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近年来的世界经济情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出口贸易;机遇;挑战
后危机时代,各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持续存在,世界整体经济仍处于调整和恢复中。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的变化为南通出口贸易一方面提供了这样或那样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外在或内在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存在也对南通出口贸易的持续性发展构成重大挑战,南通出口贸易在当前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殊时期。
1.后危机时代南通出口贸易面临的发展机遇
后危机时代,南通出口贸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处在一些有利的环境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政策环境
中央和南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针对促进外贸出口的政策、法规,比如减轻出口企业税费负担,给出口企业提供财政支持或担保,为出口企业提供信息支持或举办各种形式的展销会等。这些手段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给外贸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鉴于政策、法规实施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所以在今后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南通出口贸易都将受惠于政府的相关出口贸易支持政策。
1.2 海外需求环境
当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各国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政策,从而使得金融危机持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对世界整体经济的破坏力也并不是很大。随着各国陆续出台的政策发挥作用,需求逐步恢复,世界经济开始回升,外部需求的持续增长为南通出口贸易提供了必要的市场保证。伴随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南通出口贸易也在回暖,2009年第四季度出口额为34.85亿美元,同比增长17.58%,结束了年初开始并持续负增长的下跌局面,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今。
1.3 竞争环境
金融危机是对出口企业的一次重新洗牌,许多出口企业由于经受不住本次金融危机的打击而倒闭、破产,但也有不少出口企业在危机中立稳了脚跟,有的企业甚至借助金融危机,通过兼并、重组等手段实施市场开拓战略而变得更加强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次金融危机对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而言,是一种助力器,借助于它一方面可以击败竞争对手,顺利扫清自身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拓宽产品市场,从而促进企业的飞跃式发展。
1.4 产业结构环境
虽然金融危机在2009年造成南通出口贸易的受阻,但由于中央和南通地方政府近年来一直将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当作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有一项政策就是大力支持与和发展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等产品的出口。在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出口增速-4.9%),南通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实现了3.4%和1.9%的正增长率,这个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府的产业发展转型政策。目前,南通的产业升级与转型还在持续进行,随着这项政策的深入贯彻实施,南通的产业结构将会更加合理,出口商品结构也将会更加优化。
2.后危机时代南通出口贸易面临的挑战
2.1 外在因素
2.1.1 世界经济整体发展态势不明朗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虽然逐渐趋弱,但当前世界整体经济发展情况仍不乐观:美国的“双扩张”政策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全球的输入性通货膨胀;日本经济增长率虽然在2010年达到了近3%的较高增幅,但由于大地震以及日益增长的债务风险等因素,使得日本经济在未来走势并不会有太大起色;欧元区整体经济发展持续放缓,欧债危机持续蔓延,失业率、通胀率居高不下;虽然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但由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过低,对带动世界经济整体发展作用有限。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开始放缓,这将直接导致海外市场需求下降,从而制约南通出口贸易进一步发展。
2.1.2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强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国内经济下滑以及政客操弄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又有重新抬头的趋势,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势必对南通出口贸易构成重大阻碍。
2.1.3 人民币持续升值缩小出口利润空间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达到20%以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给南通出口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特别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成本导向型产品的影响显著。以南通纺织业为例,人民币升值不仅直接造成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和出口企业竞争加剧,而且还会导致本地外资纺织企业产业基地转移和影响就业率。据有关部门测算,当人民币升值1%,纺织行业利润将减少2%。2010年南通纺织业出口额约为46.77亿美元,同期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3%,按照我国纺织业平均利润率3.9%来测算,则2010年南通纺织业仅因人民币升值因素损失近1100万美元。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给南通纺织业等行业的出口压力是巨大的,同时也对将南通整体出口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2.2 内在因素
2.2.1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偏低,出口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在南通地方政府的主导和带动下,南通出口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但目前来看,出口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纺织服装、机电产品仍是南通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品。但纺织服装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较低,再加上人民币升值、贸易壁垒、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出口利润率微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偏低很重要的原因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产品品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地位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所以从长远来看,当前南通出口产品结构特征,不利于出口贸易可持续性发展。
2.2.2 贸易方式构成不合理,加工贸易比重过大
南通的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规模比率近年来基本维持在6:4。加工贸易比重过大一方面不利于出口贸易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容易受制于人,受制于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出口抗风险能力较弱。另外,南通很多出口企业从事以贴牌方式出口的加工贸易,由于参与的国际分工主要在加工制造环节,很少介入设计研发和营销服务环节,产品的附加值普遍较低。
2.2.3 出口主体地位未发生根本变化
南通出口主体地位近年来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外资企业出口所占比例一直在60%以上,而内资企业出口比例不足四成,这一情况与我国整体出口态势基本相符。外资企业虽然在税收、就业等方面对当地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如果外资企业出口比例持续偏大,将导致潜在的外贸出口风险,不利于南通出口贸易稳健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由于南通外资企业大多数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实行的是“以量取胜”和“以价取胜”的粗放经营策略,这将不利于南通整体出口贸易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会阻碍南通内资出口企业的转型与升级;
第二,外资企业赚取了绝大部分出口利润,而生产活动产生的诸如环境污染、高能耗等负面指标由地方政府承担;
第三,外资企业更易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当国际经济出现下滑或危机时,外资企业大量破产或迅速撤离,从一定程度会加大国内经济衰退的风险;
第四,外资企业的经营方式是我国频繁遭遇国外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的重要原因。
2.2.4 出口品牌建设整体意识不强,出口创牌能力薄弱
一般而言,从一个地区品牌建设的情况可以判断该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程度。近年来南通出口企业积极实施和开展品牌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多种复杂因素导致目前南通出口品牌建设工作尚没有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在出口企业品牌建设意识不强,出口创牌能力薄弱,拥有自主品牌和知名品牌数量过少等方面。
2.2.5 中小外贸出口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一直是南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促进当地就业、实现财政增收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受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当前国家推行的从紧货币政策导向的影响,南通大部分中小外贸出口企业普遍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融资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除了以上内在因素之外,南通外贸企业在出口市场选择、出口产品品牌建设、技术改造创新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南通地方政府和出口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很大。
所以,当前南通政府和出口企业应充分利用好发展机遇,采取和利用各种政策、措施化解目前遇到的各种挑战,南通出口业才能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对南通外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及建议[OL].江苏省统计局网站,2004,8,24.
年销量首超20万台
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统计,到2010年底,参加报告企业共销售机动工业车辆232409台(含出口),首次超过20万台,其中,国内共销售机动工业车辆193531台(含进口),一改连续3年国内市场在11万台徘徊的局面,比2009年上升68.34%,是近年来国内市场涨幅最大的一年。3月、4月单月销售量更是突破2.2万台,刷新有史以来的最高记录。5月后到年底虽然相比3月和4月有所下降,但始终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图1为2010年1~12月各月国内销售情况表。
在国内市场表现突出的同时,随着世界经济逐渐恢复,2010年,我国工业车辆制造商在出口方面取得良好业绩。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字,2010年度外贸进出口叉车及装有升降或搬运装置的工业车辆总值11.15亿美元,比2009年上升了46.71%。其中出口额为7.56亿美元,比2009年上升了62.19%。
图2为2010年1~12月我国机动工业车辆出口情况。可以看出,从4月开始出口情况逐渐好转,月出口销售量从一直维持在2000台左右转变为向上发展,并且一直延续到年底。
2010年进口情况也比较好,进口叉车及装有升降或搬运装置的工业车辆共14644台,比2009年上升了51.72%,进口金额为3.89亿美元,比2009年上升了32.54%。其中,电动叉车(含巷道堆垛机)为8181台,比2009年上升了89.81%;内燃叉车(含集装箱叉车)为1914台,比2009年上升了25.51%;未列名叉车4549台,比2009年增长19.18%。
根据世界工业车辆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机动工业车辆市场总销售量达到740690台,比2009年上升31.11%;亚洲叉车市场销售量达到314307台,比2009年上升51.69%。中国市场的销售量占亚洲叉车市场销售量的61.57%,继续列亚洲第一位;占世界叉车市场总销售量的26.13%,继续位列世界第一大销售市场。
[关键词]贸易摩擦;经济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
[中图分类号]F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8-0038-02
从国际经济市场环境来看,各国跨国投资企业飞速发展,世界各经济地区的依赖越来越深,各区域集团化的形式不断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协调显得更加重要。为改善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根本上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但是,国际经济的不平衡和不一致,使得各国之间的矛盾与问题愈演愈烈。
1 当前中国面临的对外贸易摩擦
1.1 当前中外贸易摩擦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世贸组织用来维护经济贸易公平的一个重要的机制,就是反倾销,但是近几年,反倾销手段被一些国家过度使用,反而成为贸易保护的一个借口。据近年来的统计资料来看,中国遭到的反倾销案件一直呈现上升态势,同时,在世界反倾销案件中,中国立案占有的比重也是持续上升。中国无可争议地成了世界上反倾销受伤害最多最严重的国家。
1.2 摩擦手段向新贸易壁垒的转变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口产品的非关税壁垒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小,但是,还是有某些国家和区域,继续遏制我国的商品出易,这些国家通过更隐蔽和更具针对性的新贸易壁垒,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受阻。当前,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壁垒,包括科技技术壁垒、反倾销等手段,而限制商品出口的新的手段有“特保条款”等。
1.3 发达国家是主要的摩擦对象,但是,与发展中国家的摩擦也是不容小视
由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变得更加密切,因此,双方的贸易摩擦可能性也发展得越来越大。目前为止,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外贸摩擦,主要表现在次数越来越多和金额越来越大两个方面。中国的外贸摩擦更多是针对发达国家,而且每次的金额都很大。与此同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贸易摩擦,虽然发生金额相比发达国家较小,但是次数却在大幅度的增加。
1.4 摩擦领域向高附加值产品发展
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发展,贸易摩擦的重点开始转向高附加值产品。比如,由于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发生变化,电器类产品的出口比重逐年上升,因此,电器类商品开始受到国外贸易市场的反倾销。
2 中国对外贸易摩擦发生的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和贸易总额的迅速扩大,中国面临着越来越多、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有外部和内部两种原因。
2.1 外部原因
(1)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遏制的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经济交往日益加强。世界市场由于生产的全球化,要求各国在制度、规章,甚至民族文化上都有相同的趋向。但是在短时间内,这些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要有这些原因的存在,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各种摩擦问题,就不可能被避免。那么,在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只能通过调节来解决。
(2)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全球化可以利用资源,在全球内的有效合理的分配,从而提高世界福利。但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资源合理配合的同时,更多想要的是现在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当世界贸易发展无法平衡时,贸易自由和保护就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动荡。毫无疑问,近年来,中国的稳定快速发展,势必造成了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中国”让中国的出口商品贸易受到限制,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贸易摩擦问题。
(3)世界经济的低迷。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时期,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同样稳定、顺利的发展,贸易摩擦也有较低的发生可能性。而当下,世界经济持续不景气,时常陷入军事动荡和政治冲突中,国家贸易政策不会变通,贸易摩擦发生的情况也在逐渐增加。在恐怖袭击之后,世界经济逐渐衰退,过分贸易保护主义肆意而起,导致中国遭遇更加严重的贸易摩擦。
(4)世贸组织的例外条款,不清晰和争端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WTO中制定了一系列的例外条款,不仅可以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避免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对某些国家国内经济的冲击,还可以维持国际间收支关系的相对平衡,有利于特定的工业建立,维护世界和平。但是WTO在例外条款中存在一定的纰漏,贸易保护成为了贸易限制的借口,导致贸易摩擦更频繁的发生。同时,WTO处理争端的机制同样存在一定的漏洞,更加促使了贸易摩擦的加剧。
2.2 内部原因
(1)中国出口的快速稳定发展。自从改革开放,中国开始对外贸易,经济发展迅速,中国商品在世界上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虽然,世界市场的情况发展不平衡,但是中国出口经济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增长势头。同时,国际市场因为中国经济的高出口,而产生更大的压力,对外贸易摩擦随之增加。
(2)不合理的外贸结构。我国经济市场发展不平衡,产品结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比如计算机和汽车,产品的核心零件无法自行生产,只能过分依赖进口,只是在我国进行简单装配。其次,中国外贸市场太过集中,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另外,中国出口的商品特性和市场高度集中,容易引起其他进口国的集中关注。由于,担心对其国内的相关产业产生不良的影响,更多的贸易伙伴选择采取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政策,保护自己国内的经济发展,从而引起贸易摩擦。
(3)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着制度缺陷。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阶段,还没有形成更加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制度缺陷。具体表现:一是在经济改革体制出现问题后,市场的自,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落实,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政府仍然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直接干预,制定的政策缺乏透明度;三是我国的立法不够完善,现有的法律无法提供足够的知识产权的保护。
(4)外贸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当前,国内的外贸出口秩序没有具体的规章。我国的企业对长期出口缺少长远的眼光,经常造成产业的拥挤,而政府部门又缺乏合理的管理机制,过度竞争导致市场更加无序。
(5)进入世贸组织后的不利条款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国在世界贸易中一直处于弱方。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我国与各国的经济贸易不平衡及其他因素,导致我国处于贸易谈判的弱势地位。加入世贸组织后,虽然有多边机制的帮助,但是我国又重新面临了新的不确定性,在发生摩擦后,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3 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对策
贸易摩擦,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面对国际大舞台的严峻考验,还是对政府和企业应变问题能力的检验。目前,我们应正确认识贸易摩擦,辩证看待在世界经济市场中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积极处理因贸易摩擦引发的各种问题。
3.1 政府对策
(1)及时调整政府经济发展战略。政府应该关注世界贸易发展趋势,提高商品生产率,增强中国在世界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挖掘国内巨大的经济市场潜力,缓解经济压力,减少对外贸易摩擦。
(2)充分合理利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进入世贸组织之后,我们应该将争端解决机制充分利用,维护国家合法的权益。同时,仔细了解WTO中的特殊条款,让自己在贸易摩擦中占有有利地位。
(3)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想快速融入世贸组织,就要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实现企业的自由发展,打破国际贸易壁垒,建立经济发展自由开放的统一市场。
(4)加强与国际贸易伙伴的协调。贸易摩擦往往也会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而且给世界经济市场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我国应加强与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沟通工作,在外交方面加强工作,及时化解矛盾。
(5)建立贸易救济体系。我国应采用自我应对手段,加强与国际贸易摩擦企业的预警机制建设,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合理维护国家的市场经济利益,保障国内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3.2 企业的应对措施
(1)加紧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企业提高商品的技术含量,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有利于削弱市场集中带来的不确定的因素,增加竞争力。
(2)直面贸易摩擦,勇敢应诉。在遭遇贸易摩擦问题时,相关部门及企业应勇敢抗辩以减少损失。商品出口企业应积极聘请国外律师,提高胜诉的可能,尽可能减少损失。
(3)大胆坚持改革开放“走出去”。积极实施全球化经济经营战略,使国内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全面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另外,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与合作伙伴中的经济互惠协议带来方便。
(4)组建行业协会、能够更全面了解行业的情况,行业协会在加强贸易摩擦的申诉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4 结 论
综上所述,贸易摩擦因世界全球化贸易的产生而发展,并且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深度而逐渐增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国际贸易摩擦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但是,贸易摩擦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又存在其不可避免性和合理性。我们只有积极应对中国在参与世界经济市场中所遇到的各种外贸摩擦问题,才能站稳脚跟,一步步壮大中国的国内外市场。
参考文献:
[1]包小忠.中国对外贸易摩擦前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一、对流动性的定义及认识
欧洲中央银行将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简单理解就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然后这些转化成银行的存款余额的增加,使大量资金闲置。关于流动性的定义一些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见解,Baks和Kramer(1999)等认为应区分两种流动性:市场流动性是金融市场吸收需求和供给的暂时变化而又不对价格产生不适当影响的能力,它最常用于描述二级市场,有时也用于一级市场;而货币流动性常与短期利率或货币总量相联系,常常被认为与短期信贷市场有关。夏斌和陈道富(2007)认为“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转化为现金与支付手段的难易程度”,由此看出流动性与资产的可变现性有关。我们可以认为银行体系内的超额准备金存款为流动性,它可以随时满足居民的储蓄、兑换、支付、转账需要和企业的投资信贷需求。从消费投资的角度看,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还可以将与实体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货币供应量M2视同于流动性。最后从更广泛的范围看,经济社会中一切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金融资产均可被视为流动性。在一国投资市场中,如果居民普遍偏好长期投资,长期资产价格出现上涨,短期利率上升,而中长期利率没有上升,可以认为本国经济出现流动性过剩。一国的金融创新,宏观经济强劲发展,国际资本大量涌入等都会使流动性出现过剩。2008年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各国流动性发生紧缺,由美国积累的房贷危机波及到金融市场,一场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的流动性过剩到紧缺的转变开始漫延到世界各地。
二、世界经济流动性过剩到紧缺的转变
在清楚地认识流动性的含义后,我们可以从世界经济近年的发展结构和发展模式来理解全球流动性过剩到紧缺的前因后果。全球性的高储蓄低利率以及全球性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直接引起世界经济的流动性过剩。
随着美国20世纪九十年代初对金融分业经营管制的消除和金融创新、对冲基金的发展,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创新工具快速发展,为美国公民的投资和消费提供便利,形成过度消费,负储蓄的不合理的结构,美国多年来的低利率政策,更加刺激了居民的消费欲望,消费的跨期替代弹性小,普遍偏好个人当前消费,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风险贴现使居民对储蓄选择的空间极小,大有“及时行乐”的风气。这样就使各种可流动的资金总量和流动速度大大增加。
我们可以以一种更清晰的方式理解这种资金总量和流通速度的加快。由于行业的区隔和管制,这些金融行业的资金不能相互融通或融通时受到很多限制,取消这些管制后,行业间的资金借贷自由畅通,促进了各种流动性的使用和循环,增加了量的同时也使流通速度大大加快,同时流动性对实体和虚拟经济活动的冲击力自然也大了。伴随着各国资本账户的日益开放和浮动汇率体制的日益盛行,资金在全球流动的技术障碍和规制壁垒日益得到消除,各国间的资金融通程度日益加强,形成紧密联系的经济关联体,一国的流动性过剩必将伴随着各国资金活动,进行快速地传导,这样世界经济的流动性过剩就成为必然。
美国布什政府上台以来,一直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加上伊拉克战争的战略物资的巨大消耗,这导致美国国内储蓄率过低,国际收支逆差严重,对外输出大量美元,美元在世界范围内泛滥。这不仅引起重要的原材料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还引起其他国家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由于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居于霸权地位,国际上石油、粮食以及一些重要原材料,能源都是以美元计价,美元贬值提高了这些产品的实际价格,引发国际投资者的投机炒作,更加使价格高得惊人。而我国作为外汇美元储备大国,由于美元的大量贬值而造成严重的国民收入损失,使人民币在一段时间内面临升值的压力,并且由于国际投机者的炒作,进入黑市的资金也造成一定的流动性过剩。在经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后,我们了解到因为在2000年以后,格林斯潘时代实行低利率政策,刺激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购房者的信用不高,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使金融和房产市场出现虚假繁荣,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危机,出现房地产经济泡沫,由于金融市场与房贷市场的紧密关联性,这种虚假繁荣很快波及到金融市场,更进一步传递给实体经济。可以认为美元的主导地位和美元的贬值,使世界经济的流动性泛滥。
2008年,通货膨胀蔓延到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亚洲一些新兴经济体以及石油出口国等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欧元区的通胀率达到3.3%,成为十四年来的最高水平,美国5月份CPI连续第3个月大幅上升,达到3.8%,创17年来新高。在高通胀的压力下,美国政府采取加息政策,这样一些低信用的房贷者就面临还款的压力,美国金融业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使次级房贷证券化,并出售给各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而且涉及到国外一些大的金融机构,在利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由于还款的问题则会使金融机构出现信贷紧缩。世界其他各国政府为应对全球性通货膨胀也普遍采取了加息或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政策,使全球性的信贷紧缩成为可能。同时,其他国家对美国证券和股票市场的评价降低,未来信心不足,以及美国经济放缓所引起的连锁反应,进一步加剧了信贷紧缩的趋势。这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发生紧缺,满足不了企业的投资信贷需求,以及消费者的信贷消费。一方面,企业就会由于贷不到足够的款而使投资降低,一些固定资产利用率不足,导致企业的现金流入不敷出,出现流动性紧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交叉影响,使整个经济体陷入流动性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信贷紧缩常常使实体经济部门发生资金链“中断”,不能完成预定的经济目标,造成经济衰退。
三、世界经济流动性过剩到紧缺的形成原因
下面对世界经济流动性过剩到紧缺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进行分析。
1、流动性过剩到紧缺的形成原因
我们知道,世界经济的联动性使美国这个经济大国的经济动向成为风向标,美国次级贷和次级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由于美国金融业多年来不断的创新,和高风险高收益金融资产投资的驱动,而且近几年美元的不断疲软,市场利率降低,使得积累多年的金融危机爆发,各国投资银行业务深受其害,一些银行巨头购买大量的资产证券化的金融衍生品,在危机来临时,变成了一堆不能兑现的废品,银行业的流动性急剧减少,从而波及到金融市场,整个实体经济也深受打击,由此引发世界经济流动性出现紧缺的态势,各个国家也都尽量采取适合现阶段本国国情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应对此次经济危机造成的衰退。
2、流动性紧缺对世界经济结构造成的影响
美国这次的金融危机不仅影响了美国房地产、金融、能源等多个行业,加剧了美元贬值,而且极大地破坏了股票和信贷市场稳定,并且导致全球性流动性在局部区域发生紧缺,由于技术资源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配置的不平衡,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也依赖于不同的投入要素和投入驱动,发达国家因资本流出而滥发货币刺激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因资本流入生产效率提高,出现了过去不曾有过的产能过剩型增长。在全球资本技术流动推动生产效率提高的过程中,发达国家过度依赖消费而滥发货币推动经济增长,降低储蓄份额,造成流动性不足,发展中国家大多依赖出口型贸易的增长推动本国经济的增长,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低附加值加工型企业造成经济的短暂繁荣,但是这样的发展模式必将在全球分工中处于落后和不利的发展位置,进而引发长期内全球经济发展结构严重失调。
四、世界经济的流动性由过剩到紧缺的思考及建议
正如过去几年的中国经济走出谷底走向高峰一样,中国经济从高峰步入向下周期,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将对通货膨胀、企业盈利和宏观政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就目前所处的过渡阶段而言,这表现在:1、受经济增长的滞后影响,通胀洪峰将出现在今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通胀率将会回落。2、企业盈利将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是需求增速开始放慢,另一方面是成本压力难以立刻缓解。在成本和需求双重挤压下,企业盈利开始恶化。3、宏观政策将更多地表现为相机抉择。当经济增长没问题时,宏观调控主要任务是防通胀;当经济增长有问题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可能转向保增长。
中国经济将步入
向下周期
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什么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需对这一轮经济增长机制进行分析。过去5年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这么高的增长率并且保持这么长的时间绝无仅有。我们认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产品具有了一个更广阔的市场;二是世界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推动了对中国产品需求的增长。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打开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循环从过去相对封闭的消费-投资循环为主转变为开放经济的出口-投资循环为主。
这样的变化在直观上表现为中国和世界的共同繁荣。除此之外,还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6年间提高了30个百分点。二是出口和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过去5年出口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5年超过60%。按照这样的增长机制,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其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世界经济,尤其是占世界经济总量和我国出口市场一半的发达经济。如果世界经济能够继续保持过去几年的快速增长势头,中国经济增长也有可能延续过去几年的快速增长势头。但是,如果世界经济增长势头发生改变甚至逆转,中国经济向上的增长周期也可能因此而改变。实际上,在经历了6年的增长之后后一种情况正在出现。
美国经济步入向下周期
增长势头的逆转首先在美国出现。假如说去年四季度前次级贷的影响还局限于金融领域的话,从四季度开始,次级贷的影响开始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开始启动美国经济的自我收缩机制。房价下跌和股市下跌导致的负财富效应加上更加严格的信贷条件使得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到近年来的最低点,作为经济扩张和收缩先行指标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已经下降到50以下,表明美国经济俨然已经开始调整。从主要机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来看,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有大幅度的回落。IMF也在其最新的世界经济瞻望报告中,将对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测下调到0.5%,这是1991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最低水平。
在美国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的同时,美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加大。除了高企的通货膨胀率之外,更体现在单位劳动成本方面。随着经济增长率的放慢,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开始放慢,但是劳动报酬增长率并没有放慢,这使得单位劳动成本迅速提高,进一步加大了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由于美国经济面临的是经济减速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型调整,这决定了美国经济走出调整的时间要长于一般的经济调整。综合考虑,我们认为今年和明年将是美国经济调整的两年,美国经济真正走出调整(以美国经济增长率恢复到潜在增长率之上为依据)可能要等到2010年。
世界经济难以和美国脱钩
尽管世界经济增长的力量正在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但就目前的情况看,世界经济增长仍很难和美国脱钩,“美国感冒,世界打喷嚏”这句话仍然适用当前的情况。
首先,美国本身对世界经济影响巨大。美国13.7万亿美元的GDP,占世界GDP总量的1/4以上。同时,从剔除区内贸易后的世界主要进口国家排名来看,美国是世界第一大进口国,占世界进口额的比重高达20.5%。美国是世界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市场,美国经济的调整将导致其他国家需求的减少,带动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放慢。
其次,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于美国经济。从美国主要进口来源国看,除了中国、墨西哥之外,主要是欧盟、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美国经济的疲软,将导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使得OECD国家的经济周期和美国的经济周期波动趋势基本一致。通过这种连锁反应,美国经济调整的影响进一步放大,许多并不直接和美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也将受到美国经济调整的负面影响。
第三,发展中国家增长也依赖美国经济。脱钩说看到的是近年来以金砖四国(Brics)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强劲增长以及对世界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增强,但是却忽略了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一旦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金砖四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会相应放慢,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会相应降低。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世界经济增长仍然和美国经济高度联系在一起。如果说前几年是世界经济分享美国经济增长的硕果的话,那么伴随着美国经济的深度调整,世界经济也将步入深度调整。在1月份的世界经济瞻望预测中,IMF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1%,增速比去年回落0.8个百分点,相当于近10年来的平均水平。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回落的速度可能大于IMF此前的预测,我们预期IMF将会在4月份的预测中再次将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下调0.3-0.4个百分点,明显低于近10年来的平均水平。
中国经济将步入
两年左右的调整期
正如世界经济繁荣推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一样,世界经济调整将通过进出口途径给中国经济带来冲击,导致中国经济加速增长的机制发生逆转。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变化,仅考虑世界经济减速的静态影响,世界经济减速0.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速将回落9.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将回落0.1个百分点。以IMF预测的世界经济减速0.8个百分点计算,中国经济将减速0.8个百分点。考虑到出口增速放慢导致投资增速放慢,就业增长放慢进而消费增长放慢的话,经济减速幅度可能更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由于出口放慢这个最终需求的冲击,在8年的加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将进入阶段性调整。和我们对美国和世界经济调整时间的预测一致,中国经济调整的时间将在2年左右(见图2)。
与市场普遍担心今年经济增长不同,我们认为今年经济增长问题不大,经济增长率可能只是小落,中国经济真正的考验可能出现在明年。
我们对今年经济增长相对乐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惯性。前期开工项目的刚性投入、去年出口订单的滞后影响以及收入增长的滞后影响,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外界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二是政府换届效应的影响。从过去5个完整的政治周期的经验来看,政府换届当年投资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年份(见表1)。今年是政府换届年,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热情很有可能使得这个规律再现,从而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三是银行信贷扩张意愿仍然很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方面的支持。尽管国家去年底提出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但从实际情况看,出于盈利动机的考虑,银行放贷积极性仍然非常高,2月末人民币贷款增长率仍然高达15.7%,比央行调控目标高1.7个百分点。这将有力地支持经济的增长。总体上看,我们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国经济开始减速,但增长率仍然能够维持在10.5%左右的较高增长水平。
如果外界环境没有好转,明年经济增长率可能回落到10%甚至9%以下。原因同样是和上面相关的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惯性减弱,外界环境变坏对出口、投资、消费的影响开始全面显现。二是政府换届效应减弱。从表可以看到,政府换届的第二年投资增长率明显低于换届当年。三是可能会出现银行惜贷,这将加剧经济的收缩。随着经济开始调整,不良资产问题开始显现,出于防范风险的考虑,银行会提高信贷条件,主动收缩信贷,这将加剧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加剧经济的收缩。这种情况在1998-2001年曾经出现过,导致当时刺激经济的货币政策失效。如果明年出现类似的情况,将使得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经济增长回落的速度进一步加大。
实际上,从以往经济危机爆发到全面影响中国经济的情况看,也存在一年左右的滞后期。譬如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1997年,但是当年中国的出口增长21%,经济增长9.3%,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实际上这种冲击更多地体现在1998年,当年出口接近0增长,经济增长率回落到8%以下。这次次级债危机导致的经济调整跟亚洲金融危机很相似,按照这一经验规律推断的话,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再次出现。
通胀从高峰回到高原
关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但从长期趋势上看,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伴随着经济增长率的加快,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价格涨幅会加快;伴随着经济增长的放慢,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价格涨幅会放慢。在时间上,通货膨胀率高峰往往在经济增长率高峰之后到来。
通货膨胀
将随着经济收缩而缓解
目前通货膨胀正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就和2002年以来经济的持续扩张有关。经济的短周期繁荣加上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加速,推动了能源、基本金属等生产资料需求增长,导致其价格大幅度上涨,进而推动了以居民消费价格衡量的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除了实际的需求增长之外,货币因素也成为推动这一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力量。这在大宗商品价格领域表现的尤其明显。由于对经济前景看淡,相当一部分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进入商品市场,这进一步推动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在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放慢,对大宗商品需求增长放慢的情况下,前2个月能源类和非能源类商品价格指数都创出历史新高。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投机性或者保值性资金的推动。货币因素的存在使得需求增长放慢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减弱,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的时间可能会延长。但我们认为需求增长始终是推动大宗商品牛市的基础,没有需求的支撑,大宗商品价格再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大宗商品价格将步入调整。其一,从实体经济层面看,可能是需求增长超预期的放慢;其二,从金融层面看,可能是流动性过剩的改变,譬如美联储停止降息,美元企稳等。从目前的情况看,两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都很大,大宗商品价格调整不可避免。这将使得全球经济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趋于减轻。
明年通胀率将有所回落
中国经济从去年开始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迹象,今年2月份通货膨胀率达到8.7%,更是创出12年来的新高。
就今年的通货膨胀走势而言,1季度很有可能是全年的高点。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从比较基期来看,去年1季度物价涨幅最低,此后物价涨幅明显提高;二、从历史经验来看,食品价格会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春节之后食品价格涨幅会有明显回落。由于2月份8.7%的CPI涨幅中有相当部分是由于雪灾导致的鲜菜价格的上涨,这部分生产周期最短,一旦供给跟上之后,价格会加速回落;三、从货币供给量来看,领先CPI变动6个月M1增长率在去年三季度达到高点,此后趋势开始向下,这预示着未来CPI总体上将保持涨幅回落的趋势。综合考虑,我们预计今年CPI将保持逐季回落的态势。
关注涨价效应扩大
就目前的情况看,年内通货膨胀率的回落很大程度上跟食品价格涨幅的相对回落有关。如果考虑到在食品价格涨幅回落的同时,非食品价格涨幅可能扩大,涨价的冲击可能并不会象CPI涨幅回落那样有太多的减轻。
企业利润增长
将出现趋势性回落
企业盈利呈现顺周期性特征
企业盈利取决于需求和价格的变化,而需求和价格的变化又跟经济周期的变化紧密相连,这使得企业盈利也呈现明显的顺周期性波动。即在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需求增长加快,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盈利好转;而在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需求增速放慢,价格回落,导致企业盈利恶化。
从1981年以来企业利润增长率和三大需求增长率的关系来看,由于经济增长的不同时期,经济增长的扩张和收缩机制不同,最能影响企业利润增长的变量也有所不同。在以前的经济周期中,决定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的主要变量是固定资产投资,二者的相关性高达0.83。而在这轮经济周期中,外需主导型特征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淡化,出口对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明显加强,成为影响企业利润的决定性变量。基于对世界经济步入向下周期,中国出口增速回落的判断,工业企业利润将随之回落。
企业盈利面临双重挤压
在向下周期的初期,企业盈利将面临双重挤压。首先,需求增速开始放慢;其次,由于通货膨胀滞后于需求的变化,原材料价格高企,企业仍然要面临很高的成本压力。同时,国家致力推动的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将提高要素价格也将增加企业的成本,对企业盈利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基于需求端和成本端等因素的考虑,我们预测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将出现趋势性回落,预计2008年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为21.5%,比我们去年底的预测下调了2.5个百分点,将比2007年回落15.2个百分点。在经济继续向下调整的过程中,明年企业利润增速将进一步放慢。
哪些企业能够更抗冲击
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历史情况看,在企业盈利总体下滑的背景下,有三类企业相对更抗冲击。
首先从行业层面看,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而言更抗冲击。从需求侧来看,服务业总体增长稳定;从成本侧来看,服务业对原材料的依赖程度较低,二者都使得服务业能够在相对不利的环境下保持较好的经营业绩。
其次企业对要素的依赖程度看,技术密集型企业相对于资源密集型企业更抗冲击。从日本的经验很容易看到这一点。第一次石油危机和第二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的资源密集型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导致其在日本产业结构中占比迅速下降,而对资源依赖程度较低的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行业例如精密机械、电气机械占比迅速上升。
第三,从规模上看,有能力做大的企业更抗冲击。一是通过对境外投资,占有国际市场和国际廉价的资源,二是通过兼并收购来扩大市场份额和获得规模经济,二者都可以帮助企业对抗国内市场的不景气和成本压力。从目前的情况看,能通过这两种方式对外扩张的企业基本上都是行业中龙头企业。
宏观政策
更多的将是相机抉择
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由热向冷的转变过程中,旨在稳定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将兼具防过热和防过冷的双重性,将会更多地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变化做相机抉择。
当前政策仍是双防
核心是防通胀
尽管变数颇多,但就当前的情况而言,经济形势的组合仍然是高增长伴随高通胀,国家制定双防政策的前提并没有改变,双防政策的基调暂时不会改变。考虑到外需减速降低了经济增长有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双防的核心是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
从紧的政策组合何时松动
我们预期未来的宏观政策将由从紧转向宽松,甚至扩张。什么时候实现这个转变,关键要看三个指标的变化。一是看通货膨胀率。如果通货膨胀率回落到合理的水平,控制通胀的必要性将会降低,从紧的政策将会出现松动。二是看出口。出口是受世界经济调整影响最大的一个变量,出口增长率急剧回落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如果出现这种迹象,国家的宏观政策毫无疑问将做调整。三是看GDP。如果GDP增长率迅速回落,硬着陆风险加大的话,从紧的政策将作调整。
关键词:通货膨胀 原因 治理 发展
前言: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过大,超过商品流通的实际货币量。现象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还有就是商品的供应量小于人们的需求量(即供小于求)而使商品价格提高来获取更多利润。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我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房价上涨所引起的,物价的迅速上涨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通货膨胀在短期之内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长此以往将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众多阻碍。
1.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随着国际化脚步的加快,我国的经济受到国外经济的冲击较大,造成货币贬值、成本提高,这都在无意中促进了通货膨胀的加快。但通货膨胀不会是一个原因引起的,都是由社会多方原因造成的,只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1.1 货币输出的速度过快
长时间的贸易顺差迫使央行投放到市场中大量得基础货币,这也造成了目前我国市场货币流动性过剩。按照标准来说,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高于国际很多,2007年达到了163.4%,而2002到2005年平均高达180%以上,明显处于过高的水平,这都造成市场上的供应量过大。
多年来,受到国际经济的刺激,以及国际贸易的增多,投资的不断投入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消费却未见增长。因此货币在市场中就形成了供过于求的状态。
1.2 进口额度过大
简单的说就是成本输入,我国对外贸的依存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在大宗资源性商品上的依存度,油品、铁矿、是其中依存度较高的,有的甚至超过1/2,依存度过高造成必须要被迫接受国外资源的涨价,这就增大了我国的输出成本,成本推动了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企业成本也随之增加,这些都将从货物的价格中体现,间接造成了通货膨胀的增速。
1.3 国际经济的波动
众所周知,反映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就是货币的贬值,在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后,全球的经济都受到了波动,美元的持续贬值直接影响国际能源和大宗价格出现一度的飙升,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我国对外贸的依存度很大,自然无法避免受到波及,国内经济因素与国外的经济危机共同作用,使成本迅速提高是表象,货币贬值才是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的关键。
2.通货膨胀的治理与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阶段,否则将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通货膨胀现在虽说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仍在持续的发展着。通货膨胀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得当,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处理不当的话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加剧中国通货膨胀的进程。
2.1 掌握好宏观调控
通货膨胀是国家经济发展必然会面对的问题,因此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紧跟其后,保证国家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房价的调控年年在提,却收效甚微,主要是市场的变动太大,国家的宏观调控没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或者说经济的发展需要高房价来给予一定的支撑。调控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包括税收和财政,具体形式就是法律、经济、行政手段。颁布法律条文限制货物价格的上涨,进而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上则要增加政府的参与,提高价格与税收来抑制通货膨胀增长的速度;行政手段相对和法律手段一样都是具有强制性的,可以在抑制通货膨胀上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干预是各国抑制通货膨胀最主要的手段。
2.2 在合理的范围内提升人民币升值
既然货币增长最大的推手是货币的增长,那么防止通货膨胀的最主要手段也应该是调控货币,适当的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最重要的手段。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其实际汇率必然升值,这是一个必然规律。人民币对外汇率的提升就是最好的佐证人民币升值不但对抑制通货膨胀有好处,对我国在国际上的货币购买力的提升作用也是明显的,这对于近年来我国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以及加强其他大宗商品如有色金属大有裨益。
2.3 善加利用提高利率
提高利率成为部分人群对抑制通货膨胀最好的手段,但是硬币都有其两面性,2007年提高了7次利率,收到一定的成效,但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开始走下坡路,我国经济在所难免开始有所回落,此时,大幅度提升利率可能收到反效果,经济将面临一定的危机,部分银行也会因此承受流动性紧张的状况,很可能造成国内经济的危机。因此,利率的双面性必须掌握好其中的界限。
2.4 国家限制价格
我国是市场经济,与国外很多情况不同,国家对经济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时,我国正处于市场改革阶段,我国的通货膨胀属于输入型通货膨胀,价格管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作用,但这种做法只能是一种权益之计,时机成熟,国家必须退出市场,将市场归还给市场自己的价格调节机制,现在最应该限制的是民生类的价格,水、电、粮、油等。我国相关部门已经着手在实施。
2.5 全世界共同努力
经济的变动属于牵一发动全身,因此不是一个国家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联合多方共同努力,抑制通货膨胀的严重,并且保证世界经济的稳定,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次贷危机;美元升值;外贸企业;救市;资本流动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128-04
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级抵押货款市场引发次贷危机冲击着美国的经济,并逐渐波及到全世界。受其影响,美元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便一再贬值,2007年11月9日,英镑兑美元最高价为2.1161,创历史新高。到2008年7月15日,欧元兑美元最高价为1.6038,创自欧元发行以来的历史新高,同天,澳元兑美元也达0.9849的历史最高位。就在人们一致认为,美元会一跌不起的时候,外汇市场的走势(如图1)却让人大跌眼镜,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欧元兑美元下跌了23%,达到1.2328,英镑兑美元下跌36%,于2009年1月23日达到10年来的最低点1.3498。与此同时,美元汇率指数由2008年3月的89.44上升至2009年103.32(以2005年的月均值为100),上涨15%。扭转了其长期贬值的态势,出现了短期强劲升值的现象。
根据经典的汇率决定理论,一国的汇率受该国国际收支、利率、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的影响。按照常规思维,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美国的经济应受最大的影响,将导致美国经济疲软,国际投资萎缩,外汇市场上美元需求不足,美元应该贬值。可事实却恰恰相反,就在美国经济深陷次贷危机之中时,美元却扭转长期贬值的态势,出人意料地升值,给世人留下了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美元升值之谜”。本文将试着从四个方面解释这一谜团,并从中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以指导我国外贸企业。
一、次贷危机造成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
从2007年开始,“次贷危机”在美国逐步显现,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是源于美国次级房贷产业,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全球股市剧烈震荡而引起的金融风暴。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不同,这次危机的本质,不是货币出现了危机,而是由于美国的债券市场出现了信贷危机,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2008年以后,次贷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恶化,特别是在2008年下半年,这一现象更为严重,由此造成全球整体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
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虽然其国际地位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但还未能从根本动摇其地位。因此,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主要也就表现为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流动性不足,从而导致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供给不足。因此,次贷危机客观上为美元危机期间升值创造了条件。
二、美国政府力挺强势美元
美元在次贷危机中逆势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政府的导向。近年来,美元的持续贬值动摇着国际市场上人们对美元的信心,进而导致了人们对美元的需求量锐减。渐渐地,美国政府越来越意识到美元的持续贬值并不利于克服次贷危机,于是重振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第一,美元升值有利于筹措大量的救市资金。美国救市的资金从哪来,政府赤字,财政亏空,这些钱,只有发行债券借来,而借钱的前提是政府有足够的信用吸引资金回流。此前美元长期贬值已经使得世界各国不堪重负,金融危机又让美国信用扫地。为了挽回信用,美国就要给这些国家止痛,方法就是让一再贬值的美元升值。
在2008年10月2日,美国参议院通过8 500亿美元救市方案,这些资金的获得部分归功于美元升值,引起了国际资本向美国的注入。
第二,美元的升值有利于减轻通货膨胀。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的升值和贬值对于这些商品都有重要影响。美元贬值则石油等大宗商品升值,美元升值则石油等大宗商品贬值。美元升值后,作为工业原料和能源的石油价格下跌,必然导致其他工业品价格的降低,所以,美元的升值有利于减轻曾经为了救市而滥发货币产生的通货膨胀。
那么,美国政府究竟有什么举动呢?
2008年6月3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通过卫星视频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国际货币会议上捍卫美元,他发表讲话称,“美联储不太可能进一步下调官方利率”,因为“美元兑其他货币下跌已导致美国通胀‘不受欢迎地’上升”,而美国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关注美元币值变化对于通胀和通胀预期的影响,并将继续制定政策,防范美联储双重任务所面临的种种风险。”
伯南克的讲话着实利好美元,就在伯南克发表讲话的一个小时后,美元兑欧元汇率上涨0.6%,兑日元汇率上涨0.8%,兑英镑汇率上涨0.2%。而原油期货则大幅下挫,收盘跌破每桶125美元,为两周半以来的首次。
2008年6月9日,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在接受美国CNBC财经频道采访时明确表态,当美元迅速贬值时,为稳定美元汇率,不排除入市干预或采取其他政策工具的可能。同时,纽约联储主席盖纳表示,美联储正密切关注美元走势,并可能为美元注入活力。达拉斯联储主席费舍尔也声称,美元疲软会导致物价上升,并且也提到从未排除干预汇市的可能性。同日,美国总统布什也表示,强势美元符合美元及全球经济的利益。美国官员上述言论,意味着美国政府将不会放任美元贬值。这些都给美元注入了回升的动力。
三、国际资本大量增持美元
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初期,美国金融市场受到重挫,国际资本纷纷从美国撤出,流入新兴市场国家,使这些国家出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现象。我国2007年CPI高居不下就是其中的原因。但随着次贷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蔓延,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这些新兴市场国家也受其冲击,实体经济开始出现下滑的迹象,国际金融市场的避险情绪上升,一些国际资本出于安全的考虑,重新寻找避风港[1]63,从而又导致大量资金增持美元。
从美国的狭义货币指数来看(如图2),在2008年6月,美元狭义货币指数为100.9(以2005年美元狭义货币指数为100),到2008年12月份,美元狭义货币指数上涨到了116.3,上升了15.3%,这意味着,美联储在短期内大量地向市场发行了纸币。根据国际金融学的理论,一国短期内大量发行纸币将会引起该国的通货膨胀。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物价指数从2008年8月份开始下降,从112.6下降到2008年12月的107.6(以2005年美国物价指数为100),下降了4.5%。美国大量增发纸币,而国内并未出现通货膨胀,那么,增发的货币到哪儿去了?对这一货币失踪现象唯一的解释是被国际市场吸收了。这就意味着在这一期间海外的美元需求大量增长,从而导致了美元在这一期强劲升值。
事实上,从美国证券投资方面来看,2008年第一季度美国境外证券投资为-478.7亿美元,2008年第三季度由正转负,变为791.8亿美元。从美国的债券市场上来看,2008年8-12月,各国政府增持美国国债6 776亿美元[2]26,占全年增持额的57.13%。这些数据说明国际资本在美元升值这一期间大量增持了美元。
四、危机中美元汇率走势取决于经济体实力对比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择取欧元区国家作为非美国家的代表,同美国进行对比,分析二者2008年实体经济状况。
(一)美国GDP环比增速好于欧元区
从GDP的环比增速来看(如下页图3),2008年美国和欧元区国家自第二季度后,都出现负增长。但相比之下,美国GDP环比增长的数值比欧元区国家要乐观。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09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快速下滑的趋势得到扭转,而欧元区的GDP负增长率仍在不断地扩大。在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新屋开工数和非农业就业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已经摆脱了加速下滑的趋势,全球资本预期美国经济将于2008年底触底。再加上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在高新技术创新方面有着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虽然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的实体经济的竞争优势依然存在。尽管近年来,美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已出现衰弱的趋势,但美国GDP仍占世界1/3,美元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其霸主地位短期之内不会受到动摇。
(二)美国贸易逆差不断减少
2008年下半年,随着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迅速下跌,美国贸易差额迅速减少(如图4)。2008年第一季度,美国贸易赤字月平均为729.5 亿美元,到第四季度,该数字下降到596.1亿美元,减少了18.3%,成为1971年美国出现贸易赤字以来,首次大幅减少。相比之下,欧元区国家2008年以来贸易差额一直在负值以下波动。2008年第一季度月平均贸易赤字为21.6亿欧元,第三季度月平均上涨61.6亿欧元,第四季度月平均为28.1亿欧元,虽然与第三季度相比,降幅较大,但从整体来看,没有多大波动。
美国从1971年贸易差额出现负值以来,30多年来贸易赤字一直挥之不去。虽然高额的逆差伴随着对外贸易额高速增长,但逆差的过大,会给该国的货币造成很大的贬值压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欧元区经济的增长,欧元在国际结算中美元贬值的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了近年来美元的一直贬值。
美国贸易逆差在2008年下半年不断减少,能够增强外国政府和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和美元有足够的信心。这种信心,在全球经济都陷入低迷的时候更为重要。它直接促使了投资者增加美国的投资,使得美元在外汇市场上的需求增多,从而导致了2008年美元的升值。
(三)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及其占GDP比重下降
贸易逆差的减少有助于减少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美国在2008年前三季度经常项目逆额呈增长的趋势(如图5),到2008年第四季度,同于美国第四季度进出口逆差大幅减少,带动了其经常项目逆差的减少。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经常项目逆额为2 056.5亿美元,第四季度下降为1 542.13亿美元,下降了25%。美国进出口差额占GDP的比重也由2008年第二季度的5.3%下降到第四季度的4.4%(如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欧元区经常项目逆额在2008年度一直在上升,所在GDP的比重也由第一季度的0.7%上升到了第四季度的1.5%。两者一升一降,反映出其经济发展趋势,给国际市场一个明显的信号。
一国货币汇率最终体现的是一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而实际购买力取决于一国实体经济[3] 27。所以,一国货币汇率,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由该国综合经济实力决定的。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其汇率的走势不但取决于美国的综合经济实力,还取决于非美国家的经济态势,也就是取决于美国与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体的实力对比。2007年上半年,次贷危机开始在美国逐渐显露,并向实体经济蔓延,但这一期间,次贷危机还未全面蔓延到全世界,世界经济格局表现为美国出现衰退,因此美元大幅贬值。自2008年8月以后,次贷危机全球范围内逐渐恶化,之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失衡。随着欧共体、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出现了明显衰退迹象,相比之下,世界经济格局越来越倾向于美国有利的一方。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其在高新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使得其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强[4]14。美国作为次贷危机的发源地,其经济在危机中受到重创,但非美经济也在危机中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国际投资者在进行抉择时,会选择经济实力较强的一方。美国在2008年的下半年实体经济的状况印证了这一点。
五、对我国外贸企业的一些启示
(一)对预测美元汇率走势的一些看法
在次贷危机中,美元反常态而大幅升值,这的确是我们很难预测到的,其实,这正印证了索罗斯的反射理论,流行偏见能够自我强化却不能长久,最终会出现灾难性的大涨和大跌。
但仔细思考以及上文的论证之后,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元汇率走动也并非无常,美元此次升值也并非空穴来风,这只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特殊事件罢了。
掌握世界经济形式以及各国各地区的具体经济形式是能够预测美元以及其他各种货币汇率走势的前提。只有在看到美国政府政策导向,掌握次贷危机会向世界范围扩大,并且会对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造成不亚于美国本身的危害,知道这些并进行综合分析后,我们才能预测到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才能看清美元未来走势。
(二)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启示
每个外贸企业都应时刻关注国际经济形式与走势,建立和完善外币汇率变化的监测和预警制度,加强企业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业务合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以此来及时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国家政策等原因产生的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和影响。
1.进口企业。在我国国际贸易顺差过大,进出口发展极不平衡,进出口结构很不合理的情况下,我国的进口就显得尤其关键。当以美元进行国际贸易支付时,我国进口企业在美元升值的预期下,应该尽早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再进行存款。一方面可以获得利息收入;另一方面,可以规避在贸易中美元一旦升值对企业所造成的汇兑损失。
关键词:国际金融;经济形势;经济影响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变化,我国经济已逐渐步入一个新的环节,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变化的重要形态,其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变化,各国经济形势都进行了相关变化,其国际经济对当前我国就业问题已经形成一种全面的影响。
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概述
(一)世界经济
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增长缓慢,尤其是在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十分脆弱,西方发达国家深受债务和财政紧缩问题影响,导致各个国家的失业率明显高于危机前的平均水平,相续导致经济的恢复能力不足。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相关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抑制逐渐显示出来。
(二)美国经济
美国经济作为发达国家的主要体现,其经济形势影响着其他国家相关政策,这对美国经济的具体情况十分不利。今年来,美国失业率回落至9%以下,初次申请救济人数不断下降,这在一方面的体现出经济指标进行回升,另一方面表明美国经济有所回升。当然美国经济恢复缓慢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无法促使经济摆脱无就业复苏的状态。其技术创新也呈现出低谷状态,但在后期的发展中呈现低速增长状态。
(三)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的增长低于预期状态,这是由于日本经济在2012年灾后重建的拉动效应的情况带动下进行的。日本经济增长呈现当前这种状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全球经济发展放缓日元升值从而导致日本外需疲劳,另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国内的电力供应紧张,震后重建工作的缺乏相关经济支持,从而导致的经济前景达不到预计要求。
(四)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是对金融影响的重要环节,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市场心态也变换武昌,这对国际经济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产生了重大 的冲击,还对市场经济的预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今年来的市场经济格局没有明确的变化的情况下,市场经济核心因素也变动不大。在今后一段时间,市场经济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式局面,这将进一步导致国际各国经济受到巨大挑战。
三、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上而言,国际经济型是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有利影响方面,另一方面表现在不利影响方面。有利方面包含了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对经济战略的影响,这种融合不仅仅表现在对贸易的影响方面,更主要的还是表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其不利方面主要表现在对我国经济价格的影响,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我国就业方面的影响。
(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国际市场的巨大变化下,国际经济增长速率明显下降,由于我国的经济对其他国家有着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我国经济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加大,不可能在国际经济这个大环境下不受丝毫影响。从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的GDP数据可以了解到,我国2015年内的生产总值为676708亿元,GDP增长速率为6.9%,2010 年我国的GDP增长速率为10.6%,2011年为9.5%,2012年为7.7%,2013年为7.7%,2014年为7.3%,2015年为6.9%,为近年来最低值,由此可见,近年来我国的GDP年增长速率正在逐渐降低,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对贸易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尤其是美国等发展国家,随着这些国家的市场需求大大降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经济发展缓慢,失业率大幅度上升,导致我国的对外贸易趋势日渐紧张。2014年,我国经济受国际经济影响,经济增长十分缓慢、一些矛盾日益凸显出来,我国对外贸易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3.4%,其中,出口增长率为6.1%,进口增长率为0.4%。从2014年我国进出口增长速率的具体月份来看,在2014年1至3月份,我国的进出口增速受国际市场的需求影响出现大幅度下降,从4月份开始,外贸进出口的增长速率有所回升,并出现较快增长。
(三)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由于全球经济形势变化较大,经济周期并不同步,主要的一些经济体出现了货币政策分化的现象,在欧洲一些国家支持经济复苏的形式下,美元的资产收益率以及美元汇率持续上升,导致国际的债市、股市以及汇市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受到较大的影响,我国的外汇储备陆续出现外币缩水的现象,金融市场的业绩大大下降。
(四)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由于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回调、经济增长速率较低的现象,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有所降低。在2008年的2月至9月期间,居民在食品价格、工业品以及燃料购进等方面的消费价格出现回落,从1月份至11月份我国居民的消费情况来看,食品类价格、烟酒价格、医疗价格以及工业品价格都或多或少地出现增长,而在服装价格、交通价格以及娱乐教育用品价格等有所降低。由此可知我国的通货膨胀有所缓解,但是经济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五)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经济形势对我国就业情况的影响是作为一个国家衡量经济标准的重要环节,其关系到人们群众的整体利益。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其对我国就业情况的影响十分巨大,这也是和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美国经济复苏相对稳健,欧元区却因受到债务危机导致其基础不牢固,日本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而我国经济和印度等地区的经济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状态,但又受到国际经济条件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形势呈现不太乐观的状态发展。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1%,较2014年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整体增长2.0%,较2014年同比增长0.2个百分点。而新兴经济增长速度为4.0%百分点,较2014年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通过统计发现我国2015年上半年总出口价值为6.57万 亿元,增长0.9%,由此可以发现,我国出口产业受到国际金融经济的影响,持续保持增长状态,对就业的影响依然不容忽略。当然这种影响也和社会人口基数有很大关系。
四、面对影响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我国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局面时需要完成的重大任务,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希望看到的。虽然现阶段的经济形势并不理想,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体趋势并没有改变,只要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特点,针对问题具体解决,就可能将挑战变成动力,出现经济平稳且较快的增长。
(二)扩大国内需求
在其他国家对我国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我国必须不断扩大国内需求,不断发掘国内需求的市场,将扩大国内需求视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在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的情况下,结合基本国情的相关特征我们会发现,扩大国内需求并不困难,在扩大国内需求时要注重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将服务业与就业充分结合,以提高消费水平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三)调整经济结构
在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下,为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必须要转变发展观,从长远角度出发,调整经济的结构。进一步突破与产业有关的关键技术,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推进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区域性生产力的差距,淘汰落后生产力,不断创新适合发展的生产力,积极从调整经济结构方面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五、结束语
国际经济形势固然对我国的经济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但是在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必须从各个角度出发,寻找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大实践力度,努力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阅军.浅谈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中国城市经济,2011(06).
[2]宋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05).
[3]洪银兴.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12(71).
[4]毕吉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的影响[J].国际商务财会,2008(04).
[5]叶青林,冷崇总.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J].价格月刊,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