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说阅读方法指导教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决策;课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35-01
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赛课活动虽已落下帷幕,而我却还沉浸在从选材――备课――制作课件――赛课的过程中,本次赛课我感受良多在此将我的得失与大家分享。
一、徘徊中的决策
自从学校开会安排了青年教师大奖赛以来,我明知无法“逃脱”所以还是一直在心里挂牵着这件事儿,只是一直在选材的边沿不断徘徊着下不了决定。好不容易选择了《桥》这篇课文作为赛课内容却在周末下午才听好友说赛课要求上的是课外阅读方面的内容,我一下子就懵了,这可如何是好!明天就是星期一了,周一开会抽签周二赛课就将拉开帷幕,我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办。晚上吃过晚饭陪儿子做作业无意中看到了书架上的四大名著,头脑里突然闪出一个念头,我何不上名著方面的内容呢?我静下心来仔细琢磨了一下,我本身不是一个特别爱看书的人,对于四大名著虽有所了解却不熟悉要想用作上课内容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项莫大的挑战。我犹豫了,是选择书上的选学课文还是上名著?我拿不定主意,整晚我辗转反侧却没有结果……
二、逼上梁山
转眼间就到了周一开会的时间,当领导们安排好工作之后教导处李主任就喊我们抽签了。我可真“幸运”竟然抽到了第二号也就是说明天上午第二节课就是我赛课了,这可真是把我给“逼上梁山”了。回到家思考了很久最终我还是决定向高难度发起挑战――上名著内容。我思索着《西游记》孩子们太过于熟悉,《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太过于复杂深奥孩子们不太感兴趣,而《水浒传》故事精彩人物形象鲜明又极具趣味性,孩子们学习起来应该更有兴趣吧,最终我确定上《水浒传》,希望这一逼也能把我逼成一条“好汉”!
三、备课遇拦路虎
确定好上课内容和课题之后,我顾不上吃饭就开始坐在电脑前备课。四个多小时过去了,经过不断地修改教案也已基本敲定。该制作课件了,可我的电脑却给我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我想尽办法却总是不能在PPT中插入文字,此时已经是晚上11:40这可如何是好?窗外虽是寒风中夹着凉凉的雨滴而我却急的冒汗……紧急关头好友向我伸出了援手为我解决了难题,真是雪中送炭啊!深夜2点过,我终于初步完成了课件制作。
四、最后的准备
星期二早晨刚7点半我就到学校了,因为我的教案还需再次修改,评委用的教案还没有打印,学生学习的题单也还需要最后的修改和打印,课件有些地方要进行最后的处理……太多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成,眼看着就要到我上课了……,我沉住气一连做了几个深呼吸然后投入了最后的准备工作中。
在距第一节课下课还有10分钟时间的时候,我终于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拿着为孩子们准备的题单我来到教室打断了数学老师的讲课将题单发给了孩子们,并让他们上好厕所带好文具及题单集合到四楼多媒体教室上课,刚讲完要求下课铃就拉响了……
五、反思得失
孩子们刚到多媒体教室坐定上课铃就拉响了,我深呼吸后定了定神神便按照教案开始了我的“名著之旅”。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名著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意义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初中生在语文阅读方面,要制订学期学习中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国内外名著,并写好读后感,这说明名著阅读对于初中生来说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对初中生进行名著阅读教学,并且对课内阅读进行扩展、深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使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农村的初中生与城市初中生相比,接触新鲜的外界事物有所局限,再加上农村的教师和学生对名著阅读的价值认识相对较浅,在进行名著阅时出现种种认知、方法问题,进而阻碍学生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一部经典名著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学生通过这些经典著作可以感悟到真善美、假恶丑等,这些对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现状
虽然新时期农村教育教学水平也在不断发展进步,但在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有待继续强化教育的方面。目前,在农村的初中语文课堂上,阅读教学模式还很单一,仍停留在“讲、读、背”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在教学模式、机制和阅读时间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僵化,课堂缺乏创新研究。传统的农村语文课堂上,教师在讲授名著时,往往按照自己制订的教学方案,采用“主题―人物―环境”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师自导自说,毫无创新性。名著阅读教学基本划分为教师对作品作者的介绍、写作背景的讲解,以及学生对段落层次的划分、主旨的把握、段落大意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阻碍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失去了名著阅读的价值和意义。
2.名著阅读教学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评价制度。传统语文教学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通过考试结果评价学生语文的学习效果。然而名著阅读与语文学习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考试制度并不完全适用于名著阅读结果的评价。在现在的名著教学阅读中,教师只是对文章进行重点知识讲授,课后会大量推荐名著让学生自己去读。对于学生阅读后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才算是有效学习并没有评价标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名著阅读的兴趣,丧失阅读主动性。
3.教师缺乏阅读素养,名著知识储备不足。有些教师的名著知识储备不足,无法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如果任由学生自己阅读,就无法达到想要的阅读结果。目前农村有些语文教师的名著阅读量少,对于部分名著,只能借助参考书介绍给同学,不花时间自己读,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无法共同感受给学生以指导。教师阅读素养的欠缺,也会导致学生阅读积极性的丧失。
4.学习压力大,阅读存在误区。对于初中生而言,所学的课程门数多,各科都有相应的作业和学习任务,往往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而且大多数家长和教师认为,课外阅读只是对语文知识和写作的补充学习,使得学生课外阅读受限制。有些家长甚至认为课外阅读是浪费时间和不务正业,这样学生的阅读计划更是不能实行下去。
5.学生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存在问题。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更愿意选择自己看一眼就能看懂的,短时间就能看完的。许多学生由于个人喜好的原因,总是会选择一些青春小说和网络小说,对于传统名著视而不见,更不会花时间去阅读。因此,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成为他们的首选,对于传统著作里晦涩难懂的语言和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产生距离感,因为学生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局限,他们往往舍弃名著而选择追通俗,这无疑会限制学生个人素养的形成,还会阻碍学生思想的发展。
三、有效开展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对策
阅读的精髓在于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碰撞,读者需要身临其境,感受著作中的人与物,从而得到阅读体验,进而提高阅读素养和语文综合水平。上文对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在教学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以下从五个角度,探索农村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对策。
1.发挥课堂渲染功能。课堂是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地方,语文是阅读性学科,知识是通过对文章的细致理解吸收的,只有把思绪放在文章中,才能读出其中隐含的文化知识。教师在课堂发挥着引导作用,通过课本知识的传授,设计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将国内外名著和课外阅读资料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入阅读世界。教师的作用是抛砖引玉,将名著的精华讲述给学生,而把更重要的阅读部分交给学生,让学生沉浸在书的海洋中,细细体会名著,充实语文素养,养成阅读兴趣和能力。教师不能把学校安排的所有教学课时都用于教材知识的传授,应该每周安排一定的课程专门给学生讲解名著阅读,使学生的名著阅读课堂化,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在学生读同一本名著后,可安排一次名著学习交流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把各自在名著中汲取到的知识展现出来,互相交流讨论,达到相互提升、相互促进的效果。
2.营造名著阅读环境,培养学生名著阅读意识。教师除了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课堂阅读氛围,还应注重学生名著阅读环境的建设,课内课外共同构筑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环境,强化学生的名著阅读意识。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营造名著阅读的心理环境,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的阅读潜能在最佳心理状态下发挥出来。
3.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加强名著阅读技巧指导。语文教师应针对名著的特点,采取适合农村初中生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通过介绍阅读方法和技巧来促进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教师可引导学生养成阅读先看“序”的习惯,通过阅读序言,了解名著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做好名著阅读的准备。口述练习放在名著阅读的进行阶段,教师可通过举办相应的活动巩固学生阅读的阶段性成果,以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效率。
4.更新名著阅读教学设计。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开展。名著阅读教学设计应具备动态性特征,逐步摆脱教案的控制,从教案走向教学设计,设计出更具系统性的课堂教学内容,由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导转变,并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设计符合个性化教育的教学方案。
5.扩充名著知识储备量,提高语文教师阅读素养。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学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阅读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成效。所以教师要尽可能扩充名著知识储备量,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校需要投入专项资金购买辅助读物,建设电子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利用这些平台,提高教师的阅读量。
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高考语文的侧重点就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的语文功底要强。学生要想练就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平时就要多读书、读好书,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名著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要求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升写作水平,丰富文化涵养。
改革意味着进取,是一种积极的探索。笔者不揣浅陋,亦在单元教学问题上进行过探讨。本人称之为“单元流水教学法”,其具体内容是:按照教学常规,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特点及教育对象的实际,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计划,实行板块式的整体性知识网络教学;其具体做法是:让任课老师各自承担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依次给同年级所有班上课。比如我们学校,一个年级共有八个班,四位语文老师,新学期伊始,让A承担第一单元,B承担第二单元,C承担第三单元,D承担第四单元的教学任务,每单元拟用两周的时间教完,A在一、二班完成第一单元的教学任务之后,再到三、四班上课,B在三、四班教完第二单元之后再到一、二班上课……依次实行流水式教学。当第一轮全部教完之后,任课教师根据单元内容和教学实际,精心设计单元知识检测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查漏补缺。然后,教师再分别承担另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这样,每学期一位教师只承担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实行这种单元流水教学法的优点是:
一、能最大限度地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一个教案由原来使用两次变成使用八次)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将语文教师从备课批作业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采用单元流水式教学,第一、二周,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法,编写教案,此后,便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地为其他班上课,除上课、批作业之外,节省出的备课时间或用在同各年级或同科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上,或用于业务自修(以往只是忙于备课、批作业,在语文教学及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太缺乏时间和精力去提高教学水平)。
二、能深入挖掘群体智慧,切实走集体备课的道路。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每位教师担任两个班的课,一包到底,三年一贯制。教师只对自己任教的两个班负责,备课时各人备各人的,尽管教研活动时常提集体备课的重要性,但集体备课也只往往流于形式。实行这种流水教学法之后,各人的责任就不只限于自己教的两个班,而是对同年级所有的学生负责。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大家互相热情地提供备课资料,对教学中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的确立和解析方法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将在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或教学心得也毫不保留地奉献给同道,以资切蹉,集体备课得到实质性的落实。
三、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教学水平,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一位语文教师或擅长教散文,或诗歌,或小说,或戏剧。教研组长可根据各人所长,分配教学任务,让各位教师分担各自擅长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才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能将教学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并将经验有效地用于以后几个班的教学实践。而传统的教法,如果在A班的教学中得到点反馈信息或有些教学反思,最多只能用于B班,但在B班得到的信息或启示就无用武之地了。尽管教育主管部门经常强调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教案纸上“教学反思”栏目中出现的只言片语的“反思”,也只是一种敷衍的文字而已。这或许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收效不大的主要原因。
五、采用“单元流水教学法”,每隔两周换一位语文老师,能使学生对老师的教态、语势等有一种新鲜感,从而获得新刺激,激发愉悦的学习情绪,产生情趣和求知欲望,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三年一贯制、一包到底的教法,往往使学生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一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心理,即使老师有意识地变换一下教法,学生还会认为是“换汤不换药”的老一套,不以为新或不以为然,便不会产生新刺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就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于“经常换一下老师,学生是否会适应教师的教学”这一问题,大可不必担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听一位陌生教师的讲课,比老是听一个教师讲,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而教材内容的跳跃,也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在中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独具特点,即此科不同于其他科具有章节上的逻辑连贯性。其他科如果采用这种内容上具有跳跃性的教学,学生听起来肯定吃力,无法接受。而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议论文、记叙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言文等,都有相对的单元独立性和完整性,让学生先学哪个单元的内容,区别不大。正如我们平常吃饭,先吃馒头后喝稀饭,与先喝稀饭后吃馒头,效果是一样的。
六、实行单元流水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业务熟练的老手精益求精,新手则可借此机会教学相长,百炼成钢。这种流水教学法本身存在着很大的竞争机制。各任课教师的教学实力和水平,在全年级同学面前曝光亮相,孰优孰劣,在学生心目中如明镜一般。从教师本身角度看,人人都想让学生觉得自己这一课讲得最好,哪位教师在教学上不使出浑身解数,尽心力而为之?教学质量的提高,自不待言。
七、关于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知识面的宽窄,阅读水平的高低,分析问题的能力等,都能从作文中体现出来。采用流水教学法,教师根据单元文章体裁、内容、特点,确立写作训练的体裁和内容。教师可对以前一两个班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从中找出一至两篇好文章加以润色,作为范文刻印出来,讲评时分发给学生,教师以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为重点,认真搞好讲评。并指导学生结合范文,自批作文,以提高学生写作和修改文章的能力。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手中就有各种文体的大小作文的范文十几篇,三年之后,就有七八十篇乃至更多篇的优秀作文在手,学生时常翻阅这些优秀作文,对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策略;家校联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103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使得“读整本的书”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强调语文课程“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再次吹响了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书的号角。10年间,我们的阅读教学也从研究立足教材的单篇文章阅读到单元整合的多篇文章阅读,再到整本书阅读,不断地将“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改实验深化延伸。
一、培训骨干教师,推动整本书阅读工作有序开展
(一)选派“种子”教师外出学习
我校自2010年先后选派教师到龙口、烟台、济南等地参观学习达20多人次,让大家了解了读写实验的进程,提高了教师对整书阅读的认识。
我们对外出学习的教师提出了过三关的要求:(1)外出人选要经过推荐选拔,必须有强烈的学习欲望;(2)学习结束要提交过程资料,如学习笔记、图片、听课记录或电子材料;(3)外出教师回校后要向全体教师做学习汇报或展示课,交流材料将计入个人成长档案。
(二)校本研修,提升教师整书阅读的指导能力
由于学校规模较小,因此是按学科划分教研组的。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需提前做好规划,确定教研主题,在主持人(即骨干教师)的带领下,首先通过网络研修加强理论培训,明确整书阅读的意义,从“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三个方面与教师达成共识。尤其是“怎么读”方面,我们着重从阅读习惯养成、批注式阅读引领、前人阅读成果展示诸方面进行培训。二是通过学课标、通教材,理清整书阅读的任务。由学科领导带领大家分阶段、分内容,明白课程标准要求的整书阅读的底线,确定教材整书阅读的内容与重难点。三是通过阅读指导课、课堂磨课,提升种子教师阅读指导的水平。学校通过立标、研标确定有代表意义的阅读指导课,让教师在磨课中一边研写、一边实践,逐步提升了自己的阅读指导能力。四是通过确立研究专题,探索学生的阅读需求、编写校本教材,使阅读指导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提升了种子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
(三)以活动代培训,提高教师参与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积极性
首先,学校创设条件让教师把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真实体验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阅读欲望。
其次,学校根据教师的需求,不断丰富教师阅览室的书籍种类,让教师的阅读成为常态,要求教师每天读书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学期读书笔记不低于2万字,书写读书体会不少于3篇。
学校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给种子教师搭建展示平台,以促进教师的互动交流,带动全校整书阅读活动的开展。
二、多视角引领,促进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开展
(一)指导时间灵活多样
我们将课外阅读指导纳入语文课程教学体系,要求每个月至少让学生读一本课外书,一个学期至少上好三节整本书阅读指导课,做到学期有计划、指导有教案;争取一个单元让学生读一本课外书,每两周上一节整本书阅读指导课。教师以整本书阅读指导为主,穿插群文阅读、经典诵读等阅读指导,力求小学五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00万字。
(二)指导书目因需制宜
我们除了要充分利用好整本书阅读的推荐书目,还要倡导各年级积极开发基于整本书阅读的校本课程。
1.依据教材课文设计读书单。一个单元重点选择一本课外书,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
2.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设计读书单。低年级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优秀的图画书和童话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能力,如《一粒种子的旅行》《没头脑和不高兴》等;中年级开始指导学生阅读浅显的儿童小说书,渗透侦探、历史类的读物,如《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成语故事》等;高年级开始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渗透科技、传记类的读物,如《科学家的一百个故事》《西游记》等,这样的阶梯式阅读,更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优化氛围,家校联动
在校内我们把“整本书阅读”指导与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家长对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学校通过家长会、家庭访问、家庭教育讲座、定期邀请家长走进校园等形式,让农村家长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阅读活动,让家长切身感受亲子阅读的好处,直观地学习指导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积极配合教师督促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四)阅读评价兴趣优先
没有评价,就没有动力;没有评价,指导就容易落实不到位。在整本书阅读评价中,我们努力倡导重兴趣、重过程、重激励的评价思想,大力倡导档案评价、活动评价、星级评价等评价方式,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主题研讨,学科渗透,探索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不同学段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同学段学生因其认知水平、阅读心理、阅读经验的不同,对同一本书的阅读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我们提出建立整本书阅读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生长过程的大阅读观,探索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不同的“整本书阅读”指导重点。
(二)不同课型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阅读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以及师生教学关系等方面的思考,我们总结出14种课型。这14种课型又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单一型,以习得一种阅读方法为目标;第二类是综合型,即综合运用习得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有效提升能力;第三类是迁移拓展型。
(三)不同体裁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策略
从文章体裁维度,我们总结出了10种课型:古诗文阅读课、童话阅读课、寓言阅读课、故事阅读课、散文阅读课、现代诗歌阅读课、小说阅读课、应用文阅读课、经典语句阅读课、图片作品阅读课。我们根据整本书的体裁特点,通过学科渗透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
参考文献:
[1] 刘国正.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关键词:精心准备;精心预习;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作业形式
新的《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新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制订教学目标要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设计。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养成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面对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提高教学水平,成功上好每一堂课。我尝试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课前精心准备到位――成功教学的充分条件
1.教师课前精心备课,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也是教师教学最后要落实的结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分析教学内容之前,必须弄清楚学生需要学什么,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什么。由此,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了解学情,精心设计目标。如,在《沂水春风》的教学中,我在课前预习中以“你阅读《沂水春风》后有什么困惑”为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了学生的困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孔子不是主张礼乐治国吗?为什么前三子都讲到了礼乐,唯独曾皙没有;孔子不是一直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吗,为什么到晚年却流露出“归隐”的思想,难道他的思想是矛盾的吗?对问题解决满怀期待的学生,势必会在课堂上与教师积极合作,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闪耀出探索的光芒。
2.学生课前精心预习,排查疑难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学生“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同时要求“扩大阅读视野,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关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所以,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收集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与文本内容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布置课文预习时的引导与指向。
在《我与地坛》一课的预习中,除了布置学生了解基本的文本内容外,我还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收集北京的天坛、故宫等建筑物的图片,了解古代建筑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了解它们的逸事。其目的在于,利用课外的时间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或者布置学生阅读相关作家的名篇,积累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二、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
1.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性
《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出:“文本研习是阅读教学中的常用方式”,但是“文本研习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教学形式,应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如,在教学《〈论语〉选读》中《克己复礼》有关“礼和仁”的关系时,看到教参的答案是“礼的本质是仁,礼仪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仁的追求;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而不是无差别的无等级的博爱;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的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如此的教学目标若以幻灯片的方式呈现,那么“高效课堂”根本就不复存在,因为这不是学生主动获得的知识与理解。如何能把这个内容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说明,又能引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呢?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给‘仁和礼’画一个图形,你会选取什么图形呢?为什么是这样画?”这个问题一抛出,全班学生兴致高涨。
在教学中变学生“在听中学”为“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变学生“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从学生“单一个体地学”转变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从学生“单一向书本学”转变为“在体验中学”。而教师就是时时抓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情、课堂环境的变化,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扮演好设计者、引导者的角色,创设课堂的生气和乐趣,这样才有可能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益。
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研习文本。”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题目为什么叫《最后的常春藤叶》而不叫《最后的一片叶子(藤叶)》《琼珊重生》《友情万岁》,外国小说的标题往往有不同的译法,如果你是编者,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通过问题的设计旨在发展学生理性思维,培养他们批判的意识和探究的习惯。
实践证明,即使有的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解决得不是很快、很准确,但是,只要他们是在积极思考,是有所收获的,这样的课堂也是高效的。因此,课堂设计问题讲究层次性的推进往往是高效课堂的一个关注点。
三、课后作业形式多元――成功教学的催化剂
高效教学除了保证落实在课堂上,还要保证课后的学习。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作业的布置首先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如,语文教师要避免字词、古文默写翻译的反复练习,而应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选择好文章供他们阅读,可以写周记、摘抄美文,可以开展辩论会、诗歌朗诵等。其次,布置语文作业还应关注个体差异,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突出灵活、形式多元的原则。如一次寒假作业,我根据学生语文能力、学期成绩及课后作业情况给每位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有的着重基础积累,有的着重作文训练,有的着重美文阅读……再次,针对学生的能力和自我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规律布置作业。如,有的学生基础好,但阅读能力差,就把侧重点放在阅读欣赏方面,这样能避免学生脱离自身实际情况而反复做无用功。
总之,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师生长期努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努力,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1]张晓.巧妙设计问题情景[J].北京教育,2008.
要想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培养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就需要改变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变“接受性教育”为“创新性教育”;需要改变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在这种形势下,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导学自主”教学理念应运而生。
“导学自主”教学理念的总体原则是: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突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主体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教育目标,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加强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课堂教学的能力含量。
“导学自主”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要以导学案为载体,导学案和教案相结合,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相结合,获得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素质两个目标相结合,试图形成多途径、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化的“立交桥”,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氛围中亲自体验个人能力形成、提升的过程。
“导学自主”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课堂应包括“三步五环节”,即三个阶段五个环节。第一步,教师导学阶段,即第一个环节――教师指导学习环节;第二步,学生自学阶段,即第二个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环节;第三步,学生互学阶段。这一阶段中,共包含三个环节,即第三个环节――组内互动讨论环节,第四个环节――班内互学交流环节,第五个环节――共享学习成果环节。
一、依案导学,引导到位
第一步教师导学阶段:教师导学环节是整堂导学自主课的基础环节,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问题的关键是教师给学生导什么,如何导。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是引导学生明确自学的方向和目标。以前备课时,老师更关注的是自己的教学目标而不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所以老师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了然于胸,可学生却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不甚明了。没有目标的指引,学生在学习的路上怎会不走弯路?导学环节就是要指导学生在自学时要关注单元学习目标,体裁学习目标,篇章学习目标,课时学习目标等。只有把学习目标给学生讲明白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才会有方向,才不会走弯路,甚至走岔路,走错路。
比如教学小说《林黛玉进贾府》,课文篇幅长,信息多,教什么?学什么?如果导学环节中这样告诉学生,读小说要关注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学习此文,要感知贾府的环境,要感知情节中人物的言谈举止,由此体会人物的性格。当学生明白这些之后,读文章时心中自然有重点,眼中自然有内容。学习起来才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是启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要采用启发、激趣的手段,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学习。比如《归去来兮辞》一课的教学片断中,导学环节设置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的题目中哪个字最重要?看到它你会想到些什么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学生很快找到“归”字最重要,围绕这个字,他们想到这些问题:为何而归?归向哪里?怎样归去?归后如何?其实这些问题正是文章的思路所在。这时,再适时抛出这样的问题:你能从文章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吗?至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有了激情,更有了方向。不用你再滔滔不绝,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状态,研读文本,寻找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三是引导学生了解自学时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哪些问题是疑点,更要引导学生注意哪些问题是在自学时,容易忽略的盲点和容易引起争论的焦点。有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时善意的提醒、有效的点拨或强烈的心理暗示,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求知天地。比如教学《项链》一课,分析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时,大家都能看到玛蒂尔德是虚荣、贪图享乐的,这篇小说也旨在批判当时法国社会中贪图享乐的思想。具体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玛蒂尔德其实可以以假乱真还了项链,为什么她没那样做?文中如何描写路瓦栽先生?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他们对课文作了深度研读,在组内进行热烈讨论,最终他们又看到了一个诚实守信、勇敢刚毅的玛蒂尔德,也看到了路瓦栽先生对妻子深深的爱。经过这样的思考学习,学生知道了人物性格是多面的,课文是可以多元解读的。他们多元解读文本的能力增强了。
四是给学生指出自学的途径和方法。目标明确了,方向找准了,如果教师能在自学的途径和方法上再给予指导,学生的自学将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如比较阅读法,比较不同问题的相同点,比较相同问题的不同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再比如因果法,由果推因或由因推果,再比如归纳法,文献法等等,还可以给学生指明解决某些问题的方式和途径,比如通过上网查阅、图书馆某个分类专柜查阅等等。途径、方式、方法不一而足,方法没有高下之分,方式、途径也没有好坏之别,不管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只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有用,都可以拿来指导学生加以运用。比如教学《李清照词两首》时,我引导学生关注课后题――“这两首词一首作于早年,一首作于晚年,同是写愁思,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是否相同?”,然后让学生使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从创作背景、词中意象的运用等方面入手赏析两首词的异同,进而更深入地理解了两首词的情感意蕴。
五是给学生分解自学问题和任务,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分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不同学习程度的个人。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学习程度是有差别的,学案上的问题难易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不分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程度的差异,让全班所有学生都完成导学案上所有的自学任务,最终的结果将是导学案上的自学任务大多不能自学完成。如果教师在导学时能够把自主学习的任务进行适当的分解,每位同学或每个学习小组分2道或3道自学任务,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会缩短一半,学生课下自学完成导学案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把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和任务,分解给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来完成,才能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够产生自学的冲动和兴趣,都能够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总而言之,在教师导学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身份应该是向导的角色,教师的导学,要像行车的路标一样,既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指明方向,还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指明目标;教师的导学,要像航行的灯塔一样,既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指明道路和途径,还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指明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在导学自主的课堂教学中,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向导,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路者和循循善诱者,才能把课前导学这个环节导得精到,导得扎实,导得到位。
二、据案自学,五官并用
第二步学生自学阶段即第二个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环节。
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是是学生独自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环节,是整堂课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学生在自学时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课下自学的质量,是保证导学自主理念贯穿整个课堂的关键。学生使用导学案,实际上是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知识发生,经历问题探究,探究知识应用,归纳总结提升。因此课下全体学生要依据学案独立自主全面完成导学案,必须认真写,认真改,认真标注。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自学行为进行有效规范:
一是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动口,要动口阅读所学的文本篇目、章节,动口阅读是为了对所学文本篇目、章节,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尤其是语文学科,没有动口阅读就不可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也就更不可能有宏观上的整体感知。没有动口阅读文本篇目、章节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不可能从大处着眼,就会陷入狭隘的、只为做题而做题的传统教学的窠臼。
二是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动脑,要静下心来动脑思考教师在导学环节中分解给自己的学习问题和任务,动脑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动脑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动脑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动脑思考是一个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维、从宏观整体感知到微观思考分析的提升过程。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上而没有理性的思考,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显得肤浅而不够深入,也就不可能从问题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问题的实质,更不可能达到举一反三的自学效果。
三是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动手,要动手作出书面结论。经过宏观阅读这样的感性认知过程和微观思考这样的理性思考过程,学生独自动手得出问题的结论或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深入思考后,必须尽快动手作出书面结论,形成书面自学成果,以供在下面的互学环节中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总之,在自主学习这个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学生要尽可能的独立完成自学任务,尽可能的自我阅读,独立思考、独自作出书面结论或答案。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利和十分必要的。我们只有特别强调和重视学生独立完成自学任务这个前提,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才会显得迫切和必要,学生才会做得充分和扎实。
三、组织讨论, 精妙点拨
第三步学生互学阶段。学生互学阶段是一堂完整课的阶段,是学生尽展学习风采的环节。这个阶段应包括三个环节:组内互动讨论环节,班内互学交流环节,共享学习成果环节。
第三个环节――组内互动讨论环节。这个环节的内容是在班内互学交流之前,先进行10分钟左右的学习小组组内的互动讨论。在组内的互动讨论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课下自学的成果,也可以互相浏览他人的自学成果,还可以就某一个有争议而产生不同意见的问题进行组内的讨论。同组学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启发,共同探究,集思广益,通过全组学生的通力合作,对教师导学时分解给小组的学习任务或问题,作出最后结论,并确定在班内主发言的学生,其他同学也做好补充发言的准备,随时准备站起身来,补充发言者的不足和缺漏。
经过10分钟左右的组内学生互动讨论, 就到了第四个环节――班内互学交流的环节,班内互学交流环节大约需要20分钟左右。这个环节的关键之处在于,学生在班内互学交流时发言是否有序和高效,关键看教师在此时的引导和调控,如果教师的引导和调控不当,学生班内的互学交流发言就会显得了无章法、毫无秩序,互动交流发言的课堂就会显得看似很热闹,实则很凌乱;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效率不高。因此,在班内互学交流发言时,发言的学习小组或学生,应按照在导学环节分解自学任务时的题目顺序,依次发言交流。如果在交流发言中,其他学习小组或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争论或有不同意见,可以随时站起身来与发言的同学展开讨论和交流,但这个问题探究完毕后,仍要继续按照原有题目的顺序,依次发言交流,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显得热烈而有序,学生的互学交流才会显得深入而高效。
班内互学交流发言环节,可以说是一堂完整课中最精彩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的功能和作用应是启发、诱导、激励以及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和控制课堂节奏。班内互动互学的形式可以是师生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互动,还可以是组组互动,在互学互动中,老师和学生都只代表自己个人,都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老师的看法和学生一样,也只能是一家之言,老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自居,把结论强加给学生,更不能以裁判长的身份作最后的裁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乐意参与到班内的互学互动交流的学习之中,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最后,在各学习小组尽可能充分发言交流的基础上,由师生一起合作,共同敲定问题的结论或答案。
四、总结归纳,反思提升
一、瞄准中招,研题备考,大打质量攻坚战
毕业班开学头一天,我们就认为中招备考开始了。如何把握中考动向,增强备考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一直以来苦苦探索而竭力实现的目标。
1.研做中招试题。早在9月2日新学期学校教研会上,我们主动向学校提出统一配发中考试题资料的申请,得到学校大力支持,达到人手一本,我们基本上按照每两周做一套的进度推进。
2.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工作。严格执行周前备课,教案送签,大考分析,提前三分钟侯班制度。狠抓常规备,讲,考,辅,批,补等各环节的落实。三课活动间周一次,说、授、评材料齐全,每周至少听一节课,坚持每周网上反思。功夫在平时,常规工作做细、做扎实了,学生基础牢固,教学质量就有了保证。
3.利用好“班班通”。每一课时所用课件提前责任到人,其他老师根据个人需要再加修改。建立组内多媒体教学资源库,资源共享,智慧共享。
4.强化集体备课制度。遵循“三案定教、先听后上”的模式,落实活动时间、地点、活动内容以及活动主题,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做到以问题为起点,以兴趣的培养为着眼点,以能力为核心,每周至少集体活动一次,
5.中考仿真模拟训炼。本期组织学生训练2-4套中招真题。作文使用单张方格试卷作文纸进行考场作文模式针对性训练。
6.开展专题研究。(1)课外阅读指导。为增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在九年级仍然挤出宝贵时间定时开设阅读课,班级建有图书角。(2)规范书写指导。写规范汉字,既是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应试必须,开设写字训练指导,坚持每天练字,提高书写质量和水平。(3)有效训练研究。毕业班所做习题很多,我们精选习题,训练学生熟悉多种题型,掌握答题方法与技巧,关注采分点等。
7.关注课堂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经过查摆,全组集体商讨影响课堂教学细节,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如(1)及时反馈、关注生成;(2)分层教学;(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能力;(4)后进生稳定与转化;(5)组织教学;(6)品味语言(彭);(7)教师课堂评价语言;(8)学生参与广度与深度(胡)。
8.设置把关教师。相当于组内的名师工作室,由带毕业班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付瑞敏、黄志平、井正红、冯莹担任。在教学内容选择,确定教学策略,考题检审等方面发挥主导、引领作用。
二、比学赶超,专业发展,打造学习型教研组
1.制定个人学习成长规划:(1)黄:研读通俗小说和莫言作品;(2)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3)付:研读《资治通鉴》;(4)井:余秋雨、毕淑敏散文赏析;(5)李:构建高效课堂研究;(6)冯:中招试题研究;(7)赵: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指导;(8)胡:魏书生语文教学研究。
2.结师徒对,八位老师结成四对,互相听课、随机研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3.书香教研组。互相推荐、借阅好书,每期每位同志力争阅读1-3本专业或文学、历史等方面书籍,每人订一种教育报刊。
三、盘活人气,精诚团结,构建和谐型教研组
1.组长要有服务意识,奉献意识,踏实做事,以诚待人。强化职与责,淡化名和利,当好兵头将尾。兵头:干工作时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将尾:领导安排任务不打折扣,顾全大局。
2.团结、融洽、双赢的人际交往。在一块工作是缘分,君子之交淡如水。互利互惠,其乐融融。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能够出成绩。
一、充分认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其开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个性得以充分舒展和张扬,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因此,我们既不能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来对待,也不能把它当作课外读物来处理,必须处理好选修与必修之间的关系。
选修课的内容究其根本还是语文内容,都必须用学习语文的方法来学习它。凡是必修课常见常用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习方法等都适用于选修课的教学。选修课虽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但在内容侧重点与培养目标上与必修课存在差异,选修课也应有与必修课不同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路。
例如,必修教材中选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很能代表苏轼“豪放”之风的作品,在单元学习提要中,明确了其学习和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品味诗境、感受词人豪放风格、提升诗歌阅读能力。而在《唐宋诗词选读》选修教材中,选了苏轼的另一名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词作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厚感情,内容平实质朴,不过分渲染词采,以情动人,与必修教材中《念奴娇・赤壁怀古》所体现出的风格迥然不同,具有明显的婉约风格。选修《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补充,对于学生全面了解苏轼词作风格是有很大帮助的,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使学生感知到同一词人也可创作不同风格的作品,对宋词两大风格流派有了更深的了解。
所以,我们可以融合选修与必修教材,以专题的形式,把握好详与细(即重点学习一两首诗歌,其余一般阅读)、课内与课外(即详细重点的内容放在课内,一般阅读的内容放在课外)、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即难度大的放在课内、难度一般的编些练习让学生在课外边学边练)等相互之间的关系,重介绍、重欣赏、重品味、重拓展,让学生有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认识。总之,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前提与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延伸与拓展、补充与巩固,选修课程的教学应与必修课教学相融合,充分体现其具有的灵活性与拓展性。
二、在教学内容上大胆取舍,合理剪裁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者不必囿于选修教材的编排体系,应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尊重不同地域、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根据实际需要,量力而行,大胆取舍,合理剪裁,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选修模块,也可以在同一选修模块内依据兴趣、能力等选择不同的方向进行学习研究。教师尊重并支持学生依据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需求等产生的选择结果,而不以自身的喜好为目标,指导学生开展学习。
例如,《〈史记〉选读》中《太史公自序》,教材编写人员选此文是让学生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艰难历程,学习他为了实现伟大夙愿而忍辱负重、坚韧追求的精神。但文章语言晦涩难懂,学生理解费劲,即使花许多时间,学生仍然对原文的字词句难有彻底的理解和把握。所以,这篇课文,学生只需阅读书旁的译文,能大致感悟作者的精神并且有自己的思考即可。而有些容易把握和理解的课文,如《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则可作为必修教材的拓展与延伸,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认真阅读,仔细揣摩,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用必修课上所学的知识解决选修课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选修课内容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学情差异,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对选修内容做出取舍。教师牢记选修只是提供一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平台,师生不是教材的奴隶,应坚持以学定教,灵活自主地处理选修教材。
三、在学习方法选择上要体现多样性
选修课程有多个选修系列,每个系列有各自的特点,教学方法需呈现多样性。集中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合作学习,讲授式、专题研究式、索引资料研究式、主题辩论式、实践活动式、论文式、讲演式等都可作为选择的样式。如开设《史记》选修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讲授式教学法
如《太史公自序》《孔子世家》等文史知识复杂,语言晦涩难懂,可由教师讲授。《李将军列传》《刺客列传》等可由学习小组共同开发研究设计教案,选出最佳教案,由学生小组一人或几人协作讲授。
2.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研究资料、网站、书籍等,让学生先自行阅读、探究,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对话、探究,达成共识。也可提供相应的研究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探究刘邦与项羽得失的根源、性格的差异,李广悲剧的根本原因等。
3.结合影音资料
赏析《史记》故事的相关影视片断。如让学生欣赏《鸿门宴》《刺客列传》等,让学生比较改编后的剧本与原著的异同,从影视文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品评其好坏。
4.组织辩论会
如结合《屈原列传》及《报任安书》就“择生”与“择死”话题展开探讨辩论,学习《淮阴侯列传》就“韩信是谋反篡权,还是被逼无奈,受人陷害”设正方、反方,为自己的结论查找相关资料,然后精心组织,展开论辩等等。
5.微电影剧本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