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本市场的历史

资本市场的历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资本市场的历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资本市场的历史范文第1篇

世界经济发展史清醒地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一次资本裂变过程(而且只有一次),就是社会资源经过资本市场进行一次空前绝后的重新大配置,社会财富也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分配或大洗牌,这个信号就是本币升值。目前人民币升值过程,就是明确告诉我们:中国资本市场已经迎来了我们老祖宗没有遇到,与此同时,我们子孙后代不会再有的资本裂变机会与风险,对股票市场来讲,就是绝板的大牛市行情,关于这一点,国际金融投资机构非常清楚,所以,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向我们施压,要求加快开放金融市场、资本市场步伐,妄图以尽早和最快的速度枪占市场份额,以猎取我国这场绝板的资本裂变果实。

此时,我们就不能继续以工业资本眼光和逻辑来解读现代金融资本,不但在理论上很可能会造成错解,而且在客观实际上错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转变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所以,无论对国家还是我们老百姓都不容错过,要千方百计地充分把握住和利用好,当前社会资源、社会财富大觉醒、大分配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时代。

这场资本裂变的主战场当然在资产和资本品市场,那么中国股市的主阵地,只有也必须创造条件唤醒中国本土投资者(股民),将自己储蓄资金,从货币形态尽早的转变成资产或资本的形态,并去积极占领当前中国资本市场裂变的主阵地,分享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成果,才能具备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条件。否则让国际投机性的过剩资本(热钱),占领了我国股票市场的主阵地,那将会给我国资本市场能否健康稳定发展埋下隐患,关于这一点,是我们各界和各方人士,都应该必需清醒认识到的。

股权分置改革得以完成,中国资本市场步入一个正常发展轨道,中国资本市场创造了全球资本市场增长的奇迹。如在2006年1月,我国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仅相当于美国通用公司一家企业的市值。2007年我国A股市场融资额突破8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融资市场,到2007年底,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32.4万亿,全世界最大10家上市公司,中国已占5家。在2008年或到2009年,A股总市值将突破50万亿元,到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值会100万亿以上,显示中国资本市场裂变令全世界瞩目,我国正在走向资本大国,可见资本裂变将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崛起,同时预示着掌握资本和资产的人,在资本市场大发展过程中,将给其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依靠间接融资比重过高,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弱化,企业财务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过分集中于银行体系,必需要以金融资产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率先发展,金融市场必须要从长期受制度抑制状况下解放出来,表现于股权分置改革成功和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扭转当前间接融资的信贷量,一直占我国非金融机构融资80%以上的过高局面,推动金融资本市场发展和股市的繁荣,促进信贷结构和信贷总量正在发生较大变化。

由于我国实行了30年的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元混合经济,这60年的国家基础设施和国民经济的骨干企业,几乎都是依靠国家投资或银行贷款兴建的。现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非流通股份均获得流通变现的机会,以及大型国有企业IPO、注资、吸收合并、资产重组、增发、整体上市、H股和红筹股陆续回归,伴随资本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过去依靠银行贷款兴建项目或企业的资本金,将会连本带息陆续归还银行,资本置换的速度和数量自然加快增大,表现于近两年银行坏账率大幅度下降,尤其是商业银行相继股份制改造成功上市融资,资产状况和资产质量得以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

资本市场的历史范文第2篇

成就品牌,培育业界的常青之树,打造市场“百年老店”,是每一个企业家的梦想。然而,品牌梦想的实现并非易事,既要企业家对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执着和关注,也要对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不断的整合。

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高度融合的今天,企业品牌的创立、发展和延续自然离不开资本市场。因此,在成就百年品牌的过程中,企业家应学会与资本市场打交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各种功能,为品牌的发展创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和市场条件。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我国企业品牌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企业家,尤其是部分民营企业家,在经过艰难的创业使企业的品牌获得市场认可之后,却热衷于资本市场上的资本运作,以品牌作抵押,过度透支企业品牌,玩弄所谓的并购、重组和股权置换等“圈钱”游戏。

今天充斥于全球商品市场上的著名品牌,无不经历了数十年乃至近百年的品牌发展历程。在其品牌发展过程中,全球金融市场也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无数次的动荡。面对资本市场近百年的风云变化,这些品牌企业的创立者和后继者却没有迷失在资本市场的游戏之中,而是仍在孜孜以求地延续着创业者所创造的品牌辉煌。同样的品牌创造、同样地借助于资本市场的力量,为何两者之间的结果相去甚远?我们认为,其原因在于,在中国资本市场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我们的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功能尚缺乏全面、准确的把握和了解,过度放大了其融资和资本配置功能,忽视了其风险效应,从而在行动上表现为一旦尝到了资本市场的甜头,就会无知无畏、勇往直前,丧失了对资本市场应有的敬畏之心。

那么,中国企业家如何既有效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同时促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从而成就伟大的品牌?显然,从利用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对资本市场持有敬畏之心应是中国企业家需要坚守的基本理念。

对企业而言,资本市场具有融资、资源配置、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的功能。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品牌的创建和发展单靠自身的积累往往会力不从心,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为企业创造宽松的资金环境理应成为企业的理财之道;同时,在企业和品牌扩张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市场、技术和人才等各种资源的约束,此时,利用资本市场的并购机制能够达到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再次,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上,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随时都会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利用资本市场上的各种衍生产品交易既能有利于企业对市场价格变化的准确把握,又能规避各种潜在的风险。因此,在成就品牌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家理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发展所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功能,以体现出企业家对资本市场所应有的“崇敬”之心。

然而,企业家也应充分地认识到,资本市场也是风险聚集的场所、投机者和冒险家的乐园。在金融市场日益发达,衍生产品创新日益泛滥的今天,资本市场的金融交易既可给投资者带来几倍乃至于几百倍的暴利,但也会因杠杆效应而给投资者带来灾难性的风险。

资本市场的历史范文第3篇

国际标准接轨的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国内上市公司中实施。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用途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变革提出了新的需求,即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投资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服务。资本市场的发展是在规范基础上的发展,而规范市场的基础在于信息披露、尤其是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而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是由高质量的企业会计准则来实现的。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会计准则变革的内在动力,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用途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作为世界上会计准则最健全最完善的美国,其公认会计准则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顺应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是在为资本市场服务的基础上成熟起来的。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上市公司已经超过了1300多家,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对我国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成为了会计准则变革的迫切要求。

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良好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全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又是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得到充分披露的重要保障。会计准则作为一种机制,它直接导致了充分披露,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信息含量,它能够将相关的信息从公司内部传递给外部,这不仅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更好的决策,更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有效运作。

国际趋同与创新发展

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坚持中国特色,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趋同,建立了一个国人认可和国际认同的准则趋同平台。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突出了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决策有用观,同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减值处理原则,所有这些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对有效地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深远。

首先,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资本市场会计信息的质量。

我国新会计准则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其中最大的创新就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会计准则,先后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随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和创新手段的出现,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了现实的“土壤”。

其次,以投资者为中心的“决策有用观”,保障了资本市场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明确地指出,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之一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决策有用观”的思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相关真实、可靠、公允的会计信息,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

最后,具有中国特色的“减值准备”观,缩小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和操作的空间。

新准则的实施,将可以有效地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况,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将使给投资者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可靠、客观。

新会计准则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适应了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在会计目标方面,从满足政府为主实现了以满足投资者为主;在会计信息透明度方面,从强调内部使用转为公开披露;在会计选择方面,从政府宏观选择需要为主向企业微观选择转变,所有这些创新和变革,将有利于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会计信息在投资者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为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新会计准则系不仅从技术的角度对原有的财务报告模式进行了修正,更重要的是从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的视角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新会计准则重新定义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内涵和确认条件,突出强调了资产负债表项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同时,在坚持历史成本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仅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更有利于充分揭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及正确衡量经营业绩。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以会计信息的高透明度为基础的,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是以高质量地会计信息为目标的。新会计准则有效地借鉴了国际公认的会计标准,明确了高质量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要求,构建了完善的报告体系,解决了会计信息在信息结构与信息量上的不对称,新会计准则的这些创新为我国上市公司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做好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投资者是资本市场资本的重要来源,没有投资者的资本供给,资本市场将成为无水之鱼不能运转。只有充分保障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使投资者在资本市场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资本市场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新会计准则的推出和执行,可以确定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为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保护自身利益创造良好的条件。

新会计准则以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和供给为中心,要求在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应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的会计准则不只着眼于历史,更着眼于未来――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不只着眼于可靠性,更着眼于相关性――为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不仅着眼于确认与计量,更着眼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消除会计信息不对称而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的误导,避免投资者经济利益的损失,树立投资者投资我国资本市场的信心,最终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执行挑战监管层

在资本市场运行中,离不开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和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只有在会计准则的规范下和监管者的监控下,资本市场才能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和实施,是我国政府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作出的历史性变革,是加强国家经济管理的需要。

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进行必要的调节和监控是我国政府履行公共责任的重要表现。因此,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有利于国家统一企业会计标准,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同时,也给我国政府和资本市场监管层提供了更加有力、更加科学的评判标准,有利于提高其对我国资本市场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能力。

资本市场的历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创新工具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其主要表现就是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结构,而且对金融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处于转型期,正在由以往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加快向商业银行与证券市场并重的“双核”体系转变。由此看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转型、业务结构优化和经营管理改进正面临历史性的战略机遇,同时其业务发展、盈利能力、风险管理等方面也面临长期而严峻的挑战,这一切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资本市场的三大特点

从目前来看,中国资本市场具有不同于西方资本市场的三个明显特点:第一,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而是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它的初始阶段必然是政策式,其功能也必然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它的定位。第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进行的,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因此,资本市场改革必然要符合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第三,中国上市的股票主要是改制的国有企业的股票,所以,政府是股票的主要供应者,又是股票市场的监管者——政府同时处在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地位。所以,对于政府来说,要侧重从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全面实现资本市场的公平与效率,发展一个规范的资本市场来为商业银行创新提供场所和条件。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银行施加的影响

1.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资本市场而非银行。所谓生产性金融资源是指那些由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金融资源,是被企业用于生产领域创造财富的金融资源,它主要包括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以及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相对于居民手持现金和居民储蓄存款等非生产性金融资源而言,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有利于国家的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在数量上,生产性金融资源可以表示为一国的金融资源总量与储蓄投资转化率的乘积,因此通过扩大一国的金融资源总量和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可以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在数量上的持续增长。目前,随着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后工业经济时代的转变,相比较资本市场而言,银行在促进生产性金融资源数量持续增长中的作用逐渐下降。究其原因在于,作为后工业经济时代标志的新经济的发展更多地是依赖于资本市场而不是银行的支持,资本市场正成为财富创造的推进剂。这样一来,必然促进我国银行业在生产性金融资源上的运作,十分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与进一步拓展。

2.资本市场分流我国银行大中型优质贷款客户。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规范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资金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信息不对称程度日益降低,资金需求方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不仅成为现实可行的选择,也是降低融资成本、改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手段。在我国,优质大中型企业可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融资,一方面可增强其内在动力,一方面也可通过改善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防止将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的现状。这些能够进行直接融资的企业往往是银行的优质客户,因而直接融资分流了银行的优质贷款客户,给以存贷款为核心业务的传统银行带来巨大冲击。

3.资本市场改变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资本市场产品虽然存在一定风险,但其收益往往高于储蓄存款,对居民很有吸引力,成为居民新的投资渠道。当股票、债券等大量发行时,居民的储蓄存款就会不断转移到资本市场,引起储蓄存款增速减缓甚至绝对量的减少。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银行负债短期化。居民投资资本市场产品时,一般动用的是处于闲置状态的定期存款,且为便利投资交易,往往还要备用部分活期资金。因此,居民和企业在参与资本市场过程中,从商业银行流出的是期限较长的稳定资金,而流回商业银行的则是期限较短的活期资金,从而影响了银行负债结构,加大了银行资金的不稳定性。

三、资本市场环境下我国银行的驱动发展

1.我国银行应积极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寻求复合型金融创新工具。投资银行是与商业银行相对称的金融中介机构,是资本市场的主体和灵魂,是企业直接融资的机构。作为一个产业,投资银行在国外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对世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购并重组、安排直接融资、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投资银行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目前尚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所以商业银行可通过在内部设立投资银行部等形式,大力拓展非资本业务尤其是中间业务,积极进行复合型金融工具创新。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发行股票并上市,进行股权融资。

(2)策划企业兼并收购,为企业规模扩张、多元化经营,实现购并目标服务。

(3)设计债券发行方案,为企业债券融资服务。

(4)提供融资安排,解决企业购并、资产重组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5)充当企业财务顾问,为企业生产经营、资本运营、长远发展提供全面的咨询服务。

(6)直接投资,与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一起发展。

(7)创新金融工具,如运用可转换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为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增加市场品种,活跃资本市场。

2.我国银行应主动利用资本市场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形成互补。无论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还是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其核心功能之一就是管理风险,这就决定了在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在不断积聚风险的同时,自身也需具有化解风险的能力,并要承担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然而银行的风险管理目前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且随着各国金融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无法满足金融可持续发展条件下金融风险的有效管理与金融体系的稳定的要求。

3.我国应建立银行金融控股集团。以资本为纽带,以银行为主体,参股、收购或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年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发展成为金融集团,实现集团综合经营。以参股、收购或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为例,我国新修订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对股东的要求中,商业银行位列主要出资人的首位。因此,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是在目前政策环境下实现银行金融控股集团的突破口之一。这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发挥资金优势,扩大客户基础,提高赢利能力,最终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也符合国际上一些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商业银行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惯例。对融资租赁行业来说,商业银行具有较丰富的专业人才、客户资源、营销网络、无形资产等方面的优势,其进入融资租赁行业,必将更好地促进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企业设备销售、技术更新乃至社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在信托公司方面,针对目前信托公司处境比较艰难的状况,抓住监管层支持商业银行收购信托公司的政策机会,商业银行可以收购信托公司中开展人民币理财、信贷资产转让信托、企业年金以及不良资产处置等信托创新业务。

总之,在中国经济转轨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与银行发展之间构成了一种相互关联、相互牵制、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错综复杂的联动关系。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这种关系,找准切入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于促进整个银行业的发展具有深刻而远大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田瑞璋,李勇.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李树林.论资本市场与金融可持续发展.经济论坛,2008,(2).

[3]曲彤工,姚立中.商业银行应对资本市场变革的对策分析.经济纵横,2008,(3).

资本市场的历史范文第5篇

摘要:过去几个世纪以来,金融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之关键词,金融领域的竞争正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竞争的核心内容。纵观近代以来大国崛起,金融的支持无不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建设良好的金融架构往往是提升一国经济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战略。本文力图介绍美国在国家崛起时金融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并对大国崛起的金融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国崛起;金融问题;资本市场

一、引言

美国在短短的二百年里不论在经济还是在科技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美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与逐渐成熟。如今,作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极的中国,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强劲影响力日益彰显,本世纪前50年,是中国发展、崛起的大好时机,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探讨美国崛起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并分析我国在崛起中将会遇到的金融问题。

二、美国崛起带来的启示

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28.7%,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这一年,美国则刚刚渡过了荒蛮战乱的时代,百废待兴。而在此前3年的一天,也就是1817年2月25日,在纽约曼哈顿岛南端的一个经纪人办公室里,28名经纪人齐聚一堂,成立了纽约股票交易委员会,这就是纽约交易所的前身。

短短的80年,沧海桑田,攻守轮回,令今天的人们唏嘘不已。在中国,十九世纪早期的清朝,虽然国力仍然强盛,但闭关锁国的国策,加之腐朽落后的体制,已使其走向衰败成为必然。而当人们走近历史的深处,会不无惊讶地发现,1817年那个似乎毫不起眼的纽约的股票交易委员会,竟然是一粒光明的火种。今天,当我们来探究美国经济起飞背后的驱动力时,没有人能够否认,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以及其他的体制创新,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今天全球各个资本市场和金融中心的博弈背后是大国的博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博弈对大国博弈的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历史翻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残酷的一页,进入到现代经济竞争的时代,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美国资本市场在美国经济的又一轮起飞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战以后,美国经济在旺盛的民用需求的推动下,迅速发展了二三十年。但是到了七十年代,因为民用需求趋于饱和而进入了滞胀阶段。无独有偶,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但是,随后硅谷一轮又一轮的高科技浪潮,使得美国走出了滞胀困境。而欧洲和日本等国今天还未能走出低增长的困境。在这一切的背后,华尔街功不可没。

令全世界最为瞩目的是,在过去的30年中,从计算机、半导体、生物制药、网络、纳米等所有的高科技产业无一不从美国兴起,并引领美国经济实现了成功转型。而欧洲和日本在高科技领域只能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依靠模仿拼命追赶。在新经济的潮流中,这些国家被美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是美国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形成的强大的发现和推动机制。欧洲银行协会主席、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沃特在访华时指出:“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来看,世界正在逐步走向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方面,欧洲已经落后。中国不要学习欧洲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而要尽快学习资本市场的模式。”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欧洲在高新技术方面落后于美国并非由于欧洲科技水平低下,而是由于欧洲在风险投资方面落后于美国10年。”

所以,今天美国经济的强大,并不在于它的GDP总值位居世界第一,或它在高科技产业的一些领域独占鳌头,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资本市场,以及资本市场所带来的强大的发现筛选机制和资源调配能力。

三、中国在崛起过程中的金融问题分析

今天的中国经济,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人均GDP和美国相比仍然只是很小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成熟的、良性的资本市场是促使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实现生态平衡的关键;同时,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和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也决定了一个国家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一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度”。历史给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提供的深刻启示是,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并追赶发达国家的大国来说,资本市场的建设是一个基本国策,必须放在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得更远,需要全面思考大国崛起之金融市场发展战略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对市场的问题我们就有可能看得更清楚。

第一个问题:一个健康、强大的资本市场,必将伴随着大国崛起而崛起,并必将为大国的崛起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的资金血液。2007年A股市场已经恢复了融资功能,尽管融资额创了历史新高,高于过去几大牛市顶部年度融资额之和,但目前它还仍只是“恢复”阶段。这个市场还没有健康、强大到“必将为大国的崛起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的资金血液”那种程度。

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放到2020年中国进入小康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上来看,那么我们就会看得更为清楚:大国的崛起,必将需要一个健康、强大的资本市场做支撑;同时,一个健康、强大的金融市场的崛起,特别是一个健康、强大的资本市场的崛起,必将为大国的崛起插上一双闪亮的翅膀。如果没有强大的金融市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将要延滞许久。

第二个问题:关于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健全发展问题。主要是创业板和风险投资、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股指期货、外汇市场。此外,还有银行、保险、投行、利率市场、楼市,等等。这些实际上已经构成或即将构成中国金融市场的体系。

资本市场的历史范文第6篇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2012资本市场发展研讨会,与各位专家共同探讨我省资本市场发展问题。对我个人而言,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此,我首先代表市政府国资委,对应邀参加研讨会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市资本市场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前几天刚刚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对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作出部署。在会议上强调,要坚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这次会议指明了未来金融改革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就资本市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

在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长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1年融资规模实现新突破。蓝科高新、制药挂牌交易,金川国际成功进入香港资本市场。省长强调:要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实现资本市场的规模化融资;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和再融资做优做强;加大拟上市企业培育力度,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近年来,市政府国资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国有资产监管服务水平和提高国有资本运营质量效益为根本目标,不断强化出资人职责定位,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一主线,加快推进企业改制上市步伐。努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上市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服务环境,对纳入上市的储备资源进行重点培育,按照辅导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积极推进制药、银行等国资系统企业的上市工作。通过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融资困难问题,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充足动力。

制药是一家“中华老字号”中药制药企业,于1929年创立之初便开中药工业化生产之先河;在其80余年生产经营历史中,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方面屡有建树;1956年由沪迁兰以来,更为地方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制药A股首发成功上市,登陆资本市场是一座全新里程碑。尤其在省委省政府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巨大历史机遇前,制药将获得更加巨大的发展空间。真诚希望制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金融通、资源配置功能,加快技术升级、产业调整,提升公司业务拓展能力、创新能力,以更加出色的业绩回报广大投资者,带动我省中药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加快推进我省由中药材种植大省向产业大省的转变。

资本市场的历史范文第7篇

2009年我国直接融资只占整个融资规模的8%左右,和发达国家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各占50%相比差别甚远。我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无法支撑高新产业的发展。

因此,积极的股市政策是我国高新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

我国直接融资比重过低,是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

企业融资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融资,融资者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直接向投资者募集资金,主要有首次发行上市融资、企业债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第二种是间接融资,投资者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者通过金融机构以借贷等形式间接募集资金。

2009年,我国直接和间接融资总量11.6万亿元左右。其中间接融资9.6万亿元;直接融资2万亿元左右,占融资总量的17%。直接融资中,央行票据和国债等政府行为有1.1万亿元左右,通过资本市场发行的股票和债券仅为9000亿元左右,其中债券和股票融资分别为4000多亿元。

与间接融资相比,直接融资在筹资能力、稳定性、成本及风险等方面有着较大优势:

首先,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吸收短期贷款为资金来源,并需要提取存款准备金,因而筹资往往受到银行放贷能力的限制。而通过直接融资方式发行的股票以及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市场需求量较大,融资者可以得到较丰富的资金;其次,除政策性银行扶持相关产业外,商业银行为控制风险,其贷款期限一般较短,融资者通常通过若干次短期贷款满足其长期资金需求,一旦企业申请下一期贷款失败,整个项目将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之中。而直接融资方式,债券投资者在债券到期之前无权索取本金,股票投资者只能转让股权,而无权退股,因此直接融资的资金稳定性大大超过间接融资;再次,由于间接融资需通过金融机构,贷款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大大增加间接融资的成本;最后,间接融资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而直接融资项目其风险分散于各个投资者,而不是某个金融机构(例如银行业),投资者通过项目评估决策是否投资,并可利用其他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对冲。

2009年银行业巨额的信贷投放量让我们不禁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银行业由于信贷大幅度扩张而产生的近3万亿坏账。当时政府采取了发行特别国债、剥离不良资产以及动用外汇储备注资的行为化解了巨额的坏账。如今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巨额风险是否会让历史重演?4万亿政府投资的后续资金又从何而来?

更重要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体制原因偏爱大型国企,中小企业难以通过间接融资途径融通资金,发展受到抑制。但由于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高新产业、拓展未知新兴产业以及吸收大量就业人口的战略性意义使得市场必须为其提供一条适宜其发展的融资方式。简言之,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成为中国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展多层次、多元化资本市场是扩大我国直接融资规模的有效途径

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中国资本市场下一步需实现多层次和多元化。“多层次”是指稳步发展主板市场,快速发展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并形成一个能够统一监管、覆盖全国的场外股权交易市场。“多元化”是指推出融资融券及股指期货等业务。

近年来,我国A股市场不断壮大。截至2010年3月13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1762家,A股市值合计23.2万亿(含限售股)。而创业板的推出,可谓拉开了建立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大幕。自2009年10月,创业板分六批共上市58家,募集资金357亿元,平均市盈率70倍。

如果说2009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二板年,那么,2010年就是资本市场的三板年,它将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发展进一步向前推进,其标志是建立场外股权转让系统背景下的三板市场。今后企业可先通过三板挂牌,经过规范培育之后,再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这无疑将为创业板、中小板提供更丰富的上市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创业板、中小板的审批和挂牌的速度,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完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10年上半年将要推出的融资融券业务有助于形成价格稳定机制,并会增强证券的流动性;而股指期货的推出是中国资本市场向国际化推进的重要一步,它拥有金融市场的“制空权”,掌握了“制空权”将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获取金融资源的定价权。同时,它也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强大的资本市场与强大的制造业对接,将使实体经济发展推进资本市场的繁荣,这样的良性循环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另外,实现境外企业登陆A股的国际板将使得打造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扩大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化解巨额外汇储备风险以及实现资本合作成为可能。但由于其涉及的面更为复杂,例如资本项目下的兑换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证监会的决策范围,难度比较大,推进起来可能会比较慢。

在多层次、多元化的中国资本市场体系下,不管是资产雄厚、业绩优良的大型企业,还是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均可找到直接融资的实现路径,这为我国经济继改革开放30年高速发展之后的再一次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的股市政策是实现我国产业升级的保证

美国经验证明:产业结构升级应依托于强大的资本市场。微软、谷歌、罗氏以及基因泰克这样的巨头都是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反观历史上荷兰、英国、日本、美国的崛起,都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强大。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历史性机遇,打造强大的资本市场。

中国股市的市盈率应基于宏观经济面,而不是简单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2009年GDP增长8.7%,上市公司业绩增长25%;而美国处于衰退阶段,2009年GDP为负增长。因此不能简单要求中国股市的市盈率与美国相当,中国25~30倍的市盈率是合理的,其对应的市场行情应是4000点,融资规模相应会达到8000亿以上。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用积极的股市政策,通过带动资本市场发展来加大直接融资比例。我们必须明确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中国经济腾飞的意义所在:

资本市场发展是中国经济实现产业升级的基石。中国要摆脱在制造业低端给外国人打工,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局面,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吸纳就业人口的关键。但该产业由于自身发展初期风险高,企业规模小等特点,决定了其无法通过银行信贷来解决融资问题。回顾1971年发展至今的美国NASDAQ板块,正是利用资本市场与轻资产结构企业的结合完成了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腾飞,并且使得美国稳居引领世界发展的领头羊位置。网络科技也是资本市场发现并促其飞速发展的,而未来的新兴市场也一定是由市场发现并使之成长起来的,因此,中国能否找到一条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之路,将决定其未来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神话,成为世界领军人物。

目前中国严格的上市审批制度,使得大批企业被拒之资本市场门外。以创业板为例,2009年10月至今,共有200多家企业向证监会上报上市材料,却只有58家得到上市资格,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因此,发行规模市场化,是实现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把推行积极的股市政策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通过融资模式的改变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产业升级:

一、将股市政策纳入宏观政策

积极的股市政策首先要决策部门在组织形式上给资本市场一个应有的地位,将资本市场繁荣稳定发展作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之一。并可以效仿银行业间接融资,在年初制定当年资本市场融资规模。政策的扶持是我国资本市场实现其在经济发展中战略性作用的保证。

二、真正实现“市场化”

虽然主板、中小板以及创业板的上市发行都遵循了市场询价原则,但由于上市企业的数量非常有限,上市指标供不应求,并没有实现上市规模的市场化。由此产生的巨额超募现象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不仅大量企业无法获得融资,而且导致二级市场失血过多,必将影响资本市场长久健康发展。上市规模的市场化才能实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扩大上市企业规模,可以实现一级市场供求平衡,根本上解决市盈率过高的问题。

资本市场的历史范文第8篇

但是,中国资本市场在这20年来的发展道路上也几经曲折,其中最为集中的一个问题是股票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的矛盾,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发行市场上,我国政府开始积极利用市场的融资功能,使企业筹资从原来单一的依赖银行放贷改变为银行放贷与股票筹资“两条腿走路”的格局,企业也越来越强烈地产生了利用股市筹资的冲动。但在交易市场上,这种在政策驱动下出现的大量股票供应很容易超越交易市场在一定阶段的承受能力,导致交易市场行情长期低迷,这反过来又倒逼发行市场不得不陷于停顿。从总体上说,中国资本市场20年的发展历史,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表现为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的不断拉锯。

中国资本市场发行市场对交易市场产生的巨大影响,在全球资本市场上找不出第二个实例。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管理当局一直在努力打破这种格局,为此在2009年对股票发行体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也就是以“市场化”的思路来对待发行市场。但由于这种改革的不彻底,导致市场产生了新的问题,大量新股上市后迅速跌破发行价;进入2010年初,多个股票在上市首日即告破发,投资者损失惨重。而透过批量产生的新股破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资本市场所面临的制度之困。

新股破发的制度成因

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熊市,上证指数从2007年11月的最高点6124点一路下行,一直下泻到2008年11月的1664点,其时又恰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股市的大幅下跌对中国股市的走势形成了强有力的制约。面对不断下行的股市,虽然市场管理当局没有明确停止新股发行,但交易市场的暴跌事实上已使发行市场无法运作,证监会所属的发审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未曾审批一家公司发行股票。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9年6月才改观,中国证监会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了改革,这一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管理部门完全放开原来对股票发行价的内部控制,由发行公司和其保荐人通过询价来得出发行价格,也就是说,市场愿意出什么价格购买新股,发行公司就可以以这个价格来发行新股。其后,停顿了一年之久的新股发行再次启动。应该说,在股票发行上推行“市场化”改革,其方向是正确的,但是由于这种改革存在着先天不足,它只是给股票发行公司打开了疯狂圈钱的方便之门,致使股票发行价快速走高,其发行市盈率很快便超过了交易市场大多数股票20倍左右的平均市盈率。在创业板市场建立以后,由于创业板公司普遍被赋予优异成长性的包装,其发行价格更是高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平均市盈率指标不断创出新高,最高已经超过100倍。

很显然,新股发行价格的畸高,已经把这个股票进入交易市场后可能出现的盈利空间全部封杀,交易市场除了以投机炒作手段来赢取可能的差价,已经不可能得到溢利。但是,管理部门在对新股发行实行“市场化”的同时,却又对交易市场实行了严格的监管,对一些投机炒作行为动用行政管制手段进行打压。这样一来,一方面以畸高价格推出的新股不断扑向交易市场;另一方面交易市场又被施以重重束缚,终于再一次导致行情低迷。当整个交易市场陷入困境的时候,那些在价格上已经超越于交易市场的新股自然只能随着大盘下行而实现价格回归,跌破发行价便成了它们的必然结果。

由此可见,近段时间中国资本市场上集中出现的新股破发,实际上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不彻底所造成的。这种改革虽然打出了“市场化”的旗号,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实行“市场化”。真正的“市场化”,首先必须放开市场的供应,但目前新股上市仍受着行政审核的限制,使发行市场仍由卖方占据主动地位。这样一来,买卖双方根本没有条件进行市场博弈,作为卖方的股票发行公司与其保荐人可以假借市场的名义,随心所欲地确定发行定价,而作为买方的投资者只有被动接受定价的义务。很显然,目前的新股发行市场,只有利于发行公司,却扼杀了股票上市以后的成长空间,已经沦为一个无止境侵吞投资者利益的市场,所谓“市场化”只是管理部门为了掩盖这种实质而抛给市场的一块“遮羞布”。

“新股不败”有合理性

接连不断的新股破发,让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无不痛心疾首,但市场管理部门却不这样看。2010年1月底,沪深交易所联合在上海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探讨对发行制度进行进一步改革的可能性。本来,面对新股破发的状况,尤其是部分新股上市第一天就破发的状况,总结其中的得失是很有必要的,但令人遗憾的是参加这次会议的管理层行政长官和部分经济学家却对新股破发作出了充分肯定,而他们得出这种看法的依据则在于新股破发有利于破除中国资本市场“新股不败”的神话。

“新股不败”确实是曾经长期出现于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独特现象,新股上市以后,在交易市场上的价格远远高于发行价,新股持有者可以轻松地得到巨额的溢利收入,而且相对于交易市场上无时不在的股价波动风险,新股购买者是在无风险状态下得到这种溢利收入的。这样一来,中国资本市场逐渐形成了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的分野,有的投资者放弃了交易市场上的博弈,专事在发行市场上申购新股,虽然由于申购者众多而并不能保证每一次买到新股,但一旦买到则意味着得到了一笔丰厚的无风险盈利。一些机构也热衷于在发行市场上“打新股”,甚至一些商业银行专门组建了以“打新股”为主业的理财基金。这种发行市场的无风险盈利与交易市场的巨大风险形成了触目的反衬,因此市场舆论对此一直颇有微词。

如果我们用一种比较平和的眼光来看待“新股不败”,就必须承认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其合理性的。发行市场的定价原则应该是基于公司的基本状况,比如公司上市之前的盈利状况,公司募集资金所投资项目的盈利预测状况,这些因素是构成一个公司发行股票定价的基本条件。但是,股票进入交易市场后,虽然上述因素仍是决定股价的重要条件,但交易价格的形成更多地受到市场买卖人气的影响,这也决定了交易市场的股价在通常情况下应该高于其发行价。投资者之所以热衷于在发行市场购买新股,就是看中了它上市以后与交易价之间形成的这种差价收益,这是一种理性的投资原则。中国资本市场在最近20年来能够出现高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市场,大量国有企业顺利进入市场,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这两个市场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投资者不能从新股中得到盈利,中国资本市场能够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其实,中国资本市场的管理部门在长期的市场管理实践中,对“新股不败”虽然未有评价,但以前正是利用了市场的这一特点推进了市场建设。由于新股溢利的可靠性,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申购新股,他们的要求难以满足。在2009年的改革中,中国证监会曾表示要利用制度改革让中小投资者得到更多的新股份额,这种承诺正是基于对“新股不败”这一事实的承认,否则证监会就没有必要这样做了。但是,偏误的改革使发行公司能够任意大幅度地提高发行价,事实上也使管理部门的这种承诺完全落空了。

现在,管理部门行政长官和某些经济学家们认为,新股破发有利于打破“新股不败”的神话,这是一种无视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两个市场不同特点的说法。目前的发行定价询价制度把发行市场等同于交易市场,抽干了交易市场应有的溢利,这将导致市场生态的急剧恶化,发展到最后,不仅交易市场将难以摆脱低迷状态,即使是发行市场,也将自毁于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圈钱运动。

最终将是满盘皆输

在2009年重启之际曾经标榜要给中小投资者以实惠的新股发行,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迅速演化成蚕食、鲸吞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绞肉机”。出现这种变化的内在逻辑在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出现了严重的偏误。中国资本市场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发端,与国际资本市场走的是不同的路径,20年来,虽然中国资本市场有了大规模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多地是依赖政府的强力推动而实现的,不像西方市场是在自发的基础上逐渐成型的。而政府之所以积极推动市场的发展,完全是看中了这个市场所存在的融资功能。因此,为了适应政府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工作需要,中国资本市场也被赋予了各种超越市场的功能。资本市场已成为大型央企的筹资工具,在创业板市场建立以后,它更是一些贴上科技创新标签的创投企业提供退出途径的最佳工具。至于资本市场的其他功能,比如投资者通过股市炒作而实现财富增长,在管理部门看来,只是附带着出现的功能,历来没有得到重视,相反,一旦投资者通过行情的上升开始盈利,政府总是不由自主地启动政策工具进行打压,新股集体破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在政策驱动下,中国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挥。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肆虐、各国资本市场遭受严重挫折、新股发行普遍停滞的大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的新股发行却突飞猛进,筹资额轻易地摘得了“全球第一”的桂冠。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资本市场在国际市场上最具投资价值,而完全是政策推动的结果。通过这种掠夺式的高价发行,上市公司得到了大笔资金,而被捆绑在资本市场这架“战车”上的广大中小投资者,却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2009年以来的新股发行,对有幸获得批准进入发行渠道的上市公司来说,无疑是一场难得的饕餮豪宴,而它留给市场的却是满目疮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