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盈利模式和风险

盈利模式和风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第1篇

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建立完善的资金定价体系,实现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利率形成机制;根据自身资产负债总额、结构、期限变动,并研究社会平均利润变化和利率调整可能引起的风险,建立动态的利率风险监测体系;积极推行灵活的贷款利率等级差别定价新模式,根据市场及时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并对存款、贷款利率水平和利差最低水平作出限制,将利率风险控制在预先规定的限度内;健全产品风险定价能力,推动资产负债一体化营销模式。

存款利率放开,会直接导致银行的资金成本上涨,这将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在存款保险制度正式推出之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给自己“增信”以弥补资本实力弱的短板。首先,建立自保机制,提足各项准备,以求对风险发生有一定的抗御能力。其次,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一方面防止巨大损失,另一方面通过日常业务、年报等途径向公众传导信息,加强公众信任,防止风险发生后挤兑现象的出现。

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实现盈利模式转型至关重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通过发展不以存贷利差为利润来源的中间业务,转变盈利模式,逐渐实现经营转型,使收入结构日趋多元化。

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网络营销; 财务管理问题; 风险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营销正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看到了网络营销的低门槛和高回报,并受互联网创造了许多奇迹的鼓舞,受急于求成心理驱使,都把他们的触角伸向了互联网,伸向了网络营销。

通俗地讲,网络营销就是通过网络做生意。凡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开展的营销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网络营销,它可以使企业瞬间融资上亿元,可以培养企业的潜在客户,可以创造风险投资的奇迹。但是,正像《决胜网络营销》的作者刘兴发所说的那样:“如果你爱他,就让他投资互联网,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让他投资互联网,因为那里是地狱。”刘兴发说:“今天,我们谈互联网,论网络营销,用这首诗形容起来非常贴切。”这足以说明网络营销具有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点。

诚然,互联网以及网络营销创造了“从一文不名到5 800万美元身价”的奇迹,创造了阿里巴巴、新浪、网易等等决胜千里的神话。但是,作为中小企业管理者,一定不能仅看到别人在赚钱,看不见更多的人在烧钱、在赔钱。在互联网的决战中倒下去的是千军万马,成功者是凤毛麟角。归根结底一句话,谁重视财务管理,谁按经济规律办事就胜出;谁忽视财务管理,一味追求技术,谁就被淘汰。互联网和网络营销就是大浪淘沙。

本文首先探讨网络营销中易被忽略的财务管理问题;其次是加强网络营销中财务管理的几点设想。

一、网络营销中易被忽略的财务管理问题

(一)盈利模式的管理问题

所谓盈利模式问题,就是怎样赚钱的问题。这是运作一家网络公司最重要的问题。可就是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一些互联网企业却不明确。就是说,他们没有一个明确的盈利模式。用老百姓的话说,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企业是怎样赚钱的。

这方面的案例可以随手拈来。例如,作为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瀛海威曾经是赫赫有名的,但其辉煌的历史仅仅不到两年,1995年5月创立,1996年就被收购,1997年出现大亏损,1998年创始人辞职,接着就被工商部门吊销了营业执照。究其原因,创始人主张的“百姓网”推出的《网上中国》都是没有财务价值的,投资的三千万元轻而易举地打了水漂。创始人没有认真策划过公司的盈利模式。再比如,健康863网两年用光了5个亿,当时曾号称“将在10年内斥资50个亿打造世界上最大的健康传媒”,然而,只用了短短1年9个月的时间,这个梦想就破灭了。究其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没有成本观念,一直都在烧钱;二是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类似的案例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按照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企业就应该是一个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如果不能盈利,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作为一个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必须有一定的盈利方法即赚钱的方法,这就是盈利模式。目前,我国IT产业有三种盈利模式,即:承包模式、通用产品模式和运营商模式。网络营销模式就更多了,但还没有人总结过共有几种。无论哪一种盈利模式,其设计、策划的过程都属于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根据财务管理的理论,财务管理的目标有三种观点:利润最大化、每股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无论是哪种观点,作为企业都必须盈利;否则,企业就无法生存。有了利润,才谈得上“最大化”问题。每股利润的大小决定了企业股票价值的高低,企业股票的价值决定了企业的价值。“企业价值最大化”意味着不仅有利润还要最大化。

上述在网络营销中失败的典型案例,都是由于他们忽略了盈利模式和企业财务目标所造成的。他们运营企业却不知道企业价值是由利润决定的。

(二)风险管理问题

根据财务管理的理论,风险一般是指某一事件其结果的不确定性。企业财务活动几乎都是在一定风险条件下进行的;离开风险因素就无法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活动。企业在财务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归结起来可分为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由于负债筹资而引起的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资获得的资产(包括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由于市场和经营等因素,所带来的投资效益不确定性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财务管理对风险进行了各种分类,比如可以按风险的规避程度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并对不同类型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管理决策,以求对系统性风险进行规避,对非系统性风险尽可能消除。可见,风险管理对企业的经营是很重要的。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在网络营销中常常被忽视。原因是企业高层领导或网络营销创始人根本不具备财务管理经验,没有理财意识和风险意识。笔者根据《决胜网络营销》提供的部分网络公司创始人简历编制的失败网络公司创始人知识结构一览表(见表1),供大家参考。

从表1可见,三位失败惨重的网络公司创始人都对财务管理不精通,都没有风险意识,更谈不上规避风险的策略。于是,他们创立的公司、他们运作的网络营销都失败了。由此可见,一个网络营销的主要决策者必须精通财务管理,他可以在技术上没有那么精通,但他不能不精通财务管理。这是决定公司成败、决定网络营销成败的关键因素。2011年2月的《程序员》中讲了九个人的创业故事,非常令人感动。他们中间有的人是曾经插队的知青;有的人长期漂流海外;有的是白领宅男;有的似乎在跳槽和创业间不断地迭代;有的还是外国人眼中的活雷锋。创业的故事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对资本的运作、财务管理、风险投资懂得比较少,所以,走了一些弯路。如果他们能有一个理解他们的技术创新、有财务管理经验的助手或是合伙人,他们成功得会更早一点。搞技术的人做技术工作可以得心应手,但是,筹集资金和投资管理比较困难。以后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应该考虑到理财知识的学习。要运营一个网站或是网店,只懂得计算机技术是不够的,应该懂得一些财务管理知识,明白怎样进行企业资本的运营,采取怎样的手段取得盈利,只有这样才更加容易成功。九个程序员在创业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需要找一个有财务管理经验的、值得信赖的合伙人。架势无限的CEO说:创业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资金和销售,而对于技术出身的创业者而言,资金的取得和销售都比较生疏,如果具备一定的理财技能就会事半功倍。

(三)资金成本的管理问题

网络营销是利用互联网做生意,做生意不仅是把货物卖出去,也不仅是提供好的服务,它还包括筹资和投资。因此,需要对资金成本进行管理。所谓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为筹措和使用资金而付出的代价。从广义上讲,企业无论是筹集和使用长期资金还是短期资金都要付出代价,都需要进行管理。但在日常的资金成本管理中一般指狭义的资金成本管理,即仅指为筹措和使用长期资金而付出的代价。

资金成本包括使用资金的费用和筹措资金的费用两部分内容。资金使用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投资过程中使用资金而支付的费用,如向股东支付的股利、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等。资金筹措的费用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过程中而支付的费用,如付给银行的手续费等。资金成本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是企业筹资的重要依据,也是投资管理的重要标准。企业在制定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时,必须正确估算自己的资金成本。企业的理财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也是使资金成本最小化。可见,资金成本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是何等重要。但是,许多互联网企业根本无视企业的资金成本,为了实现网络销售计划、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点击量而不计成本,结果在烧钱中血本无归。比如有人总结8848失败的原因时就说过,投资人对8848的核心业务没有坚持下去,没有按照企业的核心优势去发展,而是跟着“流行”转,将8848原有的资源消耗光了,最后失去了优势。可见8848的经营管理者根本没有“资金成本”的思想,销售收入排名第一也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不仅是8848,其他互联网运作失败的网络公司也一样是资金成本管理方面的失败者。

资金成本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依据,是企业进行资金结构决策的依据,是评价投资项目、比较投资方案和进行投资决策的客观标准。由于8848公司不重视资金成本问题,因此就谈不上有好的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失败已成为必然。

资金成本率是表示资金成本的常见指标。一般公式是:

K=D/P-F×100%

式中:K为资金成本,D为用资费用,P为筹资数额,F为筹资费用。

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应该将投资报酬率与资金边际成本进行比较,前者大于后者,则投资方案可取;否则不可取。

(四)财务计划和财务报告问题

据笔者调查了解,以上提及的瀛海威、8848、博客网都不重视财务计划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更谈不上财务报表和财务计划指标的对比分析。而财务计划是关于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全部经济活动各项目标行动计划及相应措施的预期数值说明,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部分,它和其他预算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数字相互衔接的整体。

现代企业管理系统应该是生产运营、市场销售、财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模式,而全面预算管理始终贯穿其中,成为现代企业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可以说,优秀的企业应该是市场运作、生产运营和财务管理的巨人,而以上提到的瀛海威、8848、博客网都曾经是销售上的巨人,但始终是财务管理上的矮人,这种企业无法获得最后的成功。

二、加强网络营销中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和设想

(一)盈利模式策划同步于网络营销策划

当企业开始网络营销策划的时候,应该同时策划网络营销的盈利模式,并对盈利模式的可行性进行研究。选择较好的盈利模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从互联网进入中国几十年的历史看,自诞生了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搜狐、新浪、网易、携程、盛大等市价过亿甚至上百亿的网络上市公司的历史看,没有一家公司不重视盈利模式的策划。

目前互联网即将告别创业的时代,互联网的激烈竞争中已经产生了寡头垄断,且这些垄断已经格局稳定,要加入其中分享盈利很困难,特别对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所以,中小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营销是比较现实的,关键是要选择好盈利模式。

(二)风险管理贯穿于网络营销始终

在网络营销业务中,要自始至终关注风险管理,要对企业风险进行分类,对每类风险进行分析。在权衡利弊中,选择风险小收益大的营销模式。

(三)资金成本的管理要贯穿于筹资和投资的全过程

在网络营销中,有许多涉及到筹资和投资的问题,企业应该首先考虑到资金的成本,计算出长期借款成本、长期债务成本、普通股成本、留存收益成本、优先股成本、加权资金成本等一系列的成本指标,并且要在资金成本和投资报酬率之间作出权衡和决策,必要的时候还要计算边际成本,研究企业的财务杠杆作用。这样才能使网络营销在理财决策的指导下健康持续地发展壮大。

(四)财务计划和财务报告指导着整个网络营销业务

网络营销企业应该掌握编制财务计划和编制财务分析报告的基本方法。编制营销计划、生产计划、产品成本计划、现金计划等一系列财务计划表格,从中预测、控制网络营销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每个会计期末还要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的财务运作状况。要把财务管理中的先进理财方法应用于网络营销中,指导网络营销决策的执行。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是在互联网走向成熟的时代产生的,其运营中应该有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作指导,再不能凭着一时冲动去运营。在网络营销开始策划的时候,就要考虑好盈利模式、资金成本、风险规避等问题。只有这样,网络营销业务才能做到稳、准、狠地打击竞争对手,使自己更加强大;才能真正做到“坐在电脑之前、决胜网络营销”。相信随着互联网发展和网络营销成功、失败两方面经验的积累,网络营销业务必将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兴发.决胜网络营销[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 张旭梅,等.软件企业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7.

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第3篇

关键词:资本约束;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058-03

近几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迅猛,资产总额快速增长,据统计,截至2007年3月末,全国114家城市商业银行(不含停业整顿的汕头商行)资产总额为2.68万亿元,较1999年末增长387%。随着资本监管的强化,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面临着资本不足的现实压力,在资本补充受到多方制约的条件下,如何突破这个资本约束“瓶颈“,已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必须首先考虑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资本约束内涵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本质职能,抵御风险和维持社会公众的信心对于银行来说生死攸关,而充足的资本是社会公众对银行可以应对不确定性充满信心的最关键的因素。因为,在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实践中,银行所承担的风险都作为成本来衡量,并最终通过资本来覆盖。资本与风险直接相连,是防止银行倒闭风险的最后防线,是银行安全运营的关键。当资本不能有效覆盖风险或者资本准备低于公众接受的底线时,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信任危机,引发挤兑,最终导致银行倒闭。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巴塞尔协议》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均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这就是对商业银行最低资本金的要求,本质是对风险的约束。

我国银监会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遵循《巴塞尔协议》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核心内容,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资本充足率是商业银行资本金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具体的公式是:

资本充足率=

从公式看,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基本方法有两种:分子对策――增加资本;分母对策――减少风险资产。

分子对策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量,改善和优化资本结构。按照资本的来源不同,又可以将分子对策分为内源资本对策和外源资本对策。内源资本对策是银行通过利润留存来补充资本金。外源资本对策是通过外部资本市场如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次级债等等获得资本。外源资本对策能否实现,取决于外部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以及银行自身融资渠道畅通与否。

分母对策就是调整资产组合,合理安排风险资产结构,努力压缩不良资产规模,扩大优质资产比重,降低风险权数高的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减少风险资产总量,同时加强表外业务管理,尽可能选择转换系数较小及相应风险小的表外资产。①

二、资本约束要求城市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

为了能够在银监会规定的时间之前达到资本充足率8%的要求,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加快了并购重组、增资扩股和资产置换的进程,资本金补充速度迅速。已上市的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1.73%、11.25%、13.23%。但这只是个别情况,就整体而言,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程度参差不齐,更为重要的是后续维持和充实资本金的压力很大。

外源资本对策,就我国城商行目前情况看,无论对上市城商行还是非上市城商行而言,对资本金的补充非常有限。对于已上市的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而言,可以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混合资本债券等途径获得资本金。然而,我国资本市场由于容量有限,很难承担起银行资本的“输血“功能,故资本金的增加因受到融资渠道的限制而难以持久。而对于众多非上市城商行来说,上市融资是不可能的,被外资青睐的城商行也很有限,其外源融资更为困难。因此,对于我国城商行来说,外源融资的途径和规模是非常有限的。此外,即便是通过外源融资达到了资本监管要求,后续维持压力也很大。以招商银行为例,该行上市前2001年底的资本充足率为10.26%,2002年6月底上市后的资本充足率猛增至16.38%,但到2002年末,资本充足率骤跌至12.57%,到2003年末,跌到9.49%,直至2004年成功发行35亿次级债和65亿元可转换债券,资本充足率才有所回升,该年年末达到9.56%。民生银行也出现类似情况。股份制银行所遇到的上述困境说明单纯的增加资本金只能让银行解决短期的资本金困难,被动应付资本监管的要求,并不能彻底解决城商行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问题。由此可知,由于外源资本对策受到外部条件制约较大,所以城商行应该争取但不能依赖外源资本对策提高资本充足率。

分子对策中的内源资本对策和分母对策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内源资本对策要求城商行提高盈利能力,通过利润留存增加自身资本金,这与城商行盈利模式密切相关。分母对策要求城商行调整资产组合与业务结构,与城商行的盈利模式同样密切相关。在外源资本有限的条件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其根本就在于转变城商行的盈利模式。通过调整盈利模式,降低高资本消耗的资产和风险资产的规模,打造城商行核心竞争力,增强自身的积累能力。

三、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盈利模式对资本金的影响

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类似,城商行主要以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传统中间业务为主,遵循的是以扩大信贷投放规模为主的业务模式和以赚取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城商行在提供非传统金融服务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有很大一部分城商行没有能力提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最近五年间,整体平均的城商行的利差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73.26%以上,最高达到77.46%,而且一直居高不下,如北京银行等城商行的佼佼者利差收入占比均高达90%,可见利差收入在城商行收入中的绝对重要地位。在这一盈利模式下,城商行要想获得最大利润,就必须扩张信贷资产规模。

一方面,信贷规模的快速增长消耗了大量资本。截至2007年3月末,全国114家城市商业银行(不含停业整顿的汕头商行)贷款余额为1.46万亿元,较1999年末增长441%。但是,在信贷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银行资本的增长速度却没有及时跟上,从而使得城商行出现了较大的资本缺口。

另一方面,信贷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银行资本的消耗速度。不同种类的资产业务的风险权重不同,其所需要的资本也就不同。如批发性企业贷款风险权重基本上为100%,对资本的需求最高;消费贷款风险权重只有50%,对资本需求比较低;政府债券风险权重为零,对资本没有需求。由于批发性企业贷款在城商行信贷中占主要比重,通常占到整个业务收入的80%以上,成为推动风险资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于是资本充足率快速下降。

此外,不良资产严重侵蚀了城商行资本。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批发性贷款的风险比消费贷款要高得多,这使得城商行的资产质量普遍较差。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力度,但不良资产依然较高。按照资本监管要求,对不良资产要进行拨备,而这些拨备不能计入银行资本,并且,风险拨备应提未提部分也要从资本净额中扣减。因此,这些不良资产直接损耗了银行资本。

四、资本约束下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转变

综上所述,面对资本约束和资本困境的严峻挑战,城市商业银行要提高资本充足率,根本在于转变其盈利模式,实现基本盈利模式从利息收入占绝对优势转向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并重的轨道上来,大力拓展低资本消耗的非传统业务,积极调整传统业务结构,这也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将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机遇。

1.创新业务品种,增加非利息收入

非利息收入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全部收入的30%~80%,如美国花旗银行80%的利润来自中间业务,我国工、农、中、建四大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约在20%~30%,而城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般不到10%,欠发达地区城商行占比更低,一般在5%左右。在金融脱媒的趋势下,城商行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收入结构难以适应银行业发展需要,在发展传统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创新业务品种,重视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的发展,增加非利息收入,是城商行在资本约束下的必然选择。目前城商行要集中力量发展多种类型的中间业务,特别是资本市场业务,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通过业务创新,实现资金运用多样化,业务收入多元化,降低业务发展和盈利增长对资本的过度依赖,增加盈利,为补充内源资本提供基础。

2.调整市场定位,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相对于批发业务,零售业务具有以下显著优点:一是公司客户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能力提高,城商行争夺优质客户竞争加剧,导致公司客户业务的盈利水平下滑;同时,城商行维护客户关系的日常支出较大,以至于向公司客户提供信贷服务的平均成本并不低。相比之下,零售业务收入和盈利较为稳定,规模经济和网络作用也更为显著。二是零售业务风险权重较低,资本占用较少。零售业务由于客户的广泛和分散,经营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分散,信贷风险集中暴露的概率一般来讲要低于批发业务,风险权重较低。按照银监会公布的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同样的资本金可以支撑两倍于批发业务的零售业务。零售业务资产质量较高,只要银行把关严格,将可以大大减少其中的风险。如招商银行零售贷款的不良率2007年6月末仅为0.49%。

国内居民的财富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居民对于投资理财、个人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需求日趋旺盛,这些都成为推动零售业务发展的动力。大力发展个人零售业务,既是城商行调整经营结构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我国社会财富新格局和居民金融新需求的需要,是着眼长远的发展定位。国际性大银行零售业务2005年的利润贡献普遍在40%~55%之间,如花旗银行零售业务的利润占比为53%,汇丰银行为47%,美洲银行为43%,而城商行的零售业务却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如城商行中的佼佼者北京银行2006年个人银行业务利润占比仅为8%。可见,零售业务对于城商行来说虽然是薄弱环节,但发展空间相当大。

在零售业务上,城商行应充分利用现有公司客户资源,向其员工提品和服务,重点发展信用卡、住房按揭贷款、理财、销售保险、证券、私人银行业务、自营投资业务等。

3.再造流程系统与组织架构

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流程烦琐,包含不必要的操作手续。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日益增加的内控要求,新的流程堆叠在旧有的流程之上,导致组织缺乏灵活性,对市场变化反应缓慢,成本较高且运营效率低下。同时,城商行通常是根据传统操作流程将组织架构按照功能原则进行设置,而不是以客户需求或市场导向为原则。在这样的架构之下,管理团队缺乏市场意识,从而不能应对快速的市场变化。

城商行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型,必然要求流程系统与组织再造。流程系统与组织再造总的方向是以客户为中心,以股东利益为目标,按照扁平化、集中化、专业化,前、中、后台分离和业务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监督分离、风险管理垂直化的原则,完善管理模式,推进机构扁平化管理的改革。此外,银行的业务模式、营销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层次改革和整合,还依赖于一个数据资源全行集中、客户信息全行集中、管理信息全行集中、业务流程全行集中、授权管理全行集中的现代商业银行IT平台。

4.提升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努力拓展中间业务,实现收入多元化,这不仅需要先进的组织体系,同时也需要管理水平的提升作为支撑。对于城商行来说,首先要逐步建立起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从制度上引导和规范城商行各级管理者基于长期稳定的收益而非单纯规模扩张的经营行为。其次,广泛采用科学、定量的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涵盖各项业务的,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主要风险种类的,包括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处置等环节在内的,全员、全范围、全过程、长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最后,应加强人员培训,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马蔚华.资本约束与经营转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32-35.

[2]朱建武.中小银行规模扩张的动因与行为逻辑[J].金融与保险,2007,(10):74.

[3]陆岷峰.资本约束:城市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难题[J].海南金融,2005,(2):22.

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第4篇

IT系统建设工程中,决策者、业务人员和IT人员经常遇到一些普遍问题和困惑。决策者的困惑是,钱给了,人招了,为什么科技工作不能令人满意;业务部门的抱怨是,要什么没什么,要什么现做什么,做出来和我们期望还不一致,不是系统实现不了,就是需求提的不细致,想分析某些问题,想要的数据不能马上取得;科技管理的烦恼是,其他银行产品开发做到手上拿着一个、嘴里含着一个、眼睛盯着一个,而我们是要一个现种一个;技术人员的委屈是,力没少出,技术水平不比别人差,还总是受到别人指责。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应用系统现状、基础架构设计、科技管理现状、战略管理水平存在问题。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答案是从业务驱动变战略驱动开始。大家目前都在说业务驱动IT发展,往往给人一个错觉,IT应该等业务需求提出后再去开发,然后是被动跟进,其结果是IT部门不管有多少IT资源,总是忙得团团转,还是跟不上业务的发展。要扭转这种被动跟进总是跟不上需求的局面,IT经理们应更多地关注本行战略导向,根据战略导向对未来的业务需求有所预测,做好IT规划。把有限的IT资源用在战略准备上。舍弃眼前与战略无关又极大消耗战略资源的业务,大力开发为未来战略实现必须的项目。真正实现“嘴里咬一个,手里抓一个,眼里盯一个”,而不是目前这种“业务要一个,我去种一个”。

商业银行要实现亲近客户、卓越运营、产品领先,创新是首要问题。而创新不外乎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金融产品服务的创新、市场营销的创新和风险管理的创新。而且要从业务驱动转变为战略驱动,要围绕利润管理、价值管理,来采用新的工具和策略进行创新。

其次,变“以我为中心”为“以客户为中心”,更大地提高客户价值来做好你的收入上的问题,也是营销系统要做的。

第三,由控制风险向管理风险转变,以科学的方法主动接纳、管控风险,而不是逃避风险(控制风险),目的是以最小的风险成本换回最大的利益。

第四,要由单一盈利模式向多元盈利模式转变。在发展资产业务上,实行“资产多元化,收入多元化”,坚决调整资产和收入结构,积极发展风险低、收益稳、流动性强的资产业务,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产品和服务,做大中间业务,改善盈利结构,提高非利差收入,将零售业务作为未来战略发展的重点。在盈利理念上,倡导实现“健康利润”,引入经济资本理念,使经济资本能完全覆盖风险下获得的利润,使银行发展更健康。

第五,要由被动定价向主动定价转变。提高定价管理水平,科学评估未来资产收益、风险成本、未来利率变动下的资金成本,引入资金转移定价,做到科学定价主动定价,以销定价。

第六,要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大力发展特色业务,打造特色品牌,进行差异化营销,形成核心竞争力。未来银行业的发展不是“大银行”吃掉“小银行”,而应是“好银行”吃掉“差银行”。

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第5篇

一、文献综述随着金融自由化、金融电子化和金融证券化的蓬勃发展,全球银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基础性和结构性的变革。面对日渐萎缩的传统业务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国际银行业出现了强化核心竞争力的趋势,即通过外购、外包、合资及合伙经营等形式将一些非核心业务分离出去,并在银行内部根据核心竞争力的定位实行机构重组。指导性理论之一是由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他把企业看作一个由若干价值创造活动组成的价值链,认为仅有一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创造价值,企业应不断强化这部分价值创造活动以提升竞争优势[1]。价值链理论经历了从顺序式到网络式,从以利润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从物质生产到信息技术运用的演变过程,其实质在于最大限度缩短与客户的价值链条,在实现客户价值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指导性理论是兹维.博迪和罗伯特.莫顿提出的金融功能观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金融体系提供的主要功能本质上是客户所需要的基本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不过是实现这些金融功能(服务)的载体,哪一种组织结构在提供某一金融功能(服务)时具有成本和效率方面的竞争优势,就由哪一种组织结构承担。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于可以向众多客户提供标准化的批量交易,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在于可以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根据这一理论,商业银行应从单一的“融资中介”向多功能的“服务中介”转型[2]。在上述理论指导下,一些学者对商业银行内部业务流程重构进行了研究,初始的研究着眼于银行组织内再造[3]。随后逐步转向银行组织之间的再造研究[4]。一部分研究则从收入结构变化分析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变化。欧洲央行对欧洲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多元化发展趋势进行了持续跟踪[5],蒂尔曼剖析了过去1/4世纪所发生的结构性金融变迁,全面探讨了金融机构所面对的挑战,提出了金融机构风险盈利的模型与实现路径[6]。姜建清对比了国际和国内银行业收益结构,提出了国内银行收益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措施[7]。上述研究从多个层面对商业银行业转型提供了借鉴,但个案研究较多,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分析,难以得到规律性的结论。因此,有必要对美国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变迁进行系统解析,探寻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有益启示。

二、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演变(1934-2010)20世纪以来,美国商业银行收益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非利息收入从1935年的32.87%下降到1963年的7.04%,此后一直迅速上升到2003年的35.77%,随后基本稳定在31%左右,整体上呈现“U”型变化趋势[7]。加上30.58%的其它利息收入,服务及投资类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达到62%这一变化反映了美国银行业已从传统盈利模式向全能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1.美国银行业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构成变动情况美国银行业利息收入构成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贷款和租赁利息以外的其它利息收入占比的快速提高。1934~1987年,其它利息收入占比从20.78%稳步增加到27.21%,此后快速提高,并在1997~2001年超过贷款和租赁利息收入(1999年最高达64.14%),然后逐步回落到2010年的44.32%,见图1。其它利息收入占比上升主要是在证券投资利息收入的基础上,1969年增加了购买联邦基金及回购的证券利息收入,1976年增加了同业存款的利息收入,1984年增加了交易账户利息收入。上述变化反映出投资利息收入已经成为美国银行业的重要收入来源,见图2。

2.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构成变动情况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包括两大块。一块是对存款账户收取的服务费用,例如维持费用、活动收费、管理收费、透支收费、支票证明收费、抵押贷款服务费用加上其他费用,包括提前还款贷款费用、后期收费以及分期付款许诺的费用等。这部分占比从1942年的20.10%最高上升到1963年的41.65%,随后逐年下降到2010年的16.37%。另一块是其他非利息收入,主要包括出售资产产生的收入、办公楼的运营、房地产的投资、租赁收入、交易资产实现和未实现的盈余。这部分收入一直是非利息收入的主体,中间有所下降,近几年占比约83%,见图3。贷款和租赁利息收入对应传统融资业务。其它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对应银行新兴的投资类和服务类业务,其与总资产之比反映着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美国银行非利息收入/总资产比例从1944年的0.37%上升稳定到2010年的1.8%,见图4。从绝对值增幅看,1934-2010年,美国银行业总资产增长259.80倍,非利息收入增长463.75倍,显示中间业务不仅增速快,而且增长稳定,已经成为美国银行业重点开发的业务之一。从三项业务构成看,投资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之和已经接近传统的信贷业务收入,美国银行业向全能银行发展的脉络十分明显。

3.美国银行业营业费用构成变化情况商业银行能力的另一决定因素在于成本,对收益结构的分析还要考虑到管理费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所得税等营业费用因素,又称非利息支出。1934-2010年,美国银行业营业费用构成比重变化较大。1951年,雇员和职工福利占比达到最高49.23%,其他非利息费用占比先降至1981年的7.61%,后一直缓慢上升。其他利息费用占比在1950年降到0.35%低点后一直缓慢上升,在1972年首次超过10%,2006年达到16.49%,后缓慢下降至7%。办公费用占比整体稳定,从10%以上降至以下,见图5。上述营业费用结构的变化充分反映了美国银行业业务结构转型的历程。2010年,美国银行业其他非利息费用占比36.12%,雇员和职工福利占比34.92%,存款利息费用占比12.67%,办公费用占比9.02%,其他利息费用占比7.27%。为全面分析银行经营成本的变化,我们计算出利息费用、非利息费用、贷款损失准备占总资产的比率进行比较。利息费用比率曾下降到1944年的0.15%,后快速上升到1981年的8.37%,随后快速下降到2010年的0.74%,非利息费用比率也曾下降到1945年的0.83%,随后缓慢上升,最高达到1993年的3.77%,随后缓慢下降到2010年的2.97%。除了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时期,贷款损失准备比率一直保持大多维持在0.5%左右的水平,见图6。1994年以来,美国银行业的利息费用、非利息费用比率整体处于下降趋势,说明美国银行业的成本控制取得了很大成效。银行业收益结构变化概括了银行业所有经营活动的变化,集中体现了银行业盈利模式的变化。里奥M.蒂尔曼(LeoM.TiLman)对此作了总结[6],他认为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缺乏动态的风险控制,是一种以资产负债收益差为基础的静态“利差交易模式”,其经营绩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公式:经济绩效=资产收益-负债成本+费用性收入-费用性支出-资本成本在动态化的风险世界中,经济绩效是资产负债表套利、资本性投资活动、系统风险、收费型业务、成本控制以及资本成本最小化的共同结果,其盈利模式是考虑动态风险控制的“风险经营”模式,其风险经营绩效可以概括为:经济绩效=资产负债表套利+资本性投资+系统风险+收费-费用-资本成本美国银行业的收益结构中,中间业务和投资业务收入占比上升,利息费用、非利息费用占比下降,充分验证了其盈利模式从传统“利差交易”模式向动态“风险经营”模式转型的发展历程。

三、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变迁的价值链解析

1.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变迁的原因与主要价值驱动因素银行收益结构变化展示了银行盈利模式变化的结果,但没有揭示变化的原因、方式以及变化的过程。为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回到企业层面,对其内部的资源配置环节即价值链构成及变迁作进一步分析。波特认为,各个业务环节的最终价值贡献度不同,企业应降低每个环节的成本,并聚焦于优势环节,以提高核心竞争力[1]。近百年全球金融系统发生了重大的演化,金融市场成为金融系统核心,新兴金融机构不断崛起,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分工与专业化不断深化,金融价值链不断裂变与聚合,银行业从金融体系的核心位置被挤向了专业化分工的一角,银行业急需找到自己的职能定位。美国银行业收益结构变化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审时度势,聚焦主要价值创造环节、降低总体经营成本的价值链变迁史。初期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被动适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商业银行的不断成熟,往往来自于主动的调整和设计。其变迁的主要价值驱动因素包括:

(1)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增长是影响银行价值创造的根本性决定因素。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银行资金来源增加,企业和个人仅有简单的银行存贷款需求,银行收入以利息收入为主。经济进入成熟阶段,企业和个人财富增加,风险因素增加,服务多元化和需求升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相应增加。经济周期、行业兴衰也对银行的资金投向有着深刻影响。

(2)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发展对银行有着双重影响。一方面,伴随金融市场的发展,风险因素不断增加,顾客对银行多元化服务需求增加,会提高银行的非利息收入,银行金融投资的利息收入也相应增加。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发展往往伴随竞争加剧、优质客户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引发的融资成本上升,将加大银行的经营压力。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影响。

(3)银行监管政策的变化。对银行业务范围的监管会影响银行规模经济的取得和业务范围的拓展;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会使银行提高低资本消耗业务的比重。为规避监管政策对银行经营活动的限制,商业银行也会不断进行资产证券化和表外业务的创新,将提高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重。

(4)科技进步的应用。银行业是经济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最多、最密集、最早实现信息化的行业之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应用有助于银行增加产品和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拓展网络市场,提高服务深度,使银行向社会服务、信息服务、经济预测服务拓展,成为综合金融服务中心。银行收入将从存贷利差为主向金融服务收入为主转变。

2.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及其价值链演变的阶段特征根据美国商业银行业的收益结构变化,可以把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及价值链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多元经营时期(1933年以前);单一经营时期(1933-1982);全功能经营时期(1982至今)第一阶段美国商业银行价值链的特征(1933年之前)20世纪初期,美联储成立,主要是管理货币供应,并未承担金融监管职能。为支持州立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竞争,各州放松了对州银行的法律监管。而《麦克法登法案》则支持国民银行在信托、房地产投资、参股保管公司等方面进行竞争。因此,除在外地开设机构受限外,美国商业银行在业务范围、利率、资本充足率等方面基本没有限制。商业银行业务品种从少到多,业务范围由窄变宽,业务规模从小到大,涉足投资银行业务,大量资金流入股市,助长了股市泡沫,催生了经济危机。这一时期商业银行的价值活动主要包括资金筹集、资金运用和简单的客户服务。筹资业务环节主要是吸收存款和发行银行券,资产运用环节主要是短期自偿性(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客户服务主要提供货币兑换和支付清算,兼顾少量的贴现、租赁和简单证券业务,管理简单,风险易于识别。这一阶段,价值链的增值环节主要体现在基于银行信用的货币兑换和支付清算,以及发放短期自偿性贷款的风险控制。第二阶段商业银行价值链的特征(30年代大萧条至20世纪80年代)危机期间,美国有上万家银行倒闭,为保证银行业的稳定,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禁止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随后出台的Q条例禁止银行对支票账户给付利息,对定期存款利息也施加限制。严格的管制极大限制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美国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开始下降,与储贷机构的市场争夺日趋激烈。商业银行通过产品创新、变身单一控股公司、增设海外“空壳”分行、发放存款奖品等措施拓展业务,其净经营收入与资产之比于1960年达到了顶峰,随后连续10年逐步降低。迫于内外部压力,美联储1970年放开了大额定期存款和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利率上限。这一阶段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商业银行主要以存贷款业务为主,经营模式没有太大变化,但负债管理和产品创新有了长足发展。工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旺盛,同业竞争也日益激烈,银行的价值增值主要体现为以尽量低的价格尽可能多的筹集资金,同时通过风险管理降低坏账损失率,获取最大化利差收入,负债产品创新和渠道拓宽对盈利目标的实现变得至关重要。第三阶段商业银行价值链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至今)1980年以后,美国取消了对存贷款利率上限的限制,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法》,允许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联合经营,允许国民银行从事财产保险,美国商业银行正式步入全能发展时期,形成了以全能化、国际化和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经营模式。筹资业务环节:“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迫使商业银行加大外源融资,同时注重不同风险权重的资产配比,加强表外业务创新和与“影子银行”的协作。负债来源中,同业拆借等主动性、批发类负债大幅度上升,负债保有成本降低但稳定性减弱。资金运用环节:由于采用经风险调整的资金成本计算法,衍生产品以及投资、并购等高杠杆、高收益类资产配置大幅度上升,盈利模式也从利差收入为主向收入多元化转变,非贷款性利息及非利息性收入占比迅速上升。风险管理环节:一是从单一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并举,信贷资产管理与非信贷资产管理并举,组织流程再造与技术手段创新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二是采用VaR(ValueatRisk)和CAR等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多种量化风险管理工具来识别、衡量和检测风险,提高了风险管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三是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对内部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和业务环节的各个种类的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整合管理。由于实行高杠杆率混业经营,风险管理成为避免和减少损失,进行资源配置,提高收益的主要增值活动。

渠道建设环节:一是大规模跨地区、跨国并购,扩充服务网点和客户数量,实现规模效益。二是突出营业网点的营销功能,提高渠道综合服务能力和贡献度。三是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自助渠道,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四是建设专家型营销团队,与其它销售渠道自由、有效结合,为高端客户提供定制式金融服务。顾客服务环节:一是实施差异化客户定位,服务于成本最低、速度最快并获取最大收益的客户。超前研究客户需求和消费心理,评估可能的增值机会。二是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集成并深度挖掘客户信息、交易习惯、消费偏好等数据,对客户价值进行分类,开发和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三是从“融资中介”转向以专业化方式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服务中介”,从客户端获取最大综合收益。辅助环节:基本活动效率与价值的提升,必须获得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绩效考核等辅助活动的支撑,“后台”活动日益“前台”化。一是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了矩阵式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强化以业务模块为单位的垂直运作管理,同时兼顾纵向与横向双向联系,增强了市场专业化、一体化营销的功能。二是依托信息系统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减少无效劳动,集中后台支持,集成并挖掘信息,缩短服务与客户的距离,提高客户服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建立了以经济资本、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和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管理体系,统筹兼顾速度与质量、平衡收益与风险,加强对经营发展的长期激励,推进风险防控,提高盈利水平。

外部价值链环节:一是大银行通过并购建立金融控股集团,打破不同金融行业间的界限,将业务扩展到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基金等各个金融领域,并快速拓展海外市场,全能银行成为主流模式。二是中小型银行专注于打造某一金融服务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参与客户价值创造,商业银行与具有行业背景和客户知识的第三方分享更多收入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在这一阶段,美国商业银行经营活动日益庞杂,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经营模式分化明显,银行价值链呈现差异化、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流程再造和风险管理变革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竞争力,实现了长达20余年的金融繁荣,但其中的风险也不断积聚。美国次贷危机充分暴露了金融业过度杠杆化和无限制创新的危害,对通过承担高倍率风险谋取“超额”利润的盈利模式提出了质疑。危机爆发后,各国均采取更为保守的方式加强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对其实施更为严格的流动性风险、交易对手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管理要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也了更加严格的银行运行监管规则大纲,提高资本的质量,建立全球一致的流动性监管量化标准,并积极推进实施新协议。顺应监管体制和规则的变革,商业银行纷纷探索新的价值创造环节及内容,谋求建立合规、安全、高效的盈利模式,其主要内容是聚焦核心价值环节,打造基于风险经营的业务模式[9]。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和价值链的变迁历史为我国商业银行价值链转型提供了有益启示。

四、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变迁对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启示在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趋缓,货币政策各异,资本监管标准提高,金融脱媒加剧,客户需求分化,商业银行原有的发展方式、经营模式和价值链将难以为继,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美国银行业向全能银行发展的历史经验,通过对价值链的重构与创新,成功实现战略转型。

1.突破金融机构发展观的束缚,向全功能金融机构发展观转变传统金融机构发展观是在各机构功能既定的前提下,以现有产品为中心,研究其价值链的优化,这种静态思维很难为商业银行在激烈竞争中找到发展方向。而金融机构功能发展观则认为各机构功能随竞争优势不断变化,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研究如何整合内外部资源,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开辟新的利润空间,提出了商业银行向全功能金融服务转型的方向。美国银行业盈利模式变迁就是顺应历史潮流从单一功能向全功能转型的典型案例。在金融系统复杂化、范围全球化、分工专业化、监管严格化的新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突破“建网点、拉存款、放贷款”的传统思维,突破存、贷、汇的传统功能,向提供全功能金融服务转型。“全功能”不是“全能”,要破除全功能就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限扩大组织规模的认识误区,在金融服务价值链的裂变中科学定位,聚焦于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价值环节,将非核心价值环节外包,通过内、外部价值网聚合金融服务价值链,借助协同效应提高金融服务范围和效率,巩固和强化在细分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顺应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商业银行还应积极建设国际战略同盟,争取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在目前分业经营的特定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树立“全功能”的经营理念,积极与其他金融机构建立持续而广泛的业务合作,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共赢。

2.聚焦核心业务环节,提升传统业务风险绩效商业银行服务资源有限,必须明确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聚焦于核心业务环节,依据风险绩效对业务活动环节进行优化重构,

强化最有竞争优势的价值分配和增值过程,提升盈利水平。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特殊发展阶段,间接融资仍是满足建设资金需求的主渠道,传统息差收入仍将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在严格的资本监管标准下,商业银行应建设多元的资本补充机制,优化负债结构,降低资本消耗,追踪社会资金流向,积极扩大零售负债与消费信贷业务的规模。虽然在短期内零售负债付息成本较高,消费信贷定价水平不高,风险绩效不明显。但从长期看,二者具有稳定性、可持续性,开拓新业务成本低,可支持的长期资产运用比率高,可协同使用的外部合作渠道广,风险绩效较高。美国大型银行80年代以后不断并购消费零售及消费金融机构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与此同时,顺应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经济空间布局的优化升级,商业银行要主动进行前瞻性信贷结构调整。一是逐步减少过剩产能、落后产能、高耗能、高污染等行业信贷占比,提高传统工业改造、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设备制造、现代农业等制造业的占比,大力支持设计研发、现代物流、信息服务、软件业、科技管理咨询、服务外包等生产业的发展,逐步提升医疗健康、休闲、旅游等消费升级行业的所占比例。二是合理安排大、中、小客户结构,重点配置服务于大企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受益于财富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中小企业。

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第6篇

外版图书在国内图书市场经历了高速发展以后,榜单品种和销售码洋在国内图书市场逐渐呈现下滑态势。与此相反的是,外版图书的引进成本呈快速上升趋势,版税和预付金越来越高,印量和期限条件也越来越严格。市场和成本产生了鲜明的反差表现,究其根本,外版图书出版盈利模式不合理是造成反差的重要原因。要健康发展外版图书市场,需要积极推进外版图书出版盈利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

版税 出版盈利

一、国内外版图书的出版盈利现状

资料显示,2008年以来,我国外版图书在榜单中的表现不佳,销售码洋呈下降趋势。以外版图书的畅销书为例,从全国图书零售观测系统可以看到,2008年以来,在我国图书零售市场年度销量前500名的图书中外版图书的入榜品种数和码洋贡献率都出现明显下降。从入榜品种数来看,2008年和2009年这两年的引进图书品种达到了100种以上,2010年则有明显下降,已不足80种。就这些入榜图书对榜单前500名的收益贡献而言,2008年至2010年,此项指标维持在20%以上。2011年上半年,只有74本引进版图书进入榜单,码洋贡献率为15.71%。外版图书榜单的前500名表现如此,如果进一步考察销量排名前100名图书中外版图书的表现,可以发现,榜单前100名中的外版图书在品种和码洋贡献率上表现出相同的趋势。2008年至2011年,外版图书的入榜品种数和对榜单整体图书的码洋贡献率整体呈现回落趋势。

与此同时,国内出版社对于外版图书的引进成本却呈现相反的发展趋势。外版图书的预付款从2006年的1500美元至2500美元上升到2008年上半年时的3000美元至5000美元,5000美元的预付款比比皆是。外版图书的版税从前期的以销售量计算转变为以印刷量计算,更增加了出版社引进外版图书的压力。同时,由于国内出版社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多数出版社都在积极开发新的图书领域,作为外版图书中的大众类畅销书,如励志、文学、英语、经管类书籍在目前引进图书中所占比例较高,成为出版社竞相追逐的对象,外版图书同质化竞争激烈,跟风出版、重复出版的现象较为严重。在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国外版权公司采取竞价的方式进行版权出售,哄抬预付款。[1]种种因素抬高了国内外版图书的引进成本,相对于呈下降态势的销售表现,外版图书的盈利前景堪忧。

引进和推出一直是外版图书工作的两项主要内容,引进外版图书,有利于吸收国外的先进思想,输出国内的图书则有利于把我国丰富的思想文化介绍给世界,通过知识产权的转让获取经济利益。但这两项工作目前表现出不均衡的发展状况,引进得多,输出得少。随着我国经济逐渐发展和外版图书出版工作的逐渐完善,这种状况正在逐步改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数据显示,我国版权贸易引进输出比已从2005年的7.2∶1转变为2010年的2.9∶1,逆差明显缩小。十几年前图书市场中普遍存在的“凡引进,必畅销”的现象已风光不再,尽管我国的图书版权贸易仍旧处于逆差局面,但国内出版界对版权引进已日趋理性。[2]需注意的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读书正在成为一种阅读方式迅速扩展。多数出版社通过自建网站或者和网络运营商合作等方式为读者提供少量收费或免费的阅读空间,这也是外版图书和本版图书未来的盈利拓展空间。

二、外版图书的盈利模式分析

与普通的商品一样,外版图书的利润计算也基于以下公式:利润=销售额-成本。大部分普通商品成本以原材料、加工费用、物流费用等为成本,而图书的成本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一般来自于图书出版的编、印、发阶段,即选题、编校、印刷、管理、销售等环节;间接成本则主要来自于行政管理费用和其他的税费费用等。相对于普通图书,外版图书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预付款、版税、翻译费等费用,其中预付款可在首次缴纳版税时进行冲抵,但在前期也增加了出版社的资金压力。接下来的销售发行盈利模式则与普通图书模式相似。[3]同样的销售渠道,更高的成本费用,是外版图书出版盈利模式与本版图书的区别之处。需要注意的是,外版图书一般引进的是国外的畅销书,虽在国内会有些水土不服,但相比较国内原创作品,外版图书的投资风险有所降低,这也是外版图书虽然成本高,但出版社仍积极参与经营的原因,这一点也是外版图书出版盈利模式中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三、推进外版图书出版盈利模式创新的意义

虽然外版图书在国内市场呈现下降态势,但相对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知识信息需求,这种下降不是外版图书需求的下降,而是国内出版市场在盲目引进外版图书后的一种调整态势。[4]目前的外版图书引进区域和引进品种还存在着较大空间,主要引进区域包括美、英、日、韩等国,主要引进品种包括少儿、文学、社科类和语言类等。但随着需求的开放性增加,外版图书的引进区域和品种还存在着巨大的拓展空间,外版图书出版在国内也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对于目前的发展状况,国内的外版图书出版盈利模式需要改变思路,进行创新。只有进行盈利模式创新,才能缓解目前外版图书成本上升、销售下降的尴尬处境;只有进行盈利模式创新,才能满足读者对于外版图书的巨大需求,并为国内的出版社在外版图书这一项目上找到新的利润点。

四、外版图书出版盈利创新建议

从现有外版图书的盈利模式可以看出,高成本、销售模式单一是其主要特点,所以对于盈利模式的创新改善也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创新降低成本从而在现有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增加外版图书的盈利能力达成外版图书增加盈利的目的。下面根据以上思路对于盈利模式创新提出几点建议:

1. 细分版权类别,适当引进外版图书电子版。外版图书和本版图书一样,包括适合浅阅读的书籍和深度阅读的书籍。适合浅阅读的书主要指生活指南类和青春时尚读物类。对于浅阅读书籍,读者一般都是快速阅览之后,便把书籍弃之高阁;对于深度阅读的书,包括国际先进理念的专业书籍、经典的文学名著等,这些书籍属于读者可能会反复翻看的,利用率较高,有时读者还需在书本上做一些批注。根据这样的使用情况,结合外版图书的电子书、纸质书版权一般分开的情况,可将一些外版书的引进分为电子版引进或者印刷本引进,电子书的版权费用可根据网络下载量进行支付。同传统纸质图书相比,电子书里面可进行大量广告链接,以电子书为载体进行大量发行,其广告范围和影响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网络阅读是未来的一种阅读趋势,但目前很多出版社在电子书的运作上还不尽如人意,如果能在外版图书出版上合理运用这一领域的资源,将为外版图书的经营带来新的利润点。

2. 国内出版社和国外出版商合作,共同开发新的选题。针对外版图书引进时成本较大,引进图书销售下降的态势,国内已有部分出版社开始寻求和国外出版商合作,根据国内的形势发展,结合读者的潜在需求,共同开发选题。国内对于外版图书的巨大需求也让国外的版权公司或出版社产生兴趣,如果能够由此着手,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图书市场开发,对于国内的出版社来说可以减掉版税费用,节省的成本即为新增加的盈利点。

3. 分次支付版税,减少风险。因国内图书市场的管理不善,一些出版社对于外版图书的后期销售量,通常对合作方进行隐瞒或拖欠,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国外的版权公司提高预付款金额,对于版税也提到了较高额度。但对于外版图书的引进来说,即便是国外的畅销书,在国内也可能存在水土不服的状况,版税较高会给引进出版社带来巨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国内的出版社可以通过协商,确定一定的印刷量,分次印刷。对于版税的支付也可采取分次变动支付的方式,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出版社的压力和风险,使外版图书的盈利模式得以改善。

4. 找准定位、建立引进品牌。出版社都会确定自己的经营范围。这些定位要求在经营外版图书时也要充分考虑,不能盲目引进,牵涉面太广,将会失去本领域的专业优势。此外,国外的版权公司在进行图书版权输出时一般会把出版社的出版方向和专业优势作为审核的要素。所以出版社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集中资源,凸显自身优势,在同行业中树立自己的外版图书引进品牌形象,这对于引进外版图书将是一个有利条件。

5. 交换版权。外版图书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引进版权和输出版权。现阶段,由于图书市场的不均衡和国内图书版权管理水平等因素,我国图书的引进和输出有较大差距,版权输出一直是出版社工作的一块“短板”。从长远看来,国内图书输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内出版社在大力引进外版图书的同时,可做足内功,选择合适的本版图书进行交换输出,从而达到减少版税或者是取消版税的目的。随着国内图书市场的健全和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本版图书将获得更多的话语权,采取交换版权的方式将为出版社外版图书出版盈利提供新的思路,此外,通过交换版权也减少了外版图书出版的前期成本费用。[5]

6. 合理插入广告。外版图书一方面可通过节省成本获取利润,另一方面可根据目前图书盈利模式多样化的现状增加盈利能力。书媒广告一直为很多人所不认可,认为广告方式和书籍的纯文学性有冲突。实际操作中,如果能够根据书籍的实际内容插入相应的书签广告,对书籍的主题则不会有太大的妨碍,如美容书籍放入美容工具的书签广告同样可满足一部分读者的需求,即便是有的读者不太喜欢这种广告,和书媒分离的书签也可以为读者带来一定的便利。多样化选择使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多选择。选择太多,也就意味着没有选择,广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作出选择的重要参考,适当插入广告,将为读者提供一种近距离的可选性。综上所述,书本中适当地插入广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这种方法,可拓展外版图书的盈利能力。

7. 分类制订定价标准。图书作为知识资源的一种承载体,其定价不仅包含相应的应有成本,也包含读者需求的因素,特别是行业类书籍和研究类书籍,从书本所承载的知识信息量来说,对于专业人士有巨大的进步意义。相对于其他行业商品来说,图书的这种特殊需求性在整个领域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根据这种情况,可对引进的外版图书分类制订定价标准,使出版社的引进图书价格结构呈现差异性特点,获取不同的利润空间。这样,不同的价格差别,将增加外版图书出版的利润。[6]

需注意的是,出版社在进行外版图书盈利模式创新时,也要从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风险等方面出发,综合考虑后再对盈利模式进行创新,创新的过程有两个方面需谨慎:第一,国内目前引进的外版图书一般为国外的畅销书,如果选择和国外出版社合作开发新书则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出版社要有这样的风险意识;第二,电子版图书在国内的发展尚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所以引进电子版图书也要注意这一方面的运营模式设计。

结 语

对于目前的外版图书出版来说,日益上升的成本费用和渐趋下滑的表现态势,使外版图书出版的盈利前景不容乐观。改善和创新盈利模式是出版社必须面对的问题,一方面可通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另一方面可寻找外版图书新的盈利点,通过经营思路的改变,创新外版图书出版的盈利模式,使之在新形势下具有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余心乐.引进外版图书需要把握的几个要点[J].中国出版,2009(2).

[2] 陈.成功版权引进“三部曲”[J].出版科学,2007(3).

[3] 丁枚.引进版图书操作的三个关注点[J].出版发行研究,2010(8).

[4] 朱健桦.从“开卷数据”看近十年中国引进版图书市场[J].中国图书评论,2006 (10).

[5] 率琦.浅谈外版图书工作的特殊性[J].编辑之友,2011(7).

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第7篇

经过多年的发展,硅谷银行形成了一套独特而成熟的盈利模式,即股权投资与信贷业务相结合,采取“股权+债权”的模式,除了如一般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获取债权投资收益之外,股权投资收益是硅谷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股权投资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直接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购买其股份,一旦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上市或股票升值,就能给硅谷银行带来巨大的收益;另一种是将资金投入风险投资机构,由风投或私募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与风险投资机构的紧密合作,使硅谷银行在客户选择、产品服务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硅谷银行的盈利收入不仅来自高于普通商业贷款的利率收入,还来自于其持有的众多企业的股权,分享与高风险匹配的高收益。

硅谷银行拥有熟悉科技专业的服务团队,他们精通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熟知各个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经营中会面临的诸多风险。他们的专业知识有助于科技银行控制融资业务风险,为客户提供切合需求的金融服务。硅谷银行根据客户的成长阶段将服务划分为3个系列,包括硅谷银行集团加速、硅谷银行集团成长和硅谷银行集团公司金融,每个系列都包含了适合于不同企业发展阶段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和产品。

一方面,硅谷银行只为那些已经获得风险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因为对硅谷银行来说,得到风险投资基金认可的科技型企业一般都风险较低,而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硅谷银行的风险。另一方面,硅谷银行也把资金投入风险投资基金,再由风险投资基金完成投资。硅谷银行的贷款对象大多是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小,资产结构中无形资产比例较高,可用于抵押的有形资产不足,因此硅谷银行采取灵活的贷款担保,如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硅谷银行将风险投资业务与一般银行业务分割开。硅谷银行的风险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股市募集,少部分来源于基金项目,并不从一般银行业务中提取资金,而一般银行业务的资金也不会从风险投资业务中挪用,彼此的资金互相独立,也互不影响。

我国科技银行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科技银行起步相对较晚。2003年,科学技术部开始着手制定科技开发银行方案。2007年,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向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提交《关于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内设立科技银行的建议案》,阐述了我国设立科技银行的必要性、相关制度安排,以及科技银行的盈利模式、风险监控等。2008年,在科技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共同推动下,省市地方科技部门积极与地方银监会和金融机构合作,推动国内商业银行设立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科技支行。2009年1月,四川成都市率先设立了两家科技支行:中国建设银行成都科技支行和成都银行科技支行。随后,深圳、无锡和苏州等地也成立科技支行。截至2012年6月,全国共设立科技支行21家,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当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尽管科技银行这种新型的金融机构目前正在我国兴起,但从已经成立的商业银行科技支行的实际运转情况来看,科技银行在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还远没有起到如硅谷银行一般的作用,存在的障碍较多。具体如下:

1尚未设立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的科技银行

如前所述,我国的科技银行是以商业银行科技支行的形式组建起来的,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这种组建方式具有现实必要性:一方面可尽早开展科技银行业务,有利于解决当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贷款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积累科技贷款业务经验,提高科技贷款的风险控制能力,为以后设立科技银行奠定基础。但是这种设立模式存在缺陷:商业科技支行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因此也就无法做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另外,科技支行属于商业银行,要遵循“安全性”原则,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不能适应科技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

2科技银行对风险的控制水平不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事科技项目研发,具有高风险、高成长的特征,由于其自身规模小、信用级别低、抵押担保不足,加之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准确衡量企业的风险度,导致科技银行贷款业务面临着较大的风险。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对于科技银行持续稳定经营至关重要。从国内科技银行来看,科技银行对风险的控制水平不高,不能做到在贷款前对目标企业管理层的尽职调查,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前景等状况;放贷时抵押担保方式单一;在贷款后未能对贷款对象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监控等,从而导致科技银行的经营风险不断扩大。

3科技银行的盈利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科技银行盈利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科技银行对科技型中企业贷款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但由于没有利率定价权,科技银行得到的收益却是固定的低收益,产生了风险收益不对称;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搜集成本高,单笔贷款规模小,风险大,信贷资产综合管理成本要大于对大型企业贷款成本,出现了成本收益不均衡;受《商业银行法》限制,科技银行只能通过债务投资的方式获取收益,无法通过股权投资分享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带来的高收益。盈利能力不足致使科技银行在银行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

4存在法律制度方面的限制

按照硅谷银行的做法,科技银行具备信贷与投资双向功能。而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法》与银行股权投资存在矛盾。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中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此外,目前科技银行最大的金融抑制来自于中国现行的银行利率政策:《商业银行法》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七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确定贷款利率。”“商业银行不得违反规定提高或者降低利率以及采用其他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些规定的存在意味着中国科技银行的业务模式和利润来源与普通商业银行并无多少差异,但却要承担科技型中小企业较高的风险,这显然不利于科技银行的持续经营。

5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政府作用机制对于科技贷款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科技银行,政府作用机制应主要体现为政策支持。国外科技银行的成功运用表明,政府的政策支持在科技银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目前中国对于设立科技银行还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发展我国科技银行的对策建议

科技银行作为一种“舶来品”,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为背景的。硅谷银行的经营模式虽然可以为中国的科技银行提供必要的借鉴,但由于两国在金融体制、创业文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发展程度等方面尚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引入科技银行时,就必须要对国外科技银行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使之适应我国的国情和发展现状。

1设立具有法人地位的科技银行

商业银行科技支行的设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银行经营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因此,应设立我国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科技银行。在实际操作中,有两种设立途径:一是由商业银行牵头发起,其他投资者参与的方式成立股份制科技银行。相关立法部门、银行监管部门应及时制定专门的《科技银行法》、《科技银行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来规范科技银行的运营。国家应出台政策,对设立科技银行在注册资本、资金来源、业务范围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尤其是允许科技银行从事股权投资等创新性金融业务。为使科技银行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要鼓励社会资本参股科技银行,如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鼓励国内的工商企业参与科技银行的创建等,以完善科技银行的组织构架。在这方面,浦发硅谷银行为我们做出了有益的探索。2010年12月,浦发银行与硅谷银行签署《发起人协议》,拟在中国设立一家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2011年10月获银监会批准浦发银行与美国硅谷银行在上海市筹建中外合资银行“浦发硅谷银行有限公司”。该银行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上海浦发银行与美国硅谷银行各持有该合资银行50%股权。浦发硅谷银行将于2012年8月正式成立。二是商业银行科技支行转型为独立的科技银行。随着现有的科技支行科技贷款业务的不断扩大,风险控制能力提高,并逐渐开发出了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科技支行可从原商业银行中分离出来,设立科技银行,即由科技支行转化为独立的科技银行。

2加强科技银行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制度的完善是科技银行实施有效风险控制的前提。包括制定适合科技银行的经营准则,制定科技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适合高新技术企业的评估方法、风险评价标准和管理规范等方面。贷款客户行业的多元化可以减少市场波动和行业周期性变化对科技银行的影响,降低科技贷款的风险。在发放科技贷款前,要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审查、尽量收集科技型企业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科技型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系统,对科技型企业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以确定是否发放科技贷款和贷款的利率水平。发放贷款后,科技银行要跟踪监督科技型企业的运营状况,适时评估科技贷款的风险,对不同风险的科技贷款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创业风险投资是科技型企业的重要股权融资来源。风险投资机构对所投科技型企业的了解,可以帮助科技银行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还具有专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通过加强与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沟通和合作,将会大大降低科技贷款的风险。

3创新盈利模式,体现科技银行的专业化优势

科技贷款具有高风险的特点,科技银行应开发有别于传统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科技银行应立足于所处地区的科技创新优势产业,确定服务对象的范围。通过深入了解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资金需求,为客户提供独特而灵活的金融解决方案。由于我国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可采取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仿照硅谷银行设立股权投资公司,专门从事科技银行对新兴产业中的创新成长型企业的股权投资业务。科技银行应综合考虑科技型企业的规模、运营状况、信用记录、管理层诚信及创业风险投资或私募股权投资的支持力度和科技贷款的供给等因素,对科技贷款进行差别定价。实行差别化定价的前提是利率市场化,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还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国家应考虑扩大科技银行的利率浮动区间,体现专业化优势。

盈利模式和风险范文第8篇

我们从商朝到春秋战国到大唐盛世到清末民国到现在的社会演进,依然能够看到这种民族的烙印,这种烙印分成四个大的纬度:情感、性格、行为、精神。

无论是儒的天人合一、家国天下,还是寻常老百姓的伦理家常,倘仔细梳理一遍就能得到一些相同的印象,如果引证到企业或者商业经营上,前者是企业战略的问题,后者是消费者需求的问题。今天我们从前者来大体梳理一下中国经营者的两大思维特质。关于消费需求特征以后再说。

从家国天下出发,可以看到一个经营者总是愿意把自己的企业比喻成亲手拉扯的孩子,总是望子成龙,总是希望孩子什么都是最好的。这个孩子成绩(盈利)好不好,不但关乎父母的面子,更关乎父母的生命质量。但是这种方式也导致了另外的极端:公私不分,我即企业,企业即我。

所以我们的处理方式往往是这样的:如果你再不听话,我揍你了啊!

而不是:孩子,你看,你的做法已经超出了界限了,你是我的孩子,我是爱你的,难道你非闹到我们都受伤吗?

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是一种典型的“操纵者”面目。

企业选择与使用盈利模式与以往营销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思维模式上的巨大差异性。营销模式是为了把产品卖出去,而盈利模式是为了把钱赚回来。

可以说,盈利模式的选择与使用并不难,就象教育孩子一样,也许落到实践上的事情还是那么几件事。可是,对事情起阻挠作用的恰恰就是我们内心深处深刻的性格烙印—或者上演悲剧或者上演传奇—而这,我们并没有觉察。

中国历史哪个朝代都强调统一,讲究对内的凝聚力量,这在一定程度上被我们视为一种品质。但是站在商业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些的时候,突然就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强调这个问题?好象很简单。但是真正思考背后的社会思维的时候就发现其实在中国人的心中总有不安分的基因,大家都崇尚“大”,于是就有了“削藩”和“国乱”,因为小变大自然抵触了原来的大,这样一层一层就很容易造成无“序”。这就跟推销一个产品一样,品牌不行你就强调价格,价格不行你就强调品质,散热不行你就强调散热能力与相关设计。如果你顺着推销员的思维走,那这产品真是最好了。

因为内在缺失,所以会去强调外在,所以中国的企业家在教育员工以厂为家的时候实际上是不存在“家”的。这个“家”是一个规模的概念,是一种承载自身设计的意象。中国人的这种看似矛盾的处世思维在皇帝们召见外国使节的时候最有意思。

指导郑和下西洋的明成祖在召见外国使节的时候总是送给使节的比使节“朝贡”的要多得多,以至使节们很不理解:我是来通商的,你怎么给我这么多东西啊。不懂的老外权当是中国人的好客和热情,并没有认为是强大或者认可天朝一统的宗主控制。一句话,人家不要,你一厢情愿非要强加。

最近中央电视台上演的《前门楼子九丈九》里面李成儒扮演的主角贱价让给一个外国人一处房宅,老外一个劲说自己是来做生意的,那位中国爷就是不信,楞说:“你要是在家里混不下去了,怎么会到我们北京城来,你来投奔这来了,我自然要好好招待,不能欺负你对不对?”

“大”总是和“面子”联系在一起的。不注重实际利润,而过分强调“大”所带来的外在承认和感受,这不但在TCL身上应验了,其他很多企业都存在。

当然,大也是有好处的,这就是股市在中国企业家心目中的地位。

以上现象的正反两面正好是中国经营者和管理者的两种鲜明思维特质。

中国是个意识形态大国,意识形态讲究的是控制与操纵。中国的经营者普遍具有这种“操纵者”性格,“操纵者”性格中有四个纬度:欺骗、迷妄、控制、嘲讽。

这导致绝大多数的经营者往往会迷失在外界的幻景里,眼睛里只有征服,只想表现,渴望取胜,想把一切都做的头头是道、无所不能,从而证明自己的优秀和超越性人格。然而经营者们缺少“自我”,很少尽情的享受工作和生活的乐趣,只能越来越烦躁,越来越焦虑,越来越虚假!

“操纵者”无法自主,永远需要外在的支柱,靠外在来表现,受环境的影响很大,这些总是决定了“操纵者”强烈的悲剧人格。“能人”模式下,经营者的悲剧人格也就决定了企业的悲剧命运。

a) “三株在创立的三年时间内,在全国注册了600个子公司,成立了2000个办事处,促销人员超过15万,总部根本无法有效管理员工,导致违规行为的大量发生”;

b) “亚细亚在创办四年时间内,先后开办了15家大型连锁百货分店,在自有资本不足4000万元的条件下,进行近20亿元的超级扩张,这些分店没有自己的盈利模式,均是开业之日即亏损之时”;

c) “巨人同时涉足电脑、生物保健制药和房地产三个毫无关联的产业,在充分乐观的预计下,把巨人大厦从38层改为70层,结局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在中国,相当的经营者崇尚大,崇尚“霸”,走的是“霸道”。所以中国偌大市场广泛实践着的盈利模式其实只有产品盈利模式、规模盈利模式,没有品牌盈利模式的一个关键是品牌被用做宣扬企业家的“霸道”了。

典型人物:项羽。当初带领8000子弟兵破釜沉舟,吞吐寰宇,席卷九州,不计成本与风险,“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成就于瞬间,灭亡于瞬间。扩张先行。

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另外一些“实现者”性格的企业家,如海尔的张瑞敏(深谙老子学说,追求“宠辱不惊”),联想的柳传志(崇尚“谋”与“行”),华为的任正非(崇尚“狼狈组织”学说)。这些人具备另外的四个性格纬度:诚实、觉察、自由、信赖。

a) “我每时每刻都存在危机意识,其强烈的程度远远超过那些批评我和为我担忧的人所提醒的”;

b) “船和桥的问题没有解决以前,你硬要过河,就会淹死,弄出一堆泡沫有什么用”;

c) “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

这些人崇尚“王”,走的是“王道”。“王道”承认“自我”,讲究多元。因此能够建设真正的品牌盈利模式,并且愿意尝试多样的经营思路。

典型人物:康熙。康熙王朝外有北患南乱,内有贼子狼心。康熙漠北一场大病后慨叹自己:危机四伏、风雨飘摇。为什么?康熙王者更讲究成本和风险,《康熙王朝》中康熙和皇太后处理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忠心耿耿者。康熙可以激进,可以大刀阔斧杀光、扫光,可是,全光了康熙自己也就光了。大局为先,效益至上,康熙选择了调和与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