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死亡教育的缺失

死亡教育的缺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生死观教育 生命观教育 信仰教育

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生死观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生死观涉及人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根据自身对生命观和死亡观的理解,将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内容概括如下:以生命三重性为内容的生命观教育,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一、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

所谓生死观教育,是指以对死亡之自然性与人文性的双重认识为基础,提升对生命本质及其多重性的理解,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丰富生命、完善生命,进一步超越死亡,提升生命的品质,获得更多的人生幸福。它是整个生命教育的关键与核心。而进行以生命三重性为主导的生命观教育则是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基点。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在于,人的生命有三重性甚至多重性,主要包括血缘性生理生命(肉体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其中,生命的后两重性才是人之生命的本质,也是人文生命的内涵。由于人的生理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前提,我们必须充分尊重我们的生理生命,同时,更要重视以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为主的人文生命的力量。理论同样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特别强调人文生命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生命观应该是对生理生命、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完整认识,帮助大学生建构起科学的生命观念,努力创造人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此基础上探寻生命价值、人生依据、人生意义,才能达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超越死亡的目的。

二、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

所谓信仰教育,是指通过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教育灌输.使人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的教育行为。信仰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重点。众所周知,无论哲学、宗教或其他科学中的人生观之信仰,无不是围绕着死亡问题展开的。信仰建构起人的意义世界和超越世界,是大学生反思生死问题和一切人生行为的终极指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当是死亡教育。信仰缺失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首先,信仰缺失表现在人的内心没有敬畏、神圣的东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人没有恐惧,也没有追求,就是没有信仰的表现。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时代的影响,出现信仰缺失的问题。其次,信仰缺失表现在对死亡的拒斥上。信仰是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的,生命的超越性和意义世界只有借助对死亡的理解才能获得。别尔嘉耶夫说:“如果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因为,意义与终点相关。”中国儒家文化对“不朽”的追求,佛教企图对死后世界的超脱,西方文化对“上帝”的敬畏,都是以力图通过对死亡的理解来确立自己的信仰,找到人生行为的根据。最后,信仰缺失表现在文化传统的失落上。文化传统是信仰之根。一个人只有置身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理解自己的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才能了解生命的意义,找到终极意义和通向超越世界的道路。在中国文化中,无论儒、释、道哪一派文化,都旨在为建构人的信仰和意义的世界提供某种价值追求的参考。例如,追求精神“逍遥游”的道家文化;主张出世的同时也要在现世中积极修行的禅宗文化,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三不朽”的儒家文化等。对中国人而言,脱离了这些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信仰的失落。当然,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信仰,不能只看他是否信仰什么主义或者什么思想,而是看其生命有没有终极关怀和终极诉求,表现在为人处世和精神生活中是否有所敬畏,是否有一颗真诚的心。因此,以死亡教育为基础的信仰教育,主要的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时代导向,帮助人们了解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生死智慧,从而建立起正确的生死观,并使其成为其内心真诚体认和敬畏的行为准则。

三、以责任感为准绳的事业观教育

事业与职业是不同的。职业的目的是谋生,是为了获得报酬而工作,因此无须全身心的情感投入;而事业则不同,它往往是一个寄托人情感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需要相当热忱的投人并付出全部的情感。事业与职业虽然有较大区别,但若处理得当,也是可以实现统一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现代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要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找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方面,很多年轻人积极支教、支边的热情,令人感动;但另一方面,很多工作无人问津,更有很多大学生常常“跳槽”,以至于多年以后还是居无定所,有的甚至干脆待业依靠父母生活。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一些错误的思想认识。有的人认为只有符合自己兴趣或者是满足自己要求的工作才值得去做,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可事实上,他们恰恰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工作更换中虚度了人生。一位哲人曾说过,人活着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为生存而奋斗为他人而活着;第二种是实现自我价值;第三种是造福社会。经常更换工作既没有达到生存满足之必需,更谈不上实现自我价值。几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艾尔森对世界上100名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做了调查,结果发现,其中61名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是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或者说至少不是最理想的,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因为责任感的支撑而创造了辉煌的成绩。因此,责任感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而责任感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生死观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只有当大学生意识到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生命延伸的途径,我必须对它负责,才能够做到为此无悔地付出。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发展自己的事业,即便是普通的百姓,也会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愿望。这说明,因为死亡的必然性,才使得人们千方百计地想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点什么,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对事业或学业的追求,而不仅仅停留在把工作作为谋生手段的层次上,而这正是人们实现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有效手段。

四、以幸福感为支撑的情感教育

爱是幸福的重要要素之一,爱与宽容的教育、幸福教育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认为,人的意识主要包括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而情感主要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大学生都渴望爱与被爱,尤其对爱情更为敏感。针对大学生这种特殊的现实情况,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情感教育,其主要的内容应涉及如何处理好和父母、亲人、朋友、同学、异性等之间的人际关系,怎样表达爱和怎样尊重爱等。虽然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理解父母的艰辛,珍惜友情的可贵,尊重爱情的谨慎与崇高,但在现实中游戏人生、认为越无情越酷的人也不在少数。

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把恋爱分为两种:立足生活的恋爱和立足生命的恋爱。前者追求生活的感受与当下的快乐,所以会“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后者则是追求一种灵魂(这里的灵魂指的是精神式的追求,而不是鬼神式的灵魂)的融入,并以找到生死与共的人生伴侣为目的,所以会认真对待。大学生应该从生活感觉之“性”提升为生命安顿之“情”;有了生命安顿之“情”再去享受生活感觉之“性”,唯有如此,才能够获得健康的爱情生活。0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是生死观教育的延伸。人只有在对生命进行全方位认识,对死亡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情感的可贵。在教育过程中,既要让他们理解良好人际关系的可贵,并上升到社会性人际生命的高度来对待;更要让他们意识到被爱是幸福的,付出爱更是幸福的;意识到除知和意之外的情感获得是人之幸福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更是人之生命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

人人都渴望成功,可一生中却常常遭遇失败。甚至可以说,失败是人生的常态,成功反倒是非常态的。我们的一生中要面对学业的失败、事业的失败、情感的失败等挫折,当代大学生则更是如此。因为,在大学阶段,人生的各种事务还未定型,学生的人生观和处世方法还有待提高,加上在应试教育阶段中形成的依赖心理,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应对人生中的挫折与失败。若是碰上挫折就怨天尤人,甚至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以人生态度为导向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且是必需的。要教育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生命和死亡的基础上,善待生命、享受生命,培育一颗饱含热情、充满生机的心灵;理解成功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同样失败与挫折也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回避,只能积极去应对;假想自己站在人生终点和死亡面前,激励自己积极从容应对人生的磨难;指导他们正确理解“得之淡然,失之垣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当然,并不是说应该过“苦行憎”一般的人生,否则又将走向对生命理解的另一个极端。我们既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正确理解死亡,更要享受生命。我们无理由排斥物质的享受、工作的轻松舒适、无压力等愉悦之事,更不是要主动去寻找失败与挫折。

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第2篇

作为教师,我也不止一次地碰到过不懂教育的家长。体育课上,四年级的两个男孩发生了冲突,一个男孩打了另一个男孩。适逢放学,被打孩子的家长知晓了此事,他立刻拉过那个打人的孩子,训斥说:“你家有钱是吗?你家钱多吗?”继而转向自己的孩子:“以后他再打你,你就狠打他,揍死他!咱家有钱!”我们听了都很愕然。虽说是气话,虽说是爱子心切,也不难看出这是位不懂教育的家长。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子女,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引导呢?

一、我们要教育孩子懂得孝敬老人

“百善孝为先”,《百孝经》里说: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孝亲亲责莫回言。

这几句经言,道出了孝道的价值和作用――孝是传家宝,孝能安家治国。

晚唐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留诲曹师等诗》给曹师等五个子女。诗人告诫自己的子女:“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既告诉了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又告诉了孩子们学习的内容,更是强调了“孝”是做人的根本。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不能丢失。可是如今“小皇帝”越来越多,越来越自我,他们目无尊长,连自己的长辈都不尊敬的人还会把什么放在眼里呢?他们目空一切,这是家长的失职,是家教的缺失。

毕淑敏在《孝心无价》这篇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去世,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献身的大师?”我完全同意毕老师的观点,但有一点,我觉得这位学子之所以不懂疼惜自己的母亲,责任还在母亲家教的缺失,她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却没有对孩子进行孝的教育。

二、家长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时,记者问其中一位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地观察事物。”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巨大的影响。那么,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1)培养孩子遵守时间的习惯

孩子养成了遵守时间的习惯,就会按时作息,按时学习,按时赴约。以后走向社会,孩子不会迟到早退,不会拖拉工作,也不会言而无信。

(2)培养孩子讲究卫生的习惯

一次坐公交车,车上一个大约3岁的小女孩在吃奶糖,她慢慢地剥开糖纸,把糖放进小嘴里,然后东张西望,之后问妈妈:“妈妈,车上怎么没有垃圾桶呢?”我也开始帮小女孩找垃圾桶,司机说忘带了。小女孩就把糖纸攥在手里,这位妈妈接过后放到了自己的衣服口袋里。我心里暗暗赞叹这位母亲的教育。我常听人说,外国人最怕中国的旅游团,国人所到之处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给他们留下了极不讲究卫生的印象。卫生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并严格要求孩子。只有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的公共环境才会干净舒适。

(3)培养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中国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居全球首位。据统计,中国每5分钟有1人因车祸死亡,每1分钟有1人因车祸伤残,每天因车祸死亡280多人。美国人均汽车拥有量全球最多,机动车的总量是中国的几倍,但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约4万,而中国死亡的人数达10万之多。不仅是美国,欧洲、日本的车祸发生率也只有中国的十几分之一。

笔者居住在一个小县城,每天目睹闯红灯者不在少数,特别是有些接送孩子的家长竟然载着孩子闯红灯,有时车上的孩子提醒家长停下来,家长却以各种理由闯过去,可见家教的缺失有多么严重。有时还能看到,家长让孩子站在自行车的后座上招摇地过马路,我在为他们的安全担心的同时,心中不免生出了对家长无知的恨意。这样的家长,这样的孩子,哪天开起车来就是隐形的马路杀手,不知道哪一天就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如果每个家庭都能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那么势必会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4)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善良的人,并学会善待他人

罗素有句名言:“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现在流行一种夸人的方法,最高级别是夸人漂亮,其次是有气质,然后是温柔,最后才是夸人善良。从这种夸人的等级上,我们不难看出当今社会风气的浮躁心态:人们开始追逐一些表面的、虚荣的东西。大人注重的是衣着打扮,孩子注重的是考试分数,工作注重的是名利。把本该放在做人第一位的善良品质丢得远远的,不屑一顾,甚至视善良为无能。

教育孩子善待他人,首先要教育他善待自己的亲人。因为孩子来到世上,最先接触的就是周围的亲人。一个不懂得善待亲人的孩子,将揣着一颗自私和冷漠的心走向社会,他得到的将是孤独和冷寂;一个懂得善待亲人的孩子,将揣着一颗友爱和宽容的心走向人群,他给予别人温暖和接纳的同时,也得到别人回馈给他的温暖和接纳。教育孩子善待他人,尤其要教育他善待弱者。同情弱者的孩子,心里充满温柔,在他的内心,冲动的力量只为正义而发,这样的孩子将会培养起一种伟大而光明的人格。向着弱小者发泄,他会在心里丢弃同情,伤害他人。

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第3篇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现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缺失,是构建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重大阻力,加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和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从农林院校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现状与意义出发,分别从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农林院校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农林院校;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86-02

每年高校发生的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都会引起媒体的普遍关注,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消减。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给学生家庭带来了悲痛,也影响到学校正常教育工作的开展,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从表面看似乎是一个突发性事件,但其实背后反映着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商业社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功利、利己主义的兴起,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社会道德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就业形势的严峻,生活节奏的加快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生命意识教育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淡化和缺失是造成现今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引发极端行为的深层次原因。

一、农林院校生命意识教育现状与意义

(一)农林院校开展生命意识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媒体对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曝光,高校开始注重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但是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生命意识教育体系不健全。高校对学生生命意识教育长期缺乏关注,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出现不少应付性行为,没有真正落实。第二,缺乏统一规划。各高校之间开展生命意识教育的节奏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宏观性思想指导,高校各自行事,相互之间也缺乏经验交流。第三,投入资源有限。专业的师资力量是保证生命意识教育开展的前提条件,高校缺乏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知识专业的师资。第四,理论无法引导实践。国内虽然加强了对生命意识教育方面的研究,但是研究成果有限,更缺乏能够用来指导实践的研究成果。多是高校教师自己凭借个人工作经验进行生命教育,随机性、主观性强,难以达到教育效果。

(二)农林院校开展生命意识教育的意义

生命意识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倡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理解生命的意义。农林院校在高校群体中有一定的特点:专业设置以农林类相关专业为主,学生以农村户口生源居多。相对来说,农村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差,性格与家庭环境、教育的关系很大。农村学生的性格相比城市的学生,表现拘谨,不够活泼,与人交流缺乏主动,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倾向。尤其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林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再加上家庭期望的压力过大,容易引起逃避现实、自信心不足、挫折感强烈等负面心理状况。这些特点也让农林院校开展生命意识教育具有其特殊性。

二、农林高校生命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命意识教育缺失

我国传统教育体系多是一对多的传授方式,一味地灌输知识,忽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这种模式弱化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心理想法多不关心,忽略了对学生最为重要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片面地关心成绩和学业造成学生们过分看重成绩,追求知识,不懂得尊重生命,对自己的人生意义和所要追求的理想缺乏正确的认识。面对复杂多元的价值观冲击,缺乏从大学到社会过渡的适应能力,难以正确抉择,往往草率地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逃避现实。

此外,现在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而成熟的生命意识教育体系,很少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缺乏防范与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存在隐蔽性、长期性、多样性,常见于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及学业问题等方面,而高校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教育体系不尽完善,缺乏解决这一问题的专业性、科学性、重要性手段。平时只依赖教师的个人责任感,通过对学生多加关心来防范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缺乏生命意识与自我防护意识

当今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无条件的溺爱孩子、家庭教育的失职使得孩子在上大学前凡事都习惯性依赖父母,心理不够成熟,抗挫折能力低,没有独立生活、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当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时,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经验和能力,难以快速地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当突发状况发生时,可能会采取极端行为。农村家庭的孩子虽然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但是其要强的性格,又往往过刚易折,导致最后事与愿违。此外,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对家长隐瞒大学的学习生活情况,遇到问题也不懂得寻求帮助,出现心理问题没有疏导通道。再加上我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重视,大学生在面临突发状况时不能及时采取正当的应对措施,最终导致错过最佳避难时机,或者无法完成自我救助。

(三)农村家庭文化程度低,生命教育缺失

农林院校的学生很多来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庭生活条件困难,父母双亲的文化水平较低,不懂得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这一人生成长重要教育环节的缺失,导致家庭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变化毫无知觉。而且受客观条件、自身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限制,农村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生存、生活、学习状况都不太了解,在学生为人处世上缺乏正确的法制观念引导和教育,导致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法律意识淡化,做事不考虑后果。农村家长教育孩子的典型模式就是教育孩子要争口气,通过上大学改变人生命运,以后好回报家里,这无形给了农村学生更多的压力。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两种不同形态也加剧了家长与孩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走进城市的学生与身处农村的家庭交流变少。

(四)社会环境的压力

日益膨胀的商业社会,使社会生活越来越物质化,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创造物质财富,传统的人文精神、人生观、价值观导向都在不断被商业社会剥离和重新改造。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的社会现实问题,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城市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业压力增大,拜金主义盛行,人际关系的冷落等等。以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观正在歪曲和疏远人们的内心情感,人际关系的冷漠又使大学生步入社会变得难以适应。见死不救、老人摔倒不敢搀扶,抨击的不止是这个民族的道德心,还有大学生对世间冷暖的另一种解读和受其影响对自己价值观的重新修正。

三、加强农林院校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开展生命意识教育课程是高校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课程让大学生认识生命,让学生对生命的起源到终结整个过程加以深刻体会,领悟人生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认同,认同生命过程的曲折,树立起不屈不挠面对生命历程的勇气,遇到问题积极乐观的心态,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课程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命价值与态度的关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等等,强调人生中积极美好的一面,亲情、友情的重要性。高校还要教会学生敬畏生命,学会对自己宽容,不要对自己抱有过高的要求和标准,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家庭责任的体现。高校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可以从三方面开展: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及生命价值升华教育。

(二)完善“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监控预防制度

心理学表明,任何行为发生之前都有一定的征兆。一般来说人际关系不和谐,不爱与同学相处,性格内向的人比较容易做出极端行为,学校在此方面应该尽到义务,对学生近期的生活状态等做到提前了解,及早预防。学校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掌握学生近期的心理状况,比如学生近期出现学习成绩下滑,与恋爱对象分手,面临生活困难等等,对这类由外部环境刺激引发的个人心理变化的事情,学校可以建立三级心理反馈网络,通过多种渠道提前了解学生的近期心理状况,做到有针对性的防范。

学校虽然作为预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但是并不是唯一者,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建立起协调各方、联防布控的体系。在校期间,家庭如果发现学生近期心理状况不太好,可以与学校联系,学校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放假期间,学校如果发现学生近期心理状况不太好,可以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好双方的信息对接与沟通工作。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应该共享信息资源,建立协调合作机制,以此产生合力作用。

(三)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开设心理咨询机构,首要问题是消解人们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在我国,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容易与精神病等联系在一块,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往往躲避心理咨询机构,致使高等院校开设的心理咨询机构如同虚设,学生一旦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不会选择去心理咨询机构,更不会向别人打开心扉,排解心理的问题。面对学生群体心理健康咨询方面的需求,咨询机构应该转变运营策略,了解学生这种顾虑的心理,可以开设心理咨询热线或者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心理咨询,不跟咨询客户当面交流,既可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又有效化解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第4篇

调查显示,81.7%的受访者感叹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现在就要一代”: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生活过得更好,总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立即想办法满足。由于物质过分丰腴,生活过于顺利,很多孩子感受幸福、珍惜生活的能力降低、弱化了很多,比如缺乏感恩和感谢意识、珍惜意识,缺乏内心的感动和微笑。以至于校园暴戾情绪、比狠性格不断滋生。

外在没有变化,变化是孩子的内心。我们过分强调竞争、压力,而剥夺了孩子体验生活的机会;我们过分强调分数,而忽视了心灵拔节;我们过分强调外在发展,而忽视了内在反省、忏悔、珍惜和感动;我们过分推行居高临下的粗蛮教育,而忽视了自我反思和唤醒。

所以,应该让“遗书教育”进行纠偏。虽然“死亡”和“遗书”之类的字眼不吉利,可当孩子们真正将这种字眼融入到思维中,却能带来巨大的精神震撼和进步。

其一,当下,因为小问题而放弃生命的悲剧,在校园屡屡发生,孩子们没有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性,形成了一种生命麻木,此时,我们尤其需要将这种“人之将死”的恐惧,推给孩子们,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短暂而无法复制”,告诉他们,虽然人生存在诸多不幸,我们最应该做的绝对不是自暴自弃,弱不禁风,而是加倍珍惜这种“稀缺资源”,坚强崛起,笑傲挫折。这种“韧”的态度,才是每个人最应该选择的态度,得到一次实实在在的生命价值的提升。

其二,“遗书教育”让苍白无力的生命教育充满了速效。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已受到了教育重视,可看看当下的生命教育,绝大多数仍然是“理论化的说教”,或者是枯燥的文字讲解,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教育效果不理想。而通过“遗书”这种特殊而与众不同的方式进行教育,效果就不一般,因为人们多有这样的感觉,凡是经历过重大的生命威胁或是受病痛威胁的人,多会对生命有更为深刻形象的理解和珍惜,很多看不开的事情都看开了,世界的颜色也明亮很多。这就是所谓的“现实是最好的教材”。所以,“遗书”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机会,让孩子“死而复生”,就能让生命教育效果提升很多。

其三,唤醒孩子的内在成长和苏醒。当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孩子封闭的心门终于打开了,对自我进行实事求是的反思和总结,没有居高临下的武断和逼迫,教育和学生的需要已得到了迅速结合,孩子已经将人生价值提升到了一个自觉自在、积极思考、向上向善的和谐主动状态,忏悔和珍惜意识得到了激活,自私自利和思维狭隘得到了及时调整。死亡虽沉重,却成了思想沟通的桥梁,醍醐灌顶的工具,成了牵引孩子在混沌黑暗中跋涉进步的助手和帮手、朋友和师长,这才是教育最大的成功。(刘克梅)

“遗书作业”是死亡教育的范本

部分学生之所以“难以接受,感觉怪怪的”,原因有二:一、死亡历来是中国民间及传统文化忌讳的话题;二、长期以来,国内传统教育回避死亡,忽视生命教育,学生少见多怪。

然而,人都是要死的,谁也避不开。死亡既然避不开,我们就理应学会正视,教育也不应对其回避。德国教育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人自我超越,认识生命的本质,提高生命的品质,追求生命的价值”。换言之,教育的本质即是生命教育。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激发生命,充实生命,更好地活着,它是生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是因为如此,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英国、瑞典、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陆续开始竭力倡导并推广生命教育,时至今日,这些国家已经形成了深入多样、比较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效果。

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的死亡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教师和家长仍然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对孩子智力和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不少人甚至对它闻所未闻,以至于近年来一些学校和个人开展死亡教育时还屡屡引发社会非议。生命教育的缺失、对死亡问题的回避导致不少学生长期以来对于生命和死亡的认识处在肤浅和蒙昧的状态。面对生命历程中的种种困惑,在错误评估下采取自残、自杀等极端处理方式的学生不在少数。

死亡体验有着其他死亡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真正体验过“死亡”,才能真正体悟生命的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给学生留“遗书作业”的江苏科技大学的这位老师无疑是清醒、明智且有勇气的,“遗书作业”也不失为死亡教育的范本之一。除此之外,国内也出现了“棺材之旅”“生前追思会”等死亡教育范本。在青少年自残、自杀率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下,我们期待“直面死亡”能够早点成为我国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普遍共识,也期待越来越多的死亡教育范本的出现。(郝迪婧)

在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中,成人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死亡”,主要是防止他们由于目睹死亡或听到死亡而引起焦虑、恐惧和不安。但物极必反,过度的禁忌却使孩子对“死亡”产生了神秘感,甚至会带给他们一些关于死亡的不正确的信息,误认为死是一件轻松、随意的事。在这种背景下,当学校推出让学生模拟写作“遗书”活动时,必然会引发各方的热议与争鸣。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谁教会人死亡,谁就教会人生活。”印度诗人泰戈尔也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使受教育者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获得心灵与智力更为均衡的全面发展。然而,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学校教育越来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普遍缺乏一种人文关怀和价值关怀,以至于学生在成绩之外对自身生命的价值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这也是一些极端事件不时见诸报端的内在原因。如何教育学生懂得善待生命、学会更好地生活,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所亟须关注与解决的重大课题。从这个意义上,“遗书教育”的探索无疑颇具现实意义。

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第5篇

在当前社会,对于我国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身体素质下降

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处于下降趋势,体质较弱,身高、体重等指标都不达标,意志力也比较薄弱。还有很多大学生患有强迫性习惯紊乱,死亡率要比老年人高出三倍左右,所以大学教育的美育缺失很严重,进行教育改革是刻不容缓的,通过改革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的质量,使学生身心都能得以健康的发展。

1.2、体育美育思想淡化

在大学校园中,有些大学生头发染的五颜六色,有的甚至把头发烫成各种各样的,在他们眼中认为这些就是美,就是个性,就是所谓的潮流与新潮,还有些女生喜欢化妆,她们觉得化简单的淡妆体现不出来她们眼中的美,所以喜欢化一些比较偏重的颜色她们认为和普通人不同就是个性,美育思想比较淡化。

2、体育美育缺失的原因

体育美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教育能够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学生意志。在大学校园中,除了体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每天都完成体育锻炼的学生很少。对于非体育院校来说,他们的体育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有些学校管理比较严格,体育教育和成绩考核相对严谨,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意识也较强;有些院校则认为体育教育对于专业的培养没有很大的关系,美育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大学生平时锻炼比较少,所以体质比较弱,意志力也不说很强,基本都不喜欢军训,觉得军训比较苦。简单大方,身体健康为美的观念也被很多大学生认为是比较朴素,跟不上潮流、没有个性,开始流行各种烫发、染发、各种不同样子的短发,认为和别人不一样才能体现自己的美,体育美育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仪表审美观。

3、增强大学体育中美育教育的对策

3.1、增设相关体育课程,注重美育培养

为了达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学校应增加相应的体育课内容,如各种健美舞,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端正学生的体态,在体育运动中体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注重美育的培养也能够推动学校加大体育教育的改革力度,促进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3.2、提高教师素质

为了改变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必须先从体育教师的改变开始,他们需摒弃传统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立不一样的目标,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目标并为此不断努力,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健康准确的审美观。

3.3、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把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环节,我国也非常重视体育教育,而且它是我们一辈子都要接受的教育内容。体育竞技可以强化人的意志力,培养高尚的人格,所以对于学生的体育教育是不能马虎的。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欣赏体育运动中的运动之美、速度之美、形体之美和永不言弃的坚毅之美,这些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都是很重要的。

4、结束语

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第6篇

重庆师范大学2012级思想政治教育 401331

[摘要]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重庆部分高校为样本,从对当前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现状、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本文主要根据调查问卷分析数据结果,以当前大学生在生命认知和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思考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

关键词 ]大学生;生命认知;生命教育;珍爱生命

据统计,在我国,15—34岁的这一年轻人群体的死亡原因中,自杀竟成为了第一原因,其中大学生自杀更为突出。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口的2—4倍,且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当前,大学生自杀或投毒等伤人害己的恶性现象常见于网络报端,这些都反映了部分大学生漠视生命、否定生命的不正确的生命认知和生命态度。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以问卷的形式重点研究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生命教育情况。根据了解到的大学生生命认知和生命教育的基本情况,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笔者给出自己的建议。

一、调查时间

2014年11月——12月

二、调查地点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科技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三、调查对象

以上8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以及少部分研究生

四、调查目的

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生命认知现状,发现大学生生命认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了解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情况。在了解问题之后找出加强生命观教育的对策,让大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五、调查方试

问卷调查

六、调查数据分析

本次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20.0,本次调查一共发放1600份问卷,回收1558份,回收率为97%。

(一)生命认知的现状

1.对自己生命的认识

对生命的认识是从认识自己的生命开始的,所以,笔者在调查的时候首先调查了大学生对自己生命的认知。笔者认为,在大学里,对自己的大学有明确的规划非常重要,规划可以给大学生奋进的力量和前进的方向,如果没有规划就有可能导致在大学中一事无成,笔者认为,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这是珍爱生命,对生命负责的一种表现。

在此次调查中,有792人有明确的大学规划,占数据总量的50.8%,有765人没有明确的大学规划,占数据总量的49.1%(见下图)。根据这两组数据的对比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在对自己的大学生活的规划并不是很好,虽然有一半的学生有自己的大学规划,但同时也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大学规划,这就说明在大学生中间还有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没有规划,没有规划的学生就很有可能在学校过着得过且过的生活。大学是可以让我们成长的一个很好的阶段,但是如果不珍惜自己的大学时光,不好好利用大学时光也可能导致一无所获。

早睡有益于身体健康,保护自己的身体也是珍爱生命的表现,所以笔者在调查中也对大学生的睡觉时间做了一个调查。

在大学生中间,很多人都有晚睡的习惯,但是晚睡对身体的影响并不好,然而从笔者所调查到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还是有很多人晚睡。在此次调查中,23:00之前睡觉的只占5.5%,在23:00——24:00睡觉的占60.7%,在00:00之后睡觉的占了33.8%(见下表)。这说明在大学生中只有较少的人能够做到早睡,在这之间,我们不排除有一些学生是有特殊原因需要熬夜,不得不晚睡,但同时也有一些同学是因为打游戏等而晚睡。有许多同学都认为自己比较年轻,晚睡也不会对自己造成不好的影响。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并不注意生活的细节,同时也可以看出大学生珍爱生命的实际行动还比较缺乏。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或者是不如意的事情,在挫折面前,有的人可能会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法,比如自残,这种行为显然是不珍爱生命的行为,所以,在本次调查中,笔者也设置了与此相关的问题。

在问到“您是否有过自残(包括心理自虐)的行为?”时,有185人选择了是,占总体的11.9%,有1369人选择了否,占总体的87.9%。这说明大学生对自己的生命还是比较珍惜的,自己会爱护自己的生命,只有少部分的人不会爱护自己的生命。

2.对其他生命的认知

在对他人的生命的认知方面,笔者主要是考察了被调查者在对待他人和对待动物的生命这两个方面的态度。在本次调查的样本中,有367人选择有伤害(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过其他人的行为,占总体的23.6%,有1191人选择了否,占总体的76.4%;有317人选择有伤害过动物的行为,占总体的20.3%,有1238人选择没有伤害动物的行为,占总体的79.5%。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在大学生中只有少数的学生有不珍惜别人的生或动物的生命,还是有大部分的学生都懂得珍惜他人的生命。不论是人也好,动物也好,每个生物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值得我们尊重和保护。

(二)生命教育的情况

大学生生命教育内涵包含生命知识的教育、生命关系的教育和生命价值的教育三个方面。【2】笔者在调查将这其中的内容分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性教育、安全教育、挫折教育、死亡教育这几方面的内容。通过调查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是比较普遍的,有34.5%的人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有31.8%的人接受过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也是比较多的,有25.6%的人接受过相关的法制教育,而性教育、挫折教育和死亡教育却是相对较少的,其中最少的是死亡教育,只有6.1%的人选择接受过死亡教育。这可能和中国的传统有关,在中国,总是忌讳谈论死亡的,因为大家都觉得谈论死亡是不吉利的,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谈论死亡,死亡教育也就随之较少了。

有很多学校都有开设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很多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情况并不是很好,因为有的学生不愿意主动了解,也不愿意主动接受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据笔者调查分析,在本次的调查中,共有544人在大学期间主动接受过与生命相关的课程,占了34.9%,而有997人没有主动接受过与生命相关的课程,占了64%。所以就会出现有的学校开设了与生命相关的课程,但是依然有一些学生对生命教育并不了解的情况。

(三)存在的一些问题

1.生命认知方面

在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中,存在一个矛盾:思想和行为不一致。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知道自己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但却不知道应该怎样具体的来珍爱自己的生命,这就导致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并没有真正做到珍爱生命。笔者认为,从大学生很少有人自残可以看出大学生还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同时也看到他们也在做着影响生命健康的事情,例如晚睡,即使都知道晚睡的害处,却还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晚睡。

2.生命教育方面

笔者在此主要调查了学校的生命教育所表现出的一些问题,一是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内容的缺失,笔者在前面就已经提到过,学校教育中性教育、挫折教育和死亡教育都是比较少的;二是学校教育的形式单一、不新颖,学校教育中主要采取的就是开设课程和讲座等形式,这都是比较传统的形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的一些分析,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在对生命的认知存在一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可能因为自己受教育程度的关系没有形成系统的生命观,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就不能有系统的知识。另外,现代社会的离婚率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单亲家庭较多,父母某一方的教育都有可能是不完善的,所以,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教育这一块就比较薄弱。最后,有的父母责任心的缺失也是导致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多接受学校教育就可以了,所以不重视家庭教育,其实这是父母不负责任的表现。

第二,学校教育的内容不够完善,这既是生命教育中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学校教育缺乏的一个原因,具体的内容笔者前面已经详细叙述过,所以,在此,笔者就不再赘述了。另外,学校教育形式不新颖也是同样的情况,既是问题又是原因,正是因为形式的不新颖导致学校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第三,社会上对于生命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形成自己的生命认知的时候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大学生就很难形成一个正确的生命观。社会上还有一些人没有珍惜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些例如自杀这类影响不好的事情,这就对大学生在对生命认识时可能受到负面的影响。第四,大学生的主动性还不够,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大学生中,有少部分的学生会主动的了解与生命相关的内容,例如了解生命的起源,学习求生技能等。学校有开设和生命教育相关的课程,但是大学生在接受生命教育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被动的接受,这就导致还会导致学校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另外,部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是很强,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这就导致大学生自己学习生命相关知识的时候出现困难。

八、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将从生命认知和生命教育两方面来给出建议,着重给出生命教育方面的建议。

笔者对大学生在生命认知方面给出以下建议:

大学生在认识生命时,应该从多方面来进行了解,既要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可贵,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样也要知道,他人的生命同样可贵,不论是其他人的生命还是动物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要学会尊重每个生命体,珍惜每个生命。

在生命教育方面,笔者给出以下的建议:

1、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要想使生命教育发挥作用必须要个体的参与才能对个体产生作用。首先,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够在家庭、学校的帮助下学好相关知识。然后,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看,事物自身的内部矛盾构成事物发展的内因,内因是第一位的,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一事物与他事物间的矛盾构成事物发展的外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它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只有个人的参与才能使相关的教育发挥作用,所以,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加与生命相关的课程,主动学习。最后,就大学生的心理来说,大学生的个性意识、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日趋强烈,【4】大学生要学会自我教育,这样才能使自己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在这里,大学生自己不能只是有这个思想就可以了,而是应该有行动,做到知行合一。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一个自觉珍爱生命的习惯,就像前面提到过的晚睡的问题,从现在开始,尽量早睡,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这就是一种珍惜生命的表现。

2、从家庭的角度来说,生命教育也需要家庭的参与。个人出生,最先是在家庭的呵护下成长,而我们所接受的第一份教育也是家庭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对于生命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个人的行为的养成与父母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的一些观念对于孩子的影响很可能就是潜移默化的,在不知不知觉中,父母的一些价值观念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孩子。这就要求父母自己首先应该树立起一个正确的生命观,这样才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良好的生命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此基础上,父母应该从具体的一些做法去教育孩子,例如,应该怎样做到尊重和爱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3、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是生命教育中外在影响较大的,因为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制度化的、专门性的实践活动。【5】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比较系统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学校要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完善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同时丰富生命教育的形式,让学生能更愿意和更容易接受生命教育,使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通过此次调查,笔者发现,在生命教育的内容中,性教育、挫折教育和死亡教育都是比较少的,其中最少的是死亡教育,只有6.1%的被调查者说自己接受过死亡教育。因此,笔者在此建议,学校教育在保持生命教育的其他内容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这些相对较少的教育,从而使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据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在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采取的形式大都是讲座,开设相关课程这种比较传统的方式,而很少有一些比较新颖的形式。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可以采用举办活动、知识竞赛等比较新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愿意接受生命教育。

4、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社会环境会对大学生的生命观造成影响。中国古代的墨子非常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品行形成的影响,他提出来“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6】社会要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整个社会的风气的好坏会影响人们对外界的一些看法,努力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以及生命观的形成。如果生活在社会上的人都能够自觉地热爱生命,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那这样的一个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起生命可贵,自觉珍惜和爱护生命的观念和意识,反之,则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这样的观念。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生命观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要想使大学生树立珍爱生命(自己和他人)的观念,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当然,所有的外界条件都需要个人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个人应该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要有树立起正确生命观的意识以及行动,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应该做到珍爱生命。

参考文献

[1]王艳之.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第8期

[2][4] 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6

[3]孙翠宝主编.哲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8

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彰显;临床医学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9-0128-04

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在中国古代,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是悬壶济世,施仁爱于他人。医学被称为“仁术”,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等等。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的“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的论述,是对医学是“仁学”、医者是“仁者”的集中概括。在非典中、在汶川大地震中,这些宝贵的医学人文精神遗产在现代社会仍闪耀着诱人的光芒。当代中国医务工作者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大医精诚”的优良传统,奏响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不屈不挠的时代精神的最强音。他们无私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将永远为人民和历史所铭记。但毋庸讳言,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临床医学中出现了淡化和缺失人文精神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在西方医学技术主义的影响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国医学界也表现出技术化、商品化的倾向,又高科技引致医学领域的巨大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既反映出对人文精神的淡化和缺失,又表明急切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因此,要十分重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彰显。在临床医学中通过进一步确立“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树立和医院管理者的表率示范作用,营造浓厚的为病人的人性化服务氛围,做好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以及对社会进行正确的死亡教育等。

一、临床医学中淡化和缺失医学人文精神的原因分析

医学目的是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疾病,维持人的体魄、心理健康。要达到这一点,就不仅要在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微观层面上,而且要从家庭、社会、生物界、地球等宏观环境上,去揭示和把握生命、健康、疾病、衰老、死亡等基本现象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医学的对象是人,而且是社会的人,因此,这将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哲学的精神思维、文学的心灵情感、经济学的利益权衡、法学的权利维护、伦理学的道德培养等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这也决定了医生不但要了解疾病、了解健康,了解患病的人、了解和认识社会,而且还要做到正确了解疾病(医学知识)、人(人文知识)、社会(社会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医学社会性、艺术性、知识性的体现,更是得以完整地把握疾病之所在的必然要求。但遗憾的是相当时间以来,临床医学中出现了淡化和缺失人文精神的现象,究其原因在西方医学技术主义的影响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国医学界也表现出技术化、商品化的倾向,又高科技引致医学领域的巨大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既反映出对人文精神的淡化和缺失,又表明急切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

1.技术化,把病人只看做疾病的载体、医疗技术施与的对象,医患之间很少交流,对病人的体验毫不关心。不断涌现的现代化诊断、治疗技术,将医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寻找致病原因、分析数据、发现细胞或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上。而为了更准确、有效地诊治疾病,按疾病的不同位置或类型分类的临床专科和亚专科也纷纷建立,使病人越来越被简化为因机体的某一部位损伤或功能失常需要修理和更换零件的生命机器。医学专业化的发展同样也导致了医疗保健程序的分解,病人被分解为病因、病原、症状、体征等单个的词素,病人受疾病的痛苦也纷纷被转化为检验单上的数值和各类影像图片。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作为一个病人为病所代替,作为一个病人的整体,在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被逐渐消解了。

2.商业化,把病人只看做消费的主体,导致医学边界的无限扩张,医疗腐败现象的屡见不鲜,从而使自称救死扶伤的医疗保健,实际成了追逐利润、获得红包和回扣的活动,首先表现在追求目的上的差异。市场经济谋求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始终与医疗保健服务谋求的人类的最高价值观念处于一种无法消融的紧张对立之中,医学人文精神已无一席之地。

3.在行为上医疗保健服务的市场取向恶化。一方面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畸形健康文化的消费。一方面在利益的驱动下导致医学造假现象的滋生,使医学的科学性、客观性、权威性严重受损,使患者的健康受到威胁。而医生承担着医疗消费的“守门”和“射门”的职责,而市场化的取向在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上产生一种“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重”的惶恐感。在行动上医生的社会角色发生改变,在医患关系上造成恶化以及纠纷的增多。在红包、回扣的诱惑下,有的医生失却了最起码的医学良心,结果是医疗服务的异化,临床医学的人文色彩日益模糊和淡薄。人文精神与临床医学渐行渐远。

死亡教育的缺失范文第8篇

(一)监管不严,病从口入

2012年3月份,贵州织金县八步镇中心小学学生在食用早餐后,出现约70名学生类食物中毒现象,经调查是牛奶和面包出现问题。同年4月,云南镇雄县塘房镇顶拉小学、猫猫爪树小学、椅子山小学等部分学生在食用标配的营养午餐后,发生高达百人的食物中毒症状,368人食用午餐后出现呕吐、发烧、头晕等不良症状。据报道,从今年3月份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率便明显上升,全国各地已经收到大型食物中毒事件8起,并且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学校的餐饮食堂中。

(二)道德失衡,暴力横行

当前,由于不良风气和价值观、人生观的缺失,校园暴力事件正愈演愈烈。校园暴力事件可以分成校外暴力和校内暴力两种。

1.校外暴力。2010年3月23日福建省南平市南平实验小学正逢孩子上学时间,一名中年男子手持砍刀冲了进来,连续砍杀13名小学生,导致8名孩子死亡,5名孩子受伤。校外暴力多为社会不良人员因为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而对师生进行袭击,极易引起重大的人员伤亡。

2.校内暴力。校内暴力事件是目前最受社会关注的事件,深刻反映了现代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沦陷与缺失,表现为对身边同学出手,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及污辱,影响不仅恶劣而且深远。

(三)交通事故,触目惊心

2011年11月,甘肃正宁幼儿园校车与一翻斗运煤货车相撞,事故导致21人遇难,其中19名为幼儿,两名分别为司机和教师;同年12月12日,江苏丰县一辆接送小学生的车辆在运送学生放学途中发生侧翻滑入路边沟渠,事故造成15名学生死亡。

二、校园安全教育管理

(一)校园安全教育

学校是学生生活与学习最基本的场所,也是教育学生的基本场所,因此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更为重要,任何学校都应当根据各项安全准则制订相应的措施,完善各类安全保障制度,确保学校的安全工作规范化,必须做到:

1.阶段性地进行安全教育活动,经常开展如防火、防盗、防骗、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知识讲座和技能教育培训,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救护能力。

2.要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与文化教育的同一高度上进行培养,杜绝只重视文化成绩而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方式,最大程度避免学生被不良思想所影响。

3.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提供排解心理问题的有效渠道,对出现不良情绪的学生及时进行规劝与干预,有效控制事态的发展,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4.在完成软件防护的同时,还要增加其他措施。学校应组织专门队伍,不定期对学校各项安全问题进行查访整治,对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不定期进行科学演练,将安全问题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点。

(二)校园安全教育方式探讨

1.案例教育。在实际的安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列举真实案例,将案例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形象而生动,让学生在案列中发现问题,并且联系实际,讨论怎样做好安全保护工作,积极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多媒体教育。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已经越来越普及,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学手段,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多媒体中的信息,建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对学校的安全教育管理也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3.养成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根本目的是要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养成自主管理习惯,自觉的遵守安全规则,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联合家庭教育,比如举行家长联谊会等,在会中讨论孩子在安全意识上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处理问题。

4.活动式教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是最好,也是目前最直接的方法。比如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演练,让他们身临其境,认识到不重视安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以及在面对安全意外时怎样保护自己。特别是小学生,因为他们对安全的概念十分模糊,安全意识还未形成,所以我们就更加应该要将他们带入到活动中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