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的基本常识

心理学的基本常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心理学的基本常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心理学的基本常识范文第1篇

掌握自我调试的“金钥匙”

2010年武警工程大学信息工程系对全系学员进行了心理测查和问卷调查,测试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人际关系敏感的占24.3%,有强迫症状的占25.23%,有焦虑症状的占18.8%,有恐怖症状的占8.7%,心理测试回访被纳入工作视线的占8.56%。为什么心理疏导经常搞,但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安全隐患还是频频出现呢?武警工程大学信息工程系党委一班人通过调查了解,他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搞好心理疏导教育不能一线平推,更不能搞“撒网式”的学习,应化繁为简、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为此,信息工程系把学习训练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进行梳理分类,一共四大类24个问题,作为日常学习教育针对的重点,采取悬挂图版、制作漫画图解、编印顺口溜等方法,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把枯燥的知识生动化;通过举办知识竞赛、“放飞心灵,收获阳光”晚会,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等方式,让广大学员在喜闻乐见中增强学习兴趣,接受心理教育,掌握基本知识,学会基本方法。

打造心理健康的“主力军”

“缺少心理工作的行家里手是影响和制约部队安全发展的一道难题。”信息工程系姚恩强政委在人员思想分析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

为打造一支坚强的思想骨干队伍,培养更多的明白人、小专家,并发挥他们在安全工作中的作用,信息工程系采取集中轮训、专题培训、依托地方专业医院代训等形式,集中时间对思想骨干进行培训,让思想骨干懂得心理疏导的基本常识和方法,确保官兵出现思想问题时能及时发现、准确报告、妥善解决;在遇有新学员入校、重大节日、执行重大任务等官兵心理问题高发期时,他们发动心理疏导骨干主动靠上去做工作,及时为广大学员提供心理支持,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思想骨干小王说:“骨干队伍坚强了,官兵的思想稳定了,部队安全发展就有了保证。”

优化心理免疫的“伊甸园”

2012年4月,四队的学员小张一度有退学不想当兵的念头。信息工程系心理骨干及时跟进,找准了缺乏亲情呵护是小张“冷漠心理”的罪魁祸首,及时向广大学员发出动员,并敞开胸怀真心接纳帮助小张,使小张慢慢走出了心理冷漠的“小屋”……信息工程系从不断优化环境入手,育肥开展心理工作的土壤,从有了心理问题“自我消化”到全员辅助减压,他们做了以下有益的尝试:

突出培训领导机关。信息工程系将心理培训纳入党委中心组带机关干部理论学习和个人自学范畴,采取会议代训、岗位培训等方式加强心理专业知识培训。他们通过观看教学片让心理骨干走上讲台授课辅导等方式,重点学习了心理评估、心理行为训练、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等专业知识,促使各级干部学习掌握心理工作基本内容、方式方法等,有效地解决了领导机关不懂不会和指导忙乱等问题。

重点培养专业人员。信息工程系组织心理骨干参加天津医学院等高等院校进修学习,先后有30余名干部、300余名思想骨干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心理学的基本常识范文第2篇

此论在理论上,观念上,是没有异义的。但实践起来,就很容易滑到“应试教育”的老路,给人的感觉是“换汤不换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呢?

关键在于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要有明确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规定了教学的方向,而且具有调控教学过程的功能。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要依靠目标的达成来实现。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必须将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意志、情感、习惯、行为教育等,都写进教学目标,使之有机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融于学生认知结构之中。

(二)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素质化的教学目标要求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为之服务。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主,封闭沉闷,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这种带有浓厚应试色彩的课堂结构,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研究表明,高效率、素质化的课堂教学至少包涵以下四个环节:

⑴展示教学目标。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如果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是心理学的基本常识,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⑵达标导学,就是以达标为目的,引导学生学习。这是课堂教学的主环节。应该明确“教为学服务”的主导思想,将教学目标细化为若干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讲授,对学生达标有困难的,教师精讲。把课堂教学严格地定位于以学为主、为达标服务的基点上。

⑶检测学生学习情况。通过定时定量的强化训练,当堂检测教学效果,这样既能及时准确地反馈信息,又有助于提高教的针对性。

心理学的基本常识范文第3篇

但社会心理学家仔细研究了相关报道以后,却得出了不可思议的结论,认为之所以会发生这一悲剧事件,原因是旁观者人数太多。因为目击者的人数越多,使得每个人觉得自我责任越轻,这个道理适宜于中国的一句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吃”。而且人们在选择行为的时候,通常会采用社会认同的行为模式,他人的行动是自我行动重要参考,若他人采取若无其事的态度,人们也会自然地模仿。为了证明这个观点,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让一个人在大街上假装癫痫发作,若是一个人在场时,他获得帮助几率是85%,而当五个人在场时,获得帮助的几率只有31%。除了人数,还有几个因素会影响到人们是否参与到帮助中去。一是对事件重要性的判断。假若危险情况是确定和明显的,人们施以援救的几率会大得多。例如我们很少看到溺水时旁观者冷漠的新闻,这是因为类似的危险显而易见。二是通常文化习俗里人们表现得老成,举止稳重更容易受到尊敬。三是对于陌生人,人们通常难以判断其求救的表情和危险程度。以上也是都市为什么看上去比乡村社会更为冷漠的原因。那么参照上述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小悦悦案件里,大量的新闻和评论将其指向18个路人的冷漠事实上是不公平的。来自各地的打工者,在路过一个陌生街区,于下午5点并不能看清楚形势的黄昏,又听不到2岁的小孩发出的明确求救信号,因此不能主动停下来救援,是情有可原的行为。

可惜的是纵观相关的评论和报道,提及了“多元无知”这一基本社会心理学现象只有一家媒体,绝大多数都犯了当年美国媒体的错误,将基本的心理现象无限拔高,这反映了社会科学素养的缺失。过去比较强调记者的科学素养,但是一直没有注意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这使得小悦悦事件里18个路人被过分的指责,承担了太多的骂名,而廉价的指责并无助于事件的解决,反而导致对社会道德水平过于悲观的估计。在小悦悦事件新闻报道和评论里,违背社会科学常识的还有其他,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情况几乎是很多新闻报道的通病。上述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接下来笔者从统计和概率的角度探讨小悦悦及其相关事件中存在的报道误区。

通常新闻记者是好事之徒,喜欢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并上升到普遍的意义,但这归纳意义的过程其实存在着以偏概全的极大可能性。依据统计和概率规律,个体只能有限度地代表整体,例如一个人的犯罪,这并不能否认其家庭,更不能牵扯到他的种族和国家。而在小悦悦事件里,众多媒体不是将其视为个案处理,探讨出现类似情况下避免危机,而是提出过于宏大的命题。有媒体这样写道“因为小悦悦的悲剧,是在以一种极端残忍、极端血腥的方式,告诉我们:道德病了,人心病了,制度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很显然,小悦悦的遭遇,又一次次戳破了我们社会的道德脓疱,推倒了那些虚华与矫饰的沙塔,也是对GDP神话的某种嘲弄。”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不负责任的评论,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目前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测量手段来评价。中国既有小悦悦案这样的悲剧,但也有最美司机、最美妈妈等充满正能量的案例,要说明道德整体水平的上升和下降,需要更大规模的统计和测量。国外有学者就指出,概率统计知识应当是公民的基本素质。

不具备这方面的素质,从事新闻报道就很难避免夸大其词,以偏概全,造成社会不必要的损失。以最近发生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为例,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因被其室友投毒,不幸去世。悲剧发生后,媒体进行广泛报道,有的指出这是医学院的教育缺乏人文素养所致,有的评论说“只有高智商、缺乏高情商的大学生,充其量不过是存在缺陷的半成品,而情商扭曲的高材生甚至可能成为贻害社会的危险品”,有的指责这是中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结果,有的提出中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就有问题,还有的建议彻底改变现有的大学生住宿体制,将合租制改为自愿选择或者一人一屋。只有少数媒体能够比较客观地指出,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疾病发病率的问题。事实上报道新闻的时候,人们对大学生这个样本的理解就已经出了概念上的错误,似乎发生恶性案件是不可思议之事。但客观而言,大学生目前早已不是扩招前的数量,有统计指出中国在校大学生的规模已经将近3000万,相当于英国人口的一半。在这样规模的人口基数下,出现精神疾病,发生刑事案件的数量自然会大得多。有人指出相比过去,大学生同室相残的新闻数量多了很多。但如果比较下人口基数,以及媒体的日渐开放,大体上大学生同学关系并不比过去有多大变化。为一个偶然的案件,而去指责整个教育制度是荒唐的,如果为此改变现有大学住宿结构,将是人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再举一个媒体常犯的统计错误。在中国新闻媒体里常有癌症村这样的报道,指出某地特定癌症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并指出这是当地化工厂等所致。因为看统计数据,似乎不应有同一疾病在某一地区明显多发,但事实上并非一定如此。

以扔硬币为例,大家都知道正反的可能性是一半对一半,但现实情况里,并不会出现正一次、反一次轮流出现的情况,而是某段时间正面多些,某段时间反面多些,很多癌症村也可能是这样。高于常规数量的病例集中在一个地方是概率上非常容易出现的情况,新闻里有某人连续中大奖、某罕见病发生于一个家庭的情况,这其实并非少见。统计和概率是理解社会的重要手段,但数据有时也会以微妙的形式撒谎,如果不是科学的测量,得出的数据将会很大程度上误导公众。小悦悦事件里,有舆情调查中心就做了如下的调查,数据显示当问及“‘你认为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水平相比十年前有何变化’时,绝大多数受访者对当今社会的道德水平不乐观,有九成以上(94.2%)的受访者认为相比十年前,现在社会的道德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倒退,其中82.1%的受访者认为‘有很大倒退’,还有12.1%的受访者认为‘有一些倒退’”。参加调查的有两万多人,样本数目很大,看上去也很科学正规,并且在互联网上参与填写问卷。但这个数据并不科学权威,如果作为社会科学论文,一定通不过基本的学术评审。互联网的问卷调查不是科学的统计方式。它首先在样本总量上就把大批不能上网的中国人排除在了统计之外。其次,网民的人口分布并不均衡,绝大多数网民是20-40岁之间的年轻人。

在互联网上愿意投票的人本身就对这个事件有了比较强烈看法,他们表达意愿强烈,但大量不愿意表达意见者的看法就被忽略了。这就像评选历史上最伟大的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姚明当选的可能性极大,因为愿意支持他的人极多。以不科学方法得出的统计数据,只能代表填写了两万多张问卷的网民看法。然而,上述问卷又是从具体案例出发询问的抽象问题,诱导性是非常明显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就发现,随机设定的数据会影响人们对价格的判断。例如,在屏幕上随机播放一个数字,其后询问被试者某个商品的价格,得到的回答大体在这个数字上下范围内。那么小悦悦事件的新闻发生在先,再询问对中国社会道德的看法,自然会得到更为负面的评价。在设计调查问卷上,有倾向性的题干也会有操纵数据的嫌疑。如问及“你是否支持中国出台有关见义勇为、帮助别人的法律”时,结果显示,七成多(74.8%)的受访者表示“支持”,仅一成多(13.3%)受访者“不支持”,剩余11.9%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做统计问卷时的基本常识就是人的态度是容易为问卷所左右,因此提出问卷时应当采取中立的立场,并且需要将问题进行细化。上面调查里使用了见义勇为这样的词汇,作为社会认同的规范,让人去选择不支持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而且题干本身也存在逻辑的陷阱,见义勇为是一件事,帮助别人又是另一回事,被糅合在一起同时出现于问卷里,但帮助他人未必就是见义勇为,明显有诱导被调查者的嫌疑。

心理学的基本常识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阐述了阅读疗法的概念和作用,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和作用,并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方法和技巧。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13益加剧,对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中的自身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疾患已成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性格、情感上存在缺陷,相对缺乏独立自理能力,而且耐挫力较差,适应能力偏弱,导致在人际交往和面对新环境时引发出许多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还存在着许多心理压力,这些压力来源于很多方面,有社会各种舆论带来的压力,有家庭传统观念和教育观念与自身观念的冲突带来的压力。大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自杀、犯罪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以上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担忧和如何应对的思考。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和获取信息资源的地方,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为使图书馆发挥预防、化解、排除大学生心理问题、思想问题的教育职能,近些年兴起了“阅读疗法”,用以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有效资源,拓展高校图书馆服务内容,开展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治疗心理疾病,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与作用

所谓阅读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来寻求心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办法。阅读疗法能够排除读者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改善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以达到辅助医疗的治疗目的。作为一种简单方便的心理自助疗法,其应用已越来越广泛。美国科学家斯塔克在一项全美调查中发现,84%的心理医生在使用阅读疗法,该疗法在增进自信、改变行为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特别疗效。

阅读疗法通过治疗者向读者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读者通过阅读来达到缓解、消除心理失调,促进心身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书籍,自古以来就有充实人的精神、满足人的欲求、启迪人的心智、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阅读疗法的干预水j可分为四个方面:智力的、社会的、行为的和情绪的。在智力水平上,阅读疗法可激发读者对自己的态度与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并意识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获得关于人的行为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发展自己的必趣;在社会水平上,阅读疗法能扩展人的认识范围,强化礼会和文化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读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更加有效地生活;在行为水平,阅读疗法可增强人的活动能力,给读者提供机会,以便在想象中体验各种行为模式,考察其可能的结果,也有助于抑制不成熟的行为,促进成长;在情绪水平卜,阅读疗法可使读者获得许多经验,在阅读过程巾可以有意或无意地获得情感的支持、认同,并通过体验作者设定情境中的恐惧悲伤,使内心的焦虑得以释放,使情感净化,从而使被压抑的情感和体验进入意识之中,开通情绪和冲动表达的渠道,获得领悟,为读者提供机会以了解自己的动机和他人特定情况下的动机,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办法。阅读疗法既可以单‘地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疗法…起使用。阅读疗法的关键是推荐的书籍应符合治疗目的、当事人的病情和病凶以及阅读水平、阅读兴趣。要避免观点模糊甚至错误的书籍。阅读过程中,读者若能撰写读书笔记,并得到治疗者积极的关注和指导,则效果更好。因为阅读疗法有无压力、无顾虑、无强制性、具有暗示作用的独特优势,使读者易于接受。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1.通过阅读疗法使大学生及时排除心理困扰。大学生目前患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重丁治的原则,以便有效地抑制住患病率二升的不良趋势。读者到图书馆可以无精神压力、无顾虑地进行阅读治疗,也不必支付咨询费用就能解决心理问题。因此阅读疗法相埘于心理咨询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阅读疗法具有娱乐、信息、益智、领悟等功能,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治,如同英格兰布里斯托尔大学医生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的:“阅读诗歌比吞服药丸能更有效地治疗焦虑症和抑郁情绪”。调查显示大学生70%曾经通过读书来解决心理困扰、排除心理障碍。所以阅读疗法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好办法。

2.拓展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图书馆是责无旁贷的。阅读疗法服务的丌展是对几十年传统、被动的图书馆阅览服务方式的一种挑战,它顺应了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增强r高校图书馆在社会文化、信息市场的竞争力。

3.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除肩负着信息眼务的职能外,还宿负着对火学生进行思想、心理、文化、信息素质等多种教育职能。图书馆作为人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职能,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以书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有利于逐步完善阅读疗法的理论与应用。阅读疗法在同的研究历史较短,理论与应用研究十分匮乏,它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以积累经验,在实践用中加强对阅读疗法的研究。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疗法

1.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由心理咨询师对馆员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人员要极大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心理学、医学等基本知识,不断地加强自身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2.广泛宣传阅读疗法。我国对阅读疗法的研究还很少,研究进展较迟缓。图=馆可以利用宣传栏、校,播站,举办讲座等大力推介阅读疗法,向学生介绍阅读疗法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藏的书刊资料中找到排解方法。这有助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药石预防和凋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例如,某图书馆举办j,“阅读疗法”展览,以“现代生活的第二起居室——健康阅读——快乐生活”为主题,推广“以书为药”的阅读疗法,并向读耆推荐古代阅读疗法处方一一清代张潮开列的阅读疗法书目书本草和改编的常用对症阅读疗法书日。

3.图书馆设立专门的闭读台疗室。阅读治疗室应为专的阅览室,环境应布置得轻松幽雅,使读者感到精神放松。藏书要经过精心选择,放置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帮助的文献。由经过培训的咨询靖员,提供心理咨询书刊目录和专题文章,辅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在校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常识,}传具有启发意义的佳作。让更多的网者来学习。推荐优秀书目,以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阅读。还可以和来访者在网络进行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使更多的大学生获益。

5.丰富馆藏资源,编制专题书目。阅读疗法必须有相应的馆藏资源,应根据需要合理地进行文献配置。还要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开展导读工作。

心理学的基本常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正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日益突显为教育的主导观念,由此而得到重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目前教育者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现在的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中考的失利、父母的责怪、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导致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中职校既要提高老师的心理健康的知识水平,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学生个性心理,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是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这就要求丰富教师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增进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

1.丰富教师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

教师的心理学知识水平越高,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越好。但是目前中专校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状况并不令人满意,所以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 有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意识,自觉加强知识储备,转变学生观。

2.增进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

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辅导和帮助。但是,目前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心理和行为的了解还不够准确,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面水平,是一些个人经验式的、非科学性的认识。根据相关测试,在学习成绩、学习状况、学科兴趣、业余爱好、职业理想、同伴关、重要他人、性格特征等八个维度对100余名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的知觉水平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教师在各个维度上的知觉水平是不同的,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学习成绩、学习状况、重要他人;而在诸如性格特征、职业理想、同伴关系等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维度上,教师的知觉水平比较低,排在最后三位。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了解程度不够,直接影响着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3.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师使用策略的可以分为六种类型:言语疏导型、责任转移型、惩罚约束型、行为疏导型、拒绝忽视型和情感关爱型。这些策略都是教师们工作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是在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内隐理论的认知水平上提出的,具有生活化、具体化、常规化等特点。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判断不到位,在解决问题时不会自觉地从心理健康角度去考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指导就会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还亟待提高,教师在提高教学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直接引进课堂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

开设心理辅导课,对学生进行有效地、系统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学校应将心理课程排入课表,每周一到两节,由心理教师根据学生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分层次目标”辅导,教给学生心理保健知识和心理调节的方法,促进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发展学生个性和人格,优化其心理品质。

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一切活动中,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融心理健康教育于班主任工作之中

“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特别是中专学生,中考的失利、父母的责怪、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使得他们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中专校的班主任自然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因为班主任与学生有着广泛的直接的接触,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有利于广泛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有预防性的心理指导。班主任主要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宽松和谐的班级心理环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第二,利用主题班会课、体育活动课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第三,通过与学生个别谈心、写“谈心日记”等方式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过程。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师责无旁贷。各学科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心理教育因素,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的训练,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方面的指导,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成功归因、确立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学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按照学习的心理规律来提高学习效率,逐步树立健康向上的健康心理。

四、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纠正学生不良心理。

1.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讲座

心理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存在的带共性的心理问题或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心理辅导讲座,例如,中专一年级开设“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讲座;中专二年级开设“人际交往与异往策略”讲座;中专三年级开设“正确面对就业焦虑与职业选择”。通过这些不同时间针对性强的讲座,分别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个性心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青春期心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细致、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为了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心理问题,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知心姐姐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网上QQ咨询室”等,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时间里由心理辅导老师通过问答咨询、谈心咨询、书信咨询、追踪咨询等方式,及时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消除心理障碍,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积极地看待挫折与失败,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

3.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

心理辅导室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和测试,了解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及时调整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主动性;对测试结果实行电脑化管理,进行分类归档,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积累学生的个案资料,把握学生心理变化的轨道,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规化、系统化、科学化。

五、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健康心理

学校还要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的游戏、娱乐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喜欢活动是人的本性。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表现和形成的。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创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专栏、手抄报、心理校刊,开设心理广播,开展心理主题班会、心理素质训练营等,在全校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还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活动、科技活动、体育卫生活动、文学艺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促进学生建立团队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增强竞争意识、锻炼意志,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达到以环境育人的目的。举办好学校常规的文化活动,包括丰富多彩的艺术、体育、科技活动、演讲会、报告会、书画展等,以集体活动增强凝聚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性格等心理品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六、建立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通道,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学校除通过校内各个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沟通指导家庭教育。要有计划地向家长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常识,指导家庭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从而以正确的内容、良好的行为、恰当的方法影响和教育孩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基础,建立一个分层次确定重点的多层教育体系:第一级队伍是广大学校教师,以从心理健康角度教育辅导学生为主要任务;第二级队伍是学校心理学专门工作者,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咨询为主要任务;第三级队伍是专业心理医生,以心理治疗为主要任务。其中广大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要承担起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任务。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真真实实地全面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应开辟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诸方面、全过程之中,以提高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浙江大学出版社

[3] 21世纪的学校心理学.华师大出版社

心理学的基本常识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阐述了在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并提出运用阅读治疗预防和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

论文关键词:阅读疗法;高校图书馆;大学生

一、阅读疗法的含义

阅读疗法又称图书疗法,是运用生理学、医学和读者心理学的原理,通过有选择的读物和指导性阅读,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答案,从而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缓解或消除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具有增强心理疾病的免疫力;有利于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水平;有利于改善情绪,调整心理状态,排除困扰;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等作用。

20世纪50-70年代,西方图书馆界掀起了研究“阅读疗法”的热潮,将其视为一种重要心理疗法广泛应用于生理疾患、情绪问题、人格障碍等的辅助治疗。我国阅读治疗的实践和思想源远流长。

二、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一)“阅读疗法”是调节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的后期、成人的初期,心理发育还不太成熟,缺乏稳定性,容易冲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自我的认同、学业的成败、职业生涯的规划、社会交往的拓展、与异性的关系等等,给其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使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困惑。当下,大学生心理疾患已成为一个较为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近年来,有心理问题或障碍的人数还在逐年增长,出现了大量的非生理因素疾病,诸如神经衰弱症、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心理疾病,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比较突出的例子:因如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新的用人制度把大学生推向了市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带来的不只是选择的自由,更多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反差和社会舆论、家长期待、自身需求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另外,部分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已成为社会焦点,若不及时调节和疏导,持续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大量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实践证明,提高自身修养是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主要途径之一。读书是提高自身修养的最好方法。因此,通过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来不断吸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化解心理问题最好的“良药”。

(二)“阅读疗法”是拓展图书馆教育功能和提升服务层次的体现

美国精神医学家高尔特说:“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它既能起到治疗的作用,也能起到预防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在国外图书馆长期介入心理疾病治疗的实践,已使“图书治疗”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高校来说,“阅读疗法”开展的还不够深入,实际上利用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是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首先它经济、实用,有长期积存的大量资源,有场所,不需要专门的投资;其次,图书阅读疗法适合高校的特点,读者没有心理压力,不用担心泄露隐私、伤及自尊,使其易于接受;此外,目前高校中有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辅导员,只要方法得当,都能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书籍中找到症结和解决办法。这种无声的交流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抵御心理“病毒”的免疫力。“阅读治疗”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新课题,一方面能给图书馆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空间,同时也为图书馆完善自身功能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三、开展阅读疗法服务的措施

(一)创建阅读疗法阅览室

1、阅览室空间整体布置要整洁幽雅宜人、格调温馨,有生气、突出人性化。让那些需要阅读疗法的大学生在美的环境中转换心情,消除顾虑和缓解心理压力。阅览室的名称应具有创意,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如称“轻松一隅”、“心灵空间”、“开心屋”等,易于阅读疗法发挥其暗示性、投射性、中立性的特点,体现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和服务初衷。

2、阅览室藏书要有针对性,能集中展示那些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或是开发心理潜能的文献。同时配备有助于“发展性阅读”的书刊资料,主要应以美学、社会学、心理指导、人文社科和人生哲理类文献为主,多准备一些公认为颇有疗效、有励志作用或能开阔视野、开发智力的人文、科学书刊,如人物传记等。

3、配备专业咨询馆员。根据与同学们交流的需要,以导师、兄长、朋友等不同的身份,向其提供相应的引导和服务。

(二)加强对阅读疗法的宣传和教育

为使广大大学生特别是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对阅读疗法有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高校图书馆应多渠道广泛宣传阅读疗法,如利用馆内宣传栏、联合校广播站、校报等传播媒介、发放阅读治疗小册子、开展读书征文活动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大力推介阅读疗法,让大学生了解阅读疗法的原理、作用及基本常识,正确认识阅读疗法的预防、治疗和发展的功能,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阅读疗法,直接参与有关阅读保健活动的服务与管理,培养他们自觉有效地利用文献这种特殊的“药物”来预防和调适心理状态的兴趣和习惯。

大学生学习期间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借助于“阅读”相关书籍资料自己解决。倡导大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读书、读适合的书,真正能够“读去心病”,不断塑造、完善自己。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形成有心理问题主动求助于“图书阅读”的习惯,并通过阅读增强自身抵御心理“病毒”的免疫力,使心理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治疗服务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就是为大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平台,网络的匿名性、快捷性特点更能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可以通过聊天、发表留言、电子邮件等和专职咨询老师交流,排解思想上的郁闷,减轻心理负担。网上咨询大大突破了空间限制,能够实现团体辅导,集体讨论,节约人力和物力。让大学生知道:“阅读”不仅治愚也治病。

为了满足大学生心理阅读治疗的需要,提高阅读治疗的效果,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阅读治疗特色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和目的应以缓解大学生大学期间不同阶段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为重点。

(四)培训专业“阅读疗法”馆员

阅读疗法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咨询馆员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正确引导,才能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阅读治疗。高校图书馆阅读治疗馆员的素质和服务的质量是决定“阅读”能否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达到一定治疗效果的关键。为保证阅读疗法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图书馆应选拔优秀的图书馆员进行心理学知识和“阅读疗法”的系统培训,造就一支阅读疗法的专业化馆员队伍。一个好的阅读疗法专业人员,不仅要有图书馆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修养,加之感情丰富、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助人为乐的朴素品格。给大学生以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疏导,通过善意的关心和积极的阅读指导,赢得学生的信任,为阅读疗法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成立“阅读疗法”小组和同伴互助小组

心理学的基本常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思品;德育;融合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基本常识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具有特殊地位,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品德起着导向作用。”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使思想品德课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呢?下面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几点肤浅的认识与做法,有不当之处请同仁们斧正。

一、转变观念,抓素质教育

纵观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在许多方面,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教材相对稳定,材料新颖鲜活,关注现实生活,考试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但是目前思品课教学中还存在着某些偏向。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如何上好思品课?我认为作为一名政治教育老师应该有全新的观念和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为达到此目的,我在教学别注意一个“能”字。所谓的“能”,即学生能力的培养,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

首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在思品课教学中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候把知识点讲得很清楚、很详细,但教学效果却不怎么尽如人意。后来经过反思明白一个道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老师说得详尽了,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只是认识知识,而没有提高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热情。相反,如果我们在思品课教学中,设置鲜活的热点材料,多向学生问几个为什么,就能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当然,反对教师讲得太多,并不等于说教师就什么都不用讲,任由学生漫无边际地自由发挥,我们清楚教学内容有难易之分、主次之别,教师的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带领学生主攻教材中的重

点、难点、疑点、要点,对于学生能自行解决的内容可以点到即止,这样,既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了要点,解决了难点,弄清了重点,又有利于学生自觉能力的培养。

其次,培养学生“三动”能力,即动脑、动口、动手能力。

再次,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剖析社会,回答并解释理论与实践的有关问题,经常设计一些训练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思品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如果仅仅满足于灌输一些呆板的概念和空洞的理论是远远达不到这个目的的。因此,我在融谈、讲、议、练于一体的基础上,根据授课的内容需要,联系实际拓展延伸,把传授知识与培养品德统一起来。

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善于引导

教育是要“晓之以理”的,然而师生之间如果缺乏相互信任和关怀的感情基础,常常是有理也难诉。教师只有对学生真诚的爱,才能够赢得学生对老师的信赖与爱戴,为学生接受教育奠定情感基础。因此,往往“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通才能理达。

在2009年下学期我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叫王磊,学习成绩差,爱打架骂人,是老师们眼里的“双差”生,同学们都怕他、讨厌他,可谓是“五毒俱全”。有一次上课他抓着瓜子和同桌公然在桌子上吃起来。当我走到他们班时,发现地上、桌子上到处都是瓜子壳,我没收了他的瓜子,并勒令他再称二斤,给他班的同学每人发一把,以示惩戒。晚上要他到我办公室背书,深夜才让他回寝室睡觉,我想这次总把他整惨了,以后再也不敢捣蛋了。但事后我发现他上课干脆睡大觉。时隔不久,举行第二单元考试,我让全班54位同学每人制一份试卷,相互换考,全班唯有他一个人没出,他不但不出,还在那里嬉皮笑脸,揪同学的耳朵,我当时一见怒从心上起,把他叫到桌前,照样子恶狠狠地也把他的耳朵揪了一下。下课后我本想把他叫到我的办公室再教训他一下,可当他走进我的办公室时,我却改变了主意,我带歉疚地说:“今天是我错了,不该当众出你的洋相,请你……”我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却哭着对我说:“老师,大家都不喜欢我,可连你也瞧不起我,挖苦我,揪我,今天不是我的错,是同桌先揪的我呀!”他的真诚使我震惊,通过进一步谈心和家访了解到,他的父母都不在家,在沿海打工,他和爷爷一起在家生活。从此以后,我经常找他谈心,帮助他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而且注意发现他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这件事给我很大启迪,我深深地感到,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信任,对学生的爱是多么重要!

心理学的基本常识范文第8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农民利用自身的优势,外出务工,迫不得已将其未成年子女寄居于祖父母或亲戚朋友农村家中,走入城市谋生,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后进生更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大难题。让留守后进生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留守后进生形成分析及对策,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农村留守后进生;形成原因;转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0

农村留守后进生无论是在思想、行为、成绩、道德上都是比较差的学生,有厌学情绪。我们应该去改变后进生,让他们的前途变得光明,这样在有利于培养心理健康的人,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大限度地减少学生辍学,从而减轻对社会的压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认为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普遍存在自卑的消极心理,凡事缺乏热情。

在农村由于90%的家庭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失去家庭教育的孩子就像一匹没有缰绳的野马,无拘无束,我行我素,无人看管。这些孩子自然成了班时里的后进生。这些后进生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父母在外也无法顾及到小孩的教育问题,偶尔知道孩子在校的情况也只是对孩子太多的的埋怨,训斥,怒骂,很少有耐心地说理与交谈。长期这样必然形成孤独漠然的个性。这种性格进一步阻碍后进生交往与学习的需求,导致后进生很少主动与人沟通,更难与人交往,更加孤独、压抑。再加上班里其他同学的讽刺、挖苦和课堂教学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这种歧视导致后进生自卑、自闭,排斥在群体之外,不愿、不敢,也没有信心和同学交流。后进生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不能得到正常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内心的孤独使他们在班里总感觉低人一等,一直处在冷漠的境况之中,他们在班里感觉抬不起头来,老是不及他人,活泼向上的心理被压抑,心态消极,对需要付出劳动才能做好的事情,缺乏热情与兴趣,从而自暴自弃。这些极少学生在课堂上是不能够专心致志地听课,总是精神萎靡、神情呆滞,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无所事事。对学习的好坏"无所谓"。

(二)一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爱好。

多数留守后进生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这些监护人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或是由亲戚朋友代为临时监护人而形成上代教育。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这些留守后进生一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盲目,被动。在学习中的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学习过程都是在盲目和被动的状态下进行,对教师所传授的学习内容掌握得不够好,而且本身基础又差。由于新旧知识衔接不好,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导致后进生对学习没有信心,厌学。

(三)一般都有复杂的逆反心理和较坏的脾气。

由于留守后进生与临时监护人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存在自卑、孤僻、悲观或敌对、暴躁、冲动、破坏等心理偏差,也表现出厌学、性格内向、敏感、成绩差。留守后进生大多同时又是双差生,如逃学,不听讲、不进行教学上的练习、不守纪律、与教师关系敌对。因为深感别人对自已的轻视,部分后进生的心理也是逆反的。有些学生自觉意识较差,大大咧咧,不喜欢受拘束。因此,当老师对其提出某些要求或进行某种教育时,他们总觉得不愿意受拘束,于是便对老师的合理要求形成逆反心理。这些学生总感到不自在,对教师感觉畏惧,也和老师产生距离,甚至有时不堪重负产生对抗情绪,脾气也败坏起来

(四)一般都有懒惰行为和厌学现象。

部分留守后进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难得与子女团聚,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等的关心过问甚少,如此家庭,教育学生方面就显得明显欠缺。父母长期不在自己的身边,加上隔代教育对自己的溺爱、宽容、放任。从小就没有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怕苦、怕难、贪玩。老师抱怨学生不想学习的现象是极其普遍的,常常发现学生的成绩与教师付出的努力愿望出现大的反差,抱怨更重。学生的学业负担重,家长的期望过高等,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厌学的因素。

就以上几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留守后进生过多的抱怨责怪都是徒劳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后进生所存在的这些心理和现状,采取相对应的积极措施,才有可能对留守后进生进行转化或有所帮助。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变得有成效。对于教学方法长期处于单调划一、方法粗暴、简单,不能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教师,学生顺向型向逆反型转变的过程更提前。留守后进生除心理因素制约外,还包括生理、环境等因素的干扰的制约,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解决留守后进生心理问题,是新形势下向教师教学提出的新问题。我个人认为留守后进生的具体转化措施如下:

(一)用爱心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做学生的朋友。

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更使我懂得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视学生为朋友,一切为学生,真正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作为一个老师要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好、所喜所忧,就要有一颗爱心、一颗真心、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懂得换位思考,懂得聆听,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老师要把严格要求和热情关怀两方面紧密结合起来,严中有爱,爱中求严,严得适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平时我经常走进学生当中多多和他们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也拉近了师生距离。

(二)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鼓舞激励,帮助树立信心。

后进生虽然缺点多,但他们也同样希望受到师生的尊重和老师的表扬。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在他们取得进步、获得成功时,及时肯定、衷心祝贺,借此增强其自尊心,确立其自信心,强化其正确行为,并促使其将这种优势或进步迁移到其他方面,对后进生提要求须经过慎重周密的考虑,循序渐进地一步一步提出,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后的情绪体验,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更加满怀信心地去实现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如此不断深化,将逐步变后进生为先进。如果老师漠然置之,就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对学习产生厌学的情绪。但如果让之生活在鼓励之中,无疑如春日的一缕阳光,能温暖人心,从而树立了信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只有在受到激发和鼓励的情况下,才能有巨大的动力,才能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份鼓励就是一份动力,因此,面对这些学生,我找学生个别谈话,鼓励后进生,使学生增强自信心。

(三)尊重后进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尊重后进生,让每个后进生都有成就感,这是我们教师施教的前提。唯有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才能接纳教师,亲近教师,才能敞开心扉,吐露心声,教师才能深入了解后进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精神需求,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才能有的放矢地予以指导。

(四)、重视对后进生的辅导。

(1)降低学习要求,激发学习兴趣。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对后进生要求,让他们在适合于自己的尺度中去找回自己的信心,找回自己的尊严,重新燃起学习的兴趣,体验到学习并不是一件难的事情。做到想方设法把难的东西变得容易一些,把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一些使他们容易接受。把后进生看来是难的知识变为他们容易理解、容易消化的知识,学习兴趣也就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对他们布置作业可以降低难度,减少作业量,循序渐进,但始终要把握好适合他们的度。

(2)课堂上给他们一片展现自我的天地。在讲新课时,我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让学生感到"能学"。在进行教学时,我注意适当降低知识起点,让后进生也能跨进新知识的门槛,让后进生感到自己能学,学起来不会吃力,在给学生上新课时,把知识的"度"放缓一些,对知识点少发挥、少加深,让后进生理解新课的内容并掌握教学的重难点的为主。在练习中补充一些综合性题让成绩好的学生吃"饱",而对后进生不作要求。关注全体学生,提问学生有一定的梯度,将一些基础性的简单的问题抛给后进生,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课堂上对他们多一些关注的眼神和鼓励的语言。

(3)建立"优帮差"一对一学习对子。在班里找几个学习优秀又乐于助人的孩子,与后进生结成学习对子,一对一的互帮互学方法,让大家一起进步。这样不但能使"优差"共同进步,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五)家访--帮教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家访是联系家庭,依靠家长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家访在教育工作中起了不可缺少、不可替代、不可低估的作用。我选择在重大节假日这些后进生的家长回家团聚的时机进行家访,把转化后进生的总体设想和家长联系,使家长了解我们在转化后进生方面的具体安排及实施细则,以求取家长的理解和帮助,其次,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转化情况,树立家长对差生的信心,第三,帮助后进生家长了解有关的基本常识,向他们推荐家教方法,为后进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改正自我的家庭环境。

总之"玉不琢,不成器"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做好留守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正确对待留守后进生,让他们感到温暖,让他们树立起信心,重新回到美丽的校园生活,摆脱社会与家庭的不良影响。作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具备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童心能走进儿童的心灵,爱心能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责任心能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儿童的未来。教育需要爱心,只有真正的热爱学生,具有宽容的心态,并用智慧引导,才能真正的转化后进生。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8年04月

2、齐欣・《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