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单位预算管理内部控制

单位预算管理内部控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单位预算管理内部控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单位预算管理内部控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一、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共性

(一)管理目标一致

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升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预算绩效管理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有直接关系,不仅可以优化资源,同时还可以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控制。由此可见,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的管理目标一致,都是为了达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与成本的控制的目标。

(二)全程化管理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贯穿每项决策的实施的全过程,而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则需要对预算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绩效评估考核。综上所述,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都具有全程化管理的特性。

(三)全员参与

只有事业单位各部门的人员积极配合,才能的顺利开展内部控制,保障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预算管理同样也需要全员参与,如预算编制都是以从上到下、上下结合的编制模式,这就决定全员都需要参与到预算管制中;再如在执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会将预算管理目标拆分为各个小目标,落实到各个部门中。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都需要全员参与。

二、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科学性不足

众所周知,在预算绩效管理中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只有科学的预算编制才能为预算执行提供保障。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涉及到的部门非常的多,内容与工作量也就非常的大,这就对预算编制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能力无法胜任这项工作,这就无法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进而对预算执行的开展造成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与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当前,仍有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时采用增量预算或减量预算的编制方法。虽然这样的预算编制方法快捷简便,但是该编制方法未将非正常影响因素对预算管理造成的影响考虑在内。此外,该预算编制方法的主观性较强,这也会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效率。

(二)预算绩效管理脱离内控制度

新出台的内部控制规范中明确指出:单位与业务两个层面有效开展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并且要求内部控制应体现在预算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然而,仍有部分事业单位将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割裂开,这就导致内部控制无法与预算绩效管理有机结合,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事业单位经济的有效开展。

(三)缺乏完善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当前,很多事业单位仍缺乏完善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这就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开展造成不良影响。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出台,事业单位实施该项规范促使经济活动管理力度有所提升。但是在构建预算绩效管理考核体系过程中对预算控制制度执行指标考虑不足,致使项目申请与批复中采用的评价指标不一致。此外,在预算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中并未引入流程管理、风险评估等指标,这样就不仅可能出现预算超支、管理松懈等现象,甚至很可能出现财务风险,最终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四)绩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各种改变,如引进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办公设备,提升办公效率。然而,现阶段很多事业单位仍采用传统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很多数据、资料都是通过原始单据获取。这样不仅不便于保存,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同时也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工作的效率。此外,还有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年龄较大,计算机水平低等因素都对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程度的提升造成影响。

三、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流程

众所周知,预算编制工作不仅是预算管理的基础,同时也事业单位开展内控工作的基础。所以,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要不断完善预算编制流程。另外,在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单位的特点与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保障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历史数据,同时也要结合当前的实际数据。在这个过程章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目标。此外,在完善与细化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还应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细化预算管理流程,提升预算编制人员的素养,加强部门科室之间信息的沟通与共享,为完善预算编制各个环节奠定基础,从而为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内控制度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知预算绩效管理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要在预算管理中体现内部控制,这就需要结合内部控制构建预算绩效控制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制定预算执行追踪监督制度。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必须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监督,并对预算制定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其次,制定预算调整制度。当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偏差情况,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与既定的调整程序进行预算调整。再次,制定预算问责制度。当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中出现严重的偏差情况,就需要对预算偏差的较大部门进行分析,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且要求该部分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顿。最后,制定预算通报制度。对于预算绩效考核优异的部门进行通报表扬,绩效考核成绩落后的部门则通报批评,这样不仅可以起到预算管理监督管理的作用,同时还增加了预算驾校管理的公开透明度。

(三)构建完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事业单位应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制度(实行)》中的相关规定为基础,制定完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往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考核标准宽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约束性,就需要对预算绩效管理指标进行细化与完善,如风险防范指标、流程指标等,这样可以更全面的评价预算绩效成果。此外,事业单位还需要加大对经济项目决策的控制力度。如在进行经济项目可行性分析时要综合专家、财务人员、技术人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的建议,同时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中还要引入政府采购标准,这样可以将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全面的发展出来。

(四)提升信息化程度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制度(实行)》中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流程与经济活动都必须嵌入到单位信息系统,减少人为影响因素,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众所周知,预算绩效管理涉及到的范围广,内容、数据繁多,人工汇总与分析庞大的数据信息具有较大的难度,而信息化的办公设备可以在短时间内精准、有效的处理庞大的数据信息。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转变预算绩效管理方法,积极升级办公系统,引入信息化办公设备,为实现信息化预算绩效管理奠定基础。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发展不仅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还可以对预算绩效管理进行实时监督。

四、总结

综上所属,预算绩效管理是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然而,当前在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控力中仍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完善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预算绩效管理脱离内控制度等,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若想解决上述问题,事业单位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完善预算编制流程,构建管理制度、完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提升信息化程度,保障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与开展。

参考文献:

[1]韩淑芹.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07):90-91.

[2]朱克文.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6(15):256.

单位预算管理内部控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论;预算;绩效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执行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单位的目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需要各级单位的通力配合,制定绩效计划和考评标准,将绩效管理工作与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融合。在预算绩效管理下,行政事业的单位和个人都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从而提高整个单位的效益。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是单位通过制定各项措施来防范单位的经营风险,为单位实现目标提供保障。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工作是核心,通过绩效管理的方式来与预算建立联系。预算活动主要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考核,在预算活动的每个环节,都会涉及一些工作风险。内部控制工作的作用就是去有效控制这些风险,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也是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手段,将预算绩效管理方法融入到内部控制中能够强化内部控制的执行,有利于事业单位的长效发展。绩效管理是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保证,是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工作的量化反应。通过绩效考核成绩,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可以更清晰地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单位的员工,绩效考核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强化执行力,提升单位整体的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

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让事业单位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节约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科研水平。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相互影响和促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行政水平。预算绩效管理是以绩效为核心,内部控制也贯穿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两者都可以做到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监督、控制和风险防范。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也都做到了单位的全员参与,从领导班子到各个执行部门,每个人都是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对象。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成立相应的执行部门,负责各类工作的牵头和监督、考评工作。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不能单单依附于某一个部门或一部分人,只有做到全员参与才能保证执行效果,真正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

二、基于内控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充分

行政事业单位的全体人员对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没有充分的认识,不利于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由财政拨款,又全部投入与社会公共服务,没有经济利益作为追求,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意识淡薄。内部控制工作要以经济活动中的风险为控制对象,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较少,故内部控制工作缺少有效目标。有些单位也不能分清主次,在以往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的同时增加了内部控制工作,工作量的增加会引起员工的排斥心理。致使内部控制工作流于形式,只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和考核人物。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惰性,不利于预算绩效管理的开展和推进。

(二)缺乏联系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没有建立紧密的联系,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没有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完全展现。预算绩效管理的各环节都要反应出内部控制的要求,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已经做到了将绩效考评与预算管理工作的贯穿融合,但关于内部控制并不能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约束和参照。内部控制对资产、资金等的管理不能完全反应到绩效考核机制中。

(三)缺乏风险评估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缺少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没有做到预算绩效管理与风险评估机制的有效结合。内部控制工作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能够对单位的经营风险进行准确而全面的评估,而绩效管理工作是风险防范的具体手段,是一个持续性的监督管理工作。预算的执行情况能作为量化标准而找出日常经营的风险点,查到风险点后利用内部控制工作对风险进行评估并且将寻找能够将风险降到最低的内部控制方法。但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上没有做到全面性,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

(四)信息技术有待加强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需要单位能够建设完整高效的信息化体系,将日常经济活动的启动、流转、结束都能反应到信息系统中。信息系统必须做到机械化、有较高的安全性,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但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都依赖于纸质资料的传递,计算机只能作为辅助工具。内部控制人员仍然没有从低效、繁琐的资料审核传递工作中解脱出来,纸质资料的真实完整性不能够被保证也会增加管理的难度。

三、基于内控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完善对策

(一)加强培训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让员工充分了解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的本质及内在联系。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宣传教育,让员工对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有基本的了解,并能提高认识,了解这两项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开展专项的培训工作,在对基本概念由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学习。培训工作可以由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和内部控制部门为切入点,先培养专业人士,再进一步渗透到单位的全体人员。最后,行政事业单位也要加强对人员的考核评比,通过一定的奖惩机制,确保人员的学习质量并能提高人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内部控制工作真正成为单位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并且深入人心。

(二)将内部控制融入绩效评价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是经过多年的时间和考验后形成的具有一定规范性和科学性的管理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应将内部控制手段结合到预算绩效管理中啊,找到预算绩效管理的风险点,通过内部控制手段加以防范。首先,完善单位采购工作流程,严格依照国家对采购工作的相关要求,对采购预算的制定、合同的签署、物资的验收、款项的支付等都要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保证采购的审批人员和执行人员做到岗责分离,防止权利的滥用。其次,要形成目标的量化和协同。将预算绩效管理分为细化的目标,并对每一个目标制定内部控制方法,保证内部控制工作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做到完全的协同与捆绑,能够实时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强化信息建设

行政事业大内应把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引入信息化平台,将行政审批事件在信息化平台实现痕迹化。对于重大的预算项目,在分配比例上要设置参数,将单位各核实的预算计划进行初审,抵制严重偏离工作实际的预算方案送审。在资金的使用上,要根据预算方案执行,每笔资金的流动都要录入微机,有信息系统自动得出审核结果,对于不正常的资金流动产生预警,对于预算的调整要经过相关负责人的审批。信息化平台可以实时的监控单位内部的经营活动,使内部控制摆脱人为的干扰。在年末,可以对本年的内部控制工作产生信息化的评价,总结一年的内部控制效果。在数据的保留上,也明显的优于传统方式,做到了数据的可查、易查。

参考文献:

[1]黄晓霞.关于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2015.9.

[2]李琨.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02).

单位预算管理内部控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预算法;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2004年我国开始使用预算法健全财务管理体制,2015年我国正式开始使用新预算法。在新预算法下,我国政府、行政事业单位在采购、经费使用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以旅游管理最为明显。近几年旅游事业在我国日益蓬勃,2015年我国旅游业直接投资达到10072亿元,同比增长42%,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1亿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到1.33亿人次,总收入达到40000亿元。但是随着旅游业发展迅速,景区管理机构的财务管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逐渐不能适应当下旅游业成为消费热点的现象。因此,相关行政事业单位急需在新预算法下重新剖析预算管理问题,寻求更加有效、适合的预算模式。鉴于此,本文主要以旅游业行政事业单位为例,以新预算法与互联网环境为背景,着重对新环境下预算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应对策略,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提升有所启示。

一、新预算法与预算管理概述

预算法在最近几年修订频次逐渐增加,每年都会修订,尤其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法律在我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后,预算法的作用得到了足够重视。旧有的预算法将其本质定义为强化预算,分配监督职能,而新预算法将其本质定义为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成功实现了政府职能转化,由管理主体转变为管理主体兼客体。新预算法下,更加注重预算制度的透明化、规范化,更加注重绩效风险的控制,更加注重预算的统筹兼顾与收支平衡。新预算法的修订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精细化、全面化、口径一致性等均具有强化与推动作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指国家为行政事业单位划拨资金,并通过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预算编制情况与财务信息收集等的管理,以获得下拨资金的效用最大化。预算管理中的“预算”是指对未来发展的规划,“管理”是指将预算与单位的战略规划相结合,不能简单的将预算作为对资金的控制。以旅游业为例,自从2002年以来,我国先后连续颁布三份与旅游业预算管理相关的法律文件,并明确指出要将全面预算管理应用至旅游业。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实现预算管理的透明化与规范化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发展、共享经济的必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共分为三级,各级均向其上级预算单位汇报,所汇报内容主要分为差额、全额与自收自支的预算管理。

二、新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2014年财政部多次强调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新预算法的培训学习,并要求将其作为“六五”普法验收的考核内容。即便如此,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例如意识不强、观念落后、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不强,监督与考核机制不健全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意识不强、监督与考核机制不健全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旅游业为例,首先旅游业预算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强,管理观念难以适应当下快速变化的环境,旅游部门的预算管理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部门与负责人间具有较强的链接性,但是部门间的预算意识只停留在认识层面,并没有深入到执行层面,很多预算管理制度只是以书面的形式总结,并没有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不能带动整个部门,甚至整个产业人员的参与。其次预算管理的监督与考核机制不健全,责任不明确,近几年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经济使众多地方受益,导致许多旅游部门逐渐将重心偏向市场,进而忽略内部的财务管理,造成预算管理的随意性很大。严重缺乏问题追踪机制与内部财务管理绩效考核机制,管理缺乏规范性。最后旅游业的预算管理制度和体系与实践不能配套,目前旅游业的预算管理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部分旅游业的预算管理是由独立部门负责,但是现在的旅游更多的是以互联网思维进行营销,预算必须要结合我国实际互联网环境,不能盲目引进外国先进的预算办法。因此,旅游业缺少这样的网络预算思维与网络制度体系。

(二)预算管理内部保障机制陈旧,互联网思维固化

预算管理内部保障机制陈旧与互联网思维固化是当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绝不仅仅限于旅游业。首先,内部审计不能独立,往往隶属于财务部门,在内部监督时很难不考虑外部影响因素,做出公正公平的审计结果。尤其是在当下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数据分享与监测是这个时代特有的,陈旧的内部审计机制不能满足数据共享的需求,部门间不能建立联动的监督机制,此外,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是一个不易创新的机构,大量资金可能会投入到外部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方面,而忽略的内部软件设施的建设。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互联网思维僵化,旅游业近几年开始尝试以互联网+的思维发展我国的旅游经济,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其他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进入互联网+时代,但是目前互联网+时代已经逐渐被机器人+时代代替。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互联网思维只停留在了“台式电脑”到“液晶电脑”的转变,而没有转变思维,没有转变工作思路。以上两点是预算管理科学化环境的保障,没有机制与思维的创新,就不会有管理的创新,也不会有旅游及其相关经济的发展。

三、关于应对新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的策略

(一)提升网络预算意识,完善预算监督与考核机制

针对预算管理意识不强、监督与考核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提升意识、转变观念、优化制度体系是当下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做的。首先全面预算管理理念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的每一个方面,需要调动单位员工的积极性,单位领导要足够重视预算管理的作用,通过对预算管理的重难点掌握,定期开展预算管理培训、例会等,强化预算管理的全员参与意识。其次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监督与考核机制,一方面就预算单位的考核机制而言,要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将考核标准进行量化,预算管理绩效可以与其工作奖金、罚款及职位升降有关;另一方面就预算单位的监督机制而言,可以与审计相联系,建立健全风险导向的预算监督机制,要保障审计部门独立性,甚至可以聘请外部审计部门进行监督,对已经查处的问题应该建立追踪机制,通过科学的监督体系保障预算单位预算管理编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最后优化预算单位的制度体系,设计配套的预算编制体系,一是要结合预算单位的实际情况,完成由上至下的预算体系化建设,二是要借鉴国外的预算管理方法,完善预算管理的制度化体系建设,使预算管理趋于精细化、规范化、投资理财。

(二)增加利息收入

集团公司资金池管理模式下,银行系统每个工作日扫描各子公司的账户,并将余额资金上划至总部账户中,子公司账户如果有透支,则自动在限额内补全头寸。所以这种模式下,变外部贷款为内部贷款,而且资金及时补充子公司支出需要,使得子公司不需要向外部贷款,这无形中加速了整个集团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将整个集团企业的资金汇集到总部账户中,有利于增加利息收入,并减少子公司贷款导致的利息支出,进而降低财务成本。

(三)提高资金安全性,有利于完善财务内部控制

资金池管理模式将集团内所有子公司的资金余额,在工作日结束终了时自动汇集起来到总公司账户,这使得集团企业的资金被放置到总部账户这一相对安保程度更高的环境中,也有利于集团企业统一实施账户安全维护工作,进而提高资金安全性。此外内部控制规范上,也要求职能岗位应当相互分离,不能由一人兼任,而资金池管理模式,资金收支全部由银行系统负责,而结算中心负责收集票据和财务管理,总公司和子公司的会计核算部门负责各自的会计核算工作,这些职能部门在逻辑上不可能处于同一系统控制下,所以岗位混同问题被彻底解决,绝不可能发生。而且资金池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避免子公司发生挪用公司资金,或者擅自动用公司资金放贷、投资等问题,因为子公司资金支出都是现有银行委托贷款代为支付,之后由总公司账户弥补其透支余额,所以在逻辑上就自动杜绝了子公司滥用资金的可能性,大大完善了集团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规范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琼英.探讨资金池管理模式下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J].知识经济,2015

[2]赵桂阳.集团企业资金池管理模式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

单位预算管理内部控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新预算法;财政

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核心依据,也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主导。在我国新预算法颁布实施以后,相比传统的预算法,不仅内容有所改进补充,同时也较多涉及了公共财政改革等一系列的相关内容,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依照新预算法中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公开化,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主要内容,这对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新预算法主要变化分析

(一)新预算法着眼于健全透明公开的预算制度,对政府预算体系进行了补充完善。新预算法中将所有的财政性收入全部纳入到预算管理中,并将其分为公共预算、政府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几大类,并且在推进预算决算公开方面进行了更加明确地规定,要求涉及到预算编制、决算、预算调整、执行等有关的内容,都应该向社会进行公开,提高了预算管理的透明度。

(二)新预算法着眼于预算的平衡,对预算控制方式进行了改进完善。新预算法在原预算规定的收支平衡、收支预测等规定的基础上,对有关预算审查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细化规定,主要是要求预算安排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预算中涉及的有关支出以及投资项目安排必须合理,有关的转移性支出预算等必须规范,这些有关的预算管理规定更有助构建跨年度的预算平衡机制,对于实现我国国家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非常有利。

(三)新预算法着眼于控制财政债务风险,对有关的债务管理进行了规范。在新预算法中,充分考虑了现阶段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多种融资方式等造成的较大规模债务问题,增加了有关举借债务的规定,特别是对债务的主体、债务规模、债务用途以及具体的管控方式等五个方面进一步细化,有效解决了行政事业单位有关的债务形成方式、具体用途、偿还方式等问题,因而有助于降低行政事业单位的债务风险问题。

二、新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影响分析

(一)新预算法有助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新预算法中有关扩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收支范围以及跨年度平衡预算的内容,都会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更加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转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理念,对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质量,确保预算的有效执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新预算法可以起到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精细化的作用。新预算法能够防范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两张皮”的问题,也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的准确性更高,因而可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精细化。

(三)新预算法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水平。新预算法中要求决算草案与预算相对应,为了满足审查需要,将会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决算中就应该按照预算口径转化,因而有助于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

三、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预算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完善。总结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不完善所造成的,特别是预算编制管理不严格、预算科目分类不科学、预算管理控制力度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整体管理。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顺利实现的关键,但是目前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非常薄弱,有些内部控制管理措施难以执行到位,仅仅依靠外部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不利于预算的准确执行。

(三)会计核算工作规范性不足。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会计核算水平不高,尤其是支付票据审核、资金合规性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四、新预算法背景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按照新《预算法》要求转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理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全面学习贯彻新预算法中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强化法制预算意识,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好新预算法中有关配套规章制度的落实。同时,还应该注重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特别是有关新预算法中的变化内容,确保能够优质高效完成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此外,还应该注重将新预算法与有关的深化财税改革内容衔接协调起来,顺应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要求,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在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央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公众民主法治意识增强和预算信息公开推进,社会各界对财政绩效预算管理更加关注,同时这也是财政收支矛盾和支出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因此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务必应该更加重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始至终贯彻“绩效”的原则,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真正形成以规范的绩效管理为基础,预算项目为载体,绩效目标为主线,建立起“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绩效缺失有问责”的全过程绩效管理新机。其中重点是应该加强对财政涉农资金、涉企资金、民生项目资金、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及部门预算大额项目资金的绩效重点评价工作,以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三)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在预算管理方面,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规划性,可以采取设置独立的预算部门开展有关工作,确保预算管理各项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其次,在预算管理中,应该注重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规范性,尤其是在编制过程中应该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在经过财政部门审核、人大审批后形成预算。在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应该重点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完整性,尤其是严格避免出现账外账或者是“小金库”等问题的发生。第三,应该注重加强预算的执行控制,严格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划分,对预算支出进行控制,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支出落实到账,严格控制预算执行偏差问题的发生。

(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为了进一步的提高预算执行水平,确保资产安全以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还应该注重进一步的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尤其是需要严格执行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岗位责任管理制度等,重点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有关预算编制执行、资金收支、经费审批等方面的责任权限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

(五)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水平。会计核算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会计核算工作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首先应该重点加强对原始凭证的审核管理,确保各项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其次,应该注重资金管理尤其是大额资金收付管理,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的现金管理办法,防范财务风险隐患问题。第三,应该针对会计核算中的有关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防范,尤其是对坐收坐支现金、公款私存、财政专户资金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采取专项措施加强管控,确保会计核算合法合规,进而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作为我国财政预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管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预算法颁布实施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按照新预算法中有关要求的变化,及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关内容进行改进完善,进而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实现国家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康丽雅.浅析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风险控制[J].新财经(理论版),2011,(2):93-21.

[2]雷蕾,杨守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28(04):138.

单位预算管理内部控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优化策略

一、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系统有待完善预算管理是一项复杂和烦琐的工作,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需要考虑的要素较多,因此预算管理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在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内容大幅度增加,对预算管理水平的要求必然也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有些事业单位还存在人工汇总信息的情况,预算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低,无形之中加大了业务量,提高了出错率。并且有些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系统安全性不高,容易受到黑客、病毒等的攻击,信息泄露的风险较高,带来了较大的经营风险。2.预算管理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健全有些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缺乏专门的监督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缺少稳定和客观的评价指标,无法对预算管理人员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同时,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关注点,有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有待健全,影响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的收支平衡,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3.缺乏对预算绩效考核结果的有效应用很多事业单位都建立了预算绩效考核评价的标准,但是缺乏对预算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的有效应用,预算执行阶段缺乏强有力的监控,预算管理人员也未把预算绩效考核的结果与下一期的预算编制工作很好地衔接起来,无法发挥预算绩效考核的作用。而且由于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内容较为复杂、跨度较大的工作,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导致单位认为预算执行状况在预算的合理范围之内即为预算绩效考核成绩达标,无形之中降低了预算绩效考核的参考标准。久而久之,预算绩效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容易出现评分随意,数据乱填,甚至自行篡改等不良现象。4.预算编制不完全准确部分事业单位在年初编制预算时采用增量预算编制方式,根据上一年度的预算数据,以及人员变动情况,只做简单的增减换算,而没有详细分析过去一年的实际业务和未来一年的业务管理需求。制定的预算目标也较为模糊,针对性不强,难以量化评价,容易造成在实际的预算执行工作中缺乏充足的资金,从而影响财政资金项目的正常开展。这样造成预算与决算执行差异逐渐加大,久而久之,极大限制了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二、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优化措施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预算管理效率事业单位应当加大资金投入量,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进行辅助管理,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互联网技术统一收集管理各项预算相关的信息数据,包括财务部门、销售部门、人事部门、采购部门的信息数据,加强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融合,减少重复性账务核算工作,保证信息数据的实时共享,便于内部预算数据的查询。并且通过系统准确预测和监控预算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预算的对标管理,提升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性,实现预算管理工作的网络化。这样可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迅速反馈至相应的主管部门和负责人,快速处理预算支出异常,科学管控预算支出进度和支出额度,提升单位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同时,事业单位应保证预算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安装必要的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对不同岗位和级别的员工设置不同的浏览权限,确保单位的商业秘密不被泄露,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有些事业单位的综合信息平台采用顶层设计,不同的信息平台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平台能够有效对接起来,充分挖掘有价值的经济活动信息数据,避免信息孤岛。有些事业单位通过信息系统平台进行预算审批,及时退回不符合预算标准的支出,避免提前支付的无效管理情况,以达到实时管控预算的目的。2.构建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监督机制,强化内控第一,事业单位应构建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监督机制。建立专门的监督和管理部门或工作小组,监控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加强资金使用的审核,严格管控单位的每一笔资金的流量,定期检查资金的具体支出状况;及时公开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提升单位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要制定有约束力的责任追究机制,有助于发现问题和找到问题的源头。第二,事业单位应制定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从单位的业务层面进行分析,应注意优化内部控制流程,加强货币资金管理、资金支出、业务分包、招投标、合同等业务环节的债务风险管理;设置多个债务风险管理的节点和过程,实行事前预算、事中监控和事后分析的全过程工作程序。从资金保管的层面进行分析,涉及财政资金相关的印章、钥匙等应当分别交由多人进行保管,采取分管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被泄露的风险,确保财政资金的正常和安全运转。第三,事业单位应制定专门、公正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对预算管理工作表现良好的员工,予以奖金发放、岗位晋升、股权激励、公开表扬等方面的奖励;对未严格完成预算管理工作并且出现较大纰漏的员工,予以相应的批评教育,并且深入分析偏差产生的具体原因,客观给出相应的改进意见。3.优化考核指标,健全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所处的行业、领域、层次等,结合实际,优化考核指标,健全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这里的科学合理是指评价要实事求是、科学规范、可比可测,并且是细化过后的,以及后续可动态调整的。在前期制定预算绩效目标时,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财政资金项目的特点,将项目建设内容、预期产出成果等量化到成本、就业量、经济效益、科技量值、生态效益、居民幸福指数、社会效益、服务满意度等可考量的指标当中。同时,事业单位应当完善自评体系,并且让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计机构等外部机构参与预算绩效考核评价当中,形成一个多级评价的体系。这里的自评是指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部门或小组根据年初预算的执行状况,公平公正地对各个预算项目进行考核评价。而外部机构的评级既包括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当年下达的预算指标对事业单位进行年度考核评价,又包括外部审计机构对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阶段的日常审计和不定期的专项审计,客观地给出评价结果。此外,事业单位应当强化结果应用,将预算绩效考核的结果与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工作完美地对接起来,吸引经验,优化预算编制内容,使预算内容更加贴合单位的实际经营发展情况。4.完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编制是指对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全盘规划。因此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之前,应当早做安排,全面收集各个部门的各项基础信息数据,使后续的预算编制有更详尽和真实的信息数据支持。事业单位应当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在上一年度预算资金使用状况的基础上,再按照当前编制人数、资金配置情况等,以及下一年度单位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等,准确预测和评估资金,评价项目的可行性,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同时,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方案时,应当与时俱进,充分借助信息管理平台搭建预算资金项目数据库,分配结余资金,以盘活资金。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各个业务部门的需求,充分论证和分析项目预算资金分配是否合理,评估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事业单位可按照各个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和未来发展动向,对财政资金项目进行合理分类,根据项目的建设周期、重要程度等因素对项目进行排序,实行滚动管理的方式。应当注意的是,各个项目的支出预算安排应当综合考虑上一年度项目的资金结转状况、资金利用率、资金支出进度、项目完成率等,与项目的实施方案是否保持一致,与同类项目对比是否得到相似的绩效评价结果。此外,事业单位应规范预算的调整,针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外部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环境以及内部经营环境、组织架构等发生重大变化时,事业单位应当允许做出预算调整的审批,特殊情况灵活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规范预算的使用。

三、结语

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明确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界限。但一定意义上又衔接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有助于全面实施财政收支预算管理工作。因此,事业单位应该紧随时展的步伐,积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预算管理效率;构建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监督机制,强化内部控制;优化考核指标,健全预算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完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以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炎玲.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全面实施预算管理的分析.纳税,2020,14(36).

2.朱俊文.会计制度背景下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优化对策.中外企业家,2020(21).

3.裴琳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化建议.当代会计,2020(04).

单位预算管理内部控制范文第6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探析

引言

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是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预算管理有效地控制单位的整个工作,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并检验单位能否有效地核查资金使用的规律性和效率。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可以更好的降低服务成本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预算绩效管理与内控关系分析

在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定义它们的概念。预算绩效管理是指行政机构有目标的提高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方法注重控制系统在内的整个工作流程的管理,实现连接纽带,评估不同阶段的预算计划,核心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规范财政资金的运行。内部控制主要包括通过各种控制方法预防和控制经济活动中的潜在风险,以确保各种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实践中,预算执行情况的管理与内部控制密切相关。第一,预算执行情况的管理是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如果预算执行情况的管理不符合内部控制标准和规范,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管理成果。第二,预算绩效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各种内部控制手段将得到充分执行。最后,目标之间有高度的一致性,这就需要改进预算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并改进预算执行情况管理的标准化。简而言之,当进行内部控制框架、预算绩效管理责任人可创造有利氛围,深入整合内部监督和预算绩效评价管理,为行政事业单位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科学

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方面有不合理的规定。在大多数机构中,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没有按所进行的工作和工作人员所承担的责任分列。仅仅是肤浅的评估,这就会导致不公平和不公正。本单位的考核标准仅限于几个方面:有的员工工作更多,有的员工工作更少,但工资是一样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的现象引起了一些员工的不满,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预算管理的核心是预算管理指标。预算管理应该是建立在一套完善的绩效考核标准之上的。但是,许多单位的预算管理指标过于僵化和不完整,无法准确评价结果。

2.缺乏加强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意识

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来说不是很受重视,并没有将这些工作作为平时发展的核心,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工作因没有统一管理,不能有效运作,这影响了职能充分的发挥。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预算支出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的管理不够重视,认为预算管理评价工作不是很重要,未建立评价、审计和预算管理制度,忽略了部门预算绩效管理。

3.管理和考核的有效性不足

管理层必须确保管理和评估是全面的。然而,我国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显然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没有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机制。这方面的缺乏也影响了考核评价机制在预算执行监督、控制模块的性能发挥,造成预算管理的失误。不能及时纠正超出预算的支出,找不到任何明确定义跟踪预算监督,缺乏全面系统的监督体系,可能会引起内部工作的混乱,甚至暂时无法工作。行政预算管理和业绩考核评价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可能导致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挪用公共物品,损害本单位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建立和改进行政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制度,以保护单位的公共利益。

三、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探析

1.重视预算事前绩效目标的设定,强化预算资金与绩效挂钩

积极引进具有专业资格的独立第三方,对下一年预算或即将开展的项目预算进行绩效目标预评估,并作为专题报告的主题。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项目投入产出比、绩效目标的合理性、资金的符合性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并对绩效目标的最终结果提出最终建议。一旦通过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年度预算经费的基础。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前期通过绩效目标考核准确制定项目预算,提高了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整体实施的效率和质量。一方面,事前的业绩评价目标制定促进了项目的全面可行性,提高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科学监测、改进公共资金的使用和服务质量的监测。一方面评估前报告,协助行政机构编制预测业绩指标和基准项目的预算,这便于实施绩效考核管理,在以后的预算执行过程中加强高水平编制和监测项目的执行。这种绩效评价方法,有利于不断提高以精细度为基础的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促进建立良性竞争机制。

2.完善预算绩效评价与结果应用

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及其结果的应用是预算执行情况系统管理的最关键部分。预算执行情况评价机制应在各单位领导之间有效地分配预算执行情况管理的目标。本组织各级的服务和工作人员应将业绩评价同个别年度全面评价的结果联系起来,不断加强自我控制和检查,并加强全体工作人员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重视。预算执行情况评价机制不仅应就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内容、评价周期和评价结果达成协议,而且还应考虑到为全体工作人员制定的指导方针和奖励办法。通过个性化的奖励,鼓励一线员工主动设定绩效目标,提高目标实现率。建立和实施预算执行责任制度,并将公开评价的结果提供给各部门,使其做好充分准备。执行预算执行情况评价结果的机制可以加强预算资金预算管理的内在动力,并加速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

3.预算管理应加强风险防控

预算管理的风险点如下:第一预算的执行和预算的制定是分开的。在执行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年初的具体详细预算数据,导致预算超支或未充分利用未使用的资金。第二,预算的使用批准不严格。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未经预算主管机关同意,存在自行决定修改预算用途的情况。解决办法如下:第一提前统筹规划预算工作。第二严格审批程序的设定与监督。我们应该了解当年预算的进展情况,充分考虑到今年下半年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年底的盈余结转情况,以及明年的实际筹资需要。编制预算和预算政策的基础,以考虑到新的问题和情况;完善产业调整过程。提前制定公共采购年度预算计划,研究公共采购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规划公共采购的规模。必须对未列入部门预算的资金进行适当的预算,以确保收入和支出预算的完整性。

4.加强制度制定和执行环节关联

第一,业务的规模、性质、收入和支出制度因行政机构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导致管理模式和财务评价指标有很大差别。建议在各级行政机构开展管理研究,根据实际情况,人员规模、收入和支出的规模和不同机构的其他指标,以评估不同层面的财务业绩指标。第二,目前行政机构存在财务人员不足的情况,行政机构的大多数预算负责人都是身兼数职,一人负责多项财务任务。财务人员的预算管理培训限于编制报表,缺乏预算管理制度设计和日常管理方面的培训。加强对预算管理人员的适当培训,并应向具有必要规模和资格的单位提供专门的预算管理人员。第三,在系统设计阶段,根据具体的执行地点、业务流程、时间节点、预期目标等进行细化。一级级落实责任人、各阶段严格遵守各项考核规定和预算管理程序,以确保遵守合理预算,确保预算调整的过程标准化和确保核查工作质量。在执行过程中,应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以检查内部控制的结果是否与实际工作相符。

5.做好安全风险防范与控制

在信息时代,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信息迅速增加,预算管理的风险不断增加。在实践中,预算执行情况管理和内部控制都强调有效预防和控制与预算安全有关的风险。行政预算程序应该适应变化、预防和减少安全风险,加强安全风险控制能力,认真分析影响安全的因素及其关系,内部控制机制进行相应的科学规划,加强风险控制。在发生财务安全风险时,应立即按照相关计划采取风险应对行动,尽量减少风险。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事后评估阶段,应当有计划地评价预算,结合绩效考核及时发现问题,一旦不符合预算管理绩效目标、任务和责任,立即采取措施,解决潜在的问题,以加强预算控制方面的能力,提高其职员的责任感。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确保内部信息能够在联检组内迅速和有效地交换,以避免与影响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性的信息不对称有关的风险问题。

四、小结

综上所述,鉴于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和内部控制的密切关系,为了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依靠内部监督的行政机构为改善总体预算绩效管理。行政管理实践中,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管理机制,将预算绩效管理的风险防范和改进预算绩效评价标准管理深度融合,注重结果的预算和内部控制,有效运用绩效和预算影响管理职能,促进行政管理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探讨[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2]王华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4):252-253.

[3]戚迪.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10):40-41.

[4]李纯.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9):11-12.

[5]杨国栋.内控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

[6]宁文静.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8.

单位预算管理内部控制范文第7篇

实施事业单位财务预算能有效强化事业单位管理,明确管理人员责任。由于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收支状况不平衡,单位日常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国家财政资源支持。进行有效的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制定资金流动及使用标准,明确财务实施责任制度对于事业单位充分发乎其预算主体能动性及责任强化管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直接作用于事业单位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使有限的财政资源能运用到更多需要的地方,提高了国家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事业单位财务预算存在的问题

1.预算评估不到位

财务预算工作是整个事业单位综合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全体部门在当前发展要求及战略目标下,综合各种信息资源,汇总给财务预算部门之后得出的合理预算结果。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前期评估工作时,存在着对当前单位的实际状况考虑片面、不能利用信息科学分析方法对单位目前实际发展状况及战略目标进行全方位深入解析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应归咎于事业单位缺乏相应的专业预算人员、预算技术及完善的预算机构设置,对财务的预算管理工作往往直接分配给财务部门,致使财务部门由于自身工作量及工作能力限制,不能对事业单位财务收支进行合理预算。

2.预算过程中重结果轻管理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及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加上预算方法单一等问题,使预算结果的科学性降低,有些预算工作甚至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工作而进行,其预算结果准确性可想而知。抛开结果准确性问题,预算结果产生以后,对预算的管理工作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机构设置的不完善,预算管理也是由财务部门进行管理,专业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预算管理人员配置不到位都使事业单位预算工作丧失了其本身应有的意义。另一反面由于预算管理工作做的不到位,致使本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及支出情况大受影响,这种影响直接作用于单位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不能使事业单位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浪费、收支失衡等问题。

3.预算管理执行力度差

预算管理是由事业单位具体发展状况及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资金支配方案,是为单位的长期有效发展服务的,其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利益。但是在实际的预算工作中,由于规章制度及各种问题的限制,预算工作的实际执行力度并不理想。部分单位缺乏对资金的流动监管,致使资金短缺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单位的正常运作。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预算工作监管机制及预算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预算管理中出现假账、坏账的问题。事业单位并没有对这种问题作出相应的规章制度与处罚措施,而是任其发展,使预算工作流于形式。

三、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实施要点分析

1.加强预算管理重视度

作为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清楚的认识到财务预算管理不能只依靠财务部门单独完成,应依靠全体员工共同参与才能使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管理者应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各种有效方式调动员工主动性,积极配合预算工作执行。同时应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不断提升预算工作技术水平。作为财务人员来说,应针对单位目前具体状况,综合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对财务预算编制进行审议,提出科学、合理、有效并切合事业单位自身实际的建议,增加预算管理工作的可行性。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财务预算工作进行的前提保障,能有效的促进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执行。事业单位应按照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结合单位自身状况,确保不相容业务的相互分离及岗位职责权限,完善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建立起科学有效并切合单位实际的约束机制,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处于良好的内部控制之中。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细化各个部门之间的资金预算工作,对各个部门的资金流向有一个实时全面的了解,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同时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盘点清查工作,对日常支出较大的办公设备及工具采购费用进行询价竞标,公开公正的对采购资金进行透明化管理,避免私人牵线搭桥从中牟利的现象发生。最后,对内部控制工作应建立起评价机制,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缺陷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3.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执行力度

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应确保预算指标能落实到个人,制定相配套的财务预算执行制度及方法。预算工作进行的同时应有专人进行监督检查,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预算问题及偏差作出及时的调整。预算实施过程中,应明确预算内容及进度安排,禁止超支现象的随意发生,当然预算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管理的调整应进行及时申报,经批准后可以进行实施。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管力度,做到专款专用,对于超标配置的事业单位严厉查处,追究相应管理人员的责任。

4.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财务预算人员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预算编制队伍的整体水平,也严重影响到了整个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财务预算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因此,事业单位应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从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和专业技术水平培养量方面入手,使财务预算人员有良好的预算管理重要性认识,保证财务人员能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约束下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实现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使财务预算管理的顺利开展有良好的人才基础保障。

四、结语

单位预算管理内部控制范文第8篇

(一)内控意识不强,对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够重视由于长期行政化管理程序的实施及行政式命令的惯用行为的存在,因此,部分卫生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相对较为薄弱,缺乏要求及时建立合理有效的内控制度及相应机制的内在动力和主观需求。主要表现在:1.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由于多数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基本上是财政拔付的资金,许多单位的领导缺乏强化内部控制的主观意识,不够重视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2.对财务与会计控制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财务与管理脱节。特别是多数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头脑中几乎不存在成本核算的概念,长此以往,惯性思维导致许多卫生行政事业单位中将财务、会计视为了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票据使用不规范1.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将上级或财政部门的财经法规作为内部的财经制度,而不是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准则,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工作和管理实际的相关财经管理制度,许多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仅仅依据的是惯例,管理的随意性较大。2.部分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票据管理不规范。仍存在票据填写不完整、不规范,传递程序不科学,甚至混乱的现象、加之管理制度不健全,致使有关人员不能互相牵制,极易产生“小金库”,滋生腐败等问题。

(三)部分财务人员素质偏低,会计核算极不规范由于普遍认为卫生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核算比较简单,会计业务未列入培训计划,财会管理的地位未得到足够重视,极大地影响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导致不少单位的会计核算极不规范。比如,有的单位专项资金特别多,财务人员未进行专项核算,支出项目模糊、欠清晰,不能完整地反映核算单位的专项结余状况,专项经费有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致使专项资金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资金效益。

(四)固定资产管理重购轻管目前,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一般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大宗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有效控制。但用自有资金购置的不属于政府采购范畴、由单位自行采购的部分固定资产范围广,累积数额较大,由于缺乏相应的内部管控机制,相当部分单位未按规定建立完整科学的、相应专业的台账系统,资产保管责任不明确;发生资产划转调等未办理相关手续,也未及时建立资产台账,造成帐实不符。

(五)内控体系不够健全、完善,业务流程不尽合理1.由于卫生行政单位的编制有限、人员紧张等原因,导致部分人员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较为普遍,又缺少补偿性控制措施,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2.授权审批流程设置不合理,审批制度有待改进。有些单位授权审批流程设置不尽合理,过程控制过于简单,缺乏事前控制的程序,事后也只要有相应审批人员签字,单位出纳就予以报销,财务人员未尽到应有的凭证审核把关的职责。

(六)单位预算涵盖范围有限,弹性较大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但由于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单位预算机构、人员、时间等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保证和支持,无法形成行之有效的预算科学体系,其预算制度形同虚设,造成财政对部门单位有了预算约束,而部门单位内部并没有对各科室人员的责任预算约束,随意性大,影响预算的实施效果。

二、加强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一)强化内控意识,培养、营造与内控制度相适应的良好的内控环境氛围随着反腐倡廉的力度不断加大以及“三公”经费公开,其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大大提高,特别是进一步加强经济业务过程中管理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认为,地方财政部门应联合相关部门在对一、二级预算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财务管理人员的研讨班及相关培训中,加入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和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有关内控制度的建立,内控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让单位领导层了解内部控制和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和自己在内部控制建设中所处的关键性作用,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不断养成良好的内控意识,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二)健全完善内控制度,规范单位内部财经行为“有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卫生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严格按照有关内控规范的要求,结合单位性质和实际业务活动特点,对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等各个经济活动的业务层面,确定内控的重点和目标,并制定出相应的内控措施,形成相对完善、行之有效的防范、管控体系,切实规范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计业务及核算内容的不断扩大和增加,财务部门的工作已不能只限于记帐、算帐、报帐,应着重对单位的财经制度及运作机制进行精细化设计、升级,重点是规范制度运行机制、凭证审核流转程序,开展和实施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切实发挥参谋、助手、效益管理及监督职能等作用。

(四)加强预算管理,强化业绩考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加强预算控制,规范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考核和评价是加强卫生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宏观调控能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编制单位预算时力争将各部门的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均纳入单位预算的申报范围,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序,做好预算项目的后评估工作,严格责任预算的考核机制。

(五)强化业务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素质针对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配备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的人员,并实行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通过定期举办业务知识竞赛、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训等多举措,培养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财会队伍,让其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好内部控制制度,把贯彻落实内控制度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同时贯穿于日常会计工作全过程,杜绝不规范的行为发生。

(六)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确保资产安全完整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例,是确保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和重要的经济保证,因此确保资产安全、完整,意义重大。卫生行政事业单位要明确自己的职能职责,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内部管理制度,定期清查盘点。同时充分利用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规范资产管理,盘活和利用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