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家校合作的意义

小学家校合作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家校合作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家校合作的意义范文第1篇

一、信息交流单向性

交流意味着合作。所谓合作,应该是合作双方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达成目标的过程,合作的前提应是合作双方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家校合作是以家庭和学校的沟通为基础的,然而,在我们家校合作的实践中,出现的状况却是信息以学校为源单向流向家庭,以传达代替了交流,以灌输代替了沟通。

以中小学家校合作最常用的形式――家长会为例。家长会的惯常模式在全国几乎是通用的:首先由学校领导讲话,向家长介绍学校情况,宣传学校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传达学校对家长配合学校工作的要求,或灌输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这类讲话往往是家长们耳听详熟的一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和随处可见的套话,家长们不仅很少认真听,而且会产生厌烦的心理。校级家长会后接着是班级家长会,通常也是班主任向家长讲话,一般以通报学生的成绩为主,其结果往往是成绩好的家长颇觉欣慰和光彩,而成绩不理想的家长会陷入尴尬、烦恼和忧虑中,使家长会始终处于一种隔膜的氛围中,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降低家长对学校的信任,使家长会越来越流于形式。

二、双方地位不对等

由于分工不同,家庭和学校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但双方不论作为社会单位还是教育力量,在地位上都应该是平等的。而家校合作能否顺利进行,保证双方在合作中的对等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条件。但目前我们家校合作的现实是,在合作中应起主导作用的学校,往往以教育权威的姿态出现,把“主导作用”转换为“领导地位”,对家庭进行教育“训导”和“恩赐”,而非教育对话和协商。家庭在合作中处在十分被动的地位。家庭失去了在合作中的发言权,也就失去了主动进行合作的动机。这一点可以从我们家校合作的形式上反映出来:我们所较常采用的合作方式都属于以学校为中心的“校本模式”,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开放日等,更多地考虑学校的需要和便利,往往在活动举行前通知家长参加,家长一般没有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妥善安排个人事务的时间,常给家长带来许多不便,家长只能疲于应付。家访,这个最能拉近家校距离、极富人情味的合作方式也逐渐被“上所施”的“电召”“传唤”所代替,家长们听唤而至,有时甚至还要接受教师的质问和训斥。更令人心痛的是,这样的事实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许多家长都曾有过的经历。

三、关注重心背离

学生是连接家校的纽带,家校合作毫无疑问应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这是合作的初衷和目的。但是由于家长

和教师的角色不同,他们对于如何接触和看待孩子有许多不同的观点。

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教师更加关注孩子的共性,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个性,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孩子是

老师眼中的林,父母眼中的树。家长对孩子的评价高于教师对孩子的评价,家长更易对孩子报以高期望并更易失望。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独子文化中尤为突出,反映出家校双方在合作中对孩子关注重心的背离,一边是学校的宣讲和倡导,一边是家庭的淡漠和排斥,使双方都感到对方缺乏合作诚意,结果容易使双方失去对合作的信心和兴趣。

四、目标主体表面在场和实际缺席

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学生,学生的发展始终是家校合作的目的,有效的家校合作必须始终指向学生这一目标主体。合作双方应切实为了促进孩子和谐、全面的发展而排除偏见、达成共识,共同致力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科学合理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但是,家庭和学校在合作的过程中却常常围绕学生却又不为了学生,出现了学生这一合作的目标主体表面在场和实际缺席的矛盾现象。这主要表现为,家长和教师在合作中都更容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往往忽视或偏离了学生的需要,最常见的有两种看似相反但实际同质的做法。一种是相互指责、推委责任,把注意力放在谁为孩子的问题负责的追究上,而不是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的合作就等于是家校双方以一种特殊的合力把学生推出了合作现场,合作的目标主体在此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已。另一种做法就显得“愉快”多了,家长和教师站在一条战线上,双方互通有无相互支持,对学生施行“共管共治”,力求把学生的所谓不良倾向消灭于萌芽状态,完全无视孩子的独立人格和尊严,像教师截留学生信件交给家长,家长偷看孩子日记并择要向教师汇报的极端做法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学生便成了合作的受害者,要么成为家长、教师互相指责的“替罪羊”,要么成为家长教师手下的“嫌疑人”“被改造者”,使得许多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接触持恐惧、反对甚至是敌视态度。这种目标主体实际缺席的合作已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当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交流内容单一、狭隘

我们目前的家校合作,从校级的合作来看,总是集中于呼吁家长对学校进行支持和监督。从班级的合作来看,教师和家长往往只局限于就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违纪问题进行交流。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家长、教师的交流内容十分集中,双方对学生学业的高度重视,家长尤甚;双方就品德方面的

交流是值得肯定的,但实际上这方面的交流却往往集中于讨论孩子的违纪问题,只有在孩子犯错时,双方才会在孩子的品德方面寻求合作;孩子在身体、审美、劳动方面是否和谐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至于家校合作本应重视的各个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家庭中存在的特殊情况、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的特殊需求以及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特殊经历,几乎被排除在合作范围以外,很少得到教师和学校的关注。

六、家校合作随意性、低频性

目前,我国的家校合作还处在即事、即时的阶段上,属于“救火式”而非“防火”式,合作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即兴而定。很少有学校把家校合作纳入整个学校制度、写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即使是进行了家校合作工作,也大都没有总结,不留记录和档案。没有制度和计划的保证,家校合作便表现为随意性强,极易导致考虑不周、准备不足、组织不力的情况,如校领导只从全局考虑而没有考虑级部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教师们缺乏物质和心理上的准备,致使双方的合作积极性都受到挫伤。随意性必然导致低频性,家长和教师除了通过学校组织的家长会或家长学校进行接触外,几乎常年不联系,即使是班主任老师,也只限于在家长会上和家长交流或是为了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才会和家长有所接触。这对于双方全面了解学生情况,进行有效家校合作十分不利。

七、家校合作程式化、机械化

家校合作大多采用校本模式,即以学校为中心的模式,最常见的合作方式是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在很多学校,所谓家长学校形同虚设,流于形式。近年来新兴的开放日应该算是家校合作领域的新事物,却并无多少新意,充其量只是家长会的“图文版”:宣传栏里张贴有关学校业绩、学生成绩及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可以供到校的家长阅读,变家长会的“听”为开放日的“看”。也有不少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督教团等组织,这本是有利于家校合作的,但这样的组织往往不是参与学校的决策而只是教师工作的又一层评价和监督机构,犹如为教师又加了一层“紧箍咒”,颇令教师反感,家长们往往也颇觉为难。这种程式化的合作很难引起家长积极参与合作的兴趣,使合作徒具形式。

合作的机械化表现为学校在合作中不能想家长所想,使合作缺乏人文关怀的气息,让家长望而却步。例如,有一些家长由于来自自身的压力而没有精力参与家校合作,如婚姻危机、生计问题等,学校理应对这样的家庭表示支持和了解,但实际上他们却常常被忽视或受到谴责;再如,很少有学校设有专门接待家长的场所,家长到校只能在教师的办公室进行交流,使这种面对面的私人交流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家长很难做到放松和坦诚;另外,教师和家长在这样的场所进行交流,只能是在教师舒适的办公桌旁边加放一张供家长就座的凳子,这种位置本身就造成了家长的窘迫心理,是一种拒绝合作的暗示。这样的细节在家校合作中俯拾即是,它们就如同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一样,虽然重要却常常容易被人忽视,就更不用说教师们在合作中对家长的态度所产生的作用了。家校合作活动的后续工作,如写信或打电话向家长表示感谢或询问意见、感受等,无疑会使家长体会到教师的关切和合作诚意,这在美国已成为传统,在我国的家校合作中还是十分罕见的。

注释:

[1]彭茜,郭凯.家校合作的障碍及其应对[J].教育科学,2001(11).

小学家校合作的意义范文第2篇

教师们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的重要性和意义性的认识是正确的,但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当前只知其表,不详其里,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过分注重教学形式,没有从学生本身出发,不知道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何在,更没有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是否培养了学生敢于交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使学生潜在的才智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学习新理念,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一)教学交往的充分展开总依赖于交往结构的完整。合作小组的组建便是这个交往结构的切入点,它从教学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面完整的教学交往结构的建立。当然,合作小组必须经过科学的分组和严格的培训。组建时得遵循一套程序和方法,应克服传统学习小组散漫性和活动效率低下的缺陷,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建设性作用。合作小组一般采用的科学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根据赖思(Rice)的研究,他认为最佳的小组规模为2-6人。这样的规模使的小组内用有足够的信息源,同时又保证所有组员积极参与和面对面的交流。在组员的选择上,既要体现教师在小组组建中的领导作用,考虑分组的客观需要,又要注意体现学生的意愿和主观要求。作为教师来说,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让合作泛滥,随意组建和搭配合作小组。

(二)需要满足论的倡导者(如格拉塞等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种种方式满足自己与他人交往与合作、友谊、自尊等需要。根据交往需要理论,每一个学生都有交往的需求,都应有合作的权利和机会。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艾里司和福茨指出:如果要举出一个真正符合“改革”这一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因此,教师更应该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和时间,特别是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精心设计合作时机,让这些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思考的时间和余地,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讨论和合作,从而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交往需求,逐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正确合理的评价体制应是面向合作小组进行的,尽可能减少对个人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就其宗旨来说,主要是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这种学习形式,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来解决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通过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和过程的评价就应当面向小组,面向团体。否则可能会让学生觉得我们小组合作的成果不是属于我们大家合作的结果,而是某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这样就会使学生认识不到合作的意义,降低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比较优势,使合作失去了意义和色彩。一方面,不利于培养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丧失以后继续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的评价是对学生合作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学生集体努力的一种肯定。在教师正确地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下,学生就容易体验到,个人关系着集体,集体体现着自我,承担着自我的荣誉。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不会在发表意见的时候总是改不掉口说:“我认为……,我觉得应该是……”了,而会发自内心地说:“我们小组的意见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后,认为应该是……”。这不仅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尊重,也是学生合作精神地现实体现。

(四)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认知目标的实现,更要关注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教师不能只看表面成绩,只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并且产生交互的作用和影响。教师应该同样重视这种情感活动,因为有时合作学习更重要的并非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是通过合作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合作的意识及合作的精神。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充满着竞争的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合作便是竞争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会与人合作的本领和技能,才能与人论竞争。而这种合作的能力是在一般课堂上所学不到也学不会的。

(五)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师生关系由传统教学的单向或双向交流变成了多向交流的学习模式,构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立体、互动的结构,这的确是一种进步。但我们似乎却忽略了“师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交换,仍是一个苹果;而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交换,却能得到两种思想,甚至还能收到1+1大于2的成效。在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和资源共享中,对同事的经验进行独立的、批判性的思考,还可以激发自己创造探索的动力,形成创造的原型,产生创造性的发现。格鲁吉亚当代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点滴的教学经验与批判性的思维的碰撞可以诞生有意义的思想,而教育实践与有意义的思想的接触则能产生创造性的教育活动。确实,

“师师合作”有利于发挥教师整体功能,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状态,“师师合作”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与革新能力,以适应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学习型组织(1earning organization)的理论指出:一个组织若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合作学习,运用系统思考模式尝试各种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便可能扩充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并改变整体组织行为,增进组织的适应及革新能力。由此可见,“师师合作”对组织建设和学生学习有重要地作用,我们应该重视并好好利用这种作用。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倡导小组合作,意义深远

小学家校合作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 家校合作 以校为本 实践与思考

一、家校合作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家校:即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家庭本身具有教育未成年人的职能和责任,学生成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对象,构成了家庭与学校相关联的客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链。

家校合作:顾名思义是“家庭与学校合作”,是一种家庭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的双向循环活动;是现代家校合作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一般有两种形式:即“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从现实意义上讲:家校合作可化解家庭教育低效的难题和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可促进家庭教育创新发展;可改变“5+2≤0”的现象;可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5+2≥7效应)。“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从所处教育机构(学校)和角色(教师)出发,以学校为本位开展家校合作活动,毋庸置疑,也是顺其自然;从运作模型到流程环节直至反馈调控都符合学校管理的目标指向。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服务对象;家校合作的形式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家校合作的过程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家长及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家庭和学校为实现儿童全面发展,在平等的基础上,双方沟通协作,最终实现优势互补的一种活动;家校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更好的实现社会化。

二、“以校为本”家校合作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家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现代中小学生的教育很多是学校无法实现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与配合。特别是家庭教育,很多行为习惯需要在家养成,家长的责任是至关重大的,家校合作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由于农村家庭居住边远分散,家长外出务工的多,经济条件比较差,交通不便等多种因素,比较适合于“以校为本”的研究与实践。以内官营中学的家校合作实践活动为例,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合作过程中现存的问题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我区农村全面推广“家校合作”教育活动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我校“家校合作”开办比较早,但比较正规的家校合作活动是从2009年开始的,主要是“以校为本”展开活动至今已延续四年,从初步探索实践到实践过程中完善,现已形成良性循环,使本校“家校合作”教育已形成规模,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家长提高认识,形成家校育人目标的统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并不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削弱,而是意味着家庭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是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可见,青少年的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很好合作才能获得成功。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习任务的繁重,升学、就业压力的增大,再加上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都对学生形成了挑战,要协助他们很好的应对这一挑战,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认为家校合作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

(1)举办家长学校,有机培训家长,形成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我校举办“家长学校”,一是注重了家长的有机培训。开展各种类型的大小型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针对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促进家长提高认识,关心教育、参与教育,增强教育子女的信心和能力;挖掘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家长学校的开办,拓宽活动资金的筹措渠道;让家长了解学校情况,例如,开学初的家长会,学校首先给家长介绍学校本学期的收费情况、学校的工作计划、教育教学任务以及教育管理措施等。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主要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在校的各种表现以及发展的潜能,存在的问题,家长在后期还应做些什么?怎么做等。另外,由于农村多数家长外出务工,学校除了定期召开大型家长会外,还选择家长农闲的时候,或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时候,针对重点年级的家长进行分层次培训。

我校设立有容纳3000多人的培训场地和容纳150多人的培训室,有领导和专业教师具体参与负责,并邀请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专家就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转变及家庭教育理念对教师和家长进行有机培训。使家长在了解政策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激活家庭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教育家长了解中学阶段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变化;了解孩子在这一阶段需要什么?需要怎么样的帮助和引导;明确学校的主要任务;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形成家校联教目标的统一性。通过培训,使家长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认识上达成了共识,促进了家校之间的相互信任。既避免了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孩子上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又建立了融洽和谐的伙伴关系,同时,得到了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和协助。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学校根据目前很多父母过多的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身体强健、文化成绩等;却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心理健康、思想品德等;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思进取等家庭教育误区,利用“家长学校”每学年举办一次由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主讲的《重视孩子心理健康》、《良好行为习惯从小养成》、《怎样做新世纪父母》、《创建学习型家庭》、《怎样引导孩子的学习》、《要求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必须天天向上》、《独生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隔代孩子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与新课程同行,与孩子共成长》等专题讲座,并且进行问卷调查、反馈信息,邀请家长代表发言,相互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制定制度,使家庭教育逐步走向规范

我校每学年初,对新生都要进行家庭情况摸底,制定适合本校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制度。如《内官营中学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计划》,《内官营中学家长委员会章程》、《内官营中学家长学校教育指导纲要》、《内官营中学学生管理条例》、《好家长、优秀学员表彰条例》、《家长意见书》、《告家长书》等,让家长明确其指导思想、主要工作及工作目标;并印发有关的章程、制度、规范等,让家长充分认识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意义,使家长学校的举办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3)遵循三大原则,体现家校育人新特色

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三大特点:一是“导”而不“框”,给家长指明培养教育的方向,给他们更大的思考、实践、体会的空间;二是抢抓契机,正确引导,促进家长与学生间的和谐交流;三是搭建平台,创立特色,使家长学校工作常抓常新。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现已形成了“以公民道德实践为切入点,以重塑自我为起始点,以孩子健全人格为出发点,以孩子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家庭教育氛围,为师生家校“四位一体”的教育搭建了平台,体现了家校合作的新特色。

2.建立健全家委会,形成完整有效的家校联教机构

家长委员会是家校联教形成“三位一体”教育紧密联系的一种较好的形式。我校大型的家长会一般规定为每学期两次,开学初和期中考试后,家长委员会的建立一般在每学年的起始年级开学初的家长大会上产生,毕业年级的家长委员由起始年级的家长补充,形成循环制。构建模式:“学校家长委员会总会年级段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分会”三级机制,班级家长委员会是开展活动的基层单位,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家长委员会的成员,由家长会分级选举,首先将各级有责任心、素质比较高、名望比较好、有奉献精神、对教育事业热心、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乐于义务承担学校和家长委托的工作的家长选上来,再考虑家长委员会的分布尽量体现农村家庭的分布,便于家长委员会与家长的联系,使家庭与学校间的信息沟通畅达。家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学校教育管理;充当学校的参谋;为家庭教育提供咨询;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结合。其次,给家长委员会自行组织的权利,鼓励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学校扩大对家长的开放范围,允许家长委员参与学校的各个方面,使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层次由知情层次向决策层次逐渐提升。另外,利用家长委员对素质比较低,尤其是隔代家长、单亲家长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上给予指导,负责把教师传授的科学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传递给每个家长,相应的起到为教师减压的作用。

3.以活动为主体,促进家校合作的有效发展

(1)开展各类家长会,消纳存在的具体问题

家长会是家长与教师进行双向交流互动的好机会。家长会有校级家长会、年级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我校除了校级家长会外,根据班情、学情,不失时机的召开年级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如有“会诊式、交流式、咨询式、展览式、辅导式、快餐式”等。例如“会诊式家长会”,班主任归纳好各种不同的“病例”,将不同类型的家长召集在一起,提供给家长思考,分析问题及形成原因,商讨教育失误及改进措施,寻求最佳教育方案。在会上各任课教师以平等的地位,本着双方友好、坦诚的态度,就孩子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存在的具体问题,共司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样的家长会在各班最少每学期都要开两次。特别是针对班级部分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唤醒家长的德育意识,尽量让家长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同步发展。

(2)开办“学校开放日”,提倡家长参与课堂研究

让家长参与教育就要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不但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我校面向家长举办“教学开放日”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每周星期三为定期教学开放日,另外根据家长的方便而定,但不论是哪一种形式学校都有专人接待,参观学校的环境,在自己孩子的课上陪孩子一起听课,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等。让家长进课堂听课,参与课堂教学研究,既可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又可提高指导孩子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既可了解教师的教学行为,又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有效建议。

(3)建立学生基本情况信息库,开展有效家访

我校鼓励教师家访,逐步将家访制度化,并列人家校合作教育专项考核。家访的作用在于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我校教师根据所教年级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建立了信息库,如学生家庭成员结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及生活水平,学生的社会交往及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理想愿望等。需要对某个学生进行家访时,首先根据信息库已存的信息和目前的表现制定出详实的家访计划,确定明确的家访目的与内容,再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家访。因为农村家庭居住分散,家访比较耗时,而且有很多家长外出务工,监护人又比较忙,所以选择比较合适的家访时机是家访能否成功的基础。我校坚持做好班主任、任课教师上门家访工作,特别是对家境贫困、学习困难、行为习惯偏差、身体智力有残疾、单亲、离异等特殊学生进行重点家访和帮助,使家访由针对解决学生问题型向针对家庭教育指导型转变,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每个教师平均每学期有效家访次数在五次以上。

(4)开通亲情热线,利用电访优势

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改善与普及,为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我校开展“家校合作”的另外一种形式是建立家校联系卡和开通亲情热线。最直接,最显实效的是亲情热线。由于农村家长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隔代抚养子女问题的突出,家庭教育的空缺,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等,给学校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现代信息的通畅,给各类家长的联系提供了很多的方便,保证了家校合作的有效进行。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我校家校合作还尚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因此,必然会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有少数教师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没有能力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家长介入校内事务是在挑毛病,形成对家校合作意义的抵触和狭隘认识。有少数家长与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错位,有些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认为教育孩子应该是学校的事,与家长关系不大。在时间上家校合作活动和学校工作往往发生冲突,合作内容的深度、广度不够,合作方法简单等。对于现存的问题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从教育发展的趋势,合作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启迪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认识偏差;通过实践、认识、重整,再实践、再认识,在实践和认识提高的过程中形成“以校为本”家校合作模式的建构。

小学家校合作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ICQM 家校合作 个案研究

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欧美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家校合作一直是其基础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热点之一。”在中国的香港地区,由于政府的强力推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家校合作得以迅速兴起并蓬勃发展。我们研究团队在考察“香港基督教国际优质音乐中学暨小学”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该校的家校合作工作相比于香港其他学校,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个案。

一、家校合作概述

现代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全方位的,随着社会变迁速度加快、社会生,活环境日益复杂,仅靠学校这一专业机构承担所有的教育事务是不可能的。现代公民的健康成长需要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任何一个方面的残缺,都会使教育变得不完善,甚至会给受教育者造成终身的遗憾。而学校如果不能与家庭、社会等不同方面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因素取得协调一致,也会导致各方面的教育功能冲突和抵消。

未成年人由于其对成人的依附关系,其生活基本在成人监护之下,主要时间均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社会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透过家庭和学校来实现的,这与成人经常独立面对社会事务不同。因此,家庭和学校是未成年人最主要的社会化场境,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协作,在教育上形成共识,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就指出:“家长与教师之间必须进行真正的对话,儿童的协调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颁布《综合行动纲领》也提出,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促成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协作。

在英语表达中,“家校合作”最常见的表达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和“par-ent-teacher collaboration”(家长一教师配合),此外还有“educational intervention”(教育介入)、“parem involving(parent involvement)”(家长参与)、“parent participation”(家长参与决策)等。“家校合作”至今没有一个明晰的、被广泛接纳的定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内地地区的家校合作实践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与此同时,大陆学者也对家校合作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并提出了众说纷纭的见解。关于什么是“家校合作”,我们比较认同如下定义:“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是开展有组织的家校合作实践最早的国家,其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也较为丰富。早在1897年,美国就成立了规模最大的家长教师联合组织——全国家长教师联合会(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简称PTA),并成为推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作的主要力量。除PTA外,还有许多推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融合的组织,如全国家长教育协会、全国家长和教师大会、美国儿童研究协会等。在理论研究方面,美国学者戴维斯(D.Davies)认为,家校合作有以下目的:①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约见家长、成立家长咨询委员会等);②促使家长参与其子女的教育(如家庭教育指导等);③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来丰富学校的教育(如参观博物馆、开辟校外教育基地等);④吸收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如家长委员会、家长一教师协会等)。另外,美国较具影响力的家校合作研究机构“家庭、学校及社区合作伙伴中心”提出的家校合作的六大领域则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同,具体为:①亲子教育,学校帮助家长提升其亲子能力;②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建立教育者之间的良性沟通;③家长辅导子女在家学习,家长要知晓子女在学校所学,配合学校教育,辅导子女在家学习;④家长无偿参与学校的义务工作,有条件的家长应该力所能及的参与子女所在学校的义务工作;⑤家长参与学校校政决策,这属于家校合作中比较高的层面;⑥学校与社区建立协助关系,随着家校合作的发展,可以把这种合作推广到社区教育中间去,形成家庭、学校、社区教育的良性互动。

二、家校合作在香港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以前,香港家长极少有机会踏足学校或参与学校事务。1982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D)顾问团来港,考察香港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指出香港学校缺乏与小区的联结,华人传统文化相当强烈,“学校与教师各自有一股尊严,学生应该服从而家庭应该附和”。这种学校指令学生和家长的学校权力中心模式,是当时香港典型的“家校合作”模式。

随着香港小区发展和教育服务质量的提高,香港教育署先后推出一系列文件和措施,推动现代学校的家校合作发展。1990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发表《第四号报告书》指出:学校与学生家长互相合作,会为教育带来莫大裨益。1991年,教育统筹科和教育署颁布《学校管理新措施》(SMI),指出家长不应停留在接受通告的被动层面,而应该有机会与教师商讨其子女的情况,并参与到学校的一些事务中去。SMI还建议学校应允许家长和学生循正规的程序适当参与学校政策的制定,并倡议成立“家长教师会”以在家校间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甚至在校董会中引人家长代表。1992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发表《第五号报告书》大力推行家校合作,建议成立“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并指出“家长有权知道子女接受教育的情况和有责任参与教育子女,而家长对子女的认识和了解,可以和教育专业人士的知识和技术相辅相成”。1993年2月,教育署正式成立“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负责推动学校的家校合作事宜。

在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过去近二十载的努力下,香港的家校合作得到长足的发展。到目前,全港所有政府及由政府资助的中小学校均设有家长教师会。家长教师会的目标及功能:①促进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及沟通,建立伙伴合作关系;②透过家校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子女在学业和身心各方面健康成长;③透过策划及举办各类发展性及康乐性活动,发展家长潜能,加强父母与子女关系;④借着家长教育,让家长更明白子女的需要,关注青少年政策;⑤让各家长及学校就校政提出意见,推动学校发展;⑥选出学校法团校董会的家长校董,与其他校董共同管理学校。家长教师会既有家长代表,也有教师参与,是学校实施家校合作事务的主要组织形式。同时,香港还建立了家长教师会的地区网络,在全港十八个区均成立了家长教师会联会。这些联会对促进区内家长教师会的联系与交流,推动家校合作、凝聚家长力量、促进教育及社区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香港基督教国际优质音乐中学暨小学”的家校合作实践

“香港基督教国际优质音乐中学暨小学”由基督教教会办学团体主办,是一所全日制男女生中小学“一条龙”贯通的、以音乐教育为特色的优质私立学校。该校是获得政府以“象征式地价”批地和1.7亿标准校舍基建投入,并自筹两千多万建校,2003年9月正式招生开学,至今已配齐中小学阶段的所有年级。ICQM作为一所私立学校,办学上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灵活性。ICQM尽管办学只是短短的10年,但已为香港输送了一批优质毕业生,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声誉。

ICQM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不但有良好的学术和艺术修养、丰富的创意,更有良好的文化气质、道德操守、使命感,愿意献身本港和祖国,以致整个世界——他们正是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该校强调“以灵育为核心”,“以圣经真理为办学的基石,以音乐为培育的土壤”,促进学生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该校在办学中,基督教教育和音乐教育是两个十分鲜明的特色。这两大特色,在教育理念、学校管理、团队建设、教学内容、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家校合作等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彰显。

本研究重点关注ICQM的家校合作实践。我们在考察中发现,ICQM在办学过程中,十分重视与家长建立紧密良好的互动关系,并通过设立家长教师会和家长学校等形式开展家校合作:ICQM家校合作的理念是,“引领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理解学校教育理念和意图,配合学校教育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大环境,更有力地支持学校教育工作,促进学校教育资源的自我增值”。有学者认为,家校合作的模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此模式主要是围绕学校展开各种教育活动;另一类是“以家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此模式主要是围绕家庭展开各种教育活动。以此观之,ICQM的家校合作,采取的是“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但我们分析ICQM家校合作的理念发现,在ICQM的家校合作实践中,学校和家长两者的角色是一种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而不是“伙伴合作关系”,学校重在“引领”,家长则主要是在学校的“引领”下“参与”、“理解”、“配合”、“支持”。因此我们认为,ICQM的家校合作,可以称之为以学校为主导的家校合作。

ICQM的家校合作之所以运用以学校为主导的策略,我们认为与其以坚定的基督教信仰立校密切相关。目前,香港由宗教团体主办的学校为数不少,据《香港2011》年报统计,基督教团体开办了639所学校(包括260所幼儿园、199所小学、180所中学)及相当数量的幼儿中心。此外,罗马天主教主办学校和幼儿园也有278所,就读学生约192000人。但是,香港绝大多数宗教团体所办学校,从学校经营的模式、教学的内容、具体的目标各方面看,已与一般的现代学校差异不大,宗教团体更多的只是扮演主办或承办的角色。但ICQM的创办,是要在当代的香港社会建立一所在基督信仰指引下,具有国际视野,充满音乐艺术氛围,理念先进、办学规范、校风淳厚优雅的优质学校,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条件,培养学生高尚的宗教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艺术气质、独立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热诚的服务社群精神。ICQM在办学中,尽管要履行香港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但更注重发挥私立学校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将基督教教义的宣导全方位地渗透到学校工作之中。ICQM的教师全是基督徒,在校学生已超过90%是基督徒,可以这样说,ICQM是期望全体学生在本校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养成坚定的基督教信仰。而要达至这一目标,就需要学校始终秉持办校宗旨,去主导包括家校合作在内的所有工作的开展。

下面对ICQM以学校为主导的家校合作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1.家长教师会

ICQM和香港其他许多中小学校,在学校开展家校合作工作,并设有专门的家长教师会办公室来方便其运作,经费主要来源于每位家长会员(学生家长自动成为会员)每年缴交的25元会费。

ICQM这样表述家长教师会成立的目的:“本校致力推行基督教教育,为了促进、巩固及强化家长与学校间之联系及沟通,建立家校合一的和谐气氛,本校特别成立家长教师会,作为家长与学校的桥梁,联系学校、家庭、教会三方面合作,使学生在学业和品德上有更好的发展,促进家长与学校合作,协助推展学校办学理念,同心协力,实践基督教教育的理想,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ICQM家长教师会上述成立目的,充分体现在该校家长教师会的宗旨上:①联系学校与家庭之联系、沟通和了解,促进彼此间合作;②透过组织各类型的亲子活动,促进彼此间合作,让孩童在智慧、身量、灵命和人际关系各方面都得到适当的栽培和发展;③家长与教师能同心协力推动本校的办学理念,实践基督教教育的理想。

分析ICQM家长教师会的成立目的和办会宗旨,有几点特别之处:①家长教师会作为家长与学校的桥梁,要联系学校、家庭、教会三方面的合作;②家长有协助推展学校办学理念的义务;③最高目的是共同实践基督教教育的理想。

将ICQM家长教师会的成立目的和办会宗旨,与香港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编印之《家长教师会手册》所确定的“家长教师会的目标及功能”相比较,可见ICQM家长教师会并没有提及“让各家长及学校就校政提出意见,推动学校发展”和“选出学校法团校董会的家长校董,与其他校董共同管理学校”这两条。为此,我们与学校相关人士进行过讨论,校方认为:家长中不乏专业人士,但并一定是教育专才,而且本校有既定的办学宗旨,学校需按自己的意志处理校政。同时,ICQM是私立学校,可不按照政府津贴学校那样设立家长校董。由此可见ICQM在家校合作上校方的主导地位。

ICQM家长教师会自成立始,就一直高效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支持力量。家长教师会下设行政组(负责策划及推动会内一切行政事务)、义工组(负责招募和培训家长义工)、活动组(负责策戈Ⅱ及推动会内活动)、学生福利组(负责跟进学生福利事宜),这些小组的角色及职责分工明晰,积极为学校提供支持。行政组做好制订工作计划、文书记录、档案收集、经费稽核等工作;活动组负责筹办每学期的亲子活动,如家长合唱团、家长一教师合唱团、大型家长分享会等;义工组专责招募家长义工,每学期都有200多家长报名,其中服务于图书馆的义工——故事爸爸、故事妈妈特别尽职尽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福利组为有需要的学生和家庭提供辅导,也负责监管校巴、午膳等方面的服务质量。

2.家长学校

ICQM像香港其他学校一样,也设立了家长学校。但是,其他学校的家长学校一般纳入家长教师会的工作范畴,但ICQM的家长学校则由校长直接管理,属于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作上强调学校的主导性。该校对家长学校如此之重视,源于如下考虑:“本校深信要帮助同学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除了老师与家长的合作外,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责任也是责无旁贷,因此,本校除了重视学生的教育,也十分重视家长的教育,本校每位家长都要参加本校的家庭教育课程。”由此也可见,家长参加家长学校的学习,并不因应家长是否自愿,而是学校的一项规定。

ICQM家长学校重视帮助、引导家长按着圣经的真理去教养孩童。家长学校的学员不仅仅是本校学生家长,也包括他们的亲友。家长学校课程以讲课、讨论、工作坊等形式进行,理论与实践并重,透过分享经验或现实个案,帮助家长掌握教育技巧,解决切身问题。2010-2011年家长学校主要课程有:亲子沟通、上帝是子女的最好辅导员、全家蒙主祝福、沉迷打机深渊、洁身自爱、主动学习等。这些课程由陈永生校长主讲,同时也邀请资深社工、教育心理学家及其他资深人士授课。这些课程让家长得到成长,进而让孩子得到更优质的培养。

3.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配合

ICQM十分重视家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配合,要求家长主动完成督促孩子完成课业。为此,该校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增强家长与学校的协作,且这些措施也显现出以学校为主导的特点。

(1)学校网页及内联网

ICQM会定期将学校最新的消息上载于学校网页,并将学校通告eNotice上载于内联网(Intranet)。家长可以在任何地方和时间,随时上网,了解子女在校学习情况,亦可在网上方便地签署通告。这项措施反应良好,深受家长欢迎,每份通告的签署率达70%,有的通告的签署率甚至达到90%以上。

(2)网上家课日志

ICQM将小一至小三的各科家课上载于学校内联网页内,使家长能提醒学生完成家课。而一年级至十一年级的各科评估也上载于内联网内,设定各班每天不超过两科的评估,从而增进各科间的协调,避免一天也过多的评估。此措施反应良好,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备评估,又能让家长对孩子作鼓励和监察。

(3)欠交功课措施

为帮助家长了解子女交功课情况,同时鼓励同学准时准时交功课,ICQM设计并实施了欠交功课措施。如学生当日欠交功课,班主任会于学生手册上盖上欠交功课印,需要家长签名,以助家长提醒子女完成功课。如学生于该学期内,欠交功课达五次或以上,需于星期五留堂完成欠交的功课,班主任亦会盖上留堂印以通知家长。如小学生能持续一个月交齐功课,老师会奖励学生小天使印一个并豁免以往的欠交记录,以加鼓励。此措施使学生明白准时交功课的重要性,懂得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欠交功课的人数明显减少。

4.学校教会工作

ICQM在学校内设立了基督使命堂,从事宣教使命。基督教使命堂80%的教友为本校家长,方便教会服务家长、引导家长。使命堂两位牧师经常探访教会家庭,了解家长的需要,共同牧养学生。每周五,教堂都组织家长祈祷会,祈祷、分享本周牧养孩子的经验(该校对学生实施“牧养计划”,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要措施,也是树立学生基督教信仰的重要手段),引导家长按圣经标准去牧养儿女。周日家长还带着孩子回到校内基督使命堂参加礼拜活动。此外,基督教使命堂教会还对在学生中开展的宗教活动提供协助。

基督使命堂的教会工作,帮助ICQM实现了家校合一的牧养。这种学校教育与基督教增长率相互渗透、彼此交融的形式,对ICQM办学宗旨的实现既是一种保障,也是一种促进。

5.其他家校合作形式

ICQM在家校合作方面,还通过开放日、家长晚会、学生手册等形式,密切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促进学校和家长同心协力,共育学生。

四、结语

ICQM的家校合作在运作上,似乎有着“学校为中心”的印记。回顾基督教会办学的历史,其实也有着“以学校为中心”的传统。但细究之,ICQM的家校合作并不是简单的“复古”,它也有着与时俱进的方面,如成立家长教师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教育内容针对孩子应对现代社会的突出问题等,都显示出受到香港地区学校家校合作不断发展这一大背景的深刻影响。ICQM提出要培养“面向2l世纪所需人才”,在办学上,在家校合作上,主动地适应现代社会潮流也是应然的选择,也显示出ICQM在办学上开放性的一面。

当代社会强调开放,强调对不同主体的尊重,因此,在家校合作的理念上,十分强调学校与家庭建立一种“伙伴合作关系”,亦认同家长对学校决策的参与。这些方面,在ICQM的家校合作上似乎并未得到充分体现。ICQM在学生的培养上,既强调能适应当代社会,又要树立基督教信仰。而在日益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纷繁杂乱,ICQM办学者坚信圣经真理的价值,不仅将自己视为教育者,也将自己视为圣经真理的宣导者,因此在办学上十分强调自己的意志得到落实。鉴于此,ICQM在家校合作上突出学校的主导地位是必然的选择。这其实是ICQM对自身办学信念的一种坚守。

小学家校合作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B39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可行性

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影响并不因为子女跨入大学而停止。家庭是大学生现有心理状态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进一步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大学家校合作能为分析大学生心理现状和心理问题提供良好平台,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进行家校合作是可行的。

(一)国内外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借鉴

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别是近30年来,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其所面对的对象包括学生、全体教师、家长、学校行政领导、社会教育工作者等其他相关人员[1]。以美国为例,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对象主要有个体干预、环境干预和整体干预几种类型[2]。操作模式上有“邀请模式”、“综合模式”以及“顾问教师计划”[3]。具体实施内容如大学新生入学前让家长与学生均接受心理辅导,为促进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作好心理准备;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中会提供相应的服务项目,如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学习辅导、和教师或家长间的咨询会诊、心理干预与援助、项目评估、学术研究等。同时,通过为家长提供咨询、培训、保健等服务提高家长的心理功能从而间接地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相对而言,国内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但很有启发意义。如李国强[4]和刘海华[5]在这方面的探讨等。已有这些研究和实践为我们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家长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参与子女教育活动的意识和动机逐渐增强

当前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学生大部分都将是家庭独生子女,相对多子女家庭而言,他们的家庭为其成长与发展投入了(或更愿意投入)较高的成本,学生个体受到更多的家庭关注或期望。同时,随着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学生家长对于教育的义务和教育的权利的认识逐渐深入,这将促进其参与子女教育活动的意识与动机的逐渐增强。这为家校合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铺垫。

(三)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进一步实现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沟通方式的多样化、便捷化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新兴的便利的条件。如手机、网络的普及、可视电话的应用等极大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途径。就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目前已有研究者进行家校互动支持平台方面的应用系统的尝试研究[6]。随着科技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学校和社会力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投入,基于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家校合作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家校合作最有优势的途径之一。

二、我国现有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观念有误区

高校方面往往认为大学生是成年人,将家庭纳入其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家校合作没有必要,因为家长的管束将导致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功能的退化;部分高校认为家长不懂高等教育工作,也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合作基础;还有部分观点认为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和各自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甚至错误的观念,使得合作难以协调。

同时,许多大学生家庭认为学校是专门的育人之地,没意识到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有的父母则认为子女进大学是优秀和有能力的体现,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家庭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此外,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没有文化和能力参与大学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内容和途径狭窄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通报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成绩与学校或老师对家长的“希望”,以及学生出现心理情感危机时紧急干预或遣返休学等。对提升学生整体心理素养、促进心理能力的发展以及心理问题的解决方面很少涉及家校合作。就家校合作途径而言,电话和短信是目前主要的联系方式。同时书信联系仍然扮演一定的沟通角色。合作渠道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家校合作的内容与深度。

(三)合作层次较低,缺乏互动

在已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学校与家庭并非对等和完全信任的合作关系,学校常把家长看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助手或对象,倾向于向家长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思想,往往单方面要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校和教师掌握主动权,家长较被动消极,表达和参与的机会很少,来自家庭的许多有益信息无法得到发现和利用,这一现状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功效。

(四)机制、人员、物资方面缺乏保障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中心,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这一领域缺乏明确的分工和统一的管理规划,或没有明确职能部门来主持,工作往往显得零散或者被推诿,如若出现问题,则出现无章可循的状况。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往往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工作量的大额增加,或者出现教师人员的紧缺。此外,资金会约束着学校对家校合作沟通方式与手段的选择,如网络、交通、住宿、电话等费用缺乏保障直接影响工作开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开展策略

(一)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正确观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的最终实现同样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的互助合作。不应把学校的作用单方面夸大,忽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特有的优势。家庭(或在学校的引导下)可以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维护者和积极促进者,是一股与校方合作的积极力量。学校和家庭应遵循民主平等原则进行深入合作。当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误解、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懂方法技巧,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子女心理时,学校应提供相应的指导或培训服务信息。

(二)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保障

高校有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设立家校合作的职能部门,或明确该领域的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相应的工作管理条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宣教工作,同时建立一支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此外,高校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部门的设立要求进行专款专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获得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开展家校双向沟通

1、继续深化利用书信、通知、家访、“校访”、家长会、电话等传统联系方式。学校可定期通过书信或简报通讯的方式向家长介绍子女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心理动态;免费发放家长手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给家庭提供心理教育的建议性措施;设立“家长日”邀请家长走进校门正确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鼓励家长提供建议;对特殊家庭可以进行家访;利用入学、寒暑假、毕业前夕等时机开学生家长会,内容涉及家庭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不同阶段发展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同状况的认识与基本处理。

2、开发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家庭、学校、学生三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群、网络视频等进行交互作用,借由影音、图像、文字等远程资料进行信息传递。通过网络家校合作对于一般家庭适当接受培训学习完全可以实现。部分贫困农村地区若为客观条件所制约,当前在途径选择上可适当协调,长远来看是完全可行的。

3、社会中介力量的开发与利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学的艾普斯坦(Epstein)将家校合作的含义扩展为“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7]。这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视野:如通过高校与社区的关于大学生的信息联系,借由社区力量开展大学生子女家庭的亲子辅导等。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心理康教育,2003,(06).

[2]肖婵.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J].教育科学,2005,(02).

[3]佟月华.美国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的新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2004,(06).

[4]李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理念与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5]刘海华,丁绍宏.家校合作模式下贫困大学生的诚信培养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小学家校合作的意义范文第6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数学是一门研究思想事物的抽象的科学”“数学是量的科学”“数学是结构的科学”“数学是引出必然性结论的科学”“纯数学是一组假设与演绎的理论”“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家们这样论述什么是数学。但是,数学家们论述的是“数学科学”,却不是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是小学开设的一门课程,它和数学科学既有本质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不在于或主要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培养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通过开拓头脑中的数学空间,进而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即: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数学教育教学重心的转移。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认识的起点往往不是逻辑公理,而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如果说作为科学的数学的面孔是“严肃”的,那么,作为教育内容的小学数学的面孔则是“活泼”的、“亲切”的。

二、从分挖掘课程资源

作为学科数学的小学数学与数学科学在目的、形式、顺序、认识的起点上(或基础上)是不同的。数学科学,是精确地阐明某些数学理论、是严格的推理、是以数学理论的逻辑系统进行编制。小学数学是“儿童自己的数学”,是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产生的数学,是学生“街头数学”的继续和延伸。每个学生并不是上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仅仅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独立于社会环境之外的一个体系。学生认识的起点往往不是逻辑公理,而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事例。如,小学生学习加法的时候,并不是从定义出发的,而是从生活中的加法的事例出发,然后总结出加法的法则和意义的。尚未入学的儿童掌握的数学知识已经相当丰富,这些数学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楚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它是在学校中学习学校数学知识的必要基础。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对现实经验的理解、反思和抽象的过程。所以,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容应当具备他们所感兴趣的实际背景——他们熟悉的现实生活;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即:充分将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等因素作为课程的来源。

三、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教学

自从夸美纽斯创造班级授课制以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活泼好动、充满好奇、渴望走向成熟,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才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即: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评价建议要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小学家校合作的意义范文第7篇

【摘 要】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主动、探究、合作的指导思想,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基础,建构开放性、创新性的音乐教学模式。要大胆创新,转变观念,索定目标、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教育模式;主动吸收、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模式;讨论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合作共进式的教学模式、音乐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美育。音乐教师是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要在《音乐课程标准》新理念指导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渗透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教学模式;发现探究

在教学中,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秩序,它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以老师教歌,学生学歌,老师讲学生练的“填鸭式”为主要特征。它严重地扼制了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主动、探究、合作的指导思想,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基础,建构开放性、创新性的音乐教学模式。

一、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教育模式

现在我们的课堂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新时展的需要,并且在不同学科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如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的构思需要,可以在课前课后放些音乐,图片展示背景乐、动画、诗朗诵配乐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我想,如果音乐教学能够运用声音、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就会使学生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更大提高,增添了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

二、音乐教育模式与思想道德美育

在音乐教育的同时,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使用什么样的技巧,都要贯彻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鉴赏美、创造美、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小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涵养等方面发生质变。音乐是一门艺术,健康的音乐艺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优美健康的旋律使人们陶醉,产生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的升华,增加对人生的希望、追求和对世界的挚爱,促进对人生的奋斗,从而增添自信和力量。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古今中外众多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能催发人的意识和思维,得到神奇的体现。

三、主动吸收、自主学习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校学习,多半是靠课堂教学。而这一节课里,是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而后转化。在这期间学生没有主动自主地去学习吸收。让我们听一下艺术家赵本山老师的故事:他从小家境贫寒未读什么书,那他身上的艺术细胞是从哪儿来的呢?原来赵本山从小和盲二叔生活在一起,每日听盲二叔拉琴唱曲,从盲二叔那里吸收了大量的艺术营养。他那最具特色的“耷拉帽檐”和“端肩拿劲”的两步走都是从盲二叔那儿吸收并创作出来的。还有调查问卷得出的学生会唱的歌曲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在其它场所靠自主吸收获得的。这些都表明主动吸收和自主学习的知识比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更容易掌握。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

四、讨论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美国的奥斯本有一种称之为“集体形势智力激励法”,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它是这样的: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之后,你我各自仍为一个苹果;但你有一个创意,我有一个创意。相互交换后,你我都有两个创意。参加创意碰撞的人越多,平均每人所获得的新创意就越多。那么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就是我们要让学生多讨论、多交换意见。讨论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集体讨论。讨论的结果不在于得到统一的答案,而在于思维的碰撞。

五、合作共进式的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堂,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同学、课堂社会等多种因素的相互配合下完成的。比如说:合唱、合奏、重唱、重奏等等没有哪一项能够独自一人完成。所以要加强合作共进。一个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共进。如分声部的声乐、器乐教学,这时注重更多的往往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与配合,另外一个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共进。如科尔文手势的应用,学生是否配合默契。合唱中老师指挥与学生的配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钢琴伴奏等与学生的配合等等。只有我们配合默契,进入合作,彼此共进时,就会出现1+1>2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师是音乐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要在《音乐课程标准》新理念指导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在教学中渗透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总之,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采用音乐教学的多种模式,更有利于发展和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其智力得以提高。小学生正值发育阶段,手脚并用,脑、眼、耳、口的互相协调配合,能促进小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发挥提高。现代教育需要改革,重视音乐教育,必须从儿时做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祖春,王祖琴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期简明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3]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

[4]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小学家校合作的意义范文第8篇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讲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因此,激发青少年科技制作与小发明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意识,开发青少年发明创造的潜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创新要从教育抓起,创新要从小做起,创新意识要从这里起步,这就显得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尤为重要.

从物理学科的角度来讲,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小制作和科技小发明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重中之重.下文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活动.

1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

1.1物理教师应接受物理大师教育思想

物理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严格定量科学.物理学中所有的结论都是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升华的结晶;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力戒弄虚作假,倡导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作风,都贯彻于物理教学的始终;还有物理学家为造福人类探索知识而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孜孜不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瑰丽多姿、丰富多彩的科学研究方法(象观察、实验、假设、理想模型、等效替代、科学推理等),这些都无不给学生以深刻的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从而为学生深入学习,为将来从事科研,从事创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而且培养学生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要通过教育:“个人自由而有责任心的发展,使他得以在为全人类的服务中自由地、愉快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还指出学校教育“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还明确地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的和谐人.从物理学的特点来看,物理学应该注重“物”的过程,然后才到“理”的结论.物理教学恰恰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在形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物理的课堂教学应注重实验与探究,也要注重科技小制作与小发明的教学.物理教师应该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接受物理大师们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1.2教师应接受最新教育理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此我国将原来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提出了三条改革:第一是课程的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是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是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首先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教师只有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把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此外,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教学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课程标准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像科学家构建、描述科学原理那样经历探究的过程,将自己的经验协调起来并纳入逻辑系统,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与原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认知结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都得到发展.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动手实验、学会动手制作,还要在课外活动中学会科技制作与小发明,这才是落实课程标准的有力保证.作为物理教师,应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接受最新教育理念,真正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