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医疗心得体会

智慧医疗心得体会

智慧医疗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智慧医疗概述

*何谓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是一个建立在信息丰富完整的基础上、跨部门、面向患者的信息体系,它让一切有用的信息“活”起来,这样患者可以随时随地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而医生也可以因此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医院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药品及医疗耗材的供应商也能因实现及时和准确的配送而节省大量成本,保险公司更可因对患者情况的有效跟踪而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流程发展,使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

*智慧医疗的功能

整合现有卫生信息基础设施,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家底,进行整合。

启动建设卫生信息数据中心,构建省或市级卫生系统网络平台、办公业务和增值服务平台,功能包括区域内各类卫生数据库管理、数据交换、预警预报、医疗救治、实时监控、指挥调度、分析决策、远程视频诊疗会议、信息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城互认”、信息共享、远程医疗、双向转诊。

以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推进健康档案的共享和居民健康服务工作。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实现全市联网管理,重点做好健康档案的计算机动态管理,逐步实现“多档合一”,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与医疗保健信息无缝对接。与此同时,与发改委、劳动局、社会保障局协同实行“一卡通”,统一制卡、统一格式、统一票据等基础性工作,推进居民健康服务工作。

加快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构建覆盖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效、快速、通畅的信息网络系统,重点做好疾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起标准统一、数据规范的公共卫生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系统,建立市、区县二级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决策指挥系统平台,实现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等功能,提高医疗救治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

*智慧医疗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人口与健康被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针对慢性病的挑战,智慧医疗的主要策略是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同时加强重点研究与开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监控、预防等技术。为了实现上述策略,改革建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二是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为医疗技术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未来的医院将会以“数字医院”和“智慧医院”为核心和方向。而未来发展的“泛在网”将通过各种基础网络,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按需获取、传递信息等服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实现医疗的无线化和医疗的数字化,那时人类将会享有便捷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的生活体验。

智慧医院

*智慧医院特征

智慧医院的特征可概括为“三无”、“四化”。 “三无”,即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化; “四化”,即建筑智能化、医疗数字化、管理信息化、资源社会化。我们认为所谓智慧化就是智能化加信息化。

*智慧医院模式

智慧医院的模式是:生病不用住院,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监控器让医生了解到患者的情况,医疗模式会更合理,使疾病变得可防可控。由此,未来医学模式也将由原来的“3P”模式,发展到更加注重公民和社会参与的“4P”模式,即 Predictive (预测性)、 Preventive (预防性)、 Personalized (个性化)和 Participatory (参与性)。未来数字卫生工程技术的趋势将更加向基层社区和个人参与方向发展,更加贴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本身。个人健康信息采集终端将融合在家庭和工作岗位,在重视信息收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信息的反馈和互动,一种实时的健康促进将成为可能。

智慧医疗社区

*智慧医疗社区的任务和功能

慢性病的特点是治疗和康复周期长,单靠阶段性住院治疗往往花费大且效果不佳,必须辅以长期的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社区医疗服务刚好填补了医院专业治疗与个人日常保健之间的空白,这就是智慧医疗社区的功能。智慧医疗社区的任务就是通过持续性教育和定期检查,实现慢性病的人群预防与疾病管理。

*智慧医疗社区的建设

目前,家庭医生制度和医疗社区为全程健康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深入千家万户的智慧医疗社区,将通过干预生活的方式,让居民从注重疾病治疗逐步转向预防发病,有效节省宝贵的医疗资源。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构建医疗健康生态系统、建设个人健康数据库、个人电子病历手机一机通。

*医疗健康监护服务

该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社区健康小屋。通过多种通信协议连接各种即时检测医疗设备,包括基于Continua标准的家用医疗设备。社区选取半专业/专业级设备,如心电仪、心脏超声、心血管系统功能分析仪等。

第二,人体局域网络。通过手机无线连接人体穿戴的或植入于人体的各种健康监测设备,如穿戴式脉冲血氧仪、腕表式血糖仪、腕表式睡眠品质测量仪等等。

智慧医疗应用

智慧医疗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局长葛敏在本次活动中表示:“当今,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疗改革,已成为改善民生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长宁区作为‘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上海卫生信息化工程’六个试点区之一,将通过与IBM公司的合作,大力推进长宁区市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利用IBM公司的数据分析技术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效率,改善对居民健康和慢性病的管理,从而推进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着力打造智慧医疗体系,助力实现智慧城市的美丽愿景。”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全球医疗卫生与生命科学带头人Mohammad Naraghi介绍说:“IBM多年来一直注重与各国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关注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在医疗IT解决方案上有着长期的积累和研究。在中国,IBM一直致力于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合作伙伴,希望能利用IBM在医疗行业的成功经验帮助中国的医疗行业实现智慧转型。我们相信未来随着智慧医疗中数据分析技术的逐步深入应用,IBM将为中国医疗行业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帮助实现更多像上海市长宁区一样成功的智慧转型案例。”

三大优势推动医疗行业智慧转型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议题,国家信息中心和卫生部共同研究规划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着力打造一个智慧的医疗系统。IBM充分运用自身在医疗行业的深厚经验,深入了解中国医疗现状,致力于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而数据分析作为实现“智慧医疗”的重要手段,将帮助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医疗服务质量欠佳、医疗体系效率较低这三大问题。

IBM在本次活动上详细介绍了智慧数据分析在推动医疗行业智慧转型方面的三大优势:

第一,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系统更加互联互通。数据分析以建设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技术基础:标准化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患者病历的信息共享,保证患者不论身在何处,都能获得较好的医疗条件。并且,通过健康信息整合平台的建立,使得医疗信息和资源在不同医疗服务机构间可以共享,实现了跨医疗机构的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从而提升了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工作效率,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便民就诊模式,大幅提升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第二,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资源更加普及。为了解决优秀医疗资源匮乏、百姓看病难的症结,医疗从业者在数据分析的帮助下,得以参考大量科技信息与以往诊疗手段,支撑诊断与后续治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并通过农村和地方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的链接,使医疗从业者能够实时得到专家建议和培训,突破患者对城市与乡镇、社区与大医院之间的距离限制,为所有人提供更高质量和惠民的医疗服务。

第三,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系统可以“治未病”。IBM智慧医疗通过对于数据的感知、处理和分析,将可以实时发现重大疾病即将发生的征兆,并实时提醒医疗机构服务人员实施快速和有效的响应措施,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医疗机构服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对于患者本身,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医疗系统发现慢性疾病的发生,以及其他病症的变化,及时提醒患者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有效预防病情恶化或者病变发生。

IBM中国研究院信息管理与医疗卫生总监兼首席科学家潘越介绍说:“IBM研究院针对医疗数据的分析技术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其中比较有效性分析、基于病患相似度的分析,以及基于临床指南和临床实践模式的决策支持等技术已经接近实用的程度。目前中国正处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攻坚期,这些分析技术对于帮助公立医院积极应对支付方式的转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携手长宁打造慢性病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IBM与众多国内医疗机构携手,共同致力于利用更先进的创新技术,节省更多的成本,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更加可及的医疗服务,与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合作的项目就是成功案例之一。2011年10月,上海长宁区卫生局携手IBM,着手打造慢性病管理新模式。长宁区作为“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上海卫生信息化工程”六个试点区之一,希望通过建立健康云平台,记录、整合和共享市民在全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诊疗和健康档案的信息,并充分发挥IBM智能数据分析的优势,利用健康档案数据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效率,加强对居民健康和慢性病的管理,推进长宁区医疗服务的智慧转型。

经过六个月的充分沟通和积极探讨,IBM与长宁区卫生局在区域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慢性病管理防治工作的理念上达成一致,研发出面向个体化健康管理的协作医疗服务管理系统。该系统建立在慢性病管理模式新趋向的前提下,以大众化病种——糖尿病为重点研究方向,为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医生及专科医生提供了多方参与团队式服务的健康计划管理平台,并实现了如下功能:提供包括健康计划的创建、浏览、执行、管理等功能的一站式慢性病管理平台;提供患者友好界面,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发挥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利用IT技术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监控;运用对医生实践模式的分析,为医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活动现场对该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演示。

智慧医疗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智慧城市 发展

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是物联网行业应用的综合性集成,并通过感知数据的统一集中管理、海量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形成面向城市管理、控制与服务的应用模式。

它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交汇点,也是一个亮点,它代表了信息技术发展和综合利用的方向。近几年来,信息技术除了处理技术、传输技术高速发展之外,还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特别是传感技术、显示技术、内容处理技术、软件和复杂系统技术的结合,使得信息技术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需要有新的应用来体现,这就是智慧城市。

更是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通过将各种感知技术、下一代网络技术、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和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进而产生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方式。物联网感知和控制终端是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宽带通信基础网络构成周围神经系统,而云计算数据中心作为城市智慧的大脑,三者共同构成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以协调城市这个庞大的生物体各系统的运转,以及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平衡。城市将愈发依赖于这种高度互联、高度协同的智慧的信息系统。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加快两化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信息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的必然要求。目前,全球各大城市都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是试点推进,下一步必将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的智慧共享,如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历程,以顶层设计的模式和框架,逐步完善智慧功能的逐步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城市的面貌,智慧城市的发展不是信息化应用系统的简单叠加,是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阶跃和爆发,必将极大地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水平和智慧气质,信息基础资源的标准化组织将是智慧城市建设成败的核心。

智慧城市蕴含巨大商机,之所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智慧城市建设所带来的民生效益。这表现在政府希望通过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舒适度。一直以来,政府希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实现目标:就是通过智慧城市系统对潜在气候和地质等风险进行预警,如水灾、火灾、山体滑坡等,并将警报发送到相关人员或紧急服务部门,减少灾害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其次是推动提高城市建设的科技水平。

新技术整合信息推出的“智慧城市概念”,基本能够体现智能城市建设的理念。根据公开的信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侧重环境问题和能源节约,鼓励使用过渡能源和清洁能源;二是强调政府、企业和城市居住者之间网络沟通;三是邀请城市居住者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四是充分整合、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等新技术,促进多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和运行。新技术的整合和使用,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色。城市建设专家认为,成功建设智慧城市面临的最重要挑战,是如何精确收集所需数据,然后协同管理分析数据,并且通过分析的结果来进行决策,实现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或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呢?

1、构建信息技术平台

通过打造信息技术开放平台,可以整合共享、统一管理数据,进一步打破数据壁垒、跨越协同鸿沟。以北京市城市管理为例,依托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城管物联网平台建设,北京在推进基于创新2.0的公共服务模式、感知数据驱动的高峰勤务模式和“巡查即监察、巡查即录入”的工作模式,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与市民的互动、与社会的协同,提升快速回应群众诉求的能力和应急管理的能力,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社会化水平,实现从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跨越。

2、推进智慧政府建设

“智慧政府”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形成高效、敏捷、便民的新型政府,如今电子政府到“智慧政府”转变。信息技术能够正真跨越政府内部协同的鸿沟,提高办事效率,从而降低运行成本。同时也促进政务资源的整合和信息孤岛的消减,盘活数据资产,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推动政务信息技术全面应用,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等自身建设;还可以促进政府和公众互动,让政务透明,帮助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解决社会难题,建立公众与政府间的沟通渠道,推进政府信息资源进一步开放共享,开发利用效率倍增,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3、推进智慧交通建设

当前的大城市普遍存在着交通拥堵、交通管理系统落后等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交通的有效管理。第一,开发更智能导航系统。先进的导航系统通过完善的传感器网络,建立交通管理的数据,能够实时获得交通信息,包括前往目的地途中的交通事故、施工、拥堵情况,还要能提供最新的天气情况和停车位信息。第二、建立更智能公共交通系统。以公交车辆定位系统为基础,实现车辆的实时调度、自动报站、视频跟踪查询、车辆紧急救援等功能,优化改善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能力。第三、建立更智能交通服务系统。如电子不停车缴费系统,通过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并通过与电子支付系统的整合,实现高速公路的不停车缴费。第四,开发智慧交通软件,支持手机、电脑、平板等终端下载使用。通过该软件就可以了解当前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交通情况,以及最佳选择路径等。

4、推进智慧医疗建设

智慧医疗是医疗信息化的升级发展,通过与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医疗云数据中心为载体,为各方提供医疗信息技术服务。

智慧医疗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慧医院、建设、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U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2陈竺部长的《“健康中国 2020”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健康中国 2020”战略研究需要科技支撑与领域前沿研究,因此智慧医院是未来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促进“健康中国”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发展,为实现卫生事业发展和国民健康水平提高提供重要抓手,对科学制订我国中长期卫生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意义重大。

当前,不少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上都有不同规模和不同程度的发展,建设医院的信息化促进了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同事将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转变到数字化医院的现代管理模式,有助于医院各类资源的系统整合。

在我国,已有医院和信息企业开始共同研究智慧医院,甚至少数医院已经着手建设。如:上海胸科医院利用无线网络来规划移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1];瑞金医院实现医护人员只需通过手中的 PDA,在病人床边就能进行医疗工作,并将数据通过无线网络传送至医院信息系统;中国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携手中国移动建设“智慧医院”,医院各部门通过数字电路进行信息共享、视频会议与协同办公。患者能够接受短信导诊服务、检查结果通知、短信评议等服务,同时保证医院的资源最优配置,有效降低运营和管理成本。

另外,国内信息企业也已开始着手医院信息化建设研究,银江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国内医疗信息化建设,已经形成了数字医院、区域医疗、公共卫生、移动医疗以及智慧医院五大领域的核心产品和解决方案[2]。又如,IBM 公司与国内著名的 ERP 公司金蝶软件展开战略合作,联手开拓医院资源管理(Hospital ERP)市场,实现智慧医院运营和管理,实现临床服务全过程的精细化财务核算和全员绩效管理[3]。

无论是医院自身研究如何建设智慧医院,还是携手外方企业共同建设,或是国内 IT 企业进行系统开发,这些都朝向智慧医院建设发展。但是,只是局限于医院信息技术或设备上的智能化,缺乏人文的核心价值观,智慧医院建设还不完善。智慧医院建设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适应医院的文化,才能更有效的体现智慧医院的建设。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由于国内公共医疗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医疗成本高、渠道少、覆盖面低等问题困扰着大众民生。尤其看病难、看病贵,医疗服务质量欠佳,医疗体系效率低下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目前,智慧医院建设面临的问题如下:

1. 居民看病难,就医流程仍需优化。在大型的公立医院,无论在挂号窗口、就诊室,还是检查室或取药窗口,都会有许多排队的患者,“三长一短”现象体现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患者“看病难”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看病流程”难。门诊流程复杂,患者就诊一般要经历挂号、候诊、划价、取药、预约检查、等候检查结果等诸多环节。(2)住院难。由于医院开放床位及实际服务能力与患者住院需求存在巨大差异,致使患者住院难正呈日益加剧之势,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优势学科,患者等上几天、十几天,甚至一个多月还住不上医院的现象比比皆是。(3)挂专家号难。专家号供求矛盾突出,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尤其挂知名专家号更是难上加难。

2. 信息集中程度低,缺乏共享与交换。医院的数据整合性不够高,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和跨医疗机构之间缺乏临床信息共享和交换。由于各医疗机构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为不同的软件公司,信息系统的数据没有标准化,实现医院之间信息共享很困难,所以难以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统一的信息共享和交换。由于缺乏区域内医疗机构信息网络整体连接,各医疗机构信息化程度不一样,使得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医院之间不能达到数据的互联互通,无法实现信息共享,难以对数据做全面整体的分析利用,无法充分利用数据进行科研分析,用以指导临床与医院管理工作,造成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

3. 医院单纯注重硬件建设,缺乏精细化管理。医院只注重大型医疗仪器设备的添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内部管理却没有落到实处。管理模式没有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法治化管理转变,医院的管理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也无法得到升华,患者的就医流程也无法改革与创新。医院内部管理混乱,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致使医院职工执行力不够,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毫无统一规范性。

4.加强医疗卫生队伍的法制和职业道德建设。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又是医疗行业管理中的难点。虽然卫生改革在不断推进,但是受商品经济和经济利益的驱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服务模式根深蒂固, 以及长期以来医务人员队伍建设缺乏人文素质培养,缺乏行风建设措施,造成一些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强硬,医患之间沟通不良升级,演变成医疗纠纷,医患关系不断恶化。

对策建议

面对社会现代化进程和新医改的目标,人性化“智慧医院”建设被提上日程。我们不仅仅要建立一套智慧的医疗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更要让医院的医生与护士加以运用,并能够良好的运行下去,加上行政管理人员后台管理,将患者、医护人员、医疗服务提供商、社会保障部门等以无缝协同的方式智能互联,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使患者用较短的时间等待治疗、支付基本的医疗费用,就可以享受安全、便利、优质的诊疗服务。

1. 人文化的建设成为医院文化的主流。随着医院的高速发展,提高临床医务人员人文化是很有必要的。第一,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需要。美国精神科医师恩格尔教授提出了替代生物医学模式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后,提倡全方位关注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使治疗更加有效。第二,缓解医患紧张关系的需要。本来医生和病人所面对的共同敌人是疾病,而目前的医患关系却是医生和病人成为了敌人,双方失去了信任,这对治疗是极其不利的。而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帮助建立医患信赖关系,对治疗有积极作用。另外,具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使医生能够显得更自信。第三,提高医师服务水平,减少缺陷的发生。

2. 提高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是医院的立院之本,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关系到群众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医院的声誉和影响。重视内涵建设和规范化服务,贯彻科学发展观,改进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要从教育、培训入手,加强监督检查。同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服务规范,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3. 一体化建设思路为指导,促进信息系统的信息集成。临床信息系统的集成,相对于传统模式,各医疗信息系统间不再需要两两集成,单一系统的升级和更换不会影响其他系统,可以缩短集成时间并降低集成成本和维护成本。

4. 区域化建设成为方向。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立,使医疗服务人员,公共卫生工作者及居民能及时掌控信息,使医院能够提高医疗质量与服务质量。

结语: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医院与信息企业开始着手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提高了医院管理水平,同时也方便了患者就医,智慧医院有效地解决了医院存在的各方面不利因素,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冰睿 . 上海市胸科医院初具“智慧医疗”雏形 [J].IT 时代周刊,2010,(3):116-117

智慧医疗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慧医疗 现状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49-02

大连市做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也把加强智慧医疗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接下来,笔者将就大连市智慧医疗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做一简要的分析并对未来如何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 智慧医疗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智慧医疗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手段,通过技术上的高度集成和应用上的深度整合,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自我采集、自我总结、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达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的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最大化,并以此建立新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医疗卫生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群众水平。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连接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的大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是不同系统间进行信息整合的云基础和载体。

智慧医疗将通过打造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和实时通讯技术(包括WIFI、3G、4G、光纤专网等),从而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智慧医疗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管理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

2 大连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不足及原因

2.1 大连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现状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市通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推进我市智慧医疗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1)420万大连城乡居民有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截至2012年底,我市已为420多万城乡居民建立了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67%。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康档案的居民,去大医院就诊时,既往病史及检查结果在健康档案中都有所记录,缩减了医生做出诊断的时间,减轻反复化验、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同时为将来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打好前站。

(2)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统筹发展。借助最新的IT技术,我市医疗机构正不断加快信息化医院建设,目前,“预约挂号”、“排队等候系统”、“远程医疗”等已在多数医院普及应用,“合理用药监控”“移动护理”等物联网管理、护理系统也将在三级医院逐步推广。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是卫生部信息化示范单位,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最早的我市数字化医院试点单位,两家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医院基本形成了以HIS、PACS、LIS、电子病历、合理用药、分拣药系统、气动物流、OA办公、财务与成本核算系统、数字图书馆暨电子阅览室、Internet等为主的医院信息化业务系统。实行了门诊就诊“一卡通”,建立了检验报告自助打印、网上查询系统,床边医疗信息服务等系统,同时无线移动医疗系统(ED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护理管理中,还又推出利用手机短信提供检验结果等服务。

(3)建立了区级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平台。2009年4月,沙河口区投资1200万元搭建的涵盖全区公共卫生事业信息化平台正式启用,这一系统以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建立社区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实现覆盖区内卫生信息共享,为医生与居民沟通搭建桥梁,同时实现了诊疗、药品、耗材、人事、财务等全过程管理。这一系统的建成使用使社区卫生服务承担起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六位一体”功能。

2.2 大连市“智慧医疗”建设中的不足。通过对我市卫生主管部门和卫生基层单位的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医疗卫生信息在不同医院机构、不同医疗业务条线之间还不能互联互通,各地区各单位的信息化水平还不均衡,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支撑和信息质量的控制还比较欠缺,与先进水平相比,我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方面,新建医院(扩建医院)的信息化规划和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基本上以满足最基础的应用为前提,造成新业务推行时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

3 推进大连市“智慧医疗”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 科学规划。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成立智慧医疗专家组,根据城市智慧化的总体要求,结合新医改的要求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同时引入专业具有国家发改委通信和信息资质的工程咨询或者规划设计单位,制订智慧医疗顶层建设规划。

3.2 循序渐进,抓住重点。要按照基础先行、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协调发展的思路确定我市智慧医疗分阶段目标和任务。应首先实现以完善网络为基础、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其次推进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医疗卫生信息高度智能化管理。目前应该把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推动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以疾病防控网络等方面的建设最为重点构建一个合理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3.3 统一标准。应建立一个医疗信息化所需统一标准规范、交换标准、接入平台,建设语义化的医疗信息数据库、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电子病历和标准化的用药指导方案等,便于医务人员为病人提供更高质量的疾病诊断和治疗,便于病人及家属对自身健康状况和保健要求的全面了解,也便于医疗行政管理等政府部门及时准确掌握情况、作出决策。

智慧医疗心得体会范文第6篇

践行大健康

会议以“智慧互联大健康、融合创新见未来”为主题,从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医疗健康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分级诊疗等方向,全面解析了信息技术在未来医疗健康领域的融合与发展趋势,体现了大会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平台作用,以及持续推进云大物移、人工智能等相关应用、技术与医疗健康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宗旨。

健康报社副社长肖景丹及北京大学信息科学院副院长谢冰代表主办方致辞,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原副主任王才有和北京大学教授、IEEEVTS北京分会主席焦秉立主持了开幕式全体大会。

据了解,目前我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存在资源统筹和整合利用不足、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亟待加强、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滞后、专业机构不健全及人才总量不足等问题。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将着眼加快建成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工程、基层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智慧医疗便民惠民工程和健康扶贫信息支撑工程五大重点工程。

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恭伟、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分别就全民健康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大智移云时代的智慧医疗为主题做了大会主旨报告。

周恭伟在报告中说,国家卫生计生委围绕13大重点工作任务,制定了加快建成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工程、建设基层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智慧医疗便民惠民工程、建设健康扶贫信息支撑工程等五大工程,来着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践行大健康理念,核心就是要树立大健康理念,要以治病为中心,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的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也就是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周恭伟说。

区块链护航医疗数据安全

邬贺铨院士则从技术应用方面分析了未来医疗健康领域创新技术的应用。他讲到,“现在是一个计算无处不在的时代,软件定义一切,软件包容万物,连接随手可及,宽带永无止境,智慧点亮未来,服务以人为本,助力智慧及精准医疗。”从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宽带互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展现智慧医疗未来的场景。当前,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是医疗领域永远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随着互联网移动医疗时代的到来,医疗行业面临严重的数据安全问题,也许来源于医师的失误,黑客的攻击,或者实时编辑过程中没有及时更新电子记录,患者可能遭遇各种健康、精神和经济损失。

邬贺铨介绍说,区块是包含时间戳的数字资产交易信息数据块,区块链是由密码关联的区块串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也可称为分布式账本。区块链(Block Chain)是比特币技术中的核心部分,能够实时核实和记录所有交易,维护数据的可靠性,有助于避免医疗行业误诊或恶意修改数据的行为。

“目前的医疗网络,所有数据都汇总到一个中心控制系统,中心服务器管理者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可能使用其存储的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由于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其所有传输的数据都经过严格加密,用户的数据和隐私更加安全。区块链能够收集和整合医疗过程中的所有数据,所记录的每一次诊断治疗和其他医疗行为都有时间戳,事后不可改变,确保了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可信性和完整性,有助于在医患之间建立起信任。”

国家卫计委规划与信息司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他们正在制定“医院信息化建设指引”,预计下半年能够出台。

多点发力 各方协作

北京市卫计委信息中心主任琚文胜则从电子健康记录共享的实践与思考方面,分享了电子健康记录共享在未来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与国家规划制定中的重要作用,希望移动医疗的出现,能在下一步电子健康记录分享带来新的突破。

湖北省卫计委信息中心主任肖树发从服务医改、惠及民生的高度,讲解了省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在推进医改实践中的助力。河南省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王永峰从区域医疗协同平台的实践,展现了未来发展的前景与期望。

大会得到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七乐康、蓝卡健康集团、IBM、健客网的支持,也带来了最新的技术应用演示。中国移动以服务健康中国发展的战略愿景,依托技术资源的优势,展示了在医疗健康领域远程医疗、智慧医院、分级诊疗、健康管理4大业务领域的应用案例;中国联通建立了医疗云基地,着力于医疗信息化云化之路的推进与服务;七乐康以全新的医疗生态平台打造的互联网医院,通过融合与创新,实现医疗的无界限;蓝卡健康集团则通过互联网平台强基层、扶基层,以支撑家庭医生签约及分级诊疗的实现;蓝色巨人IBM是全球领先的ICT公司,一直在引领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本次会议IBM带来了认知医疗的最新实践,为医疗与健康构建有效的连接;健客网则从医药电商的角度发力互联网医院,向与会观众分析了互联网医院的赢利模式、医药电商的助力和健康网的互联网医疗探索。

智慧医疗心得体会范文第7篇

南京有2000多年建城史,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14处、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75处,拥有70多座各级各类博物馆、档案馆、陈列馆和纪念馆,历史和文化一直代表着南京的形象,这也为“智慧”二字成为南京未来发展形象和定位奠定了基础。

南京的“智慧”发展

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南京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作为国内第一个提出着力发展智慧产业的城市,2003年南京组建了政务内网,随后第二年又建了政府的外网,这两个网络都是由信息中心建设主导的,外网衔接到社区,一直到农村的自然村。

2006年,南京市提出“发展智慧产业,构建智慧城市”的初步设想,于2009年正式提出“智慧南京”发展愿景。2010年,南京启动了“智能新城”工程建设。《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加快建设智慧创新、富裕和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将打造“人文绿都、智慧南京”作为“十二五”期间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取向。

南京的信息化开始是以两卡一中心,到2012年的时候变成做两个中心两张卡,南京市已建成以光缆为主体、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干线传输网络,规模、容量、技术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截止2013年6月底,全市专利申请总量18995件,同比增长41.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7959件,增长38.5%;发明专利授权2295件,增长5.2%。上半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15637件,同比增长29.8%。南京拥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南京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有50多所高校、600多个省级以上科研机构、70多万科研人才、80多位两院院士。南京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5家,拥有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7家,数量居江苏省内第一。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和研究生人数均列全国第一。目前,南京人才总量突破了150万人,高端人才数量突破15万人,均列全国同类城市前三强,城市人才竞争力名列全国第七。积极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和市外各类专门人才,鼓励大中型企业设立信息主管,为智慧南京的建设提供了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此外,南京市软件产业持续保持快速发展。作为全市软件产业“一体两翼”中国(南京)软件谷、南京软件园、江苏软件园,已进入高速建设和成长期。2012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2076亿元,比上年增长36.6%。1-5月,软件谷预计实现软件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30.2%,南京软件园完成业务收入150亿元。2013年1-7月南京软件业务收入占到全省50%。

南京的“智慧”亮点

南京本着坚持以人为本,以先进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公共服务均衡、优质、高效发展为中心,始终把民生项目作为智慧南京建设的重点,把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城管、智能交通等重点项目列为智慧南京建设的重点工程,优先实施,使市民百姓感受到智慧南京建设所带来的方便快捷,使得智慧城市建设由政府主导变成市民自觉参与。

南京市民卡是一个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南京市民卡是由南京市政府授权发放,用于办理个人社会事务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具有身份识别和支付功能的信息化工具。市民卡项目建设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宗旨,为达到“一卡多用”的目标,实现市民卡各类信息跨行业、跨系统操作,初步实现了社区和人口基础信息共享。

为了推行市民卡,南京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市民卡项目建设的意见》、《南京市市民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2011年8月29日南京市市民卡公司获得了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是江苏省第一家获取该资质的企业,也是全国市民卡公司中第一张支付业务许可证。

“智慧医疗”是一个依托先进信息技术,建立在信息丰富完整、跨服务部门基础之上,提升医院向患者服务水平的系统工程。南京积极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加快市民卡与就诊卡、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整合应用和“同城互认”、“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疾控预警”、“药品监管”等公共医疗服务、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市民持卡就诊时,市民卡的主要作用是标记患者身份,将患者挂号、化验、检查、诊断等信息传送到医院HIS系统,且可在允许范围内支付医疗费用,让市民获得更加便捷、快速的医疗服务。南京市已有28家医院和4个社区医院使用市民卡替代就诊卡,有90万张市民卡开通就诊卡功能。

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是智慧南京在教育方面的重点。南京政府大力推进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工作,加快建设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大众化、网络化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均衡配置。在校园推行“校园一卡通”,每个学生以及教职员工各一张校园卡,集身份卡、借书卡、消费卡、上机卡、医疗卡等于一体,代表持卡人的身份,实现门禁、考勤、学生医保、充值和消费等功能,在校园内做到服务师生、一卡通用。同时,逻辑一体、物理分离的校园卡与银行卡在银行各个网点通用,进行电子货币结算,做到各个银行互通。

南京以开放和前瞻的战略视野,高起点谋划,结合世界科技与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以“智慧南京”建设为起点,运用“智慧”杠杆,积极抢占了新的先发优势,努力探索城市发展难题,确保了新型城市发展的竞争主动权。

相关链接

智慧医疗心得体会范文第8篇

1.1事实(Facts)

作为整个信息链的起点,事实就是事物在人类视野(感观/逻辑)中的原始映像[1]。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社会上发生的不平常事情和局势及情况的变异态势[2]。事实也是人类知识的起源,人类全部知识的最初信息基础就是事实。

1.2数据(Data)

通常认为,数据是对事物纯粹的、客观的记录,是原始的未经解读的数字、文字、图像、符号、声音、计算机代码等[3]。而数据本身缺乏关联和目的性,但当数据结合一定的背景、规则、意义之后,就会形成信息。

1.3信息(Information)

作为整个信息链中的中心链环的信息,它的下游是面向物理属性的,上游是面向认知属性的。“信息”既有物理属性也有认知属性,因此成为“信息链”的代表称谓。

1.4知识(Knowledge)

知识来自于信息,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个人经验、信息与知识准备结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个人背景融合才能转化为知识,它比数据或信息更接近行动。知识必须经过学习或研究以及从信息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加工才能够获得[4]。

1.5情报(Intelligence)

情报是为实现主体某种特定目的,有意识地对有关的事实、数据、信息、知识等要素进行加工后得到的产物。情报既包含有信息的成分,也包含有知识的成分。从信息层面看,情报所包含的信息是与人类社会有关的;从知识层面看,情报是与知识的利用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情报是知识的子集。1.6智慧(Wisdom)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人类基于已有的知识,是针对物质世界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比、演绎,找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智慧是属于知识层面的,是人类大脑运用知识活动的产物———即运作和应用知识的知识。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但有智慧一定有知识。知识只有转化为智慧,才能显示出其真正的价值。

1.7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情报、智慧之间的关系

数据是客观事实的记录,信息是有意义的事实和数据,知识是系统化的信息,情报是进入人类社会交流系统的运动着的知识,智慧是运用信息和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由事实(Facts)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情报(Intelligence)智慧(Wisdom)层层递进,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信息链,见图1[5]。

2医学信息学的相关概念

2.1国外医学信息学定义的三种导向

2.1.1以信息技术为导向定义侧重于技术和工具,即通常强调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技术。“临床计算”、“医学中的计算机”、“医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等认识比较常见[6]。

2.1.2以角色、任务或面向领域为导向定义侧重于组织内部信息人员的角色。例如,护理信息学、牙医信息学等通过医学信息学分支学科来定义。

2.1.3以概念为导向定义侧重于如数据、信息和知识这些概念在医学领域中的特定内涵。从总体上来看,国外医学信息学的定义是朝着形成基于数据、信息、知识的医学信息学定义方向发展的。

2.2中国医学信息学定义的两种倾向

2.2.1基于字面拆分后的概念解析

第一种拆分是将“医学信息学”拆分为“医学”+“信息学”(medicalinformatics)———偏重于方法论层面。把“医学信息学”定义为信息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同时确定医学信息学的范围是“医学”和“信息学”之交叉。前者指其应用领域,后者指其方法学。第二种拆分是将“医学信息学”拆分为“医学信息”+“学”(medicalinformationscience)———侧重于学科体系层面(即理论与技术方法统一的学科体系)。把医学信息学定义为研究“医学信息”的一门科学,即研究医学领域中的信息现象和信息规律的一门科学。

2.2.3基于国外医学信息学定义的翻译与重组

此类定义大多为将国外医学信息学的定义翻译成不同形式的汉语语言并且进行重组,与国外对医学信息学的定义无太大区别。

3医学信息学研究中的信息链

3.1“数据信息”链

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对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当下全球大量的公共卫生信息、电子病历信息、用药信息、住院信息、图像信息、管理信息、基因信息、医学知识库信息以及实验室数据等构成了医疗卫生大数据[7]。随着信息技术与卫生及生物医学日益紧密的结合,大数据对卫生及生物医学的研究与应用也将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便成为信息技术与卫生及生物医学领域共同面对的挑战。大数据在医疗行业可应用于临床、研发、公共卫生和创新商业模式等领域,在健康领域的终极应用是疾病诊断和预测性治疗。虽然医疗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如火如荼,但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数据的存储、数据的整合、数据的挖掘利用和保护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也就需要我们在利用医疗大数据的同时,变革数据管理方式、建立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积极探索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等等各种措施,利用创新的方法和模式,发挥大数据在医院行政管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卫生信息服务和疾病的控制预防中的作用和价值。

3.2“信息知识”链

这一环节主要关注医学知识库的建立。数据库是计算机应用系统中的一种专门管理数据资源的系统,它有文字、符号、图形、图像、数字及声音等多种形式。而知识库是知识工程中结构化、易操作、易利用、有组织的知识集群,是针对某一(或某些)领域问题求解的需要,采用某种(或若干)知识表示方式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存储、组织、管理和使用的互相联系的知识集合区别与联系[8]。知识库的概念来自两个不同的领域,一个是人工智能及其分支———知识工程领域,另一个是传统的数据库领域。人工智能和数据库两项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知识库系统的产生和发展。建立医学知识库,需要一支多学科人才的专业队伍,并且要能够适应数字化医疗向智慧化医疗的转变需要,构建大型的一站式通用智能医学知识库。建立知识库,要以本体为建设思路和方法,不仅要构建西医学科的知识库,更要构建中医学科知识库,且重视与“大数据”医疗的整合,更好地利用临床信息,将有用的信息知识化。

3.3“知识智慧”链

这一环节的着重点在于智慧医疗的实现。2008年,IBM首先提出了“智慧医疗”的概念。早期的智慧医疗强调物联网的作用,设想把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医疗领域中,以实现医疗的信息互联、共享协作、临床创新、科学诊断以及公共卫生预防。而未来的智慧医疗将是以卫生信息化和信息共享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以个性化、智能化医疗服务为核心的医疗服务体系[9]。智慧医疗包括了智慧医院、区域医疗、家庭自助健康监护等多种服务方式,它将成为未来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潮流。智慧医疗可以创建一个更加合理的医疗产业链,并且使用户体会到更加智能化和协调化的医疗服务[10]。

4医学信息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4.1学科体系的协同融合,加速了生物医学信息学的形成与发展

医学信息学(MedicalInformatics,MI)和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BI)虽然产生背景不同,但是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之后,生物信息学和医学信息学的边界趋于模糊,互相渗透和结合的趋势明显。其目的就是要提供新的生物医学知识的开发和共享框架。正是两者的协同融合加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生物医学信息学(BiomedicalInformatics,BMI)。可以预见的是,基于相同的学科理论基础和彼此交叉融合的研究内容,生物医学信息学一定是医学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4.2学科研究向促进“转化研究”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信息链的研究视角下,医学信息学的发展会更加注重信息链中的要素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链环转化;其次,在医疗领域,医学信息学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将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成果快速、可靠地转化为现实可用的临床解决方案。同时,医学信息学出现了新的分支学科,即转化医学信息学。转化医学信息学通常被认为是以转化医学中的相关信息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信息科学、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服务于转化医学的研究,其目的是促进基础医学研究成果顺利向临床应用转化[11]。转化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医学信息的标准化和医学数据的组织与存储等。它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加快基础研究变为临床应用,有力地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4.3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4.3.1个性化

个性化意味着卫生信息管理和卫生信息服务以用户为中心,围绕每个用户的状态、需求乃至兴趣爱好来采集信息或提供信息服务。可以设想,在未来每个患者都将拥有自己的个人健康中心。

4.3.2智能化

智能化意味着通过对既有信息的分析,挖掘其中的规律,利用获得的规律来处理新的信息,并给用户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4.4新技术支撑和引领着医学信息学的未来发展

在未来发展中,许多崭新的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医学信息学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远程医疗(Telemedicine):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与医疗技术结合。移动医疗(MobileHealth):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来提供医疗服务。健康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利用物联网进行健康和疾病的管理。健康云(Healthcloud):以SaaS的方式向医院和医疗机构提供医院管理和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方面的服务。医疗大数据(Medicalbigdata):大数据技术与医疗行业结合,充分开发利用医疗数据蕴含的信息与价值。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建立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间更为直接便捷的联系。智慧医疗(Wisemedical):使用物联网技术打造健康档案和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与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和医疗设备的互动。

4.5我国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医学信息学最近几年发展很快,但学科研究体系不够完善和成熟、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标准设置滞后、系统规划和人才不足等问题制约了医学信息学的健康发展。

4.5.1亟需解决学科正名和专业名称规范化问题

医学信息学在国内的学科地位的确很尴尬,主要表现在国内的三大学科体系(目录),即“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与代码”(简称国标法)、“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简称教育法)中均没有“医学信息学”的类名。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尽快确立“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名称及其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医学信息教育在国内看似很火爆,其实是乱象丛生。此前教育部只批了中南大学、南通大学、徐州医学院的医学信息学专业,但国内很多学校都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后面加括号注明“医学信息学方向”,然后对外宣称是医学信息学专业。与此类似的还有一种叫“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显然这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因此,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宏观指导与调控力度,规范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建设与专业教育。首先,在学科及专业目录上设立独立的“医学信息学”,既不要让“医学信息学”依托(附)于其他学科/专业,也不需要在别的学科/专业后面的括号内出现“医学信息学”。根据教育部2012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建议将“医学信息学”纳入到“特设专业”中的“1010医学技术类”。其次,成立全国医学信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指委),规范指导医学信息学的专业教育。再次,协调指导“医学信息”类的学术组织,整合医学信息学的学术研究力量和研究队伍,指引医学信息学的健康发展。

4.5.2加强学科课程的设置和培养目标的确立

我国医学信息学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比较落后,学科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且专业教材缺乏,不同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差别很大,体现不出学科的重要性和交叉复杂性。故要求科学合理地加强学科的课程设置,正确处理好计算机科学、医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关系,参照国外已有的教学方案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去充实教学计划,扩宽教学范畴,使整个医学信息学的教育更加合理。4.5.3实现专业教育体系化,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由于没有认识到医学信息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医学信息学地位不高,所以学科的科研投入、教育投入和人才培养都面临难题,教材和师资的缺乏也导致了专业教育规范化和体系化不足。为此,要深刻认识到医学信息学教育的意义,推动专业教育向规范化和体系化迈进。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发展需要大批的高水平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专业教育中实现,只有通过规范科学的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医学信息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和对在岗人员进行进修培训,才能适应医学信息学的快速发展。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