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物学的价值和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教育价值 科学价值 生物
要想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一、渗透人文素养素材,注重生物教学过程
在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生物实验教材中,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其他生物和生物圈的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些内容中都不同程度地渗透了人文精神的素材,这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内容,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媒介。例如:教学“生物与生物圈——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时,阐述了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后,还引导学生如何关注社会、关注生物科学。并在学习过程中讲述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与人文素质。教学“生物圈中的人的生殖与发育”时,利用生物进化的证据,讲述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与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突出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为我们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榜样。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与人文素养的融会,并始终贯穿于生物教学中。
二、结合生物知识教学,发挥生物学史作用
传授生物学知识是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目标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中通过讲述生物学的发展史,可以展现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注重讲述生物学发展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表现生物学的科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与人类的贡献,从中展现生物学家们的人文主义精神。例如:学习“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一课时,讲述人类起源与进化就要紧抓中国科学家们在探索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成就开展教学。这样,学生能够体会到科学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毅力,以及富于创造性的科学精神。不仅如此,还可以充分利用生物课本中蕴藏的生物学史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学习“生物的变异”时,从中体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的辉煌。如栽培植物技术与饲养动物的优良品种,很多都源自我国,如水稻、家猪等。通过介绍这些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从而激发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
三、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发挥实验教育功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中蕴含人文教育价值与情感功能。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通常有:①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②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生物学是典型的自然科学。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采用“在书中讲科学、在书中学科学”的方式,“填鸭式”地开展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一定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学生往往感到生物知识内容过于抽象、深奥,书本中的知识离自己的生活还很遥远。③教师的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人体的呼吸》中的“模拟膈肌运动”就是通过开展“膈肌运动”演示仪探究呼吸运动中膈肌的运动规律的。它直观、形象、生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地吸引。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除了教师的演示实验外,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实验。在自主实验中引导学生动手探究,营造良好的实验教学人文氛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生命是大自然中一切生物存在的形式,是最原始、最本质的自然现象。通过身体生命价值观教育,既能够让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又能够学会珍惜他人,珍惜一切生命。我们纵观现行的生物教材就会发现,课本中展示了很多关于生物繁殖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是对生命意识教育的渗透。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例如,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被子植物的生长状况,从中可以感悟到生命的循环过程:从开花、传粉、双受精到果实、产生种子的再循环。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与学生一起领悟植物生长与繁殖的艰难。从这些内容中可以开展联想,看看人类的生命循环过程。从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不容易,同时又是多么幸运。这样,学生就会深刻理解“珍惜”这个词的意义。不仅如此,还要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当今全球的环境污染正逐渐影响各种生物的生命质量与生存环境,继而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渗透人文教育。
五、开发生物课外资源,实现情感层面升华
一、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知识
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与人的吃、穿、住、行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之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让生物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大自然、体会生物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因此教师要经常收集一些生活有关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记忆到应学的知识。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生物学知识,这些生物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物有着不可忽略的联系,这些需要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在生活中的生物奥秘,学会在生活中应用生物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好是应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讲解生物知识,这就是需要教师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生物问题,然后将其呈现在课堂上,将生物知识巧妙的融入在生活化问题的讲解上。让学生感觉到生物知识让自己对大自然更加的了解,从而也更懂得保护大自然。教师还要善于挑选与时俱进的生活题材进行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这样学生就可以亲身感受、经历、感悟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也更懂得将生活中的知识与生物课本联系起来。如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时,向学生介绍爱滋病、非典等传染病传播特点的同时,重点介绍其防治措施以及疫苗的研制情况。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本节生物知识的掌握,又在情感上增强了人类战胜自然的信心。还有如讲到细菌与真菌引起人与动植物患病的内容时,可以举出一些在学生中经常患的皮肤病为实例,也可以找些植物患病的标本让学生看看,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深入浅出地把复杂难懂的生物学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打消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枯燥心理,学习起来更加轻松,也能更加有效率。这种变繁为简的方式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知识是有用的,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很多现象解决很多问题,有利于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
二、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的生活方式
对学生而言,生活化的教学不仅仅是对生活知识的理解过程,也是一个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解过程,所以教学方法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知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解。首先,教师应该建立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意愿、有机会交流各自的生活经验并了解对方的生活世界,只有师生和生生之间敞开心扉进行相互的沟通和对话,才有可能达到对生活的真正有效的理解,这对学生的生活导向有正面的意义。其次,教师应该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游戏性,这既符合初中学生好玩的天性,又可以让学生在自由自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教学的充满着魅力,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及成长的乐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状态和质量。
三、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内涵是培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前者着重于精神价值,后者侧重于技术知识的工具价值,二者的结合促进了人的基本技能的形成和全面和谐的发展。
1 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在医学生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既是医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又是医学专业的特殊研究对象和特殊服务对象的需要。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具有内容繁杂、容易混淆、比较枯燥的特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教育,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意识,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趣味和情操,有良好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具有重大的意义。
2 人文教育的措施
首先,教师在讲授中应还原知识的人文精神,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需要进一步重视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教学内容应由单纯专业知识传授,向专业知识与道德、心理素质培养并重方向发展[1]。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甚至老师往往把其当作纯粹的专业知识对待。从而使其具有了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感觉:医学微生物学内容繁杂,容易混淆,比较枯燥。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医学微生物学中的一切理论知识与实验技术,无一不是具有独立人格、拥有丰富知识内涵的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的经验总结。而作为授课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对其的全面了解,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还原出具有深刻人文烙印的医学微生物学知识。如巴斯德创立巴氏消毒法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实际过程、琼脂平板的发明等,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知识的社会意义。而作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主动培养和增强与知识及其创造者的对话意识。如在老师的指导和提示下的主动课前预习及课后相关资料文献的查阅等。这样才可以避免我们接触到的仅仅是结论式的知识,使我们的学习变成与一个个不同性格特征、不同社会历史背景的知识发现和创造者的思维对话,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 转贴于
其次,体会知识中的人文关怀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医学微生物学的直接研究对象为病原微生物,其最终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是人。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与微生物尤其是与病原微生物斗争和发展的历史。其从事的一切研究活动均与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相关,如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等。在实际教学与学习中,要充分注意相关知识的人文内涵。如美国学者立克次、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汤飞凡教授在相关实验研究中为科学献身的高尚情操与胸怀。在与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中,尽管我们是作为主体的人,但是在对其的研究中,应该本着客观精神看待微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并遵循其基本规律,把它作为与我们对等的一员,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结论并且创造出有利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理论与技术。如现实生活中病原体耐药性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解决策略与方法、工程菌的创建中的人类伦理学问题(技术的进步与人类伦理学的同步发展的必要性,与整个自然生态的平衡问题,如工程菌污染导致自然界中微生物组成发生的改变,某一项技术带给人类的益处及有可能带来的危险性)等。
第三,在应用知识中培养人文精神。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和临床实际应用中,学生真正独立接触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检验了其人文素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形成不同的个性品质。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的个体反应和应对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人文精神形成和升华的过程。当然问题的选择要联系实际,接触社会,接触历史,如实验过程中的无菌观念的形成及其具体操作、实际生活中消毒灭菌的应用、医学预防观念的形成及其意义、社会咨询等科普活动等。
3 人文教育的意义
总之,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其学习兴趣与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与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适应新型医学模式的高级医疗人才。
关键词:生物教学;职业教育;职业意识
自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进入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扩大,人们对生物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为生物课程带来了契机,生物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该教材区别于以往的教材,首次出现了“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栏目,该栏目从职业描述、就业单位、主要任务、学历要求、须具备的素质、职业乐趣等方面多角度地渗透职业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素质,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一、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中心概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职业教育是从人全面发展的角度入手,培养学生劳动观、职业观的教育。具体来说,是指将传授知识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发展与需求,使学生具有劳动观、职业观及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和态度。它主张通过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切合实际的自我观念,并借助职业生涯选择、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生涯目标的追寻实现与个人才能相适应的职业生涯教育目标。
二、教材中的职业教育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中的职业教育内容是以专栏“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的形式呈现的,分布在三本必修模块中,从职业描述、就业单位、主要任务、学历要求、须具备的素质、职业乐趣等方面共介绍了八种职业(见表1)。通过学生的阅读和教师的拓展介绍,学生可以了解相关专业的职业特点和就业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合理管理自己的学习。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职业教育的意义
1.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高中阶段是每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学家对青少年时期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于职业的喜好和价值观正是在中学阶段尤其是在高中阶段脱离了少年早期盲目的、随意的幻想,变得现实和具体,真正地开始考虑职业的选择。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职业教育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职业的理解,树立符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促进学科教学的发展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领域的一个科目。课程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职业教育渗透于生物学知识之中,由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引出,并将生物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和生产中。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教育符合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基本理念。将职业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也是切实落实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需要。在职业教育中联系实际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这是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需要;在职业教育中加强了实验和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愿望,这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需要;在职业教育中加强了学生对相关生物学职业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这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需要。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强调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要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将职业观、职业素质和乐趣等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有计划地渗入生物教学中,不仅注重生物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使学生尽早建立自己的目标并开始规划自我未来,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阳河.试论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5-7.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德育教育 有效整合 基本原则
德育教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阐明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目标,在评价建议中要求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就是遵循生物学科的特点,把初中生物教学和德育教育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达到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笔者结合初中生物教学,从目标范畴、基本原则、主要策略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的策略。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标范畴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见,初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范畴包括: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素养教育、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教育、生命教育等七个方面。
二、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整合的基本原则
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渗透性原则
生物学科的德育教育,是与生物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它是一项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系统工程。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等教育。
(二)针对性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掌握好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提供生动的、典型的、有意义的素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三)适度性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的德育知识不宜过多,多了反而会使学生反感,而且知识点的渗透程度也要深浅适当。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科学性和思想性相互融合,使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思想共鸣,愉悦地认同接受。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德育要素的个性化特点,找准德育目标的切入点,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及社区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及途径,因材施教。
三、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效整合的主要策略
(一)发挥师表的熏陶作用
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德育渗透的过程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生物学科德育落实的关键在教师,发挥师表的熏陶作用,才能使言传与身教合一,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榜样作用能影响学生、感动学生,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熏陶,使学生在认知活动中自然地获得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发展自己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的认识,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逐步完善和健全自己的人格。
(二)找准有效的结合点
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教训是很沉重的,“制毒专家”樊可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但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式的德育教育,学生往往难以接受,甚至适得其反。只有建立在生物学知识、技能基础上的世界观、价值观,才是科学的、稳固的。所以,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点。
例如:在结合“小肠的结构和功能”、“根尖的结构和功能”、“鱼鳃的结构和功能”等教学内容,多次渗透“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教育后,学生逐步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只有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观点及个人社会经验相结合,才能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德育目标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良好习惯、规范行为准则等。
(三)抓住有利的整合契机
结合社会热点、新闻焦点,如:“H7N9型禽流感”、“镉大米”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生物教学,能有效落实生物学科德育教育。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节水节”、“艾滋病日”等纪念节日,举办手抄报评比、黑板报评比、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学校各种文艺活动如相声、小品、歌舞等形式宣传,让学生在看、听、读、写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可以增强德育渗透效果。
抓住上述有利契机,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关注生物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树立科学的生物学价值观,实现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教育、生命教育等德育教育与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
(四)巧用各种的课程资源
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师不仅要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图书馆、生物园等课程资源,还要善于利用社区课程资源。
社区是学生的生活环境,也是学生的学习环境。社区中存在着很多生物学课程资源,如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官、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等。
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逐步达到课程规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深化生物学科教学与科学素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物学价值观教育、公民社会责任教育等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总之,初中生物学科有得天独厚的德育教育资源,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熏陶,学生更易于接受。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资源的发掘和利用,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将学科德育有机地融入教学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实施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更好地实现初中生物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生物学科 教育价值 课堂教学
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生物学科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也未必能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事实上,生物学科的高考说取消即取消,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即使在属高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学科也并没有凸现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学科教育价值。因此,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属性)来分析。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育,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解释。
2.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 生物教学;教学实践
由于学科观念“具有超越事实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所以美国教育家H.Lvnn Erickon倡导围绕学科观念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形成学科基本观念,也是生物学学科的价值体现。
一、生物基本观念的界定
生物学观念属于科学观念的范畴,它不是生物学知识的简单结合,而是知识的“浓缩和提炼”,能够反映生物学本质特征,是通过学习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概括性认识。
二、生物基本观念的特点
生物学观念带有中学生物学的特色,有概括性、稳定性和生成性等特点。
1、概括性
一种生物学观念的形成,需要对大量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进行概括和整合,首先形成较上位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对同类核心概念的进一步提炼和反思才形成更上位的基本观念。
2、稳定性
生物学的基本观念一旦形成就能稳定地存在于学习者头脑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可能早已被遗忘,但是基本观念由于学习者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断用它来发现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常运用,从而越来越完善。
3、生成性
知识的概括化程度越高,越容易发生迁移,生物学观念也就具有很强的生成性,能有效地实现学习迁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也会从容地处理。
三、生物基本观念的构成
高中生物学基本观念来自三个方面: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形成的有关学科知识类的基本观念;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认识而形成的有关学习方法类的基本观念;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反思而形成的有关价值方面的基本观念。
1、生命物质性观点
生物由物质组成,一切生命活动都有其物质基础;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物质只有组成一定的结构,才能完成生命活动。
2、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3、整体性观点
生物的各种结构具有整体性,组成生物结构的各种要素全面均衡和完整,完整的结构能为生命活动提供各项必需的条件;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也相统一。
4、稳态的观点
生命活动需要不断地进行生物结构与环境的协调,维持生物结构和功能的稳定。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神经和体液调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分别维持着细胞、个体和生态系统的稳态。
5、进化的观点
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生物界也不例外。
6、生态学观点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人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生物基本观念的教学实践
在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中,具体性知识是支撑观念建构的工具和载体,通过不断地概括和提炼,让学生形成学科基本观念,是教学和学习的目标。
1、重视以观念为线索的教学设计
以生物学基本观念为线索组织教学,需要将学科中最核心,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学生在将来忘掉具体生物学事实后,面对和生物学相关问题时仍能应用的内容与基本观念有机结合。
2、创设以观念为背景的现实情景
观念的建构需要学生在有意义、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中,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发现和解决问题。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小至人的生长发育、饮食卫生、健康保健,大至发展经济、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都是生物学所关注和探索的资源、源泉。使学生能够积极而有效地去同化、改造和重组,使具体性知识真正成为支撑观念建构的工具和载体。
3、发挥以观念为载体的实验优势
实验策略对生物学科观念建构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发生过程的分析和研究,帮助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感受并建立起相应的生物学基本观念。
4、拓展以观念为本源的思维空间
基本观念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极强的迁移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整理看似杂乱的信息,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5、开展以观念为核心的实践活动
生物学观念不能靠简单的灌输或说教来培养,它往往是在活动过程中发生、在交流合作中激荡、在反思实践中生成的。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迁移、应用以及概括、整合等活动,促使学生认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从而在思想和观念上产生冲击,形成生物学基本观念。
6、挖掘以观念为内涵的德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