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智慧医疗的未来展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9-00-03
0 引 言
随着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的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自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以来,世界各国主要城市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城市都希望通过信息化发展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美国、瑞典、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纷纷起步。
我国自“十二五”规划以来,各大城市都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对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管理、提升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纷纷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截至2014年,有300余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对智慧城市的内涵有一定共识:其一,智慧城市的基础是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的相互融合;其二,智慧城市的主线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运用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其三,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开发、整合和利用城市信息资源为居民、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为手段,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发展能力、城市公共设施水平、城市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使城市达到“智慧”状态。
1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1.1 政策支持
政府是城市建设的管理者、引导者、推动者,智慧城市作为信息技术应用在上层建筑层面的延伸产物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促进政府与城市管理的协调发展,对城市的转型起着关键作用。从2010年开始,国家及地方“十二五”发展规划陆续出台,其中,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很多城市未来建设的重点。在国家的政策文件中,智慧城市经历被包含到独立的过程,政策涵盖的内容也从总体架构到具体应用,并在鼓励政策方面日趋明确和具体,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化,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红利”仍将延续。表1列举了部分国家智慧城市相关政策。
1.2智慧城市内容与规模
一般来说,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概括为四层架构,两类保障体系。四层架构包括网络基础层、基于感知设备采集数据、网络传输数据的数据整合、共享、处理中心和公共云支撑平台。在基础平台的基础上,构建面向公众、企业、政府提供智慧化的一站式应用。公众服务平台涵盖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保和智慧社区建设等;企业服务平台涵盖智慧产业发展、智慧企业服务、电子商务提升及智慧园区建设等;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涵盖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环保建设等。保障体系指政策标准保障体系和制度安全保障体系。政策标准保障体系包括组织领导、项目管理、投融资、创新交流等机制建设。制度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安全监管、测评、应急处置等体系建设。图1所示是智慧城市的基本构架。
图1 智慧城市的基本架构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自2010年开始推进,至2012年底,全国有超过180 个城市投入智慧城市建设,通信网络和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接近5 000亿元。2013年初,国家住建部公布了90个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并配套了包括国开行、商业银行在内的4 400亿授信额度。从整体投资规模来看,“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IT投资规模近1万亿元,十三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望超过4万亿元。图2所示为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及同比增速柱状图。
图2 中国智慧城市投资规模及同比增速柱状图
1.3 商业模式
目前,智慧城市投融资和商业运作的模式主要有表2所列的7种常见商业模式,包括:政府独立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运营商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或第三方建设和运营、政府牵头BOT 模式、运营商/第三方独立投资建设运营、联合建设运营和公司化运营等。由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公共属性较强,政府对于项目的所有权较为看重,国内投资通常呈现为政府直接投资和运营(BT 或者直接支付),或者政府投资,由运营商进行建设运营(BOT)的商业模式。
具体来说,前四种模式中政府主导或参与,但差异之处在于参与程度的不同。相比较而言,政府主导或参与,在融资、建设、共享等方面更容易推进,运营商/第三方专业建设和运营便于实现专业化运作。后三种模式政府参与程度较少,更多的是由一家或者几家通过联合或公司化运作模式承接智慧城市的建设任务。智慧城市建设本身是浩大且长期持续的工程,不仅仅需要政府的牵头和参与,更需要动员产业链上的成员共同参与。从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模式逐步从政府主导单一模式向社会共同参与、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模式转变。
2 智慧城市的未来趋势
(1)云计算大数据中心逐步成为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平台。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2014年5月的《云计算白皮书(2014)》估计,2013年我国公共云服务市场规模约为47.6亿元,增速较2012年有所放缓,但仍达到36%,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云计算模式将成为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的基础信息平台,同时也成为城市大数据汇聚、交换和共享的平台。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涵盖基础设施云、平台云、数据云和应用云的建设。城市基础数据库、视频数据库、语音数据库等采集的数据传输到城市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形成基础设施云;通过城市大数据中心数据云实现数据资源统一交换平台,整合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基础数据库、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等,实现了基础数据库的互联互通以及专题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形成数据云;通过提供政府治理、民生服务、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应用,形成应用云。
(2)大数据成为城市运营与管理的新资源。
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中国大数据整体市场趋势预测报告2014-2017》显示,中国大陆2014年进入大数据应用市场的快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将接近30%;预计2016年大数据市场规模总量将突破100亿人民币。大数据驱动行业成长,需求持续增强,应用逐步落实成为软件产业链的核心,企业着力培育自身的数据资产。在互联网上的数据、移动互联网上的数据、社交网络的数据和物联网的RFID、传感器等数据,这些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进行汇聚,并与城市基础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实现了连接,并建立起政府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实现政府数据开放,进行城市大数据分析,深化大数据行业应用,繁荣大数据交易市场,数据将成为城市的养料和血液,城市运营和管理的新资源。这些大数据资源,深化应用到电子政务、健康、党建、城管、信用环保、交通、舆情等领域,将形成大数据政务、大数据健康、大数据党建、大数据城管、大数据信用、大数据环保、大数据交通以及大数据舆情等新模式和新手段,更好的实现城市的精确化运营、管理与决策。
(3)民生云、互联网经济将改变智慧城市应用结构。
在往年平安城市、应急管理、数字城管等建设的基础上,智慧城市的应用结构将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进行调整,民生、经济转型、依法治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将成为应用重点,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民生应用、互联网金融、智能工业等经济应用、简政放权的智慧工商、智慧政府、智慧党建等将成为应用热点。
(4)互联网、物联网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
应用物联网装置于2015年可达29亿元,而2020年更可达到132亿元,将成为带动未来智慧城市衍生出来的新商机的主要力量。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将改变传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现阶段,智慧产业的核心是互联网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上下游将围绕互联网应用进行产品升级和转型,如分布式计算、内存计算、非结构化数据库等技术和产品的升级。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态逐步成形,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流。互联网传统行业加速形成新型产业业态,如互联网金融、智能工业等。
(5)智慧城市投资建设与运营模式不断创新。
随着智慧城市平台的建设,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日渐清晰,围绕智慧城市的投资和建设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产业投资平台,成立合资的智慧城市平台运营公司,进行智慧城市顶层涉及和运营,整合上下游资源,建立智慧城市平台的生态环境,各种增值应用以商业模式实现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服务。这将成为一个阶段主流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
3 结 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商业模式等技术和商业应用的不断成熟,智慧城市的建设落地速度不断加速。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空间、前景和影响力将成为我国城市建设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徐静,陈秀万.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7):23-26.
[2]杨礼茂,李文静.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4(6):2-6.
[3]张振刚,张小娟.智慧城市系统构成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7):88-93.
[4]罗尚忠.大数据点睛智慧城市发展[J].中国科技论坛,2014(8):1.
[5]胡佳艳.智慧城市研究进展与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14(17):155-159,170.
[6]陈博.我国智慧城市群的系统架构、建设战略与路径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4):29-31.
[7]张振刚,张小娟.智慧城市的五维度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11):41-45,75.
[8]李健.新城发展中的智慧城市建设战略与框架[J].南京社会科学,2013(11):66-71.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建设;调查研究
1 什么是智慧城市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善人类的生存及生活,可以为人类预防或消除或克服即将来临的灾难。”当今社会开始了一轮信息技术的变革,人民的生活生产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许多国家与地区在这一形式下提出了智慧建设。何为“智慧城市”?简单的说,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身处宁波,我们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去更深入的了解了这个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家层面来说,是为了扩大内需,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地方城市层面来说,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改变城市格局,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而就市民层面来说,是为了完善公共服务,给人们更好的生活体验。
2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宁波做为国内第一个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的城市,在其经济发展,企业发展转型方面已经做出了快速有效的调整,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普通市民对于开展了几年的智慧建设又有多少切身体验呢?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真的有覆盖到人们的生活中吗?这些问题成了我们调查的重点问题。细细归纳,不难发现每个年龄层的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对于青少年,他们需要“文化”;对于上班族,他们则需要“公共服务”与“住房”;对于老年层,他们更多需要“安居”与“健康”。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市民需要的东西正在逐步的形成、推出。出行时,智慧公交,帮助人们了解实时的交通状况;智慧医疗,让人们方便快捷的获取医疗服务,关注自身健康状况……。生活的确变得越来越“智慧”了,一切都向着期望的方向前进。但是当我们询问市民“你觉得智慧城市建设从哪些方便改变了你的生活?”时,得到的往往是迟疑、是迷茫,市民们默默享受着城市变化带来的服务,但是却很难将其与智慧城市建设联系在一起,这究竟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是不是我们城市智慧建设的宣传工作不够充分?是不是智慧建设的发展方向还不够贴近人们的生活?
3 面临的挑战
智慧城市发展到现阶段,确实面临了很多困难:
(1)缺乏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全国乃至全球的智慧城市建设都处于初级阶段,取得的成果也只是阶段性的,可以说城市建设智慧化,不论在全球哪个城市都是摸索试探的阶段。目前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存在项目一哄而上等现象。此外,由于缺乏相关的标准体系,项目建设水平、基础参差不齐,制约了智慧城市的建设,限制了对民生建设、对人民需求的关注。
(2)缺乏与市民需求相关领域详细的目标。目前宁波市有些项目缺乏一定的实际性,把智慧城市仅仅定位在工程建设,主要促进的是经济的建设以及企业科技的转型,在实际经济效益面前往往可能忽略了普通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
(3)缺乏相应的配套体制和配套宣传工作。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而当前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这一特性认识不足,没有建立推动智慧城市运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仅仅依靠政府投资来推动建设,无法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极有可能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严重不足。在宣传工作中,除了每年开展的智慧博览会以外,很少有相关的报道融入市民的生活,缺乏宣传,缺少市民的关注,就难以促进市民加入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一个城市的建设要紧紧依靠的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他们才是城市的主人。
4 人们需要的智慧城市
在实际生活中,市民在接受“智慧城市”理念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关注到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在内的一切民生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时下最热门的民生问题,也是直接关乎到市民生活的问题。市民真正需要的东西也正是民生问题的核心,它可以划分为三部分:文明、健康与快捷。着手文明,我们需要解决教育、娱乐等问题;着手健康,我们需要解决医疗、食品安全等问题;着手快捷,我们需要解决出行、网上支付等问题。在这些问题之中,许多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也正一步一步的深入市民的生活。而有的问题虽然现在并没有很好的进入到市民的生活,但是相信在经济建设的推动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开发、优化各类产品来应对这些问题,从而全面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智慧城市”的发展不断前进。
通过与市民的沟通,我们相信,一个城市的发展能否得到市民的肯定,不仅仅在于城市的经济建设,而在与市民的幸福感、满足感。腾飞的经济可以给人们带来优厚的物质生活,带来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机遇,但同时也会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及不断上涨的房价。在这个全国经济都飞速发展的时代,做为城市的主人,我们需要感受到的不在只是物质上的享受,我们需要精神上的满足,我们更期望可以体会到这座城市带给我们的新鲜感,带给我们惊喜和憧憬。这才是智慧城市的智慧之处,这才是智慧城市的魅力所在。
着眼当下,“智慧宁波”正迅速的发展着;展望未来,“智慧城市”的推广也任重道远。认清何为民所需,再解民所需,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相信终有一天,我们的生活会全面融入进“智慧”,生活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王璐,吴宇迪,李云波.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对比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2(5).
[2]邹佳佳,马永俊.智慧城市内涵与智慧城市建设[J].无线互联科技,2012(4).
[3]王世福.智慧城市研究的模型构建及方法思考[J].规划师,2012(4).
[4]张陶新,杨英,喻理.智慧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5]杨红艳.“智慧城市”的建设策略:对全球优秀实践的分析与思考[J].电子政务,2012(1).
在互联网+风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互联网对我们衣食住行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毋庸置疑。从打车软件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到足不出户却能满足温饱等一系列的需求,互联网+的风潮势不可挡。现代人生活的便捷程度之高得益于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与衣食住行紧密关联的医疗行业,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正在应运而生。
在2015英特尔医疗行业峰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专家、领导、医疗机构信息化负责人和软硬件合作伙伴汇聚一堂,就“互联网+”时代下医疗服务模式的变更,以及如何利用政策和技术推动医疗行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针对未来医疗模式的转变,英特尔中国区行业合作与解决方案部总经理柯道远在本次峰会上同与会嘉宾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人们在生活、工作、娱乐等各式各样的状态下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而这些数其实对我们自身的活动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个信息化迅速发展,数据量巨大的环境之下,我认为移动医疗会成为未来医疗行业的广泛应用。”诊疗活动将不仅仅发生在院内,它有可能发生在社区、家中以及任何地方,医务工作者接触病人的途径也会变得多样起来,获取病患信息的渠道将会更多。协作化医疗的概念即是如此。柯道远表示:“在未来的十年,可能有50%的医疗服务不会发生在传统的医院墙内,而是会发生在墙外。”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也对医疗模式的重构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国内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为重构医疗奠定了基础,未来的医疗模式中,医生将不再是医院的私有资源。医院不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而是会越来越小。基层社区变成主题,个性化、协同化愈发凸显。”虽然我们能展望到未来医疗的发展趋势,但真正实现协作化医疗依然任重而道远。在这一布满荆棘的漫长道路上,最重要的是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一个强壮、可拓展的信息化系统才能支撑起未来医疗服务模式转型的诸多展望。英特尔澳大利亚/新西兰健康与生命科学总监George Margelis从全球视角分享了自己对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洞察。作为技术变革的发起者和参与者,英特尔长期携手合作伙伴在医疗生态系统中搭建平台,共同开发解决方案,推动医疗信息化的发展。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春华坦言,“技术对于医疗行业的变革影响深远。卫宁在参与信息化变革的过程中,最想做的是利用英特尔的移动医疗、大数据、物联网等创新技术开发解决方案,造福更多的人群。”山东蓝创移动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礼杰用舞台来比喻英特尔在医疗生态系统中的角色,“英特尔在医疗信息化行业的身份更像是在搭建一个舞台,让大家在这个舞台上都来展示自己的风姿,并且它还会替你牵线搭桥寻找舞伴。”蓝创科技的互互健康系统基于英特尔平台开发,将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结合起来,实现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闭环。
作为一家深耕在医疗行业多年的IT公司,英特尔希望与合作伙伴们一起共享其在创新技术方面的诸多经验,同时也愿意从合作伙伴里汲取养分,在智慧医疗时代,创新出更优质的医疗健康模式。
关键词:智能媒体 大数据 智慧生活
中图分类号:G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030-02
1 媒体的智能化演变路径
网络时代媒体内容呈现出的网络化,使得信息的接收方式、接收容量比传统媒体有了大幅提升,但这只是表面变化;人们与媒介互动的方式没有太大改变。而移动互联网的兴盛,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应用为大家确立了一种新的信息沟通方式,它打破了时空的线性结构,建立起新的媒介交互关系。移动媒体的自主性、互动性使得媒介的新特性更为明确,也变成了这个传播时代的新标准。媒介的智能属性已经开始显现,但这只是一个开端。随着大数据、云技术的助力,媒介的智慧将开启一个涉及范围更广、影响程度更深的智能社会形态。媒体智能化的必然趋势也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步伐,迈向智能进程。
1.1 智能分析
智能化媒体有着对媒体受众的主动感知能力。通过对受众爱好、习惯等各个行为方式的数据采集,运用其智能化的数据算法与分析能力,细致入微的了解每个受众的个性需求。在智能媒体时代,了解受众也就意味着牢牢掌握住了受众,深谙运营的媒体平台,必将能为受众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在按需提供的基础上,甚至能在受众所想所需之前完成潜在的需求满足,将智慧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极致展现。这种智能分析能力依托于媒体平台将影响于科学、教育、医疗、娱乐等更多领域。
1.2 智能捕捉
在大数据时代每天都会产生数以万计的数据。与传统网络媒体超强的搜寻能力不同,人们面对信息海洋更需要的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的能力。“数据就是新的石油和全球通行的货币”,在浩瀚的数据领域捕捉有用的数据,就是在获取价值。智能媒体在云技术的支持下将海量信息分类、过滤,将生成于受众的价值最终服务于受众。
1.3 智能推送
基于智能捕捉和分析的能力,智能媒体时代的受众行为不再是转瞬即逝的数据内容,它被获得、被记录、被分析,甚至被进一步智能推测再而传递给受众。智能媒体不仅刷新数据,保持客户端与信息源的高度一致,它更会在其中挖掘规律、预测未来。这些“先兆性数据”的细节背后隐藏着受众的行为规律与习惯,当受众在决策中不知所措时或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来自智能媒体推送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2 智能媒体演进的核心动力
2.1 智能媒体的功能
智能媒体不仅具备传播功能,更突显了其服务功能。全方位的满足受众需求,强调以人为本的智能属性,是媒体智能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智能媒体所能满足的服务需求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满足受众在时空维度上的需求。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受众身处的时空无时无刻不呈现出需求;小到快递追踪,大到全球医疗,人们越来越期望时空的优化能带来更加高效和优质的生活。智能媒体恰恰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可能。
另一类是满足受众在“应用”上的需求。有学者认为:“应用”简化了获取信息的路径;“应用”强化了专业化服务;“应用”以开放的方式促进了“长尾”需求的满足。“应用”是对服务和需求的近一步优化,“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强,促使新技术在媒体上的创新,例如APP应用在智能媒体平台上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互联网接口的优化,电子二维码的货币支付实现了结算的便捷,可穿戴设备逐步兴起解决了受众的实际需求等等,还有数以万计的新技术在不断优化着“应用”需求。
2.2 智能媒体的义务与责任
“任何媒介对任何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所谓“新的尺度”即新模式新关系,智能媒体应尽的义务与承担的责任也将在这种新模式、新关系中显现作用。
2.2.1智能媒体的义务
社会发展历程中,艺术曾被垄断在一部分人的审美视野中,还有更多资源也曾被控制在一部分人的手中,由于经济的贫富、社会地位的高下导致了这些不平等的现象。在知识社会中,这种不平等依然存在,这就是大家所说的“知识鸿沟”: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的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信息革命及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数字鸿沟”亦是如此,这不符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更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需求。
2.2.2智能媒体的责任
智能媒体的形式是多样的、传播渠道是多元的,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它迅速扩张,延伸至生存空间的每一个环节,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将有助于人们实现平等的资源接收与共享,不因经济、地位而产生资源的倾斜,人们对它的期待与依赖与日俱增。智能的趋势不仅仅是媒体领域的专属,它在带来这场媒介革命时,也将成为媒介演变的新起点,同时由它迈出走向智能社会的重要一步。智能媒体肩负着现实与虚拟之间自由转换的职责,更是这两个空间界限消弭的重要力量。通过智能媒体形成的每一个智能空间,都将是未来虚拟社会构建的重要分子。由智能媒体的发展可观,打造虚拟社会任重而道远,但也指日可待。
3 “服务为服务”的媒体进阶
媒体逐步成为智能化的平台,渗透至传播的每一个节点,成为人们走向智能社会的重要途径。智能媒体形成服务的“超市化”结构,以大数据为支撑,受众根据所需,自由、便捷的满足一切服务需求。受众的需求被放大、被重视,社会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被开拓,人们更容易获取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长尾”在这里产生了极大的效应,智能空间变的更个性、更开阔。智能媒体在完成受众心理预期需求的同时,还将预判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提前满足潜意识服务需求。最终实现智能媒体的“服务为服务”的媒体进程。
这一切的动力都来源于智能媒体“以人为本”的重要属性,智能化媒体是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以人为本”为根本宗旨的服务性媒体。媒体已经由信息传播结构,向着服务型结构转变,媒体受众的地位因此已经转客为主拥有了主动权,媒体的发展进程迎来了平等、民主和自由的受众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媒体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做好为“人”的服务。媒体的运营者们必须主动邀请受众参与到媒体的未来发展,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开放性媒体结构已经形成。
4 结语
媒体权利中心的转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赋予了每个受众改变世界的力量。而唯一不变的是“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人本是智能媒体的重要属性,更是时展的根本要求。由智能媒体的发展远观时代进程,人们迈进智能时代畅想智慧生活并不遥远。以智能媒体为突破口,虚拟社会的构建定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王建磊.App:认识新媒体的一个崭新视角[J].新闻记者,2011(11):84-88.
此次年会还邀请产、学、研、用各领域的代表千余人参加,借此契机完成思想的汇集和碰撞,共同探讨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经济局面下推动中国信息产业的持续和快速进步,企业应该如何稳中蓄势,促进信息消费,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把握战略机遇,强化信息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和巨大影响,合力打造产业经济升级版。
技术发展推动信息消费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宽带中国、智能终端、智慧城市、行业应用、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成为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
在宽带中国方面,国家正在加大投入,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随着4G牌照的下发,三大运营商将会铆足劲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方便、快速的移动宽带而努力。
在智慧城市方面,通过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电网等建设,预计到2015年智慧城市将带来2000亿元的经济增量。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卢朝霞表示:“根据国家广覆盖强基层的想法,通过公共卫生的这一部分管理和健康城市、智慧城市的大目标相结合,在每一个城市当中我们在推广健康城市计划,这个计划是把所有的健康下乡,健康强基层,把自助的智能化的传感设备,布置到我们村、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实现多级医疗联网,把高端的医疗资源辐射到最基层,把过去的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的问题,通过这种技术,通过这种信息消费,来解决这些问题。”
从信息技术供给看,云计算给我们提供的将是一个颠覆性的革命,它正在改变传统的计算方式和传统的计算机配置方式,可以使我们利用信息、获取信息,像用电、用水一样便捷、高效、安全。
从信息技术应用来看,大数据正成为新生产力。大数据将所有的数据类型包括在其中,有遥感遥测、音视频,还包括了摄像、感知技术等。大数据还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洞察力和更高的效率,从人机交互技术看,智能语音和穿戴技术蓬勃兴起。
在智能终端方面,政府最近围绕信息消费,出台了32号文,明确提出鼓励智能终端产品创新发展。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企业探索向移动互联网产业转型升级,主要移动智能终端实现了大规模采购。在应用服务方面,基于智能终端的平台,第三方围绕着位置服务,开展了一些跟世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运营服务。
在移动互联网方面,2011年有了爆发式增长,增长率达到90%。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不断丰富带来了消费方式的转变,进而推动了更多的商业模式创新,对很多产业的影响非常大,有一些是转型,更多的是颠覆。
信息消费
引导产业创新
目前,如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成为大家注目的焦点,这个概念里面既包含了对我国过去经济发展成就的肯定,也包含了对未来经济发展巨大潜力的自信,以及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创新的决心和勇气。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树表示,信息消费是基于信息技术形成的一个新的模式,它更重要的是模式的创新。
信息消费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是,信息消费有时间和地点的要求。就好比我们去商场,可能会去固定的地方,而且很多商场24小时都开门。市场的空间非常广阔,表现在涉及范围非常广,特别是随着两化融合不断的深化,信息IT技术可以说渗透到各行各业,让信息消费整个涵盖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张,而且产业链非常长。第二个特征是,产业模式更新非常快,不断的涌现出新的市场,新的业态,让整个信息市场持续保持一个非常好的活力。第三,独特的争议效果,这是信息消费和其他的消费比较大的区别。信息消费的产业链当中,很多市场、产业和产品之间的关联是非常紧密、互相促进的。但是它们之间耦合的过程中会有一个取舍的问题。第四,信息消费的传染性特别强。所以信息消费是非常绿色的,也非常环保,对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改造有重大的意义。
在众多的行业当中,IT领域是创新速度非常快的,不断涌现出很多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包括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这些技术和我们传统行业进行结合,就形成了很多新业态和新市场。
尤其在IT领域商业模式创新的可能性变得非常大,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造业服务化。现在软化和服务化的趋势非常的明显。第二,传统服务的网络化。截止到今年五六月份即时通讯用户达到5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超过8亿。所有这些都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空间。第三,信息服务的专业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IT技术和传统行业的融合,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们的用户体验。
构建安全的信息消费环境
在信息消费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海量数据的应用,带来网络社交、跨平台移动即时通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阅读等信息消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也滋生了病毒泛滥、黑客猖獗、信息泄密、网页篡改等各种信息安全事故。
8月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其中明确提出“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消费环境基础”、“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等信息消费环境安全方面的要求。信息消费环境的安全可控无疑是促进信息消费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说:“加强行业规范,完善信息消费软环境,按照三中全会要求,政府最重要的是对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提出了加强行业管理规范,从战略规划标准政策的角度层面,来营造好产业发展环境。”
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钟博表示,中国现在的信息安全产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其实也是一个机遇。我们要有相应的对策和策略。我们在做对策和策略前要想清楚我们当前处于什么样的环境。
关键词:智慧城市;博览会;里约热内卢;换位研究
第三届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于2013年11月19~21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主题为“智慧城市改变世界”。智博会由巴塞罗那会展中心组织,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智慧城市会展活动,汇聚了国际众多优秀的城市、专家、公司和产品,提供了世界智慧产业的发展全景。该届智博会设立了4万平米展区、6大主题论坛、50个分论坛、316场高端演讲,聚集了162家国际领军参展公司、300个城市代表团、320个业内专家、9000名参加者。
一、里约热内卢获得“世界最佳智慧城市”殊荣
经评选,巴西里约热内卢获得了“世界最佳智慧城市”的称号。该城市的运营管理中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市内安置了大量的摄像头和无数的传感器等设备,实况传送的数据显示在巨幅视频墙上,以供全天候监控。运营管理中心的400名员工能通过无数的显示屏和800平方米的控制屏,观察街道影像、实况转播城市交通的智能地图,进行预见性分析,并通过观察社交媒体上有关居民的动态和关键词进行“热点话题感知”,将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或之前。
通过与气象研究所开展协作,以及随时关注谷歌地图上的动态,城市的管理部门可以立即了解异常事件,如:意外事故、停电或者狂风暴雨等,然后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或者解决各种问题。政府鼓励市民访问市民门户网站,通过社交媒体参与城市的运营管理。市民不仅能够获得相关的信息,了解管理流程,而且还能借此表达其喜好或不满,影响城市的运营方式。
通过集成30多个市、州和联邦机构(如:就业办公室、医疗卫生服务等)的数据,里约热内卢市从这种汇总知识的共享中获益匪浅。在此之前,各个部门或机构都是各自为政,对其他部门的运营工作知之甚少,如今他们协调一致,犹如一个整体。
二、全球领先业界专家讨论城市正面临的挑战
此次智博会召集了全球领先的专业人士和思想家,一起讨论城市正面临的挑战。这些专家的代表者有多伦多大学教授Richard Florida(理查德・佛罗里达)、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换位研究小组主任Kent Larson(肯特・拉尔森)、美国落基山研究所所长兼首席研究员Amory Lovins(艾默里・洛文斯)。其中美国拉尔森教授的演讲涉及了我国的可持续化智慧城市建设问题。
(一)“智慧城市”技术已在欧洲实现商业价值
致力于城市规划、住房、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工程学教授拉尔森演讲的题目是“高密度宜居城市的设计与技术”。他表示,目前“智慧城市”技术已在欧洲实现商业价值,未来将瞄向中国和美国市场。他说,城市人口的高密度是把双刃剑,既汇集了众多人才,又出现更高的犯罪率,设计城市要以人为本。
(二)城市转型向提高宜居性发展的六种措施
当前各国城市转型的方向是从原始的人口密度增加向提高宜居性发展,拉尔森认为有六种措施值得应用。
1.建立微型城市。宜居城市的其中一项标准是,步行20分钟内可以到达一个基本满足生活需要的小型社区,因此,大城市内应有多个小型社区。如东京的六本木新城,这里大约12公顷的场地上,复合了办公室、住宅、饭店、电影院、展望台、美术馆、广播中心等200家以上的商店的多功能街道。
2.定制式出行。建立分享模式,比如共享自行车。麻省理工学院研发了360度转向、垂直可折叠电动车,可自动驾驶、停车,以及为老年人设计的可折叠三轮车,倡导人们重新认识自行车文化。
3.定制式生活空间。公寓成为“微型单元”,有可随意组合的房间和家居布局,根据需要变化空间(比如从客厅变为卧室),移动墙体则能改变屋内格局和功能。此举可以缓解最具挑战的年轻人住房问题。
4.定制式工作空间。很多人愿意去咖啡厅边上网工作边享用咖啡,因此办公桌也能做到共享。
5.定制式城市食品。如在建筑内外利用闲置空间种植粮食和蔬菜,“垂直农业”、“城市花园”等的绿色理念能够免去长途运输食品的烦恼,同时还可以节约水和化肥。
6.城市神经系统。如光感节能技术,能使街道路灯、居室照明等在空闲时自动调低亮度或更改色调,比单纯使用蓝光更为节能。
(三)“智慧城市”技术应用与推广的规模效应
“未来的网络重构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在2016中国通信产业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通信技术年会上,中兴通讯副总裁刘鹏在发言中不断强调这一点。
在万物互联和人工智能这些趋势面前,未来的网络如何演进?这个问题留给业界巨大的想象空间。
在不确定中探寻可能性
展望2020年,一个崭新的世界将初露端倪。
刘鹏描绘了这样一幅未来的全新场景:万物互联将无处不在,从人与人联接到人与物、物与物联接,一切被数字化和联接;泛在智能将如影随形,实现从人与人到万物之间的智慧互动与智能升级;虚拟世界将包罗万象,通过增强视频以及VR/AR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虚拟与现实世界完美结合,构建精彩无限的新世界,极大丰富人类对世界的想象和认知;云计算日益普及,业务普遍云化,云端提供一切、云端支撑一切;共享经济成为潮流,设施、资源、能力、软件等皆可开放共享,开放成为新数字经济时代商业模式创新主旋律。
这些趋势将推动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而带给电信网的需求将不仅是基础通信能力的提升,更是要成为未来信息社会和物联生活的驱动与承载,成为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VR/AR等各类应用得以实现的大平台。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推动网络深度转型的进程?要真正拉动网络的升级,任何单一的需求都不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只有将多种趋势和需求协同起来,才能探寻转型的长远之计。
刘鹏提道,云、管、端都将可能产生颠覆性变革。
通过引入多级虚拟数据中心,提供业务控制层和编排管理层的部署平台,将未来网络的控制面与转发面分离,将作为上层应用的网络控制功能与底层网络基础设施分离,实现集中化、云化的C-RAN架构与网络能力开放。
而未来的承载网络有望是通过“OTN+路由器”来构成。通过SDN/NFV技术,真正在网络重构过程中实现控制和转发分离之后,未来的路由器将不再同于往日。
另一方面,硅光等技术在未来几年将得到迅速发展,一旦实现更加长距离的传输之后,也将对OTN产生颠覆性的革新。
对于车联网等的超低时延的连接需求,传统宏站实现起来可能非常困难。网络计算能力将进一步下沉,未来或许手机终端都将成为移动基站。
把脉四大核心要素
那么,全产业究竟该如何适应这种不确定性并驾驭未来的种种可能?
站在转型的当口,刘鹏总结了未来网络架构的四大核心要素:视频(VR/AR)的标杆体验、物联网驱动移动万物互联、以大数据和云化为基础的人工智能以及立体并跨领域协同的安全体系。“其中,以视频为基础的移动万物互联将成为网络重构的基础,将进一步驱动网络重构、业务重构与运营重构。”刘鹏表示。
刘鹏表示,万物互联可能带来丰富的业务特点将对网络转型提出差异化的需求。海量的物联网终端需要可靠的低成本接入,传统网络架构的性价比无法满足要求,车联网、VR/AR等业务需要高带宽、低时延、突发式接入需求,对网络的弹性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在这些趋势下,核心网和BOSS的变革将是网络重构的核心要素,‘下一代HSS+云PaaS平台+APP’将构成未来网络的主体架构。”刘鹏表示。具体来说,为了满足物联网海量连接的需求,下一代HSS亟须扩张,除了位置和身份的管理,未来将支持人脸识别等多种技术;而PaaS平台的完善是重点,负责实现业务随选,通过网络切片来支持差异化的物联网创新;网络支持第三方提供的个性化APP,打通垂直产业链。
另一大核心要素就是大数据。“物联网对网络智能的需求将从计算智能、网络智能扩展到感知智能,最后到达认知智能。因此,未来将引入机器学习与大数据等能力来为智能提速。”刘鹏表示。
最后,安全是一切的前提,更高效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必须具备更安全的特性。刘鹏提道,“要从芯片、操作系统到传输,构建起立体化的安全防护体系,特别是通过量子通信等手段网络安全。”
这些就是中兴通讯在充满可能的变革中做出的判断,也成为其新战略布局的落脚点。同时,中兴通讯还为这些要素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实践平台。就在不久前的中国移动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兴通迅展示了一个“智慧马拉松”的物联网案例。
“‘智慧马拉松’是一个完美的实践平台,将终端、网络资源、业务能力、应用支撑各个层面的需求涵盖其中,缀蹙弑噶宋锪网应用的所有元素。”刘鹏介绍。
【关键词】物联网;认知度;方向;影响;发展
一、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从2009年8月7日,总理到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考察,并表示在物联网的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这之后,中国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到如今已经形成了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有些产业也已形成规模,还有相关企业已打包上市,在股市上前景良好。
1.物联网现状。目前我国已形成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部分领域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网络通信相关技术和产业支持能力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传感器、RFID等感知端制造产业、高端软件和集成服务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软件与集成服务等产业虽已有较大规模,但真正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和服务尚在起步。在物联网网络通信服务业领域,我国物联网M2M网络服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目前M2M终端数已超过1000万,年均增长率超过80%,应用领域覆盖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能源环保、交通运输、公共事业、农业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快速发展。在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业领域、物联网相关信息处理与数据服务业领域等其他领域也有一定发展。在物联网应用服务业领域,整体上我国物联网应用服务业尚未成形,已有物联网应用大多是各行业或企业的内部化服务,未形成社会化、商业化的服务业,外部化的物联网应用服务业还需一个较长时期的市场培育,并需突破成本、安全、行业壁垒等一系列制约。
2.存在的问题及分析。首先,物联网没有被广泛认知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例如已经快速发展的产业大部分都有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大部分物联网应用都是在政府层面进行,如国家电网的带头作用下物联网在通信行业发展迅速;物联网的发展与人民息息相关,但国家在发展物联网时却忘记了进行普知。在最近我们对“中年阶层对物联网的认知度调研”中,503名被调查者中,有接近三分之一(见表1)的被调查者表示对物联网完全不知道,但是再这接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当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从各种场合体验过物联网的相关产品。而在剩下的超过60%的被调查者当中,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人表示知道物联网并且很了解,还有过半的被调查仅仅只是知道有物联网这个概念。从这一现象可知物联网的发展忽视了消费者,他们才是这项技术的最终获益者。在调研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物联网,说明物联网的相关企业在创新技术和研发产品的过程中忽视了消费者,没很好的利用经济学中“边际效用理论”,一个新领域的出现,产品研发与技术支持固然重要,若对这个产业和产品的也进行适当的宣传,将会使得边际效用得到最大化。
表1 对物联网的了解程度
其次,在知道物联网的超过60%的被调查者当中(见表2),他们知道的物联网应用的领域中,电子行业、家居行业、交通运输行业所占的比例都接近三分之一;但他们期待的物联网应用领域,在可多选的情况下火车、飞机等票务预定、智能家居行业、配送中心所占比例都超过三分之一,甚至有些还超过一半(见表3),由此可见,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方向与人民预期有差距,物联网产业的出现让许多企业看到了新的发展前景,在进行可行性分析时过于粗糙,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偏好,而消费者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或者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可供消费的商品或商品组合进行排序,这种排序反映了消费者个人的需要、兴趣和嗜好。因此物联网企业在选择企业发展方向时,除了考虑当前市场的即得利益,也因考虑消费者的诉求,以及消费者偏好导致的产品选择。
表2 物联网应用的领域的了解
表3 期待物联网应用的领域
最后,在本次调查中,在关于是否愿意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而增加生活支出时,只有极少一部分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见表4),由此说明,绝大部分的消费者还是愿意接受这个产业;而就目前的市场来看,物联网相关产品大都是被政府部门所接受使用,用于公共事业,例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产生与消费者预期相反结果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价格的可接受度。在被调查者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如果在使用物联网相关产品时,产品的价格在可接受范围内是愿意接受的,只有接近五分之二的被调查者愿意不考虑价格的接受此类产品。随着国家对物联网产业的大力扶持,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物联网产业链,技术也在不断的革新,但是产品成本投入仍然很大,根据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原则,目前相关产品价格仍在高位。
表4 是否愿意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增加生活支出
二、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思考
通过这次的认知度调研,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企业、国家在关于物联网的态度上都持有不同看法。国家希望通过发展物联网来改变国家的产业格局、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尽快与国际接轨;企业则希望在盈利的基础上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同时也希望通过技术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者则希望新产业的发展能改变生活方式,使得一切变得简单,安心,但同时又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有太大的生活支出。这些矛盾体的重合造就了当前物联网发展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国家与企业在对物联网产业加大投入,促进发展,另一方面消费者却持观望态度,不愿贸然进行尝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给国家和个人都提出了难题,在此我仅表达我个人的看法。
1.首先作为消费者应该认识到一个新技术的应用是逐步推进的,不应该纠缠于物联网技术到底是什么,更不能因为现在应用程度不高就否定这个新技术;其次在拥有这样的认知的前提下,相关物联网产品的体验需要消费者提出意见,才能使得这个产业发展的更完善,市场价格的定位是成本基础的,新事物的产生必定会经过一个价格垄断时期,在垄断竞争市场,消费者只是价格的接受者,所以消费者应理智对待目前物联网相关产品价格,不要有抵制心理。
2.作为国家,在给予相关产业政策和资金扶持时,也要大力宣传物联网产业,在调查报告中,被调查者有超过三分之一是从网络知道物联网这个概念的,从电视、展览会、户外广告得知的比例都不超过五分之一,这组数据说明大部分知道物联网的被调查者都是主动接受这个信息的,而政府和企业的宣传较少,被动接受的信息量较少;因此应该积极开展与物联网相关的博览会,让消费者有机会体验物联网带来的方便和舒适,在国家公共工程中若可以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因加快建设步伐更好的做到惠民利民;在适当的位置制作一些户外广告,增加消费者被动接受信息的数量。
表5 从哪里了解物联网
3.即使当前物联网的发展受到限制,仍然可以肯定的是物联网的未来是光明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耐心的等待,等待新技术的成熟,等待新产品以更好的姿态出现在我们身边,做好接受新领域、新产业、新产品的心理准备。
三、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展望
未来物联网产业将会朝多元化发展,智能交通、智慧医疗已然实现;智慧城市、智慧农业、也在建设,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产业将会把智能发挥的更好,信息的全球服务会使得物联网产品更加准确和安全。关于已经上市的物联网相关企业,这些企业的的上市融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实现智慧金融,那么金融危机就不那么容易爆发,世界经济也不会出现巨大变动;我相信智能军事也离我们不远。物联网的发展原理很简单,就是“物物相连”,希望这样的联合会让世界更美好。
参 考 文 献
[1]格里高利·曼昆(Gregory N Mankiw).梁小民.梁砾.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4
[2]朱国平.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发展动态[J].杭州科技.2010(1)
[3]姚东铌.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J].企业导报.2010(3):134
[4]李拉.中国应如何发展物联网这一未来的兆元级产业[J].产权导刊.2010(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