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市设计技术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必要性;可行性

1概述

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丰富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议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

2必要性

首先,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具体体现。2012年,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2015年12月,时隔37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会议报告中还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完善新时期建筑方针,科学谋划城市“成长坐标”。目前,我国共有39种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包括建筑学硕士(1993年设置)、风景园林硕士(2008年设置)、城市规划硕士(2010年设置)3个人居环境科学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下的“城市设计及其理论”二级方向。这已经成为国家建设中刻不容缓的需求。其次,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有助于大力培养具有城市设计意识和水平的专业人才。今天,中国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样的专业学位设置方式也与世界上大部分建筑院校建筑系中设置的、作为非评估类第二硕士学位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接轨。目前,在职职业建筑师获得硕士学位大多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为途径。这样的方式部分满足了行业需求。但是,由于工程硕士学位设置的专业针对性不强,无法满足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通过授予非全日制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方式,大幅度提升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在职建筑师的学位层次,在较短时间内输送国家建设所急需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而针对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也可以将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作为其第二专业硕士学位。事实上,不少已获得国内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生选择了去国外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针对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可以通过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系统地培养应届毕业生成为职业建筑师中的城市设计专业人才。最后,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彻底解决我国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的问题。我国在学士层次上设置的专业学位仅有一个,即建筑学学士。大部分立志成为职业建筑师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在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如果希望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只能选择继续攻读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随着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工作的持续开展,越来越多的建筑院校获得了建筑学本科和建筑学硕士的专业学位授予资格。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同时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这部分毕业生既包括连续攻读本科和硕士的学生,也包括在本科毕业一段时间后再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这是学位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近年来,部分建筑院校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的名额增加,使得毕业生在同一所建筑院校获得建筑学学士和建筑学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造成学位资源浪费的状况日趋严重。因此,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可以丰富硕士学位类型设置,彻底解决建筑学专业学位重复颁发问题。

3可行性

首先,我国建筑院校已拥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可以开展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工作。目前,我国建筑院校从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呈逐年增长的态势。他们在城市设计教学、研究以及设计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指导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研究的丰富经验。在通过建筑学硕士专业教育评估的38所建筑院校中,特别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建筑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研究领域属于城市设计范畴或与城市设计相关联。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提供了充足的师资保障。其次,我国建筑院校已开设大量城市设计相关专业课程。今天,我国大部分建筑院校特别是通过评估的建筑院校已将城市设计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城市设计引论、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等课程成为建筑学硕士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必修环节。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在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设计课程中,城市设计课程更是其中的必要环节。可以认为,已开设的大量城市设计专业课程,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奠定了基础。最后,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已拥有成熟的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所要求的实习培养环节。我国的专业学位设置对实践基地有着明确要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领域的设计院、境内外建筑事务所等设计机构将学生的设计实践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平台,形成了一大批既具有丰富工程设计经验,又掌握教学规律的高水平建筑师。特别是2009年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行以来,体制化的设计实践基地快速成长。这为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搭建了实践平台。在新时期,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既是积极响应国家建设亟须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精神的直接体现,又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通过这一专业学位的设立,建筑院校可以和行业共同协作,大力培养城市设计专业人才,为提升我国城市设计专业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4附录

4.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草案)

(1)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类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针对已经获得建筑学学士或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建筑从业人员,设置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MasterofUrbanDesigninArchitecture,简称MUDA。(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相关行业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为建筑学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学制为2年,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培养模式。(5)城市设计硕士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素质的要求,注重以城市设计的思路、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应以设计课程为重点,贯穿整个培养过程。(6)城市设计硕士的培养过程须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增加实践教学。研究生进行城市设计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7)城市设计硕士专任教师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吸收来自城市设计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多样化的师资结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宜由建筑院校教师和设计机构实践基地的建筑师担任。(8)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选题应与城市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必须由攻读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者独立完成,能体现其综合应用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需有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10)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城市设计实习并通过论文(设计)答辩者,由国家批准的研究生培养单位授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11)根据2015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证书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印制。

4.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简介(草案)

(1)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性质与特点。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国家建设对于城市设计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置的。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适应城市设计行业和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工学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工学学位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在于突出城市设计实践导向,课程设置充分反映城市设计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应体现整体性、综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2)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系统掌握城市设计与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熟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能够胜任城市设计工作和城市设计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城市设计专门人才。(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学习方式;学制一般为2年;采用课程学习、设计实习和学位论文(设计)并重的培养方式。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用学校导师和实践基地导师“双导师”培养,或学校导师负责的指导方式。“双导师”培养模式中,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由本单位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并聘请设计机构实践基地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联合导师。(4)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培养目标上,培养城市设计领域中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第二,在培养方式上,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以设计实践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设计实践课程;教学过程重视运用设计专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求有为期至少半年的实践环节。(5)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学位培养计划包括3个主要环节:第一,专业课程学习1年,以城市设计专题为主干课程;各专业课程重视和加强与城市设计实践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城市设计能力和城市设计管理能力。第二,专业实习0.5年,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城市设计机构进行至少为期6个月的专业实习,并由相关单位出具专业实习证明。第三,学位论文(设计)工作0.5年,学位论文(设计)应当针对城市设计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设计问题开展研究,或与较为重要的城市设计项目相结合。学位论文(设计)应有一定前瞻性、难度及必要的工作量,其形式可以为城市设计理论研究或城市设计专题。学位论文(设计)由两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必须有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学位论文的答辩委员会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包含一位来自校外的设计机构或管理部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6)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招生对象主要为获得建筑学学士专业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和已获得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职业建筑师。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参加硕士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择优录取。考试科目为:政治理论,全国统考。英语一,全国统考。城市设计基础,由招生院校组织命题和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城市设计理论、建筑学基础知识、中外建筑史、中外城市规划史等。以简答题、论述题为主要题型,考卷满分为150分。城市设计考试内容:以快题设计形式完成2~5公顷范围地段的城市设计。考试时间为3小时,考卷满分为150分。(7)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就业与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城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城市设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的主要用人单位是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今天,中国城市发展的重点已经由规模和数量的增加转变为品质和质量的提升。城市设计关注空间的形式与风格,其目标在于创造美好的城市风貌。从国际上看,几乎所有的境外建筑事务所,包括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都把城市设计作为其主要的设计领域。也就是说,建筑师是建筑行业中城市设计领域的主力军。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研究院设立了城市设计所、城市设计中心等专业部门,在城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方面取得了大量优秀成果。不少建筑院校已经设置了城市设计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在本地区和本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城市设计人才。同时,很多高校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期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城乡建设对城市设计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4.3城市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草案)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局限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的城市建设的特征是大规模物质形态建设,我国传统城市规划学科具有浓厚的建筑学科色彩,城市设计作为规划形式、宣传手段、研究议题、和发展策略被广泛地运用。目前城市设计已成为国内许多大城市引导、控制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策略。然而, 在当前城市设计普及的热潮下, 随着城市功能的日益复杂化和研究实践的深入, 逐渐显露出以前许多被忽略的问题, 成为制约我国城市设计研究进一步深化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重视城市设计的原因

与西方相比,我国城市设计受到重视的原因主要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改变了计划体制下的城市开发模式,投资多元化及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城市的发展。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大多采用轻三维形态的工作方法,城市设计因三维整体形态的图纸展示或模型易使人产生新鲜感和直观感而受到推崇。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城市设计过于强调三维形态本身的物质设计,忽视了社会、人的心理属性及城市开发的过程。在理解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方面,我国目前的城市设计忽视了与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体系的内在联系。

二、城市设计的局限性

1.城市设计的操作主体存在分歧

在具体实践中,专业角度不同,在从事城市设计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使得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有着各自的相对局限性。对规划师而言,他们往往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由文化、经济社会等因素在空间的综合立体投影,从而能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城市,在其设计中往往更能够在整体上突出城市空间,但有时这些又仅仅停留在形而上、虚空的层面上,细节的缺乏使得空间显得苍白无力,需要建筑形态层面上的具体化。另一方面,对于建筑师而言,单纯从建筑角度出发,往往会造成建筑空间本身的自然膨胀,由此形成的城市空间,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切割的片段,而非有意识的主动创作。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很容易将城市建筑化,硬性地缩小了城市设计的范围。于是我们常常会碰到,建筑师和规划师之间的意见不和。

2.城市设计的成果缺乏深入的调研基础和客观目标

在当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的开发行为已造成许多城市原有地域特征和文化的丧失。有的城市设计方案过于强调建筑造型对城市景观和空间的表现作用,在城市公共空间塑造上追求所谓“宏大”效果,缺乏对方案长期实施的方法和构想。目前,国内许多城市设计往往缺乏深入细致的资料收集和现场调研,这是导致许多城市设计偏重于形象设计的原因所在。特别是针对旧城改造的城市设计,除了从城市相关职能部门获取宏观的经济数据和基础资料外,还必须对定期跟踪走访和现场实地考察等来收集设计必须的数据。然而,目前许多城市设计工作量大,任务短,导致了忽略或减少前期准备工作内容来保证设计进度,从而造成城市设计成果缺乏从整个城市未来发展角度出发的前瞻性,缺乏认识城市存在问题和所面临挑战的情形,也缺乏长期实施设计成果所需的手段、愿望和长效反馈机制。

3.缺乏对长期有效的城市设计控制手段的研究与实践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控制城市建设,在土地开发强度指标及具体的城市功能划分上最为突出,缺乏研究分析依据变化的城市发展情况的机能。在整个城市发展控制体系中,城市设计还缺乏一个明确的法规地位,缺乏设计成果规范标准也是造成其实施难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城市设计发展需要重视的因素

1.城市设计既包括技术性因素,更包括制度性因素

城市设计的实施通过对各类设计执行设计控制来操作,必须依赖于城市规划对城市开发的公共干预权,实际上是设定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开发预期,其必须以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在城市设计过程中有序地予以组织并制定适当的引导条件,提取城市空间中的相关元素。在我国的规划实施中,城市设计实际上已经基本实现了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平台的衔接,但是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定效力、法定程序仍然有待明确或强化。

2.法制化进程中的规划管理呼唤有法律意识的城市设计

随着我国行政法制化力度的不断加大,也在迅速推进规划管理的法制化进程。许多时候,法制化的规划行政管理已经反过来挑战城市设计的技术合理性及合法性。在实施和编制城市设计过程中,存在管理人员和规划师的法律意识问题,如果将城市设计的实施和编制认为是执法和准立法的过程,认识到只有技术性因素必须经历制度化过程的洗礼,才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3.实证研究是建立我国城市设计理论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的城市设计编制过程中,相当数量城市设计在实际规划管理中多多少少地得到了实施。而在研究领域,缺乏有持续意义的实证研究,这导致了理论不能对实践中存在偏差的行为进行纠正,不能对实践进行必要的指导,更无法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

四、针对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局限性的解决思路

1.努力推进我国城市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城市设计有着不同的看法,规划界普遍认为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补充,是城市规划的分支, 渗透在规划的各个阶段; 很多建筑师则认为城市设计基本上属于建筑学范畴。不同的观点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 只有结合我国国情, 加强城市设计的理论实践和研究,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建筑师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才能促进我国的城市设计, 提高我国城市的环境质量, 创造宜人、高效、优美、并能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2.尽快建立城市设计体制

确立城市设计的法律地位, 制定城市设计审批、编制、管理办法。城市设计发展的一个困难之处,就是我国城市设计至今还没有取得法律地位。特别是当前城市环境品质要求愈来愈高, 现行的城市规划已不能满足要求, 必须通过城市设计来提高它的设计质量。此外, 现在有的城市作了城市设计, 由于国家缺乏城市设计编制办法和有关规定以及没有明确审批制度, , 规划部门也无法审批。城市设计应按何标准收费也不得而知。

3.加强城市设计人才的培养

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通过对影响城市形态的许多相关学科之间关系的研究, 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二维与三维、保护与开发、整体与局部、公共与私有等一系列矛盾。城市设计需要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建筑学、房地产经济、社会学、法律、行为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要求。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三维形态设计的能力相对较弱, 建筑学专业学生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综合知识又不足。建议城市设计人材应主要从硕士研究生中培养。

4.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建设如果缺乏文化感染力,缺乏传承记忆, 缺乏与众不同的城市精神和风貌, 其宜居性怎么会强呢。由于受客观交通条件限制,西部地区城市建设速度日益加快, 许多中小城都保存有相对完整的特色资源。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民族文化共融与差异性强。应对其进行循序渐进式的、科学的规划建设。突出城市文化特点,增强城市居民的城市亲切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结语

城市设计是一个极其广泛的设计,包含了从空间到时间、从形体到文化、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每一个过程,但无论城市设计如何变化,城市设计的本体是城市,而城市的本体是人。城市是人的城市,为人服务。通过对我国城市设计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发现不同的专业角度必然会使得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从事城市设计研究中有着各自的相对局限性,以及现在的城市设计成果往往缺乏深入的调研基础和客观目标。提出了在城市设计中应重视技术性因素又注意制度性因素,同时要把握今后城市设计走向生态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费麟. 中国工业建筑面临新世纪挑战〔J〕. 新建筑, 2004,(03): 4-10.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229-01

引言

城市设计是关于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尤其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是对城市的形体环境设计的一种构思、手段,主要是从城市的整体环境出发,侧重于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的规划布局。最终的目标是创造出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从而带动和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学科的关系日趋密切复杂,并且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有一定的联系,是一门综合性跨领域的学科。

一、课程教学模式建立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深入,城市设计已成为国内外建设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城乡规划、建筑、景观、市政等领域都提出了大量的城市设计的研究课题,对城市设计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迫切。城市设计是建筑师和城乡规划师职业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可使学生掌握从宏观层面上对城市空间结构认识和理解,从中观层面上对城市特定区域的调查和分析,从微观层面上对城市重要地段城市设计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筑与设计学院的城市设计学科团队不断探索城市设计教学体系,建立适合地方院校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对课程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发展现状

城市设计纳入我国建筑学教育中已有近20年,1996年同济大学率先开设城市设计课程。目前,全国各地院校陆续在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环境艺术、景观学专业开设了该门课程,并将该门课程列为城乡规划、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长春工程学院自2007年起,第一届五年制建筑学专业开设32学时的《城市概论》理论课程。2011年开始招生的新增城乡规划专业,将开设32学时的《城市设计原理》和56学时的课程实践设计《城市设计》。相对于国内同类院校,我校的城市设计这门课程起步较晚、差距很大。

三、教学模式思考

城市设计是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的一个分支体系,深受整个教育环境的影响。城乡规划和建筑人才的培养有多种模式,通过对我国和国际较先进的教育模式的探讨,结合我校的自身特点,希望需求一种适应自身特色的城市设计教学模式。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城市设计课程的讲授首先应从理论开始,理论讲授可以分为描述型和指导型两类。描述型讲授主要是介绍城市设计的相关理论。指导型讲授主要是通过讲解案例,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使学生对城市设计感兴趣,形成感性认识。城市设计的实践性极强,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城市设计的理论知识,还应该能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城市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整体架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实践中发现有缺失的知识结构,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完善教学体系。

(二)教学和体验相结合

体验是在城市规划教学中重要的环节,特别在城市设计这门课程中,它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这门学科主要是研究城市空间环境。学生对于空间的感知,主要是从体验开始的,例如,街道的的d/h比、街区的尺寸、建筑的形式、开敞空间、城市天际线、地标与重要节点等。在体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体验城市具体空间相结合,这样可以由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体验城市空间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空间的尺度感和对空间的分析能力,从感性层面上了解城市的空间,从理性上分析空间,帮助学生梳理创造性的思路。

(三)校内和校外相结合

在学校,校内的文献资源是有限的,而城市设计这个领域要求从更高的视角和更宽的视野进行空间的设计。城市设计的很多知识不是来源于书本上的,还需要学生从校外的实际设计项目中得到。现在许多高校都经常进行多校联合设计,这就是让学生多与校外进行交流,来自多个院校的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将各自学到的知识相互交流。指导教师也是交叉式的指导,教师指导非本校的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多了解外

校在本领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为地方院校,接触城市设计项目研究机会较少,可为老师和学生争取海外学习的机会,与国外院校、设计机构联合,让学生通过学校的国外交换项目,可以开阔视野,来填补当前城市设计的前沿知识。

四、结语

城市设计既不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也不是扩大的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功底,在此基础上学习更多相关的城市设计技能和思考方法。从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教学和体验相结合,将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与执业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建筑师、市政工程师等执业实践接轨,建立有效而持续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建国.21世纪初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再探[j].城市规划学刊,2012(1):1-8.

[2]肖哲涛,郝丽君.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华中建筑,2012(11):179-182.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镇建设 设计 提高水平

就城市规划领域而言,城市设计发挥着独特的价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想提升城镇的建设质量,必须有效的提升设计的水平。学科的交叉、高效的机制、灵活的形式对城镇建设水平的替身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本文中先回顾了国内城市设计发展的历程,然后就提升设计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近40年,国内的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全市经济获得快速的增长,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大量的人们涌入城市让土地资源压力不断增加,开发城市的时候忽视了城市原貌和历史文物的保护,资源浪费情况严重,以人为本的城市精神严重匮乏,这些情况的存在让城市风貌逐渐丧失,竞争力不断下降。国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探索城市设计,九十年代大力的推广,进入21世纪后开始对城市设计进行反思和完善,在实践中应对各种出现的问题,慢慢的到完善并开始走向成熟。国内六百多座城市和一些乡镇有计划、有层次的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城市的环境面貌和质量有效的被改善,有力的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城市的竞争力也在稳步提升。通过城市设计,国内建筑学界和城市规划强化了和外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很多知名的设计师纷纷进入中国,有效的提升了国内城市的设计水平。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城市设计的意识,广大的设计人员、开发商、人们以及官员明显的加强了环保理念,这必将有效的提升国内城市的建设水平。

二、大力发展城市设计的建议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知道国内城市设计有很多的成果和丰富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国内城市发展过程中推动力是市场和政府,业主的价值观和利益需求束缚了城市的发展,在当前制度下,城市的发展在城市设计上采纳的建议并不多。所以,要想让城市设计的作用充分的发挥,有效的提升城镇的建设水平,在观念和制度上要有所突破。

当前,国内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全新的阶段,已经不再是传统规模、要素驱动的阶段,而是朝着内涵和提升品质的方向发展。国家之所以不惜余力的推进城镇化进程,最主要的目的是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从整体上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这种提升主要表现在收入、公共设施等上,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使用空间这一重要的手段,以空间为中心的城市设计科学应运而生。因此,城市设计要想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借助决策者、专家和全社会人们的力量共同推动。

1、在新的空间规划体系内纳入城市设计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的提出“完善空间规划系统,有效的改革规划体制,有效的提升立法水平,最终形成衔接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规划体系”,城市设计在这个规划体系中被推向了重要的位置,在城镇建设水平的提升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保障城市设计学科内涵有效的提升

我们都知道提高城镇建设水平的有效手段是城市设计,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问题,怎样回复存在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怎样把这种制度和观念有效的破解,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设计自身,对科学上的核心问题逐步厘清,有效的扩大研究框架,让其立足城市规划、建筑、景观进行城市设计,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并不断推广,扩充其科学内涵。

3、强化科技社团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

在促进城市设计发展过程中具有优势和广阔空间的是科技社团:他们具有专业的资源,可以快速的对城市设计优秀案例进行选择,选出城市设计领域的专家,在业界和社会中普及正确的设计观念;依托传媒,把城市设计的理论、知识、实践等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高城市设计人员尤其是高校学生的培养水平,完善学科体系,提升城市设计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广泛的开展讨论,对存在于城市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诚布公的批评,对好的方面进行褒奖;同时,也可以举办科普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城市设计,拥护城市设计。

三、城市设计未来的发展

国内开展城市设计已经快四十年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必将赋予城市设计新的内涵,也肯定会出现新的特征和外在表现。就研究理论方面而言,必将进一步加强研究城市设计运行机制和城市设计思想,城市设计过程中公众必将会参与其中,可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相关设计意识、方法等;就城市设计关注的领域而言,除了城市景观、形象等问题外,还会对城市中国存在的其他问题诸如:民生、文化、经济等加以重视,让城市设计更加科学、规范、符合当地城市的特色;以城市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为依托进行城市设计,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的管理需求,必将会出现更加多样化的城市设计产品和类型;随着人们深入的认识城市设计价值,不仅要从整体上有效的提升城市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城市设计还要积极的吸纳更多相关专业认识的参与。不管怎样,国内城市设计必将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前进。

结束语:

我们不能把城市设计当成一种理念来看待,要实际的付诸于行动;就其本质而言不仅是方案更是管理的政策;它囊括人们在内所有人的品位,也包括所有从事城市设计人员在内的职业素养;它不仅是微观上的技巧,更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宏观上的把握。在可续发展观和可持续战略的理念下,对城市设计工作大力的发展,必然会让城市的环境、质量、面貌等有效的提升,让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升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史国瑞,郭子成. 城市事件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探索――对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城市空间的解读[J]. 规划师,2012(S1):37-39.

[2]杨辰.面向“城市事件”的概念性城市设计---以2010 年上海世博会概念性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为例[J]. 城市规划,2003(10): 81-88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一体化设计

前言

随着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处于高速扩张的转型阶段,人民群众对城市形象、环境的关注客观上提升了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城市规划设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科学性、综合性,涵盖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等方面,而建筑是城市组成的单体,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极大展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并能战士建筑所处的时代背景。在设计规划工作中,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师和应当共同协作,只有这样才设计出富于地方特色建筑作品。

1.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的差异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比处理的时间与空间尺度较大,处理社区、社区以及整座城市,其时间跨度大多在十年至十五年之间,而建筑设计仅仅在某一局限的区域内开展建筑工作。单一建筑物完工所需的时间最多需要三~五年,因此在时间与空间方面其二者存在较大的差异。除此以外,城市设计侧重于广义上调控而建筑学仅仅重视单体的布局设计,城市设计主要是以城市作为单体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建筑具有主观色彩性,其覆盖面较广。不可否认,建筑是城市景观组成的重要要素,对此处理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对城市的景观与形象产生较大的影响。

2.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共同点

城市设计其内容包括城市的产业布局与发展、外观形式、社会设施发展、规模投资等,城市设计对城市空间的设计与分析,在日常设计中安排城市与建筑设计均具有独立性特点的基本方法,在城市设计的前提下开展建筑设计工作,根据城市规划要求以及现有的工程技术条件来处理室内空间的经济性、实用性要求,并根据使用功能来确定建筑工程的组合构造形式,除此以外在外部空间,其二者都具有时代风格为前提并与城市历史文化、周围环境、城市区域控制规划进行协调。城市设计是一门不断逐步发展与完善的科学,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并且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建筑设计也是一门相对 独立的学科,采用相对独立的基本方法与原理,来解决是城市的面与空间问题,城市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来具体化实现的。

3.正确对待城市设计的龙头地位

城市设计从某种程度来讲主要是对空间区域的规划,其任务是向各类城市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规划,也被称之为城市实体规划而建筑设计的工作重心主要在对象研究上,城市设计需要符合城市整体发展的需求以及人们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其涉及城市的外观布局、分工与性质、产业布局与发展、社会发展与设施等。建筑设计以城市设计为空间布局基础,从一个具体的点来分析城市的具体形态。城市设计是控制与引导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与手段,是通过对城市发展目标的假设,并制定达到预设目标的具体步骤、途径以及对应的行动纲领,对社会实践的控制与引导来推动城市科学发展。城市设计不仅要重视城市的具体功能、交通路线,同时还要重视建筑物的尺度、体量、色彩、比例、材料、造型以及空间等,因此城市设计师应当重视城市设计规划的基本特征是联合不同的建筑物体,使其成为科学的有机整体,建筑设计者应当充分考虑建筑物体的基础设计,同时还要重视物体与其他单体之间关系。建筑水平的优劣与城市设计水平具有较大关系,对此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同时也是建筑设计的主要参考依据。

4.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辅相承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其二者之间具有难舍的关系渊源,城市设计在学科背景方面属于城市规划层面,是在城市科学规划的具体指导下对城市的使用空间进行设计,而建筑设计也同时涉及到环境保护学、建筑经济学、建筑学、土木工程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互相交叉的学科。纵观历史发展过程,自工业革命开始以前,城市规划实践与理论,用现代眼光来分析城市设计活动从仅仅停留在实际操作面上。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是互相紧密,三维城市空间的建筑设计与城市立面设计形成互相制约、互相补充的关系。建筑设计只有和城市设计相结合,形成一体化设计,才可以全面发挥景观环境塑造的设计风格,才可以真正升华设计价值观,其主体从设计师向使用者进行转变,城市设计应当把建筑设计作为领域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筑设计纳入城市整体规划中,不仅由于建筑设计所处理的对象与内容与城市设计比较接近与衔接,同时还加强规划师对城市整体社会分层次规划的把握,也符合现阶段我国城市科学规划发展的纲领要求。

5.重视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9世纪后期至20世纪末的百余年中.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所呈现出的是一场颠覆性变革.其间充斥着无数由逐渐演变而引发的突变,突变而构成的嬗变。“嬗变”是一种发展、一种由矛盾双方交锋而产生的推进状态.一种呈螺旋式或波浪式的上升或前进动势、一种总体上积极的趋向.是实践的作用及其相互问渗透的结果.更是在人类起源、成长、壮大进程中的一种必然性的体现。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相互激发既促成嬗变,又产生巨大的动能,影响波及广泛.对建筑、城市及整个社会进程和人类发展都发挥强劲的推动作用 在新时代的召唤下,现代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也必将与规划、景观设计及相关领域密切结合朝着人性化、多元化、复合化、互通化、生态化、长效化等更优化的设计方向。

城市规划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协调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 城市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城市设计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 城市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特点在于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物.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

引导建筑设计.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促进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是对 区位、布局、功能、形态,包括体量、色彩、质地及风格提出合理的控制与引导要求。建筑设计要沿着城市设计这条主线来拓展思路丰富设计内容,耍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问题。组织建筑物与构筑物,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群体效应,最后实现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统一。城市设计师与建筑设计师只有共同携手,才会努力创造出一个住着舒通,刚着方便,首着美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好的城市家园。

参考文献:

[1]王斌.探讨建筑设计回归到城市设计层面的思路和途径[J]. 青春岁月,2013,09:111.

[2]李红光.基于使用表现和使用者评价调查的郑州城市开放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3]孙琳.浅谈城市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和谐性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3:286.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范文第6篇

关键字:低碳城市、城市设计方法、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causing concern around the world. The low-carbon city becomes a hot topic. In the article,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low-carbon cities at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author suggest that the analysis of low-carbon ci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ystems engineering. This article is going to discuss low-carbon urban design by system engineering method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system program, the hierarchy, the target system, and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Keywords:

Low-carbon city, urban design method,systematic engineering

1、研究背景

过去150年左右的气温数据显示,现在的全球温度比工业化前升高了将近1℃[ 数据引自 世界发展报告2010,世界银行.2010.]。气候变化是人类在新世纪面临的最为复杂的挑战之一,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成为拯救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因此建设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都提出了建设发展低碳城市的目标。

2、国内外相关研究

“低碳城市”的概念由联合国自然基金会提出,是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型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其目标一方面是通过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保持城市能源的低消耗和CO2的低排放,另一方面是通过发展新能源为主的低碳产业为全球CO2的减排做贡献。

2.1国外研究

英国最早提出“低碳”概念,其战略主要是:制定能源战略减缓气候变暖、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建设低碳社区。丹麦也是低碳城市的先驱国家,萨姆索岛是绿色城市的典范,能源完全自给自足,通过技术措施实现了碳的零排放[ 资料整理自 肖荣波等.欧洲城市低碳发展节能规划与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P27-31]。日本也提出所谓的“福田蓝图”,希望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的目前的60%-80%。

2.2国内研究

2010年3月19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这是迄今为之国内首个最为完善的标准。

根据全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调查,目前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城市有133个[ 资料整理自 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0).],并且还在逐年增加。在我国也有许多低碳城市的实践行动,如天津中新生态城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进行的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地震后北川新县城规划的节能减排与低碳建设、曹妃甸生态城建设实践等[ 仇保兴.兼顾理想与现实——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于实践示范初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P23]。

低碳城市设计的一般方法

除了地方政府在政策层面上积极响应和倡导低碳城市,相当一分部城市和地区也已经开展了低碳城市的建设实践活动。根据各地建设模式的不同,低碳城市设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新城建设能通过建立比较完整的低碳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一般投资比较大。旧城改造主要是针对某一问题对原城市的低碳化改造,主要集中在区域内产业链调整、能源利用,小范围的还涉及到低碳出行、垃圾分类等。根据各地建设模式和建设目标的不同,对各种低碳城市建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见表1。

表1 低碳城市建设实践

空间尺度 建设层次 规划层次 实现方式 实践代表

宏观层次 低碳城市 城市总规/分区规划 空间发展战略、土地利用、产业规划、区域生态保护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

重庆森林城市建设

中观层次 低碳园区/新区/片区 控制性详细规划 环境、居住、交通、市政的低碳指标体系、规划管理措施 曹妃甸生态城

天津中新生态城

无锡太湖新城

微观层次 具体项目 修建性详细规划 指标体系、具体节能措施 扬州低碳社区示范项目

4、低碳城市设计的系统工程方法

城市是一个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子系统在内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其问题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系统工程方法可以从宏观层次(城市总体规划)研究低碳城市设计的可行性,也能在中观层次指导建立具体的低碳指标体系和管理体系实现低碳城市设计,还可以对具体的低碳项目提供上下层次的关系的宏观指导。

4. 1系统程序

低碳城市设计的系统工程方法流程:通过现状调研和目标与问题双重导向的方法找到城市设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根据当前实际及较长远的发展要求建立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组织相关力量对各方案进行研讨,得到一个可行的准优方案。具体工程程序见简略框图[ 参考 城市总体规划一般流程图 曹咏卿,汤放华.城市规划系统工程与信息技术[M].北京:铁道出版社,2005.P30](图1)。

图1系统工程程序框图

4.2层次结构

低碳城市设计具有层次性,包括从宏观的区域体系到微观的建筑单体。层次性衍生出控制与反馈机制,即上层次对下层次有控制、指导功能,下层次对上层次有反馈、校正功能。因此,即使我们承担的设计是某层次的具体设计课题,仍需要从上下层次的关系来寻找问题的根源与解决问题的对策。图2大致表达了设计内容的垂直与水平关系。

图2低碳城市设计内容层次结构图

规划与设计实施管理框的内容与低碳城市建设关系密切,如果不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手段管理建设过程,再好的城市设计方案也不能发挥作用。

4.3目标体系

低碳城市的目标体系(图3)。

图3低碳城市设计的目标体系结构图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落实低碳城市的总体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紧凑型、高密度的土地利用

低碳城市首先要鼓励城市土地的紧凑利用,在控制建设用地基础上优化城市内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

复合型城市功能

低碳城市要避免单一化和简单化的功能布局,要提倡居住、办公、商业、服务、休闲等功能的搭配和复合,减少出行,降低交通的碳排放。

公交优先的交通模式

低碳城市不是限制小汽车的发展,而是在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基础上,引导市民多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而减少私家车的出行里程。

增强碳汇的保育能力

低碳城市在发展内部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城市近郊区和周边生态系统的保护,包括深林、草地、湿地、滩涂、耕地等。

4.4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与研讨

鉴于低碳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低碳城市设计可以应用钱学森创导的处理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即“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方法”[曹咏卿,汤放华.城市规划系统工程与信息技术[M].北京:铁道出版社,2005.P35]。

3.4.1 定性到定量

系统工程方法是追求定量分析的,然而低碳城市系统包含着人类社会系统,社会问题有许多是不能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一般说来,越是宏观的分析与决策,定性分析的成分就越多。定性分析的重要性在于,一些原则性、方向性问题必须先从定性上做出决断。例如:一个街区的改建,是作居住区还是作商业区?是传统建筑风格还是现代建筑风格?这些问题的决断就是定性分析的问题,它们不可能通过模型计算出来。只有定性问题解决后,才有可能进入到定量分析过程,比如在确定为现代的住宅区之后,才能进行建筑密度、容积率、拆迁比等定量分析,然后再进行空间设计。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交替使用的,定量分析要靠定性分析作指导,定性结论要有定量分析作支持,定量结论要用定性分析作解释。

3.4.2 综合集成

低碳城市设计涉及到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建筑工程与设备、交通运输学、经济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与经验,一个总体设计包含多个局部和多个专业的设计内容,故而综合集成显得尤为重要。承担某个具体设计任务的设计师,不管他是城市规划师还是建筑师,或其它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他们都必须从综合集成的角度,综合应用上述多种理论与经验,并与相关人员共同进行方案研讨,联系项目实际对众多因素进行综合权衡和使用,以得到最优化的设计成果。

5、结 语

哥本哈根会议虽早已经结束,“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交通”、“低碳社会”、“低碳社区”等等词汇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故而发展低碳城市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在还没出现通用的低碳城市设计之前,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从城市本身的系统出发研究低碳城市设计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10—发展与气候变化[C].2010年城市规划年会特别报告交流资料,2010.

[2]叶祖达.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J] .城市规划,2009,(09).

[3]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06) .

[4]肖荣波,艾勇军,刘云亚,李晓晖.欧洲城市低碳发展节能规划与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范文第7篇

传统城市设计课程安排不够紧凑,课程组织仍显松散,通常分为现状分析——方案设计——方案深化——成果表达四个阶段,但各个阶段的目标与成果不够明确,学生在设计课程中常表现出前松后紧,各个阶段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教学设计重成果、轻过程,过程成果较少,最后成果也甚至是在最后几周突击完成。

教学方法与形式的单一传统教学方法通常以教师的讲课和评图为主,辅以学生讨论、互评、组评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略显单一,教学过程缺乏设计,学生主动性不够,参与性不强,在这种情况下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创新性与综合能力表达也难以达到较高水平。

城市设计评价标准的单一城市设计教学目前仍大多集中在空间形态的研究上,对于城市设计理解大多基于设计者的判断,而往往忽略了城市设计的使用者、管理实施者、建设实施方等多维度对于城市设计的要求,对于城市设计教学成果评价往往集中在图面表达、空间形式功能的合理等标准上,城市设计评价标准较单一。

1城市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

对于城市设计教学的改革,首先应该明确的是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即课程学习应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师应传授给学生的是什么?凯文•林奇先生认为城市设计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体包括三种基本技能的培养:(1)具备对人、场所、场所中的活动和设施之间相互关系的洞察力;(2)具备完整的城市设计理论素质、技术能力和价值观,并进行基础训练;(3)具备交流、交往的能力,善于表达和学习。根据笔者所在之江学院定位于培养面向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和实践性人才的目标,以上几种技能培养与之江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不谋而合的,具体依据之江学院的办学特点,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四种能力,在这里综合表达能力包括了图纸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方案汇报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等,通过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与社会责任感。为此,城市设计教学改革应主要遵循以下三方面思路进行:

1.1注重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的融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学生除具备城市设计理论知识和基本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在“做”的过程中来学习和实践,实现灵活的教与学,通过理论与实践反馈的过程中来提高理性分析能力和感性空间形态设计水平。

1.2重视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导向以提高锻炼学生的能力进行课程设计导向,包括上述的多种能力的培养,每一个教学过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手段,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3强调交流的教学互动方法改革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强调教学的互动,课程设计不再单纯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而应是学生主动去学习、比较,通过讨论、角色扮演、互评、工作组等多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及参与度。

2城市设计教学改革的方法探索

针对城市设计教学中的问题,并根据城市设计教学明确的目标导向,之江学院建筑分院城市设计教学组对城市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改革的策略,包括紧凑式教学模块体系、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营造开放式教学氛围、价值融入教学方式等具体措施。

2.1紧凑式教学模块体系紧凑式教学模块体系具有注重分阶段目标导向,加强课程设计与理论学习模块的融合和突出综合能力培养三个特点。课程设计仍分为调研阶段、方案设计与成果设计三个阶段,但强调每个阶段目标导向,突出阶段能力培养目标和技能的训练目标,并设置丰富的教学内容,强化阶段的成果要求。在每个阶段加入理论学习的模块,与设计实践融合,提高学习的效果。如在调研阶段加入城市设计与分析方法讲座,在方案阶段加入城市设计案例分析讲座,在成果阶段加入城市设计表现方法的讲座。总体上在三个阶段形成了紧凑有效的教学体系,第一阶段通过现状分析和案例借鉴学习提升了理性分析能力和案例学结能力;第二阶段通过方案构思、模型制作、分组讨论、大组汇报、方案专题细节推敲等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第三阶段通过计算机表现、手绘表现、文本制作、成果展示交流提高了学生综合表达能力。

2.2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即通过一系列创新的教学组织方式改变过去学生学习被动、教师授课吃力,而效果欠佳的被动状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讨论学习,在交流讨论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2.2.1兼顾个人独立设计能力与团队的协作将学生以3~5人分成设计小组,全班是一个大组,小组设计中注重学生独立的方案能力培养,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方案构想,方案一草图在小组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各自想象能力,并与组内别的同学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别人方案优点和自身方案缺陷,再将组内几个方案优点综合形成一个优化方案,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学生独立性又强调小组团队性,充分锻炼了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其他各环节中也注重团队整体与个人的分工。

2.2.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主动学习每个教学环节都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与学习。如在现状调研阶段,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小组与大组内展开讨论。方案设计阶段引导学生在小组与大组进行方案的讨论和相互学习,让大家在比较讨论中明白设计优劣的标准,讨论学习始终贯穿在整个课程设计教学之中。

2.2.3角色扮演讨论在方案的正式汇报过程中,把学生分若干个组进行互评,可进行角色扮演,同学分组扮演代表政府、开发商、公众等不同角色,并邀请院内其他教师作为专家组。通过多角色扮演,让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与评价城市设计方案的思维方式,同时提高学生参与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3营造开放式教学氛围开放式教学氛围与环境营造有利于提升学生兴趣,加强学生的集体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课程设计可借鉴工作室的模式,学生将教室分隔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在教室里可以有一面墙用来集中粘贴任务布告、阶段成果等,将教室建成一个工作和公共交流平台,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也可在网络上建立交流讨论群,利用网络加强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在课程最后通过城市设计成果展览,也让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老师建立了一个互动的平台。总之,在这里我们建立了一个互相讨论、多方位参与、多角度评价的教学舞台,在这个舞台,学生是既是演员也是观众,教师只是导演,让学生在舞台的表演中明白设计的真谛。

2.4价值融入教学方式在城市设计教学中传授的不是教条主义,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与分析方法,教师将城市设计基本理论知识、社会价值观等融入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同时还训练了职业素质,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在城市设计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从多维的角度来自主思考,包括政府与公众利益,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客观的、可实施的城市设计导则。对于方案与成果的评价,不是通过期末的打分来衡量,而是在平时的过程中,如每一次讨论与方案评审中都会建立一些客观的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成果表现。

城市设计技术方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空间数据;城市空间;设计方式;GIS技术

作为新兴的教学专业,城市设计教学会将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布局以及城市面貌等内容设计进行教学,是以优化城市空间环境为教学目标的。经过多年调整与改进,该专业研究内容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也更加理想。近几年城市设计教学人员开始将GIS技术应用到了该专业的教学之中。为了对该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运用方式进行详细研究,我们首先应对该项技术实施的可行性进行明确。

一、GIS技术在城市设计教学中的可行性

城市设计行业并不是一层不变的,会随着时代、人口以及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且城市问题难度系数以及问题种类也会不断增加,这些都使得该行业不得不做出创新与完善,需要对现代化技术进行合理使用。而GIS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其能够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科学化管理,并会利用所得数据进行建模与决策处理,会为城市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支持。通过对城市设计教学的分析可以发现,该教学主要以城市物质空间规划分主,更加注重对政策措施以及城市经济产业等对象实施实体空间规划,是以空间设计为主的学科;而GIS技术最为突出的功能就是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且也是将空间作为技术核心的,所以两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会以“空间”为纽带,将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带动该教学的发展,所以将该项技术加入到城市设计教学之中可行性较高,而各教学人员也应不断对该项技术的应用方式进行研究,以保障该项技术的使用质量【1】。

二、GIS技术城市设计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现代高校城市设计专业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两种,而理论教学多以课堂教学为主,通常会通过教师教授的方式对理论知识点以及设计技术进行教学【2】。为了与时代要求相符合,老师会通过对现代化技术运用的方式,来完成对自身教学内容的辅助。而在这一过程之中,GIS技术一方面会对教学进行辅助,会运用空间数据库的相关操作,来帮助学生对城市空间处理方式进行理解与掌握,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充。这一点主要是针对GIS应用教学而提出的,老师可以运用GIS技术帮助学生对城市设计以及规划方案进行学习,并可以及时通过该项技术及时对最新的城市设计方式进行掌握,这对于专业教学而言益处极大。同时,老师在进行城市设计教学时,还应加大对学生GIS技术课程的教学力度,并要将两项教学内容有效结合在一起,保证学生对于该项技术运用的灵活性,从而为学生城市设计强化的切实强化做好铺垫。(二)在设计教学中的运用。学生在对城市设计编制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编制成果分为文档、图件以及数据图表三种,而目前最常使用的编制技术主要有CAD、PS、Excel以及Word等,这些软件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这些方式方法虽然有着一定的优势,但各项资源管理却是以独立状态存在的,设计人员在对数据以及相应条件进行处理与分析的过程中也有着诸多不便之处,因此现代设计人员开始对编制设计方式进行了调整,而GIS技术的应用机率也在不断提升。所以老师要在进行传统软件使用教学的同时,也应加大对GIS技术的教学力度,要利用GIS属性数据对空间数据进行管理的特点,运用库地块将空间数据显示在图件之中,并要将设施名称、人口规模以及经济总量等内容,以链接的方式将图表与数据内容直接反映在空间之中,从而实现各个独立部分的有效融合【3】。(三)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无论任何教学最终都是以实践为目的的,城市设计教学也不例外,所以老师会通过实验教学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应用方式进行明确,而GIS技术也会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使用。在进行城市设计之前,设计者需要对城市的土地开况做出合理预估,要对土地建设用途使用程度进行判断,与保证土地设计与布局的合理性。而且而是技术在土地评估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该技术会运用叠加分析、缓冲分析以及其他分析方式,来对所得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从而帮助设计人员做出判断与预估。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运用该项技术做好设计前的各项分析工作,从而不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锻炼。但由于学生的设计经验相对有限,所以只在对结果进行分析过程中可能会以自己主观意识为主,进行随意性评价,导致分析结果受到了直接的影响,所以就是应明确这一点,并通过运用该项技术建立定量分析平台的方式,来保证实验分析的结果。

三、教学实例分析

以某一城市设计实验教学为例。老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分析时,一方面让学生利用GIA技术对点高程以及等高线等数据进行分析并建模,并会运用该项技术分析出模型坡度应控制在30%的范围之内,而这也是城市设计用地范围数值;一方面又在可利用,范围内,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用地以及其他特殊性用地空间进行规划,并将这些区域划出设计范围之外,不可将其作为建设用地进行设计;另一方面要运用GIS技术对城市道路以及现状建设用地缓冲区进行明确,从而制定出建设用地的合理设计方案,以保证城市各项空间功能的顺利发挥,使城市能够得到长远性发展【4】。为了验证GIS技术在城市教学设计中的作用,笔者对传统性教学学生实验课堂测试平均分分数以及GIS技术实验课堂测试分数进行了对比,如表1所示。从表中的平均成绩可以分析出,使用GIS技术进行的设计教学效果,要比传统教学方式更加理想,因此值得进行大力推广。

鉴于城市设计行业在社会中需求量的不断加大,为了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城市设计人才,学校有必要对城市设计教学进行不断优化与改进。要对GIS技术进行深入性研究,并结合城市设计教学特点,将该技术融入到该课程教学之中,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加优质的城市设计模式与手段,以确保学生能够切实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在日后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城市设计人才。

作者:陶书竹 单位: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市与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海兰,赖恒友,林春英,刘晓东.浅谈GIS技术在城市规划教学与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8:290-291.

[2]柏祝玲,张晓瑞.GIS空间分析技术在城市规划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0:37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