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

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范文第1篇

会计研究方法对于会计理论研究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对会计研究方法本身的研究可以说是我国会计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试图从分析中西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历史演进的过程出发,对会计理论研究领域中较为常用的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各自的优缺点作一简要分析,谈谈本人对我国现阶段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问题的一些认识。

一、会计研究方法对会计理论研究的意义

1.会计研究方法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前提

研究方法是"驶达真理彼岸的航船,是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法。无怪乎人们常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也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着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大事乃是制定研究方法。"会计科学的研究同样需要运用适当的会计研究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计研究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在于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说,研究人员在进行会计研究之前,明确并正确地选择对所研究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2.会计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拉普拉斯说:"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我国著名会计学家吴水澎教授认为,"会计和其它学科一样,不仅是知识和学说(表现为会计理论体系)的总和,而且还包括认识过程的研究方法。这不只是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丰富和发展我国会计理论内容;同时,它还有助于人们从方法论的高度,统一研究者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多出成果和快出成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会计研究方法是一种更为本质意义上的理论,并把它作为会计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会计理论体系中的最高层次。"

3、正确运用会计研究方法是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保证

主席早就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会计研究方法可以视为会计理论研究中的"桥"和"船",是完成会计研究任务的重要手段,会计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为会计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广泛的选择性,会计研究方法运用恰当,不仅可以圆满地实现会计研究目标,而且可以提高会计理论研究水平。

二、西方会计研究方法的演进及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简要分析西方会计研究方法的演进,目的在于对我国现阶段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西方会计研究方法的演进

1.20世纪70年代以前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

概览西方会计理论发展史,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在1968年以前,为探求会计科学真谛,西方会计学家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形成了一系列描述性理论和指导性观点,诸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斯普瑞格所著的《帐户原理》(1907)、佩顿的《会计理论》(1922)、坎宁的《会计中的经济学》(1929)、利特尔顿的《二十世纪前的会计发展》(1933)、斯威尼的《稳定币值会计》(1936)、吉尔曼的《利润的会计概念》(1939)、麦克尼尔的《会计中的真实性》(1939)、佩顿和利特尔顿的《公司会计准则绪论》(1940)、利特尔顿的《会计理论结构》(1953)、爱德华兹和贝尔的《企业收益的理论及其计量》(1961)、利特尔顿和齐默尔曼的《会计理论与创新》(1962)。这些经典性规范会计理论著作的出版,提出和完善了会计理论的框架,极大地丰富了会计理论体系,推动了会计实务的发展。在这些著作中,绝大部分理论观点都是或者主要是演绎法的产物,利特尔顿是其中的一个例外,他是归纳学派的代表,在研究中一贯采用归纳法。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是会计研究方法处于演绎法和归纳法为核心的规范研究方法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其显著特点是应用演绎法和归纳法逻辑地推导出一般性结论。

2.20世纪70年代以后实证研究方法出现并占据主导地位

实证研究方法最初起源于实证主义哲学思想,首先是19世纪50-70年代以孔德和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思想,继而是以马赫为代表的马赫主义思想,20世纪20-30年代的以石里克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思想,以及后来的朴素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思想,即所谓"证伪主义哲学"。1968年,鲍尔和布朗在《会计研究杂志》发表的《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性评价》和贝费在其增刊《会计中的经济研究:论文集》发表的《年度收益报告的信息含量况首先在会计领域使用了经验性研究方法,息门先提出假设,然后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加以验证,从而开创了会计领域实证研究的先河。会计领域的实证研究强调"可证实性",注意利用数学工具,提倡研究的定量化、精确化。实证方法的应用,拓宽了会计研究的领域,把会计研究的领域扩展到资本市场研究(如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会计政策选择)和行为研究等领域,从而丰富了会计理论的内容。

目前,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实证研究几乎渗透到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等会计研究领域的所有方面。然而,这种渗透并没有取代规范研究,两者的关系还是一种并存的关系,至多是实证研究占主导地位,规范研究占非主导地位。

(二)西方会计研究方法历史演进的启示

1.西方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的传统的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曾经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在继续发扬光大。如前所述,以佩顿为代表的演绎会计理论学派、以利特尔顿为代表的归纳会计学派和以坎宁为代表的真实收益学派,都是运用规范研究方法的产物,这些理论在世界会计理论的宝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西方会计界极力推崇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今天,美国会计学会三大会刊中的《会计了望》(AccountingHorizons)

和《会计教育问题》(IssuesinAccountingEducation),仍有许多文章是运用规范研究方法进行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会计师杂志》(JournalofAccountancy)的绝大多数文章仍然运用规范研究方法。毋庸置疑,这些文章对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建设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西方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提供了外在经济环境。实证研究方法从一开始就运用于资本市场研究,因为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关系、会计政策选择等问题的可证伪性为实证研究的可证伪主义提供了市场。现在美国会计理论研究许多方面都在尝试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但对资本市场有关问题的研究仍占较大比重。在实证研究方法的档案式研究中,有关资本市场的会计问题研究通常需要运用许多数理统计模型知识,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具备较好的数理统计知识。许多具有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加人会计研究领域,便会计研究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他们良好的数理统计知识使运用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会计问题特别是资本市场会计问题成为可能,这一尝试性研究给会计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拓宽了会计研究的范围。与此相关,数据库的建立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实证研究运用数学模型在手工计算时费时费力,计算机的运用改变了这种状况。同时,计算机还便数据库的建立更为方便,数据资料的查找更为快捷。

三、我国会计研究方法的简要回顾及分析

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范文第2篇

创投箴言

谈谈对互联网企业的投资经验

互联网也许是过去二十年中,创投行业最热的一个领域。深创投在互联网行业可谓收获颇丰:中青宝(17.600,0.00,0.00%)网成为A股第一家成功上市的网络游戏企业;乐视网(62.290,0.14,0.23%)成为全球第一家成功上市的网络视频企业;香港上市的A8音乐是中国最大的电媒音乐服务商;香港上市的网龙网络是国内最早自主研发网络游戏并运营的领军企业之一。然而为了摸清互联网产业的投资思路,深创投也交了大量的学费,由于对行业规律的不了解,错失互联网行业的第一波投资,与腾讯、盛大、新浪、百度一系列经典案例失之交臂。

1999年,刚获得IDG投资的腾讯三位创始人找上了深创投。当时尚还很年轻的腾讯公司,初步作价5000多万,希望深创投投资10%左右。但一个只靠注册用户、点击人数说事的企业,没有太多销售收入,利润还是亏损的,盈利模式也不稳定,要估值5000万?当时在深创投内部,没有人懂得这种商业模式,最终放弃了腾讯。但在腾讯第二次融资时,深创投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那时的腾讯,早已不是1999年的价格,最终由于价格太高,再次放弃了入股的想法。同样是1999年,陈天桥拿着一纸商业计划书,找到深创投,但当时深创投对这类商业模式缺乏了解,于是便请教国内的一些行业专家,但最终的“专家意见”让深创投放弃了对盛大的投资。再如百度,第二轮融资的时候,当时的百度作价约1亿美元,然而当时深创投对于这类企业的估值的确“心中没有思路”。同样原因,深创投失去了对新浪、携程等互联网公司的投资机会。

有别于传统行业,互联网产业创新性强,爆发力大,具有极大的外部性和网络效应,其投资策略也必然有别于对传统行业的投资,创新投用了多年的时间才学习摸索出其中的门道。

首先,在投资这类企业时,思维不能受制于现有市场空间,不能因此局限而对产业前景怀疑,应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产业未来的发展线索与节律有清晰的认识。必须在进行深入行业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投资。以深创投投资的乐视网为例,2008年投资时,互联网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同质化竞争严重,当时大家对互联网企业的理解就是流量为王,有流量就代表着广告收入。为了争取流量许多视频网站竞相烧钱扩大带宽,在内容上无视版权保护,盗版横行,行业混乱无序。此时乐视网的路子并不为业界普遍看好,其倡导差异化竞争,推广“免费+付费”模式,即同时提供免费视频内容和付费视频内容供用户选择。免费模式可迅速聚集平台人气,并激发平台的广告效应;付费模式可以聚集消费能力较强的优质用户,并使公司快速获取经营性收益,获得扩张所需资金。此时我们必须注意到社会的版权意识正在逐步提高,随着早期互联网用户年龄增长,其消费能力和对内容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接受付费服务的用户群持续扩大,付费模式将会有其生存的空间。事实证明了深创投的判断,乐视网07,08,09年业绩持续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2010年8月12日,乐视网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互联网视频企业。

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范文第3篇

传统会计模式一宜存在着缺陷,只不过在工业时代尚未显示出严重弊端。事实上,会计准则制定者一直在力图修正这些缺陷,如近年来对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开始采用公允价值,对企业所处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要求在财务报告的附注中予以揭示等等。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发展了一些有价值的程序和方法,试图来调整按现行会计准则所提供的信息,以更好地为自身决策所用。然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所遭致的怀疑并未减少,传统会计模式一直受到批评。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会计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凸显,会计信息的变革势在必行。本文试谈谈信息时代的会计信息变革。

一、信息时代下信息的主要特征

1.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使得信息处理和传递的速度大大加快,效率迅速提高,而成本却相对低廉,从而为扩大信息处理和传递范围,及时、准确、充分地处理和传递各种信息提供了可能。

2.知识成为最重要的信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和个人最重要的财富。在信息时代,人类所占有的知识存量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知识经济取代工业经济。未来企业之间的竟争,是知识创新的竞争,谁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得先机。

3.金融市场、商品市场对信息的依赖日益加强。有效信息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将降低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在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半强式乃至强式有效的资本市场将成为现实。这是因为:一方面强大的信息处理和传递能力为市场参与者获得所需要的任何信息提供了技术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市场参与者对信息的需求,将促使信息提供者采用一切方法来满足用户的需要。这也是会计信息变革的直接动力。在强式有效市场上,所交易的金融资产将反映所有的有效信息,任何投资者都不能凭借这些信息获得超额利润(不排除因为企业的财务和经营风险变动而导致的投资者的超额利润或损失)。

二、用户对社会估息而求的变化

决策有用性常常被视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最终需求。在信息时代,会计信息的核心功能仍然是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服务,因此决策有用性仍然是会计信息的价值判断标准。主要表现在:

1.要求披露的信息量或信息范围不断扩大。使用者不仅要求披露财务信息、定量及确定性信息,还要求更多地披露非财务信息、定性及不确定性信息。

2.信息需求由通用逐渐转为专用。未来的会计信息需求将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等特点。1994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专门委员会发表的综合报告指出,信息使用者需要且企业能够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五类:①财务和非财务数据;②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③前瞻性信息;④关于管理部门和股东的信息;⑤企业的背景信息。

3.对信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信息的质量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然而,可靠性和相关性在某些环境下却往往发生冲突。提高未来会计信息的质量就是要解决这一冲突,特别是要满足用户对信息相关性的要求。

三、会计信息变革的趋势

在信息时代,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水平大为提升。现行的会计模式无法完整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资源和生产力,也难以反映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环境,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1.会计理念需要更新。会计赖以建立和存在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的理性观念,即人们对会计的理性认识。这些理性认识构成了会计的前提条件,包括成文的会计假设和不成文的会计惯例及思维方式。二是会计的物质技术基础,即会计信息的载体和会计处理的技术手段。会计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保证会计理性观念得以实施的前提,是会计理性观念更新发展的制约因素。信息时代下先进的信息技术是会计理性观念变革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信息技术等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从而突出了对无形资产的计量;另一方面,发达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检索网络,将使得一些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成为可能。我们对未来的会计理念可作出如下预测:公允价值会计将取代历史成本会计;会计要素将具有多种计量属性;传统的会计假设将受到挑战。

2.未来会计信息系统将成为以计算机为中心,高速传递和处理信息的信息系统。这一系统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它将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中心。

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财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195-02

0 前言

风险概念最早是古希腊哲学家伯利克利提出的,他认为风险不是要预言未来,而是要为未来做好准备。以后人们在对风险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风险不仅可以带来超出预期的损失,也可能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于是,出现了一个更正式的定义:“风险是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活力就来自于其不确定性,也就是风险,风险既可能为经营者带来莫大的机会也可能带来难以想象的损失。风险是市场的灵魂,无数风险的集合就构成了市场。一个企业的赢利能力与其防范风险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规避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就不可能有赢利能力。因此,如何控制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所以,企业在确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时不能一味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而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现着重从以下几点来谈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1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机制

1.1 控制负债比例,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目前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具体表现在负债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 偿付能力严重不足, 由此产生财务风险。负债比例是可以控制的,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适度负债,使财务杠杆利益抵消风险增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 改变单一的贷款融资方式, 合理选择发行股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及商业信用等方式, 以“ 融资组合”的方式筹集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 降低融资成本,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调整, 对不同来源和不同期限的资金进行合理搭配, 从而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

1.2 加强投资项目的论证,提高投资收益

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的多元化投资,投资前缺乏风险评估,投资责任不落实,一心一意想着扩大企业规模,重经营而轻管理,时间长了就会出现问题。由于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如:日本的八佰伴公司,是日本最大的百货公司,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商之一。因为决策不当,盲目扩张,就了。在调查中发现,导致八佰伴破产的致命原因之一就是其低估了经营非核心业务的风险,在急速成长过程中,其逐渐背离了百货和超市的主业,而投资发展地产、饮食、食品加工和娱乐等辅业。

要减少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投资损失,首先,公司高层和前线员工必须熟悉企业业务以及与之相关的风险,只有这样,才可能减低因为无知或被欺骗而产生的损失。

其次,企业必须避免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或盲目扩展投资,使企业承受无谓的风险。

另外,企业在做出重大投资前,需要对各类风险做全盘考虑,包括考虑投资后的市场会否出现逆转、产品会否被新的技术淘汰、市场是否会出现新的竞争而影响产品的价格等等。比如对新上马的项目, 一是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对投资的区域、行业、时间, 以及以什么方式投资, 都要进行可行性论证, 以避免投资风险。同时, 还要结合投资成本、静态回收期、投资回报率、该项目的发展前景等方面综合考虑。二是投资规模要适度, 资金投向要合理配置。不能贪大求全, 否则不利于风险的分担。三是要树立抵御风险的信心。

1.3 加强对现金的管理

常言道:“会计数字只是参考意见,现金才真正令你感到踏实。”我们都知道,现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所有犯案、挪用公款和偷窃行为均与现金有关。因此,企业对现金和现金流量需要格外留神,这其中包括基本内控措施,例如授权签署现金的收发、批核和转账,也应建立适当的内部程序,对现金进行核对、监察和编制调节对账表。

2 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它也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 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 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 使运输企业增加了营运成本, 减少了利润, 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虽然存在于企业以外, 企业无法对其施加影响, 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能为力。为防范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 制定多种应变措施, 调整财务管理政策, 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3 深化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1)在财务活动过程中, 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面对风险是分不开的, 任何因害怕面对风险而试图回避风险的方案都是行不通的。所以, 企业管理当局、特别是核心决策层, 树立正确的风险观极为重要, 这决定着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前程。要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及价值观,企业必须由上而下,身体力行,建立严谨的“党风”,使员工能上行下效,企业要订立管理原则和行为规范,通过绩效管理的方法,鼓励员工正确的行为和态度。

(2)以诚信为本,培养良好的商业信誉。企业在对外进行业务交往中, 难免要与银行、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供应商和广大客户打交道, 因此, 树立自己的商品品牌、追求诚信的经营理念、在业务工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商誉, 这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它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和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

结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就必然要面对风险。所以要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本文从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内外部原因及其控制以及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防范财务危机,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康维娟.风险管理:如何防范企业“地震”[N].中华工商时报,2008-7-24.

[2]CEC集团公司总经理杨晓堂谈企业风险控制.中国经济时报2005-5-11.

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范文第5篇

投资银行是与商业银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基金管理、风险投资、提供企业并购重组及投融资策划服务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参与机构。投资银行是欧美的称谓,英国称之为商人银行,在日本则指证券公司,香港是三种叫法并存。结合中国的情况,综合类的证券公司也就是国际上所说的投资银行。国内券商一般把业务划分为三大类:负责证券买卖的经纪业务、负责股票承销的投行业务、负责委托理财和自营的资产管理业务人员。

2004年,中国证券市场积累多年的问题和风险不断释放,中国券商违规事件也频繁出现,因而国内券商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作为同行,我想结合香港投资银行界的经验,谈谈对这个行业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近期中国的券商问题出在两大类:配股包销上身和委托理财损失惨重,这在国际投资银行界都是比较少见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竞争过于激烈、历史遗留问题过多、“法律放纵”使违规行为有恃无恐。

投行业务激斗 祸延券商

A股市场的再融资的体制与香港的做法非常不同。香港的做法是,IPO必须经过交易所的上市委员会严格审核,但是IPO之后的再融资只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定,只要遵守一些规定,而且市场上的投资者愿意买入,任何上市公司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同意之下就可以再融资。因此香港整个证券市场的再融资集资额一般比IPO集资额还多得多,也就是说,香港的投行业务机会比较多。反观A股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就困难得多,每次必须有具体的项目,而且符合一些严格的条件,也必须得到证监会的批准;这就造成国内整个证券市场再融资的总量非常少,加上股市低迷,国内IPO在2004年暂停数月,国内投行业务的机会相对就少了很多。

虽然国内的融资业务规模相对不大,但是我有一个印象,国内的投资银行业务,有很多机构在做。除了100多家综合类证券公司都有庞大的投行部以外,有的商业银行,甚至一些咨询机构也在做,僧多粥少;加上近两年股市的表现不好, IPO和配股业务量非常少,自然亏损连连。香港虽然有500多家证券公司,但是80%以上都是没有开办投行业务的;去年香港股市总集资额为317亿美元,这些业务也就分布在不到100家机构中,而且前十位占了承销额的70%,业务量非常集中。有鉴于此,香港也只有大概10家左右的大型投资银行拥有庞大的部门,其他的券商虽然有投行部,也是低成本运作,有的人员只有5-6个人,同样也能接到业务;当然,有更多的券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竞争,索性不开办投行业务。国内的同行做法很不一样,一般综合类的券商都一定要设立投行部,而且动辄就几十人上百人的队伍,有时候一年下来可能也就几单生意。由于竞争过分激烈,投行业务往往为券商带来亏损;更有甚者,国内券商往往为了抢生意而高价承销配股,也就为连串的财务危机埋下了伏笔。南方证券以12.5元的高价买下6800万股哈药集团的配股,就为自己带来2亿元的巨额帐面亏损,加上动用委托投资的资金不断买入该股,南方证券终于走上被接管的道路。可见,国内竞争激烈的投行业务是券商的生存陷阱。怎么才能避免掉入陷阱,以我之愚见,如果发现自己的条件并不具备,或者长期生意淡薄,国内部分券商应该大胆撤销投行业务,没必要把整个集团的命运长期置于不稳定的状态当中。

历史遗留问题制约券商发展

多年以前,A股市场的定位是为国企解困,很多老上市公司本身是包装上市的,没有什么投资价值可言。面对这几年严峻的市场环境,和严苛的条件,很多上市公司已经很久没有再融资了;加上宏观调控,银行收缩贷款规模,企业以及很多所谓“金融控股公司”的资金链出现断裂,导致骨牌效应;很多潜藏多年的“问题股”暴跌,券商的自营和代客理财业务就出现了巨额亏损,导致出现生存危机。

“股权分置”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特色,它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制约中国证券公司,证券市场发展,也是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最大的障碍。剖析中外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股权分置”的确是最大的制度差异。我不认为这是一种错配,因为这是中国股市演变的自然路径,我们的市场体系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股市,它自有自己的发展逻辑。但是,“股权分置”确实造成了流通股股东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而他除了用脚投票之外没有其它的选择。那么,作为流通股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券商和其他股民一样也是深受其害。最近发生的几起大型上市公司不顾小股东反对,强行通过整体上市或发行可换股债券的事件就是例证。

A股的估值问题也是困扰中国的证券公司。一直以来,A股的估值偏高,当然也有很多人为此找理由,例如,中国是新兴市场,股市市盈率理应偏高;A股“含权”等等。但是随着2004年QFII大举进入A股市场,投资者开始真正认识到价值投资理念,市场倾向于学习国际上通用的估值标准。而很多券商的人才和理念还没有跟上市场的变化,因而出现了大量的估值差异;尤其是对于一些以前被奉为蓝筹股,现在逐渐被边缘化的股票的估值出现了严重失误。估值失误往往发生在中小型券商当中,这对于他们的投行、自营、代客理财三大业务均会造成沉重的打击,自然就制约了这些券商的发展空间了。

“法律放纵”使违规事件屡禁不止

国内证券公司的种种违法乱纪行为,当股市不景气时一并浮出水面。2004年,被托管或濒临倒闭的证券公司数量之多令人瞠目。年初,昔日龙头老大的南方证券就被中国证监会和深圳市政府实施行政托管;此后,大名鼎鼎的"德隆系",德恒证券、恒信证券和中富证券被托管;接着,汉唐证券凋零陨落;10月中旬,老牌券商--闽发证券被托管;几天后,由多家地方券商组成的辽宁证券也被托管。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公司的违规违法并不是由于“失误”或“不知”,为数不少的公司属于明知故犯,而它们造成的损失又都是天文数字。仅“德隆系”涉案资金可能就高达220亿元;辽宁证券的"窟窿"大约有40亿元;闽发证券的机构债权人高达219家,金额近100亿之巨,牵扯到20多家上市公司。

我认为,证券业违规行为如此之多,最根本的原因是“法律放纵”。要说国内股市的法律条文在很多方面都比香港还细还全,致命问题是罚责则宽松。法律这根棒子太软,打下去毫无着力点,当然也起不到震慑的作用。

举个例子,上交所近几年来对违规的证券业内人士作出的公开谴责达477人(次)之多,但这种道德层面的惩治根本震慑不了违规违法人员。作为最高监管机构的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层也鲜有有效的惩戒手段。因"虚假陈述"和"虚增利润"而分别受到处罚的ST啤酒花和原民族化工两位董事长,不过是每人罚款30万元,这对他们非法获得的巨额利益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同样是对待违法违规,国际证券界的惩罚要重得多。美国最大的证券经纪公司――美林集团,因为向投资者了其关联客户过于乐观的报告,就被法院罚款1亿美元,而且还面临监管部门调查和巨额民事赔偿。曾经轰动香港的“联合集团案” 和“德智发展案”的两位当事人,一位面队长达25年的诉讼,另一位则被判入狱三年,他们名下的所有资产也遭到长时间的冻结,甚至被没收。对比起来, 国内证券市场的那些所谓“谴责”是如此的软弱无力,这就是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也是券商的致命弱点。

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范文第6篇

一、对《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的认识

著作权资产涉及范围广、权利分类多,资产评估的不确定因素多且对价值的影响较大。本次的指导意见,充分反映了著作权的专业性特点,突出了评估的可操作性,丰富了无形资产准则的理论成果,满足了著作权评估业务解决的新问题和操作要求,达到无形资产评估准则体例上下呼应以及评估实践的要求。

(一)明确了必须进行现场调查的重要性

《指导意见》第二十条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著作权评估业务,应当对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必要的现场调查,并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等。这对防止以往纸上谈兵、规避风险起到了重要的防范作用。

(二)对三种评估方法提出了具体操作要求,解决了预测和参数选取的随意性

在著作权评估实务中,往往出现方法选用的合理性分析缺失或收益法预测和参数选取的随意性等问题。《指导意见》第二十二条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著作权资产评估业务,应根据评估对象、评估目的、价值类型、资料收集情况等相关条件,分析三种方法的适用性,恰当选择一种或者多种评估方法。特别是对著作权资产评估中最常用的收益法还做出较为详细的规定,包括三种具体操作方法:许可费节省法、增量收益法、超额收益法。上述规定强调了三种方法的适用性,解决了评估实务中为了迎合客户随意选择评估方法而不注重合理性分析的问题。在第二十三条中又规定,应根据著作权资产对应作品的运营模式合理估计评估对象的预期收益,并关注运营模式法律上的合规性、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可行性。著作权的预期收益通常通过分析计算增量收益、节省许可费和超额收益等途径实现。解决了著作权评估长期以来成本和收益不配比,与其他无形资产混淆的局面。

该指导意见还针对估算或预测的主要参数如著作权资产未来收益、许可费、许可费率、增量收益、贡献资产贡献、折现率的估算做出了便于操作的规定。

(三) 强调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的合理性问题

《指导意见》第二十七条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运用收益法进行著作权资产评估时,应当综合考虑评估基准日的利率、资本成本,以及著作权实施过程中的技术、经营、市场、生命周期等方面的风险因素,合理确定折现率。著作权资产折现率应当区别于企业整体资产或者有形资产折现率。本条规定提示评估师在运用收益法时,关注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的合理性问题,将对评估结论产生影响。

(四)著作权资产折现率口径应当与预期收益的口径保持一致

《指导意见》第三十一条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对同一著作权资产采用多种评估方法评估时,应当对各种方法取得的初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形成合理的最终评估结论。解决了长期以来由于折现率与预期收益口径不一致带来的评估结果不合理的问题。

二、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的认识

本指南从服务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的管理角度出发,突出了金融企业的特色,按照银行、保险、证券三大类企业提出了较详细的评估说明应披露的事项的要求。指南也充分考虑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监管单位要求,不仅为评估报告编制者――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具体操作提供了指导,也为评估报告使用者和监管部门正确理解评估结论,合理使用评估报告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

(一)充分体现了金融评估业务的特殊要求

金融企业与一般企业在行业政策、经营方式及财务核算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指南明确了与金融不良资产评估规范的行为不同,评估明细表按照银行、保险公司、 证券公司三大类编制样表,其格式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的报表格式;明确了评估对象及范围的披露重点不同,《评估说明》编写指引,突出了金融企业的特色,强化了金融资产的评估说明,如成本法《评估说明》指引按照银行、保险、证券三大类企业分别说明企业各科目评估说明应披露的事项。对于收益法及市场法也做出了较详细的规范。

(二)完善了评估报告准则体系,突出了可操作性

根据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体系的规划,业务性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具体准则、评估指南和指导意见四个层次。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关系到国有资产权益,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的管理不可能脱离对资产评估报告的管理。指南以备案核准为目的,定位为评估指南,便于政府监管部门能够清晰理解和审阅。保证了准则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且与已经的准则和正在起草的其他准则项目在逻辑、体例等方面实现了相互协调。

(三)增强了金融企业评估的针对性

指南全面总结了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业务和管理实践,在结合评估报告准则原则性规定的基础上,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的编制提出了细化要求;在评估报告准则主要规范要素的基础上,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的格式提出要求。指南固化了实践中的有效做法,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可操作性。对于一些可以方便操作,但不宜在指南中出现的内容,以附件形式提供了指引。

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财务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2

近年来,国家大规模对电力体制实行改革,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供电企业面对的市场经济环境日益激烈,在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等体制政策不断深化的形势下,供电企业遭受的各种风险也日益增多,经营管理也遭受更大的考验。众所周知,电力行业是一个关系着国计民生的特殊行业,供电企业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同时具有资产规模大、管理链条长、现金流量大、单项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财务风险较高,如若没有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规避和化解风险,势必会引起财务危机,对此供电企业在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方面也格外重视,并对此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针对当前市供电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及成因进行分析,并谈谈防范风险措施及方法,希望为电力行业的企业管理者及财务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财务风险的含义

从经济学上讲,风险源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只要企业存在生产经营活动,就会有风险存在。财务风险作为企业风险中最为常见的风险,与企业资金的筹措、运用、管理密切相关,存在于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它是指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使得企业遭受经济损失、引发支付危机,严重导致破产。所以,供电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没能及时防控,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现结合本人多年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谈谈自己对供电企业财务风险的理解。

二、供电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

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当前财务风险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供电企业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长期以来一直深受国家政策影响,企业人员对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淡薄。供电企业中许多老员工的财务知识相对缺乏,认为只要管理好资金、用好资金就能充分防范风险,无法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予以有效把控,对财务风险防范能力较差。

2.内部控制风险力度低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很多市供电企业存在管理粗放、内控制度不完善,主要是内部控制组织机构不完善、内控制度缺乏连续性和可操作性、财务预算管理执行刚性不足等,造成成本控制不力、财务风险把控执行不到位、会计信息失真,误导企业做出不正确的管理决策,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给企业经营成果带来风险;因供电企业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会影响到供电企业的经营决策,其干预及一些不合理的建设要求等不仅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还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3.筹资风险

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将借入资金合理运作,以此提高企业的资本金收益率,是企业快速发展、实现规模扩张的主要手段,但若因各种因素导致预期收益下降,致使企业背负沉重负债,就会形成筹资风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供电需求不断扩大,供电企业的工程建设也必须扩大,加之供电企业中的农网建设、改造与维护以及农村通电工程等公益性投资,供电企业需要通过融资来解决资金筹集问题,筹集资金由于资金在运转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不可预计的因素,伴随着风险,“短贷长投”不利于资金周转,造成供电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4.电费收回坏账

电力作为能源,其本质是一种商品,用电付费本属十分正常,但多年来部分公众对电力的商品属性认识仍然很模糊。部分企业客户和居民随意拖欠电费,特别是部分企业借改制清算、破产的名义,大量规避电费。供电企业在承担电费坏账损失的同时,还要额外承担一些费用,给供电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了较大影响。出于稳定等社会责任方面的考虑,供电企业对于这些借口不交或迟交电费的企业,处于既无法收缴电费、又不能停电的尴尬境地。供电企业实现的销售收入能否及时收回,决定了企业的现金流转能否顺利运行、经营效益能否最终实现,也决定了企业的再生产投入是否有足够的保障。供电企业的客户涉及到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电费的回收难度较大,坏账风险已成为供电企业面对的最大的财务风险之一。

5.自然等不可抗力因素

供电企业的资产规模大,供电设施分布地域广泛,且受外力破坏、偷盗、自然灾害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管理十分困难。比如2008年雪灾,造成的供电设备严重损坏,发电受阻,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受到影响,其中因灾害停运供电线路36740条,停运变电站2018座,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6.现行电价机制

电价是供电企业的生命线,合理的电价对供电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影响供电企业财务状况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电价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审批,省级供电实行统一的销售电价政策,供电企业没有电价的制定权,也没有独立的输配电价形成机制。供电企业为满足国民经济对电力的需求,大规模的供电建设在全面提速,供电建设带来巨额成本在不断上升,而电价政策的实施造成利润空间不断减小,从长远来看,不能满足人们对电力资源的需求,也会影响一国的经济。

三、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增强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

对企业员工进行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培训,灌输合法经营理念,增强他们认识风险、分析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从源头上筑牢风险防范的堤坝;应注重财会队伍建设,打造出一支业务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水平强的财务人员队伍,提升其准确的职业判断能力,增强对财务风险的敏感性,提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2.加强内部控制力度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财务风险最重要的基础和保障,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供电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工作正处于积极推进,企业各层级职能定位也正发生深刻变化,供电企业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公司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亟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以适应公司集团化运作和集约化管理,应以强化财务稽核监督功能为目标,构建以风险为导向,以标准化业务流程和内控制度为基础, 以财务评价与财务稽核为监督手段,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风险控制。

3.创新融资方式,加强筹资风险管控

供电企业在争取向银行贷款同时应拓宽融资渠道,应尝试扩大运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信托计划、银行票据等融资方式,将企业融资需求转化为金融资源。通过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对融资增量结构调整,可加快资金周转,提高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产结构,改善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同时,积极研究推进整体上市工作,借助资本市场筹集供电建设资本金,建立科学、高效的内部运作机制,构建有利于供电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资本结构;对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供电企业可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将风险转移,使成本降低。建立健全筹资管理机构。在风险管控方面,为加强管理者对筹资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企业责任感,供电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筹资预测管理机构,建立业绩考评与筹资管理挂钩体制,强化筹资过程管理,降低筹资风险。

4.积极探索电费回收新方式

电费回收工作是供电企业经营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供电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修订完善应收账款管理考核办法,制定领导责任制,建立用户实时欠费预警平台;第二,加强用户资信评估,建立用户资信档案,定期开展用户资信分析,关注企业用户生产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对企业用电信用实行动态评价管理,便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使电费回收风险处于可控状态;第三,对经常欠费或恶意欠费的用户,坚决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第四,尝试采用预缴电费、银行代扣代收等方式,将当前先用电后缴费方式改变成用电前或用电过程中随时收取的方式,减少欠费的发生。

5.深入电价政策研究

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关系到供电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这也是一国经济稳步上升的前提。对此,供电企业应就对当前电价管理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对策,争取国家电价政策倾斜;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汇报沟通,积极反映当前供电企业生产经营所遇到的困难并就电价调整提出相关建议,争取相关政府部门支持;加强和发电企业、重点企业用户的定期沟通,力争在电价调整中达到双赢。

四、结语

面对市场经济环境下所产生的风险,应当防范控制好供电企业的财务风险,建立风险的识别、控制体系,保证供电企业能够正常安全的运营。

参考文献:

[1]王仁明.电网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8.

谈谈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外CEO;培育机制;启示

一、企业家内容的诠释

关于企业家的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欧美已经有许多共识。从企业家精神的角度,企业家是对机会高度敏感,就稀缺资源的配置做出判断性决策的人(卡森),是勇于创新(熊彼特)和“承担风险与不确定性”的人(奈特);从企业家作为“创办与经营企业的专门家”的角度,企业家能够充分利用管理和和学技术,充分发挥管理的才能;从商业价值的角度,企业家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价值伦理的角度,企业家行为完全符合“天职”的要求,本身即是世俗活动与神性价值的统一。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可以看出企业家本身就是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企业家的要求不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家精神要求较高,不发达经济中相对较低,因此不能以发达经济国家企业家标准来衡量我国的企业家,同时我们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国的企业家。我国企业家的生成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经营者获得一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获得企业家地位与身份,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民营企业的兴起,我国大量的企业家涌现,队伍不断壮大,近几年企业家阶层逐步得到人们的肯定,而在美国甚至包括日本在内的整个西方真正的企业家阶层和职业经理人阶层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下笔者重在对我国企业家与国外经营者成长过程的比较与分析。

二、我国企业家与国外CEO培育机制的比较

(一)社会的认同感

企业家阶层的社会认同感,一方面与社会文化背景相关,另一方面与社会制度相关。从社会文化背景上看,在一个真正的商业社会,企业家的地位是最为突出的,官员则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我国是一个传统上重仕轻商的社会,这种观念仍旧影响着我们,从报考公务员之火热可见一斑。全民对商人并无很强的认同感,尽管在造就企业家的机制上,我国比20年前好多了,但仍旧有些轻商观念在制约着我们,而传媒、社会公众对明星企业家极尽追捧,且对企业家的预期过高,往往以成熟商业社会的水平来要求我国的企业家,导致人们对企业家认同落差更大。另外与社会制度相关,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家的成功很大程度上缘自社会机制的完善,或者说依托一个良好的市场与法制环境,企业的经营行为相对来说往往可以预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控制的保障。而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非常时期,企业家所要应对的外部环境非常复杂,他们既是改革的受益者,又是社会转型压力的主要承担者,由于缺乏机制与道德的约束,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导致一切都显得难以预测和把握,企业的成功更多地依靠带有一种灰色的成分或者说权谋。美国成功企业家克雷格霍尔在其《负责任的企业家》一书中认为,转型市场固然潜在着巨大回报,但是,转型经济中的企业家承担了更大的风险,会面临由于政府的脆弱和反复无常而导致的不确定性、腐败风险、组织化犯罪,等等。西方企业家既极其坦率地追求财富、尽其所能获取,又极其真诚地服务社会、尽其所有给予,这与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企业家自我认同的价值观是息息相关的,同时与制度也是分不开的,如税收抵扣的支持。

(二)政策环境

政府的基本制度和经济扶持政策影响了企业家的成长。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尤其民营企业在创业发展过程中,充满着艰辛的历程,在创业之初要经历名目繁多的审批,门槛较高且注册资金要一次到位,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我国金融领域仍然是政府、国有企业主导着,而民间的融资、资金的流通仍受到非常多的限制。而美国公司成立实行的是登记制,门槛低,注册资金可分期到位,在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相关的部门支持,如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帮助美国的企业家去建立成功的小型企业,给小型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还有各种风险投资和纳斯达克多个产权交易所。在芬兰,政府直接操作建立了世界上较早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政府采用政府援助和民间机构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一整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政策,尤其是在向新创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扶持方面。

(三)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是一个法制经济,企业家的创业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依赖于法律的完善,在法律混乱的环境中,企业家更多地体现了非生产性行为。从整个市场环境看,美国、德国、 日本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较充分,有很好的法制基础,从而不仅有利于充分竞争的企业家市场的建立,也有利于企业家市场机制运作效率的提高。相比之下,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政府对市场的影响还较大,各项法制、法规还不健全。

从治理结构上看,国际上现有的治理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像英、美企业所采取的“外部治理”模式,另一类是像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所采取的“内部治理”模式。在“外部治理”的模式下,股权分散在大量的个人投资者和一些机构投资者中。如美国企业股权比较分散,由于股权分散,股东之间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及合作,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约束最终是通过资本市场本身实现的,因此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激励和约束主要由市场来主导。与外部治理不同,内部治理通常由与企业有长期稳定关系的群体实现,这样的控制群体规模小,而且内部的成员都互相了解并与企业具有除财务投资以外的关系。如德国和日本企业股权主要由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持有,在企业经营者的选择、激励和约束方面这些法人机构发挥主导作用。无论是美国模式还是德国、日本模式,经营者的选任主要还是由市场机制完成的,因为这中间并没有政府行为。我国上市企业的股权主要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持有或创始成员及家族对企业的控制,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真正的分离,公司的主要控制权在家族成员或国家中配置。这一点在民企尤为突出,这是因为我国民营企业的股权特别集中而往往又没有任何约束,老板对企业的支配权力异常之大。控股权与决策权的高度集中,使得老板成了事实上的“皇帝”,经营者的独立性变得十分有限。

从企业家选择机制上看,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起了一个充分竞争的企业家就业市场,市场上有高素质、自由流动的企业家阶层,有无形与有形相结合的企业家市场形式,有完善迅捷的信息传递渠道,有制度配套、服务优良的中介服务体系,通过市场化的公开、公平、完全双向的选择方式,为企业选择最合适的经营管理者。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能够直接了解和掌握经营者的历史档案、工作业绩、人品诚信,企业经营者的业绩在市场中也能直接体现出来,业绩好的企业经营者会被人高薪招募,而业绩差的则可能被市场淘汰。我国企业家产生机制尚没有市场化,目前普遍缺乏对人力资本价值公正科学的评估与认知体系,无法对职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价值评估,导致职业经营者难以通过正常的渠道流动,其价值也就难以正常实现。

三、启示

(一)建设诚信环境,改善企业家的形象地位

要建设诚信的环境,首先要建设良好的信息传输渠道。对不遵守商业信用的企业经营者,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使其臭名远扬,在市场上再难找到合作伙伴,对优秀业绩者,大力宣扬,增强人们对企业家的认同感。其次,提高有效的法律环境。有效的法律环境意味着通过法律手段约束企业家的行为。对违法、不讲信用企业家,进行法律的惩罚,通过这种法律约束迫使企业家自觉的守法,自觉的在法律框架内兑现自己履约和承诺。

(二) 建立企业家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所谓企业家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就是指通过企业家供给者与需求者的平等交易关系和市场竞争过程来优化企业家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系列市场化规则。

从市场需求主体来看,企业作为企业家的雇佣者必须有真正的独立自主权,并且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企业既然是独立的经济主体,雇佣了企业家,就需要依赖企业家全部智力资产来进行经营管理决策。从市场供给主体来看,企业家的创业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其能力的发挥不仅依赖于自己的人力资本禀赋,还依赖于社会资本禀赋以及所控制的资源优势。前者可通过学习与积累,而后者受制于社会文化以及市场法律环境。

建立投资者与经理人员的契约关系,是企业家市场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基本规范。由于企业家与投资者之间的委托一关系中所“交易”的实质是企业家所拥有的智力资产即经营管理能力或称企业家才能,而这又是不易直接测度的,其实际发挥效果也是极难监控的,同时,“资产专用性”很高的企业家人才又面对的是一个弹性较低的需求市场,因此无论就资产所有者利益保护角度还是就企业家自身的激励约束考虑,都需要建立稳定的契约关系,运用合同的法律形式明确企业家在经营中的职责权力和应得利益,使产权职责关系明晰化、利益关系合法化公开化,以避免资产所有者和企业家在利益职责关系上可能发生的矛盾和冲突,使交易双方不致共担不必要的交易费用而受损,同时也使得企业家个人收入合法化、公开化、规范化。

(三)构造一套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评价体系

企业家是在不断经营过程中,逐渐实现其人力资本价值,建立其声誉的,这就需要构建一套适合动态发展的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评价体系,使得在经营过程中高素质、有抱负的优秀人才同缺乏经营管理才能的人区分开。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市场配置信号包括个体的学历、经历和业绩,市场信号显示的真实性是有效配置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关键环节。在评价体系中将市场中的所有企业家都纳入进来,在统一的标准下,对每一个企业家做一个客观、公证的评价,当一个企业家的经营业绩差的时候,这套评价体系就会对其有一个较低的评价,他的人力资本就会贬值,于是就面临着被其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取代的威胁;反之,当企业经营得好,其人力资本增值,企业家将获得较高的声誉。评价体系应由建立起社会化的经营者资质评价中心承担,承接用人单位的委托和人才交流中介机构的委托、以及经营者个人的委托,承担市场准人评价和等级定位评价,通过科学严格的审核程序,对符合经营者资质的人颁发经营者执业资格证,这样才可以持证进入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

此外,迫切需要成立中介服务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面向社会需求,实行专业运营和增值服务,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整合政府信息和社会信息,服务于企业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侯俊华.谈谈对企业家角色的认识[J].企业经济,2003(4).

[2]侯俊华,邹晓明.企业家人力资本成长的环境研究与探讨[J].大江周刊,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