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纳米技术的潜在危险

纳米技术的潜在危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纳米技术的潜在危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纳米技术的潜在危险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伦理;问题;责任

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一、科技伦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科技伦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科学技术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产物。科学技术学与伦理学之所以能够联系起来,形成―门独立的学科――科技伦理学,是因为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与利益问题分不开的,关系到人类的利益,而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则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这样,利益问题就成了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统一的基础或联系的桥梁。科技伦理学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研究者指出,科学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概括地说,作为科学技术学与伦理学相结合的科技伦理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科学技术的伦理本质、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的互动及其机制。

二、常见的科技伦理问题

(一)生命科学的伦理问题

1、克隆技术与科学伦理。克隆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最令人关注。克隆人也许为人类实现长生不老的千年梦想提供了有科学依据的可能,但祸福总相依,克隆行为将会损害被克隆者的公民权益,使被克隆者的唯一性、独特性大大降低。同时,自我欲求、需要、生存价值受到限制,与他人同样所应有的自、自决权将会遭到否定。科学家在控制生命、实践生物技术的过程中,其行为时刻面对着道德选择。由于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与“克隆人”仅仅是一步之遥,在人类胚胎中收集胚胎干细胞必须要考察行为人的动机。人的胚胎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它具有发育成一个个体人的潜力,随意破坏人的胚胎实际上是在扼杀人的生命,是不道德也是非人道的。尽管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对“克隆人”技术表示强烈反对,但是对于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技术应用于人体医学科技领域则给予高度关注。

总之,国际社会及各国政府的制约是确保生物技术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科学家的个人行为范式是确保生物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决定性因素。科学家的个人觉悟、道德情操、思想品德、献身科学的勇气及高尚的人文精神,都将对21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基因研究中的科学伦理。基因工程技术是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人类基因组研究是从分子水平直接探索人类自身奥秘的伟大科学工程,是人类认识自我、追求健康、战胜疾病最为重要的科学研究行为。它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除了其自身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对伦理、法律等构成了挑战。

按科学家的设想,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旨在建立起全球性的人类基因多样性资源库(包括生物样品、统计数据、相关的信息等)。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目标与意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探讨人类的起源,了解和说明人类进化的历史,从微观层面深化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寻求导致疾病与防治疾病的遗传因素以及为这些因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提供更基础的信息。但是,人们在享受这一成果的同时,不能不思考它带来的各种伦理问题,如基因争夺与基因殖民主义;基因隐私与基因歧视;个体自决权问题;基因治疗与基因犯罪等。

此外,还有转基因技术应用的安全性问题。转基因技术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尽管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增强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但转基因产品的安全问题却一直存在争议,至今尚无定论。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主要担心有:含有抗病虫害基因的食品是否会威胁人类的健康、转基因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转基因产品是否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和转基因产品带来的伦理问题等。

(二)生态环境伦理问题。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自人类出现就已经存在。人既依赖自然而生存,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人与自然是依存、适应、冲突与和谐的关系。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由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渐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以自然的主人自居,片面地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或需求去改造自然,往往会违背客观规律,酿成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苦果。

实践证明,“人类中心论”漠视自然客体,过分强调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有悖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已逐渐失去社会思维主体地位。生态环境伦理学是人与自然道德生活的理论基础,它根据生态学揭示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它突出强调在改造自然中要保持自然的生态平衡,要尊重和保护环境,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的暂时发展。

当前,建构生态环境伦理要主张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既要求代内平等,也要求代际平等。所谓代际平等的道德原则,就是当代人与后代人在享用自然、利用自然、开发自然的权利要均等。解决代际不平等现象,必须建构生态环境伦理,用理性约束人类的行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观念。

(三)纳米等“新材料”的科学伦理问题。自20世纪九十年代纳米产品进入人们生活以来,纳米材料已经应用于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纳米技术是对大小在100纳米以下的物质进行操作,利用物质在这一尺度上表现出的独特性质来制造新产品。目前部分计算机芯片、防皱的裤子、DVD播放机、自洁玻璃、防晒霜中的遮光剂等产品,都是应用纳米技术的实例。

但近期,纳米技术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成了科学界研究的新课题。在美国化学学会2003年年会上,有3个研究小组分别报告说,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毒性。美国航空航天局太空中心的研究小组发现,向小鼠的肺部喷含有碳纳米管的溶液,碳纳米管会进入小鼠肺泡,并形成肉芽瘤,而用聚四氟乙烯制作的纳米颗粒毒性更强。纽约州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小组让大鼠在含有这种纳米颗粒的空气中生活15分钟,会导致大多数老鼠在4个小时内死亡。研究人员指出,这只是初步结果,还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开展纳米技术的安全性研究,并不是要限制纳米技术的发展,而是要更科学地发展纳米技术。研究发现,纳米技术一旦渗透到生物学领域将迅速改变农业和医学的面貌,人类生活方式也将在纳米技术与计算机和基因生物学的结合中迅速出现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在人类健康、社会伦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会引发诸多问题。

(四)网络时代的信息伦理问题。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迅速转变,引发了信息传播在媒介形式、报道方式、受众地位、受众行为等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信息伦理问题。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文化和价值观各异的人们参与到网络中来,在网络交往活动中,首先面临的是对个人隐私的挑战,如何保护合法的个人隐私、如何防止把个人隐私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成为网络时代的主要伦理问题。虚拟与现实之间,一系列其他新的社会问题诸如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网络黑客、垃圾邮件、网络安全、信息垄断、网上知识产权,以及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恐怖活动和发动信息战争,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威胁国家安全等随之产生,这些都引发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伦理的激烈冲突。

专家指出,要构建新形势下的信息伦理,必须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提高公民的信息伦理意识;二是制定出清晰的信息伦理准则;三是超前预示各类信息伦理问题;四是进行信息立法,互补信息伦理。

(五)基因武器和生化武器的军事伦理问题。世界上任何的高新技术一经开发,很快就会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像美俄两国始终致力于把最新技术引入核武器系统中,以实现其核武器的现代化,奉行对别国的核威慑战略。典型的还有基因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军事伦理问题。

基因武器还可以根据人类的基因特征选择某一种族群体作为杀伤对象。原理是人类不同种群的遗传基因有一些差别,将基因表现不同的产物当作攻击目标是完全可行的,因此科学家们也称这种“只对敌方具有残酷杀伤力,而对己方毫无影响”的新型生物武器为“种族武器”。

与造价昂贵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比,基因武器有着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成本低、产量高、杀伤能力强;二是使用方法非常简单,难以防治。基因武器从使用到发生作用都没有明显征候和特殊标记,因而很难迅速隔离和及时救治。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上帝”又是魔鬼,在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使战争的最基本要素――武器的研制和使用得到了飞速发展。自武器进入热核时代、生化时代以来,不管是用战争手段维护正义,还是用战争手段夺人城池,都产生一个非正义的结果,那就是对地球、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造成巨大的毁坏,因此必须要用正义的伦理道德来约束和制止。

三、科技伦理的道德约束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科技给人类带来的一切危害都不是它本身的过错,但科技方法、科技活动、科技成果以及成果的运用,明显渗透着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因素。科学上“能够的”并不是伦理上“应该的”。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伦理道德的发展方向对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建立和完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科技伦理是对科技活动的道德引导,是调节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间、科技共同体与社会之间诸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科技伦理不仅蕴含一般的伦理价值,而且包容科学技术真价值。如果一个科学家明明知道某项科学发现将会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那么他就不应该把这一发现公布于众;另外,不论科学研究还是它的社会运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而这一舞台的导演是各国政府,因此政府必须规范科技运用,采取措施加强科技发展中的道德伦理约束极为必要。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全社会必须关注科技伦理和科学家群体的社会责任问题,在面对种种新的技术成果的同时,不能忽略其自身涉及的种种现实及潜在危险,必须正确地利用科技成果为人类造福,维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科技成果的使用不当而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约瑟夫.P.德马科理查德,M福克斯.现代伦理学的新趋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2]方福德.科技与伦理[N].光明日报,2000.9.18.

纳米技术的潜在危险范文第2篇

最新一项研究显示,“夜猫子”很有可能是更具创造性的“思想家”。科学家目前尚不能对夜间活跃型人群(俗称“夜猫子”)更具创造性的原因做出充分的解释,不过他们表示,这也许是他们适应了非传统生活方式的缘故。领导实施此项研究的意大利科学家吉安皮埃罗教授表示:“身处一个偏离日常习惯的环境,可能会刺激一种非传统情绪的发展以及一种发现替换性和创造性解决方式的能力的发展。”

研究人员对不同年龄段的120位男女志愿者,进行了三项旨在衡量创造性思维方式的测试。“夜猫子”型在每项测试中的表现均非常出色,而日间活动型或中间型的人只能勉强得五十几分。另外,一个人的年龄同创造性高低毫无关系。研究人员写道:“我们的研究支持这样的理论,即老年人也具有创造性。”

由于工作、学习以及其他要求,日间活动型和夜间活跃型人群可能也要遵循其他的时间表,不过他们首选的时间表多与其体内的生物钟同步,这种现象存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摘自《齐鲁晚报》

男性割包皮减少艾滋病感染几率

在肯尼亚和乌干达实施的两项大型医疗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割包皮可以减少一半因异性导致的艾滋病感染几率。

针对肯尼亚2784名男性参与的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包皮环切手术的男性与未接受手术的男性相比,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几率减少53%,而针对乌干达4996人的调查研究显示,这一数据为48%。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对研究结果表示关注,认为这可能给受艾滋病影响最为严重的非洲带来减少感染的有效方法。

摘自《科技日报》

澳大利亚科学家声称惊人发现――乳癌可能通过性传播

澳大利亚媒体报道,新南威尔士大学一位研究人员表示,乳癌可能通过性传播。他在澳大利亚妇女乳癌肿瘤内发现了造成宫颈癌的同一种病毒。

调查 近半乳癌患者有致富颈癌病毒

新南威尔士大学荣誉退休教授詹姆士・劳森和同事们公布了一项针对DNA的分析结果,发现50个乳癌样本中有24个有人状瘤病毒18型,这说明乳癌患者也有导致宫颈癌的相同病毒。

推测 通过和沐浴传播

劳森表示,人状瘤病毒可能从生殖器区域通过输送管进入。当然,沐浴也能使人状瘤病毒传播出去。但人状瘤病毒是否导致乳癌,或者乳癌患者是否更容易感染这种病毒,还需要进行更多研究。

实例 年轻女性患者更危险

劳森在论文中指出,一项回顾了2005年相关资料的研究显示,平均起来,感染人状瘤病毒的乳癌患者比那些测试显示没有感染这种病毒的患者大约年轻8岁。他表示,这增加了性传播理论的可信度,因为人状瘤病毒在更年轻的女性身上更加普遍,而她们比年龄更大的女人更有可能拥有多个。

治疗 宫颈癌疫苗能抗乳癌?

劳森说,如果人状瘤病毒果真造成乳癌和宫颈癌,“澳大利亚年度人物”伊恩・弗雷泽教授发明的宫颈癌疫苗应该也能降低乳癌率。劳森表示,他目前正努力进行一项关于这方面的研究。

质疑 尚缺乏可信证据

但有科学家对81位瑞士妇女做了研究,并没有发现人状瘤病毒导致乳癌的证据。澳大利亚癌症委员会主席奥尔沃教授表示:“目前我们只有一些小型研究显示人状瘤病毒和乳癌之间存在联系,但是研究人员并没有给出证据证明它们存在因果关系。我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找到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摘自《北京晚报》

大脑扫描预测精神分裂

英国爱丁堡大学一科研小组近日发表文章说,大脑扫描可以检测出中枢神经系统灰质(即传递信息、协助贮存记忆的脑组织)的变化情况,这有助于医生预测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

通过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灰质的变化,可对那些因家族原因而极可能患精神分裂症的人进行预防性检测。在进行其他临床分析的同时,使用磁共振成像扫描法,可在患者显示脑功能障碍症状之前预测他们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

爱丁堡大学科研小组用10年时间跟踪了200名很有可能患精神分裂症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家族成员中有至少2人已被诊断出惠有这种脑功能障碍症。研究人员分析了其中65人的脑部磁共振成像扫描图(每18个月扫描一次),寻找中枢神经系统灰质的变化。这65人中有8人在第一次扫描约两年后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不过,研究人员指出,他们的研究只覆盖了一小组人群,还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独立试验才能证实这些结果,

摘自《现代快报》

纳米产品可能危害健康和环境

美国一些科学家和环保人士警告说,关于纳米产品对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影响,目前人们几乎一无所知。他们呼吁各国政府和业界尽快就此采取措施进行监督检测。

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纳米新产品项目”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球使用纳米技术的产品有356种,包括“可呼吸”床单、打火机、高尔夫球杆、护肤霜、计算机芯片和抗菌袜。纳米技术据称还可用于癌症治疗、饮用水过滤系统和延长电池寿命。

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纳米物质的直径一般为1至100纳米,人的一根头发的直径大约是8万纳米。这些科学家和环保人士认为,纳米物质小到能透过人体细胞膜。纳米物质如果被吸人体内和被皮肤吸收,或通过风和水等媒介在自然界扩散时可能会产生危害,就像石棉等物质的微粒会因其形状、大小和化学特性损害人体健康一样。

“纳米新产品项目”机构的首席科学顾问安德鲁・梅纳德在《自然》杂志上撰文指出,纳米产品有害的说法目前主要停留在理论上,但可信度较高。他写道:“最近一些检测纳米物质毒性的细胞培养物和动物研究显示,纳米物质的大小、表面、可溶性,可能还有形状,都对是否对人体有害产生影响。”

目前全球鞋袜和塑料容器等数十种产品采用银纳米微粒作抗菌剂。美国环保署早些时候曾表示将要求所有使用银纳米微粒的产品提供证据证明其不会危害环境。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帕特里斯・西姆斯说:“政府和业界认为针对化学产品和其他材料的现行规范就够用了,但其实还远远不够。”

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糖摄入超标的危害不亚于吸烟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了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发现长期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会使人的寿命明显缩短,从而提出了“戒糖”的口号。

实际上,我们平时摄入的糖分绝不只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奶糖、水果糖、巧克力之类,我们日

常食用的很多普通食品中都含有大量的糖分。专家称,早餐时吃的牛奶、面包、蛋糕,主食中的炒菜、炖肉,午饭后喝的可乐、咖啡、饮料、酸奶,这些都含有糖。还有我们主食中含的淀粉,它在体内消化后,以葡萄糖的形式吸收。

专家举例说,一瓶汽水含糖量在20克左右,一盒冰激凌含糖量大约是10克,一杯红茶大约含15克的糖,而一块小蛋糕含糖量达到30克。不知不觉中,我们从日常饮食中摄入了许多糖。

现在临床上遇到的过多摄入糖的问题,更多来自青少午,有的孩子每天只喝可乐、饮料,从不喝白开水。而面包、蛋糕、甜点成了他们生活的必需品。

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限制是每天最好不要超过40克。糖类供给我们每天需要的能量,人体内糖的存储形式是糖元,在肝脏中含量最多,肝糖元起到保护我们肝脏的作用,并提高肝脏的正常解毒功能。但是如果过量摄取糖分,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带来多种疾病。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龋齿,还有肥胖、糖尿病,甚至影响神经肌肉的灵活性。过量的糖类撮入,使血脂、血糖升高,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就大。嗜糖之害,甚于吸烟,因而应严格控制糖的摄入量。

摘自《侨报》

吃花生酱也能减肥?

肥胖率高让美国人头疼不已,各种各样的减肥餐也是层出不穷。其中美国一名注册营养师设计的花生酱减肥餐,就是利用这种美国人最喜爱的食物来达到减肥的目的,受到了广泛欢迎。

花生酱由花生制成,提供丰富的纤维、钾、磷、镁、锌等,但也含有高热量和高脂肪。不过,花生酱的脂肪以单不饱和脂肪为主,对心脏健康有益,甚至能调节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因此,美国营养师称花生酱减肥餐是一个美国版本的地中海饮食,只不过用花生酱的单不饱和脂肪取代了橄榄油而已。

这种减肥餐要求每餐吃两大勺花生酱,通过花生酱的脂肪带来饱腹感。目前流行的减肥餐全都依赖于低脂,然而,饮食中缺乏脂肪,令饱足感下降,反而更希望进食高脂食物此外,减肥时完全戒除脂肪,会减低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使皮肤变干及粗糙。所以,减肥也需要摄取适量的脂肪。

纳米技术的潜在危险范文第3篇

关键词:道路桥梁 施工技术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在新时期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积累了诸多的知识理论以及施工经验,同时极大地提升了其施工技术的水平,使其建设工作的面貌不断更新。然而,在这些新型技术不断呈现的环境中,道路桥梁建设的质量要求以及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应对这一日益提升的质量与技术要求,展开对于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及推动,便成为推动国家的道路桥梁建设更进一步的关键所在。当前时期,道路桥梁建设队伍相关研究人员纷纷展开了对施工技术的研究。

1、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施工技术现状

目前,我国的大跨度桥梁基本都是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通常情况下,这种类型结构的桥梁施工方法有以下几种,体外支架法、悬臂挂篮浇筑法、缆索吊装、劲性骨架法等等方法。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发展迅速,最新发展使用的桥梁建筑方法是悬臂挂篮技术,这种施工方法在连续梁施工中被广泛使用。主要是因为这种施工方法对于地势要求不高,而且支架较少,整体性好,对于环境的污染小,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容易控制。正是因为在桥梁建筑中的广泛使用,也促进了其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

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的优势在于有效结合了混凝土的高抗压性能与钢筋的高抗拉性能,技术上解决了混凝土的裂缝问题,因此使得桥梁的跨度不断增大,结构重量不断减小。因此在桥梁施工中得到了认可。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的施工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1、我国道路桥梁建设的成果显著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路桥梁建设就取得了巨人的进步。日前,我国的大桥跨度已经跃居世界的前列,在技术水平上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在海峡、海湾大桥的建设上,更是取得了令世界瞩日的成绩。如今,我国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城市公路上的高架桥、立交桥令人“眼花缭乱”,各种城郊、城际高速铁路和轻轨穿梭于城市之间,这些新型的道路交通方式迅速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内,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此数量庞大的工程不仅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加快了城市发展的脚步,更是为城市的装扮添加了关丽的“外衣”。纵观世界各类大城市,我们就会发现,道路和桥梁建设不仅仅只是一种交通方式,更是时常的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体现。

1.2、有效控制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所使用材料的质量

桥梁施工之前,需对混凝土的结构性能做一些实验,以相同配合比制作混凝土试块进行相关实验,检验其性能参数是否符合施工标准要求。如果不适合,应立即调试配合比。

1.3、预应力张拉的前期准备

张拉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是为了使得钢筋混凝土的抗拉性能更好,使其能满足结构需求。在预应力张拉之前,首先要检查构件尺寸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清理张拉埋设板与垫板之间的废渣,使得埋设后的张拉性能满足标准。

1.4、张拉预应力的施工

为了防止波纹管破损,需要重复张拉并且持续一段时间。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张拉线与波纹管之间的摩擦力过大的问题。

2、预应力技术在现代道路桥梁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2.1、桥梁钢筋混凝土构件中预应力技术的应用

早期混凝土的开裂是混凝土的通病,混凝土构件的开裂不仅仅影响构件的美观,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非常大,开裂后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变差,容易受到水环境的腐蚀,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刚度。在钢筋混凝土构件之中,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原理就是所受拉应力不是太大,就不会对混凝土结构构件产生破坏从而产生裂缝的现象。

2.2、混凝土路面预应力技术的应用

通过混凝土加预应力钢筋来对混凝土路面产生一种约束,使得钢筋混凝土中骨料与钢筋之间的粘结力增强,进而使得混凝土路面可以延缓甚至不出现裂缝。目前,这项技术已经慢慢走向成熟阶段。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是为了减小混凝土构件受到拉应力的作用,而更好发挥其抗压性能的优势。然而,混凝土路面在长期受到车载活荷载的作用以及温度应力对混凝土路面所形成的徐变作用,因此未来对于混凝土路面的预应力技术处理将会考虑得更多,通过施加纵向预应力来防止其横向裂纹产生,施加横向预应力防止其纵向产生裂纹。

2.3、受弯构件中预应力技术的应用

一般混凝土的受弯和受拉性能较差,因此要改善其弯拉性能就不得不使用预应力技术,这样可以发挥出其受压性能的优势,弥补其抗弯拉性能上的不足。

2.4、多跨连续桥梁中预应力技术的应用

大型桥梁结构复杂,对于多跨桥梁,其桥梁结构承受不同弯矩作用,对于跨中部分,桥梁受到正弯矩作用,即桥梁的下部受拉;而对于支座部分,其上侧部位受拉,因此承受负弯矩作用。一般混凝土结构的受剪能力和抗拉性能都比较差,因此,对于这种多跨桥梁的施工过程中,会采用预应力技术来对混凝土进行加固处理,使得其跨中部位和支座部位的抗拉性能和受剪能力增强,这样桥梁结构便会更加稳定。

3、桥梁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3.1、人性化与现代化桥梁

未来的新型桥梁将更趋于人性化与智能化,通过现代计算机控制来方便掌握桥梁的受力与变形情况,通过温感系统来了解气温状况,通过传感器来感知风力作用效果,通过地面承载变形感应出车辆超载情况。能给桥梁的各种潜在危险及时预警,并能协助施工人员进行排除工作。

3.2、方向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人心,目前人们对于环保理念越来越强。因此,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也会朝着环保的方向向前,使得桥梁建筑设计的实用性与艺术性能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成为一个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3.3、梁结构的多样化

现代桥梁建筑结构的形式比较多,但是随着时代变迁,桥梁结构也随之发展。从最开始的小跨径石拱桥到之后的大跨度石拱桥,之后发展为混凝土石拱桥,演变而生的钢拱桥等等。可见,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桥梁建筑结构的发展。随着桥梁建筑材料的不断改善,未来的桥梁结构也会趋于多样化发展。未来的桥梁结构有待发展为结合型的桥梁结构,如斜拉桥、悬索桥以及综合性混凝土拱桥等等。

3.4、新型材料擎起大跨、轻质桥梁

未来桥梁的发展将向着跨海,跨国际,轻质,多用途,环保的方向发展。中国桥梁界专家们曾预言21世纪世界桥梁将实现新型、大跨、轻质、灵敏的国际桥梁发展新日标。

21世纪乡已经建成的新型人桥将更人性化,智能化,通过计算机系统和传感器系统将可以感知风力、气温状况,同时可随时得到并反映出大桥的承载情况、交通状况。同时桥体内的传感器可测出大桥各部位的危险及潜在故障,并及时发出警报。超载汽车、列车通过大桥之前,会被装在桥头的传感器感测出来,及时传感到智能装置,桥头放行栅栏将自动关闭,以防桥梁超载发生危险。未来的桥梁,将成为造福人类,代表社会进步与高度文明的标志性建筑。

总之,桥梁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会朝着多姿态化方向发展,高强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碳纤维等纳米技术将会被大量开发使用,建筑材料会随之不断更新发展。当然未来的发展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因此道路桥梁的建设也会越来越环保,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国强.路桥工程中监理工作的难点及完善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9:220.

[2]王进.浅谈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J].城市建筑,2013,16:249.

[3]陈林.浅谈我国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2:310-311.

纳米技术的潜在危险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化;技术产业化;产业哲学

Abstract:Technicalizationandindustrializationarebothindispensabletotransformscienceintoproductivity.Sciencetechnicalizationmeanstheprocessoftransformingscientifictheoriesintotechnicalpracticetomakethempragmaticsoastominimizethegapbetweenscienceandproduction,thuscreatingan“artificialnature”.However,technologyindustrializationisaprofitableprocessoftransformingproductivetechniquesintoindustrialpracticesoastorealizethesocialfunctionofproductivityfromscienceandtechnology,thusforminga“socialnature”.Todifferentiateconceptuallytheprocessofsciencetechnicalizationfromtechnologyindustrializationisimportantinchangingpeople''''sideafortheimplementationoftechnologyindustrialization.

Keywords:sciencetechnicalization;technologyindustrialization;philosophyofindustry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似乎是一个不争的命题,无需赘言。但是如果“穷根究底”地追问一下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问题似乎又不那么简单。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肇始于19世纪中叶,兴盛于整个20世纪,至今方兴未艾。然而自人类社会产生直到近代产业革命(包括第一次产业革命在内)的几千年时间里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始终是“生产—技术—科学”,而且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并不那么紧密。只是自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科学开始走在技术和生产的前面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到了20世纪,越来越多的技术发明和技术改进“以科学为基础”(science-based),而“以知识为基础”(knowledge-based)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出现,进一步强化了科学、技术与生产之间的联系,以至于“科学—技术—生产”这一过程成为一种天经地义。但是,从技术哲学或者产业哲学的角度来看,从科学原理到技术发明再到经济效益却是一种近乎于脱胎换骨式的飞跃,其中任何一个转化环节发生间断或阻塞,再好的创意(idea)也无法变成效益(return)。本文试图从科学技术化和技术产业化两个方面对马克思“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1]这一命题进行形而上的解读。

一、以实用为价值取向的科学技术化

历史上,科学不是或主要不是作为生产力出现的。“科学不仅是一个有用的工具。虽然它既不能达到真理,也不能达到概率,但追求知识和探索真理仍然是科学发现最有力的动机。”[2]相信波普尔的上述观点时至今日仍然有效,对自然界奥秘无限的好奇心永远是科学家努力工作的原动力。尽管科学认识本身并不就是真理,它随时都有被证伪的危险,但被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长期检验正确的科学认识具有真理性,真理性的知识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尽管要想说明当时的万有引力定律、质能方程式和日后的发射宇宙飞船、爆炸原子弹之间的关系相当困难,但科学原理中蕴涵的巨大、长远的经济价值随着科学技术化的出现愈发突出。

科学(这里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必须经过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技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结论。“科学理论要转化为生产力,一般首先要经历一个向技术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可定义为科学技术化。”[3]因此,科学技术化就是从科学理论向技术实践、从认识自然物向创造人工物的转化过程。这不仅是科学知识形态转化为技术发明形态的过程,而且是缩短科学与生产之间的距离,使一般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所以,科学技术化的实质就是以实用为价值取向,把“虚”的科学物化为“实”的技术的过程。

不管科学和技术存在着多少种定义,但科学主要是一种知识体系、技术主要是一种工具体系是公认的观点。所以科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务虚”或“求真”,科学成果主要是理论或观念上的东西;技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务实”或“致用”,技术成果主要是发明或实物上的东西。生产力中包括的科学一定是技术化或者是物化了的科学,所以,科学技术化是一个由虚到实、由理论到实践、由解释到创造、由抽象到具体、由精神变物质的过程。这一过程至少可分为科学原理的对象化和技术原理的实物化两个阶段。

1.科学原理对象化

科学原理对象化就是从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原理的过程。作为关于实现一定技术目的的途径、手段、方式和方法的理论规范,技术原理也要表现为知识或理论的形态,也要采用概念、符号、公式、流程图等理论形式。但是与普适的科学原理不同,此时的技术原理已经是与实际的技术对象、技术过程、工艺流程等直接相对应,具有很强的对象性和具体性。如果把科学原理看成是普遍性的原理,技术原理就是与具体对象相联系的特殊性的原理。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技术原理的根本性突破主要是人们生产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而在科学突飞猛进的现代,技术原理的重大变革无一不是科学原理对象化的产物。只有在深入研究固体物理学的基础上,半导体晶体管的技术原理才得以建立;只有发现了受激辐射原理,激光器的技术原理才最终提出。如果说科学原理所揭示的是天然自然的规律,那么技术原理揭示的就是技术系统即人工自然的规律。所以,从技术发明的内在机制来看,新的科学理论所预示的技术端倪并不能直接导致技术发明,它还需要经过一系列中间环节,逐步把科学原理的普遍规律转化为技术原理的特殊规律,从而为技术发明提供最直接的理论支撑。

2.技术原理实物化

然而,有了技术原理、设计方案还不等于就有了可以实际应用的技术,没有实现技术原理所必须的物质手段和工艺方法,再好的想法也只是空中楼阁。技术原理实物化就是从技术原理转化为技术发明和物质手段的过程。内容再丰富、原理再正确仍旧是知识、学理,没有技术装备和生产条件就不成其为现实技术。从本质上说,技术就是方法、手段和工具,它不仅仅局限于纸上谈兵,更为重要的是把技术原理落实在物质材料上,制造出新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通过电流把灯丝加热就会发光,这样简单的白炽灯技术原理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已经明了,但白炽灯泡的改进使用金属钨丝做灯丝,充入惰性气体防止灯丝烧断直到20世纪初才告完成;热核聚变的物理学原理是人们已知的,20世纪50年代也曾尝试爆炸过氢弹,但如何实现可控热核聚变用于发电,至今尚未找到实用化的具体条件。因此,物质材料对于科学技术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制约着技术原理能否最终转化为实用技术。目前新材料研究的前沿是纳米技术,有人甚至预言,纳米技术不仅会带来世界性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而且可能会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变化。

总之,从科学原理到技术发明的转化并不是一个简单过程。科学技术化需要一系列的中间环节,也需要经历一些时间。如果具备了这些中间环节并且具有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条件,科学就能较快地转化为技术并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因此,科学技术化缩短了科学与生产之间的距离,使知识转化为商品进而通过产业化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科学技术化也是创造人工物形成人工自然的过程。相对于天然自然(第一自然)来说,我们把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创建、加工过的自然界叫做人工自然(第二自然)。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技术化是控制和变革天然自然的过程,是创建和加工人工自然的过程。如果说科学原理是反映天然自然的规律,主要是以解释世界为己任,技术原理反映着人工自然的规律,为改造世界做好理论准备,那么技术发明和物质工具本身就已经作为人工物成为人工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譬如,自20世纪50年代贝尔实验室成功推出晶体管以来,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一代代地发展,乃至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以微电子技术为主体的电子人工自然中。归根结底,科学技术化的价值取向是实用,是满足人的需要。当物质生产和生活遇到技术困难而停滞不前时,必然要寻求更加实用更高效率的途径。正如齐曼所言,进入博物馆或成为化石的技术(器物层面的技术)不见得不好,只是因为用起来成本太高[4]。

二、以盈利为价值取向的技术产业化

技术,特别是以工具或机器为代表的物质性技术无疑是生产力,“不以生产为基础的技术和没有技术的生产都是不可能的”[5]。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一些很好的技术成果因缺乏资金躺在专利局里无法向生产和盈利转化,而另一些效益好的企业又因缺乏好的技术项目找不到新的投资方向,这就造成了科技资源和生产资本的双重浪费。因此,技术与生产并不是完全同一的东西,这里还有一个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和技术成果向生产转化的问题。技术发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实践性,是以实用为价值取向的人类活动,这一点和科学发现、科学理论的提出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但是在技术发明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大的探索性、不确定性和创造性,这一点与科学活动又是相似的。所以,实验室里的技术只有形成产业链才能真正得到推广应用,企业也真正获得主导产品的支撑从而实实在在地盈利。“新技术始于发明,成于研制,终于应用;而新的产业始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成于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定型,终于批量的产品和效益的产出。”[6]因此,技术产业化就是基于“有利可图”或者是以盈利为价值取向,把专利技术、实验室技术转化成商品或产业技术的过程。

由单纯的技术运作方式转向技术与资本相结合的运作方式是技术产业化的本质变化。通过资本市场提供的资金,把单一功能的技术研发部门变成新兴产业的孵化器,借助市场营销把尚不能直接为人类所利用的技术转化为直接为人类服务的商品,并由此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这是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做好产品只是第一步,产业化的关键是形成一个包括研发、扩散、生产、营销、售后服务诸环节在内的产业链。这一过程至少可分为技术的商品化和商品的社会化两个阶段。

1.技术商品化

技术商品化是指把专利或实验室形态的技术(技术发明、样品或样机)转化为进入市场的现实商品的过程。技术上可行的产品在生产上未必可行,换句话说,实验室诞生的技术产品不等于生产生活中使用的技术商品,二者之间还需要一个转化过程或“二次开发”。技术成果首要的是先进性,而技术商品首要的是经济性,是需要考虑成本和利润的技术。实验室技术往往只考虑到技术原理的正确性和技术应用的先进性,为了取得预期效果往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商品化的技术必须是“用得起”和“划得来”的技术,既能让大多数消费者买得起又能给生产企业带来利润。海水淡化尽管在实验室里已是成熟技术,但是提取一吨淡水的费用远远高于用火车或轮船从远处调一吨水的费用,这种技术就无法商品化。我国的一些技术成果(特别是环境保护技术)难于在实际中发挥作用,其原因就在于应用成本过高。其次,技术的商品化还要考虑到使用上的方便性。实验室技术的发明者和使用者往往是知识层次较高的专业人员,新技术的发明和使用对于他们是专业知识的合理延伸。但是商品化的技术是面向各种层次和知识背景的消费者的,操作过于复杂(例如,有些电子产品的说明书好像专业书籍)的技术就难以商品化。第三,技术的商品化还应考虑到适应性。一项技术成果被纳入生产生活系统必须有其他相关环节与之配套,否则就会由于“短板效应”形成不了现实生产力。我国在技术成果扩散应用上常见的困难就是“不配套”,自主研发乃至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项目因原材料、能源甚至生产和管理人员素质等原因无法正常生产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技术的商品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缺乏经济性、方便性和适应性的技术只有潜在价值,而不会变成生产力,更不会带来经济效益。

2.商品社会化

技术的商品化完成了科学技术从一般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飞跃,为技术产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技术的商品化阶段并没有把追求转化的最大效益作为目标,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还仅仅局限于物质层次和较小范围。而我们不仅希望技术成果能够成功地转化为商品,更希望把小商品经营成大产业(譬如,围绕着移动电话衍生出彩铃业、短信业等新兴产业)。作为技术产业化的第二阶段,商品社会化是指以追求产业经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技术商品生产和价值实现的批量化和社会化过程。如果说从科学原理到技术原理、从技术发明和样品到技术商品的过程都是从“虚”到“实”,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形成的过程,那么,商品社会化的最终结果是从“实”到“虚”,即商品的价值实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蕴含在商品中的人类科技复杂劳动还原成巨大价值并获得价值增值是产业化的终极目的。如果我们把此前的一切活动都看成是“助跑”,运用产业化规律去推动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则是“最后一跃”,只有跳过这个“龙门”,科技企业才能从鱼变成龙,科学技术才能真正转化成巨大的产业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技术的商品化和商品的社会化、产业化也不是一回事。商品化可以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来完成,社会化必须由形成一个产业链的企业群来完成。商品化主要的“瓶颈”是技术成果的成熟程度,社会化主要受制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发育成熟程度。商品化的标志是生产出可以进入市场的商品,社会化的标志是把技术发明转变成巨大的产业并获得最大的效益。商品化过程的主角仍旧是拥有技术优势的发明家和工程师,社会化过程的主角则是拥有资本优势的投资家和企业家。商品化过程中企业生产的规模小、批量小,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对文明的推动力小,而产业化了的企业群经营的规模大、批量大,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对文明的推动力大。尽管如此,技术产业化这两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的界限也是相对的。就像提出技术原理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实现原理的物质条件一样,在技术商品化的阶段必然要对市场需求和盈利前景进行预测。

三、从科学技术化到技术产业化:确立技术产业化的思想基础

从哲学的角度看,产业就是人工物的社会性生产和扩散的过程。如果说,“科学技术化”主要是致力于“人工之物”,控制天然自然和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那么,“技术产业化”就是致力于“社会之物”,大规模地生产人工物和创造社会自然的过程。全面深刻地认识从天然自然经由人工自然走向社会自然,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化、技术产业化的规律和机制,积极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正是产业哲学旨趣之所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化和产生最大效益,当然要以该成果符合规律、技术先进和经济实用为前提,但这种转化的条件却不在于科技成果本身,而是在于科技成果之外的社会经济条件。要转换观念,区别科学技术化与技术产业化过程,确立技术产业化的思想基础。

1.转化的融资渠道从以科研基金为主转向以社会基金为主

科学技术化和技术产业化的融资渠道是不同的。由于科技研发之初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甚至有些基础科学研究本身就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科学研究直至技术化的整个过程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政府基金(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政府部门管辖的基金)支持。但是随着技术产业化过程的加深,不仅资金的需求量和面临的风险加大,与高风险相对的高盈利的预期也在加大。而这正是利用市场机制发挥社会基金(这方面一般是风险投资基金)作用的最好时机。风险投资公司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收回投资:一种是找一家大的优势企业集团以合适的价格收购,从股票转让中收回投资;另一种则是在专门的证券市场(比如美国的NASDAQ)帮助公司上市,在企业的股票大幅升值时出售自己持有的股票,收回投资。到了这个时候,高科技创新企业也已经成为一个度过了风险期的高成长型企业。所以,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如何使技术这个鸡蛋孵化出成千上万的小鸡,技术的问题已经解决,关键是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和发挥资本运作的智慧。

2.转化的主体从以科技人员为主转向以企业家为主

科学技术化主要靠科技人员创造性的劳动,把科学和技术原理变成实用的技术产品。科技成果的成熟程度决定着能否向生产转化以及转化的成功率,所以要为此时的“主角”即发明家和科技人员创造出宽松的科研环境。但技术产业化的“主角”应该转向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他们能够准确地把握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机遇,规避各种风险,扩大市场占有率直至取得巨大经济效益。我们要重视科技人员的创新劳动,也要尊重经营者和决策者高超的管理劳动。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尤其要完善技术市场、中介市场和资本市场,政府要为发明家和企业家的联姻创造良好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发明家和企业家才能像接力赛一样把科技的“火种”转化成熊熊的产业之火。

3.转化的载体从科研机构转向生产营销企业

在我国,科学技术成果多数诞生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因为这里有雄厚的研究基础和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选择竞争战略以及怎样进行盈利和成本核算又是这些技术专家所不擅长的。因此,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必须从科研机构转向企业(或者是把科研机构企业化并推船入海),使科技成果从受智力支撑转向受资本支撑。为了保障发明人和所在单位的权益,可以把科技专利折算成股本金作为出资额来分配收益并承担风险。在产业化过程中,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各个相关企业都是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会使产业化功亏一篑。无论是科技项目的所有者单位,还是资本所有者企业都无法独自完成产业化任务,唯有紧密结合、精诚合作才能使转化成功。

4.转化成功的评价标准从先进性转向盈利性

技术发明就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从而满足人类需求的实践活动。先进性和实用性是评价技术价值的首要标准,在实验室或中试基地做出新的样品就是科学技术化的成功标志。然而产业化的评价标准则是创利,这是产业化的目的决定的。技术成果在实验室里问世仅仅是产业化的开始,把这颗“种子”打造成商品并规模化地生产和销售,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才是产业化成功的标志。中国的发展进入到了关键时期,不仅要把经济增长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更要使科技研发面向产业调整和升级,不仅追求科技成果的高与新,而且要把产业化和经济效益置于优先地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经济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1.

[2]波普尔K.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242-243.

[3]周春彦.科学技术化技术时代的科学基础[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1.

[4]ZimanJ.Technologicalinnovationasanevolutionaryproces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3.

纳米技术的潜在危险范文第5篇

Cyto-pearl Elixir专利细胞框架再生精华,以及活性皇家黑珍珠萃取与来自新西兰的珍稀植物精粹,具有重建细胞内部结构的非凡功效,适合熟龄肌抵御肌肤老化。

2.Korres珂诺诗人参洁面胶200元/150ml

人参精华可促进表皮细胞对于营养及水分的吸收,帮助恢复皮肤的弹性和紧致,特别添了钠、镁、锌、猛等矿物质,给皮肤细胞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能量“早餐”。

3.Origins悦木之源白毫银针润肤水260元/150ml

白毫银针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比普通绿茶多3倍以上,其抗氧化能力也是维生素E的10倍左右。这款机能润肤化妆水,拥有抗氧化防护及滋润保湿两大功效,特别适合混合性、干性、敏感性肌肤早晚使用。

苦寒之地孕育“神奇”成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下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和性格――这个规律不仅存在于人类身上,在偌大的自然界更是如此。从雪山到冰川,从沙漠到高原,凡生长在极地的生物,都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生物特性――面对大自然的神奇造物能力,越来越多的皮肤专家变身成为植物或生物学家,从这些生存于艰苦环境中的生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奇迹,并尝试从这些极地环境中生长的植物、矿物、海洋生物中提取能量,探索保养肌肤、留住青春容颜的奥秘。

于是,一系列以珍稀植物或极地生物成分为主的护肤品应运而生。它们不约而同地萃取来自极地天然精华作为护肤原料,其中包括极地白茅草、高山红景天、沙漠玫瑰,甚至火山泥浆⋯⋯在此之前,我们从未想过自己的脸上会涂满地底孕育了几百年的火山岩和雪山融水,而现在,肌肤似乎在受宠若惊的同时,更需要了解这些成分究竟对我们的日益挑剔的肌肤有何作用?

高山出“奇珍”?

无污染的环境,才可采撷出珍稀的植物和纯净的冰川水?

科学家们发现,喜马拉雅冰山水之所以充满生命力,是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硅离子复合物,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同时还有大量以离子化状态存在的矿物质,极易被肌肤吸收,促进肌肤的新陈代谢,能够迅速渗入干燥肌肤深层,强化水分的供给和保持作用。与喜马拉雅冰山水类似,来自远古稀缺的原生态水资源的古达冰川水,于海拔5100多米高原的底层,冰体受地热融化渗入地壳,经数十公里的岩层过滤、净化,含均衡而丰富的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冰川水天然的分子团极小,极易被人体吸收,因此运用在护肤品中,一般能为肌肤提供非常强大的极速补水功效,可以舒解肌肤的疲惫感,瞬间回复肌肤活力光彩。比较适合保湿类的护肤品。

而被誉为高寒奇珍的红景天,则是一种分布北半球高寒地带,生长在海拔3500~5000米的一种高地草本植物。因为在调节人体免疫等方面效果极佳,其中又有几种是人体必需但体内却无法合成的氨基酸,加上生长环境位于高寒地带,采收量有限,相对地也提升了红景天成品的难度,因此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珍稀成分”的概念。目前红景天普遍被运用在抗氧化、抗皱等护肤品中。

专家解析

Dr.Nelson朱年

台北悠美皮肤专科医院院长,台北医学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医师,台北市立芳医学中心皮肤科医师。

“被神话”的珍稀植物

Hers邀请台湾知名皮肤科医生Dr.Nelson,为读者解析珍稀成分的护肤品有何护肤玄机?或者只是“被神话”的“珍稀”成分?

Dr.Nelson:以红景天为例吧。红景天能促进肌肤循环,并修护DNA,使其受损细胞恢复活能生机。运用于抗老保养,则增强肌肤适应力,对抗及延缓各种老化伤害,帮助肌肤从压力中释放。现代科技的发展,让红景天的萃取过程进化,提炼出最精纯的成分质量,高分子、高单位,无须大量添加,就能为充满压力、缺乏弹性、疲乏不堪的弱势肌肤进行滋养润泽。

但另一方面,大众似乎过度渲染及期待红景天本身具备的功效了。的确,红景天富含维生素、氨基酸等维护人体生理机能所需的元素,因山上空气稀薄、日间紫外线的高辐射度令红景天生长速度缓慢,地形的起伏也造成采集上的困难,使得如红景天这样的植物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其实,再珍稀的成分,也是经由化学机构加以萃取、导出、载体包装,才能有效地保存及Mix在我们所使用的“合成化学物”里。红景天也只算一味珍贵的中药材,无须将其“神话”成可以解救万难肌肤的灵药。不考虑自身身体状态以及过度消耗的身体资源,用再珍稀的产品也是枉然。

1. Bellefontaine维美源素完美净白精华素

2430元/30ml

蕴涵阿尔卑斯山植物精华,其中的天然抗氧化成分能有效预防斑点形成,促进新陈代谢。

2. Guerlain法国娇兰恒采动能紧致导入面膜

730元/60ml

萃取自波罗的海的有机矿物琥珀,能刺激皮肤表皮层弹性紧致因子的合成,调控真皮机,制防止皱纹与松弛现象的产生,它还可以保护胶原纤维和促进胶原纤维的合成,令皮肤的网状结构更为细密。

3.Yue sai羽西赋颜萃丰盈修护精华露

390元/30ml

天然药性植物成分大花红景天,搭配抗自由基成分积雪草精华,以及蛋白伴侣助长成分Ectoin,对抗日间老化并促进肌肤新生。

4. RéVive净化排毒面膜 1320元/150ml

含丰富石灰岩的天然泥,当中的钙质有效促进表皮更生代谢,强化肌肤的天然脂质保护层,同时促进身体制造更多延缓老化的抗氧化剂。

5. Kiehl's科颜氏深海凝萃乳霜490元/50ml

蕴涵“Abyssine 657微生赋活因子”,这种深海多糖体在西太平洋下3000米处依然生机勃勃,拥有惊人的抵御外界侵害的生命力,也是支撑微生物存活于极端环境中的救星。

地底育“神奇”?

蕴藏地下数百年的火山灰也能为我们所用?

火山泥因为大都形成于上亿年的火山灰沉积岩,处于地底巨大的磁场中,而且火山泥为矿石等能量集结物,负氧离子含量非常高,有着极强的吸附力,一般都拿来用做去除污垢、吸附异味和油脂之用。而火山泥由于含负氧离子成分,因此能消除电磁辐射、外界污染等对皮肤的侵害。所以一般使用火山泥成分的护肤品后,会感觉皮肤光洁、平滑。但是,由于地理条件恶劣再加上过度开发,火山泥的质量也日趋下降,真正优质的火山泥,已经少之又少。不少优质火山泥由于挖掘过度,最低的批发价格一度飙升至每吨5万美元。

1. CPB柯丽柏蒂肌肤之钥全新金致乳霜7000元/50ml

全新鹿蹄草精华,被誉为CPB荣誉成分,能防止基底膜受损,有效对抗肌肤老化现象,再加上全新的矢车菊精华,促进蛋白质生成,有效加强基底膜细胞的生成。

2. YSL圣罗兰灵芝修护精华素2550元/50ml

被誉为“仙草”的灵芝,其所含的多糖、多肽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配合杏仁蛋白精华一同作用,刺激细胞新生并加强胶原母细胞的生成。

3. Biotherm碧欧泉活泉水份精华乳520元/30ml

首次加入经过3亿年沉淀而存在于沉积岩中珍贵的喜马拉雅粉晶盐,有“生命之晶”之称的粉晶盐,能帮助启动肌肤的天然保湿机能,促进肌肤天然保湿因子的不断形成。

4. Guerlain法国娇兰水合青春活能清新日霜620元/50ml

长在不毛之地的沙漠玫瑰之所以能盛放,是因为它具有保持水分并在极端干燥的气候中生存的非凡能力,这款产品除了抵御水分流失外,还能增强对自由基的抵抗力,双重“抓”住水分。

5. Laneíge兰芝雪融水焕能精华露380元/40ml

取自喜马拉雅山7000米高度的冰山水。水中的硅离子复合物拥有10倍于维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帮助恢复受到环境及压力伤害的肌肤自身抗氧化能力,令肌肤焕发活力。

6. Eau Ravie奥尔莱薇焕颜光透活氧洁面膏

200元/100ml

阿尔卑斯山脉的菱锌矿提取物能增强基底细胞的天然排毒功能,抵御外界的各种污染及辐射。 而巴西珍贵青绿色矿石精华,能抵御外界的各种辐射、毒素、自由基伤害,强化保护。

7. Neutrogena露得清清滢舒缓润肤乳129元/100ml

北非雪松、马齿苋等天然草本精华调节毛孔内部油脂分泌,舒缓水润分子深层滋养皮肤,帮助肌肤内部小环境达到水油平衡,调控油脂分泌。

8. 佰草集逆时恒美紧肤精华液380元/30ml

将红景天、紫芝、玉竹等中草药精华的合理复方配比,通过增强细胞自身的生理调节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抵抗皮肤老化的同时也有抗肌肤缺氧、抗辐射的辅助作用。

提问专家珍稀天然成分的A面B面

Q现在护肤技术如此发达,还有必要非得采用珍稀成分来护肤吗?

A 的确有必要。现在的护肤技术是非常发达,整形美容已经如家常便饭一般普及,我们不会再为某个朋友做完除皱手术而大惊小怪了。微整形注射、无痛的电波拉皮、开眼角、皮下注射保湿剂⋯⋯只要能坦然接受,任何手术都能达到青春依旧的目的。但是,护肤技术的发达,并不是一件完美的事,虽然整形手术有失败的危险,但是“一蹴而就”的美丽,是很多人辛苦保养10年才可能换来的成果。但是,作为一名同样也开设美容诊所的医生,我不建议太年轻的女性进行抗老手术,一则身体皮肤、肌肉还未完全适应衰老的变化,贸然进行手术,可能导致日后出现反弹。虽然,使用护肤品需要长期并且坚持,而且还必须以良好的生活习惯来辅佐,对于不敢轻易尝试整形术、属于疤痕型、敏感型体质的女性来说,有效的护肤品的确是最有用的“青春良药”。至于外界一直传说的“微整形具有依赖性”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存在,只是说,整形术所达到的惊喜效果要想继续维持,只有靠不停地再次手术才能得以保持,这就是所谓的“依赖性”。

Q这么多珍稀成分运用在护肤品中,会不会对肌肤产生负面影响?

A 对于化妆品开发人员来说,如果仅仅因为一种成分很珍贵,即使知道它会对肌肤产生负面影响还继续使用,那无异于饮鸩止渴。因此,大多数含有珍贵天然成分的护肤品,无论是在研发还是生产阶段,都经过了非常缜密与繁复的研究与监测步骤,可以保证产品在现代科技所能达到的范畴里安全和有效。

Q天然植物护肤品就是安全的吗?

A 不一定。植物萃取的精华的确是来自天然,不过,天然成分必须经过化学成分的压榨、提炼、稀释、降解、分子重组等一系列过程,已经不可能再是100%的天然成分了。同时并不是所有天然物质都安全。有些天然的植物,如野葛是非常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反应的。护肤成分并不是因稀有的数量才持有稀有的效用,只要是科学地适量使用,有效而没有副作用,都是适合自己肌肤的“珍贵成分”。

Q珍稀的天然成分,萃取的工艺是否会导致产品有效性降低?

A 不会。有些植物成分经过高温后其效果会降低,研发人员会使用低温冷凝技术萃取,以求最大限度地保持成分的活性。而且,通过高超的萃取工艺处理,还可能让成分的有效物质微量细化,成为更易被皮肤吸收、更容易渗透到皮肤深处,发挥更出色的效果。如果采用纳米技术进行加工的话,那被皮肤吸收的有效性更是突破了分子的极限。所以说,在萃取过程中产生的难度,比如玫瑰精油的萃取,在保持纯度的同时,只会使成分的成本增加,而不会降低产品的有效性。当然,护肤品的容器也有讲究,不少活性程度高的成分,其容器必须是暗色不透明的包装,且必须以安瓶的形式出现,以保证其活性。

Q以天然植物成分为主的产品适合敏感肌吗?

A 理论上无论何种护肤品,如果宣称低敏感性,必须先经过反复的贴试验,才能确定是否会有过敏的可能。不过,现实中许多化妆品公司并没有严格地这样做。因此,宣称低敏感性的草本药妆或天然植物成分护肤品同样有可能会造成皮肤过敏。比如芦荟、薄荷、金盏花,有些人会对这些成分感觉有刺激性,所以我们不能盲目信赖天然植物成分。而相反,有些合成的人工成分,由于质量稳定、没有容易导致过敏的成分,反而比天然成分安全。敏感体质的人,最好征询医生意见后再使用天然植物配方的护肤品,一定要仔细辨认护肤品标签上的成分。

1.Estēe Lauder雅诗兰黛白金臻致精华露2300元/30ml

被当地人视为“上帝神圣之树Ati”的波利尼西亚琼崖海棠精华,能镇静舒缓肌肤,减少肌肤潜在炎症和过敏症,令肌肤保持晶莹剔透。

纳米技术的潜在危险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传媒;话语;生产;控制

按照斯诺的观点,公众往往接受媒体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因此当代文化实际上就成了传媒文化,⑴而传媒文化可以说是通过传媒话语生产与控制而形成的。传媒话语生产与控制作为文化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与其他形式的话语如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科学、文学艺术等有密切关系,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话语生产方式的特征。

一、关于话语

话语是目前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词。传统上,话语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修辞学和诗学,主要研究演讲和文学艺术,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典范性研究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随着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传播方式超越人际交流,话语概念及含义有了很大变化,其表现在,一是超越了对话语的工具性认知;二是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取向。新修辞学代表人物美国人肯尼斯·博克认为人是象征性地对环境做出反应,语言不仅导致行动而且建构我们的现实。这种话语观,使“新修辞学将视角从传统的政治生活投向一切以言语为主的象征流活动,推动了修辞学向现代传播学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相呼应。”⑵这里所谓西方后现代思潮表现在包括上世纪中叶以来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文学艺术等诸多文化领域。

在对话语的认识上,西方及其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以意识形态批评为中心),索绪尔、罗兰·巴特的符号学(以语言、文本为中心)以及后现代各种文化理论形成汇流,使话语成为当代文化与传媒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话语理论为当代文化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后现代的视角。西方者葛兰西较早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涉及话语及话语权的问题,他认为,“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⑶前一形式表现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机器,后一种形式则体现为文化领导权或曰话语权。突破了基础——上层建筑二元结构的意识形态奠定了文化研究的基础。罗兰·巴特则认为在符号学的跨语言研究领域,其研究材料将时而是神话、叙事、报刊文章,时而是我们的文明产物,只要它们被言说出来,如新闻报道、说明书、采访谈话,甚至属于幻想类型的内心语言。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进一步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⑷葛兰西的“领导权”、福柯的“权力话语”、哈贝马斯的“合法化”、罗兰·巴特的“泛符号化”、鲍德里亚“仿像”等思想极大地丰富了话语理论,为研究媒介话语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传媒话语生产

波林·罗斯诺在《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一书中给“话语”下的定义是“所有被书写、被言说的东西,所有引起对话或交谈的东西。”⑸RonScollon在《MediatedDiscourseAsSocioalinteraction》一书中谈到媒介话语术语使用的三个层面:一是指大众传媒话语即报纸、杂志、期刊、电视、电影话语;二是指以电脑为媒介的网络话语;三是指最为广泛意义上的公共和日常话语,其媒介如信件、笔记、备忘录,以及更多技术媒介如话筒、电话、电脑甚至英语、汉语,或说写和符号语言传播模式。本文将在第一层概念上讨论传媒话语。

传媒作用于受众的一切都是通过话语形式进行的,无论其文本形式是文字或图像,各种新闻、电影、电视剧、广告、脱口秀等话语方式组成了一个几乎无所不包的话语世界。其中存有两重话语关系,即传媒和现实的话语关系,体现为生产、共谋与替代;传媒与受众的话语关系,体现为消费或使用与满足。

1.传媒话语与文化生产

斯图亚特·霍尔指出信息传播应该通过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这一“主导的复杂结构”⑹来考察信息传播过程,其传播实践对象乃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并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出现的各种意义和信息,它们像任何形式的传播或语言一样,在一种话语的语义链范围之内通过符码的运作而组织起来,其产品以“话语”形式流通。虽然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电视话语生产,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传媒话语生产的普遍意义。

约翰·费斯克提出的文化经济概念认为,文化经济的流通是意义和的传播而非货币的周转,“在这种文化经济中,原来的商品(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牛仔裤)变成了一个文本,一种具有潜在意义和的话语结构,这一话语结构形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⑺

传媒营造了一个巨大的话语场(布尔迪厄所谓的“新闻场”⑻),或话语生产平台,它容纳并呈现政治、经济、科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等各种话语形式,根据自己的意图与模式给予改造,通过转换、移植、膨化、过滤等方式对这些话语进行再组织。在这个话语生产场中,市场与商业需要构成了生产的巨大动力,消费主义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其运行机制则是由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规范结构所决定的。今天,世界上大多数传媒声称自己代表正义、公开、公正、传播真理。然而,这一陈述本身被看作是一套话语也许更为切实。传媒热衷于在一切领域发言并施加影响,只要它认为有这种必要。传媒话语生产建构了一个大众文化疆域,这一文化疆域突破或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国家、政治地理范畴以及社会范畴。汤林森指出,“大众媒介正以平稳而快速的步调扩张其技术能力,在西方社会当中,它们对于公私领域的生活、夹其渗透、报道及再现的能力,已经具备非凡的影响效果”⑼,这里所说的能力就是话语生产能力。

2.话语和话语方式

话语和话语方式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按后现代主义的文本中心论,“一切事物,包括一次生活经历,一场战争,一次革命,一次政党集会选举,人际关系,度假、理发、购车、谋职等等,都是一个文本,甚至演说也具文本地位(一个口头文本)。”⑽因此,某种程度上传媒话语就是对各种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其解读和阐释方式决定了话语方式。以“新式新闻”(theNewNews)的出现为例,作为一种新的新闻话语方式,它产生于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从形式上看“是一个速配的混合物,它部分是好莱坞电影和电视电影,部分是流行音乐和流行艺术,它将流行文化和名人杂志混和起来,使小报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和家庭录像互相结合”⑾,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当代传媒话语和话语方式表明:(1)传媒话语生产由现代性背景下的“生产性”转向后现代背景下的“消费性”,消费主义成为资本主义文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支配着传媒话语生产;(2)传媒话语需要对其他非传媒话语形式进行再组织以符合大众传播的模式和意图;(3)传媒话语生产作为意义生产,隐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没有绝对的任意性;(4)媒体拥有话语生产的巨大资源与权力,公众通过顺从或抵制对话语生产的权力关系产生影响。根据约翰·费斯克的观点,大众可“权且利用”(makingdo)其话语形式,创造性的、有识别力地使用资本主义提供的资源,从而使大众文化成为自己的文化。

3.“话题”与话语开放

在消费主义支配下,传媒乐此不疲地寻找话题,把大众吸引到传媒营造的话语圈里。在电视可能是街头采访,或主持人组织的名人与普通人共同参与谈话节目;在报纸,则是大众被邀请在已设计好的话题下讨论,或者以热线笔录的形式,或者以笔谈等形式进行。这似乎是通过话题策划与公众参与促进话语民主。但是,把政治、司法、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专家人物(布尔迪厄把适应这种话语活动的人称为“fast-thinkers”)邀请入新闻场共同进行话语生产,这种方式更多出自商业目的而非民主目的,换言之就是为了促进公众的话语消费。由此产生的大批媒介人物既是媒介“产品”又是媒介话语的生产者,扮演着双重角色。

针对这一现象,布尔迪厄指出,一个文化生产者越自主,专业资本越雄厚,只投身于除了竞争对手就没有别的顾客的市场,那他就越倾向于抵抗;与之相反,越把自己的产品投向大生产的市场(如随笔作家记者、循规蹈矩的小说家等)就越倾向于与外部权力,如国家、教会,党派和今天的新闻业及电视等合作,屈从于它们的要求或指挥。⑿用他的话说,这些“电视‘快思手’,记者史学家,辞典编纂家或靠录音机对当代思想进行总结的人,都毫无顾忌地利用社会学——或他们理解的社会学——以在知识场四处出击,发动独特意义的‘’”⒀,他们的目的不是生产而是再生产。布尔迪厄揭示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紧张关系,揭示了传媒话语生产的内部矛盾。

话题与话语开放表明:(1)话题与话语开放是传媒话语生产的重要形式,话题与话语开放极大地促进了话语生产;(2)话题与话语开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进话语消费,增加收视率或发行率;(3)话题与话语开放促进了传媒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与渗透,形成以消费主义为语境的话语狂欢。例如,“纳米技术”本是科学场的话语,但一经被传媒话语化后,就制造了令公众神往的幻象。在科学界宣称破解了人类基因密码后,传媒就又借此大做关于人类寿命极限的文章,推论说(或曰想象)人可以活到1200岁。大到世界政治、经济、战争、外交,小至日常生活的健康、时尚、消费等,传媒不停地设计、调整栏目,版面,不停地寻找、发掘话题。面对这一切,人们常常六神无主。比如关于“健康”,传媒给我们许多忠告,但很多是矛盾、混乱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永远关注这个话题。在这种话语世界中,大众接触到的是零散、矛盾的现实。

4.作为一种话语形式的“广告”

加拿大学者加汉姆认为,“应该首先将大众媒体视为实体,它具有两重性:一是通过媒介商品的生产与交换,直接发挥生产剩余经济的作用;二是通过广告,在其他商品生产部门中间接发挥创造剩余价值的作用”⒁。广告使消费主义无所不在,是传媒的又一重要的话语形式。(1)广告话语具有功能和文化意义,所谓功能是指其促进销售的作用,所谓意义是指它是通过态度、情感、心理等方式影响公众;(2)广告话语的文化意义使广告在空间和时间上得以迁延并影响着日常生活方式。(3)广告的功能往往在其话语意义的掩护与隐藏下完成。布尔迪厄指出,新闻场机制是按市场要求,通过记者对司法场、文学场、艺术场、科学场等各种文化生产领域施加影响。这决定了传媒话语可能的泛广告化语境。如电视开辟了“读书时间”,但这个“时间”很可能是由出版商控制的,仅由“排行榜”、“读者最喜欢”等话语就可明白,这个话语场可供出售。其真正目的很可能是广告而非知识。电视或报纸开设汽车、时装、保健、家居生活等栏目、版面,充满诱惑的图像和说服性文本使生活审美化,其真实目的则是消费,新闻、广告、艺术、文化等混合在一起,我们很难通过话语形式把它们分别开,惟一的区别就是看这些文本或图像的刊载、播出是否收费。尽管一般来说,有关法律如广告法,试图限制新闻性话语与广告性话语的混合,但操作上却较困难。广告主也乐意利用记者的权威或新闻性话语的信任,当你阅读了一段很有吸引力的文章,它充满了对于健康的关怀和严肃的科学理论,但最后进入你眼帘的却是药品推销商、医院或健身器材销售商的地址。不管公众是否乐意,他们只得接受这种话语和话语方式,抵制与反抗是十分困难的。传媒自身也需要这种广告性话语形式,比如,它定期向公众收视率、“发行量”等信息,或评选观众、读者最喜欢的节目与栏目,或公布读者来信,表扬或者批评等,是推销自己。国内一家报纸就曾以“一个城市和城市的思想”为自己作广告,声称自己是“深受管理层和收入较高层读者喜爱的报纸”来推销自己。

[page_break]

三、传媒话语生产的控制

在媒介社会,似乎传媒具有空前的话语生产的权力和自主性,但实际上,传媒话语生产中的主体仅具有非完全的自主性。福柯的话语理论认为,话语是受内在控制、外在控制以及主体控制的,其理论也适用于对传媒话语生产的认识。传媒话语生产具有明显的外在控制特征,它也通过“排除原则”中的“禁止”、“区别和拒斥”以及真与假的对立而体现出来,暗合了所谓说什么、怎样说、为什么说。比如极权社会中的政治、保守文化中的性等话语都有严格的禁忌范围,传媒可以用“新闻价值”等标准对话语进行“区别和拒斥”,无新闻价值的话题往往被排出在传媒之外,至于“求真意志”,本是人类文化史或文明史创造的一种信念标准,在传媒话语生产中,这个标准可以理解为“真实”、“事实”,其中自然也包含“追求真理”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或前现代的革命家都十分重视传媒,很多人亲身投入传媒话语生产工作,以此作为启发民智、宣传革命或改良社会的重要手段。

传媒话语与具有严格学科性话语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生产出来,后者是建构出现的(比如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话语)。另一个区别在于传媒话语对所有人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对各类报道或节目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学科性话语只对部分人开放。

传媒话语生产的外部控制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因素:美国是所谓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十分强调言论自由,但这种言论自由包括传媒的话语生产自由,也得受“明显而即刻危险”的法律原则限制。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关于言论自由包括传媒话语生产自由的法律和规范。

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传媒话语的生产与操纵是明显甚至直接的,因为传媒本身在现代社会里就是一种政治力量(有些独立,有些不独立)。在西方国家,传媒号称三权之外的“第四权力”。各种政治力量都力求通过传媒话语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并施加影响。因此,我们看到,政治人物成为传媒的常客,他们频频在电视上亮相并发表演讲,以求获得公众的好感和支持。传媒的某些“提法”也往往受到政府的密切关注甚至控制。

3.社会因素:存在于一定社会中的各类组织,包括宗教组织、工会组织、女权组织、少数族裔组织以及其他大量的民间社团都试图利用各种方式对传媒话语生产施加影响,有的甚至通过自己主办杂志、电台、报纸、电视台等来维护自己的话语权。

4.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话语控制的一个复杂因素,它包括宗教观念,道德、伦理、审美、及风俗习惯等。譬如在前阿富汗,拒绝电视机、收录机等传播工具,声称《古兰经》是他们惟一的法律,宗教话语占有绝对地位和控制权。道德因素则主要通过公众的态度、情感及舆论起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传媒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又对地方文化和边缘文化进行消解,反应出传媒话语生产的文化矛盾。因此,通过传媒话语场可以发现,各种话语或文化形式间进行着影响、渗透、控制与反控制,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传媒话语生产的危机。

5.专业因素:这里所谓专业因素,是指传媒用自己的一套话语生产标准来进行话语控制,比如新闻传播观念、价值理念等,当然也包括传媒话语吸引力、冲击力等这类打动读者观众的策略要求。一个高水平的学科话语建构者,不一定适合传媒话语的生产,凡不符合专业或职业标准的传媒话语生产者,都要通过实践训练来达到要求。

结语

中国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传媒话语逐渐摆脱了泛政治化倾向。在强调政治和意识形态原则的同时,随着经济的市场化,传媒话语也反映了“消费性”特征。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传媒新技术的发展导致世界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中国的传媒话语生产在各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全球化倾向,话语交流(尽管不平衡)的频度进一步增加。受西方社会影响的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也导致了一定程度的话语生产的不平衡,有关大众文化的报道或话语形式受消费主义影响,出现了过度膨胀的态势。另一方面,发展主义的思想,仍然是传媒话语生产的主流,GDP、人均收入,城市、地区建设以及各类有关数据不断见之传媒,对发达、富裕,民主、理性社会的向往,使传媒话语生产成为现代观念的镜像。在国内地区及城市发展竞争中,也出现了通过对媒介事件的控制,如争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大活动的主办权等,力图赢得话语强势的现象,诸如“全国第一”、“西部最大”、“制高点”“最先进”等话语成为传媒热点,由此产生的传媒话语竞争甚至成为地区矛盾的微妙因素之一。总之,从话语生产角度审视传媒话语或新闻场,把握传媒话语的生产与控制的特征及规律,具有一定启发意义,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传媒文化的研究。

注释:

⑴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传媒与都市艺术》,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⑵常昌富:《二十世纪修辞学概述》,《当代西方话语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⑶葛兰西:《狱中杂记》,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6页。

⑷王治河:《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⑸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2、80页。

⑹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5页。

⑺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⑻皮埃皮·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⑼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⑾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与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