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

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

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知识产权;机制;保护

一、地方高校知识产权面临的现状及背景

1980年3月3日,中国政府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递交了加入书。1980年6月3日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成员国。此后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2008年6月5日,国务院《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确定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我国知识产权的法律框架已全面建立,基本做到有法可依。

高校在知识产权方面面临如下问题:国家科技创新主体是企业,高校尚未能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行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地方高校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方面缺乏理论的指导,以及国家对高校的科技经费也投入不足;地方高校缺乏整合科技队伍有效的凝聚机制,使得高校的人才、科研基地、实验院所等良好的创新优势也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直接转化为知识产权数量较少;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没有深度且多数研究聚焦在我国的高校专利转化的现状;国内学界对于高校转化研究的针对性不强,对绩效等经济方面的机制探讨较少。

二、收益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通过调研与文献研究,系统掌握当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工作现状及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针对各区域高校生存环境的不同展开对比分析,总结共性特征、比对区域差异。深入地方高校实地的调研,组织相关高校代表座谈,深入探讨高校专利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形成的阶段性研究结论依托,运用综合分析法,对国外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政策与现状分析,总结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地方高校知识产权运用、保护与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我国目前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但由于我国知识产权方面的建设历程较短,知识产权机制体制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高校的产权意识普遍比较薄弱,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地方高校科研成果重复研究多,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技术创新机制相互分割,各自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一定的体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 知识产权流失严重

市场经济的条件,知识产权作为一种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中,企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忽视了知识产权的保护,造成高校知识产权的流失。主要表现在:将职务发明成果变为个人发明成果,颠倒了科技成果的所属权,私自做以转让;借退休、调动之际擅自将学校的科技成果据为己有或转让给外单位以获取个人利益;

(二) 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健全

长期以来,科技创新忽视了地方高校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主体作用。作为高校,拥有大量的科研团队及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在科研成果申请知识产权专利方面拥有优势颇多,但存在资金短缺、市场动态获取延迟等缺陷。而对企业来说,具有资金优势、市场资源、产品质量监督、营销团队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产品或者服务,从而产生经济增长。

(三) 专利申请少、与科技成果重复率高

高校知识产权专利的国内外申请量与批准量是衡量科技生产和知识创新的一项重要的指标,目前,专利申请数量少、专利申请积极性不高现象遍存在。高校并未认识到利用专利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已致科研成果、论文与专利的比例很不平衡。高校技术开发成果急于而不是首先考虑申请专利,从而使其中的属于发明创造的专利技术成果因丧失新颖性而失去法律保护。

四、应对措施及解决对策

地方高校拥有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知识产权专利,并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合理利用、充分保护的成熟经验。欧美发达国家对在大学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善科学的法律体系。以国外的知识产权制度发展为启示,结合地方高校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的现状,探索建立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对策尤为重要。

(一) 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在地方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的现象,如学校校名、标识是高校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 “清华”商标成为全国高校首个被认定的驰名商标的反侵权斗争为例,可见地方高校的发展也应积极申请知识产权专利,保护高校自身的科研成果,防止产权流失。同时,高校的科技工作者也应增强产权意识,积极维护自身及所在高校的利益。

(二) 重视校企合作,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运营构架

在中国的地方高校发展过程中,以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强大优势,涌现出一批由学校智力产生的科研结果为支撑的企业,如清华同方、北大方正、北大青鸟等。要将产学研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利用企业为中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上高新技术产品或者全新的服务模式。

(三) 地方高校联合建立知识联盟

对于地方高校知识产权的运用、保护、和创新激励机制而言,最重要的是建立起知识联盟。高校知识联盟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企业和其他组织间以协议的方式组成的一种使双方获得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致死集约关系。地方高校知识联盟的建立,增加了区域内每所高校的知识容纳水平,使得行业或科研领域的知识得到共享,从而使各个高校的的研究朝着更深的广度和宽度来发展。

(四) 合理优化薪酬体系,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只有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的科技人员进行奖励,才能更好的防止科技成果的外流和高校知识型人才的流失,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恒定的动力。在薪酬和福利方案的设计中,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不同的选择。同时对有突出贡献的予以奖励和资助促成其拓宽研究的广度,使薪酬体系更加人性化。(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项目:渭南师范学院2014年人文社科育苗项目(项目编号:14SKYM01)

参考文献:

[1]徐岗.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02

[2]杨洋.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2014

[3]See ELFENBEIN DW .‘Publication,patent,and the market for university inventions’,Journal of Eoc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07),63:p688-715

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国外 高职 心理健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Review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broad

LU Jingjing, LI Tianye, HUANG Yuyun

(Guangxi Electrical Polytechnic Institute, Nanning, Guangxi 530007)

Abstract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 on the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This article firstly summarize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in foreig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n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value orientation and service area. Finally combing development status finds out the tendency on humanism, the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paradigm, and the concretizing of reaching subjects. They will enlighten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domestic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foreign; vocational colleg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满足新世纪国际人才市场的要求,需要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面对新世纪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挑战。因此,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步得到重视。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理健康”作出了这样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①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状况一方面由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低,学生易产生认知偏差。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不及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现象严重存在。总之,这些因素综合导致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堪忧,因此,本文基于这种现状,对国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现状及趋势等进行全面研究。

1 国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

当下,随着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等的日益改善和发展,有关个体心理健康的问题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就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国外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崇尚对学生个性的尊重的体现,顺应学生个性在环境中的发展,使学生个性与社会达成和谐,最终使学生个性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平衡走向平衡,由不完善走向完善的过程。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最早源于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不少教育家、思想家注意到了心理健康问题。在古希腊之后,历史上不同时期都有不少学者重视这个问题,但是,真正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起源于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美国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最为完善的国家。②近代的心理健康运动是20世纪初由美国人比尔斯倡导,他有个哥哥患癫痫症,因惧怕此病而整天忧心忡忡,最终导致心理失常。痊愈后他决心致力于心理疾病研究。于1908年在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州心理卫生协会,标志着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始以及心理健康研究的独立与专门化。1908年,最负盛名的职业辅导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心理辅导之父”的F.Parsons在波士顿创办职业局,③专门针对青少年开展职业辅导活动,标志着现代心理辅导的诞生。第二年,美国成立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其后,世界各国相继展开了此项学说与运动,1930年,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正式成立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艾里克森等人提出的“毕生发展观”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毕生发展观”是以“帮助学生实现最佳发展,并努力排除正常发展障碍”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1959至1960年间,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手举办国际心理健康年,大力呼吁全人类重视心理健康。70年代开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颇有生命力及实用价值的学科,在发达国家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发展迅猛,从事这一职业的队伍也不断壮大,成为了一门最有生机的新兴职业,这一门学科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 国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

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既有其一般性也有其特殊性,它与他们所处的这一年龄阶段的生理发展、人格成熟及认知能力相关联,也与其培养目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等息息相关。

2.1 坚持规范化与标准化要求的队伍建设

在国外,对从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要求非常严格,具有专门的认证机构和从业标准。比如说,英国具有负责审核和管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门是英国心理学会,其中关于工作者的最低资格要求是:“研究生以上学历,拥有教师自个证书,两年以上的儿童青少年教学经历,至少两年的研究生学位后的教育心理学训练(目前一般是一年全日制硕士课程和一年指导下的实践)等。”④在法国,对于从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标准是:“进入大学学习心理学专业两年,至少三年教师训练和五年小学或学前工作经历等。⑤美国心理学会(APA)坚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获得博士学位,并要求通过资格认证考试,才能获得APA认可的资格。”⑥总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只有取得了某一项国家规定的资格要求,才具有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资格。

2.2 坚持发展性与积极性并存的价值取向

国外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般采用具有积极性、发展性等鼓励性的价值取向和措施,在传统的矫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中,主要面对少数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存在苦难和问题的学生,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帮助。⑦不过传统的以矫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也还存在,仍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强调的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发掘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发展性工作⑧日益受到重视。在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针对高职学生、教师和家长,同时兼顾学校行政领导、社会教育工作者、社区服务工作者。⑨同时,在对这些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更多地关注对象对于工作、学习及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人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以及人生发展的积极性。

2.3 坚持差异性与综合性并存的服务范围

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所具有的文化方式不同,不同国家之间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途径、内容、范围等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比较简单,偏重于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去为学生服务,主要有测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或者为学生出现的某一种行为、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而在高职教育发达的发达国家,心理健康教育出现比较早,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方式、方法等具有出多样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具体包括职业和学业选择指导、学习咨询、学生的社会问题和情绪问题咨询,对学校的课程设置等进行干预,对家长、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对问题学生进行行为治疗和具体的学业指导,还包括开展服务机构自身的发展工作,如组织发展测量量表研究和专业研究等。⑩

3 国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教学中最有生机、最有活力和最有吸引力的课程。目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出现了很多领域和研究成果。

3.1 价值目标取向具有针对性

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国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目标取向。其侧重于针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例如,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的就是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和胜任工作一线工作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并且能够为未来或将来迅速变化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贮备具有发展性的心理价值取向。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目标取向正在向促进具有动态的、适应的和发展的目标取向发展,更加注重提高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发掘学生心理潜能。

3.2 各具特色的教育内容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不同的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德国、英国、瑞士等欧洲国家,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修读的一门课程,并作为学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适应学生多样性、差异性和综合性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国家教育部门进行强制性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其中又有所区别,德国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作用,发过强调的是对学生行为表现的预防等。在澳大利亚,由于TAFE课程的影响,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克服当前的心理障碍,并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做好准备。

3.3 师资队伍建设要求严格

在国外,对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的人员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比如,在德国,对于有志于成为职教教师者,在职业教育学院选择一个主修专业以及一个辅修专业,同时修习相关的职教教师教育课程(职业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等方面的课程),在这里心理学被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方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国外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考核也侧重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主要考核职业教育主专业(包括专业教学法)、选修专业、考试资格论文、实习实践情况以及职业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课程。

3.4 管理制度多样化

在国外,职业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是国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作出的规定;另一方面各职业院校也具有相应的规定。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学制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隶属也不相同。比如,教育管理分权制的美国,学校专业委员会的领导、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是心理健康教育所注重的;双元制的德国,注重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对相关教育课程做出规定,强调国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的指导性作用;等等。近几年,在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的推动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最集中的体现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呈现出多样化、综合的现状。

4 国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4.1 高职教育理念趋向以人为本

当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以人为本即确立高职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突出他们在教学和管理等各项活动的主体性。确立高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念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是高职院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从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真正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怀高职生的精神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真正尊重人的心理需要,关怀人的精神价值,即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这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信仰和思想先导。 同时,随着人们对人内心世界和心灵体验日益关注,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会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和理性化,以人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理念也必将会获得广泛认可和长足进步。

4.2 研究范式趋向于整合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明显发展趋势就是从分化走向整合。整合的概念囊括多方面,不仅包括多学科整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辅助资源的整合等。上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注重从多学科整合的教育来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且采用科学主义和人文精神结合的方法论综合构建研究范式。1966年,James S.Coleman等人在“教育机会均等”的报告中认为:“学生的成绩并不是由学校的教育计划决定的,环境和其他的校外因素才是决定学习成绩的关键。” 同时,Flaherty,T.Loiset 在关于对学生实施综合心理健康教育提出:“联邦政府也开始拨划综合性的资金来进行综合的教育辅计划,资源整合的范围逐渐扩大到社区,内容涉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生活、发展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场综合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热潮。”

4.3 研究内容更加具体化

研究内容的具体化趋势在国外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越来越凸显。有的按照高职学生所处的“年级”为维度,研究高职学生的“思乡问题”,还有对关于高职学生在“心理阻抗”方面的研究预测,关于“某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等等。

总之,健康的心理是高职学生成才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已有的研究看出,国外学者们对于有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做出了许多研究,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但现阶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并不让人满意。通过研究国外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内容、方式和方法,通过在高职院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设置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增强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更有益于其适应社会。

基金项目:2011年度广西教育系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项目名称“广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创建与维稳工作的互动研究”(A类项目)的阶段研究成果

注释

① 童辉杰.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自我意识[J].心理科学,2002.23(4):502-503.

② 姚本先,朱丽娟,王道阳.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与督导[J].中小学健康教育,2009(11):18.

③ 余支琴.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76.

④⑤⑥梅国英.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3):18.

⑦ 姚本先,程海云,王东华.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2):839.

⑧ 余支琴.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77.

⑨ 边保旗.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12):23.

⑩ 崔景贵.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6):6.

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压力的概念;教师心理压力;研究状况;总结;评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56-02

一、压力的定义

1.压力的物理概念和心理学概念。压力(Stress)源于拉丁文的stringere,原意是“扩张、延伸、抽取”等。物理学术语运用在工程和建筑学上指压力、负荷、应力、应变,后来借用于人类,特指困苦与逆境。压力也叫做应力,是指在物理学与工程学中,材料内部由于受外力作用,受热不匀或永久变形而产生的单位面积上的力,它可用来精确描述材料的弹性、塑性和流变性状。19世纪初开始,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借用这个词来描述动物和人类在紧张状态下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在很多的百科全书中Stress更多地被翻译成“应激”的概念。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解释到:“应激又称紧张刺激,紧张状态。在心理学和生物学中指任何可致机体正常功能紊乱的过劳或干扰因素。人类将心理防御和生理防御结合起来,形成对物理和心理应激的反应,如果应激过程或防御反应不当,就会造成心身疾病或精神障碍。应激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现代技术社会中一个特别复杂的现象。一个人能否成功控制应激情境,无疑对其心理和生理状态都有深刻影响。”在MIT认知科学百科全书中提到:“应激可以定义为对于一个个体心理或生理完整性的威胁、真实再现或暗示。尽管应激一般被声称是一种主观的经验,但它对压力所反映出来的行为上的或生理上的反馈与衡量健康是有密切联系的。应激包括动因(Stressor)和应激反馈。”

2.心理压力的构成。①关于心理压力构成的理论简介:加拿大生理学家(Selye·H)最早提出的生理医学的压力观——反应理论。该理论认为应激是有害刺激作用于有机体的结果,该理论提出应激的“一般适应综合症”模型(the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ne,简称GAS)包括警戒反应阶段、抗拒阶段、衰竭三个阶段。生物物理学的压力观——压力刺激理论把压力定义为能够引起个体产生紧张反应的外部环境刺激,如疾病、灾难、失业、经济困难等。拉扎罗斯(lazarus·R)和福克曼(Folkman·S)等人进一步研究应对方式在应激过程中的重要性,形成认知应激作用理论,该理论是对压力过程中的中介变量进行研究,关注个体在应激源与应激身心反应中,中介变量起到何种作用。②现阶段心理学普遍认可的心理压力概念。压力是指个体对压力源做出认知评价后,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压力源也称为应激源,就是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可分为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生活事件和文化性应激源四种,如生病、噪音、遇到挫折、每天在家庭或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社会孤立、语言文化环境的改变等。压力源产生的环境主要为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组织环境(工作和团体等)和个人环境(身体素质、人格、家庭等)。每一个个体对压力源的主观评估都是不同的,而且根据自身体验的压力会表现出生理、行为、情绪和个性上的变化,例如生理上表现为心跳加速、出汗、头疼、失眠、精神不济、疲劳、溃疡病、心血管病变等;情绪上表现为紧张、兴奋、忧郁、焦虑、敏感、多疑、焦躁不安、难以放松等;行为上表现为语言的不妥、滥用药物、过度兴奋、酗酒或过度抽烟,持续性地对自己及周围环境持消极态度,甚至出现自杀行为。心理压力的来源是多样化的,从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职业、不同角色转换中,都可以体现出不同的心理压力。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第一,同一个压力事件(压力源)在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乃至同一个个体的不同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变化;第二,不管生活压力事件属于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造成神经紧张。积极性的压力称为良性压力,即适度的心理压力,它给予个体精神动力,可以帮助人们维持良好的功能状态,促进工作和学习。消极的压力是有害压力,即过于强烈、过于持久的超出人的适应应对能力的压力,会导致人们出现不良症状,体现在生理症状、心理症状和行为症状上。

二、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研究情况。20世纪70年代,Kyriacou和Sutcliffe率先在《教育评论》上发表了关于教师压力的研究性文章。在文章中,作者给出了教师压力的定义为教师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绪经历,如生气、焦虑、紧张、沮丧或失落,这些均是由教师职业的工作性质引起的。心理学家马特·贾维斯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成果为基础,将教师的压力源分为三类:教学工作本身的因素、对压力的认知不足和系统因素。斯劳特(Slaughter·S)和勒斯里(Leslie·L)对澳大利亚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进行研究后,认为这些青年教师最主要的心理压力是为分配学校内部资源,绞尽脑汁想出所需要的竞争手段,而所需的竞争手段还在日益增加。费希尔(Fisher)发现心理压力已成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特点,因为教师们具有多样化的角色,其压力的因素复杂多样。英国的阿伯瑟里运用生活压力量表对英国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压力源及压力水平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工作是高校青年教师最主要的压力源,其他依次是家庭需要、时间限制、经济困难、与他人关系和健康问题;而在工作压力中,最主要的压力因子是科学研究,其他依次是时间限制、与同事关系、教学、领导行为及学生需求。瑞典的Huberman以160名不同教学年限的教师作被试,调查发现导致教师离职的原因中,最普遍的是疲劳、沮丧、精神紧张、例行公事、人性弱点和适应学生困难。综上所述,国外大量调查数据表明,教师行业确实是一种“高压力”职业,并且引起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

2.国内关于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研究情况。①多数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危机不容忽视。《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22日)、《光明日报》(2003年7月26日吕晓芹、吴春燕)、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08)等一些研究都曾报道:多数高校教师感到压力太大,处于亚健康状态。《瞭望》新闻周刊也新闻:近一年来,我国各地高校频频发生教师自杀事件。2012年2月,浙江大学副教授韦亚平在浙江省舟山市住建委挂职期间跳楼自杀。2012年3月,39岁的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廷炳在校园内坠楼身亡;2013年2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江西师范大学哲学教授郑晓江在自己的住宅小区内坠楼自杀身。2013年4月1日,中山大学法学院37岁的副教授谷德近在家里跳楼自杀。众多的研究显示,由于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高校教师行业已成为“高压力”职业,高知群体特别是高校教师心理危机导致的伤害事件频发,凸显该群体的心理健康危机。②有关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主要研究。潘欣等人从2001~2003年3月通过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小型座谈会、个别心理咨询及访谈的方法,采取开放式随机调查,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来自教师公认的3个维度15个因子:职业适应、职业人际关系、个体人格因素。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的李虹老师在2004年以北京两所高校187名教师为被试的研究中,编制了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量表,提到了教师的压力源来自以下五个纬度:工作保障因素;教学保障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工作负荷因素;工作乐趣因素。尹平等人在2005年编制了一个由50个项目组成的“高校教师压力量表”进行调查后发现,总体上,高校教师的压力感受偏高,其中男性的压力显著高于女性;存在压力的学历差异。同时,影响高校教师压力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学校管理及制度、个人职业发展、人际关系、自我身心、工作负荷和学生方面等。李兆良、高燕等在2007年采用国际通用的Maslach倦怠量表(MBI—HSS)对522名在职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主要压力源位于前三位的是工资和福利待遇不佳,被科研和文章等问题搞得筋疲力尽,付出和得到的不成比例。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和个性化;学者苏琴在理论研究中认为教师心理压力来源有三方面: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李逢超学者在2008年编制了《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源量表》,量表分为9个因子:领导与组织结构因素、人际关系与自我身心因素、职业发展因素、工作负荷因素、工作无乐趣因素、工作适应因素、职称评聘与科研因素、学生因素、家庭生活因素。不同职称、不同教龄、不同学科的高校教师在不同因子间存在显著差异。③国内外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压力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与心理测量法,采用最多的工具是量表或问卷。应用最广泛的判断教师压力的手段是自我报告调查表和主观编制未经过信效度检验的问卷调查法,其他的研究方法包括当面询问访谈法、个案研究等。

三、对前人研究的评述

通过对以上研究的分析和归纳,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出发点基本一致,即高校教师心理压力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及时关注教师的心理压力和身心健康问题,并为调适高校教师心理压力,以免形成心理危机,甚至是心理疾病提出大量建议。综合我国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研究现状,虽然从多方面列举了不同的因素,总的来说,导致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一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对高校教师压力问题的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定性分析,相关实证研究却相当少。许多学者虽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关注的焦点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和意见却大致相同。二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学者虽然已列举出造成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种种因素,但重点都是围绕着教师职业特点来展开,认为教师的压力主要就是工作压力,多从工作负荷、工作乐趣、职业倦怠等方面,忽略了压力源的多样性,缺乏对工作因素以外压力事件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和自我应对方式作深入分析。三从实证研究的研究工具来看,还缺乏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研究方面的权威量表,多数学者还在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而此量表的常模也很久没有修订过了。即使是国内外通用比较权威和成熟的量表,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含国家、种族、地区、、社会团体等),都会对测量的结果有一定影响。也有很多学者尝试编制量表,但受作者本人主观意识的认知和偏好,对压力源的相关因素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四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对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研究范围还比较单一和狭窄,多为高校教师的整体水平或某一类学校教师的心理状况。目前,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种类繁多,不同群体的教师,所处工作环境、面对对象、事情操作难易程度、所培养的人才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师资体系等的不同,体验的压力肯定也有所不同,所以仅从某个单一群体来研究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未免有些以偏概全,如何科学全面地剖析教师的心理压力,还须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不列颠百科全书[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256.

[2]Robert.A.Wilson,Frank C.Keil.The 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806..

[3]邵光华.国外教师压力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2,(11):20-24.

[4]李逢超.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源量表的编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8.

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特色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003-03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到2020年要“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一流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发展、创新能力提升、促进经济增长的首要保证。十八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教育改革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特色发展、特色办学、争创一流”。高层次人才队伍是特色高校建设、大学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主体组成部分。本研究以具有学科特色的天津医科大学为例,以建构主义和马洛斯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深入访谈等科研方法,以天津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为载体,分析特色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中的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组建等。分析以天津医科大学为例的特色高校,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天津医科大学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建议,也是为其他独具特色的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二、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激励机制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

(一)国内外一流大学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现状论述

通过对近五年、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类论文及博硕士学位论文关键词搜索发现,“一流大学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命题。高校高层次人才建O的文献研究主要体现在概念与内涵、特征与类型等几个方面。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内涵界定,包括学术大师、优秀青年人才和杰出青年人才等三个层次。高层次人才核心特征包括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事业上的高进取性、科研上的高创造性、需求上的高稀缺性、地域上的高流动性是其一般特征。

(二)国内外特色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现状论述

通过对2012―2016年五年的高等学校教育管理类论文及博硕士学位论文关键词搜索发现,从团队建设角度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主要集中在“学术大师+科研团队”模式上,如,王焰新、梁志提出: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正确处理学术带头人与整个师资队伍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二者相互依存,学术大师扎根于科研团队,需要学术大师的带领,要建立“人才反应堆”,即适宜人才队伍建设的动力机制,从政策和物质上予以支持,才能促进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究以下问题。

1.解析天津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2.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3.依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研究2012―2016年文献基础上,对比国外一流大学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与建构特色高校一流学科背景下的天津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激励机制。

(二)研究对象

1.2012―2016年CNKI本课题相关硕博优秀论文及期刊论文,探索国外一流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2.通过访谈法对天津医科大学人事、学科、科技、研究生院、教务等部门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学科特色鲜明的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归纳出大学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数据收集

1.通过定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对天津医科大学人事、学科、科技、研究生院、教务等部门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归纳总结天津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的存在。

2.通过文献调查方法中的主题关键词搜索2012―2016年CNKI本课题相关硕博优秀论文及期刊论文,探索国外一流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四、结果分析

通过定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对天津医科大学人事、学科、科技、研究生院、教务等部门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归纳总结天津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所在;通过文献研究、文献对比方法关于世界一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经验与启示等研究,结果如下。

(一)天津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天津医科大学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校,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泌尿外科学、神经外科学、内分泌与代谢内科等特色学科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也成为医科独立院校大学的优势所在。优势学科的形成,离不开学校始终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独具特色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1.天津医科大学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对高层次学科建设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使天津医科大学拥有和集聚了一批在本学科领域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学科和优秀人才。截至2013年12月31日,学校有博士生导师219人,硕士生导师72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中国名医百强榜百强名医3人,“长江学者”教授、“千人计划”等进入国家级人才资助项目人员3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164人,天津市授衔专家29人。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8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泌尿外科学、神经外科学、内分泌与代谢内科。

2.“人才强校”战略思想的指导。天津医科大学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提出了“人才强校”的战略思想。学校积极为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提供各方面的支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提高人才工作的效率,逐步形成人才的聚拢效应,同时,对引进的青年教师加大支持和培养力度,并积极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

3.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加大。天津医科大学十分重视引进和留住高层次、海外人才,为此专门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办公室,为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专业急需的高端人才,采取一人一议的方式,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协助其组建团队,进行平台建设。

近五年来,我校青年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资助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SCIE收录高水平论文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层次人才队伍是特色高校发展的关键,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是目前天津t科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最突出问题之一,主要体现在具有海外背景的高层次人才缺乏,大师级人才、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高端人才相对匮乏,以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等”为代表的高端人才较少。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缺乏科研与教学相关的保障机制,一小部分青年教师不能很好地对自身进行职业规划,缺乏积极主动的进取性,对短时期内不能取得成绩容易产生心理焦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成长为高层次人才。

(三)世界一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经验与启示

世界一流高校(THES和ARWU排名),以哈佛大学为例,它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具有强大的优势,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一流大学。但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依靠自身优势,在数学、工程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等特色领域,超过了哈佛大学,成为学校世界闻名的特色学科。这些独具特色的高校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适合校情的人才招聘与培养措施,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完善与发展大大提升了学校实力。

1.严格的人才聘任制度。人才聘任是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第一步,以美国高校为例,在高层次人才聘任上,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对申请者的学历、资历、教学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其中最看重申请者高质量的论文或著作,以及教学与科研的能力,这些都是通过专业的学术委员会来进行评定。招聘程序复杂,有招聘需要时,成立专业委员会,通过候选人进行学术报告或主持学术活动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负责人才聘任的委员会根据整体表现做出决定,交由学校教授会评议,最终由董事会批准录用。

2.科学的绩效考核。纵观世界一流高校,对高层次人才绩效评价制度主要包括年度评价、晋升评价以及终身职后评价。年度评价,是对高层次人才年度工作的考核,主要包括科研、教学和服务情况。科研评价包括论文、著作以及申请的科研经费等,教学评价主要依据课时、学生意见等。服务评价主要依据参加校内委员会及校内外各团体的贡献。晋升评价关系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能否继续留校任职。晋升评价与终身教职评价激发了人才不断向上的动力,也是促进人才不断进步,培养学术大师的重要过程。

五、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中的对天津医科大学人事、学科、科技、研究生院、教务等部门管理人员进行的访谈,归纳总结了天津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的存在;通过文献调查方法中的主题关键词搜索2012―2016年CNKI本课题相关硕博优秀论文及期刊论文,通过比对国外一流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等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应进一步完善特色学科科研团队培养机制

特色学科对高水平大学发展至关重要,特色学科的形成离不开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其作用不仅对每个成员的成长起着推动作用,更是推动整个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完善优势学科团队培养政策,以实现特色学科带动下的科研团队混合组建,将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高层次人才组合在一起,将大师级的人才作为团队的带头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青年教师作为团队的主体和重要支撑,同时考虑加入国外知名学者教授。以保证科研团队具有极强的创新性、稳定性,有利于学校特色学科的长远发展。同时,学校层面应进一步支持特色学科科研团队的国际交流,与国际性的学术组织、国外大学的科研机构等进行交流与研究,扩大学校特色学科科研团队的国际影响力。

(二)应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

世界一流高校,都有一套体现其办学宗旨的规章政策,从人才引进到人才培养、绩效考核、激励与保障措施等都有明确的标准与规定。从天津医科大学目前的人才考评体系来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科研论文这一标准所占权重较大,很多新进人才为了忽视了教学等其他方面,同时过分注重结果考评也忽视了高层次人才平时的努力。考评体系的建设可以将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采用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主管评价等多种考评方式进行评价。让考评贯穿教师的职业生涯,时刻提醒他们高层次人才不仅仅是科研方面的强者,更担负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任。同时,与之相适应的薪酬制度、保障措施也要不断完善,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人才。同时,对高层次人才实行人性化管理是十分必要,以人为出发点,才能达到学校与个人的双赢。

(三)应加强引进人才融合度

随着人才的竞争态势日益激烈,高层次人才对高校的重要性也越加凸显。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应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学校、融入学科,建立起与现有人才合作紧密、和谐共处的关系,从而发挥整体合力,推进建设高水平大学。

六、结语

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名校是我国“十三五”期间重要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之一,各高校应了解自己的学科特色,以学校的特色学科为出发点,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形成特色效应,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逐步走向强校之路。支撑特色学科的发展,不仅需要学校的资金、技术支持,更需要有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智力支持。天津医科大学作为行业特色明显的大学,在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发展特色学科。制定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政策,将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为吸引高层次人才完善了学校的各方面的政策,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聚集在一起,带领特色学科的发展。特色高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对具有鲜明特色的世界名校的研究,总结其经验,学习其可行措施;另一方面,要走具有自己特色的道路,培养特色学科的带头人,组建科研团队,完善管理机制和环境政策,才能够真正吸引和留住人才。

⒖嘉南祝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徐振鲁.高校高层次人才:概念、类型与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2007,(5).

[3]姜建明.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反思[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9,(6).

Improve the Introduction and Training of High-level Personnel Incentive Mechanism Research

―Take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Xia Mu-qun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Tianjin 300070,China)

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中等院校;外语院校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133-02

一、研究中等教育阶段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著作文献

早在2005年随着上海市首批28所"双语教学实验学校"的与时俱进,成为较早的双语教学实验学校,其中的109名教师获得了"双语教学能力资质证书",在上海双语教学方面充分发挥引领和表率作用,让更多的中小学能够挂牌成为"双语教学实验学校"时,随后的三年即出版了一套"外语教育研究丛书",其卷一为王莉颖编《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外外语教育比较研究》从中小学教学层面对双语教育的基础、双语教育师资队伍、双语教育教材、双语教育模式、双语教育评价、双语教育政策法规方面做了详尽解答;其卷二为董霄云《文化视野下的双语教育-实践、争鸣与探索》综合比较了主要国家的双语教学情况,主要有:澳大利亚的双语教育实践、英国及爱尔兰的双语教育、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我国双语教育的"道"与"器",文化视野下的我国双语教育解析,并对双语教学的实践理论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我国双语教育的焦点问题并进行探讨;其卷三为王斌华编《双语教学的回眸与前瞻-国际视野与本土实验》主要以上海市各大中小学为分析对象探讨了如何全面推进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区域发展是怎么样的、学校个案、学科教学模式、师资培养及队伍建设、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并在国际视野之下综合比较了欧盟诸国、德国、新加坡、文莱、港澳特区双语教学形式和特点。该套丛书主要是从中等教育层面对双语教学进行考察,可作为今后课题研究的背景材料。

作为当今新课程改革进程中一个突出亮点,全国范围内已有上百所中小学开展了双语教学实验,国内双语教学已呈现一派方兴未艾的兴旺景象。作为一本适合进行双语教学实验的教师阅读、供教学研究者参考的案头书,苑金茹编《双语教学策略》一书综合分析了双语教学策略、目标的设计策略、教学内容的加工策略、模式的选择策略、教学过程的组织策略、教学指导策略、学习激励策略、评价策略,并对上海市思源中学"一体两翼"课程方案及中学双语活动设计进行了解读。

另外一本关于双语教学理论的案头书为黄安余著《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从双语教学的多元目标、多元功能、理论依据、各国背景、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并对淹没式、过渡式、沉浸式、保留式双语教学类型进行解释,最后从师资、教材、教学适应性、评价、教学管理层面进行了论述。其他可参考著作还有欧卫红著《双语教学论Understanding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eaching》一书,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双语教学研究成果,本书以英文形式探讨了"Basic Theories"、"Teaching Methodology"、"Grammatical Points for Bilingual Teaching"、"Resources for Bilingual Classroom Teaching"、"Teaching Development"方面理论。

二、研究高等教育阶段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著作文献

黄崇岭著《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综合分析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相关概念、完全浸入式教学、部分浸入式、早期浸入式、中期浸入式、晚期浸入式教学、年龄与双语教学、双语能力与认知发展,并综合比较了加拿大、欧洲、德国、卢森堡、荷兰、奥地利、法国阿尔萨斯地区的双语教学情况,随后主要对我国高等教育阶段教学现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何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双语教学模式必备环节,提出应构建评价体系,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介绍了高等院校中的双语课程模糊综合评价法。何家蓉、李桂山著《中外双语教学新论》主要对比了我国与国外历史上关于教学理论的不同认知,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对国内外语教学历史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新兴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老牌经济发达国家(英、德、美、日)、原英联邦国家(澳)、典型双语国家(加拿大)进行讨论,并归纳出总结性观点:即在把英语选定为双语教学的一种教学语言时,是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和制约条件的。论著主要特色是以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为案例探讨其在工商管理本科合作办学中的实施情况、探索与实践、问题与改进对策,并对双语教学学术成果进行了总结回顾。

梁超著《双语教育新思维》将研究视线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上,以新疆石河子市师范院校、新疆师范大学理科实验班为例分子其双语教学的现状和对策。

严明编著《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育视角》对中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展开了深入的实证调查。在国外众多双语教学模式中,重点介绍了欧洲的CLIL模式(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法),并特别关注了双语教学中的内容教学与外语教学目标的关系、外语教学目标的建构和实现、双语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系、双语课堂中的语码转换策略等外语教育视角的研究课题。并论证了双语教学的语言维度,评价了国内高等院校双语教学学术话语中的一些问题,旨在呼吁学术界对双语教学的外语教育研究视角的重视。吴平、王树银著《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的现状研究和实践探索》主要综述了理论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汇总全国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的经验和做法,并提出了初步政策建议;其中的课题研究针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现状提出调查数据报告,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全方位描述了学校、教师及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与认识。这些鲜活的一手资料为今后开展课题、掌握全国双语教学情况,继续深入开展外语院校的分析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杨四耕在《怎样的双语教学最有效》中明确提出具体地说,有效双语教学应具有的特征为:1.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2.丰富的双语学习机会;3.完整的双语课程框架;4.明确的双语学习重点;5.扎实的双语教学过程;6.智慧的双语教学对话;7.适切的双语教学模式;8.充分的双语实践练习;9.必要的双语教学"脚手架";10.合作的双语学习伙伴;11.适度的双语成就期待;12.综合的双语教学评价。

其他研究成果如滕金秋《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对"双语教学"进行了界定,并指出要处理好语言学习与学科学习、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教学中汉语与英语使用、学校与双语教师、双语教师与学生五种关系;并提出循序渐进、学生为本、激发兴趣、适时评价原则。

三、双语教学教师用书方面文献:

赵玉池、刘静编《双语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培训者用书》作为一套培训教材主要针对西南三省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陆蓉、邹雪园编《行走在双语路上-基于实践的双语教师能力建设》探讨了双语教学实验、浦东新区双语项目实施情况、双语学校探索实践问题、双语教师能力建设与双语课例开发、双语教师能力建设问题。其他相关教程有《当代国际双语教学模式概论》以及《双语教学课程设计与模式全书》书中有大量详尽具体的教学案例,均作为教师的工具书,也可作为日后课题研究的参考资料,值得借鉴。

四、外语类院校双语教学的回顾

随着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院校想综合性院校发展成为一个趋势,双语教学是发挥优势和寻求新的发展契机耦合的重要举措。根据李岚清1994 年提出的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指示,国内主流的外语院校都已经走向综合化发展的道路。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各主要外语院校都已经转变了培养目标,学科定位。外语院校的外语教学大都具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各自的特有特色和风格。以下就国内几所外语院校双语教学进行简要回顾:

1、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保持传统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同时,积极寻求外语与经贸、外交、法律及新闻等专业相复合的新途径。

2、上海外国语大学也在努力培养外语基础厚实、专业口径较宽、特色鲜明的复合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在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上面更胜一筹,在就业市场上游刃有余。专业结构设计就总体分为复合型(语言+专业)、双语型(少数语种+英语)和方向型(英语+专业方向) 三大类。

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外语和外贸两个领域着力推进外语与专业的融合,培养一专多能,"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 两强"(外语实践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能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国际通用型人才。

4、西安外国语大学经过 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从俄语院校向突出多语种外语特色,人文学科为主体、社会学科、管理学科和理学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外国语大学的转变。

5、大连外国语学院已发展为一所以外语为主,文经管工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外国语学院。

6、四川外语学院已从最初单一的俄语专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外语学科为主、相关学科互相交叉渗透、素质复合型涉外人才的多科性外国语学院

7、另外,一些综合性院校也是的双语教学的先行者,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就有海外留学人员和外籍教师,由于师资的特点和学生优势,这些学校的双语教学也有悠久的历史。

正因为外语类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在英语教学方面具有天热优势,外语类院校学生英语基础较好,学习英语的兴趣比较浓厚,校内英语资源比较丰富,而且还有优秀的英语教师,因此外语类院校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规划和决策时应充分利用其外语资源,协调双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的课设置,担负着培养更多合格的外语复合型人才以及"专业+外语"人才的使命,因此其教学的有效性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外语类院校都按照各自的地缘优势和学术基础,结合实际需要,走出了依靠外语专业基础的综合化道路。与传统的综合高校相比,外语院校在非语言类专业的积淀较为薄弱。为打造品牌,双语教学成为外语院校综合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可是,根据国内的现实情况,双语教学受到了学界的质疑,尤其是对其教学效果的质疑更令人担忧。再者,双语教学实施的关键是师资,双语教学是培养外语良好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方法,但双语教学的推广首先遭遇的瓶颈是师资。外语院校虽然有着丰富的外语教师资源,但外语教师向双语教学转型有诸多的困难:学科背景的差异、专业知识结构不完整、及现实利益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从学生方面来看,双语教学,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相当高。双语教学对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主要是听力,而是学生外语水平的短板,尤其在当前形势下,扩招后学生学习能力有所下降,生源结构多元化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尤其是理科生的大量招收影响最大。所以,当前教学体制下,两年学外语,两年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另外,缺乏适用的双语教材也是制约双语教学的瓶颈。

上述文章都是对于国内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但是针对特有的外语院校进行双语教学尚未有研究,针对外语院校的双语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还研究尚少。因此,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今后研究的背景资料用以借鉴,通过已有资料发现的原有问题,拟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排行榜;高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机构;评估方式

【中国分类法】:G449.7

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使社会公众将目光开始投向教育绩效评估。社会公众从关注单一的产出扩大到关注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绩效评估可以指导高校改进办学实践,还可以为学生选择学校、专业提供参考,为政府教育工作的决策科学化提供借鉴。我国对高校绩效评估的研究开始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估体系、合理的评估指标。因此,完善高校绩效评估以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中国高校绩效评估的现状分析

(一)中国高校绩效评估的发展历史

目前国内针对高校绩效评估进行研究的机构主要有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民间的大学评估机构。国家教委的评估主要针对本科教学,侧重教学质量评估。民间的大学评估机构对高校的评估包括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校声誉等各个方面,是对高校的综合评估。本文所阐述的高校绩效评估涉及高校投入、产出、运行各个方面,民间大学评估机构的评估指标体系更加符合本研究的侧重点,因此选取民间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民间大学评估机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网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校友会网、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上述四个机构设计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内容上有所差异,但基本都涵盖了高校职能的指标。校友会榜由网络投票产生,通过大众参与调动其积极性,扩大其影响力。中评榜以其完备的指标体系而具有说服力。因此,本文选取了校友会榜和中评榜作为个案阐述我国高校绩效评估的实践。

(二)“大学排行榜”与“中评榜”

1. 中国校友会网的《中国大学排行榜》

中国校友会网主要从学术成就和校友成就两方面对高校进行评估,评价体系聚焦国际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贡献三个层面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可重复操作等特点。在评价体系设计和指标筛选上,坚持系统性、公正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等原则。纵观2003年以来已连续进行了十一年的评估工作,其显著特点为:强调高校的竞争力、突出累积性指标、重视高校科研能力。

2.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高校竞争力评价》

中评榜的评估分为对重点大学的评估和一般大学的评估,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一,设置了可以反映质量、水平和特色的指标,其二,根据学校的分类不同,计算的指标权重则不同。比如:教学与科研的比例,重点大学大约为4:6,而一般大学则是6:4。这样的设计更能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也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二、中国高校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指标设计、权重分配缺乏合理性

尽管前文阐述的两个评估指标体系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但是依然受到了很多争议:重科研轻教学的指标依然广泛存在,没有设计可以将教学和科研合理统一的指标。两个排行榜中科研都占了很大的比重。科学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数量和时间的限制违反创造性劳动规律,降低科研成果的质量,还会造成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综合排行榜追求同一性的指标忽视了高校办学的特色

每所高校建校之初的战略愿景不同,则办学特色、职能定位也各不相同。如果用同样的一套评估体系对不同大学进行评估则有失偏颇。另外,上述两套评估体系主要以重点大学为主要的评价对象,指标也大多反映大学的优质资源和办学水平。这些指标适合对重点大学的评估,但将其应用到科研较为薄弱的一般大学时,会面临着适用性问题的挑战。

(三)没有把“为社会服务”列入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培育人才、科研、服务社会,并以服务社会为终极目标。纵观我国目前高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置,校友会榜强调的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评榜强调的是科学研究和教学水平,二者都忽视了“为社会服务”这一重要指标。大学的三大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为社会服务”这一指标就偏离了大学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实质。

三、完善中国高校绩效评估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自评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式

目前中国高校绩效评估所采取的还是外部评估机构基于二手数据进行的评估,评估结果不具有科学性与公信力。如果学校将自评工作作为完善学校管理、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手段,那么就不会出现应付外部评估组织、敷衍了事的情况。因此,我国高校绩效评估在评估方法上应该采取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估过程中给予高校自评权,结合外部专家评估,确保评估的客观、科学。

(二)评估主体多元化

高校绩效的评估问责主体包含了政府、社会、学校、教职员工、家长、学生等。但是纵观我国高校绩效评估的现状,基本上是评估机构在对评估“全权负责”,没有各类评估主体的代表在发挥作用。因此,我国高校绩效评估应注重各类评估主体的作用,由政府主导,制定相应制度,广泛采纳不同评估主体的意见。

(三)构建高效绩效评估制度

一方面,在指标设计方面,将“社会责任”这一项纳入评估内容,按照学校特色进行指标设计及权重分配,改变目前我国高校绩效评估重视科学研究的现状。另一方面,设立隶属于教育部的专门评估机构,由国家财政拨款扶持;教育部与民间大学评估结构合作,形成完善的高校评估制度与指标体系;在立足调研、获得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评估,三到五年为一个评估周期;评估结果面向社会公布并并由教育部、民间大学评估机构、社会公众共同监督被评估高校改善评估中的不足之处。

四、结语

本文以两个民间大学排行榜为例,阐述了我国高校绩效评估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我国在高校评估方面的不足,为尽快建立完善的高校绩效评估制度进行了理论积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设计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及高校发展的指标体系,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谌启标,柳国辉.美国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政策述评.宁波大学学报,2004,26(3):26-29.

[2] 陈玉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9,76 - 77.

[3] 代蕊华.西方高校的绩效指标及其评价.外国教育资料,1999,(6):56-59.

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生命健康教育;大学生;课程

根据对江西省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及行为实践现状的比较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学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借助校外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平台举办生命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及相关训练,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达到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育人目的。本研究的成果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校本教材,可运用于生命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各高校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引领大学生关注生命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课题实施步骤

在课题实施之前,将总目标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分解,即:生命健康教育的内涵及目标界定,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范围及实践框架的形成,生命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怎样具体实施生命健康教育。分解目标的目的,在于使研究目标与课题实施起来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

(一)生命健康教育的情报研究

国内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的现状、国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的做法和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对我省大学实施生命健康教育的启发。

(二)生命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包括生命健康教育的内涵及目标,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范围、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框架。

(三)生命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研究

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生命健康教育专项课程,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性研究。建设校园文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社团活动,将生命健康教育与创造教育及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开展校外生命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拓展校外生命健康教育资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生命健康教育及其课程研究的文献资料,分析学校已有的关于生命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以此作为制定研究方案和教育规划方案的理论基础。

(二)调查法

调查学生家庭、社区生命健康教育状况,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和行为现状,之后进行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和行为实践的比较分析。

(三)经验总结法

在每一研究的阶段均要总结经验,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对照组研究

选择不同的大学,专业不限,班级随机抽样,对开展生命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训、生活实践的对照组进行分析研究。

(五)归纳整理法

对材料去伪存真,经历“实践―探索―总结―调整”的过程,获得对生命健康教育规律性的认识。

三、相关理论支撑

(一)人的生命健康理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健康不仅指在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科学发展观也提出以人为本,实现个体全面、和谐发展。

(二)现代教育课程理论

我国教育改革提出,课程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课程要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课程不局限于文本型的教材,提倡师生共同开发和建设学校课程。

(三)现代医学心理健康理论

心理学里有四种主流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人文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对“幸福感” “和谐”“生命健康”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心理学的关注点。

幸福感是人的“自我感觉”,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很重要的品质。心理健康的另一种重要品质是“和谐”,即内心的和谐。所谓的内心和谐就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认真分析自己眼前的处境、将来追求的目标、现在所能够做的,使各个方面的事情之间能够达到和谐一致。生命健康教育的研究,就是从人的幸福感以及和谐发展方面来关注生命质量。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背景

生命健康教育,最早源于20 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是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人。国内外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较早,大量科学研究显示,学校开设生命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中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如抽烟、酗酒、同性恋、网瘾、暴力等。现代生命健康教育最早是从学校教育中的单项内容开始的,1840年美国部分学校开始设立“急救”课。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在港台地区迅速推进,以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实施的出发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生命与生存、生命与尊严、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发展、生命与社会等问题迫切地摆在了学校教育面前。2002年8月,生命教育被英国政府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生命教育课程在国家正式课程中占有重要一席。21世纪,西方学者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也逐步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关注这一问题。2003 年4 月8 日,湖北省召开了“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2004年4月,在杭州召开“教师、课程与人格建构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香港、台湾等地的40多位专家、教授呼吁重视校园“生命健康”教育理念;2006年12 月28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教育部、司法部、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联合支持,以“优化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北大、清华、人大在内的67所学校的专家和来自全国的教育人士探讨了生命教育在中国的现状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教育体系等问题。

(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生命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认同性

影响生命健康的文化认同性的因素,涉及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的共识性。没有对生命教育的共识,就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学校教育与社区舆论冲突等问题,从而影响生命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生命健康人格内化过程中的评价问题

生命健康教育中的人格内化是一个高层面的问题,其评价的量化问题极其复杂,教育工作者难以把握评价的过程。鉴于评价是生命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促进生命健康教育趋向本真和凸显实践效应的问题,即使存在难度,教育工作者也要勇于实践和探索。

(三)实施过程

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大学生命教育的情报资料进行研究之后,确定以开设生命健康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作为学校实施开展生命教育的突破口。对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形式开展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展开调查,并对开设专门的生命健康教育课作为学生必修课的大学作重点研究,关注大学中较为系统的生命健康教育训练课程。

通过在江西省多所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把生命健康教育与学校的专业教育教学全面结合。课题组在大学教学课程计划中建设性地开设了生命健康教育课与求生训练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危险情景下的模拟求生训练。总结学校生命健康教育与相关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的经验成果,定期进行交流。具体做法有:

在大学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并通过校外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机会举办生命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及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建立学生的生命健康档案,实现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随时关注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动向。

开展以学校社团、班级等为组织单位的生命健康教育主题游戏活动、求生训练,营造校园生命健康教育文化氛围,利用校园板报、广播、征文比赛、小品演出等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学校的教育理念应以健康为首,在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中,将人文和科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生命健康的含义,指导学生将健康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讲授健身知识,指导大学生开展健身实践,有效培养学生健身的能力和终身健康的意识;讲解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不断改善生活质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构建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实践创新平台,激活学生探究性学习及个性化发展的潜能,为高校健康教育注入生命力。

五、研究成果及意义

课题的创新点在于确立了“三线一面”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工作格局,使生命健康教育的课程落实、教育研讨、专题活动三线互为融合,使生命健康教育融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面向学生群体。

一是构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试点开设了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可以说是我省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的一个亮点。生命健康教育教材,不仅仅是指生命健康教育的文本教材,还包含了形成系统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要素和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法等。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涉及人力、物力、财力,如教育设施设备(图书馆书籍、实验室、校园网络)、教育媒介、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社区支持等。这些基本要素和基础条件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状况、水平和质量。

二是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的经验与做法,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拓展健康教育的内涵,两者和谐融合并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了提升学生的生命健康意识,使之形成对生命健康的文化认同并付诸实践的教育目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等相关知识的讲解,使大学生认识自己,以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培养了学生对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初步实现了学生生命健康意识的升华、对生命健康理念的认同和内化。评估结果显示,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大大增强,“爱我,爱生命,爱学习,爱生活”成为研究基地大学的新风尚。

三是构建了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实践课平台,融探索认知、体验与实践为一体,以教师关注生命健康的实际行为带动学生的生命健康实践,激活学生探索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潜能,为高校生命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金娟.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J].教育,2011(23).

[3]蒋强军,梁文慧,林莉,等.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和途径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1(3).

家校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COSO报告 财务风险 内部控制

一、绪论

现阶段,国内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学生数目与日俱增,办学条件明显得到了优化,教学科研经费的数量也呈大幅增长趋势,高校的财务风险日渐突出。而财务风险直接妨碍了国内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理论界和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会影响高校师资队伍的培养、硬件设备的配备、科研成果的累积与学校的常规运转等,会对高校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提升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提前做好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对高校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对现阶段高校财务风险能力进行整体评估,提出相关的防范控制对策,对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2年9月美国COSO 委员会了名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研究报告,即 COSO 报告。2004年,COSO委员会进一步提出了一份名为《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在原先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风险管理的各项要求。该报告把风险管理构成要素分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督等多个框架系统,成为了指导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在高校的财务风险问题中,在国外,高等教育的办学费用并非是从金融单位贷款获得的,而是产生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资金筹措与运作模式,办学所需的费用几乎都是从政府或社会捐助中获得的,费用的运转由高校董事会决定,几乎不会产生财务风险,所以有关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分析成果很少。

在国内,最近几年,高校的财务风险持续扩大,这方面的问题也引发了国内许多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纷纷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但是,目前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分析仍然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高校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与财务风险评估框架等问题的研究并未形成统一的指标,研究学者往往选择不同的风险评价指标,而这些指标也并未得到权威的认证,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所以,财务风险问题已经成了高校现阶段面对的突出问题。

三、我校财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我校属于非营利性质的事业单位,高等教育改革之前,办学的费用都是政府供给的,当时的财务状况十分稳定,风险也几乎不存在。如今,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不断深入,高校可以自行重新定位办学的结构、规模、资金的筹措与运转等问题,这样的自也让原先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无风险财务状态转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风险财务状态,承担了相应的财务风险,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财务运转的决策与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风险意识。很长时间以来,我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都是财政拨付,因此,相关人员缺乏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学校几乎不会对财务风险作出提前的监测与预防。而随着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学校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日常的运转,为了获取更多的经费,学校通过多渠道进行筹资与投资活动,这些都给现阶段学校财务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其次,风险管理责任人缺失。我校虽然有相关的经济责任机制,然而还是会有执行松散、管理失当等问题存在,同时经济责任机制追究的往往是事后责任的归属,对事前及事中的控制较为欠缺,未形成完备的多层次经济责任机制,缺少行之有效的规范与激励制度。如果决策与管理出现了失误,难以追究相应的责任。最后,并未形成完备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这包括内部牵制制度不完善、控制职能不够精确、内部与外部监督力度有限等问题。由此可见,我校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仍然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只有做好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工作,才能实现我校的持续发展。

四、完善我校财务风险管理具体措施

(一)识别与评估风险,建立财务风险预测系统

1、对高校财务风险的识别

高校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对风险进行识别,这是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高校识别财务风险分为定量与定性两种类型。一是财务情况研究。按照高校资产负债情况,资金收入与支出情况、基础建设投资情况与相关财务资料,利用核算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的方式,同时联系调查情况,对财务整体状况展开综合研究,找出潜在的高校财务风险。二是专家意见研究。高校财务部门订立调查计划,从多位专家处获取有关意见,利用多次反馈的方式逐渐得到对财务风险更为清晰的看法。这种方式能够集合多位专家的知识、能力与经验。三是分解分析。把高校财务风险分解开来,逐个分析,最后找到风险的原始形态。另外,风险识别方式还包含分组分析、关联分析、业务流程研究与风险调查分析等。

2、建立高校财务风险预测系统

财务风险的预测系统是一个现代化的预警系统,以信息化方式建立恰当的财务预测指标框架,利用观察分析等方式随时监控高校潜在风险的变化,对收集到的财务信息展开对比研究。风险预测一般通过设置临界值来判断是否出现引发财务风险的因素。财务预测指标一旦超出临界值,会对风险发出警示,提示管理人员作出预防措施,避免潜在的危机带来真正的损失。建立高校风险预测系统可以为高校管理人员提供信息,方便其进行监测、指导和控制,在财务危机形成早期及时做好预防措施,提升管理效果。建立财务风险预测系统是高校控制财务风险、避免财务危机的重要方式。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是高校展开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它包含完备的组织形态、各个部门与工作人员确切的工作责任、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严格的工作流程、良好的文化氛围与合理的管理制度等。高校展开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内部控制结构,同时用规范的工作流程与完备的工作制度来完善所有的业务活动。实施的整个过程都应当接受严格的监督,最终高校的管理部门与社会上的专业机构一起对内部控制工作做出评价并提出意见。

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分成事前、事中与事后三个部分:第一,事前的控制要建立完善的部门组织结构,保证所有业务活动顺利展开;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配备都应当和相应的职责相适应,逐步完善人员的教育培训、考核与激励等问题;在展开相应的活动前,应当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包括人员工作制度、财务规划制度、授权审核制度、业务流程制度等;遵照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选择合理的会计核算方式;建立与完善风险预测与防范机制等。第二,事中的控制包含各个组织与机构合理分配相应的职能,履行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并行使相应的权利;高校活动实施的时候进行审核确认;对信息材料尤其是会计资料展开研究与管理;对工作人员展开监督管理同时在控制工作展开的过程中深化学校内部与外部、内部各个部门以及部门上下级间的交流与沟通。第三,事后的控制包含检查并评估高校的各项活动、核算会计信息、做好内外部审计工作等。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可以有效的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让各项业务与活动顺利开展。

(三)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

1、强化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高校内部审计是其进行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内部审计能够以辅助管理的方式监督控制政策与流程的实施效率,推动建设良好的控制环境,确保经济活动的效率性与合法性。高校内部审计不但包含对会计账目的审核,还包含对单位内部多个组织部门及管理执行能力的审核,同时将审核的结果以及改进的措施上报到学校相关部门或负责人手中。因此,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展开的二次控制。

内部审计不仅要关注资金流转的效率性与合理性,还要关注财务控制的运作效率,监督财务控制的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应当遵循时展的需求,将风险视为风向标,逐渐转变为经营管理层的动态管理与控制机制,集中力量改进并整合各个管理部门的风险控制、管理与治理工作,不局限于职能部门的框架,而是由点及面,建立围绕综合风险控制这一核心的内部审计。采取对管理部门提供风险监督与控制评估以及整合风险建议与措施的方式,保障高校资源的合理使用,为学校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以风险为风向标的内部审计是优化高校内部审计现状的重要途径,是合理分配审计资源的关键举措,它给高校预算审计、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等指出了发展方向,也规划了今后高校内部审计的走向。

2、完善政府对高校的监督机制

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是从政府获得的,因此政府可以对高校的财务展开监督,确保高校将政府拨款运用到实处。然而,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因为监督机制尚未成熟、监督人员数量过少、信息难以对称等因素,政府并未对高校展开强有力的监督,只是偶尔抽查或监管高校对政府某项政策的执行情况。政府想要以宏观的方式管理高校的财务情况,就必须辅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机制,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在政府规定的条件下展开运转。一方面,政府应当建设完备的财务监督机制,经常检查、督导并评估高校的财务活动开展情况。政府利用财政与审计等部门展开监督,还可以组织不同的社会群体对学校展开监督,建设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框架体系,订立考核制度与严格的责任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有利于确保高校财务活动在政府规定的条件下开展,让高校合理使用并保管国家的资产,推动高校形成完善的财务控制机制,从而提升高校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在不断完善监督机制的组织机构、评价标准、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当组织一些专门从事监督与管理工作的人员展开监督。这些人员不但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完善的监督机制有利于政府整体掌握高校财务中高校与政府双方应当承担的责任,识别高校管理人员工作过程中承担的责任,推动高校管理人员不断提升风险与责任意识,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高校的财务风险控制工作。

五、结束语

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高校财务风险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如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竞争日益激烈,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形成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不断提升。一旦高校形成重大财务危机,必然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冲击。所以,不断研究完善与强化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是现阶段高校管理中的重点内容,也是确保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翁建鹏.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