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范文第1篇

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的艺术作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正悄然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普及,艺术创作者开始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取代传统时代的颜料和纸笔。如今新媒体艺术已经成为众多艺术研究人员的重要探索领域,也是未来艺术学术理论探索和发展的趋势,目前全国大量的艺术院校已经陆续开设了新媒体艺术专业,刘旭光编写的《新媒体艺术概论》(河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一书是紧密围绕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结合了编者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的呕心之作,也是全国在新媒体艺术发展研究领域中为数不多的重要参考资料和教科书。全书从新媒体艺术的标志、新媒体艺术的轨迹与变迁、新媒体艺术的D像方式、新媒体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对物质性的探索、新媒体实验电影、新媒体艺术的交互与生成、新媒体艺术的鉴赏与审美等七个方面展开概括和论述。该书从一开始即明确了新媒体艺术诞生的重要意义,帮助研究者界定了新媒体艺术研究的范围,把握新媒体艺术的框架,进而从前沿性、实验性、当代性、综合性引导读者理解和认识新媒体艺术研究的重要意义。紧接着编者以时间为脉络,从艺术与科学、工业革命的曙光、数字的革命、媒介的变革、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的雏形等六个不同的维度对新媒体艺术的轨迹与变迁进行诠释和解读,丰富了读者对新媒体艺术发展历程的认知。

该书内容详实丰富,逻辑结构严谨,全书重点介绍了新媒体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关系,拓宽了以往对现当代艺术范畴的理解,为了充分说明新媒体艺术的具体概念,全书对其产生的背景、发展的历程、自身的特点都进行了大量的解读,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还对艺术自身的意义进行了自我探索和解读,通过作者对新媒体艺术形式多样的表现形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介绍,为读者打开了对新媒体艺术的时代性的理解,呈现了艺术与新媒体科技结合的样式和案例。艺术的语言方式是多样的、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复杂的,艺术与科技的结合需要既结合新媒体自身的艺术形态,也要保留其自身的创作思想和内容。因此,这种内容与技术、虚拟与现实、互动与参与、知觉与体验之间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将新媒体艺术与新媒体科学技术有效结合和有效表达,这既可以展现新时代的艺术理念和新媒体的技术特点,又可以为新媒体艺术领域拓宽创作思维空间,探索未来全球化的新媒体艺术视野,刘旭光的《新媒体艺术概论》可以说对上述内容做了完整的诠释和概述。

新媒体艺术最早源自欧美,在20世纪60年代,电视机、录音机、摄像机成为最早的新媒体艺术的载体,受科学技术落后的影响,加之设备简陋,因此当时的新媒体艺术也被戏称为“录像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引入新媒体艺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批以音频、摄像为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开始诞生。伴随着科技的进步,90年代中期的作品已经开始熟练地运用媒介开展创作,更重要的是此时的作品已经开始呈现一定的艺术理论和艺术观念,具有了初步的新媒体艺术代表作品。互联网的发展预示着新媒体艺术的真正来临,大量的网络技术、数字编辑等新兴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艺术的发展历史,新媒体艺术可以真正从不同的角度为观众呈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的感官体验,可以说新媒体艺术真正走向了成熟。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新媒体艺术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会直接改变艺术作品的特征和特点,进而对大众审美的观念和理解产生深刻影响。以往的传统艺术都是单向传播,创作者可以凭借自身的天赋向受众输送自己的艺术灵感和创作内容,但受众很难通过信息反馈进行互动,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界限,观众对作品的认可度、参与度,甚至理解程度都会影响创作者的创作意识和表现手法,这种新颖的方式有益于创作出更加符合精神需求的艺术作品,同时也体现了艺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和传播艺术。新媒体艺术不但传承了传统文化的艺术内涵,也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它代表着未来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研究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有利于加深人们的认知,为今后更好地发挥新媒体艺术优势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 发展概况 前沿成果表现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3.027

数字媒体艺术是指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也是目前艺术设计领域中最具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的部分。数字媒体艺术的突出表现是“数字绘画艺术”或者“计算机美术”,其本质的表现形式包括借助数字技术或数字媒体来创作的感官艺术或设计作品,例如,利用数字技术设计制作的视频和电影、平面广告设计、工业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及建筑表现等;其延伸的表现形式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包括电子游戏、网络游戏、数码摄影等。数字媒体艺术和其它艺术表现形式相区分的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其创作过程或表现形式必须全部或者部分借助数字技术手段。

从学科角度来看,数字媒体艺术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既有计算机科学知识,也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作为应用技术学科的一种,数字媒体艺术和工业设计、信息设计的关系非常紧密。此外,数字媒体艺术的传播还依赖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因此,从本质和内涵上来说,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一门艺术表现形式,是视觉艺术、设计学、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和媒体技术相互交叉的学科。

回顾20世纪艺术和技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20世纪50至60年代,由于受到计算机设备本身的限制,早期的数字图形图像设计仍处在开发阶段,所以该时期是数字艺术的萌芽时期。对于计算机图像和三维计算机动画来说,70年代是很有意义的10年,因为该时期已经开始出现电脑绘画软件,表达图像设计和三维环境的技术也更加成熟。80至9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进入了普及和兴旺时期,该时期软件的主要进展是Photoshop开发成功,三维动画和虚拟环境设计能力的增强及数字化电影的出现。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数字媒体艺术进入了多元化的深入发展时期。互联网的出现和多媒体技术的成熟,使得该时期的数字媒体艺术不仅表现形式多样,其内容和表现力也更加成熟,形成了和传统艺术相融并存的局面。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初现繁荣。但是相对于国际数字媒体艺术水平来说,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但现阶段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字媒体艺术提供了最好的机会,首先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我国大众对于数字艺术的理解和认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并且参与其中的热情空前高涨。其次,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也对数字媒体艺术做了鼓励和支持,并且从民用和商用角度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已经开始渗入到影视、绘画、展览演示、广告包装等行业,并在网络广告、在线影音、电子出版、网络游戏等新媒体行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曾经在全球掀起一股3D视觉潮流的3D数字电影巨制《阿凡达》是数字媒体艺术在影视领域的前沿成果表现。这部全球电影票房历史排名第一达到27亿美元的科幻影片在创作和放映过程中无处不闪耀着数字媒体艺术美的光辉。当然,这部影片取得的巨大成功是以数字媒体技术的革新为基础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率领团队耗时14年开发了《阿凡达》的数字拍摄设备,为3D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突破。在这部影片中,虚拟捕捉和抠像合成技术被詹姆斯恰到好处地利用并加以完美升华。当动作演员穿上带有感应节点的特制服装后,电影制作人员通过多角度的摄像系统可以适时捕捉到动作演员逼真的动作画面,动作演员的一举一动在电脑上即可现场看到,如动作演员做出奋力奔跑的动作,在电脑屏幕上就可以看到蓝皮肤的纳美人在特技森林场景中奔跑的逼真画面,并且通过动作演员眼部等细微部分的感应节点可以完整捕捉到眨眼、皱眉等细小的动作,增加了电影中角色表演的真实性。这种实时观看3D数字媒体拍摄效果的技术是史无前例的。詹姆斯把他亲手打造的潘多拉星球的奇幻世界以体验的方式呈现在了全球观众身边:丰富多彩的草本植物似乎就在观众的鼻子底下,触手可及;阳光般伸展的针叶花瓣似乎就覆盖着前边观众的脑袋;那些漫天飞舞的雪花般的“灵魂树”的种子包围了银幕前的每一个人……全球观众在大银幕前享受了一场身临其境、亦真亦幻的数字媒体艺术视觉盛宴。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后,数字媒体艺术已经不仅仅是艺术家独有的思维创意表达方式,而是成为了社会经济利润的增长点。所以我们相信,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一定会迎来其发展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的繁荣期。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周安华,《电影艺术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媒体艺术;全息术;数字化时代;融合

数字化的到来,使我们迈入了“数字媒体互动网络”的新时代。而虚拟现实、视讯、影像的相互融合,使艺术的形式不再拘泥于具体的分类。但由于人们对艺术视觉效果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种从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刺激,使艺术作品已经从静止向动态转变,从平面向三维立体空间转变。数字媒体艺术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推动下,已经不单单是对拥有的真实存在进行表达,更主要的是把大脑皮层中各种幻想进行呈现。即在现实的世界中,展现虚拟的物象,使人们能体验和感受一种真实的环境。而全息术的日渐成熟,更是开启了新的纪元,促进了人们对视觉艺术的追求。通过全息显示数字多媒体艺术作品,观赏者已经从平面显示的世界中走出来。通过自身的移动,不再局限于几个视角,而是对作品给予的视觉冲击,从360度全方位的进行感受。对于作品所蕴含的内在的艺术思想,更好的理解和欣赏。使虚拟世界中艺术创作者的奇妙构思,能在现实的空间里驰骋和自由展现,给人们的艺术体验也是全新的。

1.全息术的产生与发展

全息术的应用原理是,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物体发出的特定光波,并在记录介质中存储物光波前的全部信息。当采用光波对全息图进行照射时,因为衍射原理的存在,而使原始物光波重新出现,进而形成原物体的三维全息物像、逼真而又形象。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利用数字图像,对全息图进行合成和制作。即在计算机中,输入摄像机或者是数码相机记录的图像。或者是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合成全息所用的二维图片,在进一步利用空间光调制器合成三维的全息图像。这种数字全息显示技术制作的三维激光全息图像,真彩色、大视角、大幅面,已经在诸多领域成功的应用。包括工业设计、产品展示和商业广告。并且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艺术展示和艺术表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二维图像的视觉效果相比,这些方面全息图像,是产业化前景的充分展现。

2.全息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

技术发展的崭新成就,就是全息术。而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了艺术与技术。借助于互动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多学科技术,进行各个环节的制作和艺术的创作。所以,要想在数字媒体制作和创作中推广全息术,有效的融合二者,意义非常重大。

2.1 全息元素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是取代雕刀和画笔等传统的工具,利用数字化的软、硬设备,在幕布或显示屏上,对艺术作品进行绘制。而通过融入全息技术,将艺术创作向立体现实空间拓展,它以烟雾和棱镜为画布、以光束为画笔,产生一种美轮美奂的幻境。通过改变作品的形态和创作空间,而变革视角、光影和景深等诸多创作思维。而三位仿真技术原本是在平面显示的,就应对现实空间的其他因素充分考虑。例如,通过计算全息生成汽车全息影像模型,或是采用双机拍摄而形成立体三维的全息影像。各类艺术通过充分利用全息术,而形成惟妙惟肖的全息影像,强烈的刺激观者的视觉感官,并更好地诠释艺术作品的灵魂。同时,全息术也将艺术家们的想象力进行了扩展,创造出天马行空、辉煌灿烂的艺术作品。

2.2 数字媒体全息作品即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同时还拥有观赏价值全息技术通过对作品中虚拟真实的营造,对作品中的艺术思想进行着传达。而不管是现实世界本身就存在的这份真实,还是虚拟想象出来的,为了能让观者全身心的投入,全息作品必须具有夺人心魄的光芒,产生动人心弦的吸引力。艺术作品不单单要具有一定的技术,同时还应富有深刻的内涵,这样才能彰显勃勃生机。而全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的显示,不仅需要巧妙地融合艺术思想和全息术,同时还应将更多艺术表现力的形式和元素添加进来。这就要求技术的创作者,不单单要对全息技术的设计技能和应用熟练掌握,同时,还应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艺术修养。所创作的作品不仅蕴含着精湛的技术性,同时艺术观赏价值也要极强。

3.结语

数字化时代,媒体艺术与全息术的融合,给我们的生活和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但因为我们目前还不具备完善的全息技术,所以在应用和技术上,还存在着诸多的瑕疵,如全息数字3D 电影系统有着过于昂贵的价格,同时在技术和设备上的要求也非常的高等,导致全息技术不能拥有广泛的应用。如何才能使全息术产生更加真实的效果,这些都是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而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更好地完善媒体艺术与全息术,会使人们对艺术家的作品更好的体验和欣赏,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会使艺术创作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带给人们全新的观感和享受。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袁勤勇 . 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一朵奇葩――评《数字媒体艺术概论》[J]. 计算机教育,2013(01).

[2] 卢新亮,仲静静 . 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属性溯源[J]. 现代视听,2013(01).

[3] 饶简元 .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科定位的探讨[J]. 艺术评论,2011(04).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范文第4篇

数字媒体艺术是指利用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信息处理设备,通过各种软件,硬件创作平台,对艺术创作理念进行描述和实现,最终完成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追溯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根据数控机床的原理,将用绘画笔代替数控机床上的刀具这一设想变成现实,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平板绘图机,从此便打开了由计算机辅助绘图仪代替人工绘图的历史大门。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到艺术形式更为普遍且为大众所接受的新的发展形态。与传统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进行各种创作的,例如已经相当成熟的数字绘画艺术、数字影像、3D动画、数字音乐等艺术,都是依托计算机技术进行创作。众所周知,大多数依托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领域本质上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数字媒体艺术也不例外。用专业一点的术语来讲,数字媒体艺术采用了区别于传统的艺术创作手段——数字化,并且将这种创作依托互联网技术,使得艺术接受者或者说欣赏者通过网络感受到一种全新的艺术世界,这一全新的艺术世界本质是一个虚拟的数字化世界。了解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概念,不难归纳出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些基本特点。1.1数字媒体艺术依附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这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就是“数字性”。不管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基础还是作品的创作质量,都高度依附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换句话说,数字技术的发展程度基本上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程度。数字媒体艺术已经不再像传统艺术那样,完全依赖于艺术家本身的艺术创意和艺术家将自己的创意通过自身动手物化成艺术作品的创作能力。一句话概两者的差异性就是传统艺术更多的是“人的艺术”,而数字媒体艺术更多的是“技术的艺术”。1.2数字媒体艺术具有更强的可交互性。数字媒体艺术基于数字技术存在,然后依托互联网呈现给这一艺术的欣赏者,这一点与传统的艺术创作方式一样。除了这个特点外,数字媒体艺术还具有传统创作艺术不具有的特点,那就是交互性。传统的艺术创作具有很明显的单向性特点,即艺术家们创作,创作的结果呈现给作品的欣赏群体。数字媒体艺术则使得依托数字化技术创作出的产品往往能够和欣赏群体产生交互的过程。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有过点击、打开网页的经历(网页设计和开发是数字媒体艺术中的一个具体应用实例),你每进行一步点击鼠标的操作,界面都会产生相应的响应,如点击打开一个视频的播放键,那么该界面就会响应你的这一操作即播放视频。这种交互性大大提高了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欣赏者的参与积极性。1.3数字媒体艺术具有虚拟性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性很好理解。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离不开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平台尤其是在现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另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呈现过程是通过互联网这个虚拟的平台呈现给大众的。

2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阶段

2.1计算机自动绘图成为可能。在介绍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时提到过利用计算机辅助绘图仪代替人工绘图的世界上第一台自动绘图机,这一历史性的发明是数字媒体艺术的起源。它实现了由人创作到利用计算机程序控制的自动创作。这一发展阶段中另外一个具有突破性发展的要数在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伊凡•苏泽兰提出的使用键盘等输入设备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一系列绘图等操作,最终在计算机屏幕上输出所绘作品的绘图模型。特别是最终这一理论模型称为世纪可操作的技术之后,为后来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这一阶段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自动绘图,但是这一阶段创作的图形仍然是以二维为主,并且还未使这一项技术可以成为艺术家们通用的创作手段,就更别说在大众中发展开来,当时能够操作这一技术进行基本绘图的只能是那些技术研发人员。2.2发展与应用均走向成熟。虽然说在第一阶段的初步探索中,使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的人员中大部分还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且作品还是以平面几何图形为主。但是第一阶段的初步探索为后期数字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相当大的贡献,因为数字媒体艺术的模型已经成型而且有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后来个人计算机面世,这就为数字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性支持。有了这个技术支持,制约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就是它的“艺术性”还不够成熟。随着大量研发人员投入到新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系统的研制中去,成果以突破了之前的二维创作限制进入到全新的三维创作时期最为突出。三维创作的大门被打开之后,利用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除了大批的商业性图形图像设计和排版软件面世,数字媒体艺术也进一步影响到传统的美术绘画领域,促进了计算机三维动画迅猛兴起。随着计算机动画的不断向前发展,数字媒体艺术还渗入到影视制作领域,尤其对影视特效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一阶段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字媒体的艺术创作已经非常成熟,这就为数字媒体艺术在新时代—互联网时代结合时代特征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3网络时代的发展。对互联网的认识首先要意识到互联网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一个虚拟的世界。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正是因为它借助了互联网的这个平台并且依托高超的数字化技术进行创作,让数字媒体艺术在现如今这个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的世界大放光彩。互联网使得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更加趋向于大众化。随着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在互联网上得到普遍应用,而且随着具有更强交互特点的网络技术的出现以及现如今移动设备的高速发展都使得为数字媒体艺术的大众化普及提供了条件。以上是从纵向的角度分别介绍了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有了这三个阶段的了解,就可以对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进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此外,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让大家对数字媒体艺术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在这样一个依托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包括日常几乎每个人都要用到的网页信息浏览、各种游戏的娱乐、网络动画的欣赏等都是数字媒体艺术的体现。此外,数字媒体艺术还在数字绘画、数字印刷、数字影视制作、影视特效、虚拟现实艺术、数字音乐、新媒体与数字装置艺术等方面均有卓著成就。

3数字媒体艺术的五大技术支持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应该有了整体的把握和认识,作为数字媒体艺术本身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数字化”,下面就着重介绍一下实现数字化创作手段的五大技术支持:文字的数字化、数字图形图像、数字音频、数字视频、网络与通信。3.1文字的数字化。文字是人与计算机交互过程中最基本的信息,要使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存储文字信息,目前采用的技术是对文字进行编码。最早的编码表示美国的《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简称ASCLL。常用的汉字编码采用GBK码,共收录了21886个字符其中汉字21003个。后面又出现了Unicode统一编码,从理论上讲Unicode编码能够覆盖几乎任何语言的编码表。解决了文字的在计算机与人交互过程中的最基本的存储与转换的问题,就要考虑如何采取合适的方式将文字信息输入。最早的文字输入方法是键盘输入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文字的输入方式也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例如智能手机中的手写输入、语音输入等。3.2数字图形图像。数字图形图像是指由图像输入设备如数码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等,并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信息,可以是绘图、照片等。除了数字存储的特点外,数字图形图像的另外一个重要参数就是图形图像的色彩,色彩不仅要求强调色彩的亮度、色调、饱和度等基本属性还要注意不同的色彩空间。3.3数字音频。数字音频是相对于传统的模拟音频而言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已经逐步取代了模拟信号处理技术。数字音频是一个表示声音强弱的数字序列,通过计算机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设备以二进制数字组合的方式记录和编辑声音,实现音频信号的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最终以数字信号存储到计算机中。当需要这些音频信号时,计算机还可以将存储的数字信号还原为原来的模拟信号然后输出用户所需要的音频。3.4数字视频。同模拟音频与数字音频之间需要转换实现,数字视频也是需要将传统的模拟视频通过一定技术实现转换为数字视频。设计原理同数字音频与模拟音频之间的转换一致。3.5网络与通信。网络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更加注重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作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在上文已有介绍)。可以说数字媒体艺术的“艺术交互性”要很大程度上以来网络的这种“技术交互性”。最早的移动通信是依赖无线电的发明,如今已经发展到现在的4G时代。

4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数字时代新兴的媒体形式,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与传统媒体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艺术审美特征。特别是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就斐然。有些人会惊叹其发展的成就,陶醉于欣赏颇丰的艺术成果,有的人却发出了反对的声音,认为数字媒体艺术并不能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高度依托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能够进行艺术创作吗?如果计算机能作画,那么要画家干什么?诚然,科学技术人员现在已经能够利用计算机,将自然界或者真实世界中的物象模拟得十分逼真,但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讲,从美术创作方面也只能说是美术创作上写实性绘画的成就。艺术的灵魂是创造,而创造的灵感来自于哪?肯定是来自于艺术家本身的艺术创意或者说是一种艺术创作冲动。因为有了创意,创作才成为了可能。其实创作就是将创作者的思维和意识物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技术手段是永远不可能代替人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创作的。数字媒体艺术同样不例外。我认为,认识数字媒体艺术千万不能只片面的认识到其“数字性”的特点,同时还要把握其作为一门艺术的“艺术性”。这不光是艺术家们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的把握应有的认识程度,也是在如今数字媒体艺术更加趋向大众化发展的今天对大众的要求。时刻要认识到数字媒体艺术离不开人的审美意识才是我们对数字媒体艺术本质把握应该持有的态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深入领悟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艺术特征?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说明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离不开数字媒体本身的特征。首先,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经典艺术相比是缺乏规范的,比如,在数字媒体艺术是带着娱乐性质的,例如,很多网民在网络上进行网络艺术创作,创作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自己和他人。数字媒体艺术还有一个特点是:从审美的角度讲,数字媒体艺术吸收了传统艺术中的美学特性,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传统艺术的传播及艺术表现形式。数字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及媒体传播形式的深刻改变使得数字媒体艺术更加大众化和平民化,这就引出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与单向的由创作者到受众群体的传统媒体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更加鼓励人们参与进来。这种双向的参与是离不开技术层面的支持,比如:人机交互的发展。

作者:潘威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艺术 色彩 互动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数字新媒体艺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化社会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新媒体技术创造虚拟现实艺术,使艺术设计具有了身临其境与交互性的体验,具体运用于影视制作、建筑规划、房地产领域、展示设计、工业设计、网络艺术,它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功能,使人能够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通过语言、手势等方式进行实时交互,创造一种多维信息空间。

一、 新媒体艺术交互体现

1、身临其境性

现代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虚拟现实艺术,首先具备身临其境性,身临其境性是指在特定环境上提供给人获取感觉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在传统艺术中,电影、电视是最好提供多维感觉信息的手段,但它们只能提供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信息,未来的数字电影不仅能够提供全方位立体视听效果,还可以提供如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信息。因此可以让人体验到更加逼真的身临其境感,并让人与作品的交互更加密切。

2、交互性

新媒体艺术交互性是人与设计作品的交互,交互性是指人与虚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性和从环境中得到的反馈信息进行互动。交互性有两种形式,一是视觉交互,是指人与图像的互动,即计算机随着人的视觉和协作变化,实时地出现图像与之相对应。行为交互是人在行动上与虚拟空间物体进行互动,它可以切实感受到虚拟物体的重量,质感,和运动轨迹。

3、互动协作性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互动协作性是指全球各地的设计师与欣赏者,可以超越时空,通过互联网共同设计,欣赏某一共同作品并与之交互,例如,利用网络式虚拟现实新媒体设计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协同完成同一件复杂作品(建筑、动画等)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身处异地的设计师,可以在一起,讨论设计方案,通过交互设备进行调整,修改设计方案,并可以声临其境地对修改后作品进行多角度观察,从而达到最完善的设计效果。

二、新媒体艺术交互设计的应用表现

新媒体交互艺术在娱乐游戏中最广泛,电脑游戏几乎每一款都少不了交互设计的参与设计师为了吸引年轻人,精心设计漂亮的画面,新颖的交互形式,使人与电脑进行更完美的的交流,他们通过动画设计将游戏场景以及人物角色设计好,再通过编写脚本,实现人机交互,最后再通过改装硬件完成,这些改装过的机器不通过操作鼠标或键盘来操作,而是运用更直接的交互方式,如发出声音,肢体语言,吹起等完成。

新媒体艺术与影视剧结合密切的主要有Flash广告展示、数字多媒体电影、移动媒体电影等。其中数字多媒体电影包括动画电影和特效电影,那些在现实中无法是实现的很多场面都是可以通过特效来实现的,观众对于特效电影还是比较亲睐的,对于科技的发展还是感觉无比的震撼。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高端手机的普及,多媒体的移动功能就应运而生了,这不仅满足了广大网民的需要,更加满足了手机爱好者的需求,因此,它的需求变的越来越大了。

广告是一个深受媒体影响的行业。设计师通过对新媒体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单向状态,广告由过去的独自形式转变为与受众交互对话的局面。设计师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设计出令受众感兴趣的交互体验方式,将全面的产品、服务信息和充满温情的人性关怀送到受众内心深处,从而建立起受众与广告之间的情感纽带。例如美国某店铺的销售投影交互广告,当消费者站在离橱窗较远的地方时,橱窗会循环展示女士服装系列广告,当消费者靠近橱窗时,系列广告变成介绍分类产品的信息,当消费者将手伸进橱窗里,又可以通过触摸图片来了解具体产品的信息。在这个例子中,壁橱即是投影屏,也是交互广告的界面,方便消费者更便捷地进行操作,打破了广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更加有利于品牌的建立于维护,其个性化、灵活、便捷的优点,征服了各种需求的消费者。

三、 新媒体艺术设计交互性视觉设计要点

1. 运用色彩与用户进行互动

色彩在艺术设计中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首先是整体色调的选择,一定要确定主色调,有利于表现主题,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色调的确定一般还要参考以下几点:

(1)用暖色调有阳光、温暖的效果,而冷色调则使人感到平静、安定。

(2)用高明色调轻快、活泼,而低明色调则深沉、稳重。

(3)高纯度的暖色为主调可以使人感觉兴奋、引人注目,以低纯度的冷色为主调则让人冷静思索、有清凉幽静感。

总之,色调是在总体色彩感觉中起统一全局作用,是设计的关键要素。

2. 精确高效地传递信息与任务

人们阅读材料时,视线一般从左上角向右下角,再至左下角移动,根据这一习惯,设计时可以把重要信息放在页面的左上角或页面顶部,如公司的标志、主题等,然后按重要性依次放置其他内容。对于读者的视线,还可以用插图中人物的目光,手指来指引,或用箭头以及具有透视感的线条来引导,阻挡,指示,这样可以让用户按照设计者的意图来移动,以达到精确高效地传递信息与任务的目的。

3. 让交互设计更加贴近用户心理

将现实生活中的影子,借鉴到交互设计中,可以增强用户的认知熟悉度和适应性,能让用户感受到无缝而舒适的用户体验。

例如苹果公司界面的关闭、放大、缩小按钮,是由现实生活中的红、黄、绿信号灯演变延续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红色用来表达警告、警示等语义,所以用户看到红色按钮,不需仔细思考,潜意识会小心点击,以免带来不好的结果。

如果说交互设计是产品的内涵,那视觉设计就是美丽的外衣,可以使产品与用户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互动,只有抓住目标用户的情感场景与贴合用户行李的设计才能有效触动和推进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交流,这样的设计产品才称得上成功。

信息化社会里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媒体艺术正逐渐成为这个社会里普泛的艺术样式,人们无法离开数字影像正如无法离开电脑一样。新媒体艺术首先建立在媒体交互的技术之上,探讨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品格,其目的在于站在艺术审美的角度,以艺术结合技术为背景的情境中,理解新媒体艺术的人文化及其观念的完整性,而这种完整性是通过时空、人机以及媒体交互参与的相互关系完成的。

参考文献

[1] 朱映雪. 浅谈新媒体艺术中的交互性[J].工业设计, 2012(2).

[2] 周汝豪.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J].淮北师范大学, 2011(5).

[3] 林迅. 新媒体艺术[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6):20-82.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21世纪是科技腾飞的时代,科学与艺术的碰撞使得新媒体艺术应运而生。国际上,许多当代艺术展都以新媒体艺术为创作主题,着重凸显现代科技与艺术的新美感,充分展现了艺术的时代性。在国内,新媒体艺术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并迅速地发展起来。伴随其发展起来的艺术教育也俨然成为国内各大艺术高校的香饽饽。然而如何结合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创造出既符合自身发展,又能满足当今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目前各大院校开展新媒体艺术教育的一个难题。

一、新媒体艺术的特点与教学模式的现状

(一)新媒体艺术的含义和特点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设计呢?简单地说,就是电子信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主要以新的科学技术来展现艺术的核心内容,与传统的艺术设计有很大的区别。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幅美轮美奂的以“中国画卷”为主题的视觉盛宴,就是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艺术家把当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相结合,以新媒体艺术为表现形式为观众展现了一幅中国古典的历史长卷,给人一种别样的视觉体验和享受。电影《英雄》中万箭齐发、万马奔腾的壮观画面使人震撼不已,印象深刻,这也是在新媒体艺术发展下一种艺术形式的新诠释。可见,新媒体艺术正颠覆着人们传统的视听感受,成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影响着人们的观感和认识。

然而,新媒体艺术与传统的媒体艺术又有不同。新媒体艺术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新”。这个所谓的“新”,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时间上“新”,不断地发展更新,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性,在时间的推移中,包罗万象,不断地提升自己,推陈出新,形成具有前沿性的新艺术形式。二是技术上的“新”,其有别于电视、广播、书籍报刊等这种传统的大众传媒,新媒体艺术更注重对新兴科技手段的运用和融汇。比如,数字技术的兴起就为新媒体艺术带来了新一轮的变革。一方面,多媒体艺术的设计者把数字技术运用到创作中,通过多种数字化工具,实现平面和立体之间的自由转化,创作者的意图和想象通过数字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画面,给观者以震撼的心灵感受,上面提到的中国画卷就是如此。另一方面,新媒体艺术可以将复杂的设计过程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从而体现出时代的新特点。而这些新的特点都是传统的大众媒体所不具备的。三是观念上的“新”,新媒体艺术设计突破了设计思维的局限。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艺术设计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创作素材等,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并从互联网中接收到外界对作品的反馈和建议。这种设计者、使用者、传播对象之间的相互循环,使得创作者不断地丰富自身的认识,从而扩展思维方式和创作理念,不断创新作品。

由此可见,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一门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学科。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因此,以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去看待新媒艺术人才的培养,必然不利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二)传统教育模式下,新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瓶颈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随着视频广告、动画、游戏等市场的扩大和发展,新媒体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内众多的高校相继开设了相关的新媒体艺术专业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许多问题也凸现出来。

首先,新媒体艺术之所以“新”,核心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特点。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有着固定的教学模式,无法及时反映国内外的最新成就和经验。因此,高等教育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媒体艺术专业的良性发展。

其次,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包罗万象、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学科,它几乎涉及艺术设计学的各个分支。这就要求新媒体艺术学科专业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建立起跨学科的、多样化的观念输出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那种简单单一的形式,而是多领域、多学科的组合,从而培养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再次,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的是“接受式学习”的教育模式,其特点在于重课堂而轻实践,特别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产生依赖的学习心理。此外,单一的教学模式也会使得学生对知识产生枯燥和倦怠的学习态度,其主观能动性也难以得到发挥。

可见,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新媒体艺术所追求突破性和创新性的创作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二、新学徒制的特c与其教育模式的特性

2014年,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后,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一)新学徒制的含义和特点

现代的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师带徒强化实践教学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徒制最早出现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当时主要是为国企培养坚实的后备技术力量。而现在,为了适应人才的培养,国家再一次把学徒制搬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新时代的新学徒制。

新学徒制和新媒体艺术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新时代的产物,其特点都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同时新学徒制的基本特点也在于一个“新”字。与旧学徒制相比,其“新”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含义上的“新”。主要表现在学徒身份的转变上,旧时的学徒制只是一种单纯的师徒传承关系,而新学徒制下, 学徒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过去是学徒只跟师傅学习,现在是学徒跟随师傅和教师学习。第二,学习内容的与时俱进。新学徒制的教育模式中,学习内容往往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以及社会对艺术人才能力的要求设置相关的学习内容,形成与时俱进、多样化的课程体系。第三,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工学交替是这种新模式的主要学习方式。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学生基于两方的现有资源,既能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获取到最新的社会咨询和反馈,还可以及时了解到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动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研发的能力。

可见,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的新学徒制教学模式与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

(二)新学徒制的教育模式的优势

基于新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相似性与共通性的特点,把新学徒制的培养模式运用到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学徒制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使得学术与信息的交流更具有时效性

新媒体教学能及时接收到最新的资源信息和企业的需求,并在本专业的教学方案中导入目前市场上潜在的、新兴的科技或者艺术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研究。

2.新学徒制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校企合作中,导师在新媒体设计专业教学更注重项目的实践性。导师可以通过项目的实践,间接地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大批既有艺术修养,又有应用技术知识的新媒体设计师。同时,有条件聘请企业资深的新媒体设计师直接授课,让学生对于课程定位、专业能力的定位以及课程开展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能更好地结合,全面激发学生个人自由创造的设计潜能和综合实践能力。

3.新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传统的教育体制主要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这与新媒体艺术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性人才需求相悖,对应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也缺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设计。把新学徒制教学模式运用到新媒体设计教学中,学校可以根据实际的企业需求进行灵活设置, 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使人才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4.拓宽了专业的学习领域,这一点与新媒体设计专业的综合性特点十分契合

新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渠道,而且企业坚实的硬件设施为学生与外界的互动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学习平台,更利于新媒体设计这一多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的发展。

三、结语

从新媒体艺术和新学徒制的深刻内涵和新特点去分析,新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构建合理、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将会提高本校新媒体艺术O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与竞争力。其不仅在本质上契合了新媒体设计所谓的“新”的特点,其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几乎都满足了新媒体艺术内在发展的整体需求。其实施将会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的专业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所导致的人才和市场需求相脱节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许鹏.新媒体艺术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虚拟现实;主观现实;客观现实

1哲学角度分析虚拟现实场性

首先,对本文提到的虚拟现实场性的指向做个解释,对虚拟现实的定义因不同学科而有不同概念,本文所指的虚拟现实是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范围内,是以人的主观感受为中心,是相对于真实现实而言的大脑意识产生的虚拟现实感受,虚拟现实是一种对真实现实的错误反应,即假象和错觉。它的本质用哲学解释,其实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活动,即人对产生虚拟现实性的艺术作品的客观反映,这种客观反映形成于大脑意识中,是由人的大脑中的意识活动形成的主观现实。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真实现实即客观世界,就是我们肉体存在于的物质世界,它不以人的意识而改变。而虚拟现实即是相对的主观世界,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虚拟现实是人对客观事物假象的感知,即产生的错觉和幻真,它是一种主观的真实。比如,我们在玩游戏《CS》时,感受到枪林弹雨的实战体验,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我们的意识已经转移到了游戏中的人物,这时认为我们操作的游戏角色就是自己,仿佛我就存在于游戏场景之中。这就是个人的意识在游戏带给的虚拟现实中的活动,而这种虚拟现实只不过是在人大脑中的精神世界中形成,真实现实中我们只是坐在游戏机面前而已。

虚拟现实的实现依靠人们对数字媒体艺术品欣赏的注意力和投入程度以及沉浸感知能力(包括视觉感知、听觉感知、触觉感知、力觉感知、运动感知、味觉感知等)。观者越是全身心的投入到观赏中,观者的意识越是能融入作品所创造的虚拟现实之中,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这种忘我,其实是对客观世界的忽视,当观者的意识完全投入虚拟现实中时,他就暂时不会意识到客观存在的真实现实。由此可见,虚拟现实的实现其实就是观者肉体的解脱,精神的旅行。当然,并不是任何情况艺术作品都能给人完美的虚拟体验,一方面取决于观者欣赏的注意力是否全部集中,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艺术品的艺术魅力和展示形式与效果。数字媒体艺术的强大虚拟性来自于它逼真的视听效果,实现图像声音的立体化,使这种视听效果更接近于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在感受上强化超过客观世界,带给我们高于客观真实的主观真实。如3D电影《阿凡达》出色的立体影像效果和逼真画面制作,使一个幻想中的世界“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电影中的人物和场景是设计师在客观规律中的设想,并不真实存在,只是用带有虚拟场性的影像表现出来。

2数字媒体艺术与虚拟现实场性的关系

2.1虚拟现实感是艺术的共性

虚拟现实的场性并不是为数字媒体艺术所独有的特性。因为虚拟现实性作为一种感受是客观存在的,传统艺术形式同样体现虚拟现实性,比如我们欣赏一幅风景油画,客观上讲这是一幅画即一个很薄空间的平面。主观上看,给我们的感受却是一个漂亮的风景场景,能感受到强烈的空间纵深感。马克里特的一幅画引人思考,画中是一只烟斗,而他庄严地在画布上写上这不是烟斗,但这分明是一个烟斗啊,它有着烟斗的全部外观特点,只是它的创造者――它的父把它亲自否了,那它还是烟斗吗?这个矛盾其实就是主观和客观的问题,也是真实现实和虚拟现实的体现,画面上的确是一只烟斗,为什么说它不是烟斗,因为它是虚拟现实的烟斗,真实现实中它不过是一幅画而已。当我们的注意力投放在烟斗上时,我们的意识就暂时忽视了它是画的属性。哪怕是文学性的著作,当我们被文中故事所吸引后,也能感受到这种虚拟空间和时间的延续性以及里面的人物情感的变化。由此可见,艺术品的魅力之所以能展现,依赖于虚拟现实感的产生,虚拟现实场性的构建成为艺术品的内在要求。

2.2数字媒体艺术更好的展现了虚拟现实

数字媒体艺术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科学技术为艺术表达展开了更加广泛的空间。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发展,推动了数字媒体艺术迅猛发展。从此,数字媒体艺术有了更广泛的表现空间。数字媒体技术没有出现之前,人们很多天马行空的幻想不能如愿表达出来,或不能很逼真的表现出来。数字媒体技术的虚拟现实给了艺术一个漫无边际的想象发挥空间,只要你能想到的任何事物和情景都能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虚拟实现,使之符合我们的客观视觉规律,合理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现如今已经发展到能够给人们呈现出极其逼真的视听感受,营造出那种亦真亦幻的美好情境,满足了人们的喜欢幻想的欲望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大的立体造型制作软件和效果渲染技术已经使视觉效果高度“真实”。 如奥斯卡大片《泰坦尼克号》中85年前的海上灾难的再现令人难以置信,这正是数字媒体技术的特效制作使得残留人们脑海的画面与想象从新展现出来。如果没有数字媒体技术强大的画面制作,这一切仅仅只能在我们脑海中回忆,只能耳闻不能目睹。数字媒体艺术以其强大的虚拟现实场性,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发挥空间。

3虚拟现实场性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1社会虚拟现实化趋势

当今社会,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和数字化时代。数字化信息已经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每天看的电视节目、打电话用的手机以及各种网络生活给人类发展史带来重大变革。互联网可谓是一个巨大的虚拟现实场。从原始社会人类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一切都要靠身体行动征服一个真是现实。到现如今人们的精神可以生活在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这一切都暗示着未来社会呈现出一种虚拟扩大化倾向。人们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之后对精神层次的追求是这种变化产生的根源,一个供人们精神游乐的虚拟现实场所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今宅文化现象就是社会虚拟化造成的,人们在虚拟现实中生活,足不出户便可以通过互联网做各种事情。例如真实现实中商店在网络上相当于“淘宝网”这种虚拟店铺,它的广告词很有说服力“没人上街不代表没人逛街”,意思就是说有人在虚拟网店上浏览商品取代了上街购物。同样,网聊代替从前的面谈,网游代替从前的运动游戏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潜移默化的虚拟现实场中,人们由从前的多体力活动逐渐发展到多脑力活动,虚拟现实场的出现使人们脑力活动的广阔空间。

3.2虚拟现实化社会潜在的问题

现代人过分沉浸于虚拟现实中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经常生活在自己精神世界的虚拟现实当中,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没有人打扰,也不用看人脸色,打开电脑,一切都有了。这种现象是与真实社会的脱节,不仅影响着人们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也容易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抑郁、消沉、暴躁等,带来社会伦理问题。虽然当今社会虚拟化发展日渐扩大,但对任何事物的追求都应该有一个度的把握,虚拟现实虽然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精神平台,但我们不能将它过分带入正常生活中。要保持好真实现实和虚拟现实的协调性,没有真实现实物质的存在,虚拟现实便没有载体也不复存在。所以,我们享受虚拟现实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同时,不要忘了真实现实才是我们的本源。

参考文献: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平民化;自媒体

“艺术”一词总被人们认为是阳春白雪,是大雅之堂的产物。但在如今数字化时代的大环境下,尤其是以网络为首的数字媒介大肆盛行的今天,艺术通过拥有数字化意识的传播者和利用数字技术的传播方式,展现出了它“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面貌。其中“拥有数字化意识的传播者”,我们就可以把它归纳为现当下的自媒体。

1 什么是自媒体

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数字化的手段,向大众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它的出现绝大部分是受到了互联网及通讯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和传播权力下放的影响。虽然他们在传播艺术中不如从业人员那么专业,但是他们凭借无限制自由、不以绝对的利益为特点,能够将被大众广泛接受和喜爱的艺术文化的传播的淋漓尽致。就像克莱・舍基在他的《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一书中所提到的:“当大规模业余化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当社会化工具清除了公众表达的旧障碍,当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任何事情,这就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

2 为什么说数字媒体艺术平民化体现在自媒体上

2.1 技术上达到成熟,人人都能参与进来

从技术的宏观方面来看,在运行数字媒体的技术中,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他们在传输效能和传输质量上都确保了数字媒体的技术优越性,互联网和计算机、手机媒体的结合为自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保障,人们以快捷方便的形式能够快速得到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从技术的微观方面来看,每个人只需要一台计算机、一副耳机、一个话筒等基本设备,足不出户,就能发现艺术、创造艺术,就能实现艺术的平民化。以“唱吧”为例,它是一款免费的社交K歌手机应用,每一个喜欢唱歌、听歌的人都可以通过“唱吧”APP感受到仿佛置于KTV的,受众想参与进来仅仅需要一部手机和一个带话筒的耳机,就可以与上千万喜欢唱歌、会唱歌的人进行互动,分享音乐的艺术。

2.2 自媒体让数字媒体艺术真正做到艺术来源于生活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对于受众而言,高于生活的艺术是小众艺术,普及程度不高,那些来源于生活的艺术才真正是大众心中的艺术。自媒体对艺术的取材来源于生活,经过数字化的加工,再将成品注入到广大受众的生活中去,在这里我称此过程为数字媒体下自媒体的“双向平民化”,一方面指平民化的对象是自媒体本身,一方面是指自媒体的艺术创作归属于大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了解的最多的自媒体都是出现在微博上,俗称微博大“V”。他们通过对文字、D片和视频等的创意加工,收到了成千上万微博网友的关注和喜爱。就拿一些微博上专注于美食研究的自媒体来说,可能他们本身是一个普通人,也许是公司白领、大学生、工厂工人或者是自由职业者,但是他们都有一颗热爱美食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美食的眼睛,只要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好的菜馆、好吃的美食,这些自媒体博主都会不以盈利为目的,用镜头和文字去向大家推荐,而通过这样一种数字媒体平台交流,许多网友纷纷称赞叫好,因为这种形式不仅让大家享受到了体现在图片和文字中的美食的艺术,而且对于媒体的大环境来说也是对平民化艺术的认同和接纳,是对自媒体的鼓励和肯定。

2015年12月9日,新浪微博在北京举办了“V影响力峰会”,并邀请了微博最具影响力的自媒体大V齐聚首都,会议最后新浪微博还给最具人气的十位博主颁发了人气奖杯。这些自媒体博主平均一人的粉丝量在一千万以上,可以说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同时这次的“V影响力峰会”也向我们说明,自媒体已经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中坚力量站上了数字媒体平台,今后自媒体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这也许就反映出了数字媒体艺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平民化特点。

2.3 数字媒体环境下自媒体的升华――打造更多全民参与的个性化节目

综艺节目作为一种传媒艺术形式一直受到受众的关注,创新是综艺节目的命脉所在,是维持受众的中心一环。近两年,节目制作方因为自媒体的影响力和它的受众基础,纷纷开始将网络自媒体元素加入到节目中去。

爱奇艺自制网络综艺《偶滴歌神啊》就把自媒体与节目整体进行融合,打造出了一款接地气的综艺节目。该节目将音乐与推理的游戏方式相结合,到场的歌手嘉宾透过现场六位参赛选手的精湛表演,推断出谁是音痴,谁是真正会唱歌的人。《偶滴歌神啊》节目里面选的参赛选手大多数都是在网络上参与音乐自创的网络自媒体,并且他们之中很多人都拥有一批数量不少的粉丝,节目制作团队将神秘感十足的自媒体请到节目中,为受众揭开神秘面纱,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一方面吸引了更多自媒体和粉丝加入到节目中去。

3 自媒体时代对数字媒体艺术平民化的意义

3.1 从传播方式上

因为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在数字化时代下,自媒体传播艺术的方式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一种对等传播,实现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双重传播过程。并且自媒体的这种传播方式是真正意义上可能实现全交互模式的传播,它的渠道多样化,传播主体的个性、多样,这些都能对数字艺术平民化带来全方位、深影响的传播效果。

3.2 从媒体发展上

自媒体的发展主要还是借助于互联网的力量,它的交互性和升华出的综艺节目更是向我们表明当下融媒体的趋势。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是取长补短、互惠互通的最好方法。中国地域广,人口多,虽说很多人都在使用新媒体获取知识信息,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只会使用传统媒体,若以自媒体等新媒体形式与传统媒体相结合,那么艺术等信息的传播范围会更加广泛。

3.3 从受众个人和社会上

自媒体时代的开启让许多受众看到了传播权力的下放,他们对自己也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一事实表现出高涨的参与性,这样一来提升了大众参与到艺术创作中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对于社会的艺术发展十分有利,对于我国文化艺术的传播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自媒体的本体就是普通大众,他们了解大众对于艺术的所感、所需,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数字媒体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利用新兴科技手段将信息进行原创处理,将艺术创作更加贴近大众,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艺术是为大众所知的、生活化的艺术。既然想要数字媒体艺术平民化,开启、发展自媒体时代是必然趋势,只有让受众参与进来,才能实现多元化、平民化、亲民化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 郑湛,朱国宾,曾一昕.数字媒体艺术[M].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 刘静,陈红艳.数字媒介传播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