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

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范文第1篇

前言

近年来,剖宫产初产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1],初产妇由于属于初次生产,对于生产的相关知识了解不深刻,没有办法做好某些事情。例如,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技巧、产后护理以及产后保健等。初产妇在上述方面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新生儿的生长和发育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2-3]。因此,我院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产妇的年龄范围在21~3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36±1.33岁;孕周为38~42周,平均孕周为40.02±2.03周。观察组产妇的年龄范围在22~3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7.78±1.46岁;孕周为38~41周,平均孕周为40.10±2.09周。两个小组一般资料的数据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产妇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妇行母婴床旁护理。

对照组:护理人员将新生儿送至专用洗澡房集中为其沐浴。产妇在住院期间发放健康知识宣传手册,并且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指导产妇正确的母乳喂养方法以及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告知其产后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正确的婴儿护理方法。

观察组:为产妇选择安静、通风以及向阳的病房,可在病房内放置新鲜的花草以作点缀。护理人员需要将病房内的空气湿度以及温度进行调控。护理人员在接触产妇以及新生儿之前,需对手部进行消毒。在新生儿出生1小时之后,在产妇床旁为新生儿进行沐浴,这一过程让产妇及其家属参与,新生儿沐浴需遵循一人一盆的原则,避免出现交叉感染。护理人员在为新生儿沐浴期间,需慢慢向产妇及其家属进行相应的讲解,告知其沐浴的正确顺序。在为新生儿洗头时,英将其身子进行包裹,避免受凉。在为其清洗臀部时应仔细查看其臀部是否出现臀红,期间耐心解答家属及产妇的疑问。在为新生儿沐浴后,观察其脐部情况,查看是否出现脓液或者发红的情况。随后为新生儿做好抚触工作,在为其抚触的过程中英注意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如果其出现烦躁的情绪,应立即暂停,待其情绪稳定后继续抚触,抚触期间,产妇与家属均全程参与,告知产妇及家属抚触的顺序,每天为新生儿抚触一次,每次持续十分钟。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对产妇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仔细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新生儿的护理技巧以及个人护理技巧等。对于出现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的产妇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鼓励产妇多听舒缓音乐。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焦虑评分以及新生儿护理技巧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我院研究主要是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来对数据进行分析,(±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检验计数资料,假若P

2.结果

2.1 对比两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技巧评分以及焦虑评分

法中加入人性化护理以及关怀。对初产妇而言,其对产后保健、母乳喂养以及新生儿护理等相关知识掌握较少,尤其是剖宫产初产妇,其不但需要面对产后身体修复问题,而且还需要面对婴儿护理问题,极易产生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4]。母婴床旁护理,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来对产妇进行相关新生儿护理技巧进行教学,并能够适当缓解产妇产生的负面情绪,该种护理方法具有一定的连贯性,此外能够根据产妇之间的差异进行相应的护理,能够有效提升产妇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我院通过本次的临床研究发现,对剖宫产初产妇进行母婴床旁护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产妇对婴儿进行护理的信心,可防止产妇进入护理误区,从而能够缓解患者产生的不良情绪[5]。

由此可知,观察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技巧评分以及焦虑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产生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唐江G.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15,2(06):117.

[2]杨沁源.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1):1529-1530.

[3]刘永丽.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4):341.

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范文第2篇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0月至2011年11月被访视的产后0-42d的产妇和新生儿,产妇1711例,新生儿1729例(18对双胞胎)。对产诊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包括产妇子宫的情况、恶露、乳腺、腹部伤口、会阴情况、大小便及新生儿体温、皮肤、黄疸、脐部、体重、大小便及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情况进行分析。

1.2 方法:对产后0-42d的产妇,新生儿分4次(3天、7天、14天、28天)进行访视。产后三天由妇产科医生对产妇访视,儿科医生对新生儿进行访视;产后7天由专业护士访视,向产妇的家属宣传产访的目的和意义,并建立联系卡,核对电话号码和产后休养详细地址;产后14天、28天由专职人员进行访视,对访视情况认真记录于《保健手册》中。

2.结果

破宫产810例,阴道顺产870例,阴道助产31例,纯母乳喂养1181例(69%),部分母乳喂养493例,人工喂养37例。产妇情况:内陷36例(3.07%),晕皮裂25例(1.46%),乳腺炎6例(0.35%),乳淤积16例,尿路感染10例(0.58%),会阴切口愈合欠佳16例(0.93%),胎膜残留7例(0.41%),痔疮237例(13.85)。新生儿情况:蜡烛25例(1.46%),红臀23例(1.34%),脐部渗血26例(1.52%),脐周炎6例(0.35%)。

3.讨论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对婴儿健康的发育有不可替代作用,有利于母子关系的建立,使婴儿具有安全感,还可促进母亲产后机体的康复[1]。然而,母乳喂养是一种脆弱易变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改变,故促进母乳喂养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多方面的协作,全社会的共同努力[2]。产妇出院后离开了浓厚的母乳喂养氛围,加之对母乳的重要性和好处认识不足,及育儿知识缺乏,其次是由于产妇自身的因素或乳汁暂时不足,哺乳困难时而缺乏自信和坚定的决心,且母乳喂养技巧掌握不好,受到母乳喂养支持不足。因此提示我们今后加强孕妇孕期检查同时进行母乳喂养宣教工作,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在访视时对喂哺有困难的再次观察其哺乳全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本次调查显示:纯母乳喂养率下降(院内母乳喂养率达95%以上)虽然我院实行24h母婴同室,由专业护士负责指导产妇母乳喂养,正确指导其哺乳、含接姿、挤奶的方法等,并协助有喂哺困难的产妇喂哺,从而使院内母乳喂养率达95%以上(有医学指针的除外)。

新生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皮肤粘膜薄嫩易损伤;脐残残端未完全闭合,离血管近,细菌易进入血液。因此要求熟知新生儿护理知识,并耐心喂养。本次调查红臀11例,蜡烛式捆绑25例,就其原因主要新生儿护理知识缺乏,家属传统陋习;出现红臀是由于便后未及时清洗臀部及时更换尿布,有的半天更换一两次导致红臀发生。以上两种情况产妇及家属均未参加孕妇学校及育儿学校学习。提示今后加强预产期健康宣传,产妇及家属的学习同样主要。

本次资料还显示会阴切口愈合欠佳7例,其可能原因是胎膜早破,滞产,产道损伤,肛查过多,产后出血,阴道消毒不严并而进行检查、以及任何削弱产妇生殖道和全身防御力的因素均有利于细菌入侵。阴道助产使细菌侵入机会增多,产道损伤为细菌开辟侵入机体的门户。因此今后接产更严格无菌操作,正确掌握手术指针。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对于愈合差轻者用005%碘伏擦洗,切口涂擦0.5%碘伏;对血性恶露已净的产妇用1/5000高锰酸钾坐浴对严重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同时增加营养,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通过本次产访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我们的母婴保健工作有待更进一步提高。为此,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孕妇学校、育儿学校的功能和作用,产后及时访视,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并积极加强产后康复治疗,加强母乳喂养的咨询问诊工作,建立母乳喂养指导中心,为产妇提供从产前检查到住院分娩以及出院后的连续性健康教育,使产妇能够得到及时的护理和技术指导,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母婴保健水平,提高母乳喂养率,保障母亲健康,有利于婴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母婴同室;产妇;新生儿;并发症;护理质量

母婴同室是当代产科常见的护理方案,指足月儿或1500g以上的早产儿在产出后与产妇24h共处一个房间,由产妇亲自照顾新生儿的饮食起居[1]。在住院期间母子共同生活,医疗和其他操作每天分离不超过1h。据临床实践表明[2],新生儿在产出后,肢体上的抚触能使新生儿感到安全及愉悦,有助于刺激新生儿发育。除此之外,母婴同室能促进产妇尽快泌乳,减少阴道出血,促进产后恢复[3]。本研究对本院产科于2010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顺产产妇进行对照研究,旨在进一步研究母婴同室护理对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护理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产科2010年9月~2012年8月收治的42例顺产产妇,设为对照组,年龄为22~35岁,平均年龄为(26.4±3.1)岁,孕周36~40周,平均(39.3±0.5)周,新生儿体重2150~3800g,平均(3120.9±480.1)g,其中男婴22例,女婴20例;选取我院产科于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46例顺产产妇,设为研究组,年龄为20~37岁,平均年龄为(25.1±2.8)岁,孕周37~41周,平均(38.8±0.7)周,新生儿体重2200~3750g,平均(3200.2±510.7)g,其中男婴23,女婴23例。纳入标准:产妇无精神病史;无任何重大躯体性疾病;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悉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组产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及性别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产妇在分娩后,护理人员在确认产妇及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的情况下,将产妇送往病房休息,同时将新生儿送往育婴室。在新生儿需要喂养时,将新生儿交与产妇予以母乳喂养。12h后进行第一次喂奶,随后每隔4h喂奶一次。

1.2.2研究组

新生儿产后30min内,清理其呼吸道,擦干其头部和身体血迹、羊水,剪短脐带后将新生儿置于产妇胸部,引导婴儿的嘴触碰,帮助婴儿吸吮母乳。护理人员应称赞产妇在分娩时的表现,并表扬新生儿的可爱,激发产妇初为人母的喜悦感。鼓励产妇通过亲吻、抚摸等肢体接触刺激新生儿的感官反应,增加新生儿对外部刺激的印象。经过分娩处理后,将新生儿置于母亲身旁,让母子进行共处一室。护理人员应对产妇开展健康宣教,指导产妇护理新生儿的要点、重要性及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应从旁协助产妇进行更换尿布、喂养、脐部护理等日常护理。值得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应提醒产妇每2小时母乳喂养一次,并在喂养的同时给予语言的刺激,以柔和的目光与新生儿进行交流,激发新生儿对外部刺激的主动反应。

1.2.3观察指标

①记录并比较2组产妇产后出血、产褥病及乳腺感染并发症发生状况。②记录并比较新生儿哭闹次数、上呼吸道感染、皮炎及腹泻发生率。

1.2.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22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讨论

3.1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行为,而在分娩后产妇需具备照顾新生儿的知识储备能力,使自身能尽快进入母性角色,以此满足其初为人母的愉悦与满足感。传统的产科护理方案强化了产妇的患者角色,新生儿喂养、更换尿布、沐浴等护理工作都由护理人员完成,这不利于产妇分娩后的角色转换。母婴同室护理强调由母亲作为主导角色,而护理人员从旁协助产妇完成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母婴同室作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强调将新生儿与产妇视为同组个体,激发了产妇的早期母爱,通过感官刺激与抚慰等方法帮助建立母子之间的感情,激发新生儿吮吸、拥抱等本能反应,从而达到刺激新生儿生长发育的目的[4]。

3.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后出血为2.2%、产褥病2.2%,乳腺感染2.2%,对照组产后出血7.1%、产褥病7.1%、乳腺感染11.9%,研究组不良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这主要得益于母婴同室过程中护士鼓励产妇及早哺乳,新生儿的吮吸作用将刺激产妇催产素分泌,有助于子宫收缩与恶露的尽早排除[5],预防乳腺感染、产褥病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产妇身体恢复。产妇产后子宫受创,乳腺分泌物多,极易产生感染,而及早促进产妇泌乳则有利于子宫收缩与恶露的排除,进而降低产后出血、乳腺感染、产褥病并发症的发生。

3.3从2组新生儿各项观察指标可知,研究组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概率为2.2%、皮炎2.2%、腹泻2.2%,对照组上呼吸感染的概率为7.1%、皮炎9.5%、腹泻7.1%,研究组的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因为母乳是新生儿最安全及营养结构最为合理的食物,能增强新生儿机体抗病能力,从而降低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指导产妇开展肢体抚摸、亲吻等行为能使新生儿获取安全感,有助于减少哭闹频率与次数。值得注意的是,产妇缺少有关新生儿护理的知识,极易出现认知偏差,在护理新生儿的过程中可引发潜在风险事件。因此,在母婴同室护理中,护理人员的健康宣教作用起着引导作用,应科学、合理地帮助产妇构建新生儿护理知识体系,并促使产妇认识并发症的诱因以及新生儿照护中的预防举措、注意事项,以最大限度降低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6]。

4小结

母婴同室护理能帮助产妇构建新生儿照护的知识体系及实践技能,可有效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值得在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周荣娟.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86~87.

2万九菊,熊怡,王迎春,等.健康指导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56~57.

3华骅,沈国英.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问题分析及临床护理路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8):49~50.

4邵海珍.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77~78.

5徐海宁,李敏香,林望,等.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4,14(12):1973~1975.

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扩展服务; 母乳喂养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2-0104-03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作为卫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母乳喂养对母婴健康均有益[1]。众所周知,母乳喂养具有对婴儿提供营养、促进发育,提高免疫功能、抵御疾病,利于牙齿发育和保护,促进母婴感情建立;对产妇可有助于预防产后出血、哺乳期闭经、降低患乳腺癌、卵巢癌的危险性;且温度适宜,方便经济等优点。

我国母乳喂养率正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4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已经由1998年76%下降至2004年的64%,母乳喂养关系到母亲和婴儿的健康[2]。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婴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3]。本文对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产一科住院的4323例产妇(3975例母婴同室,348例母婴分离),采取产前孕期宣教,产房护理、爱婴区护理、针对母婴同室及母婴分离的产妇采取不同的保持与促进泌乳的措施,出院前指导、出院随访、产后康复、信息平台的建立与指导、母乳库的宣传等扩充常规服务、延展系统服务的“扩展服务”措施,大大提高了母乳喂养率,降低产后乳腺炎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深化了护理服务内涵,提升病区管理效能及社会认可度。现将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8月-2012年7月,产一科收治产妇3657例,共对3380例母婴同室,277例母婴分离的产妇实施传统母乳喂养宣教和指导。2012年8月-2013年7月,产一科收治产妇4323例,共对3975例母婴同室,348例母婴分离的产妇采取“扩展服务”促进母乳喂养。

1.2 “扩展服务”全面促进母乳喂养的实施举措

1.2.1 产前孕期宣教 (1)产科门诊护士站发放母乳喂养知识的宣教资料。产检处陈列母乳喂养相关宣教资料和挂图,介绍母乳的营养成分、母乳喂养的优点、喂养方法及注意事项、乳腺炎的预防等。(2)孕妇学校宣教。每周六、周日上午常规在门诊开展免费的孕妇学校课程,每月3次母乳喂养相关知识讲座。其中一堂“母乳喂养”专题讲座,另在“产褥期保健”及“新生儿护理”的课程中讲述母乳喂养的好处,正确的喂养方法等。设立有奖问答、现场操作等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使产妇及家属认可并坚定母乳喂养,消除其不正确观念(如:前几天母乳不够,母乳影响产妇体型等),并指导护理(如过大或过小、凹陷或平坦的处理,产前清洗、哺乳期护理及断奶后康复等)。

1.2.2 产房护理 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30 min内,由助产士将母婴进行早接触早吸吮30 min以上。促进母婴亲子感情的建立,增强新生儿吸吮反射,诱发产妇泌乳反射,促进乳汁的分泌,从而达到促进母乳喂养的目的。

1.3 爱婴区护理

1.3.1 母婴同室 产妇回房后,责任护士或组长现场协助并指导母乳喂养,鼓励产妇进食,坚持纯母乳喂养,按需哺乳,一昼夜喂奶约6~8次。鼓励并指导夜间坚持母乳喂养,告知产妇夜间挤奶或哺乳1~3次更有利于乳汁分泌。次日晨进行病房网络电视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知识视频宣教。责任护士或组长查房,检查产妇母乳喂养方法的掌握情况及熟练程度,给予协助和指导。再次进行宣教,告知采取舒适姿势(本院剖宫产产妇常规采取侧卧位哺乳的卧式姿势,预防腹部伤口受压疼痛而致产妇不愿哺乳;顺产产妇可卧式、坐式或怀抱式)。告知纯母乳喂养4~6个月,4~6个月后辅食的正确添加。向产妇及家属介绍催乳膳食和科学的烹调方法,鼓励按本院制作的“月子食谱”订餐或自行制作,根据产妇饮食习惯,选择营养丰富,有助于乳汁分泌的食物。次日上午起采用产后康复仪的乳腺疏通和促乳模式进行护理,每日1~2次,视产妇乳汁分泌情况决定使用时日,已完全达到纯母乳喂养标准(两次喂哺间新生儿产生满足感且排尿>6次/d,排便每天若干次,婴儿生理性体质量丢失情况减少。)即暂停康复仪促乳[4]。每周二、周五病房开展“亲子课堂”,产妇及家属现场操作母乳喂养及挤奶等手法,发放母乳喂养相关宣教资料(包括母乳喂养的好处,如何防止皲裂,怎样促进纯母乳喂养等)。对个别少乳的产妇还可采取手法及促乳精油按摩,按摩的穴位有:膻中穴、乳根、天池、膺窗、神封等。本科室有3名护士参加产后康复按摩的专业培训,具体按摩穴位与手法可参考张玉宇《穴位按摩治疗初产妇肝气郁滞型缺乳的效果观察》[5])。个别奶水较多可能引起乳涨的产妇,使用电动吸乳器,每日4~8次吸乳,坚持母乳喂养,防止产妇胀痛引起不良情绪而动摇母乳喂养的信心。

1.3.2 母婴分离 母婴分离是导致Ⅱ期泌乳延迟的主要原因,主要因为母婴分离时产妇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吸吮,胀痛发生率较高,泌乳时间后延[6]。产妇回房后,由责任护士或组长行入科宣教,指导护理及母乳喂养的方法。产后6 h后视产妇情况行电动吸乳器吸乳,罩杯罩住双侧乳晕先自动按摩2~3 min,快速吸吮7~8 min然后缓慢均匀吸吮。每次吸吮时间15 min最佳,间隔3 h吸吮1次,每天吸乳8次左右,保障足够的吸奶次数,从而促进乳汁的分泌。电动吸乳可有效防止乳腺管阻塞、乳汁瘀滞、硬结的发生,预防Ⅱ期泌乳延迟、促进乳汁分泌,树立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为母婴同室后的母乳喂养奠定基础[7]。如新生儿因早产或其他原因转NICU治疗,责任护士或组长主动与NICU医生沟通,可视情况将母乳送至NICU供新生儿进行喂养。产妇需将专用奶瓶开水消毒,单次吸吮,首选电动吸乳器,每次单独收集乳汁,半小时内送往NICU。资料表明,母乳喂养是早产儿的最佳喂养方式[8]。对于提高喂养耐受性,减少感染及坏死性小肠炎的发生,促进神经系统发育,改善远期预后均有重要意义[9-10]。同时可以增强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和护理的依从性。产后次日,母婴分离产妇与母婴同室产妇一同观看病房网络电视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宣教视频,责任护士或组长查房指导,参加病房组织的“亲子课堂”,领取母乳喂养相关宣教资料等。

1.3.3 出院前指导。出院前一日进行集中式出院宣教,发放出院宣教资料,鼓励纯母乳喂养,科普产后康复措施(如下垂的预防、盆底康复等),告知产后母乳喂养24 h咨询电话。

1.4 出院随访

出院后1周及1个月,由责任护士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喂养情况并记录,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导。尤其对新生儿或产妇住院等原因致母婴分离的产妇,指导并鼓励其按住院期间的电动吸乳频率吸乳或手法挤奶,强调母乳喂养的作用和意义,鼓励其有任何疑问或困难可随时拨打产后母乳喂养咨询电话,增强其母乳喂养的决心和信心。

1.5 产后康复解决后顾之忧

对个别胀痛有硬块或自行挤奶困难者,让其回院行电动吸乳或手法精油按摩,根据产妇目前在家采取的吸乳方式给予建议、示范和指导,至其完全掌握并熟练运用。产妇断奶后可回院行产后康复,防止并改善下垂,促进身体康复。

1.6 多种信息平台的建立和指导

建立孕产妇QQ群,产妇有任何母婴相关疑问可在QQ上留言,由高年资产科医护人员定期答疑,专业指导。医院外网设产科专科咨询平台,解答产妇相关问题等。

1.7 母乳库的加入及宣传

2013年5月,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启动国内首个母乳库,此举对母乳喂养的推动和实行意义重大,值得临床各医院积极参加及大力推广宣传。本院将该消息告知孕产妇,普及母乳喂养知识,增强其对母乳喂养的认可和支持。

2 结果

2.1 母乳喂养率大大提高

本科室2011年8月-2012年7月护理产妇总数3657例,母婴分离277例,母婴同室3380例,采用常规的母乳喂养宣教方法。产后一月电话随访结果:3657例中536例无法联系,随访的3121例中:人工喂养共472例(其中母亲患传染病21例,母婴分离人工喂养135人,因生病服药、回老家等其他原因导致人工喂养316例),母乳喂养2649例,母乳喂养率84.88%;其中母婴分离277例中,坚持母乳喂养142例,母婴分离的母乳喂养率51.26%。2012年8月起病区实施“扩展服务”全面促进母乳喂养的措施,至2013年7月共护理产妇总数4323例,随访中841例无法联系,随访的3482例中:人工喂养231例(其中母亲患传染病16例,母婴分离人工喂养39例,因生病服药、回老家等其他原因导致人工喂养176例),母乳喂养3251例,母乳喂养率93.37%;母婴分离348例中,坚持母乳喂养309例,母婴分离的母乳喂养率88.79%。

2.2 产后乳腺炎发生率下降

2011年8月-2012年7月,产后住院期间发生红肿、胀痛及乳腺炎共8例,出院1月后随访发生乳腺炎共2例,乳腺炎发生率为2.734‰。2012年8月-2013年7月,产后住院期间发生红肿、胀痛及乳腺炎的共0例,出院1月后随访发生乳腺炎的产妇1例,乳腺炎发生率为0.231‰。

2.3 病区管理效能及社会认可度得到提升

护士采取持续的、有计划的、产前产后无间隙的系统宣教,对产妇存在的困难与问题通过仪器、理疗、人工按摩等措施实施现场帮助和解决,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立竿见影。护士长的管理效能也明显提高。产妇及家属对护士的态度和服务非常满意,2011年8月-2012年7月满意度调查月平均93.26%,2012年8月-2013年7月月平均满意度上升到99.17%,满意度大大提升。同时,由于新服务项目的开展,护理内涵得到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加,社会认可度得到提升。

3 讨论

“扩展服务”采用扩充常规服务、延展系统服务,将宣教与具体措施相结合的办法,从产前到产后以及出院后,对孕产妇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无间隙、形式多样的系统宣教,对存在问题进行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实际帮助(如康复仪促乳和电动吸乳器吸乳),解决其下垂等顾虑及担忧,使孕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和方法掌握更全面、具体、有效,树立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提高母乳喂养率,尤其提高了母婴分离的母乳喂养率,降低了乳腺炎的发生,促进母婴身心健康,是一种低消耗,高效益的服务模式[11]。同时,由于护士更多时间与产妇接触和沟通,主动给予实际帮助,使产妇及家属对医护人员及医院的满意度大大提高。有效的沟通及解决措施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提高,提升了专科护理服务质量,深化了护理服务内涵。

相关服务措施的开展,如手法按摩、产后康复仪(促乳及乳腺疏通)、电动吸乳器的使用以及产后康复(预防下垂、盆底康复等)项目的开展,增加了医院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增加了社会效益,提升社会认可度。

参考文献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25.

[2]杨富霞.母乳哺养知识评估表在母婴同室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学,2010,2(5):24-25.

[3]辛晓春,高清源.全程健康教育对母乳喂养率的影响[J].当代护士,2013,5(3):170.

[4]蒋青.对剖宫产后纯母乳喂养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华西医学,2010,25(4):722-723.

[5]张玉宇.穴位按摩治疗初产妇肝气郁滞型缺乳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1B):61-63.

[6]谷梅梅.母婴分离时母乳喂养的指导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3):1169-1170.

[7]周燕莉,欧有良,肖春芳,等.电动吸乳器用于预防母婴分离产妇Ⅱ期泌乳延迟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8A):48-50.

[8]张铮毅.浅析不同分娩方式婴儿喂养情况[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3):130-131.

[9]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World Group on Breastfeeding. Breastfeeding and the Use of Human Milk[J].Pediatric, 1997, 100(5): 1035-1039.

[10] Meinze D J, Poindexter B, Wrage L A. Role of human milk in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risk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or death[J].J Perinatol, 2009, 29(5): 57-62.

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范文第5篇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护理的150例新生儿,分析所采取的疾病预防措施及效果。

结果:通过科学、精心的护理,只有2例新生儿因病转新生儿科治疗,其余新生儿均正常出院。

结论: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可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提高新生儿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 疾病预防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6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23-02

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后算起到满28天,这段时期称为新生儿期。这个期是新生儿进行生理功能调节并适应宫外环境的关键时期,由于新生儿器官组织功能不健全,调节能力差,身体机能非常脆弱,容易发生窒息、感染等各种疾病,死亡率较高。因此,新生儿期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疾病,以保证新生儿健康快乐成长[1]。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生儿护理中的疾病预防措施,现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出生护理的150例新生儿进行分析,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出生的150例新生儿。其中,男81例,年龄4d~24d;女69例,年龄4d~25d。所有新生儿体征正常,年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150例新生儿采取积极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1.2.1 维持体温稳定,预防寒热病症。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到体温改变的威胁,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新生儿病房保持安静、整洁,并且光线充足、空气流通,配置空调设备、空气净化设备及温、湿度计,在新生儿穿衣及裹被情况下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

(2)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给新生儿头戴帽、母体胸前怀抱、婴儿培养箱等。在为新生儿进行其他护理时,尽量减少暴露在外的面积,以免身体散热过多。气温过低,新生儿易患伤寒综合征和呼吸道感染。但气温过高或保暖过度,新生儿可能患上湿疹或脱水热,所以保温措施应当适宜。

(3)观察体温,每4h监测一次,维持新生儿体温在36℃~37℃。

1.2.2 喂养护理,防止窒息。

(1)新生儿出生半个小时左右可以给予母乳喂养,让婴儿吸吮母乳,并在出生1~2小时喂些5%~10%葡萄糖水,4~6小时或更早时候喂奶[2]。尽量给予新生儿母乳喂养,以确保新生儿获得全面优质的营养。如果确实无法实现母乳喂养,可从喂养葡萄糖过渡到配方奶。

(2)人工喂养时,奶具必须专用并进行消毒。对于消化道畸形或咽下综合征的患儿,应由临床医生进行诊治。喂后应先抱起婴儿头部片刻,再以侧卧位放到床上,避免呕吐或溢奶。如果发生溢奶,可将婴儿抱起,让其头部靠在喂奶者肩部,一手托住婴儿臀部,另一手握成空心状轻叩其背部,方向从腰部往上至背部,5~10min左右[3]。

(3)人工喂奶时新生儿容易发生呛奶,应采用仿母乳奶嘴,并且一次喂奶量不宜过多,喂奶时奶液应充满整个奶嘴,避免吸进空气。发生呛奶后护理者取坐位,将新生儿面朝下俯卧于护理者腿上,然后一手抱住新生儿,另一只手空心状轻叩其背部,助其将呛入的奶汁咳出来。

(4)为了防止新生儿窒息,及时调整新生儿睡姿,以平躺为宜,避免长时间趴睡。新生儿口鼻附近的被子、毛巾等软质物品必须及时移开,避免其发生窒息。

1.2.3 预防感染。

(1)严格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制度。新生儿病房定期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采用湿式法进行清洁,每日以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30min以上。进入新生儿病房必先更衣换鞋,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洗手。

(2)皮肤护理。新生儿应穿着柔软舒适的棉质衣物。婴儿体温稳定后,每日沐浴一次。为防交叉感染,遵守“一婴一盆一巾”原则。沐浴应采用煮沸过温水(36℃~37℃)清洗。为保持皮肤皱褶处干燥,可用消毒过的植物油轻轻擦拭。然后进行5min左右的抚触。每次换尿布或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再以毛巾蘸干,并涂抹少量油膏,防止红臀和尿布疹。

(3)脐部护理。新生儿出生1~2min脐带就可以结扎,处理时采用无菌法操作,残端应保持清洁干燥,并敷上脐部无菌敷料。每天对新生儿脐部护理一次,洗浴后擦干全身,除去原有敷料进行观察,并以0.5%碘伏涂搽脐窝。通过这种方法让脐部残端自然脱落,并可预防脐炎发生。

(4)眼、鼻、口腔及外耳道的护理。每天进行2次清洁护理。若眼部分泌物较多且为脓性时,提取分泌物进行微生物检测。

1.2.4 新生儿常见疾病预防。

(1)预防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病房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洁净,避免过多探视,谢绝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探访新生儿,乳母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应采取隔离措施并暂停哺乳。

(2)预防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感染源有羊水污染、产道污染及出生后皮肤、粘膜、脐部感染。由于新生儿对化脓性细菌抵抗力差、皮肤及淋巴组织屏障功能低等原因,新生儿容易感染败血症,并且同时可得脑膜炎、肝脓肿、肺炎等疾病,因此对新生儿败血症应采取措施积极治疗,皮肤、脐部局部感染者应给以碘伏等进行处理,避免引起败血症。

(3)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破伤风主要由断脐、脐带结扎不洁引起,因此接生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就能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的机率。

(4)预防接种。新生儿出生3d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分别在出生1d、1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感染。

2 结果

采取上述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150例新生儿中148例正常出院,有2例因病转新生儿科治疗,其中1例为高胆红素血症,另1例为湿肺。经过治疗2例患儿也已痊愈出院。

3 讨论

结合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探讨并总结了新生儿护理中疾病预防措施。综上,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由于新生儿生理器官和皮肤都很脆弱,容易受到感染和生病,因此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应采取积极的疾病预防措施,以促进新生儿健康发育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琳华.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35):68

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主动;延伸服务;孕妇学校;QQ群

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增长,使得人们对产科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而产妇及家属对分娩的认知缺乏,加上产科工作琐碎、护理工作量大、陪护多、风险高,传统的“院中”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孕产妇孕期药物使用、饮食营养、产后护理、心理调节等需求。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的全面实施,为了实现“以孕产妇为中心”、“关爱女性,呵护新生”的服务理念,2009年至今,我们不断探索产科服务模式,取得了明显效果。

1 实施方法

1.1 树立“主动服务”理念,加强专业素质培训

学习《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开展“假如我是产妇”大讨论,让医护人员站在产妇角度思考问题,使产妇需求最大限度得到满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将“院中服务”延伸为“院前+院中+院后”服务,真正体现全方位优质护理。有计划地派助产士、护士外出进修,参加高级育婴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婴幼儿抚触、导乐陪伴分娩师等培训,目前有15人次已具备相应资质,为主动服务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撑。

1.2 建立“围产期保健本”,规范产前检查

从初次产前检查开始,建立“围产期保健本”,包括孕期9~11次的产前检查,都要了解孕妇精神、睡眠、饮食、大小便等情况,测量宫高、腹围、体重、血压、胎心等,筛查高危孕妇,指导孕妇饮食、保健与活动、心理疏导、用药指导等;并记录分娩情况、出院医嘱、新生儿计划免疫、产后42天回访复查情况。

1.3 开展“孕妇学校”大课堂

自2009年12月开展孕妇学校以来,每周六上午的免费讲课风雨无阻。讲课内容涵盖优生优育、孕前、孕期保健与营养、胎教、用药、分娩期知识、应对分娩期阵痛的方法、产褥期护理与康复保健操、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方法、婴幼儿护理与早教、超声在孕期的应用等,并组织听课人员实地观摩新生儿洗澡、游泳、抚触,参观产科病房和产房,提前熟悉住院环境。截止目前参加人数达6500人次,做到了由院中服务向院前服务延伸。

1.4 创建“义马孕妇沙龙”

2012年7月创建“义马孕妇沙龙”QQ群,现有三个500人的群,目前在线人数达1300余人。在线专家有产科医生、护士、助产士、儿科专家、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婴师、B超专家等。加入对象:计划怀孕的、准爸妈、新爸妈及家属等。目的:为孕产妇及家属搭建交流平台、解疑答惑,做到了由院中服务向院前和院后延伸。

1.5 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

院中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每个护士“包”4~6名孕产妇。除每班进行治疗、护理工作外,重点加强健康教育、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指导,保证每班和产妇交流不少于10分钟,确保孕产妇及新生儿身心健康,真正做到“关爱女性,呵护新生”。

1.6 拓展新生儿洗澡、游泳、抚触、理发等项目

住院期间新生儿洗澡、游泳、抚触时,让新爸妈参与并互动、教会他们洗澡、抚触、脐部护理技巧、早教知识等,进一步解除他们院后之忧。开展出院后0~1岁婴幼儿洗澡、游泳、抚触、理发、脐部护理等,自2010年2月起,这些项目由原来的只对住院新生儿转为也对院后婴幼儿,做到了向院后服务的延伸。

1.7 建立温馨提示卡制度

根据孕产妇实际需求,科室制作了“住院物品准备清单”、“出院提示卡”、“出院联系卡”,建立母乳喂养、营养咨询热线等。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新生儿计划免疫、复查内容及时间等制成“温馨提示卡”送给产妇,对新爸妈的院后需要给予进一步指导。

2 结果

2.1 产妇选医生、选助产士的现象普遍发生

通过院前孕检、参加孕妇学校、QQ流,孕产妇不但结识了医护人员,还提前掌握怀孕及分娩相关知识,减少了紧张、恐惧和焦虑,从而使产妇选医生管床、选助产士接生的现象普遍发生,医患、护患、关系更加密切。

2.2 孕产妇从医性高,剖宫产率下降

孕产期健康教育不到位是导致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之一[ 1 ]。充分的分娩前准备可以帮助孕妇更好地应对分娩过程中的压力,有助于孕妇正确看待分娩过程和应对分娩时的不适,并在分娩过程中加强自我了解和自我控制;开办孕妇学校以来,提倡并鼓励阴道自然分娩,使孕产妇提前了解医院环境及分娩过程,减少了恐惧心理,从医性明显提高,能够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剖宫产率由原来的58.69%降为48.39%[2];有效降低了剖宫产的潜在隐患,减少了综合失调发病率。

2.3 母乳喂养成功率明显提高

母乳喂养是国际社会倡导的保护儿童健康的一项重大技术对策。通过孕妇学校,使孕妇了解母乳喂养、早吸吮和按需哺乳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喂养姿势、挤奶手法,结合产后助产士的具体指导,主动实施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特别是纯母乳喂养率达90%,与林先凤报道的88.6%接近。

2.4 护患沟通效果好,产妇满意度明显提高

开展主动延伸护理服务,提前对孕产妇进行健康指导,对一些不适当的行为进行调适和矫正,以更好的状态进入分娩期;提前讲解分娩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置方法,减少了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病变时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充分沟通造成的误解;天天指导,更能体现以人为本,满足了孕产妇的基本需求和基本愿望,使孕产妇倍受关怀,提高了孕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93.06%,提升到98.88%。

2.5 提高了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主动延伸服务,尤其是免费孕妇学校、QQ流、院后婴儿洗澡、游泳、抚触、理发及包教包会的承诺,超出了产妇的期望值,许多在其他医院出生的婴儿也慕名而来办卡洗澡游泳,不但提高了医院的信誉度,而且增加了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 体会

孕产期保健是一项利国利民、风险性高的工作,护理观念要由“院中”服务转变为“院前+院中+院后”服务,变“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为 “按需延伸”的主动服务,由“以孕妇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3],从产前检查、孕妇学校讲课、产程观察到母乳喂养指导等,助产士是孕产期的主要照顾者[4],对产科质量及母婴安全健康影响较大,主动延伸服务更适合目前我们的国情。

参考文献

[1]张育苗.偱证护理对降低剖宫产率的影响[J]. 河南省外科学杂志,2011,17(6):152.

[2]贾黎明,赵瑰丽,谭丽.加强孕期教育合理降低剖宫产率[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1,3(4):40-42.

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优质护理;体会

随着医学服务模式的不断转变,发展中的产科护理也以健康为导向,积极探索新的护理模式。母婴床旁护理是指在围产期母婴同室保健范畴内,新生儿的所有护理均在产妇床旁护理,持续地促进母亲、婴儿健康教育及实施,提供母亲、婴儿和整个家庭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产科护理模式,母婴床旁护理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受到了产妇及家属的认可,从而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科室服务满意度[1]。2012年至今在我科开展该项护理技术,不仅得到了产妇和家属的一致好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科分娩后母婴同室的产妇400例。年龄在18~40岁,孕周为37~41w,其中初产妇220例,经产妇 180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对产妇及婴儿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母婴床旁护理进行护理。

1.2.1常规护理 对产妇及家属做健康宣教,抱婴儿到沐浴室沐浴、预防接种。

1.2.2母婴床旁护理

1.2.2.1床旁宣教 对产妇在床旁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产后注意事项、饮食指导、卫生指导、母乳喂养相关知识指导(母乳喂养的好处、早开奶、按需哺乳等),教会产妇正确的喂奶、含接姿势;发现凹陷者,及时示范并教会产妇及家属护理凹陷的方法;发现肿胀者,教会产妇及家属正确护理及挤奶手法,以及产褥期常见症状的处理等;认真做好阶段性的健康教育。

1.2.2.2床旁沐浴 在床旁对新生儿进行沐浴护理,应使用盆浴,一人一盆,有效的预防交叉感染;准备好用物,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操作沐浴同时,以互动形式,鼓励产妇和家属积极参与并提出问题,尽量详细讲解沐浴的步骤和要点,脐部和臀部的护理要点,穿衣、更换尿布、包裹婴儿的技巧;以便产妇和家属更好地学会护理婴儿及掌握相关知识。

1.2.2.3健康教育更直接、更有效 强调脐带护理的重要性和方法,消除产妇和家属的顾虑,避免出院后脐带感染;同时还要强调婴儿皮肤的重要性和观察方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教会产妇母乳喂养的方法、含接技巧、挤奶手法。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宣教及注意事项。

1.2.2.4床旁抚触 抚触是通过双手对婴儿最大的神经器官皮肤进行有部位、有节奏、有规律、有一定力度的抚摸。目前已被公认为有助于婴儿体格发育、情商和智商发育的新型护理技术,并广泛在有一定规模的医院开展。针对产妇及家属文化层次、风俗、习性不同以及意愿,可教会她们做新生儿抚触。

2 结果

经过护理后对照组200例产妇,担忧170例,占 85 %,健康教育知识及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76例,占 38 %,满意60例,占30%。观察组产妇担忧50例,占25 %,健康教育知识及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160例,占90 %,满意190例,占95 %。

3 讨论

在护理部的大力支持下,妇产科病房为配合“争创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建设,促进此项工作顺利安全的开展,采用了产科护理的专科特色和人性化服务模式--母婴床旁护理服务。“以家庭为中心产科护理”是目前人性化服务向产科护理提出的新服务理念,也是产科护理发展的趋势。

3.1调整工作模式,实行护士分层管理,加强协作能力。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协调性;根据科室具体情况把护理人员分为两个护理责任小组,合理安排:结合性格互补、能力互补、交流技巧互补、新老搭配等原则组成护理小组,采取小组合作,床位分管固定的方法;每组设组长1名,负责病区1/2患者的管理,由护理组长负责,责任分工细化,目标明确。实行分组包干、分床到护、责任到人、相互协作的方法,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合作,实行责任护士全面落实所管患者的质量措施、病情观察、特殊检查、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对患者实施连续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

3.2合理分配上班人员及各班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原则。根据科室情况,合理按排人员上班及分配工作量,遇晚夜班人员少而繁忙时,设置二线班,随时调动协助晚夜班,以减轻晚夜班护士工作压力,防止因繁忙而服务不到位引起医疗纠纷,确保优质护理的有效落实。

3.3开展不同途径的健康教育,满足产妇的要求。在床旁护理中进行健康教育,更直接和有效,使产妇及家属在切实感受到被关怀和理解时,才会有一种被尊重的满足感,取得产妇及家属的信任,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提高患者满意度,也是我们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把健康教育贯穿于产妇住院的全过程;加上我科开展优质护理后,拓展了母婴管理、产妇早期康复等专科护理工作,提供到位的全方位护理,促进产妇的康复。同时对产妇及家属定期召开公休座谈会,认真倾听他们的合理建议并采纳。

3.4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要求对母婴更加严格护理程序,床旁进行一对一操作,减少医疗差错和产科护理缺陷的发生。床旁护理不仅重视知识的教育,还强调各项护理技能的掌握,能满足产妇、婴儿、家庭的需求。通过母婴床旁护理,提高了新生儿护理质量;产妇及家属的积极参与,促进产妇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产后的康复及恶露的排出。产妇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提高,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也使护理人员的自律性提高,护士自觉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自觉性提高,理论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护理技能更加娴熟、规范,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

3.5以往的传统方法,都是由护士将婴儿抱到新生儿沐浴间进行集中护理(沐浴、预防接种、抚触等),这个过程不免让许多家长但忧:离开父母视线,宝宝能否得到精心的护理,会不会在集中护理中将宝宝抱错?会不会发生交叉感染?等等诸多问题,而母婴床旁护理是在产妇和家属视线内的一对一护理服务,减少了差错率的发生。这种护理模式满足了产妇及家属的需求,解决了许多家长的困惑,实现了以人为本,体现人性情感关怀,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让床旁护理宣教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

3.6开展产科延伸服务,并做到出院随访的健康教育工作,为患者提供人性化优质护理服务。每位产妇出院时进行详细的出院宣教,并开放热线电话,出院7~14d内进行回访,询问其哺乳、伤口、新生儿喂养、黄疸、脐带脱落等情况,确保患者随访观察及特殊患者的跟踪观察。出院时发放问卷调查表,及时听取产妇及家属意见,了解评价效果,改进服务流程,提升优质护理服务和专科护理质量的内涵,为她们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使她们感受到医护工作者的爱心和责任心,进一步和谐医患关系,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母乳喂养及新生儿护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社区 产后访视 妇婴保健 护士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4-0058-04

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community postpartum interview

YANG Yan

(Pux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9, China)

社区产后访视是医护人员在产妇及新生儿出院后对母婴的健康状况进行回访的一项工作,是母婴应享受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权利,也是社区妇幼保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近年来社区产后访视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社区产后访视的重要意义

1.1 对产妇健康的积极影响

以往众多的临床研究,无论是进行干预前后对照研究,还是进行实验组与观察组对照研究都证明[1-2],产后访视是产褥期产妇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降低产妇产褥期发病率。社区产后访视对产妇的心理情绪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能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促进婴儿的健康成长。

1.2 对新生儿健康的积极影响

新生儿期生理调节及适应能力不够成熟,易发生窒息、感染等疾病,病死率较高,约占婴儿病死的1/2~2/3,尤以新生儿早期为高。研究证明产后访视护理干预可及早发现新生儿病情,明显降低新生儿口腔黏膜感染、脐部感染、黄疸、红臀、湿疹发病率[2-3]。

1.3 提高母乳喂养率

母乳是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婴儿最适宜的食品,母乳喂养是喂养婴儿最自然、最科学、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有研究显示,社区产后访视对提高母乳喂养率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林伟清[4]对240名产妇进行实验组与观察组的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接受产后访视的实验组的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1.4 有利于产褥期保健知识的普及

产后访视可提高社区居民对母婴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居民的母婴保健意识,帮助产妇建立正确的自助自护方式。临床调查证明[5]有产后访视的产妇对产褥期卫生、母乳喂养、添加辅食、脐部护理、预防接种的知晓率比无产后访视的产妇均有明显提高。

2 产后访视的社会效益

2.1 减轻产妇及家庭的负担

产后访视使产妇、新生儿大部分的常见问题由访视人员上门给予指导解答,使产妇及新生儿在家中直接得到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减少了外出就诊的困难。

2.2 体现护士的社会价值,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

护士运用正确的交流技巧融洽了与产妇及其家人间的关系。并且用知识和技术为产妇及新生儿提供专业性保健护理服务的同时,也赢得了家长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体现护士的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通过产后访视,还能够及时了解到产妇对医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以真诚的服务感动产妇及其家人,让其满意,拉近了居民与社区医院的距离,从而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

3 国内产后访视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访视率存在地区差异

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产后访视起步较晚,各地区的工作进展参差不齐,部分地区仍存在拒绝访视现象。有调查报道2000年产后访视率为98.0%,但同时也有报道产后访视率为62.9%。最新调查报道产后访视率为76.97%,电话随访占52.80%,拒绝访视占37.89%[6]

3.2 产后访视质量和服务满意度有待提高

3.2.1 产后访视工作的方式有待更优化

目前产后访视的方式主要为上门访视,在特殊情况下产妇不接受上门访视只能改为电话访视。国内对产后家庭访视时间和次数有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要求3次,分别为产妇出院后的第3、14、28 d。但各省市具体执行情况不同,访视时间和访视次数存有差异。另外,目前每次家庭访视多少时间没有明确规定,访视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访视工作的质量。有调查发现访视医生每次访视时间平均只为8~10 min[7]。访视时间过短,服务不到位,降低了产妇和家属的满意度。

3.2.2 产后访视内容的标准化、规范化未能得以完全落实

目前国内产后访视内容要求大同小异,主要包括询问和检查,并进行宣教和指导,即“一看、二问、三听、四查、五指导”。但在实际访视中,由于访视医生业务素质较低、访视时间短、访视工作缺乏规范化管理,访视内容与要求有所偏差,因而直接影响了产后访视的服务质量,不能很好地将母婴健康保障工作落到实处。

3.2.3 产后访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不尽人意

我国的产后访视工作大都是各医院医务人员的兼职随访,产后访视人员缺乏正规的业务培训,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沟通技巧参差不齐,随机应急能力不强。学历结构、年龄层次各有不同。整体收入低,影响了访视人员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8]。由于没有专业化的随访队伍,访视质量无法保证,甚至还可能存在误诊误判误导的现象。

产后访视服务满意度直接反映了产后访视工作质量,是产后家庭访视工作考核的主要标准之一。而各项调查发现,目前产后家庭访视满意度在33%~93%,各地区的满意度差异较大。不满意主要是认为访视时间太短、对母婴问题解答能力有限、访视人员态度不好、访视时间不及时等[6]。由此可见,目前国内的产后访视工作质量仍令人堪忧。

3.3 产后访视不能满足新时期产妇的需求

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产妇心理问题不断增多,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日益上升,而目前社区产后访视内容中又缺乏有效的产后心理保健及疏导方法。此外,现今女性对生殖健康的需求也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产妇开始关注自己产后的健康问题与生活质量。新时期的产妇除了有对常规的产褥期保健知识的需求外,还有对心理健康、自身形体恢复、新生儿抚触及游泳锻炼、婴幼儿的预防保健等知识的需求。因此,现行的传统产后访视服务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产妇的需求,应不断更新和拓展。

3.4 流动人口的产后访视工作难落实

流动人口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健康意识相对薄弱、文化程度偏低、经济相对拮据等,造成产后访视落实困难。流动孕产妇的信息化管理尚未完善,一些地区只做到了地区内的孕产妇的信息共享,却未做到地区与地区间的信息交流。所以,一些流动孕产妇发生跨省市的居住地变迁时,便可能失访。

4 对社区产后访视工作的建议

4.1 加强产后访视的认知宣传,提高知晓率和访视率

加大在全国范围内的社区产后访视工作的宣传力度,使人们尤其是产妇们认识到社区护理产后访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积极配合,提高产后访视率,保障母婴健康。

4.2 优化孕产妇的信息化管理

①利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访视人员可以方便及时地掌握每个孕妇保健的信息,可对孕产妇进行及时、主动的联系,计划和预约产后访视的时间,避免贻误访视。②流动人口纳入三级管理系统,实行“同城化”管理,可以提高产后访视率、预防接种率、儿童健康查体率。今后,对流动人口的产后访视的信息化管理不仅要在某一地区内做到信息共享,还要做到全国范围内地区间的信息共享,以确保流动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保健。③利用计算机网络对高危儿实行区域化管理。淘汰高危儿报告卡、转诊单,代之以网络上报、转诊,使高危儿的管理也更加简易、快捷、科学、人性化,有利于高危儿专案管理的全面覆盖,提高其生存质量。④可提高保健资料的利用率。可以对产后访视质量进行评价,以促进此项工作的持续改进。对于下一年的工作预算以及资金下拨可以用数据来进行统筹。⑤运用电脑软件,建立孕产妇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产院、妇儿医院和社区访视医院三方共同协作,才能提高产后的访视率及访视质量,降低围产期新生儿的死亡率。对异常情况及早采取干预措施,保障产妇和新生儿健康[8-10]。

4.3 优化产后访视内容及方法,促进产后访视工作的规范化

4.3.1 加强产后访视工作人员的培训,实行准入制

要确保产后访视的服务质量,最重要的是提高访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产后访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定期考核和实行准入制。增加心理护理知识、产褥期体能锻炼、新生儿常见病异常现象的处置方法、人际关系及沟通技巧等知识学习。此外,还应加强对产后访视工作人员的重视和关心,提高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从而提高社区产后访视的服务质量。

4.3.2 改良产后访视的方法

有调查发现,接受入户访视的产妇生命质量较没有接受入户的产妇生命质量高,单纯电话访视并不能改善产妇的生命质量[11],因此,在产妇及其家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上门访视,而将电话访视作为一种辅助方式,以确保访视质量。在访视时间安排上,传统的产后访视是在出院后第3、14、28 d进行,高危情况应增加访视次数。我们应在切实做好这3次访视的基础上,继续调查研究更具有可行性、实效性、科学性的访视时间。如有调查报道传统的访视时间安排解决了产妇哺乳最初遇到的问题,后继的指导却很欠缺,而将访视时间调整为产后的第7、28、77 d,明显提高了产后4个月时的母乳喂养率[12]。当然,这一方法得以推广还有待研究商榷。另外,应适当增加每次访视时间,提高访视质量。根据需求调查显示,比较支持的访视时间为30min左右[7]。适当的时间安排,访视人员才能很好地完成对产妇及新生儿的检查、询问、宣教,保证访视质量。产后访视还可采用经临床护理路径的健康教育方法,即对产妇预先制定健康教育护理路径表,并针对产妇具体情况,在不同阶段开展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宣教[13]。并可运用该方法,评估产妇及新生儿在不同阶段的健康需求,从而提供不同内容或方法的访视服务。

4.4 拓展产后访视的内容

4.4.1 积极推行母乳喂养,强化家庭母乳喂养的指导

在完成常规产后访视的基础上,帮助产妇分析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对产妇及其家属加以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和指导。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或乙肝产妇,应指导其做好母婴阻断措施,告知其单纯HBsAg阳性产妇可母乳喂养,“大三阳”、“小三阳”且HBV-DNA阳性者尽量避免母乳喂养[14]。通过强化家庭母乳喂养的指导,从而保障0~6月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改善儿童营养状况,促进儿童健康。

4.4.2 加强对产妇的心理护理,预防产后抑郁症

应当将产妇心理保健纳入常规产后访视中,包括对产妇心理测评、心理咨询。产后访视人员要耐心细致并运用专业知识和交流技巧,积极主动地向产妇提褥期健康宣教,提高产妇自护能力、母乳喂养技巧、新生儿护理技术,消除产妇的紧张恐惧心理,从而以轻松愉快、稳定平和的精神状态度过产褥期。另外,应建立产妇的支持系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产妇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15],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鼓励家庭成员提供心理支持,关爱产妇,促进产妇的心理健康,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4.4.3 增加其它健康教育内容

指导产妇进行科学合理的产后体能锻炼,满足现代女美的心理需求。增加产后性生活及避孕知识的宣教,产后性保健服务应针对女性产后性器官的改变对夫妻双方进行指导,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谐[16]。增加儿童预防保健知识的宣教,提高儿童疫苗的接种率,鼓励家长对儿童进行规律的体格检查,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④开展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的指导工作,使产妇及其家人更好地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技能,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另外,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个体产生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产后访视还应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

4.5 构建社区产后访视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拟定的社区访视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制定产后访视质量评价指标,使其体现目的性、导向性、科学性、代表性、敏感性、客观性和可获得性原则[17]。结合专家咨询结果,构建具有一定科学性、创新性的社区产后访视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从而提供满足社区产后访视护理期望的服务,保证社区产后访视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友霞. 社区产后访视的实施对母婴健康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25(12): 244.

[2] 费秀英. 社区产后访视对母婴健康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31): 4501-4502.

[3] 陈小菊, 吴玉华, 许梅莲, 等. 产后访视护理干预对新生儿健康的影响[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34): 57-58.

[4] 林伟清, 钟美英. 产后访视对母乳喂养的影响[J]. 社区医学杂志, 2012, 10(22): 32-33.

[5] 刘立新, 刘胜全, 董鑫. 社区产后访视在促进母婴健康中的作用及访视需求调查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25): 342-343.

[6] 岳廷棉, 朱丽萍, 李莉, 等. 社区产后访视服务现状调查及分析[J].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0, 5(1): 269-270.

[7] 杨朝, 章炜颍, 章蓉. 杭州市四季青社区产后访视质量及需求调查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21): 1784-1785.

[8] 曾红燕, 陈晓红, 刘保华, 等. 关于对深圳市罗湖区社区产后访视人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4, 6(15): 75-77.

[9] 刘东梅. 产后访视中体会健康教育的进展与不足[J]. 包头医学, 2012, 36(2): 119-120.

[10] 蒋月琴. 流动人口孕产妇的围产期保健[J]. 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32): 326.

[11] 齐玉梅, 王生锋. 产后访视提高产褥期妇女生命质量的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17): 2441-2442.

[12] 钱慧珍. 不同的产后访视法对母乳喂养作用的比较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18): 2795-2796.

[13] 彭妃. 临床护理路径在产后访视的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13): 320-321.

[14] 周丽清.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喂养问题研究现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2): 172-174.

[15] 谢小华, 洪普, 莫海燕, 等.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产后康复影响的研究[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5, 8(4): 238-241.

[16] 宫巧红, 王 斌, 唐高红, 等. 保健服务对产后性问题影响的调查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8): 636-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