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移动电源的设计与制作

移动电源的设计与制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移动电源的设计与制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移动电源的设计与制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移动 焊接电源 同步传动 整机效率

1.提出研制自移动专业焊接设备的原因和依据

随着公司外部施工项目的不断扩展,野外施工环境的日趋多变,采用以前的老式发电设备由于噪音大、移动不便的缺点,已经不能满足要求。特别是长距离输油气管道的施工焊接,对焊接设备要求更高;对焊接设备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对各种施工环境的适应性都要求很高。为了公司的发展及长距离输油气管道的施工焊接实际需要,加快输油气管道施工焊接速度,降低施工成本,自移动野外专用焊接站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专业移动和发电、焊接设备进行有机结合,有效解决了现场施工焊接设备和电源的应用难题。

2. 自移动专业焊接设备的技术领域与技术背景

2.1 技术领域

该设备是一种野外专业施工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具备自移动式平台、野外电力电源供应和焊接电源输出设备。

2.2 技术背景

目前野外施工中,电力供应和焊接电源处分离状态,电源需要拖车拖动,焊接设备需要车辆运输,电源和焊接设备之间需要大量的线路连接,造成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费。由于环节多,安全性较低,故障率较高,设备整体效率在70%左右,影响野外作业进度和施工效率。

3. 自移动专业焊接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特点

它由一台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东方红轮式拖拉机为移动和动力平台,一台电王精密电器(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独立式发电焊接一体机以及自行设计研发的钢结构箱体梁架、锥套式同步轮、锥套式同步带转动机构等部分组成。该设备不仅能在一般道路上行驶,更适合在松土、沙漠、戈壁滩、山地等复杂的地区和路况行驶,也可在环境温度-35C°~55C°,湿度不大于90%的恶劣环境下可靠使用。

3.1 自移动焊接设备轮式拖拉机部分

轮式拖拉机是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独立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机型。适用于各种气候及土壤条件。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变速箱档位多、速度范围宽、啮合套换挡、操纵方便、液压转向、转向灵活轻便、转向半径小、机动性强、加强型啮合套换挡动力输出。不停机就可以操纵动力输出,湿式自增力式制动、制动可靠、安全轻便;大容积燃油箱、高品质烤漆、水晶前照灯、外观靓丽,全封闭驾驶室。

3.2 自移动焊接设备发电、焊接电源输出部分

电王精密电器(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焊机专业制造厂,使全球高品质焊机生产厂家之一。该焊机是我公司委托特别定制的独立式发电专业管道焊接一体机。它具有双把手工焊和双把半自动焊以及手工焊、半自动焊交叉使用且互不干扰的特点。发电形式为二极、四级。双焊把独立输出,出力强劲。最大焊接电流2×400A,最大三相交流输出达30KVA。还具有故障率低、体积小、使用寿命长等特点是专业管道焊接设备之首选。

3.3 自移动焊接设备传动部分

采用锥套同步带轮传动,同步带传动是由一根内周表面有等见锯齿形的环形带既具有相应吻合的轮组成。它综合了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动各自的优点。传动时,通过带齿与轮的齿槽相啮合来传递动力;同步带传动具有准确的传动比、无滑差、可获得恒定的速比,传动平稳、能吸振,噪音小、传动比范围大,一般可达1:10。允许线速度可达50M/S。传动功率从几瓦到几百千瓦,传动效率高、一般可达98%,结构紧凑、适宜于多轴传动、无需、无污染,因此可在不允许有污染和工作环境较为恶劣的场所下正常工作。

3.4自移动焊接设备防护棚部分

防护棚箱体设计合理,整体采用2mm厚优质冷轧钢板,经专业设备折弯、冲压焊接制作。箱体两侧前设计各有四排防雨式通风口,散热效果好,保证了发电焊接设备及传动系统始终工作于适宜的环境温度中。箱体两侧后设计各有箱门,便于装卸施工机具。箱体后部设计有自动起升厢门三个,方便用户操作和观察设备的运行状态。超大的空间除了放置发电焊接及辅助设备外,剩余空间还可以放置其它施工用机具等。

3.5自移动焊接设备防护厢体梁架部分

附加于轮式拖拉机原底盘上的厢体梁架,采用了优质钢结构材料精工制作成两部分。它具有拆卸方便、结构简单、坚固耐用、重量轻、抗弯曲和抗扭曲能力强、轮式拖拉机高速行驶稳定性好等特点。梁架两侧设计有吊钩,便于设备远程运输时装卸时用。梁架后部设计有牵引钩,可牵引其它辅助设备用。

4. 自移动焊接设备的优点

与传统轮式移动电站相比较,新型自移动焊接设备具有以下优点:(1)安装方便,实现了动力源、发电、焊接电源一体化;(2)传动平稳,由于采用锥套同步带轮,同步带传动与传统的皮带轮传动相比较传动更加平稳;(3)焊机功率损耗小,由于采用锥套同步带轮,同步带传动及省去了附带的两台焊机降低了传动过程中的功率损耗。因此,产品一经问世立即收到相关单位的关注,特别是最近该设备参加了廊坊国际管道设备展,收到了广泛的关注,咨询单位非常多,并收到大量订单。

5.解决的主要问题

5.1新型自移动焊接设备的研制成功,解决了困扰公司野外长输管道焊接设备落后的问题。目前,国内生产的移动式电站厂家所生产的电站采用的全部是分体式设计。发电机和电焊机以及配电系统全部需要额外配备,这样造成了连接繁琐、设备检修困难等一系列的问题。新型专业管道焊接设备的研制成功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设备的整体集成化程度更高、性能更加稳定、维修简便,更加适合野外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新型自移动焊接设备除了适合野外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也适合室内和室外焊接及各种管径的管道、大型联合站、泵站、计量站、配水间和大型焊接工程施工工地等的使用。

5.2新型野外专业焊接设备的投产使用,提高了管道焊接的速度,因为管道焊接是管道施工工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它的快慢进而影响了整个管道施工工程施工进度,采用好的先进的焊接设备可以提高工程的焊接速度。因此,它能提高在施工中焊接工作效率,从而保证了整个管道施工工程进度,为整个管道施工工程顺利完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5.3新型野外专业焊接设备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专业管道焊接设备的一项空白,达到了国内专业管道焊接设备同期的先进水平,

移动电源的设计与制作范文第2篇

(遵义师范学院工学院,贵州 遵义563002)

摘要:为实现对水田作业机械导航定位系统提供准确的位置坐标、航向角、前轮转角、行驶速度等重要信息参数,并完成相应的控制动作,设计了一套基于双激光源的水田作业机械导航定位系统电路。该系统电路主要由激光发射电路、激光接收电路和中央处理单元组成。试验结果表明,该导航定位系统效果较好,能满足作业速度低于1.5 m/s的水田作业机械导航定位系统的要求。

关键词 :双激光源;定位;导航;硬件电路;作业机械

中图分类号:S233.71;TP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3-0697-0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问题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是国际社会始终关注的焦点,是全球性的永恒主题[1]。随着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展,将农业生产带入了自动化发展时代。水田作业机械的自动导航技术是实现水田作业机械自动化、智能化的基本要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外农业工程应用领域的主流导航方式是GPS、机器视觉定位、惯性传感器定位、多传感器融合定位等[2-5]。水田作业机械自动导航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农用机械保持精确的作业行距、作业方向及间距,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

1系统电路总体结构设计

水田作业机械导航定位系统电路主要由激光发射电路、激光接收电路和中央处理单元三大部分组成。系统设计运用三角定位法,采用两个低价位的激光发射器作为激光发射源,同时利用步进电机控制激光发射器的旋转,激光接收靶在主机的控制下接收两束激光,并解算当前的坐标,接着经由基于PID快速修正的卡尔曼滤波算法,计算移动目标的速度和加速度,并实时记录当前的角度值,最后通过2.4 G的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将当前的角度值、速度值及加速度值反馈给激光发射器,从而控制激光发射器以确定跟踪激光接收靶标的跟踪角速度,经过中央处理单元分析处理后,产生控制信号,通过机体控制执行单元实现对激光接收靶的跟踪以及作业机械的动作控制,并能将相关变量信息反馈到中央处理单元,最终完成系统跟踪导航定位的闭环设计。系统总体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2激光发射器控制电路设计

系统双激光源导航定位系统的激光发射源控制单元电路的整体结构图如图2所示。主要由两个装有635 nm激光发射器的基站和一个装有激光接收器的移动站组成。两个基站固定在工作地面上,发射激光到移动站,移动站是安装在作业机械上的,随作业机械移动。基站的CPU单元根据移动站传来的运行信息预估作业机械的运行趋势,以无线通讯形式发送激光偏转角数据到移动站,实现基站水平回转电机的转动方向与速度的控制,使安装在水平回转平台上的激光发射器实时追踪作业机械上的激光接收器,从而实现了移动站上的激光接收器能可靠地接收到基站发送的激光信号。移动站由激光接收装置构成。激光接收靶接收到激光信号后,基于CCD原理对信号进行卡尔曼滤波处理后传递给移动站控制器的CPU单元。

系统中央控制中心将当前步进角度、位置坐标、航向角、前轮转角、行驶速度等参数,通过2.4 G无线数传模块完成数据的环形交换。同时根据运动目标状态,通过相应的跟踪控制算法实现对步进电机的旋转控制,以及控制激光发射器发出38 kHz的红外激光来完成激光接收靶的可靠识别。

激光发射部分的原理图如图3所示。该部分电路设计主要采用+12 V的电源供电,同时经过ZA3020开关电源芯片进行+5 V的电压转换,进而由REG1117-3.3将电路中电源降到3.3 V,然后采用有源滤波器降低电源对无线数传的干扰,使系统的无线通信更加可靠。接着经由SPI模拟接口与2.4 G无线数传模块完成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最后系统经过单片机定时器产生的38 kHz载波信号调制激光,能够使激光发射器在不同电压下实现工作,体现了硬件设计的通用性。电路中通过两个按键完成启停动作,并采用PCA记录步进电机脉冲个数,从而完成激光的发射与调制工作。

3激光接收靶电路设计

系统激光接收靶的接收电路设计是整个系统的“眼睛”。为了使系统能够在不确定的复杂环境下工作,首先需要较好的硬件电路设计,同时结合可靠的软件设计,从而得到可靠的激光信号,达到整个系统稳定可靠的工作要求[6-9]。电路系统采用特殊定制的高抗干扰、高集成度635 nm激光接收管,并通过并入串出高速采集芯片74LS166实现接收管信号的高速采集,能够有效实现接收靶的级联,降低了对单片机I/O口的要求。该部分电路通过5 V的直流电压供电,经过高速移位时钟的驱动作用,同时根据激光接收靶上的接收管数量采集I/O口的激光接收管信息,并实时通过2.4 G无线模块传输到单片机内。单片机根据接收管的状态情况完成数据分析与处理,得到准确的激光着靶位置,通过并口直接传输给中央定位解算主控电路,从而减少串口传输所占用的延时,提高系统的响应性能。

试验测试表明,采用74LS166方便信号电路中多接收管的接入,实现了电路的通用性以及高速响应性能,对于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接收靶电路设计如图4所示。

4海量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系统运行时,由于需要的有效数据量比较大,故为方便定位边界等大量定位数据的存储,系统采用了单片机U盘读写模块电路。模块采用CH375单片机U盘读写芯片完成U盘到单片机的衔接,通过大容量RAM(32 k)完成大容量数据缓存和传输,减少设备数据读写总时间,延长U盘寿命。电路设计原理图如图5所示。

上述存储电路设计中,采用5 V电压工作,为了内部电源节点有效退耦,改善USB传输过程中的电磁干扰,故在V3引脚外接0.01 UF电容。直接将CH375的TXD引脚接地可使CH375实行并口方式工作,设计中在RSTI引脚与VCC之间跨接了一个0.47 UF的电容,是为了在电源上电时,系统电路能够完成可靠复位并且有效减少外部产生的干扰。在U盘插入过程中,为了避免CMOS电路CH375出现大电流闩锁效应而损坏芯片,故在USB插座的电源上并联了储能电容C31缓解瞬时压降。

5中央主控电路设计

系统设计中的中央主控电路的主要完成工作包括随动步进电机的控制、人机界面交换、无线数据收发、激光接收靶信息接收与处理、定位数据的输出以及执行命令的下发工作等。该部分主要的电路设计图如图6所示。

主控中心硬件电路的核心处理器采用的是STC12C5A32S2单片机[10],其主要任务是对接收到的信号作出及时准确的分析处理,并与传感器反馈回来的信号进行比较,作出相对应的响应动作,控制作业机械各个执行机构的动作,使其能按相应控制指令完成工作,最终达到导航跟踪定位的要求。

主控电路采用ZA3020开关电源芯片作为DC-DC降压转换,实现了大电流、高效率供电,满足众多外设对电源的要求,并通过REG1117-3.3为2.4 G无线数据传输模块提供3.3 V电源。电路设计中采用的微型处理器拥有三个通信串口,通过MAX232芯片实现与PC端的通信与程序下载,并可以与海量存储设备直接连接,实现定位数据的存储。同时电路中设计了步进电机驱动器的接口及激光接收靶的接口,能够实现步进电机的控制与激光接收靶的数据接收。通过四个按键,实现系统的启动与停止,并可以手动控制随动步进电机的初始角度。为获得良好的系统硬件兼容性,预留一个串口用于系统硬件的扩展。

6电路抗干扰优化设计

电路设计中,为提高电路可靠性,有效完成工作任务,通常必须考虑电路的抗干扰能力。在电路抗干扰优化设计中,主要考虑的是单片机与无线数传信号之间可能产生的干扰,以及电路板本身设计上可能存在的一些干扰因素。

进行电路板的原理图设计时,通常在电源和地之间连接去耦电容,通过电容滤波消除干扰;同时在PCB板制作时也会尽量使地线达到最宽,电源线次宽,信号线最窄,采用敷铜、泪滴以及过孔等方式,保证线路的可靠连接。

7小结

设计了水田作业机械导航定位系统激光发射器控制电路、激光接收靶电路、海量数据存储电路、中央主控电路等单元电路,为后期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硬件基础。试验研究表明,在无突发性抖动时,激光接收管对应检测偏差小于四个激光接收管,即扫描变化弧长小于±3 cm,满足系统定位需要;在出现突发性抖动时,系统仍然可以使激光在短时间内锁定到激光接收靶中心位置。该定位系统的控制精度较高,控制性能良好,能满足作业速度低于1.5 m/s水田作业机械导航定位系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安吉.农业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2] SHIRINZADEH B, TEOH P L, TIAN Y, et al. Laser interferometry-based guidance methodology for high precision positioning of mechanisms and robots[J]. 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2010,26:74-82.

[3] YOSHISADA N,NAONOBU U, YUTAKA K, et al. Automated rice transplanters using global positioning and gyroscopes[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rure,2004,43(3):223-234.

[4] 韩金玉,卢博友,郭爱荣,等.我国农业自动化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3(3):8-10.

[5] 刘胤伯,刘大维,高军伟.基于EPOS的激光导航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研究[J].测控技术,2010,29(10):47-50.

[6] 刘欣丽.激光跟踪系统设计及改进[D].天津:天津大学,2004.

[7] 罗亚辉,蒋蘋,胡文武,等.用于三点定位的激光发射追踪系统[J].光学精密工程,2013,21(9):2252-2259.

[8] 陈念年,张佳成,范勇,等.一种高精度单点激光三角测距方法[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0,18(5):984-986.

移动电源的设计与制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可穿戴终端 无线充电 电场耦合 移动电源

1 引言

近两年,从头戴设备、手表到手环,可穿戴设备的兴起成为移动市场的新焦点。然而,由于硬件体积受限,可穿戴设备的电池容量仅为几十到几百毫安,续航时间短、需频繁充电成为用户体验中的痛点。在电池新技术短时间内难以迅速突破的困境下,具备更好体验的无线充电成为折中的解决方案。由于具备一定的技术门槛,目前大多数可穿戴设备还是使用传统的有线充电方式,仅Moto360、高通Toq手表、苹果Apple Watch等数款明星产品采用了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从原理上可分为电磁感应式、磁共振式、电场耦合式和无线电波式4种,市面上支持无线充电的可穿戴设备大多基于技术较成熟的电磁感应式,但存在占用空间大、发热明显等问题[1]。由于电场耦合无线充电方式电极薄、电极发热极低[2],符合可穿戴设备的诉求,且因起步晚而发展空间较大,因此本文将针对这种充电方式进行研究和改进。

现有电场耦合无线充电都是采用整块极板的方式,在终端与电源端充电接口未精确对准时充电效率会大幅降低,不符合用户自由放置充电的需求。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针对可穿戴设备的划小分割式电极板,有效降低交叉耦合产生的影响。

同时,可穿戴设备是为日常的持续使用而设计的,能与用户在任何时刻进行交互[3],然而目前可穿戴设备充电时仍需将其从腕部拆下后进行充电,存在数据记录的盲区,本文也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关于无线充电式移动电源的几种实现方案。

2 工作原理

电场耦合式无线充电最初由村田制作社提出,并被广泛引入新的设计。该公司的做法是使用准静电电场并通过电容传输能量,这种电容则是由属于物理上分开的器件的两个电极组成。将这两个器件彼此靠近就能形成一个电容阵列,并用来传输能量。在工作状态中电场耦合结构的绝大部分电通量分布于电极之间,对周围环境的电磁干扰很小[4]。

本系统通过一组3.7V锂电池提供电能,经过升压电路、逆变电路、驱动电路,为发射极板提供高频交流电,并在终端接收后经整流滤波为终端充电,具体如图1所示。其中,电极板的改进以及其逻辑选择的方式是本研究的重点。

3 极板设计

在电场耦合式无线充电中,平板式耦合结构对发射端与接收端的相对位置要求比较严格。图2展示了平板式耦合机构经常出现的电极未对准的情况。发射电极1不仅和接收电极1存在耦合,和接收电极2也有部分耦合,同时发射电极2也和两接收电极均存在耦合,这种一个发射电极同时与两个接收电极耦合,或者一个接收电极同时与两个发射电极耦合的现象被称为交叉耦合。

在存在错位的情况下,严重的交叉耦合容易造成输出电压波动,不利于系统的稳压控制或者恒定功率输出。且对于平板式耦合机构,在偏差角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即使偏移距离一样,其交叉耦合程度的差异也可能非常大,交叉耦合的情况比较复杂[5]。

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在进行无线充电时,这种位置和角度上的偏差在所难免,这会明显影响到充电效率,延长充电时间。为解决交叉耦合产生的影响,本文提出划小分割式电极,通过将发射电极进行细分切割以及每个电极分别接上控制开关,将交叉耦合程度降至最低。针对智能手表等圆盘式可穿戴设备,可采用如图3的结构,其中发射电极由7个正六边形组成,接收电极为2个正六边形的电极板。

在终端位置确定后,需通过开关控制电路进行最佳正负极板的选择。极板选择的逻辑流程如图4所示,通电后将计数器i与参考最大电压分别置于1与0,使计数器i从1开始计数,选择不同的发射极板,直至达到最佳耦合状态,在未接收到充电已满信息时,维持正常充电状态,直至充满。充电时若收到终端发射的电流异动信号,即表明可穿戴终端位置可能偏移或者设备已移走不再充电,那么重新对极板进行选择,并进行充电。若在n次选择后Imax仍为0,即表明设备已移走,此时关闭电源,充电停止。

通过上述改进的划小分割式极板设计和选择,当接收电极放在不同位置时能得到大致相同的耦合电容,并在耦合电容发生变化时,通过控制发射极板实现动态调谐[6],以此控制输出功率,调节输出电压,保证充电效率。

4 实现电路

4.1 移动电源端发射电路

图5为电能发射基础电路图。升压采用TI的TLV61220电池解决方案,可实现输出电流取决于输入输出电压比。升压转换器建立在采用同步整流的磁滞控制器拓扑基础上,能够以最少的静态电流实现最高的效率。E类放大器电路与CLC高频谐振电路将直流电逆变为高频交流电,其中CLC谐振电路相比单级LC谐振系统具有更大的谐振容量,且具有比LC谐振更小的频率漂移[7-8]。

4.2 可穿戴终端接收电路

图6为电能接收端的基础电路图。在实际的充电过程中,发送极板与接收极板进行耦合,接收端得到交变电流,然后经过一个桥式整流电路。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虽然是单一方向的,但是脉动较大,含有较大的谐波成分,不能直接对电池充电,因此需要再连接一个RC滤波电路[9-10],滤波电路将脉动的直流电压变为平滑的直流电压。在理想情况下,在滤波后只保留直流成分,而滤去所有的交流成分。

5 无线充电式移动电源方案

针对可穿戴设备充电时需从身上卸下的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了关于无线充电式移动电源的几种实现方案。如图7(a)所示,智能手表表带上设有接收极板,与表盘内无线充电接收模块及电池相连接,表带状电源实质为一腕带式移动电源,若按此大小设计,电池容量至少有300mAh。在腕带电源的中部朝里设有无线充电发射极板,当将其扣上手表表带时,腕带式移动电源的发射极板与表带上接收极板匹配,即可进行无线充电,避免了智能手表卸下充电的步骤,可满足智能手表全天候工作的需求。

图7(b)为智能手表表壳,底部设有充电极板及充电电路,由于电极板只有几百微米,加上充电电路后厚度较小,不影响舒适度,表盖部分内置有锂电池。图7(c)为手环式移动电源,手环外接一个圆盘,设有充电极板及充电电路,手腕圆环部分内置有锂电池。当智能手表需要充电时,只需要戴上该无线充电手环,并将圆盘极板置于表背,即可实现无线充电。

6 结束语

本文针对可穿戴设备目前在无线充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电场耦合式无线充电中电容极板进行改进,使设备在充电时有更大的空间自由度,不会由于可穿戴设备端与电源端未完全对准而导致充电效率低下甚至不充电,提升了用户体验。在电路实现上,本文给出电源端与可穿戴设备接收端的基础电路图作为参考。最后,3种针对可穿戴设备的移动电源方案可以为该类产品的设计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孟庆奎. 手机无线充电技术的研究[D]. 北京: 北京邮电大学, 2012.

[2] 陈希有,伍红霞,牟宪民,等. 电流型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5,35(9): 2279-2286.

[3] 何定润. 可穿戴计算低功耗设计方法研究[D].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06.

[4] 张开洪,颜禹,张欢韵,等. 电场耦合式无线供电技术研究[J]. 电源技术, 2015,39(5): 997-1000.

[5] 孙雨. 电场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耦合机构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4.

[6] 苏玉刚,徐建,谢诗云,等. 电场耦合性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调谐技术[J]. 电工技术学报, 2013,28(11): 189-194.

[7] 戴欣,余奎,孙跃. CLC谐振型感应电能传输系统的H∞控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30(30): 47-54.

[8] 胡友强,戴欣. 基于电容耦合的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模型研究[J]. 仪器仪表学报, 2010,31(9): 2133-2138.

移动电源的设计与制作范文第4篇

江西地面数字移动电视系统自办两套电视节目,采用数字技术进行制作、播出,通过无线方式发射传输,支持固定和移动接收。该系统主要由节目制作系统、节目播出系统、编码复用系统、数字电视发射系统、固定/移动接收系统组成。

节目制作系统。节目采集制作存储系统由素材采集上载、节目编辑制作、节目存储及相关网络系统构成。

素材采集上载可以接收多渠道的节目源,如录像机、摄像机、演播室、卫星、有线、DVD 影碟及外来交流节目信号等不同类型数据源的数据信息,接收信息直接送入或经转码系统处理后再送入存储磁盘阵列存储,可供系统内的任何非线性编辑工作站直接进行多种实时编辑和制作操作。

节目编辑制作系统的设备有两台大洋X-9000系列、一台大洋D3-EDIT5200 A系列非线性编辑机、两台大洋D3-EDIT1250T非编工作站和蓝盒DV-STORM节目后期制作包装机组成。这套系统支持无压缩格式编辑,确保视频画面输入质量=输出质量。

节目存储系统实施网络化,构造全面的小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主要的硬件设备有服务器、存储体/磁盘阵列和数据流磁带库。服务器是最基本的硬件设备,采用DELL产品。在线存储体选用美国DFT磁盘阵列(型号2008G4),磁盘容量3.24T,采用基于RAID技术,通过千兆以太网,与非线性编辑网络和硬盘播出系统相连。

以上所有节目制作系统设备是由网络DELL5324交换机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星型封闭结构以太网。

节目播出系统。节目播出系统主要硬件设备有:北京冠华公司硬盘播出主机和备机、冠华播出资讯服务器(INFO-TV)、硬盘塔磁盘存储系统、矩阵切换器、卫星接收机等设备,主要软件有:冠华多区域硬盘自动播出软件、资讯服务器播出软件等。由于频道扩充需要,我们又采购了一套大洋公司的VIPS视频服务系统和一套大洋公司的INFO资讯系统。节目播出的INFO系统能够实现全自动化的多路资讯、字幕、动画、台标、时钟、视频同屏播出,适用于图文频道、即时新闻、股票财经信息、运动会现场直播、天气预报、商场购物等众多领域。通过自动播出软件方便组合成新的移动电视节目源,实现移动电视节目的播出。

编码复用系统。传统的有线电视网络用的编码器编码一套节目一般码率为6-8Mbps,而移动电视传输总码率为5.4Mbps,又传输了三套节目,所以我们采用的是Thomson公司功能强大而灵活的最新一代产品,具有统计编码复用功能。双编码板卡的技术指标为:MPEG-2 4:2:0 MP@ML编码方式,支持视频数据传输码率从0.2至15Mbps连续可调;并可方便地通过软件升级,自适应格式检测。支持统计复用,使整个编码器组动态共享一个固定带宽,最大效率的利用带宽,有自动降噪功能,对输入信号进行预处理,保证低码率输出时图像仍具有良好质量。目前,传送三套节目进行编码复用,考虑到第一套节目为自办节目,有些公共固定场所配有大屏幕接收,所以,在优先等级、编码速率、像素分辨率等方面都优于另外两套转播节目,其他两套节目主要支持车载电视的小屏幕观看。

数字电视发射系统。单频网组网前,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系统采用多频网方式单点发射,发射系统设备包括:激励器、数字电视发射机、高增益偶极板发射天线等。

激励器是数字电视发射机的核心,发射机的绝大部分技术指标由激励器决定。江西传媒移动电视广播系统采用德国R&S公司原装DMB-T(数字多媒体广播-地面)激励器,型号SV702,内置非线性校正、线性补偿、PCR 校正功能,具备多频网和单频网功能。数字电视发射机功率放大部分以及电源部分均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热拔插技术。功率放大系统采用原装进口高效率大功率合成器,由12个全固态功放模块功率合成,功放模块全部采用LDMOS技术,单个功放模块输出平均功率120W,各功放模块互为备份,任意替换,便于调试和维护,同时整机功率余量大。输出射频信号,经发射机进行功率放大,通过天馈系统进行无线发射。天线系统配置为四层四面偶极板天线,无线发射频率采用44频道(中心频率762MHz)。

移动接收系统的组成。江西电视台移动电视目前主要发展移动接收平台和固定接收平台。移动电视平台用移动电视专用接收天线来接收由移动电视发射台发射的特定频道的无线射频信号,目前使用最多的是三水冠华44CH全向垂直鞭状接收天线,特点:增益高,整体性能优良;体积小,风阻小,结构牢固;防水,防潮,可靠性强;安装简易、牢固。移动电视机顶盒选用股东单位深圳力合数字电视有限公司提供的数字电视机顶盒。音频转换器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简单的小型FM发射器,输入音频信号,输出为调频广播段的射频信号,小型车上选用音频转换器为固定频率,避开当地调频广播使用的频点,车主核对音频转换器频率,把FM接收机调到相应的频点收听移动电视伴音。小型车上大部分安装的都是7"液晶显示屏,主要选用深圳双鸽电器有限公司“双鸽”牌全新AU屏。

固定接受平台有机架式一体机、壁挂式一体机、大屏幕投影机,根据接受点信号强弱,分别选用固定方向高增益接收天线或全向垂直鞭状接收天线。

单频网的建设与调试

单频网的技术优点:首先单频网有利于频率规划,在频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大大节约宝贵的频率资源,提高频谱利用率。其次,由于无线电信号本身的特性,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无论单个数字电视发射站点的发射功率多大都会有很多信号覆盖不到的区域,这些覆盖不到的区域被称作覆盖盲区或盲点,单频网则可通过多点同频发射的办法来解决覆盖盲区问题,获得较好的覆盖率。还有,单频网技术还可降低发射机设备的成本,通过优化和调整单频网发射网络(基站数量、分布、发射天线高度、发射功率等),可以使用多个较小功率发射机代替一个大功率发射机,以降低信号辐射、减少电磁波污染、增强覆盖均匀度,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改变覆盖意图。

江西地面数字电视系统的单频网系统由主、辅两个基站组成。单频网主站:单频网主站发射机安装在江西省广电局彩电中心大楼20楼,选用北京吉兆公司制造的1.3KW全固态数字电视发射机,发射频率为44 频道。发射天线选用北京中天公司生产的四层四面偶极板数字发射天线,垂直极化方式。单频网辅站:单频网辅站发射机安装在江西省广播电视局702台发射机房,选用北京北广公司制造的1.3KW全固态数字电视发射机,发射频率为44频道。发射天线选用北京北广数字广播电视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四层四面偶极板数字发射天线,垂直极化方式。

单频网(SFN )配套设备有:ASI信号光端机、单频网适配器、GPS 时钟、UPS电源等。主要技术参数:QPSK调制,子载波4K模式,内码码率4/9,保护间隔1/9(55.56μs),有效载荷为5.414Mbps,单频网适配器延时500μs。

单频网调试的主要工具为车载移动接收分析系统,接收系统由测试车辆、移动电视接收天线、GPS接收机(含接收天线)、测试机顶盒、液晶显示器、场强仪、自动测试系统和供电系统组成。接收天线在车上共安装了2根,一根给场强仪使用,一根给机顶盒使用;场强仪是PROMAX公司的PROLINK-4C+,测试灵敏度为25dB。自动测试系统是清华大学自行研制的基于GPS的测试系统,可以自动记录车辆行驶路线的GPS坐标、与发射台的距离、车速、场强、是否有误码等参数,测试间隔为每秒一个点,测试数据经过处理,可以生成测试轨迹图、场强分布图、误码分布图等图表数据,对分析场强和误码分布有很大的帮助。经过对单频网的多次测试,取舍干扰情况和覆盖效果,最终将主站发射机时延设置为53μs。辅站发射机的功率降为500W左右。

由于主站高楼的阻挡和辅站小山的阻挡,在南昌市机场附近,形成了覆盖盲区,我们采用了同频转发器技术进行补点,解决了机场附近的信号覆盖问题。同频转发器是一种中继放大的网络优化产品,在数字电视无线传输中起到了信号增强的作用,是扩大已建数字电视网络的覆盖范围,解决盲区、边远地区覆盖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我们根据测试选点,最后选择在距机场5公里左右的一座高楼上,架设角型的接收和发射天线,选用浙江三维通信有限公司的数字电视同频转发设备(型号:SWDVB-GFR10,功率为10W)。竣工后机场附近地区信号稳定,场强和载噪比明显提高,图像良好,明显改善了机场附近覆盖区信号质量,达到了覆盖目的。

如何提高处置单频网突发事件的能力

由于单频网有很多优点,在移动电视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单频网的维护要求也需更加严格和苛刻。不仅仅要做好单个发射机的维护工作,还要做好单频网各发射机之间的网络维护工作。这就对单频网处置突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如何提高处置单频网突发事件的能力,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监测,强化管理,及时沟通,消除隐患。监测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终端接收的监测,对于不同的发射点选定不同的监测点,避免在交叉覆盖区进行监测,否则无法判断是哪个发射点发生故障;第二个是完善发射设备的远程监控系统,对发射设备的主要指标(电源电压、发射功率等)进行远程监控。发现问题后通过整体协调,及时作出处理。

为了达到单频网发射点的时间和频率同步,需要向分配前端(SFN 适配器)和每个发射点提供一个公共的时间参考和频率参考。这些参考可以很容易通过卫星定位系统(GPS)接收机获得,得到准确的10MHz 和1pps 信号。所以单频网的每个发射机都要配备一台GPS 接收机。而单频网各发射机之间的网络有微波、光缆、同轴或者卫星链路等,只有在这些网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单频网的正常工作。

二、对于单频网各基站发射机停电的处理,一般基站停电时间不会太长,但由于GPS接收机在停电再来电时,搜索卫星的时间很长,一般需要1小时以上,而发射机在来电的情况下很快就能开机,所以在GPS接收机前加一个小功率的永不间断电源(UPS),以确保GPS接收机在短暂停电时能正常工作。目前,我们在主站和从站的GPS接收机的电源上都配备了永不间断电源(UPS)系统,以确保突发停电而造成长时间单频网工作不正常。

三、由于单频网的发射机(辅站)在没有收到前端(主站)基础网络传送过来的信号时无法正常工作,所以基础网络的选择和维护尤为重要,基础网络有微波、光缆、同轴或者卫星链路等,基础网络不仅仅提供信号源,还提供单频网所需要的适配器参数和时间延时等。所以基础网络中断会导致单频网无法正常工作。可见单频网的维护不仅仅是单个发射机的维护,还涉及到基础网络的维护。

移动电源的设计与制作范文第5篇

对于计算机,有关教育部门曾提出了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此外,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体系。不过当今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过快,可谓日新月异,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因此,我们要对以往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进行反思、进行合理的调整、进行改进。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基础教育,应该从初步的感性认识脱离,理性认识是其升华,应更多的偏重于系统与理论方面内容的教学;单一的计算机为主要内容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必须拓宽视野,突破窠臼,课程改革围绕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而增加相关深层次的内容,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

二、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机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强调应用,下面谈一谈利用Authorware多媒体创作工具制作课件的制作过程。

Authorware基于可视化平台,以流程线为设计方式,用图标为设计构件,大大提高了课件制作的可视化程度和趣味性。它的出现被视为是创作工具的一场革命,它使非专业人士开发多媒体课件成为现实。即使初学者,也可以比较轻松地创作出像样的课件作品来。

Authorware的创作规律是:

1.新建文件,建立项目流程线,设置新文件运行环境。选择“开始”>“程序”>Macromedia Authorware,Authorware启动。从主菜单中选取File>New>File>命令,窗口出现一个自上而下的流程线,选取Motify>File>properties选项,在properties:File对话框中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设计项目的名称、显示窗口大小、背景色、标题条和菜单条等参数,并点击OK按钮确定。

2.根据制作脚本的要求,选择图标填充于流程线上适当位置。根据脚本要求,从工具箱中选择恰当图标放在流程线上适当位置即可。

3.组合图标,程序模块化,逐级分层,逐步求精,形成整个项目流程线。做法是按住shift+单击鼠标左键或直接用鼠标拖出一个虚线框,选择要组合的图标,然后选择Motify>Group命令,形成组合图标,双击该图标可进入下层模块。继续分层,模块化操作,逐步求精。

4.打开图标,编辑和处理多媒体课件对象。选择并双击图标,在其中输入文本,导入图像,并制作简单的矢量图形,进行一些着色、放大、旋转的处理与加工。同时,可以选择显示模式,如前景与背景之间呈透明、反转、不透明等。对图标之间的过度设置各种特技效果,如马赛克、百叶窗等。

5.进行试运行和调试。选择Control菜单下的运行和调试命令或直接利用快捷工具图标及控制面板运行和跟踪程序。若运行出现问题,可用起始或终止图标分段调试,直至全部内容试通过为止。

6.保存文件,编译打包,生成可脱离开发环境的可执行文件。选择File>Save(或As)选项,可将应用项目以・A4P扩展名保存。为了使生成的课件独立运行,可选File>package…进行打包生成可执行的・EXE或不带运行时间库的・A4L文件。

三、计算机的硬件维护

1.使用须知

电源插座放置到不容易碰到的地方,摆放安全,远离水源,防止意外断电,保证正常的关机。维持稳定电源,显示器采用单独的电源插孔,避免和其它电器一起插在接线板上,同时要使用优质的插座,电压不稳,还要单独的为电脑配一个UPS电源以防万一。为防止静电对计算机造成损害,机壳用导线接地,打开机箱以前,先释放静电。主机摆放不要倾斜,防止震动或者轻微抖动。显示器高矮适宜,亮度适中。

2.硬盘维护

硬盘是计算机的仓库,一切信息的储存全部在此,保护好硬盘,就是珍惜劳动成果。下面几点尤须注意。

①硬盘在工作中的保护。普通硬盘的转速一般有5400rpm、7200rpm几种,转速(Rotational Speed)的快慢是标示硬盘档次的重要参数之一,它是决定硬盘内部传输率的关键因素之一。读、写过程中,硬盘高速旋转,断电会造成磁头与盘片的猛烈摩擦,导致硬盘受到损害。关机的时候,要把各种启动程序先行关闭,硬盘指示灯不再闪烁之后,硬盘工作结束,再行关机。

②在多种情况下,计算机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非常大的噪音,或者运行缓慢,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我们要注意观察一下,是不是机箱内灰尘太多,是不是房间内部的温度过于潮湿,关闭电源,打开机箱,清理电路板的污染物,保持室内经常通风,保证绝缘电阻等电子器件工作稳定。

③硬盘轻拿轻放。硬盘设备十分精密,磁头在盘片的表面,工作中浮动高度只有几微米,震动会损害硬盘,由于疏忽大意,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同学丢失了数据,后悔不迭。微机在工作的状态,禁止搬运和移动,以防不测;还有,移动过程当中,一定要进行安全的保护,防止磕碰、震荡。硬盘的两侧有一定的厚度和硬度,是最佳的手持点位;硬盘背面的电路板尽量不要用手触摸,有人在异常干燥的情况下触摸电路板,不慎产生静电,致使硬盘的电子元件受伤产生损害。

④防止硬盘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工作久了,超过30℃,硬盘电路元件失灵,磁介质(magnetic medium)精确度受到影响,温度过低,集成电路元件会有水分,严重时会导致短路。

⑤保持电压的稳定,否则容易造成硬盘坏道,如果电压不稳定,可以考虑配置UPS电源来改善。

⑥启动硬盘休息功能。设计硬盘自动关闭,保持低温运转,延长使用寿命。点击桌面,再点属性,再点电源,把“关闭硬盘”一项调节到10分钟即可,应用确定。

⑦硬盘远离干扰源,避免和手机、电视或者音响设备过于靠近。定期扫描磁盘、清理垃圾、或者杀毒处理,定期进行碎片整理。下面说到的显示器,原理一致,都要原理有磁场的地方。

3.显卡故障排除

①开机没有任何的反应,大部分情况是因为显卡与主板接触不良。

②颜色不正。这种情况的形成除了显示器自身有问题以外(比如显示器被磁化),显示卡与显示器信号线的接触不良、显卡损坏也会造成颜色不正。

③死机

主板与显卡不兼容就会形成死机。电脑死机以后,系统无法启动,画面定格,鼠标、键盘全部失效,各种软件不能正常使用,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原因永远也脱离不了硬件与软件两方面,耐心地进行排查,慢慢地熟能生巧,就会准确地判断故障的原因。

④屏幕异常

移动电源的设计与制作范文第6篇

电子从电子枪加热发射而出,经加速电压加速,穿过极板射向荧屏。这个过程产生霍尔效应中所需的工作电流。在无外磁场的情况下,观察亮点的移动情况,测量霍尔电压;在极板处加上垂直于电子束及极板方向的磁场,电子束因此受到洛伦兹力而偏转,在极板积聚,产生电压,测量得霍尔电压UH;除去磁场,观察荧光屏上亮点位置移动情况,待位置稳定后,测量此时电压。

二、霍尔效应实验的实现步骤及实验检验实验步骤

将磁铁和示波管组装在一起,提供磁场;连接外电路开关,打开电源,开始实验;调整聚焦及亮度,使亮点集中到荧光屏中央,测量霍尔电压;加载磁场,测量极板处磁感应强度B,观察荧光屏亮点移动情况;稳定后,测量霍尔电压UH;除去磁场,观察亮点移动情况,测量霍尔电压。实验结果与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在X偏转板处所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为0.00017T,示波管内部是固定结构,为使示波管正常工作,对电源供给有一定要求,可分析出加速电压UO为阴极K与第二栅极G2之间的电压,约为1000V(因为实验时G2电位可调范围为±100V,实际加速电压为900V至1100V)。示波器内X偏转板之间的距离(由于在透明的真空壳体内不能准确测量,目测为1cm)约为0.01m。将示波器的亮度调大,所测电压逐渐增大;当亮度调节到最大时(输入电压约为900V至1100V),所测霍尔电压达到最大值33.8V。理论上,电子经加速电压加速后,亮点在荧光屏上迅速向上偏移,这个过程时间极短。这是受洛伦兹力作用,使电子束向上偏转。由于偏转极板两侧电荷积聚,产生霍尔电压,电子束同时受电场力和洛伦兹力作用平衡。但是由于对于此时电子速度,极板长度不可忽略,所以电子束相对中央位置发生偏转。过3min,待稳定后,再除去磁场,如图5。亮点迅速移动到下方,这是由于磁感应强度为零,霍尔效应消失。这个过程是极短的。这些现象都符合霍尔效应,所以本实验成功验证了霍尔效应。

三、结语

移动电源的设计与制作范文第7篇

尤其是该机的录,放像功能与节目编辑功能,设计非常到位,在卫星设置方面支持16切1,这在接收机中也不多见,切换速度也很快,接收门限较低,再仔细看看其生产工艺与用料,在低价位的接收机中,该机的用料还是不错的,如最易发生故障的电源板中,选用了优质的电解电容,交流整流滤波电解电容选用了33uf450V,通常为22uf400V,几路直流输出滤波电解电容选用了金字电解电容,开关变压器质量也很好,电源板设计功率余量较大,这给提供移动硬盘用作电源创造了条件,主板上元器性的焊接工艺糈良,在发热较高的CPU及13/18V电源稳压集成块317上均加装了散热片,加上机壳合理的散热孔使机内温升不大;与主板连接的每个插件均打有翔胶,且很牢固,从而保证了运输中的防震与紧偶合,如需拔下插头跗,应先用刀将封胶割除才能拔下;该机机壳与面板均贴有保护膜,将面板上保护膜撕去,可看到其面板是单独贴上去的,面板经过镀膜处理,光洁度非常高,如镜面般可照出人影,参见图二。

该机录像功能还是很强的,该机除了可预设八个不同时段的节目定时录像外,可以对己录像保存的节目进行加锁与删除,也可以对己录像保存的节目进行重命名,目前该机只支持用英文命名,使用遥控器上的数字键就可轻松完成,也可退格等;该机也支持用“U”盘或移动硬盘来播放音乐与图片,还可设定图片用幻灯片模式播放,可设定图片间隔时间,可选择设定从1秒到9秒与关闭,还可设定图片大小,可选择“全屏”或者“原始”。

录像功能使用介绍如下:

录像操作

1 首先要接上硬盘(与移动硬盘盒的USB接口连接)或者插上“U”盘,进入录制菜单,在这个大类中的各个选项均为录/放像设置的,包括:音乐和图片、录像管理器、硬盘信息、磁盘格式化、DVR配置、跳转。只有先接入硬盘再开机,该机才能显示这些内容与操作,不然会找不到硬盘。

首次使用新硬盘时,首先是要进行磁盘格式化,才能进行认可录像,在磁盘格式化的选项中虽有NTFS-FAT32两种方式选择,录制电影的容量也较大,尤其是高清图像,通常会选择NTFS格式化,但当NTFS格式化后却录不了像,而只能选用FAT32进行磁盘格式化,才能进行认可录像,录制大容量的高清电影时,虽然是一个文件夹,但在这个文件夹中根据录制容量大小会自动生成几个小段,类似蓝光碟片的一部电影文件夹中有许多小段一样,上述这个方法是对老版本来讲的,而现在最新的F1版本的接收机已解决了这个问题,NTFS和FAT32两种方式均可格式化。

每录次均会自动生存一个文件夹,并记录录像时间与文件名,该机的录/放像功能非常好用,除了预定设置录像外,对当前收看的节目,只需直接按遥控器上的录像键就可录像,遥控器上的最下面的第2和33Z排就是为录/放像设计,放像功能也非常强大,除了可以快放、慢放、暂停、逐帧播放、快倒、快进、正常播放外,在放像信息界面上,还可用左右键来任意快速选择播放时段,使用回放时得心应手。

关于硬盘分区仍需在电脑上进行,该接收机虽然不具备分区功能,但可识别已分好区的硬盘,可以将有分区的硬盘进行选择在哪个区来进行录像或播放。

图3为录制菜单界面,只有先插入硬盘后开机才能看到,否则为灰色,在这个界面中,可对录/放像进行设置与操作,参见图3到图11。

2 遥控器上相关的按键功能:RECORD录像记录、PLAY键放像、PAUSE键暂停放像,再按一次可逐帧进一个画面、STOP键停止放像、FB键放像快倒,可选择×2、×4、×8、×16、×24五种速度快倒、FF键放像快进,可选择×2、×4、x8、×16、×24五种速度快进、REVSLOw键慢倒放,可选择×1/2、×1/4、×1/8三种速度慢倒放、SLOW键慢放,可选择×1/2、×1,4、×1/8三种速度慢放,这二种播放方式就可非常方便您想要搜索或捕捉的任一个画面。

该机的预定设置录像功能也非常强,可预约设置8个不同时段不同频道(当然也可在同一频道)的节目录制,这就方便了用户选择这么多内容可用来预置,这个功能尤其适合没时间收看而又很想看这个节目的用户,也可将自己喜爱的节目进行编排录像,现在有些电影台与综合台等,在网上可查到节目预告,有些节目的营运商提供了1至7天的EPG节目指南服务,只需用该机遥控器的“EPG”键就能看到该节目的预告,非常方便,预约录制也不用人专门管理,只需将接收机的当前时间设定好,将预约录制的节目频道与时间设定好,接收机可以处在待机状态,也不必打开电视机,该机就可自动管理预设好的录像节目,到时会自动开机录像,录完第一次后就会自动进入待机状态,到第二次预约录制的时间到了,又会自动开机录像,如此循环,直到预约录制全部结束,不仅如此,该机还可选择每天定时录像,这个功能最适合您想看的定时播放的节目,例如定时的电视连续剧、定时体育、音乐类等等。想看录制的节目时,可随时回放,再次提醒要使用预定设置录像时,请务必先设置好正确的当前时间,才能完成预约录像,在边看边录中,如遇到广告而不想录入时,可按遥控器上的暂停键,这时图像暂停,所以需要估算广告时间,按播放键即可恢复录像,而且是无缝连接,很是方便。

DIY内置硬盘

笔者在本刊2010年第19期中,曾介绍了该机的录像伴侣,DIY了一个内置电源的抽拉式移动硬盘盒,使用中虽已感到很方便了,但毕竟拖了个尾巴而不尽完美,摆设也不太好看,随着硬盘的大幅降价,于是采用了2.5寸小硬盘装入机内,这个DIY很是简单,因为不需外置电源,可直接使用接收机中的5V供电。2.5寸小硬盘既小巧又省电,DIY后使用更方便,且美观许多,方法如下:

1 买个2.5寸小硬盘与USB转换串口板,如买不到USB转换串口板,也可直接买个移动硬盘盒,只需可支持大容量硬盘就行,现在有许多品牌的2.5寸移动

硬盘盒均可支持500G到IT了,有的甚至更高,购买硬盘的容量当然越大越好,硬盘的容量越大折合到每个G的单位成本就相应越低,其次也可存贮更多的录制节目,给收藏节省了空间,笔者买了个日立的750G,才420元,以后还会降,买个移动硬盘盒用了40元,再买根USB线与1个单刀单掷小型电源开关,采购就已完成,参见图12到图14。

2 自制一个固定硬盘用的支架,可选用铝板或镀锌铁板,尺寸为30mm×161mm,折成兀型,其高度28mm,宽度75mm,两边“L”型边宽度为15mm,在中间打2个m3的孔,这个支架固定在机壳面板前面的空间上,在机壳底座上相对应的打2个m3的孔用于固定支架,在支架两端打2个m3的孔用于固定硬盘,孔距就是硬盘上的二个螺丝孔,笔者没有合用工具,只能用手与钳子制作,很粗糙,参见图15。

3 拆下主板,在主板的“USB”接口的焊盘上焊上引出的“USB”线,“USB”线的长度约240mm(可用成品“USB”线剪下使用),其中5V电源线是在“USB”接口与新加的“USB”线分别用导线来延长焊接引出,通过开关使其控制硬盘电源的“开”与“关”。

“USB”接口的定义参见图16与图17,根据这个定义就很方便在主板上的“USB”接口上找到所对应的位置了,例如地线一看就可看出来,然后依次为数据+、数据一、5V电源。

4 拆下面板框,在左下方塑料板上开个小长方孔,放入电源开关,方法是先打个m6孔,用小锉刀根据开关尺寸修一下,很快就可完成,开关也可装在后背板上,但装在前面板上是为了更方便使用,参见图18。

5拆下移动硬盘盒上的“LED”发光二极管,并焊上相应的插座,用引线将“LED”发光二极管移到面板上来显示硬盘工作状态;相应在遥控面板上打个m3孔,用来放入硬盘用“LED”发光二极管,“LED”发光二极管可打上热熔胶固定,打孔的位置可在不影响观看与不影响线路的空间中选择。硬盘灯参见图19。

至此全部DIY结束,就可享受到内置硬盘的使用乐趣了,参见图20。

功耗测量

2.5寸小硬盘的功耗很小,如日立750G硬盘上标注DC5V700mA,笔者使用了Power Bay-SSM-T8型微型电力监测仪来测量该机的实际功耗,测试时市电交流电压为222.6v,频率为50Hz,分四种状态进行测试,因为放入硬盘与不放入时功耗不同,硬盘播放与不播放时也有些差异,经实测后的参数参见附表1与图二十一到图二十三,从附表1中可以看出硬盘接通电源时单硬盘的功率为2.48W,当硬盘处在录像/放像状态时为3.76W,而3.5寸大硬盘工作时通常为11―13W,可见小硬盘功耗确实很小,但加个电源开关也很有必要,当不录像/放像时可关闭电源,一则省电,二来也可延长硬盘寿命。

一些建议

尽管录、放像功能很好用,录制的数字节目在回放时画面无损,原汁原昧,但也有不足之处,目前主要存在2个缺陷:

1 该机录制的格式为DVR,笔者使用了几个不同播放软件也仍然解不开DVR格式的图像,很难用于拷贝到电脑播放,即使采用转换工具也很繁琐,需要将DVR录像无损导入到TS封装格式里,也就是把音频流和视频流从DVR文件里完整地导JkTS文件里,才能完美播放,同样电脑下载或当前流行的硬盘高清电影拷贝的节目也不能在OPENBOX HD PVR 3612(S9)高清接收机上播放,若要播放也必需转换成DVR的格式,接收机不能兼容,这就造成了用户的很多麻烦,希望厂家可在录像软件上加以改进,采用通用格式录制,方便用户拷贝交流,这个难度与投入并不大,就像新版本解决了硬盘二种格式化的问题一样简单,也相信以后会出现这一类录制的格式有相对应的播放软件可直接播放。

2 经过DIY内置硬盘后,出现了一个讲不通的怪现象,就是该机后背板上的“USB”接口不能使用了,无论插上移动硬盘或“U”盘,均识别不到,即使将内置硬盘的电源关闭也均识别不到,最后将连接内置硬盘的“USB”插头拔下再试,也还是识别不到,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结果给以后接收机用“U”盘升级带来了麻烦,必需拆开机盖,使用机内的“USB”插头经过转换头再插入“u”盘来升级,建议厂家开发一个内置硬盘串口数据插座或再内置一个“USB”口。

移动电源的设计与制作范文第8篇

(攀枝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摘要】本文设计的数字电压表具有高精度、低成本和便携的特性。使用ADC0809作为A/D转换芯片,能将模拟电压信号通过逐次比较的方式输出8位二进制;通过AT89S52对其进行处理,转换为十进制数,由LCD1602液晶显示出数字电压;利用+9V蓄电池与LM7805组成稳压电路,保证系统电源为+5V稳定输入;设计的数字电压表能测量一路0~+5V的电压,精度为0.020V。

关键词 ADC0809;数字电压表;AT89S52;LCD1602

Based on 89S52 Singlechip Digital Voltage Meter Design

YUAN Wei-ming YU Juan

(School of Electr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Panzhihua University, Panzhihua Sichuan 617000,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design of digital voltmeter has characteristic of high precision, low cost and portable. Using ADC0809 as A/D conversion chip, analog voltage signal can be output by means of successive compared 8-bit binary; By AT89S52 devices for handling, converted to a decimal number, by LCD1602 LCD digital voltage; Using + 9 v battery and LM7805 regulating circuit, guarantee the stability of system power for + 5 v input; Design of the digital voltmeter to measure all the 0 ~ + 5 V voltage, accuracy of 0.020 V.

【Key words】ADC0809; Voltmeter; AT89S52; LCD1602

0 引言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测量成为广大电子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手段,对测量的精度和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电压的测量甚为突出,因为电压的测量最为普遍。数字电压表(DVM)是采用数字化测量技术设计的电压表。数字电压表与模拟电压表相比,具有读数直观、准确、显示范围宽、分辨力高、输入阻抗大、集成度高、功耗小、抗干扰能力强,可扩展能力强等特点,因此在电压测量、电压校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设计采用AT89S52作为控制芯片,A/D转换利用8位ADC0809芯片,电源输入分别为+5V电源适配器和9V电池,可通过开关选择;系统利用两个LED指示灯分别判断当前电压是否超出量程、是否稳定,并通过LCD1602液晶显示当前电压。

系统电路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AT89S52单片机最小系统,电源电路,A/D转换电路,电压采集电路,LCD显示电路。硬件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硬件结构设计图

2 硬件设计部分

2.1 电压的采集与转换电路

本设计电压信号的采集考虑到干扰较大,使用并联电容的方式滤波,有效地避免了杂波信号。模数转换采用ADC0809芯片,利用通道IN0输入采集电压,根据地址表将三位地址控制位接地,通过电源适配器或电池与稳压电路的电压为其提供稳定的+5V基准电压,保证转换电压的精度;芯片采用的是逐次比较的方式将模拟信号转换为8位二进制数,理论精度能达到+0.019V。

2.2 电源电路

本设计系统需要稳定的+5V直流电压,电源电路分为两个部分,由电压适配器或+9V电池为系统供电,可由开关进行切换,从而体现可移动的便捷性。其中ADC0809转换芯片为电源直接供电,保证电源供电的稳定。在用电池供电涉及到稳压电路,本次设计使用LM7805芯片作为稳压电路的稳压芯片,并通过多次滤波保证电压转换的稳定。

2.3 系统电路设计

由Altium软件设计系统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

3 软件设计部分

本设计的的软件部分主要分为电压采集、转换、显示;涉及到LCD1602与ADC0809的驱动程序,其中加入了LED指示灯的判断程序,以提高对采集电压的情况较为容易的判断,电压的采集通过定时器控制采集频率,使其能够及时的返回采集的电压。软件设计流程如下图:

图3 软件设计流程图

系统软件程序主要分为数据采集、电压数值转换与LCD显示部分,其数据采集用定时器控制其定时采集数据,采集数据的接收端口为P1,返回8位二进制数,数据采集程序代码如下:

uint adc0809_init()

{

START=0;

OE=0;

START=1;

START=0;

while(EOC==0);//等待转换结束

OE=1;//为高电平时,转换的数据输送到单片机

dat_0809=P1;//从P1引脚读转换后的信息

OE=0;

return dat_0809;

}

4 系统仿真与调试

本设计编程语言为C语言,利用Keil软件实现程序的编译,系统的仿真调试采用Proteus软件;通过仿真对六项不同输入电压进行测试,得出实测电压,如表1所示:

表1 仿真测试结果

通过分析表1的数据,系统的测量误差都保持在理论误差之内。

5 结论

通过对制作的数字电压表进行测试,系统通过电池或电源适配器供电,能稳定的输入+5v电压;用其检测电压,能够将0~5V的模拟电压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通过单片机的处理,能够在液晶显示器显示,对测试数据分析,精度保持在0.02V内。

参考文献

[1]胡学海.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系统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7.

[2]吴金戌,沈庆阳,郭庭吉.8051单片机实践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房建东,高胜利.电子技术[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

[4]房小翠,王金凤.单片机实用系统设计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