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肠道菌群;失调;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2(b)-0197-02

有研究证实[1],人体携带有大量的细菌,且大部分细菌均分布于人体的消化道内,且有研究显示[2],大约有90%人体细胞不是人本身的细胞,而是微生物的细胞,换言之,人体和其体内的微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超级生物体”,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和人体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微生态系统,而肠道菌群的平衡对维持、稳定机体新陈代谢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有较多研究显示[3],肠道菌群失调可诱导机体发生2型糖尿病,烧咧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因此,研究肠道菌群和糖尿病的相关性或分析肠道失调和糖耐量异常的发生机制,可为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新思路。该文将对肠道菌群、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关系进行分析和综述,针对肠道菌群失调诱发2型糖尿病进行探讨,现综述如下。

1 肠道菌群概述

肠道菌群是一个庞大的菌群,有研究显示[4],人体内大约生存着1~2 kg细菌,其中90%的细菌分布于肠道内,有数据统计,栖息在肠道内的细菌约为1 014数量级,细菌种类约为1 000种以上,且有研究证实[5],不同肠段,其分布的细菌种类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十二指肠和胃中分布的细菌较类似,主要菌群为乳酸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幽门螺旋杆菌、韦荣球菌等。目前,临床按属进行分型可将肠道菌群可分10~15个属,按种分类可将其分成500种,按菌株在宿主体内的生化反应及其对宿主的影响可将其分成3类,分别为有益性、双向性以及有害性,其中大部分菌群为有益性菌群,比例约为99.0%~99.9%,属于肠道的优势菌群,常见的菌群有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等。

肠道菌群不仅可以帮助机体消化食物,完成自身机体细胞无法完成的任务,合成人体必需的维生素,还能分解体内生成的某些毒害物质,达到保护胃肠屏障的效果,同时还可参与肠道上皮细胞的生长及分化,抑制机体生成炎性细胞因子,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反应,维持和稳定肠道内的pH值,促使肠蠕动,维持肠道内环境稳定,但反过来,肠道菌群亦离不开人体,其主要依赖于食物残渣以及胃肠道得以生存,换言之,肠道菌群和人体属于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关系[6]。

2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属于糖尿病的常见类型,较多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肠道菌群失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薛静静等[7]在《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谈到肠道菌群和2型糖尿病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较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现象,对宿主的能量代谢以及炎症反应等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肠道细菌失调可影响机体糖类及能量代谢,且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为细菌内毒素入侵提供了“通道”,易诱导机体发生胰岛素抵抗及低度炎症,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胆汁酸代谢,两者互为影响。同时,曾艺鹏等人[8]在《患2型糖尿病的肥胖人群肠道菌群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患2型糖尿病的肥胖人群肠道菌群的变化特征,其选取了患2型糖尿病的21例肥胖者作为研究组,血糖正常的21例肥胖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对所有研究对象粪便样本中所有细菌16S rRNA-V3区进行DNA测序,通过研究其发现,研究组患者肠道菌群2个丰度指数、厚壁菌门、放线菌门、Blautia球菌-直肠真杆菌属、乳杆菌属、普雷沃菌属以及双歧杆菌属均低于对照组,而拟杆菌门、韦荣球菌属、Ⅳ型梭菌属和拟杆菌属均高于对照组,通过研究其认为,患2型糖尿病的肥胖人群肠道菌群的丰度指数和多样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变,定期对该类人群实施肠道菌群定量分析具有特殊的意义。

3 肠道菌群调节对2型糖尿病的作用

由于肠道菌群和机体新陈代谢、糖代谢、肠道粘膜屏障功能、免疫力等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9],通过调节机体的肠道菌群,可对机体糖代谢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从而达到防治2型糖尿病的效果。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调节肠道菌群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对机体使用益生元、益生菌、合生元等微生态制剂及抗生素来实现的。

调节肠道菌群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治2型糖尿病、改善糖尿病临床症状的作用。有研究显示[10],调节肠道菌群有助于机体“减肥”,其中以口服益生菌为代表,口服益生菌可以减少机体吸收脂类,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患者发生肥胖的目的。同时,调节肠道菌群可有效提高肠黏膜屏障功能,使失衡的肠道菌群比例恢复正常,并能降低肠上皮细胞的通透性,改善肠粘膜屏障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机体胰岛的敏感性,调节机体血糖代谢,从而达到改善糖尿病临床症状的目的。此外,有研究报道称[11],调节肠道菌群可显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提高外周组织对血糖的生物利用度,增强糖代谢相关的神经活性,抑制肾上腺交感神经活性,最终达到降血糖的效果。

4 展望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和肠道菌群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肠道菌群不仅对宿主的代谢、肠壁通透性等具有一定的影响,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糖代谢,换言之,肠道菌群失衡对2型糖尿病的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或许未来将有可能通过查看肠道菌群谱来诊断2型糖尿病,通过调整肠道菌群来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亦或许有可能通过肠道菌群谱来开发新的防治方法及治疗药物,因此,有必要对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进行探索和研究,认识和了解肠道菌群对机体糖脂代谢、营养代谢的影响,并通过相关的干预措施来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最终达到防治2型糖尿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静,吕毅.肠道菌群失调诱发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28(1):113-116.

[2] 李吉武,唐爱华,赵伟,等.温阳益气活血方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脂质代谢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5, 56(5):409-413.

[3] Sayeda Nasrin Alam,Halim Yammine,Omeed Moaven et al.Intestinal Alkaline Phosphatase Prevents Antibiotic-Induced Susceptibility to Enteric Pathogens[J].Annals of Surgery,2014, 259(4):715-722.

[4] 江杨洋.生态病因学:肠道菌群失调与2型糖尿病[J].医学综述,2014,20(20):3757-3759.

[5] 郑佳,肖新华,张茜,等.母鼠和断乳后高脂饮食诱导子代雄鼠出现糖脂代谢异常及肠道菌群失{的实验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23(11):1018-1022.

[6] Ma Shiyu,Shen Lan,Chen Meiwan,et al.The study of metabonomics combined with diversity of intestinal flora in LDP intervention in kidney-yin deficiency hyperthyroid rats[J].RSC Advances,2015,5(71):57975-57983.

[7] 薛静静,梁瑜祯.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6,56(9):101-103.

[8] 曾艺鹏,胡燕,吴平,等.患2型糖尿病的肥胖人群肠道菌群分析[J].检验医学,2016,31(10):848-853.

[9] 赵立平.食品与肠道微生物组互作对人体代谢表型组的贡献[C]//2015年第十届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上海:中国食品科学协会,2015:44.

[10] Patel Rachna,DuPont Herbert L.New Approaches for Bacteriotherapy: Prebiotics, New-Generation Probiotics, and Synbiotics[J].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15,60(Suppl.2):S108-S121.

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西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516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2-0067-03

Abstract:

Keywords: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N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病情严重者便如白冻,可伴有食欲不振、恶性呕吐。由于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缺乏特异性,导致病情迁延反复,甚至癌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疑难[1]。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久泻、久痢、休息痢、冷痢、下痢、血痢、疳痢,疳湿痢、滞下、肠风下血、脏毒”等范畴。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近几年对UC治疗的药物不断增加,治疗方法也层出不穷。笔者现将治疗该病的药物、方法及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现代医学

11氨基水杨酸类氨基水杨酸类是轻、中度UC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的一线药物,其主要作用是维持UC缓解[2]。

111柳氮磺吡啶(SASP)柳氮磺砒啶(SASP)是5-氨基水杨酸(5-ASA)同磺胺砒啶以重氮键方式连接的化合物,经结肠分解为磺胺砒啶及5-ASA,5-ASA与结肠粘膜直接接触,对炎性肠病有治疗[3]。控制发作一般使用3~6g・d-1,用药4~12周后根据临床反应可改为持续治疗。维持缓解一般使用2~3 g・d-1,至少1年以上,部分需要终身维持。

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尚缺少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临床应用SASP来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它可控制大多数患者的疾病活动和防治复发。研究发现[4],SASP的活性成分为5-氨基水杨酸(5-ASA),磺胺吡啶部分是载体分子。5-ASA作用于炎症黏膜,可抑制引起炎症的前列腺素合成,抑制炎症介质白三烯的形成而起抗炎作用。其全身不良反应多是由磺胺吡啶引起,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不良反应多,患者不能耐受SASP,限制了其临床上的应用[5]。

112美沙拉嗪美沙拉嗪是用乙基纤维素或聚甲基丙酸包裹5-ASA,口服后在下部消化道碱性环境时才释放出5-ASA活性成分而发挥抗炎作用,对广泛性结肠炎和左半结肠炎的疗效相似,明显优于SASP[6]。

对于直肠和远端结肠患者,可用美沙拉嗪灌肠剂20~40 g/L治疗UC,安全有效且易于耐受,病变在直肠者可用美沙拉嗪肛栓剂500 mg/g,2~3次/d,不良反应少,患者顺应性好,尤其对SASP不耐受或过敏者尤为适用[7]。

113巴柳氮氨基水杨酸盐巴柳氮具有经肠菌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代谢产生活性组分5-ASA和惰性载体4-氨基苯甲酰-B-氨基丙酸。巴柳氮及其代谢物仅在局部发挥疗效。有研究显示,口服巴柳氮675g・d-1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与口服缓释5-APA 24g・d-1相当或更优,与口服SASP 3 g・d-1疗效无差异。但巴柳氮起效比5-ASA快。在防止缓解期复发方面,巴柳氮3 g・d-1与5-ASA 15 g・d-1,以及巴柳氮2 g・d-1和SASP 2 g・d-1的效果相同。服用剂量达到6 g・d-1,将会获得更好的疗效。对治疗剂量内的巴柳氮,发作期和缓解期的病人均能良好耐受,其耐受效果强于常规的柳氮磺吡啶[8]。

12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也就是说,一切能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的及抑制致病菌生长繁殖的制剂都称为“微生态制剂”。在医学中研究发现,微生态制剂是传统药物的良好辅助,能较好的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应用广泛[9]。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肠道细菌在UC的发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肠道菌群紊乱,致使患者肠道内的食物残渣产生异常发酵,出现腹胀、腹痛以及腹泻等临床症状[10]。微生态制剂在UC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受体竞争:即微生态制剂会在肠粘膜表面与患者肠腔内的微生物病原体进行有限受体竞争,起到限制病原体的致病的作用;②微生态制剂可释放出乙酸、过氧化氢以及细菌素等,能够抑制肠腔病原体生长;③刺激及调节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及上皮细胞;④对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促进加强作用;⑤诱导T淋巴细胞,促使其在肠固有膜内凋亡[11-14]。余雷等[15]在口服SASP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微生态制剂常美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对照组和实验组再主观评价临床疗效、镜下以及组织学等3个方面的疾病改善情况的总有效率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13前列腺素类和抗凝药

131前列腺素E1前列腺素E1(PGE1)通过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改善血流等起作用,而已酮可可碱则是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进而减少血小板之间及血管内皮的粘附与聚集,改善高凝状态抑制血栓形成,兼抗炎症介质、抗细胞因子等起作用[16]。

陆达海等[17]将反复发作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5例采用SASP加前列腺素E1治疗并与单纯SASP组对比,结果PGE1缓解率722%,SASP组为294%(P

132低分子肝素肝素(UFH)是一种抗凝剂,是由二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而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UFH)经酶解或化学降解的方法制得的分子量较小的肝素片断,其分子量为4000~6000D。低分子肝素与肝素相比具有皮下注射吸收好、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少等优势[19]。

肝素的主要作用是:①抗凝血:增强抗凝血酶3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加速凝血酶的失活;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增强蛋白c的活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抗凝物质和纤溶物质。②抑制血小板,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并可调控血管新生。③具有调剂血脂的作用。④可作用于补体系统的多个环节,抑制系统过度激活。与此相关,肝素还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霍红等[20]以60例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均升高的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个组。观察组在传统的治疗方案中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2000IU皮下注射1 次/d,疗程15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67%,φ兆樽苡行率6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14生物因子英夫利昔(抗肿瘤因子α,anti-TNF-α)是人-鼠嵌合性但可能抗体,可与TNF-α的可溶形式和透膜形式以高亲和力结合,抑制TNF-α与受体结合,从而使TNF-α失去生物活性,降低血清中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迅速缓解肠道炎症[20]。

来自Chey报道[22]的在16例传统治疗无效的严重UC患者中应用英夫利昔单抗,14人(88%)使用英夫利昔单抗5 mg/kg后反应良好,在临床症状、内镜及组织学上均有明显改变,症状缓解达4个月,其中4人至少维持7个月,有6人免了结肠切除,多数患者可使激素减量。2001年,Sands[23]报道11例激素治疗无效的重度顽固性活动性UC患者中单次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2 周后英夫利昔单抗组50%(4/8)有效,而安慰剂对照组的3例均无效(0/3)。此外,还有来自2个多中心临床3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评估英夫利昔单抗对成年人UC的诱导和维持治疗效果的研究,肯定了英夫利昔单抗对UC的疗效,英夫利昔单抗用于其他治疗无反应的UC患者,可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维持临床缓解[24]。

2传统医学

21病因病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久泻、久痢、休息痢、冷痢、下痢、血痢、疳痢,疳湿痢、滞下、肠风下血、脏毒”等范畴。病因病机多因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湿热、虚(脾虚、肾虚、脾肾虚)、气(气郁)、瘀。主要致病因素为湿热。病理基础以脾虚为本,湿热、肝郁、瘀血为标[25]。

22治疗方法

221中药内服詹成[26]将溃疡性结肠炎辨治为4种证型:湿热壅滞型、肝脾不和型、脾虚湿困型、脾肾两虚型,分别给予白头翁汤、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丸加减治疗。将84例符合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UC诊断标准的患者,分成治疗组44例,对照组40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近期治愈率分别为682%、375%(P

222针灸治疗李红枝[29]用艾条灸天枢、神阙、关元、足三里各穴,每日1次,每次20min。配合灌肠,湿热型组方为白头翁、蒲公英、黄连、木香、白及各10g,脾虚型组方为苍术、黄连、木香、白及、地榆、五倍子各10g,水煎成100mL,每日睡前灌肠。15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60例,治愈30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95%。王晓梅等[30]对UC治疗中的取穴特点进行了总结:多取胃经经穴,如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等,健脾益胃、升清降浊、调理肠腑、强身止泻;多取任脉经穴,如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并以灸为主,温肠健脾止泻、祛湿化浊散寒;常取背俞穴和督脉穴,如脾俞、肾俞、大肠俞、胃俞、三焦俞、小肠俞、中膂俞、百会等,升阳举陷、温中止泻、调脏腑功能;常取足三阴经经穴,如阴陵泉、三阴交、照海、太冲等,脾胃虚弱、饮食不化者常用三阴交,脾肾阳虚、虚寒内生者常用照海、隐白,体现了远治和辨证用穴的特点。

223中药灌肠法潘良富等[31]自拟灌肠方(荔枝草20g,鱼腥草20g,紫草20g,茜草20g,凤尾草20g,马齿苋20g,五倍子5g,明矾2g)灌肠治疗60例UC。便血多者加仙鹤草20g,地锦草20g;黏液多者加石榴皮20g,白花蛇舌草20g;脓血多者加红藤20g,败酱草20g;里急后重甚者加生大黄20g,黄柏20g。对照组60例予白头翁汤合痛泻要方加减内服。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 970%和 870%,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

3小结

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都在为攻克溃疡性结肠炎做着不懈的努力。但溃疡性结肠炎目前仍然是一个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通过近年的不断探索,无论是从治疗方法还是治疗方式都有了很大的进展。笔者认为因传统医学辨证分型没有统一的认识标准,分型种类繁多,用方也不尽相同,不利于对学术交流和传承,同时现代医学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没很好的得到解释,不能有效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故应加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有效的结合,并加强新药品的药剂的研发和改革。

参考文献

[1]江学良, 崔慧斐.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新思路[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7(04):319-322.

[2]Sutherland L, Macdonald JK. Oral 5-aminosalicylic acid for induction of remission in ulcerative coliti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6(2):D543.

[3]谭启文. 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J]. 内科, 2009(04):610-612.

[4]Christensen LA. 5-Aminosalicylic acid containing drugs. Delivery, fate, and possible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man[J]. Dan Med Bull, 2000,47(1):20-41.

[5]温育鹏, 胡亚丽. 美沙拉嗪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对比研究[J]. 当代医学, 2011(04):138-139.

[6]Cohen RD, Woseth DM, Thisted RA, et al. A meta-analysis and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reatment options for left-sided ulcerative colitis and ulcerative proctitis[J].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0,95(5):1263-1276.

[7]Marshall JK, Irvine EJ. Putting rectal 5-aminosalicylic acid in its place: the role in distal ulcerative colitis[J].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0,95(7):1628-1636.

[8]陈苏红. 巴柳氮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J].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2003(02):104-106.

[9]陈文华, 黄国栋, 方承康. 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科学, 2011,01(7):51-53.

[10]刘玉婷, 郝微微, 历娜娜, 等. 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27):2802-2807.

[11]张婧, 程中. 肠道微生态制剂及其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8(06):463-467.

[12]刘欣.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04(04):63-67.

[13]刘中辉, 彭俊生. 益生菌临床应用新进展[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7(05):313-316.

[14]张云智, 卢洪洲. 正常菌群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5(02):189-190.

[15]余雷, 易星航. 柳氮磺胺吡啶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4(08):1076-1078.

[16]陈文华,黄国栋,方承康.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1(07):51-53.

[17]陆达海, 董玉坤, 姜雪冰, 等. 前列腺素E1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 中国综合临床, 2006(05):406-407.

[18]赵晴, 马丽娜, 张玉, 等. 前列腺素E1新剂型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3(06):321-323.

[19]裴斐.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09(04):40-44.

[20]霍红, 李艳梅, 王灿, 等. 低分子肝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高凝状态的效果[J]. 广东医学, 2014,35(14):2209-2210.

[21]耿学斯, 张志谦. 英夫利昔治疗克罗恩病进展[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9(04):345-347.

[22]Chey WY, Hussain A, Ryan C, et al. Infliximab for refractory ulcerative colitis[J].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1,96(8):2373-2381.

[23]Sands BE, Tremaine WJ, Sandborn WJ, et al. Infliximab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steroid-refractory ulcerative colitis: a pilot study[J].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2001,7(2):83-88.

[24]Rutgeerts P, Sandborn WJ, Feagan BG, et al. Infliximab for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therapy for ulcerative colitis[J]. N Engl J Med, 2005,353(23):2462-2476.

[25]_云坚, 陈慧, 张北平, 等.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 河北中医, 2001(11):878-880.

[26]詹成. 三联疗法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J]. 四川中医, 2004(03):43-44.

[27]李福平. 健脾益肾解毒化瘀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6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04(08):508-509.

[28]张炜. 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附:63例病例报告[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02):8-10.

[29]李红枝. 艾灸加中药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0例[J].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8(01):55.

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双歧杆菌MIMBb75;结肠炎;Y肠损伤;DGGE;肠道菌群

中图分类号: R574.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3.01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无地域差异、无种族差异的人群多发性肠道炎症疾病,主要表现在结肠、直肠的粘膜和粘膜下层受损引发炎症[1]。UC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以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2],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UC的发病可能与肠腔内部抗原诱导免疫反应过度激活相关[3]。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微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与UC的发病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发现,UC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增多,导致肠道粘膜通透性增加,而细菌代谢产物向粘膜固有层移位,引起免疫细胞的激活,诱发炎症反应[4]。一系列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双歧杆菌及乳酸菌等有益菌数量下降,大肠杆菌肠球菌等有害菌数量增多,提示肠道菌群可能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与发展。双歧杆菌是近年来被认可的益生菌,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等生理功能,尤其是对肠道菌的平衡有很好的作用。本试验旨在研究双歧杆菌对UC小鼠结肠损伤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1材料

1.1试验动物

清洁级昆明小鼠64只,体重18~22克,雌雄对半。来源:吉林大学动物实验室。昆明鼠在理科楼分子病学研究室进行为期7天的适应性喂养。

1.2药品

美沙拉嗪肠溶片购于葵花药业有限公司;双歧杆菌(MIMBb75)由吉大药厂馈赠,调节为108CFU/mL,107CFU/mL,106CFU/mL三个不同的浓度。

1.3 主要试剂

文-齐氏液(HiCN化高铁血红蛋白转化液)购于上海榕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葡聚糖硫酸钠(DSS,分子量36000~50000),购自美国MP Biomedicals公司。

1.4 主要仪器

低速离心机,购自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购自上海申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水浴锅,购自上海贝凯生物化工设备有限公司;PCR仪,购自Thermo SCIENTIF

IC;电泳仪,购自北京君意东方电泳设备有限公司;DGGE电泳仪,购自北京君意东方电泳设备有限公司;凝胶成像仪,购自上海器仁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2方法

2.1 试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63只清洁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9只。分别为空白组、DSS模型组、MRS-L培养基阴性对照组、美沙拉嗪阳性对照组、双歧杆菌高剂量组、双歧杆菌中剂量组及双歧杆菌低剂量组。各组小鼠适应性喂养7天,空腹处理4小时,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且分别灌胃0.4mLMRS-L培养基,美沙拉嗪以及不同浓度的MIMBb75培养液。

2.2 结肠损伤相关指标检测

结肠长度测定:取整段结肠,量取长度并记录;血红蛋白测定:文-齐氏液检测各小鼠血中血红蛋白浓度,具体操作依照说明书进行。

2.3 肠道菌群检测

样品预处理:从-80℃冰箱中取出肠道菌群检测样品,将样品置于-20℃冰箱中1小时,再在冰盒上解冻20分钟。灭菌的2亳升离心管除皮称重,挑取0.2克左右混合物于离心管中,采用酚/氯仿/异戊醇法提取进行肠道内容物肠道菌DNA提取。PCR-DGGE检测肠道菌群多样性,取DGGE图谱的共性条带及特异性条带进行克隆测序,具体方法参照曾巧莉等人研究结果[5]。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试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F检验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用P

3 结果与分析

3.1各组小鼠结肠损伤相关指标测定

饮用DSS以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与MRS-L阴性对照组小鼠血中血红蛋白浓度及结肠长度发生明显改变,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结肠长度缩短,与空白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2 MIMBb75对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3.2.1 MIMBb75对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将PCR-DGGE图谱(图1)各组的条带数进行分析(表2),与空白组相比,MIMBb75高剂量组及中剂量组DNA条带数均显著升高(P

3.2.2 MIMBb75对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相似性的影响

由图2可看出,MIMBb75中剂量组与MIMBb75高剂量组相似性系数为49.8%,MIMBb75低剂量组与MIMBb75高剂量组相似性系数为45%,美沙拉嗪对照组与MIMBb75高剂量组相似性系数为33.9%,MRS对照组与MIMBb75高剂量组相似性系数为41%,DSS模型组与MIMBb75高剂量组相似性系数为39%,空白组与MIMBb75高剂量组相似性系数为39.4%,由结果可以看出,MIMBb75不同剂量组间的相似性均高于与空白组、美沙拉嗪组及DSS模型组的相似性。

3.2.3 MIMBb75对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肠道微生物种类的影响

表3可见,由于扩增出细菌的16SrDNA的V3区片段大小为200bp,而克隆仅能测出170bp左右。本实验并未检测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等优势菌群,主要以M杆菌属、柔嫩梭菌属、多形杆菌为主,对比结果显示,1、6、12、14和16作为共性条带,分别为拟杆菌属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多形杆菌Bacteroides、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MIMBb75处理组特异性条带为4、5、7、8、9、10、11、13、15、16、17、19和20,主要为拟杆菌属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柔嫩梭菌[Clostridum] leptum strain 及乳酸发酵梭菌[Clotridium]polysaccharolyticum strain,可以看出柔嫩梭菌及乳酸发酵梭菌在各组都存在,且在MIMBb75处理组更具优势。

4结论与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年来,随着遗传学、免疫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人们对UC的认识不断深入[6]。已有研究证明,UC的发病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以及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目前认为,肠道微生物屏障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UC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7]。据报道显示,益生菌通过抑制NF-kB信号通路发挥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8]。而本试验结果显示,MIMBb75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DNA条带数显著升高且MIMBb75高剂量组与MIMBb75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的相似性均较与空白组、MRS培养基阴性对照组、美沙拉嗪组及DSS组相似性高,说明MIMBb75各剂量组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有着相似的调节作用。分析可能的原因:双歧杆菌是益生菌,能够参与短链脂肪酸的合成,从而增强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阻止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入侵。张玲等研究发现,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能有效抑制肠道内致病菌的生长[9]。徐俊燕等研究发现,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能明显改善UC的临床症状,促进肠粘膜的愈合[10]。根据本实验结果初步推测,MIMBb75可以与肠道内原有的宿主微生物竞争,抑制有害菌生长,促进有益菌生长,增加小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研究发现,益生菌能给上皮细胞(IECs)提供重要的能源物质,同时共生菌的代谢产物也促进IECs平衡。微生物能够介导膳食纤维及糖类物质的加工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和丁酸,而丁酸信号通过G蛋白偶联手提(GPR)109A诱导IEC IL-18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CAC)[11]。其他相关研究证明双歧杆菌能有衍生乙酸增强肠道上皮细胞抗凋亡反应,对肠道损伤发挥保护作用[12]。本实验的结果显示,MIMBb75处理组出现了特异性的柔嫩梭菌、乳酸发酵梭菌及柠檬酸杆菌等,降低肠道pH值,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由此可见,本试验小鼠结肠阻止损伤结果显示:MIMBb75各剂量组小鼠血中血红蛋白浓度升高,结肠长度增加,结肠损伤有所改善,这可能与MIMBb75添加衍生乙酸,降低肠道pH值,营造肠道酸性环境,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有关。徐敏等研究发现益生菌可能通过抑制NF-kB 信号通路降低小鼠集体肠道炎症,改善结肠炎小鼠的病理学损伤。根据本实验结果初步推断,MIMBb75能够通过营造有益的肠道微环境降低肠道pH值,从而有利于肠道有益菌的定制,减少肠道有害菌,改善肠道菌微生态分布,从而抑制结肠炎小鼠的结肠损伤。

参考文献

[1]陈璐,CHENLu.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6,15(06):650-654.

[2]罗凤燕,白爱平.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07):607-613.

[3]Comito D, Romano C. Dysbiosi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ediatric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lammation,2012,2012(14):687143.

[4] Fava F,Danese S.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friend of foe[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1,17(05):557.

[5]曾巧莉,宋慧,郭慧慧,等.金针菇菇脚对肉鸡盲肠菌群及短链脂肪酸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21(05):104-114.

[6]金博. 肠道菌群移植与溃疡性结肠炎[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7(01):23-30.

[7] Borody T J,Campbell J.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Expert Review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2011,5(06):653.

[8]徐敏,赵莉,杜金城,等.益生菌混合物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溃疡性结肠炎功效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6,37(17).

[9]张玲,李昌平,姜政,等.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7,28(05):629-632.

[10]徐俊燕,吴建业.美沙拉嗪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脂质过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观察[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5(12):712-714.

[11]Singh N,Gurav A,Sivaprakasam S,et al.Activation of Gpr109a, receptor for niacin and the commensal metabolite butyrate, suppresses colonic inflammation and carcinogenesis[J]. Immunity,2014,40(01):128-39.

[12]Fukuda S, Hidehiro Toh, Koji Hase, et al. Bifidobacteria

can protect from enteropathogenic infection through production of acetate[J].Nature,2011.

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益生菌制剂;作用机制;筛选方法

中图分类号Q939.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052-03

ProgressResearchonMechanismofActionandSelectionMethods inProbiotics

FENG Fan 1JIANG Qi-huan 1ZENG Kai 1FAN Xuan-jiao 1HU Wang 2YE Ying-wang 1JIANG He 2 *

(1 College of Food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Anhui 230009; 2 Aquatic Product Research Institute,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bstractDeveloping history,mechanism of action and selection methods were summarized in the paper.The existing deficiency and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were propos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health aquaculture.

Keywordsprobiotics;mechanism of action;selection methods

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出口因抗生素等药物残留问题屡受挫折,经济损失巨大。2006年,我国水产品又接连在港台和大陆等国内市场遭遇抗生素和孔雀石绿残留影响,给水产品质量安全蒙上阴影。这些药物残留主要来自水产病害控制中使用的抗生素及饲料中添加的药物,而水产病害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和集约化养殖的发展越来越严重,与此相应,滥用水产药物的现象十分普遍,导致水产品中药物残留严重。抗生素残留是阻碍水产品出口创汇和引起国内消费者担心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从而导致欧盟全面对中国动物源性产品的进口禁令,损失6亿多美元。2006年在销往台湾的大闸蟹中检出可疑致癌物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同年,在多宝鱼中也检出上述残留物,还查出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等禁用抗生素残留,从而引发国内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危机。毫无疑问,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抗生素残留已严重阻碍水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重大关键问题。

益生菌制剂又称微生态制剂、生态制品、活菌制剂,是指一类通过添加到食品或饲料中能够起到调节肠道微生态菌群结构,从而对人或动物产生有利影响的微生物。益生菌主要来源于动物肠道正常生理性细菌和非肠道菌。众多研究表明,水产动物肠道菌群主要是由鱼吞咽水与进食时所带入,进入体内的各种菌种相互作用竞争,最后达到微生态平衡,从而形成水产动物体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提高养殖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

1益生菌发展简史

益生菌的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水产益生菌利用的研究则更加短暂(表1)。

2研究现状

2.1益生菌种类

历史上第一个被发现的益生菌是乳酸菌,之后研究人员又相继发现其他益生菌[8-9](表2)。

2.2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机制

目前,人们对益生菌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其作用机制更是知之甚少,主要是由于人或动物肠道内微生态环境非常复杂,有近400种菌群表现栖生、互生、偏生、竞争或吞噬等关系。如今普遍认为益生菌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宿主体内微生物群落的平衡,增殖有益细菌,抑制有害细菌,从而使前者成为优势菌群使宿主受益[10]。下面是6种当前主流的作用机理以及一些近期提出的作用机制,而且一般益生菌都只符合其中的几个作用机制[11]。

2.2.1 竞争附着位点。据报道,病原菌黏附在水产动物表皮和肠道上皮黏膜的能力与其对宿主的毒性有关[12],并且是细菌感染的第一步[13],同时益生菌只有较长时间定植才能够显示潜在的益处。因此,黏附能力是筛选益生菌的重要指标之一,而竞争附着位点也成为抑制病原菌的第一道防线。Olsson等[14]从大菱鲆和欧洲黄盖鲽的肠道和表皮分离出11株菌,发现其在肠道黏液中比鳗弧菌具有更强的黏附和生长能力,证实这几株菌能有效地同病原菌竞争肠黏膜上的附着位点。

但有关鱼苗的益生菌定植信息仍较少,且由于在幼鱼成长过程中黏附位点可能会发生变化以及肠道内化学组成的改变。因此,并不能确定从成鱼体内分离出的黏液是否能代表幼鱼体内菌种的黏附特性[15]。

2.2.2 产生抑菌物质。益生菌会分泌多种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有机酸、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溶菌酶、细菌素等),影响病原菌的定植和生长,反过来这些物质又影响宿主和病原菌对化学物质和能量的竞争,以此来调节宿主体内微生态平衡[16]。许多从水产养殖环境中分离的细菌在体外可抑制某些水产动物中出现的病原菌,但至今仍无法证实其在体内条件下也可产生这些抑菌物质[17]。因为环境会影响同一菌株的抑菌能力,所以不能通过体外的抑菌作用来预测其在体内的活力。尽管如此,体外拮抗作用仍然是筛选益生菌的一个指标,用于体外检测该菌是否对目标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

2.2.3 竞争化学、营养物质及可利用能源。营养素和可利用能源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决定宿主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的组成情况。当环境中营养素有限时,益生菌与病原菌会争夺营养,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Verschuere L等[7]报道具有含铁细胞的益生菌和病原性依赖于含铁细胞的病原菌竞争铁离子,从而抑制后者活性。

2.2.4作为营养作用。一些研究表明,水产动物中的微生物菌群有助于宿主的消化吸收。以鱼为例,据报道,类杆菌属(Bacteroides)和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能够为宿主提供脂肪酸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18]。而一些微生物如农杆菌、假单胞菌、葡萄球菌、短藻等都有助于北极红点鲑鱼对营养的吸收[19]。另外,一些细菌可以产生胞外酶制剂,如蛋白酶、脂肪酶,以及必要的生长因子并以此参与贝壳类的消化过程[20]。

2.2.5 净化水质。益生菌能够有效改善水产养殖池塘的水质,所涉及的微生物类群有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以芽孢杆菌为主的复合微生物,主要通过生物拮抗作用、生物絮凝作用、利用有机酸、氨、硫化氢等的光合作用,以及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和铁、汞等有毒物质的转化作用。李卓佳等[21]将芽孢杆菌投入虾池,一段时间后,其能够显著抑制弧菌类群生长繁殖,有效预防虾病,同时可以促进底泥异养细菌生长繁殖,利于虾池自我净化,另外其还能促进浮游微藻平稳繁殖,有助于营造虾池良性生态循环。

2.2.6增强免疫反应。增加动物免疫力是益生菌的重要作用,也是其代替抗生素的一个重要原因。益生菌可以刺激免疫器官发育,提高抗干扰素和巨噬细胞活性,并可以作为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因子,激发宿主免疫反应,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杜远明等[22]分离节杆菌和乳杆菌投喂鲢鱼,结果发现实验组白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巨噬细胞吞噬率、成活率、特异性抗体效价均高于对照组。Rengpipat等[23]将芽孢杆菌S11喂养斑节对虾,发现其可以有效增加吞噬能力,并且激活酚氧化酶和抗菌活性,表明S11可利用免疫反应和益生菌竞争排斥来防御病原菌。

2.2.7其他。①干扰群体感应。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细胞与细胞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许多病原菌中发现群体感应的信号分子AHL和AI-2,群体感应系统调控微生物的多种生理生化功能,如生物膜形成和致病基因表达等,因而阻断群体感应是抑制病原菌的一种新的方法[24]。Manefield M等[25]从海洋红藻(Delisa pulchra)中提取一种AHL类似物卤化呋喃,有望成为群体感应的阻断剂,这类化合物如添加适量,可有效抑制弧菌属病原菌。②抗病毒活性。一些益生菌具有抗病毒活性。尽管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但实验室研究指出,病毒失活可能是由化学或生物物质引起,如藻类的提取物或细菌的胞外酶等。据报道,从鲑鱼属鱼卵中分离出的假单胞菌、藻弧菌、气单胞菌和棒状杆菌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具有抑制作用[26]。③溶藻作用。益生菌对许多种微藻都有一种重要的溶藻作用,尤其对引起赤潮的微藻更加有效[27]。然而益生菌抑制藻类生长的这种性质对育苗技术是不利的,因为育苗时需要向培育池中添加单细胞藻类,但是如果在培育池中出现不良的藻类时,就可以借助于此性质将其清除。

2.3益生菌筛选研究进展

2.3.1获取背景信息及假定菌种范围。在开始对益生菌发展历程的研究之前,需要考虑培养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只有对某种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效果有所了解,才能决定该种益生菌是否可以应用于水产养殖。筛选获得大量候选益生菌种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体内筛选和体外环境筛选均可,并没有明确的迹象显示从宿主动物体内或者其周围环境中分离出来的假定益生菌要比从野生种群或者位于不同栖息地的宿主动物中分离出的益生菌表现的更好[8]。

2.3.2获得假定益生菌菌种。筛选益生菌种的一种普遍方法是体外抗性测试。在测试中,由于固体或液体介质中的病原体暴露在候选益生菌种或其胞外产物下,可根据抑制性化合物,如细菌素、铁载体的产量或者对营养成分的竞争来选择益生菌种[28]。

2.3.3安全性评估和残留量检测。益生菌对宿主动物不应有致病性,这一点应该在使用益生菌种之前得到确认。因此,宿主动物需在有外压和无外压2种条件下进行测试。当筛选菌种的时候,需要考虑益生菌种和藻类的相互作用。对益生菌安全和效果评价时,需考虑他们经过宿主动物胃肠道时的残留量(例如对胆盐的抵抗性,低pH值和蛋白酶的抗性)[29]。益生菌种群应有效附着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上,进而减少致病病原菌的定植和大量繁殖。

2.3.4活体中评测。候选益生菌种的作用还需要在活体中得到检测,包括向培养下的宿主动物体内引入候选菌种,并监测生长状况、种群分布、残留量和各种理化指标[30]。然而当需要微生物控制的时候,具有代表性的活体体内的测试看起来是评价益生菌对宿主动物的潜在影响的有效工具。另外,可能的益生菌必须对宿主动物有有益作用(如加强营养和增加免疫响应)。最后,益生菌种必须可以在平常储存条件下稳定生长,并且在技术层面上可用于工业生产(如冻干技术)。

2.3.5饲养条件下的作用。以上的测试标准对于选择益生菌种有重要作用,但是要确认其为有益菌种,饲养试验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宿主动物经益生菌培养效果的实际测评需要长期的观察与调查[31]。

3益生菌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3.1益生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众多研究已表明,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对水质的改善和保护水产动物免受病原菌侵害方面都有显著效果,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菌种不稳定、微生物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对突发流行病效果不明显、菌体在体内定植机理尚未阐明、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明确。Atlas [32]认为由于因果关系仍不明确,不能被科学系统的论证,所以益生菌的使用仍存在争议,还不被科学界认可。由此可见,研究作用机制的重要性,因为任何长期的商业应用都必须考虑到对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如添加益生菌是否会永久改变微生物菌群或会影响该区域内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转变。据报道,某些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的抗菌效应是由于它们产生的抗生素引起的,而这显然并不符合人们减少使用抗生素的初衷[8]。另外,增加对益生菌机理的认识也有助于更加高效地筛选益生菌。如今阻碍益生菌作用机制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最大障碍是体内与体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众多体外的试验结果并不符合生物体内的实际情况。

3.2益生菌制剂的发展方向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总结出以下发展方向。首先,进一步研究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体内定植机理研究是重中之重,有利于益生菌制剂在实际生产中的指导和应用;其次,开发新型菌种,如耐酸、耐盐、耐高温等的菌种,提高益生菌产品稳定性,增加养殖过程中的可选择性;最后,加强应用方面的研究,如长时间保持菌种活性、改进菌种搭配,提高复合型生态制剂的作用效果以及菌种使用条件,进一步提升利用效果。尽管益生菌存在一些缺点,但相对其他抗病途径而言,因其绿色、环保、安全的特性,仍是抗生素首选的替代品。

随着水产养殖业进一步发展,以及人们对食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益生菌将成为万众期待的新生物。在不久的将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益生菌的研究中,突破益生菌的应用瓶颈,解决或减轻益生菌自身带来的问题,使其真正能够在水产养殖业中发挥作用。

4参考文献

[1] 楼丹,杨季芳,谢和.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22(2):78-83.

[2] BERG R D.Probiotics,prebiotics or“conbiotics”[J].Trends Microbiol,1998,6(3):89-92.

[3] KOZASA M.Toyocerin(Bacillus toyoi)as growth promotor for animal feeding[J].Microbiol Aliment Nutr,1986(4):121-135.

[4] FULLER R.Probiotics in man and animals[J].J Appl Bacteriol,1989,66(5):365-378.

(下转第58页)

(上接第54页)

[5] PORUBCAN R S.Reduction of ammonia nitrogen and nitrite in tanks of Penaeus monodon using floating biofilters containing processed diatom aceous earth media preinoculated with nitrifying bacteria.Program and Abstracts of the 22nd Annual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J].World Aquaculture Society,1991:16-20.

[6] MAEDA M,NOGAMI K,KANEMATSU M,et al.The concept of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s in aquaculture [J].Hydrobiologia,1997,358(1-3):285-290.

[7] VERSCHUERE L,ROMBAUT G,SORGELOOS P,et al.Probiotic bacter ia as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in aquaculture[J].Microbiol Mol Biol Rev,2000,64(4):655-671.

[8] SAHU M K,SWARNAKUMAR N S,SIVAKUMAR K,et al.Probiotics in aquaculture:importanc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Indian J Microbiol 2007,48(3):299-308.

[9] 李海兵,宋晓玲,李,等.水产动物益生菌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8,29(5):94-99.

[10] 桂雄.水产动物饲用微生物制剂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水产,2001(12):86-87.

[11] STUTZ M W,LAWTON G S.Effect of diet and antimicrobial on growth,feed efficiency,intestinal Clostridium perfringens,and ideal weight of broiler chicks[J].Poultry Sci,1984,63(10):2036-2042.

[12] WILSON A,HORNE M T.Detection of A-protein in Aeromonas salmo-nicida and som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A-layer assembly[J].Aquacu-lture,1986,56(1):23-27.

[13] VINE N G,LEUKES W D,KAISER H.In vitro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candidate aquaculture probiotics and two fish pathogens grown in fish intestinal mucus[J].FEMS Microbiol Lett,2004,231(1):145-152.

[14] OLSSON J C,W ESTERDAHL A,CONWAY P L,et al.Intestinal colon-ization potential of turbot(Scophtalm-us maximus)and dab(Limanda limanda)-associated bacteria with inhibitory effects against Vibrio anguillarum[J].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2,58(2):551-556.

[15] FJELLHEIM A J.Sel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Probiotic Bacteria to Marine Fish Larvae[J].PhD thesis,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82):217.

[16] FREDRICKSON A G,Stephanopoulos G. Microbial competition[J].Sci-ence,1981,213(4511):972-979.

[17] GRAM L,LOVOLD T,NIELSEN J,et al.In vitro antagonism of the pro-biont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strain AH2 against Aeromonas salmoni-cida does not confer protection of salmon against furunculosis[J].Aquac-ulture,2001,1990(1-2):1-11.

[18] SAKATA T.Microflora in the digestive tract of fish and shellfish[M].In:Microbiology in Poecilotherms(Lesel R ed.),Elsevier,Amsterdam,1990:171-176.

[19] RINGO E,STROM E,TABACHECK J A.Intestinal microflora of salmo-nids:a review[J].Aquacult Res,1995,26(10):773-789.

[20] PRIEUR G,NICOLAS J L,PLUSQUELLEC A,et al.Interactions between bivalves molluscs and bacteria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J].Oceanogr Mar Biol Annu Rev,1990,28(74):227-352.

[21] 李卓佳,郭志勋,冯娟,等.应用芽孢杆菌调控虾池微生态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2006,30(11):28-31.

[22] MARQUES A,DHONT J,SORGELOOS P,et al.Immunestimulatory na-ture of β-glucans and baker’s yeast in gnotobiotic Artemia challenge tests[J].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2006,20(5):682-692.

[23] RENGPIPAT S,RUKPRATANPORN S,PIYATIRATITIVORAKUL S,et al.Immunity enhancement in black tiger shrimp(Penaeus monodon)by a probiont bacterium(Bacillus S11)[J].Aquaculture,2000,191(4):271-288.

[24] DEFOIRDT T,CRAB R,WOOD T K,et al. Quorum sensing disrupting brominated furanones protect the gnotobiotic brine shrimp Artemia franciscana from pathogenic Vibrio harveyi,Vibrio campbellii, and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isolates[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6,72(9):6419-6423.

[25] MANEFLELD M,DE NYS R,KUMAR N,et al.Evidence that halogena-ted furanones from Delisea pulchra inhibit acylated homoserine lactone (AHL)-mediated gene expression by displacing the AHL signal from its receptor protein[J].Microbiology,1999,145(2):283-291.

[26] KAMEI Y,YOSHIMIZU M,EZURA Y,et al. Screening of bacteria with antiviral activity from fresh water salmonid hatcheries[J].Microbiol Immunol,1988,32(1):67-73.

[27] FUKAMI K,NISHIJIMA T,ISHIDA Y.Stimulative and inhibitory effects of bacteria on the growth of microalgae[J].Hydrobiologia,1997,358(1-3):185-191.

[28] DOPAZO C,LEMOS M,LODEIROS C,et al.Inhibitory activity of antib-iotic-producing marine bacteria against fish pathogens[J].J Appl Bacteria 1988,65(2):97-101.

[29] BALCAZAR J L,BLAS I,RUIZ-ZARZUELA I,et al.The role of probi-otics in aquaculture[J].Vet Microbiol,2006,114(3-4):173-186.

[30] VINE N G,LEUKES W D,KAISER H,et petition for attachment of aquaculture candidate probiotic and pathogenic bacteria on fish intestinal mucus[J].J Fish Dis,2004,27(6):319-326.

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 检测项目 检测技术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U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73-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1]。食品微生物检验是食品监测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是判断被检食品是否可被食用、衡量食品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和重要判定依据之一。食品微生物检测结果反映出食品卫生环境和食品加工环境的具体现状,能评价食品为微生物污染的状况,为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了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障饮食安全,笔者对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主要项目、检验技术和质量控制进行分析。

1 食品微生物检验项目

1.1 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

在食品加工、运输、储存一直到食用前的任何环节,微生物均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食品中造成污染。检测食品中的大肠菌群和菌落总数,可以评定食品污染的程度。

大肠菌群是指载7 ℃的条件下,能分解乳糖、产气、产酸的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大肠菌群与粪便污染有关,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因此将其作为粪便污染指标菌提出,表明食品是否存在粪便污染。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数是指在100 g或100 mL样本中,大肠菌群数的最近似数(MNP)表示。大肠菌群数的高低,直接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也间接反映了对人体健康危害性的大小。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可能出现食物中毒和流行病,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菌落总数是指载37 ℃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1 g或1 mL样品在培养24 h后所生长的菌落总数,是评定生活饮用水和食品污染程度的一个指标。

1.2 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

在国家相关标准中,明确规定了食品中某些微生物的含量,除要检测上述反映食品污染程度的指示菌外,还应检测其中的致病性球菌、肠道致病菌和其他致病菌[2],主要包括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等。

2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涌现出准确性高、可靠性好、特异性强和快速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检测技术也从传统的培养水平转向现代的分子水平,并逐渐向自动化、仪器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实现了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准确性、高效性和可靠性[3]。其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学方法和仪器分析法。

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核酸探针和酶聚合技术。前者的基本原理是将已知的采用同位素或其他方式标记的核苷酸序列DN段,加入到已经变性的需要检测的DNA样品中,使其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杂交双链,达到判定样品DNA的目的。其最大优点在于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后者是一种在机体外扩增DN段的新技术,又可称为体外DNA扩增技术。岑定聚合酶产物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比色测定法、凝胶电溶法和化学发光测定法,灵敏、准确和快速是其优点。

免疫学方法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得到广泛应用。乳胶凝集技术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均较高,是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利用人工大分子乳胶颗粒发生的肉眼可见的凝集反应而检测的。酶联免疫吸附法可定性定量检测特异性抗原抗体,用抗体包被的聚苯乙烯孔捕捉抗原,用另一个结合了酶的抗体[3]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左后用比色法记录结果或生成酶底物观察。

随着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产生了半自动或自动微生物检测仪,以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居多。常见的仪器分析法主要包括流式细胞技术(FCM)、免疫磁性分离技术、VIDA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VITEK-AMS系统、电阻电导检测器和ATP生物发光法等[4]。其中FCM逐渐用于细菌、病毒的鉴定、检测盒计数等;与以常规方法比较,免疫磁性分离技术以快速为最大优点;VIDA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VITEK-AMS系统实现了检测过程的的自动化,且快速、精确度高;电阻电导检测器能推算出样品中的原菌数;ATP生物发光法是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最方便可靠的技术和方法。

3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准确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保证,从而达到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的目的。

3.1 检测人员素质

食品微生物检测人员必须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具有相应微生物资质并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认真负责,坚持准则,不断提高检验技能。

3.2 设施设备的配置和正确使用

实验室应该配备适用的微生物检验设施设备,包括基本的检测设施辅助设施,另外要注意在特殊环境下放置操作特殊设备。在第一次安装水浴锅、培养箱、高压灭菌锅、热灭菌箱等设备时,要进行温度一致性和稳定性检验;以后使用过程中,要作好记录和清洁消毒工作。培养基采用高压湿热灭菌,部分煮沸灭菌,对热敏感的培养基采用滤膜过滤法。

3.3 采集有代表性的标本

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无菌并以无菌操作采样。要选择具有耐消毒灭菌性能的采集工具和容器,在使用之前要认真清洗,之后采用常规方法使其内部干燥,还要消除其内的细菌。其次,在采集完成后,样品需放置在合适的容器内密封,然后将不同样品贴上相应的标签,填写名称、编号、时间、地点、数量、采样人等,并做好资料记录,冷藏处理并在最短时间内送检;另外,采集样品数量必须为检验所需量的3倍或更多,以满足检验、复检和存档备查的需要。送检样品必须注明数量、质量、采样条件、采样时间和送检时间,收到后必须签字,注明接到时间,并立即化验。

3.4 样品的运输和储存

在运输和储存样品时,要避免阳光照射和外来物的污染。采集的样品应尽可能在接近原有温度的条件下送往实验室,防止样品中固有微生物的生长变化。如不能及时运送,要接近原有储存温度。运输时应保证样品的完整性[4],一般不应超过3 h。

参考文献

[1] 唐倩倩,叶尊忠,王剑平,等.ATP生物发光法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08,29(6):460-465.

[2] 林蕾,张炜.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0):97-99.

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情景教学

病原微生物学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具体场景,将理论知识演化成直观内容,能较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追究与探索,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情,寓教于景,寓教于乐”。《病原微生物学》是护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景教学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以问题引出新课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1]。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提出与教学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这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是把有设疑作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与所要讲的知识相联系,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2]。在给护理系大专生讲授第一节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时,从为什么要注意饭前洗手、勤晒衣被等生活小事谈起,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认为是手脏所以饭前洗手,有的认为是手上有细菌所以饭前洗手。经过引导,同学们掌握了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同时也引出了所要讲授的内容。在讲授后续课内容时,也尽量联系现实生活。如在讲病毒章节内容时,从今年春季发生的婴儿手足口病开始讲起,讲疾病的症状和预防等,最终将话题靠拢到讲课的主题——病毒。这种与直观内容相联系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病原微生物学还是一门很有实用价值的课程,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以问题设计课堂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小结设计为需要应用教学内容解决的实际问题,如在做“肠道感染性细菌”小结时,就给出一个病例,要求同学们说出是哪类细菌引起的疾病,总结这类疾病的预防以及对病人的护理。下一节课提问这部分内容时,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掌握所学内容。从提问结果看,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可使学生长时间保持听课的积极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3]。因此,情景教学法在《病原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于爱莲,陈秀春,郭居新,等.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2):114116.

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范文第7篇

1.膜浓缩技术

利用膜浓缩技术或免疫磁珠等浓缩技术选择性去除样本基质中影响致病菌检测的物质,同时浓缩样本中致病菌的浓度,从而达到间接增高检测灵敏度的目的。Chen,W.T.等2005年利用膜过滤技术研究了膜结构、孔尺寸及吐温20等对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浓缩效果。回收过程中添加吐温20可以防止菌被膜不可逆吸附以保证高回收率,另外通过比较聚碳酸酯、混合纤维素、尼龙及PVDF等不同材质的膜及0.2~0.45μm大小不同的滤膜孔径,发现0.2μm的聚碳酸酯,单向直孔可获得较高的回收率。该课题组利用注射过滤器可将50mL食品样本浓缩至500μL,菌的回收率为95%,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液体量较大的样品中病菌的浓缩。Fitzmaurice,J等结合多重PCR检测比较了膜技术和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对大肠杆菌在牛肉中的回收效果。研究表明37℃下,增菌时间>16h时,菌量高于log(10)9.6~7.5cfu/mL时,膜分离和免疫磁珠分离均可回收到相同程度的菌,利用PCR技术都可检测到。若大肠杆菌量降至log(10)6.4cfu/mL,只有免疫磁珠分离的菌量可以用PCR检测到,低于这个水平后,两种菌分离方法分离的菌都不能通过PCR检测到。

2.离心浓缩技术

K.A.Stevens等采用离心分离牛奶中的单增李斯特菌和肠道沙门氏菌,结合PCR进行检测。Fukushima,H.等利用浮力密度梯度离心(Buoyant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从复杂的食品基质中分离细菌,除去一些不利于快速检测方法反应如PCR反应的物质,避免死细胞中来源DNA带来的假阳性结果。结合过滤,低速、高速离心,浮选和浮力密度梯度离心,在13种不同类的食品中12种致病菌可以被快速分离(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结肠炎耶耳森菌、空肠弯曲杆菌、霍乱弧菌O139、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产碱普罗威登斯菌、嗜水气单胞菌、蜡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这种方法可以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活细胞计数进行检测。这些技术相结合,理论上,食品中的这些目标微生物可被浓缩至250倍,检测限可低至101~103CFU/g。分离、浓缩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相结合在3h内就可检测出101~102CFU/g自然感染的鸡肉中的沙门氏菌和空肠弯曲杆菌,以及食源性中毒食物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果表明使用这些方法是可行的。

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范文第8篇

基于OLED器件的封装材料研究进展

低氧环境下血氧序列的多尺度熵分析

基于多核超限学习机的实时心电信号分析

基于惯性传感的穿戴式跌倒预警防护系统

痉挛对双瘫型脑瘫儿童下肢肌肉相关性的影响

合成免疫策略治疗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综述

EMT的表观遗传调控在癌症进程中的研究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三维点云中的二维标记检测

基于词项关联的短文本分类研究

一种离心式微流控生化分析芯片

电子封装基板材料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基于镍尖锥阵列的柔性超薄超级电容器

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微球研究进展概述

一种求解汽车外流场问题的可扩展数值算法

国内汽车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技术研究综述

一种基于圆的几何特性改进的圆检测随机算法

智能无线传感网络在温室环境监控中的应用研究

适用于R290聚醚酯型冷冻机油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双混沌Hash函数构造

微流控芯片技术在心肌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综述

大数据层面的microRNA功能相似性分析

三维快速自旋回波(SPACE)——序列原理及其应用

多模态集成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分类

一种基于顶帽变换和Otsu阈值的轨道边缘提取方法

ATP荧光检测法检测医院电梯按钮表面细菌总数

社会网络中信息传播与安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用于光遗传技术的体外细胞光刺激系统

基于曲线投影模型的电子断层三维重构并行算法

配准算法对PCA单幅投影肺部重建的影响

加速量热仪在锂离子电池热测试中的应用

定向生长碳纳米管阵列热界面材料技术研究

低剂量口腔CT成像系统关键技术与成像方法研究

深圳市液化天然气与混合动力巴士排放试验研究

基于超声平面波的功率多普勒成像方法研究

基于分层Dirichlet过程的频谱利用聚类和预测

基于AFE4400的无创血氧饱和度测量系统设计

基于Markov随机场的脑部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数据的分割

基于模式预测的低复杂度高清视频帧内编码方法

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内置传感器的人体运动识别

基于MEKF的直流无刷电机磁极位置与转速检测技术

一种基于模糊PID的3TPS/TP型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算法

基于词频统计特征和GVP的大规模图像检索算法研究

数据中心保障应用服务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胶囊内窥镜位姿磁定位研究

几种自适应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在肌电假肢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相图的CZTSe光伏材料的形成路径设计和实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