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医药的现状

生物医药的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物医药的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物医药的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改造现状分析

考察研究建筑外界面改造方法

20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组建摒弃了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思路,对既有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逐渐受到各国的肯定。对建筑保护也从少量的文物建筑扩展到普通建筑。

生物医药产业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在我国日益兴旺,成为建筑设计界的一大热点。南京改造再利用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建筑主要集中在蒲口区和雨花台区的几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受城市规模与投资环境影响,生物医药产业园建筑的再利用模式,主要以投资少、多样化、环境好为特点。环境好主要是为了体现生物医药产业园的特色,让其更具有规模化、统一化、生命的延伸感。如:泰州医药城、亦庄生物医药产业园。园区对外界面多为局部改造,严格控制改造成本。这些投资资本多以试探经营为主,希望降低风险,尽早收回成本。

1、南京市西特区生物医药产业园B区的现状分析

1.1 园区环境分析

由于在招商和功能置换上存在一定难度,园区需要不断完善。西特区生物医药产业园B区以引进总部经济(含地区总部)、软件产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商贸业、生物科技及新材料等项目为主,目前已成功引进软件和生物科技等类型企业。在区域环境上,东临雨花科技园核心区,北接河西新城CBD,西连雨花经济开发区和板桥新城,南倚岱山眺望浩荡长江,是雨花经济发展的腹地。周边产业发展迅猛,业态类型丰富,产业配套功能完善,发展成本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大。这些生物医药产业园低密度、高绿化率的园区环境本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加上其周边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环境附加价值对招商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1.2 园区建筑现状分析

西特区生物医药产业园B区位于南京主城西南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是政府围绕建设生态科技型生物医药城区,进一步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而启动实施的生物医药产业建设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区,规划沿205国道建设近10万肝的楼宇,发展生物医药产业。B区为古遗井总部楼,占地面积77亩,建筑总面积77300m,建有楼宇4幢,1、2号楼单体建筑总面积约7000m,楼高五层;3号楼为配套生活公寓,楼高十一层,建筑总面积约8000m,可容纳员工1000—1 500人住宿。;4号楼建筑总面积15222m,楼高五层(不含负一楼3000m地下停车场)。

2、相关产业园的考察研究

2.1 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

北京亦庄生物医药园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个新药创新孵化基地之一。园区占地面积86700平米,总建设规模约180000平米,该项目2009年9月开工建设,2011年8月底正式投入运营。园区致力于打造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为开发区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服务;为国内外生物医药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和海外归国学人提供发展空间。完善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形成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树立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国际水平,国内一流“的整体形象。园区以简洁的矩形为主体,主楼用以玻璃幕墙,部分建筑用以玻璃幕墙与橙红色的砖相结合,主要色彩以白色、深灰色、红色为主。园区的重色用的分量很足,但不会丢失生物医药园的生气,现代感十足。

2.2 泰州医药城

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称“中国医药城”),座落于长三角重要成员城市江苏省泰州市,核心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由科研开发区、生产制造区、会展交易区、康健医疗区、教育教学区、综合配套区等功能区组成。整个园区有区的主题。园区大部分建筑也采用玻璃幕墙与砖相结合。

3、南京西特区生物医药产业园B区建筑外界面改造方法

西特区生物医药产业园B区中各建筑之间在造型上存在差异,但可以对其用统一的方法进行批量化改造。根据建筑所在的位置,对园区外部空间所起到的作用,在外界面的改造中将园区内建筑重新分类为:焦点建筑、典型建筑、可塑建筑。

3.1 外界面改造类型定义

焦点建筑是能在整个园区中起到重点作用,或由于其风格独特、所处位置显著,成为市民的视觉焦点,也代表了建筑群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它反映了整个园区最主要的特色,是园区建筑形象的代言者。改造中多强调其生物医药产业园建筑的标志性、特征性。

典型建筑在园区内为最高的、最具鲜明特征的建筑,也是园区除焦点建筑外最容易迎入眼帘的建筑,它的形态特征决定着园区的整体形象。

可塑性建筑,在园区中区别于其他建筑结构的建筑,它原本的建筑无论在色彩还是在结构设计上都与其他建筑有所区别,但在考虑园区整体感时,改造方案中将采取把可塑性建筑与园区整体建筑相协调。

3.2 改造理念

在改造中首先要以现代化“生物医药园”为设计主旨,突出生物医药特征,注意氛围烘托,通过对亦庄产业园的考察发现,现在大多生物医药集团以白色和绿色为主题,这确实给人以生物医药的氛围,但太过直白,在改造中,应该注意产业园的文化内涵,这样的改造设计才更具意义。

生物医药的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一、湖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州工业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受到了湖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为湖州市“十一五”规划工业“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之一。目前,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由生物医药产业、工业生物技术产业、中成药及饮片、化学医药及制剂、药用辅料及医用敷料五部分组成。

2013年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为158.9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13.48%,成为湖州市六大特色产业中除特色纺织业、先进装备产业之外产业产值增长幅度最大的工业产业,创造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来收入最高产值的纪录,充分表明了生物医药产业在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近年来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政府对医药产业的大力支持,湖州市中许多生物医药企业一步步发展为同行业中的中坚力量,如升华拜克、湖州数康、协和华东干细胞、佐力药业、东立控股、展望及中维药业等知名企业。目前,湖州市共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生产企业69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拥有十多种国家级新药和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浙江省医药产业重点培育的五大产业集聚区之一 ,在生物医药、医药制剂及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是,生物医药产业不断突破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其中地方高校较少,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缺乏专业化医药人才,研发水平较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新兴产业创业艰难,企业规模扩大不易;生物医药产业化机制不够完善合理,企业收益波动大等诸多难题都有待调整和解决。

二、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湖州统计信息与网湖州科技信息网。选择如下变量:生物医药产业收入(y)/亿元,地区生产总值(X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收入(X3)/亿元,生物医药企业数量(X4)/个,生物医药产业千元以上项目投资额(X5)/亿元,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X6)/个,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x7)/% 。

(二)模型设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Y = 29.3787416242 - 0.386680392007*X2 + 0.278913029976*X3 + 1.08658422892*X4 - 8.33050133316*X5 + 8.96496384188*X6 + 40.5068207987*X7

Adjusted R-squared为0.984,F-statistic=74.68759

由模型可以看出:R2为0.984, 拟合优度较高,说明变量X2,X3,X4,X5,X6,X7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Y具有显著解释力,即: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六个变量联合起来可以解释生物医药产业收入变化的99.777%。从F统计量来看,F=74.68759远大于临界值,说明回归模型较显著,即: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六个变量联合起来联合起来确实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收入有显著影响。从T检验来看,T2=-4.148437,说明X2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地区生产总值对生物医药产业有显著影响力;T3=5.288522,说明X3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T4=2.704376,说明X4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T5=-1.597926,说明X5对y没有影响力,即必须从模型中去掉解释变量X5;T6=4.391910,说明X6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T7=3.959182,说明X7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 X2,X3,X4,X6,X7对y有显著解释力,只有X5对y没有解释力。

从模型的结果来看,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五个变量对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收入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对y的影响力大小分别为X3>X6>X2>X7>X4,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收入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收入的影响比地区生产总值、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几个变量更大。

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收入总体呈增长趋势,发展前景呈现乐观态势,此外,依托湖州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明显的区位优势、不断增强的企业发展意识以及生物医药科学研究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的外部大环境等几大优势,湖州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六个变量对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收入的影响,我们很容易发现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对该产业的影响力远小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湖州市接下来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要加大投资力度,为各个项目的研究开发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五大变量是影响生物医药产业的五个重要因素,合理提高销售利润率,减少企业的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收益的高低,故关注这五个因素的变化情况,协调发展对该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生物医药产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的朝阳产业,发展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湖州市把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摆上突出位置,重点培育和扶持,以此来推动湖州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认清发展中的挑战,并且积极迎接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挑战,积极采取相应的应对政策,抓住发展的机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湖州必须加大产业投资力度,支持优秀的医药研究项目。加强专业医药团队建设,培养专业创新人才。建立沟通与传播的信息机制,保持信息的畅通。加强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参考文献:

生物医药的现状范文第3篇

2008年,尽管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发展放缓,但生物药品研究公司在新药和疫苗上的研发投入却创造了652亿美元的新纪录,与2007年相比新增投入20亿美元。

据美国研发型制药企业协会与美国博乐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美国制药研发投入已经连续增长了逾26个年头。

全球药物创新投资主要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一些原创型制药公司新药研发投入甚至超过公司销售额的20%。

2009年5月18日,欧盟宣布了首批l5项致力于克服“药物研发流程中研究瓶颈”的欧洲创新药物行动 (innovativemedicine initiative,IMI)。15个项目研究为期5年,获得经费共计2.46欧元,其中欧盟资助经费1.1亿欧元,欧洲制药工业提供经费1.36亿欧元。

――摘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张黎黎、林芸锋、田玲发表《全球新药研发现状与部分国家研发策略简析》一文

新药研发周期长、投人大、风险高。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一般历时12~15年,至少要投入10亿~12亿美元。近年来,全球每年推出约25~30个创新药物,其中70%~80%是美国研发成功的。

美国在生物医药及其产业化方面占据着世界领先地位,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美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美国拥有世界约一半的生物医药公司和一半的生物医药专利。美国生物医药产品销售额占全球生物医药产品市场的90%以上。

2006年,全美生物医药的销售额达到720亿美元,是欧洲的6倍.是亚太地区的25倍;在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投入190亿美元。是欧洲的4倍.是亚太地区的60倍。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生命科学领域所投入的经费从1998年的130亿美元猛增到2005年的279亿美元,占美国非国防研究预算支出的比重由32%提高到了49%.在联邦政府的研究预算中仅次于军事科技。

辉瑞公司一年投入研发经费为74亿美元,大大超过我国所有制药企业研发经费的总和。辉瑞公司相当数量的研发新药都成为重磅炮弹,有8种药品全球年销量超过10亿美元.其中,用于治疗高血脂症的立普妥年销售额达130亿美元.男科治疗药物万艾可年销售额达60亿美元左右。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曹苏民、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社会发展处副处长郦雅芳刊载在2009年3月《江苏科技信息》的《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一文

我国97%以上药品是仿制外国的品种;

销售前20位医药企业总和580亿元人民币,我国不及国际第10位制药企业的年销售额;

2004年,我国医药产业销售总额才3254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一个大制药公司的规模;

我国创新能力弱,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缺少质量可控、疗效清楚的现代中药;

创新体系不健全,规范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创新能力弱,自主创新产品少,不具备全面参与国际新药研发竞争的能力,制约新药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生物医药的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实例研究;资本融资环境;资本市场

自1993年6月29日我国第一家医药公司—哈医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2009年3月我国共有医药上市公司100家,医药板块作为朝阳产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医药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群体,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医药行业的18%,代表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总体状况。笔者将对这18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资本市场利用现状的实证分析,以期对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国家发改委.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生物医药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44-02

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是整个社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药领域人才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目前生物医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急需对现有已获得一定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成人,针对岗位工作进行相关知识、技术提高培训。同时,由于相关企业将要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和GMP认证,也急需对员工整体素质、技术水平提高培训。对生物医药领域技术人员进行非学历培训教育,不仅对补充知识、提升技能、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具有推动作用,而且也是适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提升、人才储备、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实验中心)积极发挥辐射示范作用,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非学历教育培训的需求,构建面向生物医药技术人才非学历培训的教育体系,提高生物医药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满足现代生物医药领域技术人才需要。

一、非学历培训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终生学习的思想已经被世界上很多国家认同。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在20世纪初期提出了终生学习的观点,指出“真正的学习来自于离开学校后,而不是结束于离开学校时。学习应该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1]例如在密西根大学商业管理学院,参加非学历教育培训人数多达6000余人,而本院的全日制学位的学生仅有2000余人[2]。

在我国,各高校虽然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制定并完善了管理政策和教学体系,但是仍然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3]随着社会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逐步提高,与其相适应的专业人才短缺,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校非学历培训教学体系迫在眉睫。目前,针对生物医药领域非学历教育培训,尚处于零打碎敲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科学的培训体系,缺乏有效的分类培训的课程内容体系,缺少高效的培训机制和培训方法,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培训管理制度,无法保证生物医药领域非学历教育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模块化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

由于非学历教育培训人员的对象为在职人员,其接受继续教育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再加上接受培训时间有限。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注重满足实际生产的可行性与操作性。根据生物医药领域不同岗位工作的需要,通过建立分类、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人员培训的需要。具体可分为普遍员工素质提高培训、生产工艺技术培训、质量检测控制技术培训、制剂新技术培训、经营管理培训等培训模块,并根据各模块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样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时间安排,选择培训课程内容,以便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建立符合非学历培训的教育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充分发挥高校生物制药中试平台的资源优势,开设与理论教学相对应不同难易程度的实验项目。[4]如针对企业研发人员培训,开设缓控释药物制备技术及分析检测、基因工程菌发酵表达及分离纯化等学科前沿实验项目;针对企业质检人员开设药物高效液相分析检测技术、体内活性检测技术等实验项目;针对生产一线工人开设生物常规实验技术、药物分离提取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提高了学员专业素质,增强了学员实践创新意识。[5]

2.线上线下相结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化、数字化教育资源已成为非学历教育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制作非现场教学视频、现场教学视频、实验操作视频和仪器讲解视频,教师在线答疑及学员自测等,实现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了培训效率,促进学员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3.互动与研讨相结合。在生物医药非学历培训教育中,教师采取课堂提问、专家点评、总结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课下利用网络平台展开师生互动、在线答疑、议题讨论等互动与研讨教学模式,强化学员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促进学员的合作式学习;培训结束前,组织学员集中对培训内容、方式、收获、体会与建议进行研讨。这种互动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加强了学员对培训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拓展学员的知识面、提高了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为今后的师生在生物医药领域更好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四、组建经验足、水平高的培训师资队伍

高校优质的师资队伍是高校非学历培训的核心,同时也是保障培训质量的基础。从事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并具备先进的学科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保障授课的前瞻性和实用性。中心根据实践培训需要组建经验丰富、结构优化、相对稳定的培训团队,该团队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近五年发表科研论文132篇(SCI、EI索引54篇),获授权专利55项,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18项,科技成果转化8项。[6]

五、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和多元化考核方法

制定规范标准的管理制度是非学历培训教学任务顺利实施的保障。针对培训学员、教师、培训过程、考核办法等制定了学员准入制度、培训教师岗位职责、培训计划大纲、考勤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制度等制度,将培训环节细化、量化,指导各个教学环节,做到培训有章可循,保障非学历教育培训稳定、持续的发展。如,集中培训考试、动手操作考核、研讨发言、线上考核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培训结束时,综合多项考核成绩,对考核合格的学员发放相应培训合格证。建立教学质量监督体系,聘任专家组成教学监督委员会,对培训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并跟踪调研毕业学员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搜集用人单位诉求,进一步完善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

近年来,中心在保障学校全日制学生的正常教学同时,根据生物医药企业人员培训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优质资源,积极承担社会培训教育任务,先后为生物医药相关企业技术人员专项培训23期,培训人数2000多人次。2015年10月受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委托承办“生物制药新技术及应用”高级研修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适合生物医药企业培训的教育体系,提高了生物医药产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推动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维斌.高校非学历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4,(4).

[2]李建斌.美国四所著名高校教育培训调研报告(一)美国名校继续教育现状研究[J].继续教育,2008,(8).

[3]吴佳新.市场需求导向下高职生物制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1).

[4]刘艳.在线教育发展下的为实验建设初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2015,(5).

生物医药的现状范文第6篇

成熟生物医药企业在融资市场上的强势表现,已经开始让不少大拿变得谨慎起来。

某PE曾经接触过一家成熟的生物医药企业,对方直接报出100倍的PE,该公司参考的依据是依照已经上市企业的PE价格,这个可以被称为天价的价格当场就吓退了该PE,虽然他没有出手,但是最终据说还是有人接手了这个项目。

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方兴未艾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颇受关注,因为在应用前景、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不仅大批制药企业厉兵秣马大力进军该产业,也使得一些谨慎的PE在针对该产业的投资上高价拿下,不断推高一级市场的价格。

据记者了解,一般人民币基金选择的项目,5年的投资回报合理预期应该在5倍左右,美元基金则在3倍左右。上述PE就提到,他们以15倍的PE值投资了一家物联网企业,这已经是他们所投企业中最高的价格了,而成熟生物医药企业的PE动辄几十倍甚至一百倍,使得他们望而却步。

有券商预计,生物医药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高速地增长。国家在“十二五”期间投入400亿专项基金扶持生物医药产业,行业年均增速有望达到27%。

很多PE都表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投资机会很多,但记者却注意到,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所吸引的股权投资资金却很有限,众多的PE扎堆为数不多的“成熟企业”,而大量有潜力的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却鲜有人问津。

上述PE坦言,生物医药企业由于其特殊性,从基础研发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常常要经历两个被称之为“死亡谷”的曲折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死亡率均高达40%-50%,因此,少有PE会去投资这些企业。

死亡谷之一:研发投入大,周期长

“作为一家以生物医药研发为主的企业,我们成立十年了,至今还谈不上盈利。”A公司是北京一家纯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该公司董事长表示,他们研发出的生物新药已经有若干种,也出售了部分,可是这些新药的转让费用很低廉,最少的一笔转让费只有200多万元。和公司前期巨大的研发投入相比,这些转让收入只是杯水车薪。

实际情况是:一个新药的研发,从作用机理到最终上市,获得批号,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研发经费以亿为单位,而且在长达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企业一直是持续投入,而没有任何回报。一直要等到产品上市之后开始卖钱了,才能够把投资收回,整个开发过程风险非常高。

与这家以研发为主的企业相比,记者走访的一些生物医药企业,大部份将注意力集中在销售额、利润的增长上,而非研发投入的提高上。甚至于,很多企业没有研发部门或者相对固定的研发人员。对于这种现象,A公司董事长无奈地表示,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一般企业都不愿冒这个险。

北京振华投资副总经理王军认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20多年,却没有一家收入超过l亿美元的大企业。与国外比,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竞争力普遍偏低,最明显的劣势就是我国的药企缺乏长期研发高投入的实力。据记者了解,中国目前每年审批的药品数量中90%是改剂型和仿制药,创新药比例偏低。截至目前,国内未研发出一个能打入国际市场的化学新药;作为国粹的中药,至今也未有一个产品畅销欧美。

“生物医药投资谈不上冷或者热,但一直没做起来是肯定的。”王军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两点:生物医药研发需要大量资金的长期投资,可是国内目前却缺少能够忍受漫长等待的PE,缺少将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大买家;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生物医药产业长期积弱不振,尤其是中小研发型企业,很多基金担心他们的投入将会打水漂。这也使得大部分PE对研发型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国内新药研发和产出能力非常弱,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在生物制药研究上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在欧美等国家的数量级上,也不及日本等亚洲国家,新药开发进程缓慢。在国外,一项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制需要耗资1亿美元甚至更多,而我国十几年来对生物医药的总投入还不到100亿人民币。作为全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唯一实现盈利的美国,早在1997年就超过500亿美元,这些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每年追加投资都在50亿美元以上。

按照国际平均水平,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企业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收入比重为8%,而欧美发达国家企业则达到了15%-16%,甚至有的企业达到了20%以上;而从科研人员和研发费用比重来看,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的研究人员占比为4%,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基准20%,研发费用占比不足2%,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在医药产业,体现技术竞争力的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企业拥有的创新性药物的数量。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企业中,能够生产的产品合计仅有20多种,仅为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十分之一,在新药开发上表现出明显的停滞态势,这些差距使得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正在逐步拉大。

这种先天的弱势决定了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出路过于狭窄,因为面对的市场比较狭窄,风险自然就高,很多外资PE在考虑投资生物医药企业时,市场半径往往是他们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某PE就告诉记者,在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尤其是研发、技术企业持续为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成为产业内部战略合作或者兼并收购的主角,而在我国,这类企业却由于资金匮乏陷入“死亡谷”,穿越者寥寥无几。

死亡谷之二:市场推广成本高企

与A公司相比,同为北京企业的B公司要幸运得多。在穿越了“研发”这个死亡谷后,B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原研药,有准字号,原材料基地。在很多缺乏科研经费的中小企业眼里,该企业已经很幸运了:花费了数千万人民币、近十年时间研制出一个肿瘤辅助治疗的药品,在国内独树一帜。

在越过了研发这个难以逾越的瓶颈之后,B公司却悲观地发现,即使这样他们也有可能倒在市场推广上。

B公司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将新药推进各省的医保目录。这件事情说来简单,做起来确是费时费力,不仅要花费很多资金,时间成本也是不容忽视的:截至目前为止,他们在去年已经耗费周折进入了北京市的医保目录;今后的目标是打进全国各省市的医保目录。按照现在的政策,一个新药要进入每个省的医保目录,需要分别参加该省的招投标活动,也就是说,全国有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B公司需要一家一家死磕。

“进入北京医保目录就花费了两年时间,一年到头马不停蹄参加各省医保目录招投标,一直到进入,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B公司执行董事颇为无奈地说,即便是进入医保目录之后,

每个省的渠道打通和宣传都需要一笔不菲的费用;更让该董事感到郁闷的是:对于一个刚刚研制生产,不为人所熟知的新药来说,即使进入医保目录也不代表你的销售就很好,还需要医生开药方才有用。而需要各省对口医生熟悉该药的疗效和药性,企业还得做大量公关,常见的就是建立临床中心,对医生进行推广――这依然是一个耗资巨大,周期长的工程。

就B公司来说,公司近年来的投入已经让它的自有资金全部耗尽,数千万的渠道和宣传费用,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无奈之中他们只有寻求风险投资,也去寻求和PE的合作。

记者采访的某PE表示,对于B公司来说,他们最终没有进入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

第一,B公司团队优势不突出,缺乏渠道和市场方面的精英。该PE强调,这一点也是国内大部分中小研发型企业的共病。由于这类企业尚处于中小企业,企业结构设置不够全面和完善,研发时候尚可维系,一旦到了大规模推广的时候,这些短板就暴露了。

第二,未来几年增长不快,距离上市要求尚远。该PE谈到,虽然目前公司每年已经有了大概3000万左右的销售额,但是要在一到两年内销售额提升到1亿,基本符合上市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据记者了解,B公司虽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由于是原研药,进入壁垒较高,产品毛利率要高于业内平均水平30%,且今后可以持续稳定。虽然该公司开出了较低的价格,底线是只要能够顺利推广和宣传各医保省,但是最终却没有一家PE愿意投资。公司执行董事无奈地告诉记者:PE们只愿意投资离上市距离很近的企业,其实他们投资中小企业来说,虽然周期长了一点,但是未来的回报一定不会比大企业要差的。因为在国内,尤其是北京,很多中小生物医药企业都是研发或者技术型的,这些公司多有知识产权,一旦获得资金进行产业化,前途不可限量。

“B公司所面临的市场推广瓶颈,这其中有企业发展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国家的体制原因。”该PE坦言,即便是这是一家很有潜力的公司,也许在未来的若干年能实现爆发式增长,可是发展周期太长,他们等不起。

浮躁的资本

“我们需要投资的企业是包装后不久就能上市的。”当记者让某PE一定要在A和B中选择一家时,他表示,一般不会去考虑投资A公司,这样的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同时,他也表示,几年前他相中了一家北京的生物医药企业,一直积极争取,但是该公司对股份的出让显得很慎重。

采访中B公司执行董事就感叹:如果他们公司在美国的话,当新药做了一期临床之后,整个公司就可以上市了,而且价格不菲,怎么会像现在一样还要为推广费发愁呢?

在这种浮躁、急功近利的投资环境下,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投资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尤其是近几年流动性过剩,大部分PE都希望在短期内取得良好收益,成功上市套取现金。而生物医药是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它的发展也将影响一些传统产业,如食品、医药、能源等工业。因此,这个产业要长远发展,在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进行产品创新,每个阶段也都要有资金做后盾。尤其是中小企业。

和众多在“死亡谷”前踟蹰不前的企业相比,面对国内市场的深圳华生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可谓顺风顺水,而当初没有嫌弃他们是中小企业毅然投资的资本们,也随着两者的强大获得了异常丰厚的回报。

作为国内第一家完全依靠引进风险投资发展起来的生物制药企业,华生元的主打产品――一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从研究开始,就不断有以银行系为代表的资本进入,仅用了10年时问,就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rhEGF的产业化。

截止目前为止,华生元是国内少数能从科研、临床、新药注册到生产销售,由上游研发一直做到产业化的公司。对于华生元的成功,王军认为,公司最终是得益于一个好产品不断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少走了许多弯路,为产品尽快投入市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自主研发的抗心衰基因工程新药――重组人纽兰格林申请了多项国际专利后(泽生科技是国内极少数走向世界的企业),泽生科技CEO周明东才突然发现,“死亡谷”居然近在咫尺:那时公司后期研发和上市费用依然存在巨大缺口,“创新药物的费用惊人。从国际惯例看,一个药物的创新大概要12―15年时间,总费用大概是10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这对一个自主创业的企业而言,难度可想而知。”B公司董事长说。

泽生没有倒在通向成功的最后一里地。最终是上海市政府的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解救它于水火。在泽声最困难的时候,获得了300万元的政府基金,使它坚持了4个月,终于等到了8000万元的风险投资。此后,泽生继续获得了政府总计6100万元的无息贷款,成功跨越死亡谷。

截止目前为止,泽生是国际化最好的生物医药企业之一。这得益于公司一开始就将“重组人纽兰格林”的市场定位于全球市场,并在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申请了专利,并同时在全球展开多中心的临床试验。

银河证券研究中心医药行业分析师刘彦明认为,对生物制药企业来说,真正的困难是有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假如企业没有一个有前景的好产品,想从别人的口袋里把钱掏出来也很难。

现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不算少,但有时候由于信息不对称,有钱的一时找不到好项目;有好项目一时又找不到资金,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若干政策,对加快生物制药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华生元和泽生基本代表了国内中小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所走的两条不同道路:国内和国际,而针对这两种发展道路的多渠道融资模式,在国内仍不完善。”王军表示,从支持研发型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看,第一阶段是政府引导基金,第二阶段是多轮VC或者PE,第三阶段是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募集必须的资金,同时VC和PE择机退出。在国际上,到了第二阶段或者第三阶段,就会有大型生物医药类企业进入,与这些中小研发型企业合作。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多个渠道的介入,中小生物医药企业才有可能完成最终的研发,并实现产品上市。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国内目前没有适合研发型中小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的证券市场规则,这些中小企业不能上市,变不能有效引导VC和PE进入,反之这些研发型中小企业便很难有做大的可能。

生物医药的现状范文第7篇

一、 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但医药产业仍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年均递增速度达到10.6%。2003年国际医药市场的总销售额只有4300亿美元,到2010年已增加达7000亿美元以上。在北美、欧盟、日本形成3个全球最大的药品市场,三大药品市场的销售份额约占全球市场的87.7%。药品销售多年来一直呈稳定增长势头。2005年欧盟市场增速达7.1%,日本达6.8%,拉美达18.5%,亚洲太平洋地区(除日本)和非洲为11%。目前排名全球前50名的大型医药集团均属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在新型生物药物开发中,化学小分子药物份额保持在80%上下。2000年以来,美国医药产业的研发费用持续增长,2008年尽管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研发费用仍达652亿美元,同比增长3.16% 。国际医药产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力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购并和重组,增强了对市场份额和销售市场的实际控制力。

在我国,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医药制造工业体系和医药流通销售网络,2009年制药总产值已突破10000亿元大关,2007年以来医药工业保持年均递增15%~20%的增速。我国化学制药工业目前可生产原料药1500种,产量达到110万吨,且有多个品种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如青霉素、维生素C、土霉素等约占全球产量的50%~65%。出口比重超过40%,占全球原料药贸易额的1/4。我国的原研产品青蒿素,在国际上疟疾高发地区被广泛使用,抗生素、激素、氨基酸等的产量,也都在国际市场占有相当份额。但从产业的角度看,我国医药产业仍处于低级发展阶段,仍然存在制造业集中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生产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等比较突出的问题。另外因投入不足,尤其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所以对新药的创新开发能力较弱,难与国际较强同类企业比肩和抗衡。近年来行业研发投入的比重平均为1.02%,新药生产能力仅占药品总量的10%。

二、医药产业研发创新情况

1.医药创新的分类

(1)仿制创新。仿制创新药的研发主要是运用一些公认、成熟的理论和技术,以及已有的装备和材料,研发出“价廉质优”的产品,实践中表现得最多的是集成创新。仿制创新主要是通过制备工艺的创新,突破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最终获得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且制备成本低、产品质量优和生产环境较好的工艺路线。目前,国内很多仿制药物通过技术创新,已经达到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

(2) 改进创新。改进创新的主要特征是运用一些公知、成熟的理论和技术,规避已有的专利保护,发明和制造比母体新药更具治疗优势的专利新药。由于这类新药的作用靶标没有改变,临床风险较小,且是确立临床应用的成熟产品,因此研发成本相对较低。但这类新药拥有创新专利权,其创新程度大大提高。

(3)原始创新。是新药创新研发的最高级别。它以大量的重大科学研究成果,或以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基础,利用发现新的病因学机制建立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并加以应用。制造出全新结构的新药或先导化合物。这类新药研发投资大、耗时长,收益大但研发风险高。当前国际新药研发新宠是植物原料药,中草药的研发及产业化已成为热点,植物原料药开发不断涌现。与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相比,以现代科技手段开发中药具有命中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已成为世界各国新药研制的重要途径。

医药研发的三种创新模式中,仿制创新属于初级阶段,创新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但其占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原有成熟药品资源优势,对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企业来说,不失为一条比较简单易行的创新渠道。

2. 国内医药产业研发创新概况

我国的医药生产企业,目前在创新方面主要集中在仿制创新与改进创新。在原始创新阶段,药物研发外包企业主要做的是新药研发的药物合成及优化合成路线和工艺的工作,这是新药创新最费时耗力的核心研究层面。国内药企一般通过低成本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以相对低廉的合同定价和优质的研发服务吸引海外医药巨头的订单合同,帮助其完成合成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在这种创新研发过程中,最终的药物知识产权属于合同发包方,即海外医药公司,参与创新研发的中国药企无专利享有权,即使你的合成方法和工艺非常先进,具有极高的创新价值,也不能在专利中分得一点点份额。

三、南京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1.南京医药产业的发展优势

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南京拥有众多位居全国前列的的科教和研究优势资源。高校众多,学科基础雄厚,研发力量强大,人才资源突出。市域内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11所名列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前列的国家“985”和“211”工程知名高等院校,拥有14名两院院士,7名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奖获得者。去年以来江苏省还引进海内外97名国际生物技术产业领域杰出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南京进行创新创业。南京大学建设了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中国药科大学建立了国家级的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围绕新药开发,江苏在全省范围内还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的新药筛选、药物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和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等创新平台,基本形成了符合国际新药创制流程的研发及产业化技术体系。

2.南京医药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1980年南京市只有12家医药制造企业,2008 年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企业已达100多家,且有60多家已通过GMP国家认证。1981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不足一亿元,到2008年已达到70多亿元,年均增长率近20 % ,超过南京市经济年均增长速度。空间布局上,目前南京生物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分布在浦口、栖霞(新港)、鼓楼三区,浦口和新港生物医药产业园、鼓楼医药产业创新中心已成为南京生物医药发展的“根据地”。新港医药工业园主要研发生物和中西药制剂,浦口医药工业园主要研发方向为抗感染、抗癌和生物基因类药物。浦口生物医药园还是第一家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为从制药、包装以及医疗器械相互配套、功能完善的产业园区。南京新港生物医药园已成为省级三药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和新药研发基地,目前已有50家医药生产企业进驻。南京生物医药产业综合实力已跻身全国第三(仅次于京、沪)。

四、南京医药产业发展的探索

1.面临的发展机遇

我国医药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将带来1000多亿元的新增医保支付能力,预计在今后5年内,我国药品需求量将以15%~20%的速度增长,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极大发展空间。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的突破,也大大加快了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步伐。同时,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也增加了生物医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转移的现实可能性。南京在承接国际医药产业转移和服务外包方面具有区位、人才和先发优势,为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全球医药产业布局正面临新的大规模调整。面对激烈的竞争,医药公司出于缩短研发周期和降低研发成本的考虑,把医药研发和生产环节中的非核心试验部分通过合同方式交给其他有能力的研发公司和机构来完成。目前作为高端服务业的医药研发外包公司(CRO)已承担了全球近1/3的新药开发工作,预计2014年全球CRO市场将会达到3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

人力成本是医药研发成本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在医药研发外包中的竞争优势变得十分突出。印度、俄罗斯、巴西等人力成本相对低廉国家已经承接了大量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而中国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日益受到国际医药公司的青睐,使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市场规模与日俱增,同时也带动了中国医药研发产业链的成熟。

2.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医药公司大多从事于仿制药和原料药的生产,由于资金力量薄弱和成本承担能力有限的原因,新药研发一直是国内医药企业的软肋,严重制约了国内制药产业的发展。理论上新药研发的主体是医药企业,但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极弱,研发主体主要由高校和科研单位承担,这种研发体制急需改变。当前还普遍存在着医药企业与高校、科研、医疗机构的协作不够,产、学、研结合形成“双赢”意识不强,各医药企业间的分工合作、错位发展不到位,新药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医药企业参与国际医药创新研发的意识比较薄弱等主要问题。

3.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1)以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为核心,整合完善现有医药产业园区的资源,打造医药创新孵化平台和产业化基地,突破一批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关键技术,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大力发展高端化学药物、生物制品,选择发展低污染、低能耗和高附加值配套原料药、重要医药中间体;发展新型药用辅料和关键制药装备,积极推进医疗器械、诊断试剂产业发展。

(2)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引导作用,加快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努力按照国际制药技术的标准和规范,整合材料、化工、装备领域的技术优势,开展大品种药物的原料药工艺优化技术、重要医药中间体的绿色制备技术,新型药用辅料的开发技术等科技攻关,加强智能化药用发酵装置、节能高效提取纯化装置、一体化制剂装置生产线等关键制药工艺装备的产业化,打造在全国具有明显领先优势的原料药、中间体、药用辅料、生产装备等制药工艺产业链,构建立足我国、面向全球医药制造业辐射的制药基础产业集聚区。

(3)重点发展医药生产制造业,着力培育医药外包服务业。发挥南京高端人才积聚优势,紧盯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前沿技术,加快生物诊断试剂产业的发展和高端生物制品的应用突破。加强植物资源有效部位分离与有效单体提取、质量控制与现代制剂技术等关键制药工艺的产业化突破,建立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工程化技术平台,加强现代生物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产业应用。

生物医药的现状范文第8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3.056

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从20世纪70年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是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尤为重视。现阶段,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在全球化发展中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行业发展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知识产权对生物医药企业的重要性

知识产权实质上为财产权,是依法享有的权利。大部分研究学者认为知识产权象征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人们肯定,包括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等。医药行业知识产权即为与行业相关的发明创造与智力成果衍生出的财产权,主要组成部分为专利、技术、商标、商业中的未公开信息、计算机软件等。

生物医药行业对于知识产权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这是其科技含量高、投入资金多、回报高等特征决定的。所以,很多国家对生物产业相关事项进行立法的步伐逐渐加快,指导与保护生物产业发展。从1985年至2008年期间,逐渐颁布与完善了一系列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反映出政府重视知识产权的态度。

在当前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带来的财富与名誉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生物医药行业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促进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重视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促进科技向创新方向转变,使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变的速度加快,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对知识产权相关法规进行进一步完善,对生物制药领域的技术研发优势进行知识产权优势与产业发展竞争优势的转化,占据科技与市场高地,促进政府率先进行有关规则与行为标准的制定,在国际交往中获取更多的话语权与谈判资本,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进行资源的保护与分享,有利于经济利益的维护。

2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受到保护的知识产权种类较少、质量不好。虽然我国当前生物医药行业发展速度较为迅速,但是很多药物实际上是对国外已经研制出的药品进行仿制。事实上,我国药品开发的能力显然不及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我国在某个时期中研制出的新药多于1500种,其中一类新药多于70种,但是分子机构具有独立性的只有2种,几乎没有全球公认的创新药物;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意识不足。虽然知识产权能够显著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但是其重要作用并未得到全面普及。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生物医药行业中确切了解知识产权包含种类的人员仅仅为43%,了解其中具体内容的更少,大约在16%,了解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不到十分之一;对其进行的保护与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由于我国开始建设相关制度时间并不长,与起步较早的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这种制度上的缺失导致部分保护工作不能切实进行。另外,转化一些科研成果时使用的方式通常为技术转让,在签订合同时并未按照相关规定严格进行,对权利与责任等规定不明确,引起资产不必要的流失。

3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3.1增强资金投入力度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与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手段,更是企业在残酷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筹码。对于生物医药企业而言,只有增加资金的投入,加强对科研重视,创新技术,才能使竞争力得到提高。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通过仿制生产医药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单纯改变剂型的方式受到冲击,进行非专利药物的生产不能保证经济收益,给企业生存带来严峻的考验。加强技术上的创新,是夹缝中求生存的唯一手段。由此可见,生物医药企业需要审视自己以往研发与生产中存在的弊端,加强技术上的创新,构建创新体制,以适应当前市场与时代需要,创造技术创新条件,并且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为技术上的创新提供助力。

3.2加强对中医药行业优势的重视

虽然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生物制药处于劣势,但是中医药行业在我国已经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与现代技术进行配合,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随着化学药物的负面影响逐渐被人们重视,生物医药与中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WTO显示,虽然化学药物能够对一些疾病起到治疗效果,但是有引发另一种疾病的可能;在医疗技术与现代人们治病观念的影响下,使用药物对疾病进行治疗的目的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将病原体直接杀死转变为对生物体自身功能进行强化,依靠人体天生对疾病的对抗能力治愈疾病;在当前环保意识加强、医源性与药源性疾病增加、老龄化社会到来等的影响下,疾病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继续使用化学药物已经不能实现疾病治疗的目的。中医药是我

国现阶段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其优势,不断加大研究力度,例如美国每年在中医药研究中投入的研究资金高达千万美元,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中医药甚至能够在治疗艾滋病等中发挥作用,我国应该感受到危机的存在。我国的中医药资源极为丰富,当前分为35类、43种剂型,中成药多于5000种,在传统中医药行业中融入更多现代技术与新进治疗理念,并发挥长久以来使用中医药治疗疫病的经验的作用,加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为生物医药行业知识产权与其他国家的竞争提供辅助作用。

3.3培养优秀知识产权人才

现阶段我国相关人才数量明显不足,不能适应生物医药企业知识产权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对于我国知识产权意识觉醒时间晚、重视力度不足等情况,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设置有专门的课程,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我国很多高校并未设置相关课程,在生物医药行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人也不是专业人才,并未经过正规的知识产权教育,阻碍了生物医药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针对该种情况,需要拓宽知识产权教育范围,培养综合性的人才,不仅了解相关法律,还需要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在该过程中,对激励制度进行创新,提高科技人才参与到知识产权保护中的兴趣。

3.4完善相关制度

为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生物医药卫生企业需要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行完善。具体措施包括:实行知识产权战略,提高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性,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政策制度、信息技术设备、评估体系等进行完善;提高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的先进性;政府要认识到在执法机制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善。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地方法规的重视,严厉打击假冒专利、侵权、盗用的等行为,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