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告;人才培养;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018-04

高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而要更好的体现这一功能,则必须准确地了解企业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企业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来调整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近年来,广告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企业青睐,这势必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产生深刻影响。为了使本研究成果更具真实性、实践性,我们针对京津冀部分中小型广告公司及企业广告营销部门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据此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参照。

一、企业人才需求现状

调查显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下:被访企业中,有32%的企业首选人才因素,20%的企业首选资金,25%的企业首选业务数量,14%的企业首选企业规模,5%的企业首选区域限制,4%的企业首选利润。调查进一步发现,人才因素对于企业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优秀的创意人才缺乏,直接影响企业竞争力、服务质量;人员流动性大,对于企业服务质量、业务量的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专业人才供给绝对量大,但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有一定差距,实践经验不足;职业倦怠,对工作缺乏激情和创新动力。

很显然,优秀创意人才的匮乏、员工的频繁流动、创新动力的缺失、实践经验的不足等,这些人力资源上的不足势必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同时为高职广告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项目驱动、行质双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缓解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

根据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变化和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我们提出“项目驱动、行质双育”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行业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行,即指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质,即人文素养、敬业精神、诚信品质、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行质双育是对广告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广告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1.以“行质双育”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行动方案。以“项目驱动、行质双育”模式来构建高职广告专业的课程体系,即以企业积极参与为前提,将学科本位与专才教育思想有机结合,突出能力培养的重点,同时强调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育。培养目标由针对狭隘的职业岗位拓展到职业群、职业生涯,着眼于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及职业情商的养成,包括职业品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健康心理和体质。①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着眼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融文化学习、个性品质陶冶和职业能力训练等为一体,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体现“项目驱动、行质双育”的人才培养特色。

广告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分为基本职业素质和职业(群)能力两个方面,其中,基本职业素质包括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身心素质、科学素质、政治素质、计算机技术素质等,职业(群)能力包括专业核心能力、职业关键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等。每种职业素质所必需的知识由一组相关课程组成,每种职业(群)能力由一组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组成,如下图。

2.“项目驱动、行质双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广告专业“项目驱动,行质双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紧紧围绕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进行设计,要突出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辩证统一,要以培养适应广告行业发展需要,集分析、计划、执行于一体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为目标。

(1)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认知实习主要针对大一刚入学的新生开设,由于学生对广告行业、企业的了解几乎是空白,如何让学生快速对专业产生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转变,尽早适应专业学习生活,做好自己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新生入学后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过程中,遵循学习规律,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专业认知实习训练,以使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知。专业认知实习训练开展的形势是多种多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兼职临促。新生入学后,适逢国庆与中秋节,此时往往是商家开展促销活动的高峰期。临促人员短缺是此时期商家开展促销活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借此时机,可以积极与企业、商家合作,组织学生参加临时促销活动,使学生尽快接触市场,了解市场环境,逐步树立商业意识与服务意识;②企业体验。组织学生参观广告公司及广告制作单位,体验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了解广告公司的职业岗位设置、岗位职责要求及工作内容,了解广告公司的工作流程,熟悉广告的运作过程。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定向,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③专家讲座。邀请行业企业一线人员,就自己的职业成长经历开展专题讲座,与学生进行交流,给学生提供现身说法的案例,为其今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2)专业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为依托,采用虚拟项目与真实项目相结合的方式,直接针对广告公司或企业广告营销部门具体职业岗位技能需求来进行,融理论讲授与实践技能训练于一体,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①以广告调查实习实训为基础,综合营销学、心理学、消费行为学、传播学等内容,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诊断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②以广告策划为依托,集公关、促销、媒体等多种类型的策划于一体,训练学生解决问题、制定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策略思维能力;③以广告创意、文案写作、广告制作为核心,训练学生的方案执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生产性实训。以校内工作室为平台,与企业进行合作,引进企业真实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在实现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基本职能的同时,使学生在真实项目的驱动下产生实践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基本服务技能,获得适应行业企业需求,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及执行的能力。另外,生产性实训还可以进一步检验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技能训练等方面的不足,为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明确努力的方向。

(4)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整体检验,也是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脱离校内学习环境,步入职场成为“职业人”的过渡环节。

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在广告公司或企业内为客户开展服务,把校内学习阶段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项目中去,进一步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同时,学习场所的变化,实践氛围的不同,也可以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素养得到加强,促进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项目驱动、行质双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创新。工学结合的职教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实践技能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其要求。因此,伴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必然要求。

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按照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广告运作流程中的实际工作任务来确定教学项目;按照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过程确定教学过程――以实际工作中业务接洽、提出及分析问题、制定问题解决方案、方案执行这一业务流程来组织教学过程;按照广告公司或企业的实际业务工作场景模拟教学场景――营造真实的工作实践氛围,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1)将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保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通过对广告公司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分析,将其归纳为若干工作项目,以工作项目实施为主线,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对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实施按照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流程分项目组织教学,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移植到课堂上,使教学活动能够形成学以致用的效果,保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

(2)采用项目驱动的方法主导教学过程,实现课堂与实践场所的一体化。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具体的工作项目,课堂的教学目标不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强调应用能力及项目完成的质量。课堂推进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对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的寻求,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教学中,教师给定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同的工作任务,只提供完成项目必要的资讯,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每一项任务。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只做启发式的答疑,引发他们积极思考。

广告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教室与实践场所的一体化是实现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条件,模拟广告公司的真实环境建设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就是公司项目主管,学生就是企业员工,课堂作业就是项目成果,讲练结合,学生边学边做,保证专业学习的适应性。

(3)创建教师工作室,使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实现教学向工作岗位的迁移。创建教师工作室是获取真实项目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重要的实习实践基地。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人脉和专业优势,通过引入真实的项目,变课堂为企业操作间,以真实的项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升专业能力。

(4)以赛促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将各类广告大赛选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作为课堂教学的真实项目,以赛促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是缓解供需矛盾的关键

广告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立足专业现状,采用多样化的合作模式,促进校企合作。多样化的合作模式主要有:

1.行业企业专家咨询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课程开发过程中, 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 定期召开咨询会议, 征询有关行业最新发展信息及趋势, 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课程设置及内容的合理性,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模式。为了实现“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聘请相关专家或企业一线的工作人员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依托合作企业,采用下厂或挂职锻炼形式,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依托合作企业,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行业兼职;聘请企业员工担任兼职教师,充实教学团队。

3.教学管理模式。企业参与到专业的教学管理之中,企业在实习实践环节实施、考核、教师管理、质量监控等方面协助学院或系部进行教学管理。

4.教学参观与顶岗实习模式。安排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参观实习, 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完成教学实习的有关要求。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第2篇

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及《高中化学(必修二)》两部分。浓硫酸是常见的物质,浓硫酸的脱水和吸水性都很重要――有机反应中会应用到浓硫酸的脱水性、在干燥酸性气体中常常用到浓硫酸的吸水性,而且两种性质容易混淆。蔗糖碳化这个实验现象明显,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浓硫酸脱水性与吸水性的区别。原实验操作及现象:将20克蔗糖加入200mL烧杯中,再加入几滴蒸馏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20mL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可观察到,蔗糖变黑,体积膨胀,变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碳,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原实验的做法药品用量多,反应产生的有毒气体SO随意排放在空气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也无法检验蔗糖炭化后的产物,故需要对此实验进行改进。本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综合所学知识(化学、物理及数学等学科知识)和通用技术,对原实验进行改进,解决以上问题。也就是在启发学生确立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同时,设计出环保性实验装置,使实验绿色化。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掌握浓硫酸脱水性实验的基本操作,能根据理论设计实验检验反应产物。通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实验探究、解决问题这样的历程,达到培养协作精神、训练逻辑思维的目的。敢于质疑教材,明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体会实验改进的乐趣。实验仪器的改进,化学实验与通用技术的结合是重点。实验改进方案的提出是难点。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追问设疑、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关键是问题的设计,还要适时启发激活学生思维。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为支持教师的教,笔者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一些必要内容,增强直观性与趣味性;为支持学生的学,则选择了化学实验室的学习环境,增强自主性与实效性。(实验药品及器材:蔗糖、浓硫酸、氢氧化钠浓溶液、澄清石灰水、品红试纸;大试管、气球、水槽、滤纸、饮料瓶、剪刀、手工刀、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完全相信《尚书》那么还不如没有《尚书》这本书。新时期的我们,是不是也毫不质疑的相信教材上设计的实验就是最好的方案呢?(将一改实验课的常态,即要求学生一定严格按照课本步骤进行实验。与学生的习惯产生冲突,引起学生的兴趣。)

1.演示实验:我们就以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为例。大家请看,这是教材上的实验装置。我们先严格按照教材进行实验。请你记录实验现象,并找出实验存在的问题。

2.学生活动:学生静坐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二)提出问题:(1)消耗大量试剂。(2)产生的刺激性气味气体对环境污染严重。(3)前排同学呼吸到少量反应产生气体,咳嗽,感到不适。(4)不能收集到气体,无法检验产物。(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实验的不足,肯定之前的想法。)

(三)分析问题:反应的原理是什么?理论上讲,产物有哪些?请大家根据实验原理,针对前面提出的问题,小组讨论,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巡视并给予指导。)

结(四)提出解决方案:小组讨论提出方案,组1认为可以把小烧杯换成试管以减少用量。组2提出在小烧杯上罩一个去底的大可乐瓶,可乐瓶口套上气球,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组3把组2的气球换成带导管的橡胶塞,将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品红、澄清石灰水。组4赞成组3的做法,补充还需要尾气吸收,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本组的讨论及各小组的分享,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也越来越严谨。)各小组整理思路,画出实验装置图。(见图1)(通过绘制实验装置图,理清思路)

(五)联系实际操作质疑:实验后发现,品红溶液和澄清石灰水的用量应减少,产生的气体没有那么多足够经过两次洗气操作。(通过思考交流,发现实际操作的问题,思维变得严谨。)

(六)启发:通过交流讨论及参考现有的实验改进装置,细化自己的设计。

(七)实施方案,实验验证:小组协作,开始制作、连接实验仪器。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第3篇

摘 要:班主任在班集体里就像一个家庭里的家长,像一列火车的火车头,既带领着班级里各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又要对班级里的任何事、班级里学生的任何发展成长都要了解。孩子们在这里成长,有欢快喜悦的记忆,也有令人头疼的管理经历,有课堂上迸出的学习火花,也有考试时成绩一落孙山时的尴尬回忆。作为多年来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老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课堂学习上,一定要多围绕关爱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进行。

关键词:用爱浇灌;学生;班主任工作

一、学习中多关注学习落后的学生,使班级整体和谐发展

任何一个班级里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有的是语文成绩差,有的是数学成绩差,更有甚者双科成绩都不好。作为班主任每当新接一个班级的时候,都应该快速掌握班级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所存在的个性差异之处,并及时分析出问题学生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设计出解决方案。如新班级如何定位出班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科任课上,要多听科任教师的反馈意见,多在科任课上观察学生的表现,这些做法能帮助老师更快地掌握学生的表现情况。再就是利用自习课上多观察班级里学生的表现情况,定位出班级里的学困生,再分析具体原因提出解决方案进行实践解决。对于语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应该多借助小队长的帮助,多考考生字生词,多指导阅读背诵等。教师宏观调控,在班级里和课堂上多给这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们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时时刻刻感觉到不被放弃被关注的学习氛围。同时,让他们建立参与到班级的学习活动时不能拖班级后腿的集体意识。教师在适当时机抓住他们的某一亮点,哪怕是十分微小的进步进行鼓励和奖励等,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如,班级里开展的一年一度的三好学生奖励班会,将他们进步也设立一份进步奖同台颁奖。这样的活动,对他们的触动最大,他们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认可,并且享受到班级里最优秀学生的同等待遇,因此,对接下来的学习会更加努力和投入。在学习中教师不放弃对每一个孩子的关爱,能够使这些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成绩有所提高,班级里的学生在老师一视同仁的优良师德教育引导下,班集体得到更和谐的发展。

二、课堂上多倾注爱的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形成健康、健全的完整人格。学生在校受到良好教育的主要途径,除了生活、学习的学校氛围、班级氛围对他们的影响之外,更来自于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全面改变。因此,班主任要抓住课堂教学对学生教育的良好契机,在教学内容中多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爱的感恩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例如,学习《掌声》一课时,这是一课很适合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内容。在上课导入新课前,教师做出十分紧张的表情,让大家用掌声鼓励一下老师。再向学生讲述:“你们知道获得掌声后的感觉吗?”引出课文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读课文中,分析文章中的主人公英子,在获得掌声前和获得掌声后从心理到行动都有哪些改变。让学生理解对他人尊重和鼓励的举动都是爱的一种。在学生充分受到教材内容感染和感动后,对学生进行爱的引申教育。爱的种类有很多种,表达的方式也有许多种。展示图像给学生看,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孕妇主动让座位的同学们,帮助小伙伴劳动的大哥哥大姐姐。小组讨论后让学生汇报,生活中有哪些爱的表现?学生总结出平日里帮助爸爸妈妈长辈们做事是爱的表现;班级里同学们相互帮助学习是爱的表现;尊敬师长、不欺负小同学、不嘲笑他人的短处也是爱的表现。通过这样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大大提升。再如,学习课文《卡罗纳》时,在一上课,播放歌颂母亲的歌曲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诉说自己沉浸在母亲怀抱里的幸福生活趣事,在学生正谈得开心、投入、兴致勃勃的时候,引出课文的主人公,让大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知到小卡罗纳的不幸。这种反差强烈的学习方式,能更强地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关注、对主人公不幸遭遇的关注,在学习中也更能通过对比领悟到关心他人能给人带来最大的安慰。这种关心的爱也是一种美德。这时,让学生想想如果自己是书中的老师,你会用怎样的行动、怎样的话语来安慰、鼓励卡罗纳呢?让学生知道爱的范围之广,爱的举动之细微。让学生在习作中把自己对课文主人公的关心和关爱等后续写在自己的文章中,把@种关爱延续。使学生懂得失去母亲的卡罗纳虽是不幸的,但因为有这样一个关心、爱护他的班集体里的老师和同学们,他又是无比幸福的深刻道理。学生们在这种充满爱的课程内容的学习,不仅学习了知识,更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班级里的孩子们,生活上,需要班主任老师像家长一样的关心、爱护;学习上,需要老师用心去点播、教育;成长中,需要老师悉心的呵护、照顾,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爱的滋养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复习课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75

众所周知,我国小学阶段所招收的一般都是七岁到十二岁的儿童,所以受到身心方面的种种限制,小学阶段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的基本指向就是简单性、基础性。以小学数学这门学科为例,一到三年级的阶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重点基本上围绕算数进行,这一时期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运算能力和运算技巧的灵活运用能力;而三到六年级的教学阶段,开始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设置最为基础的要求,应用题、简单几何问题开始涉及,这一时期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相应的增加一项,那就是在保证学生运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塑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为主,理解和分析题的能力为辅。所以在日常教学和复习课上教学也要紧密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来开展教学。

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相对于初高中生来说,小学生不仅自主学习能力较低,而且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所以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仅仅针对课堂约束学生,而复习、课下练习等方面放任自流,非常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惰性出现,学习效率降低。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课堂教学和知识复习两手抓,尤其是在课堂复习过程中,做好带领、指导、监督三个方面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在日常复习过程中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的吸收效率。

一、做好教学引导

小学阶段是学生正式接受系统性教育的开端,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入学之初一般不会存在学科知识方面的储备,即使幼儿园时期家长或者教师进行过一部分内容的指导,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是零散性的,不具备连贯性。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自己的思维套路,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更不容易找到最佳的复习路线,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复习课堂上做好引导工作,为学生的复习指明道路。

首先,在复习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做好复习体系的规划。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学习时间相对充裕,所以阶段性的复习或者是学期末的复习能够给予教师和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进行课堂复习。对于教师来说,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在课堂复习之前做好知识内容的复习路线:例如针对每个单元的课堂复习需要根据教学大纲规划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然后所有的复习环节安排都围绕这些重点内容层层开展;而对于阶段性的复习,教师则要做好知识连贯性的规划,将单元的重点之间彼此联合,实现知识复习的自然过渡;对于学期末的复习,教师则要从宏观角度考量,将这一学期教学大纲强调的重点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进行教学重点的串联和巩固。

其次,在课堂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知识复习的引导工作,保证复习节奏的平稳。对于小学生来说基本不可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自我复习计划。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课堂上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一方面从班级整体出发,针对不同时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缺陷和问题制定复习的侧重点;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分析,划分群体,然后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不同的复习规划,从而达到“一个锅中煮出不同的米”的教学效果。

二、做好教学指导工作

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这一类学习通病之外,我在数学这门科目的教学过程中还发现,大部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很难明确自身的学习缺陷,即发现不了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帮助学生规划好复方向的同时,还要做好具体的教学指导工作,尤其是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教学解决方案。

首先,在作为教师要想在复习课堂上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纠正,那么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即综合每一堂课上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听课中呈现的问题、随堂练习中学生反映的学习难点、不同知识的课堂学习效率等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判断,这样才能在复习课堂上找出不同群体学生的问题共性,不同个体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个性,从而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对症下药,一对一的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复习课堂的教学效率。

其次,在复习课堂上教师要重点阶段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遗留的学习难点。研究表明,对于小学课堂来说,学生听课效果的最佳时间是十五分钟左右,在十五分钟的课堂讲解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很难百分之百的掌握教学内容,而对于数学这一类知识系统性较强的学科来说,一旦碰到学习难点就容易形成累积,长时间的累积就容易形成学科缺陷,继而影响接下来更高层次知识的学习。所以在日常复习课堂上,教师要做的就是结合日常教学中学生呈现的问题,有重点的解决学生普遍反映出的学习难点,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做好教学监督和督促工作

在我看来,从小学阶段就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而复习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维最好的场地,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知识引导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习惯养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教师随时随地的监督。

首先,在复习课堂上教师可以监督且督促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在复习课堂上即使学生部分知识点没有掌握好,但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都已经学习,尤其是数学知识的连贯性较强,所以会出现原先课堂学习没有掌握的知识,在学习新内容后出现自然而然的融会贯通的现象。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在日常复习课堂上针对于前期学过的内容要督促学生主动思考,首先依靠自身的能力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访问工程;校企共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38-02

一、引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为贯彻江苏省《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苏政发〔2007〕125号)的文件精神,及参考《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高级访问工程师计划实施办法(试行)》(苏高职培函〔2012〕9号)文件,为推进学院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于2014年6月设立并启动了“访问工程师”企业项目。实施“访问工程师”企业项目实践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具有一定层次的专业教师通过参加企业项目实践进一步熟悉和了解企业一线最新技术,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提高专业实践才干,切实提高知识型高技能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质量。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笔者利用暑期、学期中无课时间及周末,以访问工程师身份在南京牧信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工程实践锻炼。南京牧信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股份制民营企业,业务范围主要有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培训、通信技术服务三个方面,与政企、高校、运营商、华为、中兴等各行业都有密切的合作关系。笔者在牧信公司进行访问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1)熟悉企业用人需求、标准,能对学生职业导向作引导。(2)参与《2014-2015南京电信LTE新建站批量工程》、《2014-2015南京移动D频段替换工程》方案技术研究、项目内容撰写,及现场实施。(3)学习联想公司、华为公司等相关校企共建方案。实践证明独立学院开展“访问工程”项目,教师到企业进行访问学习,有利于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了解企业用人需求、标准

在企业进行访问学习时,笔者通过与导师、企业领导和员工交流,并通过对正在企业参加培训学生的观察,考察了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用人需求和标准。主要体会为目前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应届毕业生在这两方面表现总体比不上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员工。企业认为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应该包含: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与职业习惯、人际沟通能力、服从单位安排、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在校期间院校注重培养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和英语水平,企业认为这是现在学生所要掌握的基本工具,用人单位现在更注重毕业生的个人基本素质。对于应届毕业生能适应、胜任新工作需要的职业技能,企业认为首先是:快速适应及掌握新事物的能力、独立工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技能熟练程度、重复操作的准确度和耐心。企业认为院校所教授的专业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能最后一项要求才是专业基础知识。观察正在企业参加培训的学生,笔者则发现由于他们在校期间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和对自身职业的规划都不够重视,也缺少系统培养和指导,从而导致走上工作岗位时缺少社会竞争力。通过访问学习,考察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标准,有如下几点认识:作为学院,须以企业需求为依托改进就业指导机制,改善、改革就业指导课,引进企业家到学校来,和教师、学生近距离接触,引导、提供更多的机会使教师和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增加实践经验。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应当更多的了解市场需求、关注企业需求,并带入课堂,让学生多思考自身与企业需要的人才直接的差距,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

三、参与企业方案

在公司进行访问学习第三个方面是参与了公司的“2014-2015南京电信LTE新建站批量工程”、“2014-2015南京移动华为TD-LTE频段替换工程”方案技术研究、项目内容撰写,及现场实施。TD-LTE即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分时长期演进),是由移动、电信、华为等通信行业业者共同开发的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与标准。电信LTE、移动TD-LTE都是旨在为用户提供更流畅和便利的移动业务,因此需提升空口速率、提升频率效率等,相应硬件也需要作合适调整。参与、学习这两项工程不仅包含了技术方案研究、方案制定,还有实际工程操作部分。作技术方案研究需要学习TD-LTE与WCDMA、TD-SCDMA的技术差异;了解移动互联网业务对管道网络的要求;掌握LTE的关键技术,如通过提高峰值速率和提高平均吞吐量从而达到高速率、通过高阶调制和复用模式实现的高频谱效率、及高移动性,同时也要做到低延时和低成本。作方案制定则需要与业务对象多沟通,还需要实地考察,考虑到方方面面,从而才能制定具体的标准,且需要多次讨论、审核。实际工程操作部分需要多位技术人员的合作,完成任务同时,要做好各项记录工作。图1为“南京移动华为TD-LTE频段替换工程”室内施工部分的施工工艺要求。

全程参与这样的工程极大的提升了笔者的实践能力,这样的经验累积是以往从未有过的。作为专业课的授课老师,笔者会将实践锻炼中获得的直接与间接经验融于教学活动,传递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充实、生动。

四、学习校企共建方案

牧信公司的一个重要业务方向是信息技术培训,依托公司自主研发的3G/4G移动通信系统,专注于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和技术,简称ICT)融合培训。公司研发的这套3G/4G移动通信系统遵循3GPP国际通信标准,是针对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需求量身定制的移动通信教学网解决方案。由该通信设备及华为、联想公司相关设备搭建出的完整通信系统,可以给受培训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符合实际操作现场、全程全网的实验、实训环境。笔者在企业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了解、熟悉这套3G/4G移动通信系统,学习校企共建方案,并观摩牧信公司开展的实训过程。基于这套移动通信系统,笔者学习了解三个主要方案:软交换通信教学实验室解决方案、3G移动通信系统组网方案、4G移动通信系统组网方案。其中3G移动通信系统组网方案支持TD-SCDMA和WCDMA两种3G制式,根据接入到3G核心网的3G基站的不同,分为三种组网:3G宏基站组网方案、3G Femto微基站组网方案、同时接入3G宏基站和3G Femto微基站组网方案。4G移动通信系统组网方案支持LTE-TDD和LTE-FDD两种4G制式,根据接入到4G核心网的4G基站的不同,有三种组网方案:4G宏基站组网方案、4G SmallCell微基站组网方案、同时接入4G宏基站和4G SmallCell微基站组网方案。其中“同时接入4G宏基站和4G SmallCell微基站组网方案”见图2。在该组网方案中,可将4G核心网同时接入4G宏基站和4G SmallCell微基站进行混合组网,4G宏基站与4G SmallCell微基站之间可以进行基站间的切换。

以上多种方案都是目前通信行业中最新的应用技术,这些技术构建了目前社会的通信网络,进而构成了当今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这一部分的学习丰富了笔者的实践应用知识储备,提升了笔者的科研实践能力。教师参加访问工程师后在讲课时将学习到的应用高科技带入课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会使教学内容更贴切实际生活,也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另外在学习通信系统方案时,也参与了解了公司开展的实训。牧信公司拥有可容纳200余人同时教学的多规格教室和ICT实训机房,并与南京各高校签约建立了1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公司建立的真实规范化精简电信运营网络充实了高校实训内容,解决了通信专业学生实训难题。

五、结论

独立学院开展“访问工程师项目”,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锻炼,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一种培养方式。事实证明进行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发挥教师专业实践的教育主导作用。教师通过访问工程师的形式到企业去锻炼,应该有目的的去实践,提高自身水平以便完善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最终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第6篇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普遍问题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定位为培养高级财会人员,在培养过程中实行传统的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既达不到“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达不到企业对会计“熟练工”的要求。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二)课程设置陈旧很多高职院校没有突显职业教育的特点,也没有考虑新形势下人才市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盲目的照搬普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形势仍然是教师、课本和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综合运用知识,更无法将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三)会计教材没特点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所用的会计教材内容仍然是来源于企业最初的传统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这些内容与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但只是停留在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和基本生产耗费,对现代企业所采用的新方法、新理念很少提及或只做初步介绍。随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出台,部分会计科目已经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所用教材也要及时更新。很多会计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就得新旧科目混用,这给学生带来了许多误解与困惑。(四)会计教学手段不更新很多高职院校仍然以教师授课为主,缺乏实践操作,部分院校开始重视并锻炼学生会计岗位的操作能力,但不明确岗位的工作职责,没有按照严格教学规范流程教学。在实训环节,各种岗位过于笼统,没有区分,从而造成学生对会计岗位职责不明确,对会计工作内容不清楚,也极大的影响了学习效果。(五)“双师型”教师名不符实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师资大部分来自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战经验。虽然很多教师通过考试取得中级会计师或高级会计师等资格证书,但没有到企业进行专门的实践,也不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教师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脱钩,极大影响了对学生的培养。

二、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准确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能熟练地处理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处理非盈利组织账务;熟练进行成本计算、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会计业务;熟练地编制报表并进行报表分析;熟练地使用各类发票、填制涉税文书、进行网上纳税申报;熟练地运用各种审计方法,拟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程序和撰写审计报告的学生,可胜任中小型企业的出纳、财务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和中端实用性会计人才。(二)优化会计课程设置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会计专业的学生是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理论教学为前提。与此同时注重“双证”的取得,双证指的是一个毕业证,一个会计从业资格证。设置课程时以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为目标,把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所需要的课程设置到高职教育之中,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在大学3年期间不仅要学习公共、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在课余和假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工作责任心和认真工作态度,进一步将专业知识、会计电算化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起来。(三)自编符合会计职业特点的教材教材是否完整、系统、新颖将直接体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弥补目前会计教材的不足,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会计教师着手编写质量高、内容完整、新颖、操作性强、贴近实际工作的高职会计专业专用教材,主要从两方面入手:1.编写教材时,不用文字描述经济业务的发生,而是直接给出经济业务发生所需要的原始凭证,让学生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分析来填制记账凭证,让学生扔掉根据文字描述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的思维习惯,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填制的实际记账的能力。2.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到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等实地调研、搜集资料,与从事实际工作的会计实务工作者共同编写实践教材,并根据最新的会计制度和新税制的要求,及时把财税改革的内容编写进去,从而解决“教材永远落后于实际变化”的尴尬处境。(四)采用多样化的会计教学手段1.研讨型教学。在教学中留出一定时间,列出几个会计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办法。再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讲解各自的解决方案,最后由老师总结,评出最优解决方案。让学生充分参与,加深对问题的认识,讨论的又是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用会计教学软件将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过程演示出来,与教师的讲授相配合,使学生全面掌握了会计核算程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提高了教学效率。3.建立并完善会计模拟仿真实验室。建立现代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学生通过模拟一系列真实的会计工作,深化了课堂所学知识,对会计工作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知道今后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提前感受工作的氛围,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4.加强实践教学。为了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岗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各个分院、各个专业都积极联系实践基地。就会计专业来讲,有浙江宝娜斯袜业有限公司、浙江金桥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基地不仅派专业技术人员来授课讲座,还提供学生参观、实习的机会,成绩优秀者可以吸收为正式员工,给学生很大的动力和积极性。(五)打造“教”与“做”一流的师资队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十分支持和鼓励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一大批教师积极攻读博士学位,80%以上教师均为“双师”,鼓励教师在假期下企业锻炼,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服务社会。在学校政策的导向下,会计专业大部分教师不仅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又有着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实现真正的“双师”素质。除了这些专职教师外,会计教研室还拥有一支兼职教师队伍,他们是工作在一线,非常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是真正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师”,兼职教师除了授课之外还举办各种“教做一体”的知识讲座,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互弥补,相互进步,完善对学生的培养。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提倡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时刻体现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指导课程设置,进行人才培养,既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又较好的解决了课程的系统性和实用性互相融合的关系。随着义乌市经济的发展,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学生应当成为一线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义乌和岗位的需求。

作者:胡源珍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第7篇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过程[1]。对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极强的机械类专业学生来说,引入系统的创新理论教学,构建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模式,应用创新型实践教学策略,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校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2],以培养为地方和行业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教育目标。为促进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我校在机械创新教学体系的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学模块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制定、教学策略与实践环节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TRIZ理论被西方国家誉为“神奇的点金术”,它使得创新走上了方法学的道路,克服了传统创新方法随机性、无序性等缺点[3-4]。为此,我校在机械创新教学体系中引入了TRIZ理论的教学与实践环节。学生通过TRIZ理论的系统学习与实践应用,使机械创新设计从无序的试错,走向了发明原理的类比应用,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设计能力。本文以TRIZ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课程作业为例,介绍TRIZ理论的教学过程及学生对TRIZ理论与计算机辅助创新(CAI)软件的运用成果,并研究TRIZ理论教学推广的路径和要求。

二、TRIZ理论教学案例

我院在原机械创新课程体系中,针对大学四年级的机电专业学生增设了《TRIZ理论与应用》课程。该门课程紧紧围绕学院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14个学时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了22个学时的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结合实际的课题,运用TRIZ理论和CAI软件(PRO/I),学会了对实际的课题进行分析和分解,掌握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理论教学部分中,通过贴近生活实际例子类比机电专业领域的工程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因势利导地开展分组讨论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进而产生概念性的解决方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设计了若干个工程问题,每位学生(研究个体)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各个工程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特长,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研究阶段,首先对问题进行详细的描述、系统分析及分解,找到问题的着手点,随后通过方案查询、矛盾分析和发明原理应用,获得概念方案。下面是一位学生的课程作业介绍,可以了解学生对TRIZ理论应用过程。作业名称:移动机器人越障能力改进研究。

(一)系统分析应用PRO/I软件的系统分析模块建立功能模型,即按照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性质建立参数化、模板化的移动机器人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该系统模型展现了实现功能的工作原理;表达了各组件间的作用关系;软件自动对不同类别的作用提出“Howto……?”句式的建议。

(二)问题分解与三轴分析利用PRO/I软件提供的RCA(根本原因分析)分析工具,从原因链和结果链两个方向将系统分析得到的问题进行根本原因层层剖析,通过不断地深究,将问题转变到我们目前可以较为容易解决或者控制的程度。如图2中所示的灰底方块图部分就是根本原因分解图。三轴分析是在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基础上,充分利用在操作顺序轴和系统资源轴上可以利用的物质、能源、时间等,发现可以对问题解决有帮助的可利用资源。如图2中所示的白色底框的超系统资源部分。总之,问题分解与三轴分析就是寻找矛盾链条并充分发掘解决矛盾可以利用的资源。

(三)解决方案经过上述问题分解和三轴分析之后,生成一系列具有因果或者其它逻辑关系的问题(howto问题),实现了问题转化链条,针对每一个问题链条,都可以进行相应思考和操作(如搜寻相关解决方案和专利),从而发掘多个解决问题的努力方向,并从中选择难度、技术和工艺较为现实的方向作可行性的研讨,利用TRIZ理论实现对已经简化或者转化问题的各个击破,最终得到用户方案。某位学生经过了问题分析、建模、分解和相应求解之后,形成的移动机器人越障机构的一个创新方案,如图3所示。该双驱动履带结构采用2个动力源,且两动力源均安装在车体内部,分别实现驱动和履带与轮转换的功能,从而可提高机器人的越障能力。在整个TRIZ理论应用的实践环节中,还适时地组织讨论交流,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案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从而有利于方案的完善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的研究型教学的步骤大概包括:学生接触各类工程资料;提出问题;教师指导;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一个探求过程,将教、学、做融于一体,以提高学生创造力。

三、TRIZ理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TRIZ理论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整套系统化的解决问题理论、方法和解决方案模型;TRIZ的理论教学实例以再发明的方式展现,用TRIZ路线“再现”发明的方法和过程。因而TRIZ理论为创新教育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TRIZ理论是当代科技创新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体系较为成熟,应用极为广泛的创新思维方法之一,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多少世界500强企业所广泛采用,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工具。TRIZ理论所总结的发明方法的有效性也已经被许多现有的发明创造所证实。我校《TRIZ理论与应用》这门课程探索性地尝试了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创新教育模式。通过一学期的TRIZ理论的教学与CAI实训,大多数同学都能突破思维定势,抛弃传统的试错法,而是通过系统分析、问题分解、资源和知识库的利用,最终得到解决问题的概念性方案。在以往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学生主要利用传统的创新方法,如头脑风暴法或试错法,创新的程度与成败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灵感和经验,当问题的解决方案超出了学生的经验和技术领域时,头脑风暴法和试错法往往显得无能为力。TRIZ理论比传统创新思维方法的优势在于通过结构化的方法约束创新解的搜索空间,在理想解的指引下,得到创新问题的最优解。因此,利用TRIZ理论求解技术冲突的解法,既方便实用又可提高发明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此外,在授课过程中借助CAI创新训练工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TRIZ创新技法,激发创新潜能,以新思维分析问题,以新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学生还会充分利用CAI创新平台所提供的丰富的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库,解决课题中存在的问题,获得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总之,基于TRIZ与CAI的创新方法能够引导和促使学生去创新思维,有效地促进概念性创新方案的产生和创新技能的提升。

四、TRIZ理论推广的路径和要求

TRIZ理论引入我国是近几年的事,我国对TRIZ理论的研究和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进一步的推广必须采取有效路径。

(一)设置不同层次理论教学模块基于TRIZ和CAI技术的机械创新教育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链”,应贯穿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因此,应该根据机械类专业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专业知识增长规律,分层次地开设创新相关的系列课程。可设置3个层次模块,即基础模块、提升模块、应用模块。基础模块。针对基本未涉及专业课的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该模块侧重于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工程思想的培养,基本上属于理论课程的范畴。提升模块。针对已具有一定机械专业基础知识的大三学生。以TRIZ理论为基础,通过案例教学强化学生对创新技法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结合机械专业知识从创新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到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模块。针对已具有较全面的机械专业知识的大学四年级的学生,重点是创新理论、创新技法及CAI技术在解决具体机械设计问题中的综合应用。

(二)设置合理的实训环节创新教育这条“链”的最难点就是创新实践。为保证TRIZ创新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素质培养型”转变,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设置如下实训环节:创新素质训练、创新技法模拟、创新案例分析和创新问题解决等环节。不同层次的理论教学模块中,各实训环节可综合交错。通过设计合理的实训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技能。

(三)合理使用CAI软件CAI技术是基于TRIZ理论,结合本体论、现代设计方法学、多领域科学知识综合而成的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合理利用CAI技术及其软件平台,可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前人的智慧,分析和发现技术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将CAI技术融入到创新理论教学中,有利于构建系统完整的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平台。

(四)采用创造性研究型教学模式创造性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创造力)为目的,以发现、探索、研究为活动形式的一种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模式起着核心的作用。创造性研究型教学模式具体实施的关键是把各层次的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强调“层次”之间的传递性、互补性和协调性。前者为后者打好根基,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深化,做到环环相扣,整个创新教学贯穿成一条线,力求使整个“链”的作用大于各个“层次”之和,最终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自主探究的过程。

(五)建立创新教育评价体系为确保TRIZ创新理论教学和实训环节的顺利实施,还需开展阶段性的教学效果评价。可通过模块式的创新技能鉴定来综合评价教学效果,建立由专人负责的学生综合创新素质评价、企业用人单位评价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评价,为有针对性的创新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的改革提供科学的依据。总之,将TRIZ创新教学贯穿在大学本科的教学体系中,构建系统完整的TRIZ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平台,将为机械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当然,创新教育是综合性的、全面性的教育。TRIZ理论在整个创新教育中只是作为基础和核心,而不应该是全部,其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

双师课堂解决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物质导电性;创新设计;应用价值

在中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现有的物质导电性教学实验装置,都是从实验的安全性考虑,采用的是36V以下电压。由于实验电压太低,电流过弱,实验的效果很不理想。例如,用现有实验装置无法检测天然水的导电性,甚至无法检测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如二氧化碳水溶液的导电性。由于该实验装置在设计上无法弥补的缺陷,使得一些原本导电的弱电解质无法显示导电能力成为“非电解质”,一些常见的导体(如人体的皮肤,潮湿的木棒)变成了“绝缘体”,给教学留下了不小的遗憾。针对上述试验装置存在的电压低、电流弱的缺陷,我们设计出一种用220V电源电压供电的导电性实验装置。该实验装置原理科学,外形美观,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视性强,可用于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效果显著。现将物质导电性创新试验装置的电路原理、设计与制作、功能和用途以及使用方法等作一介绍。

一、实验装置原理

图1是我们最初设计的实验装置电路实物图。利用一副电极棒可以进行物质导电性实验。实验的原理是:电极插座与电灯串联,电极插头插入电极插座孔,当二电极与被测试物质接触,指示灯亮,则说明电路通路,被测试物质导电;指示灯不亮,则说明电路不通,被测试物质不导电。图1

二、实验装置的设计、制作

1.对试验过程的思考我们用图1的实验电路对天然水、食盐水、稀硫酸、氢氧化钠、无水酒精、稀氨水、浓氨水等物质进行导电性实验。将待测试的物质放在烧杯中逐一进行实验(如图2所示)。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如下两方面的问题。(1)由于实验采用的是220V的电压,实验过程不小心触碰电极或接触导电的测试液都会发生触电,故试验中有触电的危险。(2)由于实验烧杯是临时实验容器,实验时电极浸入烧杯的液体中,每一项实验完成后都要清洗电极和烧杯,操作麻烦、费时。2.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问题1(实验中有触电的危险),我们有如下的两种解决方案。(1)方案一在电路中设置一个漏电断路器。在零线和火线上设置一个双掷开关(闸刀开关)如图3所示,我们在电路的方框1的位置设置漏电断路器,在方框2的位置设置双掷开关。这样可避免在实验过程中因不小心或操作不当而发生的触电事故。根据图3的实物电路,我们设计并制作出如图4所示的物质导电性实验装置A。该装置A呈长方体(设计长24cm,宽18cm,高9cm),电路元件布局合理,结构紧凑,装置外形美观。(2)方案二另一种防止实验触电的方案是在电路中安装一隔离变压器。只要将图4导电性实验装置A中安装的断路器用隔离变压器替代即可。这一方案简单易行,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方案。针对问题2(每一次实验后都要清洗电极,操作麻烦,费时太多),我们设计如下的解决方案:一是将电极倒置;二是在盛测试液体的试验容器底部设置一个排液孔;三是倒置的电极和盛测试液体的实验容器为两个部件,两个部件装配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使用。利用上述方案,我们设计并制作了如图6所示的液体导电性实验容器。在做液体导电性实验时,将电极插头插入实验装置A的电极插座孔中,进行装置连接。现在我们用创新设计的液体导电性实验容器测试液体的导电性,再将用该装置的实验操作方法与改进前的实验操作来进行对比分析。改进前(如图5所示),在做液体导电性实验时,烧杯是临时容器(待测试的液体放在烧杯中),每做完一个测试都要清洗一次电极和烧杯,操作麻烦,耗时多。改进后的导电性实验装置B(如图6所示),电极与实验容器组合在一起,每完成一个实验,打开排液阀,废液由试验容器下端排液孔直接排入废液缸,电极用纯净水清洗2~3遍,清洗后的液体由排液孔排入废液缸,接着就可以进行下一项试验。与原来实验方法比较,操作非常方便,大大节约了实验时间。因此,我们对物质导电实验装置进行了创新设计后,不仅解决了实验操作的安全问题,也解决了实验时清洗电极操作麻烦、费时太多的实际问题,明显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最后,制作一副带插头的电极棒,一个固定实验容器的铁夹和铁杆(如图7、图8所示),便于完成整个物质导电性实验装置的制作。利用该装置,可以进行固体物质和液体物质的导电性实验。

三、实验装置的特殊用途:显示化学反应进程

我们将实验装置的实验容器用做反应容器,当一个特定的化学反应发生时,根据实验容器内液体的导电性变化,即指示灯的明暗程度变化,可以判断化学反应的进程。例如,足量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如图9所示,二氧化碳慢慢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起初发生的反应是:在反应过程中我们观察到2个现象:一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然后浑浊的液体又慢慢变清;二是指示灯由亮变暗直至熄灭,然后又开始慢慢变亮。显然,从现象一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上述第一个反应在什么时刻完成。因为肉眼无法准确判断什么时候液体的浑浊度最大。而根据现象二可知,灯熄灭的这一瞬间正是第一个反应完成的时刻,也是后一个反应发生的时刻。上述反应过程液体的导电能力与通入二氧化碳量的关系可用图像直观表示(如图10所示),该图像曲线底部最低处表示第一个反应的结束,第二个反应的开始;曲线平直部分表示第二个反应结束。图9图10因而,利用物质导电性实验装置,根据液体的导电能力变化,即指示灯的明暗程度变化,可以显示化学反应的进程。运用的又一个实例是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导电现象(图像同图10)。CuSO4+Ba(OH)2=Cu(OH)2+BaSO4指示灯由亮变暗直至熄灭,指示灯熄灭的一瞬间,反应正好结束。

四、实验装置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

本实验装置可用于科学探究,例如:电流对(水生)动植物生长影响探究、鱼类抗击电流能力探究、电流对种子性状改变探究。实验时将选择的实验材料放入图11所示实验容器中进行实验。图11在实验时选择向水中加入适量的电解质、调整电极间的距离及换用不同功率的灯泡等方法控制电流大小。实验时我们还可以在电路中串联一灵敏电流计,用于测量实验时所控制的电流值,以便定量的分析电流大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