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内涵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核心竞争力,即核心能力,又称核心竞争优势,是美国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来的,后来成为“核心竞争力战略”的理论基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拥有的别的银行所没有并能为银行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这项资源(或能力)可以是人力、产品、技术、流程、银行文化及价值观等[1-4]。核心竞争力是包含在企业内部与组织融为一体的文化、技术与技能的组合,其本质是一种超越竞争对手的内在能力,是企业独有的、比竞争对手强大的、对手不能模仿的、具有持久力的某种优势[5]。

一、中国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

(一)外部原因

1.全球经济形势的严峻压力

2012年上半年,欧债危机反复和蔓延严重影响了欧元区经济,对其他经济体的外需造成较大冲击,全球经济发展明显减速。面对严峻的形势,2012年第三季度,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全球经济复苏预期,缓解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但不会根本改变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局面,还可能推高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鉴于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10月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13年的世界经济增长仍将乏力,预测增长率仅为3.6%。

2.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

自2006年12月11日起,中国银行业对外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领域和客户限制被取消,这意味着外资银行将在更为广阔的业务领域和我国商业银行展开竞争。同时,从2005年4月29日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使得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步伐的加快,“金融脱媒”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外资银行在复杂金融工具的运用与风险缓冲机制安排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要与外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竞争,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构建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二)内部原因

1.公司治理水平亟待改进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经营效率低、创新能力欠缺、风险量化管理能力不足、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下、对政府的隐性担保存在依赖性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难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则在于不合理的产权制度,没有合理的产权制度,则难以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2.合规经营与内控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对内控制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出现的决策中对风险普遍进行定性评估的情况,并且部分内控制度形式化,缺乏实际约束效力,形成了很大的风险隐患。另外,商业银行应具有适当数量的自有资本金,并对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合理匹配,以满足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同时,商业银行也需要建立风险缓冲机制,这样才能面对金融工具日益复杂化的市场环境。因此,为了有效利用资本市场进行金融创新,强化自身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是重要的前提。

二、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

(一)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1.价值优越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

2.异质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是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

3.延展性。由于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使其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4.难以模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可以被识别,但不能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

6.难以替代性。依靠这种能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也不会轻易被其他产品所替代。

(二)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1.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

2.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兼顾其社会责任和公众服务义务的同时,拓展市场、开创未来的能力。我们可以将商业银行竞争力分为三个层次:商业银行竞争行为能力是表层,竞争战略管理能力是中层,竞争潜在能力是深层。

3.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银行或银行家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进行设计、营销各项业务的能力,及其金融产品的市场吸引力。银行竞争力取决于银行内部本身的管理制度、理论、人力资源,制度创新和人才管理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总之,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中,设计并营销各种金融产品的能力,并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经济效益的能力。

(三)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指标分析

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模型一般由式(1)表示: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竞争力资产(存在)×竞争力过程 (1)

通常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由以下四方面指标作为参考:

1.规模性指标。一般来说银行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存款总额以及贷款总额指标的数额能够体现该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大小,即数额越大,表示其业务覆盖面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较强的经营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说明其核心竞争力也较强;反之亦然。

2.盈利性指标。体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资产收益率等指标。这些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正相关。

3.成长性指标。这类指标主要反映商业银行业务增长的能力,通常使用的指标有营业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资产总额增长率和每股收益增长率。此类指标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也呈正相关的关系。

4.稳健性指标。稳健性指标属于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主要包括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率以及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率等。其中,资本充足率即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是衡量资本充足程度的一个指标,根据《巴塞尔协议》,这一比率必须达到8%。

目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评判指标也在不断创新之中。例如:李政从创新的角度为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提供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从技术创新能力层面、管理创新能力层面、价值创新能力层面、组织创新层面、业务创新层面、金融市场创新构建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测评体系,并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作为评价方法[6]。栗方毅,吴育华在《基于IAHP-模糊综合评价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一文将IAHP方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评价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定量方法[7]。卿定文也提出引入金融伦理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8]。

三、中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现代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本涵盖了核心业务、核心客户和核心人才三大层面。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实质上就是如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与效率的问题,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而打造培育现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核心业务

1.拓展零售业务

零售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也是一项高增长、高回报、高盈利的业务。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是以规模扩张为手段,以存贷差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具有中国银行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典型特征。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传统业务遇到了强烈的竞争,因此应该把发展零售业务作为经营模式转变的重点之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加大零售业务的营销力度,加快市场份额的争取和经营效率的提升。

2.发展公司和机构业务

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存贷利差收入仍是商业银行效益的主要来源,要把重点项目营销工作作为资产业务发展的重点,在积极营销公司和机构存款基础上紧紧抓住优质客户的存款营销,配套以差别化的服务手段为其量身设计产品组合,不断满足客户需求,保证现有份额不流失,积极促进新兴企业的发展,重点加强基本结算账户的营销工作,激励营销基本结算户、工资户,全力促进市场份额的持续快速增长。

3.超常规发展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现代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发展实力,应将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充分挖掘现有产品的潜力,进一步加强现有中间业务优质客户的合作关系,实行商品化、差别化服务,不断扩大银行与企业之间、银行与个人之间的合作领域。

(二)核心客户

客户是银行的利润来源,拥有客户才能保证公司和股东的利益持续增长。为此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重视与客户的关系,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客户关系管理是银行与客户共同创造价值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对银行的大量客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在市场竞争中最有价值的黄金客户群,确定目标市场。将客户通过多种指标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策略,为目标客户群提供一对一式的、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

(三)核心人才

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是核心人才的竞争,它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积极实施全方位的人才战略和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实行人本管理,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要建立有共同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的企业文化,兼顾个人需求和银行利益,形成宽松、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使员工对银行产生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加强营销技能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并使员工能够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从而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档次,最终实现人才和效益的双赢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面对国内和国际各大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充分做好积极的应对措施,改革企业治理结构,引进和培养优秀的业务管理人员,学习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制度的创新能力,开拓国内广大中小企业市场,拓宽营销渠道,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从而达到完善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目的。2013年是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一年,我国商业银行也将面临更大、更多的挑战,但我国商业银行也具备有效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直面金融市场的严峻挑战,并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C. KprahaladandGHamel,TheCoreCompetenceofCorboration[J],HarvardBusiness Review,68(3).

[2]王秉安.企业核心竞争力学术动态[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

[3]王秉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应用的探讨[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32-36.

[4]周星,张文涛.企业核心能力培育与创造持续竟争优势[J].经济与管理研究,1999.1:37-40.

[5]邹海林.论企业核心能力及其形成[J]中国软科学(京),1999.3:56-59.6.

[6]李政.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5):55-57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132-02

金融体系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责任存在互动的关系。金融体系竞争力为社会责任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责任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全面、持续发展提供伦理保障。一方面富有竞争力的金融体系能够为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社会责任对公民和企业在经济生活中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行为加以约束,有利于帮助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需要社会责任的支持,高度的社会责任能为金融体系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与社会责任的基本含义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含义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由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首次提出,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并使企业在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获得主动的核心能力。而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核心竞争力既保留了一般意义上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和特征,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一般而言,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某一银行与其他银行相比所具有的能够提供更好服务和获取更多财富的综合能力。或者从客户的角度来说,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使客户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金融服务与价值的能力。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商业银行能否长期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它是蕴藏银行这一特殊企业所拥有的有形的物资资源和无形的规则资源背后的一种能力,是商业银行长期与竞争对手在竞争中更富成效地从事经营活动和解决各种难题的能力。但是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历史包袱沉重等现象,使商业银行在核心竞争力中存在很多问题。

(二)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基本含义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主要指商业银行对其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等方面的责任,履行社会责任是现代商业银行成熟的标志,也是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举措。我国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社会责任观念淡薄、相关管理目标缺乏、支持慈善事业力度不够、员工劳动保护措施不力、诚信竞争原则不足等方面(曹涌涛、王建萍,2008)。我国商业银行应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新理念,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并协助履行政府的公共事业政策,这既符合股东群体的合理期待,也会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有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最终实现股东利益与社会公益双赢。

二、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因素

进入后经济危机时代,金融业的竞争压力因各种因素日益加大,我国商业银行仍然面临不良资产长期居高不下、资本金严重不足、金融案件频繁发生等内外交困的状况,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依旧存在,业务产品创新、信息化等技术因素和经营理念、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治理结构、人力资源等管理因素阻碍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发挥。在风险管理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地存在风险控制能力较差,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落后,人才匮乏,导致商业银行整体风险控制意识和能力较差;在发展战略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不同程度存在自身定位与发展战略不明确,国际化程度低,业务模式和营运模式不能满足银行自身发展需要的问题,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能力明显不足;在产品与服务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中间业务规模效应难以突出,利差收入仍是中资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面向机构的中间业务和面向个人客户的零售业务在整体收入中很难达到主导地位;在市场影响力方面,目前,商业银行对自身影响力有一定关注,开始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但离真正的合格的有影响的市场主体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随着“赤道原则”的设立,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开始被国际社会重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银行企业的共同战略选择。这是因为一方面商业银行加大社会责任的投入,有助于打造品牌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商业银行以积极的姿态主动承担起对社会、环境、员工等相关利益者的责任,不仅可以提升员工的认同感,也有利于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增大社会责任的投入,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福利的健全和发展,而且有助于降低自身经营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和成本,获得“社会稳定溢价”,从而增加企业的利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从自身微观层面就是加强内部风险管理,确保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外部层面就是处理好对债权人、债务人以及政府等多方利益关系人的责任。同时鉴于金融机构的高风险性,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严格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之上,必须把控制风险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银行核心竞争力有着稳固的基础。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银行对社会经济影响十分巨大,历史上的每次经济危机和波动都与商业银行的推波助澜高度相关。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好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银行一旦倒闭,不仅自身是受害者,社会公众将失去存款,丧失信心,企业营运资金链也将断裂,社会经济发展将受到严重破坏。因此,商业银行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责任特别重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风险管理关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商业银行必须自上而下,逐渐形成风险管理文化理念,提高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采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计量水平,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

(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信贷业务

金融企业关键的社会责任作用之一就是引导信贷资源高效配置,不能单纯地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信贷业务不仅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也是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空间较大的一个关键层面。通过信贷业务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绿色信贷

目前绿色信贷已经是国际潮流。截至2006年11月,包括花旗、渣打、汇丰在内的至少43家大型跨国银行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美国和欧盟的进出口银行都已经把环境因素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程序。国际经验证明,越来越多的政府和国际组织倾向于运用经济杠杆来引导环保。作为金融企业的绿色信贷社会责任,应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持环保型、低能耗型企业的发展,通过信贷等金融工具支持客户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如对城市污水治理领域、清洁能源领域、废旧循环经济领域等进行信贷支持。目前碳金融的兴起,正是与绿色信贷相辅相成,是商业银行践行绿色信贷理念很好的突破口。

2.红色信贷

绿色信贷针对的是环境问题,而红色信贷则以红色为血液,指金融企业的信贷资金流向除了大企业之外,还应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需求,对一些资金稀缺部门、私营企业、农户、贫困学生、个人创业者等应提供安全有效的信贷资金,对于这些主体而言,这些信贷资金就好似血液一样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指出,“中国金融界存在两个错误认识:小额信贷是一次性发放,没有持续的资金供应;经济实力强的金融机构担心小额贷款发放成本高,营业风险大,穷人借贷不还。其实国际上对讲信誉顾客的小额信贷发放都是持续的、循环的。而按照世界上先进的理念,没有不好的客户只有不好的机构,真正的穷人最有信用,因为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加快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在金融工具、金融业务、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商业银行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金融创新的过程,持续的金融创新引起商业银行经营观念、方法和制度的巨大变革,也促使商业银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逐渐拓展业务空间,可以说金融创新是培育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全球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的情况下,金融创新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实际上,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金融创新被广泛滥用于从事投机和不负责任转嫁“有毒资产”。不良资产的风险是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金融创新突破了金融产品供给的障碍和大量风险累积以及跨国界转移增加了全球金融体系之间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金融创新原本是为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但在金融危机中,金融创新成为被华尔街滥用来掩盖有毒资产、转移风险和追逐暴利的手段。金融危机不仅让消费者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全球经济带来毁灭性灾难,相对于实体经济领域产品质量事件及环境污染事件危害更大且更持久。因此在金融创新方面的社会责任就更应受到足够的关注,应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去考虑金融创新的有效方式及不危害他人利益的新型途径。

从经济学、伦理学、法学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都应承担道德上的义务和责任。商业银行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其经济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基于权利、义务与责任一致的基本社会法则和商业银行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商业银行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商业银行主动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是顺应商业银行、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应有选择,也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应对行业挑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曹涌涛,王建萍.论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J].金融论坛,2008(7):53-58.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6(03)-0060-05

一、引 言

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它首先是一个企业,所以进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大部分学者都沿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成果,一般都是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并结合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构成要素而给予了定义,专门研究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文献还不多。另外,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了具有企业的一般属性,还具有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的特殊属性,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有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观点:“能力整合论”。这种观点以Pra-halad,Hamel,Kesler等为代表。该观点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技能的整合,是多方面的技能、互补性资源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这种观点的特点在于它关注了不同技能与技术流的整合,主要强调单一的要素和能力不能形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经过协调整合。

第二种观点:“组合论”。这种观点以凯文・科因,郭斌等为代表。该观点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在一定历史时空条件下获得的高于竞争对手的有利于组织可持续生存发展的资源能力、整合能力与创造盈余能力的优势集合体,即:核心竞争力=资源能力势差+整合能力势差+创造盈余能力势差。“组合论”是各种能力的组合,是技术、管理、学习的组合;技术能力与组织能力的组合;洞察力与执行力的组合、技能与知识的组合。“组合论”的特点在于强调能力的组合,以组合创新过程为载体,但这种观点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理解的层次性不强。

第三种观点:“构成要素论”。该观点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由技术、产品、人才、服务、流程、银行文化、价值观、机制、管理等要素,业务经营能力、金融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和内部控制能力等要素,服务创新、市场开拓、风险管理、持续获利能力等要素构成。这种观点将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紧密地联系起来,其最大的优势在于便于研究和解决问题,在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建议里能较为轻松地做到对症下药。

“构成要素论”最成熟的代表是杨丹(2005)“塑造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文章。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方法的选择

国外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主要有两类:一是资信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穆迪公司对商业银行进行的评价,该评价机构主要是服务于投资者(其中也包括潜在的投资者),比较侧重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二是政府监管机构。它是从监管的角度来进行的,侧重的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目的是避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危机。另外,《银行家》杂志每年七月份对全球商业银行按一级资本规模进行排名,并列出其主要财务指标,以供投资者参考,其作用主要是提供关于各国商业银行的财务资料。尽管评价的角度和目的不同,国外对银行评级的研究和对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与分析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国外监管机构的评级体系主要侧重于对财务指标的监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另外财务指标在反映银行的生存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在财务指标的设计上较多的采用了国外政府监管部门的经验。

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分析的主要方法有数学模型法和评价指标法。数学模型法最大的特点是把企业竞争力生产函数化。而评价指标法是根据企业的行业特征,选取那些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的指标,从不同的方面对竞争力进行衡量,然后设计出计算方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系数,通过特定的计算方法得出综合评价指数。

相对于数学模型法,评价指标法更适于银行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1)数学模型要经过科学抽象和数学变换,计算过程复杂,远不如评价指标体系直接明了。(2)银行竞争力是一个非常难以量化的复杂的系统,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层次复杂的体系,指标分析法不仅能够科学的融合多层次,还可以反映银行各层次的竞争力,并且可以通过实际数据计算出各层次的强弱。(3)评价指标分析能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个别数据的误差对整体竞争力评价的影响。由于评价指标分析法不是单一或少数几个指标的简单分析,它是多层次、多指标的系统分析体系,因此,在单个或少数几个指标存在估计偏差的情况下,对总体的评价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因此,评价指标法更符合银行竞争力评价的现实需要,是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应当采用评价指标法。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1.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只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做出合理的评估,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统一原则。科学性是设置统计指标体系的首要原则。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必须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客观现实出发,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合理选择指标,正确规定指标的含义、口径范围、分类标准和计算方法,以达到科学描述和评价的目的。二是从体系形式上看,要求体系内的各个的指标之间必须具有科学的内在联系,即各个指标之间客观存在的逻辑关系、对应关系和主次关系。因此,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关系明确、相互交叉又相互补充的指标群的有机结合体。在遵循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设置指标体系还必须考虑到其在实践中的可操作程度,数据、信息的可获得性,要选择具有代表性,蕴含信息量最大的指标。为此,在构建具体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到决策和管理的客观需要,更要考虑实际的应用条件,对那些决策和管理上必需的指标,经过创造条件,基本可行的应充分肯定,对那些作用一般,资料收集十分困难的指标就应舍弃。

(2)可比性与创新性相结合原则。对比是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基本方法,因此建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够在其所设计的指标、空间范围、计算口径上具有可比性,既便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横向比较,又便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的历史比较。然而,随着指标体系评价对象的变化,必然要求指标体系进行相应的变革和调整。改革现行的指标体系,建立新的指标体系,是对旧体系的扬弃和完善,因此,在考虑新旧体系历史可比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创新要求,即根据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其业务发展的趋势,应设置出具有较好可比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指标体系。

2.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根据金融理论可知,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市场占有能力、成长性是决定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大小的关键要素,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覆盖影响商业银行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所有以上关键要素。

(1)盈利性指标。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企业的共性,即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这是其经营的内在动力和源泉。这一点对于上市银行来说更为重要。上市银行只有保持较好的盈利性,才能吸引投资者和稳定股价,从而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金,增强自身竞争力。衡量盈利性的主要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银行利差事、银行利润率、净利润增长率等。净资产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分别衡量银行单位资本和单位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利息收入比是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与税前利润的比率,反映银行盈利资产的获利能力。该比率越大,说明银行盈利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利润就可能越大。银行利润率是净利润与总收入的比率,反映银行的实际获利能力。

(2)流动性指标。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流动性,才能随时应付客户提款或贷款的要求。上市银行更须具备一定的流动性,才能保证在特定时期分派现金股利,满足股东需求。衡量银行流动性的指标有存贷款比率和流动性比率。存贷款比率是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与各项贷款余额的比率,该比率越高,表明流动性越好。但是,这一指标又不能太高,因为过度流动性的机会成本极大。当前,我国银行业一般认为人民币存贷款比率应不低于25%。

(3)安全性指标。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性程度,其相反的涵义是风险性,而安全性的要求就是尽可能地减少风险。评价银行安全性的指标有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资本净额对表内外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比率越大,银行安全性越好,所以为正指标。不良贷款率是银行不良贷款对各项贷款余额的比率。不良贷款率越低,说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越好,所面对的信用风险越小,银行经营越安全,所以为负指标。

(4)经营能力指标。经营能力反映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经营效率是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经营效率高,说明企业可以用较少的资源投入创造较多的产出,从而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规模已经跻身于世界银行之列,但人均指标不可同日而语。“大”并不代表“强”,因此确定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往往是各项人均指标,而不是总量指标。反映银行经营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人均存款、人均贷款、人均利润。人均存款与人均贷款反映了银行员工吸呐存款、贷款的能力,该两项指标是当前商业机构考察分支机构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之一,人均利润从人均方面反映了银行的获利能力。

(5)市场占有能力指标。市场占有能力反映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业务拓展情况,反映市场占有能力的指标是各银行主要业务所占有的市场份额。衡量市场占有份额的指标有贷款份额、存款份额等。

(6)发展能力指标。指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成长性。它从银行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来反映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银行参与市场竞争不仅需要现实的竞争实力,作为一个要持续发展的金融企业更需要竞争力的成长和持续性。衡量发展能力的指标有存款增长率、资本积累率、贷款增长率、杠杆比率等。由此可见,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各个指标的计算公式见表1。

四、我国八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前述指标体系各指标之间可能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相互之间干扰严重。比如,较低的不良贷款率通常会带来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即净资产收益率可以表示为不良贷款率的函数。所以,要想客观有效地评价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用合理的方法解决指标变量之间的强相关性。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从中提取若干个因子作为新的评价指标,然后根据这些因子指标建立一种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由于这些因子数目通常较少,因此指标体系更为简洁,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指标相互独立,能够各自反映银行经营活动的某个方面,指标间互不干扰。本文以下将对因子分析法进行详细介绍。

1.因子分析原理。因子分析法就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把众多的观测变量浓缩为少数几个因子。由于多个变量的内部依赖关系表现了评价指标之间对评价对象的相互影响及其对评价对象的相对贡献,因而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求得各指标的权数。为了避免不同量纲的指标给分析带来的问题,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应先对数据作标准化处理。

为方便,将数据标准化后的矩阵仍记为X,并得到其相关矩阵V=XTX,求得P个特征根,γ1>γ2>γ3>…γp>0。

一般认为,特征值代表了所含信息量,由于特征值呈递减性,因此往往前少数几个特征值就代表了大部分的方差。在权衡复杂度和信息损失率的前提下,可确定用m(m

2.数据选择与数据预处理。市场份额、流动性、安全性、发展能力、盈利能力、经营效率能力六方面均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目标,均体现了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我国八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六方面的原始数据,来自2004年《金融统计年鉴》及各家银行2003年报。

这些原始数据有不同的单位和量刚,因此,在利用因子分析之前,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即标准化处理。然后,对市场份额、流动性、安全性、发展能力、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六方面的标准化数据进行加总平均以得出每一方面的得分,然后,以这六方面作为原始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来提取公因子。

3.因子分析结果。对标准化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可得公因子方差及解释比例表和因子得分系数

矩阵,见表2、3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前两个公因子可以解释总方差的78.119%,即两个公因子已经提取了六个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此,我们保留前两个公因子F1和F2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与分析的变量基础。

对八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必须先计算八家银行在两个公因子方面的得分,即用公式:F1=f11x1+f21x2+f31x3+……+f61x6;F2=f12x1+f22x2+f32x3+……f62x6计算可得,且原始变量前的系数为表3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中的值。最后,选择两个公因子F1与F2的方差贡献率53.584%F1与24.534%F2作为权数,利用公式F=0.53584+0.24534可得出八家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总得分(两个公因子得分与总得分见表4)。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4篇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商业银行在保持其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原则下,充分运用其内外部的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相对优势,并表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既反映现时状况,更注重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可持续发展状况。同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个银行所独有的其他银行所无法复制的优势和特长,是与其他银行相比较的结果,体现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笔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一、品牌竞争力

品牌是企业形象、经营、信誉,以及服务质量等诸多方面的总汇。作为企业的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品牌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客户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树立长期经营优质品牌的意识,比经营有形资产更为重要,而品牌的创立,又主要体现在经营的特色化方面。从国外经验看,一些大型跨国银行在追求积极扩张市场份额的同时,往往更注重于最能发挥优势的业务。相比之下,缺乏明显经营特色,经营业务趋同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一个通病,并且其所从事的业务基本上都局限于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现金出纳等传统业务,而对于一些专业技术很强的创新型业务却很少问津。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市场细分理论,找出自己的目标市场,结合自己资源特点,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并充分发挥其在业务网络、市场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尽快形成自己的业务的特色和品牌。

二、组织竞争力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赖于其合理高效的组织架构,能够协调、整合各项金融产品,通过广泛、多样的营销渠道和“交叉销售”,为顾客提供快捷、满意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对商业银行来说,公司的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对银行的控制形式,是一种产权约束制度,表现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的总和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当前,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完成改制并成功上市,标志着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银行的公司治理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从银行业治理的实践来看,公司治理的组织框架实现了“形似”,而在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机制方面的进展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银行治理的市场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还需要一个从形式到实质的转变,真正实现从“形似”到“神似”的突破,而所有这一切又取决于银行改革的进展和市场化的进程。

三、技术竞争力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电子化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部分银行已实现全国大部分城市的通存通兑,POS联网系统和ATM 机联网系统已普遍推广,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自助银行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兴起。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以计算机网络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化支付方式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尚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还需要逐步建立起以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为支撑的包括科技应用系统、管理系统、决策系统在内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创新和应用,要加大金融信息科技投入,促进金融信息技术的创新。金融信息技术的创新,已成为商业银行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的关键。

四、流程竞争力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有赖于市场导向的、面向客户的、高效的、多样性的业务流程体系,以保证各项业务的高效、有序营运,建立灵敏的市场反应机制、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先进的风险和成本控制能力。各银行应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防止客户流失。一是要树立为客户服务的经营理念,全部经营管理活动必须围绕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市场导向来进行,充分挖掘服务内涵,创新服务内容,实行“一条龙”、“一站式”、“一揽子”服务,尽可能地消除因内部分工给客户带来不便。二是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运作机构,为了避免“客户围着产品转”,必须把本单位系统化的营销管理和各项业务的经营统一于专门机构,一致对外。三是要创新让客户满意的金融产品,力求做到产品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四是要划分客户层次,提供不同的服务。对优质客户要千方百计留住,对普通客户要想办法将其提升为优质客户,对边缘客户,一方面要将其提升到普通客户的层面上来,使其在本行多做一些业务,多带来一些收入或赢利。

五、人才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商业银行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人的因素无疑应该摆在第一位。外资银行进入后,随着“本土化”战略的实施,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争夺将进入“白热化”。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当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构建并落实一套系统的激发员工最大潜能的机制,引进、留住、用好人才。一是可拓宽报酬形式,试行保险、持股、忠诚公积金、期薪、期权等方式,使个人报酬与个人贡献更加一致,增强员工的忠诚度、信任感和归属感。二是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操作的“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流动机制,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现状,结合开放金融市场条件下的竞争背景,从品牌竞争力、组织竞争力、技术竞争力、流程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这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希望能够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元龙: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J].金融研究,2001(1),62~70

[2]姜 波: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模型及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3(3),79~81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SWOT;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是指商业银行在市场预测、产品研发、金融服务、经营决策和管理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由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关键技术、关键机制所决定的强大的资本能力和经营实力,是使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有效活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SWOT分析

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主要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通过把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有机结合来清晰地认识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不足,分析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以实现长久发展的目标。

(一) 优势分析

(1) 地域优势

商业银行的优势首先是地域上的优势。商业银行客户基础雄厚,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掌握了庞大、稳定的客户资源,具有吸纳居民储蓄和发放贷款的天然优势,信誉良好。同时还具有外资银行无法比拟的本土经营优势。它熟悉各民族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2) 数量集中优势

商业银行具有分布广泛的分支机构网点。商业银行在国内网点数量上的优势是海外商业银行一时无法相比的。而且大部分商业银行在每个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都设有分支机构,可以便利地向客户提供基于网络的中介服务,资金调拨快捷。

(3)政策优势

中国商业银行与外资商业银行相比最明显的优势是其背后所拥有的国家信用支持和政府的产业支持,使得中国商业银行事实上享有与中国政府相同的公众信任度,从而可以长期获得低成本的资金,强化其优势地位。

(二)劣势分析

(1)经营成本高

商业银行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要按业务种类设立部门,不同部门办理不同业务。这不仅需要银行投入大量的资金,更需要大量的人力,这样一来必然导致经营费用的增加,银行资源的浪费,这也是间接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2)资产质量低下

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低下,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低下,一直是一个困绕着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商业银行最大的问题就是其过高的不良资产比率,不良资产比率过重地威胁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经营。

(3)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是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持续成长、壮大的动力,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银行间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中国商业银行之间愈演愈烈的“利率大战”及最近几年掀起的服务大战突出地表明了当时竞争方式的单一,也充分暴露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缺乏。

(三) 机会分析

从整个宏观经济角度看,在后WTO时代,我国的投资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必然会产生大量的金融需求,这无疑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是一个契机,为其选择优良客户、建立稳定的客户群体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四)威胁分析

(1)人才的竞争

人才资源是商业银行的首要资源,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外资银行不断与中国商业银行掀起一轮轮的人才争夺战。除了收入方面的优势,国外商业银行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特点。它们高度重视人员培训,在工作岗位配置方面普遍重视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外资银行往往以出国培训和其自身的良好声誉作为砝码来吸引中国商业银行的优秀人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受管理体制的制约,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致使银行内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较匮乏。因此,切实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是中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当务之急。

(2)外资银行的发展势头

外资银行在中国发展日益迅速,其机构布局日趋明确,资产和业务规模快速扩张,市场份额不断增大,金融服务能力逐渐改善。外资银行的提速式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是不可小视的,可以预计会有更多的外资银行在这些地区开设分支机构,以扩大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策略

(一) 重视开展中间业务

国外银行把中间业务当成是银行的核心业务,而我国商业银行虽然近年来对中间业务的开展普遍重视,但在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上仍然存在严重不足,在管理上普遍既没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也没有完善的内部规章制度。

由于我国现行的银行业经营政策,在处理中间业务方面,商业银行需要注意以下的三点:一是整合现有中间业务品种,加强中间业务创新力度。要促进中间业务的品牌建设,发展银行卡、个人结算等支柱性个人中间业务,加大科技投入。二是加大对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在国内,人们对中间业务并不了解,所以只有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才能吸引客户。 三是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的考核激励力度。提高中间业务在考核指标中的权重,扩展激励产品范围和激励标准,更好地提高商业银行员工主动营销中间业务产品的积极性。

(二) 服务创新

考虑到商业银行面临的劣势与机会,我国商业银行要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创新能力。银行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之一是服务竞争力。在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全面进入的情况下,服务竞争日剧成为银行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国有商业银行的银行服务应该朝着以科技为后盾,以管理为依托,以产品为支撑,以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为出发点,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在这其中,服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塑造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三) 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等各个方面的突破和变革。首先要保持传统业务的主体地位,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研究开发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真正动力应该是源自对市场需求的有效了解、挖掘和满足,当前国内银行业在竞争和创新过程中仍然存在产品同质化、恶性营销、误导销售等问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势必要通过针对性极强的战略举措来面对强大的对手并以此提升其竞争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商业银行在地利和政策上的优势,但相对于外资银行来说,商业银行在盈利、资产质量、创新方面也存在不足。我们不能否认外资商业银行的优势,但也不能妄自菲薄,对中国银行业失去信心。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的金融需求日益加大以及外资银行参股所带来的强有力的竞争威胁,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战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银行业将会在改革中焕发出活力,在与外资银行的合作与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普拉哈拉德、加里·哈摩尔,公司核心竞争力,哈佛商业评论,1990

[2]王创,商业银行如何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国城市金融,2001(10):11~13

[3]谢京、吴育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三维评价研究,现代财经,2005(9):9~11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6篇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路径依赖;制度短缺

引  言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在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诞生的,担负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探索银行商业化改革道路的双重使命。自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以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20年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进军国际市场。截至2005年6月末,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已达12家,资产总额、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24万亿元、4.46万亿元和3.23万亿元。但由于制度安排与企业文化塑造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制度缺失、路径依赖、理念滞后等问题,本文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探讨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的完善与健全问题。

一、理论回顾

根据早期制度经济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人们将制度划分成正式、非正式两种。广义的制度既包括了正式制度,也包括了非正式制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正式制度,也称正式约束,是指这样一些行为规范,它们以某种明确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并且由行为人所在的组织进行监督和用强制力保证实施。由于在动态意义上说,某一时点的正式制度都是作为制度变迁的结果而存在的。因此按照正式制度形成途径的不同,我们把正式制度分成两类:一类是适应非正式制度的要求出现,后经过制度制定者确认的正式制度,称之为“诱致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另一类是人们有意识地设计并创造出来的行为规则,称之为“强制性变迁型”的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也称非正式约束,是指人们在长期交往中自发形成并被人们无意识接受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价值道德规范、风俗文化习惯、意识形态等。

从名义上看,股份制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性企业,表现在其提供的产品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是虚拟的价值符号,其背后提供实质支撑的是信用,而非一般产品所凝结的产品质量。但从实质上看,作为经营性企业组织,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没有差异,都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成本问题,以实现摩擦系数最小化、目标一致性和效益最大化。其关键在于通过制度的层面,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权利边界的界定,使每个员工都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预期。因此,与一般企业一样,制度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源泉,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7篇

核心竞争力概念自1990年由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aryHamel)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是影响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特定的经营环境中,通过积累、整合其资源、知识、能力而形成的、企业所独有的、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但并不是企业中所有的资源、能力都可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知识、能力具有以下的特征:

1.价值特性:是指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超附加值的产品或服务。以顾客所看重的价值为取向,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多或更好的服务。

2.功能特性:体现在为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是真正为企业实现价值所应具备的功能。

3.内在属性:

(1)独特性和不易模仿性(也称异质性):是指企业具有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是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这种特性是企业个性化发展的结果,是企业中各种资源、能力长期积累的结果,很难被竞争对手掌握。

(2)延展性: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坚实平台,能够为企业衍生出一系列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3)动态性:指核心竞争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要不断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核心竞争力也可能在竞争中逐步丧失其竞争优势,沦为企业的一般竞争力。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能够获得长期超额利润的最基本的、长期的、稳定的一种竞争能力,是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集中体现。目前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在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中应积极吸取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精华,充分考虑本行业的特征来识别、培育、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需要通过其价值链中的每一项价值创造活动将最终产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活动的绩效构成了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价值链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核心竞争力就存在于价值链活动特定的某一个或几个“战略环节”上,可以通过分析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来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农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通过农业银行业务“价值链”环节的分析来发现。

(一)农业银行业务价值链活动分析。农业银行是一个向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企业,它的价值链活动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相互衔接和支撑的子过程,但总体来说,主要由银行的经营性业务和管理性业务构成。从产品开发到产品和服务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的价值流程按以下顺序进行:

从农业银行业务价值链可以看出,其价值创造流程共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产品开发、改进。这是价值链的起点,如果没有产品开发改进或开发的产品不被消费者认可,将会逐渐被客户抛弃,后续服务也就无从谈起。客户接受一个具有较多附加值的产品,必定会给银行创造价值。因此,这一环节是创造价值的战略环节。

第二步:产品实物化。是生产新产品的必需流程,但与价值创造无关。计算机程序设计是将产品程序化,也不创造价值。

第三步:产品实物运输、业务培训。也是业务发展的重要环节,与银行成本有关,但可压缩空间较小,没有价值创造功能。

第四部分:营销人员营销、柜面服务。这一环节直接面对客户,客户对产品及银行服务是否接受,投入程度如何?在这一环节得到充分体现。这是银行最终实现利润的关键环节。

从价值链的四个部分组成可以看出,创造价值的主要部分在产品开发、改进,以及营销人员营销、柜面服务这两部分。这两部分是客户接受服务,达成交易,继而创造价值的关键环节。

通过价值链分析,我们找到了农业银行最有价值的业务环节。从消费者价值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客户服务创造利润的关键是满足客户需求。从生产者价值角度出发,我们又得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就需要不断地创新产品和服务。

(二)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在目前的经营环境下,作为商业银行,不仅要关注自身价值链上的附加值,还必须将价值管理扩展到整个价值系统。在这个价值系统中,客户、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都可以一起合作,共同创造价值。农业银行应主动成为这个价值系统的组织者、管理者,整个链条的整合者,通过协同作用创造价值,实现多赢。从上述对四个价值环节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只有第一个产品开发环节和第四个产品销售环节是实现农业银行价值的最关键环节,要实现第一个环节的价值最大化,就必须不断对产品进行创新,开发出适合各种客户需求的产品;要实现第四个环节的价值最大化,就必须深入了解客户需要,向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又推动第一个环节的产品创新。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客户需求的把握能力和金融业务的整合创新能力就是农业银行价值链的最关键环节。

1.客户需求把握能力的特征分析

(1)只有深入把握客户需求,才能给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在金融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给客户带来特有的服务感受,是体现差异化的最好手段。

(2)只有深入把握客户需求,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顾客的需求并及时做出反应,为客户提供规范的任务流程,以及超前、默契的金融服务。

(3)只有深入把握客户需求,才能保证战略转型后农业银行关注客户,比客户自身更了解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超前的金融服务,才能吸引、维护好客户,尤其是最有价值的核心客户,才能体现出“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并最终赢得利润。

2.业务整合创新能力的特征分析

(1)只有拥有整合创新能力,才能为客户创造消费价值。客户消费价值的创造能力能够满足顾客最为重要和最为核心的需求。在当前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下,居民、企业的金融财产被分置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不同领域,彼此间缺乏便利高效的转换通道,客户难以通过财产的集中管理来提高赢利性,通过产品组合来提高安全性。拥有金融业务的整合创新能力,可以使农业银行各部门合作,在充分挖掘客户信息的基础上,创新服务项目,为客户设计出高附加值、个性特征强的金融产品,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计划。因此,拥有金融业务的整合创新能力能使农业银行在愈演愈烈的国际化竞争环境中,提供好的产品与服务,真正满足客户多元化、知识化与个性化的金融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

(2)只有拥有整合创新能力,才能在未来的金融混业经营中处于优势地位。金融混业经营对农业银行来说是把双刃剑,金融混业经营将使农业银行拓宽自己的服务领域,为客户提供更便捷、更全面的服务,但业务多样化也使农业银行暴露在金融风险下。而拥有金融业务的整合创新能力,可以使农业银行在拓展业务领域时,及时吸收、整合来自外部的产品、信息、服务,在享受金融混业经营带来的机遇时规避风险。

(3)只有拥有整合创新能力,才能在困境中不断创新,求得发展。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将很快携带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品种、营销理念和服务手段进入中国市场,与国内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农业银行只有不断将产品、服务整合创新,才能应对金融竞争新形势,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在实现客户价值的同时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同步提升。

(三)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确认。通过上述核心竞争力因素的特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客户需求的把握能力是产品开发、改进及客户营销、服务这两个战略环节的基础,金融业务的整合创新能力是农业银行当前为客户创造价值最重要的途径,是在营销能力、研发能力、理财竞争能力、产品竞争能力等诸多能力之上的能力。这两种能力是建立在农业银行现有资源基础上,结合了它的竞争环境、发展战略以及企业优势,以此为基础开发出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肯定是最受客户欢迎的,也是创造价值最大的。这两种能力的形成具有非常强的路径依赖,其它商业银行可感知,但无法从根本上复制或模仿,而且这两种能力可以使农业银行顺利地进入相关金融领域,提供更多的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更多价值。因此,我们可以确认:客户需求的把握能力和金融业务的整合创新能力就是当前农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三、培育和提升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我们根据客户需求的深入把握能力、金融业务的整合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提炼,提出以下培育和提升农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一)塑造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具有异质性和不可模仿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深层次因素。现代管理学中有一句名言“理念决定意志,意志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对于农业银行来说,只有重新塑造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文化,才能推动企业发展,成为农业银行的竞争利器。

(二)再造以客户为中心的银行业务流程。要围绕满足客户需求,建立从客户发现、客户需求到业务创新和反馈的一整套操作规范,形成从了解客户到满足客户的完整循环。要变原有单一部门业务处理为综合性联动式操作,强化银行各级机构间的整体运作能力。营销、结算、产品开发、支持保障等部门间互为依托,共同参与对客户服务方案设计、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提高整体服务效率。再造后的业务流程应将电子银行、银行卡、信贷、国际业务、结算等部门位置前移,直接面对客户,满足客户现有需求,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在技术部门支持下,通过客户信息平台的建立反馈,让客户信息在各部门间流动、整合,为客户提供完善的服务方案。

(三)打造有农行特色的产品服务品牌。一个著名的品牌,代表了企业的形象,在市场竞争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金融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一个能吸引客户的成功品牌,可能比任何营销手段都更为有效。由于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无形性,银行的服务特色比较难以识别和形成,更显示品牌服务的重要性。打造有农行特色的产品服务品牌,就是要使自己与其他商业银行区别开,明确自己的客户,找到与消费者的利益结合点,使自己的产品、服务以其特有的魅力在客户的心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四)全面推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要深入地把握客户需求,就必须全面掌握客户信息,建立信息化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庞大的客户信息数据库为平台提供客户终身价值的信息,通过对客户需求、习惯和目标的深入了解,全面掌握和分享客户信息,通过对客户信息的统计、分析来了解客户,及时与客户展开良好的互动,深入把握客户需求。

(五)建立一支规范、高效的优秀客户经理队伍。规范、高效的客户服务是吸引客户、进而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基础,良好的客户沟通能力是了解客户现实和潜在需求的保证。规范、高效的客户服务及良好的客户沟通能力是对客户需求深入把握的基本环节,只有建立一支规范、高效的优秀客户经理队伍才能满足上述要求,才能真正掌握客户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根据客户需求做出一整套符合客户实际利益、最能满足其服务要求的个性化解决方案,以全程式、合作化、互动型和差异化的服务,创造自己的经营特色、产品特色和服务特色。

(六)构建科学的创新和激励机制平台。金融整合创新要有成效且可持续,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能够激发经济主体内在积极性的创新机制平台。如果没有高效的激励制度体系作为支撑,创新行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在农业银行内部建立健全的业务创新组织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平台,按照新颖性、适用性、完备性和效益性原则加大激励力度,不断推动产品创新,满足客户需求。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andG.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arkBussinessReview,1990,May-June.

[2]魏春旗,朱枫.商业银行竞争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郑克俊,迟青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提升模式研究[J].经济论坛,2006,(1).

[4]金暗等.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5]王德静.论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11).

[6]关新红.中国商业银行创值能力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范文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品牌 建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206-02

品牌是特定产品或服务的识别标识。它向人们展示企业的品质和特征。金融品牌,从客户角度来讲,是客户对商业银行及其金融产品与服务所有期望的总结;从商业银行角度来讲,它是商业银行向目标市场传递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产品理念等有效要素,并和目标群体建立稳固关系的一种载体、一种产品品质的担保及履行职责的承诺。金融品牌是金融业在长期的金融产品的开发、销售、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被市场广泛熟悉的某一类或某一批金融产品或服务,是金融服务个性化的体现。一个优秀的品牌不但是质量的保证,而且还具有价值文化和个性等丰富内容。树立金融品牌意识,创建金融品牌,加强金融品牌建设是塑造商业银行企业形象,培育和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和提高商业银行实力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金融品牌建设是提高商业银行实力的有效途径

1.金融品牌建设是商业银行挑战竞争的利器。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日益深入,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逐步加大,外资银行纷至沓来涌入,他们凭借先进的技术、现代的管理及雄厚的资金实力,对国内银行业形成有力的冲击。我国银行业的竞争更为激烈。只有建立强势品牌,才能增强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有效维护原有的市场份额,才能增强商业银行拓展能力,不断扩展市场空间的渗透力。时代的发展推动着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跟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需求。市场上不时出现的时代“宠儿”可能很快被遗忘,而留传下来的只有一个不变的主题――独具特色的金融品牌。人们也许想不起来花旗银行上个世纪流行过的金融产品,但“花旗”两个字所蕴含的文化更加浓厚,所特有的魅力更加隽永。总之,随着金融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客户成为竞争的焦点,金融市场竞争的程度将更为激烈,品牌建设是商业银行在长期激烈竞争中取胜的利器。

2.金融品牌建设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品牌具有排他性、价值性及内涵的丰富性、经营的长期性。品牌经营是通过品牌实力的积累,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建立顾客忠诚度,形成品牌优势,再通过品牌优势的维持与强化,最终实现创立名牌。个性化的品牌设计、人性化的品牌营销、高层次的品牌经营,可以不断充实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毋庸置疑,品牌经营需要综合实力作后盾。良好的品牌带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从而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金融品牌的建设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积累与逐渐成长的漫长过程,品牌建设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必要手段,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金融品牌建设的目的与归宿。

3.金融品牌建设是商业银行应对客户需求变化、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法宝。随着经济的发展,客户的金融意识不断加强,客户需求和行为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需求日趋个性化、综合化,并呈现层次性、多样性等特征。客户不再只是简单地选择一种产品或服务,而是有意识地挑选某种品牌,是一种信赖与情感的归属。好的金融品牌建设,不仅有助于巩固现有的客户关系,还有助于在潜在客户群中树立更加积极进取的形象,无形中提升金融产品的附加值,使得金融品牌不仅体现客户所关注的利益,还体现出情感、价值、文化、个性。再者,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革命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许多客户特别是一些技术偏好型客户,越来越将网络服务水平作为选择商业银行服务的依据。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与时俱进,产品与服务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提供包括网络银行在内的多种服务,以满足客户新的需求与欲望,扩大客户群,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加强商业银行金融品牌建设的策略

1.明确品牌定位,实施金融品牌差异化定位策略。所谓的品牌定位,即针对目标市场而确定建立一个独特品牌形象,并对品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和有意识的传播,从而在目标顾客群中占据一个独特、有价值地位的过程。其焦点是目标顾客的心理感受,其途径是对品牌整体形象的设计,其实质是依据品牌的某种特征设计产品属性并传播品牌形象,从而在目标顾客心中形成一个独特的金融企业形象。国际先进商业银行通常用客户一竞争地一产品(Customer--Arena--Prod uct,简称C--A--P)的方法进行市场定位、塑建品牌。商业银行“C--A--P”定位战略的核心是根据自身特点,扬长避短,选择、确定客户一竞争地一产品的最佳组合,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佳利用,这是商业银行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战略。商业银行要立足自身能力和经营目标,积极面对市场、分析市场、研究市场、融人市场和应对市场。市场领先法则告诉我们,“第一”胜过“更好”。品牌定位的成功与否并不一定取决于企业的自身优势,而是谁能够把自己的竞争优势有效地融合到品牌定位中。差异化的定位能够增加竞争者模仿的成本和难度,吸引特殊的顾客群体形成品牌忠诚,创造品牌的核心价值,这是品牌营销与建设战略的精髓。

2.注重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科学设计。金融品牌建没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产品及其服务的科学设计。金融产品设计要坚持“三性”原则,即“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同时,要注重金融产品设计的人性化、个性化。人性化、个性化体现的是蕴含于金融品牌当中的无形的价值:服务上要求脚到、手到,踏实为客户排忧解难;耳到、心到,认真倾听客户的心声,化解他们的抱怨,“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致关怀,让客户真实体验真诚服务,无形中造就了客户的忠诚度――信任感、依赖感和归属感。将银行品牌价值与文化因素密切结合,向人们展示良好的品牌形象,使人们在得到物质需求满足的同时也能体味其文化品味和精神享受,从而形成独有的品牌文化。一个强大的银行,必然有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银行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企业文化的扩张及文化品质的不断提升。

3.切实做好金融品牌的营销,提高品牌市场影响力。商业银行品牌的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就是市场营销。它是让社会群众了解、掌握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功能、特性以及利益所在,让他们所认识、认知、认可,同时可以激发他们购买全新产品和享受消费服务的欲望和热情。要充分利用广告的魅力,选择有权威、覆盖面广的广告传播媒体,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方面、全方位的宣传,尽可能多地让客户了解、熟悉、感受到全新产品,增强认同感和可靠感。要通过举办金融新产品会、展示会、经济金融热点追踪和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主题活动等宣传自己、达到与社会公众沟通的目的,以提升金融品牌形象。

4.注重产品售后日常服务,有效提高品牌形象。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特征是产品服务。诚然,产品的设计很重要,但是产品的售后服务更为重要。这是由于商业银行是一个服务大众的企业,它主要是通过提供存、贷、汇及理财等各种服务,扩大业务量,收取利息和手续费来增加收入的。因此,这就需要商业银行要以客户为中心,了解客户需求特征,提供多样化、多形式的服务。提供热情、认真、周到、优质的服务,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需,让客户亲身体验、感受银行优质服务,培植客户的忠诚度。客户在与银行打交道过程中,感受到商业银行服务的真诚、周到、便捷的服务,经常交往、潜移默化,商业银行的影响力就会在他们心中不断强化和提升,商业银行品牌形象就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金融品牌的延伸、深化与提升

1.推进金融品牌积极延伸。金融产品品牌的推陈出新,即品牌延伸,在品牌建设中显得至关重要。它是现代企业常用的已经具有一定资产价值的品牌向新业务领域拓展的策略。实施品牌延伸,商业银行可借助强势品牌使新产品迅速打开市场,大大降低营销宣传成本,节约了打开市场的时间,为新的产品抢占市场开辟了道路。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品牌延伸壮大企业阵容,从而进一步为品牌增值创造条件,有利于巩固商业核心品牌形象。

2.注重金融品牌价值的有效增长。金融品牌价值的增长是金融产品品牌深化的过程,它包含金融产品创新,要求除按照市场导向和客户需要设计多功能、综合的金融产品,使金融产品更多元化、多功能,向更宽领域拓展。一方面更大范围满足客户消费需要,提高客户消费附加值和边际效应,另一方面也使商业银行扩大金融业务,减少成本,增加边际收益。同时,商业银行要紧密结合自身特点,从运行质量、服务质量和金融产品的投资质量等三个方面加强品牌建设。一是切实重视商业银行的运行质量和运营安全,这是创造、维护和发展品牌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因为客户迫切需要商业银行为其提供便捷、安全、高效、优质的服务。二是切实注重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这是品牌的灵魂和精髓。要坚持客户至上、服务优先,密切关注市场,把握市场动向,及时捕捉客户消费心理,努力改进服务方式,提供差异化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三是切实重视金融产品的投资质量,将其作为金融产品品牌质量建设的落脚点,帮助客户实现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更好地满足客户的投资金融产品的核心利益所在,也是金融产品品牌价值增长的根本。

3.切实维护品牌与客户的关系。金融产品品牌的提升需要良好的品牌与客户的关系来维护。要培育和维护忠诚客户,扩大商业银行品牌影响。提升品牌形象。这就需要加强金融品牌的客户管理。客户管理(cRM Customer Relation Manage)的核心理念是提高其客户满意度。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开展客户关系管理,即通过建立客户资料数据库、分析客户行为、市场趋势、自身资源等情况,做到合理分配自身资源,开发客户满意的金融产品,并尽最大可能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对资产多、贡献大的优质客户要了如指掌,按照客户贡献度确定自己的等级客户,分别提供不同的服务,对优质客户提供定制服务,尽可能使更多的优质客户成为永久客户,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常胜之位。

必须指出的是金融品牌营销与建设,加强对客户关系的管理必须是商业银行内部各层次管理人员及一线员工共同不懈的努力,做到全员重视、全程管理,积极营造一种以客户为中心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和氛围,形成共识,在品牌建设中,不断打造强势品牌,不断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