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体育运动安全预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范文第1篇

一、“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

阳光体育活动模式概述

“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阳光体育活动模式是指学校发挥社会影响力,统筹家庭、社会资源,以阳光体育运动(大课间、校运会、体育节、亲子体育运动会等形式)为根基,构建以学校为主导,教师指导、家长参与、社区提供场所三方面结合为一体的模式。该模式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一是可以让家长走进阳光体育活动,为学校提供人力与智力的支持;二是学校可以通过广泛深入的沟通,使社区、街道积极配合学校体育工作,为阳光体育活动提供稳定的、丰富的体育场所,保障活动的持续性开展。

二、“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

阳光体育活动模式的构建

1.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围绕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多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在体育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合理制定阳光体育活动方案,为学生提供展示体育技能的平台和机会,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家长对体育的关注与参与,在“家校合一”的氛围中促进青少年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2.组织目标

一是在学校课程层面上,使学生掌握至少两项日常体育锻炼技能,确保85%的学生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二是在家校互动方面,每学期组织开展“家长体育开放日”和亲子体育活动,邀请家长在活动中充当志愿者、竞赛者和指导者。三是在社会资源方面,利用社区体育资源,每学年组织2~3次全校性的大型体育活动,分年级开展年级体育竞赛,开展常态化训练,遴选优秀体育尖子生,培养体育特长生等。

3.组织架构

成立阳光体育活动委员会负责相关活动的组织管理,由校长主抓,学校各行政岗位依职责进行安排与分工,社区提供资源支持,家长参与活动的策划、管理与监督(见图1)。

4.运行机制

要保证阳光体育各项活动目标的真正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一是学校要制定年度训练计划、体育课程安排以及符合学生实际的策划方案,并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与反馈体系。二是要建立长效的家长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家长会与家长接待日,宣传阳光体育的深远意义,积极引导家长参与活动。三是与社区签署合作协议,解决体育场地与设施不足的问题。

5.保障制度

一是组织保障。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办公室、教导处、家委会成员及体育科组成员组成的的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和年级指导小组,负责阳光体育运动方案(包括指导思想、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时间安排等)和安全应急预案的制定,保障阳光体育活动各环节协调运行。二是时间保障,将阳光体育运动时间列入学校总课程表,切实保障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三是场地保障,一方面,校内运动场地以及固定体育设施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另一方面,社区能够为学校特定的体育活动提供场地和设施。四是资金保障,学校要切实保证体育经费的投入,把体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并与教育总经费同步增长。五是器材保障,学校要制定《器材的利用和管理制度》,做好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六是师资保障,主要力量是体育教师,此外还可以聘请有体育经验的家长。七是安全保障,学校要加强安全教育,并制定严密的安全保障措施和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为各项体育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三、“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

阳光体育活动模式的实施

1.统一目标,相互促进

学校、家庭和和社会要在不同层面上统一目标,相互促进。一是在制度设计层面,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二是在活动设计层面,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同时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三是在组织管理设计方面,强调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运动体系。

2.统筹资源,优势互补

一是学校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在学生形成终生体育观念与掌握科学锻炼方法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要建立和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一套完整的阳光体育组织管理指挥系统。二是家庭教育的优势。家庭作为孩子接受体育的起点,要为学校体育提供基础和支持。三是社区资源的支持。如与周边公共体育场地签订协议,实施业余训练计划,举办全校性的体育活动等。

3.延伸课堂,系统锻炼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本文从文化学的心理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对学校如何规避体育伤害事故进行了系统分析,旨在预防和规避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建设性的策略。

近几年,全国各地因学生参加学校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而引发的经济、法律纠纷也随之而来,不仅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而且给学生、家长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有些学校因此取消了对抗性强、有风险的体育活动,甚至学生下课了也不让去操场,可谓是“用心良苦”。这种做法与体育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学校的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在此形势下,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对保护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保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了比较全面系统地规避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我从心理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这三个文化学层面对之进行了分析。

一、心理文化层面的分析

心理文化层面,是形成物质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的基础,它具有统摄全局的作用。

1.转变管理理念,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管理模式。

对于学校伤害事故的管理,应当着力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构建高效实用的管理运行机制。例如,当前国外已被普遍采用的风险管理体制,就是一种可行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管理模式。由于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种不确定性的事件,如果我们能够利用风险管理方法对其进行规避,使其不发生或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就能从体育运动中获益。

2.树立安全意识,强化安全教育。

学校的安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有助于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安全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免疫力,有效预防和制止侵害学生安全的案(事)件、事故和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有助于维护学校安全、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确保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的顺利进行。安全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教育,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应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列入教育计划,安排教学课时,以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学校要根据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特点及致因,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

要求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与行为准则,不能为所欲为。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竞赛与训练时,一些学生组织纪律观念较差,不遵守课堂纪律和比赛规则,追逐打闹,不能完全按照体育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要求进行练习和比赛。他们生性顽皮好动,但由于尚不具备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和预见后果的能力,往往容易发现伤害事故。学校可以采用多种主题教育的形式对学生加强组织纪律教育,让学生形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4.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体育职业应有极强的事业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学校体育及管理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又要教会学生做人。应该以身作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高标准,严要求,自尊、自爱、自律、自信。教师应成为学生最直观、最亲近、最有效、最利于效仿的楷模。同时,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并适时提供帮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并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5.加强教师和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

当前我国学生整体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法律精神欠缺,法制观念存在偏差,使得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必须加强普法教育。学校可以通过营造“依法治校”的氛围、重视法律课程的开设、加强相关的主题教育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把提高法律意识从内在的认识变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意识到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把法律当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最终实现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目的。同时,体育老师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必须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要认真学法、知法,明确违法和合法的界限,做到无责不揽、有责不推;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用法律规范教学行为来要求自己,把自己的行为同国家的法律联系起来,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人为的原因造成的责任事故占绝大多数,其中由于思想问题有意制造事故者极少,因此,加强事故预防的心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教学、训练、比赛中,教师必须深入了解运动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把握学生思想情绪,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合理的引导,及时调整他们的异常心理状态,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运动伤害。

二、制度文化层面的分析

1.建立学校体育安全工作责任制度。

为确保学生的体育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应建立健全以分管校长为首的分级负责的体育安全管理保证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1)由分管校长挂帅的学校体育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2)以校党委书记为首的体育安全思想工作保证体系;(3)以校团委、学生会为首的学生体育安全工作保证体系;(4)由专职人员组成的保卫处。建立这样的体系,可使体育安全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专管成线、群管成网、责任明确、协调配合、齐抓共管。

2.健全学校的卫生保健制度。

学校要有合格的保健教师,并且建立学校的卫生保健制度。同时要加强保健教师和体育教师的沟通和联系,以便体育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具体包括:健全学生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检查,预防运动猝死;对不宜参加体育活动的同学要教育、定期复查,并做好监督工作。

3.制定体育场馆和器材管理条例。

为加强学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进一步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其为学校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并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学校要制定严格的场馆管理制度,同时要明确场馆管理人员的职责。

4.规范体育教学常规。

体育教学常规虽然常常被提起,但是也往往最容易被忽视。调查发现,许多伤害事故都涉及到教学常规。因此,我们必须严格规范体育教学常规,包括教师课前根据人、地、物、气候、教材的不同认真备课;课中要科学地安排练习如进行体育活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安排负荷量与运动强度,运动结束必须进行放松整理活动;课后进行小结,等等。这些教学常规对降低伤害事故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5.制定体育课外活动或特殊体育项目的安全守则。

“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调查发现,许多伤害事故都是在学生自由活动时发生的,这给学校规避运动伤害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制定课外活动或特殊体育项目,如野外生存、攀岩、登山的安全守则,对大大降低事故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6.建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应急预案制度。

为了保障广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人生安全,学校需要制定科学严谨的体育伤害事故应急预案。在应急预案中,应包括:成立体育伤害事故处置的机构、处置的原则、处置的程序三方面,一旦发生伤害事故,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伤害程度。

7.建立学校体育保险法规制度。

建立学校体育保险法规、制度,可以使学校体育朝着科学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确保学校体育在出现责任纠纷时做到有法可依,确保学校体育教育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和改革,确保学生和教师能够获得最佳的法律效益。

三、物质文化层面的分析

1.完善硬件设施,创建舒适体育运动环境。

学校应对校内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进行定期检查,对已损坏的设施、器材立即维修或更换。对体育场地要做好护理,避免因积水、砂砾等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体育场馆内部存在危险的设施、物品、位置等应给予警示,同时在运动场地旁设有明显的标志牌,提醒学生注意保护体育设施,力争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都降到最低。要力争有关方面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学校体育教学的场馆改造与扩建,更新体育器材和设施,确保提高器材使用的安全系数,为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2.张贴相关的安全守则或宣传画,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为了使学生对相关的安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校可以在各体育场馆内张贴相关的安全守则、注意事项或宣传画,这样既能达到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又是学校体育文化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陈光绍,蔡灿龙.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原因及责任认定的相关法律问题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

[2]边宇等.我国台湾地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预防措施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阳光体育 意义 措施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224-01

1 开展阳光体育的意义

1.1 增强身体健康

运动对于人类身体健康而言非常有益,所谓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保持心血管功能的正常,提高氧气摄入量,提升肌肉耐力,保持骨密度稳定,避免肥胖,减少了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概率。运动对于我们的未来身体健康产生了较大的保护作用,也是最经济有效的保健方式。不同人结合自己的情况了,比如:喜好、环境、条件等,来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参与运动能够提升身体素质。规律的体育锻炼让体型更加健硕,保持体态美,长期坚持运动可以稳定血压,改善心肺功能,舒缓精神压力。

1.2 促进心理健康

运动过程中,人体能够书放出愉悦因子,给心理的不良情绪进行改善,释放压力,让我们可以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在美国对心血管疾病和精神联系的研究中,有心理医生说,运动就是情绪的氧化剂,不一定要求每天都去跑马拉松或者强度大的运动,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有氧运动,一周仅需要三次,单次超过30分钟即可,就可以对你的情绪起到较大的改善。

1.3 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积极开展体育运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利用假期对体育特长生进行集中训练是许多中小学校的一贯做法,但吸收更多普通学生加入则是近年来呈现的新趋势。体育老师表示,喜欢体育、希望掌握运动技术的孩子越来越多,学校理应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而假期训练营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既没有学期中的紧张压力,又能够再过集体生活,锻炼社会交往能力,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1.4 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当今世界进行着多方面的合作与竞争,包括经济、军事、文化等。我们的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才能加强我国综合实力,更好地面对这种合作与竞争。阳光体育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强势进入公众视野,开启了全新的教育发展模式和教育评价视野,将为国家建设锻造健康向上的一代青少年。

2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保证措施

2.1 增加体育经费投入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增加投入,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落到实处。根据各地方的特色和调节来进行设置,为学校的体育场地建设提供帮助。城市以及社区内也需要为青少年的体育锻炼需求提供帮助,将其作为社区建设的规划内容之一进行考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学校体育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公共体育馆可以面向群众开放,特别是针对附近的学校和学生,提供优惠,在节假日免费开放,满足社区内青少年以及附近学校学生的课外运动需求。

2.2 加大体育政策法规贯彻的监督力度

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监督阳光体育贯彻实施的到位程度,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通过制定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卫生条件和师资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法律法规,并加强督促检查。对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不达标的,要限期整改。建立对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实行督导结果公告制度。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监测并公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加大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在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并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实行合格性评估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

2.3 加强教育,纠正观念

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能够从教室和家里走出来,进入到阳光下,融入到自然中,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良好的风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体质、个性等多方面因素来为其提供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循序渐进的接近目标,让学生能够规律的锻炼,逐步的调整学生的身体健康状态和运动能力,提升其全面素质。各级各类学校需要做好素质教育工作,将办学的思想端正,不要仅以升学率和学生的成绩作为办学的主要目标,应该从学生的素质教育入手,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化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多举办一些竞技活动和运动会,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4 加强体育安全管理

学校体育教师需要学习安全知识,接受技能训练,为学生的安全负责,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体育场馆以及体育设施的管理要加强,保障这些设施的正常和安全。对学校的学生参与校外体育活动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将责任划分清楚,确保其有效的运行。对青少年的特性进行研究,做好准备预案,避免紧急事情的发生。全部学校都应该有意识的将校园意外伤害事件进行避免,启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青少年意外伤害保险管理,为学生购买意外保险。

2.5 提高体育运动的趣味性

组建各类体育活动社团以及俱乐部,开展体育文化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休闲体育运动,提升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性,积极主动投入其中。为青少年体育环境建设付出努力,通过宣传和教育的方式,提供科学、健康、积极的体育观念,鼓励青少年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风气。通过奥运和各类世界性的体育赛事来进行体育活动的推广,为学生提供渠道参与其中,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具备良好的、健康的、积极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 南登.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0.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灾难;改良;运动项目;学校体育

引言

体育不仅能够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而且能使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发展。体育的本质是崇尚生命,体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肯定人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体育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就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灾难给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折磨,剥夺了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生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没有这个意识,普遍认为灾难距离自己很遥远。目前,虽然我国部分学校已经将生存教育纳入体育教学中,但数量几乎是九牛一毛,况且很多学校也只是纸上谈兵。如何使人们能在灾难面前轻松应对而不让自己及他人受到伤害,如何发挥体育的本质功能,使体育在应对现代性与人和自然的尖锐矛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改革体育运动课程应对灾难的必要性

1.1灾难留给我们的沉痛记忆

灾难似乎已成为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2004年12月印度尼西亚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在这次大海啸中遇难的总人数已经超过29.2万人。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68712人遇难,17921人失踪。其中遇难学生就达到了5335人,这是一个令人悲痛的数据。2009年12月7日21时10分许,湘乡市育才中学晚自习下课,学生在下楼梯的过程中,一名学生跌倒,引发了惨痛的踩踏事故,造成8人死亡,26人受伤。这一事件再次敲响了体育的“助他性”的警钟。种种灾难事件表明: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已经走向矛盾化道路,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也渐行渐远。

人类运用高科技手段和方法创造出先进的科技产品,运用人类独有的智慧使人们更好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但是人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然要受到自然的影响。既然我们不可能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就要加倍努力去预防、有准备地应对可能发生的惨剧。

1.2 体育的人本使命

“就体育产生的动因而言,除了劳动需要之外,还有适应环境的需要、对付同类袭扰的防卫需要、同疾病作斗争的生存需要、表达和抒发内心各种情感的需要。”体育的本质特征确立了体育功能的基本范畴,而社会需要则拓展了体育运动对于社会其他领域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强身健体是体育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功能。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们从事的实践活动就是为了养生、健身,古代中国的导引、气功等强身健体活动类似于今天的体育活动,其主要功能也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体育的功能也随之拓展开来。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与人的智力相互调剂,促进体力与智力的恢复,是个体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尽管体育可以为生命停摆,可是体育特有的精神在天灾面前依旧高昂着头。

体育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培养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和迎接挑战的能力。这是体育所独有的育德功能。

1.3 改良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体育运动项目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有深刻的体育功能意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体育教学训练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一度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规律与学校体育发展之间有着固有的矛盾。以往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文化的精粹,有不可替代性,不能取缔,也不能全盘照搬,只能对其进行改良。学校作为培养未来世界主人的摇篮,必然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这一艰巨使命。2005 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表的一份调查结果表明,在全日本 5.4 万所学校中,有76%的学校已对学生进行过如何应对天灾人祸等突发性危机的教育,有67%的学校每年要组织学生进行如何防范和应对突发性危机的训练。在我国,随着《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实施,总体上,灾难教育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推动着国家整体应急能力的提升。学校应贯彻政府指导方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应急体育,改良运动项目,将应对灾难的自救、救他能力的培养穿插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创设多种突境,培养学生在突境下更好地运用日常体育知识、技能的能力,以及自救避险能力。

2、着眼应对灾难应具备的运动技能

2.1 快速移动能力是基础

灾难发生时需要人们应对突境的快速移动能力,包括不同体姿的快速移动、特殊物品的快速移动、极端情境的快速移动,并掌握快速脱离危险的安全方法。如地震房屋倒塌时,快速的移动能力能确保人们快速移动到安全地带或躲在相对安全系数较高的避震物下,以确保人身安全。

2.2 应急反应能力是关键

应急反应能力即人在强烈刺激的紧张状态下,可使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具有特殊的防御排险功能,激化机体活性酶活动,使人思维清晰、反应迅速,从而在紧急时刻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脑力与体力活动并存的体育活动能力。如极端情境的身体平衡、极端情境的环境识别、极端情境的心理稳定都属于应激反应技能的范畴。灾难发生时人们的应急能力与体育运动有紧密的联系。许多研究表明,应急反应与情绪、焦虑、紧张等有密切关系,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在较长时间内很少焦虑,心理承受能力高于不常锻炼的人,并有很强的判断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特别是经常参加户外运动、探险运动、极限运动的人。

2.3 抗压心理承受能力是保障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曾说过,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心理治愈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受灾者具体的指导和关心,给他们鼓励,接纳并处理他们出现的一些烦躁和的行为。死亡恐惧、忧虑、衰弱、崩溃是人们面对灾难时最普遍的身心状态。灾难来临时往往因为此类身心状态的出现导致人们产生腿软、浑身发抖、手足无力,甚至晕倒的状况。产生此类身心状态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的抗压心理承受能力过弱造成的。因此良好的心里承受能力是应对灾难、紧急避险的有力保障。

2.4 自救延生能力是必要

在突发事后或恶劣环境下,急需适应不利环境而维护生存安全所练习形成的身体活动技能。而这类技能需要学习者在理性思维下加以选择和运用,以较高的效率使自己转危为安,获得生存。自救延生能力具有极大的拓展性和即发性,要求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创新、改造,克服诸多不利环境因素,逐渐化解险情,脱离险境,达到延续生命的目的。包括对恶劣环境的判断、自我防护、救生工具使用及逃脱险境的方式方法等。

3 运动项目改良设想

3.1改良运动项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先

我们的祖先在生存斗争中为了获得生存条件,在不断追求和探索中发明了走、跑、跳、投掷、游泳、攀登等技能。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的体育运动项目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大众化、娱乐化、游戏化的体育活动,不仅契合传统文化中的体育元素,而且更具吸引力、广泛适用性、易接受掌握、实施效果突出等特点。体育游戏是将枯燥的动作和身体素质练习变成有趣的模仿活动,提高练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练习兴趣。

3.2 逃生技能与体育项目有机融合

在不改变原来体育项目基本功能的条件下,将灾难逃生技能与体育项目进行有机结合。改良以往走、跑、跳、投等技能的锻炼形式,将其与灾难环境和体育游戏相结合。以各种灾难环境为背景,以各种游戏作为手段进行练习,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如“放肆跑”就是将单纯的跑步变换锻炼形式,选取不确定场景进行锻炼,使其更有吸引力、征服力,更加吸引学生的练习兴趣。改良起跑姿势使学生掌握各种姿势的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以及掌握具有快速应变特征的障碍跑。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奔跑能力、随即应变能力及突况处理能力。

4 运动项目改良设想的实施

4.1制定教学内容

深入了解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的项目实施现状,并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水平阶段的群体进行进一步分解,制定项目改良的内容标准,以实现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价值。

4.2 挖掘课程资源

学校体育针对灾难的教育特别是应急能力培养,应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特点、不同地区学生体质不同,挖掘相应的课程资源,将应急避险技能教育与地域特色体育有机融合,完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满足应对灾难教育的需要。

4.3 创新教学设施

新的运动形式需要与其相对应的体育教学设施作保障。传统的体育设施并不能满足应对灾难教育这一新的领域需要创新教学设施,使其更具有实用性、耐用性、多用性、便捷性、经济性。

4.4加强教师技术、教育能力

体育教师是实施此设想的关键人物。但目前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体育教师的技术、教育能力仍然是一个制约生命安全教育,特别是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关键问题。应该从体育教师培养入手,特别是在体育师范教育环节中加大该领域的认知教育、技能教育等。

4.5 保障教学实施

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需要有教育部门、政府、国家的大力支持才得以实施。国家应加大灾难教育力度,支持学校防灾避难教育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学校体育应对灾难教育的有序实施。

参考文献:

[1] 刘欣然,黄海波.艺术的线索:从艺术哲学中对古希腊体育

运动的哲学解读[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6):519-

522.

[2] 李卫国.试论我国体育发展的基本特点[J].体育文化导刊,

2010,(7):81-83.

[3] 何晓知,章罗庚.从海啸中的生存奇迹看定向运动的生存教

育价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3).

[4]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12-13.

[5] 祖菲娅·吐尔地,武杰.体育促进新疆民族团结研究[J]体育

文化导刊,2010(3).

[6]《现代汉语词典》(2002商务版)

[7] 王正伦.体育的人本使命:一个被忽视的视角[J]南京体育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8]崔星,袁丽侠.公众应对台风袭击的避险体能反应机理[J].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组工作智障运用

智障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1]智障者的社会形象一般被冠上“痴傻”“”等恶性相容词。但是在他们身上仍然存在许多未知,特别是如何帮助这一群体融入社会。

智障人士智力明显低于一般智商水平,并伴有在沟通、自理、人际技巧、使用社会资源、自我导向、学习技能、工作、娱乐、健康、安全等至少两方面中出现明显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2]因此,在对智障人士进行治疗托养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局限于课堂治疗,说教式教育并不适合他们的特征和病症。福建省启能研究指导中心于2009年9月在《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闽委〔2009〕19号)精神下应运而生,是集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康复训练、托养、工疗、特奥运动、庇护工厂、学术研究于一体的非盈利公益性省级残疾人托养服务研究机构。

一、智障小组工作的基本理论假设

行为主义理论,此小组理论主要包括社会学习理论及强化理论两部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水平可以自己去获取外界的信息,只能通过教育者的给予被动学习。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在行为训练中运用一些心理学规律,使个人或群体改变他或他们原来异常的态度或习惯,培养正常的态度和行为习惯。[3]强化理论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正强化)或否定(负强化),对于正起到巩固作用,对于负则起到消退作用

增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个人的权能是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4]社工的作用在于通过活动帮助受助者消除环境的压制和他们的无力感,使他们获得权能,并能发挥社会功能。[5]对于智障患者只有在托养机构或者各类疗养机构中,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生存环境,才能使其赋权增能。

二、小组工作方法在智障托养中的具体运用

(一)音乐治疗小组

1.音乐治疗小组的背景与方法

中心托养部的学员为中、重度智障,因此在对他们进行音乐小组的时候,更多的采用儿童音乐小组的方法和技巧。集体的音乐治疗可以增强合作、分享、遵守秩序、正确的礼貌行为等的体验,例如“交朋友”让智障儿童学会交朋友的礼貌,正确的礼貌行为(如握手),以及遵守音乐秩序活动所带来的愉悦感对智障儿童的参与和配合是一种有力的强化作用,而且通常可以吸引智障儿童的注意力。[6]因此在小组中,社工巧妙地把各种韵律较强的音乐活动,变成一种强化刺激物来强化正确的社会行为。

2.音乐治疗小组的注意事项

首先,智障学员的语言、反应能力比正常儿童低,注意力易分散且记忆力差。而且大多数智障学员存在着口吃,吐字不清,语言表达能力差的特点。所以,在音乐小组上,要重视对智障学生进行歌词记忆的教学。小组工作中在选择歌曲时选择了《最炫民族风》、《圣诞快乐歌》等歌曲,这些歌曲歌词简单,对于智障学员习唱来说,难度不大,并且小组带领者又在教授智障学员的同时又伴着手语教学和简单的运动,这对于学员有了吸引力。有了肢体上的共同运动,避免单调的歌曲重复练习,减少疲惫感,动作和歌曲结合记忆,提升了整体的效果。

其次,要注重利用团体效果进行刺激强化。比如小组工作者要求组员在听到音乐的信号提示时,进行乐器配合表演(手鼓、沙锤随音乐节奏一起舞动)。通常会有一些组员无法做出反应,因此小组工作者要特意延长前奏时间,利用那些韵律感较强的组员来以提高集体的注意力和集中能力。当然在小组过程中需要伴随指导语,如“向左向右”“转圈圈”等。

(二)体育运动康复小组

目前,对智障儿童还没有有效的药物能够提高其智力活动水平关于运动对其智力的影响研究尚少。资料表明运动可促进大脑发育提高大脑利用率大脑工作效率及其记忆能力[7]。体育运动小组目标为提升组员对外界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依据口令刺激等做出反映,并按照口令做出相应动作。通过肢体运动扩展思维训练和提升记忆力。

1.准备阶段

选择组员,根据平时组员表现情况及老师建议筛选组员,筛选标准为程度比较轻,身体协调能力较好。此次小组共选出组员7男1女。道具准备相对简单,1个柔软轻盈的排球、果冻1包(作为奖励)。

2.具体过程

体育运动康复小组进行了一个难度的递进和思维的开发探索,例举前两次对比,见下表。

体育运动康复小组对照表项目第一次第二次小组名称你躲我闪数字接球小组内容1.热身运动,集中注意力。

2.做完热身后,在篮球场三分区域内,介绍“躲避球”游戏规则

3.游戏结束后给予组员奖励。1.热身运动。

2.围成圆圈,第一难度:逐个传球;第二难度:跳过一个人传球,以此类推。

3.给予奖励强化。组员表现1.组员对“躲避球”游戏规则不是很理解,使得有的组员用手接球,而不是躲开球的“攻击”。

2.一段时间后,被淘汰的组员会在场外喊加油,并会喊某组员的名字,提醒组员躲开“攻击”。组员与组员之间互动情况是比较良好的。1.在刚开始,组员比较拘谨,经过工作者的示范后才明白。

2.随着难度逐渐增加,有一些组员开始出错,不懂要绕过多少人。当工作者介入进行帮助的时候,他们依然沉浸在传球的快乐中。工作者介入工作者在小组过程中对于小组游戏的规则进行多次强调,并对组员错误的动作进行示范,并对其进行纠正,重新示范正确的躲避方法。工作者主要的角色是启发者和控制者。工作者进行指导语的输出,另外两个协同工作者在边上进行控场、观察。难度增大之后,社工启发他们进行思维上的计算。总体评价1.小组成员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和反映能力比较弱,对外界环境的关注度也较弱,因此在第二次活动过程中对游戏进行调整,让工作者问组员下一个球传给谁,引起组员的关注和思考,并对组员的回答进行鼓励和肯定,让组员在游戏的过程中加强对外界环境的关注和感受。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范文第6篇

摘 要 特殊教育学校听力有障碍和言语有障碍的双重残疾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从而导致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他们既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又无言语表达能力,因此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如何增加学生的安全知识,有效提高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体育教学中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构建和谐的学校、家庭关系,是我们特教体育教师必须面对和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 聋哑学生 体育教学 安全教育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以体育教学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而体育教学又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学习过程。由于学生要参与一系列的练习活动,再加上聋生在平衡、协调、反应和控制等方面存在运动障碍,同时聋生又对体育运动比较感兴趣,特别是一些他们没有学习练习过的体育教材内容都存在自己想先试一试的心理。教学中的管理和组织安排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在很多的时候是防不胜防的。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必须对学生加强安全防范教育,讲解一些体育运动常识和安全防范知识以及体育课中的一些基本要求,把学生掌控在老师可控的范围之内,使学生了解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在发生运动伤害事故后怎样应急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课堂守纪教育,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好的课堂纪律是我们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和学生安全的根本保证。聋生特别是低年级聋生,由于在家庭里父母及长辈的过分溺爱从而导致他们头脑中纪律观念淡薄,课堂上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楚体育课的纪律要求以及遵守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不迟到,不私自离开活动地点,要听从老师的安排,按要求进行练习等。同时利用队列队形练习、游戏、小组比赛等形式来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遵规守纪的习惯。 二、运动常规教育

体育课中学生要进行身体练习,因而对他们的服装穿戴都有一定的要求。服装穿戴是否合适对学生练习中的安全有一定的影响,从我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近十几年来看,发现聋生都特别的爱打扮,喜欢戴手镯、项链、耳环等一些有碍运动的饰品,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和一些运动常规教育。上体育活动课着装要舒适、宽松、便于运动,最好穿运动服和运动鞋。衣服上不能别有胸针、证章、长的带子;口袋里不能装有剪刀、小刀、钥匙扣等尖锐锋利的物品;女生头上不能佩戴发卡,不能穿高跟鞋,不能穿皮鞋。坚决杜绝把一些小的危险物品带进课堂。 三、加强课堂组织管理

由于聋校班级的学生数都比较少,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比较大,对老师的组织教学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学生人数少,体质、体能、体育基础又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老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注重因材施教,教材的安排,教法的选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聋哑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特殊性。认真做好准备活动,运动的量和强度要适中。课前老师要注意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课中要把学生安排在老师可控的范围内活动,发现学生有潜在的危险动作要及时给予及时给以警告提醒,并要让全体学生明白危险动作的危害性,及时纠正学生练习中产生的错误动作。 四、重视“保护”教育

老师要教育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时首先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危险的动作不要做,危险器械不要用,危险地方不要去。其次,发现他人有危险行为或处在危险境地要及时向老师报告,以保护他人的安全。一些垫上运动和器械项目的练习,老师要向学生讲解、传授一些保护和帮助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和内容,更要控制学生的兴奋度,防止过于兴奋而导致错误动作产生发生运动伤害事故。投掷项目学生要站在安全地带,练习时要听从老师指挥,统一投掷器材,统一捡回器材。 五、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课前老师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课堂上要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关心爱护他们,建立起诚挚而融洽的师生关系。老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在课中很好的掌控学生,学生练习时,老师要细心的去观察学生,耐心的去指导学生,使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从而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愉悦情景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防止学生是在老师的严厉要求下去做练习,这样极易造成学生紧张导致动作不规范而发生运动伤害事故。 六、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的处理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本丈运用丈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产生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其体的防范措施.以求能对减少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保障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发展教、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甩。学校体育具有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传播体育文化:促进个性发展: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等功能。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全民健身计划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重点,是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基础。然而,近年来在学校体育中伤害事故频繁发生,一些学校为了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取消了如铁饼、标枪、跳马、跳箱、双杠等危险系数较大的体育项目,这不仅抑制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而且还直接影响了学校体育的正常开展。分析研究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产生因素,制定出科学、严谨的防范措施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伤害事故的类别及产生的因素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组织实施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场地、器材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伤害后果的事故。

1.伤害事故类别

在学校体育中,由于运动状态的复杂多变,所以发生的伤害事故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有一般伤害和重大伤害两种:

(1)一般伤害。指对学生造成损伤程度较低的伤害。如擦伤、裂伤、刺伤、切伤、挫伤、扭伤、肌肉拉伤、韧带拉伤等伤害。

(2)重大伤害。指对学生造成损伤程度较高的伤害。如骨折、脑脊髓损伤、开放性出血、脊椎挫伤、内脏出血等伤害。

2.伤害事故产生因素

在学校体育中造成伤害事故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设计使用因素。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存在安全隐患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及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第二章第九条明确规定,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场地设计不合理或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过于拥挤。如:场地太硬、凸凹不平;练习器械周边空间不够、环境不符合要求;器材安装固定不牢固,质量低劣或超期服役等。例如:江苏省涟水县南集中学初三学生严某,2004年5月,在南集中学组织的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立定跳远中,因场地选择在南集中学教室内水泥地面上,器材是普通地毯,将地毯铺在水泥地面上,造成了考生严某脊髓挫伤伴完全瘫瘫。该县教育局在组织考试过程中因提供的场地、器材未能达到安全要求,致使参考学生遭受重大伤害。

(2)学生自身因素。体育活动是一种对抗性的活动,受伤的可能性比较大。主要有:一是学生体育基础薄弱,平时不注重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差;二是学生掌握的技术动作不正确,准备活动不充分;三是有些学生在活动时安全意识淡薄、组织纪律差,在学习一些高难动作时注意力分散等等。因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要佩戴各种金属的或玻璃的装饰物,头上不要戴各种发卡,患有近视眼的同学,如果不戴眼镜可以上体育课,就尽量不要戴眼镜,如果必须戴眼镜,做动作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做垫上运动时,必须摘下眼镜。例如:2004年吉林省延吉市某小学组织滑冰教学,某学生因身体素质差,对滑冰的技术动作要领掌握不充分,致使该同学脚棵骨扭伤。

(3)教师因素。有些体育教师安全意识淡薄,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安全隐患强调不够;教师业务水平低,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没有遵守教学原则,教学管理不善或管理不力,“放羊式”教学以及教师的过失行为或失职;没有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给予学生及时的保护与帮助。据报道:1998年8月17日下午,某初级中学二年级某班学生上体育课。体育教师宋某上课时宣布:“为备战秋季运动会,有比赛项目的同学,这节课自由练习,其余同学自由活动。”之后,宋某就回办公室了。其间,学生张某在练习投标枪的过程中,由于动作变形,标枪偏离方向,正好扎在正在练习跳远的学生李某小腿上。这是一起由于教师工作失职,擅自离岗,未在体育课上说明注意事项,又未尽到保护学生的义务而导致学生受伤的案例。

(4)组织管理因素。学校对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不够重视,加之参加活动的学生较多,场地比较拥挤,在一些有身体接触、对抗性比较激烈的足球、篮球等项目或学生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中,缺少精密的组织管理和安全防范。例如:1995年11月17日,某私立学校体育老师同时给两个班级的学生上体育课,安排一个班级学生进行地滚球练习,之后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学生顾某与杨某,在练习过程中发生相撞,致使顾某眼、脸部受伤,损伤达10级伤残程度。

(5)不可抗的自然因素和其他意外因素。如: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害因素;学生有特异体质、特殊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的;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造成的伤害等。

二、防范措施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落实学校体育工作、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阳光行动的前提,学校应把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工作纳入到议事日程。重点作好以下儿方面工作。

1.进行体育安全防范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学校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体育安全教育和自护教育,增强安全意识,防患未然。

(1)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要经常化、制度化,并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特点和身体发育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要加强学校体育保健知识和基本安全技能的传授,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体育各项目、场地器材特点、注意事项,掌握保护和帮助的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2)加强教师的安全意识。树立“健康第一,安全至上”意识,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切实开展体育活动。教师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能全面地掌握体育的相关安全知识,善于预见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建立健全安全防范制度,加大监督和检查力度。一是建立健全体育安全检查制度。二是应建立保障学生安全的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工作责任具体到人。三是要切实落实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定期检查,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3.加强对学校场地、各种体育器材与设施经常性的管理。要按照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标准,有计划地逐步配齐。场地、器材是防止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关键,是学校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学校应当制定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维修制度,并由专人负责管理。要做好场地器材的安全检测,场地要做到平整无凹凸,对有质量问题的器材要及时发现,及时修理。提高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能,杜绝器材、设施带病使用和超期服役的现象。此外还应当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活动的场地和时间,避免因场地拥挤而发生的伤害事故。

4.加强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组织开展体育活动应得到主管部门的同意和支持。科学组织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活动应是有组织、有计划、有预案、按步骤的进行。特别是体育训练与比赛活动,要作好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各项准备工作和安全防范预案,要充分估计哪些环节和因素容易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做到心中有数,并有相应的防范措施,使学生安全、有序、快乐地参与练习与活动。

5.学校体育要体现科学性、系统性。体育是一门集人体科学、运动科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设计应当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合学生年龄、性别特点实际以及所在地区地理、气候条件;教学难度要从简到繁,由易到难,教学强度应符合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和体质健康状况,运动量要从小到大,量要适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准备活动要充分,针对不同身体素质、体能水平、心理水平和运动技术水平的学生,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精心选择恰当的教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并积极采取相应的保护与帮助措施。

体育运动安全预案范文第8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根据会议安排,结合本次会议主题,由我来向大家做学校安全工作表态发言。安全工作不能有侥幸心理,不能有麻痹思想。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学校安全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向诸位进行汇报。

一、完善安全防范机制。

“制度+不落实=0”。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制度是为了让人不敢犯错误,文化是让人不想犯错误。我校将不断完善安全防范机制。严格实行“校长负责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自上而下群防群治管理机制。

完善安全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学校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各类安全预案制度。学校与各条线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要求班主任务必对班级情况全面了解,深入学生,加强家访,发现不良苗头,及时处理;学校后勤、安保定期对校舍、消防设施、体育设施、周边环境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维修;加强门卫管理,严格来客登记制度。

二、营造安全教育校园文化。

通过晨会、广播、宣传栏、电子屏幕、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手段向广大师生宣传教育安全工作。一梯一标语、一墙一提示、一门一图片、一班一特刊。

积极与交警、卫生、综合治理部门通力合作,邀请交警、关工委、司法等,开展交通、心理、法制、生命教育活动。利用课堂学科渗透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安全预防教育,加强学生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溺水、食品安全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

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如“向手机、网络游戏说不”签字仪式及网络安全教育、食堂人员消防演练、反宣传、交通安全教育等。

三、安全工作形成合力。

完善应急学校安全工作预案及各项应急处理预案,形成联动机制。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部门联动的三位一体安全网络,加大了学校内部安全管理和外部治安秩序的整治力度。

交警部门、护学岗、值周教师联动,为师生开辟“绿色通道”。

上下学,学校分门、分段、错时、错峰,校门口设置了红色警戒线,分学生接送区、家长等候区。

政教处和总务处联动,严抓学生保险率。把平安保险工作列入班主任考核,要求完成率达100%(含不参保对象,家长要签署承诺书)。

家校联动,完善校级领导家访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家访机制。深入了解班级问题学生、潜能生、问题家庭实际情况,深化、细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进行疏通引导。通过每月家访和跟踪辅导,帮助家长、学生解决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