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航空运输行业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国际航空运输促进了经济增长
1.国际航空运输促进了世界贸易:国际航空运输帮助各国通过增加接近主要市场的机会以及允许产品全球化来参与全球市场。国际航空运输同时鼓励各国发扬其有竞争优势的业务,然后与其他国家就其他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
2.国际航空运输对旅游业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岛屿国家。旅游业直接为航空公司和机场提供了就业机会,乘坐飞机的游客所进行的各种消费支出为旅游业创造了相当数额的就业机会。
3.国际航空运输推进了全球经济的生产力:得以提高了的运输线路拓宽了公司运营的市场。因此,公司可以更好地通过降低成本挖掘规模经济效益,更好地在其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发展专长。通过开放市场,航空服务使公司暴露于更加严酷的竞争之中,鼓励它们变得更加有效率。
4.国际航空运输提高了供应链的效率,例如,许多行业使用航空运输,作为其及时交货系统的一部分,来缩短交货时间,从而使它们可以向客户快速可靠地运送货物的同时降低成本。
5.国际航空运输使从一个国家或地区引进或输出投资成为可能:可行的航空运输线路是影响国际公司选择投资的关键因素之一。
6.国际航空运输可以刺激改革创新,通过鼓励坐落于全球不同地方的公司进行有效的网络沟通和协作。一个良好的运输基础设施也可以鼓励公司在研发方面投入更多经费例如,扩大潜在市场的规模使得改革创新的固定成本平摊在更大的销售额上。
7.国际航空运输为个人提供消费者福利,这是从旅行连接点的增加和为当地机场社区方面来讲的。当考虑到环境影响时,还必须要把诸如空气质量、噪音和机场附近拥堵等考虑进去。在国际航空运输产生的“接触反应”影响和直接、间接以及引导性的经济影响之间有明显的区别。简单的讲,直接、间接和引导性影响的经济价值与航空运输业总收入有关,而接触反应产生的影响是对其他行业产生的“副产品”效应。
二、国际航空运输业对商务运营的影响
国际航空运输业使企业能够会晤客户,提供服务,并提高企业进行生产组织的效率。
会晤客户以及提供服务:航空运输使买卖双方可以进行更好的接触和更有效的沟通,进而更好地帮助企业开展新的销售或者满足现有客户的需求。
提高生产效率:有50%的企业依靠航空运输提高生产效率。航空客运服务使管理人员能够造访海外基地或在其他国家设立的下属机构,能够从许多竞争者中找到最好的供应商,帮助进行新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帮助企业更方便地吸引到高素质的员工。全球供应链越来越依靠于针对高价值低重量产品(例如计算机组装件)实现的快速可靠运输。航空运输业通过以下手段满足企业的这种需要。
快速可靠地实现高价值产品的运输:这一点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行业,例如医药制造业、生物技术业以及电信设备等行业特别重要。
扩大产品市场的范围: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找到低成本的供应商,而航空业可以将买主与供应商紧密地联系起来。
帮助企业更好地解决退货及投诉的问题:例如,可以实现产品快速修复或者为用户提供替换的产品。
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例如,帮助企业更快更有效地将网上订购的产品送交到不同国家的用户手中。另外,产品能够在大型仓库集中存储可以有效节约零售和配送的费用。
促进储备管理和生产技术的发展:降低企业的仓储成本,降低由于产品过期造成的损失,减少生产线上由于机器故障造成的生产中断现象。
促进快递业的发展:快递业提供有保障的、快速的门到门递送服务,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物流支持。
三、国际航空运输业对投资的影响
良好的航空运输连接能力可以影响企业进行投资的决定。根据一项问卷调查,56%的企业在欧洲寻找业务落脚点时会把候选地点的国际连接能力作为一项基本条件进行考察。另一项问卷调查表明:18%的企业在以往的投资决策过程中直接受到了缺乏良好航空运输连接能力的困扰,这一点对于高科技领域的企业尤其重要。大约28%的企业认为,在航空运输能力受到限制的条件下,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在研发领域的投资都将受到非常不良的影响。
案例:樟宜国际机场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无论从周转量方面还是从对航空公司和旅客提供的服务质量方面考察,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都是世界知名机场之一。2004年旅客吞吐量为3040万人次。它还是全球航空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40%的旅客在此进行转机,另外还有10~15%的旅客需要在这里短暂经停。樟宜机场同时还承担很大的货物运输量,2004年货运量达到170万吨比上一年增长10%。樟宜机场是新加坡主要的经济实体之一,对当地经济有强大的影响作用。1999年进行的一项针对樟宜机场经济影响力的问卷调查显示:
樟宜机场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为GDP做出了133亿新元的贡献,相当于新加坡GDP的9.2%。
机场工作人员包括1.4万名航空公司雇员以及来自地勤、飞机部件、特许经营商、航空货运和新加坡民航局(CAAS)等部门的3万名雇员。在樟宜机场,航空公司岗位与机场工作岗位之比高达2∶1,反映出樟宜机场作为重要国际枢纽机场的特点。
另有3.6万个岗位专门为机场外的航空旅客提供服务,例如旅行社和提供机组食宿服务的机构。
通过在樟宜机场购买商品和服务等商业活动而引起的供应链中产生的间接工作机会,为另外3.36万名工作人员解决了就业。
四、国际航空运输为世界贸易做出贡献
航空运输业在全球化经济体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04年,共有总价值约1.75万亿美元的商品通过空运方式进行运输。航空运输业带来的经济方面最重要的利益之一是它对国际贸易的推动效应,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国际贸易是推动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航空运输业是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它扩展了企业的全球业务覆盖范围,加快了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并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从而为提升大众生活水平做出贡献。
(一)航空货运在国际贸易中的角色
绝大多数由飞机空运的货物是已经制造完毕的成品或在生产链中将要使用的半成品。世界贸易增长越来越依靠于这些成品交易的增长。地区间成品贸易量的40%是通过空运的方式进行运输。地区内部的商品贸易流通则更多的是依靠其他运输方式,包括公路和铁路运输。如果将地区外的贸易也包含在内,那么国际成品贸易总额的25%要通过空运方式流通。航空运输为某些特定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例如提供即日或次日快递服务,对紧急或时效要求高的货物进行运输(包括邮政包裹,外国报刊,新鲜水果和蔬菜等易变质物品)等等,由此给很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益处。
(二)航空客运业务在国际贸易中的角色
航空客运在制造商机方面作用非常显著:企业由此可以在全球范围寻找市场,并面对面与客户交流。由于买卖双方可以借助空中旅行进行更好的人际沟通和更有效的交流,因此航空业不但可以帮助企业找到新的销售机会,还可以使其更好地满足现有客户的需求。
分别对智利、中国、捷克、法国和美国企业进行关于航空运输在其运营过程中的重要程度的问卷调查后,结果显示,在约见客户以及为客户提供服务方面,航空运输业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企业在这些方面对航空业的依赖程度最大,90%以上认为航空业对于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总的来看,85%的企业认为航空客运至少有时侯对于企业的销售有重大意义,70%的企业认为航空客运至关重要。这种倚赖关系决定了企业有充分的动机把他们的运营部门安排在邻近主要机场的位置。
案例:Schiphol机场贸易的关键许多世纪以来,贸易对于荷兰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荷兰已经成为欧洲重要的进出口岸,为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国际贸易提供了门户。荷兰以位于阿姆斯特丹的Schiphol机场为中心建设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荷兰政府的既定目标是在2015年前将阿姆斯特丹建设成为全欧洲效率最高的交通枢纽。为实现这一目标,荷兰政府在航空运输和外国投资与贸易方面实行了自由政策,并且将Schiphol机场彻底按照商务环境进行建造,使其成为欧洲的“主要航空港”,这对于荷兰Rand-stad地区未来经济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Schiphol是欧洲第三大货运机场(占有欧洲航空货运市场10%左右的份额)和第四大客运机场。2004年,货物吞吐量达到140万吨,比2003年增长了8.5%;同时旅客吞吐量达到4250万人次,增长了6.5%。超过20家航空公司经营着从Schiphol机场出发到达87个国家的237条直飞航线上的航空货运业务。
荷兰政府估计Schiphol机场为GDP作出了2%的贡献,这个数字到2015年将上升为2.8%。这个航空港提供了8万到12万个工作机会,其中包括几乎6万个直接就业机会。如果将Schiphol航空港地区所有的企业都计算在内,这个机场为荷兰全国提供了12.5%的就业机会。该地区的就业增长率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7%,几乎是全国平均就业率的3倍。
阿姆斯特丹有超过1800家外国企业,其中包括250家企业的欧洲地区总部,有超过1100家企业位于阿姆斯特丹机场周边地区。
所有美国和亚洲企业中,超过50%的企业将其欧洲地区物流配送中心放在荷兰。另外,EIU将荷兰评为2004~2008年欧洲最佳商务地区。
与机场相关的商业机构中,88%是运输与配送机构,72%是大型国际运营机构,75%经营休闲和酒店业务,46%从事商务和金融服务,还有42%是技术研究机构。
五、国际航空运输业带动了区域旅游发展
航空运输业最重要的经济效益之一是它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旅游业就是其中之一。它不可避免地与航空运输业尤其是国际航空运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旅游业依靠航空运输业带来游客,同时航空运输业依靠旅游业产生市场需求。
(一)国际航空运输业在支持旅游业方面起到的作用
国际航空运输大大扩展了旅游目的地的范围,因此在界定世界旅游业的规模和多样性方面,国际航空运输业扮演了关键角色。现在大约有40%的国际游客选择航空旅行(1990年为35%)。与此同时,WTTC估计在世界范围的总体旅游开销中,国际游客的开支占有25%的份额。
(二)旅游业在就业率和GDP方面的贡献
1.航空运输业的带动效应直接:航空旅行带来的国际游客直接为670万从事旅游业的人员提供了工作。这里面必须强调海外游客带来旅游收入以及航空运输带来海外游客这两方面的重要性。这些工作机会涉及酒店、餐馆、广告宣传、当地交通、汽车租赁等领域,但是不包括那些属于航空运输领域的岗位。间接:航空运输带来的游客还创造出了另外570万个属于旅游业的间接工作机会(来自旅游业的相关支持产业)。诱导:这些由航空运输带来的属于旅游业的直接或间接工作机会,进一步在其他经济领域造就了另外310万个工作机会(旅游业员工的劳动所得可用于进行其他商品或服务的消费)。
2.航空运输业的整体带动效应
全球范围内这些直接、间接或诱导产生出的旅游业相关工作总计有1550万个。这些工作是由航空运输带来的外国游客产生的消费所创造的,其每年的产值可以为世界GDP做出大约3000亿美元的贡献。航空运输业的带动效应为旅游业内的1550万人提供了工作机会,每年为世界GDP做出3000亿美元的贡献。
案例:旅游业给明尼阿波利斯机场带来的经济影响一项2005年的研究分析了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国际机场给当地和地区的经济带来的影响,并估计机场为航空运输业创造了约2.85万个直接就业岗位。这其中的63%来自使用这个机场的航空公司。此外,还有3000个来自货运航空公司,2300个来自地面交通公司(例如出租车和汽车租赁公司)。机场候机楼里的零售点提供了1200个岗位,剩余的4045个岗位来自机场地区的其他企业。除了这些直接工作之外:
位于机场内的企业从各自供应商处购买商品及服务所产生的消费造就了另外约1.12万个间接工作机会;
那些直接受雇于机场的员工产生的消费进一步诱导出另外2.6万个工作机会。然而,目前为止对当地经济影响最大的还是来自游客的各种消费。该项研究估计旅游收入造就了总计约8.7万个工作机会(其中6.05万个直接机会,其余是间接或诱导出的机会)。因此旅游业制造了比航空运输业多30%的机会。这些工作中有接近75%来自酒店、餐馆、零售店及娱乐场所。
新能源是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燃料电磁在国际上的一种通称。由于这些能源具有再生性,被称为可再生能源。它是人类利用能源向新的形态过渡的能源资源。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新能源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减缓人类活动对大气的碳排放使得新能源再次受到高度关注。航空运输新能源,是指为航空器的飞行提供动力所需的有别于常规石化能源的新能源。生物能源成为航空新能源发展方向之一。生物能源之一即生物柴油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以大豆和油菜籽等油料作物、油棕和黄连木等油料林木果实、工程微藻等油料水生植物以及动物油脂、废餐饮油等为原料制成的液体燃料,是优质的石油柴油代用品。生物柴油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其中显著的优点之一是环保效益显著。生物渣燃烧时不排放二氧化硫,排出的有害气体比石油柴油减少70%左右,且可获得充分降解,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由于常规能源对环境所造成的大气污染非常严重。而新能源作为一种对常规能源的替代能源,具有低排放低污染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中国航空运输新能源已是大势所趋。
(一)基于全球航空减排的现实需求
据研究统计显示,航空排放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中的份额目前约为2%,国际航空的份额估计约占其中一半强,为1%左右。由于全球航空运输业整体上还处于发展阶段,这一比例还会在攀升。为此,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nternationalAirTransportAssociation,IATA,简称“国际航协”)代表整个航空业向国际民航组织提出了“从2009—2020年,平均每年燃油效率提高1.5%;2020年实现碳排放零增长;2050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50%”的三大承诺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对航空运输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航空运输的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航空运输总周转量从2005年起已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由此带来航空运输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使得中国航空运输业正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
(二)传统石化能源的不可再生属性
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仍然是当今世界能源消费的主流能源。2008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总量中,煤炭所占比重为27.01%,石油所占比重为33.07%,天然气所占比重为21.15%,三者合计所占比重为81.23%。据统计,世界石油储采比为45.7年,天然气储采比为62.8年,煤炭储采比为119年。目前,航空运输所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石油炼化而成的航空煤油、航空汽油。石油作为常规性的能源,具有污染重、不可再生的基本特性。航空运输业由于对石化能源的高度依赖性,每当国际原油价格上涨,都会对航空运输业造成重大打击。就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而言,国内能源主要为煤和石油。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对石化能源需求巨大。据统计,中国所需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左右。这种对国际能源的高度依赖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国际局势紧张,世界各主要供油国加强对石油出口的控制,将严重地影响到中国航空运输业的能源供应。
(三)航空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航空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前中国航空运输发展所依赖的能源主要就是石油资源。因此,航空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确保能源的可持续性供应。而常规石化能源有限性和航空运输业发展的巨大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不能仅仅通过增加常规石化能源供应量,提高燃油效率,而且要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即新能源,使航空能源品种多样化,改善中国航空运输能源需求结构,才是根本出路。
(四)目前国际上航空运输新能源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根据目前民用飞机发动机情况,航空运输所需能源主要是通过石油提炼得到的航空煤油、航空汽油。而在减排压力之下,有的航空公司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新能源。这些新能源包括混合燃油、生物燃油。相对于传统的航空煤油、航空汽油而言,混合燃油能够降低50%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生物燃油的使用则可以降低90%的排放量。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多起利用生物燃油进行航空飞行的成功例子。例如,2009年1月7日,美国大陆航空公司完成世界上首次商业飞机生物燃油试验飞行;2011年7月,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AirbusA321采用以麻风树油、亚麻植物油和动物脂肪为原料的生物燃料,实现从汉堡到法兰克福的6个月正常飞行;2011年10月,法国航空公司的AirbusA320采用以餐饮废油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从图卢兹飞到巴黎;2011年10月,中国石油和UOP公司合作生产的航空生物燃油加载在国航的现役波音747-400型客机上,在首都国际机场成功执行验证飞行,航空生物燃料所需原料来自中国石油的小桐子原料基地,波音公司和普惠公司为试飞提供飞机及发动机方面的技术支持;2011年11月,美国大陆航空公司的Boeing737-800采用以海藻油为原料的生物燃料飞行。尽管这些新能源在航空运输中的使用大多处于试验的阶段,尚未进入大规模使用,但是却预示着航空运输界生物燃油时代即将到来。
二、中国发展航空运输新能源面临的现实障碍
(一)新能源技术的未成熟性
可以预见,新能源必将成为各国未来竞争的重要领域。如果中国能够在新能源研究领域抢占先机,就会在能源竞争方面赢得主动。目前,在航空运输新能源研究领域,中国与其他国家差距并不大,都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对航空运输新能源技术开发的时间还比较短,对各种新能源的提炼加工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使得新能源的质量和数量距离航空运输业对其需求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二)新能源原料离规模化生产尚需时日
目前,所说的航空新能源,主要是指生物燃油和太阳能。生物燃油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其原料来源主要分为几类:一类是大豆和油菜籽等油料作物制作而成的液体燃料;第二类油棕、黄连木、麻风树等油料林木果实制作而成的液体燃料;第三类是工程微藻等油料水生植物制作成的液体燃料;第四类动物油脂、废餐饮油等为原料制成的液体燃料。这四类新能源原材料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来源虽然广泛,但是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供给状态,这对于中国未来航空运输新能源的批量化生产存在重大的障碍。太阳能就是将太阳发射的光和热转化为民用飞机所需动力的能源形式。在国际上已经有了利用太阳能成功飞行的案例,但中国在此方面尚需加快研究的进度。
(三)航空运输新能源政策制度亟待制定
目前,国家已经意识到新能源开发和使用对于航空运输的重要战略意义,有关部门已开始着手研究新能源发展的相关问题。但是,由于航空减排背景下的航空运输新能源发展是一个新的课题,中国目前尚未制定出关于促进航空运输新能源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
(四)航空公司应用新能源所需的动力机制亟待建立
航空公司作为企业组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本质要求。同时,航空运输属于高空危险作业,要确保航空安全,必须有性能稳定质量优良的能源作为基本保证。由于新能源在技术上还不完全成熟,供应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像常规的石化能源那样有充足的保证。因此,航空运输对新能源的使用还存在一定风险。这已经成为制约航空公司使用新能源的重要障碍。同时,由于新能源在发展初期,开发投入巨大,成本较高。新能源生产企业投入到市场的新能源价格也相当昂贵。普通航油的出厂价是7277元/吨,而航空生物燃料的出厂价就要高达15454—21831元/吨。这对航空公司而言,要大量使用新能源,虽然在航空排放方面必然会大幅下降,但是新能源高昂的价格让航空公司大规模使用也不太现实。为此,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机制,推动航空公司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使用新能源。
三、中国航空运输新能源发展战略的路径探讨
(一)明确战略定位,做好航空运输新能源发展的顶层设计
战略是对客观对象的全局性长远性规划,对客观对象的发展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只有明确而科学的战略定位才能为中国航空运输新能源的发展提供清晰明确的方向,这对于加快航空运输新能源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中国航空运输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面临低碳减排的巨大压力。为此,必须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好航空运输新能源的发展规划,才能使中国的航空运输新能源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快速前进。
(二)整合资源,加大对航空运输新能源的研发力度
目前,由于航空新能源还是一个新事物,国际上正在研究,国内的科研院所也在研究。但这些研究力量比较分散,由于种种因素,相关的信息难于共享,不易形成合力。从国内的角度看,应当立足行业发展的需要,对国内的研究力量进行整合,形成拳头,加大新能源的研究力度,积极推动中国航空运输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三)国家统筹规划,加强航空新能源的原料基地建设
较成熟以外,还需要充足而稳定的原材料供应,以保证新能源的规模化生产。这就需要有成规模的原材料生产基地。目前,中国在原材料基地建设方面刚刚起步,要建成规模还需要较长时间。这就需要国家加强统筹,针对不同原材料的来源特点,进行基地化建设,使这些新能源材料形成规模,为航空运输新能源的加工生产提供稳定的原料。
(四)加强政策制度供给,构建良好的航空运输新能源政策环境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良好的政策制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航空运输业的未来发展也需要在新能源方面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需要国家积极推动各方力量,加强对航空运输新能源政策的研究工作,推出符合中国特点的航空新能源政策,积极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才能够推动中国航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5年颁布了《中国新能源法》,2007年了《中国新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8年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年出台《中国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并且已明确了新能源的战略定位:2010年前后,新能源争取占到能源消费的10%左右,战略定位补充能源;2020年前后,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15%左右,战略定位替代能源;2030年前后,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25%左右,战略定位主流能源;2050年前后,新能源占到能源消费的40%左右,战略定位是主导能源。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而在航空运输领域,2006年年初,民航局下发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到2010年民航单位产出能耗比目前下降10%左右,力争到2020年下降20%,达到目前航空发达国家的水平,为未来中国民航业减排设定了目标。
(五)建立航空公司新能源供给和使用的良性机制,引导中国航空新能源健康快速发展
首先,航空运输活动具有高度的风险,因此,政府和企业历来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如前所述,由于当前的新能源技术的不成熟性,大范围使用到航空运输活动中必然会蕴含着潜在的风险,因此,航空公司出于安全考虑会优先选择常规能源如航空煤油、航空汽油等。其次,由于航空公司具有经济人属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选择能源类型的重要标准。由于初期阶段,航空新能源的价格往往高于常规能源。在此情况下,两相比较,航空公司大多倾向于选择常规能源。因此,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航空公司积极采用新能源。
(六)坚持以我为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推动航空运输新能源的发展是新能源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全球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航空新能源将会成为未来航空运输领域的一个重要竞争点。随着中国航空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所面临的航空减排压力日益增加。因此,发展航空新能源,减少对常规能源的依赖已经在成为迫切的需要。要发展中国的航空运输新能源事业,必须坚持走出去的战略,在坚持以我为主自主开发的同时,积极开展新能源研究和开发领域的国际合作,通过合作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研究成果。
四、结语
关键词:垄断行业;中国航空运输业;改革;产权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1)03―0094―07
一、引言
目前对于自然垄断产业产权改革,理论上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国有化;二是民营化。主张自然垄断产业国有化的理由主要是:国有化是矫正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按照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市场失灵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矫正市场失灵的办法之一就是实行国有化,由政府来配置资源。同时由于自然垄断行业大多属于基础设施产业,具有公益服务的特性,自然垄断产业的社会最优目标要求国有化。在自然垄断产业,社会最优目标是实现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社会分配效率,因为国有企业不像私人企业那样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主张国有化的经济学家主要有斯蒂格利茨(1997)、米德(1989),他们主张将垄断行业收归国有,由国家来经营。一直以来,中国国内理论界也以自然垄断产业实行国有企业垄断经营为主流经济理论。陈尚前(1997)认为,不应把自然垄断产业放到竞争市场中去,而应保证国家垄断地位,使其生产成本最低,达到规模经济。13】剧锦文(1999)认为,自然垄断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在这些产业中实行国营的合理性。马建堂、刘海泉(2000)在分析西方国家国有企业功能时指出,限制私人垄断是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功能。因此,在一些自然垄断产业有必要设立国有企业,以国家垄断取代私人垄断,以保证这些产业的效率和公共服务。但主张自然垄断产业民营化的经济学家对国有化提出了质疑,他们的理由如下:一是认为潜在进人是一种强有力的约束垄断的压力,认为垄断市场是具有可竞争性的,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及潘扎和威利格等人(1981)提出了可竞争市场理论;二是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带来传统自然垄断产业的变化,沃特森(1988)指出,一个产业是否为自然垄断产业不是一成不变的;三是国有垄断所带来的低效率与社会浪费;四是施蒂格勒(1971)的“规制俘虏”理论,认为政府规制实际上是为了满足产业对规制的需要而产生的,即所谓执法者被产业所“俘获”;五是合约理论与委托一理论,从经济学角度上看,合约主要包括了合约的设计和执行这两个不可缺失的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目标多元化,委托一的链条比较长,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当委托人面临信息、合约和市场不完全时,私有产权可以比公有产权为人提供更充分的激励;六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集中注意力于政府内部的人行为研究,认为政府官员和政治家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追求的不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而是个体效用的最大化,倾向于将自身利益或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该理论对国有企业自觉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提出了质疑;七是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对市场失灵和政府规制的重新解释,科斯定理说明了私有产权制度是有效的资源配置体制,产权自身属性为自然垄断产业引入多元化的产权主体提供了可能。
以上关于自然垄断产业的特征与产权结构的理论对于指导、解释自然垄断产业的产权变迁是十分有用的。但对于产权结构的变迁大多只研究了横断面的现象,而忽略了发生变迁的历史背景。因此,难以从总体上把握产权问题与自然垄断产业之间的动态关联。实际上,自然垄断产业到底以国企为主,还是以私企为主,经济理论所指明的仅仅是改革的方向,而改革的最终实施根本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当我们审视产权制度的变迁时,更应该意识到其时效性。国有还是民营,应用历史的眼光看,只能因时而论。”对于自然垄断产业的产权结构变迁,是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与内在要求。因此,必须将这一现象放到整个历史背景中去研究。本文试图借助转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以航空运输业为例研究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的产权模式,以推进我国垄断行业产权改革顺利进行。我国航空运输业作为典型的传统自然垄断行业,虽然进行了以引入竞争为主题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改革始终是不系统的,而且时断时续,进展不大。发达国家自然垄断企业的产权改革大都经历了“国家所有一社会公众所有”这样一个过程,自然垄断企业的股权分散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目前发达国家自然垄断企业的产权表现为“私人所有,股份分散”的特征。应该说,从发达国家自然垄断产业效率变迁的过程来看,这种产权模式是比较有活力的。目前,我国航空运输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和治理结构等众多深层次问题已经浮出水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航空运输业发展的唯一途径。只有当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我国航空运输业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快速、稳定地发展。
二、中国航空运输业产权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一)中国航空运输业产权结构现状
航空运输业是一个资本高度密集的行业,设立和运转一个企业,需要巨额资本。最初的中国航空运输企业无一例外都是国有独资企业,这既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也与航空运输业的自身特性相关。30年前,看好中国航空运输业发展的外国资本,限于政策不能进入;30多年来,这一切都在慢慢地发生着改变。
中国航空运输业的产权结构呈现如下特点:
1.境内外上市,实现了全球融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航空运输业从最初国有资本的一统天下到今天三大国有航空公司和部分地方航空公司的境内外上市,实现了全球融资;地方航空公司和民营航空公司不断崛起;机场属地化管理后引入了外资和地方资本,这一切都改变了30年前民航企业国有独资的面貌。中国民航利用多元的融资体系,扩大了资本规模,实现了初步的产权多元化,增强了企业活力。同时各地机场也纷纷上市,如首都机场、上海机场、广州机场、厦门机场、深圳机场等。民航企业向着规范化管理和运营走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2.国家股比重大,一股独大现象没有改变
以三大航空集团为例,整体上仍然是以国家所有为主。国资委100%控股三大航空集团,通过航空集团再分别对三大航空公司间接控股。三大航空公司仍然是国有股一股独大,主要特征是股权结构单一且缺乏流动性。除三家中央航空企业外,一些地方航空公司,如海航、上航、川航、厦航等也实行了股权多元化,但是国家仍然控制大部分股份。
3.国有航空企业相互参股严重,呈“斑马现象”
经济学家张维迎曾把国企产权改革比喻为“斑马现象”,国企互相参股,形式上实现了产权多元
化,但国企所有权虚置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三大航空公司无论是投资方还是被投资方,大部分属于国有企业,企业间相互参股现象非常严重。国航、东航、南航前十位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别为88,64%、92.12%、82.93%;国家持股分别为:国航52.21%、东航59.67%、南航50.3%。国有航空公司和其他国企一样,在实施产权多元化的改革过程中,表面上“多元”了,但实质上仍同属于国家所有。
4.流通股比重小,限售股比重大
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航空运输企业41家。其中属大中型航空公司控股和参股的公司有24家,完全由非航空运输业投资人设立的航空公司为10家。东航、南航、国航限售股比重分别为:59.67%、50.03%、50.66%。
(二)我国航空运输业产权结构带来的问题
到2008年底,中国航空运输总周转量达到376亿吨公里,连续四年居美国之后,号称“民航第二大国”。但是,其中80%是国内航线,国际航线只有20%。航空货运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尤其危险,已经被国际寡头垄断所边缘化。我国航空运输业收入仅相当于世界总量的5.2%,占国际航线市场的1.1%,无论在生产规模、发展方式还是在产出水平方面都与世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生产效率还有待提高。此外基础设施薄弱,机场密度、航班频率都较低,行业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与快速发展的航空运输业不相适应。从民航业发展趋势看,技术的进步会使飞行成本持续大幅下降。但中国航空运输业由于经营不善,成本居高不下,中美两国机票相对价格之比约为15:1。整个航空运输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都不高,2002-2008年,总体上处于亏损状态,三大航空公司的净亏损额高达190.49亿元。国航除2008年亏损外,其余年份都盈利,相对经营业绩较好;而南航和东航则是“亏多盈少”,尤其是东航,2002-2008年间亏损总额高达214.6亿元人民币。
我国航空运输企业现有股权结构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表现为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这种情况在国有航空企业普遍存在。国企产权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两种委托关系,即行政性的委托和经济性的委托,前者建立在对经营者的官员定位上,追求的是政绩;后者建立在对经营者企业家身份的定位上,重点追求业绩表现。因此,国企经营者要经常在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之间进行角色转换,很难完全游离于政府以外而纯粹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经营问题,这对企业的发展很不利。
其次,投资而不形成资产,投资而不产生效益。由于很多国有航空公司的利润来源于垄断,如果没有垄断,效率还会进一步降低。国有航空公司积累了大规模的不良资产,企业的信用缺失已经威胁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三大航空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在2008年、2009年分别达到了94.4%和97%。其中东航在2008年、2009年的资产负债率更是高达115%和123.8%。一方面资产不断贬值,另一方面银行利息不断增加,结果造成“资不抵债”的危险局面。这样高的资产负债率使我国航空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国有航空公司经营效率差、负债率高的现状使得政府在筹措资金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随着航空运输服务需求的迅速增长,这种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再次,产权改革推进缓慢,导致企业家阶层没有形成。产权清晰化的内在涵义是产权的人格化,是找到一个人格化的主体,使他们能像人那样运动,像用自己的钱一样用别人的钱,用社会的钱。企业家阶层是成为政府附庸还是独立的经营阶层,是强化政府功能还是强化市场功能,这些都是产权改革的前提。
三、中国航空运输业产权改革的建议、途径和注意问题
考虑到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状况,现阶段航空运输业产权改革的主要措施和重点应该是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一段时间以来,
“国退民进”似乎成为航空企业改革的主流,改革的幅度和数量似乎成为考核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要区别对待,防止“一改就灵”的思维方式。适合改革的就改,不适合的或者说条件不成熟的就不能盲目地去转让股权。航空运输业产权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家安全为前提,提高效率为核心,同时兼顾公平。对于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航空运输领域,仍然要实行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对于可竞争性的领域大幅度实行产权多元化也要区别对待,分层改革,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切不可“一刀切”,一“多”了之。
(一)产权改革的建议
1.对于经营效益很好的企业,可维持国有控股结构
在可竞争性领域,政府应更多地关注如何创造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只要是公平竞争,最后能生存的企业就是最好的,具体是什么所有制并不重要。国航虽然是国有控股公司,但其经营效益从2001年以来一直很好,在国内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与国际同行相比,其经营效益也处于较高水平。2001-2008年,除2008年外,国航连续七年实现赢利。上市后的2005年以来,国航已对股东累计现金分红16.66亿元,年均现金分红率(占可分配利润)达20%以上。对于国航这样效益较高的国有航空公司可保持其产权结构,没有必要刻意为实施多元化而“多元化”。
2.对于经营效果差的国有航空企业,可大幅度地实现产权多元化
东航近年来一直亏损,负债率居高不下,而且国家多次注资但成效并不显著。虽然东航是国内首家赴纽约、香港和上海三地上市的航空公司,但由于体制等原因,目前东航(股份公司)及东航集团依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经历2002年民航业大重组后,东航集团划归国资委主管,升为副部级单位。到2003年底,东航集团编制一度扩张至500多人,仅副局级以上干部就达70多人。由于集团公司的强势,在东航内部,甚至有人将东航集团戏称为“小民航局”。据东航内部人士透露,以前属民航总局管理的时候,在经营上通常由股份公司直接向民航总局汇报。在东航集团升为副部级单位之后,国资委事无巨细,均绕过股份公司直接过问集团公司。㈣对于东航这样高投入,低产出的国有航空公司可以考虑加大产权多元化的改革力度,实现产权高度分散化。
3.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国有企业不宜实行产权多元化
有些航空运输领域关系到国家安全,且具有较强的自然垄断性质和规模经济效益,适合全国独家经营。例如空中交通管制业务,是整个航空运输产业的核心部门,又与军事活动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所以一方面要坚持中央政府在空中交通管制部门的投资和控制地位;另一方面要坚持空管部门的独立和中性原则,禁止空管部门投资民用机场、运输航空公司、航空保障、维修以及其他民航业务。
4.我国目前不适合MBO
尽管MBO作为一种新的股权转让方式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在中国特有的环境下,MBO的实施还存在很大的障碍。国有航空运输企业所有者缺位,没有任何一个实体对国有资产真正负责,因此,无法为国有资产确定一个合理的转让价。同时在国企经理人员都是由政府委派的情况下,如何判定谁有资格购买国有资产是个现实难题。目前在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实施产权多元化的过程中,MBO形式
还不成熟,不具备相应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证。
5.我国航空运输企业目前也不适合民营企业及外资收购
虽然国外航空公司拥有规范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不能由外企控制。目前发达国家航空公司股权分散也只是局限在内部,并不是由外资控制。同时,中国民营企业因受制于自身的发展阶段,由民企控制国有航空公司也很不现实。欧美那些股权高度分散、社会化、完全靠市场和法制约束的民营经济在中国还没有,现阶段如果把国有大企业退给民营企业风险很大。虽然有些民营企业已经上市,但只卖出一小部分股权,家族的控制权并没有改变。民营经济自身也有一个发展阶段问题,也有一个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的问题,无论在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公司治理上,中国民营企业与国企的现实差距都是很大的。
(二)中国航空运输企业产权多元化的具体途径
产权多元化是国企改革的关键,但实现产权多元化应从国情出发。当前我国航空公司产权改革应本着渐进原则,以相对控股、实现公众化为目标,不断减持国有资本的比重。
1.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
将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国家不再直接委派管理人员参与日常管理,只委派国有资产代表进行独立监管。与国有股转让相比,它属于一种过渡手段,是将国有股转化为一种不流通的有价证券,从而相对提高其他性质产权的比重,进而改变“一股独大”的现状,实现国有产权多元化。优先股的比较优势:一是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与国有资产转让的几种方式不同,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是通过改变国有股的属性来实现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不涉及到国有资产定价卖出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资产低估及内部人控制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国有股转化为优先股,可以直接领取固定比例的股息,投资风险大大低于普通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就有了保障;二是为实现股市的全流通提供了一个平稳过渡的机会。长期以来国有股减持一直是一个棘手问题,将国有普通股转化为优先股后,航空公司可以从每年的税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积累逐步赎回优先股,逐步改变公司的股权结构,最终将公司变为公众公司,平稳实现国有股减持的目标。
2.航空集团整体上市
原先国有航空企业大多是部分上市,现在争取航空集团整体上市。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可以采用主营业务整体上市方式,等存续的包袱逐渐消化掉之后,最终实现整体上市。
3.境内、境外同时上市,采取“A+H”模式
境外上市是国有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一个主要途径,被称为上市公司实现高速成长的引擎。公司治理水平的高低,与所依托的资本市场是紧密相连的。航空公司到境外上市,主要意图就是直接把境外成熟、规范的资本市场机制引入到内部。境外上市对上市航空公司的压力较大,但对于企业行为、机制的转变效果会好一些。一是境外资本市场相对监管严格,企业造假账很困难;二是资本分析运作也比较规范。同时,我国境内的资本市场也需要一批优质的上市公司,好的上市公司对资本市场实现规范化运作非常有好处。对于航空公司上市,“A+H”模式较好,把境外成熟的资本市场机制引入国内,让境内的投资者能够分享到航空公司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产权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中国航空运输业产权改革过程中,一些质疑声从未间断过:从“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的几次大讨论,掩映的是产权结构矛盾的一次次市场化冲突。我国航空运输业改革应注意下列问题:
1.产权改革要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在产权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正在通过两种方式大量流失:一是法律缺失下的合法;二是自定价格。因为法律的缺失,结果生产资料以最贱的价格落到私人手里。大量的中小型国有航空企业得到各级政府的行政支持和保护,成了低效益的典型,有的甚至成为国企领导和当地政府官员侵吞国家利益的腐败温床。要加快这些航空企业改革的进程,通过“国退民进”,收回国有资产,让企业以独立利益主体身份进入市场。
2.按市场规则改革,避免政府干扰
2008年前东航发起的五次重组,只有收购长城航空和武汉航空是属于市场行为,而收购通用航空、云南航空和西北航空均属于政府行为。政府行为导致产权改革缺乏透明度,缺乏市场化运作程序,缺乏对收购者科学的考察。地方政府缺乏对企业微观运作的把握,缺乏对收购者的辨别能力。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有如下几点值得反思:一是在产权改革和股权转让过程中引人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比如公开竞价等;二是要转变“扔烂摊子”的思维方式,要以对股东负责的态度来认识国企产权改革;三是正确认识国企改革的工作本质,防止“一改就灵”的思维方式,适合改的就改,条件不成熟的不能盲目转让股权;四是客观评价民营企业的实力和素质,防止部分民营企业“空手套白狼”。
3.产权改革要避免流于形式,应该实至名归
我国航空运输业改革出现了明显的“斑马化”倾向,很多与国家经济安全关系并不大的国企,也采取互相参股、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这使很多国有航空企业行政化、官僚化严重,而市场意识淡化。国有航空运输企业股份制改革,必须引进相当规模、有足够操控力和话语权的非国有资本。到2008年底我国民用航空公司数量为41家,其中中央企业3家,地方国有企业29家,民营企业9家。然而在2009年初到2010年上半年间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特点是“国进民退”、“航空公司与政府联姻”。具体事件有:“东星”被国航收购;“鹰联”被川航收购,变“成都航空”,属地方国企;天津市政府携手海航打造“天津航空”;鲲鹏航空接受河南省政府注资、更名“河南航空”;深航与昆明市政府联合推出“昆明航空”。
在实际产权改革当中,我们应该结合航空运输企业自身的性质,选择与之发展相适应的产权改革途径,而不要搞一刀切或盲目跟风,照搬照抄。对于那些政府确实要放手的航空运输小企业,可以通过国有资产转让来彻底改变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将所得的资金投入到更需要的领域,优化资源配置;而对那些目前尚不能彻底“卖掉”的航空运输企业则可以通过优先股转化来过渡,待到时机成熟再进一步采取适应的措施,从而科学合理地实现国有航空企业的产权多元化。
四、小结与进一步展望
从世界范围看,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政府对垄断行业经营和掌握的程度各不相同。由于各国市场发育程度、历史传统不同,自然垄断产业的产权结构具有各自的特点。就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航空运输业产权改革而言,不能照搬现成的理论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因为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
[关键词]中国高速铁路;民用航空运输;可替代性
2017年2月15日,中国民航局《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推进我国民用航空的相关产业发展,鼓励拓展业务范围与开拓新产业建设,提高机场项目建设进程。与此同时,我国通用航空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大幅增长。对于民航发展来说,从经济性、营运范围多角度来看,铁路运输与其有竞争关系,因为铁路运输中的高铁运输也是我国的主要发展对象。根据铁路部印发的《铁路“十三五”规划》,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相关铁路设施网络,改善运输服务,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继续推进智能化建设与管理。同时,也积极推进我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将利用高铁出口为我国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实现多方位的发展。因此,对于航空运输的发展来说,高铁是其主要竞争对象,或产生相关的替代效应。为进一步实现航空运输业的高效快速发展,针对高铁的替代影响进行相关的改进与提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铁对航空运输的影响现状
随着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公路运输在2012年之后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而与此同时铁路运输却出现了大幅上升趋势。2012—2017年,我国铁路客运量由18.93亿人次增至30.84亿人次,客运量占比提升至16.68%(如图1)。虽然航空运输在交通运输方式客运量占比方面比重较小,从2000年的0.45%增至2017年的2.98%,但在客运量方面实现大幅增长,中国民航2000年客运量为6722万人次,2017年增至55156万人次,增长了七倍左右。数据来源:国泰安中国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CSMAR。2012年全国铁路旅客周转量9812.33亿人公里,运输分担率从2000年的36.97%跌至29.39%,达到近年来最低运输分担率。2017年铁路旅客周转量为13456.92亿人公里,运输分担率回升41.01%(如图2)。在2014年,铁路旅客运输分担率超过公路旅客运输分担率,打破了公路多年来第一大出行方式的地位。除此之外,民用航空运输分担率也在2012年之后实现了大幅增长,这说明高铁的大力投资建设和开通运营影响了国民的出行方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高铁客运在交通运输之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同时有更多的乘客选择航空运输。具体就人们选择地、空高速出行比较来看,自2012年开始,铁路运输与航空运输实现大幅增长,两者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航空运输的发展过程中,铁路运输中的高铁运输对其产生着一定的威胁与挑战。
二、航线运输与高铁乘坐比较分析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了打造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作为国际交通枢纽,所以本文选取北京这一国际交通枢纽对其航线进行分析。基于前人研究提出的高铁与航空的市场临界点[1,2],选取了2005—2016年,以北京为起飞城市的共13条主要航线作为分析对象。根据《从统计看民航(2005—2016年)》、飞常准大数据获取的航线旅客运输量,以及机场的航空性收入,对于旅客运输量以及航程标准里程公里数[北京-兰州部分年限航线停飞,为不影响结果通过线性插值法进行补充。]进行加权处理,可以粗略获得每条航线的旅客公里收入。由于不同航线有差异,在计算旅客公里收入增长率之后,本文以2005年为基期(1%)进行处理。孙枫等学者(《高速铁路与汽车和航空的竞争格局分析》2017)[3]的研究将航线分为300—500km、500—700km、700—1000km以及1000km以上四类,本文进行了类似处理,将以上13条航线计算旅客公里收入增长率结果,分为500—1000km、1000—1500km和1500km以上三组(如图3、图4、图5)。综合以上三组的情况来看,可以明显看出500—1000km航线在十年间的波动率较大,其中北京—青岛航线呈现出巨大变动,于2007年增长率达到-2%,2010年增长率为4%。从三组的情况来看,500—1000km部分航线呈现下降趋势,也有部分航线先增长后下降;而1000—1500km航线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其收入情况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这或因为我国于2008年开始高铁陆续在更大范围建设、开通和运营,推测此航线范围可能受其影响较大。1500km以上航线较大部分保持增长趋势,较小部分呈现出下降趋势,对于长距离出行,航空运输的优势较大,因此受高铁线路开通的影响较小。
三、高铁对1000—1500km航线航空运输的实证分析
前人对于高铁替代性的研究多比较其运输特征、价格、经济性等,以效用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沙峻林[4](《高速铁路影响下的公路客运方式分担率及发展策略研究》,2012)在研究高铁对公路客运方式分担率的影响时采用了经济、技术指标分析,对旅客出行和运输供给采用Logit模型;刘艺[5](《高速铁路对民航运营的影响分析与实证研究》,2013)研究京沪高铁对航空运输分担的影响采用SP调查法,建立Logit模型,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选取宏观经济指标、高铁与民航观测指标进行回归分析:Wan[6](《Airlines’reactiontohigh-speedrailentries:EmpiricalstudyoftheNortheastAsianmarket》,2016)等以北京、上海、广州为起终点,研究得出高铁开通对航线座位数的负向影响;王娇娥[7]等学者(《高速铁路对国内民航旅客运输的替代效应测度》,2019)采用所有存在高铁直接竞争的航线指标,研究高铁对民航整体发展的影响。本文选取2005年为起始年,分析自2005年以来高铁开通对选取的1000-1500km航线民航航线旅客公里收入的影响。研究数据包括:1.民航航线旅客公里收入:通过获取2005—2016年北京—上海、北京—西宁、北京—兰州、北京—温州的航线旅客运输量,以及机场的航空性收入,忽略国际航班的收入,对于旅客运输量以及航程标准里程公里数进行加权处理,可以计算得出获得每条航线的旅客公里收入。数据来源:《从统计看民航(2005—2016年)》、飞常准大数据。2.高铁相关数据:基于携程旅行网与12306铁道部火车票网获取2005—2016年间列车的G、D列车开通数据。3.经济数据:研究选用航线两端城市的年末户籍人口、GDP数据,对数据进行城市对平均处理。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各地政府官方网站公布的年报数据。本文以北京—上海、北京—西宁、北京—兰州、北京—温州四条航线的四个城市对为研究样本,采用四个城市对在2005-2016年每年的航线旅客公里收入、高铁运营数据及经济数据,建立了12年、共计48个观测值得平衡面板数据集,因变量为城市对的每年的航线旅客公里收入。对于样本设计的回归模型如下:基于上述分析,建立如下计量模型:根据模型回归的结果来看,高速铁路的开通对航线旅客公里收入有显著影响。其中G、D、Ln(MGDPit)、Ln(MPOPit)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5%的检验,并且与预期符号相一致,符合经济意义,仅有D2008因变量未通过,并且与预期符号不符。各解释变量分析如下:由城市对间G字头、D字头列车开通带来的负向影响可知,高铁开通对航空运输的收入带来负作用。基于回归结果可知,城市对航线旅客公里收入将分别下降27.3%(即[EXP(-0.3192)-1]*100%)与34.7%(即[EXP(-0.4259)-1]*100%),两者相比较D字头列车产生的影响更强,这说明在高铁投入使用之后的确对城市对航线旅客公里收入带来一定的影响。D字头可能由于开通时间长、范围广、性价比高而对航空运输产生的影响更大。由城市对的GDP与户籍人口数目对航线旅客公里收入带来的正向影响可知,城市规模越大、经济水平越高,其对航空运输的影响越大,并且由于航线整体受客运需求的影响,航线旅客公里收入再此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航空运输带来一定的影响,根据本文的回归模型发现其作用影响并不显著。由于本文选取样本均为1000—1500km航线,同时北京作为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在长途运输中占据优势,因此其作用效果不显著。
四、地、空高速运输竞争背景下各自发展对策分析
(一)高铁运输行业高铁运输在短途路程中占据绝大优势,相比于航空运输更具经济性,对于短途运输,其应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继续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推进高铁的相关服务,为乘客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条件。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其他运输方式相结合,提供旅途“无缝运输”,针对旅客出行需求进行改进。
城市间的航空运输活动是城市相互联系的最高表现形式,航线运量反映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对外职能,城市及航线所组成的航空网络直观反映了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和分布特征。2000年以来我国航空运输持续高速增长,通航城市由139个增加至175个,占地级城市数量的60%以上,通航城市的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国的城市体系特征。本文在系统回顾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2年民航行业统计数据,通过假定和计算城市间航线复合流量,从通航城市分布的统计特征、等级划分、网络结构等视角进行分析。首先,研究了通航城市分布的区域差异,货运业务城市差距不断扩大,呈集聚特征,三大枢纽城市比重始终过半;从城市累计分配率看,货运相比客运更集中。其次,运用图表法和聚类分析法,将175个城市分为3个首位中心城市、13个二级中心城市、17个三级中心城市和142个四级中心城市,城市等级分布呈金字塔型且受政治、经济和旅游等因素影响显著。最后,利用2000年和2012年国内城市间前100位复合流量航线,分析了城市体系的网络特征,发现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三大枢纽城市稳稳占据主导地位,成渝成为未来第四极,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稳定,沿海城市被中部城市取代,旅游城市等级升级,“轴―辐”网络城市体系正在形成。
关键词 航空网络;城市体系;机场;空间格局;网络特征
中图分类号 F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4)10-0068-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4.10.011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成功试飞了第一架飞机,实现了人类空中飞行的梦想,激发了全球的航空热潮。伴随着喷气式飞机技术的应用和和世界航空管制的放松,航空运输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学者卡萨达教授提出航空运输正在成为继海运、河运、铁路、公路之后影响世界经济的“第五冲击波”,在中国这个观点已逐步被学者和地方政府认可,航空运输业已升级为国家战略性先导产业。航空运输相比铁路、公路、水运等其他运输方式具有快捷、长距离、高附加值等优势,直接反映城市间的交易流和联通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对外联系的程度和水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一个城市航空运输水平的高低体现了其在全球、国家和区域城市体系中所处的等级或层次,自上世纪50年代这一现象逐步引起国内外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领域学者的关注。
国外最早利用航空运输研究城市体系是美国学者Taaffe,1956年他研究了机场旅客吞吐量与城镇人口之间的关联关系,并考察了基于机场吞吐量的城镇关联体系[1-2]。Murayama利用加拿大与美国之间的航空客运资料对加拿大城市开放性作了研究,分析加拿大城市体系的变化[3]。Goetz研究了1950-1985年间美国航空客流与城市体系繁华的关系[4]。Rimmer把国际航空客货运作为重要指标研究了世界城市和东北亚大城市之间的联系[5]。进入新世纪,Matsumoto对日本机场体系、城镇体系、航空运输量做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航空运输的角度研究了世界城镇体系格局和演变[6-7]。Guimera和Bagler在分析航空网络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世界城市体系,后者认为航空网络和城市体系同样具有复杂网路的“小世界”特征[8-9]。
国内关于航空运输与城市体系的研究相比国外起步晚,且集中出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期。最早顾朝林利用航空资料对中国首位城市网络做了分析[10],郭文炯、白明英分析了城市航空运输职能层次,认为城市间航空运输联系反映了城市体系的基本特征[11]。金凤君研究了大陆地区航空客流网络体系的地域分异现象[12],并对中国枢纽机场进行筛选,率先构筑了轴-辐式航空网络体系[13]。周一星、胡智勇利用航空客运量和每周航班数,揭示了城市体系的结构框架,预测了未来城市体系演变的可能方向[14]。朱英明认为城市密集区的航空联系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导致了城市间的内聚效应和空间互动[15]。王法辉等研究了航空客运网络的空间演化和地域差异[16]。唐次妹分析了台湾地区航空港的分布与城市体系的关系[17]。于涛方利用航空客流分析了1995-2004年中国城市体系格局的变化[18]。受“数量革命”影响,刘宏鲲、王娇娥、莫辉辉和曾小周等应用复杂网络理论和GIS方法对中国航空网络进行分析,认为中国航空网络具有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特征[19-22]。
国内学者针对中国城市航空网络与城市体系的研究,大多是利用航空客运数据和航班数,通过航空联系的角度分析城市体系的特点,采用数据大多集中在1995-2005年左右,缺乏对航空货运研究。航空货运相比客运更能反映城市间经济联系和对外职能,而且2000年以后中国航空客货运分别年均增长高达15%和11%,通航城市由139个增加至175个,成为全球航空运输增长最快的地区。此外,民用航空机场的服务范围一般都在200 km2以上,且基本分布在地级市以上的中心城区附近。据统计,2010年中国地级市数量为283个,直辖市数量为4个,通航城市已占总数的60%以上。因此,通过分析已通航城市的分布格局来研究2000年以中国城市体系演变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
1 研究内容与数据来源
1.1 定义与假设
通航城市:本文是指已经开通民用航空运输业务,且有固定航班活动的城市,不包括停航机场的城市和仅仅开展通用航空业务的城市。
航线:飞机飞行的路线称为空中交通线,简称航线。飞机的航线不仅确定了飞机飞行具体方向、起讫点和经停点。按照飞机飞行的起讫点,航线可分为国际航线、国内航线和地区航线三大类。国际航线是指飞行路线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航线;国内航线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的航线,它又可分为干线、支线和地方航线三大类。本文以分析国内航线为主。
城市复合流量:参照国际民航运输协会计算办法,1个单位复合流量等于1名旅客或90 kg货物。如1个城市具有2个或2个以上机场,合并计算流量,如北京首都和北京南苑,上海虹桥和上海浦东。
城市间航线复合流量:两个城市之间航线运输的复行合流量。 如果是经停航线,根据航段数目取均值分摊,如广州-西安-银川航线流量为Q,广州-西安取Q/2,张家界-长沙-青岛-沈阳航线流量为Q,张家界-长沙取Q/3。根据前期研究者经验和实际情况,航线流量计算取航线年运输旅客在5万人以上且年货物运输量在5 000 t以上的航线。
1.2 研究内容
在总结分析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通航城市分布的区域统计特征和客货航空运输业的集聚与扩散特征,利用国内航线数据运用图表判断法和聚类分析法,将通航城市划分不同层次,进而利用城市间的航空运输数量分析了城市体系的网络特征,最后试图从多个因素分析通航城市体系演化的动力因素。
1.3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来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各城市的经济社会人口指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第二部分关于航空运输的数据,主要是指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航线班次、吞吐量等来自《从统计看民航》、《2010年全国夏秋航线航班时刻表》、《中国交通年鉴》和中国民航局历年民航发展公报。
城市间复合流量已增长了3-5倍,而且北京、上海、广州之间的航线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杭州-北京、上海-成都、上海-厦门进入前十大航线。高铁的开通对城市间航空流量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对1 500 km以内的航线,比如京沪和郑西高铁开通后,北京-南京航线位次从2000年第10名下降至2012年的45名,北京-济南和郑州-西安直飞航线陆续停航。
最后,根据城市间复合流量计算法,取前100位航线绘制2000年和2012年城市航空流向的节点-网络结构图,分析通航城市的网络结构特征,如图5和图6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航城市体系有以下网络特征:
(1)通航城市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图5、6中可以看出觉得通航城市分布也符合胡焕庸线(也称“黑河-腾冲”线)。即在黑河-腾冲线东南区域集中分布绝大部分通航城市和航空运输活动,线西北区域城市和航空运输活动较少,但近年来新疆与内地联系密切,特别是乌鲁木齐与北京、乌鲁木齐与西安联系密集,乌鲁木齐已有5条航线进入前100位。另外,航点分布更加分散,除西宁外其他省会城市均有航线进入前100位航线的起止点。
(2)北京、上海和广州稳稳占据空间网络的主导地位,成渝有望成为未来第四极,西安、乌鲁木齐、昆明地位提升。从图5、6中可以看出前100位航线中自北京、上海、广州出发的航线占据了大部分,且等级非常高,前10大航线均与三大城市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以他们为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一直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城市体系。与此同时,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与三大城市群经济和商务联系密切,从而提升了城市等级。
(3)东北地区分布稳定,沿海城市被中部城市取代,旅游城市等级提升。从2000年至2012年东北地区通航城市分布稳定,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一直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与北京、上海一直保持稳定的联系。沿海城市烟台、温州、福州在通航城市体系的地位逐步被郑州、长沙等中部城市取代,同时随着高铁网的行程,中短程航线受到冲击,比如上海-温州在高铁开通后,航班也随即取消。以厦门、三亚、海口为代表的旅游城市,有10条航线进入前100位,且三个城市航空复合流量增长迅速。
(4)轴-辐式网络体系正在形成。航空网络的“轴-辐”系统是指以最主要的航空港为轴心、其他航空机场为附属,形成具有密切联系的类似“自行车轮子”的空间网络联系交流体系。从全国城市来看北京、上海、广州已经成为全国的“轴”,即全国枢纽城市。其他次级区域,尤其是新疆和云南等航空活动比较发达的地区,乌鲁木齐和昆明正在成为区域的“轴”,即区域枢纽城市。在“轴-辐”网络系统中低级城市通过航线向高级城市联系,高级城市向更高一级城市联系,如腾冲-昆明-北京、喀什-乌鲁木齐-上海,轴-辐式网络有利于降低城市间的联系成本,从而促进区域经济高效发展。从图5、6来看,成都和西安也有条件成为区域性枢纽城市。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利用2000-2012年民航行业统计数据,首先分析了通航城市分布的区域差异,从三大枢纽城市和全国城市累计分配率方面分别分析了城市客货运的集聚和分散特征。总体来看,通航城市布局区域差异大,西部新增数目远远大于中部和东部,客运业务区域差异趋缓,货邮业务差距进一步扩大,客运业务呈现出扩散特征,货邮业务分布更加集中。其次,运用图表法和聚类分析法,将175个城市分为3个首位中心城市、13个二级中心城市、17三级中心城市和142个四级中心城市四个等级,进一步分析出城市等级结构呈金字塔型,同时受政治、经济和旅游因素影响显著。最后,利用“城市复合流量”和“城市间航线复合流量”分析了城市体系的网络特征,发现城市复合流量在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北京、上海和广州在城市网络中稳稳占据主导地位,成渝成为未来第四极,东北区域稳定,中部城市崛起等特征,同时,“轴-辐”式城市网络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航空运输在综合交通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对外开放和进出口贸易方面优势明显,各级城市特别是内陆型中心城市不仅要建设铁路、公路,而且要发展民航运输,以全方位提升城市等级。
但是,不是每个城市都有机场,通航城市体系只是研究城市体系的一个切入点,有些城市是通过城市群中的航空活动参与城市联系的,且这些城市与城市群中心城市具有便捷地面联系条件,这些城市虽然在全国城市体系中有较高等级,比如唐山、苏州、昆山、东莞、中山等,但没进入本次分析范围。后续笔者将尝试以城市群为单元研究航空活动对城市体系的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Taaffe E J. Air Transportation and United States Urban Distribution [J]. Geographical Review,1956,46(2):219-238.
[2]Taaffe E J. The Urban Hierarchy: An Air Passenger Definition [J]. Economic Geography, 1962, 38(1): 1-14.
[3]Murayama Y. Canadian Urban System and Its Evolution Process in Terms of Air Passenger Flows [J]. Geographical Review of Japan.1982, 55(6): 380- 402.
[4]Goetz A R.Air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and Growth in the US Urban System 1950-1987 [J].Growth and Change, 1992, 23(2): 218-2421.
[5]Rimmer P J. Flow of Goods, People and Information among Cities of Northeast Asia [J]. The Korean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9, 15(2): 39-741.
[6]Matsumoto H. Hubness of Asian Major Cities in Terms of International Air Passenger and Cargo Flows [J]. The Korean Transport Policy Review , 2003, (10): 103- 123.
[7]Mat sumoto H. Effects of New Airports on Hub of Cities: A Case of Osaka [J]. Journal of the Eastern Asia Society for Transportation Studies, 2005, (6): 648- 663.
[8]Guimera R, Mossa S, Turtschi A, et al. The Worldwide Air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omalous Centrality,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ities Global Roles [M]. PNAS, 2005, 102 (22): 7794-7799.
[9]Bagler G. Analysis of the Airport Network of India as a Complex Weighted Network [J]. Physic A, 2008, 387(12): 2972-2980.
[10]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2:275-313.[Gu Chaolin. Chinese Urban System:History, Status and Prospect[M].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1992:275-313.]
[11]郭文炯,白明英.中国城市航空运输职能等级及航空联系特征的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 1999,14(1):27-31.[Guo Wenjiong, Bai Mingying. A Positive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al Hierarchy of Urban Air Transportation and the Features of Air Transportation Relationship in China[J].Human Geography,1999,14(1):27-31.]
[12]金凤君.我国航空客流网络发展及其地域系统研究[J].地理研究,2001,20(1):31-39.[Jin Fengjun. A Study on Network of Domestic Air Passenger Flow in China[J].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1,20(1):31-39.]
[13]金凤君,王成金.轴-辐侍服理念下的中国航空网络模式构筑[J].地理研究,2005, 24(5):774-784.[Jin Fengjun,Wang Chengjin. HubandSpoke System and China Aviation Network Organizatio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5):774-784.]
摘要:按照对航空运输和机场资源的需求和利用程度,航空经济的产业类型可以划分为航空核心产业、航空关联产业和航空引致产业三大类;按照距机场距离的远近,航空经济产业的空间布局呈现出圈层特征,大体可以划分为空港区、紧临空港区、相临空港区和辐射区四个基础圈层;从时间特征来看,航空经济产业可以划分为运输经济阶段、产业集聚阶段和城市经济阶段。
关键词:航空经济;空间布局特征;阶段性特征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这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其发展无疑需要良好的产业来支撑,而这又需要对航空经济的产业类型与相应的空间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一般性规律上把握航空经济的走向。
一、航空经济的基本产业类型
航空产业按照对航空运输和机场资源的需求和利用程度,可以分为三类:航空核心产业、航空关联产业和航空引致产业。
(一)航空核心产业
航空核心产业指直接利用机场提供的主要设施和服务等资源进行运输服务或飞机制造的相关产业。机场所提供的航空器飞行保障服务是其产品(服务)生产过程中重要或必须的环节之一,如航空运输业、航空物流业、快递业和航空制造业等,机场直接参与到这些产业产品生产过程中,是其产业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航空物流业,机场跑道等资源是其重要服务设施,机场货栈是为航空物流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场所,航空运输是航空物流服务产品生产的主要过程。这些产业对机场资源和服务的依赖性极高,具有极高的临空指向性,通常需要紧邻机场布局。
同时,航空核心产业也包括航空运输业进行保障服务的相关产业,这类产业直接为机场内的航空制造活动和运输活动提供相关保障,其目的是为了保证飞机制造企业、航空公司的正常运营,主要类型有航空配餐业、航空器维修业、航油航材业、航空培训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取决于机场内的运营航空公司的数量、机队规模等因素而衍生的市场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直接依赖于航空制造和航空运输活动,没有航班飞行活动,这些产业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因此产业临空指向性较高,通常也需要紧邻机场布局。
(二)航空关联产业
航空关联产业指对航空运输服务有较高的敏感性,利用航空货物快速安全和机场口岸功能的特殊优势,可以有效降低其客货运输的时间成本,满足产业对快速客流、物流位移的生产服务需求的产业。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依赖航空运输,产品具有临空区位偏好的高时效性、高附加值的产业,主要有高科技制造业、现代农业等。
第二类是知识、信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如人员交往频繁的总部经济、旅游业、会展业等。
(三)航空引致产业
航空引致产业指依托机场及上述两类产业引发的大量客流、货流资源,满足各类机场旅客、员工及各产业从业人员的居住、教育、消费、购物、娱乐等生活需求,以及产业发展所必须的研发、培训、金融、中介、广告等服务需求,利用机场的区位优势,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由各航空核心产业和航空关联产业引发和吸收各类辅助、配套和支持产业,这些产业大多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机场的吞吐量规模对这些产业的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更多的受其他临空产业的规模和需求的影响。
二、航空经济产业的空间布局特征
根据航空经济区内不同的经济单元与机场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的不同,机场周边地区通常呈现圈层布局结构,但这种结构随着机场通往市区的交通干道及联系成本的大小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结合国内外众多航空经济区的发展实践和理论研究,以距机场距离把机场周边区域划分为四个基础圈层即:空港区、紧临空港区、相临空港区和辐射区。
(一)空港区的临空产业分布
空港区也称为机场运营区,其范围通常在机场周边的1km范围内,主要布局航空核心产业。包括机场的基础设施和与空港运营相关的行业,如航空食品业、航空维修业、航油航材总部、飞机后勤服务、旅客服务、航空货运站等,以及航空公司的办事机构,是直接服务于机场各方面的功能区。
图1航空经济产业的空间布局特征
(二)紧邻空港区的临空产业分布
紧邻航空区的范围通常在机场周边的1—5km范围内。紧邻空港区是航空商业的活动地区,主要为航空运营、航空公司职员和旅客提供相关的服务的航空核心产业。其中,货运物流、餐饮住宿、商业贸易、休闲娱乐、地区总部一般占到主要产业种类的80%,这一地区商业活动频繁,就业机会较多,同时也会有部分航空关联产业在此区域分布。
(三)相邻空港地区或航空交通走廊沿线地区的临空产业分布
这一地区的范围通常在机场周边的5—10km范围内,或在航空交通走廊沿线15分钟车程范围内。这一范围的临空产业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主要针对航空周边地区需求而产生的附属产业,如航空公司总部,以及研发机构、住宅、大型超市、金融机构、会展业、旅游博览、货运等;二是由航空运输供给吸引产业即航空关联产业,此类产业借助航空运输的便捷性和国际航航空航线网络的辐射性,使经济活动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得到扩展,例如高科技产业、会展中心、跨国公司总部以及用机场的区位优势所发展的物流配送、邮件快递业等。这个区域是航空经济区规划和研究的重点,将成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辐射区的临空产业分布
随着航空经济区的不断扩展和完善,航空产业的范围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一地区既有辐射区原有的产业,如高新技术制造业、仓储业、批发零售业等,也有受机场吸引从别处转移过来的经济活动,如休闲、会展、临空农业、花卉业等。
三、航空经济产业的阶段性特征
航空经济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主要产业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体现了产业发展的一般过程。大多数的航空经济区发展过程都会遵循图2所显示的阶梯状发展阶段。
(一)运输经济阶段主导产业类型
在航空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航空经济区的主要产业表现为直接利用机场提供的主要设施和服务等资源进行航空运输服务和航空运输服务提供保障功能的相关产业。这一时期经济结构中直接和航空运输相的产业即航空核心产业占区域产值的绝大部分,而非航空运输业产值较低。满足航空运输的产业主要包括飞机维修保养、航油航材供应、地面服务、航空配餐、航空物流和其他商业服务。个别的航空经济区因其有一定的航空器材制造基础,也会在这一时期发展起航空制造业。
(二)临空产业集聚阶段主导产业类型
随着机场人流、货流量的扩大,特别是当机场客流超过1000万人后,机场周边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航空网络覆盖面扩大,机场综合型增强,航空经济进入快速成长阶段,航空经济区内临空关联企业数量快速增长,区域内的产值结构临空关联企业产值将超过航空运输业的产值成为航空经济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随着临空关联企业数量的增长临空引致产业的数量也会逐步增多,区域内的常住人口数量较前一阶段明显增加,航空经济区域初现城市形态。
(三)城市经济阶段主导主业类型
城市经济阶段是航空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航空经济区内,交通环境、人文环境得到改善和提高,常住人口达到一定规模,航空关联产业和航空引致产业共同成为航空经济区的主要产业,非航空产业产值远远高于航空运输业产值,航空经济区域空间较产业集聚阶段进一步扩大,与腹地区域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航空都市区。(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三化”协调发展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理论与现实依据(编号:2012B152)
参考文献:
[1]郭恒亮,曹青,郑紫瑞.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河南科技,2013(7).
[关键词]全球化;民航企业;发展战略
[DOI]10.13939/ki.zgsc.2016.36.160
1 目前我国民航运输企业存在的问题
2002年3月,政府再次对航空运输企业进行了调整重组,然后就形成了目前的局面:以国有的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为主,各地方的民航运输企业为辅助进行发展。民航运输企业就此开始了竞争和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1.1 政策规制缺陷
民航运输业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我国民航运输业虽然保持了非常严格的市场准入要求,进行严格的审批,但是这在我国并不利于市场的自由竞争和产业效率的提高。如果采取一味放松进入规制的产业政策,大幅降低甚至取消进入壁垒,又会产生很多严重的后果,不利于产业的发展。政府的产业管理部门面临在准入规制上两难的选择。
1.2 组织结构偏差造成监管失效
民航运输企业在产业大规模重组之后,已经形成了以三大航空集团为主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这些企业的垄断力主要是政府的行政力量,这将造成竞争力弱的劣势。虽然我国民航运输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高速的发展,但是产业规模依旧较小,总体规模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民航运输企业的水平。另外,经营效率指标低。因为政府为主的垄断企业对内无法以自身的优势竞争力打退对手,也无法与国外先进航空公司抢占国际市场。
1.3 民航运输企业战略亟待转型
民航运输业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企业的战略管理策略涉及安全、服务、航线网络辐射范围等。企业在规划时很容易对它的度失去控制,导致贻误战机。或者只做了战略部署,但是并没有监督实施完后,最终忽视了整个战略的管控。民航运输企业在发展中缺乏一个长期有效的战略管理综合体系。因为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综合管理体系,是一庞大的复杂的战略层次。需要强有力的支撑体系,应该明确战略规划实施的标准、详细的实施流程、完成过程中应急处理机制等,这样将有助于战略真正实施。
1.4 缺乏竞争力,同质化竞争泛滥
大型的航空公司都围绕着自己的中心向四周辐射发展,不让别的航空运输企业有太多的机会插入进来,在发展中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经营,因此规模的优势也无法发挥出来。再次又因为支线航空运输企业的政策扶助不到位,因此即使是中小型企业也是同质化的竞争战略,市场定位差异化也不明显。由于我国民航运输企业面临着创新不够、产品结构不丰富、企业竞争力缺乏、市场定位不精准,难以形成品牌化的经营。航空运输企业的建设仍然需要更大的改进。即使是在不断地调整策略,但是仍然缺乏整体思维。
1.5 支线航空规模有待调整
支线的市场规模仍然偏小,截至2013年国内支线飞机仅占7.5%。与此同时,世界的航空市场中,以美国、欧洲为例,支线飞机的保有量分别占机队总量的43%和36%。我国支线飞机不仅规模小,而且利用率也很低。2013年,我国民航机场业务量排在最后的20个机场仅占全部旅客吞吐量的0.05%左右。从地域来看,这些支线机场基本处于内陆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它们航运量低,收入也微薄,大量地建设但是使用率很低,因此这些设备折旧依旧在消耗着大量资金,收入低还要承担大量的折旧损耗费用,这使得本来就不景气的支线市场面临着更大亏损。
2 国际上先进的民航运输企业做法
西方发达国家的民航运输业起步早,而且比我国的民航运输业发展成熟。因此,西方发达国家民航运输业的发展和改革可以给我国的民航运输业发展带来启示。
2.1 美国民航运输业的先进做法
(1)放松规制。放松规制使得航班价格下降,与此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福利。在放松规制法案实施前,美国民航运输业洲际市场在严格价格规制下,而州内市场不受价格规制,因此在该阶段洲际市场与州内市场价格的对比即反映出规制下与放松规制下的价格对比。
(2)实行效益评价。以温哥华国际机场为例,该机场把社会经济效益划分为直接效益(机场运营和服务活动产生的影响)、间接效益(如地面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和引致效益(直接就业人员和间接就业人员的支出在经济系统中所产生的各种需求引致的经济贡献)。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研究机构首先通过对机场就业情况展开调查,确定与机场直接相关的经济增加值与就业人数,然后再使用 Canada Statistics Multipliers推算得出间接效益和引致效益,其中,间接效益和引致的效益的乘数代表由于机场运输活动所导致的相关产业发展的最大潜在社会经济效益。
2.2 日本民航运输业的先进做法
日本民航运输业从20世纪末就开始对规制加速改革。改革后极大地方便了旅客,也促进了行业竞争。日本民航运输业规制改革重大事件。
1995年5月,引入预售票打折制度;12月开始实行价格浮动制度。
1997年12月,废除国内航空运输领域实行的多家航空公司运营标准。
1998年,北海道国际航空公司、Skymark Airlines 和日本太平洋航空公司成立。
2000年2月,实施新的航空法,放松价格规制,废除供求调节规制。
通过规制改革,日本的民航运输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航空运输的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航空运输量大幅增加,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优化了市场结构,提高了消费者剩余。由于放松了市场进入规制和价格规制,航空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降低了平均航空运输价格,提高了服务质量。
3 我国航空企业应对发展问题的办法
通过研究我国民航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美国和日本经验的借鉴,本文提出“制度化”“国际化”“差异化”“干支互补”“战略转型”的发展战略。
3.1 加强法律规章制度建设
从美、日两国民航运输业的规制改革来看,构建强大而独立的规制部门是非常必要的。况且从我国目前民航企业运输发展的现状来看,制定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还是很缺乏的,需要明确的制度保证企业良好地运行。因此,我国应当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民航运输业规制改革中的成功经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了良好的法律体系,降低规制成本,从而使民航运输业从根本上得到了发展的保障。
3.2 积极寻找国际战略合作企业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要参与市场的竞争、接受航空运输自由化的挑战、发挥资本国际运作能力,积极进入全球航空市场,把发展的眼光和战略从国内逐步转移到国际市场上,同国际市场共同建设航空网络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利用先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3.3 实行差异化竞争战略
重组后国内三大航空集团的整体实力大大增强,但是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它们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手段单一、竞争方式趋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唯有实行差异化战略,使自己区别于其他航空公司。如流程再造、实行品牌化战略、客票模式与网络结合、大力发展企业文化。总之,企业可以使产品设计多样化,创立自己独特的服务方式,区别于别的竞争公司,这样才能争取到更多的旅客。
3.4 开展支线网络实现干支互补
支线航空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通过发展支线航空,尽快改善中西部地区交通条件,加强地区间人员往来,不仅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旅游发展,对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缩小中国地区差异有重要作用,而且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深远意义。
3.5 进行战略转型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我国民航企业必须进行战略转型,争取达到以下目标。
(1)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运输航空每百万小时重大事故率低于0.20。
(2)保障能力整体提高。运输机场数量达到230个以上,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机场体系。空域不足的瓶颈有所缓解,空管保障能力稳步提高,保障起降架次达到1040万架次。
(3)运输能力显著增强。运输总周转量达到99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4.5亿人次,货邮运输量900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3%、11%和10%。航班正常率高于80%,公众对民航服务基本满意。
(4)通用航空规模快速扩大。基础设施大幅增加,作业领域不断扩展,运营环境持续改善,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作业量和飞机数量翻番。
4 实施战略转型的利弊分析
4.1 有利于国际合作与资源配置
在政策上放松规制后,带来的结果是市场竞争加剧了,而且直接影响了企业政策的方向的调整,最终使机票价格降低、服务质量得到提高。民营运输企业的发展对国有主体的竞争,使得都进行变革和发展,最终都有所进步。在高度的市场竞争下,使得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被提高了。
4.2 法律壁垒的利与弊
在法律的保护下,民航运输业出口可能得到公平的保障。但是在实际发展中经常会出现各国法律规则不同,而这种差异化会给民航运输企业的经营活动带来了标准的不统一、市场的混乱,没办法保护切身的利益。无法协调的航空运输规则时常会阻碍各国航空公司之间重组或联盟。尤其是在拒绝登机的处理规则、残疾人的待遇等问题上的差异和分歧最为显著。由于各国法律规则差异太大,国际争端的处理很困难,也很难达到公平。尽管有世界贸易组织的调节和处理,但是在这种差异化的法律下,处理起来非常棘手,即使处理好了也会花很久的时间。这样会耽误很多事情。有的国家也不够灵活,根本不足以解决目前已发生或存在的各种争端。虽然国际民航组织召开全球航空运输会议,定期审查争端解决机制,但也未能制订出一套更权威的方案。因此,面对该问题各个航空公司应该注重对员工进行不同国家法律规则的培训,避免法律法规成为民航企业全球化的阻碍。
4.3 警惕社会以及经济发展失衡
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下,如果照搬西方经验对民航运输业进行规制改革,一味放松进入规制、鼓励市场竞争,也可能会对我国民航运输业造成相当不利的影响。
从我国民航运输业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民航运输企业的整体规模依旧比较小,还落后于国际先进的民航运输企业。所以当前的发展还是要尽可能地扩大其经济发展规模,进一步将生产和发展的效率提高。在政策规制放开后,使得大量的新的民航运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市场在自由竞争的时候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陷。将使得资源难以集中,不能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大量资源被浪费。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政府还不能完全放开规制。需要引导产业调整配合发展。
5 结 论
面对竞争日益加剧的国际国内航空市场,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各个民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法宝。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借鉴国际上先进国家的先进做法,为我国民航运输业发展提出了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徐兴杰.民航运输企业战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江苏商论,2015(14):180-181.
关键词:航空业;旅游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043-03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与航空业都迅速发展。2010年,中国人均出游率1.57次,国内旅游人数21亿人次,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33亿人次。国内旅游消费在社会总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对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
一、中国航空运输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近年来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重要的民航市场之一。2010年,民航旅客周转量359.55亿吨公里,全行业完成旅客运输量2.68亿人次。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有颁证运输机场175个并全部开通定期航班,覆盖全国91%的经济总量、76%的人口和70%的县级行政单元。旅客吞吐量超过1 000万人次的机场数量16个,其中首都机场客运位列世界第二。中国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期末在册架数1 597架,共有定期航班航线1 880条,按重复距离计算的航线里程为398.1万公里,按不重复距离计算的航线里程为276.5万公里。国内航空公司的国际定期航班通航国家54个,通航城市110个。共有运输航空公司43家。“十一五”期间中国旅客运输量年平均增速14.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当人均GDP在1 500—5 000美元时,国民每人每年坐飞机的次数,将由0.01次迅速增长为0.5次左右。当前,中国进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时代,为民航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2011年中国民航的增长量居世界第一。
按照规划,到2015年,航空运输服务能力基本满足需求,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成效,竞争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对国家经济社会的贡献明显增大。旅客运输量将达4.5亿人,运输机场数量将达到230个以上,初步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安全高效的机场体系,覆盖全国94%的经济总量、83%的人口和81%的县级行政单元。建设以枢纽机场为核心,多种交通方式汇集的“零换乘”、“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吞吐量较大的枢纽机场建设机场轨道交通,省会及部分经济发达城市的机场建设机场快速通道。提高枢纽机场与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重点旅游城市的航班密度。
二、航空运输交通发展对旅游活动的推动作用
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是同一供应链上的不同环节。交通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便利旅游者出行
从旅游者的角度看,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出行的便利,成为现代旅游常用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航空的方式旅游。航空运输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最主要的优点是快速,尤其对于远距离运输有着明显优势。一个国家和地区航空产业的布局影响着该区域的旅游发展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条件影响到旅游者的出游半径。在一定的引力和外推力的作用下,游客流量与距离影响力是成反比的。
旅游旅客已成为民航客源的重要来源,据统计,2002年开始航空业30%的客源就已来自旅游。民航局消费者事务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2007年,旅客的旅行目的为旅游的比例分别为32.5%、38,4%、40.3%、36.7%。市场已经呈现公商务、休闲并举的特征,商务旅行者比例下降,探亲、观光等目的的旅行者增多。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种趋势。现将 1999—2008年国内航空旅客旅行目的变化分析表整理如图1、图2所示。
旅游业与航空运输业的关联性越来越强,旅游客流已经成航空客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近年来航空客流增长的主导力量。对于长途旅游者,航空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交通方式。
通用航空的发展为私人飞机的运输也带来了机遇。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过4 000美元时,飞机将进入部分家庭。2009年,中国人均GDP约为3 711美元,已经接近通用航空快速发展的临界水平。虽然私人飞机仍只是少数人的运输工具,但无疑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成为新的一种旅游现象。
(二)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兴盛
在旅游者选择至最后确定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区域旅游的可进入性是一个关键因素。目的地的可进入性首先是地理空间的可进入性,以交通是否顺畅便捷作为衡量的主要因素。在资源本身吸引力相差不大的条件下,游客流量与距离是成反比例的。实际距离遥远的目的地可采用快速的交通形式缩短相对距离。旅游者的方便到达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旅游者的一大条件,影响旅游者的旅游感知和对目的地的口碑。对于一些地处偏远的旅游点,尤其是路途遥远险峻,陆地交通不便的旅游资源,航空交通对联系旅游者和旅游资源便能起到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