹈《千手观音》;这些舞者和我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生命更精彩?

(二)分享感受

五、生命盟约

(一)感悟生命

以“生命,我想对你说?”开头,用一句话谈谈对生命的感受。

(二)感受升华

教师出示几位国内外文学大家对生命的感悟

(《生命的最后一秒》、《假如再给我一次生命》、《谈生命》)

(三)生命契约

生命如此珍贵,如此美丽,对生命你有什么承诺?根据分享,把承诺立成契约,全部签订。

六、结束活动,升华主题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范文第4篇

一、明确语文课堂生活化的追求

1.正视教学阻隔,追求对生命意义的关怀。“教学阻隔主要指教学中任何双方或双方以上的隔膜或差距,或一切难以融合不易接触或不便交流的现象。”具体说,教材中文本展现的事、情、理都刻着那个年代的烙印,沧海桑田,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在变,情感、道德、审美观、价值观也都发生巨变,陈年往事的确让初中学生难以想象。例如《孤独之旅》,杜小康的痛苦与煎熬是属于那个年代的,温饱是人们首先要解决的,孩子从小就要为家庭分担责任。比较当下衣食无忧的初中生,杜小康的年龄和他的生活显然不相称。学生与文本间隔着一道坎,理解作品也就浮于表象,甚至模式化。这样的阻隔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必须正视它,必须架起学生的生活与文本承载的价值间的桥梁。

对此,有些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为展现自己的博识,或者害怕学生无话可讲或理解错误,就避而不谈,或硬生生地从现实生活中找例子来印证作品。如教学《孤独之旅》中,教师为完成教学,就直接掠过学生,宣教作品的主题,或者介绍我国贫困山区,孩子打小就从事喂猪、放牛、捡柴等等常规劳动,而上学是次要的。课堂上,学生只管记下主题,听下故事。这看似联系生活,事实上故事还是那么遥远。结果学生们碰到类似阻隔,理解起来就模式化,甚至疲于思考。课堂活力被权威消弭殆尽,课堂生活化的品性也丧失了。

课堂生活化的品性正如叶澜所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从这个意义看,语文课堂生活化追求的是激发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理解与把握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的个性和生命彰显美的价值。因而,教学阻隔并非不可逾越。教材中的文本能够广为流传,其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它所传达的经验,这些经验彰显的关乎成长、生命的意义依然是今天的学生不可或缺的。《孤独之旅》凝聚了人的成长过程中难以回避的孤独,这和学生的成长生活是重叠的。现在的学生,是伴随着与父母,与朋友间的一些矛盾隔阂成长的,在矛盾隔阂不能融解时就注定自己与孤独结伴而行。学生能够从关注生命的意义去联系生活,也就已经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也就真正与文本交流了。显而易见,那种排除异己的生活情境的创设,有的脱离学生的生活,产生新的阻隔,有的忽视学生的生活,消解了课堂的生成性,有的机械的联系生活,扭曲了文本所蕴含的经验价值,都是一种实现教师权威的手段。真正的课堂生活化正视阻隔的存在,但不因此遮蔽了对教学本质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关怀。

2.正视学生生活,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教授《我的第一本书》,学生沉浸在充满童趣的情境中,侃侃而谈,有的说,“史承汉”就是小时候的自己,把钱撕成两半给小伙伴证明是有福同享的好朋友;有的说,作者在上课时让自家的狗叫唤,就好像上课时某个同学发出怪声,同学们起哄一样;有的说,上课时曾经用镜子反射阳光在黑板上,或某同学脸上等等。教师兴奋,觉得学生侃侃而谈,具有了生活化气息。寻找童趣,即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经验,这样的课堂看似自我的生活和作品对接了,其实是学生给自己的所谓童趣生活找到了“法律”依据。殊不知,分钱、教狗等事情,透露出当时贫困生活境遇中弥足珍贵的醇厚的友情、乡情。那点乐趣令人铭记,缘于它是苦难中的一丝温暖。也就是作者“从荒寒的大自然间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理解文学作品,是通过了解作者和社会背景,剖析人物来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丰富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蜻蜓点水般地理解作品,流于课堂教学外壳的完美,抛弃了作品真正要传达的对生活的思考和真正的审美体验,让课堂教学这一生命的实践过程在言语层面搁浅。

课堂教学是一种生命的实践过程,语文课堂生活化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通过平等对话交流去真正理解生活的实践过程,它不仅仅是认知生活,更应该是演绎生活的意义。这就决定语文课堂生活化,第一层面的要求是学生理解文本所展现的生活,第二层面是学生联系生活加深理解感悟生活的意义,第三层面是运用习得正确理解自己的生活。事实上,社会是一个万花筒,学生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但他们的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有限,导致理解社会生活如走马观花。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语文课堂生活化就要正视学生的生活现实,引导学生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变通,去获取新的知识经验,真正理解当下的生活。学生在应用知识中自然地进行衍生、发展、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实现语文课堂生活化的策略

1.精心预设生活情境。语文课堂生活化着眼于生命的实践过程,本身具有目的性和生成性。教师要驾驭课堂必然要预设生活情境,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准确联系生活理解文本。

第一要抓点。点就是文本与生活实践的最有价值的共鸣点。实践中既要挖掘文本的生活,又要尊重学生的生活差异,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筛选出共鸣点,预设各种可能性生活情境,尽可能使学生自觉地在生活中理解文本,用文本理解生活。如《羚羊木雕》,对人物的鉴赏,学生很容易理解为父母重财轻义,不理解儿童心理,会在生活中找到许多父母的“苛政”,这样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把握。但抓住“该不该要回羚羊”这一点,学生会碰到的生活困难,组织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中进行分组辩论,不仅深入挖掘文本中人物的内心,理解了父母和“我”的两难处境,而且在辩论中进行了说话训练,并引导学生理解了真正的朋友。

第二要破阻。教学阻隔也是教学难点,预设中要着重分析,提炼出生命意义,再以当下生活为参照去理解文本,锤炼出与文本一脉相承或衍生的生活情境,那么,教学阻隔将变得具体形象。如《老王》,大背景刚解放到的岁月对于学生可以说是“古代史”,老王和杨绛一家的不幸遭遇就像一部情节曲折的小说,他们之间的情感和作者的愧怍之情更让学生不解。突破这一难点纯粹靠介绍关于的点滴知识是捉襟见肘的,因为作者之所以对老王感到愧疚,是因为她意识到自己没有用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弱者和不幸者,这正是作者人人平等观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预设中完全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谈谈环卫工人的生活现状,贴近了生活,生活和文本融为一体,文本中的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的精神深深刻在学生的心中。

第三要自主。预设中要善待学生的差异,既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总结,采取生生互补,师生互补,使得学生不足之处得以改正提高,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郭初阳教学《愚公移山》中的环节,愚公反问智叟“何苦而不平”,这个时候,智叟可以说一番话;文章的结尾“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的时候,智叟还是站出来,再来说一番话。课堂上,学生从血缘的不断、理想的不变、造山运动、持续发展、山只是换了位置没有真正移除等方面分析,这句句是基于生活的积累认识迸发出的知识火花,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的生活给课堂平添了魅力。生活化的课堂是对话的课堂,教师包办情境,甚至压制学生联系生活,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的生活是有差异的,预设中不能只关注学生个体的生活,要立足文本,陈军认为“课文是教学之本,课堂活动都要聚焦课文,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是课文”,教师预设中避免出现离开文本的你一言我一言的富营养化课堂。

2.营造原型生活情境。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语文课堂生活化就要再现文本的生活,营造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或者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自我体验的实践实现知识习得,理解文本。

第一,就地取材,彰显思考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如各种报刊、广告词、宣传标语、春联、影视作品、自然现象和人际交往等等都是语文资源,语文课堂生活化就要通过体验社会生活,感受大自然,把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在生活中得到巩固和应用。家庭让他们体验亲情,学校让他们享受友情,高山让他们明白进取,大海让他们豁然开朗……语文课堂生活化中课堂已不再囿于教室,社会就是课堂,自然界就是课堂。语文学习一定要植根于生活这块深厚肥沃的土壤里,就地取材,才能生机盎然。例如《端午的鸭蛋》教学中,引导学生调查本地的端午风俗,探讨风俗的价值;综合性学习“漫游语文世界”,布置学生收集春联、谚语、广告词,给报刊影视作品找茬;根据身边的自然现象,时事或校园班级的热点作为话题作文等等。这样的学习,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知识,发展能力,理解生活的意义。

第二,组织体验,主动理解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课堂生活化可以组织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或排演课本剧,或化身为作者,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主动地理解文本生活,提升语文素养。《五柳先生传》采用新闻会设计教学,一个学生饰演五柳先生,其他同学就是各路记者。记者们频频发问,涉及何方人士,饮食爱好,业余生活,住房条件,社会关系,成就贡献,崇拜的偶像,“好读书”却“不求甚解”前后矛盾,隐姓埋名是否做秀等等。通过这些原发的问题,学生实实在在的进入文本,作者的率真、淡泊名利就在学生的体验活动感悟出来。《变色龙》排演课本剧,在学生自己的表演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同时,加入了赫留金和围观者的表演,学生就不会简单的把文本解读成批判奥楚蔑洛夫这样的警察,而是深刻的体会到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就是一个变态的社会,人们都有着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教学《再塑生命》,为了感受集聋哑盲一身的痛苦,让学生相互闭上眼睛根据写在手心里的笔画认字,这样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能较直观地感受海伦?凯勒的内心,真正体悟生活的幸福。《孔乙己》中学生模仿一“排”一“摸”两个动作,体验了孔乙己的前后迥异心理,自然去探究原因,从而感受到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世态炎凉。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范文第5篇

《一瓶黄河水》阅读原文

①有一年夏天,我沿着黄河旅行,无数次站在黄河岸边,看滔滔河水像黄龙翻滚,自天际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无边无际的壮阔;无数次注视着落日像血一样融入河水,好像生命被一次次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腾到海边的冲动。

②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黄河边上,用瓶子灌一瓶河水。泥浆翻滚的水,被灌到水瓶里以后,依然十分浑浊,透过瓶子看到的只是浑浊黄色的世界。在瓶子的背后,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面对这样的水,我感到了痛苦和绝望,感到了黄河河床不断提高带来的灾难,感到了人们在这种灾难中的呼喊。我把水瓶放在边上,痛苦地坐在岸边,看着黄河发呆。

③一段时间以后,我把眼神从远处收回来,猛然发现身边瓶子里的水开始变清。浑浊的泥沙沉淀下来,上面的水变得越来越清澈。我看着这种变化,直到泥沙全部沉淀,只占瓶子的五分之一,而其余的五分之四都变成了清清的河水。我慢慢把瓶子举起来,透过瓶子,我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看到了生命中幸福与痛苦的界限。

④原来我们的幸福和痛苦也像黄河水一样。我们在匆忙和浮躁中,拼命摇晃我们的生活,直到我们的生活变得一片浑浊,使所有的幸福都掺杂了痛苦的成分。假如清水是幸福,泥沙是痛苦,那我们一生幸福的总量应该大于痛苦。我们时时感到痛苦,不是因为痛苦多于幸福,而是我们用不恰当的方式,让痛苦像脱缰的野马,随意奔跑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因为痛苦的渗透,我们本来应该清澈如水的生命,变得像黄河水一样,有了太多的杂质。每一个人出生伊始,一辈子所经历的幸福和痛苦的总量都应该是相同的,之所以有的人更痛苦,有的人更幸福,不是人们对待幸福的态度不同,而是人们对待痛苦的态度不同。

⑤而生命的难处在于,我们很难让生命静止不动,使我们能够把痛苦和幸福截然分开,并彻底把痛苦沉淀在某个被遗忘的角落不再翻滚。痛苦和幸福在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搅和到一起。如果我们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生命将失去存在的最本质意义。那痛苦和幸福相混合的生活是不是就失去了意义呢?

⑥我再次把目光投向黄河,我发现它是那么的壮阔和美。看着滔滔的河水,翻滚着浊浪,从地平线那头流过来,从我脚下流过,又消失在地平线的另一头,使人无法感受到我们这个星球所蕴涵的勃勃生机。我突然意识到:人的生命如果不断放大,放大到像黄河一样壮阔,从远古和天边流来,向未来和大海流去,那我们的生命就无所谓幸福和痛苦的混合,而变成一曲永远唱不完的雄壮的黄河交响曲。

《一瓶黄河水》阅读题目

17、(2分)读第②、③段,提炼词语表达作者的情感变化:

一瓶浑浊的黄河水:( );一瓶澄清的黄河水:( )。

18、(2分)浏览全文,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文章的特征是: 。

19、(2分)速读全文,文章的线索是: 。

20、(3分)品读第4段划线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1、(3分)读完文章,你一定也和作者一样,有诸多感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一瓶黄河水》阅读答案

17、痛苦、绝望;惊奇、欣喜

18、借物抒怀

19、一瓶黄河水

20、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台过于在意对挫折、痛苦的体验,以致于忽视了幸福的存在。

21、(略)

 

看过“一瓶黄河水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的人还看了:

1.一罐水阅读练习及答案

2.一碗水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范文第6篇

显然,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艺术创作之间的莫名关系为我们认识她二十多年来艺术探索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无穷的滋养。由此,重新认识和探究蔡锦的艺术便给我们提示了许多的新的角度和可能性。

2012年7月,蔡锦在中国美术馆展览期间的学术研讨会上许多国内重要的艺术评论家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蔡锦艺术的认识,为我们重新解读和认识蔡锦的艺术扩大了广阔的思维半径。

—徐亮

高名潞:首先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参加这个会,蔡锦创作20多年了,但是90年代初的时候,我那个时候不在,其实她的作品很早就引起大家的关注,很多批评家写了很好的文章评论蔡锦的作品,包括我们在座的一些批评家,每个人的角度其实都不一样,有的从全面角度把蔡锦创作阶段进行梳理,并且提出特点改变走过的路程,有的从某一个角度,比如说我发现不少人谈到她的作品的颜色,这种颜色所带来的一些启发象征意义,甚至涉及到社会的意义等等。还有的从人性的角度、女性的角度,心理角度等等,但是这些角度从来没有交集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所以今天是很难得的机会。画册第一次把蔡锦多年的作品集中在一起,这里展示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也希望能够谈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女性形象,涉及到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些问题。

最后感谢陶咏白先生,是陶先生亲自安排召集大家来。

陶咏白:其实我过去对蔡锦不甚了解,看了她这次的展览后才真正有所了解。这个展览,记录了她这20多年来艺术探索的印迹。展览非常好,它可以让我们全面了解蔡锦的艺术。但是这展览已是最后两天了,很多人还不知道,很可惜。因为蔡锦是当代艺术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尤其是女性艺术中的重要人物,她的作品,具有女性主义艺术的经典性,是一个女性主义艺术发展中的范例。我是搞史的,为此我很着急,不能就这么闷闷的草草收场。前天来看展览的还有刘骁纯,我们觉得应该有个座谈会,请一些关注女性艺术发展的人士来谈谈。由此,帮蔡锦促成了今天的这个座谈会。

首先我得承认对蔡锦艺术的认识有个过程。我要检讨,我对蔡锦的画,有偏见 。因为98年的《世纪·女性》艺术展中,第一次看到她的“美人蕉”油画,我就很不喜欢,觉得画中美人蕉象肠子似的,有种血腥味,看了不舒服。有男评论家说,其中还隐含着性的潜意识,我就更反感,更有种抗拒心理。当时,我虽承认她的油画语言是独特的,是具有女性主义内质的,但无法喜欢。而看了她的这次个展,改变了我的看法,对她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她年轻时的油画语言的探索,很让我为她叫好。她那时就有一种艺术探索的“自觉”,在人物速写、线描,尤其是油画语言上就很有自江心己踏的潮|想布法面表油画现|出25了0×艺40术0cm上|的20个12性特色,当时还是小姑娘的她就能这么果断、泼辣一意孤行地敢于去突破常规绘画的模式,进行新的构想作出新的创造,很了不起。可见她是个有头脑、有想法,内心很丰富的人。她是位值得我尊重和研究的画家。过去因我的偏见而忽略了对她的关注。这是我的错。下面谈三点看法:

一、作品中的生命意象:她的艺术,可以说是种“生命的意象”,按栗宪庭说法是“情结意象”。说是她因儿时对故乡安徽水乡,处处留有的潮湿的水迹等等的记忆伸发出了她的画,“美人蕉”是她找到了表达自我的出口。我说的“生命意象”是对于生命的生老病死、枯荣兴衰的种种感慨、感叹。她说过,那“枯萎的形和色,根、茎、叶还残存着呼吸,一瞬间一种无以名状的感触。”这种多愁善感的对生命的感悟,很是让人动情。她是从“生命”开始“开悟”。从这个点出发。抓住这个主题开发出了形形的画面。目前,关于“意象”绘画的理解,更多的停留在追求“写”的技法追求上,就是不重形似,用写意去写神。而蔡锦的画很具象,细抠细画,结构严谨,具体细节毫发逼真。她是从逼真的“形”的超自然的超现实的分解组合来表现一种内心的意念,一种对生命的感叹。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生命教育;实践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教育频道,一项调查发现,55.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加强生命教育。重视生命关怀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课题,也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

生命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一、加强生命教育原因

(一)高职学生的个体特征需要

这一时期的高职学生已发展到目前的90后了,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不可避免地具有新时代的特征:家长过分保护,独立生活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减弱;另一方面,由于高考失利,出于走投无路的心态选择高职院校,难免失落;不能正确看待失败,认为高考失利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内心压力增大,心理矛盾凸显。

(二)社会环境的变化需求

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冲突、社会道德失范、价值观念变迁,贫富差距拉大等都会给高职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矛盾,激烈的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压力也以空前的态势逼近学生们的生活,和所有大学生一样,消极悲观以至于自杀犯罪等现象越来越多,如何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培养积极的生命态度,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三)从生命教育的目的来看

陈英豪指出“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弥补现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识与理性教育,却忽视知识技能以外的德性、艺术、人文之教育,使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生命教育涵养后,知识技能可以成为社会的用处,而不是拿来杀人的工具。”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体系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过程中都离不开生命教育,高职学校生命教育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高职学生,应根据学生群体的生命特点来安排生命教育的内容。

(一)珍惜生命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

生命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相对于天地之悠悠,个体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即使平平安安也不过百年,更何况还有疾病、天灾、人祸、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找到无数的生存理由,而把非理性选择的依据一个个排除,要让大学生体认到生命的珍贵,教育他们要怀有自爱之心,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指出:“生命是尊严的,就是说,它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它。”  (二)挫折教育,生命教育要打造学生坚强的意志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任何人不可心存侥幸,把自己看作是例外,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其实痛苦是人生的主旋律。挫折教育应该是教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对前方的“不测风云”要有心理准备,磨练自己的意志,才能心怀希望,。教会学生从生活、友谊、爱情、责任中找到战胜挫折的理由和法宝。罗曼·罗兰说过:“只要有一双忠实的眼睛和我们一道流泪,就值得我们为生命受苦。”

(三)死亡教育:让学生了解死亡感知生命

死亡教育在很多国家是一门课程,但受我国传统文化“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生”的研究,而很少有人愿意甚至是忽视对“死”的谈论。高职学院教育中,教科书里没有死亡的概念,这方面的科普知识是少之又少,死亡教育的内容几乎是空白。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认为:“对于人生的绝大多数时光而言,生命是平淡的,这种平淡往往掩饰了生命意义的真实显现。因此对于一个一帆风顺的人而言,只有当他面临死亡、体验死亡、感知死亡时,才会从内心深处真正领悟到生命对自己的意义。”

三、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开发“思政课”教学潜能,激发大学生的生命价值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主要课程载体。其实,“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就是指导个体提高生命质量,焕发生命光彩,提升生命价值。“思政课”课程中蕴涵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题材,教师应善于挖掘、整理、提炼。

(二)结合思政教材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

生存感受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及其价值的自我体验和感性认识。拥有丰富而又深刻的生存感受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直面生活的悲欢离合;生命情感是指个体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欣悦、沉浸,以及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珍爱。

1、通过组织野外活动,如露营、模拟等,增进学生个体对苦难的体验,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乃至全人类的生命。

2、邀请“劫后余生”的人谈谈他们的感悟,因为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才会有更强的对生命的理解和眷恋。

3、要求学生撰写遗书,观看执行死刑的视频等。

生命教育如果仅仅把学生和教师限制在精致的课堂里,那么这种生命教育本身就是没有生命力的。

谈谈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德育;家庭德育;生命化德育

一、生命化道德教育的内涵

生命化,按照黄克剑先生的表述就是“生命的在场”,即教育是针对人而进行的活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不能脱离具体的人而抽象谈教育,必须从具体的人的实际出发,去培养人发展人最终完善人,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对德育的理解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分为大德育观和小德育观。大德育观认为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个部分,小德育观则认为德育就是道德教育。

南京师大冯建军教授在他的《生命化教育》一书中提出了“生命化道德教育”这一理念,他对生命化德育的内涵作了简要概括,即生命化德育是以生命为基础的,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自觉关怀生命,满足生命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生命的意义。可以说生命化德育是以人的生命发展为基础的,回归现实生活,让孩子从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中感触道德的意义,从而在根本上端正孩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提升其生命价值的目的。

二、实施生命化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理论依据

1、教育学方面

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生命化德育理念在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中也有很多体现。比如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在教育孩子时不可以一概而论,应该“对症下药”,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否则事倍功半,甚至激发孩子逆反心理。在师生关系上,孔子主张师生平等,彼此要互相尊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真正认识道德,进而从自己思想上认同这一理论。

2、心理学方面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过“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人类基本的需要,都需要获得关爱,需要他人尊重。生命化德育理念主张人与人要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交往活动。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如果能够和孩子之间营造一种真诚、尊重和理解的氛围,并且可以适当放手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及其发展做出选择,匀出适当的时间和孩子进行交流,从而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实现更优质的教育。

(二)现实必要性

1、家庭德育的现状

(1)家长德育观念淡薄。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会陷入这样一种顾此失彼的尴尬境地:家长们抱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心愿,成天忙于工作,一心想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无形中缩减了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时间,导致父母与子女的互不理解。虽然家庭有形收入增加了,但也造成了无形的家庭冷漠与敌对氛围,孩子心中对父母的看法就是,父母眼中钱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子女。

(2)德育方式不恰当。许多家长不注重言传身教,不明白身教有时胜过言传。大道理,他们和孩子讲的是头头是道,但做起来就是另一幅模样。比如说,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做人要诚实,自己为人处事时却常常以不诚实的态度来对待,使得孩子对家长所教育的内容产生困惑;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长辈举止十分过分,这些不良举动孩子是看在眼里的。长此以往,有些孩子会因此而轻视自己的父母,产生不满甚至敌对情绪,恶化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三、家庭实施生命化道德教育遵循的原则

(一)敬畏生命原则

生命是人的一种生存存活状态,人不同于动物,人是有意识的动物,为意义而存在,但是如果生命不存在了,就谈不上生命的意义了,所以道德教育应该让孩子树立“生命可贵”的人道主义思想,培养孩子敬畏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意识。传统道德教育关注的不是人的生命本身,关注的是在道德规范的协调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至整个社会的稳定。生命化德育关注人生命的意义,必然要关注生命。

(二)生活化原则

生命化道德教育关注的不是规范孩子的行为,而是具体的鲜活的现实的独特的生命个体。道德表现来源于生活,道德教育必须要从虚空的道德规范学习中回归到道德生活中,让孩子在各自的生活中实践着、体验着、领悟着道德的智慧,认识到道德就在身边,始终是为保障我们的生活服务的。从而,孩子也就在无意中真正认同了道德,使德育内容彻底扎根于他们头脑中。

(三)生命叙事原则

生活本来就是由一件件大小琐事而构成,生活的经验不仅来自于自己,也来自于他人,我们要学会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一些道理。生活中关于道德的事件不尽其数,作为父母要学会适时和孩子一起去讨论一下这些事情,谈谈个人见解,以理性思维去看待这类事件,从而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人与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结 语

家庭是社会中最小的细胞,人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多方面发展。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运用严慈相济的教育方式,以家庭为中介,构建学校与社会的桥梁,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做家长的只有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集体利益出发,才可以为下一代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