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家校合作的课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调查研究背景
(1)实践背景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和模式上也有一些突破和创新,并朝着校企一体办学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又要看到,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历史不长,积淀不够,职业院校对校企一体化办学的理解和认识不够,学校和企业对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共识不足,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2)政策背景
2010年11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教职成〔2010〕13号),把“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化办学推进计划”列为2010~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十大任务之一,提出“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指南;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化办学计划的实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调查研究目的
课题调研旨在研究促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制度化、规范化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成果展示和推广的办法,形成中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的科学思路,为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探讨我国在校企一体化办学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探究,掌握最新研究进展,寻找调查研究的方向和目标;或以观点或论据形式,提供一些与校企一体化办学有关的理论、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问卷。
(2)调查访谈法:通过对企业发放校企一体化办学调查问卷,了解校企合作影响制约因素,校企合作现状和将来合作的领域和意愿,总结有关校企一体化办学的先进经验,探讨我国在校企一体化办学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4.研究时间: 2012年 3月18日~4月16日
5.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是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企业60家,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58份,涉及机械类17家、电子类16家、餐饮酒店11家、新能源2家、信息技术4家、现代服务业6家、零售业2家。
二、调查问题分析
1.对校企一体化办学重要性的认识情况
从调查的情况看, “贵公司校企一体化办学对企业发展是否重要?”有 93%的企业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校企一体化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是否重要?”, 100%企业都选择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调查显示,不论企业所属何种产业,都已经充分认识到校企一体化办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校企一体化办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校企合作影响制约因素
调查显示,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化一体化办学积极性的因素中,九成的受访企业选择缺乏政府相应的政策引导,半数企业选择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缺乏合作机制、缺乏校企交流平台,选择学校缺乏主动性的只占7%,说明近年来学校在校企一体化办学中展现出了积极的姿态,但是不解决政府层面政策引导,以及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努力,在保证企业利益前提下,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3.校企合作现状及将来合作的领域和意愿
调查显示,企业有着积极的开展合作意愿。现在企业合作意愿仅停留在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实习机会、为职校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委托学校进行员工培训、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为学校提供专题讲座、开展校企文化交流。只有少数企业对提供技术支持、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联办职工培训中心、联办职业学校、为学校提供教育培训经费可以接受。对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和提供设备支持、企业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车间方面没有意愿。
不愿合作原因有学校培训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企业技术领先而学校师资技术力量不足。企业不愿意提供资金和设备,原因集中在规模小、刚起步、设备贵,但也显现出企业成长后有意愿合作的倾向;说明企业和学校在先进技术掌握上的不对等以及企业对资金、设备投入的谨慎和追求回报。但调查还显示企业愿意提供技术支持、培训经费,体现出“校企一体化办学”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4.政府政策引导因素分析
八成学校选择在税收优惠、经费补助方面要求政府给予政策倾斜,以及七成企业在以奖代补、宣传企业形象,给予荣誉称号方面表示要求,说明在政府层面的政策引导也能为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提升企业在其中的积极性提供新的思路和办法。而且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这项工作将事半功倍,扭转现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尴尬局面。
5.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影响因素
校企一体化办学影响因素中八成企业选择学生安全和学生管理是企业最担忧的方面,其次是生产效益、设备损耗以及劳动报酬,在其他说明中有五家企业不约而同地指出了学生的稳定率、流失率以及企业付出后相应的回报无法保证,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深入展开。
6.合作对象的选择因素(即对合作学校的要求)
调查显示,企业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时,在选择合作对象时注重的因素主要有,学校能否为企业培养一定数量的合格技能人才、学校与本企业产业对接的专业建设水平。地方政府对学校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支持力度、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如是否是国家级重点或四星级学校)、学校是否与本企业有合作基础也是企业考虑的因素。
三、调查显示问题和建议
(一)宣传“校企一体化”内涵,争取企业共识
我们学校对本课题是2012年11月开始着手进行的,我们化学教研组成员老中青各个年龄段都有,在工作中本着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经验和年轻的教师的创新精神,有效整合,分工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学案导学,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合作学习的能力,从互动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拓展新问题,再通过合作交流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具体操作方案、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1月)
(一)共同提高认识,相互转变观念
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能够顺利地实施,首先要提高课题研究教师的思想认识,使他们能够从心里赞成课题研究,愿意进行课题研究,这是做好改进课堂模式实践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学校组织教师集中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座谈,通过学习和座谈,使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课改的深远意义以及课改的紧迫性,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肩上的重任,从内心接受了课题研究,认同了课题研究。学校领导还组织一部分教师“走出去”:到山东杜郎口中学、重庆师大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这样就为我校能够顺利地实施课题研究打下了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学习教育理论,明确研究方向
在课改教师从内心接受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又布置了有关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任务。其中我们进行了五次集中学习,并布置了多次分散学习。通过富有针对性的业务学习,主要明确了以下两个最根本的问题:
1.明确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1)自主学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是本次课题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实施新课改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发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如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如何满足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所有这些,将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败,当然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
(2)自主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沟通、学会交流合作具有积极和行之有效的途径。其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有利于我们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
③有利于我们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④有利于我们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间实行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2.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面对新课程的新变化,我们教师该怎么办?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活动,我们认为,面对新课程、新形势,教师要转变的方面很多,但最为重要的是以下两个方面: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课程模式中的教师,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把各式各样的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格式化”,最终成为规范的、知识渊博的、但已没了创造性的所谓合格、甚至优秀的人才。课题研究实践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也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参与学习和探究,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学习方式改变了,也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做出调整。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的基本做法是,分解知识、技能,并有效组织呈现部分甚至整体,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探究性课程上,情形则大不一样。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不断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二、探索研究阶段:(2013年2月-2014年2月)
围绕课题,学校领导组织相关教师学习相关材料、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理论专着,同时派出一部分教师“走出去”,到山东杜郎口中学、重庆师大等地学习课堂模式、教育教学管理的先进经验,还邀请有关专家“走进来”作相关专题讲座,同时观看名家名师讲座和课堂教学录像等活动,集中探索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1.重温学习心理学,结合各科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奠定研究基石。
2.努力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进行行动研究。
(二)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学校实际,进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习惯和能力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从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出发,正确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形式等,使整个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从而探索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地训练经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劲。
(三)探索自主--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对学生学习水平提升的效果
在实践过程中,力图通过鲜明的案例、有效的场景、实物资料来反映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上的发展情况。
三、实施情况
(一)学校领导深入课堂,集思广益反复研究
这一年,我们针对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九年级专门划分几个班级为课题研究班级,按照初步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学校领导经常深入班级听课、了解课题研究情况,及时解决问题,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实践,同时学校领导也把指导课题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作为本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校长和教务主任经常深入课堂,进行听课指导。同时,学校明确规定,把课题研究工作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多次进行听课指导,对参与的教师本身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使之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题研究教改实践中。
(二)骨干教师示范引路,取长补短及时总结
在我们教研组相互听课、上课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好的典型,就及时召开全组教师课改实验观摩教研会,启迪大家的思路。同时及时地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以便把我校课题研究实践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学校经常组织课改实验教师对课题研究实践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我们及时地进行了总结。我们认为,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得还不够彻底,新旧观念交织在一起,时新时旧;
2.对小组自主学习的合作、交流的评估方式还不完善,不能很好的评估学生交流的成果。
3.激励学生合作的动力和兴趣有待进一步探索。
4.课改实践与教学质量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初步取得的成果
1.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课题研究实践的探讨过程中,老师们探究教学的实践,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教学方式产生了变革:一是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二是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静态的讲授过程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三是变学生呆板消极的学习行为为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的学习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2.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
(1)自主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不管是本班教师还是代课教师来上课,都有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学生学习兴趣浓,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学习知识的欲望强烈,课堂气氛活跃。近一年我校开放日的公开课,都获得听课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在校青年教师评优课和骨干教师示范课展示活动中,这些班的学生表现出广泛的阅读兴趣和爱好;平时报刊杂志一发到这些班级,同学们都争先恐后抢着看。
(2)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学生不仅爱学习,而且会学习,他们课堂上善于向老师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有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课堂上,学生不需要老师多讲,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工具书,同学们之间开展讨论,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3)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和交往的主动性、自信心得到增强,他们不仅向同学挑战,还勇于向老师挑战,课间、课上学生会向老师提出很多问题,甚至对老师的看法、结论提出意见。他们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答案。然而他们又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时配合默契,有分有合,人人参与。每个学生都表现得很自信,人人都觉得自己是成功者。学生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也很强,每次班队活动、学校集体外出或课间都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充分表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且活动质量都很高。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员培养
2009年经济危机过后,中国经济又“热”了起来,中国汽车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从2009年就业难到2010、2011年的“用工荒”,从招聘市场上就能看出各大汽车企业都是在上新项目,扩大产能,招兵买马。在企业内部,也可以看到一种现象,人员储备不足,培养不够,员工发展跟不上公司发展的速度等。这些挑战是摆在公司高层和人力资源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如何能在人才市场上占尽先机,在人才储备和培养方面取得主动权?校企合作无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各种模式综合并用,可以大大解决我们的用人难问题。此以上汽通用五菱的实践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校企合作的背景及意义
外部环境: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大量需求汽车专业人员;我国汽车行业目前正集体面临着人才严重匮乏的困境;在高校对口专业人才的招聘争夺十分激烈。
内部环境:公司快速发展,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公司人员的知识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需要补充和培养优秀的人才做后备。
通过校企合作,广泛宣传公司形象,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地位。促进公司与学校的合作,加强公司与学校的密切关系,与学校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可以早期发现优秀的学生,降低招聘、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企业参与高校教学活动,将公司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高校的教学大纲相结合,设置适合企业发展的课程,缩短员工融入公司的时间,可以缓解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及招聘、培养周期长的现状。充分利用高校专业及师资优势,可以向公司输入更多先进的理念、技术及工具,为公司培养更多的人才。
二、企业人才培养现状简析
1、上汽通用五菱所处地域位置的限制,对招聘到高素质的员工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车辆工程、发动机等专业技术人才招聘难、培养周期长。
2、企业技术力量有限,获取先进科研、技术有一定的困难,对企业长期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培养后劲不足。
3、高校有强大的师资与科研力量做后盾,走在国内、外先进知识与技术研究的前沿。
4、公司与高校具有过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汽车碰撞试验、规模经济研究等项目,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与武汉理工、南京理工大学合作车辆工程、工业工程、工商管理研究生班等,在公司内都得到了良好的反应。
三、校企合作方式尝试及实施
1、助学金
操作方式:资助成绩优秀的贫困大学生大三、大四两年学费或读研究生,并于资助时签订就业意向/劳动合同,根据资助的实际金额决定为公司服务的期限,一般可为5-10年。
目的:提前挑选优秀学生,参与课程设置,让学生深入了解公司,加快大学毕业生融入
流程:公司通过学校发出助学通知——学生报名——公司与学校共同挑选学生——公司与学生签订协议——公司与学校商讨学生大三、大四课程设计/研究方向——大三暑期到公司实习/在公司进行研究——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题目由学校和公司决定——在公司进行毕业实习——学校和公司共同进行毕业答辩——毕业进入公司。
2、奖学金
操作方式:设立奖学金,奖励达到公司设定目标的学生,奖励对象覆盖1-4年级的学生,负责提供大三暑期社会实践/实习基地,在技术中心承担简单工作,设立实习课题,如就某个课题进行调研。学生在实习结束前要向公司/学校提供调研报告,或就某个问题提交解决方案。
目的:在学生中宣传企业,让学生切身感受企业的文化,并参与企业的持续改进,吸引潜在员工加盟公司。
流程:定期在学校内宣讲公司奖学金制度——每学年初评奖信息——学生报名——评估——颁奖——暑期社会实践。
建立奖学金制度,以企业名字命名奖学金名称,奖学金每学年评奖一次。每年10月份,由校方对上一学年的优秀生进行提名,并将拟奖励学生的资料交公司进行商议,公司在11月份内确定获奖学生名单,并于12月份学校放寒假前到学校颁奖,同时公司当年“双向选择”的人才需求信息。具体资助金额可根据企业经济实力量力而行。要求获奖学生在暑假到公司做7-14天的社会实践实习。
奖学金经过几年在高校的顺利运作,扩大了公司在高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了设奖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公司掌握了优秀学生的信息,对高校的招聘选择更具有了针对性,使近几年的校园招聘有了新的突破。
3、在职研究生班
操作方式: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研究生培养的专业领域,选择适合企业的院校进行合作,采用不脱产的方式,学校定期派教师来公司进行授课,以公司资助和员工自己承担费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公司高端人才
目的:培养企业高素质人员,为公司快速发展储备人才。
流程:研究生专业调研——校企合作谈判——签订合作合同——公司内培养对象选拔——参加考试——授课——验收。
为了满足公司快速发展对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要,帮助员工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可根据公司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大学合作,联合开办在职的研究生班,如车辆工程硕士班、工业工程硕士班和mba班等。公司可提供资助并与员工签订培训协议,设定服务期限,具体时间和金额可双方约定。
4、项目研究
操作方式: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所需的专业领域,引进在职研究生、博士来公司做课题研究,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毕业前公司与学校、个人签订就业协议,学生毕业后可留在公司工作,如不在公司工作,研究课题成果属公司所有。
目的:定向或提供研究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基地,留住人才。
流程:所需专业调研——与学校/个人沟通——签订合作合同、就业意向——公司内课题研究——毕业留公司工作或另择业。
5、短期培训班
操作方式:每年根据公司的需要,挑选出一定数量的课题,请高校专家来公司进行讲座;公司员工参与学校的学术研讨;派遣公司高资质员工赴学校讲学,与高校师生进行研讨。
目的:培养企业高素质人员,了解当前先进的知识、技术。
流程:公司内讲座可按培训流程,参与学术研讨可按外培或出差流程,赴高校讲学可按出差流程。
6、博士后工作站
操作方式:根据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确定所需的专业领域,引进博士进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工作,来公司做课题研究,出站后可在公司内担任管理或技术职务,可以更快融入公司,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目的:引进高端人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运用策略深入探究
实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关键在于“自主探索,合作展示”这个环节。学生开始合作时,容易出现热热闹闹流于形式、教师不易调控的现象,或者出现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们采用两条策略:一是学法引领,保证合作有序;二是多元评价,促进有效合作(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奖励评价)。在实践中,我重点围绕第二条策略——“多元评价,促进有效合作”在小学二年级中进行了尝试。
1.初步实施,找感觉
“万事开头难。”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倾听、思考、表达、评价等能力相对薄弱,进行小组合作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要促进有效合作困难更大。起初,我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在课堂上进行到全班交流环节时,发现学生集体展示的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自信心不足,缺乏参与热情。为了激励学生始终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我开始运用师生评价和奖励评价策略。
交流后,我一般会这样评价学生和小组表现:你真棒;你很会思考;你讲得很清楚;你们小组合作得又快又好等。为了锻炼学生,有时候我不评价而让学生说,孩子的表达能力不强,一般会说:我觉得他们很专心,他们组比我们好,我们要像××小组学习等。师生评价完后,我就在黑板右侧的小组评价栏里给发言小组加分(最多5分)。加分的标准是:能大胆交流加5分,能思考提出质疑加3分。刚开始运用奖分策略时,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我顾及不到全体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其余没有机会发言的小组得不到分数则很失落,虽然下一节课我会找他们发言,希望能平衡一下分数,但小组之间的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几节课后,当他们之间的分数差距拉大,得分少的小组就失去了积极性。大约2周时间过后,感觉学生的参与热情并没有提高,再加上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很快就失去了倾听的耐心。
2.听课量表,查原因
通过听课量表的记录分析,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我的课堂评价语言比较单调、贫乏,时间一长,容易引起听觉疲劳,失去新鲜感;学生评价表达能力较弱,师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宽泛,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参与欲望;奖励评价(加分)随意性大,只有两条标准,不能照顾全体小组的综合表现。看来,策略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在运用上还有许多地方考虑不周,自身的语言素养也须需提高。
3.细化策略,再实践
教师评价是否合理、准确或富有艺术性,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下一次的课堂参与欲望。经过评课组教师的群力群策,大家一致认为评价语言不仅要注重情感因素,还要注重内容翔实、亲切灵动,让学生如沐春风。评价要在语言的实指性、育人性和及时性上下工夫。
当然,课堂上光靠教师的一双眼睛是不够的,但学生的评价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语言评价得到了改善,在奖励评价策略上我却着实费了一番脑筋。开始时,为了保证学生倾听,一节课我要进行多次组织教学,经常打断交流的节奏。怎样才能保证学生倾听,又能促进合作的积极性呢?冥思苦想中,以前记住的一句话跳了出来——目标引发行为,结果巩固行为。我用什么目标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呢?我又用什么结果来巩固行为呢?于是,我慢慢理顺出“倾听—思考—表达—评价”的思路(板书在黑板上方给学生提示),用它作为目标引领学生的行为,通过师生评价和奖励加分来巩固行为。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评价的主动权还是应该掌握在教师手中。其中表达分由师生掌握,一个小组代表讲解完后,我会叫其他小组的孩子站起来,说说应该给讲解小组加几分,根据是什么。如果没有问题,直接加上5分,如果有问题,我会让评价的孩子接着讲,如果都说不出来,我就点拨指导,最后,我会给讲解者和评价者适当的分数。这样,即使没有抢到发言权的小组,在其他方面表现好也有加分的机会,保证了每个小组都能积极参与。为了得到倾听的分数,学生一定会认真听讲,只要认真听,就一定会引发思考,就有可能提出质疑,最后我在评价小组表现加分时也就有据可依了。
以上便是多元评价策略在“自主探索,合作展示”环节的应用情况,把语言评价和奖励评价融合到一起,先评价后加分,让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进步和成绩,调动了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总结成果,反思提升
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源于教学实践,又回归并指导教学实
践,在课堂中历练,在研究中提升。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对多元评价策略的运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达到了学校要求的预期效果。我对此策略进行了细化、补充和完善,在低年级进行了经验交流。部分教师运用后,也感觉学生课堂上安静了许多,做小动作的较少,不用三番五次进行组织教学了,交流能够有序进行,学生自信勇敢多了,倾听、思考、表达、评价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提升。在去年送课下乡的时候,我用小组合作模式和多元评价策略成功地出示了二年级的数学示范课,获得了听课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小组合作在低年级也能取得成功!
借助多元评价,我的小组合作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一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虽说学生年龄小是我最初从事课题研究的制约因素之一,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我参与课题研究时只掌握了小组合作的模式,对合作的实效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初步运用策略时只抓住了皮毛。后来,在教科所领导的指导下,我通过听课量表才找到了自身的欠缺,学会了如何对策略进行细化研究。在此过程中,我感觉一个课题的结题并不意味着研究的结束,
现代学生缺乏乡土关怀、社会关怀之情。他们对于本土文化、历史等了解甚少。正因为如此,学生对于家乡乃至国家的向心力在减少。基于这个大背景,我校五年级学生开展了这项小课题研究。我们官桥镇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拥有7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北辛文化的发祥地。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官桥教育兴旺,名儒辈出,盛极一时;而后儒学盛行,延续两千余年。这对我们少年儿童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通过学习研究官桥地方文化,能抵制一些学生的拜金思想、享乐主义,培养学生崇尚家乡名人、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我们的民族责任感,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们官桥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名人辈出。我校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如名传千古的历史古迹:北辛遗址、薛国故城遗址;彪炳千秋的古薛名人:造车始祖奚仲、招贤纳士孟尝君、勇于自荐的毛遂、抗倭名将薛士杰、抗日英雄任振甲、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昌袤……名人遗迹:田文、田婴墓、孟尝君纪念馆等。利用这些身边耳熟能详的人物和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儿童,让学生走近经典,走近名人,争做名人,在体验中获得感受,种下思想,形成美德。
三、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课题研究目的
(1)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感染,接受熏陶,继承中华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立下为家乡争光的志向。
(2)积极创设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树立“人人都能成名人,人人都要争先进”的理念。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2.课题研究内容
以“了解名人、走近名人、解读名人、学习名人、争做名人”为系列;以“相约官桥文化”为线索;以环境熏陶、活动体验为形式;用家乡历史鼓舞人、家乡文化陶冶人、名人精神激励人。该课题研究活动充实了学生的文化知识,为学校教育赋予了更丰盈的“名人文化内涵”,为我们少先队员的健康成长和才华展示提供了丰饶的沃土、无际的天宇。
四、课题研究过程和方法措施
(一)我们充分利用好校本课程教材《相约文化官桥》,以推动“相约文化官桥”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向五年级全体学生发出倡议:我们要与官桥经典文化为友,与高尚为伍,爱家乡,爱祖国。一定要好好学习校本课程,肩负起传承和弘扬官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崇文尚德”的文化氛围。我们充分利用墙壁、橱窗、黑板报、校报、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宣传经典,弘扬经典,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官桥经典文化熏陶。
(三)开展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1.开展“走近名人、争当名人”实践活动
(1)通过参观、祭扫、听讲座、开故事会、社会实践、上网搜寻等形式,开展“探访家乡名人足迹”活动,让同学们走向社会、走向历史、走近名人,从而了解家乡名人的趣闻逸事,增长见闻,开阔视野,从中受到启迪和感染。
(2)记家乡名人名言,树立远大目标。广泛发动学生课外、双休、节假日到图书室、书店、翻阅书报、上网查询、走访长者搜集家乡名人曾说过的话,开展名人名言摘录活动,供大家随时参阅,从而树立远大志向,获得向上的动力。
(3)介绍家乡名人,锻炼能力。发动人人参与,分别制作完成人手一份家乡名人名言书签、家乡名人手抄报、家乡名人小档案。并在此基础上开辟一个家乡名人研究室、建一壁家乡名人文化墙、出一期家乡名人黑板报、举办一次家乡名人文化节。最重要的是,从这些活动中,学生学习到了名人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初步建立了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4)争当名人,张扬个性。组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成长档案袋,从方方面面收集自己的成长经历、过程。另外,我们积极在少先队员中树立标兵,每个月评选一次班星、校星。让“人人都能成名人,人人都要争先进”的理念深入每一个少先队员的心中,确立目标,树立信心,积极进取。
2.印象官桥摄影比赛
3.官桥文化历史剧编演活动
4.官桥经典文化朗诵会
5.“我是官桥人,我骄傲,我自豪”演讲比赛
一、课题简介
课题研究的核心是分层与小组合作,促使二者的有效结合。尝试在同一小组内实现优优,中中,差差分层,进而优带中,中带差,培优补差,相互带动弥补,协作促进的教学模式,我们尝试努力促活课堂,变静为动,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每个个体从零参与到主动参与。优中低相互带动,相互制约,努力让各类学生主动抓取参与机会,尝试参与小组自主管理,在参与中激活,在参与中成长。
本课题实现同一小组内分层教学与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融合,寻找个体最近发展区契机,进而把相互协作延伸到学生课堂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尝试如何把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结合起来,不是单纯的分层教学,或者小组活动学习,而是分层与小组合作的有效结合。 尝试如何分层才能实现在同一小组内同质与异质结合。教学分层与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实践。尝试管理分工分层与小组相互协作。
二、课题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相关研究
1.课题的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校教学水平日益提高,学校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在尖子生突破以及竞赛培养方面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科技发明和素质教育方面更是硕果喜人。然而,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如何突破目前的教学瓶颈?这是一直困扰着学校长足发展的主要问题。
新入校的高一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习基础,智力,能力,兴趣,进步幅度参差不齐,而长期以来形成的统一的平行班班级授课制, “一锅煮”、“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视并抹煞了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带有强制色彩的“整齐划一”,不能保证学生素质的提高,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的独特存在,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情况、个性特点、组织操作能力合理分层,实现“利用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发展”的目的。
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认为个体的发展都有一个最近的发展基础和突破点,也就是最近的发展区,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能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难度,进度,进而达到最近发展区,就有必要“分层教学”。 他还认为“儿童在合作中能做的事比独立工作时多”,也就是 “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能促使每个个体借助于合作更好地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近年来,关于分层教学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旨在立足个体差异,改变“一刀切”,“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立存在,并力求顾及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力求让各层次学生均得到成功体验。分层教学就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首先达到每个个体的最近发展区。
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对学生在每种方法指导下24小时学习材料的保持率统计图显示:被动学习(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结合20%,示范30%),主动学习(小组讨论50%,实践练习75%,向他人讲授90%)
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更是得到推崇,合作的形式不一,有同质组合,如优优组合、中中组合、差差组合,也有优、中、差异质混合组合的做法。 “合作学习”就是借助异质,突破最近发展区,达到个体成长。让学生在参与中成长,在参与中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新课题的实施是一项全新的尝试,把分层与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同一小组内不同个体间的先同质结合再梯级协作,为各类个体寻找到最近发展区,进而达到每个个体的积极参与,争取参与,竞争意识,寻找更多更切合实际的互助协作,促进个体最优化。努力尝试在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持下,实现分层教学与合作教学的和谐交融,并能实现小组内高效自主管理,对于教学有巨大的推动力。本课题的实施其创新点在于:
1.让各层学生都能参与,促各层形成交融态势。
目前,平行班设置必然会使班内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性格差异较大。部分教师侧重优等生,中等生成为被忽视的角落,差等生成为管教蔑视群体,致使优等生霸占课堂,中等生机会少,差等生没机会。
本着强调个体最优化发展的原则,催醒个体参与意识,寻找同类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借助异质个体唤醒潜质,弥补不足,把分层与合作从貌似独立状态转为有机融合,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相互激发,相互制约,相互和谐的新的交融态势。
2.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尝试在同一小组内实现优优,中中,差差分层,进而优带中,中带差,培优补差,相互带动弥补,协作促进的教学模式,尝试努力促活课堂,变静为动,激活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每个个体从零参与到主动参与。优中低相互带动,相互制约,努力让各类学生主动抓取参与机会,尝试参与小组自主管理。在参与中激活,在参与中成长。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了多边互动,倡导师与生、生与生进行多边互动,增加各类个体参与的机会。实现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启发、探究、取长补短,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的目标,促进个体的最优化发展。让学生在合作中让各层学生学会参与,学会管理。
3.促进师生的两个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促进师生的“两个发展”。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评价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二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及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了多边互动,倡导师与生、生与生进行多边互动,增加各类个体参与的机会。师生之间的频繁交流巩固加强了师生间的感情,实现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启发、探究、取长补短,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的目标,促进个体的最优化发展。
4.小组合作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人才培养 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急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是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主要来源,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强调,要促进教育、科研、创新的结合及产学研合作,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及培养单位的积极性,强化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作为企业和高校共同设立,企业出资建设并引入高校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团队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培训为主要任务的机构,越来越成为规模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成为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创新实践基地。
在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下,通过企业和高校的广泛合作,截至2012年2月,江苏省已经分5批建立了481家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省内各高校也纷纷建立了一批校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笔者所在学校也积极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目前已建成省级和校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近50家。研究生团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进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学习、科研、工作,一方面助推企业研发能力提升,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改革开辟了新途径,有效解决了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落实问题。随着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数量的增加,其人才培养的质量越来越引起高校的关注,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笔者结合本校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的实践,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成立管理委员会,强化组织管理
为保障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有效运行,加强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高校应会同设站企业联合成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委员会,负责制订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拟定合作计划及实施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经费和运行经费、遴选进站研究生,为进站导师和研究生提供必需的科研、生活条件等,并全面负责进站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委派设站企业负责人和高校相关学院负责人应担任管委会的主要领导,负责协调相关资源,成员应包括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人和研究生导师。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委员会应对工作站的人才培养质量负有重要责任。为保障对工作站的日常运行管理,管委会应设立办公室,由企业安排专人负责日常事务,并明确高校联系人,加强校企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反馈进站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与生活状况。管委会应定期开展交流,共同商讨确定进站研究生培养的相关事宜。
企业作为工作站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对进站研究生培养负有主要管理责任,应负责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落实进站研究生课题经费以及必需的科研、生活条件,提供相应生活补助,并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高校应积极推进相关管理工作向研究生工作站延伸,落实管委会负责人人选、明确学校方面对研究生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期间学习、研究、生活等方面的要求,协同设站企业制订落实相关管理制度与办法,共同做好进站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保障培养质量。
二、健全管理条例,强化制度保障
制度是一切管理的基石和保障,建立健全以提高培养质量为导向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制度,对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经多年的校园学习,习惯了学校的各类管理,进站后,研究生应严格遵守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但这要一个适应过程,工作站应对进站研究生开展入站教育,使进站学生了解企业概况和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帮助进站研究生尽快融入企业氛围。另一方面,设站企业应会同高校共同制定相关条例,对研究生进入工作站的全过程进行规范管理,制定诸如《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进出站管理办法》、《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劳动纪律》、《进站研究生安全管理规定》、《进站研究生考核办法》、《宿舍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管理文件,明确企业、高校、研究生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做到有章可循。
三、遴选优质企业设站,强化物质保障
高校应遴选具有良好合作基础的企业设站,缩短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磨合期,有助于研究生团队快速融入企业研发氛围。设站企业应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研发基础,对研发项目有迫切和明确的技术需求,能够提供必要的研发条件,如仪器、设备、场地和项目经费等,保障研究生团队进站后能顺利开展研发工作。同时企业应为入站学生提供必需的生活设施,如宿舍、食堂、浴室、活动场所等,并能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保障研究生团队能够安心、开心地在工作站进行研发、学习和生活。
四、实行项目任务驱动,强化项目考核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对人才标准做了重新的界定,创新和合作能力是人才最重要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界培养大批有创新和合作能力的人才。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研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旨在能使小学英语教学找到高效的教学模式,切实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使每个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都能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以这样的学习形式为载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参与意识,发挥潜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因此,在实施《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之际,我们有必要对"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以避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 "旁观"、 "旁听" 的被动地位。使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 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 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交流中,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从发展阶段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是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臻成熟,影响逐渐扩大,形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提出了"小组成绩分工"、"小组辅助个人"、"小组调查法"……合作策略;
3、是与其他相关理论的融合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合作学习继续向成熟发展,与其他相关的教学理论之间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合作掌握学习"与"合作学习与直接教学一体化"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时,合作学习的观念已开始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层面,不局限在课内。
理论工作者与教师紧密结合,不断深化研究课题,拓宽研究思路,是今后合作学习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相信,合作学习的未来前景十分广阔。他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将成为教学系统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题合作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交往理论认为,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受课题教学氛围的影响很大,(fanwen.7139.com)多种形式的小学讨论交流,是学生之间信息交流量增大,交流方式增多。这样有利于生动活泼课堂气氛的形成,有利于课内信息的 沟通交流,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时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相互启发。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课题界定: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互相配合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善于合作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力。 研究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学生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合作学习联系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并且指出,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在小组中具有不同智力水平和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相互团结的力量使小组成员互勉、互助、互爱。一个学生的成功同时会帮助别人成功,包括组内、组间存在着一种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关系。
依据以上理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3、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探索合理分组的策略和小组长培养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依据以上研究目标和我校班级及学生情况,本课题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
1、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研究。
2、学习小组建设的研究。
(1)优秀小组长培养策略的研究。小组长的选择和培养,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2)合理分组策略的研究。分析班内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对本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提高小组成员间参与学习和合作互助的效率的原始几率,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3)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3、合作学习建设的研究。
(1)合作学习任务设计、内容确定策略的研究。精心设计课内课外的合作学习任务,使合作学习的任务有层次性,进行合作学习任务设置的研究,针对不同基础和学习习惯的组员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吃得饱,吃得好""交完租子,手有余粮".进行课内外合作学习内容确定策略的研究,正确把握合作学习内容与任务。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评价机制的研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研究,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长效机制,实施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策略。将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课堂总体评价机制相结合,引入有效评价机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中主要运用以下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后在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重新再活动实践中进行再次的实践检验。
(2)文献资料法。整理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梳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理论资料,应用于研究活动的开展。
(3)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之初,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进行前期调查,分析得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研究总结阶段,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后期的调查测量,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指导教学实践。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进行理论学习,收听或收看有关的课题讲座,广泛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认真研究各地有价值的经验。提高理论素质,组织落实,论证课题。明确课题研究目的和任务,制定实施方案,掌握实验的步骤和方法申报课题立项并完成开题工作。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追踪教研为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与研讨交流工作,每周有教研活动,期末有总结交流文章。
这一阶段结束后,开展阶段评估工作,撰写学科组规范、实用的课题方案,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这是课题的关键阶段,不仅把第一阶段的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深入研究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文本问题如何提出、如何达到学习目标,以及问题的地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发展前景。同前一阶段一样,有活动安排,有期末总结,并形成阶段性的总结成果,如教学案例、论文和展示课等。
充分总结材料,组织进行检测工作,通过分析、研讨、交流、总结和展示课等活动,形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研究报告——《小学英语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报告》。
(二)、论文——《小学英语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
八、课题主要参考资料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钱佩玲 王嵘 对合作学习方式的介绍及反思〔J〕教育科学报 2002.
(四) 王 坦。 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实践 [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五) 王 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 [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5.
(六)沈 权。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探索 [J] .中国教育学刊,2003. 7.