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数学教育的方法

幼儿数学教育的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幼儿数学教育的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幼儿数学教育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数学 数学教育 操作法

一、引言

幼儿数学教育教学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向教育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挑战,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同样也面临这种挑战。在现代幼儿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数学教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而幼儿数学教学必须研究现存的这些问题,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法,以适应新世纪的幼儿数学教育。

二、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的概念界定

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幼儿数学教育教学也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现阶段有关学前数学教育教学概念尚无统一界定,较具代表性的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一书,其中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教学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究的过程;是幼儿积累大量有关数学方面的感性经验,主动构建表象水平上的初步数学概念,学习简单的数学方法和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发展幼儿好奇心、探究欲、自信心,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

三、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及对一些幼儿园的走访、实习,发现在幼儿数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使学习变成一种机械活动

目前多数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机械的,死记硬背式的教学,而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种教学方式,使幼儿承受了过多的学习负担。在现实教学活动过程中,虽然游戏贯穿活动的始终,但是游戏却成了幼儿数学活动的一种表面化形式,成了教育活动是否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一个评价标准。游戏的作用应该是为教学目的服务,并且起到辅助强化教学目的的作用,而现实中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幼儿数学操作方法仅仅作为教师讲解演示的一种学习方法

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在利用操作法进行教学时,只是把操作法作为一种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的手段,使操作材料显得功能单一,用途不大,有的教师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时间不够充分。

四、 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采取怎样的对策呢?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及成功的教学案例,笔者在下面几段的论述中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观点。

(一)幼儿园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体现灵活性、多样性,变机械活动为幼儿乐于接受的发现、探究活动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与辨证性。幼儿难以理解,因此,在具体的传授数学知识时,需要教师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幼儿能理解、易于理解的知识,运用适当的方法把逻辑性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化难为易,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浅显易懂的道理中。强调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在于挖掘儿童的智力潜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幼儿发现、探究的能力,而在思维的训练中,则包含着一种推理的过程。二者结合起来,使儿童在不断积累数学经验的基础上,促进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只局限于背诵,而要让儿童觉得数学是有意义的,有趣味的,在推理与发现中发现数学关系,解决问题。

(二)在幼儿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操作活动不仅是教师讲解演示的手段,还应该成为幼儿探索数学逻辑关系,发展幼儿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操作方法中,操作法不仅是教师讲解演示的一种学习方法,还是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操作材料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必要条件。

1.我们在让幼儿操作具体的材料时,应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加以研究,以解决材料功能单一的问题

如在幼儿园大班,让幼儿操纵小棒的时候,若是发给幼儿的小棒是完全一样的,幼儿操作的方法就极为有限,若是把小棒加以变化,变成长短,颜色,粗细,形状各样的小棒,对幼儿来说,提供的操作空间就大大的扩张了。这样扩大了幼儿的操作空间,发展了幼儿的思维,提高了幼儿对材料的兴趣,还提高了材料的应用范围。小棒不仅可以用来数数,还可以让幼儿分辨颜色,比较长短,认识形状,搭建各种更加丰富的图案,解决了材料单一、品种少的缺陷,使这一套操作材料可以用作多套操作材料来使用。鼓励幼儿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大胆地进行操作,对幼儿的行为要进行鼓励,并给予一定的表扬。

2.教师安排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之前,一定要考虑操作所用的时间,要给幼儿以充分的时间,幼儿才能充分的探索、发现,从而得出结论。

操作时间过长同样容易延长教学时间,出现孩子疲劳现象,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时间的运用,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如果时间来不及干脆就不要蜻蜓点水似的操作活动,但也不是把时间拉得过长,影响其他教育教学环节。在实践操作这个过程中要做到收放自如,心中有数,以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不良状况,影响教学。

五、结语

如何解决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笔者抛出引玉之砖希望能够与同行教师共同探索,不断地挖掘幼儿数学的内涵,提高幼儿数学教育教学的地位,使幼儿数学教育不再是一片荒凉的土地,在当前幼儿园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和完善的情况下,使幼儿数学教育与其他各个学科形成百花齐放,满园竞开的局面。

注释:

[1] 金浩 黄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2] 林嘉绥 李丹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4.69.

参考文献:

[1] 曹能秀.引导幼儿发现数学知识.幼儿教育,2004

[2] 周世华.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与策略.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

幼儿数学教育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教育;教学成果;学前幼儿

如今,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十分必要,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如何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学习数学呢?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再探索中对幼儿的数学教育应该根据幼儿的特点因材施教,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提高学前幼儿的教学效率。

一、激发兴趣,提高幼儿学习效率

兴趣对于一个人学习一项知识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自制力不是很好的幼儿来说,拥有学习对数学的兴趣是学好数

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前提。幼儿有了对数学的兴趣才能拥有建立数的概念、培养理性思维、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在幼儿的数学教育中,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引起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拥有学习数学的乐趣。引导幼儿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数学的游戏性,让幼儿把数学当成一种游戏,快快乐乐学习数学。

因此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游戏激发幼儿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此同时开展关于数学的游戏活动也很好地提高了幼儿的思维能力。虽然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每次对数学的兴趣持续时间并不长,但是紧紧抓住幼儿对数学有兴趣的时间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建构式课程中的活动“生活中的数字”,在活动中开展“大家一起来猜电话号码”游戏,通过数学题、密码箱的巧妙设计,让幼儿始终想着探求其他小朋友家里的电话号码。这个活动可以使得幼儿始终保持思维活跃的状态,让幼儿在一种欢快而紧张的氛围中探求答案。类似于这类数学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参与到学习数学的环节,让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去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为提高数学教育效果打下坚实基础。

二、营造氛围,回归数学生活化本质

现代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趋势就是回归生活,对于幼儿的数学教育应该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以生活的真实过程从观察到模拟制定数学教育的过程。在幼儿数学教育的实际过程中应密切联系幼儿的身边生活,在生活中发掘数学,创造有利的条件,利用一些幼儿比较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联系数学教育展现给他们。让幼儿在这些生活场景中了解“数”的概念,逐步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利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幼儿凭借自己观察生活的真实感受,然后积极动脑思考、解决、表达,逐渐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比如,在“一分钟的乐趣”活动中,可以规定幼儿在限定的一分钟之内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有的幼儿打开零食开始吃起来;有的幼儿拿出玩具玩耍,有的幼儿翻开数学书本,有的幼儿和旁边的小朋友聊天,也有的幼儿没有做任何事情。之后他们自己表述自己在这一分钟的时间内都做了什么事情,比一比谁做的事情比较多。在整个活动中,由于活动设计源于生活,幼儿都十分活跃。通过这种营造比较生活化的学习数学的学习氛围,使得幼儿有了生活体验,从而感受“时间”的感念和“数”的概念。不仅可以通过活动感受数学,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利用教具,鼓励幼儿自主探索

由于幼儿年纪小而导致其自制能力比较弱、在课堂上精力容易不集中的现象,应该采用多让幼儿动手的方式,让幼儿手脑并用,从而让幼儿在课堂学习中集中精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独立性等。

可以为每一个幼儿准备一些雪花片积木、操作板、模型等实用的教具。比如,在讲“8的组成”的时候,可以让幼儿自己动手找出八个雪花片,然后再让幼儿通过操作板数一数八个雪花片分成两组可以有多少种分法。而且可以利用幼儿好胜、争第一的特征,通过比赛的形式比一比谁分出的方法比较多;再在班级范围内统计、总结幼儿们的劳动成果;最后还要通过联系让幼儿记住这些分法和规律。让幼儿记住8的组成规律时,还可以采用游戏的灵活方式,比如把幼儿每8人分成一组,通过幼儿翻手背来牢记规律。例如“翻出3个手心,5个手背”就是“8可以分成3和5”。这样的游戏即使多次练习,幼儿也不会厌烦。这样的教学方法比教师直接告诉幼儿规律让幼儿背记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

四、融入情感,引导幼儿快乐学习

别看幼儿的年纪小,却也是十分注重感情的。如果教师对幼儿用真心、真情,那么会对幼儿的数学学习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因此应该将情感融入幼儿数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以幼儿为主体,站在幼儿的角度看问题,营造出一种温暖、和谐、可信赖、无拘束的教学环境,让幼儿把教师当成是自己的朋友,信任教师,喜欢教师。

而让幼儿把教师当成朋友需要教师真正走进幼儿的世界,不仅做到关心幼儿、鼓励幼儿、喜爱幼儿,还要了解他们,把他们当成朋友,真正做好和幼儿的情感交流。只有以一颗真诚的心才能换来炽热的心。比如,在开展“学习测量”的活动时,教师不应要求幼儿去做什么,而应把幼儿当成朋友,大家是平等的一种关系,

说:“你的这个想法真不错,我们一起来做吧!”“你真聪明!你可不可以教教老师和其他的小朋友你是怎么量桌子长度的呢?我也想试试!”

采用这种方式,让教师和幼儿之间存始终存在一种互动的关系,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幼儿的朋友,愿意和幼儿一起玩耍,使得幼儿和教师的关系十分融洽。幼儿便可以始终怀有一种和朋友做游戏的心情,没有学习上的压力和厌烦,课堂气氛融洽美好。从而提高幼儿数学教育的教学效率。

总之,通过幼儿的学习特点,采用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营造生活化学习氛围、充分利用教具开展数学教育、让幼儿把教师当成朋友等方式方法可以对提高幼儿数学教育的教学

效率。

参考文献:

[1]孙轻艳.幼儿数学教育方法探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0-13.

[2]李晓梅.浅谈儿童数学教育[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1(9):40-43.

[3]宋金花.浅谈儿童数学教育新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8):60-62.

[4]王小兰.幼儿数学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西南师范大学,2009(6):45-47.

[5]李艳学.儿童数学教育效果探究[J].社科论坛,2010(9):30-34.

[6]王启雪.浅谈幼儿数学教育新主张[J].西南师范大学,2010(6):70-73

幼儿数学教育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无意注意;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法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付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数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数学的抽象性特征,使得它在幼儿教学中成为难点。因此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利用无意注意有助于更好的组织教学和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教师可从选择教育内容、教育环境的创设、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运用等方面利用无意注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学习数学,促进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

(一)启蒙性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具有启蒙性。如果给幼儿灌输超出他们理解水平的数学学习内容,不仅会影响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会使幼儿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既要符合幼儿现阶段发展水平又要对幼儿有一定挑战性来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应该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幼儿的注意。

(二)生活性

无意注意的产生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相关很大。人们往往会注意到自己所熟悉和了解的事物。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是贴近幼儿生活,是幼儿所熟悉的事物。如在认识十以内的数字时,可以给幼儿呈现家里的门牌号、汽车车牌号、遥控器按键等幼儿经常接触的事物,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是很有用的,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数学教育环境的创设

皮亚杰提出,应组织和创设一种合适的环境,让幼儿在其中尽其所能,充分发展。幼儿数学教育的环境是指能够丰富幼儿有关数、量、形、空间、时间等数学经验,引起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幼儿数学环境的创设可以分为教室的布置,周围相关事物的应用,和教师上课所营造的氛围三个方面。教室的布置应该渗透数学教育的内容,可以在墙面的绘制中将数学元素设计的更为突出,从而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周围事物的摆放中加入一些新颖的与数学相关的事物,教室里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成为学生操作材料的存放地。周围事物的摆放尽可能的渗透数学概念。教师应该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有趣的数学学习氛围,使幼儿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单调刺激,大脑容易产生抑制,使人易于疲劳,而多样化的方法则符合“不断变化的刺激”这一无意注意规律,能激发学生定向探索活动,以免定向反射由于刺激物的习惯化而消失。一堂课的组织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一)教育方法的运用

1.操作法。数学教育中的操作法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实物、教具、学具等各种材料,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己动脑、动手活动,学习、掌握数学有关知识、技能的一种重要方法。幼儿学习数学的探索性特点与发展性特点中指出的幼儿学习数学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的发展。表明幼儿思维还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学习数学都要借助于具体动作和对事物的操作,通过与具体事物的相互作用,从中获得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从“数动作”发展到“数概念的”。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是老师的讲解是很难吸引幼儿的注意的。操作法可以吸引幼儿注意力,是幼儿自身学习的重要方法,是幼儿主动获取物体间数量关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发展感知与思维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提供适宜的、充足的、多层次的操作材料,增加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2.直观法。幼儿感知数学正处于感性的学习阶段,感性的学习主要是以各种感官为手段,直接作用于具体事物,从中发现、探索、体验蕴含在事物内在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幼儿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对有声的、动态的物体感兴趣,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是直观法中最主要的方法。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多媒体教学克服了教学模式中的枯燥无味,它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播放相关动画、幻灯片,可以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转换为幼儿感兴趣的,又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游戏法。游戏法是指为了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的一种方法。需要明确的游戏法区别于各种游戏中的数学渗透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目的在于通过游戏促进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把握。因此教师在运用时应仅把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重心。游戏对于幼儿是最具吸引力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游戏法可以充分吸引幼儿,调动幼儿积极性。

(二)教师教学技巧的运用

教师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内在素养和外在形象、行为表现都无时无刻对幼儿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教师在数学教育中应从分利用自身特点和一定技巧吸引幼儿的注意。

1、语言表达。幼儿注意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根据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的特点。教师要创设语言环境,强化无意注意。要创设有利于课堂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该情绪饱满,上课声调有意变化,说话语调的抑扬顿挫,以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的语言,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配合身体语言。变化的事物和活动的事物,更易引起幼儿的注意,教师在讲解时附带一些手势表情动作等,为幼儿学习数学营造轻松愉快欢的学习气氛,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如讲解平面图形时,教师可以用手指做圆形、三角形的动作。也可以教幼儿做动作。但一定要适度,避免分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与幼儿进行目光交流,可以使幼儿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而更加积极配合老师。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教师可以抚摸幼儿的头,或将幼儿拉到自己身边进行互动。

3、应用突发事件。无意注意常常会被一些突发事件所引起,而这些突发事件可能会影响到教师的正常教学。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应对无意注意的消极影响,变不利为有利。这种突发事件可能是幼儿的哭闹或幼儿打翻东西,应对这类事件教师应该在解决问题后,将事件中的某些因素与数学教育内容相结合,重新吸引幼儿的无意注意。

数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幼儿通过感受和体验数学活动及周围环境中数学元素,对数学产生兴趣。教师利用幼儿无意注意的特点和无意注意的规律可以有效指导数学教育,利用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让幼儿快乐轻松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 李红.现代心理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6

[2] 李莉.浅析幼儿数学教学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08(S1)

[3] 庄爱平,王岳林.幼儿数学教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12.

[4] 宋济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几点建议[J].科技信息,2008(24).

幼儿数学教育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职专;数学课改

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在不断的探讨与改革中。自我2007年从事教师职业以来,我看到了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变化,社会与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伴随着我的职业成长,高等职业教育也在这7年中不断成长,我们在一年又一年的学习培训探讨研究中,得到了更多的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获得了很多的更为实用的课改成果和经验。同时,作为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也掌握了更多的职业教育的技能与方法。

在职业教育各专业中,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课程改革最早拉开序幕,也是探讨最久的一个,而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数学这一门课程又该伴随着哪些相应的改革,这也是老师们一直在探索的难题和讨论的热点。我们要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作改革,教育者就应首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性有个正确的认识:

(1)幼儿教育具有师范性。学生毕业后会成为幼儿教师,对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幼儿教育。在我们的职专阶段,必须教于他们一些必要的教育理论,让他们有教育理论基础,将来成为幼儿教育家。

(2)幼儿教育的对象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他们正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因此,学生他们更重要的应该是学会如何去教这些幼儿,用什么方式去教。

(3)《高等教育法》中规定了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能适应当代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这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幼儿园工作能力,还要有能适应幼儿园发展与变化的能力。

(4)对数学知识的要求: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其中,科学领域中的数学认知部分,目标1要求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2要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3要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因此,要求幼师对生活中的形状、数、数字信息、规律排列事物及“量”“加”“减”及简单的几何体有更多更深的认知。

针对以上的幼师专业特性和要求,而我们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现在在幼儿园从教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有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已在幼儿园稳定的工作,但园长也有反映过毕业生质量不高。我有对部分毕业生做过问卷调查。其中,有部分学生在园里工作认真积极,并且不断学习进一步深造,这些学生她们认为在职专的数学学习对于她们的幼师工作还是有用的上的,有很多的帮助。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幼儿园里工作一般,不懂得去思考在职专学习的数学到底是否对他们现在的工作有帮助,工作无忧患意识,不会了解政策在不断变化,幼师要求也不断在提高。

因此,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和现今该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现状,我们的数学课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我自己在7年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础较差,对数学不感兴趣的特点,过去在制定教学内容及备课时,我尽量把难度降低,删掉难度较大的题型及内容,适当添加初中的计算知识,让学生容易接受,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同时,我也尝试过在平时的上课内容中添加一些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模块和趣味数学题目,让学生上数学课不会太枯燥。例如,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数学与艺术的关系等内容。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也很感兴趣。在多次的尝试中,我也深知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课改必须是长期坚持的事情,并非只是短期或是一时激起的热情,我们还应从下面这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改革。

1.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

过去,学生在学校学的和在单位用的完全是两回事,这直接致使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质量不高,最后导致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我们的数学课程设置也必须有自己的特色。

1.1由于学前教育专业与职专其他专业的特点差异较大,该专业学生在数学教学目标上,与其他专业也显然不同。因他们以后面对的是幼儿,数学课在教材、教学内容上应降低难度,不会使得学生学的数学与其他专业一致难度。但我认为难度可降低,基础的知识不可以删。即使是幼师,他们也必须掌握这些基础数学知识。

1.2按照实用性原则,数学课程也应专业化,与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相结合。我们应根据专业的要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重新制定教材。可以趣味数学的形式加入到数学课程中,利用趣味数学,可实现课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化,培养学生具有全新开放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运用基础知识巧妙、灵活地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适当的加入一些与幼儿园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可以在数学课上,增加对更多的数学中的图形与数字的认识,让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简单数学有更多感性的认识。

1.3数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这样热门专业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还应为其他专业课服务。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叫学生如何去认识那些几何图形,可为美术专业课服务。

1.4平时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幼儿园数学活动示例,幼儿园数学上课教案及上课视频,优秀案例等,让学生进行评议。放一些以前学生在幼儿园开设数学公开课的案例视频,增加学生对园里数学课的认识和想象。使数学教材更具有具体性、实用、科学性。

1.5多补充一些数学史料、有趣的数学阅读材料,或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数学名人轶事,自己讲名人的数学故事。一方面增进了他们对数学历史的了解,另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1.6把课程与当代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市场需求相结合。社会在发展,对于幼儿教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我们应不断地关注国家的政策以及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变化,使得我们的数学教学能够与时俱进。同时,多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幼儿园里对儿童的数学要求在哪个阶段。

2.教学方法上

2.1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大都是女生的这个特点,除了要将我们的课程设置的简单化以外,我们的数学老师在上课时,也应多注意上课的方法和技巧,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来学习我们的数学,用各种方法来吸引学生。由于幼儿的上课多以游戏的方式,我们的数学也可以适当的以一些游戏的方式涉入课堂。

2.2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注意与幼师专业特色相结合。在上课时,注意往教会学生如何教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在幼儿园要如何教会幼儿学习数学。

2.3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如在立体几何部分,可让学生利用美术技能自己去动手做立体模型,再进行评选,更能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培养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品质:

3.1在幼儿园的教学工作中尤其需要创造意识。因此,在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课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例如:数学教师可结合现在所学知识与幼儿数学课的内容,设一些竞赛题目,或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让我们的学生上台板演,并讲演,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2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经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在幼儿教育的数学课中,这种发散思维训练题有很多。因此,我们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如要求学生:用集合的思想创编一个物体分类的游戏教案;用比较的方法创编一个游戏教案,使幼儿能区分物体大小、长短、轻重等。在数学课堂上,尽量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去展开想象。

3.3注重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逻辑思维的传授。在对学生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还要教会他们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他们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前提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必要的数学知识上,不能放松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仍要抓好基础知识,坚持基础文化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发展专业素养和品德素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因为未来的新时代的幼师们他们应具备有更高的文化知识水平。

我们必须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出思维敏捷,有创造力、思维活跃的智慧群体,才能让他们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幼儿教师,担负起历史的使命。

因此,要真正把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课改落到实处,我们责任重大。对学生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教师也必须学习更多的信息与幼儿园变化要求,及时掌握国家幼儿园政策变化,从而及时反映给学生。

总之,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育,我们要改进的还有很多,各方面还需不断完善,教材改革和教师教法改革都需要继续深入的进行。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我们的数学学习,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对数学尤其是对数字的敏感性,让学生能把对数学中的图形、数字的兴趣放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为今后的幼师教育工作做各种准备。

幼儿数学教育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数学;教育方法

在幼儿园的数学操作活动中实践以及渗透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思想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操作材料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他明确表述了教和学、学和做、教和做之间微妙的关系。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学当作圆规的脚,为其服务,圆规画多大的圆就要看圆规以多少为半径。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兴趣爱好,考虑到幼儿的不同心理特点和不一样的个性差异。

我们可以看出,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和数学操作活动的正常开展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而生活化的操作材料,对于幼儿来说是不陌生的,也便于他们进行操作学习,生活化的操作材料能满足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操作的需求。

我班幼儿数学操作能力较为薄弱,每次开展数学活动都让我很“无奈”,都需要我手把手去引导,这样不仅拖慢了进度,而且幼儿了解不透彻。从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我了解了“教学做合一”这一概念,我将其运用到幼儿的数学操作活动中,我先在早上进行桌面游戏时添加数学方面的材料,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在生活中处处渗透数学,在课上运用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努力,我班幼儿的数学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二、“生活即教育”,环境教育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认真组织幼儿及时参与,多积极引导幼儿操作,多帮助幼儿渗透和更好地融合,让幼儿能够轻松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

在幼儿园的数学操作活动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又像是隐形了一样的那些不被幼儿所发现和探索的素材,而我们教师就要将这些生活中的素材融入数学操作活动中来,对于长期处在这种生活素材教学环境下的幼儿来说,他们都或多或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发现的能力,从而实现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措施。平时,我们也会给幼儿提供一些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发掘数学中明显的操作环境。

我们班的益智区通过在区域环境中创设一些颜色和形状不同的手套、袜子和鞋子等,让幼儿学习按照颜色和形状进行配对分类以及按照同样款式的东西归类,帮助他们掌握生活中的数学。我们在开展“愉快的生活”这一主题时,让幼儿从家里带一些不同类型、不同形状的玩具,有手动的、电动的、软质的、硬质的等,让幼儿学习将玩具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摆放分类。我们通过这些生活中普通材料的设置,让幼儿能够体会到原来平时经常接触的东西,如玩具、餐具等也能用来玩,用来作为学习的材料。让幼儿能够积极发现原来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从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

三、“社会即学校”,教学手段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他充分强调教育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致力将教育建立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他认为:生活是我们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才进行的活动。生活教育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也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生活教育。

为了让幼儿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我们每天都会请幼儿来统计出勤人数。幼儿通过数数和计算,了解到今天来园的小朋友有多少,迟到的有多少,没有来的又是多少等。其实我们只要平时多留心,多联系生活和实际,就可以发现并且利用日常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东西进行数学教育,这样幼儿就能轻松自然地学习、吸收到许多数学知识,也让他们感受到原来生活中的数学可谓是无处不在,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产生学习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思想。就像我们的幼儿园一样,幼儿园是小朋友的中心,也是教师的中心。他还明确指出了“学习”就是生活实践,我们要让幼儿去生活中充分实践、验证,手脑并用。

1.为教学活动创设情境

在我们班益智区活动“给小动物喂食物”中,我们通过创设一个餐馆的情景,上面贴上鞋盒做成的动物嘴巴,把嘴巴开口做成幼儿的手能自由出入的大小,这样幼儿就能自由地给小动物“喂食物”了。这样对幼儿数学活动的认识就往上走了一个台阶,也发展了他们的能力。

2.引导幼儿进行实践活动

幼儿园里大多数学知识,如果只是靠我们教师的解答,小朋友是很难理解的,他们还需要实践与探索。比如,请幼儿比一比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个比较大,如果幼儿只靠眼睛是判断不出来的,他们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对比才能知道,而幼儿通过实践得到的结论也比较准确,他们也能自己信服。还有一些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也需要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体会和理解。

数学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到处有作为数学活动的素材,我们只需要把数学教育和生活结合起来,从幼儿已有的经验出发,从中选取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素材,让幼儿自己操作,融入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获取一些生活经验,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与同伴的合作交流,理解并运用到生活中。幼儿通过选取不同的材料,引起他们对活动的兴趣,激起他们探索的愿望,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幼儿数学教育的方法范文第6篇

一、以“景”唤趣

在各种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中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利用现实生活情景。即充分利用周围生活环境中现有的数学教育因素,引导幼儿到大自然、日常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乐趣。例如,让幼儿扮演城市管理员到市民广场进行简单的数学统计。他们饶有兴趣地数着、记着、核对着、交流着……就连平时不喜欢数学活动的幼儿也乐此不疲。(2)模拟生活情景。以模拟的方式设计一个个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情景并将数学融入其中,使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景中自然而然地与情景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例如,模拟“招待客人”的情景,可以让幼儿在摆放茶具、餐具、点心等活动过程中积累一一对应摆放物体及物体数量多少的经验。(3)创设游戏情景。即将数学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让幼儿通过玩游戏及解决游戏中的问题来感受数学和积累数学经验。(4)设置问题情景。问题情景能唤起幼儿探究、解决问题的愿望,对调动幼儿的兴趣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等量分配”活动中,老师拿着8块糖果问幼儿:“8块糖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要一样多,可以怎么分?”面对问题情景,幼儿纷纷猜测,并在操作中掌握了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将8分成相等的4份的结论。

二、以“美”促趣

我国当代数学教育家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教育与数学的目的之一,应当让学生获得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从而既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长他们的创造发明能力。”数学教育若能为幼儿展现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不但能激发和持续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必然使美学的方法进入数学,促进幼儿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

以“美”促趣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有:(1)在数学中挖掘美。德国诗人席勒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数学本身渗透着美,蕴涵着美。如几何图形中的对称美;自然数列中的秩序美;量的守衡中所展现的抽象美等。只要教师善于从数学中挖掘美,定能引导幼儿步入一个美的数学世界。(2)到大自然中领略数学美。大自然中的自然或人工物体,到处可以反映以数学美为基础的美。高楼大厦、亭台楼阁等复杂的对称物,花坛里摆放的鲜花、建筑物的图案装饰、人行道上有规则铺设的地砖等,几乎都是几何对称图形的组合,包含丁大量的数学的对称美、秩序美、和谐美。因此,从感知生活中美的事物着手,对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影响。(3)在活动中呈现美。数学的美严肃、雅致而含蓄,幼儿难以理解,需教师艺术化地加以呈现。一是提供美的材料。材料是帮助幼儿系统地建构抽象的数学知识及诱发幼儿进行主动探索学习的工具。幼儿的操作兴趣直接受操作材料特点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教师所呈现的教具还是幼儿所使用的学具都应力求做到色彩和谐、比例精当、陈列有序、操作简便。二是使用美的手段。运用音乐、美术、舞蹈等文学作品来表现数学,更能揭示数学世界的丰富多彩。如将点数活动配上优美的旋律,能让幼儿在反复吟唱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用几何图形拼成各种想象的图案,能让幼儿在粘贴的创造过程中领悟到几何图形的神奇。三是运用美的语言。与日常用语相比,数学语言更要准确和富有逻辑,所以数学教育应力求让幼儿感受数学语言的简洁和精练。如“5可以分成2和3,2和3合起来就是5”,这种概括式的语言,其简单的形式既反映了数学的规律,又琅琅上口。

三、以“用”激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早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的、神秘难通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事实证明,只有当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等与相关实际问题相结合,幼儿才会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作用,从而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因此,数学教育要保证幼儿有相关的经验来理解和解决问题。(1)在教育活动中运用数学。数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应注重从问题人手,促发幼儿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去理解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大班幼儿掌握了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加减运算后,我们组织了“到超市去购物”的活动,让幼儿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如中午开饭时让幼儿看看碗筷够不够分。小班幼儿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中、大班幼儿可通过计数比较的方式解决。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幼儿利用数学经验去解决问题,使幼儿在理解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并获得数学能力的发展。(3)在游戏中运用数学。将数学的运用与各类游戏结合,能让幼儿更自然、轻松、直接地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如在角色游戏“超市”中,教师以“顾客”的身份介入游戏,并自然地引导幼儿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便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幼儿数学教育的方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现实数学;数学化;数学现实;现实生活;数学探索

“现实数学”是一种经过实践检验的新的数学教育思想,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的荷兰数学教育改革活动,目前已影响到许多国家。“现实数学”是针对传统的数学教育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幼儿实际、幼儿有知识无实际能力的情况而提出的。因此,认识“现实数学”的基本思想,对于幼儿园教师有效地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数学”的基本思想

(一)“现实数学”是关于“现实生活”的数学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不是符号的游戏,而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经验的总结。无论是数学的概念还是数学的运算与法则,都是由于现实世界的实际需要而形成的。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因而也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应用于现实生活。如果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数学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现实数学”的研究者认为,数学与幼儿的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数学就在幼儿身边。幼儿每天接触到的周围事物和现象,都具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和时空关系,幼儿在这一过程中也必然会积累一定的数学经验和数学问题,产生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的欲望。因此,数学教育应从幼儿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并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从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在“现实数学”的教育思想中,“情景问题”被看作是联系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桥梁,是幼儿形成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源泉,是幼儿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场所。“情景问题”是指来自幼儿熟悉的现实生活的问题。这些丰富而生动的数学问题就蕴含于情景之中,容易引发幼儿的想象,且容易与幼儿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联系。其中有些情景就是现实世界中的真情实景,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使用这类“情景问题”。

(二)“现实数学”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过程

“现实数学”研究者认为,数学教育应尊重数学的传统,根据数学的发现规律来进行,这样才能使幼儿真正获得充满关系的、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使幼儿不仅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数学的传统或数学的发现规律是指人类发现数学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应该引导幼儿重复人类数学的发现过程,并将其作为现实生活的“数学化”过程。

所谓“数学化”过程,是指幼儿从一个具体的情景问题开始,到得出一个抽象数学概念的受教育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数学化”分为水平数学化和垂直数学化两个层次。水平数学化是指由现实问题到数学问题的转化,是把情景问题表达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是发现情景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并对这些成分作符号化处理的过程,是从“生活”到“符号”的转化过程。经过水平数学化,现实问题就转化为数学问题。垂直数学化是在水平数学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从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的转化,是从“符号”到“概念”的转化。经过这两个层次的“数学化”,幼儿才能真正理解数学。

承认幼儿具有“潜在的发现能力”是实现“现实生活”“数学化”的前提。在“现实数学”的研究者看来,幼儿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具有教师甚至是数学研究人员的特征,即在幼儿身上可以重现人类数学的发现活动,所以在数学教育中,应当发展这种潜能,使幼儿头脑中已有的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上升为科学的结论,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三)“现实数学”应强调每个幼儿的“数学

现实”

首先,每个幼儿都有各自的“数学现实”。所谓的“数学现实”是指人们用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的总体,其中既含有客观世界的现实情况,也包括个人用自己的数学水平观察这些客观情况所获得的认识,是客观现实与人的数学认识的统一体。“现实数学”研究者认为,由于幼儿处于不同的思维发展水平,幼儿用数学方法、数学眼光观察客观世界时会表现出各自的不同特征,因而每个幼儿都有各自的“数学现实”,都有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运算方法、规律和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不同的幼儿掌握着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具有不同程度的数学化水平,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教育者应满足不同幼儿对数学的不同水平的需要。

其次,数学教育应体现所有幼儿的“数学现实”。研究者认为,传统数学教育是一种针对少数幼儿、培养尖子幼儿的教育。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往往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他的学生都将成为未来的数学家,因此努力想以数学家的思维模式来培养幼儿。事实上,真正能成为数学家的少之又少,大多数幼儿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并不需要运用那么多高深的数学知识。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掌握数学与外部世界的密切联系,获得现实生活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认识数学在面对问题情景时所能发挥的解决问题的实际作用,对他们更为重要。因此,数学教育必须照顾所有幼儿的需要,为所有幼儿服务,使每个幼儿都能尽可能多地得到发展,这才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本质所在。

二、“现实数学”对幼儿数学教育的启示

(一) 幼儿数学教育应实现“回归生活”

1. 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

什么样的幼儿数学教育才是有价值的?无疑,扎根于幼儿的生活、与幼儿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教育对幼儿的发展来说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的幼儿数学教育才能真正为幼儿所理解并转化为幼儿的内在能力,从而使幼儿能够依据已形成的能力去解决游戏、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如果幼儿的数学教育与幼儿的生活脱节,即使幼儿有丰富的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在幼儿头脑中的存在也只能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知识必将从幼儿的记忆中消失,不能内化到幼儿的知识结构中去,无法转化为幼儿的实际能力。

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多层次的综合过程,它涉及教育目标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环境的生活化、教育问题的生活化、教育材料的生活化等方面的内容。幼儿园教师应该以系统的、整体的观念对待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问题。不管是哪一因素的生活化,最根本的着眼点应该是使幼儿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在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时又能自觉地寻求真实的现实背景来支持他解决数学问题,并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生活的乐趣。

2.幼儿生活教育的数学化

幼儿的日常生活如何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这是幼儿数学教育“回归生活”的另一重要问题。数学起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无疑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本质要求。离开了生活这一舞台而谈论幼儿的数学教育必定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1)从生活的内在要求看,生活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数学教育资源,客观上要求幼儿数学教育必须利用这些资源。这是生活的必然要求,是客观的要求,违背这一要求必将受到生活的惩罚。(2)从数学发展的趋势看,数学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换句话说,数学与日常生活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那种企图把日常生活与数学教育分离的做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想象的。(3)从幼儿的学习特点考虑,幼儿的学习不同于中小学生的学习,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大部分学习活动应该集中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进行。

那么,如何实现幼儿生活教育的数学化?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应该具有随机教育的敏感性。虽然幼儿生活中充满着可以为幼儿所认识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但是由于幼儿学习的无意识性,这些数学内容往往不能直接被幼儿所认识和感知。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做个有心人,随时、随事、随地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感受数学与人们生活的息息相关,并在这种感受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实现幼儿生活教育的数学化,还要求教师做到经常而持久地坚持这一做法。这是因为生活中的数学教育重在日积月累,这样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该视幼儿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为数学教育的良机,视幼儿接触到的每一个事物、发生的每一件事为数学教育的内容,时时、处处、事事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让丰富多彩的数学信息不断地刺激幼儿。假以时日,幼儿不仅能积累起丰富的数学经验,而且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意识。

(二) 幼儿数学教育应展示“数学探索”

1.创设数学情景

数学情景是数学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因为只有在具体的数学情景中,幼儿才能进行实际的发现、探索和创造。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数学情景的创设。教师为幼儿创设的数学情景应该处于幼儿的现实生活并有利于幼儿学习数学。这种情景既可以是真实的生活情景,也可以是模拟的生活情景。幼儿在这样的情景中能自然、亲切地感受数学经验,能充分地探索、游戏,能获得真实的、属于自己的数学发现和体验。

2.探索数学问题

“现实数学”研究者认为,幼儿数学教育是幼儿再发现、再探索、再创造的过程,是幼儿重现人类发现、探索数学的过程,因此,幼儿数学教育必须让幼儿经历探索的过程。只有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探索与发现,幼儿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并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首先应该承认幼儿具有探索的潜力,树立“先幼儿、后教师”的观念,放手让幼儿去探索,与教师创设的环境、提供的材料发生积极而有效的互动,通过这种互动去发现在环境、材料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关系。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尽可能地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引导幼儿在探索数学的活动中多想、多动、多交流、多质疑,同时对幼儿的探索活动作出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评价,对幼儿的探索经验进行总结、梳理和提升,使探索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发展的源泉。

(三) 幼儿数学教育应立足于“数学现实”

1.了解幼儿的“数学现实”

“现实数学”研究者认为,每个幼儿都有区别于其他幼儿的“数学现实”,这是教师进行数学教育的前提。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时,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去了解幼儿的“数学现实”。幼儿的“数学现实”是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既受到自身成熟程度的影响,又受到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既有生理因素的影响,又有心理因素的影响。教师应以综合、联系的观点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教育。例如,对于加减运算技能的掌握,有的幼儿还停留在计数的水平上,有的幼儿可以借助具体的事物进行运算,有的幼儿发展到表象的水平,有的幼儿可以借助数的组成的知识进行加减运算;有的幼儿则可能达到抽象的水平。对于这些处于不同运算水平的幼儿,教师首先应该承认差异的存在,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去了解、研究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策略,以满足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要。

2.发展幼儿的“数学现实”

教学必须走在幼儿发展的前面,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强调了解幼儿的“数学现实”,不仅仅是为了简单地满足幼儿的“数学现实”,更重要的是为了发展幼儿的“数学现实”。当前,不少教师片面强调重视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地满足幼儿现有的需要,而忽视这样的需要对幼儿的“未来”是否有帮助,即较少考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结果是教学过程看起来轰轰烈烈,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似乎也是情绪高涨,但实际上幼儿在活动中并没有真正得到发展。因此,幼儿园教师既要重视幼儿现有的“数学现实”,更要促进幼儿现有的“数学现实”向未来的“数学现实”发展。例如,同样是加减运算技能的掌握,对于处于计数水平的幼儿,教师应该允许他们通过计数来进行加减运算,同时应该把主要精力用于帮助这些幼儿理解加减的含义,使他们能借助具体的动作和实物进行加减运算。而对于能在表象水平上进行加减运算的幼儿,教师则应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会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学习加减运算,以促进幼儿向抽象的运算水平发展。当然,如果这些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允许他们回到表象的水平进行加减运算。只有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教学。

学习、理解和借鉴“现实数学”的思想,对于促进幼儿数学教育改革,提高幼儿数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倡数学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并不是要把两者等同看待。毕竟生活和数学教育是有本质区别的,它们各有其内在的逻辑,片面地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必然使幼儿数学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对幼儿数学教育是有害而无益的。

Basic Thoughts of Practical Mathematics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ldren’s Math Teaching

ZHUANG Aiping

(Quanzhou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Children Development, Quanzhou, 362000 )

幼儿数学教育的方法范文第8篇

第一阶段:调查我区幼儿园数学教学现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共性问题,策划解决策略,查看相关理论与文献,从中提炼出能支持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教育思想,为课题研究作好充分的准备。第二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同时通过园本教研采用专题讲座和自主学习等方式,明确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基本内涵及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分段教育目标。第三阶段:课题实施与实践研究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践行数学活动的操作策略和基本方法。在这过程中利用教研活动的多样性、教研主体的多元化、教研内容的专题化等策略提高教师数学教育的实践能力。在课题研究阶段,鼓励教师撰写教育实践案例,定期组织教师采用案例对比分析式的研究活动,解决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组织教育实践的现场研修活动,针对课题研究中的共性问题,鼓励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寻找答案。让教师在问题—反思—实践—反思—提升的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在课题实施到一定阶段如每学期的期末,要求教师写出阶段性的课题研究小结,同时进行阶段性的专题成果展示活动。第四阶段:总结与提升阶段。整理、归纳教师的教育案例和活动设计并装订成册。课题负责人依据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同时将研究成果向全区幼儿园推广,使之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

二、专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理论引领,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理念

课题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明确当今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态势以及幼儿数学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学习方式有引发兴趣导读、关键问题引读、自我问题细读等。通过学习教师达成以下共识:

1.学数学,是在学一种化繁为简、解决问题要有依据的数学思想,是在学一种思维方法。

2.数学是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实践能力,在学习、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需要数学活动过程的鲜活和生动。

3.充满智慧的数学、有魅力的数学应该是基于孩子的生活、伴随着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开始的,让孩子们在亲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亲自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力量与价值,并从中体验探究的快乐。

4.幼儿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发展幼儿的数学能力———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应用能力、推理能力,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独创性,关注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求知欲、成就动机、学习兴趣、自信心、学习习惯。

(二)梳理学科概念,提高教师本体性知识水平

课题负责人在翻阅大量幼儿数学相关书籍的基础上,将幼儿数学教育的相关概念、不同发展阶段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幼儿的学习发展进程,利用多媒体手段与教师分享,帮助教师澄清了相关的数学概念,明确了幼儿阶段所接受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内容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以及各年龄班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式与特点。同时结合区域幼儿园孩子数学发展情况,参考各种文献拟定了幼儿园各年龄班数学教育内容框架,为教师的实践性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通过学习和教育实践的反馈,理解了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以及10种数学关键经验的前后逻辑关系。

1.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1)幼儿学习数学首先依靠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这是由数学知识的抽象特点和幼儿本身思维逻辑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在尚未达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时,不能仅靠教师的语言传授,或是直观演示来理解数学知识。幼儿真正理解数学是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和能动地建构数学关系。(2)幼儿(3~6岁)基本上是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幼儿的思维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思维的半逻辑,即思维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二是思维的逻辑建立在对客体的具体操作的基础上,需要通过作用于事物的动作去解答那些需要逻辑思维的问题。由于这两个特点的存在,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是依靠教师的语言传授,或是依靠直观演示是不能达到理解的。而且幼儿在接受和转换来自演示或讲解的信息时,都要经过自己内部认知结构的同化,受到已有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很可能不能完整地真实地再造演示过程和再现讲解内容。

2.数学关键经验的前后逻辑关系结合国内外数学专家研究的成果,课题负责人将蕴含在现有幼儿数学教育中的10种数量关系(如把学习“集合”作为计数的逻辑基础,以学习“等量判断”来促进幼儿“数量守恒”观念的获得等)以具体形象的方式让教师了解和掌握。

(三)以“园本教研”为途径,开展行动研究

以园本教研为突破口,在园本教研中增强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研究能力,从而改变无效的教学模式,形成与新理念相一致的教育行为方式。参加课题研究的幼儿园教学园长,在园本教研过程中,考虑教师的现有水平,建立教师数学活动专题研究档案,包括:专题教育随笔、专题教育活动设计、专题研究问题册等。教学园长定期对其进行批阅(面批、本批)起到专项指导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业务园长关注她们的教育行为,并在寻常时刻的教研中针对不同的问题以不同方式加以解决。

(四)在多样的教研方式中引领教师研究

1.在“类比同研”中,激活教师创新思维“类比同研”就是同类活动对比执教共同研讨。强调不断进步、有所创新。在教学现场先后展示两名教师的同类活动,参与研究的教师围绕着现场问题不断地思考并提出新设想。以思维接力的方式填补各自空白或发展自身的优势,使教师变换新视角,看到新层面,获得新思路。

2.以“自主性专题主讲”解决教师共同困惑的问题在深入实践常态的教学研究活动后,捕捉教师行为背后的成因与困惑问题。同时帮助负责主讲的教师有目的地寻找、收集有关方面的教育理论、实践案例,利用专题主讲的时间介绍与数学教育相关的内容……促进每个成员对所研究的专题进行思考,主动去收集资料,构思活动过程,整理主持思路……在解决教师困惑问题的同时教师的自主研究意识在逐渐增强。

3.在“案例研究”中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在案例研究中强调关注教学的寻常时刻、关注课题研究的新招新法。以某一数学中的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反思、实践等方法进行反复的分析与研究,并将实践策略中典型的、适宜性强的招法推举出来,在教师群体的共享中,在教育实践的验证中得以推广。

4.以“换位体验”启迪教育智慧创造适宜的研究情境让教师亲身经历和体验孩子数学学习的过程,去感受数学活动组织与指导的适宜性与方式方法的有效性。结合教学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参与式研讨,促进教师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式教研能增进教师对数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和关键经验的把握,“换位体验”增进了教师对幼儿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理解,进而让教师在体验中进一步转变观念最终落实在教育行为上。

5.以“跟进式教研”培育教师的研究精神通过采用一课多研与同课异构活动相结合,不断进行跟进式教研,以提升研究深度。对一个数学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开展多次研究,在多角度的比较中,实现思想的碰撞,达到相互学习借鉴的目的,提升专题研究的深度和质量。课题实施阶段,采取“同课异构”和“一课多研”的形式,即两位教师针对同一内容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设计组织活动,在逐一观摩后,对活动中教师观察与回应策略、教师与孩子间的互动等进行对比研讨,通过问题反馈,开拓思路,达成共识后,再由另一名教师进行二次实践,通过对比分析,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融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如郭永静老师的“感知交集”活动,程艳老师的“认识时钟”等同类活动在全区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中受到一致好评。

(五)阶段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活动,促进成果的自觉转化

在课题研究到一定阶段,课题负责人对全区幼儿园的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调研与相对应的指导工作。同时,在期中、期末组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阶段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有教师的教育实践、园长的课题研究经验介绍、教学园长或课题负责人的教学点评,这些活动能有力地促进专题成果反馈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

三、专题研究成果

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区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明显得到改善与提升,教师的数学教育的执行能力不同程度地得以增强。幼儿的数学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同时也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也就是说通过以上夯实的研究过程,从实践操作层面上看,教师能够较好地在数学本体性知识的支持下,依据自己所掌握的幼儿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等条件性知识,结合专题研究过程中的有效经验为幼儿的数学学习提供有效的专业支持,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的数学兴趣与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基于孩子学习数学特点的基础上,依据数学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利用不同的教育途径,主要采用探索式的操作学习方式使孩子主动建构数学经验。适宜的教学方式与策略,满足了幼儿好奇、好探究的特性,在不同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幼儿能够带着一定的操作任务,积极主动地动手操作,在与材料充分的互动中,不断地观察、尝试、思考、顿悟,不断地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调整,从而形成不断超越自己、超越同伴的操作方法与想法。因而幼儿的观察力、知识的迁移能力、操作水平以及思维的变通性、敏捷性及独创性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二)教师的教育信心与智慧得以提升

杜威曾经说过:“一个孩子仅仅把手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这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知道手伸进火焰意味着烫伤。”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让教师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与成功中不断建立联系,并以此来指导未来的教育行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逐步具备了以下四种意识与能力来实现幼儿数学教育有效性的初衷。

1.对话意识与能力(1)与幼儿对话。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学习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们能够在日常活动中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状况和思维水平,以此作为数学活动的基础。教师们经常思考的是:孩子是否具备进行新的数学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孩子的数学概念水平处于动作表征阶段、形象表征阶段、符号表征阶段的哪一阶段?怎样的教学方式能支持孩子数概念的建立?怎样的提问能给予孩子思维的空间?(2)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话。“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是教师指导自身教育实践的依据,同时教师们努力在教育实践中诠释这一教育理念。注重从孩子生活经验中捕捉数学教育元素、利用游戏的途径组织数学活动,已成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3)与内容对话。教学内容是实践教育目标的载体,教师们目前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数学学科概念的内涵,能够基于内容的性质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学习方式。比如面积守恒的教学,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探索操作式的学习方式,让孩子领悟守恒的实际意义;排序活动中教师能够采用情境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孩子感知顺序与规律。(4)与共同体对话。与同伴、同事、园长、教研员就数学问题进行交流已成为课题组成员的一个习惯。大家对共性问题从不同角度的思考与建议,不同的想法与设想,都能给对方一些启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之间彼此和谐的学术交流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以幼儿为主体的意识与能力幼儿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们能够依据幼儿在探究、交流合作、获得新体验、师生平等交流、个性化需求、被认可等方面的需求设计与组织活动,力争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努力考虑幼儿的需求。同时,教师灵活运用情节性的数学教学游戏、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教学游戏、口头数学教学游戏、竞赛性数学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让幼儿感知数学、理解数学、喜欢数学,让幼儿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3.整合的意识与能力教师们在有效把握正规的数学教育活动以外,还十分注意渗透于其他教育活动和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活动。无论是内容还是组织方式都十分丰富、灵活。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渗透,利用日常生活中充满数、量、形知识的内容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儿童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引发对数学的兴趣;其他各领域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渗透,各领域的知识是相互有关系而渗透的,也就是说,除了数学以外的其他各领域教育活动都可以与数学教育相结合。在这些教育活动中结合数学教育,既是该教育内容本身的要求,也是完成数学教育任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能够巩固、加深、补充和促进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能使幼儿数学学习更为生动和有效。游戏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渗透,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它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之一,结合游戏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和学习数学。

4.质量效率意识与能力的提高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让幼儿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获得有益于终身发展的数学经验。两年的专题研究,教师能够做到:(1)目标切合实际。在目标的发展性上,教师首先着眼于幼儿的发展,充分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在教育的有力促进下得到发展;在目标的全面性上,能思考在本活动内容和情境条件下“幼儿学会了什么”(知识目标)、“幼儿能学吗”(能力目标)、“幼儿学得有兴趣吗”(情感目标);在目标的针对性上,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操作、可评价的。(2)方法策略恰当。在教学方法上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并灵活有机地运用,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表达表述法等,激活数学教学的氛围和孩子的学习动机。同时为幼儿提供数学学习的不同情境:真实情境、模拟情境、故事情境,激发并维持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3)材料结构适宜。在数学材料的提供上力求做到多样性,以给幼儿丰富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幼儿所熟悉的自然材料如石子、树叶、水……废旧材料如纸盒、易拉罐、果壳、冰糕棒……成品材料如扑克、积木、积塑玩具……都已成为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材料;在材料的丰富性上,教师能够做到保证有足够的材料供幼儿操作,使幼儿置身于材料中与材料进行“交流”;材料的层次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幼儿间存在着个性、智力、能力上的差异,为了真正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教师们注意了数学活动的操作材料难易结合、简复结合,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和使用材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的目的;材料的操作性,让孩子通过“玩”材料,获得数学经验,保证材料易玩的功效;材料的教育性,在材料丰富多样具有层次性的基础上,教师还特别注意到,要让材料富于教育性,让材料暗含一定的数学教育目标。总之,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多途径的,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数学教育是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有效的数学启蒙教育,能为幼儿亲自参与各种数学活动并从中得到积极的数学经验提供机会、条件,能诱发幼儿主动学习、探索数学的天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渐产生对数学的持久兴趣,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专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