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范文第1篇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体验,努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反复强调过,他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还应该是语感训练。

要想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语言文字,走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深入理解感受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深入感受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语感是一项浩繁的工程,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理解,细致地揣摩、感受,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感情朗读中培养语感

诵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时,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庐山的云雾,亲眼目睹云雾的飘渺,云雾的万千变化,云雾的变幻莫测……然后在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并抓住关键词语“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等,从而真切感受庐山的云雾那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

二、放飞想象中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读是第一步,但光有读是不够的,还要能够通过读文,断字,解句,去放飞想象的翼翅,走进文本情境,与文本中的人物面对面,与文章作者面对面,去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用叶老的话来说,就叫做“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这样的启迪想象,让学生步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感悟文章作者的心境,达到与文本心灵相融的境界。

譬如学习《月光曲》一文时,首先借助舒缓的音乐,平缓柔和的语调解说,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经过,再结合多媒体展示画面,启发学生想象,带领学生循着文字走进茅屋。闭上眼,一轮明月正从水面缓缓升起,月光如轻白绸般柔软,流泻满窗。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先生指尖跳跃处,琴声如潺潺的流水,又像柔和的轻风,似乎在倾吐着对疾病与贫穷的同情与关怀,对美好与真诚的热爱与期盼……接着,再辅之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壮之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升腾跌宕。此处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使课文内容如同放电影一般,在孩子们脑海中——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品词析句中培养语感

如果说文章是大厦,那么,词句就是砖瓦。砖瓦的质量,直接决定大厦的坚固程度。同样,组成文章的词句,直接表达文章含义,尤其是那些重点词句,对于表达文章情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这些具有感染意义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学生的语感定会不断增强。

《二泉映月》中有这样一句话,“他禁不住拿起二胡……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教学中我们只要抓住“倾吐”一词去品析,体会这位深处逆境的民间艺人不仅是在用二胡演奏,更是在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和灵魂在演奏,在倾诉。他贫病交加却不屈不挠,他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他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所有的情感都在“倾吐”这个词语中,我们只有引导学生一边品读一边体会,走进阿炳的内心,才能感受他的哀怨,他的热爱,他的真诚,他的坚强。

再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以饱蘸浓情的笔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到江南,绿满江堤的生机盎然的景致。如果换成原诗中的“到”、“过”等词,就无法把春天来临时动态的画面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与原来几个词进行比较,品析“绿“字之精妙乃无与伦比,任何字眼都无法替代。这样对重点词语的深入剖析,不但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范文第2篇

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足

通过访谈得知,学生更愿意阅读一些简单的诗词和可读性强的小说、戏剧,对于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则兴趣不大,他们认为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其次,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所付出的努力较少,只能感知文本的表层意义,无法体验文本深层的意义情感;只能初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不能领会作者是用什么独特的言语方式来表达这些内容的;只能注意文本的主体结构,不能关注文本的细节,主动建构文本意义的能力较弱。

二、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误导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把文本的内容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来解读文本,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突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然而,原有的知识经验虽然会给学生的文本解读带来帮助,同样也会对学生的解读造成误导。如有的学生在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时,眼中看到的只是父亲走铁轨、爬站台,违反交通规则的情景。因此,当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文本提供的信息不完全一致甚至相悖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文本里与他们原有知识不一致的信息,然后教他们怎样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使他们正确地理解新信息,而不是用错误的知识去歪曲新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应该认真了解估计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在阅读教学中用充分的理由说服学生用正确的信息代替错误的信息。如在学习《背影》之前,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家庭作业:用心观察父亲或母亲的背影半个小时。然后让学生根据观察写命题作文《背影》,这时学生有了真情实感,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作文必定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学生通过自己的写作过程也能解读出作者在朴实的文字和一幅看似平淡的生活画面中所表达出的对亲情的理解和对亲情刻骨铭心的体会,从而升华自己的情感认知。

三、学生的言语感知能力较弱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语感,语感的培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与语言积累来进行。阅读是培养语感能力的主要阵地,阅读是从感知语言符号系统起步的,只有先感知语言符号形式,才能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言语的感知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如果学生的言语感知能力不强,就缺乏对文本进行深入体验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反复诵读文本,真切感受意境。言语感知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诵读操作来实现,学生只有经常诵读文本,才能提高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与水平,形成较强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经典作品,教师要经常用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传递自己对课文的词句、篇章的理解与体验。通过这种以身作则的诵读与品味,带领学生去感受作品的内在意蕴,品味其辞章语意,领悟其意义情感。笔者通过访谈发现,只有四分之一的教师会范读文本,更别说学生对诵读的忽视,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相当不利的。第二,深入文本语境,仔细揣摩体会。理解文本中词句的意义,不能仅仅是去翻查辞典了解其意义,必须紧紧扣住文本,反复揣摩体会,去获知它在特殊语境下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如果学生平时不注重对文本语境的仔细揣摩,就无法迅速理解文本言语中所包含的深层意蕴和弦外之音,语感能力自然也就得不到提高。第三,摘抄背诵精华,注重平时积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积累的重要性,学会积累的方法,养成积累的习惯。但是笔者访谈的学生表示,只有教师有特别要求的文本他们才会摘抄背诵,平时自己阅读则没有这样的习惯,不会有意地去抄录一些精彩语句,仅有十分之一的学生表示自己有特定的笔记本专门用来摘抄积累词汇、佳句、句式、精彩语段。试想学生平时没有多积累语言材料,怎么会形成好的言语感知能力呢?

四、学生阅读策略的缺失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范文第3篇

        一、在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立足于人文意识的培养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教学应以人为本,在阅读中渗透“美”的人文思想。阅读教学中,渗透美学的人文意识不仅可以弘扬文化传统,而且可以提高个体人格,使学生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因而在阅读中渗透人文意识是不容忽视的。

        1、立足课堂,开启学生灵性,使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师生的交流,教师要开启学生的灵性,使其热爱生活、感悟生活,从中发展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

        2、将语文课堂延伸到社会,引导学生从中审美、求知、求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由老师对学生的延伸阅读进行指导,推荐大量的优秀作家和作品,激发学生的延伸阅读兴趣。如我们对鲁迅的《朝花夕拾》、冰心的《寄小读者》、老舍的《骆驼祥子》、朱自清的散文、刘墉的散文、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以及徐志摩、余光中、海子的诗歌等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对如何读这些书、怎样读进行指导,使学生开阔了视野,避免了学生盲目择书而带来的阅读弊端。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语感能力的训练

        语感是言语主体与言语材料之间的一种心得活动过程,是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结,所以必须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三个策略:

        1、创设开放式的语文阅读教学环境

        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学生主体热情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得到体现,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感知和领悟知识,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

        2、引导学生主动感受体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的感受体悟,与言语对象发生共鸣。对于表达的独特之处,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感知、发现、创造,多角度、多方面地去看问题,使思维更加灵活而有广度,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在教《项链》一课时,不是采用小说里告诉我们的办法,而是采用其他的办法:假如凭她的天生丽质,假如……又会怎样?课堂里学生思维活跃,有了许多有新意的看法。有个学生说:“玛蒂尔德踏踏实实,吃了很多苦,花了十年青春来偿还债务,这里就有她性格中诚实、坚毅的一面。”这就打破了传统的教参对主人公玛蒂尔德“受慕虚荣”单一苍白的评价,看问题也变得客观全面。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悟性培养

        大量的经验积累是“悟”的前提,情感是“悟”的动力,想象是悟的关键,而如何掌握悟入方法,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培养需要把握的策略。

        1、整体悟入法

        把文章作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对象,从整体上去捕捉文章的情思意脉。具体操作程序大致为:营造情境——置身情境——情境交融——幡然领悟。

        2、文眼悟入法

        以文眼为窗口,由对文眼之领悟而达到对文章情思意趣的把握。

        3、结构悟入法

        教师指导学生从文章安排的结构形式中去领悟、把握作者的复杂心绪,领会文章意蕴,把对文章意蕴的领悟提升到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和领悟,才算完成“悟”的任务。可见由文之韵,可以领悟到人生之韵。

        4、整体理解法

        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语文阅读教学重要视文体感受和艺术分析,二者相辅相成,但必须避免抠字眼、钻牛角尖及“目无全牛”的肢解。例如朱自清的《春》,多数教师总是喜欢把五幅图来分析得句细字微,而很少通过吟诵去体会那美妙的意境。我们应让学生通过阅读去整体感知,体会春天那种清新、勃发的美,去想象春天那种朦胧、蕴藉、空灵之美,通过感受、品味、想象,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审美怀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四、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新课程中对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拓展了阅读范围。阅读教学是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一种,让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理解、感悟、鉴定与评价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积累语文知识,训练阅读理解技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母语教育的主要载体。《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丁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段话全面、深刻地概括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体验情感、丰富积累、培养良好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掌握阅读策略和阅读的多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增长知识、丰富文化积淀、丰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在阅读教学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重视朗读和默读的训练;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阅读可以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主。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明确新课标的要求,改进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阅读教学当做教师、学生与文本的联系与对话。在教学观念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不仅是教师阅读方法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为教师、学生、阅读文本三者提供一个纽带与桥梁,让三者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完成交互与影响的互动。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不可能充分沟通。而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学过程是活动的、变化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能力水平与兴趣爱好为基础,摒弃传统的固定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教学中产生足够的兴趣。

2.个性化阅读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阅读定义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指导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感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经过足够多的阅读沉淀,才能够有语感的产生,才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与语言的应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以教师的传授为主要内容,减少了学生阅读的内容。现代教学应当紧扣教材推荐相关读物,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推荐读物时,可以巧借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

3.融合阅读与写作,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阅读教学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活动的基础上,以主观情感与思维为核心,强化体验与理解过程,熏陶情感,启发思维。阅读教学效率提高的重点是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将写作与阅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得到充分的延伸。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过程中需要的大量信息与技巧都是由阅读进行训练的,没有阅读训练作为基础,就没有写作中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充足的素材。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从教材阅读中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训练作文的写作方法,将阅读与写作融合起来,提高阅读理解的教学效果。

4.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

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以多媒体为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生动的展现。音频与视频方式能够设定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与思想境界充分理解,深刻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的范读是一种直观、形象的阅读指导。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入解读和掌握教材,可在学生阅读前或学生阅读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为学生范读一遍,将会起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那些写景抒情的文章,教师更应该有感情地为学生范读一番,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优美的情境中,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及文字赏析能力。教师在范读时,要指导学生边听边用心思考,感受教师阅读的语速或语感,从而顺利进入文章的意境。

例如,在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有这样的段落“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紫貂捕到一只野兔当美餐,黑熊只好用舌头舔着自己又肥又厚的脚掌。”教师绘声绘色地范读之后,学生听出了紫貂得到美餐时的喜悦,黑熊舔自己脚掌的无奈,然后尝试着自己阅读,慢慢地就会读出文章的韵味。这样,不仅改善了教学方法,也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方式,整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感,阅读的兴趣也被激发了。

四、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效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标能否圆满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教学内容是阅读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教材为中心,尽可能拓展语文教学资源,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语文阅读理解的平台。

参考文献: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范文第5篇

一、珍视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即学生是阅读的主人,阅读教学应体现学生自读自悟,鼓励个性化阅读教学。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必须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富有创见的教师会注意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完全敞开心灵,自由自在地显出个性去阅读,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作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从而促进学生个性、情感积极健康发展。

二、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多次强调: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这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言积累,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感,这已经成为语文界的共识。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直觉领悟能力。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表层理解和“言在意外”的深层次的理解,都需要凭借语感,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情味和旨趣。培养语感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必要的途径,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培养训练才能获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强化语言训练,鼓励想象联想,加强朗读和诵读等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听、多记忆,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注重课外

一是加强课堂内外联系。阅读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科书。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电脑或者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授课过程中穿插相关文章,用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实施拓展性阅读。二是加强校园内外沟通。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校园,去参观、访问或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家长在节假日带领学生外出旅游,开拓视野,增广见闻。三是加强学科之间融合。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的学科,阅读材料中必然包含有社会、经济、自然等等相关知识。这就使得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与科学课、品德与生活课等课程的教学形成密切的联系。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中对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拓展了阅读范围。阅读教学是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一种,让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理解、感悟、鉴定与评价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积累语文知识,训练阅读理解技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母语教育的主要载体。《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丁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段话全面、深刻地概括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在阅读教学中体验情感、丰富积累、培养良好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掌握阅读策略和阅读的多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增长知识、丰富文化积淀、丰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在阅读教学中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培养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重视朗读和默读的训练;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阅读可以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主。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明确新课标的要求,改进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阅读教学当做教师、学生与文本的联系与对话。在教学观念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也不仅是教师阅读方法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为教师、学生、阅读文本三者提供一个纽带与桥梁,让三者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完成交互与影响的互动。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就是知识与技能传授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不可能充分沟通。而现代教学理念中,教学过程是活动的、变化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能力水平与兴趣爱好为基础,摒弃传统的固定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教学中产生足够的兴趣。

2.个性化阅读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语文阅读定义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指导教学模式,强调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感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只有经过足够多的阅读沉淀,才能够有语感的产生,才能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与语言的应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以教师的传授为主要内容,减少了学生阅读的内容。现代教学应当紧扣教材推荐相关读物,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推荐读物时,可以巧借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

3.融合阅读与写作,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阅读教学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活动的基础上,以主观情感与思维为核心,强化体验与理解过程,熏陶情感,启发思维。阅读教学效率提高的重点是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将写作与阅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得到充分的延伸。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写作过程中需要的大量信息与技巧都是由阅读进行训练的,没有阅读训练作为基础,就没有写作中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充足的素材。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从教材阅读中积累足够的写作素材,训练作文的写作方法,将阅读与写作融合起来,提高阅读理解的教学效果。

4.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

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以多媒体为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生动的展现。音频与视频方式能够设定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与思想境界充分理解,深刻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效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标能否圆满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教学内容是阅读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教材为中心,尽可能拓展语文教学资源,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语文阅读理解的平台。

参考文献: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范文第7篇

一、提升学生的词汇量

阅读的过程毫无疑问需要词汇量为依托,对于任何时期的阅读教学而言词汇量教学都会是阅读教学的根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们而言他们还处在词汇量积累的原始阶段,学生对于词汇量的掌握十分有限,关于词汇的记忆方法及记忆经验也不多。如何让这个时期的英语启蒙教学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词汇量,提升学生对于词汇记忆的能力与水平,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上有所改善与革新。最适合于小学阶段的词汇教学模式就是趣味教学法,教师如果能够以更为生动活泼的方式展开词汇教学,能够让学生们在游戏或交际的过程中展开对于词汇的识记,这不仅能够简化词汇的记忆难度,也能够让学生对于词汇的印象更深刻。

《Food》是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这一章的知识点中涵盖的词汇量也较大。为了能够为学生们创设更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下加深对于大量新词汇的记忆,我以游戏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我模拟了一次课堂购物。几个不同的学生作为顾客来到商店,我作为服务员会给学生们提供教材中提到的各类物品:rice、 salt、milk、soup、dumplings、buns、vegetables、water、a cold drink、hard nuts、soft jelly、chocolate等等,各类商品应有尽有。学生们作为小顾客来到商店内挑选。

Teacher:Can I help you?

Student A:I want some hard nuts.

……

就这样,我和学生间展开了生动的对话。学生们想要买特定的东西必须找到这样物品的准确表达。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不仅让学生们找到了记忆这些词汇的方式,也让学生们对于词汇的记忆更为牢固。

二、增强学生的语感

阅读过程考察的不仅有学生的词汇量,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对于语言的感知能力同样有要求。学生如果具备良好的语感往往能够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在展开阅读时效率也会更高。语感看似一个抽象的概念,然而,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却是可以慢慢培养的。想要加深学生的语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学模式应当更灵活,要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加深学生对于语言的应用能力。这些都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学习《Meet my family》时,课本中的句型、句式都较为固定,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加深学生的语感,同时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课堂上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话题:Tell me about your family.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家人,没有任何限制,可以是爸爸也可以是妈妈,可以是自己喜欢的部分也可以是自己不满的部分,这样一个不受限制的话题给予学生很大的空间,让学生都能够有话可说,都能够得到语言层面的锻炼。

Student A:My dad is a policeman, he is busy with his work.

Student B:I have a little sister , I like her very much.

Student C:My mom is always not home, I miss her a lot.(后来了解到这位学生的妈妈经常出差)。

从学生的发言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话语中也能够一定程度流露出他们内心的情感。当学生们能够在语言的应用中抒发自己情感的时候,学生对于这门语言会觉得更熟悉也更亲切,这样的过程不断强化与深化,学生的语感自然会得到显著提升。

三、加强学生对于跨文化的感知

英语阅读过程中很多时候读到的并不仅仅是文字,有些文章后还会考察学生对于这门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学生如果对于这些文化内涵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这将会很大程度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因此,想要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加强学生对于跨文化的感知是很有必要的。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很强的文化概念,对于跨文化的引导与教学也不宜太难,否则学生在理解与接受上障碍可能会很大。结合课本内容,我经常会针对某些教学素材来渗透跨文化教育。例如,在讲到“holiday”时,除了给学生们介绍课本中谈到的那些节日,对于另外一些异域文化中非常流行的节日,比如西方的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我都会相应地给学生介绍。不仅是让学生们了解有这些节日的存在,这些节日背后往往有着一定的文化或宗教内涵,我会以学生们能够理解与接受的语言对于这种文化意蕴给他们展开阐述。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于加强学生对跨文化的感知也非常有帮助。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范文第8篇

一、创造情境,体会语感

情境创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其实是作者身临某个情境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常言道:“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创设类似作者思想感情的情境,那么学生就会身临其境,领悟这样的语言就容易多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如在教学《第一场雪》时,由于南方学生大多没见过大雪,想象不出“粉妆玉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教师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创设如下情境:一夜纷纷扬扬的大雪过后,茫茫田野一片洁白,巍巍群山银装素裹,阳光下,那是怎样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啊!这番描述,帮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语感,教师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等形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对祖国雄伟壮丽的北国风光的深情赞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借助音乐渲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来创设情境,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品词析句,领悟语感

课文中,有些词句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些关键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语感训练的目的。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那时候我有点儿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爱戴”一词不仅是个中心词,还是全文的贯通点,此时我就抓住这个中心词,启发学生站在鲁迅侄女的位置上,发出同样的疑问,并以“谈《水浒》、谈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这四件事,领悟伯父受到“爱戴”是因为他学习认真,对旧社会的痛恨及对人民的热爱,感受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格。

三、朗读从诵,强化语感

良好语感的形成直接来源于朗读训练。朗读是一种多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文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内容精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品味、欣赏文章的情感,特别是对于一些优美的句子、片段,甚至全篇,要求学生朗读甚至背诵,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还强化了语感。如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抓住中心,让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析文章之后又让学生集体朗读,进一步理解内容;最后让学生分组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生被作者那真挚的爱岛之情所感染,深深的爱岛之情油然而生。我们还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不同的文章情景,灵活选择不同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多读、善读,对学生进行语感能力的培养。

四、运用语言,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