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科技研究

建筑科技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建筑科技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科技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住区 公共服务设施 配置 规模 布点

1基本情况

1.1区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位于西安市南郊,北邻太乙路,南邻,西邻雁塔路,东临太乙路,教学区与生活区由建设东路一分为二。

1.2人口与规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总占地面积4300余亩,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生活区占地面积14.2Ha,共有6500人,约2500户,户均2.6人,其中,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2100人,老龄化率32.3%。2100名老年人中离休干部的人数为50人、退休职工共有1460人,其他人员590人。建大住区人口数量分布如图1.1。

图1.1建大住区内的人口数量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资料整理绘制

1.3建设状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住区始建于1956年,经过不断的建设翻新,现在住区内有不同年代建设的48栋住宅楼,以多层住宅为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住区生活氛围与环境较好,具有人气、活力。

2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布点与规模

2.1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状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住区的总人口为6500人,在人口规模上处于居住组团与居住小区之间。但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上,将建大住区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应配建居住小区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规范中要求居住小区应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建大住区基本都已配建。未配建的有托儿所、邮电所、储蓄所、综合食品店以及公厕,其他设施均已配建;规范中认为适宜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市场、停车场、热交换站以及防空地下室等,建大住区内也已配建;除此之外,建大住区内还配建有规范中在此级别并未要求配建的设施,如附属中学。总体来说,建大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较为完善。

2.2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规模

通过将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千人指标与规范规定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见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千人指标总指标满足规范要求。其中,除商业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千人指标不达标之外,其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千人指标均达到规定要求或超出规定要求。

按照规范中对居住小区中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规模的要求对比建大住区内已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发现,教育设施中,幼儿园的用地面积超出规范要求的面积,附中附小的面积均不满足规范要求;文化体育设施规模远小于规范要求,无法满足住区居民进行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医疗卫生设施由于除服务住区本身居民之外还要服务于学校学生的原因,因此规模大于规范要求;其他设施基本满足规范要求。

综合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千人控制指标与各个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两个方面对比可见,虽然建大住区千人指标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但具体到住区各个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之中,依然存在规模不足,无法满足住区居民使用的问题。

2.3建大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距离 分析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概论》一书中认为,居住小区级别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距离一般在400-500米之间时能够更好的服务与住区之中的人群[1]。如图2.1所示,对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距离进行分析可见,由于建大住区呈东西向狭长形态,而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沿东西向道路布置,因此,在空间距离上能够满足住区所有居民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为位于住区中部的校医院、贾平凹纪念馆等设施,而位于住区西部的高层业主活动中心、高层下的场地以及住区东部的附中旁场地等设施仅能满足部分居民的日常使用,对其他居民来说,距离较远,使用不便。

2.4建大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与老年人出行时间距离 分析

根据王江萍的《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中对老年人出行活动特征的分析,老年人在外出活动中根据出行时间、范围以及活动半径可划分出不同的出行活动分布圈,包括基本邻里活动圈、区域活动圈、市域活动圈和集成活动圈[2] 20。由于本文研究的是高校住区中的人群活动,因此,按照基本邻里活动圈和区域活动圈来对时间距离进行划分。其中,基本邻里活动圈符合老年人5分钟的步行距离,约180-220m;区域活动圈符合老年人10分钟的步行距离,约450m。[2] 20

如图2.2所示,通过对建大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老年人出行的时间距离划分可以得出,对于住区西侧的居民来说,在满足5分钟时间距离的基本邻里活动圈中,可以到达离退休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早市及高层下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而对于居住在住区东侧的居民来说,在同样的基本邻里活动圈中,居民能到达贾平凹馆前场地、附中及附中旁场地。因此以上公共服务设施是住区居民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设施。而在老人10分钟步行距离的区域活动圈中,住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样存在无法满足住区所有居民使用要求的问题。

图2.1建大南院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空间距离 图2.2建大南院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时间距离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综合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两个要素对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点进行分析,可见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点位置并不能够完全满足住区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使用要求。沿着东西向道路带状布点的公共服务设施使得住区居民出行距离拉长,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便。

建筑科技研究范文第2篇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培育建筑强省的若干意见》和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科技兴业,围绕着做强做大建筑业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快建筑业科技进步,提高我市建筑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我市建筑业全面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建筑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市建筑业近几年持续稳定发展,但科技含量低、科技投入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弊端已越来越明显,也阻碍了我市建筑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建筑业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推进我市建筑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由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的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建筑业主管部门要统一思想,认清形势,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深刻认识和理解建筑业科技进步和建筑业发展的关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大力度,迎接挑战;要进一步增强科技意识,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科技措施,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业”战略,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做大做强建筑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实现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二、建筑业科技进步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科技兴业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行业为重点,把科技进步作为优化行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动力和支撑,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建筑业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建筑业整体科技水平。

(二)主要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我市建筑业科技进步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基本形成工程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和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的技术市场体系;主要工程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企业的研发能力、技术标准工法和信息化水平能满足和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重点扶植具有国内、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总承包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专业承包企业;建筑业科技贡献率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

——创建建筑业企业省级及以上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5家。

——一级企业具有省级工法1项以上;特级企业具有国家级工法和推动企业进步的专利各3项以上,累计有效专利8项以上并具有至少1项发明专利,并主编过工程建设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全市建筑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企业总收入的0.1%以上,其级企业达到0.5%以上、一级企业达到0.2%以上。

——一级及以上企业建立企业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内部办公、信息、数据交换的网络化;特级企业在此基础上还需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远程在线控制。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建筑业科技人才管理体制和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培育建筑业类注册人员2000人以上,其中一级注册建造师达到1500人以上。

(三)总体部署

到“十一五”期末,我市建筑业科技进步的总体部署: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行业发展由速度效益型向技术效益型转变。二是以科技创新推动建筑节能,在建筑节能重点领域结合我市实际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实现建筑节能技术的跨越,保证建筑节能目标任务的完成。三是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四新”技术,提升建筑业整体水平,以企业研发中心为平台,研究应用经济适用、快捷高效、质量保证、安全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四是以建筑业信息化建设,带动产业科技进步,建成以网络为支撑,工程信息管理为核心、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的设计、施工、管理初步实现一体化的计算机集成应用系统。

三、加快建筑业科技进步的重点工作和要求

(一)提升特级培育企业的科技进步水平。以特级企业资质新标准就位为契机,大力提升企业的科技进步水平。特级及特级培育企业在今年全部建立科技研发中心,有2家通过省级研发中心认定。每家企业每年完成企业工法3项以上,确保全市每年获批省级工法20项以上,国家级工法3~5项,一级企业每年上报企业工法1项,此项工作由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分解落实。加强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开展专利申报和国家及行业标准的编写。(特级培育企业科技进步指标分解详见附件)。

(二)加强检测设备自动化建设。今年起,检测机构在桩基础静荷载检测时要将现场检测数据同步传输到建筑业管理信息平台;商品混凝土企业对混凝土试块检测要采用检测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并同步传输。市检测中心要扩大检测资质范围,增添高科技检测设备,须具有资质要求的见证取样和建设工程专项类全部资质。今年起全市各地的检测机构都须具有建筑节能检测能力和设备。

(三)加强重点课题研究和推广。市质量监督总站要发挥优势,结合我市实际开展重点课题的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今年初要制订分年度课题计划,重点是商品混凝土技术、建筑节能施工技术、钢结构技术和地基加固、基坑工程施工技术等建设部推广应用的建筑业10项新技术。

(四)加强“四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通过科技创新,鼓励、引导和推广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建筑工程中应用,依法淘汰落后技术和产品。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建筑物围护结构模式的研究,今年开始结合我市实际大力推广外墙自保温体系,加强自保温体系中的冷热桥问题、梁柱跟墙体交接部位处理问题以及自保温砌体施工技术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该项工作由市图审中心牵头。建筑业企业要广泛开展“四新”技术在建筑节能的应用,并总结出工法、专利及标准。

(五)加快建筑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开通市建筑业信息管理平台,实现部分办公自动化(施工图审、施工许可证发放、质量受监、竣工备案等)和造价2000万以上的工程实时监控功能,今年底前进一步完善,使网络具有档案管理、招标投标、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综合管理职能,到2010年实现全面建筑业信息化管理并接轨长三角信用体系。一级及以上企业今年全面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有2家以上企业通过信息化综合考评。

(六)加强建筑业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资源是建筑业科技进步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强建筑企业总工程师队伍建设,使他们成为建筑科技进步的中坚、企业技术管理的组织者。今年起开展市建筑业十佳科技带头人(总工)评选。强化建造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使他们成为懂管理、懂经济、懂技术、懂法律的工程项目组织者和管理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建筑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考核鉴定制度,开展技能比武和建筑工人技师考评制度,将技术工人的培养纳入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计划。

四、加快建筑科技进步的政策与措施

(一)加大建筑科技投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科技投入的若干政策措施,积极争取政府科研基金项目,引导企业多元投入,多方筹集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完善企业提留技术开发经费的做法,促进企业加大对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介入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鼓励外来力量创办技术开发机构;建立技术创新风险资金,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经费保障。一级以上总承包企业要在每年的企业利润中拿出5%以上用于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的投入。

建筑科技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建筑工程 节能施工技术 研究应用

当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经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建筑工程中的技术节能问题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开展节能技术研发能够避免高能耗与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协调发展,是未来建筑工程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1 当前建筑领域节能技术简析

1.1 太阳能技术运用

太阳能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在不同行业的运用较为广泛,其在建筑工程节能方面的运用,主要原理是将散热、遮阴与能量收集融为一体,实施混合型综合运用,借助阳光反射原理为建筑储蓄热量和光照,从而实现节能目标。建筑中太阳能的利用在技术、成本以及全天候运用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完善,使其达到高效、稳定与持续的目标。

1.2 风能技术运用

风能也属于清洁的可再生天然能源,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主要借助于能量转换的方式,将风能转换、储蓄为电能,对建筑工程的用电需求进行保障。这一能源运用能够和太阳能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晴天以太阳能运用为主,阴雨天气则发挥风能的补充能够作用,最大限度地谋求建筑工程能量需求不断链,传统电能供应作为建筑能量的最终保障。另外在建筑通风中逐渐增加自然通风的比例,包括室内外压力差、温度差及楼层间高度差的利用,减少机械空调及人工通风比例。

1.3 地热能技术运用

地热能也属于可再生自然能源,其原理为从地壳中提取热能,直接或通过热交换进行应用,如地源热泵技术中运用就较为成熟,这个技术可以大面积推广,只是要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有望在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中能够实现突破。

1.4 物体表面采光技术运用

建筑工程中表面采光技术运用较为广泛,其原理是借助于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对自然光线进行有效运用,以间接运用为主,大范围地提供建筑工程所需光照,舒适度较好,减少建筑工程所需光照产生的电能消耗。

1.5 地面及外墙节能技术运用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地面及外墙节能技术运用较多,其对构造具有专门的技术要求,有相应等级的抗压数据要求,避免保温材料受力损坏;对地面及外墙的保温防潮等方面性能也作出了具体要求。在运用地面及外墙节能技术的过程中,除了根据保温材料的特性及使用环境合理选用,还要做好地面及外墙干燥以及防水处理等辅助工作,切实提高节能效果。

1.6 屋顶节能技术运用

屋顶节能技术对建筑工程的影响较大,混凝土平面屋顶在保温、防水等方面的效果不高,容易出现冬天冷、夏天热以及雨季漏水等问题。屋顶节能技术就能够大展身手,通过在屋顶设置保温层进行隔热,降低建筑能耗。或者采用种植屋面、蓄水屋面,不仅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还能丰富建筑第五立面,美化环境,一举两得。另外 屋面节能建筑在屋顶安设太阳能装置搜集热能,但是坡屋面不利于太阳能装置的安装,需要在设计过程别考虑太阳能装置与建筑屋面的安装结合问题。

1.7 建筑门窗、玻璃幕墙节能技术运用

建筑物能耗主要消耗是通过建筑维护结构与门窗消耗,其中门窗更是重中之重。在建筑节能设计中采用断冷桥型材、low_e玻璃、中空玻璃等逐步成为通用节能设计手段;真空玻璃、呼吸式幕墙等技术、密封门窗及通风器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建筑门窗及幕墙节能技术在应该作为建筑节能技术的重点项目优先考虑。

2 注重理念创新,有效推进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发展

2.1 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

建筑工程节能技术的宣传能够让它的价值、意义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建筑行业主管部门以及相关的科研机构要将这一方面的宣传工作纳入整体规划之中,一方面利用研讨会、现场会、专业论坛、科技书籍等途径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在建筑设计单位及与建筑施工企业开展节能施工技术推广工作,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多层次、立体化宣传推广体系,为这一新兴技术的推广普及奠定有效基础。

2.2 进一步强化科技研发工作

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在我国国内起步较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形成核心技术与品牌效应等方面还与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差距,应当由建筑主管部门与科技研发部门牵头,形成强大的研发合力,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各研发机构之间要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协作状态,在牵头单位的组织下共同开展研究,技术成果共享,避免重复研究浪费资源以及进度缓慢。另一方面要加大集团化、品牌化发展战略,形成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应用、设计施工生产等环节紧密相连的系统化推广体系,与当前节能型社会的各项要求结合起来,既要提升科技含量,同时要注重提高实用性、经济性、前瞻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2.3 进一步借鉴引进先进技术

由于我国在建筑工程节能技术方面高端人才紧缺、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完全依靠自主研发速度较慢,应当结合实际需要引进一批先进的技术,如新材料制造、新技术研究等方面的成果,采取自主研发与新技术引进相结合的途径,加快国内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更新升级的步伐,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为建筑行业的良好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支持。

3 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发展要点与重要意义

建筑节能技术在整个建筑行业得到了有效认可,在节能技术环节,科研与推广运用单位应当紧密结合,根据建设单位实际需求,在节能环保大框架内设计完善的建筑围护体系,重点针对墙体、门窗、屋顶、地面等重点节能施工部位进行研发,结合实际运用粘贴、覆盖、涂抹等方式进行节能施工处理,有些地区还要与集中供热、制冷系统有效兼容起来,最大化体现节能、环保、科技、和谐的目标。

建筑工程节能技术已经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在社会上得到了认可,在建筑领域得到广阔的推广与运用,对于降低能耗、提高建筑质量、控减建设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效用,并与当前循环经济与再生资源的发展轨迹相吻合,在未来必将得到更多的重视与推广,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杨彬,贾晓奇.建筑工程的节能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8).

建筑科技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节能管理;建筑节能技术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式下,建筑行业在在高速的发展。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物基础设备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建筑节能方面,目前随着建筑物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现代建筑都安装太阳能等节能环保设备,充分利用建筑物的有限空间,将大自然中的资源利用起来。绿色建筑理念是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研究建筑节能管理措施和建筑节能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建筑节能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节能管理是现代绿色建筑理论推行提出的新要求,人类社会资源越来越稀缺,建筑物又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物体,建筑用地和人们居住都需要节能,只有节能才能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建筑节能管理是实施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管理人员不仅要学习绿色、节能的建筑理念,同时,还要在实践工作中认真履行节能管理责任。建筑节能管理是我国建立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政府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对建筑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实现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更好更快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其次,推进建筑节能技术是发展节能型住房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相关要求明确指出,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建设节能建筑必须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建筑行业的长久发展。

二、建筑节能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建立相关的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建筑节能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房屋需求以及城市化发展使得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快速发展,在这种形式下,我国建筑节能管理力度不够,管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尤其是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无法实现建筑节能的统一管理。针对这种现状和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

因此,建立相关的建筑节能法规构建有效的建筑节能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建立建筑能耗统计、建筑能效认证以及建筑节能性能测评与识别体系。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建筑节能体系,形成监督与管理人员的行为,从而形成有效的社会的监督体系。

(二)制定统一的建筑节能技术标准

制定统一的建筑节能技术标准是根据“四节一保”的要求,对现行的地方建筑设计标准、图纸以及施工技术规范等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研究,完善技术检测标准,建立相应的工程市场定额标准和技术施工标准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实施地方物业管理标准,从而能确保建筑节能工作在各个环节的监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创新技术是实施建筑节能的关键,要组建一支专业的研究队伍,促进科技成果的不断更新和大范围内的推广,将科技应用的实践中,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有效的措施,全方位地实施建筑节能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体系,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三)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加强对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重视,强化组织领导,通过领导的监督与管理,增强管理人员的意识,双管齐下。首先,单位要建立专门的组织结构,并且聘请专人重点抓建筑节能管理工作,逐渐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建筑节能管理工作小组,实施工作细则,加强工作人员监督,同时,实施人员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让工作人员在严格的制度和保障体系中,积极主动投身到建筑节能管控工作中。其次,单位要加强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节能技术的应用水平,技术人员通过培训掌握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技能,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最新的节能工艺和技术。因此,单位要加强施工、监理以及设计人员的培训,让工作熟练掌握建筑节能的相关法律常识、标准规范和经核准的新技术、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加大节能建筑的宣传力度,全面落实和推进节能建筑理念,召开建筑节能现场宣讲会,实现全社会监督、管理建筑节能。

三、建筑节能技术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对建筑节能的重视,在我国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下,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并且这些建筑节能技术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很好地应用,且取得很好的实践效果。

(一)能源利用技术

能源利用技术主要是指对自然界中能源的利用,目前很多建筑物都安装太阳能,利用太阳能技术设备能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太阳能,吸收太阳的光和热,减少人们生活中电能的直接消耗。同时,还有地热能、电能等,能有效地解决建筑物内热水、取暖以及空调和照明等各方面的问题,能源利用技术主要有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聚热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以及地源热泵空调技术等。这些技术水平都已经基本成熟,并且在建筑物中得到很好地利用,也取得很好的效果,具有进一步推广的意义。

(二)环境与保护技术

环境与保护技术是为了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为人们创建一个良好而舒适的居住条件。这种技术主要是在建筑物建设过程中,尽量保护环境,避免对建筑物周围环境造成不可磨灭的破坏,而为人们提供尽可能好的居住场地。其主要技术有:①建筑物立体绿化技术,如现代比较常见的屋面或者墙面的绿化保护;②绿色建材技术,在建设过程中使用节能环保材料,目前我国有很多绿色环保材料,如微孔发泡等方面的技术,这些高生产效率和高质量的工艺,为建筑物施工提供多方面的支持。③节水综合技术,包括采用节水器具、无污水再利用等;④模拟建筑周边的风环境和日照过滤,进行高效的自然通风和科学的采光设计。

(三)建筑围墙结构节能技术

该项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善建筑物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建筑物在夏天室内温度会降低,冬天室内温度能保持恒温,为用户提供舒适的环境。这种技术能减少供暖和制冷等设备的使用,利用合适舒适的室温能源符合,控制建筑物室内温度,功效与变频空调差不多。建筑围墙结构节能技术主要有高效外墙外保温技术,这种节能建筑技术不仅能扩大建筑空间,同时还能起到很好的保温效果;外墙节能技术,采用中空低辐射玻璃的平开塑钢窗来保温。此外,还可以根据房屋朝向以及光照等方面的条件,采用高效的内、外遮阳技术;采用倒置式保温种植屋面结合的屋面保温体系,即在屋面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不仅能起到一种美观的效果,同时,还能达到很好的屋面保温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提高建筑节能管理水平和质量,首先要加强节能管理工作人员建设,不断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为开展节能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的相关法律法规,用法律和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提高节能管理制度和策略的执行力度。再者,还要不断提高节能技术水平,加强建筑节能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研究新技术和新科技,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建筑节能的有效管理。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技术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如建筑围墙结构节能技术、能源利用技术以及环境与保护技术等,但是,技术研究与开发人员还应该不断钻研,为建筑节能管理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真正实现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任晓芳,张云.节能建筑浅论[J].科技风,2010(24)

[2]廖朝晖.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民营科技,2011(05)

[3]霍华德.浅探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J].科技促进发展,2010(08)

建筑科技研究范文第5篇

广东建科如何从一家传统科研院所华丽“转身”为现代科技型企业,并实现“成为国内建筑技术服务的龙头企业”的战略目标。

日前,笔者走进广东建科,对话广东建科总工室负责人和副总工程师。

据悉,广东建科自1958年成立以来,历经了创业初期的艰辛、80年代的转折、90年代的发展、到新世纪的腾飞,每前进一步都凝聚着广东建科人的汗水,如今广东建科已发展为一家主要以从事建设工程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的科研院所,院下设十个专业研究所、中心及分院和七个企业单位。多年来,完成了百余项科研项目,取得了60余项科技进步奖,获得了专利权近50项、软件著作权逾40项,主编、参编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近百个。企业先后被授予“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省直系统连续5年文明单位”、“广东省优秀企业文化单位”、“广东省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

建科院副总工向笔者透露,广东建科始终从企业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品牌建设三大管理战略着手,把开展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贯穿于广东建科的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

“这份荣誉来之不易,不仅代表着广东建科取得的成绩,更是中国科协对我们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认可。” 总工室主任向笔者展示研究院获得的2013―2014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先进集体的荣誉证书时说道。

2012年,广东建科董事长兼总经理曹大燕院长亲自挂帅成立了广东建科“讲理想、比贡献”领导小组,并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的亲力亲为更加激励了全员参与“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热情。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若要实现转型发展,谈何容易?

广东建科领导班子经过市场调研与冷静分析,一边在改革中探索,一边在探索中总结,从坚持科研来源于生产一线、科研服务于生产一线到坚持实行企业化运作。通过科研与市场的有效结合,近年来,开发了居住区风环境与室内自然通风关键技术研究、夏热冬暖地区建筑维护结构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建设行业多项应用技术,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及各界多项殊荣。这些应用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解决了科研与生产、科研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大大提升了其生产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

此外,在围绕“勇担责任、持续革新、整体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和秉承“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院方针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以“讲理想、比贡献”为主线的科技创新活动,一方面应用多样化的竞赛及奖励机制鼓励员工开展自主创新和科技开发,推进各项科研创新工作开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企业科技竞争力;另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机制和完善的创新协作体系。

自2004年决定建立研发中心至今,广州建科已建立了广东省亚热带建筑技术公共实验室、广东省建筑工程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型节能建材重点科研基地、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抗震研究中心、广东省南亚热带绿色建筑共性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等7大先进研发基地,目前都已全部投入使用。这些研发中心不仅提升了广东建科的科技实力和科技研发信心,还为成功引进和培养科技专业人才奠定了软硬件基础。

一个企业的科技投入与人才息息相关,正基于此,才有了广东建科第一任老院长当年的四处召集与培养科技人才,到如今曹大燕院长的惜才育才理念与实践。

在这种人才理念的驱动下,广东建科与国内高校合作的诸多项目便成为研究院培养优秀科技人才的摇篮。近些年开展的科技项目有清华大学研究生就业实践基地、同济大学“校企共建实习基地项目”、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就业实习基地、中山大学本科教学实习基地等。目前,广东建科的人才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5人,教授级高工20人,中高级技术人员400多人;在站博士后3人,硕博士186人,本科以上学历员工超过70%。

为了进行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培养大量科技人才外,广东建科还进行了大量的科技与资金投入,并逐步形成了从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到院内课题、青年创新基金以及微创新竞赛等涵盖不同层级的科技投入机制。据统计,仅2013―2014年间,通过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研究院共组织立项课题76项,下达经费1265万元;青年创新基金立项53项,下达经费181万元;“微创新”竞赛成果140项,下达经费140多万元。科研技术硕果累累,为更好地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建科院的科研业务也源源不断地为推动“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提供原动力。

此外,广东建科组织的各项学术和公益活动不仅提升了其行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更展示了其勇攀高峰的决心。

2013年,为庆祝广东建科成立55周年,研究院先后邀请了汪大绥、王铁宏、邸小坛等10名行业知名专家召开了7场院庆55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参加总人数达1000多人次;2014年底成功举办了“全国建筑物检测鉴定与加固改造第十二届学术交流会议”,还成功主办了“低碳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论坛”和“建设工程可持续发展技术交流研讨会”;2015年4月20日,广东建科借“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东风,由研究院杨仕超副总经理带队转战到俄罗斯,参加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海参崴)举办的第22届(4・22―4・24)城市国际建设展销会,打响了广东建科进军国际市场的“第一枪”。

建筑科技研究范文第6篇

1以专业融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探索

作为现代工业重要的门类之一,建筑行业的发展依赖于相关学科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各专业的分工协作。由于所涉及到的知识十分庞杂,为了便于学习、掌握并提高工作效率,必需进行细化的专业分工,将原本完整、连贯的建筑设计活动肢解成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环境控制设计、施工建设等先后不同的几个工种。各工种又从有利于自己操作的专业角度出发,利己主义走强,导致专业间条块分割、难以融合统一,建筑整体性能难以实现。如今,我们知道这种简单的专业分工方式,虽然有利于单项技术进步和知识的传播,但却不利于建筑整体质量的提高与整合,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建筑被简化成了若干单项“建筑科技”或“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与技术设计配合不佳,设计与施工分离,设计与使用脱节等。目前,在我国土建高等教育领域,绿色建筑主题涉及到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土木工程、风景园林、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大致6个一级学科和其下包含十几个二级学科,共同完成培养建筑工业所需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目标。客观地说,上述学科都分别在领域内对如何提升建筑的绿色性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关注,但却没有一个学科以全面解决绿色建筑设计质量为核心去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就绿色建筑的实现途径而言,建筑学学科应该肩负起全面实现绿色建筑的职责。绿色建筑给传统建筑学在教育科研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更综合的理论体系、更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更高的技术要求,也需要掌握更先进的理论前沿、更广泛的知识体系、具备更理性的技术思维逻辑、熟练运用多样化的分析工具等。需要以建筑学为核心,整合相关学科,研究和建立具有整合思想的绿色建筑设计专业方向,它具有相关各学科乘积的效应,整合各专业最先进的元素,以培养能够胜任时代要求的建筑设计人才为目标,以同步提高建筑整体质量和建筑与环境的友好关系为社会责任。这就需要重新思考、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绿色建筑领域专门人才培养模式。近期可以在已有的分工基础上考虑学科融合,建立健全建筑设计学科对环境控制设备、结构设计、计算机模拟分析、数理分析等必要知识体系的整合,加强建筑设计人员对相关绿色建筑研究进展和技术的理解,以便能够真正起到整合、组织设计工作的责任。针对相关方向研究生教学,加强包括建筑技术、结构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等相关领域通课程的学习,以便掌握健全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最新科技进展。

2教学实践

2.1学科融合探索始于1990年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调整了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框架(图1),就此,式,以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和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为核心,国家级课题负责人为主体组成的绿色建筑研究团队,建设了陕西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取得了一批代表性成果,成为绿色建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时还打破了专业与职业隔阂,拓展绿色建筑通识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题组内各专业负责教师频繁交流,形成了和谐结合专业发展的众多思考,围绕建筑学基本能力训练,展开了系列探索,形成了相对开放的教学体系,重点探索了以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努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建筑设计与研究人才,科学研究成果密切结合行业与社会发展需求。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一套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实践和科研相互促进的创新模的科研关系,相互支持业务工作;注重打破研究生的专业界限,无论具体专业都强调需要掌握完备的建筑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经常开展跨学科的学习、研究、讨论。课题组内涉及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专业研究生共同学习绿色建筑通识课程,提高综合理解与设计能力。教学与科研相协调,明确了培养绿色建筑设计人才的目标,强化了建筑设计专业在学科群中的核心作用,其余门类均围绕此开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重、多专业协同,促进学科间相互学习和知识体系的健全完善。瞄准绿色建筑行业前沿问题,将研究生论文研究与国家级课题相结合,采用先进的、可重复的研究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10年来,累计培养毕业绿色建筑方向博士50余名,硕士100余名。在西部地区,系统地开展了多种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下的绿色建筑的环境测试、建筑模式研究、方案创作、示范建筑实施等系列科学研究工作。

2.2教学模式探索探索改变单纯的“线性”的绿色建筑设计方式,“并行式”设计方法,提高建筑整体品质。在承认建筑的使用功能、空间形态、文化传承等基本需求的前提下,逐渐摸索形成了并行的绿色建筑设计创作方法。与常规先功能、再形式、后绿色技术设计的“线性”流程不同,将绿色建筑关键的环境与能源指标量化模拟分析前置在建筑方案之前进行。在利用计算机分析工具对环境与能源指标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从实现绿色性能的角度提出若干种可能建筑形态,再进一步落实功能和组织交通流线等设计工作,还需对上述环节进行若干轮次必要的调试和优化工作,形成满足多目标需求的绿色建筑方案。“并行式”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示意见图2。依照此方法,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多专业共同指导,探索了多重约束条件下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能途径,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2.3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实践2014年,结合本科毕业设计,课题组进行了“并行式”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实践,检验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目标,将17周课时分为设计准备(理论学习与调研)、总体概念、方案设计、成果表达等4个阶段,在重要环节增设了专题辅导(表1)。毕业课题的选址位于夏热冬冷地区的苏州市,是一家建筑科技企业的研发总部,占地1.7hm2。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北侧隔路与自然山体相望,东侧隔路与城市绿地公园相邻。由科研办公、对外技术展示、各类实验室、培训教育中心、学术会议厅等功能组成,要求符合绿色三星标识(图3)。本次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实践的关键内容:1)从自然气候条件出发,形成绿色建筑设计概念。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采用当地气象数据参数,利用Revit、Doe、Ecotect等绿色建筑分析软件,进行了生物气候、风环境、日照分析,探讨了包括风、日照、降水、温湿度在内的自然气候要素对建筑的影响,并从建筑节能潜力、主被动节能措施等方面对绿色建筑设计的方向和可能性开展了探索,让学生掌握借助计算机分析工具理性地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的能力。2)复杂的功能组织与绿色建筑的基本目标相结合。设计对象功能构成复杂,涉及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出入口确定、大小空间的协调、交通流线组织等一系列问题,单项技术难度不大;在此之上,又需要运用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环境和能耗模拟等手法,审视建筑方案的合理性,并做出相应的修改完善。经过反复的调整,让学生掌握了“并行式”设计流程,不但可以提高建筑物理环境品质、控制建筑能耗水平,也能提前对建筑的关键环境性能参数做出定量预判,提高了绿色建筑的设计效率。3)以节能为主要目标的围护结构设计手法。在建筑技术专业参与下,运用计算机模拟分析,尝试建筑立面设计的新方法。以降低建筑能耗为目标,主要采用自然通风降温、夏季遮阳防热、争取冬季日照、围护结构隔热保温等被动节能措施,在建筑表皮做出了积极反应,形成了差异化的建筑立面设计(四个立面的形态、开窗与遮阳、墙体构造等均不相同),体现了绿色建筑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4)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等级划分和指标构成,组织设计文件。该体系由“四节、环保、运营”等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又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构成复杂,难以应用。通过学习、难点讲解、重点辅导等手段,让学生掌握了利用现行标准从事绿色建筑设计的技能,并将相关内容表达在设计成果图纸中,进行了一次完成的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教学实践。

3结语

建筑科技研究范文第7篇

目前,我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从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跨越,在这一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科技创新将日益显示出其活力,对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愈加显著,对于提高我省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具有其深远的意义,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建筑业的创新能与其它“信息、机械、电子”等行业相比,其创新能力远低于它们,最明显不过的如“手机”,其升级换代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笨重的“大哥大”,“二哥大”等模拟机,向GSM、CDMA数字手机发展,目前已升级换代到集语言通信与多媒体相结合的3G手机,苹果第4代产品智能化手机也在推出。短短的数年,完成了产品的不断升级换代。而我们的建筑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进展缓慢,科技创新的能力远远跟不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存在相对滞后的状况。我们必需认真加以思考,有必要思想更加解放,观念转变的步伐迈得更大步些,更加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建筑业发展更加繁荣。本文试图分析科技创新能力在建筑业企业不足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

二、科技创新能力弱的原因分析

1、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省大中型建筑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企业营业额的比例不足2%,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为5-10%。一些小型企业研发经费甚至没有,这与低价中标及企业领导重视不够有密切关系。

2、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技术人员短缺

建筑业企业里面,大量的是一线生产员工,占95%以上,有工程师、高级职称的人员不足3%,大量的都是技术水平不高的亦工亦农的农民工。项目的实施依靠项目部,许多企业项目部处理问题的能力强于企业,许多技术难题,“四新技术”应用等需攻关的难题,企业不能很好地加以指导,将管理的责任推给项目部。项目部往往借助社会力量加以解决。这说明项目部人才短缺,企业高资质管理人员更加短缺,许多企业负责技术的总工室(办),只有总师一人或者二、三人而已,处理工程现场技术问题都来不及,更加没有时间考虑科技创新问题。据我们调查许多一、二级企业,高素质人才仅数人而已,无法成立技术中心。

3、缺少科研场所

在行业普遍微利甚至无利的前提下,忙于为生存而竞争,无暇顾及科技创新活动,许多企业没有考虑科研场所,更没有能力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4、科技创新趋同现象严重

许多大型建筑企业,点多面广,同一个企业往往有多个项目部从事同一类别的工程建设,在科技创新方面彼此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导致在不同的项目部都进行类似的科技创新工作,使得企业的科技资源在同一水平上面重复投入,停滞不前。项目部相互之间缺乏集成联动的机制,没有形成相互援助,相互依存的网络和集群。

5、科技创新关联意义益不显著

建筑企业的特点是实行项目管理制,为了项目建设而集聚一批人,项目一结束,人马又散开,新项目的开始又得重新招兵买马。由于建筑项目的单一性的特点,前后项目存在差异。因此会产生对科技成影响深度开发和外延开发不足的现象,科技创新级别难以提高。

6、思想认识存在误区的影响

许多建筑企业高层领导认为,施工企业按图施工,满足合同要求就行,科研工作应科研机构完成,研发轮不到施工企业,建筑行业没有什么新东西,科技含量不高等,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行研究新科题,客观认识上存在不足。

三、对策措施

为有效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有必要采取对策措施:

1、解放思想,努力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

①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激发企业科技创新的激情,系统地对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员教育培训,提升认识水平与创新技能。

②行业主管部门可以解决“安全文明措施费”一样,专项划出科技经费,专款专用。

③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陆续在企业资质,行业管理等方面提出有关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的管理规定,引领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完善科技创新的组织架构

①进一步完善以企业总工为第一责任人的科技创新班子,充分发挥企业总工的优势,带领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质量、安全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活动。组织选题,落实组织机构,指导科技科题的研究,定期向公司汇报科技工作进展情况,并有计划地提交科技成果报告。

②将科技创新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当中。

对基层单位来讲,科技创新是软指标,科技进步的关注和投入不足,开展科技活动不广泛,科技成果中推广产品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为改变这一局面,在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对科技创新方面加以明确并量化,督促企业重视这一工作,利于企业的科技进步和长远发展。

3、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建筑企业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①建筑企业认真组织研究科技创新激励方案,使企业、项目部和个人都能够受益。

②加强工法的研究,开展 QC小组等活动,抓好科技创新活动的推进工作,开展多层次颁奖活动,激励相关人员。获奖成果与个人收入、荣誉等方面挂钩,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性。

4、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5、合理选择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有三种模式,一是率先创新,二是合作创新,三是模仿创新。

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创新模式以模仿创新为主。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运用为主导的技术升级换代,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学习首创者的思路,掌握其技术要领,并在工艺、功能、结构等方面加以改进和革新,生产出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场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建筑科技研究范文第8篇

【关键词】当代科技;建筑设计;方法论;特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之上,在审美与精神上的享受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建筑作为人们生产与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其在设计中的外在感观与内部技术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便为建筑设计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新的技术支持。从当代建筑设计的成果之中可知,已有众多科学技术被应用其中,所以笔者将以当代科学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之方法论的特征,作为研究的重点,进而作出深入且详细的分析。

一、当今科技影响下建筑设计的基础方法论

建筑作为一种古老且延续至今的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承了与时俱进的精神,随着人类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设计的方法也随之发生演变。针对社会中“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趋势,建筑设计的方法论也要同步满足这样的要求,即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建筑设计实现将各项资源能够达到最大合理化的配置,从而使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并使建筑更为美观、实用、节能、环保。

通过考察、了解可知,当今的建筑方法论已经融合了不少高新科技的相关元素,进而变得更加完善与全面。其中,形态设计、手法设计、功能设计、环境设计、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是几种较为主要的建筑设计基础方法论。它们被综合应用于不同建筑的设计之中,由于每位建筑设计者的风格与视角不同,所以在实际设计中,可能会对这几点方法论有不同侧重的应用。

首先是功能设计,它是建筑设计中前期部分的工作,针对的是建筑的功能与效用,也就是指在设计一座建筑之时,要考虑其上下部分各自的用途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是换机设计,其理念的设计范围比较广,除了要考虑建筑自身的内部环境,以及其周围的外部环境,还要将其应用于更多方面,例如设计要以建筑的部分环境作为基准,或是以建筑的整体环境作为基准。第三是形态设计,于此主要考虑的是建筑的外观设计。第四是手法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中,涉及到建筑外观及整体造型的问题,此时便可应用手法设计理论来进行切实解决。第五点便是计算机辅助理论,它是在新时展需求以及计算机科技快速发展之下应运而生的,主要以设计者的思维为基础,再结合计算机的技术支持,进而使建筑设计更加完善、规范,还可以帮助设计者更好的把控对建筑物的外观设计。

二、当今科技影响下建筑设计方法论的主要特征

纵观时代的发展历史可知,近代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大大增强,进而使现代建筑行业得以崛起,且与之对应的建筑设计相关理论与概念由此产生,这说明了建筑设计跟随时展具备着历史必然性。

在科技与需求发展与更新的环境中,新时代的建筑设计方法论已经与传统中的建筑设计方法论有着很多不同,其特征主要分为:柔型设计特征、虚拟建设特征以及功能仿真特征。

首先,柔性设计特征。柔性是指在建筑设计中要使建筑能够经由改变而适应环境的变化,概括总结就是指要使建筑具有适应与灵活的特性。这个方法论特性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翻新速度快、客户的需求种类多、同行竞争激烈所导致形成的,它可以满足不同方面的不同需求,使建筑设计者更加丰富自身的设计理念,使其从经典但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的硬性设计,逐渐转化为更为灵活、适应力强的柔性设计。

第二,虚拟建设特征。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者常以基础模型和设计草图来制定设计方案,以及更为深入细致的设计,这一行为会一直延续到应用于实际施工中的图纸被创作出来为止。具体表现为建筑设计者会使建筑先实现思维层面上的建造,但是因为相关设计技术与手段的局限,使得这些构想需要先形成静态的二维画面,也就是设计图纸,然后才能做出相应评估与深入设计。此外,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也就是设计者不得不将快速的思维建设转变为缓慢的手工模型制作,从而取得三维效果的表现形式。事实证明传统设计会使实际的设计工作跟不上设计者头脑中建筑设计的构建节奏,从而降低其工作相率,而在建筑设计的后期工作中,其难度与深度会随之加大,这会给建筑设计师增加更多负担,进而使其效率产生更大降低。而面对更为复杂的三维结构,设计中的许多部分是难以单纯依靠设计者的自身想象来完成的,所以这为传统的设计方法论带来了相应的危机。不过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快速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强大,制作水准也越来越高,这使得建筑设计摆脱了单纯依靠传统图纸的束缚,得到了更加进步的设计方法,并可以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加以应用。其中做出最大贡献的便是CAD,全称为:COMPUTER AIDED DESIGN。此项新型计算机技术能够帮助建筑设计者将自己头脑中的建筑设计图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虚拟化,这使得设计工作变得更为直观、高效,令建筑设计师的想象力得以实际发挥,使头脑想象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而得出更为优良的设计方案。

第三,功能仿真特性。我们知道,在对建筑的设计工作进行深入设计之时,所需要对其做出功能仿真的主体是计算机模型,它是以目标建筑为基础的,因而可以经由计算机技术对其相关功能做出仿真性质的研究与分析,这种建筑设计的方法论特征,既可以使得建筑设计师所设计的建筑外观与空间形象得以真正实现,更强大的效果是可以令建筑物的总体功能与效用得以如实的展现。

结语:

综上所述,从总体到细节可以了解到,在当今科学技术的影响之下,建筑设计的方法论及其相关特征,可以帮助建筑设计者将“科学发展观”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较好的融合到建筑设计工作之中,建筑设计者可以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有更多的理论依据与技术依托去实现自己的设计构想,满足更多消费者对建筑从外观到内里的技术、功能等更多与更高的要求。对比欧美等地区的发达国家,我国在建筑设计工作中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一些相关技术的水平仍然比较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建筑设计者的设计工作,因而加大当代科技在建筑设计里的应用比例,就显得尤为重要。相信在相关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建筑设计水平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国际中的竞争力也会也来越强。

参考文献:

[1]江珊.浅谈当代科技影响下建筑设计方法的特征[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

(18).

[2]郑子方.当代建筑设计方法研究探研[D].郑州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