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育知识与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知识与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语文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语文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第1篇

教材建设改革,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

课程结构改革,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将语文课程当作一个不断开发、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三个层次”是指包含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结合紧密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以中观研究和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一般规律为主的课程论、教学论等学科,以及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设计与研究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学科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按照从一般到具体的次序,越来越贴近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将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技术、实践方法、课程评价等内容整合其中。“四个方向”是指具体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课程开发与研究、教育技术(主要指软性技术)、教育研究与设计、教育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而又突出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专业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影响。“三块阵地”是指课堂教育与训练阵地(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与训练阵地和教育实践阵地(包括到小学进行的见实习和参加社会语文教育活动等)。各个阵地学生和教师承担的角色任务各不相同。这样的课程格局既符合一般课程建设的理论模型,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等多方兼顾,又体现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训练。

小学语文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 小学语文 隐性知识 应用与实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79-01

知识可视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语文教育手段已经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被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知识可视化通过将艰涩难懂、不容易理解的语文知识利用图解的方式进行表现,不仅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们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能够提高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语文教学成效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教学手段来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

一、知识可视化理论概述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数学计算可视化、数据研究可视化与信息网络可视化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即知识可视化。知识可视化主要是指人们通过对图像、影音等图解手段使一些较为复杂深刻、晦涩难懂的知识能够得以更加简洁、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对思维、经验、价值观等隐性知识的有效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二、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概述

由于小学生尚处于智力与认知水平等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一些内容较为复杂的语文知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与掌握,使小学语文教学的难度大,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针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这种现状,人们逐渐将知识可视化方法应用到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知识可视化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强的优势,它不仅能够很好的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而且十分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对于一些小学生很难进行理解与掌握的隐性知识,可以利用知识可视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图像、大纲、思维导图等方法将隐性知识转化为能够容易被小学生理解的显性知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2]。

三、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与实现

由于知识可视化对隐性知识具有化难为易的功效,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育的需求与特点,因此,知识可视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开始被应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3.1创设语文教学的问题情境,启发与引导学生们的学习与思考

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小学语文教育将新型的创设情境教学方式与知识可视化教学方法相结合,并将其运用到了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知识可视化教学方法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图片、影像与表格大纲等可视性元素,二者正为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助于帮助小学生构建起语文知识系统,让学生们对语文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领悟[3]。小学教师在利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引入新课时,可以适当的利用可视化教学中的可视元素,让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增加语文知识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并培养学生们观察问题、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小学教师在进行语文新课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关键词语图形结合的方式将整篇文章的知识框架勾勒出来。促进学生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3.2学生分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将语文知识归纳成知识网络,形成“集体大脑”图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只是可视化教学手段进行运用时,运用的手法比较灵活。教师利用分组教学方式将学生们分成了一个个语文学习小组,同学们通过将自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绘制出自己的语文知识可视化图表,并且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小组内其它成员进行交流与分享,形成一个汇集所有学生优点的“集体大脑”图,调动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效率[4]。语文教师在此基础上要对学生们的活动进行指导与纠正,再将班级学习小组的语文学习成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整个班级组的语文知识“集体大脑”图,使学生们能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与深刻,提高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表达创新能力,为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5]。

结束语:

小学生处于智力与认知能力发展的初期,并且其具有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再加上语文知识的复杂性强、较为晦涩、知识多为隐性的,小学生不易于理解与掌握,因此,语文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可视化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小学语文教学难的问题,不仅有效的调动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而且还明显的提高了小学语文的教学成果,对语文知识的有效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军晶.课堂打磨:蒋军晶小学语文典型课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5(4):13-16.

[2] 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1):23-27.

[3] 袁国明,周宁.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的比较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2):93-94.

小学语文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第3篇

新世纪语文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广大语文教师需要重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近30年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国外教育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探讨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1语文教育要求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现代语文教育历经百年风雨,实现了从古代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由经验型转向知识型。建国后,在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的推动下,语文教育日益普及,并在语文教学中提出“听、说、读、写”并重,使得语文教育开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但这个时期的语文教育属于知识型教育。改革开放的20年中,语文教育改革非常繁荣,并且语文教育改革无不针对语文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特别是针对应试教育把语文教育作为知识的教育推向极至。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人的主体性提升的要求,社会舆论激烈批评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甚至认为“语文教育误区最终有可能使学生所受的其它学科的教育变得苍白,甚至误入歧途”。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学生的人文涵养和主体地位,强调语文回归生活世界。总之,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期望与批评归于一点,就是“呼吁语文教育中灌注人文精神”。世纪交替之际,随着“深入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改革的任务,对当代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专注于自身的专业发展。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卫道士,课堂教学形式是讲述—接受型的,考试也均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答案去要求学生,语文所需要的吟咏涵颂、丰富的想象、不确定、不规范的整体思维被破坏了。而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需要我们把语文教学更多的视为学生主动进行的言语实践活动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真切地体会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深厚的人文魅力。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是语文的本义和内在价值,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如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诊释,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一种体悟。其次,语文教师更应认识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学会从大自然中、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捕捉灵感。再次,语文教师要树立言语本位的教学观和语文教学的实践观。实践性是工具性、人文性的衍生性质,人文性、工具性实现的依托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只有在语文实践中学生才懂得如何学语文、用语文,并体悟语文对人的情感世界和生存状态的人性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是运用言语作品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理要素的结果。“语文教学是以言语内容为中介使学生获得言语规律和技巧的教学活动;语文课的本质是通过开展语文活动(言语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言语能力)”。因此,“语文教学是从事言语教学,而不是语言教学,而言语的内容包括了社会性、思想性、情感性,反映出社会规范与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的统一。因而语文学科的人文品位或语言文化特质显而易见”。基于言语本位的教学观,语文课应以关注学生语言实践为主,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即语文能力。最后,要实现这些观念的转变,首先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扮演,努力在各个方面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实现与考试制度、评价制度改革相适应的语文教师心理的变革,这才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关键。因此,新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过去语文的知识教育的观念。注重语文对人的熏陶、感染、塑造作用,强调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不断更新语文教师的原有专业结构,包括观念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

2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语文教育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小学语文教育更是基础的基础。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对于小学生的影响表现于多个方面,特别是与儿童此年龄阶段相应的心理特征相关,小学生更多地把教师作为模仿、认同的对象。与父母亲相比,教师作为职业工作者对儿童的影响更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稳定性和专业性;从教师与小学生关系的性质上看,教师对小学儿童的影响更具有权威性,“教师对儿童的教导、要求、指导、纠正更能激发儿童形成或改变自身观念和行为的动机,儿童更容易接受教师对自身观念和行为的要求”。正是由于小学阶段儿童鲜明的向师性,小学教师的语文素养、教育素养对小学生的发展才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小学教师,从学科专业角度讲,社会要求教师接受的是一种通识教育,更多地强调整合教育,不提倡学科分化,这也正是基础性教育的要义之一。但我们在这里讨论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是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研究一个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发展。本文认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一定的专业发展背景支持下,通过反思基本认同或形成新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念,并不断扩充、更新原有专业结构,主动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它最终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主动的发展,但在强调教师主动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背景或外部的环境支持。因此,我们说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自律性和他律自律性。这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即小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从自身专业需求出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的发展方面和社会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实现这三方面的统一。同时,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基于语文教育的专业发展需求又融合于另外两个方面。因为任何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在进入学校的师—生界面后,他面对的作为教育三大要素之一的受教育者是教师必须与之交往,并要根据他原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其建构起新的更有意义的知识、经验的对象。基于教师这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对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是其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关于社会对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说的再高位一点儿,就是语文学科的总取向问题。我国在90年代进行过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就语文教育总体取向而言,“有的学者提出,语文教育要具有两个高度,一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高度,二是审美教育的高度:有的语文教育研究者主张,‘语文教育新的路标’是‘语感中心说’;还有人认为,语文教育以‘语用能力’为‘一元化的目的论’,等等”。可见,各种争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认为语文教育的发展需要从一个国家的时展、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从语文教育的政策层面来把握,单从语文教育的专业领域来讨论语文学科的取向,是有争论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自觉地把国家、社会对语文教育的要求纳入到自己的专业发展领域,更具体地表现为要把挖掘课程的时代意义与构建学生生活的个体意义统一起来。

作者:张海燕 单位:秦皇岛市海港区教师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水平;新思路

一、引言

小学教育是学生接受知识和培养习惯的起点,而小学的语文教育则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而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鉴于此,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研究提上日程,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创教育新局面,展开教学新思路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重心所在。二、小学语文教育开展新思路的意义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推进,如今已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众所周知,这种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一段长期且复杂的路程,因此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教育观念老旧、教育水平较低和教育方法落后的尴尬局面,使得素质教育难以真正得到实施[1]。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另辟蹊径,开拓创新,以新思路战胜旧观念,新方法代替老路子,做到真真正正的实现对小学生语文教育的改革,把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到一个高层次上来。

二、小学语文教育现状

小学语文教育在改革道路上收获颇丰,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水平参差不齐,难免成为影响课堂质量的因素。或者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小学生的引导性不够强,没有能够做到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鉴于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对教师引导能力和启发学生思维的能力要求是较高的,这些不足需要及时认识并抓紧解决[2]。

三、小学语文教育的新思路

第一,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认识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对教材的分析、理解能力,强化对小学语文基础教材的认识能力,小学语文在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因此,教师要以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教师在备课和授课阶段,要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剖析,延长教材的知识内容,对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和安排,对学生进行合理授课。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表现小学语文学科的人文化特点,传播正能量,以听、说、读、写四种方式向结合,利用流畅的语言、真实的情感渲染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例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3],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教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常识有着明确的认识,在课堂中利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对学生进行授课,通过教学视频、学生表演、课后练习等方式,来强化学生对于这一课的认识。

第二,以启发和引导为主的教学模式。小学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极强,因此,教师才要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多思多想,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引导,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并不断加深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且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坐井观天》这一课时,要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然后进行多媒体教学,利用教学视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画面感,并且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强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深对故事道理的理解。

第三,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建情境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积极良好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教师要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教学内容中,通过学生自我表演、合作表演等形式,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自主思考创造积极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要的创设背景,利用现有的生活理论常识,通过多媒体、演绎推理等途径,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常态化。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这堂课时,要求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和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说说在表演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如问题太阳到底是什么时候大,让学生进行讨论,充分调动了课堂氛围,扩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去创建问题、解决问题、思考问题。

四、结束语

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要真正将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上来,就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从学生自身和教学实际出发,以开创教育新局面,展开教学新思路作为指导思想,把小学语文教育落到实处,才能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走的又快又稳。

参考文献:

[1]于英武.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新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3(14):56.

[2]吴丽娟.对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材选编及教学研究的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2(08):26-27.

小学语文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0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地在借鉴和吸收着多元的文化,这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同时,也丰富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但改革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去改进和完善。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小学语文教育在理论上和思维上变得更加清晰和明朗,让语文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探索,以此来改进和完善改革后的小学语文教育体系。

1.改革前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对比

改革之前,有的小学语文教师表示,因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比较乏味,使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未重视这个问题,这就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十分沉闷和呆板,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在改革之后,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加入了很多的互动环节,比如:提问、角色扮演等等,这从根本上转变了课堂的氛围,使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在这样活跃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加强了沟通,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对知识的转化率。与此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对于教材而言,在以前,小学语文教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内容也比较呆板枯燥,而教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地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解读,这些都不利于勾起学生对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在改革之后,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同时,还加入了很多现代化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也在不断地进取和努力,旨在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效率。教师在研究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也会结合一些课外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补充,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专门为学生举办演讲大赛、班会活动、课下实践开拓等活动,而这些活动不单单可以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和转换。

2.改革促使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而今,教师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从前以教师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创新出学生之间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那么,什么是学生之间协作学习模式呢?就是把学生分为几组,然后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让一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任务,而教师的任务就是适当地给予学生以引导。在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之中,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的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心中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而在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可以相互帮助,靠自身的能力加深对课本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改革之后,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已经不再是以老师教为主了,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教师更多的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这就很好地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不会独自一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了,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定位,从而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要让学生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而在课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归纳,找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在教材、教学模式、授课方式和方法都在发生改变的同时,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也有所改变,它渐渐转变为研究性教学。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会根据课本给出一个选题,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究和摸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需要自己进行资料的收集,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必须依靠自身和同学的力量进行解决。在与同学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将得到全面的提升。而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要遵循以下几点来进行选题:(1)挑选的课题要贴近生活,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2)选题必须要与课本知识相贯通;(3)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情景,从而更好地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4)创建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此消除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隔膜,消除学生的消极懈怠情绪;(5)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听课效率。而在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从而实现自己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3.结语

在改革之后,小学已经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加强了教学的管理和发展。人本教育的理念从能力上培养了教师与学生的素质,教师开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实现了与学生零距离沟通和交流。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以鼓励式教育为主,关注和保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而这一切的改变和完善,都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虽然现今的小学语文教育仍旧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创新,但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成效是不容忽视的,它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促使小学语文教育的水平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总而言之,作为一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小学语文的特点和实际相互结合起来,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发掘,与此同时,要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要以素质教学为根本,加强小学语文对素质教育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桂梅.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思索[J].文学教育(中),2012(4)

[2]陆莉莉.开架式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探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0)

小学语文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第6篇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愈演愈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教育之中的语文课堂教学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影响下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积极的面对新课程改革后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媒介,努力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知识储备以及语文教学能力。但是,小学语文教育活动是一个“树人”的过程,并非完善自身即可。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育工作者应当怎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各个教育因素的协调发展呢?

首先,新时期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摆脱传统教育之中那些落后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其教育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学生,但是由于教育具有历史性特征,即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之中,往往会受到以前所受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影响,而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之中,“移植”该方法以及理念。例如,笔者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有时会情不自禁的想起过去在接受教育过程之中的许多教学方法,虽然有些方法具有着较强的学生成绩提升的操作性,但是,却与新课程改革格格不入。这样的方法我们在选择时则需要谨慎,而不能像我们当初接受教育时那样强迫学生接受。

其次,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要能够积极主动的促进学生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来。因为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即是“如何才能够真正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众所周知,一个活跃的课堂并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的课堂,一个“热闹”的课堂也并非一定能促进的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进步。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于小学语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提升之上,才是王道。因此,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小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来,需要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基本要求。在构建合理的教学氛围时,必须以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为指导,否则一方面会使小学语文课堂失控,另外,也容易养成小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

第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重直观性的教学原则。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小学生由于身心正处于高速发展之中,但未成熟。其对于直观的知识与技能的程呈现往往更容易接受。例如,色泽鲜艳的图片,可爱的动物与人物的形象。笔者还让学生自主制作一些卡片,加深学生对于小学语文课堂的参与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小学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需要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媒介共同参与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对每个教育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小学语文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第7篇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应用

1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1.1建构主义理论:

传统的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教”,以教师为中心。而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发现知识,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构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形式,满足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具体情境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而微课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将各种小学语文素材制作成PPT、音频或视频,不但能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还能够提供实际的使用情境,帮助小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自主构建。

1.2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儿童认识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按照年龄段分成四个阶段。0-2岁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2-6、7岁是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凭借表象进行思维。6、7-11、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着眼于抽象概念,但仍然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11、12岁以后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在逐步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持。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存在持续时间短、易分散的特点,长时间的理论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时间短内容少的微课一方面短小精悍,正好满足了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形式多样的微课每一个课程都有具体的主题和情境,给小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内容,能够调动缺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小学生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2.1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现状:

(1)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微课的频率低。“微课”一词虽然出现了多年,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微课的了解有限,大都也没有受过系统的微课制作相关的培训。有的教师不了解微课更不会制作微课,更谈不上在课上和课下随时使用微课教学。有的教师虽然了解微课及其制作流程,但是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也是偶尔在课堂上使用微课。

(2)微课在线学习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少。目前微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还大都局限于课堂,教师仅仅是将微课作为一堂40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进行播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不大,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没有显著提高。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是10分钟左右,将课堂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制作成8分钟左右的微课,更利于学生课下的在线学习。

(3)小学语文教育中微课资源还比较单一。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的动画视频等资源更感兴趣,而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资源还大都是比较传统的文字图片类做成的PPT。教师缺乏系统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培训,制作的微课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满足小学生的认知需要。

2.2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优势

(1)微课时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小学生所在的年龄阶段和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网络学习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10分钟左右,并且更侧重于具体的形象认知。而微课的教学内容一般是课堂教学中某一个知识点的重点或难点,或者是某一考点或疑点,内容具体。并且微课时间一般在5-8分钟左右,适应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2)微课资源形式多样,可以应用于小学语文的各种教学。小学语文教育包括拼音、识字、阅读和写作。微课除了在线视频的主流格式以外,还可以以文字、图片、音频、PPT等一系列的流媒体格式呈现,可以应用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微课还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前使用,向学生们介绍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知识,在课堂上穿插使用让学生们抓住重点与难点,还可以在课下使用为学生们解答疑疑点并进行师生互动。

2.3小学语文教育应用微课的启示

(1)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建立现代的教学理念。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的微事物,人们也开始习惯用平板、手机能智能设备进行办公和学习。传统的以教师“讲”的教学模式已暴漏出很多缺陷,现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生的“学”。“翻转课堂”模式和“微课”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微课”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及时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改变已有的教学模式,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2)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整合“微课”资源。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微课”不光是学校之间零互动,就连一个学校内部各个教师也是各自为政,按照自身教学的需求制作零散的“微课”资源,即浪费了资源又难以取得持续的学习效果。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安排教师参加正规的微课设计和制作培训,将各个年级的教师组成一个微课设计和制作团队,根据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学纲统一制作各个阶段的微课资源。即能实现资源的共享,还能为师生提供持续的教与学过程。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课堂趣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26-02

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段,而小学语文教育又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涯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基础性工作,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如何提高教学课堂质量,创新教学方式,探索个性化教学,寻求与小学生心理特征相契合的教学方案,在尊重个体差别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教学,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

1.小学语文教育学生个性培养不足之处

1.1 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变通。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普遍较为传统,即采取传统的老师讲授课文重点,学生在课上或课下对老师讲授的重点进行梳理和记忆。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没有针对个体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缺乏针对性。特别是当部分学生对某些问题存有疑问时,老师的集中式讲解很难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对语文学习帮助有限。个性化与标准化本身存在着一定冲突,过分强调小学语文教育的程式化,势必会忽略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不但扼杀了学生个性,也无益于语文教育。

1.2 评价学生标准单一。当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单一,尤其是衡量评价学生的标准仅依靠学习成绩,这一现状导致学校过分追求成绩,限制了学生多方面、全方位的发展,与发散式思维教育完全相反。另外,由于评价标准单一加大了学生的课业压力,过分注重考试成绩,对真正的语文学习能力、使用能力、发散能力、思维能力置若罔闻。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了达到教学标准,将重点全部放在课本教材之上,对学生的学习力、交流能力、逻辑能力、个性培养有所忽视。

1.3 课堂教育乏味,缺乏互动交流。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主要就是以老师讲为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时间有限,甚至有些语文教师根本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个性化培养较为注重学生个体特质,在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都很少的情况下,老师很难精准把握学生心里特质,找到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方案。当学生在这种授课模式下形成思维定式,其创造性思维及思考力就会有所退化,独立思考能力也逐渐下降。

2.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培养的对策分析

2.1 打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个性化培养要求教育必须与学生特性相契合,根据学生独有的特性去制定教学内容,大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其要做的是活跃课堂气氛,为少儿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比如,老师在朗诵课文时可以适当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为学生描绘书本景象,或者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对课本内容进行想象性创作,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寻找对方作品中的优点。这样的课堂氛围是语文教育中个性培养的关键,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还会与学生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2 设计语文游戏课堂原则。小学生还处于成长发展阶段,他们更喜欢一些游戏或者是互动性强的课堂环节,所以游戏运用到课堂当中是被很多小朋友所接受和喜欢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多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游戏,带有目的性的做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消化教学内容。当然,游戏是为了配合语文 教学的,不能喧宾夺主,一味地哄着学生做游戏,忽视了语文的教学。小学语文老师应当多为学生提供机会,例如可以由学生主导课堂教学进程,或者在具体讲授过程中,将学生的表演积极性调动起来,刺激学生感官,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自觉学习并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2.3 语文教育游戏方式要有新意,具有趣味性。小学语文教育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传授学生语文知识为目的,游戏只是老师传授的一种工具和方法,因此,游戏的设计一定要有吸引力,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目光,要提高学生参与到游戏当中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一些新鲜的语言知识,并且能够活学活用,灵活的运用到F实生活场景当中去。同时游戏的设置也要有目的性,要适当的运用一些有竞争性的小游戏,让学生保持对课堂内容始终怀有一种新鲜感,同时竞争性的游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当中更好的吸取知识。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不集中,所以游戏是把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