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土壤的作用

红土壤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红土壤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红土壤的作用范文第1篇

1森林土壤类型的特征

1.1燥红土燥红土分布于深切割的金沙江河谷地区,海拔在1200m以下地带,焚风效应显著,具有热量高、蒸发强、旱季长的特点。气候类型为南亚热带河谷气候,年均降雨量850mm以下,蒸发量则为降雨量的3.5倍。成土母质有冲积物、坡积物和零积物等,母岩有砂岩、砾岩和页岩。主要植被以合欢为主的落叶阔叶林和车桑子为主的灌草丛。土壤剖面号:01号地点:金塘镇附近的河谷山坡上大地形属乌蒙山系西坡地形:中山下部河谷海拔:990m。坡向:南偏西60°坡位:下部坡度:25°母岩:石灰岩母质:坡积物植被:车桑子、山绿豆、余甘子、苦刺、扭黄茅、拟金茅、桔草等。(1)剖面特征A层0~10cm,灰棕色,质地中壤,粒块状结构,紧密度为紧。湿度为干,草根多,有石块侵入,石砾含量为30%,层次过度不明显。B层10~28cm,黄红色。质地为中壤,块核状结构。湿度为干,植物根系多,有少量半风化母质,含石量为30%,层次过度不明显。C层28cm以下,棕褐色。有少量植物根,湿度为干,是半风化母质。(2)理化性质

1.2红壤红壤是巧家县的主要土壤,分布在海拔1200~2400(2600)m间的中低山地,气候类型为中、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主要植被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云南松与阔叶混交林,成土母质主要是沉积的冲积物、堆积物,母岩为石灰岩、砂岩、页岩。在地形、气候和森林植被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各种亚类。据调查,巧家县境内红壤亚类有红壤、黄红壤、褐红壤和粗骨性红壤等4个亚类。

1.3黄棕壤黄棕壤是在暖湿气候条件下发育形成的土壤,成土母岩为玄武岩、石灰岩,母质多为坡积物、原物。主要分布于红壤和棕壤之间,在海拔1800~3000m间的山地。植被类型以华山松林、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层一般为中厚层,肥力较高,呈灰黄色、黄棕色,土壤质地以中壤为主。(1)剖面特征A层0~5cm,灰黄色,质地为中壤,粒状结构,紧密度为疏松,温度为润,有根系盘结,有小石块入侵,含石量为10%,层次过度不明显。B层5~25cm,黄棕色,质地为重壤,块状结构,紧密度为疏松,温度为润,根系较多,有结核与腐烂根,含石量10%。BC层25~66cm,黄棕色,质地为重壤,块状结构,紧密度为紧密,有少量根系分布,有结核,含石量20%,层次过度不明显。C层66cm以下,黄棕色,质地重壤,核状结构,紧密度为较紧密,有石块侵入,含石量30%,母质与母岩交错分布,层次过度为逐渐过度。(2)理化性质。

1.4棕壤棕壤在巧家县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海拔2800~3500m之间,有季节性冻层出现。成土母质有残积物、坡积物,母岩主要以玄武岩、石灰岩为主,是暖温带湿润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土壤类型。原生植被以针阔混交林为主,但原生植被遭破坏严重,多为阔叶灌丛或箭竹林,在2800m左右有人工华山松林。棕壤区降水丰沛,雨季多雾雨,土层一般比较深厚,土壤有机质及矿物含量较高,自然肥力高。植被:箭竹、锈斑杜鹃、大白花杜鹃、锈线菊、小蘖、黄连刺、牛毛草、鞭打绣球、野青茅、翻白叶、草血竭等。(1)剖面特征A0层0~5cm,半分解和未分解的草叶和箭竹叶、苔藓等。A层5~31cm,表层冻结8cm,暗棕色,质地为重壤,粒块结构,湿度为潮湿,结持力疏松,有大量草根与箭竹根盘结,有石块侵入,含石量25%,层次过度明显。B层31~45cm,棕色,质地为重壤,块状结构,湿度为湿,结持力为紧密,有少量根系盘结和石块侵入,含石量15%,层次过度明显。C层45cm以下,黄棕色,质地为粘壤,块核状结构,湿度为湿,结持力为紧密,半风化和未风化的母岩占40%。

1.5暗棕壤暗棕壤分布在海拔3300~3700m范围内,主要在药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植被有箭竹、杜鹃多种,草本以牛毛草、翻白叶为主。主要有草甸暗棕壤亚类,成土母质以玄武岩为主的残积物、坡积物,土层以中层居多,自然肥力较高。

1.6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在海拔3600m以上,主要分布在药山顶部,该地区气候寒冷而湿润,常年积雪达10个月左右,其成土过程以腐殖质积累和融冻作用为主,母质为玄武岩风化的残积物,土壤颜色为暗褐色。植被以零散低矮分布的箭竹、单花金丝桃、胡颓子、黄连剌、牛毛草、羊茅、白斑人参果、沿叶香青、翻白叶等,地表附生物有地衣、苔鲜等。酸性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全磷、全钾等含量较高。

2森林土壤的分布规律

2.1土壤的垂直地带谱巧家县因地形复杂,相对高差悬殊,生物气候发生变化而形成土壤的垂直分布,由金沙江河谷区(牛栏江河谷区)的基带土壤燥红土(褐红壤)开始,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一系列与较高纬度带相应的土壤类型。巧家县出现的土壤垂直地带谱,从南亚热带,中、北亚热带,南温带,中、北温带和寒温带的垂直地带谱结构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是山地生物气候条件变化的必然反映。巧家县土壤垂直地带谱为:517~1200(1500)m燥红土(褐红壤)1200~2400(2600)m红壤1800~3000m黄棕壤2800~3500m棕壤3300~3700m暗棕壤3600~4040m亚高山草甸土。详见图1。

红土壤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黄土滑坡 形成机制 控制作用

0 前言

滑坡灾害是指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在各种自然、人为营力因素影响下受重力作用沿一定的滑动面(带)整体向下滑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各项社会活动以及资源所造成的灾害。延安市内滑坡是最发育的地质灾害类型,具有分布面广,数量大,活动性强,破坏性大的特点。然而,黄土-红粘土滑坡在延安市总滑坡灾害中占有巨大的比重,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1黄土-红粘土坡体的概述及形成

在上新世(N2)的近三百多万年间,黄土高原处于相对稳定的近似亚热带的古气候环境,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广泛沉积了一套以湖相为主的红色土状沉积,因富含三趾马化石而称为三趾马红土,其厚度在数米与上百米之间。岩性主要红色的硬粘性土,并夹有砂、砂砾的层状红色地层。

由于构造运动,在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下,上新世的红土以及其他老地层遭受强烈的风化剥蚀,形成了相对高差较大的红土高原区和在平缓的古剥蚀面上发育的薄层红色土状风化壳。此后在北方干冷古气候环境的季风作用下, 大面积的风成黄土堆积开始形成。尤其是晚更新世时期,马兰黄土的大量堆积,在广大的古高原面上普遍形成了厚层黄土覆盖层。

中更新世末期的湿热古气候和地壳强烈隆起,在离石黄土和老地层表面形成了风化壳,而后在地表水的强烈侵蚀切割作用下,黄土塬边和黄土梁沟间形成了大量的红粘土与黄土复合型斜坡坡体(见图1-1)。

到全新世早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海平面上升,降雨量增多。降雨导致黄土高原大量冲沟的形成,沟谷水流对黄土斜坡带的侵蚀切割强烈;河水位暴涨时,侧向侵蚀加剧,在形成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沟壑密布的丘陵沟壑现代地貌特征的同时,导致了黄土塬边和黄土梁边三趾马红土与黄土不整合面的临空,使三趾马红土在岸坡和冲沟沟底局部。在这样的地层条件以及地貌特征条件下,形成了全新世早期数量众多的老滑坡。

2延安市黄土-红粘土滑坡的分布

根据调查结果,延安市内以红粘土为控滑面形成的滑坡,主要在富县、甘泉和北部地区吴起、延川、子长等地区出现较多,而在其它地区则出现较少,其具体分布图如图2-1所示。

3红粘土的主要特征

这里的红粘土主要是指新近纪红色粘土也叫三趾马红土(N2),主要为夹砂砾、砂的硬粘土。红粘土处于黄土层下,其下部多与侏罗纪或三叠纪的砂岩相接触,土体比较密实,透水性较差,土体中氧化硅的含量较少,而铝、铁、钛的含量甚多,钾含量明显减少,磷的含量较高。

分布比较广泛,但多不连续,多以不整合或者假整合位于前第三纪基岩面上。在区内零星分布,厚度变化大,一般5—12m左右, 有的地段厚达20余米。红粘土中粘粒含量高,天然状态下含水率低,力学强度高,透水性差,但遇水后,其含水量显著增加,土层软化,强度降低很大,易形成弱结构面,往往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

4 红粘土对滑坡的控制作用

新近纪红粘土层在全区内分布很不均匀,呈不整合覆盖于下伏地层之上。在降水集中季节,部分降水通过上部黄土层渗入,使红粘土层遇水软化,力学强度显著降低,形成软化夹层,且起到一定的隔水层作用。在有足够高差和临空面条件下,常常导致斜坡地带上覆地层沿着黄土层与红土层接触面发生滑移,形成变形失稳,其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卸荷回弹阶段;(2)压致拉裂面自下而上扩展阶段;(3)滑移面贯通阶段:变形进入累进性破坏阶段。黄土高原许多大型滑坡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

据延安市内的灾害调查显示,红粘土(照片4-1)在区内大部分地区均有出露,但多分布在水流侵蚀较强的幼年期沟谷的下部,出露高度由数米到十几米不等,在黄土-红粘土复合坡体上形成的滑坡(不考虑红粘土以下的基岩地层)约占到了滑坡总数的13%。红粘土的特殊性质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所引发的滑坡也多发生在沟谷的两侧。在红粘土与上覆黄同构成的层状复合斜坡中,由于上覆黄土结构疏松多孔,且多发育有垂直节理,形成地表降水良好的下渗途径。而红粘土又不易透水,易形成隔水层,使黄土与红粘土接触面上的黄土饱和,抗剪强度降低,形成滑坡(照片4-2)。

5 结论

红粘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对黄土-红粘土滑坡的稳定性具有极大的影响,往往能导致斜坡沿黄土层与红粘土层接触界面发生滑动,从而导致坡体失稳。因此,研究红粘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对解决延安城市斜坡地带滑坡灾害发育规律和制定整治方案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宗祜等.中国黄土.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2]赵景波.西北黄土区第四季土壤与环境[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3]陈荣彬.黄土高原地区地质灾害调查方法及规律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9

[4]赵景波,朱显谟.黄土高原的演变与侵蚀历史[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9,5(2):58~63

[5]刘玉海,张骏,倪万魁等.延安城市工程地质[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12

[6]曲永新,张永双,覃祖淼.三趾马红土与西北黄土高原滑坡 [J].工程地质学报,1999,7(3):257~265

[7]孙建中,赵景波等.黄土高原第四纪[M].科学出版社,1991

红土壤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ABT;GGR;扦插;播种;栽植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78-1

1 试验地概况

1.1 香花槐试验地概况

位于永靖县西河镇二房村,地处湟水河流域,土壤为灌耕红土,肥力较强,灌溉水资源充沛,气候相对温和。是ABT处理香花槐根段试验的理想之地。

1.2 杜仲试验地概况

位于永靖县盐锅峡镇焦家村,地处黄河、湟水河交汇处,土壤为灌耕红土,肥力较强,灌溉水资源充沛,气候相对温和。是ABT处理杜仲种子试验的适种地方。

1.3 油松试验地概况

位于永靖县关山乡境内的国营吧咪山林场松树岘护林站。土壤为灰褐腐殖质土,肥力充足,包涵水分性能强,气候温凉,是全县降水量最大的地方。是理想的ABT处理油松裸根苗试验之地。

2 材料来源

2.1 香花槐

直径为1-2.5cm的新鲜根段,无破损伤口。杜仲:2009年产新鲜、饱满种子。油松:试验苗木为2年生油松裸根苗,平均高度23cm,地径0.5cm。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

中国林科院供给的ABT1号、3号生根粉。

3 试验方法

3.1 试验设计

3.1.1 香花槐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在春季3月10日、20日、30日分别进行3次重复栽培试验。

处理1:采用ABT1号,配成浓度为500mg/kg的溶液,对香花槐根段浸泡3h,对照为清水浸泡3h。

处理2:采用ABT3号,配成浓度为500mg/kg的溶液,对香花槐根段浸泡3h,对照为清水浸泡3h。

每个处理固定100个根段,3次重复。

3.1.2 杜仲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在春季3月10日、20日、30日分别进行3次重复播种试验。

处理1:采用ABT1号,配成浓度为25mg/kg的溶液,对杜仲种子浸泡2h,对照为清水浸泡2h。

处理2:采用ABT3号,配成浓度为25mg/kg的溶液,对杜仲种子浸泡2h,对照为清水浸泡3h。

每个处理固定20公斤种子,3次重复。

3.1.3 油松试验设计 (1)不同浸根时间处理:采用3号生根粉,分30、60、90、120min4种处理,处理苗木浓度为100mg/kg。清水处理60min为对照。2010年3月24日采用常规造林方法,株行距2×3m,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造林100株,四周设2行保护行;(2)不同种类处理:为1号、3号2种处理,处理时间为60min,对照采用清水处理60min。2010年3月24日采用常规造林。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100株,四周设2行保护行。

3.2 试验地处理

3.2.1 香花槐试验地 整地时按10kg/m2施已腐熟的厩肥和1kg/m2磷肥,开床面宽100cm,高20cm,步道宽20cm,垂直于床面开15cm的沟,沟距20cm,在沟内按2kg/m2均匀撒入经充分发酵混合后的油菜或胡麻籽饼。然后盖一层4cm厚腐殖质土。将处理好的根段按株行距为25×25cm插入,后用碎秸秆等覆盖。浇透定根水,喷1-2次0.2%多菌灵溶液。

3.2.2 杜仲试验地 整地时按10kg/m2施已腐熟的厩肥和1kg/m2磷肥,开床面宽150cm,高20cm,步道宽20cm。

3.2.3 油松试验地 在全面整地的基础上,进行60×60×40cm的大坑整地。

3.3 调查方法

3.3.1 香花槐试验地调查 栽植当年即2010年10月10日、20日、30日将各处理试验小区内的所有香花槐插根苗床的成活率、生长量进行观测记录,对照进行方差分析。

3.3.2 杜仲试验地调查 对春季3月10日、20日、30日种植出苗地块,进行出苗率调查,并对照进行方差分析。

3.3.3 油松试验地调查 对油松造林试验地进行造林成活率调查,对照进行方差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香花槐试验结果分析

ABT生根粉1号、3号500mg/kg的溶液对香花槐根段均有刺激生发新根、提高成活(成苗)率的作用,但以1号为最好、最突出,两个处理结果存在显著的差异。清水浸泡对成活、生长刺激作用不明显。

4.2 杜仲试验结果分析

ABT生根粉1号、3号25mg/kg的溶液对杜仲种子均有刺激萌发、提高出(成)苗率的作用,但以3号为最好,两个处理结果存在显著的差异。清水浸泡对种子萌发刺激作用不明显。

4.3 油松试验结果分析

不同浸泡时间处理的成活率、新梢生长量差异达显著水平,ABT生根粉浸泡时间以80min最佳。浸泡时间10min以下时不起作用,浸泡120min以上时反而降低造林成活率及生长量。不同种类处理(为1号、3号2种处理)的结果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对提高成活率、增加生长量来说,1号、3号均有作用,但以3号为最好,清水浸泡作用不明显。

红土壤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字: 地质条件 ,桩基, 造型 ,影响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to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pile foundation and character narration; And in its own influence factors of simple introduction; Then draw out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influence of pile foundation modelling large; Then according to the local to the earth without a result of different impact the content is expounded, according to these affect the modelling of pile foundation improvement measures research, the above content to this kind of significance of reference to solve problems.

Key word: geological conditions, pile foundation, shape and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绪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包括建筑领域。作为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桩基的造型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和进步。有关学者在这一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鉴于我国地域广阔,地理特征及气候特点复杂的现状,在各地对于桩基的造型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利用当地的地理特征和地质条件,了解其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对桩基造型加以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目的,本文重点叙述地质条件其影响机理,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具有参考意义和借鉴的价值。

一.桩基概述

1.1应用范围与特点

对于桩基的研究,首先要明确其应用范围及特点[1]。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各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桩基的优势,并加以利用。就目前来说,桩基结构主要用于房屋结构建设、港口结构建设、海洋建设以及桥梁建设等方面。其中,房屋结构建设中,主要应用于房屋基础、机器基础和油罐基础等;在港口结构建设中,主要应用于码头建设、防护堤建设等;在海洋结构建设中,则针对钻井平台和管道支架等方面进行;而桥梁结构中应用于桥墩和桥台建设等方面。由此不难看出桩基的应用范围广泛,因此也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较为深远。

一般来说,桩基础的主要特点取决于材料的特点,由于其主要由钢材、混凝土材料和当地土各种材料综合应用所组成的复合型结构,其强度特点以及抗变形能力明显优于各材料在各自状态下的特征。然而,优于当地土占据着绝大比例,可以说,桩基的特点大部分也受当地土影响比较大。

1.2影响因素

1.2.1地基土因素

由上述分析,当地土占据着桩基绝大比例,因此其影响力高于钢材及混凝土,同时,当地土壤的特点变化复杂,其成因不同,也导致了土壤构造差异巨大,因此在进行桩基建筑论证和勘探的时候,需要对其中的地质剖面、力学参数等因素进行实地分析,并寻找最优的方案。例如,在一些地势平坦的地区,地下水位较低,侧摩阻力也较大,因此需要采用单桩承载能力较强的桩基造型。

1.2.2建筑结构特点

由于桩基结构用途和范围较为广泛,因此,对于不同的建筑结构来说,对于桩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例如在现阶段,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建筑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导致对于桩基性能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在楼房建筑过程中,层数逐渐增加、跨度也逐渐拉大,这也需要桩基结构的单桩承载能力要有所增强,以满足需要。

1.2.3施工设备

在桩基应用的过程中,各个施工队伍的能力参差不齐,同时其所具有的设备也优劣不一,对于这一现象,技术和资金支持起到了主导作用,这也是能够导致桩基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

1.2.4桩箱、桩筏选材

在对于当地地质条件进行勘探和调查过程中,其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也造成了在对桩箱和桩筏的设计和选取上,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影响到了桩基的特性。

二.地质条件的影响

2.1云南红土地质条件

云南地区主要以红土为主,其成因是由于三迭系海退之后,逐渐形成的一套红色土层区域,其岩体主要成分是各种粘土和矿物质元素。而这些矿质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岩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和工程建筑质量。由于其粘土含量过高,土质较为松软,亲水能力较强,因此在这样的土质环境下进行桩基造型的设计和建造,首先要对桩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并在注浆时对桩身进行顶端阻力和摩擦阻力分析。值得一提的是,在对桩基造型进行分析的时候,桩测土强度和变形量直接影响了桩侧阻力的发挥性质,从而影响单桩承载性质,因此要进行精确的计算[2]。

2.2淤泥地质条件

在淤泥地质条件下进行桩基浇筑时,要尤其注意。在淤泥地质条件中,自上而下主要有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冲击层、坡积层、残基层和基岩等构造,其中桩基主要浇筑于人工填土层结构。其结构主要以砂质粘性土为主,其结构较为松散且湿润,在这样的地质环境下进行桩基,对其造型具有重要影响[3]。在进行单桩受力分析时,承载力特征值需要达到2000KN,终压力也需要控制在5000KN以内。除了在桩基浇筑时进行质量把关,同时,还需要进行桩加固和步枪处理等。

2.3薄覆盖层基岩地质条件

在某些地区,地表土层较浅,一般小于20CM,在下部结构还混合着沙砾层或混砾性土层,硬度增加,在局部地区甚至有岩体的情况出现。这样的地质条件一般是由于风化产生。在这样的地质结构中进行桩基浇筑,由于土层硬度较大,因此往往存在阻力过大的情况,对于桩基的造型的改变也存在较大影响。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甚至出现断桩的事故[4]。

三.解决措施

基于上述各类地质条件对于桩基造型的影响,为了提高桩基的质量,并满足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3.1红土层施工措施

在红土层进行桩基浇筑施工,以及完成造型设计时,首先要对施工工艺对桩基性状的影响加以分析,包括桩基承载力性状、桩身轴力及桩端阻力发挥性状以及桩侧阻力发挥性状等;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桩基浇筑,浇筑过程中,要把握土层对桩基的影响规律,可进行人工挖空工艺;为保证地下水影响降至最低,设计时可增加1/2桩基直径的护臂厚度[2]。

3.2淤泥层施工措施

对于在淤泥层进行桩基造型设计时,同时还要重点进行桩基加固和补强工艺。在这里,可采用静压桩机复压和补桩相结合补强的处理方案,有助于增加桩基的抗压能力。其间,桩基会出现20cm—50cm的下沉现象,在局部还可进行加桩处理工艺[3]。

3.3薄覆层施工措施

在薄覆层土质地区进行桩基造型设计,要根据具体的地质条件进行,例如,在破碎带进行灌浆加固处理和加固后塌孔处理工艺等。而在断桩或者桩身出现缺陷位置则需要进行重新浇筑和钻杆填加水灰工艺等[4]。

结束语

鉴于桩基的重要性,其造型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然而,面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影响,要对其受力、工艺等进行不同的分析方法,并施以不同的工艺手段,以确保结构的强度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树荣.多、高层建筑桩基础造型浅析[J].地基基础工程.1992(1)

[2] 冯忠居等.“滇西红层”区大直径桥梁桩基承载力影响因素综合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5(5).

[3] 徐情根. 深基坑开挖对坑底桩基的影响[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6(1)

红土壤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土流失;沟蚀;崩塌;陷穴;滑塌;泻溜;山剥皮;滑坡;山崩

中图分类号: S1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89-1

水土流失中有两种相对严重的流失形式,一种是集中的水流冲蚀土壤及其母质,切入地下而形成沟壑的沟蚀水土流失形式;另一种是在外力作用平衡破坏时,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引起整个坡面或一部分土体向坡下崩落的崩塌流失形式。

1 沟蚀

沟蚀是由面蚀发展而来的,但沟蚀显著不同于面蚀,因为一旦形成侵蚀沟,土地即遭到彻底破坏。而且由于侵蚀沟的不断发展,耕地面积就不断随之减小,使原来连片的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但沟蚀只是在一定的带状土地上发生和发展,就涉及的土地而言,则远小于面蚀。

在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部分有深厚黄土层的地区,以及其他各地凡是具有深厚未胶结岩或有风化母质的地方,一旦产生水土流失,沟侵就将严重发生。而地层较薄,其下又为各种基岩组成的土石山区,集中的股流虽然也有很大的冲力,但被土层之下坚硬的基岩抵抗力所抵抗,不能更深的切入地下。来源于两岸或斜坡上塌入的大量砂砾石块,又常堆积在沟之中。虽然也是集中水流形成的沟蚀,但其外观显著不同于上述的侵蚀沟,因此特称之为荒沟。

侵蚀沟开始形成的阶段,向长发展最为迅速。其原因主要是股流在水平方向的分力大于土壤抵抗力的结果。以其前进的方向与股流的方向相反,故称为溯源侵蚀作用。虽然这时也在加深加宽,但毕竟处于从属地位。在外貌上的特征是发展迅速但规模尚小,沟底崎岖不平,且其狭窄,横断面呈V字形,为侵蚀沟发展的第一阶段。

随溯源侵蚀的进展,流入沟顶的集水区面积不断缩小,也即流入沟顶的流量逐渐减小,于是就逐渐减缓了由于溯源侵蚀作用形成沟顶前进的进度,起而代之是向深发展为主的阶段。其特征为沟顶具有明显的跌水,横断面开始呈U字形。此时侵蚀沟已较深的切入母质,形成侵蚀沟系。此时称为侵蚀沟发展的第二阶段。

随沟顶不断溯源侵蚀并不断分叉的结果,进入每一个沟顶的水量就越来越少,但总的集水区面积仍和原来一样,汇流进入侵蚀沟的径流量并未减少。沟顶不再前进,沟底也停止不切,而集中在侵蚀沟的径流仍具有一定的流速。将以其水平分力继续冲淘沟坡的基部,促使沟岸崩塌,不停地促使沟岸向宽发展,此种作用称之为横向侵蚀作用。这时称为侵蚀沟发展的第三阶段。其实这种横向侵蚀作用在第一、二阶段也同样存在,但在当时与溯源、纵向侵蚀相比属于次要地位。一旦侵蚀沟发展到这一阶段,溯源侵蚀作用和纵向侵蚀作用已基本停止。

侵蚀沟发展到第三阶段之后,庞大的侵蚀沟系已基本形成。在黄土丘陵地区沟壑所占面积常在50%以上。与表示古代侵蚀地貌切割程度的开析度相类似,单位面积上侵蚀沟的长度,称之为沟壑密度。在地形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沟壑密度的大小反映了土壤侵蚀发展的程度。

2 崩塌(重力侵蚀)

在自然界,地表由土体组成的斜坡,它的稳定是由内摩擦阴力、粒子间的凝聚力和其上生长的植物的固土作用来维持的。一时受到外力的作用破坏了平衡,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就将引起整个坡面或一部分土体向坡下崩落,这种现象称为崩塌(重力侵蚀)。

2.1 陷穴

在我国大部分黄土地区,坡面上常出现近于圆柱土体垂直向下滑落的现象,称为陷穴。有的地方群众称之为“枯圈”。其主要原因尚无定论,但主要是黄土的大孔性和下渗水分淋溶作用的影响形成的。由于黄土地区土质疏松,有垂直节理,并含有大量的碳酸钙,当雨水下渗入土后,石灰质被水淋洗,积年累月内部形成孔洞,当底层孔洞不能负荷上层土重时,即下落形成陷穴。有的邻近几个陷穴其潜流水路相互联通,形成所谓连珠陷穴。

2.2 滑塌

在斜坡上,一部分土体向下滑落的现象,称之为滑塌。原因是雨水渗入土内,如遇不透水层或透水力差的母质,在其交界面上开始有水分聚积,减小了土体的内摩擦力,在土体的重力作用下,上层土便沿倾斜的不透水面滑下,造成滑塌。滑塌规模大小不同,其进行了的速度也有很大差别。当坡度较陡时,滑塌多瞬时发生,亦常称为“坐塌”。一般坡度愈缓,滑塌则很缓慢,而延续的时间很长,则称之为“地爬”。滑塌在我国黄土地区常见,是沟岸扩张的主要形式,对耕地的蚕食作用很大。

2.3 泻溜

在黄土地区沟坡和一部分陡峭的斜坡上,是粘重的红土时,由于干湿冷热的交替影响,红土不断的胀缩,而后呈小块状不断向坡下散落,称之为泻溜。这种形式治理比较困难。

2.4 山剥皮

是在土石山区常见的一种水土流失形式。雨后或融雪后,山坡一部分土层和风煞费苦心母质层剥落的现象,称为山剥皮。开始时规模较小,以后遇雨水不断扩大,最后形成大面积的土沙流泻山腹。

2.5 滑坡

山坡的一部分突然向坡下滑动的现象,称为滑坡。其特点在于具有明显的滑落面。有时在较缓的坡面上条件适宜时也可能发生,在滑坡的运动过程中,坡面上的地物和滑坡的虽受到严重的扰动,但一般维持其相对位置。在陡坡旧云杉纯林的同龄林,在融雪或暴雪后也可能发生滑坡,常被称之为“醉林”。

2.6 山崩(或附石)

红土壤的作用范文第6篇

以土壤表层30cm的平均质地为标准,将土壤质地分为粘质土(重壤、粘土)、壤土(轻壤、中壤)、沙壤土、沙土和砾质土。我国各地区的土壤因其母质组成和成土过程不同,从西到东、自北至南有颗粒逐渐由粗变细、由沙变粘的趋势[5]。中部地区由于地形、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土壤类型多样,但主要为红壤、黄棕壤和黄壤(如表2所示)。不同的土壤、同一种土壤不同土属因为成土母质和成土过程不同,土壤质地有较大差异。如第四纪红土红壤和砂质红壤均为红壤主要土属,而第四纪红土红壤质地较粘重,为重壤至粘土;砂质红壤质地粗,为沙壤至沙土。据调查分析,中部缓坡区耕地后备资源土壤质地从粘质到砾质均有分布。据2011年湖南省5个县(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显示,质地为壤土的数量占总量23.94%,质地为砂壤质和粘质土的占总量的49.7%,质地为沙土或石砾含量15%~50%,且可以改良的砾质土的占总量的8.67%(该调查对于小于0.67hm2的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壤质地未作调查,故此处3项比例加总不等于100%)。

有效土层厚度指从自然地表到障碍层或石质以及侧面的土壤厚度。从全国土层厚度估值图看,土层厚度具有明显的块状和连续分布的特点,空间变异总体特征是:东部地区普遍比西部地区高,而北部地区相对高于南部地区[6]。中部低丘缓坡区耕地后备资源土层厚度总体上相对较薄,根据王绍强、朱松丽等人(2001)的研究,南方山地、丘陵地带,由于地形复杂、水土流失和侵蚀情况较为严重,地面物质不断更新,土壤发育始终停留在幼年阶段,从而影响到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层厚度值多低于全国土壤平均值(94.53cm)[7],而中部低丘缓坡区多属于以上研究中的“南方”。据2011年湖南省5个县(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土层厚度在100cm以上的资源仅占资源总量的2.70%;50~100cm的资源占比为47.50%;30~50cm的占比为31.96%(该调查对于小于0.67hm2的耕地后备资源的土层厚度未作调查,故此处三项比例加总不等于100%。),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中部缓坡区耕地后备资源在不同坡度上均有分布,目前在6°~15°区间的居多。依据江西省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与全省坡度等级图等资料发现,2010年江西省待开发荒草地面积为22.1万hm2,其中坡度在6°~15°的面积约为8.4万hm2,占荒草地总面积的38.01%,位于15°~25°的面积有4.2万hm2,占比为19.01%;2011年,据湖南省5个县(区)(江华县、江永县、回龙圩管理区、双牌县、祁东县,以下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显示,调查区内待开发类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14526.08hm2,其中坡度在6°~15°的数量为6705.33hm2,占总量的46.16%;坡度在15°~25°之间的数量为1543.73hm2,占总量的10.63%。其他区域的调研也基本符合这项特征。

土壤质地对农业机械性能和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农业机械耕作性能、牵引附着性能和通过性等。耕作性能主要是指土壤耕作机械的作业难易、耕作质量、能量消耗等。土地耕作的难易主要体现在耕作时土壤对农具阻力的大小,这种阻力即土壤比阻。土壤中含粘粒成分越大,则土粒之间的凝聚力就越大(如表3所示[8])。耕作时土壤不易破碎,犁耕的阻力大,机械能量消耗大,耕作质量也将降低,对耕作机械的耕作要求就更高,此时需要通过减少机械工作幅宽、增大动力等方式,来选择合适的机型;相反,沙土和砂质壤土含粘粒成分很小,耕作时土壤易于破碎,犁耕的阻力也较小,能量消耗较小,耕作质量较好,耕作机械的适应性较广。牵引附着性能是指机械行走装置与地面在接触过程中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物理性能,它表示地面可提供给行走装置的最大附着力。土壤质地对农业机械的附着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土壤表面粘性越重,表面坚实度越大,附着力越大,拖拉机的牵引效率就越高。疏松土地对轮胎花纹块产生的阻力不大,驱动轮滑转率高,因而机组驱动受附着力限制,拖拉机牵引力得不到发挥。有关研究表明,轮式拖拉机在疏松土壤上牵引效率低,约为40%;坚硬的质地下拖拉机的牵引力最大,效率最高达80%[9]。在沙性土壤中,可以通过增加驱动轮的质量如加配重或采取履带式行走装置等,根据实际工作的情况来选用最实用的方法,以解决土壤条件对拖拉机牵引附着力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完成农业生产任务。通过性是指拖拉机及配套机具组成的机组在田间或不同路况下的通行能力。在不同质地的土壤作业时,农业机械的压陷深度不同,农业机械的通过性也不同。各种土壤的单位压实力如表4所示[8]。由表4可知,土壤坚实度同土壤的质地有密切关系。土壤中含粘粒成分越大,其坚实度越大,则土壤的承压能力越大,机械的通过性越好,农业机械的适应性就越广;相反粘粒成分越低,其坚实度越小,土壤的承受能力越小,对农业机械的通过性能要求就越高。因此,在中部地区,要结合当地的土壤质地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业机械。沙土性质的耕地后备资源,耕作阻力较小,但对农业机械的附着性能和通过性能要求较高,应通过增加驱动轮的质量如加配重或采取履带式行走装置进行作业,并可以选择较大工作幅宽;壤土性质的耕地后备资源,需结合当地土壤水分条件来选择农业机械,其行走装置的选择如表5所示。

目前,土层厚度对农业机械影响主要体现在耕地机械的选用上。在进行耕地作业时,应根据不同的有效土层厚度,选择适宜的耕地机械。在中部缓坡区耕地后备资源土层厚度较浅的地区,在不能改变土层厚度的情况下不宜进行深耕,应选用耕深较浅的犁、耙以及旋耕机进行耕作;而在耕地后备资源土层厚度较深的地区,耕作机械的适应广泛,可采用深松犁进行深松作业。

红土壤的作用范文第7篇

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土壤是如何形成的?最初,地壳由大块坚硬的固态岩石组成。后来,这些岩石的外层缓慢地碎裂成越来越小的碎片,最终形成了石头、卵石和沙砾。它们在空气中,经常处于适宜的湿气里,受到适宜的太阳能的作用,起初苔藓类生物滋生进来,苔藓能分解岩石,当苔藓死后,躯体变为粉末状,这种粉末中包含它们从岩石中吸收的矿物质,经过多年堆积,变成了最初的土壤。

那么构成土壤的这些岩石颗粒究竟有多小呢?事实上,土壤中主要有3种岩石小颗粒:介于0.075毫米和2毫米之间的砂粒,直径介于0.005毫米到0.075毫米之间的粉砂和直径小于0.005毫米的黏粒。人能分辨的最小尺寸是0.075毫米,也就是说人只能看到单个的砂粒。而最小的黏粒因为太小了,之间会有很强的分子力,以至于紧密地黏在一起。

地球土壤与月球火星土壤区别

土壤形成时间很长,但并不是地球所独有,月球和火星上也有土壤――如果把土壤简单地定义成微小的矿物颗粒的话。月壤中矿物颗粒的来源主要是因撞击而破碎的月岩和陨石,它们是构成月壤的主要成份。月岩由于热胀冷缩的长期作用自身发生崩解,以及月球上火山爆发的火山灰和岩石碎屑也是月壤的来源之一。而火星土壤的形成还要加上大气流动的风化作用。但是,如果你能抓起一把月球或者火星上的土壤来看,会发现它们和地球的土壤基本不是一种东西。那种土壤特有的褐色在哪里?土壤好闻的(或者难闻的)腥气在哪里?土壤黏黏的质感在哪里?比较月球和火星的土壤,你才会真正注意到地球土壤的精华――腐殖质。

月球虽然和地球几乎同时出现于宇宙,距今已几十亿年了,但仍旧停留在原始的岩石状态,而没有我们在地球上所看到的土壤。这是由于月球上既无空气也无水分,因而也没有生物。因此,要形成土壤,生物是不可缺少的。由于参与了生物活动,土壤实际上继续不断地变化着,今后也将变化,它是活动的物质。特别对于耕作土壤,一方面由于作物的根引起化学变化,一方面由于施用有机物和化学肥料,而引起惊人的变化。当仔细观察土壤时,就可以发现土壤有千差万别的姿态。

腐殖质是植物的粮食

腐殖质是生物改造地球环境,同时又受益于这种被改造的环境的一个典型例子。腐殖质的主要组成元素为碳、氢、氧、氮、硫、磷等,如果你是植物的话,一定会觉得这些字眼听上去很可口。腐殖质正是植物能“吃进口”的“菜”,腐殖质里包含两种能够溶于水的大分子酸性物质“胡敏酸”和“富里酸”。植物可以通过吸水把它们吸进去,就像我们喝粥一样。同时,腐殖质又是一种胶体状,它能让土壤更有黏性,从而增强土壤的吸水、保肥能力;腐殖质是形成团粒结构的良好胶结剂,可以提高黏重土壤的疏松度和通气性,改变砂土的松散状态。同时,由于它的颜色较深,有利于吸收阳光,提高土壤温度。腐殖质需要很多条件才能形成,好的土地可谓“可遇不可求”。

把石头磨成土需要极大的耐心,而腐殖质的形成也需要时间。如果现在把某地表层1平方厘米的土壤完全移除,代替它们的土壤需要100年才能重新形成。现在我们知道,土壤的那些颗粒形成很不容易,而腐殖质更是弥足珍贵。也就是说,土壤是一种很有用、同时又很有限的东西,对于这类东西,我们有个专门的词来指代它――“资源”。而现在,这种资源正在快速消耗,并处在危险的边缘。

五色土的奥秘

幅员辽阔的国土面积,丰富多样的自然条件,使我国拥有了从寒温带到热带所有的土壤类型,是世界上土壤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受气候、海洋、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形成了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的土壤分布格局。但是为什么我国的土壤会形成这样的颜色分布呢?

土壤是经过千万年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的,而气候、岩石、地形、植被、人为活动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土壤的形成。我国南方高温多雨,土壤的淋湿作用较强,这样就使得土壤中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这种铁铝氧化物呈红色,所以南方的土壤看起来是红色的,人们称它为红壤。红壤中有机质含量小、酸性强,并不适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是人们年复一年的精耕细作,逐渐把红壤改造成了高产肥沃的优质土壤。

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部地区。因为这里气候寒冷,开发较晚,草类春生秋亡,年复一年,在土壤中形成了一个厚厚的腐殖质层,使得土壤看来油黑油黑的,所以称为黑土。黑土土层深厚,土壤肥力很高,非常适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有“土中之王”的美誉。黑土富集的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红土壤的作用范文第8篇

关键词:雷州话 独特 地域文化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因着一定的地理形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得以与其它地方区别开来的语言、习俗、宗教、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1]。

我们通常只把方言看作交际工具,并未意识到它同时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所以即使会讲雷州话的人,也未必都知道闽南话有什么魅力,反映了哪些文化内涵。我们只有把雷州话放在地域文化的背景下,在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中去解读时,才会发现其中包含着一个精彩的世界。

下面,笔者试图从三个层面和角度对雷州半岛的雷州话与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进行解读。第一个层面是溯源,呈现古代语言的历史本来风貌,揭示雷州话成为研究雷州半岛与汉语的“活化石”的原因。第二个层面是揭示文化内涵,其中涉及雷州话的社会文化心理、情感、伦理和民间习俗,等等。第三个层面是方言的应用实践,即雷州话与雷歌、雷剧,等等。从这三个层面来揭示雷州话与其反映出来的地域文化,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雷州半岛湛江地区的这种闽南方言中的次方言――雷州话,从而宣传红土文化,发扬红土文化精神,为湛江争创文化强市添砖加瓦。

一、雷州话的历史渊源

雷州话属闽南方言的一种次方言,而闽南话又被称为河洛话。这首先应追溯到汉人及汉语入闽的历史。河洛人在晋代以前住在中原黄河、洛水流域,当时这一带简称河洛地区。河洛人第一次大规模入闽当推东晋的“五胡乱华”之际。史书上记载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三山志》指的就是这一批人。所以今天的雷州话来自中原,语音虽有演变,但变化较小,并保留较多古音,所以被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

据明事历《雷州府志》载,当时雷州话叫“东话”或“客话”,许多基本词汇与潮州话和蒲田话大致相同,但因受官话、粤话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而发生差异性的变化。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包括雷州市、徐闻县全部,遂溪县、湛江市区和郊区的大部分,以及雷州半岛北部的廉江、吴川、电白三县的一部分,人口超过400万。主要有《海廉方言志》《雷州方言词实》《雷州方言志》《粤西闽话雷州话研究》等书。

二、雷州话的文化内涵

(一)饮食文化

雷州话的“食”有两个读音――文读和白读。文读音是指读书音,而白读音是指说话音。读书音用于“食堂”“食品”等;而说话音则用于“食饭”“食糜”(吃稀饭),“讲长讲短,讲食煞尾(结尾)”等。“食”是古汉语的保留。《礼记・大学》:“食而不知其味。”《诗经・小雅・绵蛮》:“饮之食之”。就是给他喝、给他吃之义,故“食”就是普通话的“吃”。但雷州话的“食”并不与“吃”完全相等,它除有“吃”的本义外,还有许多引申义、比喻义,用得非常形象、生动。比如“食后生”“食爸食母”“食软路”(轻松的活儿)、“食薪水”等。这些词中的“食”是指依靠某人、某种工作来维持生活。

“食”在雷州话中还有更多的含义,比如“饮”的意思,如“食菜(喝菜)、食酒(喝酒)”;“抽”的意思,如“食鸦片(抽鸦片)”;“呼吸”的意思,如“食色、食空气”;“赴宴”的意思,如“食桌”;“受”的意思,如“食罪(受罪),食衰(遭殃)”;“激励”的意思,如“食志、食气”,等等。甚至“食”还可叠音为“食食”,有催促别人快点吃的意思,而后面加个“去”,成为“食食去”,则是叫别人把东西吃光的意思。而后面加个“叫”,“食食叫”则是对要吃要喝之人表示不满。由此可见,雷州话中“食”的丰富性、有趣性。

雷州话不仅“食”字含义丰富,“食”的内容也颇具地方特色。比如“食茶饭”。初次见到这个词,顾名思义,以为指的就是菜和饭,泛指饮食。现代汉语中就有“粗菜淡饭”“茶饭不思”等词。殊不知这“食茶饭”在闽南文化中还真有这种“茶饭”,用茶水做成的饭。具体做法是500克大米,25克茶叶,先将茶叶装入沙袋中扎紧,再把茶叶袋放入清水中煮沸,加少许盐,旺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焖十五分钟即可食用。

雷州除了“食茶饭”,还有许多的饭可食。较之北方丰富多了,比如“芋头饭”是用芋头切成条块,用油炒一下,然后拌米煮成饭。芋头饭特别香,雷州人用芋头来做饭给客人吃,也是一件创举。《本草纲目》云:芋头“可宽肠胃,疗烦热”。又如“萝卜饭”:是用萝卜铸成条丝,加点配料和米煮饭,吃了润喉滑嘴甜口。《药性歌拾回百味》云:“有降气化痰,消食积作用”。来到雷州的人,品尝油腻东西多了,吃碗萝卜饭清清肠胃,也是一件极惬意的事情。还有外地人难叫出名字的“蛤骝饭”,这种饭,以前在雷州乡下,是坐月子的妇女吃的,现在雷州不少酒店、大排档都有这种饭。这种饭是用一种“蛤骝”叶剁碎炒后抄在生米里煮成的,很香,且能温补身体,所以坐月子的妇女常吃。“蕃薯粥”则是一种类似北方稀饭的饭,雷州人在热天特别喜欢吃它。它能帮助解暑滑肠胃。《本草纲目》云:“蕃薯,有补虚气乏,益力气,健脾胃,强肾阴的功能”。农学家也说:“蕃薯是南人之食,以当谷米,海中之人,多寿百余年者,都由食甘蕃薯故也。”

雷州的饭食除“四饭”“一粥”外,还有风味独特的雷州小吃――叶搭饼、乌石甜糟、英利烧猪肉、客路白切狗、雷州大粽,等等。雷州的饭食使游客大快朵颐、留恋忘返。

(二)红土文化

雷州文化源源流长,因雷州半岛土壤主要为江粘土,所以又有“红土地文化”之称。

讲到红土文化,首先要谈“雷州话”。雷州话(即雷州方言),简称“雷话”,属闽语系一支,是海内外雷人同胞的共同母语。主要分布于国内的广东西南部、广西东南部、海南北部以及海外的东南亚、欧美华人华侨聚集地区。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是雷州半岛及周边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为广东省四大方言之一。以雷州话为基本特征的“雷州文化”,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构成当今岭南四大地域文化。

雷州歌――即雷州话演唱的民歌,在汉代形成于雷州市,流行于雷州半岛,是广东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国131个歌种之一。它格律严谨,每首四句,每句七字。每句句首都可加两三个字,叫“歌垫”。它表现手法十分丰富,有赋、比、兴以及双关、重叠、连珠、倒装等10多种,可以独唱,也可以对唱。民间男女老幼都会唱,遇事随口即唱,出口成歌。

雷剧,源于雷州歌。初期以雷州歌谣为主唱腔,后在原唱腔基础上创作出数十种新唱腔。雷剧的出现,一直伴随和记载着雷州历史,成了雷州人劳动、生活的一部分。雷剧在雷州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雷州换鼓。雷州是世界两大雷区之一,全年有250多天打雷。雷州古越族人,对雷心生畏惧,所以对雷产生崇拜的心理。雷州刺史陈文玉就是由雷劈开石蛋跳出来的孩子,开创雷州的文明史,被尊为“雷祖”。中国有“四绝”:“雷州换鼓、登州海市、钱塘江潮、广德埋藏”。雷州换鼓就是其中一绝,雷州换鼓是一种敬雷、祭雷的规模宏大而隆重的仪式,影响深远。

傩舞。人类最原始的舞蹈叫傩舞,被称为“戏剧活化石”。傩,是原始的产物,是驱鬼逐疫的一种历史悠久的神秘仪式,是中国最古老、传统文化意蕴最深厚,也最具生命力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只有湛江有傩活动,而湛江傩舞中独有雷神,雷神是傩舞诸神中的最高权威。

那种以为雷州话、地方戏层次低的看法是错误的。方言、地方戏不分高低贵贱,只要能为当地人民服务,有地域文化特色,我们就应当珍惜它们,传承它们。

三、雷州话的保护及传承

雷州话是雷州半岛民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特殊精神产物,是这个民系智慧的结晶。在雷州文化的诸要素中,雷州话是属于基础性的要素,具有文化中的标志性意义。因此,保护和传承雷州话,是保护和传承雷州文化的前提条件。雷州话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因受到粤语强势方言的冲击,现在的年轻人,能讲纯正雷州话的已不多了。许多原本使用的词语、俗语都消失了,许多中小学生说的雷州话,已失去大量鲜活的感性成分,雷州话里那些生动的、极富特色的词语已不多见,或改用广东话代之。剩下的是一种简单、粗疏的雷州话,应付日常生活尚可,想要更充分地表达,则需改说广东话,甚至普通话,自己母语所承载的地域文化含量已日渐稀薄。所以谨以此文来弘扬雷州文化精神,宣传雷州话,希望推进雷州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项目优秀配套:《粤东闽方言地图集》,项目编号:[GD10CZW01]。)

注释:

[1]詹伯慧,甘于恩:《雷州方言与雷州文化》,学术研究,2002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詹伯慧,甘于恩.雷州方言与雷州文化[J].学术研究,2002,(9).

[2]林伦伦.粤西闽语雷州话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

[3]林宝卿.魅力闽南话[M].北京: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