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急诊流程图; 外科危重患者抢救效果

急诊科是多种急危重患者集中的地方,由于患者多,且病种复杂,而抢救时间又十分的紧迫,因此常会有突发事件发生[1]。急诊科抢救患者的责任重大,而危重患者在抢救室中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抢救,其中抢救措施是成功的关键。因此急诊科的急救工作应该具有规范化与程序化,整个抢救工作应该是急而有序进行,这就要求有适合的护理模式来保证外科危重患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这就要求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保持醒的头脑,还要了解自己的责任及明确工作的前后顺序[2]。流程管理(PM)是一种以规范化的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提高业务水平为目的的系统化护理方法[3]。本研究应用急救流程图对外科危重患者来进行抢救对外科危重手术患者先进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外科危重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6~82岁,平均(45.5±8.6)岁,其中男68例,女52例。疾病类型:呼吸系统20例,脑血管系统31例,心血管系统22例,外伤34例,其他1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抢救程序,即依据患者出现的早晚及实际需要,安排护理人员,每个护理人员在抢救过程中都没有明确定位。试验组外科危重患者实施急诊流程图进行抢救:依据本院总值班及医务办公室对去年全年处理问题的统计分析,发现在相关人员针对救治环节上有不衔接的现象,笔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专题讨论。依据卫生部关于急诊患者的病情分级指导原则把外科危重患者分为ABC类[3]。要求各手术科室对抢救急危重手术患者时环节进行流程优化同时还构建急危重手术患者的救治流程图(图1),然后在急救工作中要合理应用救治流程图,具体如下:(1)由经验丰富的护师来接诊及分类所收治的外科急危重手术患者,并对每位手术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做好每位患者术前的物品准备工作;(2)患者入手术室后观察急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进行精确的护理诊断;(3)根据详细的护理诊断按照救治流程图对ABC类手术患者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分派不同的护理人员来配合手术医生迅速进行抢救[4-5]。

1.3 评价指标 危重患者的平均手术救治时间是从开始抢救到患者脱险或死亡的时间。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是指从采取抢救措施,到手术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进而转到相关科室的比例数。本研究中关于医生及患者的满意度是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测量[6]。使用统一的游离标尺,游离标尺上有10个刻度,两头分别为“0 mm”与“100 mm”,其中不满意是“0 mm”, 十分满意是“100 mm”,数值越大,表示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在平均手术救治时间、抢救成功率及医生和患者对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试验组患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诊科既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又是医疗活动集中场所,同时还是接待危重症患者的前沿阵地[7-9]。由于急诊科患者的流动性很大,护患关系建立的时间有很短,加上由于起病突然而导致患者的情绪极不稳定,因此很容易引发医患矛盾及纠纷[10-11]。对外科危重患者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这样可能会使贻误患者病情的事情避免发生,就会挽救患者的生命。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基于多专科门诊急诊医学既强化了院前的急救治疗,又强化了院内危重症的监护治疗,这就对护士的素质和护理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为了使护士迅速成长,大幅度地提高护士的专科素养,就必须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及规范的专科培训。流程管理(PM)是以业务流程的再造及优化作为基础,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为目的的适宜于急诊科的护理方法。

传统外科危重患者手术以护士轮流值班为主,这种值班制既满足不了急诊专科的发展,而且还延长了救治外科危重手术患者的时间,这样会延误了患者的治疗,更甚者还会使危重患者丧命。有学者报道急诊科90%的纠纷不是医护人员的技术质量问题,而是在抢救患者过程中的急救流程及管理出现了问题[12]。本研究为提高抢救外科危重患者的效率,以120例外科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救治流程图,由经验丰富的护师对外科危重手术患者先进行来接诊及分类,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救治流程,然后再根据特定的救治流程来配置不同的护理人员。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通过实施救治流程图急救护理,可以使外科危重患者平均抢救缩短了,而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了,这也就是说患者的抢救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同时医生和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这样的结果表明救治流程图可以使救治工作得到规范化及程序化的急救分工,使每位护士均明确职责并主动地参与急救,能瞬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及评估,并能果断且有条不紊处理突发事件,使抢救工作做到急而有序且行之有效,这样既可以避免由于分工不合理与职责不明确而造成的急救工作忙乱及低效,又可为抢救患者的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综上所述,在外科危重患者手术中实施急诊科的救治流程图是对危重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这使护士在操作与抢救过程中心里比较踏实,不会因设备及抢救物品而担心,这就会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进而让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均得到了保障,结果抢救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井井有条且高效的护理工作还提高了医生及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瑛,沈红.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临床护理,2010,9(8):36-74.

[2]陈月媚,黄艺仪.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在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10):58-60.

[3]高兴莲,王曾妍,吴荷玉,等.急救流程图在急危重症手术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20):15-17.

[4]吴晓燕,董娟,胡慧,等.流程图卡片对提高急诊科新护士应急能力作用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1,25(2):171-172.

[5] Yu Chih Chen.Restructruing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f meidcal institutions: A study on a community, hospital in the Ilan area [J].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2008,16(3):211.

[6]韩淑鹏,付晓丽.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0):6-14.

[7]薛桂霞.ICU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4):97-99.

[8] 刘实,资艳.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抢救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4):2730-2731.

[9] 徐红,叶柳花.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肺骤停诱发多脏器衰竭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16-19.

[10] 周圣春,丁优娜.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61-62.

[11] 黄和雪,张荣,蓝莹,等.危重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9):75-76.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科 危重患者 并发症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60-02

“危重患者”在各种疾病中都可以见到,其特点是病情复杂,病情变化迅速,身体衰弱,生活无法自理,甚至叙述病情,变换,饮食排便均需他人照顾。由于危重患者病情瞬息万变,故在抢救中必须分秒必争,精心护理,才能使患者尽快转危为安,反之,则有生命危险。现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30例内科危重患者抢救、护理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内科收冶危重患者130例,其中,男86例,女44例,年龄27~81岁,平均56.5岁,病因:心肌梗死64例,肺源性心脏病并呼吸衰竭30例,扩张型心肌病1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0例,高血压危象8例,肝硬化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4例。

1.2症状

(1)一般症状:高热、脱水,其中肺炎、呼吸衰竭并高热4例,糖尿病昏迷并脱水4例。(2)神经症状:昏迷、惊厥、呼吸肌瘫痪、脑出血、脑血栓形成、持续性癫痫、脑实质的严重疾病,高血压危象8例。(3)呼吸系统:咯血、喉痉挛、气管异物堵塞、急性肺栓塞、呼吸衰竭,收治肺源性心脏病并呼吸衰竭30例。(4)循环系统:休克、心力衰竭、心率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跳呼吸骤停。心肌梗死64例,扩张型心肌病14例。(5)消化系统:急腹症、急性大出血(呕血、便血等)、肝性昏迷,收治肝硬化并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4例。(6)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危象、糖尿病酸中毒,收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0例。(7)急性中毒。(8)其他:药物过敏、中暑、电击、烧伤、淹溺。

2护理措施

3.1树立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奉献精神

危重患者多精神不振或意识不清,身体极度衰弱,常有大小便失禁或排泄不畅等,要求护士对危重患者应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奉献精神,避免忙于抢救忽略患者及家属感受,主动协助患者及家属克服困难,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

2.2创造良好的急救环境

危重患者需要安静,最好安置在小病房或急救室内。如病情突变不允许搬动,可用布帘或屏风隔开,留有较大空间,以便抢救。室内保持清洁,空气新鲜,避免患者直接受风吹着凉。室温以18~20℃,湿度50%~60%为宜。室内保持安静,让患者能充分休息。

2.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危重患者多不能自述病情,常需要依靠医护人员的细致观察来发现病情的变化,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中心静脉压等变化,准确记录出入液量,对心脏骤停的患者采取心、肺、脑复苏的手段,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2.4熟练掌握急救护理技术

护士应掌握心电监护、中心静脉压及血氧饱和度检测,熟悉各种急救药物及抢救技术,如: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吸痰,气管切开的护理、洗胃、鼻饲等,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时,及时配合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率。

2.5饮食护理

危重患者常缺乏食欲,需帮助进食,维持营养成为恢复健康极为重要的一环。饮食不仅需要照顾营养,又要照顾患者饮食的特点。不能进食的患者,静脉输入部分营养物质外,还应口服或鼻饲补充各种营养物质,鼻饲流质者应定时喂食,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喂食前后抬高床头防止食物反流。注意饮食卫生,餐具每餐彻底消毒。

2.6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护理

2.6.1预防外伤和褥疮。对躁动不安、有精神症状的患者要注意安全,防止摔伤,应加用床档保护,必要时设专人护理。抽搐者,可用开口器或压舌板开口,防止舌被咬伤。血压过高、过低者,要防止晕倒。长期卧床的患者,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减少对皮肤的机械刺激。应尽早进行按摩和肢体的被动活动,以防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并注意预防褥疮的发生。

2.6.2 预防五官的并发症。注意眼睛的保护,如眼睑不能闭合的患者容易发生角膜溃疡及结膜炎,应用凡士林纱布覆盖。用0.9%氯化钠溶液或口灵擦洗口腔,注意清除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2.6.3 防止便秘及泌尿系感染。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便秘,为了防止便秘,每天可给患者吃一些香蕉及蜂蜜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每日早晚给患者按摩腹部,必要时可用开塞露帮助排便。尿潴留患者积极采取措施,使之自动排尿,尽量避免导尿,减少尿路感染。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多饮水,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床上活动,以防泌尿系统结石。留置尿管者,每2小时开放1次,每日用呋喃西林液膀胱冲洗1~2次。

2.7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

危重患者在治疗的过程,身上往往同时有各种管道,如:氧气管、胃管、气管切开套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导尿管等。这些管道都与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稍不注意就会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造成抢救失败,必须认真观察,精心护理,保证各条管道的通畅。

2.8警惕病情反复

有的危重患者,经过积极抢救后,病情好转,要警惕病情反复,如:安眠药中毒者,极易反复。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好转,活动后又可突然恶化。心力衰竭患者在大小便后,心跳突然停止等。护士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防止病情恶化。

3结果

本文130例内科危重患者经积极抢救和周密的护理,124例好转,6例死亡,患者及家属对冶疗效果及预后均较满意。

4讨论

护理内科危重患者,要求护士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奉献精神,了解和掌握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各种先进监测技术和抢救技术,熟悉各种急救药物,有较强的临床技能和敏锐的观察、分析、应变能力,善于独立思考,通过对130例内科危重患者经积极抢救和制定周密护理计划,并精心实施,明显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范文第3篇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福建漳州 363000

[摘要] 本文从目前急危重症护理教学现状出发,对文中涉及到的预见性思维,预见性护理、高职单招、急危重症护理的概念做了界定,进而阐述了将预见性思维方式应用于《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中的作用,并有针对性的对高职单招层次学生采用此教学方法的价值和效果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 ] 预见性思维;预见性护理;高职单招;急危重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028-02

Application of predictability thinking in a single stroke level vocational Intensive Care Teaching

ZHAO Qing

Surgical Nursing Department of Zhangzhou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Fujian 363000,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tatus of acute and critical care teaching of view, the text related to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inking, nursing care, vocational single stroke, acute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 concepts have defined, and then describes the predictable way of thinking applies "acute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 "theory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curricula in the role, and targeted level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using a single stroke valu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is discussed.

[Key words] Predictability thinking;Predictive nursing care;Vocational single stroke;Acute and critical care

[作者简介] 赵清(1983-),女,辽宁锦州人,本科,助教,主要研究外科护理、急危重症护理。

预见性思维是人们根据事物的发展特点、方向、趋势所进行的预测、推理的一种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动性的表现。运用预见性思维可以让护生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习中懂得主动质疑和探究而不是被动灌输和接受。运用预见性的护理理念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对急危重症护理病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前进行评估与管理,使学生懂得只有“预见性的观察到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病情变化时,才能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护理”[1],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职单招学生在主动护理方面的责任感。

1 相关概念

1.1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是指护士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性分析和判断,运用医学知识,找出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地防范护理风险。在医疗护理的各个环节中,以疾病的生理变化及各种疾病的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为依据,主动对患者进行评估。有预见性的采取防范措施和应对方法,从而有效地降低护理风险[2]。

1.2急危重症护理学

危急重症护理学是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伤残率、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以现代医学科学、护理学专业理论为基础,研究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护理和科学管理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3]。

1.3高职单招层次学生

该院“高职单招”的招生对象是护理专业中职毕业生,在中职护理教育中已经系统的学习过医学基础课程及专业护理课程,并经过一年的临床实习,具有一定的护理理论和技能做为基础,需要提升护理学习层次的一类学生。

2 教学应用的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该校2012级高职单招护理专业4个班级232名学生。

2.2教材及教学内容

选用第3版《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内容包括急危重症护理学总论、急诊护理、危重症护理、常用救护技术四个单元,按照学校规定的《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本着突出急危重症护理特点的基本原则,结合高职单招学生的学习经历,我们适当增加了高职单招学生对于常用救护技术的训练课时,如心肺复苏、人工气道的建立、气道异物清除术及球囊-面罩通气术、除颤、外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术、机械通气技术。

2.3教学方法

该院高职单招的急危重症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课 40 学时,实训课 14 学时,根据教学大纲的指导,结合高职单招学生具有一定学习基础的特点,我们对学生在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实训课的教学手段均采用预见性护理教学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2.3.1教师理论授课 引入病例,找出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问题,提出护士在现阶段需要执行的护理措施,再分析引起护理问题的原因,制定具体的护理方案;学习小组授课:以寝室为单位,5~6人一组,提前一周布置相关病例,要求学生本着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讨论,讨论结果形成PPT在班级进行案例分析。

2.3.2实训课 采取分组教学方法,结合情景模拟教学,训练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及固定搬运技术、重症医学救护技术(强调人工气道及呼吸机的应用)。要求学会各项技术的正确操作和急救设备的正确使用,让学生尝试在实践中综合运用预见性护理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总结出预见性护理运用的优势。

3 教学体会

3.1培养了学生正确评估病情的预见性护理思维

护理思维的重点应放在对患者病情的评估、采取紧急的护理救治、积极配合医生诊断和主动做进一步救治这样一种科学系统的护理抢救程序中[4]。例如,在医生问诊查体时,护士不应该被动等待,而是应该立即投入到力所能及的护理抢救中,比如测量和维持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在医生下诊断前做出护士自己的判断,用预见性的思维观察病情,发现护理问题,从而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依据。像这样及时正确的支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不但缩短了患者在救治过程中的等待时间,也为进一步治疗原发病创造了时机。

3.2培养了学生正确应用急救设备的预见性思维

做为护士,及时准备好急救设备并正确配合医生的操作是必要的工作职责,在抢救中分秒必争的急救效率直接影响着病人的生命。所以在护生的学习阶段,要把对急救设备的正确使用做为重点和难点问题对待。在日常的急救训练中,引导学生把思维定势在快速反应、灵活机动、果断处理上。每个学生应充分理解急危重症的抢救和抢救物品的关系,要有危机意识和管理观念,以及预见性的完善准备。所以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使急救设备物资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可以在需要时最快速的发挥作用。

3.3培养了学生合理使用急救药品的预见性思维

应用急救药品抢救急危重患者是临床医生急救意识和急救思维的一种体现,而护士对抢救药品的应用则是医生急救思维的延伸[5],同时也能体现出护士对疾病理论知识与急救药品的掌握程度。在抢救时护士应熟悉药品特性,遵医嘱给药,这是最基本的临床技能。例如,目前抢救时采用的多通路分配静脉给药,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就可将给药的功能扩展,做为观察患者临床反应的一种途径。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凶险,短时间内需要做大量的处置,而合理的药物使用是稳定病情的第一关键,护士除了要提高对患者症状的识别能力外,还应根据病情预见性的设定提前量。所以熟悉各种急救药品的用量用法,是护士应该掌握的重要临床技能。而预见性的遵医嘱用药物是护理临床技能的拓展,是我院在以往普通的急救护理教育中尚未涉及的问题,所以我们利用高职单招学生原有的临床实习经验,培养学生在急救药品使用上的预见性思维,会大大提升护士在抢救中的参与感与自信心,更有利于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3.4培养了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思维

做为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护士,应具备机敏、沉着、冷静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忙而不慌、急而不燥,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高度的注意力与领悟力。笔者在教学中也听到过学生反映在之前的临床实习中遇到抢救的时候会出现干着急却帮不上忙的情况,甚至由于过于紧张导致平时很熟练的操作却在关键时刻做出问题。所以笔者在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实际工作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在模拟训练中不仅要重视技术含量还要关注学生的抢救思维是否沉着冷静,着重训练学生稳定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发挥,培养她们在瞬间的抢救中充分发挥个体娴熟的抢救技能的能力,使人的思维在特殊环境中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为配合医生抢救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

3.5培养了学生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

急危重症患者由于发病急,病情重,往往家属一时难以接受,甚至会有不理智的表现而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和病情。在教学中,预见性的针对这一情况,培养学生加强以交流、沟通的方式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这样可以使患者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增强康复的信心,而且更有利于真实反应出病情变化,为治疗护理提供帮助。

4 结论

4.1预见性思维在急危重症的护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应该贯穿于整个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尤其对于有着临床实习经历的高职单招学生,训练预见性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护理层次和护理水平,在急危重症的临床护理中会更加游刃有余。如对可能出现的病情提前预知,可以减轻或阻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或者在发生时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通过预见性的观察护理可以为医生提供诊断治疗依据,从而减轻对患者的身心影响,可以增进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并给予护士高度的评价和认可,同时也促进了医护患关系的和谐稳定,这也是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的好方法。

预见性思维的应用、发展,体现了先动脑后动手的工作方法,使护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同时也更加鲜明的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独立性、科学性,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提高了护理质量、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对护理质量起到明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6]。

4.2反馈

本组教学对象于第五学期再次下临床实习,由于学生实习点较为分散,所以采用分组电话问卷调查的形式。共有11组212名同学参加了问卷调查。关于把“预见性思维应用到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中”的情况回答,“效果良好,可以实施”的答案占72.6%,“效果一般,实施遇到困难”的答案占18.9%,“可以理解,但不能实施”的答案占8.5%。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虽然仍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但把预见性思维引入到急危重症护理的教学中是可行的。

[

参考文献]

[1] 张冬林,黄素芳,李秀云,等.预见性思维在急诊病情观察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21):51-53.

[2] 张颖.预见性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J].天津护理,2011(2):122-123.

[3] 张波,桂莉. 急危重症护理学(3版)[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1.

[4] 吴姝玲.预见性护理思维在急诊抢救患者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学,2011,12(4):104-105.

[5] 张亚卓,赵文静.急诊护士在急诊抢救中的预见性护理思维[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9):93-94.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护理风险因素;对策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群体患病人数逐渐增多。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各器官处于衰竭状态,往往起病急、病情危重且变化快,尤其是急诊抢救后需留观的患者,其病情不明,随时可能出现病情变化,大大增加了临床护理的工作量及难度、风险,出现医疗事故的几率较大,直接影响护理质量水平。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护理风险因素,总结提高护理质量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70.23±4.71)岁;疾病类型:慢性阻塞性肺病21例,重症肺炎10例,呼吸衰竭8例,严重心律失常11例,心肌梗死7例,心功能不全2例,其他1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组60例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存在较高的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基础病房护理、常规教育、基础护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加强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焦虑、悲观、恐惧等不良情绪;呼吸困难患者给予吸氧治疗,避免加重病情;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擦洗、更换衣服等,避免压疮形成;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必要时叩背,或行雾化吸入;协助患者更换,可进行简单的被动训练,采用医用酒精和中医方法进行局部按摩,取足三里、阴阳陵泉、三阴交、涌泉穴等穴位进行按摩,避免发生下肢静脉血栓;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高纤维食物为主,禁食肥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可结合病情,根据中医辨证,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确保每日营养摄入量;针对长期卧床缓解,可采用针灸、中药足浴、药物通便等方式,确保顺利排便;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血压、脉搏、心律、体温等,并详细记录相关指标。在护理过程中,研究两种患者中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及产生的原因、发生例数、构成比等[1],内容包括专业技能、工作态度、遵医嘱行为、沟通情况等,根据产生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处理,完善风险防治措施,并观察两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评价护理干预效果。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应用(%)表示,组间差异可通过χ2检验,若P

2 结果

对照组出现10例护理风险事故报告,护理风险发生率为33.33%,其中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差4例(40.00%),不遵医嘱行为1例(10.00%),护理人员工作态度2例(20.00%),沟通不足1例(10.00%),病情危重2例(20.00%)。观察组出现2例护理风险事故报告,护理风险发生率为6.67%,其中不遵医嘱行为1例(50.00%),病情危重1例(50.00%)。同时对照组出现6例(20.00%)并发症,观察组出现1例(3.33%)并发症。观察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3.1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3.1.1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差 由于急诊抢救室工作强度较大,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中,往往无时间和精力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导致护理人员技能不熟练、不迅速,无法准确对病情做出预判等。

3.1.2护理人员工作态度 抢救室劳动强度大,人力资源不科学配置,导致护理人员产生疲劳感,在工作中可能表现出烦躁、敷衍、精神恍惚等工作态度[2],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

3.1.3缺乏沟通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足,导致护理人员欠缺一定的沟通和理解能力,可能出现医疗记录与护理记录不符的情况,增大了医疗事故发生风险。

3.1.4病情危重 由于病情危重,患者易产生焦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护理满意率。

3.1.5不遵医嘱行为 部分老年患者脾气古怪、文化程度低,对临床相关检查、治疗、护理工作理解,出现不遵医嘱行为,导致护理程度无法有效实施,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3.2对策

3.2.1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急诊抢救室老年患者病情危重且变化快,不仅需要先进的治疗设备、技术,还能确保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包括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专业素质等。医院应结合实际情况,定期组织急诊抢救室工作人员参与相关能力培训和考核,完善护理常规,使护理人员掌握各类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等情况[3],提高护理质量水平,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3.2.2提高法律意识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使其认识到护理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进一步规范护理行为,确保护理程序规范有序的进行。

3.2.3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根据急诊抢救室实际情况,如一定阶段内接诊量、疾病种类、护理人员综合能力等,合理配合人力资源,可优先配备技术强、素质高的护理人员。同时合理安排在岗时间,单班工作时间控制在6~8h之间[4],避免护理人员出现在岗疲劳、精神恍惚等现象。

3.2.4强化责任意识 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患者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应保持高度的责任心,规范护理行为,仔细观察病情,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3.2.5提高沟通能力 通过表情、语言、肢体动作等,积极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尽可能缓解其不良情绪,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提高患者遵医行为,降低医疗风险。医院应加强护理人员沟通技巧的培训,并鼓励患者通过多种方式学习沟通技巧、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提高护理满意率。

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其护理风险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邱巧静.急诊抢救室留观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62-63.

[2]周利.对急诊抢救室留观的老年危重患者进行护理的风险因素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23(7):143-144.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输液方法;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51-02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抢救危重患者和静脉营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静脉留置针是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它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头皮钢针。现在就我工作以来留置针对抢救危重患者的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1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Vialon材料制订的静脉套管留置针,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套管针型号,选择血管,皮肤常规消毒,松抽套管,操作者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5度~30度角,见回血后退针芯1~2mm,至外套管内,再将外套管缓慢送入血管内,观察周围无渗漏后拔出针芯,穿刺成功后,将透明的无菌贴膜固定在穿刺部位,贴膜一端紧贴在进针点前上方旁2cm处,从左向或将贴膜与肤贴拉紧,使皮肤显现轻度皱纹为宜,将贴膜另一端紧贴在皮肤上,拉紧进针松弛的皮肤,使留置针固定更牢固,连接可来福密闭式接头,输液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管,无需封管,再次输液时,用碘伏棉球消毒可来福接头,连接输液器即可。在抢救危重患者的过程中更加有效的让病人得到了抢救。

2静脉留置针穿刺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2.1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多发病急,病情危重,需大量输血、输液,常两路静脉同时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是急危重患者抢救和治疗的一个简便安全的方法,一般选择颈外静脉穿刺,它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上段表浅,直径约10.6CM,该静脉离心脏近,管径粗,位置表浅,充盈,易辩认,操作可在直视下进行。因其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方便患者起床活动,还可以减轻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

2.2中晚期肿瘤:患者需要长期连续输液数天,静脉留置针的穿刺使患者减少了每天需要穿刺的痛苦,由于是长期输液的患者血管会变硬、变得无弹性,留置针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2.3危重新生儿抢救:要做到一针见血,争分夺秒以最快的速度保证各种抢救药物的顺利进入。而危重新生儿的末梢循环差,组织灌注不足,头皮静脉,外周静脉表浅,不充盈,而很难穿刺。静脉留置针的穿刺能够保证液体的大量及时的输入,且液体不易外漏。

2.4肝性脑病:患者会出现烦燥、意识障碍,肢体不随意运动的幅度、强度较大,因此会经常出现走针的现象,在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颈外静脉输液后的患者活动幅度较小,易固定,输液瓶与穿刺部位较近,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导管不易脱出。

2.5肝脾破裂:这类患者需要手术,出血量较大,病情急,变化迅速,在这时,要补充血容量和大量的液体时,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可以保持液体的通畅,大量的输入,在手术台上由于患者出血多可自体血回输、输入大量的库存血时留置针比头皮针的输入速度快,由于导管是软管不易刺破血管而走针,耽误了患者抢救的时间。

3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并发症及预防

3.1皮下血肿: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3.2液体渗漏: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电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临床静脉输液的药液外渗是常见并发症,特别是有些药物刺激性强,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如果出现此种现象给予(1)局部封闭,促进吸收,减轻疼痛,取0.9%生理盐水+硫酸镁外敷;(2)取土豆切成片状贴敷于皮肤红肿部位;(3)局部物理疗法。

3.3导管堵塞: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有研究表明,缓慢推注组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组;

3.4静脉炎:静脉炎按原因不同分为化学性和感染性两种,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应注意各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有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3.5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多见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据报道,久病卧床患者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血栓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

4讨论

在静脉留置针应用输液的过程中,护士要具备高度责任心、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护士要有熟练的技术,减轻患者在穿刺时的痛苦。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输液管长短适宜;在应用套管针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代,局部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触痛、有无渗血、渗液、脱落等情况,如有异常现象发生,则应及时对症处理;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注意每次输液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冲管,防止形成静脉血栓;由于静脉留置针是软管,保证了输液的顺利,燥动的患者也不易走针更好固定,使抢救患者时更加节约了时间,减少护士因此而反复打针。同时,护士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加强输液管理,完善输液体系,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护理质量。

总之,留置针的使用避免了患者由于多次穿刺而带来的痛苦,也护理工作中节约了时间,同时还方便了临床上的用药,保证了血药浓度,例如在治疗食物中毒、脑溢血、严重感染、脑外伤等疾病时常需要q12h、q8h、q4h、q1h使用甘露醇,阿托品某此抗生素等药物,尤其是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可以在第一时间输注抢救药物,还可以同时输入各种抗休克、抗过敏、解痉解痛、降糖、升压药等多种急救药品,争取到更有利的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还可以不影响到监护仪的使用,可以让其及时的监测到患者的生命体征,掌握抢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显春,封悦.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42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探讨35例心肺复苏的临床操作观察与分析。方法:根据患者情况采用药物注射、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结果:本组35例患者中,复苏成功22例,成功率为62.9%;死亡13例,死亡率为37.1%。死亡的病例中,2例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但是存在缺氧性脑病,家属放弃治疗,导致临床死亡。结论: 心肺复苏术是所有急救技术中最基本的救命技术,对患者的成功抢救极其重要,是院前及院内急诊医师的重要抢救技能。

【关键词】心肺复苏;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急诊救治的关键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有效的救治,为临床治疗提供宝贵的时间,进而实现急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提升。当患者因心脏病、溺水、触电、窒息等因素,而引发心跳聚停、呼吸或循环系统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急症时,心肺复苏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地急救手法[1]。心脏骤停是最严重而紧急的临床状况,如何正确、合理运用心肺复苏术以提高CPR的成功率,一直是临床工作者尤其是急诊工作者困惑和争论的问题。我院急诊科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共对35例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现将救治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共对35例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男21例,女14例;年龄18-63岁,平均(34.5±1.4)岁。

1.2 方法:

1.2.1 通过多功能生命指标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常规应用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每3min重复1次,若无效,改为大剂量,按2、4、6mg的标准逐渐增量,同时使用利多卡因(50~100mg)静脉注射,3~5min/次,且总量不可超过300mg。并根据患者情况使用电击除颤、气管插管、应用呼吸兴奋剂等。

1.2.2 开放气道:当急危重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时,气道阻塞是引发患者呼吸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急诊救治中应用在心肺复苏术,首先要通过简单,便于操作的手法实现急危重患者的气道开放。急救人员可以采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急危重患者阻塞的气道,并且有利于清除患者口中的异物和呕吐物,进而保持患者的气道畅通。

1.2.3 胸外心脏按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急诊救治中,急救人员要保使患者处于仰卧,将一手掌根部按在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略偏左,或两连线中点与胸骨交叉点处,另一手重叠于前一手背上,向下按压,压后迅速抬手,使胸骨复位。胸外心脏按压节律应控制在80-100次/min。

1.2.4 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操作内容之一,急救人员将患者头部后仰,使呼吸道伸展,抢救者将口紧贴患者的口,另一手捏紧患者鼻孔以免漏气。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向患者口内均匀吹气。如果急危重患者牙关紧闭,无法进行口对口呼吸,可以尝试采用口对鼻的人工呼吸法。

2 结果

2.1 心肺脑复苏成功标准;有效:即心跳呼吸骤停者经过心肺复苏术出现血压以及自主心律和呼吸,复苏成功:则为抢救后生命体征达正常标准。

2.2 结果分析:本组35例患者中,复苏成功22例,成功率为62.9%;死亡13例,死亡率为37.1%。死亡的病例中,2例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但是存在缺氧性脑病,家属放弃治疗,导致临床死亡。

3 讨论

本组35例患者复苏成功率62.9%,与国内文献报道接近[2,3]。如果能在心脏停搏2-4min内立即进行有效复苏,患者就有可能存活而且恢复正常生活[2]。心肺复苏是一系列连贯的急救技术,各环节都必须紧密配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①及时抢救最重要。时间就是生命,没有及时发现并抢救患者,即使设备先进、技术高超,一旦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也难以起死回生。在最初2~4min内给予必须合理的基础生命支持[3],这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抢救现场经常会出现各种错综复杂的局面,患者生命的死亡过程存在复杂的多样性,从而使其复苏的过程也存在着很多的特殊性。这也使得急诊医师很难及时正确的施行抢救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急诊医师最重要的是保持镇定,尽量减少周围环境对自己的干扰,冷静判断患者的全身情况,并采取最急需的复苏手段。②加强急救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其医疗技能水平。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抢救人员,并且能够紧密配合,同时为其配备基本的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品,从而实现及早插管,改善患者的通气与氧合[4],保持呼吸道通畅,以便合理正确掌握复苏药物剂量、给药时间,有效的增加患者心排血量,提高其主动脉舒张压,重建有效循环。及时使用需要的高级技术也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重要方法,研究指出:电击除颤是心肺复苏中最有价值的技术[5]。因此在急救中对室颤患者一定要电击除颤,患者只要未恢复窦性心律,就不要轻易放弃,以免失去抢救机会。③复苏中抬高患者下肢,特别是对血容量较低者,其目的为增加回心血量,提高体循环的血量。即:先将患者的下肢抬高90。角,在15~20s后放回至15。-20。左右。但不可长时间使下肢直立抬高从而导致外周动脉的阻力增加,反而不利于心输出量的增加。

总之,心肺复苏术是所有急救技术中最基本的救命技术,对患者的成功抢救极其重要,是院前及院内急诊医师的重要抢救技能,但复苏能否成功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原发病以及抢救时间等。这就要求急救医务人员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技术的同时,还要熟悉影响复苏成功的各种因素,从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何庆,万智,汪林.两种不同复苏方法对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初期复苏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5):292-294.

[2] 李桂伟.长时间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抢救心脏碎死成功1例[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2):147.

[3] 李星,石伟纲,宋翠环,对97例现场心肺复苏抢救体会[J]河南医药信息,2001,9(11):35―36.

[4] 丁琼丽,郑建华.长时间心肺复苏成功抢救l例体会[J].临床急诊杂志,2008,9(3):195―196.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范文第7篇

机械通气;转运;风险管理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1]。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肺炎、重症哮喘等常因病情变化,常需紧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转往ICU进一步抢救治疗。由于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变化迅速,病情复杂,并发症多,家属的心理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容易失控,在机械通气患者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承担着很大的风险。为了保障机械通气患者院内的转运安全,减少护理纠纷,我科对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过程的护理风险分析

11 护理安全防范措施不足,缺乏相应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工作流程及应急预案是做好事前预防的重要措施,而事前预防是保证护理安全,降低护理风险的重要环节。

12 医护人员未履行告知义务或未充分说明患者在转运过程可能存在的病情变化和风险,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家属不理解而引发医患矛盾。

13 转运前准备不充足。未提前通知接受科室做好接收患者准备;转运途中抢救仪器设备及抢救药品准备不充足。转运前对综合情况的评估是转运安全的基础[2],护士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全面,未充分评估转送途中的病情变化,转运途中监护措施落实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延误抢救时间。

14 护理人员缺乏急救技能及应变能力。护理人员年资低,缺乏临床经验、缺乏危重症护理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导致急救技术水平低,应变能力差。

2 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21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转运工作流程。首先,针对以往出现的问题及经验教训,识别并确定在转运机械通气患者过程中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了《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流程》,规范了危重患者转运程序,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长不定期抽考,检查督促危重患者转运护理风险预案的落实。

22 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在目前的医疗纠纷中,绝大多数纠纷不属于医疗过失,而是部分民众对医疗风险不认识,不承担的反应[3]。医务人员把转运中的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使家属有思想准备,以建立医患互动、风险共担的新型医患关系,减少医疗护理纠纷[4]。

23 转运前的合作与沟通。确认ICU医护人员已准备好接手患者的监护、治疗,并能详细了解病情及治疗计划。在转科前由本科室主管医生联系ICU医生,向其报告患者情况,必要时请ICU医生到科室会诊察看患者,做好转运前的评估包括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模式与参数设定、用药情况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等问题,然后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

24 转运前危重患者准备。转运前确保气道安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固定通畅,气管插管有外露标记及外露长度记录。建立可靠的静脉通道,保证抢救药物及时安全输注。躁动不安患者要做好约束或使用镇静和肌肉松弛剂,防止患者拔管或坠床。

25 加强对转运设备的管理及转运人员的培训及管理。转运时要求配备的仪器设备:①带有储存功能的心电监护仪,便携式呼吸机(带有负压吸痰器),吸痰管,输液或静脉推注泵,呼吸囊,抢救箱备足抢救药物如肾上腺素、抗心律失常、镇静药物等。所有抢救仪器设备均处于备用状态,由专人管理,建立使用、维修登记本;②加强急救技能培训,提高护士危重病护理技术。发生技术性护理纠纷的基本原因是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临床经验不足[3]。因此,我院护理部自2008年开始在院内开展《危重症护理培训班》,组织各科室护理人员学习危重症护理技能,我科亦先后派各位护士到ICU及急诊科进修一个月/人,以提高护理人员急救技能及危重症护理水平,从根本上防止了机械通气患者转运过程中技术性护理风险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③规定护送人员资格。在白班时应由高级责任护士或本科室工作三年以上年资护士陪同一名主管医生,转运工人一名护送,夜间由医院值班护理二线人员(各科室高级责任护士)陪同本科室医生,转运工人一同送往,转运途中医生负责病情监测,护士负责治疗用药 、管道维护和病情记录。

3 效果

我科自2008年4月至2011年2月,对我科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取得了护士、患者双赢的效果,护士风险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同时有效保障了患者安全。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在本科转往ICU过程中有2例患者突然出现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1例患者出现痰液堵塞气道出现窒息,经及时抢救后患者转危为安。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后,患者在转往ICU过程中没有再次发生类似风险事故,融洽了医患关系。

4 小结

机械通气患者转运的主要目的是治疗的需要。但机械通气患者由于病情重,复杂多变,在转运过程中存在很大风险,容易引起医患纠纷。运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注重护理安全质量控制及规范危重症转运流程,可以达到安全、成功的转运,使患者及时得到必须治疗及护理的同时降低了护理风险发生率及医疗护理纠纷。

参考文献

[1] 文英花机械通气患者转运的护理体会.吉林医学,2005,26(11):1162.

[2] 郑微艳SICU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交接流程探讨.现代护理,2005,11(1):65.

危重患者的抢救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应急措施;危重症;探讨

外科危重症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外科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外科危重症救治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近年来,我国在围绕手术的各个环节上的改进均取得较大进展,但在手术室急救体制上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研究和改革[2]。手术室急救目前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不同的医院根据自己的医院特点开展着不同形式的应急措施[3]。但不管采取何种应急措施,都必须达到挽救患者的生命,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外科收治的所有危重症手术患者90例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33~73岁,平均57.5岁。其中开颅25例,骨科手术40例,普外手术2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危重症诊断(参照1998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危重症诊断标准),并在全麻下接受手术,术前合并糖尿病26例,冠心病23例,高血压18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变程度、有无转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应急措施

1.2.1 长期备急症手术组两组,一组实行24 h在院制度,一组预备。

1.2.2 专门备消开颅、剖腹探查、骨科手术器械各两套。

1.2.3 专门设立危重症手术室两间,有专人负责。

1.2.4 建立手术室急症绿色通道,一切抢救在手术室完成。

1.2.5 已建立可调动各科相关专业医生会诊制度。

1.2.6 有专人负责特殊器械的准备工作。

1.2.7 有专人负责外勤工作。

1.2.8 认真执行接送患者的查对制度。

1.2.9 静脉通道的建立,注意观察静脉管道的通畅情况及时纠正输血输液故障,防止套管针脱出或空气进入输液管等。妥善固定输液肢体及输液部位。

1.2.10 明确手术正确的:即要符合手术操作要求又要不防碍患者的解剖生理功能的原则。妥善保护骨隆突处、俯卧时眼球和鼻部、要注意勤查勤看,上肢外展不应该超过90°,以免造成臂丛神经损伤,截石位,做好窝外侧的保护以免造成腓总神经的损伤。

1.2.11 术中医嘱的执行:巡回护士要分秒必争迅速准确的按医嘱将药物输入。因此在执行口头医嘱时一定要将医嘱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再执行并保留空安瓶以备事后查验,并做好记录。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体征,以防发生全身性中毒,术中输血时巡回护士与麻醉师二人核对。

1.2.12 手术室护士一定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

1.2.13 手术器械的管理:正确掌握使用方法和原理及一般故障的排除方法,器械物品准备齐全,应做到三查三对,准备器械时对卡片,打包后复查,上台护士核实。

1.2.14 严格执行器械敷料清点查对制度:每台手术坚持三次清点查对,准确真实地填写在手术记录单上不得涂改。

1.2.15 巡回护士要认真观察病情始终关心患者的安危利益和舒适。

1.2.16 认真管理好手术取下的组织标本。

1.2.17 术中术后对患者肢体应加强保护,

1.3 评价方法

制定应急措施后两组均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对照组沿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应急措施内容。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费用、生命指征首次平稳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生命指征首次平稳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4 讨论

手术室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职能部门,是集手术、检查、治疗和抢救于一体的重要场所。[5]作为手术室护士要保证外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具有保持有序的工作程序,严谨的急救应急措施[6]。应急措施系统是否完善和有效是降低危重症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而有效的应急措施体系和训练有素的专职救治人员可明显改善救治的结局[7]。本研究证实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生命指征首次平稳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参 考 文 献

[1] 文亮,尹昌林,徐世伟,等.急救部开展创伤急救手术1673例.中华创伤杂志,2002,18(10):583-585.

[2] 冯蕾,王艳梅,蔺波.临床护理路径国内研究进展.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9(9):904.

[3] 鄂道华,陆维萍.人性化服务对患者术前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8,4(6):82.

[4] 曾静.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现代护理学,2007,6(6):66.

[5] 刘正良.手术室护理管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1.

[6] Cornwell EE, Chang DC, Phillips J, et al. Enhanced trauma program commitmentat level I trauma center:effect on the process and outcome of care.Arch Surg,2003,138(8):838-843.

[7] 潘慕文,叶华美,郭垂芸.风险管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现代护理,2006,12(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