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母乳性黄疸≠放弃母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年来,“母乳性黄疸”的问题引起了愈来愈多的家长关注,门诊中接的咨询也很多。其实针对这个问题,爸爸妈妈没有必要产生如此大的担忧。特别是涉及到母乳喂养,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母乳性黄疸,可怕吗?
之所以宝宝会患上母乳性黄疸,可能是由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新生宝宝的小肠对胆红素的回收增多而引起的。它的发生率大约占母乳喂养宝宝的1%,可与生理性黄疸同时出现,也可能紧接着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或者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再现。
患有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宝宝一般无其他不适,他的精神状况、吃奶和大小便情况与正常婴儿一般无异,对生长发育也并无多大影响,不至于导致胆红素脑病神经损害,预后良好。因此,当宝宝被确诊为患上母乳性黄疸后,如果程度较轻,那么并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只要宝宝体重增加正常,爸爸妈妈尽可放心,不必反复带他去医院的新生儿科求治,一般也无需停喂母乳。
学会鉴别母乳性黄疸
那么,我们该如何鉴别母乳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呢?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宝宝出现皮肤变黄的症状,常见于出生2~3天时,4~5天明显,7~10天后渐渐消退,2~3周将完全消退,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性过程。
母乳性黄疸
可分为早发型及迟发型两类:早发型在生后3~4天出现,5~7天明显;晚发型则多在生后6~8天出现,2~3周最明显,两者均可在生后6~12周内消退。母乳性黄疸婴儿在停止母乳喂养3~5天后,黄疸即明显减轻。如果停止母乳3天后,宝宝的黄疸并无明显降低,那么可排除母乳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感染(如乙肝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等STORCH感染)、溶血、肝炎综合征及胆道闭锁等其它原因可引起病理性黄疸。一般而言,如果足月出生的宝宝总胆红素>205.29微摩尔/升,早产宝宝的总胆红素>256.59微摩尔/升,那么就属于病理性黄胆,需要及时住院诊断和治疗。
当宝宝出现黄疸时,除了自己作初步的判断外,最安全可靠的做法还去医院检查,医生除了观察黄疸指数外,还会结合宝宝的年龄、出生体重、体重变化、喂食情况、排泄状况、母亲与宝宝的血型、宝宝整体健康与临床症状、产前史、分娩过程、家族史或种族等数据,来排除病理性黄疸的可能。
TIPS:生理性黄疸的诱发原因
许多新生宝宝很容易出现生理性黄疸,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宝宝此时的肝功能还很不成熟,肝脏对胆红素的转化能力有限,这是肝性因素。其次,胎宝宝在妈妈的子宫内处于低氧环境,因此红细胞生成过多,导致出生后相对过剩,红细胞破坏增多,出现生理性溶血,这是肝前性因素。
分类不同,应对不同
当宝宝出现母乳性黄疸时,除了就医外,爸爸妈妈最关心的可能就是目前是否要暂停母乳了。其实,母乳性黄疽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这类宝宝无需断母乳,相反,可以少量多次频繁喂奶(每日10次以上),但要避免添加糖水。同时要监测胆红素浓度的变化,当血清胆红素达到光疗指征时,可进行光疗。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
当宝宝的血清总胆红素257微摩尔/升时,先暂停母乳3天;当宝宝的血清总胆红素>342微摩尔/升时,则建议增加光疗,但不用进行白蛋白或血浆治疗。
在暂停哺乳期间,妈妈可以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证乳汁持续分泌,等宝宝黄疸减轻或消退后,再继续母乳喂养。此后,即使有轻度黄疸,也不必再停母乳。
一般来说,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黄疸会逐渐消退,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并无多大影响,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停用母乳后黄疸没减轻,或反而加重,则应该再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确诊是否为母乳性黄疸,或者是否有其它疾病。
不要轻易放弃母乳
母乳是赐予宝宝的一份珍贵礼物,它几乎囊括了新生宝宝成长所需的所有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乳糖、维生素A、维生素C、铁以及一些促进宝宝脑、眼睛和血管发育所需的必须脂肪酸等等。与其它乳制品相比,母乳更容易被宝宝吸收。此外,母乳还能将母体的抗体转移给宝宝,并帮助改变粪便的PH值和小肠的菌群,从而更好地预防细菌性腹泻。事实上,母乳喂养的宝宝,所有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均低于人工喂养宝宝。
因此,一般建议妈妈在分娩后的最初1小时内就可以开始母乳喂养,宝宝6个月以内最好采取纯母乳,母乳可以持续喂养到两岁。可如果有以下几种情况存在,那么妈妈可能不得不选择放弃母乳喂养了。
感染艾滋病病毒(HIV);
患有严重疾病如慢性肾炎、严重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癫痫或心功能不全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并非哺乳的禁忌征);
巨细胞病毒(CMV)抗体-IgG阳性,即曾经感染过CMV;
妈妈感染结核病,无临床症状时可继续哺乳,急性发作时需消毒后再进行瓶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