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一、引言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额财富,然而,科学技术也让人类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意识形态。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贫乏,遗忘了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教育所面临的应该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所以人们的教育应该更关注对学生精神的培养。中国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体育运动中的人文精神长期缺位。因此,在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是人类全面提升的必然趋势。[1]

二、中国高校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传统的专业教育体制局限了高校人文教育的空间。当前高校一直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将专业教育当作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毕业生就业率使得高校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取向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高校过度关注专业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与人文教育的分离,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缺陷,限制了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的成效。[1]第二,人文精神教育具有明显的知识化、科学化的倾向。唯科学主义挤压了人文教育的生存空间,使得人文学科失去了自信,沦落为社会科学附属才能生存。大学人文精神教育被挤压到狭小的空间,体现出了科学化、知识化的倾向。高校将人文素养等同于人文学科的知识积累,将这些知识独立于个体,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的人文精神教育被量化,教学过程被简化。显然,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失去了对于人文精神的养成。用科学教育的方式来实施人文精神,将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紧密联系起来,可以有助于科学精神的养成。[2]第三,人文精神教育中存在较为明显的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倾向。在中国过度强调社会本位的教育,教育中的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明显。人文教育中,对人、人性、人的价值的关怀不够。思想教育成为了人文教育的核心,这样的教育使人的心灵变得越来越简单,变得刻板。[3]第四,人文精神教育的工具化倾向。中国高校人文精神教育更多是从功利角度,人文精神教育被工具化了,人文精神教育注定是要失败的,很难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认可。人文精神教育缺少了人文精神,高校人文精神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偏失。很多学校在部分环节上缺乏系统的考虑,难以全面调动起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也难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文化品位的热情,以致造成应付状态。[3]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路径选择

第一,营造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关怀,促进学生更好地处理各种矛盾问题。良好的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陶冶师生的情操,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大课堂。首先,加强人文景观的建设。要注重把自然环境建设好,使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范相互协调,使学生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使他们心灵得到净化。其次,要加强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能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学习,营造积极向上、活跃和谐的局面。加强校风、校训的建设,要幵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第二,提升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来教化学生,教师的素质、水平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聚源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建立良师益友式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把专业知识拓展好,还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能树立教好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才能进行相对正确的评判。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的观念,使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教师应展现自己良好的人格形象,建立积极友好的人际关系,与其他的教师合作,提高自身素质与人文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尤其是在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中,要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尊师爱生为感情的纽带,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三,融人文精神于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教学长期存在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片面、培养目标有偏差等问题,但最主要是高校体育教学文精神缺乏。因此,必须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培养“完整的人”要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对学生个性、主体充分的尊重,并将人视为具有主动性的个体,使人的尊严和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3]高校体育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充分地考虑到学生主体需要。在“和谐”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必须向学生传递“终身体育”理念,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使学生生活在鼓励中,发展人文素养,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谢志鹏.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人文精神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5(31).

[2]万磊.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人文精神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04).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人文校园 数字校园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Using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to Cultivate Campus Humanity Spirit

DI Can

(Office of Students' Affairs,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Hu'nan 423000)

Abstract Digital campus has been employed in recent years by a large numb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the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reate a humanities campus,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of digital campus to campus humanities construction, to clarify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is the key to achieve digital campus humanities campus.

Key words humanity campus; digital campus; people-oriented

自从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录取率迅速提高,高校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许多高校出现了多校合并及多校区办学的现象,虽然高校扩招扩建对于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及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教师增长速度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加、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减少、辅导员老师囿于应付各类行政工作的结果,从而导致了大学人文教育的环节薄弱,人文精神趋于缺失的现状。在如今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网络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如何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与网络建设先进的数字校园体系,依托数字校园加强对学生的正向引导,营造高校的人文环境、塑造人文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1 人文校园与数字校园的联系

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人文校园是当今高校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校园人文精神的培育关键在于教育、办学过程中要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营造出“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处处彰显出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动去尊重生命和思索生命的理想生存方式。而数字校园则是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强调合作、分享、传承的精神,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教育环境。

校园人文精神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种价值理性,是高校教育和办学过程中必然要追求的目标之一。而数字校园则体现的是在新形势下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的一种工具理性。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当代高校校园人文精神也必然被灌注了新的内容,人文精神也势必需要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数字手段来培育。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不应当被视为人文精神培育的障碍,而应当被视为一种发展人文精神的理性工具。

2 数字校园的建设对于校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数字校园的概念早在1990年就由美国的教育专家提出,21世纪初我国部分学者引入此概念,并逐渐将校园网建设以及整个系统的投资规模作为评判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十几年来,数字校园的概念趋于成熟并被多所高校运用,数字校园对于人文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也被逐渐凸显出来。数字校园的建设对于校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校园有助于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数字校园的推广一方面是为了便于学校的管理,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在学校中享有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数字校园中所包含的校园门户网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教学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网络学习平台、校园一卡通、师生个人门户平台等等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们的在校生活,给师生们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有效地提高了学校运行和管理的效率,提升了为学生服务的能力。数字化校园还通过公开教学管理活动、学生的学习和表现等,将学生的情况向家长和社会公开,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客观掌握学生真实情况。以上种种,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更加突出了教育教学环节中的人文关怀,达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等多方共赢的良好态势。①

数字校园的建设是高校管理、服务和教育理念的全面提升和变革,是高校迈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与时展相匹配的重要一步。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中的广泛运用有助于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加强人文校园建设的基础。

(2)数字校园有助于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拉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距离,能以现代科技的形式营造出校园中人际交往新模式。

数字校园环境依托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建设强大的师生网络社区,强调受教育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便捷性,以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开放。数字校园采取信息网络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了教师对学生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图文并茂和互动点击的方式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虚拟的网络也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使师生之间不会因为校区的限制而减少联系,也消除了时间上的限制,老师实行网上备课、网上教学、网上答疑。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实行网上听课、网上提问、网上讨论等,能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够将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网络反映给老师,使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和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通过数字校园网络的建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了“无缝对接”式的交流体系,有助于老师加强对学生学风、考风的引导和人文思想的传播,有助于发挥先进学生、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从而构建出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标准的校园文化基础。

同时,网络的存在也使高校的各类正式社团与非正式团体更为活跃,大量的团体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扩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各种社团活动中去,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加强,从而进一步推动人文校园的发展。

(3)数字校园体现出来的平等、多元化的特质符合人文精神的要求。人文精神即指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数字校园通过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将海量的知识分类收藏,将人与人的沟通纳入网络平台。使得学生们具有了获得知识的平等机会,使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能够更加平等地交流沟通,使得学生们能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得思想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同时,教师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可能囿于专业知识的讲解,但在数字校园的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就各类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同学生们进行互动,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价值观、社会批判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的终极人文关怀。

3 打造以建设人文校园为目的的数字校园

数字校园的建设要真正发挥出打造人文校园的作用,关键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3.1 要时刻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数字化校园建设将对学校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对校园网上的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使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使管理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数据信息,并及时将信息出去,以最有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②可见,数字校园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做好“服务”的关键也是以人为本,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彰显人文精神的关键也是以人为本,将师生的需求与对师生的人文关怀放在第一位,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南。

无论是数字校园各个系统的设置、操作的流程还是界面的设计,都必须要符合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符合师生的操作习惯,整合资源、完善体系,进行流程再造和业务重组。例如,加强“数字校园卡”的推广应用,通过数字校园卡可实现考勤、门禁、图书借阅、就餐、消费、新生报到、注册、离校、交费、多业务查询等多个功能,方便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给予管理人员自主创建流程,以适应业务的动态调整,减少重复劳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上,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

3.2 学工人员要加强数字校园中人文精神的引导

虽然数字校园对于人文精神的培育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数字校园所依托的网络技术由于其虚拟性的特质对于学生的成长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在一项“是否有网络违规或违法行为”的问卷调查中,大学生有12.5%的人承认曾经获提他人的邮件;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8.6%的人曾经获得机密或他人的私人信息,还有5.4%的人曾经了不健康的信息。更有甚者,一些道德素质不高的人蓄意破坏网络空间,有的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有的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有的利用自己掌握的娴熟的网络技术盗取他人账号和密码,实行金融诈骗等犯罪活动。③数字校园将海量的信息、优质快速的网络、多元化的网络社区提供给学生,学生如果不正确加以利用可能会带来部分消极的影响。学工人员是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中的一线工作者,是利用数字校园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力量,学工人员在数字校园中必须要做到配合技术人员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搜集、分析、加工、处理,从是弃非,传良芟莠,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

培育人文精神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坚持、潜移默化的过程。绝不是通过一门学科、一种手段就可以完成,而须将人文精神的培育渗透到各个学科,融入进教学和管理全过程中去,使人文精神教育体系更加全面、更加立体。数字校园的建设是打造人文校园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现代高校人文教育的理性工具,它本身就体现了尊重人、重视人的人文精神。应当重视利用数字校园这一平台,将人文精神广泛渗透于高校日常教育与管理中去,形成独立而完整的人文精神培育体系,打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大学校园。

本文为湘南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为2012YS11

注释

① 宋艳艳.浅谈以人为本的数字化校园建设[J].职业时空,2010.6.12(6):106-107.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具性与人文性;泛读与表达;教育培养;实践技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知识经济呼唤人文精神的提升,英语泛读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形成了良好的有机统一,使得实际中的英语应用成为现当今社会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学生通过频繁阅读接触不同语言素材,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认识能力,从而增强常用英语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解读与分析

工具性与人文性包含的意义有两层:(1)工具性其本身是对语言的另一种解读,因为,人与人交流是为了传达彼此感情和情趣,同时又是人类思维方式基本形成的动态形式,从而凭借语言这一媒体传达、扩展我们的视野和生活空间,了解更多国际语言,拉近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而英语则是拉近国与国之间最直接的工具之一。(2)语言与人体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存在意义,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活动息息相关的,进而丰富我们的生活,陶冶我们的情操,使我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高英语教学和人文主义思想

由于受到社会需求的引导和影响,许多学校将英语看做一门必修课程,通过语言教学学习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教养。首先,英语教育课程相对于中文来说更复杂、更难接受,覆盖面很广,教学资源繁多,变化频繁;其次,英语课程教学需掌握的信息源多、更新快、数量大,从而导致其他学科很难涉及其中;再者,英语教学可在世界上任何刊物、网络、书籍中灵活运用进行选择性教学,并能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变化及时调整和改正,将教学中的主题与现代化生活紧密联系,从而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此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民族文化信息,折射出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从培养人的高度上进行规划和设计,努力适应社会、政治、科学、经济、文化的客观要求,切实着眼于学生在人格上的完善和潜能开发,积极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合理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反之亦然,人文精神的提升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言能力的兴趣,进而不断地提高学生语言实际运用技能的效率。当下,人文主义是当今社会最具影响的思想教育之一,它不仅揭示了人存在的意义,还体现了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整和自由发展。再者,人文性也是对人自身价值性、理想性和道德情操追求的关怀与进步,其主要强调对善和美的价值判断,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使当代大学生向个性化、创造化、人文化、全面发展化方向行驶,有利于学生在人文与自然学、社会学、科学性之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中西文化交流和辨别民族观中保持清醒的思维和头脑。

三、英语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英语教育兼备工具性和人文性,同其他人文学相比,英语更像是一门探索的工具,一把交流、通行的钥匙,具有很强的充分实用性,这也充分地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科学理念。因为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思想表达和进行国际交往的工具,而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听、说、读、写、译、用等技能训练,就目前来看,学生学习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强、弱、薄的关系直接影响他们在未来求职、择业或变迁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英语成为现在学生必须掌握并能熟知的一项交际工具,不仅仅只是交际上的片面工作,更是未来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涉及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素质培养,同时兼顾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将语言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驾齐驱,积极追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化、合理常规化。

总而言之,在英语泛读过程中,要以学生学习为主,语言为辅,人文素养为补,加强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运用技能,同时兼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审美角度、思维品质和思想教养,同时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工具性,进而体现他们的人文性,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形成良好的英语素养,让学生在英语泛读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合理地运用。

参考文献:

[1]何守仁,李晓琳.浅谈英语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J].北方文学:下,2011(09).

[2]黄文伟.大学英语泛读教学探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5).

[3]马芳琴.加强英语泛读教学 提高英语阅读水平[J].海外英语,2013(15).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培养,美术教学也不例外。高职美术教育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审美能力、欣赏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而培养人文精神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高职教师应当对此予以高度的关注。文章将对高职美术教育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呈现出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高职美术课堂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高职;美术教育;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属于精神文化,美术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表现为人对自身的关注,对命运、价值以及尊严的维护。优秀的美术作品通常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与美术素养,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关注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有效方法提高美术课堂的实际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一、高职美术教育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呈现出的问题

(一)缺少对文化多元性的包容

人文精神蕴藏在优秀的美术作品之中,而在历史的发展中,各个国家都产生了众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只有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才能够让学生深刻感知人文精神的魅力及其与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的高职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思维往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他们仅按照自己的固有的方式开展教学,不能对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创新,课堂教学呈现出高度的本土化特征,却没有将其它国家或地区优秀的作品纳入到课堂上,教师的讲述拘泥于教材,缺乏创新性与丰富性,不能包容文化的多元性,这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缺少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关注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才能够推动自身创作水平的有效提升,同时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作品蕴含的人文精神,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形成自己独有的创作风格,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但是在高职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通常将绘画技巧的传授作为重点,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美术作品,更不具备较高的欣赏能力,他们只会机械的模仿,却难以创作出有风格与特色的作品。

(三)缺少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高职美术教学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也较为深远,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一般情况下都在美术教室展开,教师多传授理论知识与绘画技巧,这种教学模式下,虽然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绘画水平却并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由于缺少实践教学,学生的思维受到较大的束缚,他们不能接触自然、感知新鲜事物,对社会的了解也不足,因而创作灵感较少,有些学生的作品虽然呈现出了较高的绘画技巧,但是却缺少必要的人文内涵,人文精神无法从画作中表达出来,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面临较多的困难。

二、高职美术教育推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方法

(一)尊重文化的多元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高职美术教师应当尊重文化的多元性,积极引用国内外的优秀美术作品,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将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中的人文内涵。为此教师既要立足于本土文化资源开展教学,也要包容各种不同国家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对比中有所收获;在教学中,教师要将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使其意识到人文精神对作品的影响力之大。此外,丰富多样的美术作品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之创作出具有人文化特征的优秀美术作品。

(二)经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为了促进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应当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予以关注,让学生学会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准备多种类型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自行欣赏,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挖掘作品蕴藏的独特内涵,多角度、多层次的对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网站,让学生在课下自行学习与研究,并在课堂上交流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得到有效的激发。要注意,当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时,教师应当对学生予以肯定与鼓励,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积极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从而提升其欣赏能力,为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

为了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其创作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美术作品,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丰富课堂形式与内容,让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综合发展。而学生应当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升自身对美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学习与创作,让学生接触新鲜事物、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与情感都将深受感染并发生一定的变化,当学生将这种变化表现在作品中时,作品便拥有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者美术作品展,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其更好的参与学习与创作。

三、结语

人文学科是美术教育的基础,优秀的美术作品能够陶冶情操、舒缓人心,影响人们精神世界的塑造,而美术创作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影响。因此高职美术教学应当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创作出具有人文内涵的作品。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包容文化的多元性,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使其拥有丰富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沛晗.浅谈高职美术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4(16).

[2]文静.浅析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美术教育研究,2014(14).

[3]孙耀.美术教育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8).

[4]张彩花.谈高职美术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8).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范文第5篇

Abstract: In this advocate science and in the humanities time, the national tradition energetic culture after in 90 college educations is important and essential. And formed regarding the university spirit's cultivation, the traditional energetic culture's education was precisely complements one another with it. Under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s instruction, how achieves master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in the college education the traditional spirit's sensation and the practice, achieves the effect which is in perfect harmony, is also the key point which the present need goes to explore diligently.

关键词:民族传统精神 科学人文 大学精神

Key word: National tradition moral science humanities university spirit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姓名:陈鸿;出生年:1985年1月;籍贯:福建莆田;民族:汉;工作单位:上海体育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学史;

第二作者:蒋啸天

单位:芬兰韦斯屈莱大学硕士毕业,现就职于上海体育学院

第三作者:邱增勇

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社会学硕士毕业,现就职于上海体育学院

绵延不绝的历史,锻造了一种历久弥坚的民族性,民族复兴的基础即应在此民族性上构建。而民族传统精神对一个国家来说,是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是一个国家内在文化的反映,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其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传统精神正是这个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在培养国家栋梁、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大学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传统精神这一长期、系统的工程更是必不可少的。面对90后这一完全成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的特殊学生群体来说,如何将民族传统精神贯穿于大学教育中,如何将传统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发展相结合,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科学人文时代下的大学教育

“大学呈现着民族的灵魂,然而惟有为人文精神所武装的大学才有资格成为民族精神的向导。”当前,现代高等学校教育在赋予了学生更多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培训的同时,却在很多时候忽略或者轻视了对学生在人文精神上的建构。在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急功近利,缺少了人文精神的传承,其后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现在这个招生不断扩大,大学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时代里,社会上的这种部分存在的带有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教育方式和行为,使大学教育的“人文性”越来越被忘却和漠视了。

这是一个科学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文的时代。何谓科学时代?20世纪以来,科学知识呈不断膨胀、爆炸的前进趋势,科学革命爆发而将人类带入现代社会的新时代,即为科学时代。在这个时代,自科学革命以来,知识得到惊人的增长,同时,适应这种知识的空前努力,已经逐渐成为全人类的要求。

伴随着科学时代的来临,是民族的复兴之路。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现代化,即人文时代的到来。科学文明的高度发展之下,更应大力宣扬纯粹的科学精神,在民族传统精神中寻找并宣扬优秀的部分,找出传统文化中对科学精神漠视的因素及不足的地方,深刻反思,检讨自我,重新在大学教育中树立人文主义情怀。日本的思想家中村元提出:“中国人是一个伟大的国民,其文化将作为中国精神流传下来,如果抛弃了自己历史悠久的文化基础,中国早就停步不前了,也就会永远丧失自己的文化。中国的改革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中国不能蹈袭西方文明的方法来进行改革,如果想抛开自己的文化基础去实现西方化,中国必然会崩溃灭亡。”传统和现代不是两极,而是一个连续、传承的过程。传统精神文化不仅仅是最终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而对于祖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来说,也是培育大学生文化人格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加强在大学中的传统文化精神教育也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且必要的策略,在大学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在这科学时代阐扬人文精神,是应该而且必须的。

二、大学精神和民族传统精神的融合和促进

大学之大,并只在于其规模之大,数量庞大,抑或是师资力量雄厚、经费充足、设备先进,更重要的是在于其胸怀之宽广,内涵之深厚,精神之宏大。此即为大学精神。精神是大学的精髓和灵魂,既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宗旨、校园文化,又体现大学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并且融一个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于一体,成为大学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正因为现今大学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的凸显以及大学精神的内在自觉,构建大学精神对于弘扬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意义也就日益彰显。然而,在大学日益走上文化中心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的负面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高度进步,同时带来的是纯粹追求利益的功利主义,各种消极的功利倾向对大学精神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利益的驱动促使各大学更关心眼前的功利目标,却忽略了大学精神的培养,忽略了人文氛围的塑造,忽略了大学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新一代的大学生享受着科学、科技发展带着的巨大成果,难免会受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缺失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当今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历史的发展中占据着很大的地方,发挥的作用也是无可比拟的,但是正因如此,科学主义作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压缩了人文精神的生存空间。我们不能忽视传统人文精神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因为缺失了人文精神,缺失了心灵信仰的社会,缺少了文化的引导,科学技术有可能会成为毁灭人类世界的力量。这也是我们不断提倡文化修养,不断提倡先进文化的发展,不断提倡加强国学修养,不断深化社会人文氛围,不断继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因所在。而构建大学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更不能忽视这些问题。

从宏观意义上来说,大学精神亦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大学精神,也是意味着弘扬民族精神。一方面,近代以来,大学一直都是民族精神的引领者。从、五四思想解放开始,大学皆开风气之先,引领科学和民主思潮,唤醒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崛起,弘扬了民族传统精神。另一方面,大学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守护着历千年而积累沉淀形成的文化资源和精神传统。大学是传播科学知识和精神文化的重要机构,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中转站。此外,大学也是民族精神的创新来源。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而大学是科学文化精英汇集的场所,是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民族传统精神同样需要创新,同样需要与时俱进。

在高校内弘扬民族精神,既有益于促进大学精神的塑造、沉淀和形成,更有益于在大学中建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教育体系。科技和人文是不能分离的,建构大学精神,培育民族精神,要通过教育创新,构筑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教育体系。这也正是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著:《反思与借鉴――中外教育评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廖小平著:《面向道德之思――论制度与德行》,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许祖华、孙红震:《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辑自陆耀东等主编:《闻一多殉难六十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美)C・E・布莱克著,段小光译:《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德)伽达默尔著,薛华等译:《科学时代的理性》,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6】(日)中村元著,吴震译:《比较思想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7】胡秀英:《大学精神建构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哲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第11期。

【8】王平:《论大学的人文意蕴》,《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6期。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医学专业学生;人文教育;现状;策略研究

一、在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意义

大学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是人类创新的摇篮,也是人类思想智慧的发源地。它不但承载着传播文化、探究真理的社会使命,而且还肩负着守护人文价值的历史责任。中国教育有着悠久的人文主义传统,它强调以造就君子理想人格和提升人性为宗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启动,人文教育的中心地位受到排挤,科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逐渐成为主角,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科学主义教育倾向。大学需要科学教育,但也需要人文教育。因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点,人是教育的基础,更是教育的灵魂。因此,加强大学人文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对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困境反思

1.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边缘化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对科学技术的强烈追求下,我国一部分医学院校把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于为社会提供所需人才,把自己比作“生产人才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工厂”。而医学专业学生也秉承着“适应社会,适应需求”的理念积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实用知识。使得医学专业教育的“人文化”特征被“实用化”特点所遮蔽。这种转变突显了医学专业教育模式的现实感,使教育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更加直接更加紧密,增强了其社会服务功能,但是它同时也造成了医学专业教育出现了严重的“实用化”特征,它所培养的往往是“医学专家”而不是“医学学者”;培养的是分门别类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不是具有人文素质的现代社会主体。

2.课程设置结构失衡,人文教育学科化

人文精神教育不能等同于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素养也不能等同于人文学科的知识积累。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它有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它并不只是一种学科分科,而是诸多学科知识体系的总和。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主要是从人文学科中汲取素材和材料,但是人文教育不等于文科教育。另外,从课程设置上方面看,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只是简单地把人文教育设置成为一般公共课和选修课,课时数受到限制并且质量不高,对人性的训练与培养、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却重视不够。这很难确立人文教育的地位,留给学生的至多是人文知识,而人性的因素则被遮蔽。

3.大学缺乏人文氛围,人文教育工具化

人文教育主张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等手段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和品格意志。在物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当代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历史使命认识不清,他们人文知识匮乏,文化自觉意识淡薄,对现实和社会的认识不够,他们思考、反思能力薄弱,想象力、创造力缺乏,甚至有些大学生不知“为何而生”,对前途感到茫然。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方式,并且在考核方式上往往采取标准化试题的方式,这种考察方式使学生获得的无非是一些知识、概念,最多是一些理念,而失去了对于人文精神所应给予的重视和培养。

三、医学专业学生人文教育开展的有效策略

1.正确处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树立人文教育在医学专业学生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不能用开设大量哲学和社会科学课程的办法,不能用简单、灌输、填补的方式来进行。应加强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中的基础地位,使其不但传授医学专业的知识文化,更要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事业心、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格、气质、修养等全方位人文素质的重任。

2.走出人文教育学科化的限制,充分挖掘人文精神的实质

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合理安排人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合理安排课时,扩大人文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将人类思想的精华有机地网络起来,使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形成系统的认识。此外,在学科评价方式上要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其积极健全的人格。要通过人文教育激发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不应该只是从生到死的生理过程,而应在生命的过程中完成精神的升华,培养健全的人格,活出生命的尊严。

3.提升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氛围,丰富人文教育培养方式

医学专业学生身处大学校园之中,校园文化是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土壤。良好的学术氛围、道德风尚、文化娱乐品味、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科学与人文的气息,他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与熏陶,同时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力量。提升大学文化氛围,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的作用,高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教师为人处世的原则、治学精神、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影响。高校教师应该注重个人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这两种素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人文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关人文教育的研究也将进一步的深入,医学专业学生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要责任,承担着振兴祖国医药学事业的历史使命,医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加强人文教育,会对医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我国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学良. 什么是世界一流的大学[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

[2]黄雅莲.重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7).

[3]丁琴海.大学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3).

[4]俞俏燕.走出大学人文教育的困境[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

[5]宋现涛,李培璟,杜旭.浅谈当代医学生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范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以人为本;人文建设

21世纪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提升了图书馆服务水平,使图书馆得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同时也容易造成对人文建设的忽视,在这种情形下,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建设,对于图书馆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1.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

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更加现代化,服务内容呈现多元化,增加了许多服务功能。然而,在网络环境下,也容易忽视人文建设,图书馆的人文关怀有可能正被逐渐的消解甚至边缘化。容易使图书管理人员对读者的态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服务功能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人文建设的缺失,为此,图书馆要将以人为本,为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和图书馆的和谐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要在网络环境下渗透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这不仅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同时也是图书馆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更是培养人才并实现其职能的必须举措。

2.网络环境下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2.1能够克服网络管理弊端

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方式太过单一、生硬和机械,这容易让读者产生烦躁心理,直接影响读者接受知识的心情,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种情形下,如果注重加强人文建设,可以弥补网络环境带来的不足,有助于克服网络管理的弊端,给读者以舒服愉快的感觉,提高人性化服务,增添文化气息。

2.2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

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加强人文环境建设,会更加体贴读者,关心读者,给予读者更多的人文关怀,会令读者感到舒适而愉悦,从而有助于提升读者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读者会更加珍惜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辛苦,会更加爱惜设备和图书。

2.3有利于实现现代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在网络环境下,许多图书馆过分重视设备建设,忽视人文建设,这样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读者的关怀差了,读者与图书管理人员的距离会拉大,显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为此,图书馆应在注重设备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使图书馆建设进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3.如何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3.1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图书馆建设也要充分注重以人为本,要充分调动图书管理员和读者的积极性,广泛征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人本关怀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馆员的工作热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图书馆服务中,要时时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给予读者热情而温馨的服务,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分尊重读者的心理、生理需求,像亲人一样关爱读者,努力为读者提供人本化的服务,让读者满意。

3.2营造人性化阅读环境

图书馆要尽量营造一个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在室内装饰上要注意淡雅而静谧,令人赏心悦目,使读者来到这里,能够感受到安静、和谐、温馨,能够静下心来潜心读书。在阅览室的装饰、植物摆放、书籍摆放、色彩、灯光、空气、通风、冷暖等方面,要处处为读者着想,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舒适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让读者更多地感受到图书馆的环境带来舒服的快乐,拉近馆员与读者的距离,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使读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学习之中。另外,图书馆环境不仅要能为读者快捷准确地进行文献信息的传递,同时还要能有便于对读者进行思想文化教育。

3.3技术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在网络环境下,应当注重技术与人文关怀的融合。从表象上看,二者似乎有些矛盾,但实际上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技术是图书馆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支撑,同时,技术不能离开人文关怀的指导,否则,图书馆服务功能就会变得生硬、单一而机械,可见,技术和人文关怀是密不可分的。在网络环境下,更应当注重强化人文精神对技术的引导,以推进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相互融合显得更加的迫切。图书馆在追求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体现出人文关怀,要认可并重视人文关怀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4制定实施人本化规章制度

目前许多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存在生冷的条款,严重缺乏人文气息,这些条款给读者带来了精神负担和枷锁,极其不利于读者与馆员、图书馆的沟通与理解。图书馆应当本着人文关怀的原则,将人文气息注入其中,建立其一套科学、合理、完善、有利于和谐相处的规章。坚决剔除霸王条款,多采用温馨、文明的用语,让读者能够愉悦地接受和感知,要纠正有悖于人文关怀的做法,尽可能为提供读者更多选择知识资源和服务方式权利与空间。

3.5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如今,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背景,以知识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浪潮席卷世界,与之相伴,数字图书馆正在成为时代的新宠。它的出现,不仅使传统图书馆的生存方式面临严峻挑战,并且给图书馆服务理念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及时适应新的变化,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迅速、有效地提升馆员素质,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进而培养图书馆员的创新意识,达到对图书馆服务推陈出新的目的。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要让读者感觉到优质的服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让读者感到可亲可近、热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此外,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要勤于善于学习各种新知识,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为读者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绝对不能忽视人文建设,只有加强人文建设,才能使图书馆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才能促进图书馆建设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彩霞.浅谈图书馆人文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3).

[2]倪丽萍.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情报科学,2006,(8).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核心维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55-02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格品质。提高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增强人才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然而,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方面对人文素养的忽视,导致其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文素养的严重缺失。长期以来,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人文素养不高,专业技术能力不强,使社会上许多人对中职教育的价值不予认同。

因此,中职教育应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中职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中职学生人文素养不高,人文知识的缺乏,人文意识的不足,人文精神的缺失使我们在面临许多社会问题时,难以找到好的解决办法。当前,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日益被中职学校重视。

人文素养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以及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通俗地讲,人文素养指的是一个人成为人和发展为人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其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基本层――人性 包括尊重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幸福和尊严,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珍惜生命,有同情心、羞耻感、责任感;有一定的逻辑性、个人见解和自制力,做事较认真,思维清楚,言行基本得体。

发展层――理性 包括能理性思考,有好奇心,关爱生命和自然,目标明确,积极乐观、崇尚仁善、乐于助人;重视德性修养,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自制力;思维清晰,做事认真,见解独到,言行得体。

高境界层――超越性 拥有丰富的心智生活,关注人的心灵与渴望,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追求完美;有高度的责任心,自觉践行社会的核心价值,意志坚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宽容大度,对古典文化能够“守经答变,返本开新”;思维敏捷、深刻,善于创新,言行优雅。

人文素养培育与中职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人文素养培育与德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统一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共同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职业品质与能力的“职业人”。

二者的区别 中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诚信与敬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而人文素养培育一般包括人文知识谱系、人文精神、人文情感等几个层面的内容,重点是人之为人的素质与修养。二者关注的内容有交叉,但是侧重点有很大不同。中职德育的目标更多地指向对作为准职业人的中职学生进行影响和引导,以促进学生成人、成长、成才为主要目标。人文素养培育的目标则是回归人格健全并有鲜明个性的“人”本身,首先关注人自身的和谐。人文素养培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生命的对话,是情感的交流。

二者的联系 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中职德育的底蕴和依托,中职德育应发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缺乏了人文精神的德育只能沦为一种技术性的操作,也就背离了道德的原义。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背景和价值背景。学生只有领悟并具有了人文精神后,才能达到道德自律。德育对人文素养培育有着导向作用,且渗透其始终。人文素养具有多面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人文素养培育过程应遵循德育原则,克服教师个人的主观片面性,在人文素材的选择和观念的引导方面还要注重思想性和导向性,过滤掉那些消极、不明朗的因素,要善于挖掘人文素养中的德育因子,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有自觉性。人文素养培育和德育可统一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加强人文素养培育有利于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割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于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

人文素养培育成为中职德育核心维度之缘由

中职学生人文素养不高 当今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越来越浓,而人文素质培养却越来越弱。中职学生道德滑坡现象大量存在。大多数中职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常常表现为文化底蕴不够丰厚,勇于挑战的意识不强,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等。对当今的中职学生,如果不强调人文素养的培育,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会成为“迷惘的一代”。目前,中职学生犯罪、轻生、心理疾患等问题的增多,表明这个问题绝不是杞人忧天。中职学生人文素养亟待提升。只有加强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中职教育更好地达到其教育目标。

现代企业用人标准提升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目光盯准了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优秀人才。过硬的综合素质是学生适应市场的保障。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是企业对每个员工的要求。

知识经济的新要求 工业化社会忽略了学会做人在教育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造成了人的“单向度”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学会做人是个体生存的一种基本需求。做人教育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流,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更是中职德育的核心内涵。中职教育不应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育,特别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是目前中职学校应着重解决的课题之一。

“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校办学特色的要求 从就业角度看,企业需要的不是“两脚机器”,而是具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技术人文主义者,他们要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态、广阔的视野、博雅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格品质。具备较高人文素养和扎实的技能,中职毕业生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与欢迎。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决定了职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培养社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中职教育特别要着力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迅速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规格,向社会输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毕业生。我们应秉承“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教育理念,大力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其在未来就业竞争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志宏.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摘要)[OL].(2008-12-21)..

[2]戴林东.职业教育与人文素养[OL].(2004-3-22)..

[3]董媛.浅谈人文素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OL].(2011-01-04)..

[4]李炜宁.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1).

[5]鲍谧清.学会做人――德育的基础与内在动力[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3,(2).

[6]肖小红.中职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2009,(5).

[7]郭建平.人文素养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大家,2011,(9).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