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一、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易的读物,难度不大,但作为起始阶段,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形成却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首先,培养拼读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尤其是中低段学生对掌握单词的拼读感到困难,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在实际教学中我就采用了江苏溧阳实验小学推行的“直接拼音法”。这是一种按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拼读和拼写单词的方法,它既可以内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可以培养学生见词能读音和听音能写词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等坏习惯的形成。其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中高段的学生对语音是比较敏感的,一旦读得不准,形成习惯,改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应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使用标准的录音,让学生模仿,以培养学生形成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然后教师可以再辅以朗读技巧的讲解,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流中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重音、意群与节奏。再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高段的学生都有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如:阅读时唇动和低声读、用手指着所读内容、不断回读、脑袋摆动等,这些都直接影响阅读速度,进而影响阅读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首先通过题目、图示、上下文以及构词法等,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其次帮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的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

目前小学阶段“读”的要求一般相当于基础教学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一、二级的要求。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一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1)能看图识字;(2)能在指认物体的前提下认读所学的词语;(3)能在图片的帮助下读懂小故事。二级中的语言技能对读的要求是:(1)能认读所学词语;(2)能根据拼读规律读出简单的单词;(3)能读懂教材中简短的要求或指令;(4)能读懂问候卡等中的简单信息;(5)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6)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因此根据课标和日常教学我认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应分阶段实施。(1)小学低段的阅读应以听、说为主线,在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从总体上理解阅读内容,从听到说,循序渐进。(2)小学中段阅读应首先听录音看范文,大体理解文章人物、事件和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讲解文章,对文章内容有更详细的认识,再分组或分角色诵读文章。在进一步理解文章后,完成课后练习并能复述或表演所学内容。(3)小学高段的阅读应首先通读短文,对短文有一个初步总的印象。在通读文章之后,能根据图片或上下文解决短文中新的单词,短语,为语言的输出作准备。在解决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之后,回到课文对整篇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再让学生提笔续写或改写短文,作为语言的输出。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互相联系的整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结合听、说、写,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1)针对中低段学生所采取的师生互动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关系融洽。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自己绘生绘色地讲述故事、运用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引出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感知,并产生要阅读的兴趣。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学生的交流、老师的讲解下理解一些单词、词组的含义与用法。还可以设计一些Yes/No 的问题或简单的选择题,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材料的特点进行表演、复述等,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2)针对中高段学生采取主动参与型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因为现今的阅读教材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极有利于将知识化难为易。但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教师应提出一两个指导性问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其目的是给学生的第一次阅读确定一个目标或任务,实现对阅读过程的监控。接着再抛出一些细化的问题,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后,生生间或师生间展开交流、讨论,来梳理全文信息。然后要求学生跟读录音,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最后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学生对篇章的结构、内容及融合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吸收和运用,引导学生利用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交际活动。如改写、续写,角色扮演,或运用所学重点词、重点句型设置场景进行说话、写话,或结合短文话题及提供的图片开展说写等活动,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语言,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四、阅读教学的教学渠道

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98-0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就是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语文课外阅读在扩宽视野,积累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陶冶高尚的情操、完善健康的人格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现就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抓好课堂阅读教学的指导

“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我们作为教师,上课讲四十分钟,课下要付出很多功夫。要,还要备学生。你准备的越充分,你的课堂也就会越精彩。清晰而生动的语言,简明扼要的板书,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师与生之间的互动。课堂这40分钟被我们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更精彩的内容。苏联教育家斯卡特曾说过:“教师要用自己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这也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多听,多问,向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模式是指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即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既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又要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也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每节语文课上,让学生习得阅读的方法,并以单元为整合,结合发放到学生手中的《我的美文赏评与阅读习作集》,既检查了学生对课堂所教阅读方法的掌握程度,又拓展阅读,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二、充分安排好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

提倡亲子阅读,亲子阅读可以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须知道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最大的本钱。亲子阅读可以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和习惯。因为它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尽快使孩子喜爱阅读,一旦孩子爱上阅读便欲罢不能,他们会不停地阅读,越读越多,越读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亲子阅读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能在阅读中边读边吸收,边分析边理解,让孩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智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孩子逐日聪明起来。

“儿童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形成的越早,对孩子的综合发展效果越好。身为父母,要把心里的爱化之为行动、化之为语言,孩子将终身受用不尽,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孩子们尽早地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让书成为他们终生的良师益友。另外,可以设计每日读书的小卡片,这对于小学中段(3―4年级)学生来讲,简单明了,一看就懂,一看就会。学生利用“家庭阅读”20分钟的时间阅读材料并填写读书卡片,看多了,自然填得多,填表得多,填得久了,学生自然而然就积累了。积累的小卡片每一个月装订成册,一方面是自己看书的脚印,虽然内容有限,也不深;另一方面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同时也成了自己的小小的读书笔记。

三、定期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检阅

1、三年级上期第二单元“名人故事”教学,延伸到鼓励学生多读名人故事,并开展“班级名人故事会”读书汇报活动,激励学生课外阅读。

2、由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然奇观”入手,回忆总结国庆长假的旅游项目,执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内外衔接“自然奇观”公开课,并引领学生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审视世界,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

3、组织“小作家评选活动”、“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活动”,并将其公诸于班级墙报上,以此激发更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累能力。

4、绘制课外阅读积分情况一览表,并贴于班级墙壁上,分成材料积累、阅读摘记、阅读表现几个栏目,激励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一、直面问题:小学说明文教学之“困境”

深入到一线教师的课堂,却发现由于许多老师的文体意识淡化,导致小学说明文文本解读的偏位、教学目标的错位、内容理解的越位等现象。

1.文本解读的偏位

以解读《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为例,一些教师把重点放在了对埃及金字塔特点的介绍,热衷于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类火星图片,播放彗星碰撞地球、火星的视频,演示火星上水的来源的动画等,来帮助学生揭开火星的神秘面纱。这样的解读显然过于狭隘。说明文文本的教学,应将重点放在说明文文本阅读与鉴赏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上。

2.教学目标的错位

课堂该教些什么,这是课堂有效的起点,但是在这个起点上,恰恰有些老师表现得无从谈起。总体来说,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目标常常是从重点字词分析到挖掘课文思想内容,而轻视了文本特征的指导,以及新的教学内容的开发。笔者曾经听过一堂课,教师在教《桥之美》的时候,将文本当成散文来教,要学生谈谈桥如何美丽,而关于说明文的文本特征却毫无涉及。目标定位的错位或是不明晰,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屡见不鲜。

3.课程意识的缺位

“教课文”成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态。台湾小语会会长赵镜中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执教《太阳》一课。我是用《太阳》一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而大陆老师通过《太阳》这篇课文教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从他的这段话中,显然能看出大陆老师仍然是在教课文。课文在前台,课程在后台。同样的课程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课文来实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分不清“课程”与“课文”,我们就可能“南辕北辙”。

4.内容理解的越位

由于许多教师执教说明文时,总是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说明文的教学目标,所以便会无度地拓展该领域的知识:讲《埃及的金字塔》,教师搜集大量埃及金字塔相关的知识给学生阅读;讲《鲸》,教室成了鲸标本展览室……结果是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在这样的课堂上,只关注科学知识,而忽略了语言习得。知识似乎成了说明文教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

二、深入探究:语用学破解小学说明文教学困境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由此,笔者认为,语用学可以打开小学说明文教学的另一扇窗。

(一)语用学的内涵诠释

所谓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语言环境、言语行为、语用规则等诸多方面。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在语用学研究语言文字符号的意义及其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用法,乃至不同的表达效果,侧重在语言的实用,讲究语言的组织和驾驭,特别关注语言在特殊环境里的特殊表意效果,讲究语言规律的内在探索。

(二)语用学――小学说明文教学“突围之路”的理性分析

1.语境原则,说明文教学“突围”的基础

说明文教学时为什么要凸显文体特征呢?因为说明文在表达的目的、方式和话题等方面,较其他体裁的文本相比,有着鲜明的独特性。而在语用学中,语境通常被学者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其中“情景语境”指向言语行为发生时的诸多客观因素,包括说话的对象、目的、方式、话题等。很明显,这就为“说明文教学时要凸显文体特征”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2.语用规则,说明文教学“突围”的依据

小学说明文文本的最大特点就是描摹的事物或事理“内容具体、真实”“清楚明白”“表达有条理”等,然而这些都体现了语用学的什么理论呢?简单地说,这涉及语用学“会话含意”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又涉及四个范畴:一是量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是交际所需的,且不多也不少;二是质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应是真实的;三是关系准则,即所提供的信息要关联或相关;四是方式准则,即提供信息时要清楚明白。我们发现,以上四条准则与说明文这种文体有极高的契合度。

3.语用目的,说明文教学“突围”的催化

语用,即语言运用,是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场合,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话语表达和话语理解的活动。说明文在表达上具有的一些特点,如结构的完整、语言的精练、用词的准确、逻辑的严密等,是形成良好语用面貌的必备要素,对当下学生语言发展的不足有很好的纠正作用。如果我们能从“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切入教学,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三、实践操作:语用学视野下的小学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在语用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应从说明文的特点入手,从说明文文本的语用解读切入,精选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为目标,确立精准的学段教学目标;再通过创设各种“语用”情景,让他们感性地“悟得”与“习得”,为说明文教学寻找“突围之路”。

(一)指向语用的文本解读

说明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选择适当的说明文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语用学理论支撑下,文本解读应注重对具体语境的分析,注重语境对文本结构、选材及语言运用上的影响,并为这些语言要素进一步转化为教学资源奠定基础。

1.解读精彩的布局结构

文本结构是文本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文本结构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而思路又隐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通过结构来体现。所以,准确解析文本的结构,是把握文本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有些文本,只有理顺了结构、理清了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把“克隆”这一科技问题表述得条理清晰――什么是克隆?哪些可以克隆?克隆有什么益处?还有更有趣的。如《秦兵马俑》课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叙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一句,将全文贯穿成一个经纬分明的整体。“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便是作者要向读者介绍的秦兵马俑的主要特征。从语用的角度看,缺乏整体观照,就无所谓语境的产生,也就没有了语用存在的前提。因此,解读文本的整体结构是使说明文教学“突围”的重要做法。

2.关注文本的言语特色

说明文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其语言运用的最大特点就是准确和严谨。所以在说明文学习中,学生要学会把语言表达得简洁、规范、严密。这是对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补充,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机会。以《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为例,文中在准确性说明的前提下,以形象化描写的手段,还大量使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充满情趣。如“发起脾气”“喜怒无常”等词句的运用,形象地拟人化地说明了海洋的特点,使得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语言变得通俗化、趣味化了。根据以上文本语言特点的解读,我们至少可以做三方面的事:第一,引导学生利用文本说说这些语言特点;第二,背诵积累;第三,学会迁移运用。可以看到,这里的解读直接和教学策略的选用联系在了一起。因此语用指向的说明文文本解读,其实就是从“文本语言促进学生语言发展”角度展开的,它为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确立精准的学段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体现了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崔峦先生也曾提出阅读课必须做到“吃准目标”,即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学段目标的达成,说明文都有着自身的贡献。

1.小学说明文低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低段说明文教学的目标制订中,不需要强化对文体特征的解读,主要还应该以“识字写字、学句写句、朗读课文、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提高阅读兴趣”为主要学习目标。

2.小学说明文中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有这样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可是中段儿童语言发展又存在“语言不够规范,表达不够精确和逻辑性比较差”两大问题。而说明文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却以“精确、规范、逻辑推理性较强”为主,这正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机会。因此,在中段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较多的注意力引到文本的语言中去,引导学生从一些数字、实例、术语、专有名词和逻辑推理中发现、揣摩文本语言的精确之处、严谨之道,并通过读写结合等手段,学习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语言积累水平。

3.小学说明文高段教学目标的确立

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又强调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这句话对说明文的教学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能抓住要点,二是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同时,语言的规范、精简、严密,仍然是该年段学生的语言发展方向,也应该纳入到说明文教学的目标中去。

(三)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说明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外,还要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文本内容,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受到思想启迪和情操陶冶。另一方面,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文本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说明方法,并通过实践性学习,习得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笔者认为小学说明文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准确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充分读书,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知内容,获得知识,习得方法,发展思维。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师生抓住“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这句话进行品读,一生将此句中的“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老师就此采用对比朗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点拨:你为什么把“146米”“40层”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呢?学生回答道:“因为这两个数字准确地写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同时也说明了摩天大厦的高度,让我们感觉到它很高。”引领学生饶有兴致地去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心领神会,对说明方法有所领悟、有所习得。

2.有效说

说明文教学应时刻关注语言形式,扎实进行语言训练,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因此,在语用指向下,我们必须明确“说”的目的,以此提高“说”的效率。如:在教学《麋鹿》一文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麋鹿,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笔者设计了一个指向语用的“说”的环节,设计了一种假设:(1)你就是一只麋鹿,你会怎样来介绍自己?(2)假如你是姜子牙,你骑着麋鹿上天庭,你又如何向天上的神仙们介绍你的坐骑?(3)如果你是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来参观的客人介绍你的麋鹿?请大家自由选择一种角色,小组交流介绍。注意在介绍的时候要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同时尝试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及时比

说明文的文字大多极为简洁、精练,有时一字之差会导致意义的全面异化。这时,采用“比”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准确性,就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如:在教学《恐龙》中“雷龙是个庞然大物,它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它每踏下一步就发出一声轰响,好似雷鸣一般”这句话时,笔者先出示了改动过的一句话,即“雷龙是个庞然大物”,然后让学生将两句话进行比较,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出雷龙是个庞然大物,接着让学生估算雷龙的实际重量(大象的重量一般是4~6吨,雷龙的重量可达到30吨左右),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想象,模仿出雷龙走动时发出的声音,进一步具体感受雷龙是个庞然大物。这里进行的不仅是阅读理解的指导,而且也渗透了语言表达的指导,体现的正是语用指向。

4.适当写

小学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并不只是单纯地把课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还可以让学生充满情趣地去写。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使学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时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时,当学习到“科学家们早就呼吁:人类应该向海洋索取食物!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补写练习:“想象一下,未来的餐桌上会出现哪些来自海洋的高蛋白食品呢?”这样,通过仿写、改写、补写等多种“写”的方式,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尤其是让学生在动笔实践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勇于创新,我们的课堂就会灵动起来!只有灵动的说明文教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喜欢说明文,也才会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会学”向“善学”发展。

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一、准确地认识预设与生成

学习认知学的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串的新知识,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这3个认知学习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既有规律,有时又有“规律”之外的情况发生。教师只有遵循这样的认知过程,才能更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阅读学习活动。因此,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预设的重点,精心的预设是获得的前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关于什么是预设与生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当学生的表情出现细微变化时,言语表达与众不同时,很可能他内心正涌动着不同或新奇的想法。他们的真实水平和认知往往无法完全准确估计,有些时候课堂中的某个环节会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课堂上学生能不能在特定学习情境中产生具有个性色彩的疑问、困惑,并且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些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当学生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时,教学不再按预设展开,教师就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冷静思考、迅速判断学生生成内容的价值规律,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教师在这样有心的“发现”之后,引领学生再进一步分析和判断,使教学顺利展开,富有灵性,更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教学充满生命色彩。由此可见,课前预设只是一个有效教学的准备,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的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一切令人兴奋的“生成”,都是师生心灵碰撞产生的“火花”,是师生与知识对话结出的“硕果”,更是师生深入研究与探索的“明灯”,无不源自教师对学生、对知识、对课堂的充分把握和理解。教师要能够从教学的全局来看待课前和课中:课前的备课是准备和热身,课中预设与生成的高度融合才是理想课堂的产物。当预设成为促成课堂高效生成的土壤,有效生成就成为有效预设的风向标和导航仪。

二、精心的预设只为更好地生成

“生成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等结合中小学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是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吸收了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在人类认知学习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解释和说明学习者内部的生成作用时,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主观能动性,重视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中知觉的作用,特别关注在多向交互作用中所建构的新知识的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预设性生成是教师在科学教学观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主动地构建对环境信息的理解和解释,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哪些学习内容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探究出结果。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三角形初步认识》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看、找、摸等,感知三角形的特点,然后用语言表述出来。

1.课程观视野下的教学预设与生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验)》规定了基础教育各学段应选择的课程内容的特点及类型。语文各学段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清晰地规定了学生在完成某个阶段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各学段的基本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是什么。任何个人都无法,也不可能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只能遵照执行。为了更好地落实阶段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教师只有依据语文学科教学及教学材料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学习事实,引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以一种基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课程眼光开展教学活动。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老人与海鸥》的作者是邓启耀先生,课文则是在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一文的基础上改编的。原文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写了老人喂养海鸥的故事,而课文中则用了13个自然段。作为一种社会文本,在选编为教学材料而成为教学文本时,学生对语文教科书中的教学文本的阅读与学习,关注的焦点不仅在于弄懂教材直接传输的信息,更在于“怎样”正确快速地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传输信息,“怎样”像课文作者那样综合运用、整理加工各种信息,形成自己想要传输的信息。具体到这篇课文,结合单元导读,教师在执教时可将教学目标聚焦在:(1)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2)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3)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目标1和目标2,学生认为通过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自己就可以完成,目标3是需要教师帮助的。于是,我以原文中的“节衣缩食”和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对比学习,教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选择为中心服务的材料的。之后,学生运用学法去发现、去学习作者是如何将老人喂养海鸥中那种“亲如儿女”的情感写真实、具体的。这种大语文观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更高层次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层面的预设和生成

教材内容是课程内容的物化形态,它以一种特殊的编辑原则及编辑体例将课程内容中的学科信息呈现于不同的教学载体上。构成语文教材内容的主体是课文、单元导读、课文注释、课后练习、插图等。此时,作为教学材料的课文不再是独立的文学作品,而是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学生学习活动展开的重要依托。如果离开了单元的学习目标、任务要求,课型的特点要求,学生从课文中“读什么”,一千个教师可能就有一千种教学方向,那么,这样学生的“怎么读”就无从谈起,学生的学习就会陷于一种年段目标不明、课文教学随意解读教材的混乱状态。例如,教师在执教四年级《新型玻璃》(说明文)一文,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已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说得明明白白,教师可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以读书训练为“经”,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为“纬”,紧紧地围绕中段教学任务来组织教学。没有烦琐的字词句分析,也没有远离文体特征的形象感悟和情感体会,在平实的教学流程当中,将说明类文本读书训练和基本功训练巧妙地整合在一起,轻轻松松地掌握有关常识。第二课时可让四个大组分别代表四种玻璃进行“自述”,这个设计既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又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无限开放的平台,还同步进行了以课文语言材料为基础的口语交际训练和习作指导。课堂平实中的精彩正是源于教师对学科本质的深刻认识,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准确认知和对教材内容的准确定位。

3.学生成长点上的的预设和生成

果维斯基称每个人目前表现出来的发展程度为“现实发展水平”,而个人在学习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为“潜在发展水平”,ZPD是潜在发展水平与现实发展水平之差,即是学生成长点。教学应当指向最近发展区的上限,有了充分、持续的指导和锻炼,学生能够组织并掌握完成目标技能所需的动作序列,学生只需通过与指导者的密切合作便能实现目标。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重在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以学生成长点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却着眼于学生能力在过程中逐步地形成。这种设计轻学习内容的导航,重在为学生学习程序导航,学生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中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思维的突破者,进而实现成长。随着这种指导的继续,重点逐渐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教师的讲解、提示和演示逐步减少,直到该学生能够单独展示该项技能。一旦实现目标,就能成为发展新的发展区的基础。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和浅易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重视考查学生的记诵和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2课《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一次明确在教材课后习题中体现出训练要求:理解诗句意思,我们来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这些诗句描写的画面。学生教学的起点确定了,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应该采用哪些策略,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理解诗句的方法”,哪些诗句是需要自主学习解决的,哪些是需要合作学习解决的,哪些是需要班级展示中解决的,还有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后才能内化的等就成为教师的重点和难点任务。这一课下面只有四条注释,如果不借助别的学习途径,学生的理解就难以达成。这里就凸显出学生当前学习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之间的差异,这里教师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达成“学习需要”,通过环节设计创设条件使学生在“走进”课堂前和“走出”课堂后得到真实发展,就成为关键的环节。《饮湖上初晴后雨》语言清丽、平实,词语含义和今天基本一致,前3句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基本就能理解,但最后一句中诗人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西湖无论在晴天还是在雨天都有一种别样的美,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由衷的赞叹。如何将人和景联系起来,该采用何种教学手法让学生发现规律,这里“淡妆浓抹”就成为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出示了两组图片,第一组为一个人淡妆和她浓妆时的图片,等到在出现西湖雨天朦胧的图片和晴天五彩缤纷的图片时,学生恍然大悟,接下来发言的内容充满了个性色彩和生活体验。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在学生原有认知和达成要求之间找到了生长点,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架起了一座感悟的桥梁,学生精彩的课堂生成源于教师上课前对学生成长点的深度理解和把握。

4.学生立场视角的预设与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