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移动互联网技术培训

移动互联网技术培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移动互联网技术培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移动互联网技术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201-04

1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现状

调查统计发现,部分省市在2010年前后开始试点开展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工作,近年来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在各省市的试点推广也已摸索出了相对成熟的运行模式(外包社会公司、自行组建公司、依托部门现有企业、依托设备生产厂家和联合生产厂家成立子公司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开展气象装备保障社会化工作;超过80%认为开展社化保障工作后,部门内部的装备保障业务、运行监控业务、计量检定业务、计划供应业务都得到整体提升。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部门技术保障队伍压力,提升了装备保障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

在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互联网应用系统方面,部分省气象局已经开展了一些实践,如四川乐山基于气象装备保障开发的“我去修”APP服务,北京、山东聊城等地基于社会化保障服务开发的社会化保障服务平台等。

虽然过去的几年,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做得非常成功,但很少有开创性、突破性进展,保障模式始终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问题在哪里?缺了什么?不难发现现有的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工作存在职责划分不清、业务比较单一、手段流程比较落后、没有公众化的网络化平台等诸多问题。

气象装备保障必须找到那个缺失的部分。这个缺失的部分就是互联网与气象装备保障的携手合作。“互联网+”的提出,标志着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正在从简单的工具快速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和核心理念。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气象装备保障模式重构,是未来创新的主题。

2系统需求分析

基于“互联网+”的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应用系统以装备保障各业务需求为背景,构建基于装备保障监、修、检、供、训等分布式数据源之上的高集成综合应用平台。该应用系统作为“线上应用”,是线下实际气象装备保障活动在二维上(时间和空间)的自然延伸,是技术条件下装备保障业务需求的必然产物。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互联网应用平台基于自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无限性,能够充分满足管理端和应用端不同需求。

在管理端(服务端:气象装备业务部门)最根本的需求是保证气象观测站网中仪器设备正常稳定运行,探测数据真实可靠。在开展社会化保障过程中,能够实现有效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同时对保障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在探测设备需要维护维修时,能够得到高效、高质、低价的服务,同时将部门业务人员从工作任务量大、重复性高、工作繁琐的设备状态数据监控、维护维修等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投入到新技术开发、数据分析应用等工作中。在计量检定方面能够加强对外检定宣传、资源整合力度,既能提升气象检定部门的对外服务能力,又能满足气象部门所需要的计量检定需求。而在备件供应方面,则希望更多的优秀合格的设备进入气象行业,使装备供应更加灵活、智慧化;同时备件的仓储能够更加的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能更快更好为保障提供备件支持。

在客户端(服务提供端:社会企业或个人)的基本需求则是希望看到一个持续开放、全面参与、公平公正、互联互通的市场。在社会化运行监控、维护维修方面,参与人员希望自己力所能及、在日常活动范围内,并且在需要时能得到一定的技术培训和支持,在完成相应服务后能够得到一定的报酬。而在计量检定、备件供应等方面,社会企业则需要一个开放、公平、能够全民参与的自由竞争市场。

3系统设计思想

根据前期的调查研究、需求分析,贴合当前国际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根据适应气象装备保障现代化、智慧化的发展要求,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互联网应用系统在设计时应至少满足以下系统应用及技术设计要求:

1)充分利用“互联网+”概念,以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为基础。

2)将GPS定位、智能终端和云服务结合起来实现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开发,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

3)移动端适应多种操作系统版本,具有通用性、可移植推广性。

4)打通气象装备在保障流程中的数据壁垒,衔接集成多个业务系统,如运行监控、计量检定、设备管理信息管理等。

5)明确客户群定位,面向社会,允许多种角色参与其中,如企业团队、个人。

6)功能既有类似“淘宝”、“58同城”电商平台那样:能够进行计量检定、备件供应交易活动;又有类似于滴滴打车等软件那样:需求服务,服务方回应并接收,服务方可以查看相应服务方的位置和信息。

7)需求方可选择不同种类的服务形式(维护维修、监控反馈、计量检定、计划供应等服务),按照一定的信息方式(例如:我需要某项服务,服务可提供的价格或积分等),需求方的服务信息将推送给就近区域内的服务方。

8)具有科学合理的纪律监管、资格认证、培训考核、评估奖惩、积分等级制度。

9)高速及时的信息交互功能,需求方与服务方之间的信息能及时进行交互。

4系统结构功能

4.1平台结构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通信、媒体和移动终端等的快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使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平台在理论上、技术上成为可能。平台将采用“两级部署,三级应用”策略,数据服务器部署在云端;管理端部署在气象保障部门,同时在社会化公司部署二级管理端;维护维修保障APP部署在移动终端。由气象保障部门、社会企业、社会个人共同使用。平台网结构如下图所示。

4.2功能设计

1)数据端

传统的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模式与“互联网+气象装备保障”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保存了足够的数据。传统的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模式收集了一些数据,但其数据的粒度、宽度、广度、深度都非常有。“互联网+气象装备保障”,就是将一切业务数据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化,而是把所有的气象装备保障业务过程都要数据化,即把所有的业务过程记录下来,形成一个数据闭环,这个闭环的时效性和效率是关键的指标。系统只有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才能方便地拓宽系统的应用领域,达到“数据越流通,大家越受益”的效果。

“互联网+气象装备保障”,应该以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对各类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利用气象装备保障产生的大数据分析,提升气象装备保障运转效率。分别建立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维护维修、观测数据资源共享、计量检定信息、计划供应管理的云端数据库。

2)管理端

系统平台管理端(即PC端)根据要实现的主要功能,应包括维护维修、运行监控、计量检定、计划供应、培训支持、考核评估、组织管理等部分。各部分所实现的功能如图2所示。

3)移动端

与管理端相配合的移动端APP应包含维护维修、监控报障、培训学习、技术支持等。保障人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气象信息查看、维护维修、备件申领、故障上报、课程学习、申请支持等操作。各模块功能如下图。

4.3系统工作流程

1)组织管理

管理端组织管理模块的基本功能是对社会化维护维修保障公司、备件供应商、计量检定企业和人员的管理。社会企业通过平台提交申请,综合工商、身份、信用、业绩等资质审核后,允许通过审核的社会企业在平台注册。气象保障部门在平台维护维修、备件供应、计量检定等需求,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与注册企业签订服务协议。同时,在维护维修保障公司需要部署二级应用平台,与管理端进行信息交互。由保障公司组织对维护维修人员进行考核注册。社会独立保障人员则通过下载安装手机APP进行课程学习、考核注册。只有通能过考核的人员才能接收任务派单,进行保障工作。组织管理流程如下图4所示。

2)维护维修

维护维修模块以云端维护维修数据库为基础,实现对维护维修信息的推送、结果审核等功能。气象部门通能过平台将维护维修信息推送给就近相关保障公司或人员(通过资质审核的注册人员),同时通过对培训教材、维修经验、专家经验知识等多类信息进行云端信息共享,深入分析总结,提供可借鉴的故障解决方案;保障公司或人员“接单”后,根据推送信息(维护维修指导建议、是否需要申领备件等)进行相应的设备维护及维修;维护维修结束利用终端进行现场情况反馈,由平台管理方对维护情况进行总结,根据响应速度、维护维修情况,给出评分及奖励,实现完整的业务流程。

3)运行监控

通过对气象探测数据、公众气象服务信息以及其他数据(环保、水文等)等数据实时共享,使监控、社会化保障人员能随时随地查看片区内的气象信息。如某社会化保障人员通过移动终端接收到的实时气象信息显示所在区域内自动站有降水,而实际却没有降雨发生,则保障人员可通^移动终端进行错误故障信息上报。运行监控人员对接收到报警信息进行审核确认,信息得到确认后,结算保障人员积分、薪酬,同时开展维护维修工作。

4)计量检定

基于计量检定云端信息库,系统将综合行业内外的计量检定服务、机构信息,建立类似“淘宝”模式的开放、共享、社会化的电商服务平台。依托现代快递物流和在线支付等互联网手段,一方面,可以通过平台对外提供计量检定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平台计量检定需求来选取服务。

5)备件供应

新的气象装备保障模式呼唤新的备件供应模式。设备的采购同计量检定一样可以通过电商服务平台进行。在备件仓储供应上实行智能分仓与库存前置,系统在需要之前将备件提前以成本最低的方式分配离需求设备最近的仓储中,这对故障数据挖掘应用和预测有极高的要求。云计算平台、现代化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现代物流平台将为备件智能分配提供依据及参考。

6)培训支持与考核评估

为了排除行业陌生感、提高公众认知度,鼓励行业外企业、个人积极参与气象装备保障工作,同时为保障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互联网应用系统将具备远程培训支持功能。该功能将对设备原理、维护维修流程、故障诊断经验等气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使其不再成为装备维修维护行业的壁垒。保障人员可通能过移动端APP进行在线学习(文字、视频)、在线测试;亦可通终端应用获得实时在线技术支持,提升保障素质水平和维护维修效率。同时可以过系统提供的技术论坛、公开课等解气象设备、气象科普知识等。

同时系统将提供考核评估功能,实现对保障人员维护维修、监控报障结果的综合评估和保障人员薪酬奖励的综合评估管理,已完整、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保证系统在公正、健康的环境中推广应用。

5设计推广应用中的问题

创新性“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解决方案、关键技术和应用模式不断涌现,促进了“互联网+气象装备保障”的应用与发展。但由于气象装备行业的特殊性,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互联网应用平台在设计开发、推广应用过程中将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在平台设计方面,一是对“互联网+”的认识存在误区,把互联网看作符号或工具,或迷失在各种似是而非的概念中,没有领悟到“互联网+”给气象装备行业带来的深层次变革;二是移动端APP设计理念存在误区,习惯用Web的思维去做APP设计,倾向“大而全”,造成层级复杂、操作困难;三是技术力量欠缺,气象部门在现有系统平台多依托于社会企业设计开发,而多数开发企业不了解气象业务和数据流程,使得系统与需求设计初衷存在偏差,致使实用性不尽如人意,也使后期更新和维护变得困难。

在应用平台的推广方面,一是公众对本行业了解不足,“互联网+气象装备保障”面向公众的推广存在一定阻力;二是气象装备保障市场格局有限,如何激发社会企业、公众参与积极性将是平台推广应用所必须面对的;三是监管力度有待加强,现有的监管考核制度难以满足新保障模式的需求,有可能发生“人为制造故障”等情况的发生。

移动互联网技术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安全;现状分析;改进措施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发展进步,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信息技术安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不法分子甚至国外敌对势力、国家也雇佣网络黑客非法获取我国相关经济、社会乃至军事等方面的秘密信息,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回顾我国当前的互联网发展,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虽然也重视了网络安全技术的开发与运用,但是受制于人才以及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安全防护工作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当前,互联网技术与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病毒攻击防不胜防,国内互联网安全工作现状不尽如人意。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常用的网络攻击技术以及网络安全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1.目前常见网络攻击技术

在网络技术中,攻击方式具有多样化特征,并且网络攻击越来越自动化以及低技术门槛,下面简要阐述常见的网络攻击技术。

1.1 系统自身漏洞成为了攻击薄弱环节。任何一种运用软件以及操作系统,在逻辑设计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缺陷,这些系统自身存在的漏洞,极有可能成为间谍攻击的切入口,对计算机实施远程操控,将设备中存储的重要信息非法窃走。运用这一漏洞进行攻击的主要途径就是对口令实施攻击,破译口令内容进入计算机,或者绕开口令的验证程序直接进入计算机,控制计算机并窃取机密信息。为了弥补系统开发的漏洞,设计方通常会定期补丁程序对系统进行维护,提高安全系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用户没有能够及时对补丁程序进行运用,导致计算机系统漏洞暴露出来,给一些不法人员有可控之机,当前的网络扫描技术就能够对针对的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缺陷漏洞进行寻找。

1.2 口令过于简单易受攻击。在用户系统与网络系统安全设置中,密码是较为常用的方式之一,例如开机密码、用户名密码以及邮箱密码等,部分用户在密码设置上面没有引起重视,在开机与系统密码设置中未进行设置,一旦不法分子建立一个空连接,能够很容易远程侵入计算机,获取相关信息资料,安全缺少了一道屏障。也有的用户虽然设置了密码,但是较为简单,通常是由几个数字构成,难度过低,破译的可能性较大。研究显示,字母混合数字构成的综合性密码能够加大破解的难度,因此在密码设置上面尽量避免单纯的简单数字,以提高密码破解难度,提高系统与计算机安全系数。

1.3 木马程序里应外合窃取信息。木马属于一种远程控制软件,较为隐蔽,木马程序一般由木马和控守中心共同组成,通常还会增设跳板以对付安全人员的追踪。不法人员通过跳板实现木马与控守中心的联系,实现对目标计算机的控制,轻松窃取计算机密码、目录路径以及驱动器映射等,甚至个人通信信息也会被轻易窃取。对于装设视频和音频设备的计算机而言,不法分子还能够通过木马程序轻松获得相关语音和视频信息内容,个人私密一览无遗,各种机密信息如同曝光一般。部分使用者对于木马程序危害性认识不足,其能够借助于多种形式或者载体潜入计算机,网页浏览、邮件收发等环节容易被木马潜入。有的木马会采取伪装和隐藏的方式存在于计算机之中,这些运用隐藏技术的木马就能够这样轻松通过防火墙和操守中心进行通信,将各种信息轻松窃取。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现在每年都有十几万台境外计算机通过木马程序对我国的计算机进行网络攻击,年受攻击计算机达到百万台以上,大量信息被不法窃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危害国家安全。

1.4 网络嗅探设备窃取信息。网络嗅探设备俗称网络监听,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共享通讯途径实施数据窃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不法目标,第一种方式就是在网络连接设备以及其控制电脑上安装侦听工具软件,例如路由器等,实现监听目的;另一种是安设在个人电脑上对不安全的局域网实现侦听。不法分子一旦窃取了主机管理员权限,就能够轻松窃取全部局域网之内的相关数据,轻松入侵局域网内的各台设备。网络监听额软件的功能极其强大,账户密码、储存信息甚至聊天记录等,都可以轻松窃取。

1.5 “食肉动物”软件窃取电子邮件信息。美国情报部门成功开发研制出一种名为“食肉动物”的软件,其工作原理是在发件人发出邮件至收件人收到邮件之间的环节,进行邮件内容的窃取,是隐藏在邮件服务器中的一种极其强大的监视系统,对于经服务器收发的全部邮件进行监控,窃取其中的秘密信息或者有价值内容,是美国情报部门搜集电子邮件信息的重要途径,危害性极大,一旦通过电子邮件进行相关秘密信息的传送,泄密的几率极大。

1.6 “摆渡”病毒悄然窃取机密信息。“摆渡”病毒是美国情报部门与微软公司勾结的产物,属于一种系统的故意漏洞利用病毒,一般借助于移动存储设备进行信息的窃取。一旦移动存储设备感染这种病毒之后,与计算机进行连接时候,其自动按照设定的窃密程序将相关的秘密文件复制隐藏域移动存储设备,同一个移动存储设备一旦与上网计算机进行连接的时候,其藏的机密文件就能够被“摆渡”病毒移到这台计算机之中,不法分子能够通过远程操控的方式窃取该机密文件。

1.7 通过无线互联功能窃取秘密信息。现在无线上网功能的计算机以及级无线鼠标、键盘等设备,运用开放信号进行信息传输,保密性较差,能够被具有相同功能的设备获取器信息,加上了加密技术,一旦被破解之后,泄密也在所难免。例如现在许多计算机具有自动寻址与联网的功能,不需要外加模块就能够与同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实现无线互联,一旦这台笔记本极其处理相关的秘密信息,很容易被其他计算机窃取机密。这样的设备一旦被作为终端接入网络之中,整个网络的信息安全性都得不到保障,在被其他计算机联通的状态下,机密信息能够被轻松获取。

2.网络攻击技术对网络安全的影响

在信息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完全杜绝因网络攻击泄密现象不太现实,唯有最大限度地采取防护措施,减少此类现象发生,最为重要的是对网络攻击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找准突破口,为网络安全增加保险系数。

2.1 网络攻击技术具有双面性。互联网具有开放与互联的特点,不可避免地产生跨国攻击获取机密现象,在积极防御相关网络攻击的同时,促进了自身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只有不断提升和改进现有的防护软件与设备,才能够在攻击与反攻击这场网络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打赢,对于提高计算机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积极影响。

2.2 网络攻击加速了技术发展。正式由于网络攻击行为与技术的存在,并且越来越厉害,才对计算机生产商以及网络技术研究单位产生了强劲的动力,促使他们与时俱进地改进自己的产品,提高设备以及网络的安全性能。网络攻击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反网络攻击技术的同步发展,造就了计算机安全产业,对于整个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具有积极意义。不法分子借助于网络攻击技术寻找网络与设备的薄弱环节进行攻击,获取机密信息,管理防御人员也可以从网络攻击行为中判定系统存在的漏洞环节,予以针对性升级改进,进一步提高网络安全性能,在不断的攻击、防御和改进循环中提升网络安全系数。

2.3 网络攻击技术能够服务国家安全。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网络安全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对于整个国家经济与国防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在未来的信息战之中,我国应当强化对网络攻击行为的防御力度,同时也要能够研制和设计出反攻击技术手段,提高预警、防卫以及反击的能力,提高信息防御以及恢复能力。

3.提高网络攻击防卫能力的措施

3.1 加大软件研发力度。针对当前出现的各种网络攻击行为,国家安全部门以及信息研发机构要强化软件研发力度,变被动为主动,开发研制各种防御性软件技术。同时,要立足于网络攻击的环节、特点,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提高网络防御研究的针对性,还要具有研究的前瞻性,针对可能出现攻击的薄弱环节进行超前研究,防患于未然。

3.2 完善网络安全管理。要进一步完善计算机与网络管理的制度,强化主动预防,凡是计算机均要严格按照物理隔绝以及网络防御要求落实到位。凡是补丁程序要及时安装,提高计算机系统的防御水平,要借助于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3.3 强化人员技术培训。要对相关计算机操作使用岗位的人员进行防网络攻击专门业务培训,对于不同类型、级别的计算机防网络攻击工作,实施相应的培训,同时要开展防御知识普及工作,提高全民防网络攻击意识与能力水平。

综上所述,在当前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网络攻击行为不可避免,国内相关机构与群众应当提高防御意识,掌握基本技术与手段,保护好信息安全,将因信息失密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黄慧,陈闳中.针对黑客攻击的预防措施[J].计算机安全,2005(09).

[2]王丽辉.网络安全及相关技术[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5(02).

[3]何万敏.网络信息安全与防范技术[J].甘肃农业,2005(01).

[4]张先红,编著.数字签名原理及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移动互联网技术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课;气象培训;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微课简介

(一)概念

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是指针对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一般称为微课件。

(二)主要特点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短”指教学活动需要的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小”指教学内容主题小,资源容量小;“精”指内容精选,设计精心,活动精彩;“悍”指交互性强,应用面广,效果良好。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其碎片化的内容和移动化的传播途径满足了现代人们对学习方式的新需求,为学习者的个性化自主高效学习提供了途径,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组织创造了条件。

二、微课的发展

(一)微课的起源及发展

类似“微课”概念的提出及应用最早可追溯至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 A.McGrew提出了60秒课程的说法。真正意义上的“微课”概念是在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他们将原本几十分钟、几个小时的课堂,提炼要点制作成十几分钟的微型视频课堂,他本人也因此被人称作“一分钟教授”。自此,微课以一个正式的概念开始进入全球视野。创作微课,在国外比较著名的有可汗学院(Khan Academy)、TED-Ed、Teachers Tv、InTime、Watch Know Learn等。

(二)国内对微课的探索及应用

国内主要有中国微课网、全国高校微课大赛官网、VKO微课、第九课堂、博览微课、Skillshare、微众移动校园-微课堂、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平台等。2013年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是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建设和应用的一个典型,众多新闻媒体对微课进行了大量的跟踪报道,与微课相关的研究课题和论文数量呈井喷之势,所以2013年堪称“中国微课元年”。随后,凤凰视频和华南师范大学推出的“凤凰微课”,内容涵盖基础教育、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多个领域。国家开放大学现也建设完成了4000多个五分钟课程,课程时长为5至10分钟,涉及经济学、茶文化、百家姓等近60个系列。

三、微课技术开发

到目前为止,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是微课的拍摄与制作技术在硬件和软件上均取得了重要突破。国际上,主要有美国的LiveScrive SmartPen与瑞典的Anoto智能笔,日本东芝公司设计开发的东芝玲珑微课制作系统等,并已经引进到国内,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录播教室的迅猛发展,也为微课设计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和系统环境。

同时,微课制作方法也得到了普及与发展,录屏软件录制、摄像工具录制、录播教室录制、专业演播室制作、智能笔录制、专用软件录制、iPad录制等一系列微课制作工具深受广大教师喜爱。在微课的形式方面,除传统的视频微课之外,Trivantis公司、Articulate公司等又开发出了更适合用于移动设备上的互动微课开发软件,移动互动微课主要采用课件开发工具进行微课件开发,不再以微视频为主要教学载体,而是更加注重微课的互动设计,利用互动来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相对于传统微课,移动互动微课更易于开发,因占用内存小,更利于在移动设备上存储。

微课件的开发技术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探索适合应用于气象教育培训的微课件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气象教育培训微课件开发现状

在气象教育培训领域,微课件开发的设计和应用依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干部学院远程教育中心在研究开发用于气象教育培训微课件的同时,还开展了面向省级师资的培训工作。现已完成部分移动互动微课及视频微课的开发,气象远程教育微课开发与学习系统正在建设中。

(一)干部学院微课件建设情况

干部学院远程教育中心针对视频微课件和移动互动微课件的特征及制作技术进行了研究,分别使用录屏软件、Lectora软件、Articulate Storyline软件三种工具进行微课件的制作,并将制作完成的微课件应用于手机客户端。由于气象培训微课件客户端尚未建设完成,目前制作的移动互动微课件均为HTML格式,可通过手机浏览器学习。

正在建设的气象远程教育微课开发与学习系统,分为气象远程教育微课开发系统及微课演示系统两部分。其中已完成的微课件以视频微课件为主。

气象远程教育微课开发系统采用C/S架构,包含开发、转换、管理三大功能模块。微课演示系统是基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一代在线教育培训系统。系统由学员管理模块、内容管理模块、任务管理模块、在线学习模块、统计报告模块、过程管理模块、智能搜索模块、社会化学习模块等组成。

学员可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按照提示从浏览器中打开下载客户端到手机中,登录后进入平台学习。客户端支持苹果iOS及Android系统智能手机的专属名称和形象的客户端,支持PC或MAC端的web学员端,页面采用响应式web设计,可通过微信服务号接入平台。

远程教育中心已完成500个视频微课件的制作及部分移动互动微课件的制作,微课件资源建设工作正在持续进行中。

(二)微课件制作培训

为了培养基层气象人才队伍制作课件的能力,丰富气象远程教育平台的教学资源,干部学院通过举办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班,对各省(区、市)气象局从事气象远程教育的课件技术人员进行微课件制作技术方面的培训,并自2013年起连续三年举办微课件评比,将各单位报送的微课件作品进行展示与交流,由专家进行点评,评选出优秀微课件作品。并开设专题,将获奖优秀作品放入中国气象远程教育网供大家交流,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三)各省市微课件资源建设情况

干部学院的微课件制作培训和评比工作,调动了大家制作微课件的积极性,部分省(区、市)已开始着手进行微课件资源建设,大部分单位报送的参赛微课件作品多为依托培训而作,部分获奖微课件已用于培训或本地科普宣传活动中。

2015年福建省气象培训中心依托福建现代化建设气象科技和人才支撑建设工程,申请了福建天气气候多媒体课件制作项目,该项目共25个课件50学时,每个课件包含了多个微课件。运用多媒体元素包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形式,以及动画短片、展示特效等方式对课件内容进行重点及要点的形象阐述。以微课的形式将学习内容模块化、碎片化,每个微课件控制在15分钟左右。

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新疆分院2015年在干部学院的支持下启动了《新疆基层台站学习资源建设》。该项目根据前期对新疆基层的远程学习示范点调查,结合县级综合岗位的培训需求,将开发新疆地区基层亟需的自动站维护微课件和民族理论与政策微课件,自动站维护的课件预计制作9集,民族理论与政策的课件预计做8集,每集控制在15分钟左右。

五、微课为气象教育培训服务的展望

基层气象职工由于平时工作任务繁杂,占用大块时间专门学习较为困难,希望能够利用零碎时间学习,而且目前网站的网络课件仅局限于在电脑上学习,不便于在外工作期间使用其他移动设备翻查阅览,因此开发出可用于手机等移动平台的学习资源很有必要。微课因其网络化、碎片化、视频化、可移动性,正好解决了基层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很有实用需求。

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创新融合共同推动的产物。当今,我们生活在被称为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或微时代的社会里,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易用、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环境的发展为微课发展做好了技术支撑,依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微课在气象教育培训领域的应用和服务价值有着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崔颖,张颂惟,孙景荣.气象培训微课件的设计研究[J].继续教育,2015(11).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移动互联网技术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职业教育

“互联网+”是指将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服务等行业相互融合、创新促进转型和增值,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每个领域会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及市场数据充分掌握该领域及相关领域发展状态,找寻适合自身发展的“互联网+”路径。事实上,国内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互联网存在密切联系,产品功能呈现智能化、网络化的特点,整个国家的产业格局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农”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小康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70%左右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稳定才能保障全国稳定,农业现代化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变化以及农村从业人员的需求,给传统农业的转型带来机遇和挑战。在阻碍农业发展的重点因素中,农业科技水平不高是主要原因,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产出率。因此,改革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关乎农村发展问题,还关系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未来发展问题。必须注意,原有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存在一系列问题,从而出现招生难、办学能力低、学员水平低等情况。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探索适应全国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策略,对缓解农村青年就业压力、提升农业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也为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做出重要贡献。

一、“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是大势所趋。现阶段,我国处于产业升级转型阶段,基于“互联网+”战略推动下促使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这也对职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生产制造正朝着生产智能方面迈进,这也是开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判断“互联网+”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如下:用户利用网站进行学习,是否对他从事的工作有帮助;是否帮助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难题。想要培养优秀的从业人员,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开设网络教学

教学内容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学生或成人只有学会并灵活应用所学技能,才能维持长久的学习兴趣。细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未来网络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职业教育课程必须设定明确的出发点,希望学生掌握所需的技能。在开设面向职业教育相关课程时,必须考虑某个行业发展需求、某一种软件、设备使用情况,软件行业内最新的应用技术等内容。职业教育要与企业密切连接,可由不同领域的企业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授课。

(二)以现代教育技术推行交互式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教育已告别初期盲目发展阶段。随着引入大量的国外网络教育,学习者能自主判断什么是好的教育。例如,美国的网络教育发展态势推动我国网络教育的发展,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一定可将网络教育推向新的高度,从而提升网络教育质量。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采用不同形式的交互工具,让具有类似兴趣的网络学习者组成互动社区,这就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完成。这种互动式社区能有效培养学习者学习兴趣,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职业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掌握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开展职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劳动者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义务教育需要变革的内容较多,想要进行现代化生产自然离不开专业优秀人才。因此,开展职业教育尤为重要。职业教育受到政治、经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例如,劳动力市场规模、就业失业情况、企业结果、经济发展模式等。从产业结构角度来说,建立职业教育制度、扩充职业教育规模等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从农业为主导转变为工业为主导模式。目前,我国处在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时代,在“互联网+”战略模式下,智能化、信息化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技术,进而对从业人员提供更高的要求。由于新技术、新工艺和材料的出现,如果职业教育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其发展要求。“互联网+”模式打破权威对知识、技术的垄断,人人均可获取并使用知识。对于农村职业学校来说,多数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功底,但缺乏明显的实践经验。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想要达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应为学生配置实践操作性强的实训基地和设备。必须注意,现阶段多数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较少,所用实训设备无法满足学习要求,所设立的专业也没能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或者增加。

(二)缺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基础设施

农村职业教育被归纳至二等教育范畴,国家对其发展的关注度明显低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必须注意,农村职业教育最基本属性并非是经营性的,而是公益性教育模式。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农村职业教育隶属于公共产品,这种公共产品属性决定其发展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职能达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效果。同时,积极鼓励企业、社会理论及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农村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办学体制多元化局面。目前,全国多个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境,这一情况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相关调查数据表明,70%的农民对开展职业教育保持无所谓和不满意态度,仅有9%的农业技术由学校职业教育获得,有32%的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对生产产生较大作用,多数学生对学校专业课教师和教学效果并不满意。农村职业教育供给质量不高,无法适应市场具体需求。分析其原因是农村职业学校软硬件建设无法满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其最大差异就是展示其实用性和实践操作性,这种特征促使农村职业教育配备的师资力量、实训基地等设施与普通高中有所不同。

(三)缺乏完善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较低,形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资源开发、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要求,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主要表现为:已有的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根据初高中学生设定2-3年级以上阶段的教育,针对农民的短期培训和岗前技术培训等成人教育少之又少。同时,农村素质偏低的情况表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巨大发展空间。从所有制方面来说,主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职业学校为主,私人投资的农村职业教育较少。因此,培训资源会分散至各个管理部门,导致培训资源短缺和严重浪费的情况。

(四)教育内容涉及面较窄

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农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互联网上对农民开展培训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领域,内容局限在如何开网店、如何获取利益等方面,导致农民对互联网作用依然停留在管窥状态,导致农业数据利用率较低,信息技术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互联网+”条件下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识

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科技、教育的支持,我国农村人口较多,劳动力素质较低,想要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必须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应充分认识到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理念。实践表明,凡是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地区,其经济水平明显提升。此时,不仅要克服不重视教育的思想,还要批评职业技术教育落后和不良社会风气情况,提倡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将大量农村青年培养为当地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目前,部分地区普通教育发展较快,升学率不高,只顾及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不重视面向全体学生等原因,导致送出去较多学生但回来较少。同时,各地农村职业教育想要跳出偏重政治和经济功能怪圈,应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未来发展进行适当调整。农村职业教育政策必须解决弱势群体发展问题、弱势群体教育不公平待遇问题。由学历教育转向提升劳动者技能和素质轨道上,借助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培养大量新型农民。当然,农村职业教育要以立足农民、服务农民为目标,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展现职业教育优势,从而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逐步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及质量。

(二)优化专业结构并丰富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是将学生培养为优秀的应用技术人才,提升劳动者素质水平,增强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社会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的同时,职业教育层次、教育内容、办学形式也呈现多样性特点。只有符合农民需求的教育形式,学校才能有发展生机。从农村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来看,多数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要以培训初中级、短期培训为主,满足职业技术发展需求。“互联网+”农村职业教育是指将互联网创新结果与农业相关的领域进行融合,推动技术发展,提升生产效果,形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农业知识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依托设置的各类传感节点和无线通信网络,在农村职业教育过程中,利用数据网关、一体化控制器、主控制箱等设备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确保农业生产、管理、物流等过程实现智能化管理效果。各涉农职业教育学校依据农业管理、生产、经营等信息开设相关的专业,培养市场紧缺的人才,为开展智能农业服务提供重要依据。从课堂教学层面来说,对内容创新尤为重要。创新应紧紧围绕学生学到真本事和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说,建设优化的课程体系,将重点放在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农业生产具体应用中,重视讲解智能农业知识、能力。教师要根据当前智能农业发展对新型农民专业技能要求和学生对未来职业知识、能力等需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改造传统教材,实时更新教学内容,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三)改革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模式创新角度来说,运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把教师、机房转变为互动课堂学习中心,把图书馆、宿舍建设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等途径创新教学模式,消除传统课程教学的弊端,利用网络化教学手段打造“互联网+”环境下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的动态感知技术,随时了解人员流动、个体感知等情况,让学生能随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和交流,推行“一生一案一评价”的教学管理模式。从教学方式角度来说,紧紧围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展开。2015年,国内第一份阅读指数研究数据表明:人们常用手机来阅读信息,所占比例为38.7%,明显高于纸质媒介(27.3%)和电脑(17.2%)。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应用互联网,例如,通过微信平台发出教学内容、分享有关文章等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问题。使用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从而形成移动、个性化学习方法。

(四)加强和落实实践教学

从实践教学层面来说,加强体验式教学。必须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并贯彻至整个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重新认识到新时期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模式,创设网络智能化、精细化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学生接受的实践教学在全真环境下进行。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角度来说,涉及农村职业教育应把创新创业教学融入“互联网+”教育过程中,纳入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创业园、农业创客空间等为依据,将科研优势合理转化为教学优势,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五)建立训、研、创一体化的实习基地

对传统实习基地进行改造升级,例如,建立种子科技园、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等,创设实训、科研、创业为一体的智能实习基地。借助物联网、云服务等技术,建立应用分析精准化、生产控制智能化、过程监管全程化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在“互联网+”条件下,以农业管理、流通、经营信息化为目标,建立网络化运营和管理体系,根据生产情况实施远程监控和管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创建数据统计平台,把大数据分析作为基地后期改善依据,把涉农专业教育由课题转移至基地中。如果现场实训安排存在困难,必须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系统及实习基地,有效解决无法提供真实事件环境引发的问题,把虚拟仿真平台和实验室应用到学校日常教育中,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农业运营管理相关知识。总之,“互联网+”模式重点在于融合共享,应用在农村职业教育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信息化,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便于尽早建立网络化、数字化、终身化教育体系。针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村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的人才,构建顺应“互联网+”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紧紧围绕农业产业链培养满足时展的人才,全面提升农村职业教育人才质量。

作者:孙凌晨 罗丹丹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省学校后勤管理指导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国胜,沈杨.“互联网+”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5(6):38-42.

[2]周云.由“互联网+”对今后中等职业教育的冲击的思考[J].科学导报,2015(13):306-307.

移动互联网技术培训范文第5篇

当前,全球经济网络化、数字化逐步形成,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管理目标、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1.1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总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知识资本将占主导地位。原来以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者,必须转向以“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为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从而实现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网络经济下的有机结合。

1.2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任何物理距离都将变成鼠标距离,财务管理的能力必须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集团在互联网上通过Web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1.3网络经济下的财务工作方式互联网技术改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传统的固定办公室要转变为互联网上的虚拟办公室,使财务工作方式实现网上办公、移动办公。这样,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办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项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工作方式创新的根本目的。

1.4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软件过去国内各财务软件功能独立,数据不能共享,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

2现代环境下财务管理的创新分析

在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下,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进行财务管理变革与创新,在此,提出以下几点见解。

2.1全面更新企业理财观念网络经济的发展将使财务管理目标转向知识最大化,创造企业财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企业理财观念必须转变。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即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构成要素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次,要承认知识资本,即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搞清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

2.2加强网络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财务管理变革与创新。因为,首先财务人员已具有坚实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如果再学习一些现代网络技术,将网络与经济、财会有机地结合,则面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经济、金融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就能够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理财策略。其次,通过技术培训可使财务人员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开发企业信息,并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

2.3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网络经济下,数字化介质替代传统的纸介质,将打破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运作的格局,实现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资金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将工作重心放在价值链分析上。企业要从行业价值链(原材料供应商一产品一制造商一销售商)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判断企业是否有必要沿价值链向前或向后延伸,以实现企业管理目标。

2.4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作为数据管理的计算机往往成为逃避内部控制的工具;商业交易的无地域化和无纸化,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大,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总之,由于网络经济的非线性、突变性和爆炸性等特点,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势在必行。该模型应该由监测范围与定性分析、预警指标选择、相应阀值和发生概率的确定等多方面的内容组成,并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如保本点、收入安全线、最大负债极限等)予以反映。这样,将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就能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移动互联网技术培训范文第6篇

 

一、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

 

信息产业经济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将随之消失,而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交易结算。

 

信息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网络化。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管理目标、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1、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总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随着信息经济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知识资本将占主导地位。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加速,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客观需求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向高层次演变。原来以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者,必须转向以“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为目标。

 

2、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任何物理距离都将变成鼠标距离,财务管理的能力必须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集团在互联网上通过Web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3、财务工作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模式,相应地必须改变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传统的固定办公室要转变为互联网上的虚拟办公室,使财务工作方式实现网上办公、移动办公。这样,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办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工作方式创新的根本目的。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信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1、转变企业理财观念

 

信息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企业理财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只盯住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即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构成要素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次,要承认知识资本,即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搞清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最后,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利润增长。可以说,转变企业理财观念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创新的根本保证,不可不予以高度重视。

 

2、加强网络技术培训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创新的成功与否。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首先财务人员已具有坚实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如果再学习一些现代网络技术,将经济、财会、网络有机地结合,则面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经济、金融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就能够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理财策略。其次,通过技术培训可使财务人员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开发企业信息,并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为此,要适应信息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国际金融的创新趋势和资本的形态特点,运用金融工程开发融资工具和管理投资风险。事实表明,对财务人员加强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教育,有利于在信息经济下实现财务管理创新。

 

3、积极开展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

 

信息经济的发展将使财务管理目标转向知识最大化,但目前知识资本的理论尚未成熟,必须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知识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对知识资本的管理是新形势下企业理财的重大创新。对此,首先应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其市场化形式,探讨知识资本的有效运作管理方法。其次,要研究知识资本的计量方法,确定知识资本价值,研究知识资本的证券化形式和估价方法。

 

4、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信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贸易服务方式,它以数字化介质替代了传统的纸介质,将打破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运作的格局,实现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资金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将工作重心放在价值链分析上。首先,企业要从行业价值链(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销售商)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判断企业是否有必要沿价值链向前或向后延伸,以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其次,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定单—产品研究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进行分析,以判断如何降低成本,优化企业流程。第三,从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入手,通过与竞争对手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找出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和自己的成本态势,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5、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在企业内部作为数据管理的计算机往往成为逃避内部控制的工具,经济资源中智能因素的认定将比无形资产更加困难。在企业外部,由于“媒体空间”的扩大,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商业交易的无地域化和无纸化,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大,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总之,由于信息经济的非线性、突变性和爆炸性等特点,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势在必行。该模型应该由监测范围与定性分析、预警指标选择、相应阀值和发生概率的确定等多方面的内容组成,并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如保本点、收人安全线、最大负债极限等)予以反映。这样,将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就能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6、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使桌面管理转化成非桌面化的网络方式有了技术保证,也使得集中式管理成为可能。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开发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至少应包括会计核算的集中化、财务控制的集中化、财务决策的集中化三部分。采用集中式管理,将会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减少中层管理人员,使最高决策层可与基层人员直接联系,管理决策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市场情况的变化,迅速作出决策。

移动互联网技术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网络平台;微课程;教育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通信设备的普及,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现代教育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微课时代”。微课程尝试突破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壁垒,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它使课堂延伸到课外,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受教育需求,为教师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条件。如今,数字化信息技术已覆盖到大部分城乡校园,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13年实现了“班班通”,2015年引进“云校阅卷”系统,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宽带网络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研究他人成果,借鉴先进经验,开拓符合自己的教育新路子。

一、网络背景下微课程应用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通信设备的普及,微信、微电影、微课程等“微浪潮”兴起,人们的学习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可汗学院、TED教育演讲等各类微课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微课给观看者带来一对一的临场感,就像是教师直接跟学生讲话,这种体验是大规模班级授课所没有的。

在我国,“微课”的概念于2011年首次正式提出,从此微课堂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方式受到教育者的关注,相关的实践活动由此展开。江西省以江西教师网、江西基础教育资源网等网络为平台,开展微课堂的资源建设和教育实践探索,并于2013年3月开展了优秀微课评选系列活动。在培训和微课赛事等活动中,录屏软件等制作软件的使用和微课制作方法得到了较好的普及。江西教师网为微课设计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和系统环境,是江西省权威的微课培训和展示平台,汇聚了省内大量优秀的中小学微课资源,微课程资源日渐丰富,系列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微课发展中出现很多问题,诸如参与者多为骨干,有一部分教师把作微课看作教学时尚,或者是仅为响应上级的号召。制作的微课内容支离破碎,制作水平也良莠不齐。一些微课收费网站发展快,知识体系较完整,但不能体现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教育公平。更棘手的是多数教师不了解,不参与,无兴趣,甚至还不知道怎么用。

二、微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微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越来越成为现实。微课堂开拓了教学空间,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笔者对所在的万年县第二中学以及万年四中和上坊中学这三所分属县城和农村的初中微课程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二者差异太大,在打造微课堂过程存在不少问题和误区,诸如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微课堂认识不到位

人们对微课堂的重要意义及其对传统教育所带来的巨大变革认识仍不到位。从教师方面来说,大多数人持保守中庸心态,不愿花时间精力尝试微课程这一新鲜事物,或者认为还未冲击到个人或者所在学校的教学,可以边等边看,不用急着卷进去。

(二)教研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目前,教研的主阵地还是囿于教室,许多教研活动仍围绕这个传统阵地展开。微课虽“微”,其工作量和难度比正常授课大得多,短时间内教师的压力很大。很多学校参与微课程教研的只有几位青年教师,用闲散的时间实施较为片段化的探索。没有上级部门的号召,没有全体总动员,微课程的教研工作进展必然举步维艰。

(三)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上至教育部,下到学校教研处的相关通知,都要求积极参加“一师一课堂”的网络晒课活动。但目前很多晒课只涉及少数课程,且大多只是传统的网络课堂,说白了就是传统课堂的录像而已。微课堂应该是一场系统性的教育革命,从教育理念到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都是对传统的颠覆性的巨变。网络微课堂教学平台和网络设备的日常运行和维护也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它需要一支真正的微课程制作队伍,若精益求精一点,它甚至需要包括摄影师、信息技术人员与名师等在内的专业人士的共同合作。否则,这样的微课程支离破碎,良莠不齐,学科覆盖率低,难以在教育发展中发挥作用。现实中学校的大多数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受教学任务较重、培训针对性不强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浅尝辄止或敷衍了事,根本不能独立完成微课的制作。

(四)尚未形成家校合力

微课程属于网络教学资源,其作用的大小、实施效果的好坏不只受制于教师的制作素养,还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协助。网络微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赋予学生更多的责任。特别是在孩子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时候,家长的督促是孩子提高学习效益的有力保障。网上可用信息的无序化和垃圾信息的充斥可能导致学生耗费大量时间,甚至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这又需要家长的引导和管控。出于对孩子沉迷网络的担心,大部分家长不支持甚至反对孩子参与网络学习。在农村,微课程学习平台还不够广泛,对留守孩子而言,很多仅限于校内应用,这是实施微课堂的一个大瓶颈。

上述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城乡学校的微课程建设和发展。教育工作者需要进行以下思考与探究:如何解决微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微课程作用,以打破教育的界限?

三、网络背景下开展微课程教育的一些建议

当前,许多学校都在整合公用教育资源,在校园网基础上大力构建和完善“班班通”等网络教学工程。10分钟左右的微课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让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提炼信息,具有主题突出、针对性强、制作简单、使用灵活等多种优势。围绕“微课程,育无界”这一愿景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面对存在的问题,寻找破解问题的对策。

(一)积极宣传推广

在学校普及微课概念,让更多的教师尤其是教育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积极加入微课程的探索队伍中。因为在“微课程,育无界”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首要问题是人的力量。只有教师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认识到“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有教育的现代化”,才会有更多、更优秀的力量致力于这个伟大的探索。教师应充分了解资源库建设理论的发展与走向,在教学工作中推广微课的应用。

(二)加大培训力度

打造一支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微课制作的队伍。要推进网络微课程的建设,必须加强对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制定出计算机扫盲时间表,对教师进行轮番培训,使大部分教师都能跨越现代设备的操作关,掌握微课的设计制作技术,为全面推动网络微课程教学平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微课程网上教室

骨干教师引领,全民总动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从各类课程的整体性出发,系统考虑学科整合,构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实际,既体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又便于操作的“微课程”新模式,使网络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四)做好微课程学习的管理

根据相应的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不断完善微课程。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余空闲时间有针对性地选择自身学习的所需内容进行补习,查漏补缺;授课教师借助微课程回观、反思、修改自己的课堂行为,为自身专业化成长提供另一种可能,使网络微课程不断完善。加强对微课程的监管,通过点击追踪等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更为高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移动互联网技术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网络财务;财务管理;创新

互联网(Internet)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其强大的信息和服务功能正在改变和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全球经济网络化、数字化逐步形成,这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企业经营管理全面创新发挥了推动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自身能否快速跟进新技术、适应网络经济的挑战。笔者认为在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企业只有及时进行财务管理创新会计论文,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先,在网络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

一、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

网络经济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将随之消失,而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交易结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以防避企业管理出现的新风险

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网络经济要求财务管理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内部网(Intranet)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财务管理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这一点传统财务管理是难以做到的。

其次是身份确认和文件的管理方式问题。网络经济下参与商业交易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相互认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如果继续沿用这种口令身份验证方式,那么随着互联网用户和应用的增加,口令维护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合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一直使用手写签名来证明文件的原作者或同意文件的内容。而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从而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风险。

此外,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下的主要交易手段,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必须一体化,电子单据、分布式操作使得可能受到非法攻击的点增多。而目前的财务管理缺少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技术保障。例如,在电子商务中如何征税、交易的安全性如何保证、数字签名的确认、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出现的,企业的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新的风险是难以防范和规避的。

(二)难以满足电子商务要求

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定合同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交易远程化、实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络经济下,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

此外,传统的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内容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在网络经济下,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网络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但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因为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致使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不能完全正确地评价无形资产的价值,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所以,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运营的需要。

(三)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基于内部网的财务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但是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企业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毕业论文。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要求管理人员只能在特定环境下办公,因为它是基于内部网的系统,离开内部网将无法办公。而网络经济下,要求财务人员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办公(即移动办公),这样财务软件必须是基于互联网的系统,而只有实现从企业内部网到互联网的转变,才能实现真正的网上办公。由此可见,在网络经济下,传统的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必须及时研究财务管理创新,构造出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

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网络化。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管理目标、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总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知识资本将占主导地位。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加速,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客观需求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向高层次演变。原来以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者,必须转向以“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为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的在网络经济下的有机结合。

(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任何物理距离都将变成鼠标距离,财务管理的能力必须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集团在互联网上通过Web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财务工作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模式,相应地必须改变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传统的固定办公室要转变为互联网上的虚拟办公室,使财务工作方式实现网上办公、移动办公。这样,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办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工作方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四)财务管理软件的创新过去国内各财务软件功能独立,数据不能共享,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业务数据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了财务部门和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开发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网络财务系统。

三、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在此笔者提几点实现创新的构想:

(一)转变企业理财观念

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企业理财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只盯住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即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构成要素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次,要承认知识资本,即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搞清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最后,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利润增长。可以说,转变企业理财观念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创新的根本保证,不可不予以高度重视。

(二)加强网络技术培训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创新的成功与否。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首先财务人员已具有坚实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如果再学习一些现代网络技术,将经济、财会、网络有机地结合,则面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经济、金融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就能够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理财策略。其次,通过技术培训可使财务人员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开发企业信息,并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为此,要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国际金融的创新趋势和资本的形态特点,运用金融工程开发融资工具和管理投资风险。事实表明,对财务人员加强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教育,有利于在网络经济下实现财务管理创新。

(三)积极开展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

网络经济的发展将使财务管理目标转向知识最大化,但目前知识资本的理论尚未成熟,必须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知识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对知识资本的管理是新形势下企业理财的重大创新。对此,首先应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其市场化形式,探讨知识资本的有效运作管理方法。其次,要研究知识资本的计量方法,确定知识资本价值,研究知识资本的证券化形式和估价方法。第三,要对知识资本运作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企业知识资本运作的具体操作方案。第四,研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它是知识资本保值增值的基本前提。总之,知识资本是网络经济下一种新的资本形态,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也是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四)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贸易服务方式,它以数字化介质替代了传统的纸介质,将打破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运作的格局,实现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资金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将工作重心放在价值链分析上。首先,企业要从行业价值链(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销售商)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判断企业是否有必要沿价值链向前或向后延伸,以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其次,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定单—产品研究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进行分析,以判断如何降低成本,优化企业流程。第三,从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入手,通过与竞争对手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找出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和自己的成本态势,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五)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在企业内部作为数据管理的计算机往往成为逃避内部控制的工具,经济资源中智能因素的认定将比无形资产更加困难。在企业外部,由于“媒体空间”的扩大,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商业交易的无地域化和无纸化,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大,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总之,由于网络经济的非线性、突变性和爆炸性等特点,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势在必行。该模型应该由监测范围与定性分析、预警指标选择、相应阀值和发生概率的确定等多方面的内容组成,并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如保本点、收人安全线、最大负债极限等)予以反映。这样,将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就能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六)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使桌面管理转化成非桌面化的网络方式有了技术保证,也使得集中式管理成为可能。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开发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至少应包括会计核算的集中化、财务控制的集中化、财务决策的集中化三部分。采用集中式管理,将会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减少中层管理人员,使最高决策层可与基层人员直接联系,管理决策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市场情况的变化,迅速作出决策。

(七)创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的网络经济,其经济活动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进行,如:在线订货、在线资金调度、异地转账、在线证券投资、在线外汇买卖等。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都是动态的,更具有不可捉摸性;同时,市场需求信息的公开化,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格局。谁能占领信息的制高点,谁就将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创建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技术,使信息更形象、直观,提供多样化的各类信息,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和精神层面的信息等,实现信息理财。

(八)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以法制手段来强化网络安全。这主要涉及网络规划与建设的法律、网络管理与经营的法律、网络安全的法律、电子资金划转的法律认证等法律问题。其次,从管理上维护系统的安全,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和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以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第三,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在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之间要加一道防火墙,防止黑客或计算机病毒的袭击,保护企业内部网中的敏感数据。另外,将数字签名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的身份认证,可以防止非法用户假冒身份,从而保证电子支付的安全,为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薛慧丽、张新武。电子商务呼唤网络财务[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

[2]马红红、任存梅。浅谈网络财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