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化工行业发展

生物化工行业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物化工行业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物化工行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石油化工 行业特点 发展现状 人才需求 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途径方法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我国21世纪新人力资源的开发体系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在职业培训教育的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以能力为核心、实现能力人的培养。特别是高技能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是: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8个模块。尤其强调为适应国际社会的飞速发展,要特别观注和强调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规划布局必须适应产业的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趋势是“集约化、大型化、园区化、临港化”,而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布局却呈现“小型化、分散化”状态。调研中发现,差不多1/3的职业院校承载着60~80%的专业规模,相当数量的专业点属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严重,也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和质量的严重参差不齐。教育部为加快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成立并重组了53个行指委。2013年成立的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石化行指委),作为石化行业指导的有力抓手,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作用逐渐凸显。行指委建议,应当压缩、撤减“小、散、差”的职教专业点,资金和政策向石化专业配套倾斜。

一、石油化工行业人才需求状况

(一)石油化工行业特点

石化产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对安全生产要求高,生产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对节能、环保及物流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对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近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大典”中,石化类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有了很大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先进生产工艺、高科技产品和新型装备的不断应用,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复合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采用了更多的先进设备和生产线,生产一线涌现出许多与高新技术有关的职业岗位,一线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难以满足岗位的要求;在一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对人员知识技术层次要求逐步提高,急需大批高端的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能源产业、原材料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由小到大,初步形成具有40多个子行业,生产6万多种产品,门类基本齐全,品种基本配套,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完整工业体系。2012年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克服了下行压力,实现企稳回升。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2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占全国工业总产值13.3%,利润总额15.3%。2013年,石化行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态势,稳中趋好。目前我国石化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7万家,从业人员700多万人。全行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其中化学工业2010年起位居全球第一。“十二五”期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石化行业仍然需要增加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全行业技能劳动者每年需要增加27.4万人,高技能人才每年需要增加10.4万人,而目前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力远不能及。

在工业领域,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简单操作性技能人才需要量越来越少,大量的手工劳动已被机器替代。但与此同时,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操作者技术知识要求越来越高。生产者只有具备现代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才可能解决生产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就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职业技术教育担负着培养一线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企业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培养目标和培养途径问题解决了,才能彻底打通学生就业之路。

(二)吉林省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

吉林省石油化工产业历经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石油、天然气、汽柴油、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化肥、农药、氯碱、浓硝酸、橡胶制品、涂料、化学试剂、赖氨酸、燃料乙醇、化工醇、化工机械、化工仪表等多门类千余种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成为我省具有代表性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十一五”以来,我省石化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9.2%。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1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5.6%,居全国同行业第16位;资产总计1274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14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9.2亿元,居全国同行业第10位。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形成规模。石油和天然气750万吨/年;原油加工量1200万吨/年;乙烯85万吨/年;燃料乙醇50万吨/年;赖氨酸50万吨/年;丙烯腈42万吨/年;尿素40万吨/年;氯碱30万吨/年。重点企业为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中化吉林长山化工有限公司、通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美国嘉吉生化有限公司松原分公司、四平昊华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锦湖轮胎(长春)有限公司、汪清龙腾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吉林省松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吉林省新大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四平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行业85%左右。我省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早,起步高,具备适当快速发展和产业跃升的条件。2009--2012年,石化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实现了2000亿元,年均增长11%;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780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化工企业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全省石化产业产值在全国位次前移。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12年,原油加工量达到1200万吨;乙烯达到115万吨;ABS树脂达到58万吨;化工醇达到100万吨;氯、碱产品达到40万吨;苯乙烯达到35万吨;丁辛醇达到48万吨;丙烯腈达到42万吨;苯酚丙酮达到37万吨;双酚A达到15万吨;乙丙橡胶达到7万吨;赖氨酸达到50万吨;苯胺达到30万吨;子午胎达到1000万条。

2009--2012年,建设吉林市国家级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能源化工;建设松原市省级石油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园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石油机械;建设长春市玉米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多元醇、乳酸、氨基酸、合成纤维、生态和工程塑料、聚乳酸等生物化工;建设四平市氯碱化工基地,重点发展氯、碱产品;建设白山市临江硅藻土环保功能材料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新型建材、医用材料、复合颜料催化剂、精品助滤剂、无毒杀虫剂;农安、扶余、汪清、桦甸开发油母页岩,重点开发页岩油、联产发电、集中供热、轻质建材。所以,吉林省需要大批实用型高技能的创新人才。

(三)石油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最近几年,我国各类院校石油和化工及相关专业学生总量持续增长。2011年,在校生规模突破了百万,其中本科在校生占总量的59%,高职占25%,中职占16%。本科继续增长,高职与中职招生则出现连续下降。虽然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但却存在着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2011年,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石油和化工企业职工结构和新进员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员工总数中,生产人员所占比例最高,达69.09%;其次是管理人员,占13.71%;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的比例接近,在4%-5%之间。在新进员工中,生产人员的比例高达76%。另一方面,来自连续多年的调查显示,全行业每年新增从业人员总量中,职校毕业生占77%,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模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严重倒挂,这也预示着,大量本科毕业生将面对就业难题。行指委建议,今后一个时期,要控制本科规模,大幅度地增加高、中职后备人才的培养比例。以满足我国对石油化工行业大量一线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石油化工行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明确培养目标

梳理创新教育的教学理念、理论体系;归纳总结构建创新教学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各种新模式;投置创新实践活动体系。通过对吉林石油化工行业、企业的调研分析,企业普遍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良好的成长发展潜力。根据石油化工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具备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石油化工工艺基本理论和从事石油化工生产操作、工艺运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精工艺、懂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比较研究,我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研究,二十一世纪对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具备的基本素质的研究,尤其是对我省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运用的研究,创新实践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基地实训研究及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深化石油化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研究等。确立科学正确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

1.要提升学校对技能型创新人才模式培养理论教育水平

企业在发展中有与教育机构的需求和愿望;发挥校企合作中政府的作用,努力营造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环境;构建技能型创新人才机制的实践探索;职业院校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难点与建议。对创新人才利益驱动机制、政策、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基于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专业教学方案开发研究,基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使用、评价研究。

2.撰写石油化工类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调研报告

了解周边化工企业现状,分析化工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预测化工技术专业的未来前景,为学校专业建设和调整提供依据。调查本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就业岗位,明确岗位任务和要求,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分析岗位工作任务,明确不同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课程建设提供依据。调研周边典型企业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和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看法和基本要求,为我院教育建设指明方向。为吉林省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较高技能创新人才需要培养做出贡献。

3.坚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构建完善石油化工专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通过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来构建课程体系的课改思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邀请行业实践专家(如技师,班组长等),通过研讨会共同回忆和陈述个人职业历程及工作任务实例,确定本专业主要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找出各成长阶段有代表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任务,通过分组讨论和集体研究提炼出描述该职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并为教学过程设计确定这些任务的难度范围和归类,深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以及子任务的汇总,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4.明确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职业技术领域对应的工作过程分析、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调研,企业可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职业岗位主要包括:石油化工生产操作(工艺操作)、化工产品检验(化工分析)、化工设备维护(化工机械)、化工电器及自动化、化工产品营销、车间管理等岗位。其中石油化工生产操作是目前化工企业的急需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主要有:工艺操作能力,事故判断与处理能力,设备仪表使用维护能力,识图、制图能力(CAD),班组日常工作管理能力等。需要的基础知识包括基础化学知识、化工原理、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工艺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等。

各岗位对石油化工专业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企业中大专层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生产车间的技术骨干、技术员、车间主任。对就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为:具备扎实的基础化学知识,懂得化工产品的基本性质,了解化工产品的检验方法,熟悉化工生产流程,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工作协调能力。

5.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理实―体化的教学方法;案例;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验法等等。

改革考试方式,减少背诵性的试题,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逐步与职业资格考试接轨。可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综合作业、项目评审、毕业实习考核等方法,并以此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

6.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师资与教学条件配置建议

继续参加国培省培,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拓宽教师的视野。技能型人才培养应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现有专业教师要定期到石化企业学习和实习,地方和学校要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

7.合作开发实训资源,建成一流的应用化工实训基地

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校企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8.强化技能大赛引领专业建设

主题为“技能―中国化工”的石化行业技能大赛,自2005至2011年来已成功举办7届33场行业全国大赛的基础上,2012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成为23个与教育部合作主办技能大赛的部委及行业之一,全国石化行业职业院校技能竞赛首次纳入教育部技能大赛系列,由国家教育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联合主办,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化工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和承赛院校等承办。石化行指委提供技术支撑。来自全国29个省市地区的253个职业院校参赛队伍参加了石化类大赛。其特点:一是石化行业和教育部共同搭台,是政府与行业合作,教育与企业交流的平台;二是石化赛项专家组由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专家组成,比例各半,确保竞赛内涵与现代石化工业发展接轨;三是石化赛项技术方案由石化行指委相关专业委员会制定,覆盖化工领域职业教育的重点和主干专业,竞赛方案贴近行业对企业职工的技术技能要求,大赛内容覆盖专业核心技能点;四是公平办赛,办绿色竞赛,启用行业企业专家现场裁判,第三方执裁。赛场即是竞技场也是德育教育基地。使赛项内容引导专业教学改革,竞赛设备引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

9.教产对接搭建职教与企业互动平台

10.文化对接 瞄准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

总之,一方面,收集和发现和实践石油化工行业“技能人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提出培养主要模式和各环节的规范性要求,以及评估验收标准;教学资源开发共享的办法。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模式化、标准化的梳理,提出“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专业方案建设规程”等。另一方面,从制度机制上提出突破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难题办法。着重提出解决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师资队伍难以适应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的实际需要的可行办法,包括理法建议、政策建议、制度制定等。

参考文献

[1]《高技能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成果公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现代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郭俊杰―维普资迅网

[3]《基于高校管理理论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研》。黎明〈职业与教育〉2010年第5期

[4]《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文献国家社会和劳动保障部

[5]《以行业后备人才现状调查和需求预测为基础,不断加强石化行指委的指导和服务能力》文献

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5月

[6]《熊勤会长在2013年在教育部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致辞》文献

2013年4月

[7]《教育部职成司葛道凯司长在全国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及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石化类赛项专家组会议上的讲话》作者:系统管理员来源:时间:2013年4月

生物化工行业发展范文第2篇

面临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明显、全球产业转移和兼并重组力度加大、产业集聚发展和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大趋势,我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机遇期,也处于一个行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石油和化学工业必须牢牢把握难得发展机遇和行业发展趋势,突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力争更好更快地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一、“十一五”时期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点

(一)无机化工原料业

硫酸和氯碱:**年我省硫酸和烧碱产能达226万吨和90万吨。鉴于两行业都将出现产能过剩,不再支持新建硫酸和氯碱生产装置,重点支持现有硫酸和氯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力。

浓硝酸:我省至今无浓硝酸生产装置,而浓硝酸的需求量已超过5万吨/年。有条件的企业可研究新建浓硝酸生产装置,但必须做到技术装备先进,安全环保措施落实。

工业气体:目前产能已远高于市场需求。除大型工业园区配套需要外,不再支持新办空分、乙炔等气体生产企业,重点规范现有气体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确保生产、经营和使用安全。

(二)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制造业

以镇海炼化100万吨/年乙烯工程启动建设为契机,建设一批大型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生产装置。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利用进口初级石化原料,建设石化下游产品生产装置。重点是:结合烟台万华MDI项目的实施,支持建设环氧氯丙烷,并延伸建设聚醚多元醇装置,支持建设TDI项目。根据涂料等相关产业发展需要,支持建设丙烯酸、丙烯酸酯项目和表面活性剂、碳酸二甲酯、丙二醇、乙丙橡胶等产品生产装置。支持LG甬兴、台塑进一步做大ABS生产规模,并率先建设特种树脂生产装置。争取国家批准我省的PTA规划建设装置的实施,力争建成国内最大的PTA生产基地。支持镇海炼化扩大PX生产能力,争取国家支持我省利用进口原料建设PX装置,满足PTA生产的原料配套需要。

(三)化肥工业

重点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支持发展高浓度复混肥;增强小氮肥企业的生存能力,继续保持碳铵供给能力,支持企业发展一主多副产品,增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关停并转规模偏小、效益不佳、缺乏发展后劲的企业。

(四)传统精细化工行业

围绕优化产业布局和提升产业素质,规范企业行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鼓励企业采用催化合成、生物化工、高效分离等先进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按照清洁生产要求,组织医药、农药及染料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限制新建传统精细化工生产企业。督促技术装备简陋、“三废”排放较多和治理不到位、安全隐患突出的企业认真进行整改,对整改无望的企业要坚决关停。加强经贸、环保、安全管理部门间的配合,加大行业监督检查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淘汰一批规模偏小、布局不当、环保和安全问题突出的农药、染料、颜料和有机中间体产品生产企业。

农药行业:以国家实施农药生产企业延续核准为契机,严把准入关,严格控制新增农药厂点。积极发展生物农药,加快淘汰低效高毒农药的生产。在限制有机溶剂型制剂品种生产的同时,鼓励发展新型农药制剂,进一步调整三大农药品种结构。

涂料行业:支持发展节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高固体份涂料、粉末涂料、无溶剂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限制油脂树脂漆类、脂胶树脂漆类、沥青树脂漆类、酚醛树脂漆类等四类低档品种的发展。

染料行业:调整品种结构,加快淘汰已禁用的联苯胺类等易致癌染料,发展皮革、羊毛等高档制品用染料。活性染料重点发展高固色率低盐型品种,酸性染料重点发展聚酰胺纤维、皮革和羊毛用高中档弱酸性染料,分散染料重点开发环保型分散染料和超细旦聚酯纤维用分散染料。推广使用液体染料。

(五)新领域精细化工行业

把新领域精细化工作为全行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重点。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深、做精现有产业;支持传统精细化工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化工企业向新领域精细化工产业转型;支持各地引进国际知名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建立国内基本依赖进口的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基地。鼓励企业开发和生产各种新型的精细化工产品,如利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生物精细化工产品;鼓励企业按照电子、纺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发和生产各类表面活性剂、添加剂、后处理剂等高档助剂类化学品;鼓励企业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新型功能化的海洋精细化学品。

(六)氟硅化学品行业

氢氟酸和有机硅单体:鉴于我省氢氟酸的生产能力已占全国的50%以上,不支持新办氢氟酸生产企业。我省有机硅单体预计到“十一五”末将形成45万吨左右的生产能力,且目前国内该产品投资过热,不宜再布新点。重点支持现有氢氟酸和有机硅单体骨干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其延伸拉动效应,实现产业集聚式发展。

无机氟盐产品:支持发展高纯度、电子级产品,改变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的现状,淘汰一批环保问题突出的生产企业。

含氟中间体产品:支持骨干企业开发新产品,实现系列化发展,促进含氟化学原料药和含氟农药的发展。

氟材料:重点支持巨化集团等企业以含氟单体生产为依托,延伸发展含氟材料产品。加快ODS替代品的产业化进程和规模化发展,促进CFC和哈龙等ODS产品的削减、停产与替代品的发展有机结合,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

有机硅下游产品:重点支持骨干企业提升有机硅建筑密封胶产品的竞争力。支持开发汽车、电子、电力等相关行业配套所需的硅橡胶产品,纺织、皮革、日用化工、涂料和塑料等领域新的有机硅助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实现系列化生产。

(七)橡胶制品业

支持橡胶制品骨干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行业知名品牌。除国际知名轮胎跨国生产企业在我省建立生产基地外,不支持新办轮胎生产企业。全钢子午线轮胎,鼓励发展无内胎和公制宽基轮胎,2010年实现无内胎全钢子午胎占主导地位。半钢子午线轮胎,基本实现无内胎化;为经济型轿车配套的轮胎,应做到安全、节能、环保。按照国际市场和国内高档汽车生产的需求,积极发展系列高档轮胎和跑气保用轮胎,创造条件为国内轿车配套。工程机械轮胎,积极发展子午线轮胎。推进充氮硫化工艺等新工艺的应用,促进能源节约。大力发展汽车用橡胶制品,满足各类汽车对密封、减震、制动、传动和输油输气等配套橡胶产品的需求。积极开发高强力及阻燃输送带,加快输送带行业升级换代。

二、推动石油和化学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

着力推进石油和化学工业布局调整。引导企业进一步向专业园区集聚发展,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的衔接。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加强宁波石化工业区、嘉兴乍浦石化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大型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材料项目建设步伐,推进在温州、舟山和嘉兴白沙湾建设石化产业基地的工作。支持杭州湾国际精细化工园区、以巨化为主的氟化工生产基地的建设。加强对杭州临江工业区、温州苍南芦浦化工园区规划建设的筹划,并适时组织实施。严格限制在园区外新建工艺复杂、“三废”产生量大的流程型化工生产装置。

(二)加强产业引导,推进结构调整

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项目、《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项目和《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产品导向目录(**~**年)》项目的建设。根据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对石油和化学工业领域的高耗能行业,适度加以限制;对氯碱、工业气体等高耗能和能力过剩行业,运用土地、电力、环保等调节手段加以限制。禁止新上列入国家和省明确限制与淘汰的项目,以及污染不能治理的项目;限制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的项目建设。

(三)加快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适应石油和化学工业技术密集的特点,把推进技术创新作为实施产业素质提升工程的关键之举。加大技术创新的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实施产品升级工程和品牌战略,努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鼓励企业开展国内、国际间技术合作。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力度,实现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

(四)推行清洁生产,大力节能减排

生物化工行业发展范文第3篇

20世纪前叶,一批重大化学工艺出现使得化学工程这个学科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而煤和石油迅速发展也要求有透彻的理论指导与专业知识,因此作为化学工程的一级学科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化工学科逐渐走向成熟,目前国内各大地方院校中,绝大部分开设了化工工程专业及其类似专业,为我国化学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化工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也成为我们亟待改革教学模式的原因。

(一)化学工程与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发展

化学工程涉及面广,且涉及品种多、数量大,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载体”和“桥梁”。而化工在学科上与材料、能源、化学等学科联系越来越紧密和深入,因此在人才的培养上也应该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培养专业化、多样性复合人才。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教育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教学方式,与高新技术发展的现实有所脱节,学科交叉引起专业界限的淡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在仅仅强调本专业知识的把握,更应着眼于未来,打造化工与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交叉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二)人才就业观念和培养模式改革

这就要求高校化工教育人员转变教学模式,从化学教育深层理念创新入手,扩大学科内涵,改变教学设置和教学方法,开展以理论教学作为基础,以实践训练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化工学科教学质量。就目前情况来看,“平台加方向”实为不错的选择。近年来,我们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深化改革教学模式与实践等教学项目为依托,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压缩冷门内容,采取专业互补的形式,拓宽专业发展方向,尽可能增加知识含量。此外,化学工程专业应紧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建立不同种类的培训基地,在打好基础理论知识前提之外,尽可能增加实际操作的经验,以便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三)教育模式落后,学生创新能力不足

人才的竞争是一切竞争的核心。教学模式的落后直接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承担新领域开发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重任。高校教学仍然遵循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的授课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化学工业的热情,进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这也是目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上述情况,未来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以及课程教学方面有所改变,适应当今社会对化工人才的要求和化工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说来,可从基础专业知识和课程改革入手,打造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高校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探讨

(一)适应社会发展,拓展专业外延和内涵

1.重视新兴专业,与社会接轨。近年来,高新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各种新科技层出不穷,特别是生物化工与新能源等发展十分迅速,在日常生活与生产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高等教育院校应该抓住当前发展契机,重视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努力调整专业课程,与社会发展接轨。特别是生物制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作为人类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这些都是当前化学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要领域。高校教育应及时了解行业最深动态,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当前化工行业发展的现状。

2.把握发展趋势,发掘专业内涵。化学工程最早包括“化学工程”、“化工自动化”等几个板块,但就目前的形式看,仅仅围绕这几个传统板块展开教学已不能满足现在的产业发展现状,应在原有基础上发掘专业内涵,确保传统人才培养紧跟学科发展趋势,不断充实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另外,根据信息技术在化工领域应用的愈加广泛的特点,一方面将其纳入传统课程体系,另一方面,与信息学院、生物学院等展开合作,探索和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化学工程焕发新的生机。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美、英、德等西方发达主义国家早就将“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澳大利亚也明确指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的使命是输送符合国家和全球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有知识、技能和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我国紧跟世界发展步伐,也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未来一段时间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领域来把握。尤其当前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导致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速度非常快,毕业生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

1.变革课程体系,注重课程质量。本着务实专业基础,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高等院校,特别是石油高校应认真梳理与优化传统化工课程,同时根据现代化工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打造适应化工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不仅要求高校对传统课程进行整合,更要抓住重点,利用化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拓展化工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机整理,以满足新形式下的化学工程技术发展要求。努力提高课程质量也是当下高校发展需着重考虑的重要方面,如何将枯燥的原理课程讲得精彩、生动,培养学生对于化工产业的热爱并激发学生投身化工实业的热情,这是衡量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根据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在化工专业毕业生对高校教学效果等评价中,与世界总平均值相比,中国化工教育只有教师优秀与敬业精神一项略高于平均值,而包括教师激励作用、就业所需课程深度、授业满意度以及课程组织优劣等其他四项评选,中国的得分全部低于世界平均值。这其中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中国学生学习化工专业愉悦程度仅仅为67%,这一成绩远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以及英国等同类学生,这一调查结果也给我们化工教育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

2.加强创新实践教学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高校可利用自身资源和外部条件,从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两方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高校可利用现有实验室,开设大量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等实验项目,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习教学作为化工专业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也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过于单一、落后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当前瞬息万变的就业环境,必须积极的组织实习教学,建立高效与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通过人才输送等渠道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构建优良育人环境。在我国高校教育领域,过去往往过分强调“教书”,而忽略了“育人”;过分强调“教学”,而忽略了“教育”。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高校毕业生很多时候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学专业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缺乏应有的动手操作能力,或者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最终不得不背弃自己所学专业。西方教育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而中国目前这种情况则相当突出。我们如何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将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作为基础知识领域外的重要环节,努力培养学生可迁移性技能是高校教育的必由之路。除了这些基础知识的培养外,更应该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学生可通过良好的素质进行自觉地学习与提升,很快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与就业环境,这是高校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向。在高校课程设置过程中,以专业知识为主线,以可迁移性技能培养为辅线,增加学生团队合作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合作精神和交流理解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成为社会与企业放心人才。

三、结语

生物化工行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疆;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9)06-0160-05

循环经济提倡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使物质、能量在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从而实现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的最小化与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7]。工业是实现本土优势资源转换的重要链结,同时也是物质能量代谢、污染物排放的主要产业。世纪之交,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疆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目前新疆工业的总体布局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分工层次相对比较低,高投入,高污染的行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再加上先天生态脆弱,资源型缺水,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对疆内的生态环境和绿洲的稳定已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因此,亟需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体的科学节约型模式全面更新其工业发展的理念,科学调整未来工业发展的思路。目前已有学者对疆内的煤炭、造纸、石化等行业进行了政策及产业链层面的循环经济研究[8~14],也有少数大型企业如新疆天业、哈密长河、博湖苇业对自身生产领域进行了循环经济的有益探索,但系统的大尺度的区域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研究在新疆尚未开展。本文对这一领域作初步探讨。

1 新疆工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1 新疆工业体系及发展概况

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基础性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为代表的工业浪潮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促进下迅速在新疆兴起,伴随着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加快实施,新疆的能源、原材料工业、钢铁行业、电力行业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已形成了以石油开采、石油化工行业为主导,以纺织、轻工、建材、钢铁、电力为支柱,包含煤炭、食品、机械电子、有色金属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区内工业增加值达1 37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 324亿元。工业结构中,重工业占92.2%,轻工业占7.8%。重工业中,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加工业的比重为77∶18∶5。与1999年相比,工业占GDP的 比重由27.2%上升至43.6%,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也由同期的78.3%提高到372.8%,8年来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年均增长达33.7%。总的来说,全区工业经济效益发展态势良好,产业优势逐渐凸显,但采掘和原材料工业比重很高,加工装配工业和轻工业比重偏低,说明其尚处于以“原字号”、初加工为主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

1.2 新疆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工业已成为新疆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带动和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同时,它也正面临着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沉重压力。2006年,新疆工业占GDP的比重为40.8%,却消耗了全区70.8%的能源总量,其中石油、电力、煤碳、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占了工业总耗能的69.3%。吨水泥、单位粗铜、吨焦的综合能耗分别达到全国的1.5倍、2.2倍、2.2倍,万元工业增加值的用电量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总能耗(以标准煤衡量)超出1倍左右,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总体偏高,只有用水量相对较低。

各项数据表明,新疆的工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投入、高能耗支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经济增长的粗放特征极其明显。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历史原因使得市场配置运营程度较低[15]。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新疆的工业布局更多地体现为计划经济和国防安全价值指向。改革开放后,我国形成了西部开发资源、东部加工制造的垂直分工格局和结构,以采掘、原材料、重工业、军工、央企为主导的区域工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所存在的缺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疆工业的区域竞争力和产出类型。

第二,缺乏统一规划致使工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新特的资源、区位、政策优势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投资,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造成了生产力布局重复、产业结构趋同、争夺资源、城镇体系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不够等情况。目前,新疆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等具有地区资源优势的轻工产业在整个工业体系中的比重比全国水平分别低了1.2和3.0个百分点,与江浙发达地区相比则更加明显滞后;而重工业所占比重却比全国平均水平以及发达省区高出20~30个百分点,并以采掘类工业为主,致使总体能耗偏高。

第三,部分企业技术落后且环境意识薄弱,管理粗放。随着改制的推进,多种所有制成分的企业比例快速增加,企业的组织形式与发展方式有了较大转变,各企业在技术水平、环境意识与污染控制方面发展很不平衡,多数新企业基本处于跟踪模仿和配套技术的开发层面,虽然经过技改,但工艺依然落后,加上环保意识薄弱,拼资源高消耗,管理相当粗放,造成投资回报率低、污染严重的后果,给资源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也影响了企业本身发展的可持续性。

2 新疆工业循环经济建设思路

新疆经济发展的潜力在工业,出路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十一五”期间,自治区政府明确表示要将工业领域作为循环经济的主战场,全面快速提升工业化整体水平。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不仅是新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针对新疆目前工业发展的形势,从区域层面上构建工业循环经济、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笔者认为,首先要正视片面追求高增长伴随的负效应,看清大势,理清思路。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结合地区特点,新疆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总体思路可概括为:“一个综合、两类循环、两个体系”。

2.1 一个综合

“一个综合”是指新疆的工业循环经济建设需要运用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性经济”与“资源循环经济”的合称,它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从字面看,新疆工业循环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但它并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或环保问题,而是集自然、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除了要考虑技术、投资、运行成本外,还必须注意连接物质、能量循环

利用在时间、空间配置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16]。新疆幅员辽阔,自然地理、资源禀赋以及历史人文因素在各行政区域不尽相同,想通过循环经济实现跨跃式发展,工业格局的重新界定十分必要。建议通过功能区环境承载能力及工业适宜性分析,结合自治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区域分异、整体协调、系统整合、确保绿洲发展空间为原则对新疆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格局进行统筹规划,划分出优化区、重点区和限制区,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功能区未来的支柱行业、重点行业进行科学的纵向主导产业链与横向耦合共生产业链设计。

2.2 两类循环

“两类循环”是指新疆的工业生产需实现产业循环组合与资源循环利用。第一类产业循环组合,既包含工业内部行业间的小循环组合,也涵盖工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大循环组合,这是拉长产业链条,增强新疆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重要措施。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制约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因子。《中国水资源报告》及《新疆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2006年,新疆农业用水比例高达97.5%,分别比全国及西北五省平均水平高出35.6和22.5个百分点,而农业单位水耗产生的GDP却只有工业的0.77%,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10。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限制新疆工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针对疆内特殊的自然条件,笔者认为:无粮不稳,无工不富。新疆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必须非常注重水资源配置的问题如图2所示。首先,要实现农业节水,所节之水用于工业,而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又必须能反哺农业,这是进行大循环组合的出发点;其次,对于行业间的小循环,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干法制造与中水回用以达到节水效果,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另外,组合的模式不能只满足于简单的链,而应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将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区域范围的产业共生关系层层提升,整体推进产业链条的延长与完善。第二类资源循环组合,是指在构筑产业链循环组合的同时还要在各产业内部按“3R”原则,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废能进行综合利用以及资源化,再次用于经济发展。循环经济“3R”原则的排序,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思想进步的三个历程:通过末端治理净化废弃物――通过再利用和再循环利用废弃物――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科学的规划与清洁生产等源头控制措施 可以有效提高单位产品的资源利用率、预防和减少废物的产生,促进新疆工业污染的减量化,但是,先进的技术不会在新疆一夜普及,控源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再加上由于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污染量削减的边际成本会随着削减总量的增加不断提高,因此过于追求“零排放”目标并不可行。建议根据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地选择经济节约、技术可行的办法对废物废能进行综合利用,以减少生态破坏、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为延伸产业链创造可能性,图3列出了部分资源循环利用方式。新疆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采掘业及其相应的初级加工业产生的固废以及废气量相当可观,因此,利用大量的粉煤灰、煤矸石作建筑原料,从石化企业尾气中回收热能用于取暖等都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从另一个角度看,产业循环组合与资源循环利用也是拓宽融资渠道,调动民间资本,增加市场配置能力,促进本土优势资源转换的物质能量流动载体,不仅有助于将新疆的环境资源纳入主流经济运营,使负外部性内在化,而且还能创造静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环境的双赢。

2.3 两个体系

“两个体系”是指建立配套的循环经济管理实施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以增强新疆工业循环经济实施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其中,管理实施体系主要由工业园区组织,包含工业链结设计、清洁生产设计、执行能力建设三项内容。在组建过程中,工业链结与清洁生产依靠技术创新才能日趋完善,执行能力建设则对园区的循环经济持续实施提供行政管理上的保障。综合评价体系可从园区和行业两个层面来制定,内容包括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分析评价两项。从管理水平、经济增长、污染治理、资源利用效率等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对工业代谢、生命周期、工业系统集成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评价,有助于从法规管理、生产设计、工业链接、保障措施、变数分析等多个角度探讨园区及各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机制,进而促进管理实施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3 案例分析

石河子市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玛纳斯河流域,以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文化、璀璨的文明被世人誉为“戈壁明珠”。作为新疆第一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07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其工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具有典型性。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与资金支持下,石河子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目前已初步形成氯碱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热电联产、纺织、食品、造纸、塑料制品、建材等九大循环经济产业链[17],如图4所示。2008年底,园区达到70万t PVC,60万t 离子膜烧碱、100万t电石、15万t节水器材、200万kw发电量、150万t电石渣制水泥、30万t粉煤灰制浆造纸、30万t造纸黑夜制木质素、10万锭棉纺品、1.6万t柠檬酸、8万t番茄酱的生产能力,总资产达20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97亿元,实现利税16亿元,年均增速达40%,氯碱与节水行业已跻身国际前列。

“一个综合,两类循环”在案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首先,依托自治区优势资源转化战略,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已有基础,通过对国际产品市场的需求分析,石河子将化工、棉纺、食品、建材、农业技术装备、能源将作为工业循环经济的六大支柱产业,继而进行纵向主导产业链和横向耦合共生链的设计,实践了“一个综合”的思路。其次,产业链中节水器材的开发应用有效促进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国家优质农产品基地的建设,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了区域范围的产业共生关系,创造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工业与农业良性互动的大循环组合;同时,通过企业间产品和副产品的有效利用,煤、盐、石灰石等优势资源被成功转化为煤电化热的一体化,工业行业之间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小循环组合。再次,园区有效实现了三废的循环利用及清洁生产:电石渣作为水泥厂的原料全部消耗干净,粉煤灰用于生产建材及制浆造纸板,造纸黑夜通过资源化综合利用开发成木质素产品,生化行业产生的硫酸钙用于制水泥,电石粉、焦炭粉、石灰粉以及回收的废旧滴灌带被送往相关工序重复使用;电石炉废气通过增压风机加压后送入电厂发电车间和化工城粒碱车间燃用,氯化氢、氯乙烯、乙炔和氢气等化工尾气通过组合式吸收―解析工艺、变压吸附等技术全部回收重复使用;干法乙炔(用蒸汽)生产技术使整体的用水量与废水排放量大幅度降低,工业废水经膜技术处理后回用作电厂的循环冷却水与厂区绿化灌溉。但由于尚处于建设初期,园区工业循环经济的链条还未完全闭合,各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也参差不齐,仍有节水节能和减排空间。要想持续推进和优化完善石河子的工业循环经济,还需有效开展“两个体系”的建设,尽快配套建立园区的循环经济管理实施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以增强政策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

4 结 语

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结合区情特点,本文从区域层面上将新疆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总体思路概括为:“一个综合、两类循环、两个体系”。其中,“一个综合”是科学构建新疆工业循环经济的前提,“两类循环”可促进新疆产业生态化与污染治理产业化、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的有机统一[16],“两个体系”将为疆内工业循环经济的持续推进和优化完善提供有力的保障机制。当然,构建工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很多难点和细节问题,本文仅从框架思路上作了初步探讨,期待更多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诸大建.循环经济理论与全面小康社会[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3):107~112. [Chu Dajian. Theory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J]. 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2003,(3):107~112. ]

[2]Erkman,Suren. Industrial Ecology:AHistorical View[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997,4(4):36~42.

[3]Frosch R A, Gallopoulos N.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 [J].Scientific American, 1989, 261(3):144~152.

[4]Tibbs, Hardin. Industrial Ecology: An Environmental Agenda for Industry [J].Whole Earth Review, 1992,123~125.

[5]V Jegatheesan, J L Liow, L Shu, S H Kim, C Visvanathan. The Need for Global Coordination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9, 17: 637~643.

[6]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2):12~125.[Chen Demin. Reuse of Resources is the Focus Connotation of Cyclic Economy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 14(2):12~125. ]

[7]季昆森.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J].决策咨询,2004,(7):42~43.[Ji Kuns en. Circular Economy and Resources Saving Society[J].Decisionmaking Consultation, 2004,(7):42~43.]

[8]黄道成,敬益武.关于新疆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煤田地质,2003,15(6):101~103. [Huang Daocheng, Jing Yiwu. Consideration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al Industry in Xinjiang[J]. Coal Geology of China, 2003, 15(6):101~103.]

[9]姚卫星,宋岭. 新疆环博斯滕湖地区造纸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启示[J]. 生产力研究, 2005,(5):111~113. [Yao Weixing.Song ling. Revela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in Xinjiang Papermaking Industry around Bosten Lake Region[J]. Productivity Research, 2005,(5):111~113.]

[10]王保国. 循环经济的探索与实践――以新疆天业化工园区发展为例[J]. 新疆农垦经济, 2005, (7):25~26. [Wang Baoguo.Groping and Practice of Circular Economy:a Case Study on Tianye Chemistry Industrial Park in Xinjiang[J]. Xinjiang State Farms Economy, 2005,(7):25~26.]

[11]胡俊梅.循环经济理论与新疆循环经济实证分析[D].新疆: 新疆大学, 2006.[Hu junmei. Theory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Demonstration Analyses in Xinjiang[D].Xinjiang: Xinjiang University,2006. ]

[12]刘春宇.新疆石油产业发展研究[D].新疆: 新疆农业大学, 2007.[Liu Chunyu.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Petroleum Industry[D]. Xinjiang: Xinjia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2007.]

[13]李新英. 新疆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D]. 新疆: 新疆大学,2005.[Li Xinying. Reasearch 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Course in Xinjiang[D]. Xinjiang: Xinjiang University, 2005.]

[14]张宏军,高志刚. 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资源性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例[J]. 干旱区地理, 2005,28(3):409~413.[Zhang Hongjun, GAO Zhigang. Problems of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of Resourcebased City:A Case Study on Karamay City, Xinjiang[J]. Arid Land Geography, 2005, 28(3): 409~413.]

[15]李明. 关于新疆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 实事求是, 2004,(6):45~48.[Li Ming. Some Problems about Taking a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 in Xinjiang Municipality[J]. Be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2004, (6):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