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知识经济时代特点

知识经济时代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知识经济时代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知识经济时代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继续教育;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一词最早出现在1990年联合国一研究机构的年度报告中。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首次正式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随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日渐发展起来。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必然要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并改变着经济社会生活的面貌。而在知识经济的模式中,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一、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它的特点是以信息的生产与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技术和服务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为目标。知识经济将给社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它不同于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是资本,也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自然资源、货币是资本。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能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这种无形的资本要靠一种最有效、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来获得,那就是未来教育体系中起巨大作用的继续教育。

二、知识经济社会中继续教育的特点

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础是科技和教育,而继续教育又是未来教育体系中的生命力。继续教育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和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知识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源泉。

本文对于在知识经济中继续教育概念的界定更偏向于张伟远教授的观点,即:从整个教育体系来看,继续教育应该是和正规教育并列的两个系列,职业教育是继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人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对象,远程教育是继续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模式。同时,根据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社会的要求,继续教育不应该再是一种精英继续教育而应该是一种全民化的教育。

(一)终身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让我们明确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我国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工业时代,教育一般集中于大学毕业前的全日制学习,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和学习过程逐渐向终身化方向发展。在终身教育的观念下,教育是一种连续、不间断进行的过程。按照终身教育的观点,人的一生必须是自始至终受教育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这是社会对每个成员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将发挥以往任何时候从未有过的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一次性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核心的终身教育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活的中心。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知识经济将有力地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将对继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二)多样性

知识经济时代,不仅要求对知识有极强的学习和运用能力,还要求每个人能及时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更新、提高与完善,这正是继续教育的优势所在,它能利用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能及时地进行教育的再继续,而不单指以前的面授,这样无论是学习方式还是教育手段通过网络这个媒介,都实现了教学的多样化,方便了学习对象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提高。

另外在教育主体上,继续教育更是充分体现出来它的多样性。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和社区等都成了开展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扩大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当知识经济的浪潮来临时,继续教育渐渐成为市场化下的产物,为知识经济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性

本人认为继续教育之所以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它更多是一种终身学习观念的体现。继续教育单从继续二字来看,继续教育体现了一种连续性,一种不轻言放弃学习的精神。而知识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它的创新性,但创新往往离不开一种终身受教育的观念,离不开一种坚持学习的精神,再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创新。

坚持创新,必须创新继续教育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多采用互动性、研讨式、案例式等新的方法,提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创新,必须逐步形成符合时代特点的新理念。继续教育的发展已呈现出培训活动市场化、培训机构企业化、教育内容个性化、培训手段现代化和培训制度终身化的趋势。在这种新形势下,要求继续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站在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的平台上考虑继续教育。我们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契机,推动继续教育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推动继续教育手段向先进性、现代化迈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继续教育的战略性基础地位将显得更加突出。

三、继续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起核心的作用

(一)继续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知识半衰期理论”告诉我们,知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补充和更新,知识就会出现相对不足,很难满足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而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来解决就成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人力再生能力理论”告诉我们,人不仅是劳动力,更是一种资源。知识经济需要更多是优质高效的人力和智力资源,这样才能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使国家、企业和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继续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充当了“充电器”和“助推器”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地获取新知识中,跟上时代步伐,使自己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教育必将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继续教育对知识经济发展起助推器的作用

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据对29个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的25%应归功于教育的作用。而继续教育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继续教育,可以使科学技术很快地内化为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从而加强和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和速度。因此,继续教育最充分地体现了知识经济是“教育的经济”和“学习的经济”。继续教育发展的超前性,必然极大地推动着知识经济的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于德君,李艳霞.浅论知识经济与继续教育[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51-52,64.

[2]徐荣远.试论知识经济社会与人教育观念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3,(3)26-27.

[3]张伟远.继续教育应是一种全民化教育――论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的关系[J].中国远程教育,2007,(1)15-19.

[4]舒服华.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促进继续教育发展[J].中国建设教育,2006,(6)9-12.

知识经济时代特点范文第2篇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科技革命,以科技革命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对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同样,对企业管理、企业营销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一,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以技术革命为推动力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使广大消费者生活水平提高,并使消费者需求发生如下变化:

1、消费者需求趋于个性化。由于知识经济使消费者受教育的程度和文化水平获得普遍的提高,从而促使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趋于个性化。同时由于知识经济带来科技与知识的创新、从而引导消费者消费的个性化。因而,要求企业一改工业经济时代那种单一的、大批量的营销方式、转向实行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营销方式。

2、消费者行为趋于理性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消费者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能够借助发达的信息网络、全面、迅速地搜集与购买决策有关的信息。例如消费者借助电脑咨询软件迅速收集有关产品信息,并拟定与评估不同的购买方案,从中选择最佳的购买决策。

3、消费者的需求从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向高层次需求转变,即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如消费者从原来的对衣食住行最低的生理需求向文化教育、娱乐等精神需求转变。

4、消费者面临更多的产品选择。知识经济促进因特网迅速发展,从而使国外市场冲破地区界限、行为界限和时间界限,购买者可以在任何地区、任何时间通过网络搜寻及选择理想的卖者,销售商之间发生激烈的竞争,从而使购买者能够自由地选择国内外的卖者,消费者对产品越来越挑剔。

第二、对产品的影响:

一是知识经济使产品的外延与内涵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产品的外延看,知识经济时代不仅农产品、工业品成为商品,知识、服务、信息及技术都成为商品,即与知识相关的无形产品成为消费者主要的消费对象。从产品的内涵看,由于知识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要求产品中的知识含量提高了。因而,衡量产品价值的标准产生了变化,即由传统的以物质为基础转为以知识含量为基础进行衡量。二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囿于住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使产品的设计、开发和使用周期日益缩短,因而,要求企业快速开发新产品,并迅速将新产品投入市场。版权所有

第三、对价格的影响:

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使Internet广泛运用,从而要求企业同用户面对面进行定价。

第四、对分销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传统分销方式,即主要通过中间商向最终用户销售产品的方式发生巨大的冲击。而网上交易却逐渐频繁起来,企业必须尽早适应这种变化。

第五、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

对原来传统的营销管理模式,即受地理位置和时间的约束,实行松散型的管理,不能不是巨大的挑战。

面对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对我国企业营销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企业要迎接挑战,必须进行营销创新。这主要包括营销观念、营销制度及营销管理的创新。

企业营销观念的创新。营销观念创新是企业营销创新的核心和前提。营销观念的创新,需要企业从满足顾客需求的传统营销观念转变为不仅满足顾客需求,还要创造顾客需求的新的营销观念。这缘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新产品层出不穷,由此引起社会需求的变化与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这必然驱动企业经营哲学的不断更新。其次,要求企业从偏狭的国内营销观念转向全球营销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推进了经济全球的发展,使国内外市场连成一个整体。因而,企业必须树立全球营销观念,才能推进企业发展。

营销制度创新。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对各种要素的一种“新组合”,它包括引进新产品和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材料和新来源;实行企业组织新形式。

知识经济时代的营销组织创新,主要是从传统的等级制度转变为柔性的营销组织。从目前国际柔性组织的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是建立起扁平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及全球化的组织。一是扁平化。指企业通过技术网络同广大员工发生直接联系,而且使企业同消费者、研究机构之间构筑一个互动的信息反馈机制。二是网络化。它是使企业领导与广大员工众传统的等级制度关系变成非正规的网络关系,从而提高员工的自信以及经营效益。三是智能化。这既要求职工不断提高个人知识和智慧以及不断的超越自我,又强调企业的系统思考和知识的整合力量,以不断再造企业的无限生机。四是虚拟化。是依靠信息技术而建立临时网络,是一种灵活机动的新型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为了实现其目标,可以突破企业界限,在广阔范围内寻求各生产经营环节(如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等)及各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一种形式。企业一旦完成目标就自行解散。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并节省费用。它要求管理者要具有很高的协作精神、协调能力及综合能力,要求企业组织形式及组织行为充分考虑这一时代特点,研究企业营销如何同国际惯例接轨,如何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及适应全球的竞争战略。

知识经济时代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会计教育 问题 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55-02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会计实务人才。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当下,会计实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变化要求中职会计教育与时俱进地予以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改革中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改革中求毕业生就职竞争力的提高。本文通过阐述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理念落后、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的发展,还有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手段陈旧、教材泛滥等负面因素影响着教学的水平和思路。由此导致部分学生业务实践能力差、缺乏职业素养,给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带来危机。所以,论文分析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令人担忧的现状,从更新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理念入手,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会计教育改革。

一、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要求中职学校会计教育与之适应

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以互联网络为核心,以计算机、服务器为支撑的信息化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对中职会计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和会计实务的变化相联系的,传统的“手工会计”的实务模式被打破,将会计人员从以往的笔头子、纸片子上的理账、算账、报账的繁杂劳动中解放出来,代之以电算化、网络化的会计实务模式,进而也带来了会计工作的高效率。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实务模式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加入WTO以后,会计工作者被定位为“知识工作者”,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拓宽知识结构,突破传统的专业领域。因此,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将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为主的会计人才。

二、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种种问题

1.目标定位的问题

我国中等职业会计教育的目标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形成了固有的目标定位,即培养会计实务的专门人才。在这样的目标定位下,教师和学生只能被动、不加选择地理解、记忆、操作会计知识。容易使学生片面地认为经过三年的学习就已经成为了会计方面的专门人才,导致在工作选择上盲目攀高。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教育界制定其培养目标的依据和指南,会计实务的变化和会计人员“知识工作者”的身份认定都说明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内涵上有所变化,以使得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竞争力和实际能力素质上更适应经济时代的需要。

2.课程设置的问题

从课程设置的现状看,现在的中职学校会计教育课程由三方面组成,即:教育局指定课程;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学校自行安排的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国内理论与国际前沿理论结合不足;知识内容的安排上衔接不足;缺少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等相关课程。

3.教材泛滥的问题

目前我国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有较大的自。有些学校选择教材比较随便,这一年选这个出版社,下一年又选另一个出版社,造成知识学习不连贯,而且有重复知识;有些学校选择校本教材,然而这些学校编写的教材中,科目间的知识重复率高,只是知识的零散拼装,没有形成各科目的融会贯通,体现不出系统知识体系,影响教学质量。

4.教育效果问题

从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效果看,在两个方面明显不足:一是学生业务实践能力差,因为在会计教学中会计实践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和适当的安排,造成学生业务实践能力差。二是学生缺乏职业道德素养,因为在会计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缺乏,影响了会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修养,而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会带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而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发展,给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和障碍。

三、针对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中存在问题提出改革的相关对策

1.调整培养目标,更新教育理念

要调整并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树立学历教育与后续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教育观。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育改革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法律知识和一定的人文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样的目标定位是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吻合的,也是与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走向工作岗位适应于实际需要相吻合的。要更新教育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式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习惯。

2. 合理设置课程、更新教育手段、科学系统地选用教材

其一,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知识经济时代下,中职会计教育必须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首先就是要对课程设置予以改革,使之趋向合理化。一是瞄准培养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够用的会计实践课程;二是体现会计课程国际化的新变化,增设跨国公司会计、国际审计、WTO法、国际税收等涉外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提升学生国际会计实务能力;三是优化组合课程,对于重复的课程内容、关联性小的课程内容、无关紧要的课程内容,该调适的调适,该删除的删除;四是根据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设置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等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其二,更新教育手段。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学生的“学”更为重要,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和积极学习、刻苦钻研的状态。要提倡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模拟实务教学法,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室、会计教学软件、录像、多媒体、互联网等进行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可视性,增加信息量,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化低效为高效。

其三,科学系统地选用教材。必须打破教材选用上的杂乱、重复实务现状,加强学校对选用教材的管理,以教材的质量为选用的标准,首选本校自创教材;一醚生的专业课最好一直用一个出版社的教材,如想换要等到下一届以保持教学连贯性。

3.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加强实务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要在加强对学生的会计实务能力培养上下力气。会计实践教学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会计校内实验。即建立会计实验室;二是会计社会实践,即组织学生到会计实务岗位上实习,要将这两个方面的实践教学一并抓起来,坚持下去,让学生拥有充分的实践学习的机会,不断地通过实践锻炼来消化理论知识,提高实务本领。

要加强对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的教育。会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的责任重大,为单位理财,为单位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会计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能受到任何“逐利”因素的影响。因而,中职会计专业教育绝不能仅仅限于专业技能教育,更必须包含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敬业爱岗、依法办事、客观公正、保守秘密、真实披露、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知识经济时代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司信息运作;信息资源;经济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7-0051-04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入信息社会,网络通讯、知识经济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经营管理决策都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于建立在传统经济管理基础上的公司信息运作提出了挑战,要求对原有的财会理论与财会管理重新审视与评判。

一、公司信息运作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发展

1.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力资源信息成为公司信息资源的重要内容

知识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工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土地、资本、固定资产等,人力资源只是实现由原料到产品的踏板。知识经济的时代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首要地位,因此,如果不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势必会影响公司信息的公允性、适当性和充分性。传统的资产分类与“人才”这个“资产”产生了尴尬,于是便有人提出“知识性资产”的概念,知识性资产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组织管理资产等,这些资产的形式在我们资产负债表上和损益表上是找寻不到影子的。

在公司信息资源库中,建立在借贷记帐法、历史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基础上的传统会计,对企业有形资产的确认、记录、计量、报告,可以说是周密细致,但对于如何衡量知识资本,如何计量技术,如何列示知识产权,如何确定人才资源价值等无形资产却没有任何表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知识在企业产品价值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那么,知识耗费就应该计入产品成本或者予以资本化,正确计算产品价值中所包含的知识含量,而不同于现行公司会计模式下将信息活动等耗费列作期间费用,同时要求损益表的内容和结构作相应的变更。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人力资源在生产中地位的提高,应对这个时代的会计报表需作适当调整:(l)调整报表内容。单独编制“人力资源信息表”或是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人力资产的信息,在“损益表”中设人力资源收益、成本及费用项目,在“现金流量表”中反映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支出等信息。(2)在表外披露相关信息。如:人力资源的结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技术创新能力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披露,不仅反映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还能反映出人力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

2.公司信息运作要适应企业披露其社会责任相关信息的要求

与知识经济并驾齐驱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另一种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其特点是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经济沿着持续健康的轨道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看,“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经过工业经济时代一百多年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由于这个时代人们盲目地追求资源的开发、产品产量的提高,不注意资源的经济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人类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却使孕育自己的“摇篮”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就迫使人们将经济发展模式转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这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不仅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而且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二者相互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由于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联系,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对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资源消耗、人员消耗、土地利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核算,以此为依据做出应有的补偿,并对这些信息予以披露。这也是“社会责任会计”产生的原因。社会责任会计通过发挥其核算、反映和监督的职能,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清楚自身行为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了解自己应为其行为负多大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对这些信息的披露,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企业了解更加充分,这对其作出正确的决策是十分必要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决策者应该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相应的社会责任紧密结合起来。

3.公司信息运作要跟上对企业信息真实、充分和及时性的更高要求

公司合理可行的决策必须以真实、充分、及时的信息资源为基础。由于知识的快速更新、科技及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致使知识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新换代频繁,例如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加大了决策者的决策风险。在公司的信息资源中,财会信息是以《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为指导的,而我国的“准则”还不很完善,且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它是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在其指导下形成了我国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定期报告为内容的财会信息报告模式。这便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需要灵活、及时的信息相矛盾。这也要求公司信息运作进行相应的变化:(l)根据行业特点采用新的报告周期。在原会计年报、月报的基础上,增加“周报”甚至“日报”,也可根据自身特点采用灵活的“不等距”报告。(2)从充分性的角度来说,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如原始信息、加工后的信息、数字信息、文字信息、表格信息、图形信息等,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要求。(3)从时间跨度来说,还应提供几年或一定期间的财会信息报告。这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从宏观上对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4)在企业中,报告“价格变动”信息。传统的财会信息以“货币计量”为前提,且不考虑价格变动问题,这样,在物价变动时,会使财会信息失去“客观性”和“可比性”。因此,物价变动时应提供相应的“物价变动财务报告”。

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化的时代,在知识和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信息运作人员更应有自觉维护会计信息真实的意识。同时,在网络信息时代,电子信息化将完全取代手工操作,国际互联网的发达,使得企业信息展现在Web网上成为可能和必要。这样,投资人、债权人、供应商、采购商等均可上网查询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任何一个单位的信息资源都要经得起所有人的监督,要真实可靠。

二、公司信息运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存在巨大差别。传统会计模式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与网络经济时代很不适应。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会计模式与现代知识经济发生了冲突。例如,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作为一种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它们起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人”也是会计对象之一,那么该属于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五个基本要素中哪一种呢?“人才”又该划到哪一类资产中去呢?

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全球网络经济已具雏形。网络公司带来了公司形式的变革。有的网络公司也被人们称为“无实体公司”,它可以由各个相互独立的公司之间,将其中密切联系的业务划分出来,经过整合、重组而形成,同时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或业务发展不断调整结盟体的成员公司,甚至经常解散或重新构建。因此,企业在网络空间中非常灵活,传统会计主体在这种条件下出现了问题和冲突。无实体公司可以随业务活动的需要随时成立,当该项业务活动结束,或者需要调整该项业务时,无实体公司可以随时终止。这就与持续经营假设发生了冲突。无实体公司可以使一笔交易在瞬间完成,可能在某项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在存在时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要人为地进行分割,不仅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且其会计分期假设下的成本、费用的分配和摊销实际意义也不大。网络公司也将对历史成本原则产生根本性的冲击。首先,网络公司的交易对象大多是存在活跃市场的商品或金融工具,其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历史成本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性极弱;第二,网络公司的解散可能经常发生,并且从成立到解散可能只有较短甚至很短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历史成本计价的时点与清算时的时点相距不远,但此时已属非持续经营阶段,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公司的现金流量信息;第三,历史成本是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财务会计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的职能无法发挥出来。

会计从产生到现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三大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为主干的报告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会计以财务报告为内容、资产报告为核心、财务报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企业的资产使用、已获收益、资金营运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这种报告模式基本能适应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能起到对经济的反映和监督作用。但是,随着20世纪末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股份制及知识产业的兴起,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无论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都大大提高了,信息使用者已不满足于对企业过去的财务信息的了解,他们还要求了解企业未来的、非财务的信息。比如,由于知识和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使用者会更加关心企业所占有的知识、技术和无形资产的种类、先进程度、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程度,而且他们对知识和技术的未来收益比其历史成本更关心。可是,传统财会信息报告相对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有些信息在财会报告中根本不提,这便导致财会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概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可行的决策。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说,传统的财会信息报告模式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了,这种供求不平衡的矛盾必然导致对传统会计报告模式的变革。

基于知识经济的时代特色以及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变化,财会信息报告模式应作相应的调整:(1)增加金融工具及无形资产等重要项目的报表或在表外作详细的表述、披露。这些事项具有前瞻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等特点,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热点,因此不能像传统会计报告中只在表外作金额、数量、历史成本的披露。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等)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应是企业会计报告披露的重点内容,这种披露应包括每类无形资产的成本、科技含量、预期收益和使用年限等方面的信息。(2)增加非财务信息的披露。非财务信息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这些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了解企业现在和预测企业未来的作用是很大的,这些信息主要包括:经营业绩信息、前瞻性信息、背景信息等。(3)对企业有利或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影响不大的信息,企业可自行决定披露与否。

三、公司信息运作的变化与信息资源整合的趋势

1.公司信息运作手段及形式的变化

传统公司信息运作采用“手工、笔录”的手段、“书面”报告的形式,严重限制了信息报送的及时性。而现代经济社会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高度发达的信息处理与传送系统。除了采用传统的书面报告形式外,还更多地采用计算机实时处理系统。随着企业管理软件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企业在记账的同时,也完成了信息报告的大部分工作,公司信息可以及时、准确地送到信息使用者的手中。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科技的发展,为大企业、大集团实行集中统一的信息管理体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即提供了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包括了会计电算化系统,还包括对公司资料的认真阅读、分析和评价,以及寻找潜在经营管理危机并及时进行消除危机的工作,更注重的是公司信息的深度利用。运用电子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打破了传统信息运作方式,它具有唯一、实时、共享特点。

公司信息化系统可支持多业务、多地域的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准确核算的企业管理模式。信息化流程大大简化了原有的流程,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公司信息运作不但能了解销售、采购、库房、生产的全部过程,而且伴随着它们的每一个作业,都有相应的反应,同时都有监控。公司信息化系统还可以延伸到资金的管理,把资金优势和信贷政策看作是支持销售的一种手段。例如:在使用ERP(企业资源计划)上线后,公司就能准确、实时地知道每个客户当前的账目情况、历史信誉记录,系统能自动执行能否发货的资金审核,减少了人为控制的难度和随意性,而且用户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了解账务情况,并根据企业的信誉政策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还款方式。

公司的很多业务如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人力资源等都与信息资源紧密相连,有业务的发生就有信息的产生。信息部门是一个服务机构,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采购商等。一个健全的信息化系统每天都产生出许多数据,快速地为合适的人提供合适的、最新的、基于时间更新的信息。如通过财务分析,告诉经营者何时调整价格,如何解决成本问题,选择何种投资方案等,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效率的提高,财务分析将成为会计工作的主流,财务人员的职责也主要是搞财务分析,通过在网上查询数据,不断地整理、分析,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例如,ERP需要全面、准确的基础数据资料,这是进行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任务重、难度大,但又必不可少。电子信息管理系统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加快公司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对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规划,而且必须对整个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必须有一定的信息化的战略规划,还要在战略规划下划分具体实施的阶段性目标,逐步升级。

2.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综合化、精深化和融合化趋势

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向相关的领域扩展,使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呈现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综合化主要是:其一,对知识的综合,把各种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作为一个总体进行研究,研究它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和规律、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和学科体系等。其二,对信息的综合,把各种分支信息管理科学中性质相近的作为一类进行研究,把信息体系划分为不同的群(类)进行研究。其三,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比较研究。

知识与信息内容的精深化,既是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经济管理的过程,也是人们提高认识的过程。在这方面,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发展具有专门性的细化特点,即对某些专门的或特殊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知识融合化发展趋势将更为明显。科技进步为知识融合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科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管理要求为知识融合化提出更多的要求。知识的融合趋势,向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了信息资源的融合发展。信息资源的融合化将其他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与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理论、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而发展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过程。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与自然科学知识的结合,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将某种自然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移植或运用,使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计算机信息资源、会计数学等。二是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与社会科学知识的结合,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将其他社会科学的某种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移植或运用,使公司信息运作与资源整合的方法发生显著的或质的变化,如伦理学、法学、环境信息理论等。融合化发展主要是融合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发展新兴信息管理系统,发展新的信息理论与方法,移植其他科学理论与方法,完善企业信息理论与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知识经济时代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形势 多元化 高职德育 有效性

高职从办学之初就受到了国家、社会、企业的高度重视,而德育作为高职的基础学科一向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所关心、关注。尤其在新形势下,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呈现“多极化”趋势、国内价值观念取向呈现“多元化”的背景下,高职德育内容与形式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用等都是德育研究与探讨的重点。

一、高职德育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对各行、各业、各领域都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形而上”作用,尤其对教育行业、对高职德育更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将会随着高职德育实践的逐步深入更加凸显出来。因为高职教育面对的是错综复杂、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学生,惟有与时俱进,惟有坚持科学发展,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从而体现出“教育”这种特殊的上层建筑的独特规律,实现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所以,科学发展观是所有高职德育工作者必须首当确立的、并在德育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它是高职德育工作者做好工作不可或缺的指南针。

二、高职德育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现代社会,人本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一种发展观,是相对于物本思想提出来的。

高职这种办学形式能否赢得社会、企业的首肯,能否赢得市场与未来,最根本的还是要看其能否为社会、企业培育出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德育作为高职教育的基础性课程,要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必须以学生为本,努力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德育涉及学生的行为、思想、价值观,必须充分调动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因”的作用,老师与学生比翼,思想共行为兼修。如果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做到了对学生客观评价,而且充分尊重学生并科学施教,那么学生自然也会正视学习,尊敬老师,积极配合,德育课堂必会其乐融融。

三、高职德育的时代背景——“知识经济时代”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与之相对应的是符合这个时代特点的上层建筑,而教育则是所有上层建筑中最具活力的表现形式。教育是社会与时代的“风向标”“晴雨表”,高职教育更是如此。目前,高职教育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也是开展高职德育的时代背景。

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人类财富创造的崭新时代。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创造中,知识的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知识经济具有如下特点: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经济,其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资源来取代已经耗尽的稀缺自然资源;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知识、智力、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知识经济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世界大市场是知识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科学决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有日渐增强的趋势。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目前,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已然兴起。在知识经济的模式中,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高职德育工作者如果对我们所处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没有足够的、透彻的认知和理解,那么德育将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难以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高职德育教学对象——“90后”高职生

90后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一代,是在“神话”和“传说”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不知人间有烟火,只知高天有流云。除非出生于经济比较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和农村,90后一般都不用为生活发愁,被长辈、父母宠着护着。所以,他们一般不了解什么是“忍耐”“礼让”“畏惧”“顾虑”等,他们的思维与情感是最直接的——敢想敢做敢犯错,不会去顾忌什么,思维和行动都没有圈圈框框。他们喜欢用自己来“赌博”,认为赌上一切才能赢得一切。

对于90后大学生群体,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大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90后思想活跃,追求时尚潮流与娱乐,消费超前;崇尚个性,蔑视传统,逆反;貌似刚强,内心脆弱;人际交往面临较多问题,挫折承受能力不强;行为有依赖性,独立性不强;待人接物既热情开放,但内心又常常感到寂寞孤独;凡事浅尝辄止,极易满足,缺乏意志力。

在校高职生大都是90后。作为90后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身上具有90后大学生的上述特点,同时又有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这就要求高职德育工作者站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严格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施教,绝不容许有半点的马虎,否则,将把自己和德育工作置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如果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还谈什么德育教学的目的和效果呢?德育的有效性就更无从谈起了。

五、高职德育的内涵和教学模式

1.高职德育的内涵

高职德育的过程是漫长的,且内涵丰富。德育既有知识、能力层面的,还有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的;既有行为要求,还有观念的理解与确立;既关乎高职生当下的衣食住行、情感心理、伦理道德,又关系到他们未来在人生舞台上的角色与表现。所以,高职德育工作者不仅是“全才”,还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熟悉教学规律,否则将无法胜任高职德育工作。

2.挖掘德育文本内涵,吃透教材精神

高职德育课本是德育工作者从事教育和教学的文本,是教学与科研的科学依据。一套优秀的教材必定是著述者与编纂者二者理念的高度统一。而教材的使用者——教师欲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必须吃透教材,切实理解二者的编纂理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德育教材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准确回答德育的教学目标欲收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重点、难点在哪里,课时如何分配,创新点有哪些等等一系列问题。

笔者很欣赏“敬畏文本”的提法,这是教育工作者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对文本应有的精神和态度。高职德育工作者对待文本也应该抱有这种精神和态度。有“敬畏”的态度,才能静下心来,全面系统地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文本内涵,领会教材精神,为教学打下坚实基础,为科研打下坚实基础,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为从高职德育工作者向高职德育研究者、学者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3.彰显人格魅力,力争完美呈现教育、教学过程

大凡名师,都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国学大师陈寅恪一向倡导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仍为治学之高标,曾获36个博士学位的先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做事,严肃做人”的做人与做事的态度,梅贻奇的思想和治学的“中西合璧真君子”的境界,张伯苓的“允公允能”与奥运情结,梁启超倡导的“科学的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的追求,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心结,仍然让“后来者”铭记于心。大师们做人与治学的风范至今仍为美谈,为人们所神往、所乐道、所追捧,也应该为教师所践行。

在德育的课堂上,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特殊的作用,这是德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高职德育课堂也是如此。高职德育工作者应该立足德育课堂,呈现出自己的学识、修养,而最重要的是表现出自己超越学识的情感、思想,与学生实现充分相通,举手投足间进行科学准确的信息传递和丰富的情感传递,这就是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

4.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及方法

对高职德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广大德育工作者都紧密结合各自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在高职德育课堂上常用的、比较受学生欢迎的有效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案例法、辩论法、问题法等。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对于高职德育而言,只有既受学生欢迎、又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法才是最实用、最科学的方法,这是检验高职德育教法的唯一标准。

笔者认为“讲授法”结合“案例法”是比较适合高职德育的现状的。“讲授法”宜于教师进行系统教学,“案例法”常常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二者结合,相得益彰,所以德育课堂上教师经常采用这两种教法,或者将两种教法结合。比如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的范畴极为抽象,且尺度难以把握,若借助具体的案例,再加以条分缕析,教学效果会更好。辩论法、问题法等常常用于教学社会上关注的热点或焦点问题、学生不易把握和掌握的问题,师生经过讨论、辩论,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越来越深入,最终教学任务得以完成,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相信所有高职德育工作者一定能通过教育教学的积极探索,真正解决高职德育的有效性问题,不断提升高职德育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民生,于漪主编.教师人文读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2]李冬坚,彭莉主编.思想道德修养[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知识经济时代特点范文第6篇

教育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制约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服务。知识产权战略地位的凸显,彰显着知识产权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加强知识产权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造、使用、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实施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这是因为:

(一)知识产权素质已是知识经济时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这是由知识产权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决定的。知识产权的客体涵盖科技、文学、艺术、信息等各个领域;知识产权活动涉及知识产品的创造、使用、管理和保护等各个环节,渗透到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知识产权的利益群体包括广泛的创作群体、应用群体和消费群体,知识产权保护影响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知识产权学科是法律、管理、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等众多学科复合交叉而形成的边缘学科,知识产权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因此,具备一定的知识产权素质,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合法有效地应用创新成果、维护自己的权益、尊重他人的劳动,已是这个时代每一个公民无法回避的基本生活方式。

(二)知识产权素质更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这是由创新人才的创新品质决定的。创新人才是具备一定的创造新知识成果能力的人才,其核心素质应该是创新意识与创新技能。在知识信息产权化的社会中,二者均与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素质息息相关。一方面,知识产权是创新的产物,但创新的产物并不自然等于知识产权,只有创新主体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才能将创新成果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素质还具有促进创新的功能,因为鼓励和促进创新是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宗旨,只有创新主体充分了解知识产权制度,才能形成创新动力,才能避免重复研究与开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此外,创新主体良好的知识产权素质,有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的良好创新环境,保证创新成本的回收和合理回报的获得。这是创新活动良性循环的基本保障。因此,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公民的素质教育,还是创新人才的培养,知识产权素质教育都应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的地位

(一)高校应是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知识产权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有学者建议构建由小学知识产权启蒙教育、中学知识产权基础教育、大学知识产权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在职人员知识产权培训等五部分组成的中国知识产权教育体系[1]。在小学、中学、大学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的三个层次中,高校应是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这是因为:首先,知识产权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专业性决定了受教育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其次,知识产权的工具性决定了知识产权素质教育不仅是意识或观念教育,而且还包括一定的运用技能的培养,这是中小学教育所不能达到的。再次,高校本身就是创新的基地,创新主体也大都源自高校。最后,中国中小学教育一时还难以摆脱“应试”的特点,哪怕是观念形态的知识产权素质教育也难有保障。总之,知识产权素质教育是应该从娃娃抓起,但高校的知识产权素质教育更为重要。

(二)知识产权素质教育应是高校创新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在教育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层次,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如果说“高校应把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素质教育的侧重点”[2]已是社会共识的话,那么现阶段知识产权素质教育就应是创新素质教育这个侧重点的侧重点。这是由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素质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性、薄弱性和艰巨性的时代特点决定的。关于重要性和薄弱性已有论及,也易于理解,故不赘述。至于艰巨性,主要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产权文化的冲突所带来的文化认同上的困难。知识产权文化的内在结构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观念形态的知识产权文化,包括知识产权学说、意识、习惯等;二是制度形态的知识产权文化,包括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及规范、管理制度及组织机构、设施等方面[3]。从观念形态上看,西方知识产权法是建立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义务本位、专制主义、人伦理性格格不入;从制度形态上看,近代中国引入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被迫性移植”,缺乏社会认同的文化基础[4]。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缺乏知识产权伦理意识,而且其“重义轻利”的财产观、“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学术观,与现代知识产权尊重权利、激励创新的价值观、伦理观相对立[5]。因此,强化知识产权观念教育,培养知识产权文化是我国知识产权法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但观念的教化与文化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西方知识产权制度历经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罗马法复兴“三R”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几百年的文化准备,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TRIPS协议“最低保护原则”的制约下,已经没有了这种自由、渐进式发展的机会,中国在知识产权法律建设方面仅用了20年的时间就追上了西方社会至少一百年的步伐,但人们观念的转变却要慢得多。国际化制度与本土化观念的强大落差,不仅影响了制度的贯彻执行,也加剧了我国知识产权教育的难度。可见,高校的知识产权素质教育不仅是创新教育的需要,还是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需要。

三、高校知识产权素质教育的性质与功能

知识经济时代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人才配置 激励机制 管理模式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活动、管理职能等方面都有本质的不同,它比传统人事管理更具有战略性、未来性和系统性。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失败作为“优胜劣汰”这一市场机制的必然结果,人们认为是再正常不过了。但对于理论界和企业界来说,什么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原因,什么是企业经营成功的源泉,则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正确的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西方现代管理出现向传统管理挑战的倾向,强调管理的软化,重视管理的艺术。企业管理不仅需要“理性”,需要“条条框框”,需要“硬”因素;同样也需要“非理性”,需要“软”因素。管理一词有管辖、控制、处理的意思。所谓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目标而对系统进行控制的活动。也就是通过计划、组织、调节、监督等一系列控制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一词,常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正像文学家、艺术家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性一样,管理工作、领导工作也有它的管理艺术、领导艺术。所谓管理艺术是管理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才能和技能。它是指管理活动中的创造性的管理技能、管理技巧;是指管理者的灵活策略、独特方式、恰当手段、巧妙的方法。是属于方法论范畴,巧妙地运用管理方法就是管理艺术。管理艺术是非常微妙的东西,是管理者智慧、才能、经验和胆略的综合体现,是管理者运用知识、经验和智慧去做好管理工作的一种能力,它表现管理者处理和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和水平。

管理工作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反映这门工作的学科知识,既有管理科学,又有管理艺术。在这里我只想浅谈一下管理艺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现代化的大生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管理者要做管理工作,就必须提高管理艺术水平。提高管理艺术水平,是管理工作有效性的直接要求,是管理者实现管理职责的重要保证,是管理者的要诀。因此,学习、研究管理艺术是很有意义的。大凡成功的企业均有其内在功力和外部的机缘。只有善于把别人付出的惨痛代价化为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企业成功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无论企业处于何种阶段,人力资本这一支撑因素始终处于支配性地位,人力资本优势的持续性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为良好的人力资本状况在构成、支撑企业竞争力的各个因素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除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素外,适应能力的提高,营销能力和经营优势的形成与发挥,技术的运用与创新,资产规模的扩张与结构的优化,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创新等,都离不开人力资本的支撑。人力资本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各支撑因素的支撑,也是联系各支撑因素的纽带和桥梁,没有人力资本的支撑和桥梁作用,企业发展各支撑因素自身无法支持,各因素之间的联动作用也将无法发挥,因此,人力资本优势的持续性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因素。而人力资本优势的获取、发挥和保持,则有赖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人力资源开发就成为实现企业成功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探索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所在。

三、从南京远洋公司的成功经验探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道路

从配置、激励到培养,是企业在人才管理上所应注意的问题,那么,在我国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具体的在实践中实现我们的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呢?下面我以南京远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许多成功经验加以论述,做为其他企业借鉴。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南京远洋公司走出困境并取得骄人业绩的根本原因。南远成立于1988年,其主营业务是提供货物的海上运输服务。同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市场好时也曾风光一时,市场不好便急转直下。到1997年年底,已累计亏损403万元,并有40多万美元的应收帐款,公司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1998年4月董事会调整了领导班子,当年南远就实现持平,1999年赢利203万元,2000年利润超过400万元,资本金也从1994年股份制改造初的1025万元扩充到如今的6000万元。无可否认,公司在短短几年内扭亏为盈并取得迅猛的发展,与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缓和的良好经济形势无法分开。但是外部经济形势的好转却无法解释周边地区同行们普遍经营惨淡,与此同时南远却一支独秀的现象。那么隐藏其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经过对公司长达4个月的调研,我们发现,重视并进行有效人力资源管理才是南远取得骄人业绩的根本原因。南远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其他企业借鉴。

唯有不变的是不断创新求变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表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成效,对企业中长期经营业绩将产生决定性影响,南远就是最好的佐证。为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求,南远一直坚持人力资源的创新管理,并因此取得了优良业绩。其创新的管理思路和经验,归纳为四点:①组建一只适应公司战略的管理队伍;②制定一个良好的培训机制;③将管理部门推向市场;④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员工持股―激励之本。目前公司对员工的奖励主要还是以业绩提成为主。董事会每年对公司总经理进行考核,根据公司的业绩给总经理一定的提成;公司总经理对部门经理考核,部门经理再对部门成员考核。从短期来看,我们认为公司的绩效评估和激励措施还可行。近期公司的人员结构、公司与董事会的关系还很稳定,现有的激励措施(特别是对总经理的业绩提成的激励措施)能够得到有效执行。但是长期来看,董事会与企业总经理以及企业员工存在矛盾(主要是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很多激励承诺往往不会兑现,至少在心理上企业员工特别是总经理会存有这种顾忌,其结果将会引发经理以及员工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高额奖金的诱惑使得高层领导更加注重企业短期的业绩提升,忽视了企业长期的价值创造,这对南远的发展极其不利。因此调整现有股本结构已势在必行。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企业的经营管理说到底是资源的争夺、组织及利用。在企业的众多资源中,人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其重要性越来越引起重视,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如何发掘人才,留住人才并发展人才,从而为组织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南远的成功经验留给我们许多启示。

(1)人力资源战略应同企业竞争战略相一致。

(2)员工培训是中小企业解决人才需求不足的重要途径。

(3)创造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制定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

总之,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新的东西每天都会大量地涌现出来,新的技术、新的经营方式层出不穷,只有灵活地适应了这些变化,且在变化中抓住其中蕴含机会的人和组织,才能在这个时代很好地生存下去。当今世界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已成为企业深化改革的瓶颈,必须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彭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厦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5.

[2]吴雯芳.人力资源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

[3]安鸿章.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4]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人大出版社,1995.

知识经济时代特点范文第8篇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存与活动环境,会孕育出带有时代特点的活动方式和组织方式,自然也会产生符合该时代的管理特色和模式。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产品周期的缩短、新技术新工艺的层出不穷,人类社会已开始进入到知识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时代。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是以信息革命和新一轮科技创新为生长点,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为背景而产生的。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最直接的体现者,是知识转化为经济的“加工厂”,特别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在这个知识加工厂里,被加工的对象不仅是简单物理形态的生产要素,而且更应该包括高级无形的知识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里,谁掌握了最新的知识,谁发明和创造了更新的知识,谁生产了包含了更多知识的使用价值,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进一步地讲,企业为了实现持续竞争力,必须以知识的持续积累为条件,以对企业自身所拥有知识从发明、激活、扩散和应用整个过程的有效管理为根本保证。因此,加强对企业知识的专业化管理,将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首先,看看企业知识的涵义。企业知识是指企业为了适应生存和发展所应具有的知识。企业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一类是存储在企业员工脑海里的知识,是员工经验的体现,称为隐性知识。企业知识又可分为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外部知识是反映企业的竞争意识、市场趋势及预测市场的能力、本企业从哪些方面区别于竞争对手、与哪些企业结成同盟以及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程度等,内部知识包括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结构的选择、主要业务过程的设计、达到企业要求的人力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专门技术的优势劣势以及过去经验教训的了解程度等。从创新角度来看,企业知识还可分为改进性知识、挖掘性知识和全新知识。

所谓企业知识管理,就是以企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也是对各种知识的连续、动态的管理,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其目的是要求把企业员工的个人知识转变为可以在企业广泛共享和恰当利用的企业知识,然后对其进行扩散、转移产生新价值。

二、企业知识动态管理的目标

企业知识的动态管理是为了快速响应市场机遇,反映市场的变化,具有敏捷性和动态性的一种管理机制,是对企业各种知识的一种连续管理过程,以解决和利用企业已有或新获取的知识资产,从而为企业开拓新的机遇。企业知识管理实际上运用企业群体的知识和智慧的整合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来讲,它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每一组活动都可称为一个知识管理工程,其目标是增强企业知识生产要素本身的集纳、传播、使用和转化能力,而且,还能加强企业对其它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开发和利用能力。具体可归纳如下:

1.建立一个对企业知识进行知识的识别、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开发、知识的分解、知识的集成、知识的存储、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共享及知识产生价值进行评价的机制。

2、建立企业知识共享的环境,以使企业员工都能利用与企业目标相关的知识。例如列出企业每个职位需要的技能和评价方法,这样每个员工都可以利用该知识对自己进行测评,找出自己和职位上的差距,自己想谋得某一职位,应具备哪些条件,从而有效开发企业内个体成员的知识能力和开发潜能,而且让每一个员工在获取与业务有关知识的同时,都能为企业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专长。而且鼓励从外面获取知识并提高消化吸收知识的水平,推动新知识的有效开发、创新。

3.增加企业内部知识的存量与价值,并将企业知识及时扩散、应用,从而提高人力资本的有机组成、提升技术、产品与服务创新的绩效以及企业综合竞争力。

4.利用知识管理,改善企业的产品和生产经营过程、指导企业知识创新的方向,使其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使企业保持灵活的应变能力,使其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避免经营行为的短期化。

5.协助企业发展核心能力,对核心技术进行有效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为发展新技术提供资料基础。

总之,企业知识动态管理最终目的,在于快速开发或实现某种产品或服务,使企业在时间、质量、成本和服务这四个关键因素方面具有优势。

三、企业知识动态管理的实施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途径,通过知识的共享,通过集体的智慧来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而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企业创新和集体创造能力,实施过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机制。

企业知识管理截然不同于侧重信息收集、检索、存贮、传输的信息管理,它侧重于建立健全的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机制,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如同自然界中动物、植物所处环境一样,都必须遵循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在这一个规律的作用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避免被淘汰的结局,就必须保持竞争所需的勃勃生机和活力,而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及管理机制的创新,则是企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基本手段之一。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机制是严格按照刚性管理的要求设计的,员工与上司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等级森严,员工的信息、意见和建议要通过这一结构逐级汇报,员工对外界的了解更是微乎其微,知识管理则要打破这种组织设计,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动态型学习组织,可以建立一个信息直通机制,任何一名员工的信息、意见和建议都可以通过这个简化的结构直接传递到企业高层领导及其他成员,企业要树立这样的观念,这样才能有利于员工进行彼此之间的合作,从而建立一个鼓励知识集成、传播和创新的机制。

2.建立能够进行知识动态管理的设施和环境

要进行知识管理,最基本的是建立一个能为公开交流、知识共享、知识集成与创新的基础设施,它是知识管理的支持部分。当代信息科技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特别是极大的改变了企业运行环境,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管理为知识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企业为了知识的收集、整理、积累、更新、集成及创新应组织专人负责知识管理。

3.要树立人本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在人才培养与吸纳上加大投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科技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是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创造力的源泉,是企业长久生存的保证。知识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的配置、传播和商品化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对人的配置、培训和管理过程。人仍然是拥有知识的主体,掌握更多、更新知识的人才仍将是企业的稀缺资源,因此对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将成为未来组织和企业获取知识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就应鼓励企业知识在员工之间的传播,所以要培训已有员工,聘任有创造性的新员工,激励员工的创造性,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员工与其它企业、科技机构进行联合,吸收大批优秀的科技人员,并且把存储在个体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化,同时加快科技转为生产力的进程。人力资本建设是实现快速反应和知识创新的根本要求。

4.收集、整理有关知识,建立企业知识库,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

一般说来,知识获取(knowledge discovery)代表从低层数据中提取高层次知识的全过程,包括数据信息的收集,数据原型的确定,数据的抽取和数据模式分析。当然在这个知识库中,并不一定指一个在技术上实际存在的知识库或数据库,它会以各种不同形式存在于组织中,它不仅包括企业外部知识、还要包括企业内部知识,不仅包括显性知识,还要通过不同方式包括一些隐性知识。具体地讲外部知识应包括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行业及相关行业发展状况、竞争对手状况、合作伙伴状况。内部知识应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决策机制、企业的核心产品、企业的优势及劣势、企业的工作设计要求、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及岗位要求、产品质量标准、销售情况等。

5.加强知识的集成

知识的集成是指从数据库中取得数据,剔除不正常的数据并补足不够的部分,重点要做到保证知识库的质量、深度、风格并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一致,保证知识的及时加载、修正、更新,保证知识库的正常运行,加强知识集成。通过集成,企业员工共同将各种显性知识系统整理为新的知识或概念,企业内各成员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概念将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完成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

6.营造知识管理的文化气氛,促进知识的共享

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气氛,就会出现等级观、价值观、兴趣爱好、个人风格及心智模式方面的沟通障碍。判断一个企业知识管理的好坏,考核的指标不应是该企业知识库中拥有多少知识,而是有用知识的传播和利用。通过积累的知识如果不能有效的扩散、激活和使用,就只能成为企业的沉淀资本。因此建立和造就一个能够促进学习、积累知识和信息共享的环境,使每个员工都认识到知识共享的好处,并为企业知识库作出贡献,同时注意知识的转移和扩散,使企业员工都能利用与企业目标相关的知识,使隐性知识在企业内共享后被转化为显性知识。并且通过知识管理,不识时机地将这些无形资产经过不断交流、整理、提炼转变成有形的资产,使企业成为创造知识的实体。

7.加强反馈

设计反馈机制,建立适当的程序或制度鼓励对已存在的知识进行更新、反馈,使企业知识随着环境不断变化而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知识集成、扩散和共享的有效性,从而保证了企业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成螺旋形上升的过程。

8.注重创新

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企业中每个人应根据自己以往的不同经历和对社会需求的理解,加上对企业知识的学习,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知识,产生新知识,从而形成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良性循环,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

9.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企业单纯依靠自身创造的知识是不足以实现持续发展的,而且也是不经济的,企业应该不断获取与内部资源互补的外部知识,因为企业不可能去开发所有知识。为此,企业应该决定什么知识由自己开发、什么知识从外部获取(即外部知识内在化internalization)。例如,可以通过供应商网络、用户网络、专家网络、信息网络、竞争对手网络,来不断丰富企业信息和知识,并在现有知识的运用中创造新的价值。

企业知识动态管理具体过程可用下图来表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回路,在各个阶段都可以发生知识的积累,各部分与知识仓库用双向箭头连接,表明每一阶段既可以运用知识库中的知识,也可以发生新的知识存入知识库中,而且这个过程更加加强了知识管理的系统性和动态性。

四.企业进行动态知识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过去的企业经营中,由于知识对于企业经营的贡献难以显现,再加上企业缺乏能够正视企业知识的机制,因此企业知识的价值就被明显地忽略了。但知识在企业资源中扮演的角色逐渐加重,这样企业知识管理也就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的基本要求。不过企业进行知识管理还刚刚起步,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克服:

1.知识管理过程的不完整性,通常几个步骤以后就结束了,实际上是一个割裂的过程,没有反映知识的动态管理特征,缺少反馈创新环节。因此,我们应当根据环境变化来调整企业知识管理,使企业知识能更好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从而使企业知识的管理成一种螺旋形上升的过程。

2.观念的转变。许多企业一直按传统的体制进行运作,严重地阻碍了企业员工的创造性、积极性,懒于向外学习,也害怕将企业内部活动暴露给外界客户、竞争对手,这就很难发挥企业知识创新的巨大力量。

3.知识产权保护还需要作出努力,由于要发挥知识共享来实现知识的扩散、转移,这样不可避免会出现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一些知识形产品刚出来就被盗版,秘密给拿走,等于白干,致使许多企业害怕将知识公开交流。缺乏应有的保护措施,使企业知识管理大打折扣,从而给知识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4.融资方面。由于建立企业知识的动态管理系统一次性投入较高,风险比较大,而且如果系统不成熟,企业往往要花费比前一次投入大得多的代价来修复或进行系统升级,属于高风险型投资,这样企业进行融资也就很困难,知识管理也就很难实际性的开展。

5.具体操作方面,操之过急。知识管理是一种长效管理,而不应该把知识管理看作一种一次性的工作,一劳永逸的工作,知识管理应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发展过程,知识管理应着眼于企业的未来繁荣和发展。

6.缺乏协作。知识管理不是企业某部门的单独活动,它需要企业各部门的全力协作。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在考虑问题时,容易把该职能集中于某一部门,缺乏协作,从而使企业知识管理的各阶段产生失误和偏差,结果使知识管理建设流于形式。

7.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才,使以计算机应用为平台的知识管理单靠企业自身力量有时很难完成。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知识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围绕如何开发、共享、利用、衡量和创新知识,以便为客户、员工和企业经营者创造更多的价值,而展开的企业知识管理活动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经济的热点。但由于缺乏专业信息技术人才,从而使得知识管理有名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